包装企业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6:45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定量包装商品;监管;计量;对策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定量包装商品已经成为市场上商品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我国虽然关于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已经实施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市场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生产企业的市场形象来说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中,中、小型生产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不合格现象较为多发。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对中、小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管,提高其计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1中、小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中小型企业计量理念落后

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产品质量过关即可,而计量工作没必要太过精确,也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计量部门和专职计量人员,对于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所知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对法律规定的计量校准、检定等也只是应付了事,计量人员很多都是其他岗位的兼职人员,对于计量方面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不足以胜任当下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工作。

1.2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标注不规范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净含量标注的字符高度,计量单位的选择等内容有严格的规定。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监管使得中小型企业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标注认识不足,因此在商品外包装上要么缺少标注项目,例如有的只标注数值和计量单位,缺少“净含量”等中文字样,要么标注内容与法律、规范的要求不符,如只标注“重量”,而不明确“净重”,另外,标注位置和字符大小等的随意性较大,使得定量包装商品市场较为混乱。

1.3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不足问题较为常见

中小型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较落后,而且对计量方面财力投入少之又少,计量器具老化、量程不准等现象非常普遍,为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我国中小型生产企业常采用廉价的人工来替代机械设备,在定量包装商品包装时采用人工计量,因此常常导致商品包装时不能准确计量。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为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将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控制在允许偏差的下限,而这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属于违法牟利的行为,这在中小型生产企业中比较常见。

1.4计量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当前我国大多数定量包装商品的中小型生产企业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的现实问题,因此计量管理工作常常是无章可循,内部控制规范和计量管理人员缺失,缺少定期和不定期的商品净含量内部抽查,而且对计量器具设备缺少维护、校准等专业人员,因此对于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是否合格不能准确和及时地判断出来,导致净含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2对中小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监管措施

2.1加强外部监管

2.1.1宣传和普及商品计量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中小型生产企业法律知识淡薄的现实,应当加大我国现行的《商品量计量违法行为处罚规定》、《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JJF1070-2005)等法规和有关规定向中小型企业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使中小型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知道定量包装商品如果净含量不足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一旦触犯法律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企业普及法律知识是监管的基础。

2.1.2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首先,质监部门应当建立定量包装商品定期检查和随机巡检制度,对中小型生产企业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重点监督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其次,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检查,这是对生产企业监管的辅措施,主要作用是防止在监督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有所疏漏而设立的有一道防线;再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由于定量包装商品种类繁多,生产企业遍布各地,因此仅靠政府部门的监督是不够的,应当发动群众的力量,建立社会监督的平台,将违法违规的企业在平台公示,并进行法律上的制裁。

2.1.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帮助

中小型生产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等诸多方面都很薄弱,单靠企业自身没有能力精确控制定量商品的净含量,也缺乏查找净含量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措施的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在建立计量工作制度和制定预防措施上的指导;同时要根据这些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与有检验资质的单位进行协调,使之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委托检验协议,以帮助中小型企业控制好出厂产品的净含量处于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2.2加强内部管理

对于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来说,要想提高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合格率,外部的监督是最为常见的措施,然而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始终是被动的,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合法经营,才能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社会形象,是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

2.2.1建立计量工作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的制度,使其常态化,设置专门的计量部门或计量专职管理人员,对企业商品的生产进行计量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配置性能可靠、准确度符合规定的计量器具,也可通过与其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产品计量进行外包,以降低短期设备投入;另外,对于商品的包装标注应当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统一批次产品做到整齐划一。

2.2.2做好生产过程监督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重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抽样检验,及时获得第一手信息,掌握产品的计量状态,通过对工序进行控制达到对整个工艺流程控制的目的,同时为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应当明确每个计量器具的校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器具符合计量工作的要求。

3结束语

综上,当前我国定量包装商品中小型生产企业在产品计量和标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实际工作中应当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形成对企业的外部、内部监督和管理,加强中小型生产企业的计量意识,提高计量管理和技术能力,以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辛安见,陈润洁.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工作的现状分析[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6,24(4):26-28+45.

[2]叶劲松.浅谈中、小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监管对策[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2,39(6):83-84.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2

abstract:SincethefoundingofnewChina,in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thelotsofgoodsbegantobetransferredfromtheoriginalprepackagedgoodstoquantitativepackagingproducts.inSeptember6,1985,thenationalpeople'sCongresspassed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metrologyLaw".thequantitativepackaginggoodsisproposedasaveryimportantpartinit.inmay30,2005,inviewofthenetcontentofquantitativepackagingproducts,GeneraladministrationofQualitySupervision,inspectionandQuarantin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issuedmeasuresfortheSupervisionandadministrationofmetrologyofQuantitativepackagingGoodstoensuretheaccurateandreliablenetcontentofthequantitativepackagingproductsonthelegallevel.thispapermainlyexpoundshowtoimprovethequalifiedrateofquantitativepackinggoodsinthemarketfromtheregulatorypointtomaintainpeople'sfundamentalinterests.

关键词: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管;合格率

Keywords:quantitativepackagingproducts;metrologicalsupervision;percentofpass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020-03

0引言

近年来,从国抽到省抽,定量包装商品的抽查在不断加大力度,但合格率依然不容乐观,而其中人为因素占了主要部分,而从省到市,监管一直没有真正有效的落实到过程中去。本文主要从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角度提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管的措施与建议,目的是为政府和监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从而不断提高政府公共监管部门监管的效果和效率,保障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1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1.1提高企业对定量包装质量的认识

政府部门应主动向企业进行商品计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包括《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食品法》等,从思想上、观念上改变企业的计量意识,督促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的计量器械;引导企业加强自我学习,同时组织公益讲座活动、研讨会等活动,让企业领导人和相关负责人认识到定量包装精确性对于企业信誉、企业品牌声誉的影响,以及违反相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2提高企业定量包装和商品计量技术

1.2.1规范标注

商品标签管理应该放在企业的重要管理之中,标签也是企业产品的信息的重要标志,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信誉影响,还会增加企业的产品质量负担。所以对于企业产品的标签管理,要安排专人管理,标签的相关数据要进行层层把关,必要时要组织专家进行审核,杜绝产品流放市场后,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1.2.2科学配备计量器具

不同生产企业因为产品的不同,需要配置不同的计量器具,但是不管何种产品的生产企业,在进行计量器具配置时,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计量法律法规来配备,而且也必须符合行业计量器具要求,同时要制定器具检定计划,做到定期校验,保证器具的准确性。

1.2.3管理好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管理是企业生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好,才能够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稳定。所以企业的计量器具不仅要配备齐全,还要充分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以此能够辅助生产,稳定产品质量。对于计量器具的管理,要严格按照计量器具管理规定执行,严禁超期使用,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按期进行检定,发放合格检定证书以后才能进行使用。

1.2.4做好过程监控

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在检测的时候,JJF1070-2005内规定在一个批次里不允许出现2t的短缺量,根据批次的多少可以允许个别数量单个t的短缺,但是往往企业忽视了整个批次的平均净含量一定要大于其标注净含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质量的过程监控也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设置质检部门,在不同的生产环节进行抽样检测,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都能够稳定,一旦发现质量隐患要立即处理,避免放流到下道工序中去。

1.3开展商品内含量不合格的分析讨论

对于在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应及时反馈,政府需起到主导作用,牵头组织学术专家进行分析,健全当地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体系,提升质监部门的工作水准。计量监管部门可以要求企业对于内部研讨会做汇报,并将其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加以报道,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1.4完善企业内部计量检测体系

企业的内部计量监督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的计量管理更加规范,通过定期培训,持证上岗,保证企业计量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从而强化企业的产品质量,如图1所示。

2完善政府对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管体系建设

2.1完善定量包装商品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1.1加强对生产领域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管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工作,所以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更新。所以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监督检查工作要不断加强,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样检查法进行监督,保证监督检查工作的持续性开展。

2.1.2加强对计量设备和计量器具的管理

就计量器具的分类而言分为强检和非强检器具,对于强检器具来说,国家应安排专门的检测机构对使用单位进行检查,加强强制检定器具的管理;对于非强检计量器具,当地质监部门也不能放松监管力度,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对企业的在线使用器具进行查看,对于不合格的器具一律采取强制淘汰的手段进行处理,以保证使用的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2.1.3严格执行许可证发放与审查条件

定量包装商品的许可证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审批证件,该证件的发放有质监部门管理,所以在对企业进行许可证发放时,要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管理制度、计量器具配备等管理要严格审查,如果存在计量管理不达标现在,一律不得发放许可证。同时要加强审查条件,任何企业不得通过私自关系或其他方式来逃避审查,从源头上控制生产企业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提高市场上的定量包装商品合格率。

2.2与企业建立互帮协议

政府部门赢主动健全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管理体系,积极向地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法律宣传,提高生产厂家的法律意识,同时组织行政部门进行产品抽查,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对于辖区内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厂家,应进行资料档案收集,引导企业引入先进的计量器械,运用科学的计量方式,将样本抽检的结果和信息及时反馈,对于不合格的情况,政府部门和企业自身要积极磋商,找寻原因,共同遏制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2.3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监管的宣传力度

2.3.1加强计量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政府部门应积极向企业宣传计量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对《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通过举办培训会、座谈会等方式,提高企业质检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专业水准,帮助企业创建和完善管理体系,在生产中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政府可以牵头邀请学术水平高、专业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岗位指导,使得企业能够掌握计量器械的正确使用方式。政府部门应通过激励政策,对于净含量管理做得好、包装商品计量工作开展有效的企业进行鼓励,同时对于违法乱纪、存在侥幸心理、整改态度差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并通过媒体曝光的方式将这些企业公之于众。

2.3.2宣传推广“C”标志管理制度

对于信用评级高、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益出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指导工作,进一步健全其计量管理体系,并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实行“C”标准管理。根据我国的市场实际情况和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具体数量,确定“C”标志的发放范围和发放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对于“C”标志企业可以进行质量认证,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的“C”标志企业及其产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使得“C”标志的推广更具有市场效应,在企业中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2.4健全问责制度

行政管理部门不光具有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管理权力,也有相应的管理义务,这就需要建立相关制度。

2.4.1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完善行政问责,可以明确计量管理体系中各部门的责任,并通过将责权利三者结合的方式,提升管理力度。权责明确能够规范问责的主客体,明晰问责范围,健全的问责体系需要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规定主体权限,例如出现问题谁进行问责、谁负责监督;规定行政问责的客体、规定客体职责,明确出现问题后的责任区分种类以及相应的后期追究;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问责工作的开展,并明确可以问责的行为以及免于问责的行为,同时规定问责程序,做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2.4.2把行政问责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实施阳光问责

知情权是公民参与行政问责,进行社会监督的基础条件,公民只有获得对称信息,才能参与问责管理,因此政府的政务公开是行政问责工作开展的前提,民众对于政府行为的监督管理,能够对政府形成督促作用。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国内外政府模式建设的趋势潮流,政府行政工作的不透明性,职能降低民众的政务管理兴趣,导致行政问责无从开展,这种行径不但会引发民众的不信任,也背离民主原则。公民参与行政问题,能够保证政府决策取得更好的效果,及时发现行政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不足,必要时候可以追究相应责任者的管理责任。因此规范政府公开、完善政府公开制度,有利于民众及时有效地获得政府信息,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提升管理能力,如图2所示。

3结论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国家的有效执法部门,属于执法部门中的基层管理者,如果该部门监管不力,那么不合格产品的最后一道防线将会突破,市场的不合格商品将会越来越多,那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就形同虚设。

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管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层工作任务,除了专业的稽查队伍监管以外,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需要群众进行监督。当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定量包装商品时,要提高警惕,认真查看产品的标签,对比出产品净含量偏差,如果偏差过大,要及时投诉或举报,从而扼杀不良商家的非法行为。通过监管和市场的自我发现,长此以往,定量包装商品市场的净含量合格率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的商品市场发展也会越来越稳定,公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初凯,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偏差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5).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我国包装工业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在经济市场中的参与度也不断提升,各项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规模在高速扩张的同时,往往容易出现管理滞后,导致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不规范,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逐步提升,我国包装工业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必须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内部管理布局,并且也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内部控制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很多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产生影响,并关系着企业未来整体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鉴于此,我国包装工业企业需要严格按照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充分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不断致力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二、包装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一)有助于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很多包装工业企业,尤其是小型包装工业企业很容易出现财产物质不明原因的损毁,或者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各类原材料、水电气不合理使用而造成较大浪费,甚至还会滋生出贪污、盗窃等恶性事件。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市由于包装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的,甚至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包装工业企业中根本都还没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财务的收支情况都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财物的保管也更加规范、及时,能够有效保障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二)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报告等内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包装工业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客观地对过去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下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经营数据,以便形成更有现实意义的经营决策。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针对会计计量、分析、报告等流程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会计人员的职责和分工。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控制环境,降低会计信息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严防会计舞弊情况的发生。会计信息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很多企业经营管理十分重要的指标,而内部会计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全面性。

 

(三)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国家政策的适应能力,提升经营效率

 

一方面,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提高包装工业企业使用国家宏观政策的能力。国家的财政法规,很多都需要依托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才能顺利实施,而对于包装工业企业来说,也只有建立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部门及人员的约束,使得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能够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还能够提高包装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以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依托,合理划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通过明确的目标来指导部门及员工的具体工作,不仅能够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三、提高包装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首先,包装工业企业日常运行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较多,因此,包装工业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完善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各个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有效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机制。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可行性,同时也要兼顾内部会计工作的需要。例如,在针对财务负责人职责权限的设计时,要将其执行职务和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相互分离;物资供应负责人的执行职务需要同采购业务的职责权限严格分离;财务部门同一个人,不能同时管理账、钱、物;人力资源部不能既负责工资的审核,又同时负责工资的发放。其次,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对会计及相关财务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程序、责任等要素作出清晰的规定,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者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规范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企业内部各级员工都能够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并且各个环节之间还能产生相互监督的效用。最后,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会计系统控制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管理职能。

 

(二)建立针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

 

会计体系内部监控机制,是包装工业企业需要在内部建立起的一整套管理模式,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能够为监督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其他控制制度的执行提供保障。监督机制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体系中设计出各个岗位之间的监督与制衡,比如可以再岗位的横向、纵向结构上进行相互牵制。二是需要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确保各类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三是必须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对人的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内部控制会计监督体系的具体执行者包括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因此需要在单位内部普及内部控制会计监督的相关知识,并且还需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监督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进单位经济活动。建立健全针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涉及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培养,还涉及到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问题解决。

 

(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所谓风险评估,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积累下的职业经验和能力,及时准确判断出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风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降低风险的对策的过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企业更加安全、平稳地运作,更好地提高抗风险能力。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包装工业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机制就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出现较为剧烈的市场波动就容易产生经营危机,因此,更加需要在充分研究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首先,包装工业企业可以从建立风险指标评估体系入手,通过指标来分析、预测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呈送领导,以便企业讨论风险应对策略。其次,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尽快建立风险评估系统,让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持较为稳定、安全的发展态势,不至于一旦外部环境有波动就出现经营上的混乱。最后,包装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风险评估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包装工业企业还可以在文化建设中加入风险管理的内容,帮助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进。

 

四、结束语

 

目前,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包装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需要实现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同时还要确保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相应的效益。由此可见,社会经济技术越发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程度就越高。对于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包装工业企业来说,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客观需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且遏制不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不仅能够提高资金支出的规范程度,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形成更加全面、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帮助包装工业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发展目标,充分将会计职能发挥在实际工作中。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快递包装;循环利用;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B

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快递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2015年1月6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上透露,2014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达到了140亿件,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随着快递行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问题,在国家邮政局公布2016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16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2.5亿件,同比增长56.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14.6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同城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44亿元,同比增长43.3%;异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25.8亿元,同比增长41.1%;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14.7%。这意味着过亿的快递包装纸盒被使用,更不用说数量庞大的塑料袋、泡沫板和各种无法回收的防震缓冲填充物。快递包装回收难题,不仅增加了社会物流成本,还使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渐显现。因此,有效、系统解决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成为快递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快递包装废弃物现状

快递包装本质上是一种物流包装,指的是快递物品在递送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包装物、辅助物等。“十三五”时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将进一步凸显,在对快递包装方面,提高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减少包装资源的浪费和提升包装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是打造快递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缺乏相关专项的快递资源管理的基本法规,缺乏执法管理的依据,造成我国的快递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相对落后,加大资源损耗和环境治理难度。我国的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快递包装物多为一次性使用品,快递包装行业普遍存在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在我国每年消耗的3亿立方米木材中,近1/10用于各种产品包装。纸质包装消耗约2000万吨。主要原料木浆占40%左右,木材超过2000万立方米,在城市垃圾中有1/3都是包装垃圾。同时,快递包装所使用的防水塑胶袋、胶带、泡沫板、填充气泡袋等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使用这种成分的包装物大多为不可降解物或降解周期较长,也着实给整个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技术的投入较低,快递业还未达到绿色包装标准化的要求,使快递公司仍有因包装不当或过度包装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处理快递包装物的浪费问题对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快递包装废弃物再利用问题分析

(一)快递包装回收率较低

我国尚未对快递包装进行专项资源回收分类,未形成规模化,回收率低。在德国、美国、日本这类较为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成规模化、产业化的链条,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都有较为系统的程序。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实际回收率不到10%,我国包装物的总体回收率不到20%,未达到应有的规模。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纸板类包装物回收平均利用率达45%左右(其中德国瓦楞废纸的回收率已到90%以上),塑料类包装物平均回收率则在25%左右,每年美国回收包装废弃物的收益达到40亿美元。这造成资源浪费,减少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者,我国的快递包装回收渠道狭窄,网点无序,经营秩序混乱,导致回收率低;快递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网点规划设置没有具体列入我国发展计划中,对于资源回收再利用站点的设置远远比不上垃圾回收站点的网点布局,造成大量资源流失;回收重复利用的纸箱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各快递公司处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不进行回收。

(二)快递包装循环利用技术落后

我国快递包装行业发展迅速,但许多企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国内快递企业使用的包装物主要集中在气柱袋、包装箱、编织袋、塑料袋等,这些快递包装多为塑料包装材料,具有热塑性,主要材质为pe(聚乙烯)、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这些材质优良好的拉伸性能、耐腐蚀性、防水防潮、价格便宜等特点。但是降解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以国内现有的技术难以对它进行处理。我国的快递的处理方式偏高消耗、高粗放。对于快递处理,现有的分选方法包括手工分选法、机械分选法、分散分选法、集中分选法;分离技术包括密度分离技术、漂浮分离技术、静电分离技术等;接着干燥,破碎,压实。但这些处理技术处理过程繁杂、处理成本高、技术不成熟,而且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本较高等原因,对于无法再利用的快递包装最快捷的处理方法是填埋和焚烧。由于快递的包装材质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会造成土壤污染。焚烧产生大量刺鼻的有害气体和浓重生物烟雾,危害人类健康,造成环境污染。这制约着快递包装业的发展,对快递包装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大力治理迫在眉睫。

(三)各方回收意识低

快递企业、供应商、快递员和消费者缺乏回收意识,态度不积极。同时,我国倡导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远未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当前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绿色物流的教育,各快递企业、生产商以及消费者没有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快递包装回收对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人们认知不足,而且处理快递包装存在费用成本高、社会成本高的问题,电商企业和快递行业都不愿意把精力投放在这个项目。我国曾鼓励电商企业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但效果不佳,回收难度较大,导致最后回收再利用的快递包装不到一层,不仅是人们是意识层次达不到,更是因为快递包装规格达不到二次使用的标准且回收成本高。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矛盾时,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会选择前者,因为建立回收体系的成本过高,收益短期未能实现,回收物流涉及面广,领域多,人力与资金难以保证。这导致人们对物流回收的不重视,从而认知不足。

(四)快递包装循环利用制度不健全

我国对于快递回收物流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不管是回收物流的市场制度还是行政管理制度都不健全。在国家层面,我国在此方面的规范还很欠缺,由于回收物流涉及多个领域,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明确划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因此造成制度的不规范不健全。而在西方国家,1994年出台《奥地利包装法》实施细则、《包装废弃物运输法》(法国)、1995年《循环经济法和垃圾法》(德国)、1996年《包装废弃物条例》(英国)等都对包装物的循环再利用体系方面进行了法律规范。我国相应约束体系只在一些规范快递行业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的完善机制,缺乏对消费者、快递企业和供应商参与回收的激励机制,同时缺少对资源回收再利用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三、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建议

(一)对快递包装进行分类回收

我国应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对快递包装废弃物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回收处理,这有利于提高快递包装的整体回收率、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在加快整合分散的回收点上,应定点建立快递包装废弃物路边回收站,健全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最终实现系统回收。同时国家应积极促进物流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鼓励生产商、公益协会等建立包装回收组织,进行专职收集和快递分类包装废弃物。我国应将快递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网点规划设置具体列入我国发展计划中,把资源回收再利用站点的设置向垃圾回收站点的网点布局看齐,这是提高快递包装回收率的关键。

(二)转变快递包装处理技术及规范快递包装

快递企业和快递包装生产商应改变其较为粗放的包装方式,改进快递包装货物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应当避免多种材料杂糅的快递包装现象。我国可以加快对包装处理技术的研发或改造,将食品包装袋和可降解的绿色包装带引入快递包装行业,革新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等,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也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例如德国瑞斯漫公司运用废弃物利用技术进行废物再利用;日本在对德国的基础上推出pet技术再生,提高我国快递包装处理率。同时国家应以立法形式,对快递包装材料规格、尺寸标准和信息标准进行规范。对快递包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定符合国家及行业明确的快递封装用品、安全封装、快递包装技术及标准规范等标准。规范快递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履行行业应尽的责任。

(三)提高多方快递包装回收意识

提高快递包装回收意识和认知度是实现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关键。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积极的进行快递回收工作,以积极的态度完善自身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使用。在2014年,国家邮政局通过《快递业温室气体排放测量办法》,引导国内快递企业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回收意识上,政府应进行引导,企业做出表率。出台落实一些扶持政策,对从事回收、生产、使用再生资源的行业予以倾斜,例如美国为了提高回收积极性,各地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由政府指导,行业引导,各个物流公司及包装企业协商成立包装理事会,促进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从而形成产业化运作,提高资源利用率。政府在快递包装的循环流通方面的舆论引导和强制执行也是至关重要的,“十三五”规划工作期间,可加大对回收物流的宣传,普及公民对于回收物流的认识,倡导群众监督,减少浪费,提高回收利用率。把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生活的细节中,提高快递包装回收意识。

(四)建立健全快递包装循环管理制度

我国应对快递包装废弃物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回收物流市场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使快递包装废物循环再利用体系建立并有效运行。我国可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逆向物流运营、回收处理技术、责任分担制以及延伸生产者责任制等机制,将相应机制运用到循环体系中,实现全程链条式管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是不可缺的,政府要以引导为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将快递包装资源回收纳入公益事业领域,引导企业进行转换责任,自我监督。政府可从资金支持、政策出台、优惠措施,规范办法和约束监管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与相关的价格机制、供给需求、税收优惠、奖惩制度等方面结合。

[参考文献]

[1]查燕,王全权.基于网购产品生态包装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160-161

[2]王w.关注环保难题加快对快递包装分类回收[J].中国包装,2014(3):55-57

[3]吕超,段瑛瑶,杰,等.快递包装标准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5(5):113-116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定量包装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随之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商品市场的主要商品形式,因此,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验是十分必要的。定量包装产品计量的监督与管理是法制计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客户对生产企业的基本要求。定量包装产品的净含量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广大客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形象和诚信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1、净含量检测存在问题

1.1生产企业计量法制意识淡薄

有的企业只重视企业产品质量,忽视了产品的计量问题。大部分企业缺乏相关计量法律法规知识,特别是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允许偏差、如何按法定要求标注净含量等缺乏了解,很多单位在生产控制中,由于对平均净含量概念模糊不清,把其控制在负偏差范围或在计算净含量时错误地将包装袋计算在内,从而导致商品缺斤短两。

1.2计量器具选配不合理

规则中规定,对于被测商品检验的计量器具,允许最大负偏差的1/3。因此,在包装过程中,计量器具的选配也应考虑到量程和准确度等级。在实际中配备不合理主要有以下情况:(1)有的单位在包装商品净含量时,使用的计量器具负偏差超过相关规定,因为规定中,配备的计量器具的测量范围与要称量的产品量限十分接近。(2)准确度等级不符合称量的偏差要求,比如在检查生产米业的企业中,生产净含量标为25kg的大米,企业在自检的时候用的是分度值为100g的台秤来检测,造成产品净含量普遍为负偏差。(3)有的企业为了使净含量合格,配备了电子秤,从而忽略秤的最小分度,因此影响净含量的准确性。

1.3忽视包装的特殊性和包装容器的影响

由于一些定量包装商品生产和包装时的特殊性,往往会影响成品的净含量。例如饼干只能整页加减;大米灌袋时温度较高,在气候低的地方就会造成大米的水分流失;液体灌装时大多采用液面高度控制和真空回抽,受包装容器内容积和液体性质影响很大。

对于那些液体类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往往受包装容器的影响出现不合格。吹塑成型的饮料瓶、油桶等,由于模具的不合格或吹塑时吹塑机压力不足等原因,其内容积达不到规定体积,还有的塑料容器耐高温差,遇温度较高的被包装物产生热缩,使实际量减少。

1.4净含量标注不合格、不科学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规则》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标注作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大多数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对定量包装商品有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造成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在制定业标准时,忽略了对定量包装商品标注方面的合法规定,没能对定量包装商品进行合法标注。还有很多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业主习惯按旧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对定量包装商品进行标注,在检测部门按新的《定量包装商品汁量监督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检查时,就会出现不合格现象。比如一些一直按质量标注的产品,如速冻玉米包装,这类产品即使同一大小在同一产地其重量也不会完全一致,加上水分挥发现象,在对此类产品进行包装时,其定量往往很难控制,到异地销售时其定量已不足标注量,因此不少出现贸易纠纷现象,而且还会受到监督部门查处。

2、提高净含量检测合格率几点看法

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合格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加强宣传与管理

质监部门应积极向企业宣传计量法律法规,特别应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宣传,要从思想认识、法律法规常识和计量检测能力上入手,使企业遵纪守法;建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档案,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保证企业在用的定量包装设备和计量器具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使企业生产的定量包装商品都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要求。

2.2加强企业计量基础建设

提高定量包装生产企业的计量意识,针对净含量不合格情况,分期分批地举办培训班,使他们较全面地了解定量包装检测知识,自觉地把计量管理列入生产经营的重要议事日程;帮助企业分析、查找净含量不合格的原因,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并且提供定量包装生产企业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形状特点及国家相关规定,帮助企业正确选择配备合适的计量器具,选择使用符合准确度要求,计量性能稳定的定量包装生产设备和检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所使用的计量器具;积极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鼓励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使用“C”标志,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解决定量包装短秤少量,提高定量包装计量合格率。

2.3把好商品市场进入关

提高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的验收把关意识,严格限制短秤少量商品进入市场。当前流通领域的部分经营者和服务员对计量法律法规不了解,企业接受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检查的意识不强,没有把好进货验收关,大型商场、超市在包装出售过程中往往不去皮,导致商品量不符合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全部商业企业及大型商场、超市逐家检验,帮助培训计量监督员,配备计量器具,健全自我监督的规章制度等。要求企业严格实行定量包装商品进货验收制度,设立专用计量器具,落实专人负责,建立基础台账,对验收不合格的定量包装商品一律不准上柜台。对进货把关意识不强、计量违法行为严重的依法予以查处,从而充分调动起流通企业干部职工参与计量监督的热情,提高他们抵制不合格商品的能力。

3、结语

在日常检验中,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验在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强制性行业标准中的规定内容中存在差异,因为缺乏必要的统一性,不利于抽样、检验工作的规范,同时也加大了抽样和检验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在制定和更新产品标准时,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相关规定,应尽可能作出统一规定或者直接引入《规则》,从而增强标准制定的基础性、通用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定量包装计量对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商品包装技术日趋成熟,绝大多数商品已实现自动化定量包装。但是,由于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能直接观察和检验商品的计量和包装过程,一些不诚信的生产者便在计量上弄虚作假牟利,这直接导致大量有关定量包装商品的纠纷和投诉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造成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应该说,随着我国市场上定量包装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计量工作已经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一系列规范措施相应出台,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型定量包装商品加工型企业计量工作基础薄弱。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我国食品类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中,中小型企业约占88.8%,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中小型企业计量工作基础很薄弱,包装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计量器具配备、使用不当,缺乏必要的计量检测手段,部分企业甚至用勺等来代替计量器具作为定量包装“标准”,难以确保定量包装的食品净含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抽样合格率明显低于大型规模企业。一些企业,定量包装生产车间抽样检查管理不到位,一旦发生计量超差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以致造成整批商品计量不合格。

2、计量意识淡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个别企业的生产技术负责人及计量质检人员计量意识淡薄,不知有《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或只对其一知半解,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制定或不严格执行生产过程控制。少数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定量包装净含量认识不足、不清,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产、销双方恶意勾结违规乱象,极个别销售商和生产商串通,故意短斤少两,一方面降低价格又可出售,利用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蒙骗消费者。这种违法行为常有发生,严重破坏扰乱了市场秩序,必须严厉查处。

3、流通领域管理不严,地区间差异较大。各大中型商场、超市等定量包装商品的主要流通领域往往只对商品的质量非常重视,对商品的计量工作普遍管理不严,缺少必要的商品净含量计量检测手段,对商品净含量也没有专门的进货把关制度,缺少有关的规范措施和执法力度。同时,在抽样调查中还发现,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合格率普遍较高,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合格率则较低。这种地区间的差距,折射了地区间经济结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意识和市场的计量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二、解决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问题的对策

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管理是顺应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举措。做好此项工作,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完善计量法规建设,健全计量监督检查制度应尽快参照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新修订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oimL国际建议第87号)并结合我国国情,修订我国的《定量包装商品讲师监督规定》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等,并将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等计量监督作为新时期法定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修改工作中,让我国的计量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民。同时,需进一步完善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和经销企业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度,健全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抽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产、经营企业计量行为档案和公示制度,依托法制计量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2、细化监督检查职责,规范流通领域市场。由各级计量行政部门牵头,同级计量技术机构和稽查部门配合,对有关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在制定监督检查计划时,参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形式,并下发定量包装产品监督检验计划完成表。细化计量管理各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的职责,由计量技术机构负责抽样检测,检测报告定期报送计量行政部门;由计量行政部门负责企业的整改和后处理;对整改不力、认识不深、情节严重的计量违法行为交稽查部门依法查处,基本形成定量包装产品从检验到后处理再到处罚的三级工作模式,从而起到规范流通领域市场的目的。

3、以生产企业为重点狠抓计量工作源头。加工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是定量包装商品合格率偏低。为此,要建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制定计量责任制,帮助企业建立并完善计量保证体系;大力推行定量包装商品合格标准制度。另外,对于基础较薄弱的企业,要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建立必要的计量管理制度,配备与其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备,培训计量检测人员。近年来,随着国家计量工作开展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计量法制意识已得到极大提高,计量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欣喜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许多新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加强计量法制建设,坚决做好计量管理工作,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JF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7

(一)地域性

主要体现小型企业在该地域一定范围内,小型企业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独特性并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相区别。小型企业产品包装文化品牌形象设计产生于本地,小型企业文化的变迁也是以地域文化自身的基本特征为基础而变化,并以本地为源向地域外部传播和扩展,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传说及遗存地方文化等,还是社会道德、风俗、价值观等文化,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二)传承性

小型企业文化主要是连续性和传承性的地域文化,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的发生和发展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小型企业文化都是在改良、发展、完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企业文化,都会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因此,这种不同的区域小型企业文化之间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过程上、时间上的延续性特征,在小型企业各自吸纳了不同的其他文化时,他们在长期发展历史的中承继了不同的传统文化,这就是地域文化传承性和连续性特征的作用效果对小型企业文化影响的。

(三)可塑性

小型企业文化代表了这个地域的典型的和突出的文化特征,一旦形成便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小型企业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但小型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过传播、交流等方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不断深化与升华,小型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在类型上、内容上、结构上的日趋合理,这些都体现了可塑性的特征,同时从主观上引导小型企业的产品设计,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

(四)多元性

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小型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第一,全国各省份或地区都有不同的社会地域文化类型,产生繁多的小型企业文化种类;第二,小型企业文化对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是语言、艺术、民俗、宗教等;第三,同一地域的小型企业内存在不同形态的文化差异性特征,小型企业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语言、艺术、民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又不仅仅表现在不同地域小型企业文化之间,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域,小型企业的内部也存在多元性特征。

二、地域文化对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观念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个体经济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是个人作为小型企业的主体,在一定社会生活的区域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全部员工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都会受到小型企业的环境影响。每个员工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攀比效应,呈现出一定的示范和模仿效应及小型企业价值观的约束,因此,在小型企业中每个员工之间会形成一种压力,使每个员工不断提出新示范和模仿的目标,从而使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作用,而通过媒介的传播会产生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二)当代性对地域文化在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创新与进步的影响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当代性,进而影响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的发展。小型企业产品包装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有两种形式:第一,地域文化对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当代价值观有助于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并获取利益。第二,地域文化对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外来技术引进的影响。小型企业通过物质文化内容影响并引进外来技术。小型企业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与外来技术的接受能力有紧密的关系,如果小型企业引进的技术水平与本企业发展水平相差过大,则会加大吸收与引进技术的难度。如果小型企业引进的技术文化同本企业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使引进的技术能够快速吸收并产生生产效率,实现小型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地域文化在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对地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习惯实现的。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第一,可以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地域的经济活动交往。产品包装形象主要倾向于人们道德上社会交往活动和规则。另外,在制度变迁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机会主义还可以弱化人们行为,如偷懒行为的道德行为等,由此可以促进和增加制度所产生的绩效。第二,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习惯,甚至可以起到协调、代替正式规则的作用,从而使小型企业降低运行交易的成本,促进小型企业发展。

(四)地域文化在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对小型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起到直接作用,而小型企业文化通过小型企业管理来产生作用。小型企业管理的良好的合作意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它能够使利益的矛盾逐渐消融,减少企业各环节之间摩擦行为,使生产经营功能得到提高,提高小型企业管理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

(五)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小型企业在社会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都是小型企业文化的独特特征。小型企业文化理念具体反映小型企业的宗旨、道德、精神、经营和价值观等,是企业在社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内部和外部的多种行为的企业文化,具体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制度、宣传活动和企业内部文化活动及模范人物、特质状况、识别标志、文化传统等等。是在长期社会经营发展过程中小型企业维持企业生存、提倡企业精神的结果。一个小型企业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特别是这个地域的人文特征和商业特征。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会通过对企业创新、技术发展、企业管理等方面影响小型企业及区域文化的发展,从而对小型企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三、当代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对地域文化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中的当代性在新经济网络中无主次、无边界、无中心、无贵贱,这将对小型企业文化、产品包装形象设计权威带来严峻挑战。地域文化中的小型企业经济的增长一般依赖于资本、经验和苦干精神,部分地域的个别小型企业过分看重经验的结果,缺乏创新、因循守旧。在培训方面与外资企业相比,其投入理念、资金、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然而,当代小型企业应向全球吸纳优秀人才,产品包装形象应向全球寻求高新技术,企业设计师们都拥有全球化眼光,小型企业应向全球融合资金。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当代性对于传统文化局限于“五缘”范畴的家族制企业是最大的挑战,这将利于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品牌形象的基本路径

当代背景下小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基本上是以小型企业创建者长期的经营思想积累为核心,以创建者的经营决策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治理特点,这种小型企业文化本质是以人情代替制度,抑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创造能力。要克服这种管理和经营文化现象,就必须充分发挥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品牌形象的基本路径主要为四步:第一步:要建立小型企业创造财富的核心价值观,产品包装形象的设计、管理实现小型企业的三大决策分辩。即:小型企业价值观和家族价值观分辩;小型企业利益与家族利益分辩,小型企业经营权和家族所有经营权的分辩等。实现这些“分辩”才有可能塑造真正的现代小型企业文化。第二步:要建立当代小型企业形象工程,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奉献,质量第一创造高效益,讲求诚信实现高境界的小型企业。建构小型企业文化,把管理方式由现象管理深入到灵魂管理,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第三步:要树立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双赢”的经营理念,实现小型企业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理念;实现小型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抢占市场的理念;实现小型企业敬业和同甘共苦的理念。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双赢”的经营理念,提倡人本管理,使员工都要有危机意识和创新理念。第四步:实现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三个转变:第一,小型企业的产品技术向知识型转变。第二,在小型企业的刻苦攻关、合作竞争的企业文化向科技型转变。第三,企业人才竞争向树立、培养、发挥人才能力型转变。

五、结语

(1)小型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小型企业文化影响、个体经济意识和个体经济行为上,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文化影响小型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小型企业文化影响区域发展的制度环境、劳动力的供给、企业管理,小型企业文化还会作用于经济活动的软环境。

(2)小型企业管理和发展要真正树立起小型企业发展观,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观念,团结企业人才、留住人才,真正发挥各自人才的能力,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要求企业设计师们拥有全球化眼光,面向全球寻求高新技术,突出小型企业产品包装形象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智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

随着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扩充,物流外包逐步被社会认识、了解和进一步采用。物流外包也由简单的、单一的物流业务外包逐渐发展为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配送的整个供应链集成业务的外包,同时物流外包企业所涉及到的企业生产、产品和销售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物流外包双方的合作必须基于信心和诚意,才能顺利进行。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常州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发展状况

常州“制造”有着足以自豪的历史,是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纺织、服装、印染等,这些,曾经是常州传统的代表产业。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常州提出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思路,目前是江苏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就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面对这样的思路变革,常州大力很早就开始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2009年常州启动实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以来,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在原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给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带来无限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物流外包现状

(一)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物流操作采用远程、可视化管理,报表数据不容易出错;2、采用自动化设备和网络管理,减少收货环节人员,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3、利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分拣设备实现快速分拣;4、采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准确及时对库存数量和日期预警。

但是通过对一些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目前只有不涉及核心机密的物流环节才采用外包,整个物流集成度并不高,这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在强调产业供应链竞争的今天,这种低层次的物流外包与智能城市发展要求有着较大的背离。企业不愿意进行整体外包的原因主要因为担心风险的影响。

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中存在的风险

虽然物流外包服务商采用较为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手段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物流业务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泄露风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核心能力至关重要。但是为了提高物流业务外包的运作效率,一般都需要共享双方的相关信息,使双方能够及时的更新生产和市场方面的物流需求,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及时配送产品。显然这大大增加了核心技术、信息资源与商业机密被泄露的风险。

(二)物流外包商诚信缺失。物流服务商为了获得物流业务,在双方洽商物流外包合作协议时,迎合企业的需求,夸大自身物流服务能力,如果企业缺乏对物流提供商的资信评估能力,企业有可能所托非人。一旦物流服务商不能兑现承诺,则会影响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正常进行。

(三)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物流外包过程中,制造企业对物流的控制能力相对是较差的,生产企业要承担物流失控的风险,同时由于增加了第三方,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四)与客户联系减弱。物流业务的外包使得是企业同顾客的直接接触机会大大减少,一方面,如果企业监管不到位,物流企业就可能存在着不良行为,从而造成货主利益的损失,从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企业无法直接从客户那儿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如果物流服务商不能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企业将无法进一步的完善物流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

(五)其他管理成本上升。虽然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运作成本,但同时会增加一些额外的管理成本,比如监管的成本、协调的成本等。

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措施

针对上面的分析,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可采用以下措施,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绩效与监督,强化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以降低企业自身的物流外包风险。

(一)科学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服务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物流业务的特点选择使用。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物流供应商的各项物流服务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估。比如可以采用招标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物流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

(二)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监管。在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明确了责任后,有效地监督显得极为重要。选择好物流供应商后,必须对其运作进行严格监督、对其运作绩效进行及时考评,并提供紧密的合作。同时根据相关绩效考核的数据和市场反馈,不断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修正,促使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核心能力得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

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还应制定企业内部针对物流提供商的保密方案。如: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员工的保密意识,尤其是公司涉及企业核心机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物流外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外包中,企业必须认真寻找优质外包伙伴,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应该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认真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合理地制定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9

精装修工程,由于其所处的实施阶段为项目建设的后期,精装修工程决定了项目的最终的视觉效果和使用功能,其项目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参建单位集中,协调配合内容繁多。在土建结构完成后,短期之内,有机电工程、通风空调工程、消防工程等多个专业的进场入驻,在与发包人的要求下,精装修工程往往作为装修阶段的总包,精装修项目管理需将上述所有专业分包参建的配合工作纳入管理范畴。

其次,精装修工程的完工决定项目最终的验收和交付。项目交付使用时间往往已经明确,前期由于勘察、设计或土建结构部分造成的工期延误,需要在精装修工程阶段消化,即项目通常工期短、频率快。

再次,精装修工程材料种类繁多,新材料新工艺更新快。为体现绿色、环保,创造美好的人文家园,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精装修工程上来。

精装修工程具有上述显著特点,故精装修工程项目商务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其特点展开。精装修工程项目商务管理,应在确保项目如期按质履约的同时,努力使项目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即尽可能提高收入、控制成本,实现“开源、节流”,取得项目利润的最大化。

2.精装修工程项目商务管理的要点

2.1做好开源,提高收入

2.1.1明确合同范围,打好商务管理基础

参建单位多且集中,导致交叉施工及界面划分十分关键。在合同中与发包人界定清晰的工程施工范围和界面划分,是商务管理的基础工作。项目管理团队应在项目进场后,及时进行图纸会审,与相关方确认己方工程范围,核查合同工程量清单的完备程度,若属于招标阶段施工范围界定不清的,要及时同建设单位、监理及其他相关方召开工程协调会,合同工程量清单不完备的,精装修施工承包方应及时上报签证联系单,调整合同收入。

2.1.2完备指令流程,及时锁定合同外收入

为达到最佳的视觉和功能效果,精装修工程面临较多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合同外事项。精装修商务管理人员应在项目管理团队及时响应设计变更方案后,第一时间搜集、整理关于设计变更指令的商务证据,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准确地办理经济类工程联系函,过程中加强督促、跟踪,及时锁定合同外收入。

2.1.3寻找最佳契机,实现投标策划

项目管理团队在工程开工后,应尽快地研读招投标资料,了解合同中的主要风险点和有利点,利用施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掌握的市场信息,结合投标阶段企业预设的投标策划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商务工作,争取在材料的认质认价、方案优化、施工方案的确定等角度最大程度地实现开源。

2.1.4及时办理结算,加快工程款回收

精装修单位通常作为分包单位与总包单位签订合同,整体结算进度受总承包单位制约。故在实际工程管理中,精装修单位在完工后完整地编制工程结算书,编制结算策划,制定结算策略,按照合同的要求,在竣工验收合格后的规定时限内提交符合要求的工程结算资料,及时与总包办理工程结算事宜,确定最终结算价格,加快项目工程款的回收。

2.2加大节流,严控成本

2.2.1制定目标成本,确定经济目标上缴

实行项目内部责任承包,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在项目中标后,企业成本管理部门应立即组织编制项目的成本测算工作,结合公司管理实际、项目地区、类似;i程经验和企业数据库,准确预测项目实施的完全成本,包括直接费、间接费、规费、税金、总承包管理费等成本要素,作为整个项目的目标成本,以及经济目标上缴的依据。

项目管理团队在签订经济目标上缴责任书后,将一一分解落实成本控制职责,建立全员的成本责任制。项目商务人员在企业目标成本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项目的计划成本,计划成本应低于企业制定的目标成本。

2.2.2紧扣成本要素,逐一实行成本控制

精装修工程主要的成本要素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现场管理费、规费、税金等,按照大类划分为直接费、间接费、税金三类。

1)三个阶段上下功夫,控制直接费成本。作为有经验的精装修施工方,直接费成本约占总成本的80%-90%,(人工费约占总成本15-25%,材料费约占总成本60%-70%,措施费约占总成本3%-10%),应将直接费作为主要的控制要素。一是,分包分供方的选用阶段。项目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图纸、准确计算人工、材料的总需用计划,作为总控工程量。人工费、材料费需在企业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利用企业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分包商优势,综合考虑项目要求、质量、价格、付款方式、税费等,货比三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并且形成企业层面的分包分供方合同范本,规避企业风险。二是,在工程实施阶段。过程中严控零星用工、零星采购的发生,确由工程需要出现零星用工和采购的情况的,项目商务人员应尽快核算零星用工和采购用量,办理总控计划的调整,将调整后的新计划作为控制依据。三是,最终结算办理阶段。要结合双方签订的分包分供合同和过程中的签证变更资料,尽快地完成成本锁定。最终结算书需由项目部、企业项目管理部门、企业成本管理部门及分管领导最终确认。

坚持样板段(区)先行,合理测定成本要素。精装修施工承包方应划定代表性的典型区域,按照图纸进行1:1实施,通过样板段(区)的实施,统计出相关人工费耗用、材料的实际损耗率,用以指导大面积的工程实施,若在此过程中发现大量超出目标成本情况的,应及时研究措施并加以实施,避免加大成本的不可控程度。

2)制定企业标准,控制间接费。按照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应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间接费用标准,实行限额控制,项目开工,间接费部分作为项目考核依据,列入项目目标成本中,严禁超出。

3)做好税金策划,合理降低税负^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由于精装修工程材料种类繁多,各材料的增值税税率不尽相同,因此各企业、各项目的实际税负需经过详细策划。一是,对于具备简易征收和一般征收两种缴纳方式的项目,决策采取何种缴纳方式。二是,对选择采用一般征收的项目,需在材料、专业分包工程定价阶段,对不同级别的纳税人的含税造价抵扣后的造价,或不含税造价进行对照,选择项目成本最低的税金方式。

2.2.3加强过程管理,定期进行成本分析

精装修工程属于短平快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除了有条不紊地进行工程实施之外,过程中的商务管理亦非常重要。精装修工程,按照工期长短,应开展按季、按月的成本分析活动。项目经理应当组织项目商务,人员及其他主要项目管理人员召开季/月度成本分析会。成本分析着眼于“四算对比”,即项目的收入、目标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实行形象进度、产值、成本三同步原则,准确了解项目成本的节超情况。对于实际成本超出计划成本,甚至超出收入的情况,必须分析节超原因,采用适当的纠偏措施。

2.3做好总结,提取经验

包装企业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药品追溯体系GSp序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70-02

2016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取消了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规定,由企业建立药品追溯体系。这意味着我国药品跟踪系统由国家统一管理变为企业的自主行为,这无疑对我国药品追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笔者总结了其他国家对药品追溯的管理方法,以供参考。

1药品追溯体系概述

药品追溯体系属于供应链安全管理,关乎假劣药管理、品召回等环节,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明确意识到药品追溯的重要性,所以立法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药品追溯体系。药品流通涉及到以下企业,包括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药房。上述企业均应具备跟踪药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将药品序列化的能力,也是今后药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该文总结了国外政府为保证药品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出的关于药品追溯体系的管理规定。

2国外药品追溯监管制度

2.1美国

美国国会于2013年8月通过食品质量和安全法案-H.R3204,简称药品追溯法案,并于2013年11月被参议院批准成为联邦法律,全国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家药品供应链安全标准,以加强处方药供应链管理,保障公民用药安全,具体表现在可有效识别假药,同时可防止药价攀升和药品短缺。

该法案要求截至2015年1月,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再包装企业每进行一笔药品交易,必须提供和接受药品谱系。立法之日起4年后,制药企业的每单位药品包装上都设有产品识别码。6年后,药品批发企业只能接收和销售具有识别码的药品;7年后,零售企业只能接收和销售具有识别码的药品;10年后,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系统。

法案规定,药品识别码应包含以下信息:(1)危险药品包括:药品名称、制药企业的注册证号或者其他证件号码以及生产地址。(2)药品的商品名或者通用名,药品的含量,用药剂量和强度,药品交易日期,销售发票的票号,药品包装规格,有效期截止日期,生产批号。(3)企业名称,地址,企业注册证证号或其他证书编号,购买过该药品的企业,运输信息(包括承运方的名称和地址)。(4)确定以上信息为真实和准确的证明。

2.2巴西

巴西政府于2009年通过了《联邦法11.903》并陆续出台了对应的法律规范,要求所有药品在第二次包装时必须附上二维码,同时在二维码附近应印有可读文本信息,包括药品名称、注册号、生产批号和有效期。所有参与到药品供应链的企业均有义务获取、跟踪、记录和上传所有数据信息。巴西的卫生监管部门于2013年4月公布了《全国药品监控法》,要求制药企业必须在该法案公布之日起,180d之内完成上述规定,其他相关企业须在1年内完成。

其他相关要求如下:(1)药品包装上必须附有一个可追溯的标签。包装必须用一次性的安全封印完全密封。(2)凡是有注册的产品,生产企业都有义务为其生成唯一的药品识别码,并将其附在二次包装上。(3)其他参与药品传递的企业应能够监控供应链,并在药品包装上贴上图章,以证明药品的合法性。

2.3韩国

健康福利部门的通知2011-58中修订了《关于控制和标明药品条形码的规定》。新规定要求药品的第一层、第二层包装以及所有外部容器,包括包装材料,每一包装单位,都应附上条形码或者射频识别(RFiD)标签。条形码中必须包含药品有效期和生产批号。韩国政府计划在2015年年底之前使全国50%的药品都附上药品条形码或射频识别标签。

具体要求如下:(1)国产药品和进口药品生产企业都必须引用药品条形码或RFiD标签,包括医疗用高压气体、原料药、中草药等供临床使用药品,药用空胶囊除外。(2)应确保药品在传递过程中条形码和RFiD不受损坏。(3)条形码类型和组成应符合Gtin-13或者GS1-128的规定。(4)若使用RFiD标签,制药企业应在药品上市销售前,将每个序列号对应的药品有效期、生产批号等信息告知健康福利部门。

2.4欧盟

欧盟早在2011年制定的法案2011/62/eU中,明确规定截止2016年年底,在欧盟全面实施药品序列化管理,以打击假药。每个成员国必须在2013年2月之前,将该法案转变为本国的法律规范,并贯彻实施。法案中并未统一规定药品序列号的外观式样,而是由各国自己规定。然而,欧盟委员会在一概念文件中规定了商品序列化的形式,包括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药品每一单位包装上都需印有或贴有条形码,以防止药品伪造。药品生产企业负责将条形码录入数据库系统,供零售药店接收时进行检查。截止2016年年底,未能实施序列号管理的制药企业将取消经营资格。

其他相关要求:(1)制药企业自己选择合适的提供药品序列化的技术机构,并明确其任务;(2)为便于识别每一包装单位的药品,药品序列号应包含产品码和包装编号;(3)序列号应包含以下产品信息:生产批号、有效期和国家报销的药品编号;(4)制药企业应通过Gmp认证。

3给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各国制定的药品追溯体系的监管制度,都是针对本国国情制定的,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离不开药品电子监管技术的应用。对此,我国可参考美国药监局的管理规定,制定全国统一的供应链安全管理标准,明确药品序列号包含的信息内容,一方面规范药品电子监管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为序列化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除此之外,巴西和韩国规定由药品生产企业负责建立药品序列号和数据库,同时负责上传所有数据,这一规定无疑使药品生产企业成为了药品电子追溯体系的核心部门。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在药品供应链中,负责药品信息的识别、传递和药品标签的保护。若我国采用相同规定,无疑加重了所有制药企业的负担,势必对整个药品行业造成影响。所以我国药品监管部门,除了鼓励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机构合作,还应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从而确保我国药品追溯系统能从国家主导平稳过渡到企业自主管理。

相比其他三个国家,韩国对药品序列号管理的技术要求是最严格的,要求每一层药品包装都要有可识别的码号或RFiD标签,虽然可有效抵制假药,但无疑也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妥善选择。

我国取消对药品电子监管码的统一管理,这一行为无疑给药品行业,尤其是药品生产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立稳定的药品追溯体系,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我国必须尽快出台药品电子监管技术规范,以确保药品追溯体系能继续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FDa.Drugqualityandsecurityact(DQSa)[Z].2013.

[2]philtaylor.Brazilopenspubliccommentontraceabilityproposals[J].Securingindustr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