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25

重点中学教育篇1

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是一门连贯性极强的学科,每一堂课之间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又紧密联系。高中数学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课程,其连贯性更为明显。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突出出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学科层层学习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保障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突出出来,并且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主次分明。下面以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为例讲述:在学习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章节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通过这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具体化以及明确化,来设计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教学。

坚持直观化教学原则

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即是较强逻辑性、较高的抽象性。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学生思维逐渐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可能的将所授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多多列举具体的例子是比较好的讲课方式;或者,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教师采用“数学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符号具体化,也是比较好的讲课方法。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知识时,为使学生深入而直观的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可以以函数y=2x为例,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如图1的图形;然后,以函数为例,同样也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图像。最终将两个函数的图形绘到一个坐标图上,如图2所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类函数具体的分布态势。最终可以使学生直观的得出“代数角度与几何角度”两个方向的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性质。

重点中学教育篇2

【关键词】教学重点难点关系突破方法

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突破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就像医生治病一样,核心问题是突破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疾病的核心问题,才能真正的治好疾病。体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才能真正的解决体育教学所解决的问题,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正确认识教学重点、难点。

(一)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就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或"重要的教学部分"。它是教学中最直观、最关键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核心,它对课堂教学主线和高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体育教学重点与其它学科不同,它随着学段与课时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如跨越式跳高,踏跳是跳高技术中的重点,但儿童阶段由于肌肉生长较慢,身体协调性较差,往往出现踏跳腿的屈膝缓冲不足。因此,水平二(3、4年级)的教学以助跑及过杆技术为重点,到水平三(5、6年级)再把重点放在改进提高踏跳技术方面,这样安排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又例如前滚翻教材,同一水平阶段,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又是不同的、动态的。

体育教学重点还可根据学生的锻炼项目可以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在某个季节或某个时段,应用锻炼的重点。如有的学生速度差,就可以把发展的速度作为这个时期锻炼的重点,着重选择发展腿部力量,提高奔跑能力的动作反复锻炼,同时配合做广播操和发展上肢力量的动作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什么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的"难教、难学的部分"。它是难于阐明与领会的一部分内容。难在教师较难教清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生成的、是相对的、动态的、分散的。它因教材不同而异、因课次不同而异、因学生不同而异、因学习进度不同而异,因此它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而定。例如水平二后滚翻身高学生的难点大于身矮的学生。又如,投掷教材,水平二(3年级)双手向前抛实心球,从远度结果来分析,对"身矮力小"或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空间是难点,但对"身高力大"或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来说又是比较容易的,不成难点。

二、科学处理重、难点关系

从理论上讲重点和难点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操作,有时很难区分。有时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教学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然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具有同一性。例如,刚开始学习投篮时,重点和难点都是球出手时手腕和手指要用力适度,有手指拨球动作。还有快速跑教材,途中跑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是改进和提高腿的后蹬、前摆和落地技术。

体育教学教材和技术重点是静态的,但教材、技术重点不等于教学课时重点;课时重点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体育教学难点是动态、分散的,因此两者也会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和学习的深入,重点和难点也会相互转化,难点成了重点,重点变成了难点。还是以水平二投掷教材双手向前抛实心球为例,从远度结果来分析,对"身矮力小"或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空间是难点,但对"身高力大"或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来说又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对一些学生来说教材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一致的,而对一些学生来说重点(速度、角度)和难点(力度)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三、科学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

1.吃透新课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在制定体育教学重、难点时,教师首先要将教材内容考虑在前。也就是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教材内容,都要以教材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进行短跑教学,在制定教学重点时,理所当然地要突出教材内容的因素,将途中跑作为教学的重点。

3.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难点的确定,不仅要从教师对教材的的理解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从而来确定他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相同的教材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难点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跳远教学中,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是难点,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收复举腿有可能是难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进行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依据。所以我们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四、寻找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1.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预设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生成。讲解示范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2.细化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体育教学中,把难度较大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或以旧带新,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设置台阶,循序渐进。把一个动作技术的重点与难点分成多个小难点,将小难点逐个击破,这样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水到渠成。

3.运用口诀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在教学中运用"体育口诀"能使动作技巧形象化,专业术语口语化,动作操练简单化,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低年级快速跑教学,在教学动作时引用"落地前脚掌,摆臂快速好,身体不要晃,我能飞着跑"。低年级前滚翻教学中,个别学生不能完成这个动作时出示"下蹲前手撑,蹬后要团身,滚动成圆形,翻转抱膝蹲。"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口诀自主学习完成。

4.采用辅助练习过渡。对一些难以掌握的动作,可通过一些辅的练习进行。如学习蹲踞式跳远,由于学生跳起没有高度,往往还没做出腾空和收复的动作就已经落地,这时可利用踏跳板进行起跳;起跳越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等。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蹲踞式跳远腾空、收复的动作要领,有助于改变动作质量。当然,对于一些体育困难生的教学,要设计一些符合他们身体素质特点的辅助练习,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难点。

5.找准时机引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重点中学教育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

一、人格培养是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人格这一概念,但对人格的追求在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里占重要的地位。“人”是孔子哲学所关注的大课题,他把那些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志士仁人”。孟子则倡导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断锤炼,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的理想人格是“经纬天地,建功立业”的豪杰。黄宗羲认为,如果“豪杰”得到正常的表现自身精神的渠道,就会在政治、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创造出伟大的成果;如果“豪杰”遭受到困扼囚缚其创造精神不能得到正常的实现,那么必然转为强烈的反抗与斗争。到了近代,龚自珍石破天惊般的高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像黄宗羲一样认为豪杰才是真正的理想人格,但他比黄宗羲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思想人格开始有了平民气息。而后,面对中国的国民性,严复提出了“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毛泽东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新中国的历史,尽管不同时代,人格价值标准不尽相同,但注重人格培养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是完全可以继承的。

二、人格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忽然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状态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三、人格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首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的思想政治观点、人格价值标准等,就需要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人的生理、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等人格特征引导、启发、塑造人,以达到转变人的思想,调节人的行为,使人走向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的培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针对性、现实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人格塑造,就失去意义。

其次是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决定的。培养健康是时代之必需。中国正向现代化迈进,社会现代化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活跃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的现代化实际是人的现代化。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和适合现代化事业的人。适合现代化事业的人是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能力等创造性精神品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仁爱精神,遵守规则的品质,公正、公平、善良等道德品质;具有独立自主、敢于负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是现代人所必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教育启发人们向这个方向发展,同时,要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做出应有的反映。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养健康人格

运用榜样的教育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起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的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

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角度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过程,人的自觉性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注重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的作法。例如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

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排”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人生道理铭记于心,莫齿难忘。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都必须深入领会人格与人格教育的科学内涵,都必须认识到人格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都必须不断创新人格教育的方法与方式,以使以人格教育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既具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才能提升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重点中学教育篇4

但老师们在注重了知识的过程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明显不够。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陈旧的速度加快,使得一个人在今天学习的知识,几年后就会过时。因此,学会学习、独立探索就成为21世纪新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切实加强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把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交给学生;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备课要兼顾学法,课堂教学要渗透学法,课后辅导要点拨、强化学法,使学生会学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学法指导,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二、重视了教师“问导”,但“导问”不够

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探求倾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能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起到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活”起来的作用。

但绝大多数老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还很难把握或者说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适应性,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因此,教师一要注意在教学中做好“提问”的示范: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形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二要充分运用“问题情景法”、“探究发现法”等创设“发现情景”,通过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三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可以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可以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并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等。教师“导问”的本质是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重视了对教材一定的重新处理,但深层次挖掘创新不够前苏联着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注: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87页。)。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点燃学生智慧的明烛,激起学生创造的热情。比如,一位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处理:他紧扣文章的题眼和文眼“讽”,以点带线,连点成线,避开教材的表述程式,按“为什么讽”??“怎么讽”??“讽了以后怎么样”来处理教材,这样的创新处理,就突出了重点,让学生按一条新思路来感受教材。

但在教学中缺乏对教材真正力度较大的创新处理。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地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就可以在整个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来一个比较大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等充分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这样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就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

四、重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但多向交往不够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单向交往的模式,后来的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单向交往模式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特质,提出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往。这种教学的双向交往活动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现在的重点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采用了这种双向交往的反馈形式。

但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往较之单向和双向交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即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交往、互相质疑,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某一学生的新看法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新看法,这些学生的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反过来又影响原来的看法。如此反复循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异常迅速地发展。课堂上形成多向交往的最好办法诸如小组讨论法,教师就某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自主活动法,让学生选择课堂上遇到的某一个问题,自己主持、安排讨论等。

五、重视了对某一种思维成份的培养,但多种思维成份的有机结合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有的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科学的结论,而是帮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再由学生来表演反映社会上不正当竞争的小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就培养了学生的聚合思维。有的老师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一位语文老师讲授《济南的冬天》一课,先是让学生随着朗读去想象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的济南所独有的景象,而后对照图片来引导分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让学生对

照新的景物进行作文训练,充分让学生利用知识间的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与类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的英语老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识别并表演各种运动项目、观看奥运会录象片,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但目前更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一个人的多种心理要素经过复杂的心理整合而构织起来的综合功能效应。如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的有机结合。爱迪生发明电灯,他实验了几千次,试用了多种材料做灯丝,这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最后他反复实验论证,采用碳化了的物质做成灯丝,创造出第一代电灯,这时用的是聚合思维。因此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共处于创造性思维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沿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直到获得最佳创造性结果。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虽然也能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发散而忽视了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只抓住了培养某一种思维的单项训练而忽视了聚合与发散思维相互结合的综合训练。再比如,一切创造都需要显意识和潜意识的高度统一;都毫无例外地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

六、重视了常规媒体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够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在认知方面具有单侧化特征。左脑擅长于语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逻辑思维,右脑擅长于表象信息加工和发散思维,左右脑功能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中学教育长期普遍存在着只强调利用左脑功能、鼓励左脑活动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过程大多偏重于学生的语言和逻辑训练,使右脑功能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从而妨碍了中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这一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都能使用多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电子媒体)甚至自编自拍电视录像应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中学教育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双语教学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融入到少数民族的教育已经好几年了。在国家的支持和关照下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在开设“区内初中班”、“内地新疆高班”的政策下,使得我们的双语教育进一步的完善,范围进一步的扩大,况且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大学时代的预科学习时间的取消原因学费的的减少和国家对双语学习的学生的就业工作的关心也大大提高我区农牧民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可需求。因此产生了把双语教学从学前教育开始的必要性。于是产生了双语教学全覆盖我区的城乡、乡村的好大局。产生了双语教育盖满全社会的大好局面,这让人无比的欣赏和喜爱。

大家都知道、汉语是国语。现在已经达到了汉语在全中国适用范围最广的工作语言的目标。显然、要会说汉语、是就业的前提条件。对于少数民族而已这是一个好机会,之所以学前教育工作中要执行双语教育是很重要的。学语言是对学前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阶段。这时候学前儿童在家学自己的母语、这时候他们学母语没有任何的限制条件。在这个阶段给他们再加上另外一种语言的话、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压力和不适应的情况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很快的适应到新的环境、甚至双语之外、更多的语言、他们都能接受。之所以学前教育工作中要执行双语教育是很重要的。在国家的支持下新建成了很多双语幼儿园。但是、教育方法的所不同、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学前教育工作中要执行双语教育要注意下面几项:

1.要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动笔、怎么写等方面的认识比较欠缺。学前儿童因为年纪比较小、听的多、学得多、但是记得比较少、注意力很难在集中。所以教养者要懂得心里现象、心理欲望、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配合他们的生理发生的变化来索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要给儿童过于的压力、不能勉强的让他们注意力集中、不然的话会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效率。

2.创造出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幼儿园教师必须很熟悉自己的母语和汉语。除此之外、还要懂得儿童语言。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儿童最先学习的是它的儿童语言。因此教师深入儿童之中,跟儿童一起生活中应创造浓厚的双语气氛。双语教学绝不会变成单语教学,因为学不会母语的儿童,学不好另一种语言。如果思维在母语下口语是另一种语言的话,在语言和思维上发生冲突对学习有负面影响。所以教师通用汉语和母语交流,创造双语环境得到较高的效果。

3.拥有和游戏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并且要活跃的进行。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单独的用书上知识来教育儿童。学生也不能接受这种的教育,况且书上知识范围也限制,大部分也离开现实生活的,另外,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材中有一些不适合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内容,这个内容在儿童意识上产生矛盾影响儿童学习。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特征和性别区别找出各种拥有和游戏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在玩游戏过程给他们创造浓厚的双语交流环境,他们的学习可以进步。另外,把儿童组织不断变成的排队方法来组成各种字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4.用双语教学生怎么坐,写字是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怎么样拿笔写字。黑板上写母语,汉语时方格上怎么写、写字从那边开始、怎么继续、怎么结尾等过程要用双语解释、讲解。挑出写的好的孩子上黑板展示、鼓励他。让不会写的孩子慢慢的学、教养者也要找出最简单的方法耐心的教来培养他们写字的能力。

重点中学教育篇6

(1)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指的是培训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个真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培训,学员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培训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评估依据。以高教版的培训教材为例,贯穿整个培训的真实任务就是“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开发”,整本教材均以该任务为主线,设计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以真实任务来组织培训过程,能够贴近教师的真实教学背景,让学员形成看得见的、物化的结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当然,真实任务也可以按照层级关系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组织各个模块和活动,从而使培训过程更为严谨,符合成人的认知规律。

(2)两方面指导思想

两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指突出混合式学习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强调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既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又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学习,培训内容与活动在真实课堂与网络平台上实现了无缝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体现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趋势,使得培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范,这部分隐性的知识势必对学员的学习和后续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组织上,强调“主体—主导”教学结构思想,将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探究式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给予了学员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既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示范、讲解等主导作用的发挥。

(3)三种主要学习形式

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员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

结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自主探究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学员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能够扩展学习者的知识面,同时能够兼顾不同学习者学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学习者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是培训班的基本组成单位,培训过程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并贯穿培训过程,安排了很多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促使学员在合作中交流和协作,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培训活动中强调师生对话,因为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培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互动的主题,可以是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再点评的模式,也可以是学生置疑,教师解释等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学习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4)四个关键点

培训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关键点,分别是强调活动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以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反馈。

强调活动参与

培训过程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会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围绕活动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理论导学、技术导航和提示,使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机融合到现实应用的活动情境中。学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为单元来组织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领域,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反思。因此,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教育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也是实施教育技术和理念的过程。在本轮教育技术培训中,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真实情境中,突破理论讲座、学习实践等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限,真正地将理论、方法、技术等融入到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多种实践性活动(如师生互动、头脑风暴、讨论、辩论、反思等),使学员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策略与方法。

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

案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运用案例观摩和分析既可以发挥成人分析问题能力强的优势,又可以使成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可以解决成人学员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非常强调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员分析案例,为此培训过程既提供了大量的分学科的教学案例,也提供了综合案例;既提供了优秀的案例,也提供了有待改进的案例。学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观摩,同时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反思。

体验发生在所有的学习活动中,本模式强调学员通过体验将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技术和整合技巧转化为自身的实践经验,以促进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强调过程性评价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形成对受训学员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节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培训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一方面起着激励学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诊断学员学习过程,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在本轮教育技术培训中,过程性评价还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中学教育篇7

关键词快乐体育体育教学淮安市重点中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幸福体育”,不仅是为满足人的本质需求而创造的体育运动正价值,也是人们追求的自信快乐生活方式,幸福体育具有普世性与普遍性、公共性与公开性、休闲性与愉悦性、独立性与多位性特点;在此之前“快乐体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一种教育思想。在淮安市重点中学实施快乐体育的意义重大,不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体现,还可以与科学的指导理念相结合,培养身心兼备的人才。

1研究对象

开明中学、外国语中学、盱眙中学、涟水县郑梁梅中学、车桥中学、金湖中学、涟水中学、启明中学等8所中学600名学生,30名体育老师,20名校领导。

2结果与分析

2.1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情况调查

2.1.1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内容情况调查

淮安市重点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新颖情况只达到23.6%,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和加强,因为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育教学内容的编排合理性较好,能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但要继续保持和不断带动更多农村重点中学的教学;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65.7%的学生认为能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2.1.2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方法使用情况调查

淮安市重点中学只有46.7%的学校体育课采用的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超过一半的体育课采用了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快乐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2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中学生练习方式编排情况调查

在练习方式方面,学生喜欢游戏类的练习方式,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游戏要有针对性,特别是与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相符的益智型游戏。

2.3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调查

君臣式的师生关系普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只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这与快乐体育教学中朋友式师生关系不符。

2.4淮安市重点中学领导对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调查

领导对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视度较高,认识到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样的举措不仅给学校师生以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大大调动了老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给非重点中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应继续保持。

2.5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配置情况调查

器材配置基本符合快乐体育教学的要求,器材供应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量使器材和其它设备的供应能够满足快乐体育教学的需求,为快乐体育的实施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另外,课外活动时,如果学生有需求应尽量提供,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有运动的积极性和满足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缺乏新颖度和吸引力,未达到快乐体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中练习方式基本上从快乐学习出发,而且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快乐体育教学的要求。

(3)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师生关系趋于专制型,必然影响快乐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4)淮安市重点中学领导对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器械配置基本符合快乐体育的要求,应继续保持。

3.2建议

(1)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内容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充满吸引力。

(2)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方法要多采用不同的、多样的、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的,让学生感到快乐,在乐中学。

(3)淮安市重点中学快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加强改善,努力做到师生之间的朋友式关系,不断加强师生的交流和合作;另外,做的好的方面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布特,王庚勇.幸福体育的哲学考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

重点中学教育篇8

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最基本的教育,优秀的品德是人成功的前提。任何的知识技能在没有优秀品德的驾驭下不仅不会对社会做出贡献,还很有可能危害到社会的安全,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使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就可以浏览大量的、丰富的资讯信息,但是互联网上的内容总是良莠不齐的,存在很多暴力、反动、的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够很好地起到抵制不良信息的作用。另外,要教育学生了解网络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防止学生被他人利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在盲目攻击别人的计算机系统上。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经应用在各个学科,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考出很好看的分数,但是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进行计算机教育时,教师就要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充分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挥自己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在框架内选择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方向进行深入钻研,对学生们做出的成果进行展示,给学生交流的平台,扩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熟能生巧,良好的动手能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试卷上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计算机学科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掌握知识。例如用C语言进行程序编写,优秀的编程者能够用最简单的语句耗用最少的时间得出理想的结果,而拙劣的编程者编写出的程序就漏洞百出,甚至无法运行。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去操作、去体验,学生们才能有机会进步。通过经常动手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特别是在计算机项目中,需要每个人分工合作,既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又必须能够支持别人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复杂的课题,引导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具体分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课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的解决过程中锻炼沟通表达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点中学教育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重点中学田径教学研究学校管理体制

一、新课程标准给予重点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更大的空间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了重点中学田径教学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使学生健康成长。

2.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田径教学必备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新体育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体育大纲框架的束缚,极大地拓展了田径教师教育活动空间。调查中,很多老师都表示他们对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早已感到厌倦,固定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使老师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表示刚工作时的工作热情与教学大纲带来的负面结果使他们感到困惑,继而转变为了麻木。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性。他们积极投身于此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钻研科研知识,研究全新的体育教学方法。

3.新课程标准突出了田径教学重点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新课程标准为田径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性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标准》对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标准》,并结合本地区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实施方案。传统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教学内容是有具体规定的,关于田径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跑、跳、投等竞技内容为主要内容。《体育与健康标准》对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以“课标”为依据的田径教学,首先确定的是教学目标,然后是选择学习内容,教师以不同的学习内容及手段去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二、重点中学田径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取得的成绩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改革经验迅速向全国推广。各省、市教育局不仅要对实验教师,还对有关学校领导进行培训,以提高学校领导对新课改的正确认识。问卷显示,100%的老师表示学校领导对此次体育教学改革给与支持,100%的教师表示学校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大部分重点高中以及部分普通高重点中学校体育组组成了新课程标准研究小组,探讨、分析、认识新课程标准带来的影响,并积极投身于此次体育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实施一年以来,在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以及试点重点中学的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重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田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田径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提高,田径教学表现出欣欣向荣的迹象。

三、在新课程标准下,重点中学田径体育教育和课余田径体育发展对策

1.重点中学田径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重点中学有43.75%的学校能够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有83.33%的学校教师具备学期教学计划,70.83%的学校教师具有课时教案;按学期教学计划、课时教案上课的比例较低;约占72.91%的教师能够较正规的组织课堂教学;有75.00%的学校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但体育理论课的安排欠缺,内容选择不够全面;学生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达标成绩与进步幅度;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1)加强重点中学体育的规章制度和宏观指导

加强重点中学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对引起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城乡重点中学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根据《教育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要求,制定并实施对重点中学体育的规章制度,在教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配备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并组织有关专家加强调研,及时反馈矫正,从外因方面保证、督促、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端正办学思想,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在管理上建立责权明确的县、乡、校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上下协调、左右沟通的决策系统;其次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充分认识当前学校体育的现状,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办学方向,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通过各种活动大力改善各方面对学校体育的看法,从而保证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重点中学体育课的有无问题已基本解决,加大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力度,更新现代学校体育观念,提高体育课“素质教育”意识,这些将是重点中学校体育的未来走向和必然要求。

(3)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广大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更新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为学校体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研究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有针对性、实效性,紧密联系各学校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使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都能得全面协调发展。

2.重点中学课余田径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对重点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在重点中学中,一部分领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体,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不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各种教育法规相继颁布执行,重点中学升高中加试体育的全面推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监督,转变观念,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对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体育法》,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应加强执行力度,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评估,不断完善,切实落实各项法规对体育的要求。

(2)重点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参训学生现状与分析

运动员是重点中学运动训练的主体,一切有关运动训练的理论设计、计划和方案都必须通过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加以改造,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最后通过运动员参加运动竞赛创造出运动成绩而予以实施,并在其中得到检验。因此,对重点中学田径运动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参训学生参加田径课余训练的动机现状与分析

行为科学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会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有不同的表现。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的动机如何,直接表现在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上,参训学生的训练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课余训练的训练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重点中学师生对田径运动认识不全面

广大师生虽然肯定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但是对于田径运动基础性的认识欠缺,忽略田径运动的文化性、生活性及趣味性,将田径运动与竞技化较强、难度较大的竞赛项目等同。因而形成了用其他的身体素质训练来代替田径运动的错误认识,未能充分发掘对田径运动的价值。

(2)重点中学课余田径运动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重点中学田径运动的开展以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为主,局限于校园之内。实际上,重点中学多拥有较好的课外外田径运动资源和环境,但是由于组织管理力度和宣传重视不够,课外田径运动未能充分开展,需要进一步开发课外资源,发展田径运动。

2.建议

(1)深化田径教学改革,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推广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增加田径运动的健身性、生活性及文化性内容,使田径教学更具文化性、健身性、娱乐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和运用多样化、趣味性强、尊重个体差异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材改革研究,选用和编写教材时注意学科知识交叉,教材应包含田径运动技术知识和相关的文化、健身知识,内容更加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客观真实的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2)提高体育教师的田径教学水平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使其熟悉田径运动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修养,使其力求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提高教师对田径教材的开发能力,通过语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花时间研究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田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体育(中学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国民体育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3,23(3).

重点中学教育篇10

每年中考成绩揭晓后,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各初中学校学生上线的人数,不少人津津乐道,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进入重点高中学生人数较之往年增加的初级中学,更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广告,来证明自己辉煌的办学成果,仿佛全校的教育就是为了那几个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竞争的残酷。这一切皆来之重点高中的存在。于是我常常想:假如有一天取消重点高中,高级中学不分胜负又将如何?假如取消重点高中,各所高级中学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不分彼此,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肯定拍手称快、热烈拥护。因为他们不再为初中尖子生的流失而苦恼,不再为挽留几个优秀生而想方设法,不再被重点大学升学率弄得焦头烂额。他们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充沛的精力认真细致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不用盯着学生的分数疲于奔命。宽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教育的科学进行。假如取消重点高中,初级中学也可以从从容容地去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不再为每年能有几个学生上重点高中而费尽心机、竭尽全力。如今,初中考重点高中的竞争,比考大学还要激烈,因为上重点高中意味着重点大学的希望。因为不少人就是盯着这个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来评价初级中学的办学质量。无奈之下,不少初中只能围着这个升学率团团转,学生苦学,教师死教,为的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考入重点高中。假如取消重点高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将更优化,学生享受的教育机会将更平等,教育的竞争也更公正。由于有了重点中学,教育的投入发生了倾斜,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的水平有高低,教育起点就已有距离,教育自然逐渐走向两极分化,又如何谈教育的公平竞争?我们不能不承认重点高中向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但面对被淘汰下来的大多数高中生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假如取消重点高中,无疑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试教育的盛行,“减负”难以真正落实,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则是重点高中的选拔存在,重点高中升学率使然。教育改革时常遇到来自重点高中的升学率而绕不过去,教育走向大众,提高一代人的素质成为难题。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当考大学不再是敲门砖,当读大学只是成为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当大学的普及率逐渐提升,当考重点大学不再是重点中学的独家生意,当教育资源的分配日渐平衡,那时重点中学的消失就不再是假设了,那时的教育肯定比现在平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