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十篇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十篇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3:39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1

当天下午,周静忠校长、邹宝生书记等校领导在行政楼会议室,热情接待了我校老师。双方领导先后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基本情况,并一致表示希望增进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在接下来的两周的时间里,我校老师将随堂听课,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等一切活动,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全程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如升旗仪式,备课组会,教研会,专家讲座,班主任会议等等。日程安排详细周到,每一个细节都给予我们极高的礼遇。学习期间,他们的每一次微笑都是那样的真诚,每一次握手都是那样的深厚。不论是迎接我们盛意的美酒,还是驾车送我们返回的真情,以及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无锡三中的领导们和教师们那“火辣辣”的热情,他们的深情,像一杯美酒,醇香在口,温暖在心。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这美好的记忆已经扎根在我的心灵深处。进入无锡三中观摩该校相关学科教师开设的示范课,交流,研讨,听取报告。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无锡市三高中的校园文化、师生素养和课堂教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校园环境的典雅沉静古朴之美,还是学生彬彬有礼、谈吐得体的举止之美,抑或是课堂中充盈的教学艺术之美,都向我们彰显着这座百年校园的积淀。专家们的讲座,内容广泛,有跟英语课改有关的内容,也有跟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教学策略、科研能力等有关的内容。

就英语学科为例,经学校安排在6月13日至6月20日共听取高一高二13位英语老师的共18节英语课和分别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吴荣铭教授,徐忠宪教授的两个讲座。13位老师分别是高一的谈红芬老师,高二的邓静漪老师,高二的郑路芳老师(高二英语备课组组长),高一的谢隆艳老师(高一英语备课组组长),高二的黄艳杰老师,高二的吴荣铭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高二的庄晓波老师(教务处副主任),高二的张娟老师,高二的李进老师,高一的何梅老师,高一的周婷老师,高一的安贤婷老师,高一的陈红老师。听了这些优秀教师的课和教授的讲座后,使得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上都受益匪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市一中的一名青年教师,肩负的重任。并且也明确了自己在高中英语教学上的奋斗目标,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现汲取印象最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特色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他们讲授的课以习题课为主,充分展现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目睹了老师们先进的教学设计,流畅的教学环节,感受了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探究和合作学习等。6月13日所听的第一节英语课是高一年级青年教师谈红芬老师的授课,内容是一节习题课,谈老师是一位做事麻利的,充满激情的年轻的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鼓励学生笑对考试,战胜考试的意气风发的态度。同时,他更是睿智的引领者,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课前的单词默写很扎实,面对英语中的长难句,他首先从解读考纲做起,将考纲细化到每一个考察角度,每一种考察应对方式。鼓励学生注意情境,在讲到完型填空题时,谈老师注重技巧的点拨,对于错误率高的习题重点讲解。

江苏省特级教师吴荣铭老师的一节语法课,内容是倒装句,通过学生观察,发现,总结,通过读句子,从中发现不同情况倒装的用法及特例,教师提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拓展用法,链接高考。讲练结合,学生通过读句子体验语法现象,深入浅出,吴老师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语法,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面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富有激情,总之,吴老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研究能力值得我学习。

庄晓波老师的一节语法课值得称赞,她教授的内容是强调句,用今年2019年几个省份英语高考的强调句型的单选题导入新课,导入很具有时代气息,与高考接轨,课堂气氛轻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庄老师始终鼓励学生,错了,重来,学生参与面广,这节课学生明白了怎样去表达强调,并不只是强调句型,还有多种表达方式。

吴荣铭教授在6月13日关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热点话题研究的讲座中,提到关于外语教学的质量问题,他提供了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的“1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x教师,这个公式中括号内4者相加是10分,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而“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则教学质量就越高。由此可见,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外语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他谈到教师的四种类型,一般的教师照本宣科;优秀的教师释疑解惑;杰出的教师引路示范;伟大的教师激励动机。在教育转型的形势下,英语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只凭老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就必须: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随意性转向规范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途径问题,“敢问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脚下”“已”有所欲---专业发展的动力,“读”有选择---专业发展的前提,“想”有创意---课堂教学的基石,“做”有实效---课堂教学的宗旨,“说”得圆满---教学研究的前奏,“写”得精彩---教学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在谈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提倡的模式r-o-a-d,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read--指教师要研读教材。organize--表示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学内容。activate--指教师要激活学习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develop--表示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并且他强调,如何把自己的教学赶上去?首先自己要有知识,要想学生有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且作为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上也应该有毅力,坚持每天读书学习,思考并且不断地总结反思教学。听完吴老师的讲座后,我对号入座,想到了自己目前的状况,自己与本校本学科其他英语老师的差距还很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明确了自己在高中英语教学上的奋斗目标,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徐忠宪教授在6月17日在关于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讲座中,关于课题研究规范性选题的内容,他强调课题必须注重本专业研究,符合当前教育发展所需,要有创新价值,在播放<<高阳毁家兴学校〉〉的宣传片时,高阳实践父志,毁家以兴学,家产变卖殆尽,学校终于建成,知者无不感动。

经验交流[/page]

经验交流类似于亲切长者的谆谆长谈,让人感动不已。大家都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有一种特殊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与真诚,深切的打动着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教育以人为本,百年树人,谈何容易。无锡三高中对教育教学细节的管理非常到位:各位领导分别管理三个年级,责任到人,各个年级备课组每周展开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英语教研会必须要求用英语交流。可以互相听课,互相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对青年教师不遗余力地传帮带……这些教育教学中看似简单的环节,都得到了持之以恒的落实,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变得恒固而有效。整个学校的管理,宛如钟表般有条理,有节奏,严密,清晰,准确。这不由得让人敬佩,也不由得让人猜测在这严整的表象后面,校领导和在校老师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啊。在学习中,我还感动于校园的美观整洁,感动于整个学校所呈现的勤奋质朴的学风,还有学校在严谨学风之中所渗透的人文关怀: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由三中德育处组织的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敬老院,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在传播文明、弘扬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弘扬尊老敬老的新风,同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敬老助老志愿活动中去,切实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做到爱老、敬老、为老,在社会上营造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氛围,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尊老助老的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学会感恩,报答社会。继承和发扬雷锋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继而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灵活机动的时间安排,不拘一格的人性化教学。学生的有序管理,早自习,组织有序,书声朗朗;大课间活动,学生自觉锻炼,绝不偷懒,全然没有强迫的痕迹;该吃饭了,同学们迅速出教室,马上站在楼道两侧,整齐划一,悄然下楼,走在校园里也是安静无声,长长的队伍也仅有几个值周老师在管理,打饭吃饭讲求速度、效率;午自习,高一高二整栋楼都听不到吵闹声。

这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特殊的学习经历,给了我这个难得的与名师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无锡第三中学所禀承的“诚、弘、勤、毅”的校训,确立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的办学理念,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先后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三高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给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两周的学习中我们感触颇多、收获颇多。

总之,我会带着我在这两周学习中所收获的东西,精神抖擞地走入工作岗位中,继续为我校的英语教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两周的考察学习交流中,让我想到了学校办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个教育教学的细节,在严谨有序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刚柔并济,需要充实和留白。

教育,是一门艺术。

总结: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外出考察学习体会:学经验、找差距、谋发展、求变化

考察学习党校建设经验体会

名校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出差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外出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组工干部下基层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银行员工赴兄弟行考察学习心得

内蒙古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中学教师外出考察学习体会

参观考察学习物流体会

大学生村官考察学习体会

愉悦的智慧之旅--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赴国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语文教师;现状分析;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48-02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中职学校里的语文课,长期以来扮演着文化公共课的角色。一方面,语文科目必不可少,学生除了应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以外,也需要通过语文课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语文课的实用性与短期学习效果不明显,因而学校与学生对其的重视总体不够。那作为一名职高的语文教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目前出现的症状,原因究竟出在哪儿呢?我认为不外乎这两方面:

一、职高语文教师的现状分析

1、世俗偏见,让职高语文老师归属感缺失

从事职业教育十余年,一直在教学一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总觉得底气不足。当今社会,教师的职业令很多人向往,当有人问你的职业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自豪地说是教师。但是,如果有人问在哪所学校教,教什么科目的时候,似乎就不太好意思说了。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社会上对职高教师似乎有一种偏见,职高语文教师也因此低人一等,被人嗤之以鼻。有人说:“普高最差的教师到职高也是佼佼者”,倘若职高语文教师上了一堂优质课,有人会有这种评价:“职业中学的语文老师有这样的知识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也真难为他了”。笼罩在这种灰色调舆论下,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积极性难免会受到打击。尤其是有的语文教师,在大学里曾是佼佼者,昔日的很多大学同学当初也许并不如他,而人家经过几年的磨练,早已有所建树,而自己却难有成就感,不免心理不平衡,觉得教职高无前途,产生厌教的情绪。

2、生源差异,让职高语文老师自信心缺乏

面对职高“低水平,高分化”的生源特征,我们要上好语文课确实也不太容易。作为普通高中的语文老师,他们所面对学生群体相差不大,但他们也会发出语文难教的感慨。曾有一位有多年教龄的复旦附中的高级教师,多次参加过高考阅卷,但坦言自己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课教什么了。“上课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万段,‘读书人’不读书,全成‘习题人’。”他也说,很多学生都“对语文学习没兴趣”,“怕语文,尤其怕作文”。

试想这位语文老师面对的是一群较出色的学生,而作为一名职高的语文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群多次失败的学生,一次次的被筛选,一次次的被淘汰,难免受过老师的白眼,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骂,有时对自己都已心灰意懒,对学习更是谈不上什么兴趣。面对这类学生群体,有些老师不免陷入困惑,久而久之也丧失了信心。

3、工作压力,让职高语文老师倦怠感加剧

也许有人会认为职业中学的教师很轻松,没有升学压力(因为考大学的并不是很多),但在职业中学呆过的教师教深有体会,职高的学生由于对学习不怎么感兴趣,其他违纪的事情相对会增多。因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追求的目标,他必会感到空虚无聊,势必寻找发泄的途径。例如,打架、、谈恋爱、翻墙外出、上网等等这也成为家常便饭。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总会出现违纪的事,为数虽然不多,但有一两个就够你受的了。这导致有些班主任整天提心吊胆,连周末都寝食不安。还有,目前职业中学遍地开花,生源很不稳定,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每年不得不面对招生的困惑。职校每年从四、五月份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好准备工作,导致不少教师思想负担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忧心忡忡,感到前途渺茫,因而对教学改革精力投入不够,缺乏工作激情,工作成效也就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呢?笔者认为必须从自我调整心理定位入手,积极寻找摆脱困境的对策。

二、摆脱困境的对策

1、肩负责任,热爱教育事业

目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考的录取人数也在增加。而语文这么课程,在高职考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大。文化课中数学、英语是120分,语文是150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大意义。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职业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的功能应不断增强。我们要一改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模式,因为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应摆好自己的心态,牢牢记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责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请相信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让我们牢记自己的职责,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重任。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难忘

我们一以贯之的语文授课形式是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我们也逐步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方法,而且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前人优秀成果要吸取,要坚守,但不是墨守。时代在变,人类在进步,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在于学生的自主、持续、绿色发展,反躬自问,我们的语文课堂还远没有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发展平台,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强大惯性的作用下把已然当做必然,然后欣欣然于其实未必然。所以,消减惯性、改变已然、突破困局,使语文教学高效难忘。

何谓高效难忘?高效就是要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即中语会张定远理事长所说的“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消耗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难忘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并能触发思维火花的一种内心体验。其实,如果每个学生在每次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都有很多难忘的内心体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谓是高效的,那如何使语文教学高效难忘呢?

一.语文预习要高效难忘

语文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部分语文老师对预习不够重视,今天有时间的话,就让学生读读课文、划划字词、分分小节、研研问题,没时间的话,就只管自己讲,拼命地把知识倒灌给学生,学生吃得累,甚至产生厌食心理,老师喂得累,甚至吃力不讨好。所以没有预习的课堂是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也是杂乱无章的,也必然是低效的,令学生健忘的,可能压根儿就没听清思路。

如何达到语文教学的高效难忘,充分的课前预习至关重要。而课前充分预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考,我们在备课时多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多询问这课的重难点,预习题如何设置,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方法、体验,新课与复习课的上法等等。例如对《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篇课文的课前预习可以设置为:第一,认真阅读课文,并根据作者对徐先生的外形、习惯性动作等的描写,给徐先生画像(可以把画像的要求告知学生,如要抓住人物特征,突显人物身份,呈现人物描写的细节)。第二,观察我们学校的一位你感兴趣的老师,并给这位老师画像。这样的预习设计让学生感觉不枯燥,很新鲜,学生乐于心向学,心向上,学生在这样的预习中能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我”的国文老师徐先生,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梁实秋写人的方法,这样的预习学生会忘记课文吗?会忘记徐先生吗?会忘记梁实秋吗?

二.语文课堂导入要高效难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从老师的导入语中或能明白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或能初步感受到课文的感情基调,或能明晓老师备课时的良苦用心。所以,精妙的导入语是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方向,是学生身心进入课堂的诱导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兴奋剂。

如教学《前方》,课前大屏幕展示台湾作家三毛行走在撒哈拉的照片,并播放《橄榄树》歌曲,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课开始时,老师可以由理想这个话题引入,如“理想”是个太熟悉的话题。三毛小学时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捡破烂的,一边享受阳光的美好,一边看着垃圾堆里有被人扔掉的好东西。长大了,只看了一眼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里的撒哈拉沙漠,就毫无保留地投身到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成为中国第一个踏上撒哈拉土地的女子。这个奇女子一生走遍千山万水,充满了传奇色彩。她远离故乡,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今天我们将跟随曹文轩先生的脚步走向《前方》,看看他对走向前方去流浪有什么思考。这样的导入语设计让学生隐隐地感觉到这里的前方就是我们的理想,很容易使学生进入对前方及理想的思考,而且用年轻人熟悉喜爱的《橄榄树》这一音乐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学生定会难忘此课。

三.语文课堂活动要高效难忘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在这个主阵地只有教师在声情并茂地讲课,学生耷拉着脑袋,似听非听,似懂非懂,可想而知,这能高效吗?能难忘吗?的确让学生的身体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课堂,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让学生的“心”和“神”也进入学校,进入教室,进入我们的课堂,那就真正考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智慧了。一个老师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渊博知识、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从内心里去打动学生的时候,就只有依靠老师的权威和纪律的要求等外在的东西去强迫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是多么苍白无力。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想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把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所以要使语文课堂高效难忘,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活动起来。在上《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过程中有一位老师作了这样的设计:请一位男生根据国文老师的性格脾气、习惯动作来表演国文老师骂人的一句话,进而提问“骂人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然后又引入梁实秋写过的《骂人的艺术》,引导学生倾情为文,明白做人的道理。这堂课的后半节又作了这样的亮点设计:展现一组学生熟悉的本校老师的画像(学生兴趣浓厚,能一下子指出是某某老师,还不时地点头笑着说“真像”),接着让学生用文字来“画一画”你的老师,最后派四位学生当观察员到班上各同学处观察点评文章。课堂活动真是热火朝天,后半节的课堂成了学生的舞台,四位观察员忙得不亦乐乎,其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托腮思考,时而点头微笑,连听课者都难忘其文、其生、其师。

四.课后作业要高效难忘

几年来,作业量受学生、家长普遍关注,为什么?老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很多、很难,挑灯夜战是常事,冥思苦想是常态,学生苦不堪言,家长在一旁心疼不已,熬夜害处多啊!有些老师把课堂上未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回家做,有些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多做多练,还有些老师备课时没有精心选题,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效题有效题一起做。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做吗?即使硬着头皮做了,高效吗?

那么,是不是取消作业布置呢?不,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作业的布置,可做题增加,可怕题减少,可动题动到底、动得对。可做题就是学生一看会做,有信心做,而且省时又能做对,就能为学生体验成功奠定起点。可动题就是学生一看能动手,但心中无底,可以催使学生往下做,做到底,培养能力,提升心理品质,这样的作业能产生思维火花,有教学研究价值。可怕题就是学生一看不知如何动手,心中无底,经常面对这种题,将使学生丧失信心,毫无教学价值,这种题要减少甚至不做。

语文教学高效难忘之路虽长,行则可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参考资料:

1.江苏省南通中学教研活动前言及评课记录。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肢体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谈到交际,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语言。尽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语言既包括生而具有的部分,也有后天形成的部分,因此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并且特殊性多过普遍性,因此同语言交际一样,植根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当中的肢体语言,有自己特定的使用环境,相同的肢体动作可能包含迥然不同的含义。在这里,我们将讨论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周国光在《体态语》一书中指出:“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置的变化。”身势语具有信息量大、信息连续性和变化性强以及信息可靠程度高等特点。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查理。卓别林,给我们铸造了一个诙谐幽默的无声世界,完全用符号语言表达复杂的意群。在作品中,我们非但察觉不到任何沟通的困难,反而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意味。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笑声中领悟到生活的诸多酸甜苦辣。卓别林取得的显著成就,依赖的正是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可以看出,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无声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能更多。

非语言行为的功能包括:

1.重复、配合和强调说话内容;

2.补充、修改和解释语言信息;

3.与语言信息相冲突、矛盾和混淆;表达尴尬或者掩饰真实动机;

4.代替语言;

5.强调、加强以及修饰语言;

6.强调和协调语言。

举例来说,当我们说请坐的时候,一边说话,一边弯腰,伸出右手做出邀请的动作,这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配合;当买两张票的时候,一边说,一边伸出两根手指,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人们在讲话的时候,常常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个论点。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语言的作用,而缺乏敏感,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我们利用语言表达着诸如时空、宗教、爱和美等抽象概念,然而,有时候,非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更有助于表达心计,尤其是类似情绪这样,很难完全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说沉默是金,手撑着下巴,表示沉思;眉毛下垂,看得出心情不好;眼神焦虑,传达出着急等,时常会有遇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同样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完全两样的意义。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存在差异,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同背景的社会的相互接触,无论是社会生活,商务活动还是对外汉语教学都会伴随难以理解和琢磨的强烈文化色彩差异。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减少教学干扰项,需要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身势语。《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学生国别化的肢体语言,了解他们细微的表情变化,将有利于我们在细节处处理得当,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制造一种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toteach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是外国人。而且多是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知识的成年人。在教学中不只单纯涉及教与学的问题,还有文化的导入。也就是说,我们与学生可能还有生活上的接触。随着交往的深入,了解也会增加,涉及到的文化因素也随之增加。我们不妨采用亦师亦友的方法,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文化和学习习惯。

比如,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泰国学生会双手掌心相对合拢,表示对老师的尊敬;日本学生则90度鞠躬;而来自欧美的学生不会那么拘谨,相对随意。在中国,老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被要求为人师表,因此很难与学生过于随意的交流。但是如果我们对任何国家的学生都端着老师的架子,不加区分的话,很可能,给部分学生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当学生回答问题过后,我们会给以适当的回应,除了语言上的鼓励,肢体语言的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但是,前提是必须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例如很多老师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刚刚学习的词语的发音是否掌握,会单独邀请学生站起来读词语。读了几个词语后,觉得还不错,或者已经发现问题。于是做出这样一个动作,让拇指、食指指尖相触,形成圆环状。不过并没有严格地放在水平或者垂直位置。这时候,如果遇到欧美国家的人会知道老师让我停下来了,至于南美洲的人也会当作夸奖,刚刚的朗读非常完美。但是,对于日本人,却会疑惑,为什么老师会做出“钱”的手势呢?比利时、法国及突尼斯的学生也会陷入思考,老师这是想表达“零”吗?也许一个都没有读准确吧。只要不是在德国学生,或者突尼斯、土耳其等学生面前还好,否则只会让他们面怒愠色,非常不满,因为在他们国家,这是一个代表“性侮辱”的手势。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不明就里,自己也会迷惑不解。想要把自己的教学安排顺利完成显得困难重重。老师会觉得学生不配合,而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自己,有意侮辱自己,教学将很难进行下去。

一些西方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一位中文老师为了掩饰尴尬而露出的傻笑。她这是什么意思呢?嘲笑?看不起?说我笨?原本表示友好的微笑在这里变成了一种侮辱,让外国学生无地自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在一次次的受挫后荡然无存,再加上文化冲击带来的困惑、忧虑、烦恼的心情,学习效果越来越差。相反,在教学中,老师经常使用鼓励的眼神,轻轻的拍打学生的后背同时关切的询问学生在中国的生活状况,或者竖起大拇指同时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有时候用学生所在国家特有的肢体语言表示认可,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的配合,排除学生误解的可能,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舒适感和安全感,这样将毫无疑问的更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经过分析发现,他们主要分属于关系型和分系型两种类型。欧美学生受自己国家的教学环境影响,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日韩学生则比较内敛,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因此,对于欧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多的加入肢体语言和情景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而日韩学生,肢体语言就会稍少一些。相信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比较熟悉的老师与学生也可以见面拥抱、亲吻、握手,给他们一种身处自己语言环境的感觉,适当的运用这些学生的习惯动作,并且主动做出这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并且这样的环境更有助于打开他们的心门。设想一个信任你的学生,隔膜自然要少些,真心话要多些。既然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外语老师的嘲笑和责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没有理解的问题,就不会将错就错。而是竭力搞懂。不会发生我们看到嘴上说明白了,表情却是茫然无知的状况,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演员的,下意识的身体语言不会撒谎,在一定程度上,比有声语言更真实。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一般老师更敏锐的洞察力,看到学生在一个问题上皱眉、嘟嘴、挠头之类的动作的时候,能够随机应变,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的了解,尊重各国文化,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感觉舒适简单;又有利于老师的教学,愉快而轻松。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正确运用肢体语言,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会让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于肢体语言的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研究都取得显著的成就。于是,我认为,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认为除了前人所作的研究,体态语的跨文化交际还体现了另外的角色定位。以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为例,体态语的运用也是一种自我提高。

肢体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辅助理解工具,在一般教学中,表情、手势、身体部位的使用很多时候也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零基础教学时,语言不通,学生的特殊性,使得这种作用更为明显。我们经常说作为一位对外汉语老师,就要做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把肢体语言运用得淋漓尽致,并且活灵活现,讲语音,讲词语,讲语法,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配合有声语言表现出来。仿佛每出现一个场景,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一般。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老师,一定要满足学生三个条件。安全感、成就感和趣味性。无论是在母语国家学习汉语还是目的语国家学习他国语言,接触到新的语言,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焦虑、不安等问题。尤其是远赴他国,语言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人难以适应,感觉到文化冲突,如果老师可以给学生建立一个安全平静的环境,让学生有归属感的话,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而这可能需要一个简单的拥抱,恳切的眼神,亲切的微笑就能做到。同时,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一个很棒加上一个赞许的大拇指,就能让学生信心倍增,学习兴趣增强。语言学习本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们把对话场景化,语音手势化,词汇动作化,语法形象化,一下子趣味性就提高了,只会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察,老师换位思考的教学模式,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教学态度,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性格和修养。因此,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们在学生感到安全、有成就感、有趣的同时,也同样收获了教师职业的归属感、成就感和无以言表的乐趣。

对外汉语教学不可避免会进行跨文化交际,肢体语言这种无声的语言存在于交际当中,是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现象,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交际任务。由于身体语言的真实性,很多有意识无意识的动作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因此,有必要对肢体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为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更多可能性,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弗海姆(英),佩特洛娃(英),BodyLanguageinbusiness,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Samovarandporter,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2000

[4]周国光,《体态语》,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弗海姆著,张伟凡译,《体态语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5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为语文教学生认识汉字,从而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在学习语文之初,老师应该向小学生讲清楚语文学习的目的及重要性,让学会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动机,并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小,因此,在讲解语文的作用时,不可以进行理论的说教,应该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好语文;比如,小学生喜欢阅读故事读物以及科普读物等,依据学生的喜好,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说,学好了语文,就可以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就不用求妈妈整天给你讲故事了;小学生喜欢科普知识,而且经过调查很多小学生在小学时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根据小学生的愿望追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好语文,就可以看懂更高级的科普书了,就离科学家的愿望近了一大步!通过这样具体事例的引导,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了解语文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语文,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

(二)老师要做一位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根据调查,小学生对学科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与任课老师直接相关,虽然这是因为小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接受这个现状,来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小学生如果喜欢语文老师,就会对语文课充满期待和兴趣。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修炼”,做到让学生喜欢;可以通过以下策略,首先,语文老师应该有极强的耐心,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低,对一个问题的认知可能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因此,学生不懂时,老师应该一遍遍强调,并改进方法,让学生容易理解;第二,老师的态度应该和蔼,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安心讲课;第三,老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像朋友那样彼此交流,交流学习,交流生活,不要那种上下级性质的师生关系,要学会走入学生的心灵。第四,要关爱学生,小学生的年龄小,在语文学习上缺乏主见,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做好以上四点,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建立了和谐的感情和关系,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老师,并“爱屋及乌”的喜欢语文课。

(三)建立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小学生喜欢得奖,喜欢老师的夸奖,这是小学生群体的共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多夸奖学生,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和优秀表现应该进行及时地鼓励,让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是十分高兴的,这对他们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他们会暗下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待,更加努力地取得更优异的成果。对于学生成果的物质奖励,不必太昂贵,一个笔记本,一支铅笔就足以博得小学生的欢心,让他们很有荣誉感。

(四)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各种事物和现象充满着好奇感,不喜欢单一的课堂模式,而是喜欢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并且具有一定新意的教学活动,老师应该考虑到着一点,精心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课前演讲、分角色朗读课文、写字评比、作文评比等,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使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参与具体的活动,使知识得到了强化,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二、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创新语文课堂

小学分为低年级阶段、中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策略的运用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低年级阶段注重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应该合理引导,鼓励小学生大胆地进行口语表达,可以在课前十分钟设置一个演讲题目,让学生来说;第一个阶段,不管有无逻辑性,学生只要能进行与之相关的表达,就值得鼓励和表扬;第二个阶段,就要追求合理性;第三个阶段,要求学生将主题完整地表达清楚。需要循环渐进进行,不可急于求成;小学生低年级阶段的作文一般从“看图说话”开始,因此说和写是不分家的;说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会有进步。

(二)中年级阶段要求进行准确而清晰地口语表达,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中年级处于过渡段,有个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作文,要求的字数增多了,不再是看图作文,而是话题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课堂上应该多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加强阅读。

(三)高年级学生要求口语表达和写作要生动丰满、具有思想价值。高年级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已经成熟了不少,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一定的数量了,因此,口语表达和写作已经不再“幼稚”,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形应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应当追求语言表达的思想性,毕竟语文除了是一种语言工具之外,还是一门人文类学科,思想性是语文要求的一部分。学生应该通过口语表达或者作文来体现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有独立思维的意识。

总结

以上从两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课堂,希望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创新语文教学的积极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应佳.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J]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体作用教育理念学习兴趣质疑问难

在中国传统教学中,老师起主体作用,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信息快速传播、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快速形成阶段,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进行学习的基础科目,它关系到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发展,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科目。因此,老师在教授小学语文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知道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做到:

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实现角色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中化学语文的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老师首先要敢于打破以往的“师道尊严”的教条,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相信,没有学生能够在神情严肃、高高在上的老师面前以轻松、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更不用说发挥主体作用了。所以,老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塑造平易近人、幽默善导、和蔼可亲的良师形象。

小学语文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可以说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正确定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大舞台,老师不再起“导演”的作用,只是在其中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新的发展时代,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成为知识的“主人”,并灵活运用知识,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因此,只有转变教育理念,使学生发挥在语文课堂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因此,如果没有兴趣人们是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当然更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是十分繁琐的,没有兴趣,没有积极的情绪,学生就不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听、想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通过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结合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领会、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老师在教授小学语文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情境教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通过不断地探索,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

2.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告诉人们,不同的主体即使在一样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同样,即使在统一学习阶段,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课堂问题,进行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扫除学习障碍,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对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分配一些有难度的任务,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征服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对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老师要选择一些基础性的任务让他们完成,使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消除对语文的恐惧心理。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教育,使学生保持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发挥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提出疑问,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的表现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发挥主体作用的表现,老师应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并且提出表扬和鼓励。另外,知识是无边无界的,老师当然也不可能全部掌握。因此,老师在被学生的提问“难住”之后,不要急切地掩饰,而且要勇于承认,不要恼羞成怒对学生进行训斥,而且要在学生的提问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巧妙地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强化他们的学习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讲课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疑问,进行思考,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对问题进行谈论,允许他们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观点。老师在遭到学生的质疑时,不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都要宽容对待,不要对学生进行斥责、打击。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学科,语言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和熟知,所以,语文学科在开展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但是,现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却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有不重视的表现,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因此上,我们探讨提高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技巧,也就显得很是有必要了。

一、当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技巧是为了避免教学出现问题而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有用的教学手段。为了使本文所谈论的技巧更有针对性,在谈技巧之前,先谈谈当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观念较旧

当前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部分老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大多采用生硬讲解的教学方式,难以树立灵活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能做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方法,这种旧的教学观念限制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些语文老师不能认真负责,不充分备课,没有认真吃透教材,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较为随意,使得教学目标不实际。

3.教学策略不生硬灵活

部分老师只重视讲解,不能让学生自主阅读,盲目重视教授一些方法技巧,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变得枯燥乏味,这主要是由于面临的中考考试机制较为死板,而且有的老师自身能力缺乏,再加上学校的考评机制不完善加重了这种现象。

二、预设目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引领

了解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也谈谈预设目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意义。

我们先要肯定语文阅读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因为设定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能起到导向作用,其不仅能够引导老师,而且引导学生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引导老师体现在对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同时也确定了阅读教学内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体现在能够辅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重点,保证学习的正确方向。所以明确的目标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把握语文阅读的方向,避免无关事情的干扰,集中注意力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具体任务。

合理设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也具有激励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励语文老师的行为,使得老师全神贯注完成目标,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能朝着设定的目标而努力。

三、提高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技巧

设定了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下面我们着重谈谈提高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技巧。

1.明确阅读目标,及时给予评价

我国的部分老师只是让学生一个又一个的朗读,分开朗读或者集体朗读,虽然读得较多,但是缺乏明确的朗读目的和标准,而且学生读的过程老师没有参与指导,学生读完之后,老师对学生没有及时做出评价。学生只是死板的完成朗读的任务,这样往往会使得朗读事倍功半,使得学生越来越只会盲目的读书。朗读很重要,老师要不断克服阅读教学中朗读缺乏目的或朗读训练无序等问题。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语文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导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真实情感,才能领悟作者的核心思想。在学生朗读之前,老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依据学生的个性,合理制定朗读目标,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大大促进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效果。而且要在学生读之后及时对学生读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2.保证阅读时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

我国的部分初中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如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保证字词读的准确,但时间不够,会有较多的学生没有通读完一遍课文,老师就马上让学生停止,就开始检查学生的读后感等等问题,自然检查的结果就是学生朗读情况参差不齐,这样就使得朗读成为了过渡环节,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老师要保证语文阅读课的质量,学生要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强调学生努力读出语言的含义,培养感受能力,当然老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读懂其中的主要内容才能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此外朗读的时间要保证充分,要侧重朗读的过程,而不能只是表面走形式,要利用一些策略来判断学生是否读完,例如要求读完的学生向老师点头示意。另外,朗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宽容对待学生,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读的很好。所以老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朗读过程,例如采用集体朗读、对话读或者个别读,将男生女生分开读以及自由读的形式,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到作者的核心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3.淡化阅读技法传授,注重真实情感的体验和培养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8

在师范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负担转为一种学习的心理需要,并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把课上得潇洒些,也就是上得新些、美些、活些,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

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把课上“活”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的优势,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在练习中,活动形式、组织方式多样化,尽最大限度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要求。教师要把知识教活,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要训练学生思维。给学生的不应是固定不变的结论,而是要探求这个结论的方法。课堂切忌师道尊严,教师应以平等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做到启发、点拨、引导,把课上活。

把语文课上活,应当尽量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不是语文的源头,更不是语文的归宿,源头和归宿就是社会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鼓励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杂志、报纸、广播、电视、中外名著、历史巨片等都是最好的语文教材。

二、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把课上“新”

课堂上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很重要。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状态轻松,语言环境有趣,学生自我意识积极,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而“和谐”是前提,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和谐的语气、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及话语,甚至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理解、尊重、深爱和期待。学生会加倍地用尊敬和爱来努力回报老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耐心细致,让学生对教师和语文学科具有好感。教师也在答问环节和一些练习中,充分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中不断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并体会到老师的深爱之心,课堂中的双边活动就能在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氛围里顺利地展开。

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要做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把课上新。教师观念更新主要是指人才观教育观的更新。必须要有现代教育意识,并把这种观念和意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新的思想、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能力和新的风貌,使学生具有市场意识、科技意识、进取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时成为创造型人才。一位哲学家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老师上的每一节语文课也都是新的,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对其他人来讲也都是新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最好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设计的教学方式当然每一节都应是新的。

三、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有兴趣,把语文课上“美”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不能丢下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难度要适中,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因人而异,让各类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努力后都能有所成功。一些聪明、灵活、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容易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赏识,甚至偏爱。他们学习兴趣浓厚,老师要给他们表现机会,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让他们回答一些较难的问题和题目。后进生基础差,反应慢,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内心有自卑感,最需要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老师要多用鼓励的眼神、和善的表情惠顾他们,让他们时常感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占有与其他同学同等的地位,也能得到老师的重视。课上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在充分激发全班同学兴趣的基础上,老师要把课上美些。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寻求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沉浸在领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愉悦之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华美的文笔、宛若仙境的景致,以及曲折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趣和理想,体现了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其中有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优美的语言,往往是诗情、哲理、文采的和谐统一,脍炙人口。老师可引导学生满含激情地去朗诵、去吟咏、去体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就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好的诗文就像名曲一样,有着强烈的震撼性和诱惑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奇妙的人生百态,与主人公同悲欢、共离合。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乐趣,并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9

一、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要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很多老师太注重自己的权威性,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和个人感受来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久而久之,师生之间难以互相接纳、互相信任、互相包容。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打造快乐课堂的前提。老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考虑他们的感受。正如保罗所言:“在软弱人中我要做软弱人!”老师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接纳老师,尊重老师,接纳你所传授的知识。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学生才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分享。例如学生喜欢以周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苦恼及学习的压力与我分享,我也会在周记里写一些个人建议,正因为这样学生把我当成了知心的朋友,由原来讨厌写周记到现在喜欢写周记,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也由此喜欢上了语文课。我没有想到自己在周记里的一两句话会对学生有如此大的影响。我深刻体会到,老师尊重、体谅学生,学生自然也会尊重老师、体谅老师,喜欢上老师的课。课堂上我们都是以探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的任务,这比强迫学生学习的效果要理想多了。

二、对学生有多信任,课堂就有多快乐。

为什么现在语文课堂会常出现不愿张口回答问题;习惯于抄老师写的答案,而不愿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现象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二是老师爱做课堂主人,不能尊重学生的“说”,不信任学生。时间长了,老师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学生习惯了老师的“标准答案”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老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谅解学生,因为学生毕竟阅历浅,考虑问题肤浅,他们考虑问题未必如老师当初设计的一样,所以老师应投去一个赞许的目光,说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样会给予学生很大的力量。这样长久下去,学生会喜欢上发言,提高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上《童趣》中“游花园,鞭蛤蟆”这一课时,我备课时总觉得概括得不够简洁,但学生却用“神游花台”四字来概括,听了他们的观点我有豁然开朗之感;《海燕》一文中,让他们写海燕的宣言,学生运用诙谐的语言,形象而生动。每节的语文堂里总是热热闹闹,有很多的想法,有时候甚至质疑老师,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敢想、敢说。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就要做课堂的有心人,多信任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才能,这给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因为哪个学生不喜欢轻松、愉快的课堂呢?

三、课堂设计应巧设心思。

有效的课堂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营造快乐的课堂,老师必须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巧妙开展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的发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课堂设计的确需要多花心思。课堂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够理解,能够作答,而不是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否则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更无快乐可言。精巧的课堂设计,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才会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师以自己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往往能够吸引学生,魅力并不一定非拥有青春不老的外表,因为一个人并不可能永远都拥有不变的青春,学生信服的是那些学识渊博、具有独特人格的老师。

在快乐的课堂上,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课堂上老师要清楚认识自己的位置及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用幽默的语言激励语言,让学生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做应该要做的事,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样才有快乐可言。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篇10

一、找准渗透“点”———语文教学有效实施德育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和思品教育是水融的整体。我们在备课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找准德育“点”;在教学时要在整体上落实,渗透德育“点”。找准德育渗透点可以从课文的关键字词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挖掘这些词语的内涵,自然渗透德育是最基本的做法。如苏教版语文《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这样描写:“3月4日,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我抓住“仍”“坚持“”费力”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叶欣高强度、高风险、高效率的工作;体会在危险面前,叶欣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体会叶欣在灾难面前、在死亡面前的那种大爱情怀。当然,找准渗透点也可以从课文中心句、语法、插图方面入手,甚至可以抓住标点符号做文章。比如,这段话里的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强度和高效率,体会到叶欣在灾难面前的奋不顾身。

二、把握渗透“度”———语文教学有效实施德育的关键“度”是一个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事物的质变。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根据儿童生活经验、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把握好尺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而逐步提高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对德育因素的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是有区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去把握好德育的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德育收到实效。

三、选好渗透“法”———语文教学有效实施德育的保证有机地实施渗透,既能强化语文的德育功能,又能引导学生深层次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1.创设情境,入境入情

“情境”,包括“情”和“境”。“境”指客观事物或虚拟的事物“,情”指人由客观事物引发出的“主观情感”。这种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融合”,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主观情感反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去逐步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这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德育教育的效果极好,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老师,您好》一文时,我利用动情的语言说:“同学们,我每一次听到你们这充满深情的问候‘老师,您好’”,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和你们一样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是啊,是老师指导我们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读书、写作,是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步履蹒跚的孩童教育成一个懂礼貌、有知识的现代人。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这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利用学生每天上课师生问好这样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披文入境,走进文本,创设情境,激感,引起共鸣,在不知不觉中为课文的朗读奠定了基调。

2.以读为本,领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