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十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十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1:15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企业;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41-02

0引言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物流企业的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和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它有效地为物流企业解决了单点管理和网络化业务之间的矛盾,成本和客户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有限的静态资源和动态市场之间的矛盾,缓和了供需矛盾。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在物流各个环节中传输信息,来实现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库存最小化、流通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1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没有完成新型化建设。而且目前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

1.1信息化观念落后,市场需求不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意识也不断加强。但是在许多企业还存在信息化观念落后的情况。管理层也不了解信息化能为企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企业管理层第一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将计算机应用于物流企业的办公中就是信息化。于是花大量资金配备了计算机,但是计算机只能处理普通事物,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信息化。第二是对信息化的认识过高,认为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就能够让其帮助企业处理所有的工作问题,寄希望于信息化来改变企业的经营现状。这在许多新成立的物流企业中普遍存在。例如一些刚组建的物流企业,他们在经营理念上比较先进,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比较高,但是信息软件的价格和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成正比。物流企业的大量资金应用于硬件设施建设(仓储设备、运输车辆等),没有足够的资金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就造成企业实行的信息化建设高不成低不就,作用有限最后不了了之。

1.2信息化程度较低据有关数据显示,一些新的信息技术例如GiS、GpS在我国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比例较低。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其中资金主要应用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信息的,这两项应用占接受调查企业的55%和59%。而将资金用于供应链和提高服务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不足29%。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重点是信息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反映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

1.3信息化建设投入不高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在物流企业普及的过程中,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某项针对已经初步建立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信息化建设上资金投入小于50万元的企业占所调查企业的52.32%,投资100万以上的企业占35.2%。在信息化系统上的投资多少与企业的规模成正相关。在管理软件的开发上,36%的物流企业会选择购买;25.8%的企业选择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方式;仅有15.6%的物流企业会选择自主开发。

2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发展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信息化建设的落后已经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长足发展。其不仅影响物流市场的扩大,而且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发展和自动化水平。为促进企业发展,应该制定针对性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2.1建立物流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物流运输行业中小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于他们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信息化成本,令许多中小企业无法承担,导致信息化建设无法进行。针对此,管理部门应该强化扶持,助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部门的引导支持下,一来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普及信息化的难度,推动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另外还能够扩大信息化服务的行业,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

2.2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化我国物流企业十分重视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硬件投入,随着企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企业中日益重要。所以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同时,信息整合也会推动物流行业相关资源和市场的整合。我国著名物流专家陆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不足,水平较低。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企业还不多。特别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落后,物流信息分散,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我国要发展现代物流,必须紧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强化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促进物流信息的共享。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较大。因此,物流信息的平台建设应该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由政府来推动物流企业的协调发展。进而从体制上打破物流信息的地区封锁,从整合物流信息入手,做好物流资源的整合工作。

2.3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外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全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的物流信息,有效利用全球的物流网点,组建全球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网络,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和完善的服务。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如若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建立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信息网络系统迫在眉睫。并通过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网络,使物流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3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形势下,要增强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以此来推动企业采用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企业,促进物流信息的系统化建设,构建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网络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中伟.基于UmL的物流信息平台模型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3).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2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它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它主要包括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网站建设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三个不同的阶段和方面。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人才短缺,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研究不够。

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它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有效衔接,进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连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管理环节之间的连接,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困难重重。

二、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着力解决“交通规则”方面的问题,这些“交规”就是我们所要构建和遵循的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管理,以及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逐步形成关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关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3、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收集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形成的真实记录,包括各种文档、科研资料、合同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和电子信息资源中心库,为企业档案利用提供便利条件。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3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管理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组建财务管理一体化、网络化、集团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财务管理系统从部门级管理向企业级管理的跨越式升级,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财务信息更及时、全面、准确,实现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实现一体化的财务预算、会计核算和资金调度,实现灵活的管理会计职能。财务信息化整合财务活动的各项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它主动及时地处理财务信息资源,改变了整个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趋势。

一、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当前财务信息的反馈不准确不及时,财务管理的预算、预决策作用发挥有限,始终没有走出被动式管理的困境,经常发生经费盲目投入、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而财务信息化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财务信息化后,先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科学的数学模型可实现对原始信息的及时处理,从而准确做出对未来经费需求的预测和对过去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估,而且移动网络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可使财务信息能及时的送到管理部门和决策者的手中,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再者财务信息化后,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一致性,解决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信息不同步问题。

1.财务信息化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

实施财务信息化,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标准化程序化的处理方式,可实现对财务信息的自动、快速、准确处理,减轻了系统使用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原始信息加工处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依托于有效的财务信息化平台,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经过从上至下的全面的改革,财务工作更加标准化,财务信息更准确实时,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更高效。财务人员有了更多的精力深入公司业务层,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流程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加强,促进财务信息化的改进,形成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

2.财务信息化有利于外部市场竞争

现代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发展,我们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要素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企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尤为关键。可以说,谁掌握的信息更全面、更专业、更可靠,谁就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谁就更能掌握信息社会的主动权。所以,企业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也是为了避免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

3.财务信息化是为了优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内部,借助于有效的信息系统工具,企业的管理层基本可以实时获取整个企业与经营相关的财务、非财务的重要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现阶段的整体情况,以及经营、投资、筹资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在企业外部,通过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获取行业信息,有利于准确分析行业市场环境,准确定位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和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在财招畔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一套财务信息化系统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企业各层级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对财务信息化理解肤浅,认为财务信息化只是信息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工作,对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缺乏认识,对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所必需的投入存有疑惑等。

一方面,企业领导层没有将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上来,认为财务信息化主要是信息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职责,具体怎么通过系统流程、权限等去获取、传递、处理、储存、控制信息资源,企业领导层一般会责令信息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负责,很少参与过问,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是关系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虽然企业领导层明确表示支持,但主管部门仍会感觉到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颇为困难。

另一方面,部分部门领导不支持信息系统工作,而普通职工则对财务信息化系统寄予过高的期望,希望其立即并明显的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同时,普通员工没有参与意识,认为财务信息化是信息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事情,建设期与自己关系不大,等系统实现后会操作即可。

2.财务信息化系统人员培训不足,人才缺乏

企业在财务信息化投资上“重硬轻软”,比较重视系统硬件方面的投资,而忽略对信息人才的培养。企业对员工的财务信息化培训大多没有任何评估,使培训流于形式。且没有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没有制定培训计划,没有真正提高财务信息化培训效果。财务信息化人才缺乏突出体现在,具体管理财务信息系统的财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管理系统的工作只停留在财务软件使用的表面,进行简单的前台设置操作。稍复杂的系统后台配置只能求助系统软件运维工程师,无法灵活配置财务信息化软件以满足管理需求,财务信息化的外部运维工作量无法正确评估。

3.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财务工作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归集各环节的信息资源。部分企业只有财务部门使用信息化软件,财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或者各部门分别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采用部门自己的建设标准,最后再将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拼凑起来,形成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信息重叠交叉部分,由于没有经过整体的信息化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政,数据口径不统一,做接口对接困难重重,导致业务不能及时快速处理。这些原因使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单个业务方面可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整体效益缺乏,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无法形成企业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从而造成重复工作,效率低下、信息失真。

例如,在工程总承包业务管理上,财务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工程进度、项目收款、合同执行情况等,对项目付款进行财务审核,对项目的收入成本进行准确计量。而工程管理人员有第一手的项目进度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能够通过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及时与财务人员共享,将有利于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反,如果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对工程项目进度确认不一致,工程项目的收入成本就无法准确计量,财务数据失真,更谈不上财务的管理、决策和监督功能了。

4.财务信息化软件纵向发展欠缺,财务管理功能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市面上通用的财务信息化软件,其数据模块大多都包含总账、应收应付、会计报表等,且区分不同行业版本。但是,财务eRp软件功能仍然多以财务核算功能为主,财务管理功能方面相对滞后,对企业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等功能发展不足,没有沿着企业的经营思路设计更多的管理功能。这就导致很多业务处理无法在软件上实现,一些常规业务也无法通过信息化处理,导致信息处理效率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耗费大量资源在数据的归集汇总上,而不是业务数据分析上。事实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同于会计核算国家有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不同企业对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费控管理等有不同的管理需求,市面上通用的财务信息化软件无法满足。如果企业希望实现个性化的管理需要,则需对通用软件做二次开发,开发费用昂贵,其软件的稳定性、易用性、后期产品升级换代也有一定风险。

5.建设过程中未考虑软件后期的适应性

企业经过市场调研、比较筛选,最终选定软件产品或者软件提供商,经过对标准产品的配置实施或者二次开发,软件基本符合企业业务处理要求,开始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内运行良好。但随着企业经营条件的改变和业务横向、纵向、多元化的扩展,将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需求,导致软件不再适应企业业务处理要求。不少企业在财务信息化软件上线后,一般很少考虑后期需求的变化以及软件的适用性。一些新的业务需求,如全面营改增后的税务筹划、市场分析与预测、企业组织架构的巨大变化等无法通过软件简单配置或升级实现,影响数据有效处理。

如果对软件进行再开发也面临前期系统架构无法适应后期的管理需求、开发费用昂贵等风险。更有企业由于业务变化太大、管理思路变化,只好废弃旧的信息系统,重新开发新系统来应对,造成企业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管理层对财务信息化、信息资源的认识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财务信息化不只是简单的将财务处理流程丛线下搬到线上的过程,也不只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业务处理流程变化的问题,它更多地与管理体制联系在一起。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需要对企业全体员工思想观念进行改造,需要全员参与。只有这个变革过程顺利完成,信息化才可能达到信息化管理,进而才能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它存在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核心和基础。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和企业管理层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密不可分,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强对信息资源尤其是财务信息资源的管理,企业执行层(信息部门或者财务部门)推动和协调整个信息化过程。经验和实践表明:财务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一把手”原则,企业领导层的亲自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层应提高认识,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理念,加强财务信息资源管理,合理安排数据模块,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2.重视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一大特征。因此,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财务的人才是财务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企业要重视财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综合财务、管理、计算机软件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了解企业各方面业务、业务流程,懂得管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熟悉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数据库软件及本企业的财务信息化软件。

信息化系统固化了企业的许多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而企业的管理理念会随着新的业务需求不断变化,当量变发展到质变时,原有的信息化系统某些功能模块可能就不再适应管理的需求了。因此,一个相对灵活、可配置、开放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就变得异常重要。企业培养的财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可以按照变化的管理需求,适当地进行系统功能配置调整、改造升级。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如企业管理思路化时,这些储备人才能够参与管理需求的梳理,持续改进财务信息化软件,以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培养财务信息化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保持与时俱进。

3.全员参与,整体规划,规范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而是更为复杂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的问题,这就不仅是财务部门或者信息部门的职责,而是整个企业层面的工作。系统建设全过程是企业财务部门或信息部门全面梳理企业业务流程、使管理流程程序化的过程,整个过程离不开企业领导层的全面支持,离不开企业各部门、各员工的大力配合,需要企业全员都参与进来。

财务信息化建设实施,也是一个“制度化、流程化、表单化、信息化”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该有一整套系统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并将公司管理制度转化为日常的业务处理流程,信息化建设时,根据信息化处理方式进行流程优化、流程表单化,最后固化成信息系统处理方式。企业需要整体规划信息化建设,在全企业范围内标准化数据模式和传递方式,加速信息的流转和整合,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在建设规划上,因为财务信息化系统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全面覆盖企业财务管理各个模块。一次实现这么多功能模块,实施周期长,实施团队力量跟不上。一般建议分期实施开发,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进行。

4.“软硬件”配合,软件功能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功能持续改进

信息化建设是服务器硬件设备与系统软件功能的“软硬件”组合。一方面,财务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级的系统,企业要根据系统使用人数、频率等选用合适的硬件服务器设备,避免因服务器硬件性能方面的问题影响系统软件处理的速度;另一方面,通用的财务eRp软件通常内置行业管理模式,企业采购后,要根据业务特点、企业需求,吸收借鉴行业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静,刘长瑞.关于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难度与解决方案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3(5):66-71.

[2]杨溢.集团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探讨[J].会计之友,2010(12上):43-48.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4

摘要:由于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如处理能力的不对称、知识的不对称,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信息不对称按照来源划分为企业方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软件提供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进行了其监理机制的建立和企业信息化监理过程的难点分析等,力图减少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损失,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不对称监理

1软件提供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1.1软件提供商为了节约成本行为

随着全球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很多信息化建设服务商开始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他们为了获得竞标成功,纷纷压低标书的价格。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压低建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较低标书价格下获得盈利,这也造成了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很著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公司,在承接信息化建设项目之后,由于本公司业务量大,因此对项目建设的精力分配不均匀,对一些小项目关注力度不够,甚至外包给小公司,导致信息化建设中出现问题。

 

以上现象引发了对于委托模型另一类问题的关注,即当服务关系成立之后,软件使用方无法直接观察软件提供商的隐蔽行为,因此软件提供商可以为此获得一定的条件和优势,比如外包给小公司开发、减少功能模块、忽视软件安全等行为。由于软件使用方很难观察到这些“偷工减料”的行为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因此软件使用者面临“道德风险”问题。

 

1.2软件提供商信息处理的缺失

即使不存在道德风险,即软件提供商在信息化建设中尽心尽力、软件模块设置齐全,也充分考虑软件安全架构设置等问题,但是由于软件提供商的能力限制以及软件使用方业务信息量巨大等问题,软件提供商无法了解软件使用方的全部业务需求信息,因此处理能力不够,造成信息化建设方案与使用方的业务需求存在偏离。这种对于软件使用方业务信息处理能力缺乏所带来的风险就是软件提供商信息处理的缺失。

 

2软件使用方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2.1企业应用方对系统了解不够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许多项目的实施成本过高和实施失败,使得软件的提供商和软件使用方共同选择软件实施商机制,“委托理论”是该机制应用的理论来源。在委托理论中,“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就是让对方诚信,但是在企业信息化实施项目过程中,即使软件提供商诚信,软件使用方也不一定可以识别或者理解对方的诚信行为。

 

在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即使软件提供方拥有雄厚的实力,使用先进的技术或者产品,信息化建设实施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中,软件提供商认为部分运用先进的技术系统模块是必须的,但是软件使用者可能不会或者不想使用这些系统模块,此时,软件供需双方的信息实现了对称,但是软件使用方可能不同意软件提供商设置这一模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在现阶段,大多数软件使用企业对于信息建设的观念还比较落后,对于软件、数据库等产品的使用技能还比较欠缺,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件供需双方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2.2沟通不足使得软件实施效果不佳

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由于软件使用方和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不畅,导致了软件供需双方在信息化实施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量方面存在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技术知识和信息产品方面的知识不对称;另一方面是软件供需双方对于业务需求理解的不对称。在沟通不足的情形下,软件提供商与软件使用方签订合同时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但是当具体软件建设和实现时,需要遵循软件使用方所在国家的行业或者国家标准去设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软件提供商可能在合同中不具备优势,简言之,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签订合同时所规定的效果。

 

2.3软件使用方管理水平不足带来的项目实施风险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项目管理问题,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其它项目没有的风险。从项目管理问题的角度来看,软件供求双方都具有很大的风险。信息化项目的成功涉及众多的因素,其中包括企业积极配合进行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很可能会损害企业中某个群体的利益,这些通常是在合同签订时无法预测的。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可能由于软件使用方配合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软件系统与现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存在差异,最终可能造成软件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导致失败。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信息化供需双方信息处理能力和不对称信息量不同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工程特殊性造成的风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工程属性所带来的风险。总之,这些方方面面的风险限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需要研究和创造一种机制来预防和消除这些风险。因此,第三方监理机制应运而生。

 

3企业信息化监理对策模型

监理是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第三方,它与软件使用方签订合同,并为软件使用方提供信息处理和信息量方面的服务。这样,开发方、用户方和监理方三方形成了一个对策模型,如图1所示。甲方和乙方之间、甲方和丙方之间存在均衡合同,在图中用实线表示。这种均衡合同是经过反复交流之后形成的合同约束。甲乙可以在公共的信息平台上交流对于某一信息的意见,如果存在理解上的差异,那么监理方就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对于信息流的协调和梳理,在均衡合同之下调整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以达到三者信息量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完成对称。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5

炼化企业是基础能源的主要供应者,其生产运营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相关基础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炼化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经济效益,还要能够保证相应的社会效益,贯彻安全生产理念,实现自身的长效发展。

2炼化企业安全管理现存的问题

2.1生产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

石油炼化企业的生产中,很多生产环节需要使用火,有关部门对炼化企业中火的使用有着一定的规定,对安全操作也有相应的限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许多企业并未能按照相关的规范实施操作,且其火灾防范意识不强,相关的消防设施不到位,防范措施较为缺乏,一旦发生火灾其应对能力便较低,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火灾[1]。除火灾应对能力不足外,其电力系统供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其电力系统多为单线供应方式,线路较为单一,若电力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短路或者故障,单一线路的应对能力较差。其次,在此生产模式下,电路的老化速度较快,对其安全运行也存在一定的威胁。除此之外,炼化设备生产中常处于高温环境,且无法避免一定的化学侵蚀,若生产设备的防腐性较低,长期作用下,有发生爆炸和泄露的可能。

2.2安全管理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炼化企业生产运营中的重点主要在两点,产量和质量,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受市场利益的驱使,许多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逐渐降低,其生产经营的重心逐渐偏向经济利益的不断扩大化上,偏离了质量和安全,导致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首先是企业的领导人员,其在制定生产经营方针的过程中,过于追求产量、生产规模、业绩,而对相关安全环节的把握和规划过于表面化、程式化,要么一味沿用以往的安全管理措施和经验,要么所制定的安全规划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2]。且在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合理有效的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使安全管理工作无法真正得到落实,难以取得实际的管控效果。其次,员工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对安全隐患的防范和应对能力不足,一方面企业未能落实相关的员工培训工作,导致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对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员工自身能力的欠缺,对安全隐患的判断和识别力不足,在实际操作中,火、电及避雷等的操作不够规范,因而使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大。

2.3信息化管理的程度较低

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且通过数据集成能够有效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炼化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来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探测安全隐患,对安全管理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部分炼化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是较低的,其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且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工监测,尚未构建高效的信息化检测管理系统,且其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除此之外,由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成本较高,许多炼化企业并不愿意耗费成本引进信息化技术,因而其整体的安全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是较低的,导致安全管理的效率也较低。

3安全管理新模式

3.1构建信息化系统,强化安全管理

信息化的特点在于信息的时效性强且能够快速的实现信息共享,炼化企业要想进行一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管理模式,积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实施信息化的管理。通过构建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相关安全隐患的突发可能,并通过数据分析等,及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做好提前的评估预测[3]。在具体的应用中,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要重视信息化的引进工作,选择、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特色的信息化监控系统,除引进技术外,还要引进一定的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通过信息数据的准确反应降低认为失误带来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对突发性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从而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企业生产、运行的每一个环节。

3.2构建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是保证企业效益的前提,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在企业内部构建系统、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保证企业生产运作的安全性。在实际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立足企业的发展实际和现状,根据当前生产中所主要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对策;将安全管理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具体的员工,首先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其在部署企业发展计划以及制定相应管理规划的过程中,需切实将安全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去。其次,根据实际发展所需及企业员工现状,实施一定的员工技术培训、进行安全意识强化,构建合理有序的员工培训体系,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最后,要构建相应的安全生产体系,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设备,从管理经验到管理方式等,逐步改进更新,实施HSe管理体系,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与人才,切实改善以往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使企业安全管理不断向现代化、科学化转变。

3.3强化风险防范

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出现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关的设备、生产技术及管理存在缺陷和问题,因此要强化风险防范,首先需要保证企业生产设备的性能满足生产和运行的要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善于从事故中寻找问题、总结经验,从设备故障中分析企业当前所采用的设备,关于在材料、工艺及设计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其不足设计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案,为企业之后的设备引进提供借鉴和依据,在新设备引进采购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运行环境选择设备的型号、性能,从设备运行的源头上降低安全风险。除设备选择外,在实际生产运行的过程中,要做好承包商的选择工作,对其资质以及过往工程质量进行一定的调查,严格审核其资质,同时还需严格挑选施工队伍,确保其施工人员、施工工艺符合标准[4]。最后,要加强对现场运作的控制,对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区域,实施重点强化管理,以便在发生事故时及时应对、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危害,根据常发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并实施一定的应急演练,从而提升企业的事故应对能力。

4结束语

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一方面关乎着其自身的效益,另一方面其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的问题,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其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结合先进的信息化监管技术,实现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覃伟中,冯玉仲,陈定江,等.面向智能工厂的炼化企业生产运营信息化集成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73~377.

[2]石明.炼化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的分析与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6,19(9).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2.042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现在的很多工作还延续着初期的技术和方法,由于初期对发展的预期不足、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大大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进程。企业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改革。

1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由于电力行业存在专业复杂的现象,部分电力企业现有的系统开发一般是由各部门单独进行的,系统规模小、功能分散、孤岛效应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功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

1.2信息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电力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很多方面受制于体制,阻碍改革进程,这也是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困境。目前电力企业存在系统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制度体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高精尖人才储备不足、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安全形势严峻、缺乏良性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缺乏新思路等问题,要想在未来的信息化浪潮中开拓创新,占领更好的市场,就要打破现有的不良局面。

2提升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2.1转变固有观念,重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水平体现着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在既有体制下推行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强力的推手,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管理者转变观念,从实际行动上推行强而有力的信息化改革,同时企业员工也要转变固有的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配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2做好企业的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原则,描绘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蓝图框架、核心内容和建设目标,并提出了信息化蓝图实施的路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因此,只有提前做好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集合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资源,重点突破信息化建设瓶颈,才能在建设中少走弯路,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着力开展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

电力企业的业务贯穿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针对部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规模较小、功能分散、信息互通性弱等缺点,系统建设应重点向一体化目标迈进,通过一体化建设,打破业务间原有的壁垒,加强应用集成系统,建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统一应用系统。同时,加强业务数据的整合工作,为企业智能分析、高级展现提供支持,从而实现业务的深度融合和转变。

2.4积极开展数据中心及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数据中心是面向企业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企业级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企业数据中心建设,满足企业决策分析、运营管控等对数据的需求,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持续强化技术平台支撑能力,为一体化系统应用提供最优的运行环境。

2.5重视信息系统实用化、运维及安全水平

实用化程度是系统建设成效及业务应用水平的重要体现,信息化运维及安全保障能力是保障电力企业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实用化水平,着力构建具有主动防御、协同防御、纵深防御特点的全方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引入领先实践,提高运维质量,实现运维服务从被动故障应答向主动故障监测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2.6建设一体化信息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努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企业的标准制度就是企业的法,要大力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结合企业一体化建设实际,全面梳理并整合企业各项信息的标准制度,建设形成规范一体化的信息制度体系。同时开展制度流程梳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流程表单固化,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2.7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据统计,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专职信息化人员占比仅为1%左右,信息化队伍不足,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大力开展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大全员信息化培训,通过竞赛和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性,在培养信息化专才的同时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8搭建完善的信息化考评体系

在国家、电力行业等现有的考评指标基础上,结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及建设需求搭建完善的信息化考评体系,如: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信息化项目服务商评价考评指标体系等,定期开展信息化考评,促进企业内部单位、项目、服务商等的良性竞争,持续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世翔.电力企业信息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7

1.1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由于电力行业存在专业复杂的现象,部分电力企业现有的系统开发一般是由各部门单独进行的,系统规模小、功能分散、孤岛效应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功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

1.2信息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电力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很多方面受制于体制,阻碍改革进程,这也是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困境。目前电力企业存在系统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制度体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高精尖人才储备不足、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安全形势严峻、缺乏良性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缺乏新思路等问题,要想在未来的信息化浪潮中开拓创新,占领更好的市场,就要打破现有的不良局面。

2提升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2.1转变固有观念,重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水平体现着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在既有体制下推行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强力的推手,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管理者转变观念,从实际行动上推行强而有力的信息化改革,同时企业员工也要转变固有的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配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2做好企业的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原则,描绘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蓝图框架、核心内容和建设目标,并提出了信息化蓝图实施的路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因此,只有提前做好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集合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资源,重点突破信息化建设瓶颈,才能在建设中少走弯路,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着力开展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

电力企业的业务贯穿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针对部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规模较小、功能分散、信息互通性弱等缺点,系统建设应重点向一体化目标迈进,通过一体化建设,打破业务间原有的壁垒,加强应用集成系统,建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统一应用系统。同时,加强业务数据的整合工作,为企业智能分析、高级展现提供支持,从而实现业务的深度融合和转变。

2.4积极开展数据中心及技术平台

建设企业数据中心是面向企业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企业级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企业数据中心建设,满足企业决策分析、运营管控等对数据的需求,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持续强化技术平台支撑能力,为一体化系统应用提供最优的运行环境。

2.5重视信息系统实用化、运维及安全

水平实用化程度是系统建设成效及业务应用水平的重要体现,信息化运维及安全保障能力是保障电力企业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实用化水平,着力构建具有主动防御、协同防御、纵深防御特点的全方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引入领先实践,提高运维质量,实现运维服务从被动故障应答向主动故障监测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2.6建设一体化信息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努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企业的标准制度就是企业的法,要大力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结合企业一体化建设实际,全面梳理并整合企业各项信息的标准制度,建设形成规范一体化的信息制度体系。同时开展制度流程梳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流程表单固化,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2.7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据统计,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专职信息化人员占比仅为1%左右,信息化队伍不足,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大力开展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大全员信息化培训,通过竞赛和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性,在培养信息化专才的同时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8搭建完善的信息化考评体系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目前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一部分企业决策者的信息管理意识淡薄,对信息化重视不够。认为搞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不合算;有的只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采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极不适应。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上,企业领导者,特别是决策者的重视与否、认知程度高低是关键所在。

2.实施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

主要表现在:企业前期的系统咨询论证不充分,导致后期软件系统建设科类繁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为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的升级换代带来困难。信息技术装备落后,社会网络化程度低,对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技术只是提供可能,应用才会产生效果。企业信息化只有与企业的业务相结合才有实际价值。

3.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严重缺乏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素质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企业员工文化程度的低现象,使企业人员的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接收都存在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较低,影响了管理的现代化。

4.信息流通不畅,使用率低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超区域的信息交流能力,难以超出地域限制与潜在的客户或经销商实现沟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交流不畅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信息不灵、情况不明仍是目前影响企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原因。

5.企业规模集中度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能力弱

我国企业结构的突出表现是独立分散,集中度低。各企业自成体系,规模经济性能差,专业水平低,缺少盈利和积累能力强的大企业,这些成为我国企业推进信息化的严重制约因素。

6.市场营销观念淡薄,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不足

我国企业信息需求意识淡薄,普遍缺少市场信息系统这个驱动力,加上管理方式落后,从体制上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施科学管理的内在需求,这就使我国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手段,特别是高效利用各种信息载体攻占国际市场能力太弱,不仅在占领国际市场方面举步维艰,而且国内市场被外商挤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二、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作用在于它将为企业建立起对外界变化多端的环境实现快速反应的机制,它的直接效果就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水平。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相互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不断创新,最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从企业基础实力来看,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抑制了企业基础实力的增强

我国信息化网络应用程度不完全,使其效益的发挥大打折扣。较低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严重影响了决策成功率。企业信息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程度低,抑制了企业基础实力的增强。

2.从企业产销能力来看,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产销的各个环节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设施的大环境,企业普遍缺乏超区域信息交流能力,难以超出地域限制与潜在的客户或经销商实现沟通,严重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从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来看,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降低了资金运作水平

我国企业信息化所表现出的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灵、情况不明的现象,势必使存货量加大,甚至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大量呆滞存货的存在使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都失去其真实含义,从而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4.从企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来看,企业信息化的滞后使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都无法有效发挥

企业信息化水平低造成的市场信息不灵,则大大制约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低,尤其是应用网络的比例表明信息化功能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信息化,而推进企业信息化必将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

1.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企业信息化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已不是技术问题的处理,不仅仅单纯是增添设备、建设网络的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领导、业务人员对信息化的重视;二是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三是规范的管理基础。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方针目标,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效益挂钩,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讲求实用和实效,坚持效益与务实的发展思路,通过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企业信息化要兼顾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在坚持实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不断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吸收和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成果来更新完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保持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应着眼于建立共同的企业信息化推广网络体系,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因为分散的、独立的推广网络体系将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3.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长期工作,需要保证资本运营的稳定性。要加大资金投入,把信息化资金列入到企业建设的投入计划;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在,因企制宜地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必须与企业的发展规划同步,以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相适应为依据,确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骤。

4.抓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

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组织机构的合理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技术性的,但绝大多数是组织和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合理的组织机构。其次要加强管理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使企业全员接受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从而提高全员的危机意识、管理意识、信息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全员业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并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尽职尽责。第四,要把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制定明确、量化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5.充分发挥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后发优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具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即“后发优势”或称“落后的优势”。由于“后发”,我们可以不必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发挥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管理方法及丰富的经验,加快发展步伐。

6.重视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9

【关键词】煤矿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一、我国当前煤矿企业引入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

伴随着当前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各个角落,煤矿企业的生产也不例外。可以说,我国的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系统管理转变的进程中,并且这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工程。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矿企业都基本上处于一个发展比较缓慢的阶段,这其中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而且也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煤矿企业同其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我国当前煤矿企业在同国际化接轨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所面临的国际化市场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到煤矿企业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的。

二、我国当前煤矿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对于我国当前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管理模式落后的煤炭行业更是不容小觑。最近一段时期以来,财务信息化系统在煤矿企业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笔者认为,煤矿企业在引入财务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煤矿企业当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尚不明确

煤矿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行业,其整个生产运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产品的销售等流程涉及面非常广,而且煤矿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链条之间的衔接性并不是非常清晰。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目前是制约我国煤矿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对于资金链的控制能力以及相关风险的防范能力尚显不足

由于我国历史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煤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关于企业资金链的管理方面。我国煤矿企业在资金运用过程中的牵涉链条较多,并且资金投放与收回的周期也比较长。与此同时,我国煤矿企业在针对资金运用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比较薄弱,不仅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也不利于煤矿企业的整体安全运营。

(三)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尚不完善

煤矿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对企业在某一确定时期内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型以及正确性进行评价并予以监督。所以说,在煤矿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共享性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目的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当前煤矿企业的财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却仍然不太完善,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作用的积极发挥。

三、关于煤矿企业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部分分析的我国当前煤矿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煤矿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循序渐进的推进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要本着切实有效的原则,进行循序渐进的建设。对于这其中的各项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工作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管理实际效果的关键内容,其建设过程中的工作效果不仅仅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改革过程中的各项措施是否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也同样关系到煤矿企业当前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二)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设计

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要素主要分为:信息、效率、可靠这三个方面。首先,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立在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收集上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速度是能否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目的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设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首要目标就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收集工作进行明确的设计,建立完善的精确的信息收集、上报、整理系统,这对于煤矿企业建设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根据计算和整理所得财务数据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评价和决策支持。所以,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就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如何确保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快速可靠,这就是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推行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关键所在。

(三)信息化工作的细化

对于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工作的细化。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我们首先应当对其设置一个企业财务的总账模块,并且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其他模块都要以这个总账模块为中心进行建立,主要处理记账凭证输入、复核、输出、一般明细账、会计报表、分类账及结账等环节。这一模块的建立可以有效的保证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高度一致,为企业领导者选择适当的决策方案提供现实的依据。精细化管理也是我国最近几年来开展比较广泛的一项改革,笔者认为这项改革可以同煤矿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煤矿企业开展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对煤矿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进行细化和直观化,并对于各个单位和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分别记录。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煤矿企业中不断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准确、高效的开展,才能够为煤矿企业资金渠道通畅、资产有效运营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煤矿企业在使用财务信息化系统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国煤矿企业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应当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立足自身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将财务信息化系统管理能够真正为企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煤矿企业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绍伟.加强财务管理,减少资金浪费——以煤矿企业为例[J].中国外资,2011(02).

[2]龚敏.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以机制保稳健靠管理增效益[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3]余美龄.新形势下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分类号】:F270.7

一、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以及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只有充分依靠各种从外部获取并加以分析后的信息,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一些基本的市场信息、政治信息、金融信息等都会对企业调整战略、作出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一定要做好企业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市场形势,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二、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实施信息化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初,企业蓬勃发展,很多企业是家族企业,绝大多数员工没有经过培养、选拔、聘用、考核而进入企业的,管理凭经验,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理念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把不准。所以一方面现代的管理人才,特别是近年来,急需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不容易进入一些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薪酬低,待遇差,也不容易留住适用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人才的不足,制约了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即使购置一些相关设备,也未能进行实质性的运用,当然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缺乏信息化实施经验

信息化项目实施是一项很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本身又包含着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而管理理论的发展又很快,给人一种追不上的感觉。因此,企业信息化,没有多少成熟的信息化项目实施经验可以借鉴,多数企业在选型时,对自身需求没有做深入分析,没考虑使用软件来解决企业的瓶颈问题,导致企业在实际应用时受到限制。一些企业不认真学习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仅以购买多少软件系统,安装了多少软件系统,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的企业把信息化当作赶潮流,博宣传,显示功绩,不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盲目照搬其他企业做法,结果资金是投入了,但未取得相应的效果。

3、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仍有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建设紧迫感不强,甚至一些企业仅懂得一些皮毛,认为工厂办公室里有两台电脑,能上网,就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另外,不少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阻力,资金投入时,会招致许多流言,信息化管理和体制创新,会招致利益受损部分管理人员抵制,有些职工可能对于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带来的新技术、新操作方式不习惯,而对信息化建设产生畏惧。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遇到问题的原因

1、企业推广仍有较大阻力

信息化实施是这些企业管理与发展重要的变革。为此,企业管理班子思想要统一,认识要一致,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因为很多企业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等缺陷,常面临资金困扰。所以信息化实施初期有投入,后续资金投入往往不足,间接导致了初期投入的浪费。当然,建设一个完善实用的信息系统不仅要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还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作支撑。此外还有不少企业盲目地开展信息化,不能准确地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外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必然引发企业全面、彻底的改革,很多企业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照章办事、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求稳怕乱、不愿担风险的思想,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无法向前推进。

2、信息化实施过程的政府扶持不到位

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目前政府提供的发展环境还有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方面。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未能与时俱进,制订完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

②地方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欠缺;

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④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权威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政府也未成立相关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机构。

四、解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施一个信息化系统,涉及公司内外多部门、多人员,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就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因此,要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实施信息化系统后,可以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等,使企业的领导对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而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管理、营运成本。

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完善相关配套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化配置。简单的说,就是要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符合企业实际所需。所以在设计和开发信息系统软件的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不断加大信息系统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的磨合力度,使之能够协调发展。

3、加强规划,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网络连接可以采用虚拟网络的方式,这样可以节省了大量的硬件成本,在建设内部局域网时,可以使用优良的兼容性及友好的界面的系统,本身的访问权限控制要能够达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在开发aSp程序时,在功能及界面的设计上应该十分简练,排除了冗余的操作。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速度及稳定性,即使在网络忙期,仍能及时传输订单信息。在界面设计上,尽量采用点击输入、选择输入等方式,同时给出细致的说明及全面的向导,这些可以大大方便员工的使用。在功能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了经营的灵活性。

4、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信息化人才保障

目前政府应在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做好规划,注意运用各类媒体,宣传、引导,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政府应做好前期投资,规范市场化运作,政府要设立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心,建立网络化服务平台,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运用典型示范方法,把开展企业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典型个案加以宣传推广,为更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树立榜样。

政府部门对人才队伍的培养也不能放任自由,特别是针对信息化的建设方面人才的引进、培训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企业在人才的引进上政府要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同时可在各个市县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效实用的培训,各通信企业也应设立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培训技术人员等服务,切实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排忧解难。

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同时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才能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铭.企业标准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机电技术,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