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十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十篇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1:0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1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部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部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部级和省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工作任务数量和考核结果给予适当补偿。

第六章附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2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问题;对策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列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七项任务之一,并指出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和地方病。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明确写入党的决定。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及近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传染病疫情的频发流行,公众和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的认识不断加强,明确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不仅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维系民众健康的有效手段,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迎来了不可多得的高速发展机遇。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相继完成;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发展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各级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重视程度和支持投入力度加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设项目相继完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硬件条件大为改观,基本能适应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抢抓机遇,加强自身建设,广泛动员和争取全社会参与,依法预防控制疾病,加大疾病防治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疾病监测,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防治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中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注重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促进疾病预防与控制队伍建设,全面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树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的良好社会形象。

1疾病预防控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严重威胁民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死因顺位已从1952年的第1位降到2004年的第10位之后;提前16年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消灭天花目标;计划免疫接种使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乙肝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已限制在较小的流行范围,碘缺乏病和氟中毒、寄生虫病的暴发和流行都已被有效控制;近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传染病处理和控制及时、有效,有力保障了民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疫病从来就与人类相伴而行,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永远也不会终止。疾病预防控制是一场持久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在这场人类与疾病持久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处于不败之地,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必须“断其未然”,做到“发而止之”,然而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1.1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威胁并存传染病作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一些原有传染病明显出现发病上升的趋势,根据黄石市近年的疫情报告:肺结核发病年年持续上升;麻疹出现暴发疫情;狂犬病大幅上升,仅2005年报告19例、死亡率100%;性传播疾病较大幅上升;血吸虫病新发病例时有发现,艾滋病自2000年发现首例以来,截止2006年7月已累计发现HiV感染者/aiDS病146例,死亡26例;乙型肝炎和肠道传染病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而新发传染病SaRS、人禽流感、0157等的威胁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已经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疾病预防控制当前正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压力。

1.2职业危害预防控制任重道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改制和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加之黄石作为老重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职业危害问题已十分突出,根据湖北省黄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科的初步调查统计:全市涉及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事业单位809家(未包括乡镇及村办企业)、接触危害工人76345人,现患职业病4325人,其中尘肺职业病3702人,近几年每年尘肺职业病死亡80~120人。由于职业病预防投资较大,职业病治疗对于企业来说包袱沉重,企业普遍不重视、不配合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职业病患病呈逐年上升,每年都有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而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程度很低,全市每年有害有毒因素检测率不到10%,职业健康体检率低于5%,新、改、扩劳动卫生工程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评价的企业不足10%。从当前职业病预防控制的情况看,仅靠卫生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难以落实。由于职业病的平均潜伏期在10~20年,如果不从现在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职业危害,职业病引发的职工健康损害和社会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3疾病预防控制手段和应急机制滞后近年,湖北省黄石市相继完成了市、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现了人员、资产分离,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用房建设也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但相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面临的工作任务,疾病预防控制力量还是相当薄弱,明显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的健康需求,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落后,应急能力不足,从病因查找,病原确定,主要防控环节的把握上都不能迅速应对。从黄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近四年来的情况,每年都有十几起疫情处理、职业危害、食物中毒及其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虽然我们根据国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订了一系列市级应急预案,但还是显得应急机制不够完善,疫情信息报告系统,特别乡镇一级的疫报未能做到及时、准确的网上直报,在传染病人的及时发现及报告工作质量方面还亟待改进。由于缺乏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发展势态的预测评估和危害性评价,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1.4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明显不足政府近几年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建设方面投入应该是大的,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政府投入的资金大多只能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这些资金相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需的建设规模来说,只占到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得依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筹,至于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工作运转经费、仪器设备购置更新经费、专项调查经费等都没有得到保障,职工的工资虽然低于同级医疗机构的水平但仍有部分需要依靠自主创收来解决,促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仍然在为“生存”而忙于“创收”,较大程度上分散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注意力,使常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难以全面的开展。至于一些必备的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新,更显得无能为力,就黄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情况看,一些贵重的仪器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我们初步估算,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备的实验设备的购置和更新至少需要200万元人民币。因此政府财政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保障经费已是近在眉睫之事。

2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对策和措施的思考

2.1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强化政府职责,形成多部门共同协作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成功抗击非典之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已经形成共识。但在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中,政府职责常常缺位,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往往得不到落实。因此必须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的领导,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纳入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政府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责。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以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2.2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基本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式已经确立,但从近年来的运作情况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传染病疫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免疫规划实施、慢性病防治、公共卫生服务和指导时,与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其他涉及公共卫生管理服务的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协调困难、反应迟缓,各自为政、信息不畅,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将卫生行政部门中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合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将传染病防治法的执法职能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之全面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的组织、行政管理、技术支持与服务提供等工作职能,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3

按照市委试点办、卫生局党组的要求和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疾控中心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五查五看”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扩大会议进一步梳理归纳,并经职工群众和服务对象评议,现对__市疾控中心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几年来,市疾控中心紧紧围绕建设、改革和发展这个主题,加强思想作风教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狠抓业务工作质量,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疾控能力得到提升。争取并完成了综合实验楼和精神病院两个国债建设项目,总投资960万元,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实施了国家实验室设备和车辆配备、传染病报告网络建设等项目,新增实验室检测仪器和工作设备80多台件、价值240多万元,检测检验能力得到加强。落实了28.66万元的中央转移支付疾病控制子项目,推动了重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和计划免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了卫ⅶ、卫ⅹ、gavi及结核病、计划免疫、艾滋病、地方病等疾病控制项目十多个,新增设备和项目经费近300万元,加快了单位发展步伐。制定了《__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总体预案》等各类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13个,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了省计量认证,建立了2个部级实验室,艾滋病、麻疹实验室规范管理获得省级认可资质,承担3个部级和8个省级疾病监测点任务,有八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通过项目带动,基本实现了房屋、设备、技术和管理四配套,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以思想作风教育为主线,职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围绕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能力,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人员1500多人次。坚持教育惩戒并举的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职工队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步调总体上初步统一,尽职尽责、勤奋敬业、优质服务、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初步形成。最近还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模拟演练活动,开展了职工登山活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做奉献”主题演讲比赛,丰富了职工文体生活,锻炼了队伍,凝聚了人心。

三是以业务建设为基础,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建立了延伸到乡卫生院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乡镇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到98.4%,传染病报告及时率达到93.24%,审核及时率达到98.65%。预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及时、科学地处置了3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了非典、人禽流感、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疫情,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96.71%,“四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以党政领导干部、农民工和大中专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艾滋病抗体筛查和高危行为干预为主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已覆盖全市。以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为核心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免费检查和治疗肺结核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谋划举办了全市结核病防治知识电视竞赛,组织开展了对各县区的地方病、结核病、计划免疫等工作督导,基本完成了农村生活饮用水的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组织开展了a+c流脑疫苗、腺腮炎疫苗、风疹疫苗等预防接种工作,指导处理了一起风疹暴发疫情,开展了3.24结核病日、4.25计划免疫日大型社会宣传活动,各项业务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初步建立了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编印了各项规章制度汇编3本,全体职工人手一套,坚持职代会制度,大力推行了事务公开。完成了泾川两所的整体搬迁,解决了一个单位分设两地办公的历史问题,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结合今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召开了全市疾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年工作,实行“四级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心与市卫生局、各县区疾控中心及各科所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靠实了责任。组织开展了对各科所的工作调研,基本掌握了单位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基本问题。根据单位职能和工作需要,整合了内设的综合门诊,单位整体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二、影响和制约全市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目前影响和制约全市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在全市疾控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四个不到位”:一是财政保障不到位,投入机制不健全。为了维持日常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大量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三是疾病预防控制手段和应急机制不到位,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落后,应急能力不足,从病因查找、病原确定、主要防控环节的把握上都不能迅速应对。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到位,达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平均公共职能完成度为54.8%,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综合评价满意度只有62分,我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差距更大,特别是“重医轻防”的思想在部分医疗机构还比较突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预防为主的职能发挥不到位。

从市疾控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主要是“五个不相适应”。一是人、财、物配置的瓶颈制约与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能不相适应。市疾控中心现有职工88人,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人员仅占10%,与国家40%的要求差距甚远。大学学历和高级职称分别占16%和8.8%,而工人却占到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引进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等急需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进展缓慢。疾病预防控制设备数量不足,a类检测检验项目的开展率还达不到30%,实验室设备与检测能力离国家《指导意见》和疾控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我市的疫苗种类将由原来的5种扩大到11种,现有的冷链系统容量仅能满足工作需要的1/2。二是内部管理工作机制与单位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有些制度流于形式,制度的约束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三是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与疾控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观念相对比较薄弱,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疾控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四是疾控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程度与当前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以规范管理、科学监测和宣传培训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疾控绩效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五是经费投入与全面履行疾控工作职能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决定的每年10万元计划免疫经费、结核病控制项目每年2.5万元的配套经费一直没有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物资储备、疫苗冷链系统运转和督导检查等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保证,加之实施国债建设项目后欠帐100多万元,单位发展步履艰难。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有主观努力上的不足。

从客观方面看,一是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卫生职能偏废”是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引进人才受体制、编制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三是受“重医轻防”观念的影响,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更新疾病预防控制仪器设备的能力不足,监测手段和疾控能力不高是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四是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后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卫生监督与疾控机构职责不明确、运行机制不顺畅是影响疾控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要问题。

从主观方面看,一是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主动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二是深入基层调研指导不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推动整体工作发展上缺乏实招。三是抓干部职工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力度不大,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理清工作思路,促进疾控工作科学发展

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在进一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的同时,“抓好一个基础,加强三项建设,突出三个重点,推动六项工作”,促进全市疾控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抓好一个基础”,就是要把学习放在基础地位,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突出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加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加强对现代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努力使班子成员业务知识和工作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学习,自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基层干部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指导新实践,促进新发展。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疾控工作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原则,把学习成果落实到促进单位建设、推动全市疾控工作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上来。

“加强三项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疾控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推动疾控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疾控队伍又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群体。首先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干部职工队伍中去,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干事创业的氛围,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体育活动,注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事业激励人,创造一个风正气顺、团结共事的工作环境。其次,要进一步整合、配置好现有的人力资源,改革不符合单位科学发展的内设机构,适当调整不能适应岗位职责的工作人员,使那些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促进疾控事业的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靠实每个人的职责任务,增强职工队伍的事业心、责任感。第四,要加强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中心是卫生系统的窗口,各科室又是中心的窗口,每个工作人员都是单位形象的代表,要教育职工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组织开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主题活动,逐步树立疾控队伍的新形象。

二是加强疾控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通过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通过对岗位自学的辅导和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建立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定点实习单位和业务合作伙伴单位,促进学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通过加大经费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争取计划内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加强硬件建设。通过国家对实验室设备装备项目的落实,增加疾病监测手段;通过对现有人、财、物资源的整合,提高监测检验设备的利用率;通过依法规划、科学规划,有计划地改造实验室布局,并争取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市政府等多渠道经费支持,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提高卫生检测检验质量;通过有计划地添置部分检测仪器,提高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三,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通过进一步明确科室职能,在具体工作中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科室管理;通过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通过对各个岗位、各个层次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中心全体职工都懂管理、会管理、配合管理,解决中层干部不敢管理、管理医师不会管理的问题;通过开展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建立市、县(区)两级疾控中心和单位各科室的规范化管理、考核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推进全市疾控体系和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和管理中发现的漏洞,及时清理、修订、补充相关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要不断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增强职工的遵章守纪意识,不让制度流于形式。特别是要加强考勤、学习、培训、集中采购、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完善,建立一套系统完善、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突出三个重点”,就是突出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加快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步伐。

一是突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严格落实综合性防制措施,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提高疫情网络的管理水平,传染病爆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和处理率都达到100%。加强对麻疹、腮腺炎、流感和人禽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防控,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指导崆峒区和华亭县完成部级出血热、病媒生物鼠蚊监测点工作任务,实施《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提高伤者的规范处理率和狂犬病疫苗接种率。

二是突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开展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强化对基层的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方案。以县为单位周岁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85%以上,适龄儿童建证率90%、建卡率95%。加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步伐,80%以上以的乡在年内建成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5月底全面完成县、乡、村三级合格预防接种门诊(点)建设工作,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加强生物制品及冷链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全市疫苗接种使用动态和免疫覆盖情况,增强疫苗安全性。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和处理,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覆盖率达到100%,规范处置率达到90%,报告及时率和调查及时率达到80%以上。

三是突出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正在开展的各个项目,不断健全和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落实全球基金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中央转移支付项目、gavi项目等各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措施,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和衔接、沟通,积极争取艾滋病、地方病等新的疾病控制项目,借助项目促进单位的发展。

“推动六项工作”,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结核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检测、精神卫生等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抓好结核病控制。继续实施《__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__—20__年)》,进一步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的覆盖率和实施质量,稳步提高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追踪到位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病人家属筛查率等结核病防治工作“五率”。

二是抓好公共卫生检测和应急处置。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种类调查,掌握接害企业(单位)本底情况,市直和省部属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种类调查覆盖率80%,职业卫生建档督导覆盖率100%。规范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推进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调查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和技术方案,做好应急物品储备,全力做好卫生应急保障工作。

三是抓好艾滋病预防控制。继续组织实施《__市艾滋病防治规划(20__—20__年)》,指导全市做好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和vct工作。完成公安看守所和__监狱监管人员hiv抗体筛查工作,指导五个干预项目县开展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全面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党政干部艾滋病防治政策知识宣传培训工作,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5%以上。

四是抓好地方病防治。认真组织实施《__市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__-20__年)》,督促、指导各县区开展碘盐监测,以县为单位督导覆盖率100%,盐样抽检任务完成率100%。规范开展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8个监测点的地方病防治监测与病情调查工作。

五是抓好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服务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程,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要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最核心问题,不断归范病院内部管理,通过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考核验收。加强扶贫济困病床建设,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精神卫生工作,组织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扩大病院宣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落实重点人群精神疾病监测与防治,促进精神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是搞好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宣教工作,全年集中宣传活动不少于10次,提高群众防病保健意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4

中寨乡长寨小学传染病防控方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学校流行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领导小组

组长:王礼学

副组长:王兴林

成员:全体教职工

班级:一年级:

陈丽娟

二年级:左磊

三年级:罗发琼

四年级:叶登程

五年级:朱德祥

六年级;

严开勇

一、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严格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治疫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的原则,实行分级相应,快速处理的工作机制。

二、疫情报告

1、疫情责任报告人

学校的医疗卫生人员,分管领导(副校长)和校长为疫情的责任报告人;校内、园内的其他人员为疫情的义务报告人。学校、

一旦发生传染病疑似疫情和传染病疫情时,责任报告人立即报告所在地医院、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2、学生发生散发的(流感

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等

)、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向责任医院报告,责任医院核实诊断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学校短期内发生

流感

多例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流

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并将调查情况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4、学校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

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发生爆发性疫情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三、“疫情分级响应”部分

1、一级响应:一个班级中发生散发的

流感

,乙类(除流感

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由学校、

采取隔离传染源、消毒杀虫、预防服药、健康教育等相应措施,责任医院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协助落实防治措施。

2、二级响应:学校、

短期内发生流感多

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学校、

应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指导学校、

开展扑疫工作;学校、

组织实施各项控制措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和省市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3、三级响应:学校、流感

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或发生多例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学校、

应立即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提出疫情控制建议,并立即上报区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执法所负责检查、督促学校、

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疫情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医院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检诊,协助学校、

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服药等工作,并将工作情况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教育局和卫生局要立即到达现场,了解疫情概况,研究安排扑疫工作。

四、“部门职责”部分

1、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检查、落实学校、

的卫生防病工作。

2、学校、

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晨检制度、因病缺课追踪调查登记制度、疫情报告制度、自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传染病相关制度,制定学校、

卫生防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预案,按规定报告疫情并做好以下工作:

(1)、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防治污染扩大。

(2)、学校、

的保健医生或保健教师询问病史,做好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发病时间、治疗经过、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目前去向等),必要时可要求提供病历、病情证明等。

(3)、学校、

相关职能部门应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扑疫工作,稳定学生、家长情绪,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4)、学校、

应在区卫生执法监督所的监督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实施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控制措施,有关责任医院协助做好相关技术工作。

3、疫情期间,学校、

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晨检,落实疾控中心提出的各项防病措施,严格控制进出学校的人员。

4、学校不得擅自向社会公布疫情。

5、学校、

应按照市、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要求落实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五、保障工作

1、组织机构: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都应成立卫生防病的应急领导机构,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2、经费和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责成学校、

落实卫生防病的专项经费并配置扑疫所需的器材和药品。

3、学校、

疫情监测网络:学校、

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应将学校校医、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寝室的室长等纳入监测网络。

4、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常年卫生防病知识和应急技术的培训,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区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指导。

5、卫生防护:参与疫情现场调查处置的负责人员,均应配备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避免传染病的扩散。

6、总结:疫情控制后,学校、

应及时写出书面总结,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办法,总结报所在地疾控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所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执法监督所要督促学校、

整改到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5

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卫生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始终把人人享有健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全国各族人民勾画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到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造福人民健康的事业,其公益性质不容置疑。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思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健康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的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包括卫生在内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领域的投入力度。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逐步覆盖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已经展开。卫生工作成为“”规划和2020年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提出,为我国即将全面开展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卫生部经认真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其主要目标分为三步:第一步,到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第三步,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健康是人力资源的基本保证。要全面建设小康,就必须发挥健康事业的保驾护航作用,即“健康护小康”。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保驾护航。

疾病预防控制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大力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清醒地认识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强化公共职能意识。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本底性的调查工作,把握基本情况,科学确定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体思路、策略和措施。要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把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保障生命安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作为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都应时刻牢记疾病预防控制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卫生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希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继续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支持力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代化建设,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党的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就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方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策略,针对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疾病,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措施、技术和方法,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改善环境和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对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不断提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保障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也就是履行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疫情报告和健康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和控制、实验检验评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培训技术指导等基本公共职能的能力。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通过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管理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能力、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的管理、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使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工作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项目完成度,分别比年增加了14.9%、10.5%和6.3%,平均公共职能完成度增加了8个百分点,达到54.8%;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综合评价满意度达到62分。这些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应该得到高度肯定。但这仅仅是初步成绩,离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62分的社会满意度更不应该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成就。

履行公共职能不足,凸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软件”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以科学、规范管理和培训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推进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管理,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成好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任务,保障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今后一个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近几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解决多年来影响和困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机制上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为了维持日常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大量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卫生职能偏废”依旧是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三是疾病预防控制设备简陋、数量不足,检验能力有待提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状况下,检验监测项目的设置存在偏重有偿服务的倾向。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达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期望。

同时,我国正面临着疾病流行模式快速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多并已成为致死的主要因素等问题。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等五类主要疾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我国城乡居民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HiV感染和艾滋病发病仍然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明显控制;鼠疫、血吸虫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寄生虫病等仍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传染病时刻威胁着公共安全。此外,年北京奥运会、年上海世博会的卫生保障工作也需要我们全方位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我们要更加努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完善机制、落实职责,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前发展。

进一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继续完善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基本公共卫生职责的能力建设;不断推进法制化进程,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

要特别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力量和资源,对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技术骨干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有一批开展和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中坚力量。尤其要抓好中青年重点学科、管理带头人的培养,形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梯队,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技含量。要提高对地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项目管理能力和对国家政策与规划的理解与执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增加的业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对于传染病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要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有高度的科学技术水平、有素质的、能打硬仗的队伍。要下气力研究人才管理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留住、稳定人才的措施和办法。同时,也要探索人才制度上的“有进有退”,对不符合准入标准、不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要研究制订转岗、分流或培训的办法。

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涵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工作,建立整体、有效、持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继续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全面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统筹推进农业、林业、水利和卫生等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狂犬病的防治。一个时期以来,狂犬病的死亡率一直居于急性传染病死亡率第一位,最近这个势头还在上升,卫生部门要与公安、农业部门联手做好狂犬病防控工作。进一步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要求。继续做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推广和实施适宜技术,做好维持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技术在社区的推广,扩大癌症早诊早治的范围和受益面。推进精神卫生的立法进程,加快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促进心理卫生服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要与农村、社区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要让改革成为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要认识到改革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卫生工作的水平、质量是不是有了真正提高。

(三)认真做好爱国卫生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形势下要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坚持社会大卫生观念,在城乡广泛开展卫生城镇创建、环境整治和除害灭病等群众国卫生活动,大力改善城乡卫生面貌,积极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贯彻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现场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爱国卫生运动里,农村卫生是工作的重点,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是公共卫生的基石,是最基础的工作。

(四)认真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中央财政增加支出25亿元,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项举措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公益性工作,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高度关注民生、保障儿童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是控制和消灭对群众危害极大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亲切关怀,是科学发展观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具体实践,在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在落实计划免疫工作方面,东中西部差距很大。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疫苗的接种率距要求相差很大。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得人群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束缚,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最近在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卫生指标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传染性疾病问题,还有妇婴保健等问题,比如婴儿死亡率在东部一些大城市有所上升,经仔细分析,就是流动人口造成的。国家免疫规划是一个国家项目,要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成为国家整体的行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我国在控制脊髓灰质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期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这表明,计划免疫工作在地方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目前,我国的麻疹发病率比较高。国际上对中国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我国能够早日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中国有特殊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够做到一些西方国家难以做到的事情。要进一步加强麻疹防治工作力度,使之成为疾控工作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人口分散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不够完善和卫生队伍相对较弱地区,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靠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同志们扎扎实实地做好规划和计划工作以扭转不利局面。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覆盖乡村,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加强,防治麻疹工作任务要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制,让预防接种工作进入每个社区、每个乡村。要把防治麻疹和肝炎作为龙头,带动整个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随着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疾病控制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大幅度增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要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需要,提高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的能力。

(五)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与社区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有效合作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是医疗卫生的前沿阵地,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和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法加强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切实落实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职能之一。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第一关口,我们要抓住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找准定位,切实使疾病预防控制保障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与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疾病综合防控,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卫生机构在肝病防治,艾滋病、结核病控制,代谢综合症防治,常见癌症防控,心理健康、亚健康干预,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行动计划中的作用,使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的工作能够在城乡落到实处。

在这方面,各地的同志们要继续进行有益探索。比如,如何使在县以上不同条线的卫生工作,到了社区层面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面的工作。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和部门观念,实现医疗卫生改革目标,推动医学模式转换,从以治疗医学为主向以预防医学为重点的转移。

(六)认真做好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年世博会的卫生保障工作。

办好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年世博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盛会,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提供高水平和有特色的卫生保障,卫生系统责无旁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健康护小康”的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

即将举办的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年世博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国际交流活动之一,具有人员多、流动大、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做好卫生保障工作是这些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做好奥运会保障工作已经绝非是北京和其他举办奥运项目地区的事情,而是全国的事情。我们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责任心投入这项工作,确保北京年奥运会卫生保障万无一失,切实体现北京年奥运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内涵。

为确保北京年奥运会成功,疾控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鼠疫人传人的防治工作,不能发生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有重大闪失。工作要做在前面,争取主动。从现在到年,要进一步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救治工作,尤其要重视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和能力建设。一般情况下,首先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是医院。医院的早期诊断能力和处置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后续的疾病控制工作进程。因此,年应该把医院的门急诊特别是急诊的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和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医院管理年”的重要内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同志,要有全局观念,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整个卫生系统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七)建立良好的疾病预防控制职业道德文化。

每一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紧密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围绕建立良好职业道德和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注重实践,贴近现场,切实加强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强化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6

一、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治体系及免疫规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职责明晰、管理规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点是加强疾控机构与基础医疗机构以及城市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疾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职责明确、能力较强的三级疾控体系。

(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控制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管理等工作;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工作质量考评,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要求,发挥疾控机构、精神卫生机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取得实效。

(三)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依托省卫生厅实验室装备项目,积极落实市疾控中心、、、疾控中心首批4个实验室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自动化、智能化、前瞻性、先进性”原则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积极争取省厅第二批实验室建设项目。

(三)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疾控绩效考核工作,全面规范疾控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疾控人员培养机制,采取多层次、多种类、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建立素质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疾控队伍整体素质。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提高疾控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实战水平。

(四)加强疾控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反映“疾控”行业特色的疾控文化体系,包括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思想文化,树立核心价值观;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制度文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建设疾病预防控制行为文化,提高疾控队伍整体素质;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团队文化,提高疾控队伍的战斗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环境文化,展现对外社会形象;建设疾控品牌文化,扩大疾控社会影响力,努力打造“疾控”品牌。

(五)加强医疗机构疾控队伍建设。随着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医疗机构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公共卫生任务,加强医疗机构疾控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执行力,是保证各项疾控工作更好的完成的前提。2012年要通过会议、培训等凝聚队伍,形成合力,锻炼队伍,提高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二、进一步做好重大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加强疫情管理和监测,做好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信息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大督导力度,强化人员培训,科学防控;加强鼠疫、霍乱、布病、乙脑、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重点肠道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等传染病监测,高度关注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有效处置疫情。

(二)扎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加强规范管理,依法科学防控,确保防控工作及时、科学、有序开展,努力降低发病率、病死率。

(三)继续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艾滋病防治政府责任目标管理,把预防艾滋病性传播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防治工作。按照艾滋病防治“五扩大、六加强”(扩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母婴阻断、综合干预和医疗救治覆盖面,加强血液管理、医疗保障、关怀救助、权益保护、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完善哨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预警和干预能力;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加大干预力度,提高干预工作质量;稳步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强化血液安全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进一步规范艾滋病治疗,提高治疗水平;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加大帮扶救助力度;重点推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调研,逐步调整和完善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母婴阻断服务模式;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能力;鼓励针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拓思路,大胆尝试,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特色方法。

(三)继续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实施结核病防治工作政府责任目标管理。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继续推进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涂阳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和治愈率,减少发病和死亡。加强跨区域流动人口结核患者管理。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配合教育部门完成中小学生新生入校体检工作。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要继续保持在85%以上。做好结核病门诊治疗与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结合工作,按照省厅统一安排,扩大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加大耐多药结核病和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防治工作力度,为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结核病筛查服务,筛查率达到省定目标。开展耐多药肺结核诊治。

(四)认真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继续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加强与出入境管理、公安、口岸等部门的协调,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治工作。

(五)开展乙肝、丙肝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底数,掌握动态,科学防治。继续降低全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1%以下。

三、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规范管理

继续实施免疫规划政府年度责任目标管理。持续开展“免疫规划质量管理年”活动,调整活动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在去年取得成效的基层上,进一步全面提升全市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一)继续严格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争取各种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各剂次接种率全面达到95%以上。我市农村地区接种频率调整为周接种,每周至少1天提供接种服务;城市社区接种门诊要实行每日工作制。

(二)做好aFp病例和麻疹监测与控制,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规范开展病例调查与处置。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查漏补种月活动;严格落实传染源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确保实现消除麻疹目标。落实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措施。

(三)推进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完善系统平台和客户端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继续推进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工作,在省卫生厅预防接种门诊“七统一”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出台我市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管理方案。完成各级预防接种单位考核验收后期工作,做好迎接省示范门诊验收准备,力争22家申报门诊全部通过省级验收;继续推进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运用,尤其是在村级接种点的运用。2012年,全市力争再建设2-3家数字化门诊。加强免疫规划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免疫规划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

(五)规范冷链系统运转,加强储运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疫苗安全;科学制定疫苗使用计划,动态监控,合理调配,提高疫苗有效使用率。各县(市、区)年新配备的冷链车、冷库、小冰箱要建立档案,明确责任人,加强管理,充分使用,实现疫苗的运输、存储的全程冷链。鼓励各级逐步引入冷链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冷链适时监测和信息化管理。

(六)做好流感、肝炎等其他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进一步降低疫苗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开展综合监测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

(七)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在全市开展创建“群众满意接种门诊(点)”活动,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基层推荐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结合日常投诉情况等方式产生“群众满意接种门诊(点)”。

四、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

(一)继续加强慢病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慢病防治体系,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防治项目规范管理。

(二)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抓好2-3个县区,争取列为省级综合干预示范区,积极争取创建部级示范区。加大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力度,将创建口腔健康示范社区与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口腔健康促进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做好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等项目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加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伤害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认真做好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启动全人群死因登记网络报告工作,完成死因监测各项指标任务。

五、积极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按照《市精神卫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洛卫疾控〔〕41号)要求,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县(区)、乡(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村三级精神卫生管理网络。明确市级精神卫生机构技术指导责任区域。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力度;继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充分利用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

六、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强化政府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卫生、水利、盐业、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有效落实各项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年度防控任务,确保地方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监测,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

(三)做好实施盐碘含量新标准各环节的工作,加强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和重点地区外环境水碘普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

(四)继续加强全市地方病队伍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地方病防治整体水平。

(五)做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2012年度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

七、积极推进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加强职业病诊断和技术服务管理。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做好全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性健康检查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工作。

(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质量。进一步转变公共卫生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技术含量和专业服务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监测,积极开展各类卫生学评价;继续做好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监测控制工作;继续做好全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市政饮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及时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重大活动的饮食安全保障等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认真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项目工作。

(三)加强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增加检测数量,提高检验质量,巩固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成果,做好重大疾病防控检测,充分发挥大型设备优势,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科学管理,痕迹管理,规范操作,推动检测检验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消毒监测管理工作。监测覆盖率乡以上医疗单位达100%,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达90%以上;开展病媒生物抗药性调查以及蚊、蝇、鼠、蟑螂等病媒生物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趋势,为相关传染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我市蜱虫种群的本底调查;对我市医疗机构的层流洁净环境进行洁净度专项监测;完成省疾控中心布置的其它项目工作。

(五)认真开展各卫生日健康教育活动。围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19个主题活动,按照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市县联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报等媒体,系统性、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和防病知识宣传,让全市人民感受卫生防病服务在身边,树立卫生系统服务群众良好形象。

(六)做好救灾防病工作。按照《市救灾防病预案》要求,在汛期到来之前,做好救灾防病准备工作,发生灾害时迅速启动预案,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大的疫情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八、切实加强政务环境和行业作风建设

围绕环境创优和效能提升、“作风转变”年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转变工作作风,查摆问题,制定措施,认真整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能、服务水平,提升疾控体系整体形象。加强监督检查,制定考评标准,实行季度考评制度,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考评成绩纳入疾控年终评先指标。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7

关键词环境污染我国疾控中心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一、疾控中心管理现状

作为疾病防治预防控制中心,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抵御危机人类健康的内外部环境等不良因素的监控等的职责。可以说,在整个医疗系统当中,疾控中心担负着及其重要的使命,最大限度的发挥疾控中心的职能,及时的发现其在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模式滞后,职责单一

为了应对突发疾病,疾病防治控制中心逐步的建立健全了自身的管理机制。但是,基于长期演变而来的旧有模式,很多的疾控中心尚未摆脱医疗卫生、防疫的职能限制,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大多数的疾病防控中心仍然处于一种坐以待毙的观望状态,相关的职能部门职责过于单一,对于一些疫情的预防缺乏专门的研究部门。

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因为欠缺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于突发的疫情的汇报较为滞后,甚至出现隐瞒疫情的情况。疾控中心的权责不够明晰化,在应对突发疫情的时候,致使统一协调调度能力不强。

(二)技术设施陈旧,专业技术型人才技术水平不高

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在职责上具有一种前瞻性的特点。因此,在专业技术设施的配备上应当积极的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增强本职能部门防控疫情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很多疾控中心却缺乏专门的模拟疫情的设施设备,一些专业化疾病检测的仪器设备没有介入先进的技术理念,因此,对于疾病的防控能力不强。

此外,伴随着因特网的推广,信息化的理念在医疗事业的很多方面显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整个的医疗领域,疾控中心显现作用的时刻相较于其他的医疗部门较少,所以很多的信息化的设备比较陈旧,在突发疫情的时候,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此外,专业化的疫情防控人员在疾控中心的医疗机构中奇缺,加之没有定期的对相关的人员实施技术培训,致使很多先进的疾控理念并没有深入普及到医疗人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在一些疫情突发的时刻,往往很多的医疗工作者都是从其他的医疗部门调用而来,因此,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二、应对疾控中心管理缺陷的对策

(一)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植,健全疾控中心管理模式

自我国的医疗机构成立以来,医学工作者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实践中积极的摸索,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体系建设,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针对疾控中心管理机制过于单一的弊病,国家可以适当的进行政策倾斜,实施总揽性的机构建设方针,将疾控中心的各个部门的职责细化,使得相关的部门各司其职的完成对突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同时,对于疾控中心的管理上应当将监督机制落实到实处,通过监管进一步提升职能效率。

(二)实现设备更新,以培训促人员业务水平提升

疾控中心的主要人员的业务水平是整个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应以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为目的,通过定期的培训等手段,积极的鼓励疾控中心的工作者学习新的技术理念。作为疾控中心也可以通过实施绩效机制,鼓励员工通过参加函授等学习方式提升自我学历水平,进而激发不断钻研本行业业务的潜能。

相关职能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疾控中心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防控疫情上的重大作用,通过加大对于疾控中心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购进先进的检测设备等措施,进而提升疾控中心的硬件设备的实力。通过构建预防突发性的疫情的实验检测场地,实现对于常见的疾病如:各种发热症状、传染性痢疾、食物中毒等疾病的有效预防。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因特网的优势,以信息化便捷疾控中心信息的搜集,进而提升工作的实施的效能。通过招聘、考核等方式筛选出更具专业实力的人员,从而构建一个业务素质强大的疾病监控中心队伍。

三、结语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生活需要,不断的探寻着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加之各种社会因素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自然灾害频发,灾害过后引发的疫情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因此,重视我国的疾控中心的管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整疾控中心职能结构,是今后医疗事业领域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程跃.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复旦大学.201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8

关键词:疾病控制;疾控中心;固定资产

一、中国疾控中心现状

1.中国疾控中心简介

中国疾控中心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其使命是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

2.中国疾控中心主要职能

中国疾控中心在卫生部领导下,发挥技术管理及技术服务职能,围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任务,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做好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的组织实施,以下是疾控中心主要职能:

(1)疾控中心为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疾病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咨询。

(2)疾控中心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传染病、地方病、公害病、寄生虫病、职业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学生常见病、食源性疾病、老年卫生、口腔卫生、伤害、精神卫生、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3)疾控中心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

二、疾控系统固定资产特殊性

1.疾控专用设备比重大

疾控系统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固定资产的特殊性,疾控系统设备大多专用性的,公益性的。专用设备占比重最大,是中心资产核心,也是中心开展各项业务的基本保障,专用设备管珲是否规范、正确,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因此做好专用设备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设备要求具有疾控中心验证

疾控中心系统把达到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准作为中心实验事建设的目标,因此中心资产管理体系既要符合会计核算要求,又要兼顾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对设备管理要求。

3.最大限度满足各种疾病控制需求

疾控系统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科学的、完善的业务技术手段,做好环境食品卫生检测和各种病原体微生物检验,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疾控系统固定资产的构成与管理

如何做好疾控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使用效益,是一项重要课题。疾控系统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物质基础。

1.固定资产基本构成

根据有关单位界定,疾控系统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对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的管理和控制。疾控机构固定资产大致可分为六类:(1)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房屋、土地等资产;(2)一般设备,包括打字复印机、电脑设备、被服装具、家具、电教设备以及文体设备、行政办公设备等;(3)图书及陈列品;(4)专用设备,包括检测分析设备、冷链设备、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5)交通工具;(6)其他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管理

(1)固定资产报批采购

疾控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涉及疾控机构的基建部门、财务部门等,需要各个部门共同联手参与管理。在疾病控制事业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部门科室预算,各业务科室的物资采购必须提前填报“物资采购申报单”,先报财务科审核是否能够安排预算资金,然后分别经业务分管领导和后勤分管领导审批,采购过程中融入互相牵制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防止导致资产流失等问题。

(2)固定资产维护

建立疾控系统固定资产的管理档案和维护记录,财务科按一级分类建立固定资产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按二级、三级分类及时记入固定资产明细账。涉及的专用设备,例如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均应有使用、检查、维护、校验、修理记录,并请保管人员签字,如有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仪器损坏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赔偿。

(3)固定资产报废与报损

疾控系统的固定资产由各部门填制报废、报损单后经批准报废、报损,随同原设备卡片及时向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科办理销账。有关规定各部门对经批准报废、报损变价回收的固定资产收入全部上交财务科入账,任何部门不得私分和设立小金库,留用违法资金。

(4)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实施责任制

疾控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的流失造成损失将远远超过一般的商品、存货等流动资产。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重大,同时,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应配备有工作能力强、工作责任心的专职人员,并且该人员需要落实责任制。

四、完善疾控系统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1.贯彻

“预防为主”方针政策,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要建立起公共卫生事业财政落实的监督机制,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将各级疾控机构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这一政策落实好。逐渐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形成具体规范,将经费的投入情况的监督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执行,确保疾控机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疾控系统的建设,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各个地方所有在疾控机构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县级以上的必须持有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乡镇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省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上岗证。还要制订疾病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控制疾控中心的人员。不断加强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疾控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疾控系统的专业人员长期的培养规划,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培养,逐步解决基层防保机构中非专业人员的比例过高问题和提高疾控机构基层专业人员的素质,建立起一支高效、稳定、高素质的基层疾病控制队伍,有了人才的保障,资产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某省11个市按南、北、中及不同经济条件分为三层,每层抽取1个市,对随机抽取的市级及该市所有的县级人民医院、县级疾控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此同时,对医院、疾控机构的相关领导等11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1.2研究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人力、疾病的监测与预警、慢性病防治、医防认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员情况

被调查的医疗机构中,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以大(中)专学历为主,占60.44%,其中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人员仅有12人,占13.19%。疾控机构中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占91.09%,其中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人员48人,仅占47.52%。可见,从专业角度来讲,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疾控机构都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的问题。

2.2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经费保障情况

在调查的31个机构中,预防保健经费能得到保障的仅有2个,有一定缺口的有10个,得不到保障的有19个,占调查机构总数的61.29%。

2.3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情况

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各级疾控机构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预警在观念和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被调查的机构中都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直报,都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期分析制度,但在如何做好预警工作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手段,两个系统之间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与防治的检查与督导工作还没有在所有疾控机构开展,检查督导的频次也相对较低。

2.4慢性病预防控制与健康教育情况

中部地区的肿瘤、死因漏报调查的情况偏好(90.9%),南部和北部地区偏低(分别为21.4%和16.7%),三个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开展社区健康促进的试点也呈现同样的情况,北部地区开展社区健康促进试点的为0,三个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按2010年人均经济排名分三层,依次为中部、南部和北部。可见,经济较好的中部地区,在肿瘤、死因漏报调查和社区健康促进试点方面做得较好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的重点放在了社区,但是医院对于常见慢性病社区工作开展情况不佳,在被调查的疾控机构中,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或多或少地都在做,但还未形成专门的队伍,也还未制定相应的规划或方案,慢性病的管理基本属于空白。

2.5医防关系认知情况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86.49%的人认为医防关系存在分离。关于分离的原因,59.67%的人认为是由于传统的重医轻防,58.06%的人认为与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长期的独立发展有关,35.8%的人认为与政府协调管理和职能不清有关,12.9%的人认为与医学教育专业化有关。在深度访谈中,院长一致认为,疾控机构的指导力不足,两者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协作机制。同时,医院除了常规的传染病的报告外,其他的疾病控制工作不知道如何去做,疾控机构缺乏这方面的规范。疾控机构负责人一致认为,疾控与监督分离后,处于有职无权的状态,医疗机构的配合度降低。医疗机构仍然存在“重医轻防”现象,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沟通是每周例会制,院级分管领导不参加,工作落实不到位,例会制形同虚设。当前政府责任的缺失,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缺乏两者合作的资金和环境,这些都是影响医防关系的主要原因。

3讨论

3.1疾病控制体系对医防关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多头管理,资源不能整合,一些需要合作的项目无法开展,同时不能共同了解疾病的发展形势,严重影响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疾控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离,疾控属于有职无权的状态,对医疗机构只具有指导作用。一般而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的人员先到达现场采取技术措施,但是遇到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或对象不服从管理,尤其在紧急状态时,直接影响应急能力的发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政和业务相统一,体现政府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增强了疾病控制机构领导者、组织者、业务指导者的作用,扩大了疾病控制中心的影响,加强了联邦、州、地方三级机构之间的联系[3]。具有可借鉴之处。

3.2利益冲突现实对医防关系的影响

涉及医防关系的主要利益集团有政府、医院、疾控机构三方。主要的冲突表现是:(1)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与公立医疗、疾控机构公益性的冲突。2003年以后,政府对疾控机构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仍然存在缺口,距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额投入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县级机构财政投入尤其缓慢。有偿服务依旧是维持机构生计的主要手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注重有偿服务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4]。近几年的医疗体制改革重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忽略了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改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尤其是县级医院既靠治疗患者取得业务收入,又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治与防的矛盾得不到调和,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疾病控制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2)医院内部临床医学专业技术给专家带来的利益和预防医学的公益性的冲突。根源是名誉和经济利益的问题,临床医生总希望把自己的专业做大做强,既可以给自己带来知名度,又可以带来丰富的物质回报,而预防医学是公益性的,短期看不到任何回报。(3)医疗和疾控机构对于医防关系观点不统一。医疗机构对于医防分离的观点更加倾向于指导者的水平和有一个好的沟通机制。疾控机构的观点倾向于自己的职能。可以看出,医疗机构认为疾控没有指导能力,所以在一些时候不理会疾控人员的意见,而疾控人员认为自己应有权利命令医疗机构听取自己的意见。3.3医学教育专业化对医防关系的影响医疗机构的防保和感染管理人员大部分来源于护理人员和临床人员。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承袭苏联的教育模式,注重单一的专科教育,临床医生专业技能狭隘,缺乏整体思维及群体观,缺乏疾病预防观念和知识[5],加上基层预防继续教育的缺乏,导致预防专业知识的严重缺乏。疾控机构的公共卫生人员受我国过去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束缚,临床医学知识的缺乏,只会防不会治[6]。#p#分页标题#e#

4建议

4.1强化责任担当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协调各部门间的合作的同时,需继续加大对防病机构和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把投入的重点放在提高对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检测手段和监测预警能力上,放在提高预防保健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的敏感程度上。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职责,引导管理人员重视健康促进工作,强化医护人员的健康促进意识和技巧。

4.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在应对各种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倡导早期预警、及时介入、事前控制。早期预警的关键在于三点:(1)组建由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通报各自岗位上掌握的国际、国内尤其是当地的疾病信息,共同探讨、分析、预测近期或未来一段时间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做出结论。(2)疾控、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捕捉疫情信息。(3)对医疗机构防保工作实行委派制。弥补疾控机构有职无权的缺陷。人员由疾控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足额委派,设施以及工作经费由当地财政单列预算给予保障。

4.3加强医院疾病控制工作该省基层现行防保科和感染管理科人员普遍属于非专业人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偏低,应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专职人员具有预防医学大专或本科学历,把预防医学继续教育纳入到评审中。重点加强疾控人员对防保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制定医院疾病控制工作规范。将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列入医院院长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建立有效的考核评比制度。

4.4加强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疾控需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慢性病监测、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大多数医院未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报告和监测,需将死因报告和慢性病检测列入医生业绩的考核标准。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门诊、住院、院外服务各主要环节,并建立工作基础档案,建立完善健全的考核奖惩机制,做到计划、检查、评价和总结制度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篇10

不负新时代,勇担新使命,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疾控人要以“勇猛精进、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争做疾控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自1953年1月,国家建立卫生防疫站,初始工作职能是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以及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出现防疫防病机构功能、管理体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中国卫生防疫系统开始将传统的、单纯应对传染病的理念转向慢性病领域(包括伤害和精神卫生领域)拓展。2001年,卫生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与任务,将原省、地(市)、县卫生防疫站被赋予的卫生执法、监督功能整体划出,有关卫生事业单位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职能集中,增加了预防控制慢性病等功能,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年初,卫生部了40号部长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具体实施意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句话自2014年12月考察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时提出,他在全国健康大会上重申、强调,明确显示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两大要义:“全”与“民”。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涵盖“全体人民”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如此坚定的表述,透出对健康全覆盖的决心,即任何地区,无论老幼,普及健康生活没得商量,完善健康保障不留死角。

“民”字是秉持施政所向、心系于民,呼应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这些都是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