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3:09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1

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帝王专制统治为出发点,主张君主要爱惜民力、关注民生,以稳固其统治,是一种专制统治策略;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是指尊重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讲究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2.对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

(1)实质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专制,以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进而实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

(2)反映了儒学思想适应了西汉王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需要。

(3)西汉确立的儒学独尊地位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因为这一时期的儒学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理学,但有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求理”的方式,朱程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心外,陆王心学主张理在心中。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进步思想只是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因此,不能把它看成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5.东汉蔡伦不是发明造纸术,而是改进了造纸术,因为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

但他改用植物纤维造纸,降低了成本,有利于纸的推广和使用,更加便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6.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截然相反,但本质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宣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康有为等维新派借用孔子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学说,猛烈抨击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以达到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

7.正确认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不是反对整个满洲族,而是特指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即清王朝的统治,其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

8.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晚年不正确的个人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9.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不是主张放弃基督教,而是反对封建的教会和宗教思想

文艺复兴侧重反对的是基督教禁欲主义;宗教改革侧重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10.狭义相对论与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它把牛顿力学概况在相对论中,是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因为牛顿力学只反映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11.“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指代对象各不相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和不同理论主张,可以自由争论。

12.正确区分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2

一、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中考总复习教学应以《历史新课程标准》、省颁《考试大纲》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还要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确实落实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明确每一单元的考查要求,各单元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是不必掌握的?哪些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哪些是理解和运用部分的内容?我们该理解、深化、拓展到什么程度等等。

老师们在进行中考总复习教学和复习指导时往往会“不放心”,主要是对省颁中考考纲不放心,教学时拼命拓展、延伸、深化、挖掘等等,给学生加工加料,生怕漏了什么,到时中考万一考到怎么办。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1)中考复习应扣紧考纲,不要增加内容。例如:世界近代史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是:“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理解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如:“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都不必掌握。

(2)老师要对考纲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准,这样才能确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单元定为一个课时,(考纲要求是: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商鞅变法(了解变法的背景、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并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当然,商鞅变法2011年才考过大题,今年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选择题和改错题的考法,因此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深化及易错易混点的落实尤为重要。这两个单元的其它内容只要掌握基本史实即可。

(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

中考试卷和市质检试卷往往反映今年中考的导向,教师应特别关注和重视。如去年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推断二个点比较容易出大题:一是孔子,去年的考纲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二是商鞅变法,内容重要,但近年没出过大题。结果,去年市质检考孔子,中考考商鞅变法。今年建议关注人物评价方面的问题。

(三)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

本单元的易错易混点是 “黄帝”与“皇帝”不同;夏朝的第一位王是禹,不是启,获得世袭的是启;秦国与秦朝的区别、商鞅的“鞅”易错。

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知识框架(串线索)

(一)结合课本目录,搭建粗线条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干知识;(形成高度)

如:中国古代史可按社会发展历程及朝代顺序,围绕考纲要求串线索。具体来说,例如:奴隶社会的朝代主要有夏(形成)—商(发展)—西周(繁荣)—春秋(瓦解),每个朝代的主干知识可以加以串讲和细化,也可以有学生自己找出,由学生讲,另一位学生纠错或补充。

又如:中国近代史,可以按目录进行专题式串讲。如“侵略与反抗”专题,我们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列举和对比,教学效果很好。

(二)围绕考纲,串讲重要知识点,构建小框架;(挖掘深度)

如世界近代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共同原因、时间、领导人、主要历史事件、主要文献及其作用等),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我们可以用年代轴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小框架,同时对中考容易考大题的考点进行小切口、深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一)指导答题方法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训练必须有的放矢,反对题海战术,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宽、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练习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剖析、答题技巧的领悟、答题规范性的养成。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有的答题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材料分析题设问的方式往往会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回答……”该题答案一般来自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题目的答案部分来自材料部分来自课本(所学知识);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种题目的答案往往来自课本(所学知识)或学生的人生体验。

(二)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3

一、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中考总复习教学应以《历史新课程标准》、省颁《考试大纲》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还要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确实落实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明确每一单元的考查要求,各单元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是不必掌握的?哪些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哪些是理解和运用部分的内容?我们该理解、深化、拓展到什么程度等等。

老师们在进行中考总复习教学和复习指导时往往会“不放心”,主要是对省颁中考考纲不放心,教学时拼命拓展、延伸、深化、挖掘等等,给学生加工加料,生怕漏了什么,到时中考万一考到怎么办。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1)中考复习应扣紧考纲,不要增加内容。例如:世界近代史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是:“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理解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如:“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都不必掌握。

(2)老师要对考纲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准,这样才能确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单元定为一个课时,(考纲要求是: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商鞅变法(了解变法的背景、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并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当然,商鞅变法2011年才考过大题,今年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选择题和改错题的考法,因此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深化及易错易混点的落实尤为重要。这两个单元的其它内容只要掌握基本史实即可。

(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

中考试卷和市质检试卷往往反映今年中考的导向,教师应特别关注和重视。如去年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推断二个点比较容易出大题:一是孔子,去年的考纲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二是商鞅变法,内容重要,但近年没出过大题。结果,去年市质检考孔子,中考考商鞅变法。今年建议关注人物评价方面的问题。

(三)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

本单元的易错易混点是“黄帝”与“皇帝”不同;夏朝的第一位王是禹,不是启,获得世袭的是启;秦国与秦朝的区别、商鞅的“鞅”易错。1662年郑成功。

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知识框架(串线索)

(一)结合课本目录,搭建粗线条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干知识;(形成高度)

如:中国古代史可按社会发展历程及朝代顺序,围绕考纲要求串线索。具体来说,例如:奴隶社会的朝代主要有夏(形成)—商(发展)—西周(繁荣)—春秋(瓦解),每个朝代的主干知识可以加以串讲和细化,也可以有学生自己找出,由学生讲,另一位学生纠错或补充。

又如:中国近代史,可以按目录进行专题式串讲。如“侵略与反抗”专题,我们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列举和对比,教学效果很好。

(二)围绕考纲,串讲重要知识点,构建小框架;(挖掘深度)

如世界近代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共同原因、时间、领导人、主要历史事件、主要文献及其作用等),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我们可以用年代轴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小框架,同时对中考容易考大题的考点进行小切口、深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串联中外历史知识,形成“大历史观”。(拓展广度)

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鸦片战争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巴黎和会与、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

三、如何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一)指导答题方法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训练必须有的放矢,反对题海战术,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宽、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练习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剖析、答题技巧的领悟、答题规范性的养成。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有的答题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材料分析题设问的方式往往会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回答……”该题答案一般来自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题目的答案部分来自材料部分来自课本(所学知识);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种题目的答案往往来自课本(所学知识)或学生的人生体验。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4

一、测试的目的:

9年级第一轮复习结束,为检查复习情况,在4月26日进行了4月份月考,通过测试查漏补缺。以便进行第二轮复习。

二、试卷结构

⑴。试卷内容比例:中国近代史占45%左右,现代史占55%左右。

⑵。试卷题型比例:客观性试题占40%,主观性试题占60%.

⑶。试卷难易程度比例:

试卷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6:3:1.下面我对9

三、数据统计分析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11、最高分:55、最低分:10、优秀率:27%、良好率:9%及格率:46%、平均分:37.2

2.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试卷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所用时间适中,符合历史科考试标准,教材中的图、表知识和探研性问题,渗透到选择、材料分析和问答题中进行了考查。在注重考察历史知识点的同时,也注重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试卷分析

第一题选择题。本题的得分率为80%左右,出错较多的是第2小题,出错的原因是分析能力差。第5小题和第9小题。出错的原因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差。

非选题中的识图题的得分率约为75%,出错较多的是第14题。此题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思维拓展能力差。

第三题是材料解析题,本题得分率较低,约为50%左右,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表达能力差。对于题目的理解存在问题。从答题情况看,多数同学都不能正确**误的回答,或是回答比较片面。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措施

1、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

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复习,形成自觉复习、主动复习、有效复习的习惯。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以基础训练及自主复习资料为复习阵地,进行系统地复习,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课程标准的重点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强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强化学生考试意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让学生形成审题、作答、检查的考试模试,消除考试紧张心理,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

3、作好考前心理辅导。考试前,上一堂考试辅导课,讲清考试的一般要求、消除紧张的一般方法、应试的一般方法、复习的一般方法等。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应考能力题型解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08

初中历史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系统,首先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学生记忆起来有规律可循,只要理出大的枝干和框架,学生的大脑里就会有系统的知识点,在做题时可以直接调动知识点,不用绞尽脑汁的苦想,大大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另外,初中的简答题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在面对考试时学生只要审对题拿分其实很容易,而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面对考试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善于审题

选择题一般来说是将几个相似、相近或者相反的选项放在一起以达到混淆答题者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认真,就很容易落入编题人设好的圈套。因此,在平日的训练里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审题技巧,识破出题人的圈套和陷阱,做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在平日做练习题时老师可以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起来审题,审题包括审题型、审题干、审题这几个方面,学生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明确出题人出此题的目的,另外要读懂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选正确项还是选错误项,是选做法还是选意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就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会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要根据题目要求逐一排除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老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审题思路: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出此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哪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题目要求选出什么样的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直接排除哪个选项。通过进一步审题,其他选项分别是因为什么被排除以及选择正确选项的原因,通过这一思路学生可以将题目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就能够掌握熟练的审题技巧。

(二)了解题型

了解题型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明白出题意图,迅速作出思考判断,以提高审题的效率。初中历史的选择题题型可归纳为:年代人物类,选择正误类,材料分析类等。年代人物类要求学生选择在某一时期,某一年生的事情或者是某个人的思想做法等,做这类题要求学生把四个选项发生的时间或者是涉及到的人物都写出来,根据题目要求直接选出符合的一项,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选择正误类则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明白题目要求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低级错误。材料分析类是初中历史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的也是较难审题的一类,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学生会分析材料并能从选项中选出符合材料要求的一项,因为历史材料题会涉及到文言文,所以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审题很容易出现理解误差,因此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如果实在读不懂题目要求也要通过捕捉关键词来推测题意。

(三)学会检查

学会审题和了解题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而学会检查则是为了保证答题的质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出现不该犯的错误。首先学生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即使是平日里的训练也要坚持检查,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会保持长时间的兴奋和紧张,一旦做完题学生紧绷的神经也会放松下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检查,而如果学生在平日里就养成了检查的习惯,在做完题后学生依然能受习惯驱使进行检查。另外,在检查时不要轻易修改答案,如果这道题一眼就能看出是自己选错了,那么则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这道题在第一遍做的时候就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在检查的时候依然无法确定答案的话,那最好就不要因纠结而修改答案,人的第一感觉初始判断往往是大脑最深层的记忆,在记忆模糊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最可靠的。

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一)读材料

历史的简答题多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的,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答,因此做历史材料题首先要学会读材料。阅读文言文材料时要学会抓重点,我们做的是历史试卷并非语文试卷,所以无需逐一分析材料中的所有字词,但要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材料的重点所在,并能迅速联系到课本所学知识,然后找到课本知识与材料的契合点从而明确答题方向。

(二)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问题,学生在作答材料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材料理解不透彻,只是根据问题照搬答案,而作材料题时往往都有题目要求是请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所以完全脱离材料照搬课本的现成答案的做法是得不到高分的。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应该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出题人要求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进行作答。

(三)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审题错误,学生在落笔作答之前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看清题目是让回答什么问题,从哪几方面回答问题,很多学生看一眼问题就根据课本上老师画的标准答案全部抄上,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但实际上,历史材料题的问题都比较细致,不会出现那种太广泛片面的问题,所以学生在作答之前要审清题目要求,按照要求作答,不要漏掉要点但也不要多写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的答案。

(四)组织答案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6

一、要有新的思维

1.新的重点:新课标下考试检测的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问题,就是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现有的教材,构建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历史上的制度、思想、观念比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应多关注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问题,并从整体的、文明交融的角度去认识这些问题。

2.新的能力: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内容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如:在平时检测考试的命题时,适当增加一些材料题的内容,也适当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

二、要把握新的备考模式

1.“脱”教材考:高考命题的形式是“脱离”教材的,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新与运用来现实,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大量引用了文献摘录、图表数据、历史故事、历史报刊、名人引言、著名演说辞、历史地图等不同样式的历史材料,就是对此的反映。

2.“拓”教材考:命题的思路是“拓展”教材的,它通过对教材的已有观点从全新的角度再认识来实现,从而追随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中对中学历史有影响的部分。

3.“托”教材考:命题的承载点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命题的答案是“依托”教材的,它通过针对问题把材料和教材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地用教材的言语表达来实现,在看了答案后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要有新的备考对策

1.复习的过程:第一轮复习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求是紧扣课标,根据课本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复习要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方针,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让学生全面落实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合理、有序地培养通识能力,力求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通过合理设置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相联系,总体上构建立体知识体系,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第三轮复习与大纲版复习的思路基本相同,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

2.复习的突破点:也就是对考试大纲中的各个考点要解析透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考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重要的制度和观念、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主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在复习这些考点时,应设置充分的新的历史情境去探究、去感知,进而自主地得出结论。

3.掌握全面知识:也就是把前面提到的“点”、“线”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全面地把握。具体来说,就是以文明史观为主体,兼及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等,重新整合历史的“点”和“线”。

4.关注“热点”知识: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要善于打破课本知识的狭小圈子的束缚,及时了解关注主流媒体的国内外重大的新闻,抓住时事热点,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理解、洞悉现实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得出科学的认识,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并以此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要针对自己的实际

1.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特别是对自己做错了的题目及其内容做好分析和归纳。错误的价值就在于指出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引起自己注意。因此教师在复习辅导中要善于利用错误,让学生对做过的试卷中的错误部分集中进行复习,定期翻阅,并对各种错误原因进行整理分类,以防止一错再错。

2.要会看“分”答题,让学生知道如何看“分”答题。在复习辅导中,我们应给学生讲清楚看“分”答题也是历史考试得高分的一个答题技巧。如果一个问题的分值是一分,那它的参考答案只能是一个短语或者是一句话;如果是两分,则参考答案最多不过两句话。在掌握这一规律后,学生答题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运用概述、论述和叙述的组织方式答题,就容易提高得分率。

3.要练习多种类型的题型。老师在辅导学生时,要精研题型,摸准规律。除常见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外,教师辅导学生时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改错题、注释题尤其是分层评价题高度重视,切实掌握它们的解题方法。

五、要掌握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指以有目的、非常规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知识,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知识和技能对其性质、价值和真实性进行的反省性思考,做出个人独立的判断,提出有建设意义的见解。其包含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技能及自我调节与监控能力等,它不仅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格养成,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此,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批判技能。

一、批判精神的培养

1.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的教学模式指我们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享受独立思考、表达质疑、发挥见解的教学环境,例如讲授《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时,课本上概括为其是“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社会开始形成”,但是,我设计问题“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通商口岸作为传统中国接触外部世界和面向文明的前沿地带,成为中国现代化商业、工业、金融业、运输业以及文化事业的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了带头作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于此,学生积极探究并互相讨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获得了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性答案。于此,使学生用自我见解评价历史问题,使学生明确批判不等于全面否定,而是“选其精华,弃其糟粕”。

2.寻真相、找事实、勤调查、重证据

同志曾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以批判精神培养寻真相、找事实、勤调查、重证据科学态度。历史知识记录着人类过去生活、工作等实践活动,其揭示着古(近)代个体和社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过程,并为提供了各种决策的影响后果,因此,学生必须以批判精神去探究人类历史上的选择和决策,根据自身选择和经验预测当今某些问题的可能性后果。另外,以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和不同思路等方面出发的“历史探究”会呈现不同的历史叙述,倒映出不同的现代影像,于此,实践教学中,寻真相、找事实、勤调查、重证据的主题必须让学生深刻感受现代与历史的内在联系,既能锻炼学生收集、处理、整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又能“浸入式”的锤炼学生批判精神。例如讲授“”使我会布置学生去寻访有亲身经历的老一辈人或者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的作业,使学生贴近、了解、探索具备争议的历史话题;又如在讲授“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生活”时,我会布置学生收集当时使用的“粮票”“布票”等有价物证,通过感受“证据”的历史沉淀,使学生自己揭开历史话题的神秘面纱,获取经验教训和锤炼批判精神。

3.客观角度下的多向思维

每一个历史知识、现象、问题等均具备自身的思辨性、复杂性、多面性和可讨论性,历史的本质具有不惟一性,因此,应从客观角度分析过去的社会特征、风貌、生活和文化信仰等,思考理解过去对现在的主要影响,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信息,锻炼自身的思维多元化和多向行。例如讲授“辛亥革命”时,因其属于课本重点知识并多次出现于高考等重要考试中,在参照大量论文、书籍和影视作品之后,我提出下述三种观点供学生讨论、分析和比较:“辛亥革命是成功吗?是失败吗?还是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于此,有助于学生学习把握近代历史发展历程和全面深入了解辛亥革命,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的批判精神和论证思维。

二、批判技能的培养

1.对比分析能力

若个体缺乏批判意识,容易受到已有暗示和论证的影响,使其不能独立思维、区别真伪和辨别正误。于此,实际教学中,我设计易于混淆和易于误解的问题,使学生反复思考辨析和认真仔细比较,用客观性的批判意识去分析、理解、把握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材料和观点,寻找发现其中的错误和缺点,挖掘历史的本质特征。如我设计“《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C.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请选择正确答案”的问题。其中a项具备很强迷惑性和干扰性,必须使学生通过仔细推敲和辨析比较后掌握《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基本性质,因此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推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得出C项为正确答案的结论。

2.修正反思能力

修正反思能力能提高学生批判意识的精确性和批判性,修正不符事实的思维观念。若学生具备优秀的批判意识,则能在思维活动中客观把握正反论据,在自己见解出现错误时及时修正,反思错误见解出现的原因和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作业、试卷中出现错误时,并未先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而是参照其他学生的正确答案敷衍的改正,以至于恶性循环使屡错屡犯。因此,必须在批判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锤炼学生的修正反思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刻反思,积极主动的检查、挑剔、甚至否定自我思维,提高自身的批判意识和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应该以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调控能力为辅,综合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人格养成和知识体系。于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学生以史为鉴、彰往察来的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8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9

1 对所给材料理解不全面而导致错选。

例 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③章太炎主张革命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学生往往会漏掉①和②而错选C或D,即漏选了康有为的主张——“君主立宪”和“立宪可避免流血”(材料中第一句话暗含了这两个主张)。究其原因,是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未能挖掘出材料中隐含的信息。

对策:认真阅读全部材料,注意到其中隐含的信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和课外书籍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没有充分挖掘关键词而对备选项辨析不明导致错选。

例 19世纪后期,青岛、烟台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下表是山东章丘、山东济阳在20世纪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学生最容易漏选③而错选C。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材料中的关键词——“开埠通商,引发了……调整”或者对此理解不深刻,因而没有能够辨析出备选项中的③也是正确答案。

对策:解答此类选择题的要领在于,抓住和抓全关键词并对关键词深刻分析,依据关键词对备选项仔细辨别,从而找出正确答案。总之,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要养成仔细阅读材料和把握关键词的良好习惯,能依据已知条件进行正确辨析。

3 没有注意到设问问题的角度而导致错选。

例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

a 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果关系

B 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C 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D 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学生往往会错选C。究其原因,是受到了题目中其他信息——“社会主义”的干扰,而没有正确把握设问问题的角度——“国际关系”。

对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做到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认真审题,把握设问问题的角度,防止出现本来会做但因没有注意到设问问题的角度而错选答案。

4 对历史时代特征模糊不清而导致错选。

例 “垄断”这种经营方式产生于一个“新时代”,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新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学生往往会错选B或D。究其原因,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其中最主要的特征)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错选。通过题目中的关键词——“垄断”可以想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接着联系当时最主要的特征“电力的广泛使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C。B虽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

对策:知识点记忆类的题目往往与时代特征有关,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历史时代特征的整理和归类分析,在对比中深刻理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重大历史事件,并构建由具体的时代特征和事件组成的知识框架体系。

5 逻辑分析能力欠缺而导致错选。

例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话的出现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④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篇10

关键词:中学历史思维定势单元复习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因为教学模式、教师固有知识及教学理念、学生思维的定势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复习课,谈谈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做了如下处理。

一、确立新主题教学,打破固有知识结构定势。

传统复习本单元时仅仅局限于近代中国的时空观下,实际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一种近代化。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方面。本单元复习可以站在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高度,确立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冲击近代中国”,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构建,不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又可以跳出本单元和必修二,在宏观上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角度概括,提升复习主题高度和深度。从教学效果看要优于传统旧知复习,所以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积极确立适合本课的主题进行教学。

二、适时讲练,易错提醒,纠错规正,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本单元的知识点,易错点特别多,对于一些概念,要想法设法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多次强化训练。

(一)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展示结构演进图(略),帮助学生理解瓦解的表现。

笔者以自然经济的两大特征(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为切入点,分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积极的侵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再结合,以及大量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必修二第1单元知识,又可以理顺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更可以直观解释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避免多次枯燥的语言提示,提高效率。

2.顺势展示典型例题,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例题: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笔者引导学生直接读取材料信息,分析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a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瓦解,D说明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仍有抵制作用。笔者借此题追问B项有无反映自然经济瓦解,很多学生模糊,笔者借机分析,自然经济瓦解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还有农民破产也是表现之一,B项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破产农民进入工场劳作也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与题意“直接证据”不符,笔者借此既强化了训练,点拨了误区,又进行了解法指导。

(二)洋务经济与近代化

引导学生落实洋务运动基础知识后,强调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有一些学生对于近代化的内涵不了解,或者笼统地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笔者通过概念解读及展示例题跟踪训练达到纠错规正的目的。

例题:一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

a.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B.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D.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解体

笔者利用此题一方面提醒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近代化开端,主要是因为采用机器大生产,推动经济的工业化,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凸显本课近代化主题。

(三)民族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

很多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那么中国亦是如此。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总有这样的错误思维定势。笔者设计展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趋势图,借复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史实,追问学生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区别,及时提醒:“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此达到纠错目的,打破学生的错误思维定势。

三、历史联系现实,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打破“死史”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