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十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十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29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1

概念模型的作用

概念模型是对某一领域信息高度抽象化的静态描述,它包括类、类关联和类属性等模型基本元素的定义,是进一步细化应用系统模型的基础。

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第215技术委员会提出了“卫生信息建模框架”。该框架说明了信息模型应当是由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最后细化到物理模型。2002年美国CDC在“公共卫生概念数据模型”一文中提出信息模型可划分为主题域模型、类关系模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和物理数据库模型,它们分别处于上、中、下三个层级,这种层级关系与iSo提出的层级结构一致,只是美国CDC的层级划分更加细致。

因此,概念模型是连接高层模型和低层模型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一个具体信息的开发过程而言,上层模型在某个领域内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它们不涉及过多的细节,独立于具体的信息系统;对整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它是信息标准化的基础。

公共卫生信息领域具有多领域跨学科的特点。概念模型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公共卫生信息的整体框架,是公共卫生数据字典的基础框架。在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对公共卫生数据元的理解和应用变得更加方便和容易。因此,概念模型将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一个整体框架和数据应用指南。

在公共卫生信息领域内,该概念模型可以支持多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减少重复性工作,降低开发成本,加快系统的开发速度。在同一个概念模型指导下开发的多个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也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奠定良好基础。

概念模型的构建方法

对于一个具体系统而言,建立一个模型不是很困难,但建立一个抽象的元模型――概念模型则要困难得多。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概念模型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HL7(HealthLevel7)推荐的建立概念模型的技术路线与方法是从用例分析到信息分析,最后到建立概念信息模型。

类、类关联、类属性和数据类型是概念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模型中的类属性同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一般性,发现这些属性也需要经过从具体实例分析――领域信息分析――概念信息模型分析这样一个抽象与泛化的过程。

我国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的构建主要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1.主题域的确定

信息是对于活动、活动关联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抽象与描述。在公共卫生领域,参照美国CDC提出的公共卫生概念数据模型(pHCDm),将我国公共卫生划分为卫生相关活动、参与者、材料和位置4个主题域。其中卫生相关活动是卫生信息来源的主体,是四个主题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一个,而其余三个均为活动的关联方,位置说明活动发生的地点,参与者为活动的参与方如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或接受方,材料是活动中所涉及的物质,比如标本、菌株等等。这些构成了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的四个主题域。

2.类

具有相同属性的同类事物、概念组成类。以上四个主题域各为一类,每个主题域下又可以分成若干主类。以卫生相关活动为例,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的分类框架,可以将卫生相关活动抽象为四个主类――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及卫生监督。

3.类关联与属性设置

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称为类关联,其作用在于使不同的类形成一个完整、联系的结构。在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的建模中,主要涉及父子类关联,关系关联和参与关联三种类关联。

父子类关联指的是每个类(主类或子类)下面还可以根据实际划分为若干更小的类。上位类(通称为父类)与下位类(通称为子类)关联称为父子类关联。很显然,子类对于父类的属性有继承的关系。

关系关联描述的是在同一主类内部各个类或者是实例之间的关联关系,如疾病预防控制主类的不同活动之间(疫情暴发与检测之间)的关系。

参与关联则是指不同主类的类之间发生的关系。例如疫情监测类(属于卫生相关活动主题域的某个类)与调查者(属于参与者主题域的某个类),或者与标本(属于材料主题域中的某个类)之间存在参与的关系等。

属性是对类以及类关联所具有的特性的描述,是描述类的特征的元数据,改变属性的值可以改变类的行为和外观。概念模型类属性设置应遵循HL7Rim所规范的属性格式及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自身的需求精化、修饰属性,形成模型独特的属性。

4.概念模型的建模技术与方法

首先是应用UmL的用例分析方法进行业务分析。这是指对业务过程中所有参与元素的拆解、对比、描述、再定义与组合。然后在用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泛化分析。即对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判别、抽象,并归纳成不同的类。下图1为在卫生检测中的几个用例分析过程。图2为泛化与抽象过程。经过泛化与抽象,对卫生检测相关活动,可提炼出5个子类:申请、受理、检测、报告、质量控制。用例分析与泛化是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建模的重要阶段和技术,要应用于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建模的全过程中。

公共卫生概念模型框架与内容

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的概念模型包括了4个主题域及35个类。其核心为4个主题域(卫生相关活动,参与者、材料及位置)。在模型的建立中,公共卫生相关活动主题域及各级子类的确定采用了公共卫生信息分类框架的结果。作为模型,还对其他3个主题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增加了关联类的内容及对于类属性描述的要求。在这里要区分信息分类与模型之间的关系及区别。信息分类框架关心的是对信息的分类,确定信息所在的位置以便用户存放、查找及使用,因此并不涉及对于主题域、类之间的关联以及类属性的描述。而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信息,描述信息。理解信息包括了解信息的来源(借助于信息框架)及关联,描述信息包括对数据元这个信息的基本单元属性及关联的描述,以便在统一的规范下查询、使用信息。

概念模型的应用

概念模型可以辅助系统设计者分析所需要采集的数据及属性,建立相应的逻辑数据模型(LogicalDatamodel),从而规范信息系统的建设。下面以伤害监测为例说明模型的应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2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体系进行客观评论的基础之上,针对功能视角对其相关服务体系进行界定。由此证明能够维持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均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公共体系服务则是指具有需求体系、保障体系、供给体系以及评估体系等要素的重要机制;而狭义的体育体系则是指包含在体育服务之中的内容体系,比如针对体育的指导服务、体育中的活动服务以及设施服务、信息服务等特重要部分。

关键词功能主义公共体育服务基本概念服务体系

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概况

针对我国公共体育需求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分为九个不同的子系统,其分别为:体育信息、体育组织、体育资金、体育指导、体育场地设施、政策法规、绩效评价以及监督反馈这九个子系统。而针对我国公共体育结构上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析:1.支持要素:主要是满足在体育活动进行支持和维持等方面要素;2.核心要素:主要是对体育服务进行核心要素进行满足的重要因素;3.保障要素;主要是指能够对体育基本服务提供支持而满足其正常运转的要素。

其结构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活动体系:体育活动体系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用来满足公民的休闲、教育、娱乐、剑圣以及竞赛等公共活动所需要的的重要构成要素;2.体育组织体系;体育组织体系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具有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主要是起到组织、领导、协调以及实施等相关部门的机构组织要素;3.体育场地设施顾名思义则是满足公民对于体育需求的场地设施要素;4.体育信息体系则是主要指对于公共体育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发不、搜集等方面进行整合的有机整体;5.指导体系则是用来指导公共体育进行活动需求的重要构成要素;6.体育资金则是对于公共体育所需要的资金项目进行配置、使用;7.政策法规体系则是指为了更好的为公共体育提供保障服务而设置的法律、法规等条款要素的构成;8.监督反馈体系则是对其进行监控、反馈信息的重要因素;⑨绩效评价则是指对其进行评价和考核而对公共服务进行衡量的系统要素。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临近领域中的构成

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其主要与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公共旅游服务体系等属于同一个级别的服务体系,因此本文通过这些临近的服务体系进行相关的意义分析,从而从侧面让读者去了解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含义。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现今在公共服务理论当中较为成熟的理论之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在公共卫生当中的专业性的技术人员、用于对疾病监测的实验室、基础设备、所要采取的措施、所要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地方和中央所组成的公共卫生机构等,由此可以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总结为一个有私营、公共基础以及志愿者相结合组成的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组织。

(二)公共文化体系则是现今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公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基本文化的权利以及文化产品所应有的服务等;其在结构上主要由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中的网络体系以及公共文化之中的服务体系、设施体系所构成。

(三)公共旅游体系则是有负责旅游中的管理部门或者是营造公共服务中的政府部门来用以促进旅游的发展和健康进步的活动只能,包括第三方来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发展活动等,比如:制定一定的战略规划、拟化针对旅游的一些法律法规以及对旅游文化的监督和开发。对产品以及旅游质量的监控和完善等。

三、有关功能取向在公共体育体系中的概念

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功能体系而言,其主要是用来明确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含义,所以这种功能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公共服务中的内涵意义。同时这种功能体系同样约束着公共体育服务的构建工作,能够奠定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方向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首先要将功能问题进行明确化,因为其与公共体育发展中所体现的问题也是息息相关的。

由我国相关体育事业中的理论进行分析得出,在公共体育服务系统之中,我们首先要满足公民对于不断增长的公共体育方面的需要以及缓解和解决其中所隐藏的供需关系之间的矛盾;其次是更好的去发展和改变城镇之间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中所存在的差异,更好的缩短城镇之间不均衡的社会事实;最后便是建造更加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废除体制当中所存在的具有制约性的不良机制,营造设和与政府、第三方机制以及市场组织能够更好的进行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的良好公共服务体制。

四、结论

因此本文主要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分析临近领域的服务特点从而和好的总结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主义,从而更好的为以后学着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主义视角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3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宪法;基础

一、基本公共服务概述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直接影响公民生存的质量,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对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推进意义。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不断深入,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等学科纷纷从自身学科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给出了基本公共服务权威的界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从法学的视角看,有的学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政府)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公共服务”i。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公权力主体在遵循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的宪法原则的基础上,提供的满足社会公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公益。从内涵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必须满足以下几点:其一,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ii基本公共服务只有在社会涉及公益利益的情形下方可有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府来提供。其二,基本公共服务的目的实现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其三,基本公共服务中涉及的公权力和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有效的进行约束和保障。

(二)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反映出公民基本人权得以实现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表明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同学者的研究大同小异,但大致包含以下几个领域。其一,保障公民生存权的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和生态环境;其二,保障公民发展权的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文化体育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iii。

二、基本公共服务宪法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负有供给责任,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在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中都有明确的确认。从我国宪法的变迁可以看出,我国宪法规范逐渐成为最有利于实现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规则体系。iv根据我国《宪法》(2004年修正)的规定看,基本公共服务的宪法渊源主要分布在总纲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两章中。

(一)国家供给基本功服务的宪法义务依据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国家的责任,具有不可推卸的提供满足公民需求的公共服务时公民免于匮乏的义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过快膨胀带来生态环境极大的压力,国家通过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使我国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同时积极保护和治理环境提升公民生活的质量,为此我国《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和“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落实了政府该项义务。

(二)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宪法权利来源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公民免于匮乏的民生工程,更是公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实现途径。因此,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也是宪法所要进行保障的,我国《宪法》设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便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宪法基础。从逻辑的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与公民基本人权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正是存在公民基本人权需要国家的保障,才存在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宪法基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公民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劳动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途径,保障公民劳动就业权是国家的重要职责,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落实了公民就业权的实现。其二,公民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其三,公民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的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宪法规定不仅仅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宣示,更是公民享有基本教育服务的宪法基础。其四,公民基本文化公共服务。

三、基本公共服务宪法基础的实现路径――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法律体系

我国《宪法》在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上,通过宪法本身规定得较为充实、宪法的修改使得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更加完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使宪法在立法层面得以具体化v等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但是正如学者所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含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框架,也在相应的框架范围内制定了基本的公共服务法律规范,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没有统一法律作指引,实体法不健全程序性法律相对滞后,”vi极大地制约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阻碍了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权利的实现。为此,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立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法律体系,从而使基本公共服务的宪法基础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法而言,笔者认为应制定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法》。

《基本公共服务法》作为基本法应规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原则、范围、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以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就基本公共服务基本领域法而言,应在以下三种类型的法律进行完善:其一是义务教育法、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法、社会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基本公共服务实体性法规;二是转移支付法、预算法、公共财政平衡法、政府采购法等公共财政法规;三是中央地方关系法、公共服务绩效考评条例等行政性法规。vii

注释:

i邓成明,阳建勋.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宪法价值[J].太平洋学报,2009(11):72-73.

ii参见马英娟.公共服务:概念溯源与标准厘定[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

iii参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iv参见魏健馨.我国宪法变迁的特点[J].环球法律评论,2012(6).

v参见王磊.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成就和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13(3):221-222.

vi云,刘玉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82.

vii参见郑曙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法政策探析[J].浙江学刊,2011(6):150.

【参考文献】

[1]邓成明,阳建勋.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宪法价值[J].太平洋学报,2009(11).

[2]马英娟.公共服务:概念溯源与标准厘定[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3]魏健馨.我国宪法变迁的特点[J].环球法律评论,2012(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4

【关键词】卫生系统机构

Classificationanddatamodelingofessentialhealthinstitutionalinformation

【abstract】aim:toexplorethinkingprocessandapproachesofstandardizationofnationalhealthinformationdataelementsbyclassifyingandmodelingessentialhealthinstitutionalinformation.metHoDS:essentialhealthinstitutionalinformationwereclassifiedandabstractedaccordingtonationalhealthinformationconceptualdatamodel,anddatamodelingwasperformedbyUmLmethod,anddataelementswerestandardizedbasedonavailablestandards.ReSULtS:essentialhealthinstitutionalinformationwasclassifiedandrepresentedbyobjectdiagram,anddataelementswerestandardized.ConCLUSion:wehavesummarizedasetofthinkingprocessandapproachesofstandardizationofdataelementsbyclassifyingandmodelingessentialhealthinstitutionalinformation,whichcanprovidescientificevidencesforstandardizationofnationalhealthinformationandreformationofhealthstatisticalsurveyinstitution.

【Keywords】healthsystemsagencies;information;conceptualdatamodel;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dataelements

【摘要】目的:对卫生机构基本信息数据归类并建模,以探讨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国家卫生信息概念数据模型的实体分类对卫生机构基本信息归类和抽象,用UmL方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参考已有的标准规范数据元.结果:得到了卫生机构基本信息的实体归类结果及其对象图,并提出了规范化数据元的标准.结论:通过对卫生机构基本信息的数据归类和建模,总结出一套数据元标准化的思路和方法,为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和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卫生系统机构;信息;概念数据模型;UmL;数据元

0引言

卫生机构信息是指关于卫生机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全面了解卫生机构的基本信息可以为卫生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参考[1].卫生机构基本信息传统的获得方法是常规的统计报表,这样获得的信息只是汇总信息,不能紧随卫生机构信息的变化而即时更新.国家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既包括底层信息-数据元的标准化,也包括整个卫生信息系统的智能化[2-5].本研究以卫生机构基本信息的数据为依托,研究数据归类与数据建模的方法,为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1材料和方法

1.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特定范围内的对象及其特征的描述.它既不展示知识,也不说明过程,而是定义所要获取的数据.不同类型的数据模型有其不同的应用目的,而且在表达的详细程度上也不同(cihi.ca,20050814).从上到下依次为数据模型的承接关系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越近底层模型越详细.概念层次的卫生数据模型参考澳大利亚的卫生数据模型(health.gov.au,20050814),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所有卫生信息划分为11个超级实体和182个实体及子实体,超级实体分别是参与者、参与者角色、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计划、事件、位置、费用、结局、环境因素、业务因素、支撑条件.

1.2信息资料国家卫生统计的基本任务是依照《统计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采集卫生资源投入、分配与利用,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益,居民健康水平等数据,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咨询与统计监督[1].本研究选择国家卫生统计第一部分卫生资源统计中的卫生机构信息作为研究资料.

1.3信息归类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概念数据模型的实体分类对卫生机构信息的基本信息条目归类.

1.4信息抽象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概念数据模型对实体的定义,将原有的基本信息条目抽象,得到可以定义的数据元,并用office软件中的Visio做其对象图[6].对象图是由类和属性及其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类是具有相同属性、操作、关系的对象集合的总称.通常在UmL中类被画成矩形.每个类都有一个名字用来区分其他的类,且有一个或多个属性、操作和关系.类的属性放在类名字的下方,用来描述该类的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每个属性由一个名称和一个数据类型组成,属性的名称表明了属性含义,数据类型扩展了属性的定义,表示属性取值的值域.将抽象得到的数据元整理,产生描述卫生机构信息所需的数据元.参照数据元标准化的要求(iSo/ieC111793:2002)和HL7(healthlevel7)数据标准(hl7.org,20031122)定义的数据元属性的数据类型,规范和定义数据元.用access数据库著录规范化后的数据元.

转贴于

2结果

2.1信息归类卫生机构基本情况信息共涉及77个基本信息条目,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概念数据模型实体分类可以归为7个类,分别是个人、机构、地址元素、费用、资金来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它们都是以卫生机构调查这一事件为中心的(图1).

图1卫生机构信息原始对象图(略)

2.2信息抽象卫生机构信息的77个基本信息条目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概念数据模型的定义抽象为40个属性(图2),分别归属于9个超级实体(类),每个类的下方都有其相应的属性,用于描述该类的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每个属性后面紧跟的是属性的数据类型,用于表示属性的值域,使属性的表达更确切、更完整.

图2卫生机构信息抽象对象图(略)

2.3数据元及其规范卫生信息的标准化,集中体现在信息系统实际使用的数据元的标准化.卫生机构信息的40个属性共包含了39个数据元,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对数据元的规范定义了数据元的3大类21个基本属性,分别为标识与定义属性、关系与表示属性、管理属性,标识与定义属性包括中文名称、中文简称、英文名称、中文全拼、定义、标识符、版本号7个基本属性,关系与表示属性包括数据元类型、数据类型、表示形式、允许值、标准名称、标准编码、数据采集方式、相关数据参照、相关统计表和调查表、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信息框架分类模式、概念模型实体分类模式12个基本属性,管理属性包括注册状态和备注2个基本属性.

3讨论

要实现信息系统的共享,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首先依赖于各个地区和各个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假设还处于起始期或摸索阶段.原因是目前既没有现存合适的模式作为开发依据,也没有全面的咨询以供参考.这就迫切需要进行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便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标准要求和参考依据.

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是卫生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卫生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卫生体制改革,改变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传输方面障碍重重的局面,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卫生信息化的当务之急.

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其实质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卫生统计数据是国家卫生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以此为依托研究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的方法,将会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

用国家卫生信息承接关系数据模型和概念数据模型管理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利用实体间的关系将所有相关的卫生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国家卫生数据字典.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统计表,其所需信息就可以从数据字典中检索,从而避免信息的重复定义,节省财力、物力、人力,促进国家卫生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35-40.

[2]孙安龙,汪时萱,赵耀,等.重庆市卫生机构信息化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2005,34(4):497-498.

[3]徐勇勇,刘丹红,王霞,等.健康信息模型与卫生统计工作展望[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5):266-268.

[4]张红丽,唐玉龙.谈卫生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建立[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7):79.

[5]周玉平,殷芳.关于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六大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5):63-6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5

【摘要】我国自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区陆续推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这一举措旨在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取消药品加成,抑制虚高药价,让利于民。本文试列举目前零差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由此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零差率社区补偿机制配送

1零差率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的药品均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常用药品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确定的药品采购价格销售给老百姓,配送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得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加成。在药品采购价格整体降低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取消了15%的药品批零差价,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采用政府打包采购的方式,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取消药品的批零差价,将药品价格降低,让利于百姓。这种做法叫做零差率。

2零差率的概况

北京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性开展药品“零差率”的地区。在北京,从2006年12月25日起,全市2600多家社区医院的常用药正式开始实行“零差率”销售,312个品种、926个规格的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按购入价出售,取消15%的加价率;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的零差率药品扩大到328品种(1024个品规);北京市基层零差率药品将比照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从2008年的328种扩大到519种,预示着“零差率”药品的组成将会愈来愈丰富。

继北京之后,全国各地区陆续试行“零差率”。在上海,2008年10月1日,上海郊区农民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优惠;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上海社区卫生机构将全部推行基本药品零差率,所涉及的药品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收费西(中)药目录》中的166种。天津市2009年4月1日推出了《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涵盖537种基本药品,与此同时同时在6个中心区和塘沽、汉沽、大港(城市部分)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1月1日进入试点实施阶段,32个试点县(市、区)共有政府举办的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6个服务站,390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和4799个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

特别是在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后,“零差率”的推行将成为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其回归公益性的突破口。

3零差率的成效

北京药品实行“零差率”后,社区医院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36.1%。[1]2007年底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显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平均每次门急诊药费从原来的近百元降到现在的66.47元,省了近30%,一年下来,社区医院共向患者让利4.46亿元。现在,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市民看病首选社区医院。2008年底,据初步统计,零差率药品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群众让利7.68亿元。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由2006年的不足8%提高到2008年的28%多(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机构的单处方费用明显降低,社区机构的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为109.99元,是全市门诊人均医药费用的50%,是三级医院的1/3(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卫生机构2008年上半年的公共卫生工作量已超过2006年的全年工作量。2009年北京仅丰台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所共采购零差率药品2.73亿元,销售零差率药品2.5亿元,涉及药品品种890个,降价幅度达36.11%,患者看病少花药费约9028万元。

天津市实行统一集中采购后,该市药价已经同比下降了10.28%,社区再减少15%的加成,药价就降低了近25%,据统计,天津市共有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9个卫生服务站和154个乡镇卫生院。推行零差率6个月以来,已向老百姓让利接近1.2亿元。

安徽省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受益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

4零差率存在的不足

4.1药品零差率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

由于医保人群和公费医疗人群的支付比重合计达到医药费的四分之三,在其他机制未有动摇的背景下,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受益最多已成事实,医保和公疗患者只享受了15%~20%的让利。

4.2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大型医疗机构低,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收入,以天津为例,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费用支出的64%都是靠药品加成获得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相当于拿掉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如果补偿部分不能平衡其收入,将会造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现行的补偿机制是按照药品费用的比例(各地区不同)进行零差率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会使得定点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大开处方,增加药品费用总额,以取得更多补偿。

4.3独家配送机制,缺少竞争,不利于配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规定定的区域内只有一家配送企业拥有配送的权力,其他中标配送机构无权配送,此机制鼓励垄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配送服务的购买者,有接受的义务而无选择的权力。目前这一现状不符合市场竞争法则。

4.4零差率政策引发药店撤药风波

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在山东引发“撤药风波”,有60余家连锁药店的济南药店连锁巨头——漱玉平民大药房采购部对旗下门店下发部分基本药物紧急撤柜通知,近两成的基本药物下架。这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国内首起药店针对“零差率”政策的撤药事件。

5对于完善零差率的一些看法

(1)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报销比例。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的开销实行全额报销。使得老百姓成为零差率的最终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2)逐步完善补偿机制

可探索按测定的人均费用和就诊人头进行药品差价补偿的方式,改变目前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停留在“卖药”的现状。

(3)配送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零差价药品配送的经验,零差率药物配送引入竞争机制。相关业内人士提出:每区县或医疗机构对中标配送商的选择应不少于两家,每半年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医疗机构为选定的两家配送企业正常开户,使配送企业在充分的竞争中,提高配送服务质量,降低配送成本。全市选择3~5家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规模企业,负责全部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配送,发挥规模效益,加速流通产业的优化调整。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6

如今政策正式落地了,还会有多少企业“相中”“互联网+医疗”呢?”

《意见》指出,到2018年要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到2025年要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意见》明确了“互联网+”的十一个重点行动领域: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以及人工智能。

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呈现了医改决策层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图景。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健康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便捷和普惠。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互联网+医疗不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互联网+医疗的基本内涵

首先是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关于互联网究竟能够提供怎样的医疗卫生服务边界上并不清晰。虽然当下的政策并不允许在线诊断的发生,但是有很多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者相信,在线诊断是发展趋势。

当然,这样的分歧只能留待时间去解决。但很明确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一个必备条件,这就是信息共享。否则在传统的由信息孤岛组成的医疗体系中,互联网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二点是便捷的服务。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应用所产生的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便捷,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这种便捷性再一次大大提高。

从已有的实践看,移动互联网在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都已经有所应用,包括很多掌上医院、送药o2o等。而这也正是指导意见中所提出,希望利用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

第三点是远程医疗。这是诞生远远早于互联网医疗概念的医疗服务形式,只不过受制于定价、医保等政策因素,远程医疗多年来的发展比较缓慢。

但互联网在近年的进步却给予了远程医疗更大的可能性。虽然仍然是以诊断、会诊等为主要内容,但远程医疗正在呈现出一种平台化的趋势,医院、医生、患者,甚至设备、药品、数据等企业都可以接入其中,形成所谓的“空中医院”概念。

第四是鼓励联合。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两类联合,一个是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一个是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医疗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对医疗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单凭互联网企业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庞大的医疗产业链,也很难出现单独一家公司通吃的局面。很多互联网医疗的从业者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都谈到,联合是未来的必然。

再有不能忽略的是,指导意见还提出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与其他几项所用“支持”、“鼓励”、“发展”不同,这里还仅仅是探索,难度、争议可能更大。

总体而言,指导意见当中所明确的互联网+医疗的五项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在线医疗卫生模式。

可以说,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医疗内容的归纳已经相当全面,几乎已经囊括了时下所有相关的创业和创新形式。不过略有欠缺的是,指导意见当中没有提到在线支付的问题,而这实际上是目前困扰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问题所在。但指导意见的出台仍然是对火爆的互联网医疗创业的又一个推动。

互联网+医疗还是政府主导?

“互联网+”的概念在2015年迅速蹿红后已经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此次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很快有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山东省刚刚公布的《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意见》,北京市医疗健康“互联网+”的相关规划也已经透露。

不过,相比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地方上在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部分当中所提出内容则有所不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地方相关部门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和态度。

山东省在自己的文件中提出的互联网+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共享,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跨医院、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另一个是医保领域当中,加强省级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平台建设,扩大应用范围。

山东省政府的文件虽然只有两项主要内容,但实际上,这两项内容都是当前医改所要解决的关键内容,也可以算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基础设施”。

北京市关于互联网+医疗的规划虽然全文仍未公布,但北京市卫计委已经通过官方渠道透露了这个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是,2015年内初步建成以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北京市所选择的互联网+医疗的切口虽然看上去不大,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看作是关系到未来整个在线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因为很多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容都要基于患者的数据,而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是数据积累、分享的前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医疗是市场上创业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但北京市却明确表示,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建设上必须由政府主导。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张文忠表示,在电子病历的使用流程上有严格的授权规定,比如对转诊患者,医生需有患者本人的授权,才能查看其既往病历。但这些保护实现的前提,是北京的“健康云”基础平台须由政府主导,非市场化运作。

不能否认,新政策的出台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实际上,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互联网医疗早已“野蛮生长”了多年,并以其所展示出的强大生命力而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长期追捧。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7.8亿美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融资总额。仅刚刚过去的2015年第二季度,就有多达41家互联网医疗工资获得融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

从外部颠覆到里应外合

互联网医疗的兴起是起于互联网领域的创业,但在互联网是否应该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方面却一直存在分歧。

一种是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模式,更具颠覆性,比如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就曾提到过,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将是去医院中心化的;而另一则是以医疗为核心,主张互联网更多只是服务于医疗的工具。

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双方对于医疗资源的态度。前一种思路是去中心化的,更多强调的是围绕患者需求、医患沟通来搭建平台,而后一种思路的创业公司目前占绝大多数,即以医疗资源为核心,进而出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竞相争抢医院、医生的乱局。

短期内很难判断两种思路的优劣,况且这两种思路关于未来发展的预期是一致的,均是希望能够吸引足够的用户,包括医生和患者,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商业模式。

虽然在强大的医疗体制面前,早期高喊着“颠覆医疗”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已经失去了不少锐气,不过多年的努力之后还是有很大的进展,包括医院和医生都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并主动利用互联网。

医院目前对互联网的利用已经颇为常见,主要是在掌上医院的应用方面。这些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当中已经都有所提及,包括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而且,由于医院开放态度,掌上医院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医生对互联网的认知则表现了递进的状态,早期是相对简单的个人品牌的建立和推广,逐步发展则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健康咨询服务,近期随着医生集团概念的流行,医生对互联网的利用又有了新的突破。

不少医生开始以团队的形式进驻互联网,通过在线平台为患者服务,包括健康咨询、预约问诊、诊后随诊等,还有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基层、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甚至已经有医生提出建立互联网医院。

虽然来自医疗体系的互联网应用很多仍然处于实践初期,但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医疗其实已经明显发生了转变。它正在从最开始纯粹来自外部力量对现有医疗体系的颠覆,逐渐转变成一场医疗领域内外力量“里应外合”共同推动的大变革。

11个领域中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信息

“互联网+”益民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1.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2.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3.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互联网+”电子商务

巩固和增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更加普及,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基本完善。

1.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等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2.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处方药电子商务销售和监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3.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互联网+”人工智能

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规模商用,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互联网+”官方意见出台,医药企业会大批涌入吗?

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上周,上证指数大跌12.07%,87只互联网金融股中有19只概念股涨幅跑赢大盘。其中,位居前10名的概念股中包括了医药股誉衡药业(1.07%)。上周衡药业呈大单资金净流入状态,大单资金净流入为4418.02万元。

6月16日,誉衡药业公告称,公司拟斥资2亿元跨界投资互联网金融。其中,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誉衡前海金融服务,作为公司拓展金融板块的投资管理旗舰平台,拓展包括互联网金融、基金、商业保理、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领域的业务;1亿元全资设立誉金所,专注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业务。

提到“互联网+”这个词,笔者很难不想到康美药业。2015年4月以来,康美药业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可以用疯狂这一词来形容,先后与玉林市、中恒集团、青海省、普宁市、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网等签订了“互联网+”战略协议。

5月28日,复星医药和挂号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复星医药今年成立了互联网业务发展部,专注于互联网医疗业务创新拓展及与现有业务的结合。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表示,本次合作顺应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符合公司互联网战略布局与业务发展需要。

此外,2015年3月底,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独立检验机构互联网运作模式”,主要合作内容有,迪安诊断旗舰店进驻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双方共同推动实现检验机构互联网运作模式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7

医疗保险覆盖面广,保障程度高

美国的医疗保障覆盖程度在发达国家是最低的,但也达到了85%,其他发达国家大多实现了全民健康保险,居民可平等享受各种普遍的、综合的医疗卫生服务。

公共筹资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很高

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共筹资占总卫生支出的比例平均达74.4%,大多数国家都超过80%。美国政府公共卫生筹资只占42%,在发达国家中是很低的。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私人保险筹资是在公共筹资计划保障基础上的补充。

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合二为一

无论是英国的福利经济型医疗制度,还是美国的市场经济型医疗制度,都普遍采用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合二为一的统一管理模式,筹资和花钱统一,有利于更好地使用有限医疗资源,减少管理摩擦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微观管理,重视激励机制

十分重视从微观操作上加强管理,如加快信息化建设。2003年~2008年英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价值达60亿英镑,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服务、nHS健康档案服务、nHS全国网络等;又如按国际疾病分类实行单病种管理,按人头付费形式,将改革目标与医务人员利益机制结合,而不是单靠行政强制执行。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由于人口老龄化,各国的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转变,加之医疗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昂贵的Ct扫描、核磁共振、器官移植等高新技术,各国医疗费用支出一路飙升。经合组织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29个成员国中有11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10%。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引发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成为西方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最主要的动因。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用新的利益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节约使用医疗费用,成为各国卫生服务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在北欧诸国以及英、法、德、意等国家,由于强调医疗是公民权的组成部分,国家有义务提供全面、普及性的健康服务,这在保证就医公平性的同时,却也因为资金预算的限制和医疗部门官僚化的管理体制等原因,带来医疗部门对患者的要求反应不灵敏、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通过加强竞争来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改革措施。

强调合作伙伴关系

强调团队合作与伙伴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共服务领域普遍的趋势,卫生服务亦不例外。在英国,1997年工党执政后认为,供方之间除了加强竞争以提高效率外,也应形成一种伙伴关系,这样才有利于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减少无序竞争,形成广泛的协调。

重视基本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8

医联体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检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医联体的提出和强化,很可能对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我很赞同原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简报第300期中提到的一段关于医联体的论述:“建立医疗联合体,形成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是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根本保障,是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亦是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运行绩效的重要手段。”

医联体在实践中困难重重,核心问题聚焦于体制,涉及人事、医保、发改、财政、编制等问题。概括说来,就是人和钱的问题。

医联体最主要的目的是倡导和规范就医的理性化,有序就医流程。医联体涉及两个博弈,一是大医院与基层医院间的利益博弈;二是患者在大医院和基层医院间的选择博弈。

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医院存在重重困难。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曾提到,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医生的年均收入是7.4万元,而大医院医生的年均收入为其一倍以上。有人对患者的就医选择做过调查,无论什么情况都会去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占25.3%。

如何解决如甘肃省的边陲地区百姓就医问题,我想主要有六种模式:院办院管、合作、医疗集团、托管、重组和医疗联合体。

如何在保障医疗服务水平和平衡医疗机构利益关系基础上,探索适应西北部医联体模式,是对西部公立医院院长提出的一大难题。

甘肃省人民医院所做的探索便是依托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展开多层次的亲密合作:与省域医疗机构进行合作、联盟,与县级医院对口联结,与城区医疗机构联合。

2007年,甘肃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成立。2012年,医院提出“医院搭台子,科室结对子,专家交朋友”的对外协作工作方针,对外协作处专家医疗队利用周末,赴全省17个市、县共22个基层医院开展协作交流活动。2013年1月,医院与兰州市城关区9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预约转诊服务项目签约。

甘肃省人民医院与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县医院之间进行双向转诊的具体内容是: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联盟内各级医院根据患者病情及危重程度,进行双向灵活转诊;患者在省院治疗后,在社区或二级医院进行康复;联盟内的社区医院患者,可在家门口得到高质量的远程医疗会诊;实行“当地结算”,患者在社区或者二级医院交费,持凭据到省院优先进行磁共振等检查,医院之间后期结算。如此一来,在不触动医保的情况下,实现了双向转诊的可能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9

数据标准化工作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数据工作的无规则性,必然会导致系统的低效能和资源的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在国家层面上缺乏对公共卫生数据的标准定义与规范,导致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交换、共享,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公共卫生数据元的标准化,不仅要对数据自身进行“名、型、值”的定义,还要找出数据之间内在与外在间的关联关系,对构建高效稳健的公共卫生数据模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数据元基本概念与结构

数据元可定义为通过标识、定义、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一般由对象类词、特性类词和表示三部分组成。

(1)对象类词:是指人们希望研究、搜集和存储其相关数据的事物,如:人、家庭、医疗机构、观察与干预等。

(2)特性类词:是某个对象的一个特征。例如,人这个对象类可以具有很多特征,如性别、出生日期、身高、职业或患病情况等。

(3)表示是值域、数据类型的组合,必要时也包括度量单位或字符集。它所表达的是数据元概念的数据类型及可能的取值范围。表示类词可以是一个编码,如国际疾病分类(iCD-10),也可能是一个取值范围,如身高的取值。

对象往往有多个特性,对象与其任何一个有意义的特性的结合就组成一个数据元概念。例如,人这个“对象”可以有性别、身高、出生日期等多个“特性”,将它与其中的某一个特性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据元概念”,如人―性别、人―身高和人―出生日期等都是数据元概念的例子。

数据元是数据元概念与值域的结合。即一个特定的数据元概念与一个特定的值域结合创建一个数据元。例如在儿童营养监测中,定义的一个数据元概念“儿童身高”,与身高的表示值域结合,构成数据元“儿童身高的测量值”;而与儿童身高的平均水平值域结合,则构成“儿童身高的平均值”这个数据元。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元。数据元概念与数据元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数据元概念与不同的表示组合后可以生成不同的数据元。

数据元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1)规范和统一数据的采集与应用;(2)构筑数据共享的基础,为不同系统多种模式的数据存取和数据共享提供数据转换格式和编程接口;(3)实现对公共卫生数据在“元数据”层面上的管理,从而使“应用软件”真正与“数据”分家,使应用软件的开发更具灵活性;(4)为公共卫生内部数据交换及公共卫生与外部数据交换在“数据”这一层上提供统一的、各学科可以共同遵守的数据交换规范;(5)是构建统一、集成、高效的公共卫生数据模型的基础。

数据元标准化方法

1.数据元的提取

公共卫生数据元的提取采用以下步骤:①业务需求分析。包括流程分析,业务建模。②基本数据集设置。将必需收集的数据按照特性分成不同数据集,确定每个数据集中的数据项;③数据元构建。对抽取的数据项,按对象类词、特性类词及表示类词构建数据元。

2.数据元的规范化描述

数据元的规范化描述是指按照国际或国家标准对于所提取的数据元的属性进行描述。国家公共卫生数据元的属性的规范化描述遵循的标准为iSo/ieC11179-3:2002和国家标准GB/t18391.3-2001(信息技术/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第三部分:数据元的基本属性),基本属性的模型如图所示。

该标准要求对数据元的22个属性进行描述。内容包括标识类属性、定义类属性、关系类属性、表示类属性、管理类属性及附加类属性。数据元其中还说明了属性的出现次数以及可选属性之间的绑定关系。结合实际,在公共卫生数据元的规范化的描述中,增加了英文名称及英文简称两个新的属性。

以“伤害发生原因”数据元规范化描述为例说明如下。

标识类属性

标识符:pH0802009

名称:伤害发生原因

版本号:0.1

英文名称:causeofinjury

英文简称:causeofinjury

同义名称:

注册机构:标准化研究总体组

相关环境:该数据元用以收集伤害发生的原因。该数据元用于伤害监测数据集。

定义类属性

定义:填写造成伤害的起始原因,即在伤害发生链中最前面的原因。

表示类属性

表示类别:代码法

表示形式:代码

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CV

数据元值的最大长度:2

数据元值的最小长度:1

表示格式:n

数据元允许值:伤害原因代码表

管理类属性

主管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注册状态:已登录

提交机构: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备注:

数据元著录工具

为了便于对数据元进行著录于管理而编制的公共卫生数据元著录与管理系统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国家标准(GB/t18391)进行设计开发的,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元著录、管理、查询和调用等。目的是以软件工具作为辅助手段建立一套符合数据元标准化的工作程序,保证用户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方式下,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元的著录和管理。系统设计为带有客户端软件的weB服务模式,用户通过inteRnet或局域网络下载本系统的客户端软件,然后通过客户端界面与网络连接进行录入与管理功能,权限级别不同的用户可进行操作的范围不同。系统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1.数据元著录功能:数据元著录分为三个主要环节:术语条目库建立、数据元生成和数据元属性著录。在具体操作中,用户可直接进入数据元生成环节进行操作,也可以在有完整数据元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数据元属性著录。

2.数据元查询功能:可以选择针对数据元、数据元概念、对象类词术语、特性术语、表示术语来进行精确或模糊查询,以及多个查询条件组合的查询。

3.数据元审核与注册功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基本医疗制度基本医疗服务补偿的界定

1.基本医疗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对于我们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到现在我国内至今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或者说统一的规定。这样使得各项利益主体对医疗服务的理解缺乏统一的政策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因此,现在继续要对此概念给予明确的界定。

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劳动者或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福利性照顾。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是保障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使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按照防治要求得到基本的治疗。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是解决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形式。基本医疗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疾病治疗措施、疗养休养措施、诊疗检查费用以及相应的药品消耗等。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它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和体现。

为了能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服务补偿机制,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促使补偿效应最大化。新医改中对基本医疗服务设计出一个改变原有政府单一供给,而由政府主导通过市场机制组织社会资源多元化供给的模式。因此,在设计补偿路径时需要综合全面考虑多主体利益和多方面因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基本医疗服务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得以实现,但是要说明基本医疗服务不是只根据提供者是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能够界定。基本医疗服务同样也不是按照服务机构的技术资质和服务水平划分,即所谓的“三低”概念--供给者级别低、服务能力低、服务成本低。目前,最基本的首要问题不是强制规定基础医疗服务的供给者,而是依照我国实际国情,设计可行的制度,对现有医疗服务资源进行全面调动和合理利用,使不同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都能够提供符合规范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基本医疗服务。

2.基本医疗服务补偿

基本医疗服务补偿,从语义字面来看,补偿是指抵消损失或消耗。补足缺欠或差额。顾名思义,医疗服务补偿就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给予抵消和补足。根据对基本医疗服务的理解,我们对基本医疗服务补偿做以下严谨界定:政府将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社会供给作为目标,根据实际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和社会支付能力,采用相关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综合运用整合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达到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者收获合理的、能够抵消或补足自身医疗资源消耗的服务收益。

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供方补偿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

政府补偿可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种方式。政府按照所下达的基础医疗服务的任务指标,直接给予服务的具体供给者的补偿,称作直接补偿,即政府采用直接投入的方式来服务于基本医疗。政府凭借市场机制,采用政策调控或者第三方对于基础医疗服务的对象给予的补偿,称作间接补偿,即政府采用组织服务供给的方式来服务于基本医疗。

在新医改政策背景下,政府仅扮演好基础医疗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还不够,更应当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组织者。既要根据社会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还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组织动员全社会医疗服务资源为公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达到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最优化。

社会补偿主要分为商业医疗保险补偿和社会捐助。现阶段,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新医改中为了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补偿的公平和高效,扩大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偿来源,并创新补偿模式。社会补偿是对基本医疗服务补偿的补充和完善,结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化管理、商业化运作,使社会补偿为城市基本医疗服务成为更加重要的路径。

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是指通过收取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实现医疗卫生机构自我补偿。作为的医疗卫生机构自我补偿的重要路径,这种补偿方式与市场结合紧密,市场化程度高。因此要适当降低基本医疗服务成本。目前医院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也是医疗服务高的一种体现。因此需要强化运行管理,从而有效节约基本医疗服务成本,减少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医疗费用支出,还能够使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获得“补偿”。

医务人员补偿即医务人员通过自身的劳务价值给予人民补偿。在基本医疗服务的人力资本补偿路径,相比其它的补偿路径具有其特殊性。人力资本补偿路径主要是通过合理医务人员的调动积极性,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在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减少不必须的大型仪器设备检查、意义小的高端技术依赖或者非基本药物的借助等方法,而采用自身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有效的传统诊疗方法做出正确诊断。保证有效治疗服务的同时,降低就医者的诊疗费用和医疗的服务成本。

3.结语

在新医改改革的背景条件下,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全民享受的条件下,也要在补偿方面提高认识,并要重视医疗服务人员对基本医疗服务补偿的作用,只有不断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基本医疗机制,才能将基本医疗服务和补偿最优化的终极目标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付强.孙萍.论构建城市基本医疗服务补偿机制的效率价值[J].现代医院管理,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