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1:45

泰山文化概论篇1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阔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是说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阅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陶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泰山文化概论篇2

 

关键词:消费者;包装设计;图形字体。 

许多商家总是是希望能够借助一种方法,让原本雷同的商品以差异化形态展现在顾客眼前。无疑,跳眼的包装以其出众的视觉识别力所形成的感官高度评判,会帮助我们的商品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使消费者留意、停顿、观察,赞赏并产生购买行为,这也是每个商家所追求的最理想化的包装。泰山的土特产数不胜数,其中泰山煎饼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绿色食品。它的独道之处,离不开泰山水的滋养,泰山三美当中,以水为先,不但泡茶清香可口,生喝没有异味,烧水,壶上不结水垢,只有用它孕育的五谷杂粮,制作的煎饼,才是闻名于世的泰山煎饼,才具备泰山的神韵。如何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特色,泰山土特产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让包装设计给绿色食品穿上漂亮的衣服。 

从字面上讲,"包装"一词是并列结构,"包"即包裹,"装"即装饰,意思是把物品包裹、装饰起来。从设计角度上讲,"包"是用一定的材料把东西裹起来,其根本目的是使东西不易受损,方便运输,这是实用科学的范畴,是属于物质的概念。"装"是指事物的修饰点缀。这是指把包裹好的商品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美化装饰,使包裹在外表看上去更漂亮,这是美学范畴。单纯的讲"包装"是将这两种概念合理有效地融为一体。包装设计中的功能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设计怎样的造型都应赋予它简洁的原则,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结构,构成一种对产品安全对使用者方便的包装。有时设计者会一味追求新颖的材料和新奇的造型,从而忘记包装的基本要求,安全可靠性和方便性,这是设计中的一大忌。 

包装设计在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之后,我们应更多考虑的是设计中的内涵部分。如果说包装设计的概念是无服饰艺术包裹、修饰的人体,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人的衣着装束的话,那么,包装设计的内涵就是这个人的精神文化思想。一个人的装束能反映他的思想和修养层面,包装设计也能反映出产品、品牌、企业等不同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找到产品的个性特点,同一年龄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产品也是一样。同类型的产品也有其自身和特征。比较同类产品找出异同点,针对目标市场划分消费阶层,给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符合产品鲜明个性,这些是包装的第一个切入点。以泰山土特产中的泰山煎饼为例,它的消费群体包括老中青三个层次。针对这一消费层心理,从设计的要求上取自人们喜欢的煎饼固有颜色土黄色彩,又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可以把它设置为绿色,利用简明的金黄和绿色把泰山煎饼的特征表现的一目了然,也能被广大消费者识别。包装为产品而设计,产品出自于企业,包装设计无疑也折射出企业的文化形象。比如:泰山爱迪利食品公司的包装设计不但赋予的产品品牌内涵,更是企业文化积累的一种反映。利用金黄色和绿色表现了泰山的文化底蕴,还表现了泰山人民的辛勤和智慧。能够让消费者一眼就有感觉到泰山人朴实的品质和泰山土特产的品质,人们总会感觉到泰山那固有的文化精髓。 

其次是图形的选择。选取传统图形的资料进行平面造型设计,常见的有:图腾,传统的花边纹样、国画、民族服饰、民间图案纹样、民间寓意吉祥图案、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等。传统的纹饰在现代包装中运用十分广泛,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边饰或角饰,都能带来一股古朴、清新的气息,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最后是字体的设计。字体本身是一种艺术形象,具有形体美和抒发感情的特性,在设计时不仅满足文字的可辨性和可读性,还应灵活运用文字的装饰性。文字源于图画,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提及:"既是字,又是画"汉字可以说是物象符号化,语义图案化的典范,在设计中适当运用文字象形这一历史成果,仍不乏产生耐人寻味的构想。中国的书法具有奇特魅力,如篆书古老雍容,流畅宏伟,李斯书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残石,给人一种图案花般的装饰美。利用古老的泰山文化更能表现泰山土特产的历史悠久。

在包装设计中,不能把包装和设计分开,而应与整体版面布局密切合作,使整体视觉趋于完美,从而确立独特的风格。泰山土特产就是泰山文化的一个缩影,应该让泰山土特产的品格与泰山文化一样得到提升。 

泰山文化概论篇3

                            带着方法进考场                       ——现代文阅读审题能力与答题意识专项指导赖庚祥1邹 虹2

            (1、于都中学江西 赣州 342300;2、于都二中江西 赣州 342300)摘 要: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也是一个学习难点。不过再难的内容也有规律可循,如果能够在备考复习中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教给学生,尤其是告诉学生如何运用,那么阅读教学将会事半功倍。本文就以2005—2012年高考江西卷为例,谈谈培养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题型小结 高考答案 答题意识  审题 语言组织

一、看考卷,明题型认真阅读2005—2012年高考江西卷现代文大阅读部分,注意将每一年的高考题进行分类整理,从中概括出这一考点考查的大致题型。(具体详见2005—2012年高考江西卷)二、题型小结1、主旨概括(共考查1次)2009年“木车的激情”;2、材料分析(共考查6次)2005年“溪水、星光、陨星”,2006年“孩子与老人”,2008年“回忆孙中山”,2009年“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2010年“渔翁”,2011年“景物”;3、信息筛选(概括)(共考查4次)2005年“相似情感词语”,2007年几方面写“泰山很大”,2007年为什么说“泰山是镜子”,2010年“汨罗江”含义;4、重要句段赏析(共考查5次)2006年段落,2006年“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2007年“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结构作用,2012年开头的作用,2012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5、重要词语理解(注意标题理解)(共考查4次)2005年“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2006年童话,2008年“朦胧的敬意”的含义,2009年“木车的激情”的含义;6、思路分析(共考查3次)2006年“逐层表现主旨”,2010年“情感变化”,2011年“心理变化过程”;7、结构(共考查1次)2008年“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8、探究(共考查2次)2011年“瓦萨卡与小包”,2012年谈谈启示。三、答题意识1、标题理解:注意借实写虚(散文的“神”);注意程序(通过……抒发……表达……)2、材料分析:概括本身的内容及意蕴;瞻前顾后说作用(先内容后形式,注意承上启下、对比、铺垫、渲染、烘托、白描等常用常考术语的准确运用);联系主旨。注意程序、要素和顺序。3、信息筛选(概括):标准或角度要一致、按行文或其他逻辑顺序。注意文章层次划分。4、重要句段赏析:注意要求指向(修辞、结构等);注意手法的准确;作用分析要瞻前顾后;含义理解注意前后文。程序与要素:手法+内容+作用。5、重要词语理解:注意“谁”“什么事”,注意散文的“神”。6、思路分析:要有串接词语,分析角度一致,坚持文本。7、结构分析:注意层次,学会概括。8、探究:言之有据是前提,充分且有条理是关键。四、看高考答案,强答题意识(一)主旨理解如2009年“木车的激情”的主旨: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结论:借实写虚(散文的“神”);注意程序(通过……抒发……表达……)(二)材料分析如2011年(景物)(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意蕴)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瞻前顾后)结论:概括本身的内容及意蕴;瞻前顾后说作用(先内容后形式,注意引出下文、铺垫、渲染、对比、烘托、白描等常用常考术语的准确);联系主旨。注意程序、要素和顺序。注意题目的细微变化。(三)信息筛选(概括)如2007年“几方面写泰山很大”: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结论:注意标准或角度要一致、按行文或其他逻辑顺序、注意文章层次划分。(四)重要句段赏析如2006年画线段落的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结论:注意要求指向(修辞、结构等);注意手法的准确;作用分析要瞻前顾后;含义理解注意前后文。程序与要素:手法+内容+作用。答案不能只留下概念!(五)重要词语理解如2009年”木车的激情”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结论:注意“谁”“什么事”,注意散文的“神”。(六)思路分析再如2011年心理变化过程: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结论:要有串接词语,分析角度一致,坚持文本。(七)结构分析如2008年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结论:注意语言组织层次,学会文章层次划分和层意概括。(八)探究如2011年“瓦萨卡与小包”(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的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的“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结论:言之有据是前提,充分且有条理是关键。五、现代文审题注意事项1、要细,注意题目细微变化。有的题目没告诉你怎么答,但要素一样不能少。2、注意答题范围。会划分文章层次,包括句段层次。层次清,答题思路才清。3、手法要慎重,特别是有相似性的,如:对比与衬托;还要注意问的重心。六、现代文阅读语言组织要求1、程序很重要。如:手法分析效果(前后文、意蕴、可读性与品位)内容形式(语言、结构、手法)瞻前(标题)顾后(呼应、铺垫、渲染、烘托)2、要素要在题目要求(指向)基础上求全。3、坚持文本,增强认同感。4、语言详略要有度(要点求全,语言精炼)。5、注意样式美(整体有布局)。

泰山文化概论篇4

[关键词]概念合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

1概述

1.1概念整合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首先看看概念整合的定义。“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在认知科学里,人们一直关注认知域之间的映现(mapping)问题。简单地说,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nputmentalspace)通过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blendedmentalspaces)”。可以说,整合的过程就是人们思维活跃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是进行创新思维的认知过程。“比如在生活中,水中芭蕾这一体育活动就是整合了芭蕾舞的有关动作和游泳的有关动作。电脑桌面是在电脑命令和带有桌子、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办公室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合成的。”

介绍一下与概念合成的相关的几个概念。心理空间由框架和认知模式构建,并且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人们在交谈和思考的时候为了理解话语,往往建立一些小概念,如时间、可能性、愿望等,这些概念在大脑中抽象地相互连接,组成不同的心理空间,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传递出来。语言就是这些概念的承载体。比如昨天我把腰都挖疼了。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若干个概念包,建立起了若干个心理空间:时间―昨天,行为―挖,工具―(锄头……),感觉―疼。这些心理空间互相连贯,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而“把腰挖疼”这一概念又刺激我们长期记忆,从记忆中的背景知识知道,挖的对象不是腰,是句子中没有出现的某样东西,而疼是动作“挖”给腰带来的影响。框架是心理空间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抽象化的结果。比如说“炒青菜”就是一个抽象的框架,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体验区填充这个抽象的框架。在我们的百科知识里,抽青菜前要买菜,洗菜,择菜,开炉、放油等等,而每次炒青菜的经历也因时间、地点和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而这些具体的经验都可以抽象为“抽青菜”这个框架。映射,也称为映现,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反映了认知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映射可以分为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图式映射和心理空间映射。合成空间是两个输入控件内的元素和结构有选择地进行投射,形成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控件的概念结构。这个合成的空间并不是两输入空间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动态的认知活动合成的一个具有自身特性的新结构。

1.2概念整合的作用以及发展

概念整合理论是为解决近十年来认知学家所面临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个尝试。近年来,概念整合理论在认知学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意义构建方式的主要潮流之一,其创始人是以G.Fauconnier,m.turne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有些认知语言学家是用‘框架’(script)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传统的框架是静态的而人们的语言运用则是灵活多变的。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自然语言意义的好方法。”概念整合理论的雏形是心理空间理论(mentalSpaces),其中一部对概念整合理论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著作是《心理空间》(mentalSpaces)。Fauconnier在书中讨论了自然语言意义在构建过程中心里空间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而得到建立、所指和辨认的诸种具体情况。心理空间理论尽管揭示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但这本书仅仅构建了一个笼统的理论框架,对具体的心理加工过程并没有给出详实的论述。1997年,Fauconnier发表了《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提出了并且详尽地叙述了概念整合的理论。Fauconnier认为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mapping)是人类所独具的生产意义、迁移意义和处理意义等认知能力的核心,而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为潜在的空间域之间的相互映射提供了依据,可显性的语言只是隐性意义构建这座认知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意义的构建随着我们的思维和交谈而向前推进。2002年,Fauconnier和turner合著了《我们的思维方式》(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nplexities)一书,在书中他们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极具强势,可是运作过程极其复杂,常常隐匿于语言运用的幕后,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认知语言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发掘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各种原则和机制。

2理论内容

通过对概念合成定义的论述可以知道,概念整合的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第三个空间,这个空间被称之为类属空间。与此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空间,即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控件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创新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如图所示:

实现整合后的复合空间,概念整合必须遵守一系列的优化原则(optimalityprinciples)。这些原则共有五条:(1)整合(integration):复合空间里必须包含一个进过整合得到的,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运作的场景;(2)构造(topology):输入空间里的成分与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里的成分最好要有同样的关系;(3)网络(web):将复合空间作为一个单位来运行必须维持复合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适当的网络关系。换而言之,要保持复合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4)解包(Unpacking):仅从复合空间理解者就必须能够对复合空间进行解包处理,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现,共有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5)充分理由(goodreason):假如一个成分出现在复合空间里,那它就必须出现充分的理由。它必须与其它空间之间能建立相关链接,在运行复合空间时必须要能执行相关功能。

3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

3.1概念合成对隐喻的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把隐喻当做一种概念现象而不仅仅当做一种语言现象,通过映射、推理、框架结构以及各种整合手段揭示出最基本的话语意义。许多隐喻词汇是概念整合的结果。例如,rumormill.它涉及到两个过程,即mill可以生产面粉而“socialtalk”可以制造谣言,这两个过程具有相似性。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各有特色。概念隐喻被看作为概念整合的一部分。它的映射方式只能是从源域获得的基本结构向目的域进行直接的、单一方向的映射。比如Lakoff的经典例子Loveisajourney.“Journey”是原域而“love”是目的域。在目的域中,情侣对应旅行者,爱的关系对应旅行中的某种承载工具,情侣间爱的共同目标就是旅行的目的地。他们在恋爱中遇到的困难对应了旅行中的阻碍。而运用概念整合“多空间”理论来解释这种常规的隐喻会显得复杂。然而在解释一些非常规隐喻时如笑话、新词时,概念隐喻往往束手无策。例如“ifClintonwerethetitanic,theicebergwouldsink”当《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热播的时候,克林顿总统的性丑闻也在美国国内闹得沸沸扬扬。这里的源域为“titanic”,而目的域为“Clinton”,源域中的“titanic”和“iceberg”分别对应从目的域中的Clinton和性丑闻。源域中的抽象结构是:一艘巨轮向某地行进,途中因撞击了某物被摧毁而沉没。当这样的结构直接映射到目的域时,这个结构就变成了:克林顿总统因为性丑闻而在仕途上受挫。但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克林顿并没有因为性丑闻而受到挫折,这说明概念隐喻分析这句话的结果与人们的理解恰恰相反。但是概念整合却可以清楚地解释这个隐喻。输入空间1的组织框架是“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沉没”,输入空间2的组织框架是“克林顿被性丑闻所困扰”,如图,“泰坦尼克号”与“克林顿”对应,“冰山”与“性丑闻”对应,这种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所没有的,从而完成了概念合成的第一步:组合。元素“泰坦尼克”和“克林顿”激发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即完成了概念合成的“完善”环节。当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产生新的意义解读,从而完成概念合成的最后一步:发展。通过心理空间合成,“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造成了自身毁灭性的沉没”与“克林顿总统遭受性丑闻的困扰,造成仕途上的巨大挫折”具有相同的特征心理虚拟构建一个合成空间。克林顿遭受这个性丑闻的打击,本应仕途全毁,就像泰坦尼克装上冰山以后沉没一样。但林顿逐渐摆脱了丑闻,重新站在政治舞台上。如果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泰坦尼克号幸存,而冰山被撞沉了,那么泰坦尼克也是幸运的。因为这两个事件之间有“幸运”这样共同的特点,因此例句中说如果克林顿是泰坦尼克,冰山可以被他撞沉。他们概念整合图表示就是:

3.2概念整合对语段理解的解释力

对于语段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词语意义联系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空间的整合式语段理解中一个重要的过程。Fauconnier自己有这样一段话:

aswewenttopress,richwilsonandBillBiewengawerebarelymaintaininga4.5dayleadovertheghostoftheclippernorthernLight,whoserecordrunfromSanFranciscotoBostontheyaretryingtobeat.in1853,theclippermadethepassagein76days.话语中有两个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看作是两个不同的输入空间。一个是wilson和Bill的船,一个是名叫northernLight的船。在合成空间中,两只船离开起点的时间被融合为同一时刻,使得读者构建出一个比赛场景。这段话的概念整合图如下:

3.3概念整合对词汇理解的解释力

复合词汇在英语中占有很大比例,它们并不是两个相关词语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新概念生成的过程。比如:“child-safe”,“shark-safe”以及“dolphin-safe”。“dolphin-safe”作为标志被贴在金枪鱼的捕鱼船上时,意思就是在捕杀金枪鱼的时候,他们保护海豚。如果在海边浴场有“shark-safe”的标语,这说明这里是不会受到鲨鱼的攻击的。又比如说“child-safe”贴在秋千上意思是说孩子在这个秋千上玩是安全的。这些例子中间,不同心理空间的成分合成了一个新的概念,在理解它们的时候有时需要寻找其它的空间,以构成更大的理解背景,概念合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根据概念合成理论,语法结构的理解离不开心理空间的合成。句子中的句法结构作为比较固定的语言形式,被视为一种常见的心理输入空间,与作为另一输入空间里的词汇系统合成,形成新的合成空间。合成空间的意义和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超过了输入空间,使同一句法结构具有多义性。

4总结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备受关注。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其强大的解释力。但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仍有发展的空间,比如说“多空间”用来解释一些常规的隐喻显得累赘,而且心理空间里的信息量极大,信息质与量的选择有较大的任意性,并且在生理上并没有证据和数据支持心理空间整合这一过程。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找寻。

参考文献:

[1]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2001,(3):31-36.

[2]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3):37-43.

[3]Fauconnier,G.mentalSpaces[m].massachusetts:themitpress,1985.

泰山文化概论篇5

国际音理会(imC)成立于1949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属下的音乐领域最高组织,总部设在巴黎,其宗旨为促进世界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的交流。亚洲大洋洲音乐学会是国际音理会下属的四个区域性音乐协会之一,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亚大地区音乐的交流与宣传,加强和改善我们共同的活动,为各种各样的音乐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和支持”。亚太民族音乐学会(apSe)是以搜集、整理、保存亚太地区传统音乐、支持亚太地区的相关音乐研究、促进这个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国际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国际性组织,学会会员近千人,遍及亚太地区二十几个国家。泰山学术论坛是山东省教育厅为推进山东高校“泰山学者”工程建设,扩大山东在海内外吸引人才工作的影响力,引领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工作设立的一个专门学术论坛。它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为主体,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等学科领军人物,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把握学术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本届“两会一坛”共有来自包括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韩国、柬埔寨等国家的近百位国内外学者参会,收到中外文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区民族音乐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构建该地区各自国家民族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区域音乐的传承研究,山东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以及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对学会及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本届“两会一坛”的学术成果进行概括与总结:

一、关于两个学会的发展与建设问题

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王耀华教授《以学术年会为载体,促进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术交流——以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为例》的发言,指出通过该学会近年来在不同地区成功举办学术年会,探讨了以学术年会促进各国之间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既保护了不同族群音乐文化的特性,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国际音理会亚大地区音乐学会会长海伦·兰卡斯特(HelenLancaster)《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特色建设》的发言,介绍了该学会的成立目的,即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并分别列举了两个不同区域音乐合作的成功案例:一是2011年国际音理会在爱沙尼亚举行的音乐论坛中的“圣灵世界”,即把以色列和加沙的爵士乐手聚在一起,他们共同表演、帮助彼此的案例:二是1999年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邹向平与澳大利亚音乐家万尼萨·汤姆雷森(Vanessatom-linson)和格瑞克·格里斯伍德(GrieGriswold)合作创作的《坦途》,体现了中西音乐间的对话。韩国汉阳大学权五圣教授(Kwonoh-sung)的《21世纪亚洲音乐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我们关注的是全球化程度越高,小国的文化特点将会逐渐消失,因为大国的文化团体将会战胜小国文化特点,这就意味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存在着失去文化多样性的危险。因此,文化的原始性与独特性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理事、新西兰的朱莉·斯佩琳(JilieSperring)的《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在地区协作中的支持一以新西兰音乐与音乐家为例》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区域合作与交流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的展望: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理事、澳大利亚的迈克尔·索利斯(michaelSollis)的《亚太青年音乐家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的发言也指出了亚太各国青年音乐家合作的现实意义、方法和途径。

二、关于区域音乐文本研究、保护、传承等专题,是本届年会的重头戏

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音乐学院亚利策·夏帕洛特(JarernchaiChonpairot)教授的《学习演奏泰国肯(Khaen)的新方法》,探讨了经过实践的有效学习泰国口琴(Khean)的方法(技法方面),对于传统乐器的传承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毛继增教授《雪域优秀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的发言,凝聚了作者长达4年时间8次深入藏区潜心研究的心血。作者有选择地研究了藏族一音歌曲“伯谐”,用“欧盖”唱法演唱的诵经音乐以及史诗《格萨尔王传》,指出了由于独特的自然和历史原因,藏族传统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央民族乐团张振涛教授《走进现代的陕北民歌》的发言,以深层社会、政治为背景,关注20世纪以来陕北民歌的历史变迁,论证了陕北民歌在20世纪传遍全国是“政治层面的话语权威以及民间文化走向现代性的时代需求”。青岛大学祁慧民副教授《论互助土族人的色彩观念》的发言从一个民俗现象着手,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人Shaoso的文化解读,得出“彩虹故乡”是青海互助县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其五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蕴含着土族人的信仰、观念和文化选择的结论。南京艺术学院孙明跃副教授《“白沙细乐”——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的发言,从乐器和曲牌入手,阐述了其文化内涵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揭示了“白沙细乐”是纳西族本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汇与融合的产物的观点。中央民族大学柯琳教授《贵州安顺“地戏”发展路径研究》的发言,以分布于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戏种如何适应区域环境、承传区域文化以及创新与发展等问题。最后指出:“一粒沙知世界,一个屯堡文化或许是每一个民族和族群文化发展的缩影。”苏州大学冯芸教授《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通过对历代编订的昆曲曲谱在版本、谱式、制谱及多样化的呈现与不同诠释,折射出的珍贵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

三、关于亚太地区民族音乐传播与交流的专题,亦成为本届学术论坛的主题

其一,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定音乐形态的传播与交流的研究。如山东艺术学院“泰山学者”刘晓静教授的《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通过对明清时期兴起于北方、蔓延至南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音乐现象的俗曲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俗曲的文化内涵,总结了俗曲“活泼清新,纯真尚情”的艺术特质以及对周边及其他地区所产生的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其二,是对中华文化圈内的音乐传播与交流的研究。如青岛大学王静怡教授《中国音乐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特点》的发言,通过对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史料的梳理,总结了其阶段性、传播媒体及途径的社会性、传播内容的偏重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等主要传播特点。作者进一步指出,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中国音乐无论在第一代移民还是新一代华人中都能被接受。无论在华人社会的传统音乐、创作音乐中,还是在当地民族音乐中都能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地融入并植根于东南亚民众,成为东南亚多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山东艺术学院王东涛副教授《中日传统音乐中几个相同概念的不同内涵》的发言,以中日传统音乐中诸如雅乐之类的几个相同的核心概念的比较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证,揭示了这些相同概念的内涵的本质不同,同时也进~步探溯了古代中日音乐交流中,形成这些相同概念变异的诸多历史原因。

其三,是中西音乐的交流方面。如山东艺术学院彭丽教授《中国音乐在美国西部大学的传承与流变》的发言,介绍了中国音乐在美国西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及艺术实践等情况,指出了中乐作为传承中华音乐文化的载体正以新的形式与内涵进行着流变的现实状况。

此外,尚有关于特定区域和历史时期内的乐器律制进行专题研究的发言,如韩国李辅亨(LeeBo-Hyung)教授《十二声或七声:平均律乐器》的发言,则从乐器学的角度对东亚历史上的平均律乐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四、关亏山东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专题发言,集中展示了山东当地学者对自身音乐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音协主席张桂林《齐鲁传统音乐的曾经发展和思考》的发言,以山东传统音乐为线索,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提出了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应从保存、继承、发展三个层面对齐鲁大地的音乐遗产进行传承。山东艺术学院王世慧教授《“鲁南五大调”的历史渊源及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影响>的发言,则通过剖析“鲁南五大调”的地域特性、社会经济特性入手,将“鲁南五大调”与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相比照,勾勒出其流传、变异的过程,同时对“鲁南五大调”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文化功能属性进行了阐述。山东艺术学院周明副教授《文化生态学的“内循环”——挫琴,一件上古乐器的传承与“旗城效应”的相对守护》的发言,对流传于山东中部青州、临淄等地的挫琴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它所具有的“内循环”文化生态特征,即“挫琴的存在与青州北城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下而产生的‘旗城效应’的相对守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其他新的研究成果的专题发言

泰山文化概论篇6

关键词文化遗产;吸引力;泰山;旅游者感知

一、引言

作为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来源于自身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因素,如何认识这些因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遗产旅游研究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实际旅游时,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判断,旅游者的感知情况决定着吸引力的强弱。据介绍,国内外旅游感知研究往往为旅游企业提供市场定位战略,或进行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目的地形象策划等[1]。其中,有研究者提出了旅游者的数量与其感知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此作为旅游需求引力模型[2]。也有人通过旅游地市场因子分析,对比分析旅游地间的吸引力状况,得到各自的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完成旅游地市场现实定位[3]。关于中国世界遗产旅游者感知的个案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对同里镇旅游者感知的分析研究[4],对武当山认知要素、满意度、景点感知度、形象定位的研究等[5]。上述研究多关注影响旅游感知的因素、感知行为的模式、旅游地形象特点与形象定位,而对于旅游者所感知的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特性及吸引力系统内部结构的分析则较为薄弱。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了解文化吸引力系统特性及内部结构,探讨旅游吸引力与遗产地整体文化的关系,有必要选取相关遗产进行个案研究。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据有关研究,在中国的遗产地中,泰山在旅游者中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程度。被调查者表示想到泰山旅游和认为泰山“旅游最旺盛”的比例都比较高[6]。泰山旅游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对于许多有代表性的泰山文化资源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已有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如关于泰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7],关于泰山石刻旅游价值的研究等[8]。这些研究对于认识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促进旅游发展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缺乏更为具体的定量分析,比较注重特定类型的人文资源,缺乏泰山文化系统的整体感。而且,在研究角度上基本是从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出发,或者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分析资源价值,缺乏对旅游者感知情况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及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确定哪些因素构成了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并对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系统的吸引力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泰山的旅游吸引力可以看作是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吸引力,或者可以认为是资源的组合吸引力[9]。这样的方法和思路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或“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基本相同[10]。但本研究更注重分析泰山旅游吸引力的系统构成,以及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以期为国内遗产地旅游吸引力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问卷内容设计

(1)有关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感知问题

依据泰山旅游活动的历史及现实情况,借鉴有关泰山文化资源研究的现有成果,本文将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名人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平安文化、传统政治文化、鬼文化、封禅文化、泰山文学与艺术、国际化活动、民俗文化、泰山人文化、石文化、美食与特产文化、称号文化等15个方面共63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分别从旅游者是否知道、旅游者的感兴趣程度和旅游者的评价3个方面考察旅游者对泰山旅游资源的认知。填写问卷时,旅游者根据自己对旅游资源的知晓程度,在各项资源后打“√”或“×”;对于对资源的感兴趣程度和评价,采用李克特(R.a.Likert)5点量表尺度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旅游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填写1-5之间的数值,数值越大,表示旅游者的感兴趣程度或评价越高。

(2)开放性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旅游者的看法,还设计了三个开放性问题,询问旅游者最希望增加的旅游体验设施及文化活动,在泰山旅游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3)旅游者的个人信息

包括旅游者来自哪里、年龄、性别、旅游动机等方面的问题共16个。

2.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于2006年4月28日开始,2006年6月10日结束。本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319份,回收率82%,有效率53%。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样本的宽泛性,600份问卷发放方法如下:(1)200份由笔者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在红门、桃花峪、天外村及泰安、济南火车站对已经到过泰山的旅游者发放,并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访谈调查;(2)200份由旅行社导游对旅游者进行调查,由导游收回问卷;(3)200份由饭店客房服务员放在客房,由客人填写后收回。

3.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中泰安地区及省内的旅游者占总数的68%,说明泰山的旅游市场主要是近距离市场,吸引力范围主要是省内及周边地区;接受调查者以年轻人为主,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近78%;总体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职业或社会身份构成中,学生最多,达40%,其次是企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及公务员;家庭收入中,1000至3000元者最多,近半数;旅游目的类别以观光为最多,40%的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近80%的旅游者停留时间在三天以内;上下山的路径以红门为最多,上下山的方式以徒步形式为最多。样本的基本情况显示,泰山旅游者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地区,年轻人占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停留时间不长,活动内容及方式比较传统。

三、旅游者感知的吸引力系统结构

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泰山的文化旅游资源中被旅游者感知为构成泰山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限于文章篇幅,在此只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而对问卷的开放性问题及旅游者的个人情况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不作讨论。

1.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成分

对问卷涉及的63项旅游资源,测量其因子载荷并进行因子分析,能够反映出该资源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整体吸引力的关系。在此之前,对样本进行了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以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934,大于0.5。根据Kaiser(1974)的解释,如果Kmo值大于0.9,表示“非常适合”因子分析。另外,参与因子分析的63个变量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值是9427.901,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这两种检验的检验数据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最后,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VarimaxwithKaisernormalization),以“特征根\特征值”和碎石图为标准来选择合适的因子数(Hair,anderson,tatham&Black,1995;norusis,1994)[11]。

最初,指标10“冯玉祥墓和冯玉祥小学”和指标11“小泰山”被提取为因子13。然而两指标间的可信度系数等于0.587,表明它们不存在内部的一致性。指标1、6、8、32、33、46因其在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负载小于0.5,故被剔除。通过可信度分析,其它被提取因子的可信度均大于0.6,说明问卷是有效的。剔除这8个指标后,剩下56个指标被提取为12个因子(见表1)。也就是说,在所调查旅游者的感知中,这12个因子是符合泰山文化特性的,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

2.泰山文化旅游吸引力因素的结构

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特征值)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11]。根据各个因子变量的特征值,可以把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分为3个层次(见表2):

特征值e>4的三个因子为核心吸引力资源,分别是称号文化(e=5.684),特产与美食(e=5.391)和宗教文化与道教景点(e=4.222);

特征值2

特征值e

作为核心吸引力资源的三个因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最强,在旅游者的感知中,代表着泰山文化的特性。从三个因子的构成要素看,称号文化是人们对泰山文化的概括,特产与美食是泰山环境和当地生活传统的产物,宗教文化与道教景点则主要是中国固有宗教的内容。由此可以认为,在旅游者眼中,泰山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原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表1因子分析提取的泰山旅游吸引力的12个主要因子(n=319)

表2主要因子的特征值与吸引力强度

对文化旅游资源三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是体现具体文化因素在旅游者主观评价的泰山整体吸引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客观构成的结构关系。泰山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吸引力的大小有时无法科学地反映具体因素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对旅游者吸引力较高的因素可能是容易被感知的表层的形象,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理解。在因子分析中,特征值最高的是[BF]“称号文化”[BFQ],即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4a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这些因素是在对泰山某方面或整体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概括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需要以具体资源为基础。整体与个体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本次研究表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吸引力较高,但一些重要的具体资源特征值较低,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图1泰山文化旅游吸引力的结构

四、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

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指标10、11、1、6、8、32、33、46因可信度较低或旋转后因子负载太低被剔除。但是在未经过旋转的载荷矩阵中,除了指标1“旅游体验的三重空间”因子载荷(用“L”表示)低于0.5外,其它指标的因子载荷均约等于或大于0.5,相对较高的均值说明这些文化资源是旅游者比较关注的。而它们在统计归类过程中被剔除,则说明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传统文化系统在性质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通过对因子分析中被删除项目的分析,可以初步认识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当然,问卷设计的项目无法包容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毕竟只是当地文化资源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或在一定条件下被旅游者所认识的资源。

泰山国际登山节的感兴趣程度与评价指标都很高,说明其影响力很大,受到旅游者重视,社会评价较好。该项目被剔除,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它过于强调经贸和体育娱乐功能,与旅游者认识的泰山文化形象有一定差距,这说明竞赛性的登山节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文化传统并不协调。

泰山庙会、泰山石敢当、旅游体验的三重空间、小泰山都是泰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项目的剔除可能与调查对象有一定关系。本次接受调查者多为年青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还需要一个过程。

岱麓游览区和桃花源景区的有关景点开发相对较晚,旅游者感兴趣程度和评价都较为一般,围绕这些景点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需要加强。

冯玉祥墓和冯玉祥小学属于近代革命文化的范畴,与泰山传统文化系统有一定距离,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则应注意与泰安地区现代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统一协调与规划,寻找不同的发展模式。

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只是泰山文化总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并不能孤立存在,而需要总体系统的支持。而且,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本身及其与其它文化资源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旅游吸引力系统也没有清晰的界限。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及特点依赖于旅游者的感知,不同的旅游者所感知到的吸引力系统有所差别。即使是相同的旅游主体,因感知环境、条件的变化,旅游吸引力系统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总体系统中的因素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吸引力因素,而吸引力系统中的因素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失去旅游吸引力。

表3因子分析删除项目的各项指标分析

五、结语

像泰山这样的遗产类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明确其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对于正确认识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见,旅游者普遍认同的是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特性。当然,某类因子在旅游吸引力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的文化价值,以及遗产文化系统的真实结构。如泰山的石刻、以帝王封禅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在泰山遗产文化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旅游吸引力只处于次级地位,表明对遗产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判断应重点考虑旅游者的感知。

本次调查也能反映遗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泰山符号文化因子数值最高,说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化倾向明显。正如研究指出的,我国多数遗产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符号旅游”阶段,缺乏对遗产旅游价值的深层次开发与研究,也很难让游客充分领略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内涵[12]。称号是文化系统的符号,有赖于具体资源的支撑。而具体因子数值相对较低,说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稍嫌欠缺,长此以往,泰山的整体吸引力也会受到影响,陷于空洞化。

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项目特征值较低,反映出文化资源系统的一致性存在问题。尤其是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国际登山节;而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项目数值较低,提示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注意文化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由于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对文化资源的认知有一定难度,即使对于相同的资源,不同人群的认知也相距甚远,如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不同特征的旅游者。本研究只是对于一部分旅游者关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果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释:

①虽然因子载荷大于0.5指标才是有意义的,但为更全面反映主要因子的内容,结合指标间的可信度数据,本表中列出了因子载荷接近或大于0.5的指标。为了便于比较,将各因子均值统一转换成李克特(R.a.Likert)5点量表形式。

参考文献:

[1]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3(2):280-284.

[2]王海鸿.旅游吸引力分析及理论模型[J].科学经济社会,2003(4):44-47.

[3]杨玲,胡小纯,冯学钢.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分析法及其数学模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6-69.

[4]刘莉,陆林.江苏省同里镇旅游者旅游感知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2):220-223.

[5]肖静.世界遗产地武当山旅游感知形象研究[J].十堰技术学院学报,2006(2):35-37.

[6]朱nBD2e#,吴旗涛.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5(5):21-25.

[7]崔凤军,袁明英.泰山宗教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研究[J].岱宗学刊,1999(2):10-13.

[8]刘水泰.山石刻的旅游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03(5):6-12.

[9]陈岩英.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及其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4(3):16-21.

[10]毛瑞谦,刘春燕.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6(8):40-44.

[11]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2-298、307.

泰山文化概论篇7

【关键词】勐;壮泰族群;东南亚

【作者】黄兴球,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4-0154-005

Discussingonmuang

HuangXingqiu

abstract:muangisaverypopularplaynameinpeninsulaSoutheastasia.itisdistributingintheconnectedareaofouthwesternChina,northwesternVietnam,Laos,thailandandtheShanStateofBurma.itsoriginalmeaningis“apieceofland”.Later,ithadchangedinto“country”,“city”.muangbecameasocialorganizationoftheZhuang-taipeople.theemergedtimeofmuangwasabout9~10century.

Keywords:muang;Zhuang-taipeople;Southeastasia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人类文化多样性保存得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壮泰族群是东南亚陆地上的重要居民,广泛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西北部、缅甸掸邦,中国境内的壮侗语各民族也包括在其内。从政治制度来看,东南亚地区的不同族群所采取的社会体制是不一样的。“板-勐体制”是壮泰族群的文化特征之一,是壮泰族群社会组织、行政制度特色的具体体现。而越南京族社会的标志性层级组织是“村”(Làng,可音译为廊)、“社”(Xα);缅甸缅族社会则是“缪”组织;①柬埔寨高棉民族自扶南时代就实行“天竺之法”②的社会制度。“板-勐结构”与这些民族社会的组织制度的不同,构成了东南亚文化多样性的画面。这里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论述,只着重讨论壮泰族群社会“板-勐体制”中的“勐”的含义、分布、起源等问题。

一、“勐”的含义

关于“勐”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看法。德国年轻女学者嘉娜(JanaRaendchen)对老挝存世的《澜沧王国史》等8种古代贝叶经进行梳理后,认为“勐”包含有以下四种含义:第一,“勐”是一个由众多的“板”组成的自治区域,它是社会政治单位,是政治和仪式的中心。第二,它是一个以水渠灌溉系统维持水稻种植为经济基础的小城邦或者王国。第三,由几个勐组成的、以从前的勐政治传统和印度的“曼荼罗”概念混合而成的更大的政治单位。第四,佛教经典中使用“勐”这个概念等同于“世界”、“宇宙”之意。③中国学者也注意到“勐”地名的现象,认为“壮语和泰语称水渠为‘蒙’μτ9,24或μτα,24,应当说,这个词比表示城区或邦国的‘孟’的出现要早得多。壮语的μτ9,31和泰语的μτα,33当出自于μτα,24一词的拟音易调和扩义引伸。”④作者似乎是在暗示“勐”同水渠有关。有人认为“勐”是指“地方”,⑤这个意义是最为适合壮泰族群语言的本意的,其在壮族北部方言来宾土语的读音为“β9,33”,“水渠”在壮族北部方言来宾土语的读音为“μ9,42”。这两个读音的声母、声调都不同,意思也不同,在壮族北部方言中区分得非常清楚,不能混淆。因此,把“勐”同“水渠”联系在一起,那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是壮泰族群中的部分民族在某个地域建立起“勐”组织之后为了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管理才形成水渠管理体系,这种水渠管理体系才能与政治体系结合起来,使得“勐”的意思起了变化。虽然水渠是先决的、天然形成的,但这种天然的资源只有在被人类利用之后,加以人为的修缮和管理,才可能有效地形成一个体系。并且,要弄清楚是先有水渠系统的天然生成条件,后有政治体系的“勐”与这种水渠管理体系的区域上的重叠,换句话说,国家、城市意义上的“勐”是在水渠管理体系的天然基础上建立的,而不是相反。否则,将不能解释没有水渠灌溉系统的地方也存在“勐”的历史事实。

在“壮泰文化区”里,与水渠、河流紧密相关的“勐”是比较少的。比如老挝的丰沙里省的“勐乌怒”、“勐乌德”,是因南乌河而得名的,但是在南乌河流域并不只是成为一个“勐”,而是分为南、北⑥两个“勐”。中国境内西双版纳的“勐腊”是与南腊河有关的,但其得名却与一则传说有关,并非是因南腊河的灌溉系统而得名。⑦越南境内的“勐”地名中也没有完全同灌溉的河流名称相同或者流域重叠的。比如“勐青”(muangthanh)在今越南的奠边府地区,那里并没有一条名为“青”的河流。看来,将“勐”与河流联系起来的说法,证据不足。因此,“勐”具有的“城镇、城市、国家”的意义是后来派生出来的,“勐”的原生意义就是“一片地方”。

越南学者比较早地关注到“勐”这个组织。琴仲1978年在河内出版的《越南西北泰人》一书中,有专章讨论了“勐”的问题。他认为从泰族的历史传说中,“勐”在公元一、二世纪就出现了。在越南西北的泰人居住区,历史上曾经出现了14个“勐”,他还对勐的层级结构的情况有了详细的记述。在“勐”的起源问题上,他虽然也注意到勐与河流的水利灌溉系统的联系,但他不认为勐起源于水利系统,亦即他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解释清楚。⑧

二、“勐”的分布

“勐”地名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主要在云南省的傣族地区,从德宏到西双版纳再到元江都有分布,但在云南省东部与广西接壤的文山州这片壮族相对聚居的地区,没有见到以“勐”命名的地名,再往东到广西、广东也没有“勐”地名。这就有了一个新发现,在中国境内,有“勐”地名与无“勐”地名的分界线大致以云南省境内的元江为界,元江以西有“勐”地名的分布,以东则无。

“勐”地名在越南的分布,最南边有河静省的“勐山”(muangSon),最北边有老街省与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接壤的“勐广”(muangKhuong)。“勐”地名在越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越南与中国、老挝接壤的河静、义安、清化、山萝、莱州、老街等西北部各省,而越南东北部没有“勐”地名的分布。笔者根据越南学者整理越南国家第一档案馆留存的19世纪的材料所做的统计,发现在越南“北圻”27个省中,以“勐”冠首的地名共有67个,这些以“勐”字冠首的地名都是分布在越南西北部的北宁、北江、北氵件、河东、河江、河南、海阳、海宁、福安、和平、宁平、太平、太原、南定、山西、建安、兴安、谅山、高平、福寿等省份,特别是集中在山萝、老街、莱州、安沛等四个省。与中国广西临近的越南北部、东北省份,虽有“板”、“那”等等壮泰族群地名的分布,却没有“勐”地名。在越南境内,有“勐”地名与无“勐”地名的地域分界线大致以红河为界,红河以西是有“勐”地名分布的,以东则无。而红河的上游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境内的元江,就是说元江――红河这条河流是“勐”地名分布的一个天然的界线。

“勐”地名在老挝全境都有分布,比如老挝北部丰沙里省的“勐夸”(muangKua)、南部占巴塞省的“勐门”(muangmun),老挝故都琅勃拉邦的旧称就是“勐萨”(muangSwa)。勐在老挝语中的真正读音是“μ;9n1”,其含义是“城市、城镇、国家、地区”。在老挝,还通常在县一级名称前面都冠以“勐”字,比如垄南塔省就有“勐星”、“勐龙”、“勐那列”等县,“勐”是老挝县一级行政级别。当然,在老挝并非所有的以“勐”冠名的地方都是县名,还有很多地名虽冠以“勐”字,但不是县份。老挝设立“勐”的事件并被载入史册是在澜沧王国时期。1357年澜沧王国的国王法昂设立了6个“垦勐”,下设“匡勐”的行政机构,⑨这是“勐”在老挝被当作行政区的一层级别的开始。但是,有理由相信应该在此前“勐”作为“地方”的意思已经长期存在,到法昂时期才可能被定为行政级别。1777年暹罗入侵老挝,把琅勃拉邦、万象、占巴塞三个王国变成自己的属国。暹罗也是用“勐”的体制对老挝进行管辖统治的。1911年,法国殖民者在老挝设立了省(khueng)――县(muang)――州(kong)――乡(taseng)――村(Ban)各级行政管理体制。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行政体制被稍做改变而沿袭下来。⑩

“勐”地名在缅甸的分布集中在掸邦、克钦邦,也就是掸族的聚居地区,其地名有如勐密、勐弄、勐光、勐廊、勐苏、勐乃、勐潘等等。B11勐地名在泰国也是到处都有,不再一一列举。

归纳而言,“勐”无论是作为地名抑或作为行政的单位,其分布地域集中在中国西南部傣族地区、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地区、老挝、泰国和缅甸掸邦、克钦邦地区,可以称这片连接在一起的区域为“立勐地带”,这个地带的东部边界大致从云南省元江往南、进入越南北部后继续以元江的下游河段――红河为界,直至越南的义安省为止,北部边界大致沿着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北部州界向西延伸到德宏州并进入缅甸北部的萨尔温江岸边,西部边界以缅甸北部的萨尔温江向南沿着缅甸、泰国边界直到暹罗湾岸边,南部以老挝柬埔寨边界、泰国柬埔寨边界为界。

三、“勐”的起源

关于“勐”的起源,泰国学者披耶阿努曼拉查东曾有专门的论述。他在《泰人过去的生活》这本小册子中,立有“版勐的产生”一节,专门论述这个问题。B12但是在读了他的文字之后,不免有些失望。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给出勐产生的原因,而是想象式地描述了“公共房”如何出现的一个过程,这与读者的期待大相径庭。

前已述及,有学者认为“勐”的起源与水渠有关。“勐”的起源不可能源自水渠灌溉系统,因为这样的解释违反了“国家起源”的一般学说。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B13由此看来,“勐”不管是作为“国家”或者“城镇”的意义,都不可能起源于水渠,而只能同壮泰族群社会中产生了阶级对立有关。

“勐”的出现就是壮泰族群社会国家形成的初级形式,可能应该称之为酋邦。“壮泰文化区”内古代酋邦的存在已经在中国古籍中有大量的记载,历代正史都以“列传”内容记述有关中国以外周边国家的事迹,代代不绝于书。但是这些记录都是以“国”的概念记载的,没有从“勐”的角度去进行叙述。尽管在中国境内的傣族地区的傣族文献中关于“勐”的记载很多,但是多数是从一个地方的“勐”的土司的家世着眼,从中也难得看到“壮泰文化区”里“勐”的全貌。今天,当我们把“勐”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专门讨论时,“勐”的真实面目更加清晰了。首先,“勐”的最初意义是指“一大片地方”,这样的意思在现代北部壮语方言中仍然保留着,没有产生原意的变化,在泰语、老挝语中也同样具有这一层含义。其次,“勐”由最初的意义转变为具有“国家”、“城市”、“政权”的意义,是由于在壮泰族群社会中出现了酋邦政权、地方政权,为了分别所辖区域而区分彼此时才衍生的新的意义。

板-勐体制是壮泰族群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板”是最先出现于壮泰族群社会的组织,并且长期存在下来,成为壮泰族群社会特征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即制度的产生的最好证明,它形成于壮泰族群未分化的上古时代,因而其名称、结构、功能在整个壮泰族群社会中都是一致的。“勐”是在壮泰族群社会中后来才出现的、比“板”组织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它的原意是“一片地方、一个地区”,随着壮泰族群中能够建立政权的民族出现后,这种政权所管辖的区域继续使用“勐”这个传统意义来称呼其所管辖的地域,才使得“勐”的原意发生了改变,包含有“国家”的意思;又因为政权所在地往往是城市、城镇,“勐”就又加进了“城市”的意思。这是国家政权的产生给壮泰族群社会所带来的变迁的表现。还必须看到,尽管“勐”加进了新意,但是它作为国家也好,城市也罢,都还是要指“一片地区”,因为城市、国家都有其管辖的地域,“勐”的原意还是能保留下来。

一句话,勐作为政权组织是壮泰族群社会出现阶级后随着国家政权建立的需要而产生的。

四、勐出现的时间

那么,“勐”这种社会组织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壮泰族群社会的呢?在老挝的“坤博隆”(KhunBorom,KhunBulom)神话传说中,坤博隆被当作了老挝人的祖先,他掌权时,派了他的七个儿子分别去管理七个“泰人”(tai)居住的地方,这七个地方分别是:B14

1.勐骚澜沧(muangSwaLaanSaang),由坤罗(KhunLo)统治;

2.勐贺(muangHo),由坤尼帕兰(Khunniphaalaan)统治;

3.勐朱拉尼或称帕拉坎(muangChulanii,muangplakan),由坤朱松(KhunChuSong)统治;

4.勐育奴(muangYoonok),由坤赛鹏(KhunSaiphong)统治;

5.勐腊沃阿育达亚(muangLawooayutthayaa),由坤坎尹(KhunKhamin)统治;

6.勐盆(muangphun),由坤哲庄(KhunChetChuang)统治;

7.勐曼或勐红萨(muangman,muangHongsaa),由坤罗端(KhunLokDon)统治。

这个传说所反映的是“泰人”建立政权、实行土地分封占有的过程,特别应该注意到的是,这七个勐包括了当今所有壮泰族群中自称为“泰”(tai)的这部分人所分布的区域,也就是“立勐地带”所在的区域。这就证明了“勐”由描写地域的意思转向王国政权意义的转变过程。

再以老挝的“勐萨”为例,来进一步证明这个事情。老挝古都琅勃拉邦B15另有一个名字叫“萨”(Swa),这是因为旧时建立政权统治这个地方的是一个名字叫“Swa”的克木族首领。老挝史籍《南掌纪年》记载说:在佬族首领坤博隆的长子坤罗率领民众自勐青(今越南北部奠边府一带)沿乌河而下,来到湄公河边的“萨”(Swa),与当时统治那里的克木族首领坤干哼及其子孙大战后获胜,才建立起佬族人对那里的统治。B16老挝克木族一则关于与新来的人(就是佬族人)争夺琅勃拉邦地盘的民间故事,与《南掌纪年》的这个记载相吻合,B17看来确有其事。

从《坤博隆的传说》、《南掌纪年》到克木族的民间故事关于勐萨的历史变迁,我们得出下面两个结论:一、“勐萨”前面的“勐”字是佬族人加上去的,本来在克木族那里叫“萨”就可以了。二、随着“泰人”的迁移,“勐”的地名被安置到新的占领地,成为“泰人”统治或者占有这些地方的标记,一种难以磨灭的标记。

那么,“勐”作为一种王国或者是国家政权的标志是不是在坤博隆时代就出现了呢?老挝学者认为《坤博隆的传说》是16世纪的作品,是宫廷史官的创造。B1816世纪已经是很晚的时间,所以不可能从作品的创作时间去判断作品中提到的“勐”的出现时间。从《坤博隆的传说》中提到的“坤罗”从勐青南下乌河进攻勐萨的情况来看,“勐”的出现应该是在坤博隆成为“勐青”的统治者之后才出现的。这是老挝方面的材料所能提供的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

再从越南方面的情况看,越南学者认为泰族大概在九、十世纪的时候出现在越南的西北部,随着泰族的到来,“勐”的地名也出现了。“勐”的名称来源于贵族的领地。B19这个说法刚好与越南泰族在越南实行封建统治的事实相符合,是“勐”成为政权管理机构的实质性表现。越南学者得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越南泰族的民间抄本《关都勐》(Quamtomuang),他们收集到30多个版本,整理后出版在《越南泰族历史文化资料》一书中。“关都勐”是泰族语的音译,意译的意思是“建勐造勐的传说”,就是关于“勐”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他们的祖先“刀银”、“刀征”率领黑泰人从中国境内沿着红河向南迁徙,定居在“勐炉”(muanglo,现在属于越南安沛省)后,其子孙逐步向西部的“勐青”(今越南奠边府地区)扩张地盘。这些故事没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从中反映出他们来到越南已经有35代人了,如果以每一代是30年计算,等于1050年,越南学者整理这些故事的时间是1977年,1977减去1050,等于927年,即公元10世纪。他们由此得出“勐”在越南的出现应当是在公元九、十世纪随着泰族的到来而出现的结论。B20

从中国方面的材料来看,傣族有关于“勐神”由来的传说,B21但是“勐神”由来和“勐”的出现是两个概念和两个事件,不可混同。傣族关于“勐神”由来的传说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不足以用来作为判断“勐”出现的时间的依据。德宏傣族有一个《嘿勐沽勐》的文本,专门讲述勐卯及其附近在历史上出现过的王国的情况,据考证是佛寺中的大佛爷卞章嘎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3年)写成的。B22该书所记述的傣族建立勐的最早时间是“傣历辛卯年(公元前364年)”,说“有一位国王在罕萨建立了王城。”B23这个时间以及该书记事的开始时间都是卞章嘎追述往事的臆断时间,并非真实的纪年,亦不可当作勐起源的时间的参考。

综合以上老挝、越南、中国的关于“勐”方面的信息,可以认为,“勐”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事情,出现的时间可能在公元九、十世纪。

泰山文化概论篇8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者;熟悉度;泰山

1引言

在旅游决策和旅游行为理论中,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影响潜在旅游者做出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有利的地位,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期在潜在客源市场中建立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郭英之,2003)。而旅游者往往会使用一种可靠的、有效的熟悉目的地的方式来了解和评价目的地,从而形成旅游者感知形象。Baloglu(2001)指出,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是影响旅游者感知形象从而进一步影响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因素,它是营销管理者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进一步制定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营销计划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是旅游整体营销理念中的重要概念。本研究将探讨熟悉度与旅游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目的地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进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提供依据。

2研究综述

熟悉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能用许多方式定义。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多数学者认为熟悉度是旅游者对目的地先前的旅游经验;Fridgen(1987)、macKay和Fesenmaier(1997)采用自我评价(selfrated)的方法来研究熟悉度,然而这种评价方法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park等(1994)认为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是对熟悉度的一种主观衡量,它建立在旅游者对目的地自我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由于旅游者的认知过程涉及较多主观因素,导致认知结果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和差异性。Spotts和Stynes(1985)认为,虽然自我评价的方法简单易行,但其测量的是旅游者对熟悉度的“认知”而不是真正的对目的地的熟悉度。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会导致不同旅游者之间很难进行熟悉度对比研究的问题(Baloglu,2001)。

很多研究发现,真实的目的地经验会导致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发生变化。pearce(1982)和phelps(1986)使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旅游者在旅行之前和旅行之后的目的地形象的差异,结果表明旅游者往往会在直接的目的地体验后,改变旅行之前的某些形象感知。还有一些研究对去过目的地的旅游者(访客)和没去过目的地的旅游者(非访客)之间的感知形象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访客的感知形象通常比非访客更积极,首次游览、重复游览的游客与非访客的感知形象有重大的不同(Fakeye,Crompton,1991;Hu,Ritchie,1993;milman,pizam1995)。

由于每个人亲身经历有限,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往往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信息,因此综合考虑旅游者的旅游经历(经验熟悉)和获取旅游地信息的信息源数量(信息熟悉)来衡量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更为合理(Baloglu,2001)。基于此,信息源的数量往往被列为熟悉度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测量一个旅游者通过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熟悉目的地的程度。

Hu和Ritchie(1993)指出,对目的地的熟悉会合并地理距离、旅游者的知识水平和早先的经历3项因素,成为目的地形象和吸引力方面的主要影响力。Fakeye和Crompton(1991)认为,地区形象差异源于旅游者感知目的地形象的程度不同,而旅游者对目的地知识了解的程度影响了其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因此,除了个人先前的直接旅游经历外,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和旅游者对目的地相关知识了解的程度是影响旅游者感知形象变化的间接因素。

有学者综合直接熟悉和间接熟悉两种因素,使用熟悉度指数来研究熟悉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如Baloglu(2001)发展了一个基于旅游者的旅游经历(经验熟悉)和获取旅游地信息的信息源数量(信息熟悉)的熟悉度指数,用来衡量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其研究结果发现,旅游者的熟悉度指数越高,对目的地形象的评价越积极。但是,该文只设计了14个与目的地相关的认知形象因素,不能全面反映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

总之,以往的研究表明,很多学者采用旅游经历这一变量来衡量旅游者的熟悉度。虽然有学者认为综合考虑直接熟悉和间接熟悉两种方法来衡量旅游者的熟悉度更为合适,但是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在国内对目的地熟悉度这一概念还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泰山为例探讨熟悉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泰山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之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等多项世界级和部级桂冠,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选取泰山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3数据和研究方法

3.1问卷设计说明

旅游目的地形象从3个方面进行测量。(1)认知形象:采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多属性法(multiattributeapproach),在文献回顾及对泰山旅游资源、旅游宣传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32个问题,内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气候、安全等各个方面。(2)情感形象:参考前人研究[注:Baloglu和Brinberg(1997),Beerli和martin(2004)。]设计了4个问题,即“令人愉快的”、“令人放松的”、“令人激动的”和“流连忘返的”。(3)总体形象:参照前人研究[注:Baloglu和mcCleary(1999),BignéJe,Sánchezmi,SánchezJ.(2001)。]设计1个问题,询问旅游者对目的地印象的总体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数字越大表示旅游者对泰山形象的评价越高。

本文综合考虑旅游者的旅游经历(经验熟悉)和获取旅游地信息的信息源数量(信息熟悉)来衡量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1)询问旅游者是否去过泰山旅游;(2)询问旅游者利用哪些信息源获取有关泰山的信息,一共列出9种信息源,该项为多选题。

旅游者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来自省份、家庭收入等问题。

3.2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由本文作者和经过市场调查培训的4名本科生共同完成,问卷发放地点主要在泰山景区各个出口、泰安市火车站、曲阜三孔景点出口、济南市火车站及旅游景点。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575份,其中有效问卷465份,回收率48%,有效率39%。有效样本中,山东省内和外省的受访者分别占46%和54%;女性稍多占51%;受访者以年青人为主,3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了64%;30~40岁及40岁以上分别占21%和15%;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6%以上;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和3000~5000元者为多,分别占了31%和42%;受访者的职业或社会身份的涵盖面较广,涉及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科研人员、公务员、医生、家庭主妇、军人、离退休人员、司机等,所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本次调研要求。

4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认知形象因子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对32个认知形象问项的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明确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结构,归纳认知形象维度以简化问题。

首先,题项17由于变量共同度(communalities)小于0.5被删除,题项24和26由于因子载荷(FactorLoading)低于0.45被删除,题项14、22、23最初被归为一个因子,但由于可信度低于0.6被删除。其余26项重新进行因子分析。

此次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865,Bar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值为3625.344,相应的概率为0.0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对2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结果为所有指标的因子负载均大于0.45,特征值均大于1。26个指标被提取为6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479%。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来对各个因子下的指标进行可靠性检验,所有因子的可信度大于(或等于)0.6,达到要求[注: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2364.](见表1)。

4.2基于旅游者经验熟悉和信息熟悉的熟悉度指数确定

本文采用记分制方法确定熟悉度指数。首先,基于旅游经历,将受访者划分为3种:没去过泰山的人,记0分;第一次游泰山的人,记1分;重复旅游者,记2分。其次,受访者可以从9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中(旅行社介绍、亲朋好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旅游宣传册、网络、有关泰山的书籍/文学作品、广告、其它)选择个人获得泰山旅游信息的途径;该项为多选题,将受访者勾选的信息源的数量(用i表示)作为其信息数量得分。理论上信息数量的最低和最高得分应是0和9,而本次调查的465份有效样本中该项得分是从1到8,平均值是3.43,因此将平均值作为分割点,受访者被分成记1分的低信息熟悉团体(i≤3)和记2分的高信息熟悉团体(i>3)。如表2所示,通过SpSS13.0中的交叉列联表,得出基于信息熟悉和经验熟悉两方面的熟悉度指数:1~4。熟悉度指数为1的受访者称为低熟悉度团体(109人),熟悉度指数为2或3的受访者称为中熟悉度团体(300人),熟悉度指数为4的受访者则称为高熟悉度团体(56人)。

4.3熟悉度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关系

采用一元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选择多层次比较检验(Scheffetest)对不同熟悉度团体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

第一,从认知形象因子来看,不同熟悉度团体除了对“交通”因子的评价不存在明显差异外(F=1.36,p>0.05),对其它5项因子的评价均存在差异。从分层次比较检验来看,在“服务质量”和“旅游资源保护完好”因子上主要是低、中熟悉度团体与高熟悉度团体之间有差异,在“安全/气候”因子上主要是低熟悉度团体与中、高熟悉度团体之间有差异;而在“核心形象”因子上则不同熟悉度团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高中低3个团体之间两两均值比较的显著性水平p小于0.001);以上4个因子从均值上看呈现熟悉度越高,对形象的评价也越高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休闲娱乐”因子出现了与其它因子不一样的结果,即:不同熟悉度团体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出现低熟悉度团体的评价最高(mean=3.74),高熟悉度团体评价次之(mean=2.96),中熟悉度团体评价最低(mean=2.74)的情况。可能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随着目的地竞争日益激烈和旅游者的不断成熟,旅游者已经从20年以前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孔繁嵩,2008),休闲娱乐成为21世纪现代旅游者的基本旅游需求之一,而本文研究中的低熟悉度旅游者只是从一种信息来源了解泰山而没去过泰山,他们对泰山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期望较高因此对该项因子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泰山旅游目前主要是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在休闲娱乐产品开发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和不足,中、高熟悉度团体对这种不足有切身体会,因而对“休闲娱乐”这一项评价的均值都低于3,这说明泰山休闲娱乐产品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

第二,从情感形象来看,旅游者对泰山情感形象的评价呈现出随着熟悉度的增高而显著提高的趋势(p

第三,从总体形象看,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越高,则对总体形象评价越高(F=13.73,p

以上结果表明,一方面,就认知形象而言,随着旅游者由单纯的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的转变,泰山应该加大力度开发和完善“休闲娱乐”产品以提高所有旅游者的认知形象。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情感形象、总体形象以及大部分认知形象因子都表现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熟悉度越高,则形象评价越积极。因此,为了提升旅游者对泰山形象的感知,应该采取必要的营销策略来提高旅游者对泰山的熟悉度,而营销策略应该把信息熟悉和经验熟悉都考虑在内。

4.4熟悉度与信息源的关系

就信息熟悉而言,进一步了解各个熟悉度团体所使用的信息源是必要的。表4的统计结果指出,排在前两位的信息源是“亲朋好友”和“有关泰山的书籍/文学作品”,这两种均属于非商业性信息源。不同熟悉度团体高频率地选择这两种信息源,有力地证明了非商业性信息源在旅游者信息熟悉中的重要性。由于是亲属、朋友传递的信息,人们会感到它比来自商业性渠道的信息更真实可靠,因此更重要;而且在与亲属、朋友的交往中,双方可以相互沟通信息,交流看法和评价。而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多数是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泰山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泰山管理者应在提高人们对目的地的信息熟悉方面投入更多的营销努力,尤其要重视非商业性信息传递渠道的作用。一方面,提高泰山现实旅游者的认知形象(包括服务质量、核心形象、休闲娱乐、旅游资源及保护完好等方面),有利于提高泰山旅游形象的口碑传播力度;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有关泰山的文学名著和作品宣传泰山以及鼓励更多的旅游者和文学人士撰写有关泰山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提高旅游者对泰山的熟悉度的有效措施。

就商业性信息源看,各熟悉度团体选择比例最低的是广告,这是因为旅游者大多认为广告的可信度低。在高熟悉度团体中,选择旅行社介绍、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旅游宣传册、网络等作为信息源的人数均超过50%。因此,目的地营销应该更多地注重这些信息传播渠道。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对泰山的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形象随着旅游者对目的地熟悉程度(包括经验熟悉和信息熟悉)的不同而变化。就总体形象和情感形象而言,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越高,则形象评价越积极;就认知形象而言,6个形象因子中有4个因子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况。与以往只使用先前的经验来界定和衡量熟悉度相比,采用信息熟悉和经验熟悉的组合来衡量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更为科学。因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不仅与其旅游经历有关,还与其对目的地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而了解程度又与旅游者获取目的地信息的信息源数量有关。因此,目的地管理者应该从增加目的地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两方面来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以此提升目的地形象。

5.2建议

第一,目的地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为旅游者提供详实、准确的旅游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潜在旅游者将通过综合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初始的目的地形象,然后进行旅游决策。旅游者通过对有关目的地的各种知识的学习能够加深对目的地了解,从而做到“有备而来”,这将有利于他们做出对目的地形象的良好评价。

第二,应注重口碑及网络口碑的传播效应。Janet和Stephen(2005)通过对旅游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口碑信息来源是旅游者形成目的地形象的关键信息来源之一。如今网络已成为产品的口碑及其传播的重要载体,且网络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或几种形式并存的方式进行传播,其效率和影响力远大于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因此,目的地应采取正确的网络口碑营销策略,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最后,应加强目的地的营销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让旅游者有更高的满意度。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对潜在旅游者的有效促销与引导,同时要关注旅游者需求变化,注重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这有利于旅游者形成重复旅游决策,增强他们的推荐意愿,从而进一步提升目的地形象。

参考文献:

[1]BalogluS.imagevariationsofturkeybyfamiliarityindex:informationalandexperientialdimensions[J].tourismmanagement,2001,22(2):127133.

[2]BalogluS,BrinbergD.affectiveimagesoftourismdestionat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7,35(4):1115.

[3]BalogluS,mcClearyKw.amodelofdestinationimageform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9,26(4):868897.

[4]Beerlia,martinJD.tourists’characteristicsandtheperceivedimageoftouristdestinations:aquantitativeanalysis―acasestudyofLanzarote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4,25(5):623636.

[5]BignéJe,Sánchezmi,SánchezJ.tourismimage,evaluationvariablesandafterpurchasebehavior:interrelationship[J].tourismmanagement,2001,22(6):607616.

[6]FakeyepC,CromptonJL.imagedifferencesbetweenprospective,firsttime,andrepeatvisitorstothelowerRioGrandeValle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1,30(2):1016.

[7]FridgenJD.Useofcognitivemapstodetermineperceivedtourismregion[J].LeisureSciences,1987,9(2):101117.

[8]HuY,RitchieJRB.measuringdestinationattractiveness:acontextualapproach[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3,32(2):2534.

[9]macKayKJ,FesenmaierDR.pictorialelementofdestinationinimageform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3):537565.

[10]milmana,pizama.theroleofawarenessandfamiliaritywithadestination:theCentralFloridacas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5,33(3):2127.

[11]JanetH,StephenK.imageformation,informationsourcesandaniconicaustralaiantouristdestination[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05,11(2):163177.

[12]parkCw,mothersbaughDL,FeickL.Consumerknowledgeassessment[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94,21(1):7182.

[13]pearcepL.perceivedchangesinholidaydestina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2,9(2):145164.

[14]phelpsa.Holidaydestinationimage:theproblemofassessment[J].tourismmanagement,1986,7(3):168180.

[15]SpottsDm,StynesDJ.measuringthepublic’sfamiliaritywithrecreationareas[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1985,17(4):253265.

[16]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3(2):280284.

[17]孔繁嵩.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过度阶段的旅游消费特征[J].商场现代化,2008(5):246247.

aResearchontheeffectsofFamiliarityindexontouismDestinationimage:aCaseStudyofmounttaishan

maming

(SchooloftourismResourcesandenvironment,taishanUniversity,taian271021,China)

泰山文化概论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086-04

abstract:withtheconstantdeepeningofeconomicconstruction,financialinputtotai’ancitizenshascontinuedtoincrease,andtherehavebeensignificantimprovementsineducation,healthcare,andsocialsecurity.thisarticletakestai’ancitizen’sfinancialexpenditurefrom2012to2016astheresearchobject,carriesontheempiricalanalysistotai’ancitizen’sfinancialinvestment,andproposescountermeasurestooptimizethefinancialexpenditureleveloftai’ancitizens.

Keywords:LivelihoodFinance;taianCity;GDp

一、民生财政支出概念界定

(一)民生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民生概念的界定尚未定论,普遍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着眼,是指关乎民众的生存状态、发展机会和权益保护等状况;广义上的民生,涵盖与民生直接、间接相关的一切内容。广义上的民生涵盖范围较广,与政策层面的民生具体项目难以吻合,狭义上的民生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实践中一般使用狭义的民生概念。

(二)民生财政的内涵

关于民生财政的内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学者的观点,认为民生财政属于公共财政范畴,不能对立于公共财政概念,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深一层划分。其次民生财政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民生领域发展滞后的现状,改善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的状况而产生的,所以民生财政支出是指政府财政支出更多地倾向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财政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超越了公共财政的以物为本,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民生财政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同时代集中关注的民生问题会不同,民生财政支出范围就会不同,不同区域的主要民生问题不同,民生财政的倾向度就会不同,所以民生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具有“差异性”。

(三)民生财政支出的界定

综合民生和民生财政的内涵,本文认为民生财政支出涵盖社会事业中与民生关系密切的诸多领域。根据泰安市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民生财政支出的范围界定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住房补贴四个方面,围绕四大支出项目,对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二、泰安市下辖县区财政收入情况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52.9万人,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2016年泰安市下辖县区的人均公共预算收入如表1所示:

以人均公共预算收入情况为标准,将2016年山东省17地市共137个县市进行排名,泰山区、肥城市、新泰市、岱岳区、宁阳县及东平县在山东省的名次分别为:第56名、62名、80名、112名、117名和120名。可以看出,泰安市人均公共预算收入在山东省内排名中等偏下,人均收入最高的泰山区在山东省内仅排名56位,处于中游水平;岱岳区、宁阳县和东平县的排名均在百名以后,处于下游水平。

三、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民生财政支出总量及增长率

从民生财政支出规模总量来看,2012年至今,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总量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态势,全市民生财政支出总额从2012年的888645万元增长至2016年1382764万元,涨幅为1.5倍。2013年后,全市民生财政支出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分别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突破1000000万元,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五年来,全市民生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呈波动变化态势。2012―2016年全市民生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1.89%,其中2015年的增长率21.54%为历史最高值,说明2015年泰安市制定的民生政策成效显著(民生财政支出总量和增长率参见图1)。

(二)民生财政支出在GDp中的占比情况

在民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方面,这一比重基本呈现出平?的趋势。全市民生财政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3.49%增长到2016年的4.17%,达到最高。民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反映了政府财政支出在民生方面的倾斜和投入。2016年民生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政策的稳定(具体民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参见图2)。

近五年,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平稳上升。民生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2年的36.6%增长到2016年的41.8%,同时2014年的民生财政支出突破100万,2015年突破120万,民生财政支出快速上升。2016年,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已接近财政支出总量的1/2且继续不断增长(具体民生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参见图2)。

(三)民生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与边际倾向

民生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和民生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共同决定了民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2013―2015年,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方面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2014年起,泰安市的民生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不断上升,2016年有所下降,但仍大于1。这表明民生财政支出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同时也反映了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密切相关性。2013―2015年民生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持续增加,2016年有小幅度的下降,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26%,即GDp每增加100元,民生财政支出增加26元,总体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具体民生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见图3)。

四、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由于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总量不断增长,民生财政各分项支出也在随之增长。在2016年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结构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达到了576866万元、423060万元、328824万元和54014万元,增长率分别为3.82%、8.85%、7.25%和7.01%,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17.4%、12.8%、9.85%和16.3%。在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财政支出主要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和住房保障支出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一)民生财政各分项支出规模分析

教育支出是泰安市民生财政各分项支出中规模最大的一项支出,并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16年,全市教育支出达到历史最高值576866万元,超过支出规模排名第二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3806万元,是2012年教育支出的近1.38倍。这反映了泰安市近年来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一系列教育政策的落实。2018年,泰安市对教育的投入逐渐由资金投入转为精准纵向发展,努力推动教育精准扶贫,让每个贫困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住房保障支出作为新增的民生项目出现稍晚,与其他三项支出相比投入较少,从现有数据看,虽然2012―2014年稍有下降,但从2014年起,泰安市加大了对住房保障补贴的扶持力度,从31119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54014万元,增长了近1.73倍。

(二)民生财政各分项支出增长率分析

2012―2016年泰安市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7%、15.2%和14.8%;住房保障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2.8%。民生财政各分项支出的增长率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各具特点。教育支出在2015年增长率达到最高,2016年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与泰安市现行教育投入政策的不断稳定有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增长率的波动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014年增长率陡然增至25%以上,是2013年增长率的6倍之多,2016年的增长率逐渐稳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率在2014年达到26.6%的历史最大值,自2014年以来,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的增长率基本上超过教育支出的增长率,说明政府财政资金开始加大向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领域倾斜。住房保障支出增长率变化较为明显,2013、2014年均出现负增长,2015年出现最大幅度增长,从上一年的31119万元增长到54014万元,这也是政府开始对住房保障问题关注的结果(见表3)。

(三)民生财政各分项支出比重分析

民生财政各分项支出在民生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各有特点。2012―2016年,教育财政支出占民生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最高,2013年达到48%,接近全部民生财政的一半。2016年教育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超出社会保障与就业与住房补贴之和。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居四项民生支出之首,呈缓和波动趋势,其波动趋势与占GDp比重趋势基本吻合。

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方面,其在民生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接近30%,但整体上持续平稳增长。目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民生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接近1/3。2012―2016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稳定,基本在30%区间内浮动,仍有提升空间。与教育支出相比,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更为明显,这与近年来泰安市不断出台社会保障与就业政策有关,与2012年相比,增长成效显著。

五、优化泰安市民生财政支出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建设是民生财政建设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全省人均GDp排名后可以看出,泰安市各县区在山东省内排名相对靠后,说明泰安市整体经济建设情况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追求高比重的民生财政支出投入不利于全市经济整体发展。民生财政支出根本上仍然是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是财政支出的基础,财政收入是民生财政支出的直接资金来源。经济建设是民生财政建设发展的基础,民生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脱离了经济建设的民生建设,会因规模效率不足导致整体效率水平低下。今后,泰安市应在提高全市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民生财政的重视,在保证财政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民生财政建设。

(二)健全民生财政资金投入监督机制

截至2017年底,泰安市针对民生财政资金监督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民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够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民生财政工作,容易出现“寻租”和腐败现象。因此,泰安市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与本市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努力使民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化、法制化。同时,建立民生财政支出绩效行政问责机制,并以此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使财政支出真正做到用之于民。具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要适应不同县市的实际情况,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使民生财政资金用到实处,提高民生财政支出的?效水平。真实的数据是进行民主财政支出绩效考核的基础,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获得民生数据,让更多人来评价考核政府的民主财政支出绩效,是泰安市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能让公众来为泰安市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绩效提出建议,还能起到外部监督作用。

泰山文化概论篇10

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中的重点,也是考生们一直得分不高的板块。从文本特点看,它比课本及生活中“散文”的范围要小得多:a.千字左右;B.难度适合区分高三毕业生阅读水平;C.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价值导向。从题目设置的问题看,基本就结构形式、内容表达、构思和主旨等方面设问,考查你的理解、鉴赏能力。说通俗点,就是考你能否看懂作者的意思,以及能否说出它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内容上怎么好。虽然文本每年都换,但考查的基本能力是不变的。只要我们对考查的内容及特点心中有数,切实练好,减少盲目性,就一定可以提高成绩。为此,我们选择了一些近年来代表不同类型的文本以及题型,让你开始了解、适应,尝试解答,为即将到来的高三学习奠定基础。

经典回放

2007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泰山之恩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黏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

(1)(2)

答案:(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2)卑怯(答自卑也可)

解析:本题考概括能力。谈到泰山文化的主要是第七段,文中说“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两个“不如说……”正是对泰山锁闭心态的高度概括,据此提炼出两个关键的词语“自大”和“卑怯”。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1)《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2)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3)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2)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解析:考查信息提取,需要分析段落的内在结构。“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一句出自第三节,其内容依据是第二段,故分析第二段的层次内容即不难得出答案。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案:(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对于语言技巧的分析既要指出其运用的方法,也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答案:(1)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2)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3)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的把握。从一个句子切入,要求能从上下文内容联系与全文的结构关系上去理解此句的内容与作用,既涉及内容,又要指出写法。

2010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然(节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我快乐得几乎接近了恐惧的边缘。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2.第三段写道,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3.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

4.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2011年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用意:(1)总括上下文内容。(2)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1)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2)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解析: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暗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解析: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也反衬了黑妮等志愿者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解析:这句话描写了黑妮的淳朴,“我”不好意思的一点点支持就让黑妮眼前一亮,一天的工作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效,表现了黑妮的湘援事业的乐观,也暗示了“湘援游”的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案:(1)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2)“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3)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解析:(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琐碎的事情做起;(2)黑妮的“湘援游”从事的是湘西苗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但进展如针推土一样艰难;(3)“针挑土”来自民间俗语,正体现了湘西人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文末“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正点明了这一主题。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1)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2)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解析:从“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等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变化过程。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对“针挑土”的态度就是文章主题之所在,因此文中相关笔墨的作用也就是文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不曾实现的未竟愿望,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拍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2.(1)“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3)“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1)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2)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3)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4)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5)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4.(1)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2)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3)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5.示例:(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2)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汗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地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