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十篇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十篇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0:47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知识体系;能力;方法

不知不觉中,2015年的高考已在紧张有序中落下了帷幕,回顾一年来历史学科的有效备考过程,感受颇多、收获颇丰。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逐渐突出创新的特点,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如何有序、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一年来备考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

一、前期备考体会(重视基础、遵循系统、研究考纲、精练重评)

1.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

近十年来历史学科高考的突出变化,使能力考查的分值不断大幅度提高,但是考能力不等于不要知识,相反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依托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前提。

2.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依据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挖掘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揭示和掌握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即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优化组合;要使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呈现出起点高、思维含量大的特色。

3.突出考纲的研究

高三历史总复习的直接目的是迎接高考,争取理想的成绩,况且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特点。认真学习、研究当年的考纲(《考试说明》)是很有必要的,是命题者的依据,固然对高三复习教学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其中的“题型示例”部分更是值得研究,它们是多年来高考试题的精华,它的第一道例题都有其独特命题意图和典型的示范作用。

4.讲究“精练、重评”

针对高三的状况和要求,首先,习题的选择上应注意针对性、层次性以及训练和检测学生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深刻性、创造性。要在适度、适量的练习中训练好学生迅速、准确地审清题意、抓住题眼、阅读材料撷取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历史高考应试能力。其次,讲评要及时,尤其是带有阶段总结性或高考模拟测试卷。讲评不是简单地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所以,在讲评前一定要认真批阅、精心统计各题的得失分情况,针对失分率高的题目,要从学生掌握知识、或审题解题思路、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逻辑层次分析等方面指出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同时还要针对题目可变换的角度、层次,再查漏补缺,纠偏正误。

二、后期备考体会(关注双基、回归课本、规范训练、技巧反思、指导学生)

1.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

基础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因素,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是学生获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仍是后期复习、备考的重点课题。

2.回归课本,强化基础

全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答题的前提,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经过几轮复习过后,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纯粹为了做题而看题,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或者是结论性的语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确,因此,回归课本,依据考纲,夯实基础是当务

之急。

3.规范训练要到位

一是讲求规范训练的实效性。要做到:题目要紧扣重点、热点,具有代表性,不要贪多,而应求精;训练要限时,考后及时批阅、及时讲评。通过训练,切实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二是规范答题。一方面要做到书写规范、用语规范,答题要使用学科语言;另一方面要狠抓规范性的落实(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4.技巧反思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找出历次考试中学生存在的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三轮复习中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醒、纠正。如,答题不规范,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审题不仔细、粗心等。二是找出复习中的知识缺陷,针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文综历史考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单元评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2

有效的教学开始于确切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单元复习课设计成高效率的课堂。所谓“高效率”,就是让历史课成为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从课后盲目和低效的复习检查中解放,体会到学习历史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与有成就感。很多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的高效?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启发诱导,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处理好教材内容,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四、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整体教学整体教学的原则整体教学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为历史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把历史教材的体系整体化,把历史教材的知识整体化,那么历史教师如何通过对历史教材的综合分析,从而向学生揭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逐步培养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整体教学

首先,是由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看似互不相关而实则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知识特点。若离开了整体的理论思维,就无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也就会变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只有根据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结构,进而向学生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某一知识点的同时,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才能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

其二,整体教学符合正确的思维方式。“系统分析法”的核心是整体分析法,把它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都不过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必须着力去寻找历史的整体性和整体关系,以发掘历史整体过程和整体运动规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其三,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整体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懂得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看到某个历史阶段或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把握重点、纲举目张的效果。同时,通过不断地联系、类比、分析,还能加深记忆印象。对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将知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其四,从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看,整体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素质包含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性素质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工程。人的素质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的自身延续、发展水平的有机结合,表现了多元性、整体性的特征。而作为提高和升华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必须符合这种特征,加强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整体教学的运用

首先,要贯穿于教师的备课中。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年或学期开学之初,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读课本,对所授年级的课本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以便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能考虑每一堂课或每一单元的知识容量,又能注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尽可能让每一堂课或每一单元的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2.认真钻研课本,正确把握编写意图,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大到古今中外的联系、因果关系等,小到单元之间、章节之间的前后左右的联系。

3.将知识分类整理,准备相应的思考题。在备课中,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准备一些相应的综合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次,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中的整体教学设想仅是一个蓝图,具体落实必须体现于课堂教学的过程。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讲授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先熟悉课本目录。读书先读目录,以此来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以便在讲述新课前,学生能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本内容的整体。

2.在学期开始具体讲授新课内容前,教师应对所教内容作一个提纲挈领的概述,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知识框架。

3.在讲授一章一节内容时,教师应向学生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让学生看到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要从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或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按这个思路去分析教材,就可以将一章一节的内容组织成一个整体。

4.在每堂课的课堂小结中,除了重申新课的知识要点和理清线索外,还应进一步强调知识的内在整体联系。再次,要贯穿于复习检测中。知识的检测除了检测教学效果和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功能外,还对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式具有导向作用。前面已谈到,在备课中应备相应综合性思考练习题,注重古今中外的知识联系,这在平时的检测中就应有所体现。

三、整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的层次性原则。从宏观上着眼,微观中入手。整体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概貌,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要从整体上掌握历史,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首先掌握具体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找出每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2.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历史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的。只有按照历史年代次序叙述历史事件,才能讲明历史的因果相联的关系;也只有系统地讲授历史,才能使学生在具体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指历史的纵向关系而言。同时,还要注意历史的横向的联系。即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历史整体教学需要达成的要求。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素质提高

参与新课改一年,体会到:要想完成三维目标,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本文着重探讨历史教师为何、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大潮的需要。

总理在五四青年节时像当代大学生提出五点希望――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永奋斗。这其实是对全国青少年提出的希望,也是新课改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教与学,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关心自身发展和关心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终生发展的意识。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历史教师为何要进一步提高素质?

原因是在一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面临了一些困难:

第一:内容庞杂,课时不足。历史课每周两节,历史教师的周工作量却是十四节,课量大,用于集体备课的时间少。

第二:教师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原有知识老化。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的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要有心理学知识以及学科教研能力。这就对教师素质有更高要求。

第三: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以专题模块为架构,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内容精炼,但是跨度大,跳跃性强,时序系统性差,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对教材要进行整合。

第四:学生知识储备的欠缺。虽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但是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家长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偏差,对历史课以副科对待,许多初中没有专职历史教师,导致学生初中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中没有时间补充通史。这又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即如何补充基础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历史新课改教材,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有深度,内容新鲜,时代感强,为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历史问题,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历史教师如何提高素质?

第一:开展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借助集体备课组平台,教师对教材教法展开自由讨论,拓展知识,激励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有效课堂的开展打好基础。

第二:学会教学。新课改的要求是:用教材教。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注重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写好课后反思,关注现实,师生协调合作,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必须重构“专题加模块”的教材,构建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历史浩如烟海,要教会学生“前连后引,古今对照,中外对比。”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取舍整合教材。比如: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

2、世界史与中国史的整合,让学生树立全球化史观意识。

3、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适当补充旧教材中的通史知识,力求知识的系统化,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相联系,让学生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探索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文明的新中国。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5

一.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高考选择题的考察依然注重基础知识,但是不再是单纯考察某个单一知识点,试题大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察学生把基础知识和所给材料相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时更需要建立起宏观上的知识框架体系,才能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因此,单纯按照通史线索梳理和记忆背基础知识的复习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高考,必须改变传统复习中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割裂的复习方式,进行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题复习。

新课标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注重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环境和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备考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在备考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材体系,整合教材内容,打破传统的高考历史复习思路和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和过程,实施通史复习、专题复习和中外对比复习,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理清基史实,厘清历史概念和结论,弄清历史阶段特征和各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体现的历史趋势,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教材体系弊端和传统一轮、二轮复习模式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通史复习时必须的,这是打牢基础的关键。

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人民版,都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如果按照教材体系进行复习,学生脑中形成的只会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他只知道历史事件的本身,而不知道这件事同时或者前后有哪些重大事件,不能形成完整的史知识体系。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通史复习是必要的。

其次,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将其完全割裂。

一方面,通史复习也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分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进行梳理,学生缺乏归纳性,复习之后仍然是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形成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趋势的总体认识,更谈不上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要在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都梳理完之后及时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一轮的通史复习需要较长时间,最少也要5个月左右,学生的知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遗忘,等通史复习全部结束,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很大一部分,这时候再进行专题复习,学生难以做到知识之间的古今贯通、中外联系,只能完全被动地听教师阐述,这对思维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极为不利。因此,传统的一轮、二轮复习割裂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将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进行有机结合,协调系统地推进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才是是构建知识体系较为有效的复习策略。

三.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具体实施办法和建议

第一,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和时间。高三复习时间紧迫,在仅有的时间内要实现高效复习,就必须把要把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和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这几个环节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详尽合理的计划,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要做实,做到位。

第二,通史阶段的划分必须科学。在进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协调推进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阶段的划分,这种划分必须清晰合理,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否则只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混乱。

第三,通史复习时要特别强调细致,扎实,要对所有考点进行地毯式的梳理,不留知识盲点,甚至对老教材的一些重要知识要进行适当补充。知识积累是学生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贯通古今、中外联系的专题复习就只是空中楼阁,知识框架的构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6

一、高中历史教学阶段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以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为基础,又是大学阶段历史教育的辅助,在整个教学阶段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首要,主要以向各大高校输送有前途的人才为重点,同时,也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较高文化基础知识、劳动技能、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这一基础上,更加善于思索,提出疑问,通过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得到更新更广泛的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高中历史老师具备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加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给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大多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总结了很多好的教学理念。不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进行发展和改革,但是很多历史教师仍然采用既定的思维定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就是教材中有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这从某种程度来说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学习毫无兴趣。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要在高中阶段进行加深,这无疑给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增添了难度。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面对高考也只有埋头苦读,远远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造成了历史教学在高考面前苍白无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感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作为接受历史教育的主体,旨在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只有学生加强历史感的养成才能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被动局面。而且教师作为历史教学的传达者,也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创新性的历史教学,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历史,这门学科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支持性。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上,以历史知识的记忆为重点。只有牢记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历史教学虽然说比较枯燥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但是教师只要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方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有一定的历史感。比如说以历史书中的鸦片战争为例,只有知道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及经过才会知道《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同时还要追根溯源去探究为什么鸦片战争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当时的世界背景,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影响到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满清王朝失败的原因,都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其实历史知识看似零零散散,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历史事件之间都有其特定的关联性,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会他们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让他们知道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促进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世界民族的自强不息和百折不挠,不管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是每个时代兴衰的见证和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所以,贯穿鲜明而深邃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电影,用鲜明的人物角色让学生了解历史,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和风景胜地等活动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树立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没有数学的严谨性和英语的国际化,历史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充满了灵活性和自由性。虽然历史事件是真是存在和发生的,但是对历史的评论只有是基于客观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就没有唯一的答案,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分析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体现了历史的灵活性。所以对这样的学科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更多的是学生对其的理解。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启发诱导,发掘出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课本不是唯一的工具,教师还要尽可能的把历史扩大化。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讲完每一章节让学生写学结,写总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在写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和理解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苦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像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是涵盖了很多知识点,要想完全理解就需要回忆以前学过更多的小知识,从而加以整合。所以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是最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培养学历史感的重要方法。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7

经过几年新高考的历练,我们高三教师已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新教材所蕴含的史学理念。要真正成为历史学科新课改的弄潮人,必须建构起高视点来备考。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广大师生的备考,笔者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和备考感悟,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总结,以供大家教与学参考之用。

一、重视阅读,材料第一

新课改下的新高考题,无论哪科,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历史学科高考题当然也不例外,材料性选择题和材料性解析题在历史试卷中所占重量更大,试卷的长度增加,数字增多,连标点符号算上达到3500字左右。加之新高考试题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注重对史料的应用、理解和考查。历史试题的以上特点,决定着必须培养学生材料的阅读能力,凸显对材料性试题的训练。

平时的课堂上,精选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细心性、分析材料的概括性、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性,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驾驭材料的能力;单元测试和模拟试题,也要加大这些类型的试题的考查。使“阅读第一,材料至上”原则真正融进平时的教、学、练、考中,使学生养成不畏惧材料性试题的心理品质,熟知做此类试题的方法和套路,做到养之有素、熟能生巧、驾驭有方。

做材料选择试题,遵循的原则是“材料第一”,材料反映出什么知识,你选择什么,否则即使说法正确你也不要选。材料主旨含义来自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来自于“部分材料”,或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而后半部分的更多有递进、转折或强调之意;另一种方式来自“整体材料”,体现部分材料意思的不选,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材料解析题的考查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根据材料来概括其表现、特征、变化趋势等,主要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整合,但不要照搬照抄材料;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条件、作用或影响等,将题干设问指向、材料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做好准确的“三结合”来整理答案;第三种,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认识或感受,形成一定的结论,要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或指导作用。

二、更新观念,再认教材

目前,史学研究引入了经济数据和其他方法,使某些历史时期的历史需要转换观念,重新认识。以宋朝为例,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北宋是个局部统一的王朝,南宋是个偏安一隅的王朝,两宋在与民族政权的并立中处于劣势。有了国外研究宋朝历史新的观念和方法,使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宋朝的经济史和文化史。可以感知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仍在继续发展直至呈现繁荣,而且发展程度很高,甚至可以称得上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和“文化革命”。例如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宋朝为“黄金时代”,在《全球通史》中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三、转换视角透析问题

历史学科在Ⅱ卷的主观题上,学生失分率高,原因在于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对问题分析的角度把握不全,学生在组织答案时,有些方面或角度根本没有考虑到。因此要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高考试题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

四、熟知新史观,整合新教材

由于命题专家,基本来自高校,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前沿的史学研究新动态、新理论、新史观,他们对当前国内外盛行的新史观和新学科方法很熟悉,在命制高考题时,就会大胆地实践和运用,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历史新史观,是指唯物史观和当前史学界普遍推崇的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用新史观重新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如用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来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用文明史观来认识中国古代的专制文明;用现代史观来认识中国近代的探索史;用生产力史观认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革命”,并做好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两者对比,找出根本性差异;用革命史观来认识中国近代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的探索和实践;用社会史观来认识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社会习俗的变革;用生态史观来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学习历史的实践中,用中外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具体为古代史是“中国影响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影响中国”,现代史是“中外相互影响”。

五、定位新高考,育人提层次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8

1.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较差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4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思想品德科目。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

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包括师德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我认为专业素质十分重要。历史学科专业素质是指对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的专业素质,历史老师必须具备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需要的历史知识,能驾驭中学历史教材,同时还需具有比较广、较深的通史性知识和专题性和断代史、国别史的专业知识。二是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究的成果,具备能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具备与历史有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历史老师的专业素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1.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2.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历史的渠道;

7.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好历史教学,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目标的前提。所以在新课程标背景下历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既要关注共性,又要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借助课堂搭建平台,对文本进行再开发,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三,评价观的改变,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代之以关注过程、侧重发展素质,增强能力的评价观。

(二)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思想品德、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国培计划给了我们提高的平台。。

(三)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五)同伴互助,共同实际研究和提高

一方面,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分小组或结对进行教研和学习,进行共同实践研究和提高。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请他们给历史老师们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评点年轻教师,提高全体老师的专业素养。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9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一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在我的努力下,历史学科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毕业班第一、二次质量预测中效果明显,但离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三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三维标落实情况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历史知识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学期的历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能做到灵活运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能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中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1、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本文来自高州教育资源网

4、狠抓学风。我所教的2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5、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6、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综合运用。

2、教法运用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转化的力度不够。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思想过于社会化,[莲山课件]上课时常利用讨论空间开小差,给转化差生工作带来困难,转差效果不是很明显。

5、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6、教学反思不够。不能针对全体学生。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心态。

通过努力,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看了“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6篇

2.初三历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3篇

3.初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篇10

一、合理选用选修教材,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历史选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形成、知识视野的开阔及个性的发展。从课改的角度来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规定:高考历史选考内容涉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个选修模块,考生从4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也就是说,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历史选考内容是根据四册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各命一道题,其分值相同,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作答。这一方案的出台,直接影响学校对选修教材的选用。由于没有多少经验可循,各学校对于选修多少、选修什么,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如何来选用历史选修教材呢?根据课改地区的经验,以及从复习备考的实效性来考虑,笔者认为:1.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校或班级,可以选用2册选修教材。这有助于学生对必修教材内容的理解。2.一般的高中学校学生选修其中一册学习即可。选修得少,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备考,考生在面对高考选考题时也不至于花费宝贵的时间进行抉择了。3.如果从应考的角度来讲,建议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这一模块试题的命制较有规律。一般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概括改革涉及了哪些方面,这些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等。

二、合理提炼复习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在以往的复习备考中,历史教师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正文还是注释,都是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生怕有什么遗漏。随着高中课改的实施,课程理念和教材都发生了变化,历史教材出现多种版本。版本不同,教材的内容结构、案例的选择及叙述史实的方式等也会存在差异。这也要求教师树立崭新的教材观,即由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结合《考试说明》中涉及的知识点,合理提炼复习内容,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为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并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无须要求他们对教材内容逐一识记。

删减部分复习内容,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历史教师向来比较谨慎,通常是拓展补充的内容远多于删减的内容。虽然《考试说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但高考并未特别强调历史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命题者对考查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如,中央集权制度虽为历史主干知识,但历年高考试题却很少涉及。对于敏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点,如,中日关系、国共内战;对于不利于对学生正确价值观进行培养的内容,如,中学生的游行或暴力革命等内容;对于史学界还存在不同观点的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等,高考一般极少考查。对此,教师可大胆地舍弃,没有必要让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复习。

三、引导学生多“看”多“做”,重视答题能力培养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而是要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当让学生多“看”多“做”。让学生多“看”多“做”,意味着教师要少讲,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教师在复习阶段习惯于讲解,总担心复习时间不够用,讲得少会影响正常的复习进度。在以“能力立意”考查为主的高考背景下,“看”与“做”却显得尤为重要。“看”的过程,是阅读与思考的过程。高考历史题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阅读量大,能力要求较高。阅读讲求速度,要在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能够根据试题设问进行积极的思考,这都需要在复习时加以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自我解决问题,而不宜采用“我说你记”的方式。其间应当注意,不要以个别学生的回答作为全班学生的共识,也不要直接地用“标准答案”去削弱学生“看”的作用。“做”的环节即学生行文环节,这是教师容易忽视的,以为学生阅读了、思考了、回答了,问题就解决了。其实,说出来与写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高考考的是写出来的能力,也就是知识输出的能力。知识的储备,靠的是勤奋,知识的输出,靠的是能力。输出的效率和质量如何,事关高考成绩的高低。学生行文环节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高三阶段的试题讲解中,即使学生理解了,教师还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以书面语言的形式简练、规范地把答案书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达到真正的“懂了”。

四、其他方面

1.进行限时训练。复习备考离不开考试训练。对于考试,既要讲求试题的质量,也要对学生的作答进行严格的限时训练,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保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如,12道历史选择题要求学生在8分钟之内答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答题速度提高了,就会避免高考中出现答不完试题的现象。

2.规范常规考试。笔者认为,学校组织的每次考试都要像高考那样规范。考场的安排、试卷的命制、考试的规定及答卷的要求等要与高考接轨,以让学生有一种高考的感觉。学生习惯了这种考试形式后,其对待高考的心态就会发生转变,当他们真正走进高考考场时,会从容不迫地作答,就能发挥出平时的水准或超水平发挥。同时要强调的是,每次考试完毕后,教师必须及时阅卷,及时地进行讲评。如果教师拖拖拉拉地批改试卷,一周后再给学生讲评,就会大大削弱考试的作用。

3.理清知识类别。一般来说,历史知识可分为三类:一是需要记忆的。如,重要的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阶段特征等。二是需要理解不需要记忆的。如,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等。教师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分析,高考试题中一般不会有这种设问。三是既需要记忆又需要理解的。如,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和作用等。这一类知识是复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