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十篇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十篇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51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1

学校占地面积__公顷,建筑面积__平方米。校园改造后,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拥有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保管室、陶艺室、档案室、美术陈列室、多功能教室等各一个。

自特色学校挂牌以来,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始终将美育特色教育内涵的再拓展与再延伸作为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学校以清华英语“一条龙”教学实验和低年级英语说唱教学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近年来,学校着重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平台来整合学校有效课程的“资源库”、彰显校本课程的“软实力”、延展课程涵养的“文化场”,藉此以拓展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特色教育的品味。

1、特色教育的精神内涵:至善至美

2、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3、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

4、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5、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以教育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品位。

6、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合格+特长”: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全面发展。

7、特色教育的发展模式:(1)拓展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校本课程;(2)构建“美育大课堂”(以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主体)。

自19__年起至今,我校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迈出了三大步:

1、创建阶段(19__—19__年):自19__年起我校开展了以“培养美术特长”为突破口的“优化整体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19__年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对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授予我校市两星级“美育特色学校”称号。从而确立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

2、发展阶段(19__—20__年):尤其是在20__年后,在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调整办学思路,延伸拓展了美育特色教育的空间和内涵。我校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和陶艺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剪纸、陶艺校本教材,并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积极参加相关的陶艺竞赛和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发展模式,在20__年市教育局组织的特色学校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3、提升阶段(20__年至现在):20__年和20__年,我校在编制“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定位了我校美育特色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争创省级美育特色学校。明确了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为:以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在省陶研课题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我校在研的两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和一个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为突破口,做到美育教师人人有课题,事事能研究,在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在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途径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与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回顾我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创建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特色求发展以美育塑新人”,是在一片朦胧中探寻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发展阶段,我们的口号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地看到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流行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潜力;提升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课程文化这个载体做强做实,特色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结三个阶段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或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各校的内外部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有适合本校优势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资源。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了《健康路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美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了初步的设想,确立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美育为先,人文见长,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抓住陶艺、书画、剪纸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普及方面,学校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编写的校本教材——《陶艺》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至目前为止,我校已完成1-6年级陶艺、剪纸课的普及工作,低年级每周各有一课时的陶艺、剪纸课,中、高年级均能保证每周两课时。真正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校还在各班培养了剪纸、陶艺、书画骨干,带动各班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全校剪纸、陶艺、书画比赛;在提高方面,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请专职教师辅导。首先,以美育渗透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整合美育资源。

这方面我们主要以正在做的几个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

我校是马鞍山市首批清华英语“一条龙”实验学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三个省级课题:《清华大学“大、中、小一条龙”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马鞍山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小学英语低年级说唱课实验研究》为平台,一直坚持对低年级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几年的低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歌谣作为校本研究重点进行了低年级英语说唱课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我们分别从低年级说唱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说唱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说唱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说唱课与清华一条龙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在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低年级英语说唱课”,制作并使用了三本一套的校本教材—《说唱集》,在说唱课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说唱课教学模式。

为推广、拓展省陶研课题和美育校本教材的研究成果,我校申报了另一项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于20__年1月开题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对三个学年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以贴画写话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写话的内容并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写清楚图画的内容即可。随后,发展为孩子自己为写话配图,这更加体现我校的美育特色教育。低年级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够做出普通的陶艺作品,画出自己想画的画,并且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感受。

中年级以剪报写话为主要形式。采用周记的方式,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每个月教师规定主题或自定主题制作一张手抄小报。这是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这一学年段的综合性学习以了解国家大事与国际形势为主。采用小小新闻发言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每月一张小报的形式继续保留,主题为要是自定,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空间。

该项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美育资源为依托,营造校园“美术园”,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能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情境化的“美术园”,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结合美育特色,重点加强了“美育大课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画廊”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整化、美化、人文化处理,精心设计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学校的每个细节都有育人功能。在校园走廊和班级设立了“美文、美字、美画欣赏栏",学生的绘画、剪纸获奖作品被制成精致的画框悬挂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和楼梯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活动地点都有学生亲手绘制的校园文明警句,既有警示效果,又充满美感。

二是举办每学期一次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育文化宣传阵地,发动师生,对班级文化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同时,利用学生课间时间,在校园广播网中播放学校自己制作的《艺术星空》内容。近年来,学校还举办了多项大型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陶艺、剪纸作品展等。欣赏音乐、参观画展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1、特色教育的发展还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使特色教育活动总是局限于经验水平上。鉴于此,我们将加强教科研的整体规划和行动实施的力度,加深对特色教育的深刻理解,坚定发展特色教育的决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分解特色教育的要素,探寻各方面的规律,发现新的生长点,加深、拓宽特色教育的发展。

2、校本教材体系的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组织专、兼职美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培训,重点解决在已完成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完善剪纸校本教材,编制美育校本教材的体系框架。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2

是什么让花园实小成为了富有特色的“花园”?走进花园实小,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追求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个体开发走向学校规划,从自主建构走向社会共建,从特色活动走向特色文化。正是“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催生了花园实小丰富而精彩的特色项目,形成了花园实小多元而整合的特色格局。

从个体开发走向学校规划

1.个体开发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学校特色的打造,离不开特色教师的开拓和引领。研究表明,“特色教师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中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1];实践也证明,一个特色教师往往就能创出一个特色项目,甚至形成一种学校特色。

和不少学校一样,花园实小的很多特色项目也是从一些有特长的教师起步的。音乐教师刘继英、电子技师教练周涌、科学教师冯立明、体育教师林海……正是由于他们有着自觉的特色开发意识和较强的特色打造能力,才让一个个特色项目在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1999年,周涌与同事徐雪东在参加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时,听说第二年省科协即将开发青少年电子技师竞赛项目。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回来之后,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购买了相关设备,遴选了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开始了电子技师的培训。第二年,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的首届青少年电子技师应用电子技术比赛中,他们就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取得了“开门红”。2001年开始,周涌全面接手电子技师特色项目的打造。从10余名学生到30多名学生,从电路板焊接到电脑仿真操作,从简单的电子鸟制作到声控、光控、红外遥控玩具的设计制造……周涌老师带着学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电子技师特色项目在学校科技教育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特色亮点。2000年-2010年,连续十次获得青少年电子技师应用电子技术比赛团体一等奖(其中2003年因“非典”疫情停办一届);早在2002年,学校就被确认为“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单位”。

2.团队建设

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意识到,“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特色教师在特色项目打造中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如果仅仅依靠少数特色教师的单打独斗,特色项目很难取得点上的深化和面上的拓展。而以少数特色教师为核心,建设一个个特色教师团队,既可以充分发挥特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能够有效解决特色教师个体势单力薄的问题,共同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2012年5月30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结题鉴定活动在花园实小举行。面对丰厚的研究成果,专家们给出了“务实、专业、有效”的鉴定结论,对课题研究给出了高度评价。“数学理解”研究是花园实小的特色科研项目,这一特色科研项目启动于2006年,当时,包静娟老师承担了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问题化教学的研究”,单枪匹马开始了“数学理解”专项研究。由于“数学理解”研究既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又立足课堂,接“地气”,很快吸引了学校数学教师的注意,一批教师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2009年,随着学校与江阴市教研室合作申报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被批准立项,包括中科院顾问、数学家徐利治教授、南京大学学者、省市教研室专家等校内外力量介入研究,“数学理解”研究团队又得到了发展壮大。

团队研究保证了“数学理解”特色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近三年来,研究团队探索出了“数学理解五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班数学理解五项能力(会举例、会翻译、会讲解、会评价、会分析)明显高于对照班;学校数学教师在江阴市级以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达13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26篇,在市级以上数学论文评比中获奖有55篇。如今,“数学理解”已成为花园实小的一个品牌,产生了辐射效应,德育、电教、语文等都开始了理解教学的研究,其中,“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理解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已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

3.学校规划

学校特色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有序推进。学校力量的介入,一方面可以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各个特色项目有机整合起来,促进特色项目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学校特色;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和协调校内外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更好、更快地推进各个特色项目的发展。

多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花园实小特色项目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特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特色项目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花园实小对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整体规划。

在特色建设目标上,学校秉持“让生命之花幸福绽放”的办学理念,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搞特色建设,而是始终指向学生的发展,让学校特色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在特色建设内容上,学校坚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观念,在原有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整体上规划了学科特色、体育特色、艺术特色、科技特色四大特色建设板块。每一板块又有若干特色项目组成:学科特色包括双语教育、数学理解等;体育特色包括国际跳棋、羽毛球、足球等;艺术特色包括舞蹈、音乐剧等;科技特色包括航模、电子技师等。

在特色建设方式上,学校探索“三位一体”的路径,不仅充分调动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还有效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学校特色建设的合力。在“三位一体”学校特色建设方式的推动下,花园实小的羽毛球、国际跳棋、音乐剧等特色项目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自主建构走向社会共建

1.自主建构

学校特色“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2]。可见,学校特色带有鲜明的校本化的特征,因此,学校特色建设必须“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必须以学校的自主建构为前提、为主体、为主导的。

教师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力量,要自主建构学校特色,必须有强有力的特色教师群体作为支撑。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特色教师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着力打造了一个个特色教师团队。

花园实小2002年就开始实施双语教育,是江阴市最早探索双语教育的学校之一,也是无锡市第二批双语实验学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双语师资,花园实小采取了“外出深造、外部引进、内部培训”三位一体的策略,一方面引进包括外教在内的外语师资,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双语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内各类双语教育培训和观摩研讨。学校先后有多名教师参加了无锡市第一期双语教师培训、无锡市第一期双语教育专用教材暨双语教学专业培训、环亚西文培训、李阳疯狂英语培训、夏恩英语培训等培训项目,还先后选派3位教师赴澳大利亚、英国进行交流培训。花园实小的英语教师队伍虽然整体比较年轻,但孙莺燕、徐慧、焦洁、夏菲等一批优秀教师已经脱颖而出,多位教师在全国会课比赛、江苏省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化双语教育的成果,花园实小自编了《课堂教学实用英语300句》手册,利用暑假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双语教学培训,并在每次集中学习之前安排10分钟时间学习英语,以提升全体教师的英语水平。为了避免双语教学中“学科损伤”现象的发生,学校还让英语教师与学科教师结对子,由英语教师深入学科组,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研究,进行双语备课,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教学语言的关系。

2.家校合作

学校特色建设为了谁?成果体现在谁身上?花园实小的答案是:学生。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因此,学生特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也息息相关。基于此,花园实小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十分注重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家长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解与配合,让家长当好“后援团”;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决策,为学校特色建设出谋划策,让家长当好“智囊团”;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一些有特长的家长加盟到学校的特色建设中来,让家长当好“教练组”。在学校的诚挚邀请和家长的主动要求下,周林海、高玉红、刘冰、严新等一批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特色建设中来了。

2010年5月24日,从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颁奖晚会现场传来喜讯,花园实小选送的音乐剧《带锁的日记》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金奖。这个时刻,充满喜悦和骄傲之情的不仅是花园实小的全体师生,还有一位学生家长——江阴市文化馆副馆长蔡晓英——《带锁的日记》这个节目,就是她创作剧本并参与排练的。蔡晓英开始参与花园实小的特色建设是在2007年,当时,她的女儿叶子华参加了学校的课本剧表演,学校邀请她推敲剧本、参与排练。很快,蔡晓英的女儿就毕业了,但她与花园实小的合作不仅没有因此而中断,而且渐入佳境,成果日丰。这几年,蔡晓英撰写剧本并参与排演的课本剧、音乐剧多次获得无锡市、江阴市“百灵鸟”文艺汇演一等奖,其中,音乐剧《抬驴》获第四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电视展演金奖,《带锁的日记》除获“群星奖”金奖之外,还获得过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第五届少儿艺术节比赛小学组一等奖、无锡市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3.社会共建

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发现,有些特色项目虽然适合在学校开展,但是,由于在活动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储备等方面不够完善,学校在开发这些项目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花园实小放开思路,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利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专业机构等资源,开展学校特色建设。

体育是花园实小的特色品牌,学校在航模、足球、象棋、围棋、田径队等项目上一直保持较强的实力。2004年10月,在江阴市教育局、体育局的撮合下,江阴市羽毛球协会、江阴利安达集团公司、花园实小三方联合筹办建立羽毛球队训练点。经过层层选拔,学校就在一、二年级近700名学生中挑选了12名学生组成了集训队。利安达出资、羽协聘请了三位专职教练员也很快到位,其中包括前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顾俊的教练刘维平。除学校羽毛球馆常年开放外,江阴市体育馆每天免费提供三片羽毛球训练场,供集训队训练专用。多方联手产生了巨大的聚合效应,2005年7月,组队还不到一年的羽毛球队首次参加无锡市小学生羽毛球比赛,就获得了女子乙组的团体冠军。据统计,建队以来,花园实小羽毛球队在无锡、江苏及全国的小学生羽毛球比赛中共获得20个冠军、21个亚军、14个季军,3名队员入选无锡、苏州的专业队,3名队员分别入选上海队、八一队和山东队。

2011年12月20日下午,花园实小迎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世界国际跳棋联合会执行主席马塞尔、国家体育总局管理中心国际跳棋部主任夏金娟、江苏棋院院长邵震中一行。他们观摩了国际跳棋教学课,听取了学校开展国际跳棋运动的汇报,对学校的国际跳棋教育给予了肯定与鼓励。在考察中,夏金娟主任还代表国家管理中心授予学校“全国国际跳棋后备人才基地”牌匾。国际跳棋是花园实小联合社会力量打造学校特色的又一次成功尝试。2009年,花园实小与江阴市少儿棋类培训中心合作,招聘了3名持有教练员培训证的教练,建成了2个国际跳棋的专用棋室,成立了低、中、高三个梯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目前,学校已经被江苏省棋院确定为“江苏省国际跳棋训练基地”,学生在华东地区、江苏省的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还承办了第三次全国国际跳棋裁判员培训班、“晨源投资杯”华东地区国际跳棋比赛、江苏省第二届国际跳棋教练员培训班现场教学展示等赛事和活动。

从特色活动走向特色文化

1.特色活动

尽管特色活动不一定就是学校特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特色活动蕴含着学校特色的基因,学校特色往往就是从一个个特色活动起步,并慢慢发展完善起来的。花园实小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丰饶土壤,孕育并滋养了学校特色。

社团是以兴趣和特长作为联系纽带的,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要求学生人人参加一个社团,人人拥有一项特长。学校打破班级壁垒,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相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融合到一起,组建了舞蹈、电子技师、航模等十几个社团。学校把每周五下午的两节课作为社团活动时间,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2012年4月28日,花园实小举行了艺术节总结颁奖和闭幕仪式,历时一个月的艺术节宣告圆满落幕。今年的艺术节以校花梅花为主题,师生一起种梅、赏梅、写梅、画梅、咏梅、学梅,活动多种多样、精彩纷呈。艺术节还收到了学生关于梅花的摄影作品155件、征文80篇、书法75件、小报93份、绘画72件,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累累硕果。艺术节只是花园实小众多特色节日中的一个,此外,花园实小还每年定期组织双语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普节等。特色节日集中展示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果,让师生收获了喜悦,收获了自信。

2.特色课程

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脱离课程与教学的学校特色建设,在课程与教学之外另搞特色,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性误区。学校特色建设首先需要关注学校课程与教学特色的形成。”[3]花园实小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有效地避开了这一误区,一方面在学科课程实施上体现校本特色,另一方面,选择一些相对系统、成熟的特色活动、特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提到学科课程特色实施,不能不把视线转向花园实小的英语学科。新课程伊始,学校就十分注重英语特色学科的打造,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开设英语口语课程,并选择一年级数学、健康,三、四年级科学等适宜的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实验。英语特色学科的打造很快就取得了成绩:2005年6月,学校六年级学生参加江阴市首次小学英语毕业统考,平均成绩就名列全市第一。近年来,学校有多位学生在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省“时代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双语短剧更是连获大奖:2006年-2011年,双语短剧连续六年获“无锡市双语教育展示电视演播活动”一等奖;双语短剧《半夜鸡叫》还获得第五届“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文艺汇演节目、指导、演出一等奖。

学校特色建设离不开特色校本、特色课程的构建。近年来,花园实小尝试开发了羽毛球、国际跳棋等校本课程,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定课时、定地点、定教材、定教师,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以国际跳棋校本课程为例,学校有国际跳棋专用教室和专业教练,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跳棋课,二至六年级则利用活动课及课余时间开设推广课,课程实施规范有序、严谨高效。目前,学校正收集素材,准备编写以校花梅花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3.特色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的学校特色。”[4]学校特色建设不应脱离学校文化而单独存在,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和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文化追求妙合无垠、水融,不仅要在学校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下进行建构,而且要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成为学校文化的新的生长点。

花园实小从学校的校名中得到启发,经过数年的努力,初步建构起了以“尚美”为校训、以“让生命之花幸福绽放”为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体系。围绕这一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体系,学校特色建设注重开发学生的品德之美、智慧之美、体魄之美和情感之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尽情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譬如,在国际跳棋教育中,学生在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的严谨训练中体验着智力体操的乐趣,在“棋错一着,满盘皆输”的棋理中体悟着人生的哲理,在跌宕起伏、胜负交替的棋局中学习着情绪的调控,在坚持不懈、永不言弃中磨练着坚强的意志,在激烈对抗与握手言和中增长着交往的智慧……小小一盘棋,不仅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还折射出了学校“尚美”文化的温润光泽。

花园实小特色建设受益于学校文化,同时也充实和发展着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更为丰满、更具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活动频繁,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勾连,共同建构了一种和而不同、生机勃勃的特色文化生态,共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尚美”文化格局。有了这些特色项目的充盈,学校“尚美”文化不仅有了骨架,而且有了丰满的血肉,有了丰富的表情,有了细腻的情感,有了深邃的思想,真正成为了一个顾盼生姿、温暖可亲的“花仙子”。

参考文献:

[1]吴为民.特色学校与特色教师[J].江西教育科研,2002(5).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3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引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学院考级教材;部分开发了美术科的国画、素描、色彩;独立开发了《简笔画》和《人文素养》第一册教材、《牛津英语》和《马宏英语》等。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分限选类和任选类。限选课每周每班安排6课时参加艺术类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筝、书法(软笔、硬笔)、绘画(国画、简笔画、素描、色彩)舞蹈。英语沙龙1-3年选用《马宏双语》教学、教师自编常用口语练习,进行阅读、英语小作文等。4-6年级选用《牛津英语》,每周每班5课时英语课。《人文素养》第一册是由教师编写的学校生活、环境保护、磨难教育等教学内容的教材。

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中学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4

学校文化是驱动学校持续能动发展的动力,是学校获得凝聚力、竞争力和打造学习共同体的蓝海之路。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在语文学科教研中以打造语文学科特色文化,优化课堂教学为主题的研究,经过全科组老师的行动研究,构建了我校语文学科特色文化,优化了课堂教学,提升了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一、学科特色文化的内涵

所谓学科特色文化,就是把握学科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在继承优秀学科特色和发掘学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科未来发展的特色创建和品牌再造的需求,将学科持续发展的精、气、神聚焦在一个核心点或某一条主线上,形成学科文化建设的主题,这一文化主题就是学科文化建设的特色定位,以此出发,统领和建构与之匹配的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才能真正落实和深入推进学科特色文化发展,优化课堂教学。

二、学科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形成

(一)制度文化――激长

科组制度文化是科组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文化及其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所构成的组织框架及其观念成果。我校语文学科以“扬长”的价值体系为基本追求,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长处,从而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语文学科目标的实现。包括岗位激长、绩效激长、培训激长、目标激长、内在激长、形象激长、兴趣激长、参与激长、榜样激长,以激励师生、人文关怀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引导师生的行为。

(二)课程文化――特长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校语文学科夯实基础,培养特长,以丰富的特色学科课程、特色学科活动作为载体,构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板块相结合的组合课程体系。

(三)课堂文化――合长

①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学生才能放松地得到发展。我校语文科组通过实践,构建了语文“三道菜”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展示,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启智,在合作中进步。

(四)教师文化――采长

教师文化是学科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语文科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到校指导,帮助语文学科提炼学科文化特色,指导课例,对教师进行了《扬长课堂》《课改背景下的新型教师》等系列培训;科组长还开展了小组建设、“三道菜”教学模式等主题的校本培训活动,让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感悟、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学生文化――争长

学生文化就是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语文科组构建学生文化:人人勤奋学习,抢着向前,唯恐落后;人人争取有进步,人人争取有长处;在博览群书中争长,在课堂中争长,在实践活动中争长,在思考解决问题中争长。争礼之长,争智之长,争艺之长。学生在课堂上书声朗朗,积极参与,展示大方得体,阳光自信。

三、学科特色文化初见效果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们主动投入课堂学习,拥有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自信大方,善于表达,乐于展示,善于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科特色文化建设的激情高涨,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打造了区名教师培养对象1人,片教学研究会成员1人,2人次获广州市优秀教师。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5

一、外语特色彰显在学校办学理念中

思想引领行动,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会对学校各个方面工作起到导向、引领作用。外国语学校要打造学校特色,首先要考虑的是外语特色。这一点,在目前知名的所有外国语学校都可以得到体现,而办学理念对办学特色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外国语学校如何践行自己的办学理念呢?

1.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坚持全面发展。外国语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开齐、开足国家规定所有课程。为全面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校要定期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体现外语见长。外国语学校必须突出外语特色,强化外语教学,首先是强化英语教学,在教师培训,特别是出国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其次,除英语外,还可逐步开设韩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外语小语种课程,并由专职教师执教。再次,学校应通过定期举办外语特色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境外夏令营(冬令营)等国际交流活动,全面加强学生的外语素质培养。

3.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实现中外兼容。中外兼容即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兼容,这一点首先应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氛围中,包括学校所有重要标识语均应使用中、英文双语书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本土情怀,包括举办母语节、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大力加强母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做有根的中国人,又做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千万不能为突出外语特色而忽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甚至沦落为洋奴。

二、外语特色体现在教学师资配备上

外国语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应是相当精良的,这一点应体现在现有外语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及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

1.外语教师配备“1+1”。即外语教学由本国外语教师和外籍专职教师组成。本国外语教师主要负责日常英语等外语教学,包括日常教学的组织与考试。外籍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外语口语课程,包括执教口语课,组织开展外语角、暑期校内全外教夏令营等活动。在这一模式中,本国外语教师和外籍教师要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外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1+1模式的采用,有助于外籍教师的引进、口语课的开设常态化,有助于优化外语课程教学结构,促进学校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根本改变传统外语教学中学生会写、会听、会读而不会说的不良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2.外语教师培训“1+1”。即外语教师培训由国外短期培训和国内暑期全外教培训相结合。其中国外短期培训主要集中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培训内容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培训对象为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国内暑期全外教培训由来自美、英等国的专职全外教,对学校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培训场景应选取在国内重点大学的外国语学院。通过国外培训和国内培训的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可有效提高外语师资水平。

3.学校外语氛围“1+1”。即外语教师氛围和非外语教师氛围相结合。外语教师的氛围营造,包括外语课堂、外语特色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外语角。而非外语教师的氛围营造,主要包括非外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应会说日常英语,会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当然这一点对非外语教师来说有点难度,但对学校而言势在必行;因为外国语学校,特别是知名的外国语学校的国际交流是比较多的。学校领导应在重要场合进行强调,并带头学习外语、讲外语。此外,学校应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外语元素,在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中重视外语氛围的营造,包括使用双语标识。

三、外语特色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上

1.“教材1+1”,即英语教材由中方教材和境外教材组成,以中方教材为主,境外教材为辅。中方教材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主,全国外语学校实验教材为辅。境外教材主要是国外原版中学教材,如3L教材《看听学英语-Look,Listen&Learn》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G亚历山大(《新概念英语》作者)专门为非英语国家的中小学生编写的一套绝版经典教材;该教材实用、有趣、地道的语言,使学生学到规范的语言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该教材自问世以来,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非英语国家中小学教材的权威典范。教材1+1,使教育部统编教材、全国外语学校实验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有机整合、优势互补,有助于开阔师生国际视野。

2.“课程1+1”,即主修1门外语课程(英语)与辅修1门外语(韩语、日语等小语种)相结合,以及课内学习国家规定英语课程(包括英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与课外学习英语社团课程相结合。其中,辅修的外语小语种课程,包括韩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可逐步开设,不能一哄而上,学生也吃不消;英语社团课程,如英语经典赏析、英美国家概况等,可由教师申报,学生自选。

3.“教法1+1”,教师每节课教学,既要体现学校教学模式的学科特点,又要突出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学校教学模式的体现,要从学生上课、自习、课外“三位一体”整体设计,让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实现双赢,把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高效对接,把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各科教学的归宿点。外语学科的教学特色应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入手,以学生的“视点”改造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悟”能力改造教学,把让学生尽快独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外国语学校教学的第一定律。

4.“管理1+1”,即把传统的行政班一分为二,组成两个小班,分别由两名英语教师执教。英语教师首先要从大班的教学模式中迅速转变过来,脱离对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上的依赖,把自己当做小班的班主任,制定一系列的小班管理措施;其次,要深入了解、关心小班的每一位学生,才能在管理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再次,两个小班英语教师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日常教学时分工,在早晚自习和辅导时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使每一名学生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好的发展。

5.“活动1+1”,即国内的外语特色活动与国外的外语特色活动有机结合。国内的外语特色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校内全外教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国外的外语特色活动,如境外短期游学活动、模拟联合国国际交流活动等。通过国内外外语特色活动,可有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全面提高外语水平与综合素质。

6.“升学1+1”,学生既可报考国内高校,又可报考国外名校。报考国内高校,包括参加全国高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外语院校组织的小语种的提前单招等。报考国外名校,可通过教育部aFS项目提供的美国名校2+2直通车、中外合作办学、pGa高中国际课程、学生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等方式进行。因此,对于外国语学校来说,升学成才的途径无疑比其他学校更宽广、更多样。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6

一、营造经典阅读氛围,涵咏校园文化的馨香

置身于文化校园,你会顿时被这“成语王国”的景色所吸引,只见校园所有的地方都在以不同的姿态呈现着成语:“成语故事苑、成语画廊、成语多棱镜、成语归类版画、成语长廊、成语园地、成语特色板报”,还有“成语大王”评比专栏……尤其是将“八字成语”和“六字成语”的版面挂在学校的显眼位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每时每刻都以成语为伴,都和成语为友,在耳濡目染中呼吸着成语飘来的芬芳。那读书名言、导读版面、流动书厨,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果园旁侧的成语版块,选出使用率极高的六字语成语、八字语成语让学生在休闲时品评。连果园也和成语联系起来,它就成了“成语果园”了!一面面成语橱窗,带来的是艺术的熏陶与文化品位的提升。“七彩成语”的雕塑,带给孩子无形的影响。成语浮雕“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让学生在成语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分布在校园廊道的120块成语经典故事版面,让学生处处与经典对话。人们不禁要问:不起眼的成语也能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每天徜徉其中,陶醉其中,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怎能不深深扎进他们的心中。

二、开发经典阅读课程,奠基幸福人生的根本

为学生开设“三课”。为了保证学生充分阅读,学校为学生的阅读编制了阅读课程,课程分为晨诵、午读、暮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时间保证.为学生开设“三课”,即:晨诵课、阅读指导课,阅读盘点课。学生每周有两节晨诵课,星期一下午的第一节课固定为学校的阅读指导课,周周有盘点、月月有盘点。学校制定了“三表”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阅读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学校指定了“三表”即:班级学期阅读计划表、班级每周阅读计划表。班级“三合一”阅读计划表(经典阅读、阶梯阅读和特色成语的经典诵读)。

开发校本阅读教材。为推进学生进行成语特色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习研讨、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分类整理等方式积极准备,开发、编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成语多棱镜》。课程设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每年级段设有“成语知多少”、“成语串串香”、“成语大冲浪”、“成语智慧窗”、“成语新经典”和“成语文化苑”等六大版块。“成语知多少”从基本知识、成语的结构特点、来源、新生成语、成语演变等方面为学生介绍成语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成语、爱上成语。如新生成语:多快好省、上山下乡、全国一盘棋等。“成语串串香”整合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成语便于学生复习记忆,还将矿产成语、军事成语等2500条归类成语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识记成语。“成语大冲浪”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哈哈大笑之中去学习成语、感受成语的无穷魅力。如成语大擂台、成语数字园、我演你猜说成语、成语之最等。“成语智慧窗”让学生徜徉在成功做人、处事交际等智慧成语之中,开启智慧人生。“成语新经典”汇集了150个经典成语故事,学生们在一个个经典阅读中明白做人治学的道理,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伯乐相马等。“成语文化苑”是展现成语中的文化。学生在学习成语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多棱镜》无论是内容的设置还是形式上的安排都能体现出成语学习的渐进性和层次感,让学生的成语学习有一个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良性阶次。让学生小时候就与成语为友,亲近成语,体验成语,运用成语,传承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奠基幸福人生。

三、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用七彩成语的金钥匙开启课程文化之门。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奇葩,是最睿智、最精华、最丰富的瑰宝。近年来,学校以“七彩成语”为特色,让学生生命之花在成语文化传承中绽放。创办了《梦的幸福》、《咿呀读书》两本校刊和《树人报》及校园网站;开展“默、诵、书、画、用、讲、演”的“七彩成语”系列活动;开展成语主题阅读;实行成语考级;表演成语特色节目等。特色就是品牌。成语特色文化课程已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

四、享受经典阅读成果,感受生命绽放的美丽

经典阅读的开展成就了教师。实验教师执教老师的成语综合实践课参加全国经典诗文诵读优课大赛,获得二、三等奖;老师的成语活动教案获得省级大奖;有课题实验老师获得“推动经典诵读百名老师”称号;丰富了学生。在省读写大赛中,“演成语”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个班级都能进行成语表演。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7

一、挂职学习情况:

学习初期,我就对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与工作日程表,我要努力争取担任一项具体的任务,全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做适当的代课。在参与挂职学校业务校长以及教导主任的全程管理活动中,结合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兴华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认真考察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听取校长的经验介绍,探讨新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途径、方法,边学习边反思,将挂职校作为自己行动与研究的的平台,将自己融入其中,在现实的具体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预设和生成新的设想,以此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

(一)全方位参与管理:从进入兴华的第一天起,我迅速进入了副校长的角色,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活动,与领导、老师融为一体。期间我重点吸收了两位校长(高校长、王副校长)五位主任、一位教学主管的办学思想、科研意识、学习精神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参与每周一的巡查活动,开阔了眼界,在总结中提升自己。

(二)参加各种会议:只要有会议我必参加,周一巡查小结,周三青年读研会,周四班子例会,周五全体教师例会,平时的教研组活动、教科研活动、家长会、家委会、汇报会、在省古琴教学研究基地落成典礼前期,我参与了策划全过程,参加了学校的家庭趣味运动会、冰上运动会等等,从中感受校长应如何协调工作、策划学校各项活动的周密组织和管理,如何了解教职员工动态、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如何对前段工作做纲领性总结,对今后工作做发展性展望。

(三)深入课堂调研:课堂才是了解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我抓紧一切时间体验课堂,听课152节,代课十节,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有了深度的了解。

(四)虚心请教:我的办公室设在副校长室,与校长室相邻,校长和副校长的校内外活动经常让我同行,我有机会了解校长的处事方式和方法,并就自己的困惑及时向他们请教。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五)与中层干部交流:多数时间我深入到教导处,了解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教研组、科研组、年级组等部门的运作情况和奖励办法,及时分析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经验的取舍。

(六)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一切机会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双语教学研究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英语节的筹办活动,“阳光助教——乡村教师进名校”——通河、依兰教师学习研讨活动,松北区校长培训班考察活动,动感课堂、家长开放日活动,与五常结对子送教下乡活动,我校与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学校,从而使自己挂职学习起到了辐射作用。

(七)在认真研读教育专著和期刊的基础上,记学习笔记,撰写心得,写学习日记,把每天的学习情况加以记录。收集、翻阅了很多档案材料,学习他们的规章制度,并加以整理,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感悟兴华教育

小学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公助学校,始建与1999年,学校现有学生四百多人,全部小班额教学。虽然建校时间较短,但是以它创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办学之路,从而成为香坊区品牌学校,中国双语教学十大名牌学校之一,省古琴教学研究基地——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古琴教学研究基地,市乒乓球和速滑培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培养目标“合格加特长,创新与发展”;校长高殊以独特的眼光提出了“掌握英语就是掌握世界”这一教育理念,学校以“构建英语化校园,创办双语特色学校”为办学特色,去年又成功地创办了古琴教学研究基地。

小学以发展创新、健康和谐、发展辉煌为工作基本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品牌学校的影响力和办学品位,学校坚持一个原则—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追求四个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塑造有思想的教师、培育有特长的学生、创办有特色的学校。

(一)校园文化品位高。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体现学校的育人宗旨。小学在环境设计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双语标志,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分楼层设计了相关的主题。一楼主题:中华经典文学廊。主要是通过国学的系列学习,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经等篇文的学习,了解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从而做到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二楼主题:西方文化双语廊。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国外的著名建筑特征、节日和风俗文化,并配有英语的介绍,充分展现学校“掌握英语就是走进世界”的办学理念,为学生习得英语开辟途径。三楼主题:理想与信念廊。在这里同学们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崇拜的科学家、文人、艺术家等,通过对榜样的学习,为自己设定奋斗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四楼主题:古琴文化廊。这里通过对古琴历史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古琴的样式、结构、琴派,让学生走进古琴的世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各中队还开展了挂班牌活动,班牌中用双语标志印制教师寄语、格言、班训等,使学生热爱班级,增强责任心。浓厚的人文校园让每一面墙说话,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和谐的班子群体。高校长主张班子成员的整体优化。她认为,一个好的班子肯定是一所好的学校。所以她对班子的要求很严格,要求他们既要对自己的那摊子工作“布好局、谋好篇”,努力做一个“出谋划策的思想家、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善于开拓的外交家”,此外要求他们除了自身专业引领外,更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普通教师。高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每天想事、做事、做好事、做成事”,要求班子成员要律己、要量宽、要身先。在日常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努力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合力,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各个部门的教师群体都以班子为榜样,争创优秀年级组、优秀群体。领导班子的工作很辛苦、劳累但很开心、快乐,他们善于释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塑造了有思想的教师。小学开展的“树兴华人形象工程”、“一学四爱活动”,争当名师,打造名师梯队。我仔细阅读了他们下发《教师百部读书目录》,内容涵概了很多方面。学校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平时读书,寒暑假也要读书充电,每人除了具体的读书目录外还要自制的读书内容,要求教师把读书作为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要求,并把读书学习、教育反思与发展创造结合起来,开展读书交流会、青年读研会,教师在用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位,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在每月末教师上交的工作反思就是实际经验的积累,看了以后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质量很高。讲到这里,自己产生了很多感想,反思自己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我们也要求教师写反思,而我们的教师把这项要求竟然看成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反思,只是应付检查而已,教师没有真正尝受反思带来的快乐。所以,我觉得自己在回来后首要的工作就是指导教师写反思日记,让每个教师都在反思中提高,以尽快促进我校教师的成长。

(四)传统文化造就了新人。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道”历来都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小学启动的“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的诵读工程,将《弟子规》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到“不教而教”的德育最高境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的实,当你走进校园,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是井然有序,特别是在下课,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外面做游戏,学生欢声笑语,上课铃声一响,学生马上自然成行,有序无声的走进课堂,学生遇到老师、客人都是彬彬有礼地用英语问好,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年来,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打闹、讲脏话的孩子。

(五)创办特色谋发展小学把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兴华的一年中,我实际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在与高校长的谈话中也了解到,从开始探索到现在的稳定实施,应该说走过三个阶段:尝试探索——形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修订与创新。学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及教师自身的优势,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校本课程分为两类,学科类校本课程、活动类校本课程。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学生们的作品展,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宽广途径和展示平台。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把原有的变简笔画为黑白画、变版画为装饰画、变小记者课为双语小记者课,还新增了动画配音、礼品包装、英语课本剧、英文歌曲、埙,古琴、快板、形象礼仪等八门课程,小学的校本课程至今已达34门课程。作为市冰上教育基地、市乒乓球教学基地的小学,艺、体课程开发也是紧紧围绕国家提出的“2+1”工程,即每一名学生初步掌握古琴或埙的演奏技能,乒乓球教学进入课堂,学生的上冰率达100%。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学校更关注的是对课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要看学生选择的人数、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学校根据每学期的常规教学对教师进行评价,采用量化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在每学期末下发《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评价表》、《我给老师打打分》、《教师校本课程文本评价表》、《学生学习评价表》,最后的综合成绩列入教师的绩效评估。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三维发展,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双语教学,作为省eeC英语实验学校,学校把强化英语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突破点。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英语,开发了“英语沙龙”、“英语跟我学”、“英语阅读”等校本课程,编写了《Followme》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英语成绩在全省英语实验调研中名列前茅。学校也因此被确定为国家双语教学实验基地,在我省仅此一家。先后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进行了双语教学,形成了构建英语化校园的“六个统一”和创办双语特色学校的“八个途径”的英语网络体系,学生口语表达流畅。双语课教学主要由学科骨干教师及达到英语大专程度的学科教师组成的,全体英语教师参与。在业务校长王岩的组织下,英语教师与艺术、数学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结合学校各项双语活动的开展,进行横向联系,使各学科在双语教育中尽可能协调发展。在我参加的每次的双语教学观摩课后,双语教师和学科教师都相互交流,并认真撰写“听课体会”、“教后反思”等,为学校双语教育实验进言献策,提出合理建议。全校45岁以下教师定期参加英语日常用语的“过关考核”、逐步提高了全体教师英语口语水平。英语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辅导员又是“考官”。全体教师跨学科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对课程教材的研究,逐步达到了“双专”化。小学教师的学习精神是我从未看到过的,校长带头学英语,带头用英语对话,班后教师相互学习,似乎每个人都是一名勤于上进的学生。我被感染了,也开始学习英语了,简单的学科用语讲的也比较流利,收获还是很大的。小学相继开发的英文课本剧、原版英文动画配音、双语小记者、英文歌曲等显示出学校教师的群体智慧。

在双语教学特色基础上,把古琴教学列为又一特色增长点。“传承古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古琴作为学校的又一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具有一项艺术特长,为塑造完美人格奠基,这在全国尚属首家。每月的一次古琴知识广播讲座、每周一节的教学琴课、每日的琴曲欣赏,已经普及到全校各年级。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尝试编写了古琴教学讲义;学生回到家里采用自制简易“古琴”进行练习,加以巩固。我亲眼目睹了古琴教学研究基地的奠基典礼,参加了古琴知识培训,是两名古琴教师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在业余时间也跟随学习弹古琴。另人惊叹的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很多学生的古琴演奏已经达到了四至五级水平,暑期有13名学生参加了北京“登长城迎奥运周年庆典”大型演奏会。小学的古琴教学,不仅填补了古琴教育在省的空白,而且还成为我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

(六)常规管理显实效

小学以课改为重点,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抓手,紧紧围绕学校“一、二、三、四、五工程”这一总目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学科教研,优化课堂教学,抓常规,抓质量。教学工作以“六关”工作为中心,将工作自查、互查、抽查、平时查与突击查、教研组查与领导查相结合,使教学工作抓得实在、有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反馈抓的实,效果好,促进了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的调研和监控。学校推行了随堂听课制,以规模随堂听课和不定期随堂听课相结合。听课时注重听、测、析、导相结合。在每次领导听课后马上与教师交流,要求交流后教师上交二次备课教案。

短短的一年挂职学习时间,我却受益匪浅,学到了真东西,感受了新思想。在此,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讲出来与同仁们共同研究探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我谈谈挂职学习后的几点思考:

1、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是学校总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源。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要能正确定位,切合社会和学校实际,让教师、学生、家长认可。校长要善于阐述、发表、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职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知晓。并渗透、指导、落实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从而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努力目标。我们与小学虽然存在着城乡差异,“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却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发挥我们自身的潜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办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应该深度思索的问题。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就是一个见证。

2、校长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精神、文化乐园。

学校现代化,硬件建设和配备现代化固然重要,但这仅是一方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应根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来自于学校,营造一种氛围,切合实际,能调节师生情绪,陶冶师生情操,让师生愿意而且快乐地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如小学的设计,很具艺术性,那别具一格、精致幽雅的读书会,具有很浓的文化气息。我县很多学校校园内的宣传标语,条条真切,橱窗里公布栏、荣誉栏都也都能激发师生的士气,但是应注意的是新、奇。

3、校长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凭借人格魅力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管理策略,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承认校长的人格在学校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不断修身养德,加强情感管理。在这方面,我们的很多校长都很成功。也是我们这些副职学习的榜样,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4、校长要立足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对每个教师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有经验的,还是没有经验的,无论是优秀的,还是普通的——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只有学习与体验、反思与交流,掌握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各种能力,才能不断的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适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所以,校本研修工作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与城市相比,我们的环境、条件、师资都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根据我们的自身实际,挖掘教师内在潜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想,为教师提供研修时间和空间很重要。学校组织校本研修可采用开放式的研修策略:包括内容、学习方式、目标、个人提高和研修成果。有序学习、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走出校门提升品位将是很好的途径。作为业务校长一定要亲自抓这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将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制定较完善的适合自己校情的管理机制。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培训途径,才能使教师汲取专业化成长源源不断的能量,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也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注入生命之源。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8

一、完善办学条件,强化队伍建设,规范过程管理,在艺术教育的办学基础上做文章

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硬件设施设备。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学校优先投入大量资金,先后修建和配置演出舞台、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网、心语广播站、学校局域网、班班通、学校网站、视频监控系统、录播教室、合唱排练厅、书画室、舞蹈排练厅、图书室、计算机教室、科技活动室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同时还购置了钢琴、电子琴、古筝、小号、大号、圆号、萨克斯、黑管、长笛、军鼓等一批教学器材。学校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为扎实推进艺术教育提供了硬件保障。

高度重视艺术教育队伍建设。我校在艺术教育实践中重视四支队伍建设:一是重视艺术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艺术教师等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管理协调艺术教育的工作。二是重视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以美术、音乐、体育为主体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培养和培训,努力实现艺术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化和专职化,不断增强其艺术修养和学科教学的执教水平。三是重视艺术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并聘请校外声乐、美术、舞蹈、乐器等艺术专业人才到校兼职,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良好的兼职教师队伍。四是重视学生艺术骨干队伍建设,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通过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努力发现各类艺术骨干,并通过合唱团、管乐队、选修课等强化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让他们在学生团队中发挥示范、榜样、引领的作用,激发全校学生的艺术热情,为学校艺术教育带了生机与活力。

进一步规范艺术教育的细节和过程管理。学校研究制定《仁怀市实验小学特色学校创建三年规划》,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特色规划,做到有方向、有目标、有措施,进一步加强常规管理,加强美术、音乐、体育等艺体学科的管理和考核,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艺术学科教育的校本教研,充分发挥音乐、美术、体育三个学科组的骨干作用,强调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实效性。加强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研究,用艺术评价来推动艺术教育,增强部门、教师、班级对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规范化的管理来扎实提高艺术教育的实施水平。

二、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校本教研,培植校本课程,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实施上做文章

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融合和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之中,各学科表现出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学科为主导,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在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口语写作、空间抽象、科技动画等艺术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各学科都是搞好艺术教育重要的根基,他们之间互相支撑、相互补充,是促进“艺术细胞”更加健康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

扎实搞好学科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导学科,学校高度重视艺体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变过去重语数外、轻艺体综合的思想,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管和考核,定期召开艺体专题工作会,定期进行艺体学科校本教研,通过学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来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同时,重视挖掘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中的艺术因子,充分发挥各学科独有的艺术内涵和优势,强化学科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真正提升艺术教育的水平。

开设特色选修课,为艺术尖子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各种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搞好我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法宝”。学校把选修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规范管理,先后开设了合唱、管乐、鼓乐、乒乓球、花式跳绳、舞蹈、手工制作、剪纸、笛子、电子琴、篮球、科技制作、腰鼓、武术等20等多门选修课程,选聘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制定课程计划,统一课程时间,明确课程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选修课的过程监管和考核评价。正是长期以强化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和实施,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展示、培养艺术才能的坚实舞台,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尖子,不但发挥着传、帮、带的重要作用,更为学校艺术教育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动力。

着力打造全校性特色课程。选修课只能针对部分艺术特长学生,涉及面不宽,为此,学校一直努力在打造全校性特色校本课程上下功夫。结合“星光灿烂,卓越人生”的办学思想,学校通过认真论证,把“花式跳绳”作为特色校本课程实施。为规范管理,学校把“花式跳绳”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专门研究和制定出台了《仁怀市实验小学花式跳绳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并重点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通过编制绳操、编制教材、组建跳绳队、举办跳绳节、进行达标测试、实施过关考级等一系列课程实施,把艺术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花式跳绳”成为全校师生必修课程和必备的一门艺体技能。目前学校人手一绳、天天训练、人人训练的浓郁氛围正在形成。下一步,学校将重点在校本教材、特色大课间、跳绳艺术节、课程品牌等方面上下功夫,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真正把“花式跳绳”校本课程做出成效,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课程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重视课程教学,加强课程研究,突出课程特色,才能实实在在提升艺术教育的工作水平。

三、搞好艺术活动,搭建成长平台,彰显个性特质,在艺术教育的特色载体上做文章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艺术教育不可缺乏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能否抓好活动这个重要载体,是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校高度重视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师生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让他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艺术兴趣、提升艺术素养、享受艺术成果、体会艺术魅力、突出艺术个性,努力推动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力实施“五名一语”工程。为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活动氛围,学校着力打造以“名歌、名曲、名诗文、名影视、名人传记、师生星语”为主要内容的“五名一语”工程,制定出台《仁怀市实验小学“五名一语”工程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艺术教育。每天进行“名歌、名曲”欣赏,了解歌曲作者、时代、写作手法、特色、风格等,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名人传记”以古今名人、英雄人物、时代人物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典型和榜样;制定“名影视”欣赏安排表,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名影视”欣赏活动,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培养勇敢、坚强、乐观、善良等优良品质;“师生星语”立足于让广大师生畅谈理想、敞开心扉、发表见解等。

全面实施“品经诵典、书香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编制“品经诵典”教材,将其纳入课程体系,规范系统地开展诵读、赏析活动。在深入开展古今“名诗文”泛读活动的同时,学校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文学经典编制成校本教材,分别作为1~6年级深度朗读的经典诗文,逐字逐句进行解读赏析。为确保活动效果,学校对活动时间、要求、实施与责任、考核和评价等都进行明确要求,坚持每周二全校集中诵读制度和班级课前三分钟诵读制度。通过多年努力,“品经诵典”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增强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张“名片”。

扎实开展“艺术节”“合唱节”等艺术教育活动。我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艺术爱好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个艺术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为此,学校对每届“艺术节”“合唱节”都高度重视,不管在表现形式,表演内容上都进行精心设计,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每届?“艺术节”“合唱节”都为期两个多月,广大师生同台,自编自导自演,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相声、课本剧等节目排演和摄影、美术、书法、手抄报、科技制作、动画制作等作品的创作,让广大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深受感悟和影响。为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学校每届“艺术节”“合唱节”都通过班级表演、年级组展演、全校汇演等形式层层评选推荐,学校指导思想是不强求学生节目、作品有多好多精,更重视尽可能有更多的学生能站在舞台中央,亲身去感受艺术、展示才能、享受成功。同时,学校还利用“六一”“国庆”“五一”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并通过参观、劳动、游览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来激发学生心中的“艺术种子”。

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才使我校艺术教育获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贵青杯”艺术大赛最佳团队表演奖、仁怀市“红歌唱响校园暨红色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特别奖、校园集体舞第一名、第二届合唱节第一名、第二届艺术节一等奖、第三届艺术节一等奖等表彰奖励,广大师生在省、遵义市、仁怀市等各种艺术竞赛活动中多次创造佳绩。

四、重视文化建设,营造艺术氛围,陶冶艺术情操,在艺术教育的环境创建上做文章

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环境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艺术教育中,学校十分注重浓郁的艺术教育环境的打造,大力实施“用人文的环境吸引人”的治校策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艺术的因子。一是充分利用楼梯、走道、橱窗、墙壁、立柱等空间,以“明礼篇”“诚信篇”“求实篇”“创新篇”为主题,用文字、书画、图片、美工等艺术载体深刻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内涵。二是打造“主题花园”,重点在艺术性、人文性、主题性上下功夫,把花园建成师生的学园和乐园和艺术教育基地,优雅的“主题花园”是我校一张形象“名片”。三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绘制“文化教育长廊”,以学校围墙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法制宣传”“感恩万物”“红色文化”“启蒙思想”“健康常识”“科技普及”“礼仪知识”等主题教育,营造强烈而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教育环境。四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着眼点要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成长和激励上,各班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结合学生和班级特点来规划和设计班级文化,努力创造班级个性文化和艺术氛围。五是以办公室文化、功能教室文化、厕所文化作为重要补充。办公室文化突出学科特点、工作职能和人性关怀;功能教室文化突出教室的功能和个性;厕所文化强调规范性、知识性和雅致趣味等。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9

作为一块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景山学校建校之初,从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师范大学抽调人才,组成专家型领导班子,并逐年从著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吸收教师,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年轻师资队伍。“”前六年,景山学校的教改试验重点在小学,在小学集中识字、小学开设外语以及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改革等方面取得成功进展。“”中,景山学校因被斥为“贵族学校”而历尽劫难。“”后,教育拨乱反正,景山学校三名小学教师成为首批特级教师。该校在恢复教学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九年一贯制的总体改革试验,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学校开始迈上了创新发展的轨道。景山学校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在计算机教育、劳动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整体改革试验和单项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三个面向”为景山学校同时也为全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景山学校更是引起各方关注,该校分别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城公立学校、法国阿尔萨斯学校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承担了国内和国际合作多项国家重点教改实验项目,构筑了高水平的办学模式系统工程,成立了中小学教育研究所。

现今,景山学校拥有小学至高三12个年级。仍实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九年一贯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各阶段的教育现代化问题。景山学校坚持“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思想,遵循“明理、勤奋、严谨、创新”的校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综合整体改革试验,积极探索21世纪从小学到高中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继承、借鉴、创新,传播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改成果,推动教育改革与交流,坚持出经验、出理论、出教材、出人才,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做出了贡献。

从教育改革实验起家、以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为己任的景山学校,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其50年的办学实践使得教育改革历练为景山学校的特色与风格。课改景山,我们在探寻该校的办学特色时,却不能仅仅看到其教改过程和教改成果本身,而应该透过这些过程和成果感受景山在教育改革上的战略眼光和专业思维,领悟景山在中华民族现代化教育之路上的开创精神和探索品质。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行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校特色的根本途径。一所学校能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很大程度上要看这所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一所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看这所学校对课程的不断调适与创新。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走近景山,感悟景山,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首先,教育改革意识强,充分运用课程话语权。

景山学校在学制改革方面试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整体改革实验。从1982年进行初中四年的首轮试验,1984年开始小学五年级学习期满的学生不进行毕业考试,凡是够升级条件者直接升入四年制初中一年级,学校经历了从“六三制”到“五四制”再到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该校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要求全面安排课程,同时强调打好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的基础,把三门学科置于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科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为辅,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该校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在教育改革中敢为人先,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开创新路。确立九年一贯制,小学和初中实行对接,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小学和初中成为整体,取消小学升初中优胜劣汰的升学竞争,可以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该校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自然课,继而把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综合为“社会课”,还开设了“形体课”、“体育保健课”,并把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课程,这是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和学校运行机制的创新。景山学校无论在学制还是课程设置上都有明晰的改革思路,这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

课程是实现国家教育意志的载体,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为指针,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建了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课程权利主体,国家、地方、学校各自的课程权责得以明确。学校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阵地,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学校要珍视在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话语权,倡导校长、教师和学生共享课程权利,明确相应角色,履行课程职责。学校要增强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多从课程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从课程的视界寻找教学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使得课程领导从无意识的行为走向有意识的活动,成为有效能的课程领导。

其次,运用专业思维,以课程领导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不仅仅来自于教学本身,而是由于在课程设计时就存在缺陷。景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该校以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按照各学科自身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编写了大量的实验教材。其中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数次修改,几易其稿,经“全国中小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审定,可在全国推广使用。景山学校站在课程领导的高度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该校不仅总结了“集中教学识字法”、“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还鼓励教师各扬其长,教学创新层出不穷。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理论受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几乎完全采用教学论的话语方式,人们课程意识淡薄,也没有什么课程权利。而在课程论的话语体系中,课程是一个大概念,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

想。课程改革涉及更为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定位、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课程改革只有引起学校层面的系列变化才能真正体现改革的意义。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更开阔的课程视野。因此,课程领导应该成为一所学校持续生长、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优质的教育呼唤高品质的课程建设和高效的课程实施。当前教学管理中旧有的行政管理思维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教学管理必须走向新型的课程领导。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不能拘泥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不能拘泥于教学“六认真”、教学流程等教学管理措施的改进,因为教学管理履行的只是指导、检查、督促教师的教的职能,这些解决的都只是“如何教”的问题。我们要运用专业的课程思维,不仅要关注“如何教”,还要关注“学什么”,以课程领导推动教学改革。

当前,关于课程领导的讨论渐趋增多,不少是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学校课程领导的意义,还有的认为课程领导就是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建设,这也都是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发展及改进就要为学生当下的发展提供面向未来和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应把学校课程领导理解为在推进学校变革与发展、实现师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能力,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与课程实践,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要确立课程思想,规划学校整体课程,因为课程思想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体现,是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学校应作出理性的思考;学校要监控课程实施过程,创造高效教学经验。因为课程问题不是纯理论或纯技术问题,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模式必须在实践中创造,落实于实践和研究才能积累实践智慧,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学校要形成合作组织,因为学校课程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校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力量,学校要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一个“领导共同体”,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促进教、学、研一体化,促进师生发展。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校长要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规划力、开发力、实施力和评价力,要形成长期而连贯的课程发展思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

第三。开展课程创新,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景山学校1984年开设了计算机课,景山人认识到,中国应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手段,应该有面向新世纪的未来工程。景山又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现代校园大网络工程”,它的目标是全校教学、管理、学习、通讯等。全部使用电脑,实现网络互联,实现人机对话、开展交互式的学习与交流,实现技术与资料等资源共建与共享。1994年该校建成中国第一个校园多媒体宽带网络平台,1997年推出中国第一个面向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与教师的教育网站。景山远程教育网依托景山学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及优良的师资力量,致力于将东方教育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相结合,创造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模式。景山学校在语文教学上特色鲜明,该校通盘考虑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语文学习的整体要求,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从三年级起,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语文教学体系。

美国课程论学者辛德尔等人归纳了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布拉德利在《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中也讨论了课程领导的问题。认为学校的课程发展必须超越国家和地方的统一课程标准模板。开发、调整、改编并持续地改进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对此学校须忠实、规范、扎实地加以实施,但其并不排斥课程应具有的弹性和空间。在课改的具体实施中,地区差异巨大,资源和条件不同,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地加以统整,使之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整体,或者开发有特色的课程,是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篇10

论文关键词:职业英语 校本课程 岗位需求 开发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准则的应用型教育,教学内容与人才市场的零距离对接是提高学生求职就业能力的关键。由于通用的高职英语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巨大变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这就使得开发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例,提出了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旨在对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和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英美发达国家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体系,其目的是针对国家统一课程的不足,由基层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和职业变化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综合专业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而应该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构筑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特征和区域性、多样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使得统一的高职英语教材难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

针对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的认识和意见,笔者以我校为范本,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社会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还很不理想。

在对调查资料的详实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存在于学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当,教学内容滞后,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学生的基本英语素质和职业英语能力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英语教学与社会的对接出现错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社会调查让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不足,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展开了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二、高等职业院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有效策略

1.建立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

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顺利操作的。这个领导机构应该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要注意吸纳与学生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与,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在发展目标、科研经费、校企合作等多方面有所创新。

实例1:我校为了统一规划和领导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专门成立了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教专家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职教专家作指导顾问,小组成员既包含英语教师,还包含各专业课程教师,以利于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研发,增加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同度和课程与职业的吻合度,构建起校内外统一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在协调领导小组的主持下,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了各方面的保障,通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规划制定了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流程。由于领导得力,课程开发流程严谨,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展开,

2.以岗位需求和能力本位为宗旨,推动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以岗位需求和能力本位为宗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为此,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全面掌握不同职业岗位的英语要求,分析职业英语教育应该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既体现就业的导向性,又突出发展的前瞻性。 实例2: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研发人员深入朝阳市政府幼儿园、双塔区教育幼儿园、朝阳县幼儿园等园所周密调研,对幼儿保教岗位英语能力要求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现阶段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尽早接触英语并掌握一定的英语会话、阅读能力的强烈期盼,有了更直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设计、编写的英语校本教材,无论是篇章的选择还是词汇的运用,都更加符合职业特点,突出幼儿特色,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职业英语基础。

3.以就业实践检验为准则,强化对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改进

要判断所开发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就必须通过就业实践检验。

在广泛征集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体会和用人单位对录用学生职业英语能力评价的前提下,反思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不足,相机改进校本课程,实现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状态。

实例3:我校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了对课程应用效果的调研和反思,形成了“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开发”的循环开发模式。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所选内容滞后于当前财务实践,特别是缺少一些最近新出现的专业词汇和习惯用法。针对这些反馈,开发人员立即研究最新的财务专业英语,及时调整和改进该专业的英语教育校本课程,确保了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将引导性英语公共课程与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专业和岗位为主线,将就业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有序地、自然地蕴含在课程中,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就业竞争力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期在走向社会的求职就业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徐芳,方国爱.技能选修课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