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十篇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十篇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22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1

[关键词]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评价

[作者简介]曹茂才,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许嘉,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lo)06-0165-03

语文校本课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两种主要形态:“课程形态”与“活动形态”。“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像“唐诗鉴赏”、“走近鲁迅”、“红楼寻梦”等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都是属于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活动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主要是以课外活动为主,像“演讲与辩论”、“感受吴文化”、“北京建筑”等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都是属于活动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

不同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其评价内容等方面的不同。

一、从课程环境看

影响语文校本课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相关智能、课程资源保障。两种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环境的不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教师智能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教师的智能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要相当熟悉。教师这方面的智能因素将会对课程开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像开“唐诗鉴赏”这门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对唐诗有相当研究。任课教师必须对唐代各时期代表诗人有相当了解,必须对唐代主要诗歌流派诗作也有相当了解,必须对李白、杜甫与白居易有相当研究。任课教师有这样的智能,才可能胜任“唐诗鉴赏”这门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教师的智能要求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教师智能要求更高,除了要求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很熟以外,还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与语文校本课程理论修养。像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所开设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1)对吴文化基本含义的理解;(2)对问题的研究方法(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如何形成小论文等);(3)吴地文化研究(吴地人物研究、吴地语言研究、吴地山水研究)。显然,要开好这门语文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对上面的那些内容要十分熟悉。

从“感受吴文化”这门语文校本课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学生要顺利展开对吴地文化的研究,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展开大量的课外活动,如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地去采访吴地一些名人,到实地去察看吴地山水,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语文校本课程理论修养。这样,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才可能关注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注到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对课程资源保障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保障的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低,一般只是要求一定的资料保障。像“唐诗鉴赏”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源上主要是要有唐诗读本、读诗解读本等资料。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保障的要求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往往比较高。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开发利用水平,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像语文校本课程“北京建筑”,它所依赖的主要课程资源有:北京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从事北京建筑研究的有关人士,北京建筑的大量相关文献,等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课程资源,我们要开展对北京建筑的研究,那是不可想象的。

二、从课程教学来看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拟定和课程教学。由于两种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对它们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一)对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所拟定的课程目标往往比较单纯,一般是针对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像“走近鲁迅”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基本在课堂展开,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目标可以拟定为:研读鲁迅作品并写出相应的研读文章,从而“走近”鲁迅。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所拟定的课程目标往往比较复杂。其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以外完成,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关注学生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比较关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像锡山高级中学开设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感受吴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人文素养;(2)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3)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1)课程内容要丰富。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所拟定的课程内容一般比较单纯,但不能单薄。像开设“小小说导读欣赏”这样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小小说让学生阅读;然后再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小小说赏析文让学生阅读;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些小小说赏析文。这样,课程内容就不会显得过于单薄了。

(2)课程内容应是一般课堂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应能体现出与一般课堂读写教学所不同的趣味性。像“红楼寻梦”这样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我们对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显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文本阅读。我们可以透过《红楼梦》作品的阅读,寻找其中有关“梦”的故事。据说在《红楼梦》全书中,总共记叙、描绘了二十二个梦。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其中梦的解读,从而把握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与主题思想。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1)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要保持一致。从前面所提到“感受吴文化”这样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来看,其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往往可能出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不太一致的情形。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要合理。课程内容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要能体现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前面,我们所提及的“演讲与辩论”、“电视制作与播音采访”、“感受吴文化”等这样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课程内容的拟定都要能体现这方面功用。

(3)课程内容的容量要适度。在实际教学中,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过于膨胀。某校开设了“庐陵文化”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含有丰富的知识介绍、大量的实地参观与考察(佛教圣地青原山、名窑古镇永和镇、当地民俗风情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性小论文写作。像这样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内容容量是相当大的,这无疑会给课程实施带来极大困难。

(三)对课程教学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要求

我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要重点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我们前面说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小小说导读欣赏”来说,我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既应关注学生对小小说欣赏方面知识的获得,也应关注学生对小小说欣赏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要求

我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像“感受吴文化”这门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听说读写与学科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很有意义的。

(2)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像“感受吴文化”这门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中的人物研究是由几个学生去分别完成“无锡顾恺之”、“归氏状元门”、“从吴语中看吴人”等论题研究。显然,这些人物方面的广泛而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是多么需要学生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课程学习。

(3)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前面我们谈到,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往往比较高。这点,我们从“感受吴文化”这门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清楚看到。如果不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吴地山水、人物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学生要开展相关研究,从而有效学习“感受吴文化”课程,那是不可想象的。

三、从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来看

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涉及三方面: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而就两种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来说,其主要不同不在于评价主体,而在于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一)对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内容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学习成绩评价内容的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像“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走近鲁迅”等。其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往往都比较单纯。因而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单一。

目前这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指向基本都是针对语文听说读写的某方面能力。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就应该把对学生语文某方面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像前面提到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小小说导读欣赏”,我们对其评价的内容就可以确定为:学生“小小说”欣赏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学习成绩评价内容的要求

这类语文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像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在其设计中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基本保证;而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未来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2)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目标往往以此作为基本定位。像“感受吴文化”、“庐陵文化”、“北京建筑”等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学习都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能探究问题,要能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

(二)对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不同要求

评价内容决定评价方式。两种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由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不同,因而其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也就必然不同。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要求

它侧重于采用终结性定量评价。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语文某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而这样的能力提高程度主要是在学习终结时才能得到完全的体现,因而在课程学习终结时才好去对学习成绩作出评价。而对学生这种语文某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所采用的评价尺度,用等级定量会显得比较客观。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2

结合课程建设实践,以“吴文化与语文”的开发与实施为例,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撰、校本教材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作初步的研究,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吴文化与语文开发与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鉴于吴文化在提高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素养方面起有重要作用,学校委托语文教研组、课题组研发了《吴文化与语文》这一校本课程。下面结合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作初步的探讨。

一、“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的建构

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中几个较为著名的程序,如斯基尔贝克程序、托马斯程序、吴刚平程序和王力红程序等,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我们建构了“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阶段九个内容的操作程序:准备阶段(确立课程目标、建立工作小组、调查现有情况)――实施阶段(课程内容确立、课程教材编制、课程组织实施)――反馈阶段(课程评价、课程修订)。

(二)校本课程建设内涵的确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确立“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

1.课程理念

(1)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根本

新课标提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因此课程开发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本。新课改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和地方课程旨在满足学生整体的需求与均衡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有个性地发展。

(2)以“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为指导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本校全体语文教师为主体,这就给了教师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机遇,体现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新课标理念。

(3)以“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就是为了利用苏州丰富的吴文化遗产,开发社区独特的吴文化资源,传承学校浓厚的吴文化建设底蕴,通过收集、筛选、整合、提升,编撰成永存史册的校本课程。

2.课程目标

通过“吴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弘扬地域文化,实践文化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积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同时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内化文化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3.课程评价

围绕“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目标,提倡多元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采取多种方式(活动心得交流,小论文评阅,专题探究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如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中的表现等),兼顾学习结果,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反思、总结交流、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编撰

(一)收集准备阶段

1.成立教材编撰核心小组

教材编撰核心小组由语文教研组长(任主编,总体负责教材编撰,统筹人员安排及经费调拨)、三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备课组的编撰任务分配,包括资料的搜集、筛选、修改整合、评价反馈、修订完善等工作)、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宣传策划、内容整合,编辑排版、校对刊印等工作)及校外语文辅导员(负责教材的评审工作)。

2.确定教材编写总体纲要

根据定向原则、目标原则、认知原则、个性原则将教材提纲拟定为如下六章:①名胜文化与语文;②名人文化与语文;③民俗文化与语文;④美食文化与语文;⑤曲艺文化与语文;⑥工艺文化与语文。六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以“语文”为纽带的“吴文化与语文”教材体系。

3.收集教材编写相关资料

围绕提纲,通过以下途径查阅资料: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各图书馆、苏州高新区图书馆、本校图书馆等)、互联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吴文化网站、百度网站等)、实地采风考察(博物馆、园林、景区等)、咨询相关部门、访谈专业人员。

(二)编撰修改阶段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由各备课组教师具体负责:高一语文教师承担①②两章;高二语文教师承担③④两章;高三语文教师承担⑤⑥两章。每章内容由概述及相关的若干篇选文组成,每篇选文都包括作品原文、注释注解、作者介绍、评论鉴赏、问题思考等五个板块。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有选择地探究。

2.教材修改

在广泛征求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教材修改工作。先由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进行初审,再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进行二审,最后由主编进行三审。重点是对教材选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进行校审与修改,确保教材准确无误。

(三)评审刊印阶段

1.教材审核

教材评审由高新区作协主席张斌川主审。本着客观、公认、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审。具体包括:教材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恰当(深度、结构、语言、文字、图片等)。

2.教材刊印

具体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主要工作有:联系印刷厂、确定首次刊印数量、查看刊印效果等。

三、“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实施《吴文化与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遵循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原则

1.听说读写相互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听说读写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将听说读写中的某些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笔者将观、读、写相结合,先组织学生游览留园,再进行游记散文的练笔,然后阅读文本《留园记》,通过自评或互评作文,感受差别,体会游记散文的写作技法。

2.主体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在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时,教师应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应扮演主角。如在《留园记》的教学中,把学生的作文进行分享与展示,做成小报进行宣传。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3.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多样,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吴文化与语文”的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课内学,也可课外做,可自主学,也可合作学,可结合平时学,在也周末安排实践。如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利用周末参观虎丘、苏州博物馆、花山等,收集积累大量吴文化素材。

(二)创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形式

1.学科拓展类

学科拓展类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联系校本课程内容,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如可将《明史・周顺昌传(节选)》《周忠介公遗事》作为《五人墓碑记》的拓展阅读。教学时,除了对相关历史人物做链接介绍、与吴地人民精神风貌关联外,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2.文艺鉴赏类

文艺观赏类教学是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来达到赏析文艺作品,提高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在介绍“曲艺文化与语文”中,可通过鉴赏昆曲《牡丹亭》中的片段《游园惊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昆曲的特点及牡丹亭的人物和故事。文艺鉴赏重在“鉴”,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指导,恰当地将鉴与说,赏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得。

3.社会实践类

社会实践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外体验社会生活,以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可带学生参观拙政园、狮子林,体会园林中的吴文化。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应把游与教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悟,真切体验吴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三)改革语文校本课程学习方式

在教学“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中同样能贯彻落实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在“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在“名胜文化与语文”学习中,教师可按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引导学生借助辞典和注释自主学习《留园记》与《归田园居记》。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共享文言文学习的成果。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讨论与探究。如学习“美食文化与语文”中的“苏式小吃”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探寻各自最喜欢的苏式小吃信息,包括拍摄照片、采访地点、咨询制作方法与特点等,再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课堂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其风貌,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介绍。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如在“吴文化与语文”的学习中,关于“冬至习俗”的学习,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学习: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冬至大如年”的历史原因、冬至活动习俗、关于冬至的文学作品。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如资料收集小组、汇编小组、审核小组、汇报小组。各小组将他们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由审核小组进行筛选,最后由汇报小组进行整合并以电子文稿或纸质文稿的形式向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校本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高中语文教师既面临专业化发展的机遇,又面对专业素养提高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挑战。“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实践的经验。相信,只要一线语文教师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以全体学生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己任,定能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中国教育报,2001(7)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校本课程;英语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41

一、前言

从当前高中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考虑到英语教学的实际难度,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就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放在首位。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应对校本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利用一切教育手段,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保证高中英语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要。为此,高中英语教学可以利用开展影视作品赏析课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有力的手段支持,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新《课标》中规定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选修课课程系列Ⅱ分为三类,即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赏析类。赏析类的选修课可以开设英语文学赏析、英语影视赏析、英语戏剧与表演赏析或英语歌曲赏析。通过影视赏析,学生可以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英语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活及准确的运用,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鼓励学生学会多用英语进行交流,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二、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展对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难度,校本课程的开展不但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明确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必要措施。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想达到教学大纲标准,就要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基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方法。

结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际,要想保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持续提升,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再次,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既关系到教学实效性,同时也是衡量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对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分析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的开展效果,就要将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例如将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影视作品赏析课联系在一起能够取得积极效果。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设计,应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开展过程中,要想保证开展的整体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新课标下的大纲要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保证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中阶段的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开展,既可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业余兴趣的培养。因此,只有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取得实效。

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开展,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英语影视作品的特点,只有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满足新课标要求,进而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四、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鉴于高中阶段在新课标下实施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我们应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深入探讨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当前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来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做好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在校本课程的开展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学准备是关键工作之一。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做好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的能力,既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同时也包括课堂纪律的组织。根据新课标要求,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做好教学评价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对教学结果进行积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所以,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认真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开展校本课程的同时,将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融入其中,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展及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展工作,满足新课标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金花;英语电影与初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宋海霞;普通高中英语选修课实施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牛艳敏;论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4]高嘉;李冬梅;;英文原版电影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2年29期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一、实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素

1.以语文课程角度开发校本课程的选择空间

(1)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要求我国使用教材统一化,但是同时要满足学生的素质发展,在此基础上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那么高中语文课程在多种要求下需要做出的改革要满足以下两方面:

第一,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语文课程的发展与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在此基础上落实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保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自主选择权力。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空间基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对高中语文教材提出的要求是在制定教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空间,使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使语文内容具有创新性,将课堂上与课后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一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校本课程注重的也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从而开发出适合学生特征的课程,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教育价值。

2.以学生对语文课本内容的需求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趋向多元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的知识与涉及面要求是非常广的,所以就需要校本课程中具备多元化的领域知识。所以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满足以下两方面需求:

第一,校本课程中语文文章的选择要注重现代性与艺术性,但是也不能忽视文章本身的哲学性与文化性,选择文章的角度要基于学生素质发展与文化素养视角。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区别于陈旧的教学内容,所以在知识量的设置上要做到少而精,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满足各个阶段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要求。

(2)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趋向多元化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来说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多元化的,并且主动学习与参与意识还是非常高的,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协同合作、小组探讨以及完成课后实践活动或参加各种比赛,这个阶段的学生愿意主动接受语文知识,可以是讲座、论坛以及参观等形式,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利用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对校本课程内容多元化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以语文教师落实与开发角度衡量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1)语文教师落实校本课程的主要方式是以学生需求为主

教师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拓展校本课程内容,其中包括对相关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补充以及活动的方式的增加,或者是将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分离,也能够拉近学科之间的距离,最终开发出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课程内容以及跨学科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采用新编制内容,也就是开发出语文教学的新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深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拓展。

(2)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课程标准为主

高中语文教师在落实课程教学的时候主要以适宜的课程开发内容为主,这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那么教师在对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对文学领域的偏好,掌握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程度。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健康发展与课程进度要求基础上。

第三,充分应用学校能够提供的语文开发资源,利用学校语文教学优势。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1.探索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点用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资源意识在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所有语文课程资源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利用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本地、本校以及即时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将这些教学要素适时的编写到校本课程教材中,使语文教学能够与现代化信息社会中的生活轨迹有效衔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且学以致用。

同时,校本课程中要注重语文实践课程的编写,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协作以及探索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与自然环境中领略语文知识并将其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2.高效利用学校传统优势资源用以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国民精神得到传承

区域性文化特性对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是资源的完善与特色教育的实现,所以地区间的民间文化、传统特色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编写地域性特色教育课程教材,使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效衔接,使国民精神得到沿袭。每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历史名胜、山川园林、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民间艺术、以及民风民俗都是独特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所以学校与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可以尝试添加一些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的文化意境,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了解国民人文情怀,使学生的精神底蕴得到完整的构建。

3.科学开发多样化语文校本课程用以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需要

(1)主题类型校本课程开发

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以横向拓展为主,进而对多元化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使校本课程的结构、整体得到优化,使其能够延续可持续发展的研发方向,以此能够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系列课程,主题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也有针对特殊知识面进行纵向拓展的开发形式,这种对某一知识领域进行深化与信息整合的开发方式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别学生对此知识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

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是将语文教材作为圆点,进而向圆点周围展开辐射形式的研发,以此编写成系列教材。学科拓展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该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规律基础上,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为重心,有效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与编制,这种系列教材能够稳固学习基础,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要求,是教学进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验)》[m].人民教育出版,2003.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2003.

[3]杨平等主编.《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2002.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5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开发能力评价体系课程资源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在采用“一纲一本”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1997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当务之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开发则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择其要点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观念模糊,课程开发的意义不明确

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仍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知之甚少,很多误解也由此而生:如,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编一套语文教材,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开设一些选修课或活动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开设语文校本课程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复习资料上多下点工夫。www.133229.Com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统一的教科书,这种习惯的力量和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必然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想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语文教育“四面楚歌”。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但国家统编课程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只关注知识能力,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语文校本课程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赋予了语文教师,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校本课程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首先,教师角色转变困难。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中,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匠”。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角色转变如此之快,很多语文教师难以适应。其次,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课程编制等方面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要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的“乱开乱采”的行为。这既需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更需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讨,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失偏颇,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无人问津。这不符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解决趣味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和语文教育专家合作,或与临近的几所学校联合开发,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三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判断课程开发的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的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坚实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也可以适当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五、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缺乏特色性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的严重不足,例如,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等。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薄弱而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而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语文是最具活力的学科,作为母语课程,它的课程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设立“城市交通”、“牌匾文化”、“消费与文化”等课题让学生走人社会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条件,贯彻经济性、针对性和现实可行性原则,扬长避短,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更新课程观念,明确课程开发意义,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拓展课程内容是课程开发成功的保障;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校本开发成功的关键。处理好这些问题,语文校本课程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6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困惑,问题

关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但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着不少困惑。

一、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选修课、活动课在依据学校实际、满足学生兴趣需要、自主开设实施方面和校本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大都处于一种随意和无序的状态,离课程的意义相去甚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经历情景(条件)分析、确定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评价与重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进行情景(条件)的分析,这包括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明晰、学校与社区资源的分析、学生需要的调查分析、教师课程技能的分析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育人目标与办学方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从而再进行具体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并在开发过程中,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升。而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所缺乏的正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进行的前期性准备工作,造成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当然选修课、活动课可以走向校本课程,关键是要用课程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筛选,对不符合课程意义上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重新开发与规范,使其获得真正的课程的意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使其真正地成为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校本课程与编写教材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以使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之一就是弥补单一的国家课程资源的不足,发挥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写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更多的是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种种问题之中亟需解决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语文校本课程的观念模糊,课程开发的意义不明确。首先,教师角色转变困难。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匠”。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角色转变如此之快,很多语文教师难以适应。其次,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这既需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更需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讨,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因此,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这既是对中小学教师也是对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大挑战。

二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判断课程开发的质量。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适当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5.006

StudyofSomeCollegeUndergraduatesRussian

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

GUoJun,ZHoUwei

(RussianDepartment,HeiheUniversity,Heihe,Heilongjiang164300)

abstractthispaperusescomparativeanalysisoftheundergraduatecurriculumofprofessionalandcollegeRussianpart,theircharacteristicsaresummarizedandputforwardreasonableproposalsforcurriculumproblemsintheuseofcomparativeanalysis.

Keywordscollege;Russianprofessional;curriculum

目前我国开办俄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已有百余所,各个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虽有所不同,但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异同。下面将这些高校分为外语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三类进行分析,由于各高校开设的通识课(公共课)科目基本相同在此不做一一阐述。

1我国部分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1.1外语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外语类高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等。下面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对这类院校的俄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俄语专业本科学生德、体合格,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155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各类型课程学分及学时见表1:

表1

专业课由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共计8门,7分,具体课程有:基础俄语32学分、基础语法16学分、中级俄语12学分、高级俄语4学分、写作4学分、俄语听力4学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2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专业选修课共有17门,48学分,具体课程有:俄语视听说、俄罗斯国情、俄汉翻译、俄语通论、语言与文化、经贸俄语、汉俄翻译、俄语口译等。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为培养目标而进行课程设置的。除了开设基础俄语、中高级俄语、写作课程外,还开设了17门专业选修课。虽然专业必修课程门数较少,但学分数比重较大;而选修课门数较多、学分比重小,但应用性课程门类较多。

1.2综合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综合类大学有黑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新疆大学、兰州大学等,其中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院校是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本科俄语专业采用的是“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结构。俄语专业的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0学分方可毕业。学生毕业合格标准(表2):其中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专业必修课有俄语实践、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俄语阅读;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共20门:必选7门,其余任选2门,18学分)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两类课程,其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俄语语言文学模块、俄英双语模块、俄罗斯学模块,每个模块共10门课程,每个模块必修课有5门课程,选修课5门,其中选修课中必须选修1门,至少修读1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由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组成。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该校针对考研学生设置了俄语语言文学模块,根据英语生生源设置了俄英双语模块(外语+外语型人才)和俄罗斯学模块(外语+专业型人才)。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1.3师范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师范类院校有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下面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阐述师范类院校俄语(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东北师范大学俄语(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四年时间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65学分方可毕业。具体课程类型及学分分配见表3。

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三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共有5门,68学分: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专业主干课程有俄罗斯国情学、俄语理论语、俄汉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专业系列课程有12门:交际俄语、俄语写作、俄罗斯文学史、新闻俄语、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俄语实践修辞、论文写作等,共30学分,最少应修满10学分。

教师职业课程可分为三个类别,即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5学分;5门选修课,共计5学分)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2门必修课,共计4学分;1门选修课,1学分)两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也是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3学分;3门选修课,共计3学分)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3学分)两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都为选修课,共计7学分,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东北师范大学俄语(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和才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俄语专业的师范性。

2三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上述三所高校俄语专业所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见表4。

通过对上述三类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外语类高校课程设置多采用模块组合式,侧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俄语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师范类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俄语教学实践能力。虽然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在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有相同之处:(1)通识课内容逐渐增加并向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发展,但所占总学分比例不高,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2)专业课逐渐向“精”的方向发展,此部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在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从充分说明各高校重视学科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素质,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此部分课程学分比重大势必要削减其他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外的科学文化知识;(3)部分高校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向“活”的方向发展,如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学年论文、专业实习等相关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4)师范类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向“深”的方向发展,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将此部分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其中两类课程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说课程门类齐全,课程内容丰富,更能体现出师范类专业的特色,有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教育能力基础。

3对我国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比我国部分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的课程可以看出,现行的俄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存在以下弊端:文化课程类别较少、语言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课程设置过于繁琐、零散,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呼应。众所周知,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关系着整个本专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实践的顺利对接”,①应加快解决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步伐,就此对我国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适当地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简化一些课程科目;注意专业课程内容中的中俄文化的均衡;适度地调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确保文化课和技能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呼应和渗透。

第二,重视专业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相结合。上述三类高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科目大同小异,差别在于同样科目到底是专业选修课,还是专业必修课,而未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只有将俄语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打下更宽厚的专业基础,向真正的德才兼备方向全面发展,才能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职业方向。俄语专业无论是增加应用性课程,还是与其他专业相复合,都应在确保俄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第三,加强能提高学生言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各高校俄语专业开设的语言课程较多,而学生实(下转第34页)(上接第13页)践课程少之则少,很少参与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很难有较好的口笔语能力。因此,应在设置课程时适当地增加此环节课程,可以为学生开辟更多的第二课堂,增加中俄交流活动等。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更快、更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具备更强的专业社会竞争力。

总之,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实现,而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因此,各高校要重视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各类课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解决课程设置上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质量,筑牢基础,开办出自己特色的专业。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俄罗斯对外俄语和我国专业俄语本科阶段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RwY201315)

注释

①李雪微.旅游俄语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7).

参考文献

[1]郝淑霞.新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历史回顾[J].中国俄语教学,2010.2(1).

[2]刘红侠.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57-03

随着行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作为其载体的教材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相继出版了一些高职高专行业英语教材,如商务、旅游、文秘等行业英语,而一些适用面相对狭窄的专业,如畜牧、农学类的行业英语教材就比较欠缺。我院是涉农的高职院校,畜牧、农学是学院的特色专业,且近年来与英国、荷兰等合作办学,一些学生到国外进行访问、学习。为了满足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提高的需要,开设农学、畜牧英语课程已成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然而,由于目前缺少高职高专的畜牧农学英语教材,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就成了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厘清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等相关概念

“校本”英文为“school-based”,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的内容是由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教学经验、实际环境、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构成的,学校特色是其核心理念,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价值取向。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校本课程开发既可以自主开发学校自己的独特课程,也可以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①。

校本教材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后,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有效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课程资源,以学校教师为主编写的用于本校教育教学的文本。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教材并不仅仅指固定的文字材料(即我们熟知的课本),还应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和活页教材等。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校本课程是目的,而校本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之一,两者在内涵和本质上并不相同②。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简称SBCD)是各校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实际,“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其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如在美国,针对国家或州政府课程开发中因权力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弊端,政府进一步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重新进行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和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所指的行业英语校本教材是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编写、审定、出版的教学文本,其目的是:(1)以畜牧、农学专业为依托,服务于特色专业,更好地凸显学院特色。(2)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行业内英语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充分利用学院畜牧、农学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优质资源,跨学科地开发建设学生需要的行业教材,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高职行业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

(一)教师资源的整合

教师是通过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进行教材开发建设,使其由教材的接受者和旁观者成为教材建设的参与者和开发者,使教师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汲取、整合、积累学科知识,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学习,使自身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从调研分析到收集整理材料,最后成为教材,以及教材的补充完善,都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这种参与是全身心、全方位的,既是对教师原有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又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开拓,勇于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对教师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提升。

根据学院现有的师资,我们组建了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行业英语开发团队,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要求;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一方面,专业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开设和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结合地方的经济特点、社会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设置教材内容,使教材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职业性和本土性特点。其中本土性是校本教材的重要特点。校本教材的本土性指的就是校本教材取材于学校所处的当地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里的本土性知识既有学校的历史与传统,也有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知识,而这些都是主流教材所不能完全覆盖的。校本教材编制的过程就是开发、选择本土性知识中具有教育价值的那一部分,并将其转化为教材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通过对本土性知识的发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本土的文化和历史,形成对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并将其传承下去,最终达到在熟悉的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行业英语校本教材的本土性融合了我院的“亲农、事农、兴农”以及“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特色以及校园文化,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多数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岗位走向来取材的。如畜牧英语根据四川地区的经济特点,选择怎样养鸡、养猪以及鸡病、猪病的预防等,教材符合地方特点,又能为地方经济服务,体现了本土性,学生觉得实用,好用,有兴趣。教材部分内容还取材于学院的实训中心,有学院自己研发的新品种凤凰鸡以及蘑菇、无土水培蔬菜和观光阳台植物等资料,这些都是学院的自主产品,具有学院的特色。

另一方面,英语教师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遵循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指导,在专业教师选择的教学材料基础上,进行英语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行业和企业对高职学生英语技能的要求,根据行业的工作流程、任务或场景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与实用性。在教材语料上,根据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有利于语言学习。由此,教学材料的选择来自现实工作中的真实语料,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境,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在难易度上,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注意教材编写的语言难度,将原版的英语资料进行改写和简化,降低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教材还注重时代性和信息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开发建设

校本教材的开发流程:现状分析调查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材试用修改完善。

1现状分析调查。就学院行业英语开设状况进行调查,获取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目的、兴趣、态度、英语水平及希望预期达到的目标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行业英语教学的需求及其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教学中引起足够重视,为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依据。

2课程标准的制定。以《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和英语教师进行多次研究和讨论,确定行业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及实施建议等内容,来制定课程标准,而后经过专家对课程标准审议、论证和多次修改完善后进行实施。

3教材编写。在调研分析、制定课标基础上,将思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其宏观思路是: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样?首先,与专业课教师商讨,确定教材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其次,由英语教师设计教材编写的结构,具体到教材的每个单元怎样来组织实施教学,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第三,设计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和练习,来解决教得怎样即评价的问题。从这几个方面厘清思路,而后着手教材的具体编写工作。

4教材试用。教材开发后,先投放于教学实践中去试用,通过试用教材着重了解以下问题: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先制订的教学目标;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情况;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教材应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

5修改完善。通过教材的试用,收集和整理学生、教师对教材的反馈信息和发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组织教师进行反复研讨、修改、提炼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实效性。

三、行业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专门用途英语和专业英语

行业英语也可以称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缩写为eSp),但不是专业英语。不少教师起初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就是专业英语,混淆了关键的概念,导致了编写认识上的错误。实际上,eSp的教学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具备用英语在行业内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专业英语是用英语讲授专业课,就课程性质而言,属于专业课的范畴,讲授的是某一专业的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以传播专业知识为目的,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媒介。eSp是语言课,以传授与某专业有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并不过深、过细地探究某专业的系统知识。因此,eSp教学必须运用与一般用途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厘清概念,加强了教师们对行业英语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理论学习水平,明确了教材的编写理念。

(二)行业英语教材开发对教师的挑战

开发行业英语教材对教师来说还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专业教师虽然熟悉专业知识,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的是英语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与专业内容相符合,还要体现eSp的教学需求,因此提高英语水平是专业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英语教师是语言专业学院毕业的,教材的编写需要懂些行业专业知识,弄清一些专业术语及相关的畜牧农学的学科知识,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三)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有待提高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9

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探讨了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要在外语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中国文化的培养;要提升大学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认真编著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中国文化课程教材。使他们能肩负起促进文化间的对等交流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

高校;外语人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课程

高校英语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显示,我国60%以上的高校开办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学专业,而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最多,超过80%的高校开设有这一专业1。英语专业的快速扩增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他们需要担当的责任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弘扬中国文化。然而据对浙江省十所大专院校的调查,在这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开设有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的为数不多,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

南京大学学者从丛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它是指中国外语人才虽然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却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英语专业长期以来忽视了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所致。没有这类课程,学生们虽然地处中国文化,却没能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及其外语表达,甚至连一些基本词汇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更谈不上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比如关于饮食文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能熟练说出不少和西餐有关的词汇,知道aperitif(开胃酒),entrée(主菜),dessert(餐后甜点)这类表达,而且还能说出不少西餐菜名和礼仪。但是一说到中国饮食文化,学生们除了能笼统地介绍如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之外,很少能谈到具体内容,有时甚至连中国有几大菜系也不很确定,能完整说出几个具体菜名的更是屈指可数: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些基本食材的英语名称,更不知道醋白灼(scalded)、红烧(braisedinbrownsauce)、清炖(stewedinclearsoup)等中国传统烹调方式的英语表达。3早在1996年,李岚清总理也说过,我们的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却不能顺利回答:“whatdoyouusuallyhaveforyourbreakfast?”这样简单的问题,原因是我们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豆浆、油条等词汇。4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与语言和外国文化相关,而少有中国文化课程。对中国文化课程的长期忽略,造成了大量外语人才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能理解并接受外来文化,却不能有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单向的、不对等的交流,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种现象需要引起中国外语界的警惕。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我们挑选了10所浙江省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给各院校英语专业的老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其所在院校的英语专业是否开设了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如有开设,进一步调查课程设置状况,如课程性质(专业课还是选修课或其他)、开课学期、授课教材、授课语言、授课学时以及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等,旨在呈现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做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与各院校老师的交流,我们发现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在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中的开设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科设置中不受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化,其重要性基本与其他普通选修课相当。调查结果显示,在十所高职院校中,只有两所院校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几所院校中,这些课程的性质基本都是选修课,仅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在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文化课程属于大三的文化传播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同样没有覆盖所有英语专业学生。但是,由于有几位老师的推动,该学校是较早开始注重和推行中国文化课程的。

第二,在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的院校中,更偏重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仅把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载体。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但对于英语专业已经具备较高语言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更高要求,而不仅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应该让学生接受系统的中国文化课程训练,把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课程主体,把语言作为载体,这样才能培养具备较好中国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

第三,调查暴露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问题,这也是第二个问题的成因之一。在问卷中,有一项问题调查了担任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老师的专业背景。从反馈来看,这门课程所有授课老师的学科背景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也就是说,授课老师也没有在读书期间系统地学习过中国文化课程,因此,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只能把语言,而不是把中国文化作为重心。由于学科的细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外语老师没有较深的中国文化素养,深谙中国文化的老师又没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两者兼具的老师很少。

二、对策思考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来已久,要扭转这种局面,培养出既懂外语又懂中国文化的人才,需要多方合力。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在当前最为急迫。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12―0077―01

现阶段,校本课程成为了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所谓的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很多情况下学校会将课程开发的权利进行下放,并对课程开发的资源进行分配,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化以及完善性。其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融入到语文校本课程优化中,能够丰富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语文校本课程的创新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对现代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特点以及对语文校本课程优化问题加以分析与探究,以此实现语文校本课程的有序发展与进步。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毋庸置疑,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最受关注的媒介载体,在教育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这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当然,也正是这一交互性能够实现视觉与听觉的有效结合,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形成人机交互。从教学角度分析,这种交互方式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形成学习欲望以及学习动力。在语文校本课程设计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内容,其中古诗词便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一般情况下,有的学生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理解,无法对具体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爱国情感有所认识,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并以此渲染气氛,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听觉以及视觉,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觉。当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校本课程编写以及设计的^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且从实际角度出发,在编写的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古诗词有所认识。与此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视频与音频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愉快的心情,进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性有利于优化校本知识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集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的,其具有海量的信息,且信息的变更速度比较快,具有非常高的信息共享性,这也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在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如果不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那么所有的信息只能来源于杂志、图书馆等,这样一来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语文校本课程内容也无法体现出丰富性。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教师以及学生在网络上寻找所需要的资源。其中网络提供了非常多的交流工具,包括电子邮箱、各种网站、各种聊天工具等。除此之外,在语文校本课程相关问题的解决中,因为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会导致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然而通过QQ、微信或者微博等聊天工具,能够实现异步交流。说到底,现代信息技术是虚拟的空间,在该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存在学生惧怕老师的现象,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