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3:15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计算实验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125-04

1引言

供应链是由负责采购、制造、配送、销售等活动的自治或半自治主体组成的网络,这些主体在市场体制下通过合作博弈与利益协调,自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宏观层面,国家和地区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需要不断调整产业规划和政策,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环境;从企业微观层面,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外包非核心业务,需要建立多渠道销售策略以应对电子商务的冲击,需要采用多源采购策略满足供应和需求的巨大不确定性。另外,原有企业倒闭和退出、新企业的进入和成长等。这些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决策行为导致了供应链网络的不断变化和供应链管理的巨大风险性。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如地震)、重大公共事件(如“禽流感”)、社会、产品质量和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增多,对供应链网络产生巨大影响,致使供应链网络成员的效益严重受损。

总的来说,供应链风险日益表现出系统复杂性,对复杂环境下供应链网络风险的研究成为供应链领域的一大热点,吸引了大量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1,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也有学者采用传统的仿真方法,通过约束和政策参数的变化模拟成员主体行为的动力性等。

近年,随着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在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计算实验方法[3,4]。作为一种尝试,计算实验方法被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等众多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与经济效益[4,5]。该方法以计算机建模为手段,充分考虑参与主体学习、偏好、自适应等特点,并能将定量模型与规则模型有机结合,更加方便地从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出发,架构微观和宏观联系的桥梁,研究供应链网络中管理者关心的重大问题,揭示供应链网络演化过程的本质规律。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对国内外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进行梳理,从微观角度分析供应链网络中个体的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从宏观角度分析现有供应链网络风险及其演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最后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供应链日常风险和协作风险研究

供应链风险源于各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供应链的绩效与预期的收益或管理目标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6]。吴军等[2]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害性两个维度将其划分为日常风险和突发风险。

日常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中的日常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学者从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角度来研究供应链日常风险管理[7~12]。tang[7]讨论了一个多阶段序列生产线在最终需求不确定和各阶段产量不确定下的订单分配问题。tagaras和Lee[8]提出了通过最小化订货成本和质量成本来优化供应商选择。Sedarage等[9]把这一问题扩展到供应商大于2且订单不平均分配的情形。Chen等[10]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层次多标准决策模型来评估和选择供应商,以减少风险。Chan和Kumar[11]考虑协作的风险,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选择全球供应商。Lin[12]整合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规划来进行供应商评估和订单分配。也有许多学者从收益管理、产品管理、信息管理和契约设计的角度对日常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3]。

在供应链中,一方面,各成员的利润(效用)依赖于所有成员的行动,也就是他们的行动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成员又有各自独立的利益。这种利益的独立性和依赖性使他们之间的协作产生风险,并在供应链中传递、累积。协作风险有时又被称为合作风险[14]。韩梅琳和郑建国[15]认为供应链协作风险不同于企业内部风险,在来源、影响范围以及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Choi和Krause[16]研究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风险,结果发现:少数供应商可能会获得企业的核心技术,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供应商过少,供应遭遇风险时难以在短时间选择其他替代供应商;选择过多时,增大了协作风险,增加了交货成本和不可靠交货可能性。wu等[17]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伙伴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并从风险分担、信息共享、库存控制模式的变化和供应链柔性的角度概括了减少风险的措施。刘朝刚和马士华[18]指出协作风险(合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信任风险、道德风险、利润分配风险和套牢风险等,并分析了各种形式协作风险的后果,提出了预控对策。

3供应链网络及其风险研究

供应链网络系统是由数目众多的供应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当前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和规划、网络的稳定性和评价、给定网络结构下的订单处理和契约设计等方面[19]。随着供应链风险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也开始关注风险内容,形成了供应链网络下风险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针对不同的风险下供应链网络设计和规划[20~23]、供应链网络的风险分析、评价和管理[24~26]、不同风险下供应链网络的契约设计[27~29]等。研究方法涵盖数理模型、定性分析、计算机仿真等[30]。

供应链网络设计和规划在传统供应链网络设计内容中考虑各种潜在风险,采用数理方法和模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常见和影响较大的一类风险,供应链中断有很多种可能,一旦发生对于供应链基础设施来讲很难及时恢复,因此在供应链网络设计阶段应该考虑中断风险。Snyder等[20]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建立了几类中断风险下的设施选址和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Cruz和wakolbinger[21]则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环境约束、社会网络等加入传统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采用数学建模等手段建立框架,综合考虑了供应链网络中不同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及风险。Georgiadis等[22]针对不确定的短暂变动的市场需求设计了最优供应链网络。Santoso等[23]建立了一个随机规划模型研究不确定条件下供应链网络的设计问题。

供应链网络的风险分析、评价和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从供应、需求、中断等角度对供应链网络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就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trkman和mcCormack[24]认为在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中,对具有最大潜在中断风险的供应商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作者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模型以识别和评价供应链网络中的供应风险。tuncel和alpan[25]首先通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研究了供应链网络的中断因素,随后采用petri网方法将供应链网络的风险管理过程整合到供应链网络的设计、规划和绩效评价过程。激烈的竞争导致供应链网络的设计、管理和优化变得日益复杂和困难,wu等[26]建立了离散时间模型用于刻画供应链网络中的不可靠产能,基于此研究了缺货需补和缺货不补等不同条件下单级供应链和多级供应链的绩效。

对风险下供应链网络契约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环境下研究传统契约的适应性以及供应链网络环境下如何设计协调策略以应对风险。Zhao等[27]研究了风险下闭环供应链网络中的协调问题,作者建立了一个单供应商、多零售商、单物流服务商、多市场的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突发事件情况下供应链的协调策略。wakolbinger和Cruz[28]建立一个框架研究信息共享契约和风险共享契约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战略信息共享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和风险共享契约下的供应链网络绩效。随着供应链网络中成员企业之间交互的日益频繁,企业破产会在供应链网络中进行传播,Xu等[29]选择供应商管理库存和信息共享策略,研究如何设计协调策略来降低破产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播。

4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风险研究

上述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无论是基于风险环境还是基于稳定环境,大多基于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供应链网络结构是静态不变的。然而,实际的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31]。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网上销售的流行都带来了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剧烈变化[32]。

Choi等[33]认为供应链网络是一类复杂自适应系统,因此,很多供应链网络是涌现而成,并非通过有意设计而形成的。管理者必须决定给予供应链网络多大程度的控制和涌现行为。Surana等[34]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供应链变得几乎和生态系统一样复杂,由此,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即要求供应链能够在动态环境中适应性地采取协调策略,以保持供应链的柔性和一致的群体行为。

良好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成员企业实现目标、提高利润的重要保证。Lee等[35]认为供应链结构决定了供应链在复杂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牛鞭效应和制造延迟等复杂的系统行为。一般来讲,简单的两层供应链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化和分散化。如果不存在战略上的相互作用,制造商偏好于集中化结构而非分散化结构[36]。然而,mcGuire和Staelin[37]指出在两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存在战略关系的供应链系统中,分散化也有可能成为nash均衡结构。moorthy[38]研究了战略关系怎样影响网络结构,并且得到了分散化可以成为nash均衡结构的条件。后来,Gupta和Loulou[39]分析了一个经济系统中创新对供应链结构的影响。

在实际供应链网络中,企业的日常决策会产生大量的风险,同时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企业的行为。无论是日常风险还是协作风险,他们在供应链网络中是不断传递和演化的。由于某个企业局部决策失误会导致整个网络低效率甚至崩溃,且这一现象会随着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而变得更加不确定。weisbuch和Battiston[40]建立一个简单的产品网格模型,用仿真手段研究在何种条件下供应链网络中的局部失误会最终导致整个网络产品的急剧短缺直至破产倒闭。mizgier等[41]借用weisbuch和Battiston[40]的模型,采用多方法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网络结构,研究局部动态交互如何影响整体的经济行为。Hua等[42]采用多agent方法研究在供应链网络下破产是如何产生和传递的。Xu等[29]则通过建立三级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如何设计协调策略来缓解破产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递。Serrano[43]研究供应链网络中资金支付的风险传播,指出即使下游订单是常量,供应链网络中仍然存在资金支付的动态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剧烈性在上游更加明显。

5总结和展望

近年来,由于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供应链网络视角,从微观层面综述了供应链网络中个体的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现有供应链网络风险及其演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现状。

随着供应链成员主体交互、网络结构和环境变化等复杂性以及供应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加剧,对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研究各种风险的形成和传递机理,特别是成员主体的行为和交互对风险的影响,同时还要研究以成员主体微观行为与博弈特征为基础的供应链宏观结构演化及其对风险的影响。根据现有成果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深入:

(1)从微观层面刻画供应链成员的行为及其动态交互过程,研究交互过程中各类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的动态演化和传递机理;研究微观层面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协调策略,分析不同契约在动态变化的供应链网络中的适应性。环境突变、结构变化对供应链成员的协作和行为等的影响机制,对协作风险的演化产生的影响。

(2)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除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行为具有动态特性外,企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也是动态变化的。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分别研究内部企业的决策,如外包决策、合同设计等,以及外部竞争加剧,供应链成员的进入和退出、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下供应链网络的演化及其风险;企业微观决策(如订货策略、协调策略设计)对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影响等。

(3)中断风险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更加具有实践意义。扩展传统的两层结构为多层结构、多成员的供应链网络,从整个供应链网络角度研究突发事件的影响机理,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与网络结构及其柔性、供应链成员行为之间的关系,中断风险对供应链的结构性能和供应链成员行为的影响等。

(4)基于计算实验的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管理认识到不断深入,对供应链的研究除了需要动态的供应链外部环境,更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大量的自主主体行为或心理活动,要综合考虑供应链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动态演化性,以及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系统行为的整体涌现。

参考文献:

[1]tangCS.perspectivesin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6,103(2):451-488.

[2]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3]王飞跃.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25-35.

[4]盛昭瀚,张维.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5):1-10.

[5]盛昭瀚,张军,杜建国.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6]ZsidisinGa.aGroundedDefinitionofSupplyrisk[J].Journalof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2003,9(5):217—224

[7]tangCS.theimpactofUncertaintyonaproductionLine[J].managementScience,1990,36(12):1518-1531.

[8]tagarasG,LeeH.economicmodelsforVendorevaluationwithQualityCostanalysis[J].managementScience,1996,42(11):1531—1543.

[9]SedarageD,Fujiwarao,LuongH.DeterminingoptimalorderSplittingandReorderLevelforn-supplierinventory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99,116(2):389-404.

[10]ChenCt,LinCt,HuangSF.aFuzzyapproachforSupplierevaluationandSelectioninSupplyChainman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6,102(2):289-301.

[11]ChanFtS,Kumarn.GlobalSupplierDevelopmentConsideringRiskFactorsUsingFuzzyextendedaHp-basedapproach[J].omega,2007,35(4):417-431.

[12]LinRH.anintegratedFanp–moLpforSupplierevaluationandorderallocation[J].appliedmathematicalmodelling,2009,33(6):2730-2736.

[13]周艳菊,邱莞华,王宗润.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24(3):1-7.

[14]刘益,钱丽萍,尹健.供应商专项投资与感知的合作风险:关系发展阶段与控制机制的调节作用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1):30-36.

[15]韩梅琳,郑建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风险分析及评估[J].商业研究,2007,10:57-62.

[16]ChoitY,KrauseDR.theSupplyBaseanditsComplexity:implicationsfortransactionCosts,Risks,Responsiveness,andinnovation[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6,24(5):637-652.

[17]wuXH,ZhongXB,SongSJ,wuC.StudyonRiskanalysisofSupplyChainenterprises[J].JournalofSystemsengineeringandelectronics,2006,17(4):781-787.

[18]刘朝刚,马士华.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风险与控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8):66-67.

[19]王建华,李南,罗建强,郭慧.价格敏感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及其混合遗传算法[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3):167-171.

[20]SnyderLV,Scaparramp,DaskinmS,ChurchRL.planningforDisruptionsinSupplyChainnetworks[J].tutorialinoperationsResearch,informs,2006:234-257.

[21]CruzJm.wakolbingert.multiperiodeffects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onSupplyChainnetworks,transactionCosts,emissionsandRisk[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8,116(1):61-74.

[22]GeorgiadismC,tsiakisp,Longinidisp.optimalDesignofSupplyChainnetworksUnderUncertaintransientDemandVariations[J].omega-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11,39(3):254-272.

[23]Santosot,ahmedS,Goetschalckxm,Shapiroa.aStochasticprogrammingapproachforSupplyChainnetworkDesignUnderUncertainty[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5,167(1):96-115.

[24]trkmanp,mcCormackK.SupplyChainRiskinturbulentenvironments-aConceptualmodelformanagingSupplyChainnetworkRisk[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9,119(2):247-258.

[25]tuncelG,alpanG.RiskassessmentandmanagementforSupplyChainnetworks:aCaseStudy[J].Computersinindustry,2010,61(3):250-259.

[26]wuYF,Dongm,tangw,etal.performanceanalysisofSerialSupplyChainnetworksConsideringSystemDisruptions[J].productionplanning&Control,2010,21(8):774-793.

[27]ZhaoLindu,QuLinibo,Liuming.DisruptionCoordinationofClosed-loopSupplyChainnetwork(i)-modelsandtheore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novativeComputinginformationandControl,2008,4(11):2955-2964.

[28]wakolbingert,CruzJm.SupplyChainDisruptionRiskmanagementthroughStrategicinformationacquisitionandSharingandRisk-sharingContra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1,49(13):4063-4084.

[29]XuXiaoyan,SunYanhong,HuaZhongsheng.ReducingtheprobabilityofBankruptcythroughSupplyChainCoordination[J].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partC:applicationsandReviews,2010,40(2):201-215.

[30]peidroD,mulaJ,polerR,LarioFC.QuantitativemodelsforSupplyChainplanningUnderUncertainty:a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2009,43(3-4):400-420.

[31]SimchiLeviD,Kaminskyp,SimchiLevie.DesigningandmanagingtheSupplyChain[m].newYork:mcGraw-Hill,1999.

[32]黄健,肖条军,盛昭瀚.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9,30(5):25-32.

[33]ChoitY,DooleyKJ,Rungtusanathamm.SupplynetworksandComplexadaptiveSystems:Controlversusemergence[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1(19):351–366.

[34]Suranaa,KumaraS,Greavesm,etal.Supply-Chainnetworks:aComplexadaptiveSystems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fuctionResearch,2005,43(20):4235-4265.

[35]LeeHL,SoKC,tangCS.theValueofinformationSharinginatwo-Level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0,46(5):626-643.

[36]SpenglerJ.Verticalintegrationandanti-trustpolic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0,58:347-352.

[37]mcGuiretw,StaelinR.anindustryequilibriumanalysisofDownstreamVerticalintegration[J].marketingScience,1983,2(2):161-191.

[38]moorthyKS.StrategicDecentralizationinChannels[J].marketingScience,1988,7(4):335-355.

[39]GuptaS,LoulouR.processinnovation,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ChannelStructure:StrategicalincentivesinaDuopoly[J].marketingScience,1998,17(4):301—316.

[40]weisbuchG,BattistonS.FromproductionnetworkstoGeographicaleconomics[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7,64(3–4):448–469.

[41]mizgierKJ,wagnerSm,HolystJa.modelingDefaultsofCompaniesinmulti-stageSupplyChainnetworks[J].intJ.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5:14–23.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2

论文摘要:理性的决策应是基于从经济学和线性规划的最优计算中得到的结果,而且,在物流领域,通过最优化概念建立起来的物流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模型可以为管理组织提供剖析各种物流活动的分析工具,从而最佳利用物流资源,实现企业的快速增长。文章提供了一种利用最优化概念来建立物流分析的新方法,并设计了基于系统集成方法的各物流子系统的网络模型。

经济学在其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将重心放到了人性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理性,尤其侧重于人们如何理智地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问题。它主要关心三点: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经济产品的分配均衡。作为经济学的决策理论—厂商理论所研究的模型是通常假设厂商在理性的指导下,实现资源使用和分配的利润最大化。然而,实际情况是厂商的决策行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它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做出决策,因此,厂商在实际运营中只能根据最优化原则做出合理的决策。

本文的主旨是想通过物流这一重要领域把经济学的中心领域—厂商的生产和销售决策联系起来,建立物流网络最优化模型,通过该模型阐述对物流资源的最佳利用以及物流的集中与分散化决策的平衡问题,历史遗留系统与陈旧认识问题,最后提出中国物流未来的方向、机会和需要应对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富裕的消费者导致国内、国际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出现了成千上万新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正被销售和配送到国内与世界各个角落的顾客手中。中国的物流业正处在波澜壮阔发展的边缘,为了应对扩大的市场和快速增加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挑战,企业在规模和复杂度上都有所增大。多个工厂的共同运作替代了单个工厂。产品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配送已经成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物流在GDp中的贡献大约为21.33%。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其中运输成本为16,558亿元,保管成本为8,467亿元,管理成本为4,089亿元。而在美国,物流在GDp中的贡献为9.9%,其中美国工业在货运上花费大约为5,540亿美元;在仓库、储存和存货持有成本上花费3,320亿美元;在行政、和管理物流过程上花费超过400亿美元,总计9,210亿美元。作为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影响着通货膨胀率、利率、生产率、能源成本和可供性,以及经济的其他方面。考虑到物流对土地、人力和资本的消耗以及它对生活水平的影响,物流确实是一个大产业,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受到基础设施较差、分散而杂乱的分销体系、地方保护主义、第三方物流能力缺乏、现金流和应收账款等问题的困扰,还有信息和网络技术利用问题和限制性法规。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不发达的经济基础成为物流运作的主要挑战,例如,50%以上生产和销售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物流运营体系,以制药业为例,我国制药业中有1600家批发商,而在美国只有8家,其中4家公司分销了80%的产品,边际利润率则为3-5%中国多层次结构既导致对物流服务水平缺乏控制,又导致对销售网点缺乏控制,因为分销商也使用了众多的分包商。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无法控制交货时间或交货状况,并且对销售点的控制会造成对销售和营销的极大挑战。目前普遍存在的做法更糟,即批发商的差异定价策略,它们在一个地方全部买断货物,然后在另一个区域赚取利润。此外,在这种多层次的批发商结构中,很多二、三级批发商只有很薄的1-2%的经营利润,然而它们却面向顾客提供服务。有些著名品牌的生产商发现,通过直接与底层批发商合作以及直接与所选择的关系顾客联系,可以从它们的分销体系中去掉一到二层级别,而实际增加的分销成本比消除中间层次所获得的利润要高。虽然如此,但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取得成功的,这在经济学上证明是不正确的。

我国目前的物流基础和经营方式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本土公司和外国公司的盈利绩效。这一方面说明在我国很少有高效率的物流和供应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物流和供应链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而改进这些领域物流绩效。即需要很大努力,也同样需要时间。

我国政府正投人巨资提高物流和运输基础,使物流和供应链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同时中国政府也不断加大政策的自由度,完善各项法规。政府正要在一些关键领域推动物流领域发生变化,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物流在下列几个领域面临的挑战:地理位置分散、分销与基础设施、物流标准化、信息和网络技术、规章制度以及文化和不成文的商业惯例等。这些使物流资源的整合空间很大,但难度也大。

尽管如此,我国必须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因为我国企业要想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必须赢得国外具有竞争力的物流和供应链对手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也可感受到目前我国四种强烈的因素或驱动力在推动企业的变革:第一是市场增长和顾客需求的改变;第二是政府政策自由度加大,大力支持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第三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危机加剧,扩大国内市场的分销能力和降低成本的压力加大,危机将推动企业变革;第四是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企业资源系统(eRp)开始应用与普及。这些都是整合物流资源的大好时机,企业必须适应变化改变传统思维,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使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并参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物流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以下物流资源整合与利用模式,仅供参考。

二、物流资源的规划与整合模式

“如果无法衡量,你就无法管理”,这是寻求提高经营业绩的企业管理者们非常熟悉的格言。这一原则在物流与供应链中同样适用。企业在设计、规划、执行和管理复杂的物流和供应链时需要精确的衡量。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网络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它影响的不仅仅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而是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建筑、食品、汽车制造等产业,成为了所有产业之中的领头羊。与此同时,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刚兴起的企业,企业资源系统(eRp)大范围开始在企业使用,为建立与管理企业数据库提供了便利。这些系统为在各个企业之间建立标准的事务型数据库提供了保证,从而对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方便。美国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商业投资以指数型增长,目前仍然保持强劲势头,这些先进的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为美国企业在全球赢得了竞争优势。

与此相对,我国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动信息产业,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网络的大量普及,电子商务B2C,B2B的发展以及企业eRp系统开始使用,这就为基于网络最优化模型来规划物流资源,达到最佳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但在我国规划、设计和执行一条有效并高效能的物流和供应链是很困难的任务,对许多公司而言,如今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能源和其他资源成本的大幅波动、外包机会、迁移的人口,以及对产品和工序的快速技术创新,这需要企业同时管理流人的物品和部件;制造或加工工作的选址、合作伙伴选择与设计,以及面向顾客的产品分销,这些都使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日益困难。同时,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困扰,因为一条管理良好的物流与供应链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可节省大约20%-30%的物流总成本;但一条管理不善的物流与供应链将可能导致企业的崩溃。基于此,下面我们尝试基于网络和eRp技术,应用系统集成法佗建立物流网络资源规划最优化模型。

1.网络最优化模型(networkoptimizationmodels,nom)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模型概览

nom是一系列精确表达的数字程序模型,用以方便地代表物流与供应链中出现的所有活动。它不仅为描述和测量物流与供应链中所有关键运作点业绩提供方法,而且也为选择最优的物料来源、设施的基础结构、流程活动、对未来需求、成本、能力和其他内外部因素以及在不同估计下贯穿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种流提供了方法。正确运用该模型会为未来环境下的运作提供对风险和回报的准确评估,并使管理者利用模型提供的模式做出信息充分与理性决策。

(1)物流与供应链网络

物流与供应链网络如图1所示。图中网络的节点表示设施,节点通过节线(链)连接,节线表示企业在管理物流与供应链时允许的直接运输连接,虚线表示信息的流动。尽管网络是描述和讨论物流与供应链最优化模型的一种有用工具,但是图中的网络仅仅是提供了物流与供应链的一种高层次的图像,要进行更有意义的分析,还要描述设施和运输节线更详细的信息,如产业结构类型、产品转化的活动与过程、资源、生产能力与成本等。图中的网络包括四个级别的设施。产品由上至下依次从供应商到工厂,从工厂到配送中心,从配送中心到市场进行流动。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一般都有若干个级别,而且产品有时会自下而上进行流动,如中间产品回到工厂再加工,逆向物流,可重复利用的产品或设备(如托盘、集装箱等)从市场回到配送中心或工厂进行重复利用。

规划与设计nom时,可把它看作是节点和节线(或联系)的集合,代表供应商、设施和顾客市场的节点通过运输线联系起来。在遵守所有设施、流程和节线活动的约束条件下,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及信息“流”过网络,选择能使物流总成本最小的设施/流程活动的合理组合。

(2)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规划

我们知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些物流专家、战略专家和运筹学专家开始所鼓吹的企业一体化规划概念的具体化。首先,它是采购、生产、运输、仓储等活动的功能一体化;其次,它是这些活动在地理上分散的供应商、设施和市场之间的空间一体化;再次,它是这些活动在战略层、战术层、运作层三个层次上的跨期一体化。简言之,战略层规划包括了在长期规划中实施的资源获取决策,战术层规划包括了在中期规划中实施的资源分配决策,而运作层规划包括了那些影响企业短期经营行为的决策。

跨期一体化也称为分级规划,它要求在各个规划层次上互相重叠的物流与供应链决策具有一致性。跨期一体化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最为关键的要素。如果企业的产品是在技术落后,相对于企业供货商和产品市场来说位于一洲良差位置的工厂中进行生产,那么有效的运营并不能获得高利润。反之,当评估一个新的或重组过的物流与供应链网络时,我们必须使在这个网络中将进行的运营活动达到最优,至少是近似最优。nom模型运行的宽度和深度提供了对不同物流与供应链结构的风险和回报的大量深人了解。在给定一系列被测的未来模型输人时,模型将面临许多连续的选择。这些一致的选择被称作“锚”,它是形成实施计划的基础。为了在将来的物流与供应链形成一个完整的愿景,可能还需要开发和运行附加的模型。一旦定义和确定未来物流与供应链愿景,就要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来实现这一愿景。由于实施不同的变化来优化整个物流与供应链网络可能需要2-3年时间,nom可能被用来定义有效的快速物流与供应链网络,这提供了一个整合物流资源并最终利用的优化的阶段性实施计划。网络中的变化包括建造新的生产或分销设施,关闭现存设施,构造新工序与变革组织或其他潜在的变化。

三、物流资源最佳利用的集中式与分散式决策

管理者在决定参与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并制定最佳利用物流与供应链最优化决策时,会希望同时采取集中的方式和分散的方式,物流与供应链层次结构的一个重要基本目的就是解决这个难题。集中式决策的必要性在于集中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决策,而分散式决策的必要性在于决策操作可以快速而具体地得到执行。如上面所讨论的,使用nom建模系统在集中式规划的基础上可以帮助企业制定一些指导方针,将这些方针传递给低层的建模系统就可以解决集中式决策和分散式决策的冲突。

例如,物流管理者使用战术层最优化系统来为下属的每个工厂制定短期生产目标,并传递给生产规划最优化系统,每个工厂一份。作为系统的输人,生产管理者根据这个目标为工厂的下一个生产季度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如主调度计划和最佳生产能力等级。然后,这些计划被传递给生产调度系统和mRp系统,基层管理者使用这些计划来制定下个月的具体生产计划。另外,低层系统为高层系统提供反馈,反映具体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而必须通过集中式计划进行的调整,以其达到最优化目标。

四、处理历史遗留资源与改变陈旧认识

历史遗留资源包括过时的计算机系统与非标准化的大量托盘与包装设计,考虑这些资源约束进行规划时,必须煞费苦心,有时还要考虑与新系统进行棘手的链接。基于网络的eRp系统允许企业替换那些无效的历史遗留系统,并对那些异类数据库进行同质化和集成。对于企业内大量托盘要进行规划,决定允许加人系统的托盘材质、型号、规格,最后按企业定义编码并进人系统。随着旧托盘使用寿命减少并退出系统,参与企业收回托盘投人,大概3-5年可实现托盘全部标准化,与此相适应,包装、集装箱等也随之进行标准化设计。统一的托盘共用系统建成后,由第四方物流(4pL)经营,达到资源整合的目标。

尽管对历史遗留资源进行替换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要克服物流与供应链制定过程中的陈旧认识所造成的障碍,往往是一项更艰苦的工作。这些问题包括:地理分散造成地方统治经济,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基础设施、规则、文化和技能以及不成文的商业惯例等差异。我国的企业囿于陈旧认识的束缚并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可以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都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使用eRp系统,企业管理者虽然认识到必须发展企业分析工具,帮助其理性决策,但不了解使用市场上哪一种eRp系统。对此,建议企业购买或开发基于网络的eRp系统,同时要对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it技术所带来的理性决策的价值,以及使用最优化模型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并进行利用的形式、功能和好处。

五、结论

在区域物流与供应链的战略和战术设计规划中,使用网络最优化模型来整合物流资源,达到最佳利用的目标能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提供特别的经济收益,这些收益通过以下方面获得:

1.优化集成的设施、工序和资源基础结构;

2.依据投资机会、原材料获取和预期产品需求弹性确定的规模;

3.考虑到物流与供应链和市场地点以及本地区劳动力、能源和其他资源成本的选址;

4.通过整个物流与供应链基础结构中定义的用以获取最大回报的优化产品流准则;

5.可实现区域资源最佳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目标。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3

首先,必须解决分公司的角色定位。每个分公司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每个分公司运作的程序是什么?这是在分公司角色定位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当今国际市场环境变化迅速,确定每个分公司在整个供应链当中的角色作用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供应链在满足变化的需求量时所具有的柔性大小。因此,在对分公司定位时不仅要考虑当地市场的需要,还必须考量该分公司对供应链中其它市场的贡献。如丰田在全球各地的主要市场都建有生产厂,1997年以前,各生产厂的产品只能供应当地市场,但一旦本地经济不景气,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当生产能力超过了当地市场需要,剩余的生产能力却不能用来满足其它市场的需求,从而出现产能闲置。现在丰田把每个工厂都加上柔性因素使之不仅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也能满足外地市场的需要。这样,从供应链整体考虑的分公司定位能够帮助丰田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

其次,决定分公司的选址方案。一个好的定址决策能够使一个供应链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又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映。例如,丰田公司于1988年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市建立了一个装配厂,一直使用至今,使丰田获利匪浅。特别是当日元坚挺、在日本生产轿车变得很昂贵时,列克星敦的产品更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使丰田公司在对美国市场做出快速反映的同时,又能保持低成本。

再次,确定分公司的生产能力。适当地确定分公司的生产能力将有助于供应链的高效率运作,而不合理的配置将会影响供应链的业绩表现。一方面,过高的配置会导致低效率和高成本;另一方面,过低的配置会导致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或不能快速响应,或是必须从其它分公司调配而拉高成本。

最后,明确分公司的市场和供应配置。分公司服务的市场和供应源的定位对总产量、存货和供应链满足顾客需求而产生的运输成本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分公司服务于什么样的市场?每个分公司的供应来源如何安排?这是应该明确的问题。当然,只有在分公司具有足够的柔性来服务于不同的市场并能够从不同的供应源接受供应的时候,市场和供应源的决策才有现实意义。

在进行供应链网络内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还要分析供应链运行的内、外环境中影响跨国分公司设计决策的各种可能因素。

二、影响跨国分公司决策的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政治、战略、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和物流与运作等因素都会影响供应链网络中的跨国分公司决策。

1、战略因素

一个公司的竞争战略对供应链内的跨国分公司决策至关重要。如果公司致力于成本领先战略,它将倾向于为制造工厂找到一个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址,即使离它所服务的市场很远。例如,八十年代中期,许多家电生产商把生产基地移到了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以求降低总成本。致力于快速反映的公司则倾向于把分公司建在离市场比较近的地方,只要能够对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映,选择高成本的地址也在所不惜。如意大利的服装制造商开发了非常柔性的生产厂,从而可以快捷地提供高水平多品种的产品。那些非常重视快速反映能力的公司就利用了意大利制造商的这种特点,而不管他们的成本有多高。

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设计能够通过在不同的国家建立分公司担任不同的角色而更好地支撑他们的战略目标。如,耐克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有分公司,中国大陆和印尼的分公司主要追求低成本,为耐克大量生产低价格产品;相反,韩国和台湾的分公司主要追求快速反映,生产高价格款式新颖的鞋子。这种差异化使耐克能够用最有利可图的方式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需求。因此,对一个公司来说在设计它的全球性供应链网络时,必须明确界定每个分公司的主要任务或战略角色。Ferdows(1997)把全球性供应链网络中各种分公司可能的战略角色归为以下几类:

(1)离岸分公司。指在境外设立的为出口而生产的低成本分公司,一个离岸分公司担任着为其所在国之外的市场供应低成本产品的角色,选择作为这些分公司的所在地应该有劳动力和其它成本方面的优势,以促进低成本生产。

(2)供应分公司。指为全球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分公司。一个供应分公司也把低成本作为它的首要目标,但它的战略角色比离岸分公司要广,它常常是全球网络中产品的主要来源,往往建立在生产成本相对低,基础设施发展好,有熟练劳动力的地方,一个好的离岸分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后可演变为供应分公司。

(3)地区分公司。指为当地服务的>!

(4)开发性分公司。指具有开发技能的地区性生产分公司,它不仅服务于当地的市场,同时负责产品顾客化、工艺改善,产品改进或开发等任务。大多数管理得好的地区服务分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发展成开发性的分公司。

(5)前哨性分公司。指用于获取当地技能的地区性生产分公司。建立一个前哨分公司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获得存在于特定地区的知识或技能,一旦建成,它也担当地区服务分公司的角色,同时保留原来的目标,并为整个网络提供这种知识和技能。许多全球性公司不惜以高成本在日本都建立生产性分公司,其中大部分分公司就是这种前哨分公司的性质。

(6)领先性分公司。指在开发和工艺技术方面具有领先性的分公司。一个领先性分公司要为整个供应链网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它们往往建立在具有良好通道以获得熟练劳动力和技术资源的地区。

2、技术因素

生产技术的特性对分公司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生产技术显示出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则宜在少建几个生产能力高的分公司。如计算机芯片制造业,建厂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大多数公司倾向于建立少量几个生产厂,但每一家生产厂的产能都很大。相反,如果建立分公司的固定成本很低,那么多建立分公司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如可口可乐公司建立瓶装厂的固定投资比较低,所以它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分厂以用于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此外,生产技术的柔性会影响供应链网络内部达到统一性的程度,如果生产技术缺乏灵活性,而且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产品的变化较大,公司就不得不在每个国家建立生产分公司;相反,如果技术是柔性的,则把相关制造合并在少数几个大的分公司内进行就更为容易。

3、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税收、关税、汇率等其他经济因素。随着贸易的增长,市场的日益全球化,宏观经济因素对供应链的业绩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在制订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关税指产品或设备通过国家、地区边界时必须交纳的税收,如果一个国家关税很高,公司为了节省关税,或者不进入该市场,或者就在这个国家内部设立生产厂,高关税导致供应链内更多的生产本地化。由于wto的作用。以及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关税不断降低,从而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销,对于一个全球性的公司,关税的降低可导致生产公司数量的降低及每个分公司生产能力配置的提高。

税收激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为了鼓励公司在特定的区域建立分公司而减低相应关税或税收的措施。许多国家都设有税收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发展中国家常常设有自由贸易区,只要加工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区内的关税和税收都放得很松。这对全球性的公司来说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使他们既能享受优惠政策,又能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

汇率的波动对服务于全球市场的供应链的利润影响很大。比如,一家在日本生产产品卖往美国的公司要冒日元升值的风险,因为其成本以生产日元结算,而收益是美元,一旦日元升值就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公司利润。汇率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公司决策解决,合理设计的供应链网络可以充分利用汇率波动的机会,限制或免于它的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并增加利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网络内建立一些生产能力过剩并具有柔性的分厂,使之能供应不同的市场,保证在现行汇率下以较低的成本生产。

4、竞争因素

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必须考虑竞争战略、规模和定位因素,一个最基本的决策就是分公司设在离竞争者多远的地方,而这不仅取决于公司间对原材料、劳动力等外部因素的竞争情况,还取决于相互竞争的公司间能否产生积极的外部性。当竞争的对手聚集经营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外部性时,即多家公司的存在对彼此都有利,这时应和竞争者相互靠拢经营。例如,加油站和零售商店往往聚在一起经营,因为这样可增加总体需求,对各方都有利,特别是在shoppingmall(大型商场),很多竞争性的零售商店集中会给顾客带来了极大方便,因此也相应地增加了顾客对商店的需求。另一个积极的外部性的例子,是当竞争者聚集经营有利于发展和共用一些基础设施,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较明显。当不存在积极的外部性时,分公司的定位主要应考虑如何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5、物流和设施成本

存货、运输和设施等方面的成本因素都与分公司设立的数量有关,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物流成本与分厂数量

首先,供应链内分公司的增加会导致存货和相应的存货成本的上升,公司要减少存货成本,需要努力合并和限制供应链内的分厂数量。其次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包括输入和输出成本,前者指把材料运进分厂产生的运输成本,后者指把产品运出去产生的成本,输出成本往往高于输入成本,因为输入时一般都是大批量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而输出时则要根据顾客的需求量而定,一般都是小批量的运输。通过增设分公司数量能够减少产品运往顾客的平均距离,但如果分公司增加到一定量后又会使输入的规模也变得很小,从而导致运输成本又上升。另外,如果运送的原材料在经过生产加工后,产成品的重量或体积有显著的减少,那么分厂定在离供应源而不是顾客较近的地点比较合算,如当铁矿石经过处理变成钢,输出的产品仅仅是原材料的很小一部分,把钢厂定在离铁矿附近可以大大减少大量矿石的运输成本。再次是设施成本(包括建成和使用成本),任何一个公司的设施成本可以分为二类:固定和可变成本,前者指短期内不会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后者指与产量或仓储作业有关的成本,它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设施成本一般随着分公司数量的减少而降低,因为分公司的合并可使公司充分利用可变和固定成本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总的物流成本是供应链内所有分公司存货、运输、和设施成本的总和,随着分公司数量的增加,总物流成本先是降低,然后再上升。

6、政治因素

政治稳定主要影响到公司的选址问题。一般情况下,最好把分公司设在政治稳定、商业规则明确的国家。司法体制独立明晰可以让公司及时得到法律上的援助。当然,政治稳定很难量化,主要得依凭主观判断。

7、基础设施因素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在既定地区设立分公司的必要条件,而落后的基础设施往往会增加经营成本。一些全球性的公司来华投资大都把分公司地址选在上海、天津或广州等沿海城市,尽管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或土地成本较高,但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跨国分公司决策时要考虑的关键的基础设施元素,包括场地、劳动力的可获性,距离运输终点、铁路、机场和港口的远近,以及公路建设、利用情况等方面。

8、顾客响应时间

公司的目标顾客对响应时间要求不高的话可以减少分公司的数量而提高每个点的生产能力,相反,如果目标顾客对响应时间要求很高,则应多设分支机构而减少每个点的生产能力。因此,顾客响应时间与网络内分公司数量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如下图2所示。

附图

图2 顾客响应时间和分公司数量关系

三、供应网络中跨国分公司决策程序

供应链网络中跨国分公司决策程序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供应链战略。供应链战略的确定首先应该考虑服务于公司的整体竞争战略,并有助于公司竞争实力的提升。其次,管理者还应了解全球市场的竞争态势、需求变化情况,对公司现有的供应链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供应链战略,并决定是通过现存网络、建立新的分公司还是寻找合作伙伴未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阶段,确定分公司的地域布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供应链网络中建立多少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应该建立在什么地方,各自在供应链网络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各地分公司大概的生产能力是多少,它们是为特定的市场提供所有种类的产品,还是为所有市场提供少数几种产品等。为此,管理者首先要对有意向的市场需求做出预测。其次,要看生产技术是否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决定是进行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的生产来减少生产成本。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需求风险,以及关税、税收激励、进出口管制等条件。除此之外,当地竞争者情况,顾客对响应时间的要求也是这个阶段要考虑的。

第三阶段,确定可供选择的地址。主要是在打算建立分公司的地区选出一系列比较合意的地点。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基础设施软、硬条件,硬件方面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运输服务、交通、仓储设施等。软件方面包括熟练劳动力的可获性、劳动力的流动性等。

第四阶段,分公司定位。在上一阶段选定的范围内,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在考虑预期边际收益与需求及物流与生产要素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最后确定分公司的具置并对它们的生产能力进行配置。

四、结束语

一个跨国分公司的建立对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业绩具有长期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进行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应该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仅要考虑未来的需求和成本,还要考虑生产技术的变化;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还要考虑跨国分公司在供应链网络中的生命周期。如果只是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是将来的发展,那很可能会导致跨国分公司在几年内就变得无利可图,甚至会成为供应链网络中的一个沉重包袱。

收稿日期:2003-06-11

【参考文献】

1.Ferdows,Kasra."makingthemostofforeignfactories."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1997),73-88.

2.Handified,R.B.,&nichols,e.L.introductiontosupplychainmanagement[m].nJ:prentice-Hall,1999:22.

3.Hicks,D.a.themanager'sguidetosupplychainandlogisticsproblemsolvingtools

andtechniques-part1:Understandingthetechniques[R].iieSolutions,1997,29(9):43-47.

4.RobertJ.Vokurkaetal.Supplychain:acasestudy[J],production&inventorymanagement,1998,(1):30-35.

5.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4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陈璐.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5

关键词:供应链网络;价格竞争模型;均衡

中图分类号:F224,C9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84-03

引言

供应链网络模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模型,供应链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供应链中各成员的选择、布局,成员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相互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供应链网络模型来研究供应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nagurney等人首次提出了三层多决策者的供应链网络竞争模型。他们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该模型同时描述了供应链中不同决策者的独立行为以及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竞争行为,得到了供应链每层竞争成员达到均衡以及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Dong等人还研究了多层供应链网络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多准则决策问题。徐兵等人考虑了产品的品牌和产地差异,研究了产品随机选择下的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滕春贤等人还研究了具有随机需求的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并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加入了回收契约和利润共享契约,用以协调均衡时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利润分配。但他们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到价格竞争问题。

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针对供应链产品的定价问题,利用均衡理论建立了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价格竞争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研究表明,试错法可以很好地模拟供应链网络中成员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实证分析得出了近似均衡解,验证了模型合理性。

一、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价格竞争模型的建立

本文考虑的供应链网络由多个供应商和多个需求市场构成,且每个供应商有多个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工厂,每个工厂均可向需求市场提供相关产品,各供应商依据不同市场在价格上存在竞争。为了方便研究,本文首先引入一些必要的符号和假设。

(一)模型的相关变量和假设

pk:商品在需求市场k中的初始价格,k=1,2,…K;p:商品的初始市场价格向量,且p=(p1,p2,…,pK);pKnew:调整后需求市场k中商品价格;θ:权值,且θ>0;FC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生产固定成本,i=1,2,…m,j=1,2,…n;C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可变成本;c1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产量不超过m1i的单位可变成本;c2ij:表示产量达到m1i但不超过m2i部分的单位可变成本;c3ij:表示产量达到m2i但不超过m3i部分的单位可变成本;m3i:工厂j的生产能力上限;p:单位运输成本(假设为一常量);Lijk: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到需求市场k的距离;q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供应量;pRi:供应商i的毛收入;ei:供应商i的总费用;pRi*:供应商i的最大利润;Sk(pk):所有供应商向需求市场k的总供给量;i表示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对市场k的供给量;Δk(pk):需求市场k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差额。Qk:需求市场k的需求量,且满足如下关系式:

Qk=ak-bk×pk(1)

其中ak,bk是给定的参数,每个需求市场的参数是不同的,即各个需求市场上的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此外,本文的研究不考虑库存因素的影响。

(二)单个供应商的优化模型

由以上假设和条件,首先考虑单个供应商的优化问题:

1.供应商i的毛收入函数为:

pRi=Sijk(pk)×pt(2)

其中Sijk(pk)≥0,Sijk(pk)=qij。

2.供应商i的总费用函数:

ei=Sijk(pk)×Ltjk×p+(FCij+Cij)(3)

Cij=q×c1ij,0≤q≤m1m1j×c1ij+(q×m1j)×c2ij,m1j≤q≤m2m1j×c1ij+(m2×m1j)×c2ij+(q×m2j)×c3ij,m1j≤q≤m2(4)

3.供应商i的利润函数式:

pRi*=maX(pRi-ei)(5)

上述模型考虑的是单个供应商的优化问题,且假设生产的是单一产品,该模型可以推广到多种产品。该优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段的线性规划问题。

(三)供应链网络均衡解的调整

对整个供应链网络而言,所有供应商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且针对不同的供应市场的销售价格存在竞争,即所有供应商之间存在非合作博弈。

如果对于所有的市场k,都有Qk(pk)=Sk(pk),那么所有供应商的产品就在价格向量p上达到均衡(equilibrium)。为了求出均衡状况下的价格和供应量,文本采用试错法(tatonnementmethod)进行求解。该方法假定,如果存在均衡状态,则均衡解可以计算出。如果初始价格不满足均衡状态,则对每个市场,计算产品需求量和供应量之间的差额如下:

k(pk)=Qk(pk)-Sk(pk)(6)

当上述差额不为零时,则市场的总需求量和供应商的总供应量不满足均衡条件,市场k上不会达到均衡,所以k(pk)中至少有一个是非零的。

如果初始价格不满足均衡状态,选择一个权值θ>0,可按照下式来调整每个市场k中的价格:

pknew=max(pk+θ×k(pk),0)(7)

由k(pk)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市场中的需求量超过供给时(k(pk)>0),pknew会增加,反之,当市场k中的供给量超过需求时(k(pk)

二、算例分析实证分析

(一)算例描述

考虑具有两个供应商和八个需求市场的供应链网络,且只考虑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不同的供应商在不同的需求市场上存在竞争。假设供应商1有两个工厂a和B,年生产能力分别是22000吨、15000吨。供应商2有一个工厂C,年生产能力为26000吨。两个供应商的三个工厂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各个工厂的生产成本函数如下表所示,括号里的数字表示相应工厂所属的供应商,各种生产成本也类似。

成本的不同反映了工厂的使用年限以及这三个地点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差异。运输成本在确定供应链战略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它在总成本的比例大概在20~25。参照文献[7],本文取ρ=0.175(元/吨千米)。每个需求市场和工厂之间的距离如下表。

各市场的初始价格和需求参数如下两个表所示。

由于两个供应商在需求市场上的销售竞争完全是基于需求价格的,因此,由初始市场价格向量进行计算迭代,每个供应商都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供应策略。在特定的价格向量上,即所有需求市场的需求量和总的供应量相等时,供应链网络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二)结果分析

利用试错法来调整价格,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规定当每个市场中的绝对值除以需求量百分比不超过25时,可以视为达到均衡,且假定。本文借助Lingo8.0软件包对实证进行了求解。具体计算结果表5所示。

由计算结果看出,初始价格满足均衡条件,相对应的各个供应商和需求市场的供应量如表6所示。

在本问题中,均衡状态下,两个供应商自然地瓜分了这八个市场。如果某个供应商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试图在它的优势市场中提高价格,进行局部性的垄断,则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均衡就可能被破坏。

三、结论

本文利用均衡理论和网络模型结构研究了供应链中的产品价格竞争问题,针对具有多个供应商、多个需求市场的供应链网络,建立了基于价格竞争的供应链网络模型,模型能充分反映多个供应商及其工厂、多个需求市场条件下的价格竞争过程,针对模型解的存在性,给出试错法来调整均衡解。最后,通过一个实例的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供应链网络模型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也是近年来供应链模型的研究热点问题,近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引入原材料竞争和供应链协调等问题。

参考文献:

[1]Cakravastiaa,tohaiS.nakamuran.atwo-stagemodelforthedesignofsupplychainnetworks[J].internationalJournalproductioneconomics.2002,80:241-248.

[2]nagurneya,DongJ,ZhangD.asupplychainnetworkequilibriummodel[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Sep2002,38(5):281-305.

[3]DongJ,ZhangD,nagurneya.multi-tiredsupplychainnetworks:multi-criteriadecisionmakingunderuncertainty[J].annalsofoperationsResearch,2005,135,155-178.

[4]徐兵,朱道立.产品随机选择下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3):82-104.

[5]滕春贤,姚锋敏,胡宪武.具有随机需求的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0):77-83.

[6]tengchunxian,Huyinxia.theStudyofsupplychainnetworkequilibriummodelwithcontracts[C].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novationComputing,informationandControl,2007.

[7]JeremyF.Shapiro.供应链建模[m].陈光欣,孙国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257-261.

Researchonthesupplychainnetworkbalancedmodelbasedonthepricecompetition

weiLing,YaoFeng-min

(managementcollege,Harbin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6

【关键词】网络会计;事项会计;价值链会计;优势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全球化、网络化和实时化的发展,使传统会计难以满足企业高速发展对多维会计信息的需求。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新形势,导致了网络会计、事项会计和价值链会计新领域的出现。网络会计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远程处理功能和动态信息核算功能,从根本上促进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事项会计的数据库可以作为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的共享数据库,为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提供业务管理所需的数据,以根据不同决策模型加工成为相关信息;价值链会计作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体,成为整合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会计信息需求有效方案。网络会计、事项会计和价值链会计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谨慎选取应用。

二、网络会计

网络会计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会计系统为核心,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会计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会计的应用,使财务、会计工作在空间、时间、效率三方面取得了突破,极大地扩展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质量。网络会计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性。互联网从技术上突破了传统会计的地域限制,为实现在线财务管理创造了条件。网络会计的实时跟踪功能,可以动态跟踪企业每一项业务变化,利用互联网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财务报表,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更加便利的会计信息的同时,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及时在企业的网页上掌握企业动态财务信息,从而降低其决策风险。

2.共享性。资源共享是网络会计特有的优势。在网络中,会计信息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和技术可以直接从网上采集,既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又减少了投资,在降低企业财务软件购买及运行维护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在线数据库还包括了网上其它企业的数据,企业可以依此科学地进行预测、定位和决策。

3.协同性。在网络环境下,整个会计组织呈现扁平化,控制相对集中,管理层次逐渐减少,业务与财务高度协同。与企业内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与社会相关部分的协同,如网上预算控制、网上制定生产计划、网上保险等,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同时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经济高效、有序地发展。

4.高效性。网络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网络大量的数据存储空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单机操作造成的数据冗余。同时,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由网络上多个终端同时分别处理,改善了单机工作效率低的状况。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加强了分散化经营企业的财务控制,降低了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三、事项会计

事项会计理论由美国会计学家georgeh.sorter在《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中提出。作者认为会计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可分为“价值法”会计和“事项法”会计两类,并否定了价值法会计理论。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可以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事项会计以事项为起点,并贯穿始终。事项会计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在各种决策模型中可能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信息,各个用户自己根据事项信息为其决策模型产生输入最优值。即使会计人员提供的汇总信息是有用的,也应该同时提供指定权数的详细信息,以使用户能获得未加权的原始数据。事项会计的优势有以下四点。

1.个性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不断扩大。用户的决策模式多种多样,其信息需求通常难以确定。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事项会计由用户,而不是会计人员,根据其预测和效用函数对数据进行汇总、确定权重,加工生成用户所需的事项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信息由会计人员汇总、定价受到的损失。

2.客观性。事项法下,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由用户自行筛选、处理,与事项会计无关。因此,会计人员只记录各种事项信息,不涉及分配、递延、预提、摊销等会计程序,也不存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等问题,从而避免了会计人员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会计信息更客观真实,更具可比性,提高了决策相关性。

3.多种计量属性。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信息需求,最好采用一种可以运用详细信息的报告方法,去满足对多种信息的需求。事项会计作为一种多维会计模型,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来描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提供给用户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4.全面性。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事项会计要求记录有关事项的多个属性,而不仅仅是金额。事项会计不仅记录和存储经济事件的非财务属性值,还记录一些对财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的经济事件数据,从而揭示了每笔经济业务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特征。因此,用户掌握的信息更全面,有利于用户作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四、价值链会计

198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波特将企业价值活动分为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辅助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将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组织和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价值链。随后,我国会计界阎达五教授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他指出,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具体可表述为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1.整体化。价值链会计主体突破了传统会计以单个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涵盖了包括价值链联盟系统内的价值链,即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企业内部。每笔业务发生时不但要考虑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和所拥有的资源,更要从价值链整体考虑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控制。通过价值链的创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多赢。

2.多元化。价值链会计的范围随着企业价值链的拓展而拓展。现代社会的经济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价值链间的竞争,为了使企业在价值链竞争中成功,价值链会计信息载体呈现多元化。价值链会计信息是以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载体,并对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提供的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分销商、服务商和核心企业可以充分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及时与供应商协调,真正做到价值链上各环节都以顾客的需求作为组织生产和安排库存的基础。

3.灵活性。价值链会计不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期间假设的限制,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流入、营造、流出等价值活动的信息。价值链会计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增加报表的披露次数,缩短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从而使价值链会计期间假设更具有灵活性和弹性。

4.价值性。价值链分析基础是价值,价值链会计必须保证实现价值链价值的保值和增值。客户购买的是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价值,企业各种物料从采购到制造到分销,也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价值的过程。要增加价值链的竞争力,就要求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在价值链管理过程中严格区分增值与非增值作业,减少一切不必要的作业,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保证价值链上每一环节做到价值增值,达到价值链价值的最大化。

五、结尾

网络会计、事项会计和价值链会计都代表着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各自具有其明显而独特的优势。然而,三种会计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网络会计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事项会计的信息成本高,价值链会计的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引起了价值创造和分配的问题。如何改善各种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弊端,如何使网络会计、事项会计和价值链会计更好地融合,以适应信贷信息系统的发展,尚需会计界的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庄明来.会计信息化教程[n].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松池.会计的发展方向:事项法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7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情报泄密;机理;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

〔abstract〕the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thecounterintelligencetechnicalsupportsystem,constructedthesupplychaininformationsecuritysystemmodelfromsuchfivepartsastheinformationsecuritydecisioncenter,theinformationsecuritycounterintelligencecenter,thenetworkcounterintelligencesystemsupportedbythehoneynettechnology,thehumanintelligencenetworksystemandtheintegratedsupplychaininformationsystem;combedthesecurityhiddendangerofinformationsecuritysysteminsupplychain;andexploredthepathofthesupplychainsysteminformationleakagetofindthattheineffectivesupervisionofinformationsecuritygovernanceprocesscausedtheleakageofsupplychainsysteminformation,informationsecuritypolicymanagementlagsbehindtheinformationsecurityneedsofthesupplychainsystem,thefeatureofthedoubleedgedswordofthehoneynettechnologythreatenedthesecurityofthenetworkcountercompetitiveintelligencesystem,thehumanintelligencenetworkwithhighmaintenancecostandtheregulatorydifficultieshadbecomethesupplychainsystemsecurityshortboard,andthesecurityvulnerabilitiesofintegratedinformationsysteminsupplychainwasthebasis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

〔Keywords〕supplychainsystem;informationleakage;mechanism;informationsecurity;counterintelligence

S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闭环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模式逐步为开放的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管理模式所取代。当供应链成员通过开放的互联网来实现远程交互访问、进行信息共享时,这种开放的网络系统给需要高度保密的敏感情报如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订单、合作企业的生产进度、企业间的资金转帐、招投标信息等,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从而威胁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安全。Sindhujapn和anandSKunnathur建议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看,有必要对全球供应链中的各类组织的信息安全纪律进行全覆盖[1];RameshKolluru和paulHmeredith发现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共享需求需要不同层次的安全性[2];peterFinch指出当公司暴露于组织间网络时,开展风险评估以及需要考虑业务连续性规划的重要性[3];Zacharywilliams等人通过定性研究,发现存在4个主要的供应链安全的驱动因素,即政府、顾客、竞争者和社会[4];蒋鲁宁认为信息安全供应链的安全涉及4个方面,即信息安全供给基础、信息安全产品(包括信息安全服务)过程,信息安全能力形成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的安全确认[5];刘丹则认为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安全涉及从粗到细的4个层面:系统级安全、程序资源访问控制安全、功能性安全和数据域安全[6];齐源选择了信息共享内容风险、委托-风险、管理风险、成本增加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5大预警指标,构建了基于第三方及GaHp的供应链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系统[7];董绍辉等认为,供应链信息泄露的途径包括供应链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独立第三方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等4个方面[8];宋伟等提出通过接入中间件,在内、外系统之间进行必要的安全隔离,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协同系统的鲁棒性和抗攻击能力[9];李剑锋等提出了由信息安全治理、信息安全管理、基础安全服务和架构、第三方信息安全服务与认证机构和供应链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体系5个部分构成的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框架[10]。上述研究表明,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高度关注,从供应链信息安全的内容、影响因素、风险评估、泄密途径、体系框架到防范措施等方面都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在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泄密源排查、泄密原因分析、泄密路径梳理等问题上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供应链反竞争情报技术系统视角构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模型,站在竞争对手的立场上审视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研究供应链系统情报为何泄密、如何泄密、怎样泄密的内在机理,促使供应链系统各参与方高度重视情报泄密的防控问题,避免或减少敏感信息情报的泄密。

1反竞争情报技术系统视角的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模型的构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应重点研究敌意侵害方的竞争情报系统,梳理出供应链系统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从反竞争情报技术系统视角来构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模型。一般而言,敌意侵害方的一个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由竞争情报中心以及组织网络、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组成[11]的“一中心三w络”的组织构架。竞争情报中心是整个竞争情报工作的中枢,它是为企业竞争情报决策提供信息资源支持;组织网络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平台,它保障了竞争情报系统的协调一致;人际网络是企业竞争情报重要的隐性情报源,它是收集、分析情报乃至影响对手决策的一个有效路径;信息网络涉及企业的内网与外网平台,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完善企业的竞争情报功能[12]。因此,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应充分考虑敌意侵害方的“一中心三网络”的竞争情报系统组织构架,科学设计自身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认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应由5部分组成,即信息安全决策中心、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人际情报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

11信息安全决策中心

信息安全决策中心是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中枢,统筹协调涉及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的协调;推动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增强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能力。

信息安全决策中心接收来自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的经过处理的各类信息情报,作为信息安全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制定的信息安全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等经由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具体化为信息安全战术决策,作为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各子系统行动的指南。

12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

反竞争情报中心是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的中枢,由反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反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和反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等3部分组成,负责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图2所示。

反竞争情报中心对来自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和人际情报网络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进而实施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对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关键信息及其来源开展危害性评估并发出危机预警;对已造成实质性危害的信息安全事件作出应急响应,堵塞信息安全漏洞,努力减轻信息安全事件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的损失;对信息安全方面的例外问题,及时上报信息安全决策中心,由高层决策者们进行非程序化决策。

13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防御技术出现的蜜网(Honeynet)在检测、捕获和控制网络攻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蜜网由数据流重定向器与蜜网环境两部分组成的,该网络置于防火墙系统之后,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都会通过这里,并可以捕获控制这些数据[13],如图3所示。蜜网(Honeynet)包含一个或多个蜜罐(Honeypot),这种蜜罐(Honeypot)是专门用来吸引敌意入侵者进行攻击的陷阱。当入侵者试图针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时,往往直奔企业需要高度保密的敏感情报如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订单、合作企业的生产进度、企业间的资金转帐、招投标信息等,而蜜网(Honeynet)中的网络应用程序恰恰以这些敏感情报来命名,这样入侵者就会立刻现行。反竞争情报中心就可以根据这些被捕获的资料来分析判断入侵者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及动机,进而建议信息安全决策中心采取反制措施。

14人际情报网络系统

人际情报网络系统是应情报活动的需要而构建的一种人际网络,是情报从业者获取、分析和传播非公开信息和隐性知识的重要平台[14]。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人际情报网络分为节点企业外部人际情报网络和节点企业内部人际情报网络,如图4所示。

节点企业外部人际情报网络主要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包括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物流服务企业、消费者组织、新闻记者等在内的第三方机构、竞争对手、最终消费者等,节点企业内部人际情报网络主要由企业内部各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员工组成。

15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

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是各节点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分销商、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新闻记者等第三方机构)集成起来的一个供应网链,是整个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基础信息平台。供应链各节点通过高速数据专用线连接到internet骨干网中,通过路由器与自己的intranet相连,再由intranet内主机或服务器为其内部各部门提供存取服务,如图5所示。

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是升级版的企业间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提供与外部供应链各节点的很好的接口,它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交互与信息共享,消除了企业间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除信息集成外,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还可以通过竞争情报的检测,筛选出数据流中的竞争情报信息流,将正常业务流与竞争情报信息流分开,从而实现了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功能集成。

2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隐患梳理

21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安全隐患梳理

作为整个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中枢,信息安全决策中心一旦发生泄密事件,必将对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工作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大体涉及高管泄密以及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两个方面。信息安全决策中心的高管泄密专指参与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工作的高管恶意或非恶意地泄露涉及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问题的决策信息。恶意泄密往往发生在对公司不满或有预谋离职的高管身上,非恶意泄露往往因为缺乏责任心、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公司对高管的放任等原因造成的。

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可能发生在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制定信息安全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等的酝酿、起草、征询意见、方案评估、方案试行前的各个阶段。因为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牵涉人员多等原因,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问题更加难以控制。

22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安全隐患梳理

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的安全隐患主要源于反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反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和反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之间业务上的协调不够以及各自功能的发挥不够充分。具体表现为:其一,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各子系统的协调不够,导致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存储以及上报不够及时;其二,反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忽视了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p键信息;第三,反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对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关键信息及其来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第四,反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未能及时就信息安全方面的例外问题上报信息安全决策中心。

23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安全隐患梳理蜜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在收集敌意侵害方的攻击信息、保护供应链信息系统情报、发现内网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蜜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会给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带来安全隐患:其一,使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遭受更多的攻击,交互的程度越高,模拟得越像,供应链系统陷入危险的概率就越大;其二,模拟服务的软件存在问题,也会产生新的漏洞;其三,敌意侵害方若取得Root权限,便可以自由存取目标机上的数据,然后利用已有资源继续攻击其它机器;第四,虚拟蜜网的引入使得架设蜜网的代价大幅降低,便于部署和管理,但同时也带来更大的风险,敌意侵害方有可能识别出虚拟操作系统软件的指纹,也可能攻破虚拟操作系统软件从而获得整个蜜网的控制权。

24人际情报网络系统安全隐患梳理

随着供应链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交互、信息共享水平的不断提升,人际情报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问题愈加突出:首先,供应链共享信息平台为供应链节点企业外部人际情报网络和节点企业内部人际情报网络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沟通平台,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增添了信息情报泄露的可能;其次,敌意竞争情报方可以利用共享信息平台中的人际情报网络,绕开供应链系统的防火墙,进入专用网络内部,更便于其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再者,传统的人际情报网络泄密仍然在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敌意竞争情报方可以利用接待或访问节点企业、欺骗、引诱和拉拢节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及关联人员、通过关联第三方等渠道,获取供应链系统的敏感信息情报。

25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安全隐患梳理

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在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交互与信息共享的同时,也为敌意侵害方的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机会。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可能存在以下3个环节中:其一,敌意侵害方成功地避开了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竞争情报检测;其二,数据流重定向器未能筛选出数据流中的竞争情报信息流,将竞争情报信息流误认为正常业务流;其三,intranet内主机或服务器为竞争情报方提供信息存取服务,就会造成供应链系统关键信息情报的泄密。

3供应链系统情报泄密的路径分析

31信息安全治理过程监管不力造成供应链系统情报泄密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安全隐患之一在于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由于情报泄密可能发生在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制定信息安全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等的酝酿、起草、征询意见、方案评估、方案试行前的各个阶段,因此,信息安全治理工作需要统筹规划,点面结合,齐抓共管。既要制定好信息安全治理工作的总体预案,又要有分阶段的详细应对计划。对参与信息安全治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包括高管在内)实行全流程、全员备案制,从制度上堵塞安全漏洞。

32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工作滞后于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的需要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的安全隐患主要源于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组织协调工作不够,各子系统不能形成合力,导致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滞后;对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关键信息及其来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出危机预警信号;对已造成实质性危害的信息安全事件未能作出及时响应或应对措施不得力,未能及时堵塞信息安全漏洞,造成信息安全事件对供应链系统损失的扩大;对信息安全方面的例外问题,未能及时上报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延缓了高层决策者们非程序化决策工作的开展,以致高层决策者们不能及时调动整个供应链资源来消除信息安全危害。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8

内容摘要:本文在以往对链际竞争和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研究的基础上,将链际竞争引入到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中。从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构成的角度,分析了链际竞争对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的影响,并构建了链际竞争下的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 供应链成本控制 链际竞争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及顾客需求的多元化,竞争已不再简单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nagurne(1999)等人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的竞争模型,利用变分不等式构建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模型通过介绍供应链中的不同决策者的独立行为和竞争行为,得到了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Dong(2005)等人通过对多层供应链网络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多准则决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房地产业为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也开始涉足供应链成本的研究。张丽、李明启(2004)提出在电子一体化和商务经济的今天,企业已经很难依靠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应将供应链管理引入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中。

链际竞争的概念

可以获取材料和服务的渠道有很多,其中由从事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及后期使用维护等相关工作的商业实体构成的网络就是供应链经济。供应链经济是这些商业实体之间构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生产力、竞争力以及市场地位的统一体,这些商业实体在供应链经济中以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作用。因此,供应链经济就是由相互关联的供应链构成的一个网络,供应链经济中的供应链之间相互作用就形成了链际竞争。供应链之间相互竞争影响着供应链的成本,对于单独的一条供应链,我们可以通过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来控制供应链成本。然而,实际中的供应链往往是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中的,供应链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竞合作用。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长、经营管理复杂;房地产企业价值与信息的传递都是靠内部与外部的双向交换,呈星状发散;项目的投资决策、规划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管理、营销、物业管理等过程是一种并行系统,开发商要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企业内部资源有限,企业一般仅保留最具优势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这些特征都决定了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的复杂性,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对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成本产生影响。

链际竞争对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的影响

供应链成本管理作为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其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各个相关联企业的作业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从而达到优化和降低整个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在分析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时,可参照一般的制造企业,将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分为上游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成本和下游成本。其中上游成本是保证项目建设的启动成本,包括土地开发成本、融资成本、勘察设计成本、招投标及谈判成本、材料采购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及咨询成本等,上游成本所涉及的单位主要有政府、金融机构、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承建商、咨询机构等;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成本包括前期工程费、规划费、基础设施费、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税金等;下游成本是指在销售及售后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了销售成本、物业管理成本和客户服务成本,涉及的单位主要有销售机构、物业管理公司和客户。根据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分类,构建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的构成模型(见图1)。

(一)链际竞争对房地产企业供应链上游成本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是围绕项目运营的,而项目对土地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供应链核心企业—房地产企业为了获取土地,彼此之间的相互竞争对土地价格会产生影响。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房地产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在房地产企业资本链上,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企业能否低价获得资本从而在供应链的竞争中取胜。项目建设前期,设计阶段耗费成本占总成本费用的10%-20%,对项目建设期成本控制的影响为20%-30%。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促使房地产企业越来越关注项目建设的前期,对项目的勘察设计成本投入越来越大。

项目的建设期,从材料和人工方面来讲,与房地产企业相关联的上游供应商之间在进行产量竞争时会引起原材料及设备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上升;位于多条供应链的焦点上的供应商,多家房地产企业都从这个供应商取得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借机抬价或者是供应商为满足多个开发商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产能,从而引起原材料和设备成本的变化。同时,房地产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之间为了获取市场通过扩大产能进行产量竞争,导致企业对人工的需求越来越大,间接引起人工成本的增加。房地产企业选择材料供应商的过程中,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会增加招投标成本的投入以及谈判成本的产生。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在项目的建设期,房地产企业通过业务外包政策,将工程发包,承包单位的实力及承包单位的成本管理水平都会影响建安工程费用的高低,为了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房地产企业必须对承包单位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解,运用监理制度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这些都会增加供应链成本。

房地产供应链上的咨询成本是指在咨询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概预算、结算及其它相关的咨询服务时产生的各项成本,主要体现为咨询费用。随着咨询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和咨询价格的公开性,大大的缩减了房地产企业咨询环节的供应链成本。

(二)链际竞争对房地产企业核心成本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核心成本包括房地产企业自身管理成本和房地产企业支付的开发成本。房地产企业的自身管理成本是房地产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和税金;房地产企业支付的开发成本是在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为完成工程项目所发生的非实体项目的费用。众多的房地产企业之间彼此竞争,会引起房地产企业核心成本的增长。

(三)链际竞争对房地产企业供应链下游成本的影响

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阶段,链际竞争对房地产项目的销售成本、物业管理成本的影响较大,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选择较好的策划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还要从服务及质量上赢得顾客的青睐,这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链际竞争的条件下,提高自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不断地增加对高科技人才的投入,才能赢得市场。

链际竞争下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和措施

(一)链际竞争下的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9

关键词:供应链;目标成本;节点企业;网络层次分析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的竞争实质则是供应链成本的竞争。随着目标成本法的广泛应用及竞争优势的日渐凸显,将其应运于供应链中将会成为必然。

一、目标成本法及设计思路

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市场驱动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产品成本的设计具有指导效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运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对成本展开多层次、多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管理活动。目标成本的确定以竞争的市场价格为导向,不仅要求跨职能的团队合作,对顾客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根据该管理思想,产品成本的设计团队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设计与制造、生产、销售、原材料采购、成本会计部门及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而且还包括公司外部的参与者。因此,有必要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加强各环节的信息分享与反馈作用,结合互联网技术以并行工程的方式完成产品成本的设计,即产品成本的削减是从概念开始的循环过程,需要跨组织的成本调查,结合质量功能配置、价值工程等方法并借助功能—价格—质量悖反展开团队的互动设计。

二、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的思路

(一)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代替了原来单个企业的竞争。为了增加供应链效率,可以使用链接目标成本计算系统,将成本管理的范畴扩展到整个供应链,即对供应链进行目标成本管理。供应链的目标成本由跨职能的设计团队根据功能分析到零部件层次,但并未终止,此时由于供应链条的连续性,各节点企业零部件层次上的成本又成为其上游供应商所面临的市场目标成本,这一效应沿着供应链一步步传到原材料供应商才终止。因此,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及其部门负责人在考虑内部成本的同时还应调整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满足市场需求。

(二)供应链目标成本在供应链上的分解

根据前面的论述,供应链下游企业识别出客户的需求并传递到上游企业,市场压力以目标市场价格的形式转化为供应链第二层次的客户压力,成为他们的目标成本,此过程沿供应链一直传递到最初的原材料供应商。因此,目标成本就成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并有效地将采购商、供应商、制造企业及用户连接起来。所以,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但是,对供应链进行目标成本控制并不是无理地将成本压力转嫁于某节点企业以实现整体利润,这是违背供应链成本管理初衷的。此时,目标成本分配的准确与否将体现节点企业利润的分享是否公平合理,这将影响成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条供应链利润的实现。当供应链中某上游供应商分得的成本低于标准成本并且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将成本压力转到下游供应商,而下游供应商采取同样的措施时,最终的成本压力全部积压在原材料供应商,从而损害原材料供应商的利益,导致利益分享不平衡。当某成员企业分得的成本较高,它们会通过提高售价来缓解自身的压力,此时相对于正常的成本水平,该企业会产生额外的利润,形成利润的不合理占有;相反,分得成本较低的企业相对正常成本水平会损失一定的利润,造成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益分享的失衡。可见,供应链上目标成本的科学分配至关重要。

三、供应链节点企业目标成本分解方法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法)是一种新的科学决策方法。由于其结构灵活性,所以在当前分析解决半结构或无结构问题中具有领先地位。尤其在实际问题或绝大部分决策问题在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馈,存在着内部依赖和外部依赖时,用anp法进行描述其结果更佳。anp法不同于以往比较简单的树状结构,它由控制层及错综复杂的网络层组成,网络结构中的节点或代表一个元素或表示一个元素集,每个元素集都可能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元素集中的每个元素也都可能相互影响与支配。因此,anp法既考虑各元素施加影响的程度,又考虑其接受影响的程度,从而得出某元素在整个网络层中的重要性程度。

本文所讨论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的分解问题即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考虑到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复杂多样性,我们将其归集为四个元素集:供应商集、制造商集、分销商集与用户集。各集合在成本的构成中既独立又相互影响,元素集内的企业或跨集的企业相互影响与被影响,形成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合理分析各节点企业在整条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的分解,anp法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法。下面以wS公司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一)wS公司简介

wS公司为中型家用办公桌制造企业。该公司由于管理和技术落后,并且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家用办公桌成本比同行领头企业高了20%~30%,导致企业效益差,生存遇到危机。为改变这一现状,公司提出建立目标成本管理系统,开发新产品。办公桌加工供应链主要包括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分销—零售四个环节,其中供应商主要有木材、木器漆、五金配件及产品设计供应商等,公司为该供应链关系的核心企业。为简化分析,本文假设只有一级供应商和一级分销商。

(二)各企业相互影响权重的排序

通过上述介绍,本文仅以供应链目标成本为控制层元素,即相对目标的准则层。网络层次中有元素集材料供应商、加工制造商、分销商及用户,分别用B1、B2、B3、B4表示,假设B1又有元素z11、z12、z13,B2、B3、B4中各有一个元素z2、z3、z4。根据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原理,以Bi中元素zij为准则对Bj中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因假设B2、B3、B4中各有一个元素,所以无论以任何一个元素为准则,其相对自己的相关性均为1。因此,我们只要分别以B2、B3、B4中的元素为准则对B1中元素进行两两比较,通过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各企业产品质量、自身生产效率等的调查,分析其所提供材料对产品价值的贡献大小及对其他企业产品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综合打分,可得以下3个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式(1)中的列向量就是B1中供应商分别相对于B2、B3、B4中制造商、分销商及用户的影响程度的排序向量。如果两企业之间互不影响,则Vij=0。结合上述假设制造商、分销商及用户各只有一个企业,则他们相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排序向量均为1,则我们可以得到(2)式

其中i=1,2,3,j=1,2,3,最终我们得到了各准则下的超矩阵V,即各企业相互影响程度的排序向量。虽然此矩阵是非负矩阵,但是V却不是归一化的,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各准则,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用户之间的重要性比较,所以还应对各准则进行排序。

(三)各元素集的相对重要性排序

根据目标成本法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思想,不仅要对内考虑各职能部门在成本分析中的重要性,更应对外关注顾客与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严格遵循价格引导、顾客价值、以产品流程设计为中心并依赖跨职能团队这一原则。所以,供应链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用户在成本形成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其重要性程度也可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到。通过咨询专家获得专业打分及搜集相关资深人员的打分,构造各元素集B1、B2、B3、B4的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分别以B1、B2、B3、B4为准则,分析它们的判断矩阵,由特征根法得出各元素集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用aij(i=1,2,3,4;j=1,2,3,4)表示,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4×4阶加权矩阵a,如式(3)所示

以上步骤是对各成员集相对重要性的排序而构造的加权矩阵,用它来实现式(2)所构造的超矩阵的归一化。

(四)计算各节点企业的目标成本

本文的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目标成本的分解,但是上述对各节点企业相对重要性权值的计算并不是很合理,因为其并没有实现归一化。因此,我们可以用加权矩阵a对其进行加权,构造加权超矩阵V:V=(vij)。式中vij=aij×vij,v=(vij)由式(2)确定,a=(aij)由式(3)确定。V为anp结构的加权超矩阵。事实上对于V的任一列均有aivij=aij=1,因而加权超矩阵V的任一列均是归一化的。

所以,通过运用anp法,最终可以得到木材供应商、木器漆供应商、五金配件供应商、办公桌制造企业(核心企业)、分销商及用户对目标成本的分配权重Vij。这里我们假设整条供应链的目标成本为C,分别乘以Vij,即将目标成本合理分配于各节点企业。

四、结论

目标成本法的应用在国外较为普遍,但将其运用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在国内外均不常见。供应链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及系统设计的开放性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所达不到的,加之各企业体制的不同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也是管理者放弃这一有效管理工具的原因所在。如何确定各企业在所处供应链中的成本就是一大难题。新兴决策工具——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出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目标成本的分配提供了可行性。采用anp法,我们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构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网络结构,再根据其重要性程度构建判断矩阵,利用特征根法得到各成员企业间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再对其进行加权,最终得到归一化的权重,即各成员企业对总目标成本的分配权重。这样,就实现了供应链目标成本在各节点企业相对合理的分配。

参考文献:

[1]吴学林.目标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韩庆兰,蔡军.产品成本设计中目标成本的确定及评价[J].财务与会计,2006(03).

[3]周朝阳.链际竞争下的供应链成本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谢福泉.供应链成本管理:类别成本与运作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孙宏才,田平,王莲芬.网络层次分析法与决策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篇10

一、互联网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构建

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内联网结构的财务管理系统。所谓企业内联网(intranet)是应用inter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是基于internet通信标准、web技术和设备来构建可提供web信息服务以及连接数据库等其他服务应用的自成独立体系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可以连接到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采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与internet隔离。intranet也可以进一步向企业外延伸,使其使用范围扩大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从而使企业与关联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之间形成范围更广阔的信息系统,即extranet(企业外联网)。外联网企业间的数据查询、数据交换、服务技术可通过互联网实现,也可通过虚拟专用(vpn)实现。可见,基于内联网的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系统,它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全球性等特点;它主要由intranet和internet财务管理两大分支体系构成,该两大分支体系在系统中行使着各自的职能。内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能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全过程的各项工作;互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能处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财务关系及其相关的业务。

就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而言,规范的互联网财务管理内容体系应根据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来构建。新构建的内容体系必然有别于前者。其不应仅仅局限于目前网络财务所包括的资产负债管理、内部结算、财务分析等方面,而应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的全面管理。除此之外,还应体现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特点,把知识资本管理、国际化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贯穿其中,并予以特别地重视和加强。

因为互联网财务管理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据西方学者测算,21世纪初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20%,如今已达60%—80%.另据有关方面预测,未来农业增长的83%,工业经济增长的70%—80%都将依靠知识资本来实现。因此,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就应由传统资本转向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筹集、投资、营运、分配管理、知识资本财务分析等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财务管理活动不断增加,国际财务关系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到国际资本市场上以低成本、低风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国际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合理安排、调度营运资金,以避免各种风险和损失;合理调控国际税收等等都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另外,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知识更新频率的不断提高,产品寿命期的逐渐缩短,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等等,都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理财的风险程度,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无疑也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互联网财务管理运作体系构建

互联网财务管理运作体系应根据上面构建的内容体系来构建。该运作体系力求成为企业互联网财务管理整体框架的设计依据,成为软件开发商开发互联网财务管理应用软件的指导思想,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规范、系统的互联网财务管理框架形成后、软件上市后,企业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这一部分的初步构想如下:

(一)网络软、硬件配备

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财务管理,必须首先进行网络软、硬件配备。

硬件方面需配置连网微机、网卡、集线器、传输介质、接头、调制解调器、打印机及其他网络硬件;软件方面需主要配备windows 98 或windows 2000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网的个人微机需安装windows 98 或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并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服务器需安装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创建自己的网站

网络软硬件配置好后,还必须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置企业主页,并在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或财务处(科)之类的链接点。然后,设置与此链接点相关的网页。这些网页应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网页应实现不同的功能,并都应成为企业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财务关系的一个链条。第一层次网页上应设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链接点。该层次网页反映财务管理的五大链接点设置好后,再设置与五大链接点相关的第二层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能反映财务管理五大链接点中每个链接点的主要财务关系。第三层次网页应能处理与每一主要财务关系相关的业务。其余层次的网页应有助于每一相关业务的实现。通过层层设计,企业财务管理中与各主要财务关系相关的各项业务可以无一例外地在互联网上进行,加之内联网的运行,就会使企业财务主管或财务管理人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一上网就不仅能对财务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处理,而且能处理各方面的财务关系。被授权的供应商、客户、投资者、被投资者、债权人、企业下属单位、企业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只需点击鼠标就能与企业进行实时交流,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或提供给企业所需的信息。

筹资环节。首先在企业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链接点,然后再设置与该链接点相关的一系列网页,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能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第一层次网页应设有“筹资管理”链接点,点击此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筹资管理各主要财务关系的链接点,如“筹资政策”链接点等。第三层次网页应实现上述每一主要关系的相关业务。如筹资政策(包括发行股票政策、发行债券政策、吸引知识资本政策等)的内容。企业潜在的投资者上网后,点击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再点击“筹资管理”链接点就会出现包含筹资环节主要财务关系的网页;点击该网页的“筹资政策”链接点,出现筹资政策内容网页。阅读该内容,决定是否对其投资。如果决定对该企业投资,则点击该网页上的“愿意洽谈投资”链接点。企业财务主管或财务管理人员上网后,点击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再点击“筹资管理”链接点,点击“筹资政策”网页,就可及时了解有意投资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数,并在企业需要这笔资金、资本的前提下,通过内联网利用一定筹资决策方法进行筹资决策。如果决定吸引这笔资金或这项资本,便可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跟对方进行洽谈或面谈。

投资环节。企业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链接点。第一层次网页上设置“投资管理”链接点。点击该链接点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上应设置“投资回报”等链接点。点击这些链接点,企业可进行相应的管理。另外,企业应经常登陆一些国内和国际企业的网站,了解他们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最高的投资回报项目。

营运环节。点击企业主页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后,进入了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网页上的“营运管理”链接点后,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上应设有“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知识资产管理”、“短期借款管理”、“商业信用管理”、“短期债券管理”等链接点。点击其中任一链接点,出现第三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的设置应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所涉及的主要财务关系。

分配环节。点击企业主页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后,进入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层次网页上的“分配管理”链接点后,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反映分配环节所涉及的主要财务关系的链接点,如“分配政策”链接点等。各利益相关者点击“分配政策”网页上的相应链接点,就能查看他们最关心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

财务分析环节。点击企业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层次网页上的“财务分析”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链接点,如“物质资本所有者分析”、“知识资本所有者分析”、“债权人分析”、“税务部门分析”等链接点。点击这些链接点就会出现主要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主要指标。

上述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环节的网页设计必须考虑国际理财的特点,要设置相应的多语言、多币种的网页。

总之,通过层层设计,应使企业财务主管通过互联网和内联网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入地财务管理。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完善的互联网财务管理网页及其功能的应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巨大工程,决不是某个人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软件开发商开发。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也可在实践中先行。

三、互联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运行影响预测

基于内联网的互联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的运行将使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发生重大变化。

(一)筹资环节

1、筹资法律环境将发生改变。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下,网络在各个独立相关主体之间的媒介作用使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必然。针对虚拟企业而言,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因素已不再是其资本额的多少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实力,虚拟企业完全可以大大低于当前《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额的资本及其形成的财务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很可能在完成不多业务之后即告解散,因此,现行《公司法》对其资本额进行限制的规定就受到挑战。未来《公司法》在对虚拟企业的认定及对虚拟企业法定最低资本现额等的规定方面必须予以考虑。

2、筹资重点将发生转移。互联网财务管理时代,企业筹资重点将由传统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而在传统资本内部,由于金融市场证券化,更多企业特别是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的筹资重点将发生转移:由原来的主要依靠金融机构借款转移到主要通过发行各种证券来筹资;同时,网上搜寻的方便、快捷,融资租赁的低成本交流与沟通,使融资租赁业务成为重要的筹资方式。

3、筹资较以往更为便利,筹资领域更加广阔。互联网财务管理使资金供需双方不需登广告,只需通过互联网各自相关的信息,资金需求方通过网上查询就可以极为便利的在全球范围内以各种筹资方式搜寻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投资方,从而做出对自己最有力的筹资决策。

4、筹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以前发行股票,债券或是向银行借款等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环节,这些大量的中间环节无疑会加大筹资成本。互联网财务管理会减少筹资的中间环节或使相应的中间环节的各种费用大大减少,筹资方不仅可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得到所需信息,还能通过网上实时沟通完成谈判的前期工作,甚至整个谈判工作。

(二)投资环节

1、投资重点将发生转移。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下,随着无形资产和知识产品、金融资产和金融投资品越来越丰实,企业将由原来主要进行实物资产投资转为更加关注无形资产、金融资产投资。企业在无形资产、股票、债券等方面的投资在其全部投资中的比重将有更大提高。特别是无形资产、股票投资将得到更快增长。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核心能力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为了生存会更关注知识资产的投资,同时也会更关注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而要实现这种战略联盟及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之间的持股则既是一种传统模式,又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选择。

2、企业将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投资机会。投资机会的捕捉依赖于企业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依赖于企业对商业机会的把握。而把握商业机会的前提就是对瞬息万变的企业内部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要及时把握。这对于传统财务环境下的企业来讲,绝非易事;而对于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来讲,则是十分容易的事。互联网财务管理不仅使大型企业很容易搜集投资信息、捕捉投资机会,而且使具备网络财务的小型企业也很容易从网上获取投资信息。

3、投资决策成本将更低、信息将更充足。互联网财务管理为企业及时、快速收集各种决策相关的信息提供了一种科学而先进的工具。如果能很好的掌握这一工具,则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方便快捷的获得充足的决策相关信息。

(三)营运环节

1、现金管理重点将发生转移。互联网财务管理使货币电子化,货币现钞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划转速度大大提高,在途货币资金在现金中的比重也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相应地,企业无需为现钞的保管及安全保障发生资源耗费,现金管理成本重要性逐步减弱,企业在确定其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将更多地考虑机会成本或短缺成本等。现金预算编制的间隔期将进一步缩短,旬、周间隔期将成为现实。同时,由于企业获取信息的便捷与廉价,企业可以低成本的实现现金流量的准确预测,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现金收支的同步性。另外,各金融部门之间以及金融部门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金划拨信息的高效传输,因此,现金浮游量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2、应收账款管理将更加有效。互联网财务管理使对客户资信的信息搜集更加方便和快捷,信息搜集成本将大幅度下降。由于对客户能力指标及资本资产状况能予以及时了解,因此,企业坏账损失的发生将有所降低。电子邮件或ip电话的通讯方式使企业沟通成本大幅度降低,诉讼联系与沟通更加容易。

3、存货管理效率将提高,及时制生产成为可能。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使企业不仅能够在存货需求的时间、地点和数量上与其供应商及其客户实现紧密联系,而且会促进企业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网络,使企业内部物资流动的需求状况迅捷的反映出来,从而使及时制生产成为可能。

(四)分配环节

企业利润分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这无疑会使内部各单位、各员工的责、权、利更加明确,分配结果更加透明、客观、公正。相应地,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挥民主理财的优势。会使物质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更快捷、更明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网络沟通还可以更好的进行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

(五)财务分析环节

企业财务主管或理财人员,无论身处何处,只要一上网,就能察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报表中的大量数据,可以计算出很多有意义比率,通过这些比率预测企业未来,分析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帮助公司管理者规划未来,进行财务决策;还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财务决策更加准确。物质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可获取各自决策所需的比率,以做出正确的投资、信贷决策等。

四、实施互联网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尽管企业内联网财务管理的发展使基于内联网的互联网财务管理目前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要全面地开展互联网财务管理,还必须解决许多相关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互联网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定、网络财务安全防护等。

1、抓紧制定互联网财务运行的法律法规。互联网财务管理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网上结算,网上交易安全保障、电子合同、网上税收、企业隐私、消费者权益保护、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证据、计算机数据确认、审核等新的经营方式和社会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专门法律来规范。随着网上犯罪、网上侵权等问题日益增多,我们应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互联网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互联网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2、加强互联网财务的安全防护工作。互联网财务的安全防护应主要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去控制。

(1)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减轻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等所造成的危害,应主要包括组织控制、安全保密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处理控制,文件安全控制等。

组织控制主要是减少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其控制应遵循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在系统运行中,可根据职能将与运行相关的部门划分为两个专职部门,即系统开发部和系统应用部。两部门人员要严格分开,切忌交叉使用。严禁系统开发人员使用系统,以防系统数据不留痕迹地被修改。

安全保密控制应做到层层设防。系统要设置基本的进入口令,以防无关人员非法进入;各个子系统各个模块也要设置相应的口令,防止无权人员非法操作:“操作日志”应记录所有操作人员所有操作,如操作时间、方法、查询和修改数据等;系统维护必须办理严格的审批手续,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程序文件被非法修改。所有软件文档资料、数据结构形式、程序说明书和源程序清单等应按机密文件管理。

数据输入、输出、处理控制。为保证互联网财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必须进行数据输入平衡校验、数据处理之前合理性检测、输出信息分发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