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十篇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十篇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02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模式的改革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2012年的年底,我国的GDp总量已排名世界第二名,中国作为经济大国要转变为经济强国,则更需要加快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时要切合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为实现我国的强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需加快并深入探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要进行改革创新,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性的人才。第一,复合型人才需要管理类人员扎实的掌握基本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第二,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丰富实践性,有独立性、良好的社交能力、优秀的表达力和实操能力,能直接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第三,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在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基础之上,并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自己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因此,现在的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理论专业知识,并且还要具备创新和团队写作的精神,还有在大学期间能够培养优秀的沟通技巧、交往能力以及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尽快的适应社会节奏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培养目标的功能性不明确

现如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广受人们关注的行业,各个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也逐步走向大众化,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无论中专、大专、本科等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都没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不断的重复使用传统的理论,也使得学生没有了鲜明性和独特性,在实践中较难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单一化

在多数的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上,各个学校都注重以老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我主动性和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中大都趋于单一化和相同化,培养目标都是根据专业大纲的目标保持完全的一致,缺乏专业的创新性和特色,教学目标太过单一化,在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思想观念上也相对落后,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就会满足不了社会的多元化。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性脱节

现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则是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更多的还是通过课堂的形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按部就班的依赖于课本,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重要性。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的课程片面,学科基础覆盖面不够广泛,缺少像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单一,综合素质欠佳,经验视野也匮乏,当工商管理专业的人t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觉得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之中并非会用,不能巧妙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他们在岗位的适应性慢,因此,我们要加快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创新:

第一,创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现在已有部分院校开始开门办学,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立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教育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改变,并更能深入了解企业在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进。对企业而言,师生可参与企业的部分项目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就是当校企合作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培养需要与学校的培养方案相结合,这样可缩短培训时间和成本,加快市场经济建设。

第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优化。在当今社会中,人才的挑选更注重其综合素质,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经验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要从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实践式教学,老师引导教学,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是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要与实践内容相结合,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渗透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海外的著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跨国交流,并学习其优秀的文化,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国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能够学以致用,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第四,与区域需求相结合并进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联系在一起,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并与当地区域的经济特色相结合。为提高专业人员的质量,需对培养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比如,学校布置的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多方面,积极听取校外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在之后的教学中做出更正与改进,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社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也在逐步提高,要求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能够有实践力、创新力,并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和沟通能力,注重人员的全面发展,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性在这个社会是无法立足的,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可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制定一套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总之,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创新与实践中总结人才培养模式的缺点,并及时更改,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鸣放.优化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2

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问题

方向是根本,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引航灯、生命线。失去正确方向的航船不可能胜利到达彼岸,迷失正确方向的理论研究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坚持正确办会方向”是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握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工商行政管理恢复建制,成为国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人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创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紧紧围绕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工商理论,认识到市场监管要宽严适度,强调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放而有度,有力地促进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在1992年至2002年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飞跃,理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工商行政管理从服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转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认识到要正确处理经济秩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拓宽监管领域,创新监管机制,在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作出了新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这一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中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并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五个四”为核心内容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以此为指导,工商行政管理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维护市场秩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体现。把握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扎实做好各项理论研究。当然,坚持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还必须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准确把握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规律,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深入研究工商理论”是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在研究态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风气上都要“深入”,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着眼于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实践,下大力气进行深层次研究。

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认识,深入推进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实践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也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反复证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须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越是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越是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恢复建制以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从无到有,由基本建立到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但是与实践的需要相比,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理论研究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也还没有在全系统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理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破解工商改革发展难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理论研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工作中挖掘题材,研究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监管执法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市场监管热点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把握研究重点,丰富研究内容,才能增强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深度、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要紧密联系“十二五”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在总结提炼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基础上,找出影响和制约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难题。

(三)端正研究态度,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在其著作《论衡》中指出:“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时隔数千年,这句话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所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只有到深水中才能看到蛟龙,同样的道理,理论研究者只有不畏艰难,沉潜到研究的深水中,扎实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深刻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同志指出:“调查要深入细致,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是了解不到问题的深处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亦如此。具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要端正研究态度,发扬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研究风气,就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正视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寻找破解问题之策,防止绕着矛盾问题走;就是要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像蜜蜂采花酿蜜,把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来,防止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简单堆砌、粗制滥造;就是要大力倡导优良文风,用朴实、生动、简明的语言撰写文章和报告,让基层同志看得懂、用得上,防止把理论束之高阁。

三、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目标任务及其实现途径

“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明确回答了工商理论研究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多出理论创新成果,多出精品,使理论创新跟上实践创新。2011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会工作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论建设的总体目标,其中指出,要“全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突出行业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这一目标任务与“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是一致的,是对“不断推出创新成果”的具体阐释。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思路和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研究

全面构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多项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么重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全体人员智慧,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丛书编写工作,初步形成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为统领,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系列丛书为骨干的全面反映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体系,为全面构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夯实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最终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地研究

在基本建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以“五个四”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进一步把握市场监管规律,推动基础教材建设及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强应用对策和专业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和业务工作,深入研究努力做到“五个更加”的方法途径。统筹兼顾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战略实施、广告业发展与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找准各个领域亟待研究的主要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研究

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是创新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持续地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源源不断地推出理论创新成果,使理论创新跟上实践创新的步伐,才能永葆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之树常青。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繁荣时期,市场瞬息万变,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才能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

四、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热心服务系统干部”回答的是工商理论研究为谁服务的问题。理论研究本身不是目的,用理论武装工商干部,用理论指导工商实践,使之为系统干部服务,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服务,这才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用理论武装干部,服务工商人才队伍建设

理论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理论武装干部。理论武装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局。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锻炼干部,在理论宣传普及过程中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在理论运用过程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工商干部队伍。一是要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增强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系统同志深入学习和掌握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二是要努力使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转化为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转化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各项工作中的自觉行动。三是要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业务素质良好、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骨干,打造一支勤奋学习、爱岗敬业、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3

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问题

方向是根本,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引航灯、生命线。失去正确方向的航船不可能胜利到达彼岸,迷失正确方向的理论研究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坚持正确办会方向”是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握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工商行政管理恢复建制,成为国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人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创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紧紧围绕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工商理论,认识到市场监管要宽严适度,强调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放而有度,有力地促进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1992年至2002年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飞跃,理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工商行政管理从服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转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认识到要正确处理经济秩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拓宽监管领域,创新监管机制,在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作出了新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这一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中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并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五个四”为核心内容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以此为指导,工商行政管理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维护市场秩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体现。把握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扎实做好各项理论研究。当然,坚持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还必须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准确把握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规律,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深入研究工商理论”是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在研究态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风气上都要“深入”,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着眼于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实践,下大力气进行深层次研究。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认识,深入推进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实践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也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反复证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须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越是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越是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恢复建制以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从无到有,由基本建立到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但是与实践的需要相比,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理论研究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也还没有在全系统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理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破解工商改革发展难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理论研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工作中挖掘题材,研究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监管执法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市场监管热点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把握研究重点,丰富研究内容,才能增强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深度、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要紧密联系“十二五”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在总结提炼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基础上,找出影响和制约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难题。

(三)端正研究态度,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在其著作《论衡》中指出:“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时隔数千年,这句话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所谓“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只有到深水中才能看到蛟龙,同样的道理,理论研究者只有不畏艰难,沉潜到研究的深水中,扎实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深刻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成果。毛**同志指出:“调查要深入细致,既要‘身人’,更要‘心人’,蜻蜒点水,走马观花,是了解不到问题的深处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亦如此。

具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要端正研究态度,发扬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研究风气,

就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正视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寻找破解问题之策,防止绕着矛盾问题走;就是要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像蜜蜂采花酿蜜,把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来,防止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简单堆砌、粗制滥造;就是要大力倡导优良文风,用朴实、生动、简明的语言撰写文章和报告,让基层同志看得懂、用得上,防止把理论束之高阁。

三、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目标任务及其实现途径

“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明确回答了工商理论研究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多出理论创新成果,多出精品,使理论创新跟上实践创新。2011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会工作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论建设的总体目标,其中指出,要“全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突出行业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这一目标任务与“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是一致的,是对“不断推出创新成果”的具体阐释。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思路和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研究

全面构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多项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么重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全体人员智慧,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丛书编写工作,初步形成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为统领,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系列丛书为骨干的全面反映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体系,为全面构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夯实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最终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地研究

在基本建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以“五个四”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进一步把握市场监管规律,推动基础教材建设及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强应用对策和专业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和业务工作,深入研究努力做到“五个更加”的方法途径。统筹兼顾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战略实施、广告业发展与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找准各个领域亟待研究的主要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研究

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是创新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持续地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源源不断地推出理论创新成果,使理论创新跟上实践创新的步伐,才能永葆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之树常青。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繁荣时期,市场瞬息万变,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才能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

四、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热心服务系统干部”回答的是工商理论研究为谁服务的问题。理论研究本身不是目的,用理论武装工商干部,用理论指导工商实践,使之为系统干部服务,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服务,这才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用理论武装干部,服务工商人才队伍建设

理论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理论武装干部。理论武装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局。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锻炼干部,在理论宣传普及过程中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在理论运用过程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工商干部队伍。一是要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增强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系统同志深入学习和掌握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二是要努力使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转化为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转化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各项工作中的自觉行动。三是要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业务素质良好、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骨干,打造一支勤奋学习、爱岗敬业、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4

一、在工商部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压力相伴的一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别情况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些工作任务每一项都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密切相关。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全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上来,组织动员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中央、自治区、市、区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大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部署工作的根本要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规律、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还存在差距;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市场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消费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履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能的主体力量,承担着市场监管执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责任,基层干部队伍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全局。以落实总局新“三定”、停征“两费”为契机,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提升能力为重点,在基层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员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头脑,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干部政治思想素质的需要;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总局新“三定”、积极应对停征“两费”新形势,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需要。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今年业务建设、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落实总局新“三定”、停止征收“两费”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加快推进“四化建设”,不断更新“四个理念”,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进一步促进我局干部做到高举旗帜、坚定信念,明确任务、坚定信心,转变职能、创新机制,履行职责、依法行政,促进发展、服务人民。

(二)我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努力做到“四个统一”。认真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指导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实践,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统一。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更新“四个理念”。要更新发展理念,服务科学发展;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更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更新维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三是突出实践特色,积极推进“四个转变”。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落实总局新“三定”、积极应对停征“两费”为契机,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是坚持联系实际,努力实现“四高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最重要的实践、最需要取得的实效。要联系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际;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努力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的实际;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消费维权能力的实际;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的实际,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监管,达到高质量的服务。

(三)我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通过深入学习,使广大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把握科学发展与市场监管执法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市场监管与发展、与服务、与维权、与执法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切实做到一切围绕经济发展、一切服从经济发展、一切服务经济发展,牢记“国徽头上带,责任肩上挑”,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把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执法力量。

二是解决突出问题,克服影响和制约工商行政管理推进科学发展的阻力。要破解工商机关在监管和执法中的疑难问题,多规范、少处罚,多指导、少指责,切实解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中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让群众得实惠;加强政风建设,切实转变干部执法作风,改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形象。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应市场监管需要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按照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不断更新“四个理念”、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适应实施总局新“三定”和积极应对停征“两费”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任务,形成符合工作实际、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四是促进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要坚决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要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重点,积极服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特别要以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为重点,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大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特别是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三、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是关键

(一)学习培训内容。一是中共*区委员会关于在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意见;二是总书记在全党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及在第十七届中纪委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三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四是王乐泉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王乐泉同志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摘录)、王乐泉同志在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王乐泉同志在自治区贯彻落实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五是努尔·白克力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及2009年*区政府工作报告;六是中央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摘要)及自治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七是田清生书记在*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及付新民书记在市工商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二)学习培训方法步骤。要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培训骨干。对工商所长(党支部书记)等骨干进行培训。

二是个人自学。每名干部除学习指定书目和领导讲话外,还要学习提供的学习材料。要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要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

三是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辅导,使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深入准确的理解。

四是领导辅导。工商局主要领导作辅导报告,阐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落实总局新“三定”、积极应对停征“两费”,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加快推进“四化建设”,不断更新“四个理念”,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促进职能到位的工作设想和举措。

五是交流研讨。每名干部要在个人自学、认真听辅导报告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找自身及本单位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撰写学习体会。在撰写个人学习体会的基础上,召开一定范围的学习讨论会,每名干部在会上交流学习体会,探讨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济新常态

根据教育部预计,2017年全国将有7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而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43万,在毕业后的半年内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会达到434万。在毕业半年后还在继续寻找工作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1.59万,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46万,另有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6.51万,三者共计73.56万(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调整。高校和毕业生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共同面对。作为高校方来说,所面临的外部就业环境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那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来破解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的要求,而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大类的代表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满足社会特别是的需要,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经过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的调研,本文从三个个方面总结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1.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市场营销类:销售人员、营销助理、市场调查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事助理、员工招聘专员、企业内部培训专员、绩效管理专员等;行政管理类:后勤主管/总务主管、行政助理/后勤助理、行政专员、行政文员等;物流管理类:物流调度员、国际货物员等;其它:财务管理、管理储备干部、管理咨询助理等。

2.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分析

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以实践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根据对企业招聘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相关的理论水准、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更看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管理技术等实践能力是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首要考虑的素质,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一年内通常不会派遣其到管理岗位,而是先在基层各岗位实习,待其了解本企业或掌握相关经验后才到选调到管理岗位任职,说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新招聘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如果在校期间具备相应能力的话,进入管理层的时间就会缩短。

3.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第职业素质要求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风度等等。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优秀的人格品质素质。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必须有高度的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工作要勤奋。办事公道,不谋私利,坚持原则;职业能力素质。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等等。一个现代管理者,应能胜任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日益加重的业务负担,因此,还必须具有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魄力。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新生先学习英语、数学、思政、语文等公共课程,同时会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三、四年级则进行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深入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个缺陷,它忽视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经过了高考的选拔,大学生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能力,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平台,更应该是一个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的平台。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偏差。

2.工商管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应用型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的作用,有些从事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师从事的工作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被学院认定的课时工作量低,有的实践课教师被归为“非教学人员”,其工作不能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当中。在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一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因为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其优点是高学历,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工商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因此比较缺乏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经验,也不太了解实验室、实训室软硬件,甚至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详细操作规范对于理论课老师来说也显得陌生,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疑问不能够很好的解答。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性才的需求,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手段

依据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不同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具体来说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式实验教学、沙盘模拟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断融合以及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补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发映工商管理实际问题和情境的本土案例,建立本土化工商管理教育的案例库,大力发展管理案例教学,实现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理解工商管理管理的真谛和精髓。通过为学生创设虚拟的企业工商管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工商管理知识融于工商管理活动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养成的兴趣。建立包括案例讨论、在线实验、在线工商管理论坛等模块在内的虚拟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深厚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也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订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工商管理教师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提高和丰富工商管理专任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适应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这对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必须根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学生、针对企业、针对实践,从师资、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够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本文中总结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高校只有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创新,注重专业特色的凝练、明确专业定位,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陆毅华,李养良,都学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轻工科技,2017,(02):160-161.

[2]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3]孙理军,王开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2015,(31):126-127.

[4]黄雷,叶勇,李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4):76-78.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世纪初,我国特有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数量的快速扩张,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倡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来看,普通本科高校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这样,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就在于: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办学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以实现其总体效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由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一)基础实践层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在基础实践层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识实习3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的案例分析实践,初级财务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基础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实践层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专业实践层主要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在这个层面上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3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技术经济学、客户关系管理、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课程设计,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三)综合实践层在这个层次要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4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工作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可以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是怎样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企业流程是怎样优化和重组的,资源应怎样有效利用和整合的。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针对学生所学的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5-8周的综合毕业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独立实际工作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创新实践层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3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涉及毕业论文的选题。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要与其兴趣相结合或与其实践经历相关,并充分考虑其未来就业目标。据统计,学校有50%以上毕业论文都是在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通过填写《毕业论文题目申请表》,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将自选题目控制在符合学科学术规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之内。其次,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宏观的指导规范是学校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书》,而每个学生具体的论文指导则由指导老师和学生配合协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将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其梳理要表达的思路,对其创造性的思维和观点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以帮助其发现和提升自身的创新潜力。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相近之处,师生间的不断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都有益的创新灵感,这也会促进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还要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定和表彰,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

由于创业计划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些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就业实践层这个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职业化培训、岗位证书培训3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使独立学院与社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条件。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共同培养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学院教学与企业、社会接轨,达到学院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实验教学的教师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学生毕业应获得双证书(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建立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模拟实际,仿真实训,可以有效地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职业化教育和岗位证书培训也是就业实践的重要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职业化教育的培训,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晰的努力方向。学生在职业化教育方面获得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岗位证书培训方面,要根据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个部级岗位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

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体系的完善在于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和建设,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组织运行的管理也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保证。评价体系起到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作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对实践教学中5个层次的各项内容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实践教学运行结果进行评价,最后需将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实践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对下一次循环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杜龙政、熊妮.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2).

[2]杨丽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长春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8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素质构成与拓展途径

1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与预测是制定和修订工商管理专业各年度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为此,2013年,我们利用暑期组织12级工商管理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省内(主要在孝感市)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调查,了解社会对管理人才规格和管理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数据表明:有55.4%用人单位期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尽快发挥作用。

1.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总量较大

高职高专毕业生是用人单位主要的需求对象,而且需求比例不断增长,只要保证培养质量,就业形势应当较好。主要理由是:第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高;第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强,就业岗位较多,正所谓“能上能下”、“能屈能升”,还“能说会道”;第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忍耐能力等等都比较强。

1.2被调查单位对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评价良好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总体素质满意度是:比较满意的占3.6%,满意的占82.1%,两项合计占85.7%;专业知识、实际工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基本素质满意度是:比较满意的占7.3%,满意的占75.8%,两项合计占83.1%;但对本专业毕业生创造性调查一项,比较满意的占8.9%,满意的占50%,两项合计仅占58.9%,不满意的却占23.2%。与此相关的灵活应变能力的满意率也低于总体素质。

2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2.1思想道德素质

管理者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实施者,也是企业经营战略、决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实施者。因此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学习和掌握政策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同时要自觉维护和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切实关心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积极帮助解决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2身心素质

1、良好的心态:善于克制、容忍、体谅,不要斤斤计较。与人交往,要心胸开阔、坦诚;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懂得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不要态度傲慢、盛气凌人,对人的态度和语言要有分寸。乱发脾气不仅于事无补,并且使大家都没有好心情,常常不欢而散。坏脾气是一种人格缺陷。

2、优秀的气质:1)具备感受性: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感受性太高,稍有刺激就引起心理反应,导致精神疲劳和不必要的烦恼,势必影响劳动效率;感受性太差,对周围的现象熟视无睹,不利于管理。2)具备灵敏性:指心理反应的速度和动作的敏捷程度。办事讲效率,能办的事情马上就办,遵循“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3)具备忍耐性:指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对遇到的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4)具备可塑性: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灵活而沉着。

3、强健的体质:有一个强健的体质,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市场如战场,没有好的身体,都将留下力不从心的遗憾。

2.3公关素质

管理者要培养和树立公关素质。公关素质是公共关系实践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一种表层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实践为理论所概括且演化为公共关系原理、原则、规律的一种深层的能动反映。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制约人们公共关系行为的一种力量。这样就既可以加强与其他管理者的沟通和联系及默契配合,又可以加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心灵沟通,加深彼此的信任,便于管理者命令的执行。

2.4业务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

1、知识结构:1)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掌握必备的英语、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的基本知识;4)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生产、销售、财务、物流、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5)具有一定的经济法律知识;6)具有一定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知识。

2、能力结构:1)具有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2)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逻辑分析、文字写作能力;3)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各类管理咨询能力;4)具有组织机构设计与组织协调能力;5)具有计划编制、执行与监控能力;7)具有营销管理能力;8)具有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9)具有一定的综合技能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10)具有岗位拓展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3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及素质拓展的途径

3.1把创新能力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建立了富有时代特征的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归纳为:狠抓基础,强化两翼,重在素质,面向应用,协同发展。“狠抓基础”就是注重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尤其是以创新为特色的最新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强化两翼”就是强化两种基本能力---即人际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整合教学内容。“协同发展”就是综合应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人教育和自主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3.2构建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

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时,做到四个要:一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同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一致;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合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与实践教学总学时的比例大致为1.7:1,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公共基础教学的比例大致为7:3,从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三是要控制课程门数和总学时数;四是教材编写要做到因人而编、因需而编。

3.3探索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1)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要提倡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得到普遍采用,并且更多地采用了典型分析、专题调查、情景模拟和心理测验等形式,由教师的单向传输为师生的双向交流,变简单复述性为灵活创新性。

(2)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要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论文、读书报告、实验、设计等考试形式,重在考评基础、考评能力、考评综合素质。

(3)开发多媒体课件。采取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的教案里增加更多的案例、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要加强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阅览室的建设。在校内,要有校办工厂可供安排学生实习需要,或者配备工商管理、会计学有关实验软件,使学生能对主要课程进行单科或综合性模拟实验。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尽力满足学生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要求。

3.5推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社会实践

(1)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要在对学生个性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班级导师指导下,发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在校期间个人发展计划。做到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尽量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合理选择有效途径,班级导师提出参考建议及时给予引导。

(2)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要在学校建立的一年一度的德智体综合测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表”,形成了“第二成绩册”。通过全面、完整地记录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和成绩,鼓励和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应用和扩展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得到全面提升。

(3)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共性要求,成立了科研、创业等兴趣小组,由专业和学院有针对性地安排各种教学辅导活动,并尽可能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必要条件。

3.6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

注重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这样老师才能将自己在现实中切实可行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缩短工作上的磨合期。

参考文献

[1]刘伟,工商管理人才素质培养分析,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总结篇10

[摘要]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点,包括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内容体系,并详细介绍了组织实施及保障条件。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