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7:55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1

关键词:民国时期;通俗图书馆;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50―04

民国初年设立了大量的通俗图书馆,其存在时间不长,前后仅有大约20年,虽然属于昙花一现,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他在通俗教育方面对开启民智,繁荣文化,教育推广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1934年中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当年全国图书馆共有2818所,通俗图书馆有1002所,占35.5%,①数量相当大。探讨通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作用,对当今普及民众教育以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使用等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拟对通俗图书馆建立的原因、运作模式及其功用影响等进行简要论述。

一、通俗图书馆建立的缘起

通俗图书馆的设立,起源于民国初年社会教育理念以及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实践。

(一)通俗教育地推动

通俗图书馆在民国初年属于通俗教育的一部分,归属于教育部下属机构社会教育司管辖。通俗图书馆的设立,是与民国初年政府推动通俗教育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清朝末年,政府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学校,培养学生,派员留学,废除科举等,但于面向广大群众的开启民智方面的教育却着力较少,所以,清末的教育改革是精英式的培养,而缺乏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民国初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很希望培养出健全的国民,他“深感教育行政之责任,不仅在教育青年,须兼顾多数年长失学之成人”,“故草拟官制时,坚决主张于普通、专门二司外特设社会教育司”。②在其后颁布的《教育部官制》中明确规定,“教育部置总务厅及下列各司: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职责分明,为“1.关于通俗教育及演讲会事项,2.关于感化事项,3.关于通俗礼仪事项,4.关于文艺、音乐、演剧事项,5.关于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事项。6.关于动植物园等学术事项,7.关于博物馆、图书馆事项,8.关于各种通俗博物馆、通俗图书馆事项,9.关于公众体育及游戏事项”。③社会教育司的职能,是面向普通民众,设立各种文化设施和组织,进行普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尤其强调通俗,其开启民智的基本意图很明显。

1915年之后,教育部针对通俗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如《通俗图书馆规程》、《通俗演讲传习所办法》、《通俗教育演讲所规程》、《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通俗教育成为社会教育司的主要工作,通俗图书馆就是在这种通俗教育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推动

近代以来,设立公共图书馆取代古代藏书楼成为社会共识,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宣传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广下,图书馆在全国各地设立起来。

在近代图书馆设立之前,书籍收储于各种藏书楼,古代的藏书楼虽然藏书丰富,但一般都属于政府或个人,石渠金匮,视若鸿宝,并不对外开放,个人藏书也只供藏书者研究,对普通民众也是无益的。清代末期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设立新式图书馆,以广浏览之需。清政府在1910年《京师图书馆及各图书馆通行章程》,明确了开办图书馆的宗旨,“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④。其目的并非为广大普通民众设立,而是为了在保存国粹的基础上,供专家方便阅览,这与欧美等国设立图书馆的目的相差很远。所以,虽然当时知识界大部分人都呼吁设立面对大众开放的图书馆,但终因清政府图书馆章程的颁布而作罢。

民国时期,开启民智,推广民众教育成为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要认识,尤其是社会教育司的设立,更是从制度层面将设立图书馆纳入到普通民众教育的体系中来,时人对公共图书馆在普及教育中的作用已经达到普遍共识,“欲增长国民之程度,则图书馆之教育较学校之设置,其效力尤能普及”⑤。时人沈绍期认为:“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其性质属于根本的,其效果属于永远的,莫如图书馆,欧美图书馆筹划之精密,设立之普遍,使全国人民之学问技能无一不受成于图书馆,故有市民大学之称号。”⑥图书馆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面对普通大众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则不在于培养一二学者,而在于教育千万国民,不在于考求精深学理,而在于普及国民教育,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理念行之于教育部们,所以,图书馆的发展,在民国初年得到加强,各级图书馆在全国普遍设立。

从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京师图书馆暂定章程》中阅览人员“无论是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⑦的规定看,当时的图书馆已经是面对大部分普通民众了。而政府也作着推广的努力,“各省、各特别区域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⑧。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省都相继投入人力物力,设立图书馆。说:“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为教育的机关。”⑨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和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更是大力赞扬:“近代图书馆,非特为社会教育的中心点,而且为一切教育的中心。”⑩

正是图书馆为公众服务,为普通民众服务的思想成为主导思想,才使图书馆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这一基础上,比公共图书馆更接近于民众,阅览门槛更低的通俗图书馆,才被专门单列出来,成为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的教育机构。根据1916年《教育公报》第三年第十期的《各省通俗图书馆调查表》可知,1916年,全国公立私立通俗图书馆已达237个,其中湖北最多,有44个,其次是奉天35个,山东23个,河南22个,福建、浙江均为21个,这是较多的几个省份,其他地区都在10个以内,这样的分布当与地方经济文化以及各省领导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关。

二、通俗图书馆的运作方式

1915年10月,教育部《通俗图书馆规程》,详细规定了通俗图书馆设立的目的,适宜设立的地区,图书馆藏书规定、内部运作方式、经费划拨等内容,这是通俗图书馆制度化的基础,政府以制度的形式先后规范通俗图书馆和图书馆,说明通俗图书馆在当时是受到政府很大程度重视的。

教育部颁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是指导性的制度总则,各地通俗图书馆在具体运行中虽然会有不同的区别,但大致未脱离总则规定,下文仅以京师通俗图书馆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的运作流程和模式,来作一具体说明。

京师通俗图书馆建于1913年,建馆历时三个月,由教育部社会司科员等经理筹办,地址在宣武门大街,租房使用,共有21间,1913年10月对外开放。遵照《通俗图书馆规程》的规定,于图书馆旁边又设立公众体育场、新闻阅览处等。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1916年建立,设于中央公园内,这是在娱乐地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其目的是在普通民众休息娱乐时能受到通俗教育,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选此两个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京师通俗图书馆在全国通俗图书馆系列属首创,其制度规划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他各省通俗图书馆的建设都有一定影响。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处于繁华地区,是教育部提倡的在民众休憩娱乐之地设立图书馆,使其在娱乐时能增进常识,涵养性情,达到不召而来,无言而化的国民教育的目的。下面从其人事管理、阅览室设置、经费、书籍、规章制度等进行分析,以使我们对通俗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情况有个大概了解。

1.人事管理,根据《通俗图书馆规程》的规定,各县各地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称公立通俗图书馆,内设图书馆主任一人,管员若干人,并将主任馆员等人的履历和任职日期报主管公署并转报教育部。其职务、工作内容、应负职责以及薪金等,均由各主管部门比照教育部职员自行规定。图书馆主任每年都要向其主管部门呈报其一年内的工作情况。关于私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不由政府规定职责和发放薪金,只由地方长官依据捐资兴学的褒奖条例申报给教育部,给以奖赏,其经费运行等均自行办理。具体到京师通俗图书馆,其成立时,主任为王坯谟,馆员4人,1917年,王丕膜调任中央图书阅览所主任,随同调走二人,后任主任则以实习生代替,这种实习生,当属学校分派,其中也有临时招聘的,如缮写书录卡片的,称为书记员,1919年即聘用二名,后因书录抄写完毕,则辞退一名,其人事调动较为频繁,亦显示出其灵活性。其职员薪金,分为三级,最低为24元,以后逐年增级,每次增级为4元,达到第一级是每月40元,以后再有增加,需由主任向教育部申报。实习生每月最低为10元,每增级为2元。书记员月薪约为15元。通俗图书馆的主任及馆员都是正式任命的,实习生和书记员为临时聘用人员,所以工资待遇距正式职工要差很多。

2.阅览室设置,通俗图书馆阅览室分为大阅览室、阅报室、休息室、发券处等,其中大阅览室男女阅书是分开的,其面积设置随着阅览人数的增减有所变化。“阅览室原设之男女阅书座位,范围平均,嗣因女子儿童较男子为少,时有彼满此空之势,遂于四月三十日,将女阅书席范围改为三分之一,男阅书席占三分之二。”京师通俗图书馆内儿童阅览者较多,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很难用规则约束,他们“或一时连取数书,或数人争阅一图,座次混乱,图书倒置,喧笑欢呼”,无异于市井,为了满足儿童阅览的需要,保证其他公众的正常阅读,又专门设置儿童阅览室,教导儿童阅览时必须正坐,放置时必须整齐,以达到基本的素质教育。

3.经费设置,通俗图书馆经费由教育部拨给,每年在6000元之间,京师通俗图书馆申报1916年经费“预算每年一万五千五百四十元,财政部核减为八千元,现每月只领五百元”。1917年“本年共领经费银6千元”,1918年“本年共领经费银6千元,临时补助费400元”。所拨经费主要用于薪津、工资、房租三相,支出大约有4000余元,约占支出部分的三分之二,其他如纸张购置费,房屋修葺费等,会占去一部分,因为这些经费内包含图书购置费,所以,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剩费用较少,图书馆购置有时候会因经费不足而停滞。如1917年,图书购置费仅有“七百九十元”,而1918年,“撙节无术……故于添购图书一项,自十月份起,完全停止”,不仅如此,“所有员司之应行加薪,馆舍之应行修葺,阅览设备之应行扩充,体育器械之应行补购者,亦无不因是停止”。其经费收支捉襟见肘,运行较为艰难。

4.书籍管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书目编排,常有变化,由于儿童阅书的特殊性以及对儿童阅读的重视,故于普通阅览室之外又特别设立儿童阅览室,其图书编目方法也分普通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普通阅览室按地支排序法编排,如“子,经史子集、国文教科,丑,哲学,寅,教育,卯,历史地理,辰,法制,巳,理科,午,实业,未,外国语文,申,小说,酉,美术,戌,杂志,亥,杂类。”“儿童阅览室书目用天干字改编十部,甲,修身国文,乙,历史地理,丙,算理科,丁,习字手工唱歌体操,戊,童话儿童教育画,巳,丛书杂志,庚,小说传记,辛,图画教科名人画册,壬,西洋画帖幼年画报,癸,名胜写真幼稚对画,”其他如报纸等则有专门的阅报室分排。这种排列方法,是京师通俗图书馆在某一段时期的排序,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后随着图书的增减,又使用过其他编排方式。图书的来源,分为自购和赠送,关于自购者,图书馆都要详查图书内容,对于那些国家禁止的与教育悖谬的小说图书,都作了取消,对于赠送的,则是有什么书就收什么书,“多系寻常撰著,不必内容尽善”。

三、通俗图书馆的功用和影响

通俗图书馆的设立,主要为了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补充式的普及教育,达到教育国民,增广民智的效果,“今之谈教育者,莫不曰广设学校,然竭全国之能力,谋国民教育之效果……故不得不于学校教育之外,即筹补偏救弊之法”。通俗图书馆就属于其补偏救弊之法。其功用,即体现于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方面,如其藏书接近于通俗,其功能,寓教于乐,其地址,多在闹市等。下面分别叙述。

1.通俗化的藏书,偏重于初中级的教育功能。通俗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为了针对普通民众的阅读,所以,藏书中基础性的书籍较多,京师通俗图书馆报告称:“普通阅览以小说杂志为最多,经史子集次之,历史地理法制又次之,其最少数则为哲学教育。儿童阅览以名胜写真幼稚对画为最多,童话教育书次之,小说传记又次之。”大部分去图书馆阅览的人,对小说杂志颇为偏爱,“小说一类,超过各种图书十分之三,阅览小说者,亦占多数,故专列一部,区分略为详晰”。所以,图书馆在整理图书时,对小说的收藏是比较重视的。

2.设施和选址的通俗化,凸显出其普及性的教育功能。通俗图书馆还兼具其他功能,在阅读之外,还要设立体育设施和博物馆等,针对儿童阅览室,还设有玩具等项。如“各种积木,构造木材并各类游戏玩具、动物模型等物”。开办图书馆者认为,这些玩具,“或者活泼心思,或者开通知识,于游玩之中,隐寓教育作用,诱导儿童,此节必不可少”。通俗图书馆会酌量购买,分类陈列,放置于儿童阅览室内。进入京师阅报所阅览图书的人,“均系中上等人”,其中政、学、军、警各界较多,商、工次之,这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京师阅报所设立于公园之内,一般为游园时顺便入览,专程去的人很少,所以季节性分明,夏春两季人数较多,冬季人数少,只有十分之二。计算在每日,则上午人少,午后逐渐增多。到了节假日,如国庆纪念日年节等,人数比平时多数倍,有时会形成拥挤,“且取阅图书,争前恐后,大有应接不暇之势”。在公园内设立图书馆,既方便游览,在游览之余还能增进知识,正是体现了通俗图书馆为开启民智设立的初衷。

通俗图书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通俗图书馆为了增加阅览人数,扩大影响,还会通过宣传手段扩大知名度。如《湖南通俗报》就刊登广告称:“本馆备有各种最新的图书,杂志,报纸,专供大家阅览。诸位有闲得的时候吗?何不来本馆(馆设理向街)看些最有价值,最有趣味的新书报刊?不费一个钱,可以得到许多的知识,可算是最好没有的事了。”这则广告在宣传中指明了通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阅览不收费,“不费一个钱”,《通俗图书馆规程》第七条:“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用。”这是国家设立通俗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而当时设立的国立图书馆等,均是收费阅览的,《图书馆规程》第九条称:“图书馆得酌收阅览费。”这于普通民众而言,不收费的吸引力更大,而且通俗图书馆设置一般都交通便利,像京师阅报所,更是直接设立于公园之内。这种思路,对宣传公共读书理念,对增加阅读人数,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既娱乐又阅读的生活方式,更是直接融入到了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通俗图书馆受到民国初年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和支持,比如鲁迅,就对京师通俗图书馆用力颇多。鲁迅认为:“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所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为人民所必须且亦晓者”,是通俗图书馆的主旨,鲁迅亲自参加京师图书馆的开馆典礼,《鲁迅日记》1913年有一条写道:“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曾多次到通俗图书馆阅书。根据记载,通俗图书馆在各地的阅读人数很多,如河南统计每日平均1050人,山东统计每日平均1500人,浙江统计每日平均5350人,等等,而普通图书馆,如河南统计每日平均400人,山东统计每日平均为1600人,浙江统计每日平均1603人等等。这些数据虽然与当时各地的文化氛围和时局有关,但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通俗图书馆的喜爱和关注。

通俗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对开启民智,增广民众知识,扭转社会风气,都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通俗图书馆被取消或并入各公立图书馆,但其在普及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2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民俗博物馆陈列展示

博物馆中收集和陈列着许多人类历史实物和自然实物,为广大人民群提供很多历史参考资料,是一所教育价值非常大的社会大学。博物馆通过陈列展示的直观的教育方式,使人们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熏陶,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公众的文化素质,使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人们接收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民族文化内容相当丰富,民俗博物馆可以通过陈列展示具有我国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遗产来对人民群众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一、民俗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主题应当不断创新

为了更好地让博物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民俗文化遗产应当不断创新,吸引参观者的兴趣,更好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民俗博物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陈列文物主题的创新:

(一)陈列展示应当注重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拥有了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民俗博物馆应当加强收集我国各个民族的民俗文物,并通过陈列展示各民族民俗文物来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各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不断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博物馆可以把本民族的衣食特点、建筑特色、婚丧嫁娶礼仪以及本民族的等内容进行陈列展示,在展示物馆应当以这些文化遗产对本民族的发展起到作用进行重点展示,直观、真实地反映出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信仰。

(二)创新陈列展示主题

任何一个民族存在至今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地反映那个时期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该民族民俗特色的重要反映。博物馆在进行民族文化遗产陈列展示时应当注重对民俗实物以及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不断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参观者直观、详细地了解该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优良民族传统。

二、民俗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手法应当不断创新

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对博物馆在吸引参观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民俗博物馆应当对收集到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地陈列展示,将民族文化遗产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参观者。民族博物馆可以在传统的“实物+图片+简单文字说明”的展览方式上,利用创新手法使民族文化遗产的陈列展示主题更加突出,全面了展示民俗博物馆具有的深层民族文化内涵。民俗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展览手法进行不断创新:

(一)在陈列展示中引入新技术。

民俗博物馆可以运用新的技术以及新材料对博物馆过时、陈旧的展览台或展览柜进行更新以及改造,使这些新的展览台或展览柜在美观、整洁的同时,方便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日常清理和维护工作。博物馆应当选用绿色环保的新材料,防止有害材料影响参观者的身体健康。民俗博物馆可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的展示地方民俗活动,使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俗活动所包含的深层民族内涵。如:民俗博物馆在进行当地端午节活动展示时,可以通过投影把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活动展示给参观者,使参观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当地民俗活动具有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在陈列展示中融入趣味性。

民俗博物馆应当保证在陈列展示具备知识性以及故事性的基础上,尽量融入展览的趣味性,不断提高陈列展示物品的吸引力,尽量激发参观者的浓烈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参观者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例如:民俗博物馆在陈列展示“皮影”实物时,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幻灯片的形式将皮影戏的发展过程、制作工序以及表演方法直观地向参观者展示,让参观者充分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娱乐方式,使人们在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陈列展示应当贴近人们生活。

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应当体现真实、生动以及感人的特点。在实际展览中,民俗博物馆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过一些影像资料复原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北京四合院民俗展览中,可以具体设计一座四合院,向参观者展示四合院华中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四季衣着特色以及以及婚丧嫁娶礼仪等老北京人真实的生活故事。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能够使参观者更加生动地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陈列展示应当注重细节。

民俗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时应当注重细节,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满足不同参观者的参观需要。由于民俗博物馆的参观者来自不同地域、行业、层次,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方式应当注重细节以满足不同参观者的参观参观需要,有助于传递和发挥民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例如:在日本,一些博物馆展览室或展览柜专门挂有展览物的相关说明,便于参观者了解展览物的历史价值和深层文化内涵,还设有盲文说明词以及专门的残疾人参观通道。此外,为了适应多雨气候,一些日本博物馆门口还设有专门的雨架供参观者放置雨伞等遮雨设备。日本博物馆这种注重细节的人性化陈列展示模式也值得我国博物馆学习、借鉴。

三、民俗博物馆应当加强与参观者的沟通交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民俗博物馆在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民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尤其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起到的作用尤为显著。民俗博物馆应当利用自身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来开展与参观者的一系列互动活动,尤其是与青少年的互动交流活动,使青少年学到更多的课外社会科学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了解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不断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结束语

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发展的缩影,民俗博物馆应当不断提高陈列展示水平,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更好地发挥民俗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资料:

[1]杨珺.要重视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发展[J].青海教育,2009,(9):93-94.

[2]孟娟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博物馆发展之路——连云港民俗博物馆创建侧记[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1,(10):32-34.

[3]魏爱霖.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J].中原文物,2011,(4):101-103.

[4]孟希旺.从民族文化教育的角度谈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展示[J].文物世界,2011,(5):73-74.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3

文博工作总结是全面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夯实“十二五”基础的重要一年。我区文博工作根据省、市文物部门的工作要求,按照局党委“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断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水平,积极配合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创先争优、锐意创新,文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显著的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完成,努力将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纳入文物保护体系。1、三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成果丰硕。上半年,区文物普查队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补充调查春晓镇严坑庙、戚家山街道浃水大闸、白峰镇太平岙巡检司城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同时,按照省市专家组的验收意见和建议,对野外调查资料进行补充、整改和完善,并完成最终数据上报。目前,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已通过国家文物局普查办整体验收。三普第二阶段,我区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08处,调查登记(录入数据库)不可移动文物346处。其中复查38处,占登记总数10.98%,新发现308处,占登记总数89.02%;一般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点62处。这一成果的取得极大地丰富了我区的文化遗产资源。2、三普第三阶段工作接近尾声。及时开展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工作,6月份组织普查队员参加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培训班,学习第三阶段相关技术规范。8月上旬制定第三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有序展开相关工作。根据省、市普查办的统一部署,目前已完成普查工作报告初稿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初稿的编制任务,将于年底前基本完成区级普查报告、地图绘制、档案编制和成果转化。3、边查边保,多种手段将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效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为更好地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新成果,向上级文物部门报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材料,并陪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已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的梅山盐场旧址进行实地核查。无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的数量和质量均创我区历史纪录。10月21日揭晓的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我区推荐的鄞镇江桥、钟观光故居、曹莘耕故居、枝夹岙墓群、虞家后新屋、梅山盐场筹备处旧址、瑞庐等7处榜上有名。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徐圣禅故居“塔峙圃”的修缮方案。年内,我们还将推荐申报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第十一批区级文物保护点。二、突出重点,抓好基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踏实推进。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方针,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山桥修缮工程顺利竣工。去年12月15日动工,由常熟古建筑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宁波弘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监理的长山桥修缮工程,至今年3月底顺利竣工,并通过竣工验收。本次修缮以现状加固、整修为主,以保持长山桥建成以来所积淀的历史沧桑感。维修内容仅为对局部结构存在隐患的部位进行加固整修,对断裂构件进行粘接,加固栏板,复原桥面踏步石,对缺失的石构件进行复原,清除有害植物,抢救性维修永济庵亭。长山桥修缮工程结束后,将成为小浃江古水利建筑群中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2、稳步推进“四有”工作,夯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保护基础。会同区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对我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初步划定,并向文物保护单位所在街道、相关主管部门及相邻利害关系人征求意见,形成了《北仑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方案》,经区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区人民政府发文公布。10月中旬完成项氏宗祠、瑞岩寺藏经阁、虞家后新屋和姚燮故居等4处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保护标志文物说明牌制作安装工作。3、继续实施巡视检查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日常管理。目前我区的文物巡查制度完善,区文物行政部门、街道乡镇文物保护小组、责任文保员、业余文保员四级检查巡视,做到文化站每月都有检查报表上报、责任文保员每周进行巡查、区文物部门每季度开展抽查。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小港东岗碶、梅山张公庙后大殿、大碶古阿育王寺遗址塔亭存在文物损坏、违建、不合理修缮等现象,立刻通知区文物监察大队进行查办。及时保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安全,目前我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完善率基本达到95%。4、逐步化解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保护成果显著。长期以来,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是搞好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为配合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我们跟宁波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共清理发掘以汉代为主的古墓葬89座、窑址4处,共出土铜、铁、陶、石、骨、琉璃等文物260余件。同时,我们还改变工作思路,及时掌握我区开发建设的动态,主动跟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使矛盾逐步得以化解。在获悉我区准备实施小浃江改道工程时,我们主动跟区水利部门进行多次磋商,使小浃江上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为重点的古水利建筑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三、加强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体系渐具雏形。1、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来,我们始终将港口博物馆和水下考古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开展。上半年,已协助完成港口博物馆框架性陈列大纲2次专家论证、陈列大纲调整撰写、我馆现有相关藏品资料统计、港口博物馆宣传折页设计制作等工作。7月29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建设工程在春晓滨海新区奠基。中国文博届最重要的领导悉数到场,将近140家各类媒体予以报道,足以体现活动之成功。尤其是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最终敲定水下考古基地落户北仑,确定国家文物局领导光临典礼,实属不易。我馆为筹建中的港口博物馆征集文物和展品60余件,其中英国航海望远镜被定级为三级文物。港口博物馆网站在年底前建成,将成为宣传港口博物馆的重要媒介和公布相关公告的重要平台。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目前正在进行建筑设计,预计明年6月可以动工。2、邵克萍家族艺术陈列馆建成开馆。今年,我们完成了艺术陈列馆成硬件修缮改造、陈列装潢和陈列布展工作,并于9月29日开馆,为国庆献上一份礼物。艺术陈列馆目前接受邵氏家族捐赠艺术品和文献资料近200余件,超过原定计划一半。艺术馆将进一步提升北仑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作为我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馆的建成为如何利用名人文化资源,做出一个实质性的探索。今后,艺术馆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是一个动态的文化风景线,艺术感的规模和精致的装修特别适合举办小型艺术展和艺术沙龙。这将成为人民群众欣赏艺术的一个平台,也扩大了北仑的文化知名度。3、积极指导帮助街道(乡镇)筹建展览馆、陈列馆。帮助白峰镇做好白峰民俗展览馆设计创意、大纲撰写和内部展陈设计,并通过论证,还专门为展览馆征集和整理一批民俗展品。帮助霞浦文化策划文化站古建筑的改造,帮助新碶文化站策划“新碶棋苑”,帮助大碶文化站策划东岙桂花文化。积极寻求民间力量建立民营博物馆,北仑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鲍志军陶瓷博物馆正在策划洽谈中。至此,我区的博物馆体系已渐具雏形,并具有一定规模,将在今后几年逐步完善。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的文化服务。1、搞好基本陈列,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陈列展览。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今年,我们重点对三楼民俗用品展厅进行改造。增加陈列柜3只,增辟陈列橱窗1只;进行全封闭陈列装潢,安装了专业的灯光设备和空调;充实了一批民俗展品。通过本次改造,使展厅利用效率提高近1倍,展厅展陈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为我馆以后在我馆内举办小型临时展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2、积极举办临时展览,努力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今年,我们承办了《“五洲大港”国际港口风情摄影展》。征稿收到来自全国各地600多位作者的5000多幅(组)作品。展览自7月28日开始至8月8日在宁职院举办,参观者约计3000人次。包括央视二套《看天下》栏目、《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民摄影》等40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影展的举办对于展示北仑港口城市形象,提升文化品位,扩大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利用区收藏家协会会员的藏品,先后举办了《北仑区百件民间收藏精品展览》、《“灵石奇葩”——“石趣轩”收藏精品展览》,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继续打造“北仑流动博物馆”品牌,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我馆流动博物馆已开进海伯公司、永发集团和大碶街道。接下来还将进入社区、农村、学校和部队,争取今年有5次走进基层活动。北仑“流动博物馆”经过几年的打造,呈现出以下二个特色:一、实物展览更生动;目前我馆有“中国现代物资供应票证展”、“中华纸币展”、“民俗文物展”、“像章展”、“近代经济票证展”。这5个展览都可以让参观者看到实物藏品,大大提高了流动展览的质量,是对一般流动博物馆图文展的一种突破。二、点单式服务更贴切;我们将5个展览介绍印制成精美的小册子,事先让参观对象代表进行挑选,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览,这样增强了流动展览的针对性,使得展览更受欢迎。通过积极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预计区博物馆(包括邵克萍家族艺术陈列馆)接待观众可达4.9万人次,团队约57个。五、文物标本征集收藏、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1、继续加大文物标本征集收藏力度。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区文博工作起步晚、底子薄、文物藏品匮乏和品种不够丰富一直是我馆的一个严重缺陷。因此,今年,我馆文物标本征集收藏的重点是为筹建中的港口博物馆征集和接受捐赠的文物和展品60余件、接受邵氏家族捐赠艺术品和文献资料近200余件。征集中国近现代经济票证300余件,接受四明书画院慈善作品移交近百幅。此外,还为白峰民俗展览馆专门征集一批民俗展品。2、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一是全面完成馆藏珍贵文物的数据库建设任务。根据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参加了省文物局举办的馆藏文物数据库软件系统和影像录入培训,建设文物摄影棚,在做好馆藏文物藏品定级工作的基础上,准时完成馆藏二、三级文物藏品文字和影像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数据。二是为进一步推进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9月21日邀请省文物鉴定中心专家,对一批近年来未鉴定的馆藏文物进行鉴定。最终有19件文物被定级,其中北仑越窑刻花粉盒被定为二级文物,汉代黛板、元代龙泉窑水盂、隋代盘口壶等18件藏品被定为三级文物。此次鉴定即为我馆文物保管和建档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我馆近年来的文物征集工作。六、文化遗产宣传有声有色,营造了全区浓厚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为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5月18日至6月16日,开展了“文化遗产、在我身边”——北仑区“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月系列活动。宣传月期间,我们先后举办了北仑区“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月活动开幕式暨“灵石奇葩”——“石趣轩”收藏精品展开展仪式、“探古寻幽”——北仑市民走进考古现场、“我们的记忆”北仑流动博物馆进永发集团、《北仑文博》办刊座谈会、进行灯幔广告等文化遗产月公益广告宣传等活动。12月8日—宁波市第二届“名城日”将开展“12.8”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系列活动。届时,我们将举办“探古寻幽”——北仑市民走进传统民居、收藏文化讲座、北仑民间收藏系列展之四“妆匣遗珍”、公布第十一区级文物保护点等活动。此外,今年还成功编印《北仑文博》2期,建成北仑博物馆及北仑文化遗产网站。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时刻重视媒体对文化遗产宣传的重要性,省、市、区三级,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出现我区文博事业的各类报道200余条。七、文博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管理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1、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制定《北仑博物馆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方案》,以争先创优活动指导业务工作。除规定动作外,还在馆内开展了主题为“港口博物馆和水下基地如何建”、“三普成果如何转化”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如何做好”的“大讨论、献一策”活动。2、上半年,我们创造性地为全区所有的46处文物保护单位(点)聘请责任文保员,责任文保员每年能够领取一定的工作报酬,这是对文物保护方式和机制新的探索和尝试。3、北仑收藏家协会成立。经过精心筹备,扎实组织,北仑收藏家协会于月份正式成立。随后,组织热心捐赠的收藏家们考察上海博物馆、参观宁波博物馆国宝展。目前,北仑收藏家协会共有会员51名。我区收藏家的无偿捐赠已成为我馆新增文物标本的重要渠道,民间藏家的藏品也已成为我馆举办临时展览的重要资源。回顾今年的工作,应该说我区文博事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博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区文博工作的社会形象继续全面得到提升,社会关注度继续显著上升;区文物普查队被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市级先进集体,2名普查队员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2名普查队员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北仑博物馆被命名为北仑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不足:一是港口博物馆建设工作责任分解不明确,文物征集等筹建业务工作开展程序阻力较大。二是邵克萍家族艺术陈列馆每年运营费用尚未落实。三是随着流动展览内容的增加、展品的积累,我馆库房实在紧张,新借用的档案局库房又被放满。如有可能,能够购置一辆“流动博物馆大篷车”,将更有利于这个品牌的打造和惠民服务的深入。四是缺场地。开办十多年的馆所设施日益老化。博物馆展览与办公场所明显欠缺。五是缺经费。区博物馆全年日常维护经费、文物征集经费、自办及引进展览经费、科学研究经费;区文保办文物维修经费、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经费、文物宣传经费每年共计不到15万,与新时代文博工作的要求不符,与文化强区建设的标准不符。六是缺重视。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矛盾时,往往是文物工作让步。大湾碉堡群——轻机枪碉堡、小港李氏庄屋等三普新发现,已沦为消失文物。大片古老村庄拆迁、大面积开山取土,从无征集文物部门意见。总结过往经验,扎实开展各项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港口博物馆筹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重点工作,探索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免费开放新的方式方法,我们相信北仑文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区文化建设的战略指导下,通过北仑文博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4

鄂南文化展览馆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展示内容反映出鄂南地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鄂南广袤的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从夏商至今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是三国著名的赤壁古战场,保留了数量可观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现享有“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温泉之乡、千桥之乡”之誉。根据2006—2008年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信息资料,鄂南6县市区统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6984项,其中以民间文学类为主,占66.18%,其次是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类,占14.45%,传统美术类占1.26%,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类占5.48%,人间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类占9.99%,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等类占2.79%。截止到目前,咸宁市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崇阳民间戏曲《提琴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项,具体分布为:咸宁市民间文学《长篇叙事山歌》;咸安区民间文学《钱六姐的故事》、传统医药《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咸宁胡氏烧烫伤疗法及祖传秘方》;通山县民间文学《李闯王传说》、民间音乐《通山山鼓(薅草锣鼓)》、传统美术《通山木雕》,传统技艺《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崇阳县民间文学《钟九闹漕》、《双合莲》;通城县民间舞蹈《通城拍打舞》、传统技艺《黄龙牮纸制作技艺》;赤壁市民间音乐《赤壁脚盆鼓》;嘉鱼县民间音乐《嘉鱼呜嘟》。

鄂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为鄂南文化展览馆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内容,展厅内设置形式各异、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各种实物展台,还充分利用数字化物质媒介技术,运用静态与动态数字化资源采集与处理的方法,构建数字化的展示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此必将有助于丰富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鄂南文化展览馆数字化的展示平台由电子书、多媒体组件、网站和视听光盘等形式构成。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资讯内容数字化,观众可从网上搜索下载感兴趣的鄂南文化文章、图片、视频等数字文件,储存到电子阅读器上,借助彩屏手机这类的手持阅读器终端通过翻页系统体验多媒体的阅读功能,它特点是阅读方便、容量巨大、版式精美。多媒体组件(触摸屏、投影仪)是在计算机控制下把鄂南文化的文字、声音(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图形和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有机地组合传递给人的感官,它最大的特点是实现观众与传播内容的互动交流和及时传播,实现了展示信息无障碍的最大化传递。网站是一种互动性强的工具,利用网站可大量提供鄂南文化讯息的网络服务,观众通过网页浏览器来访问鄂南文化展览馆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视听光盘是以光信息为存储数据的载体,利用它保存大量的鄂南相关历史遗产内容,可发给观众带回家利用影碟机、计算机等设备观看。

二、数字化展示平台的音效设计

声音作为展示平台的重要部分,贯穿于展品展示的整个过程。首先,它在展示初期可以起到吸引用户浏览的功能;然后,在浏览过程中,声音能有效配合展示过程,对观众的操作立刻作出的反馈来了解操作是否正确。数字化展示平台音乐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内容。首先,鄂南文化展览馆运用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文化保护手段,收集、整理、保留了大量的地方方音、山歌、传统戏曲,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用数字化技术处理传播展示。然后,将鄂南传统音乐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数字动画软件构建三维动画虚拟场景,实现鄂南音乐文化的虚拟原貌可视化再现,供观众进行欣赏。此外,通过展馆里的人机互动设备以及网上浏览设备,将鄂南传统音乐文化转换再现成可共享,可互动的数字文件,让现代数字化技术在鄂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数字化展示平台的交互模式设计

1.触摸屏多媒体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触摸屏技术具有专业化、立体化、大屏幕化、坚固耐用、节省空间和易于交流等诸多优点,在展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鄂南文化展览馆选用力麒牌触摸屏,触摸屏尺寸42英寸,分辨率为1366×768,屏幕类型为液晶显示器。这类触摸屏可以为观众提供互动性强的人机友好界面,使用触摸屏技术观众不用学习,无需键盘和鼠标等控制设备,只要用手指轻轻地碰计算机显示屏上的图符或文字就能实现对主机操作,从而方便观众直观、形象地获得鄂南历史文化的文字、图像、音乐、动画、录像等各种知识,从实际展示沟通的效果来说,这种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不懂电脑操作技术的年纪较大和年纪较小的观众。

2.网络视听多媒体

鄂南文化展览馆的网站设计,利用鄂南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图画元素来构成基本网页,使每张网页在通过计算机浏览器来观看时,做到内容详实、形象鲜明,充分体现这个网络视听平台的地域特征。观众在浏览鄂南文化展览馆的网页时,能被布局整体、条理清楚、准确信息的图形和版面设计吸引,通过控制图片的文件量大小,统一色彩、纹理和图案的版式风格,强调文字字体的大小、类型、颜色等组合编排方式,剪接古典优雅的网页背景音乐,使网页的可读性加强,达到人机互动的视听和谐效果。

3.投影仪多媒体

鄂南文化展览馆选用明基牌教育类型的投影仪,因为这类投影仪采用节能遮屏模式,不使用投影机时,节能遮屏模式可使屏幕变为空白,灯泡功率最高降低70%。借助遮屏功能,演示时可将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幕布上,同时兼具环保功能。利用智能省电模式可智能调节灯泡功率,充分节省电能,用适量的光线提供最佳对比度和亮度。无显示源模式投影机开启后,如果超过三分钟未连接显示源,它将自动切换到节能遮屏模式,避免浪费能源,容易维护。

四、结语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5

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民俗博物馆创新运营的管理模式展开了研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民俗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模式作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民俗博物馆;运营管理;研究

博物馆作为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其运营管理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而民俗博物馆,就更需要创新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从而发挥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民俗博物馆创新运营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从生活空间到公共文化空间

广州民俗博物馆位于花都区的三华村,博物馆馆址为三华村“资政大夫祠”。此祠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近15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三华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俩人共同任职兵部,均得到朝廷赏识,同治皇帝封赠了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时亮封为“奉直大夫”。为了感念皇恩,他们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这座公祠的整体构造由砖木组成,瓦脊部分属于陶塑,色彩多样,两侧锅耳山墙的线条十分流畅、优美,墙脊之上覆盖着陶瓦。两座牌坊的外观造型各具特色,并分别立于南山书院、资政大夫祠两座建筑前院的天井之中。以花岗岩的条形石围砌通体部分,牌坊之上雕琢有古代宫殿、人物图像、各式花卉、文字等,并使用了阴刻、镂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厅堂内部装饰建筑汇集了广东民间的艺术精粹,收揽了石雕、灰雕、彩画、砖雕等一系列装饰精品,使装饰风格在整体上呈现出“活灵活现”、“玲珑精致”的视觉效果。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俗事象表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传统的民风民俗和现代社会的距离较远,人们生活当中难以很好地感知传统民俗的相关内容。然而,传统民俗受到各方面现代因素的影响,开始由纯粹民俗转变成一种文化资源。面对这一文化现象,广州东岳庙的空间构造及功能也做出了相应调整,逐渐由原来的民居空间转换成附带有文化传播功能的公共空间。由于修复东岳庙的构思借鉴于“博物馆”建筑形式,而广州地区的民俗博物馆建筑同广大群众、传统文化根基有莫大关联性。基于此,巧妙地将“馆庙”融合于一体,可以提升公共空间的主体功能性,使其兼具空间性能、生活性能、服务性能、时间性能,并以独特方式开办各种公众活动。建立这样的一种空间文化群,旨在获得更优质、更稳固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认同文化,并以更好的方式保护、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传统精粹文化方面,广州民俗博物馆做出了很大努力与贡献,例如,以活动形式感化民众,让其了解、感悟老广州许许多多的民俗事象;以展览形式宣扬各类民俗事象;许多学者研讨这些民俗事象等。除此之外,老广州人的生活当中亦存有民俗事象,比如以文化活动的方式庆祝民间花会、民俗节日、传统岁时等,进而将这些事象转换为“文化事项”。回到东岳庙古建本身,这一建筑实体为民俗事项增添了鲜活的原生态感,为老广州人的昔日生活注入了一种质朴而清新的时代文化气息,并进一步深化了建筑空间的文化特质。

二、以开放模式管理民俗类博物馆

民俗类博物馆的独特性非常明显,具动态性、生命性、活态性及生活性。从文化表现的层面对其展开探究,生活化是最为典型的一种特征。民俗博物馆涵盖了文化空间里的庙宇类博物馆,这是其本身带有显著原生态性的主要根源。随着现代社会的革新发展,民俗类博物馆的具体管理模式应当有别于传统的管理运作模式,也就是不能够再继续沿用老旧的、落后的管理形式。例如,现代型管理模式中应将“被动服务”替换成“主动服务”,如此既可提升服务的总体质量,又可提升文化服务工作的执行力度。

1.将生活性体验充分融合到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中

外界与公众是否对一个博物馆产生兴趣,是权衡这一博物馆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之一。举办展览形式的相关活动,可以提升外界对博物馆的关注程度,同时使博物馆的动态性得到更好的诠释。开展具体活动的过程当中,会有许多人员进入博物馆,此时的参观人次将有很大突破。管理者应借此良机充分展现馆内的体验生动性,例如,当值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时,广州民俗博物馆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公共文化传播职能,采取具有推进性、指导性、传承性及保护性的传播方式,重点关照这些传统的重要民俗节日。直至今日,每到传统佳节,博物馆都会举行一系列符合佳节主题的庆祝活动,努力重现传统民俗的应有景象。每年重阳节,通过民俗文化节的各项民俗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体验花都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搭建花都区民俗文化展示的平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努力使之成为广州地区民俗文化节日品牌。通过大型活动把民间传说、祭祖祈福的民众愿望,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域民俗文化呈现出来、传承下去。从另一层面上讲,博物馆在传统佳节里创设一个充满喜庆、热闹的氛围,并用祝福礼仪相互送出祝愿,以增进社会人的社交关系。例如,敬老、祈福、祝愿是我国人民历来注重的礼仪形式。博物馆使人们聚于一堂,共同庆祝这些节日,使得馆内民俗文化从原先的静态展览变换为“二元互动”形式的动态展览,进而为参观民众提供了更具趣味性的体验形式。

2.将公共性平台充分融合到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中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时下博物馆不仅要保护物质性的文化类遗产,还应保护非物质类的相关文化遗产,特别是与民间民俗有关的遗产。民间流传至今的许多民俗工艺都属于人类造物所得的宝贵成果,很多制作(或生产)都附着着人们的某种客观需求。非物质性的文化传承蕴含着人类文明史的变迁过程,民俗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不可萎缩,否则人类文明的延续传承将受到较严重的影响。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广州民俗博物馆应该把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的个人传承、家族传承呈现出来,展示给观众,最后形成民众的传承,实现其保护的社会价值。近几年来,对于民间传承人的保护、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的传承,广州民俗博物馆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每逢传统节日,举办民间艺人的表演活动,给民间艺人搭建平台。在周六日、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为民间艺人免费提供场地进行表演,举办个人展览。推介民间艺人到中小学校讲课,与青少年进行民间工艺的互动活动。通过博物馆的公共平台,使民间艺术、工艺形成了由个人传承、家族传承再到社会传承的一个传承链,博物馆是纽带,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3.将服务性活动充分融合到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中

时展的步伐带动了博物馆的管理革新发展,当前涉及的管理内容不仅仅包括公众展览、收藏文物等,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多方面民俗内容。民俗类型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纽带之一,其可使民众感受到心理幸福,并达到自身幸福期许值。基于此,民众在民俗文化实践中所获得的幸福指数越高,表示民众更乐于传承民俗文化,这既有利于提升新型社会的和谐程度,也有助于提升国家、民族及社会团体的内部凝聚力量。我们借助祠堂举办一系列民俗庆祝活动,例如,当中秋、清明、春节等重大节日到来之际,我们可充分挖掘出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按照习俗情况举办形式各异、易于被民众接受的文化类民俗活动,使人们体会到民俗活动同文化活动的双向融合,达到“雅俗共赏”、“凝聚大众”的效果。

4.增强开放管理同青少年的互动性

青少年作为参观、游览博物馆的重点人群之一,历来备受博物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自从建馆初起,广州民俗博物馆就将青少年人群视作重要的关照群体。博物馆连同各所中、小学校一起搭建良好的知识传承环境,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源承载体,极大地扩展了入馆参观的青少年的知识视野。为增进青少年对博物馆的认识和民俗知识的了解,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广州民俗博物馆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在馆内的亨之徐公祠粤剧馆里,举行了小小讲解员讲解大赛决赛,广州民俗博物馆计划逐步与优秀选手所在的学校签署协议,对表现突出的小小讲解员择时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广州民俗博物馆的“文化使者”,在志愿服务时间内,引领未成年观众,提供更加具有个性化的讲解服务;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把走进博物馆作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在活动期内,广州民俗博物馆通过集中培训(包括礼仪、形体、专业讲解等)、讲解考核、选拔人选体验讲解等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暑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们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小小讲解员的志愿服务时间都达到了30小时以上。

5.增强开放管理同社区的互动性

博物馆的服务受众面较广,辐射到了社会民众、社区人员及家庭个人等。因此,博物馆应将社会的各种成员纳入到服务体系当中。那么,如何才能使社会社区的广大居民步入博物院进行参观,是当前博物馆亟需深入探究的关键议题。鉴于此,博物馆的管理部门及人员常借传统节日的良机策划全民参与性的各类活动,例如,端午节在社区或附近场地举办“包粽子”的活动,以此形式系统回顾“包粽子”的传统习俗活动,巧妙地将家庭民俗转换成一项富有趣味的活动项目。春节举办广州市民间花会大赛,通过比赛加强了社区邻里之间的互动,互相了解了各自社区的民间文化。重阳节举办社区老年人的太极拳、太极扇表演赛,突出了敬老爱老社会层面的现代内涵。例如2014年2月14日,广州民俗博物馆举办了以“博物馆:我的家园我的梦”为主题的集益智性、竞猜性、游戏性为一体的与三华村村民共庆元宵文化游园活动,既增进了广州民俗博物馆与辖区居民互信互助与和谐共荣,又推动了村民对博物馆这一文化惠民工程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博物馆开放式管理的多元化、社会化

1.学校延伸

青少年是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博物馆也应该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近两年,广州民俗博物为践行“三贴近”工作,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把历史文化遗产展览送到学校、社区和农村,深受学生和群众的欢迎。2015年4至5月,先后送展到花东、花山、梯面、赤坭、炭步等镇的23所中小学校,并附带灰塑和珐琅的实物,进一步丰富流动展览的内容。受教育学生共达2万多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积极参与“文化下乡”活动,组织灰塑和珐琅展览,邀请传承人现场讲解,现场施展制作技艺,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广州民俗博物馆坚持拓展社会资源,通过与学校结对子共建共育,努力扩大教育覆盖面。如通过自愿报名、组织考核,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广东行政学院的众多志愿者中选拔出7名学员作为广州民俗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经过培训后有组织地安排上岗,进行一般性讲解和应急性讲解。一直以来,广州民俗博物馆把社教功能延伸到社会教育领域。把传承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当作一项神圣事业,并于传统节日时尝试举行各种不同的庆典活动,以期为青少年带来难忘的民俗文化体验。分析以往的实践调查结果可知,当代的青少年并不熟知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应主题文化,部分学生仅仅知道“元宵”、“中秋”、“清明”等节日,而对“重阳”、“腊八”一类节日的相关情况却知之甚少。与此相反,青少年相当熟悉国外的一些节日(情人节、圣诞节等)。往更深层次上讲,初中及高中的许多学生都难以清楚说出我国的五大传统佳节,仅有少数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面对这一情况,有关学者深感心忧并呼吁:一切有关民俗节日或文化的非物质性产物都将受到保护,且应纳入文化传播的多样性体系中,以保障文化资讯的丰富多样性。从深层次上看待民俗教育问题,应当懂得传统民俗根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何时,民俗教育不可脱离于青少年现实生活。每到节日期间,博物馆为青少年创设热闹非凡的节日活动氛围,让青少年感知到特定的节日情绪,进而将民俗活动转换成一种富有实践性、情境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的教育活动,使博物馆的特殊社教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2.社区扩展

博物馆作为社会社区中的特定组成部分,其对社区建设工作形成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功能性体现于对民俗传统的宣传和普及上,就时下的形式情况看,博物馆在社区中开展的民俗指导工作,涉及到民俗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为挖掘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广州民俗博物馆联合广州岭南汉服文化研究会于2014年端午节举办一场祭祀三闾大夫屈原暨端午传统习俗汉服活动。活动分为传统习俗再现体验、祭祀和汉服试穿等环节,以传统集市加祭祀的形式体现传统端午的节日盛况,引进传统的端午习俗场景,带给社区人们不一样的端午体验。

3.对外文化交流延伸

各国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相互传播,是增进各国外交关系的有效途径。参与探讨、交流的人们能从实际交流当中获得美好的鉴赏体验。世界各地的习俗情况差异较大,面对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文化传播媒介应吸收新鲜事物,积极改进发展策略及管理模式。2013年8月,由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民间文艺研究会、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广州民俗博物馆承办的“七夕民俗文化节暨广州市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授牌仪式”在黄埔区资政大夫祠举行。这次展览展出丰富多姿、手工精致、活灵活现的乞巧作品上百件,有波罗鸡、五谷花、丝袜花、穿谷鼻等传统的工艺品,也有近年来创新的反映农耕风貌、节日庆典的作品,还有珠绣、广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充分展示出黄埔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乞巧文化的魅力。

4.企业迁移

外国许多类型的博物馆都得到大财团的强力支持。然而,国内多数博物馆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政府部门对各种博物馆的资金投入毕竟有限。从经营角度上分析,国内博物馆历来规避“经营”,致使博物馆的运转情况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以为不管是国有大企业还是民营性质的小企业,但凡想要支持国内博物馆相关事业者,都可纳入博物馆建设之友的队伍当中。广州民俗博物馆以开放化的管理形式联合当地各种企业组织,尝试向这方面做出努力,企业亦参与了该种互动项目。

5.社团扩展

社团的智力、资源优势将在实际发展中得到充分突显。端午节期间,社团成员合力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小品等相关节目,并邀请一些知名的民俗学者到馆内宣讲端午文化的精品课程内容。除此之外,划旱船、手指游戏、传香包等类游戏也隐含着与端午节相关的民俗知识。由此可见,发挥社团活动功能的丰富性,能够提升游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游人充分投入于活动氛围当中,以起到正向传播民俗文化的作用。

6.学界扩展

广州民俗博物馆建成之初,馆内人员较少、专业力量不充足、内藏品稀少,鉴于这种情况,博物馆采取“专家治馆”、“专家建馆”方式进行专项管理。广州的地域位置较占优势,博物馆将各种专家、学者聚集起来,构建起具备专业性、研究性的民俗研讨队伍,并于专家的科学导向下举办了许多主题研讨类、学术分析类活动。凭借向学术界的延伸发展,博物馆了解并掌握了时下最为先进、最为前沿的相关知识,利用这些学术资源策划各类申报项目,使博物馆在新时期内取得了傲人佳绩。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博物馆是传承、发展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想要在新时期内很好地推进民俗事业的进步,博物馆首当其冲被赋予了重要职责。就当前建设实情而言,博物馆管理运行模式仍需不断改进优化,因此,博物馆管理部门应积极吸纳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按照本馆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建设策略,于社会中探寻到适合自身长久发展的道路。

作者:陈文秀单位:广州民俗博物馆

参考文献

1.俄军《全球化语境中的博物馆———博物馆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探讨》,《丝绸之路》2013年第24期,14~17页。

2.单霁翔《关于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第1期,25~29页。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6

关键词成都博物馆业博物馆业现状与思考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21家博物馆,其中包括17家国有博物馆、4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1914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时称“王建墓”)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8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0家,民办博物馆36家。这86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年安仁古镇“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邻高等学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纪念馆。

4.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2009年5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2400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其它问题: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成都商报》统计,2010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馆)共迎来26.8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160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平面)与三维(立面)、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500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0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半个世纪设计展》、《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7080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荷兰能量展》、《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1979年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一)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至9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二)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17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21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200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成都博物馆一览表(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21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湘潮(下半月),2008(8).

[2]陈媛媛.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剧影月报,2009(3).

[3]于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5(5).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7

【关键词】非遗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途径

一、博物馆服务的发展进程

博物馆是人类尊重历史、珍视艺术和崇尚科学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服务于西方上流社会。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进入“博物馆繁荣”时代,国际博物馆领域确立了以“社会服务”为根本宗旨。从此,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始拓展并趋于全面,除了征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物质文化遗产,还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支持所在地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人为本”、“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理念成为现代博物馆实现场馆设施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英国的博物馆将管理的根本目标定位为“让民众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让博物馆成为社会的核心。”更加明确了新时期博物馆的服务宗旨。

我国的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其使命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不断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特征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承载着向国民弘扬传统文明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非遗博物馆的发展与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与“物质遗产”相对而称的专业术语。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以广泛关注的目光,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兴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市共建立民俗博物馆17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424个,非遗保护设施建设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文化和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1]

非遗博物馆,除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属性外,还应保护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征集、展览、研究非遗藏品的工作,并兼顾扶持非遗传承人群体,在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大前提下,为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非遗博物馆服务的内容及新趋势

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文明发展的矛盾,对于博物馆而言应积极保留大量的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所具备的现代性并向世界范围传播推广。对于非遗博物馆而言,如何让社会关注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遗保护意识,使之不成为仅仅留在“纸上名录”,如何让“纸上的名录”真正成为“镌刻在人们心中的珍宝”仍然是摆在每一位博物馆人面前的问题。[2]

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记忆”的主体是观众,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引导观众构建权威的、有条理的历史思维能力,加深展品在观众脑海中的印象。“创造力”指的是新时期博物馆应具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技术、创新的服务理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策划出符合现代民众喜爱的展览。

因此,新时期非遗博物馆的服务就应兼顾“记忆”和“创造力”两个方面,所谓“记忆”在非遗博物馆的语境中指的是非遗馆所占有的能给观众传递非遗历史文化的资源,包括非遗展品、传承人等。“创造力”是指利用非遗博物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理念巧妙融汇,改变以往传统的古板的说教展示形式,让观众在游乐、观赏中全方位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努力达到探索传播、宣传、传承非遗的目的,从而让非遗文明的种子真正植入观众的心中,并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引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新时期的非遗保护应着眼于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因为两者虽然看似矛盾,但并非不能共存,应以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和全球化视野,以文化主体认同和更好地持续性活态传承为原则并在服务理念和方式上有所创新。

四、提升非遗博物馆服务能力的途径

非遗博物馆作楣益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除了明确自身职能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力争让服务尽善尽美。

1、培养不同类型的服务人才

服务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服务意识的养成,因此在招募博物馆服务人才时就应将服务意识作为考核和培训的前提。

非遗博物馆应根据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岗位的差别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博物馆服务。从实际情况来看,非遗博物馆的服务人才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专业陈列研究人才,他们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将非遗的“权威记忆”保存并加以研究,将非遗财富通过书本、资料等形式传播,服务民众。第二类是展览策划型人才,也就是能将文中所提的“记忆”加以“创造力”的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具备资深的非遗知识外,还能将其用附有创造力并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类便是一线的服务人员,这是非遗博物馆中最庞大的群体,包含宣教、志愿者、看馆、安保人员,应在上岗前对各自的职责明确并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确保博物馆服务安全、有效、优质,让群众满意。第四类为社会团体和共建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作为“特殊观众群”,他们除了给非遗博物馆提供各方面资源的帮助,还可以从观众的视角对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提升献计献策。

2、完善场馆硬件设施

非遗博物馆应当合理支配政府财政投入,努力改进陈列展览的设施,从而提升陈列展览水平。还应完善观众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如设立咨询台、寄存处、游客服务中心等,考虑到某些游览区的路线复杂,可印制中英文对照的导览图,除了介绍博物馆的概况外,还将博物馆景点和公共设施标注其中。为了让观众更全面了解非遗,可在非遗馆区内建立非遗传习教室和传承人工作室,为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和观众的观赏、传习提供良好的场所。

3、满足观众参观要求

非遗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参观诉求和目的,有助于非遗博物馆针对不同的参观人群采用差异化的宣传和服务方式。如非遗博物馆可在各项展览展示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非遗展览、互动活动,如为未成年人开办主题夏令营,以及各项非遗培训。从理论到实践操作,通过一套完整的流程学习非遗文化。而对于老年群体,非遗博物馆可针对他们喜爱传统曲艺的特点安排免费的京剧、黄梅戏、昆曲、白话欣赏等活动,让他们在欣赏非遗曲艺的同时,重乩夏暇┑纳活和文化。根据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喜爱的特点,安排民俗体验和技艺参观活动,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感受传统地域风俗。

除了将观众吸引进博物馆,还应积极将传承人和非遗技艺请出去。让“非遗”走进社区、学校以及公共文化场所,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本土非遗文化。

4、提高“非遗”传承人待遇

非遗博物馆的服务主体除了观众,还有非遗传承人群体。如何让他们不为了生存被迫转行安守祖辈传下的“手工遗产”是保护非遗的关键问题。非遗博物馆应利用作为公众平台的优势,帮助非遗传承人改善生存环境,让他们不再为生计担忧,将传统技艺更好的展现给喜爱它的观众。

考虑到非遗传承人文化水平有限,非遗博物馆应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帮助非遗传承人整理技艺资料,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专项保护经费,并整合媒体、高校等各种平台和社会力量帮助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等活动,同时,利用自身作为旅游景点的优势,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商业及社会活动,活动所得均归传承人所有,尽量帮助代表性传承人解决经费困难,让非遗传承人安心传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拓展与观众的互动方式

非遗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的建立无疑是非遗的一个新型窗口。将非遗博物馆的公开展览活动信息及时在网络平台上,让民众参与、监督非遗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并为非遗博物馆的服务提升献计献策,对非遗馆的发展起到公众监督和积极推动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应冷静看待这些新兴的媒体互动方式,因为它对博物馆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它可以更广泛的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活动之中,拓展博物馆的服务层面,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弊”在于在言论自由的社会,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观众对于博物馆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网站的维护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换位思考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质疑及时诚恳解答,消除群众心中的困惑,将某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动力,并维护好博物馆的社会形象。

6、征询建议提升服务质量

非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应重视对观众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观众需求。在调研工作中,应将主动权交给观众,让他们对服务质量、展览满意度进行打分,这样既可以促进非遗博物馆用优质的展览和服务吸引观众,又可以保留和扩展博物馆参观群体,实现与社会公众的交互式融合。

五、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无论是审美情趣还是评价标准都与过去相比有很大变化。因此,对于博物馆而言,必须准确把握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民众的期待,才是赢得观众赞誉的不二法则。

对于非遗博物馆而言,“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就是努力使非遗博物馆与观众、非遗传承人之间相处和谐,让非遗文化同百姓的精神需求相协调,让新时期博物馆事业同社会进步相统一。非遗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提出,以及“记忆”与“创造力”结合的服务方式,为非遗博物馆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而又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贴近百姓的优质服务必将引导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喜爱,从而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龙.中国文物报.2012-6-11.

[2]喻,廖君.中国文物报.2012-6-12.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8

[关键词]丝绸之路;民办博物馆;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10-03

一、研究背景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成的独特文化区域,也是中西文化、政治和思想史上一个最重要、最受关注的领域。它不仅是古代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和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更是促进世界四大文明跨越时空相互交融的文明之路。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民族国家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丝绸之路文化精神所体现的开放性、包容性、富于借鉴的意识气脉,更是和今天时代潮流、向西开放的国策一脉相承。

博物馆是城市文明形态和标志,在城市功能完善、文化传承、市民教育、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绸之路资源富集、文脉深远,拥有大量珍贵文物,保护、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意义重大。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相关产业;从文化社会效益来看,古代文化、历史文物可为今天提供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借鉴作用。利用这些丰厚的遗产资源,发展丝绸之路博物馆事业有着深远的经济、文化、社会意义。本文以西安民办博物馆为例,全面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以求教于方家。

二、西安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

从1909年的劝工陈列所算起,西安博物馆事业发展已有逾百年历史。截止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博物馆84座,其中民办博物馆28家。现将其发展现状描述如下:

(一)空间分布特点

首先,建馆规模差异较大。最大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部分民办博物馆的规模较小,多利用自己的住宅、工作室办起博物馆,如白鹿原民俗博物馆依托农家小院而建,场馆面积不过380余平方米。其次,带有鲜明的文化空间结构特点,遵循“核心―边缘”式分布。在西安28家民办博物馆(含已闭馆3家)中,近80%集中于城六区,尤其是雁塔区和未央区,处于民办博物馆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其他民办博物馆相对而言处于区,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上需要依赖于核心区。

(二)历史发展源流

相对于国有和院校行业性质的博物馆,民办博物馆起步较晚,发展数量逐年增加,2010~2011年经历了一个高潮期,影响力逐年提升,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大唐西市博物馆、亮宝楼艺术博物馆、秦砖汉瓦博物馆等14家民办博物馆建成或开放;2011年,美都艺术博物馆、三秦民办艺术馆等7家民办博物馆建成或开放。近年来西安民办博物馆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如大唐西市博物馆获“中国文物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称号,成为我国民营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首例和典范;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全国首家民办民俗艺术博物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列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民办艺术抢救保护先进单位。

(三)主要分类特点

首先,从藏品主题看,藏品门类多样,馆藏内容丰富。以反映文化艺术主题类最多,多为工艺美术类,也有书法绘画类;社会历史主题者次之,其中以反映地方民俗者居多;综合类较少。从类型结构看,目前西安民办博物馆依然更多地将视野集中于文物类藏品,而对于专题性、非文物类的藏品不太重视,缺乏纪念类、科技类、文学类、戏剧类、建筑类等民办博物馆。

其次,从投资主体看,以个人兴办和民企兴办表现突出,国助民办者较少,如王勇超开办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任经文开办的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等。私营企业自主投资创办和运营的博物馆日常运行主要依托企业支持,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效地宣传了企业文化。如大唐西市博物馆、秦砖汉瓦博物馆,成功探索了“政府支持,民企承办”的发展模式。由国家或政府在资金、土地或场馆建设等方面直接帮助个人或企业建立的民办博物馆,包括政府免费提供场地,与民营企业联合建馆等,如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三秦民办艺术馆等。从西安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困境,可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外部环境之困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地位尴尬、相关政策支持难以连贯、面临国有博物馆的行业竞争三个方面。内部条件之困表现为管理运营缺少实践、资金渠道依然匮乏、藏品研究有待增强、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

三、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战略、路径和措施

(一)发展战略

丝绸之路沿线各级政府应树立“高度重视、积极促进、加强扶持、全面提高”的发展战略。要高度重视民办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制定符合各地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科学健康发展。同时,在准入审批、馆舍资助、专业指导和社会舆论方面加大和落实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加强管理机制的建立,全面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水平。

(二)发展路径

为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民办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坚持走多元化的内生型发展路径。内生型发展是以内需市场为动力、以内源要素为依托、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内生链条为载体、以成本内化为保证、以内聚发展为指向的发展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动力,注重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接触,从观众体验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场馆设计与展陈布局,实现人力、财力、藏品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发展中强调内涵式发展,避免“虎头蛇尾”,改变只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和精细发展逐步提升质量。以多元化的场馆主题、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实现带动发展,应着手在主题定位、建馆方式、场馆设计、展品收藏、展会安排以及经营手段上加以创新,提高博物馆的各种经营附加值,实现博物馆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升级。同时还需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保证民办博物馆运营的有效进行,形成规模经济与持续创新效应。

(三)发展措施

面对当前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民办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内外困境,要实现“高度重视、积极促进、加强扶持、全面提高”的发展战略,激发民办博物馆的多元化内生型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从外部、内部两方面着手。

外部环境需要关注民办博物馆行业的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以及该行业与其他产业或行业之间的关联与协调。

第一,构建“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建议构建起“文物管理部门下设委办全权负责、民办博物馆协会沟通协调、各地区县积极参与、相关协会辅助参与”的“四位一体”民办博物馆管理体系。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博物管处可下设民办博物馆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民办博物馆的准入管理、日常运营监督及藏品交易和流通管理等,并为其提供文物收藏、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同时,成立民间博物馆协会,加强民办博物馆协会与各区县文化部门的联系;博物馆协会可与旅游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相关社会管理机构开展联谊、研讨等活动,强化民办博物馆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联系。

第二,加快出台民办博物馆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为民办博物馆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缺乏相关规定,如民办博物馆的申办、审批、社会地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应该享有的权利与受保护的内容,资金来源与补充,馆主变迁及继承等。

第三,成立民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建议由政府出资、社会资助和个人捐助等组成民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形成博物馆发展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指标如藏品质量、接待条件、参观人数、参观者反馈等进行考核评比,对表现优异且经费紧张的民办博物馆给予资助。政府也可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动用发展基金进行资金上的支持。

第四,制定专项规划,实现分类管理。丝绸之路沿线各级政府应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作为国家、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必要组织对民办博物馆的普查,将之纳入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制定民办博物馆发展战略专项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及发展措施等,并针对民办博物馆旅游发展、藏品流通等做出专项规划。此外,从发展现状来看,各个场馆情况不一,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区别对待,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初级阶段的馆所,视其藏品特色,进行必要的指导帮扶;对于中等规模的馆所,要鼓励其不断改进、调整和提高,并为它们的扩建提供必要的帮助,争取创出知名品牌。

内部结构调整包括如何实现专业化管理,协调博物馆业分工与竞争合作行为,实现产业化纵向深化与空间的合理布局,建立民办博物馆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等方面。

第一,突出主题特色,实现专业化管理。博物馆主题选取应突出“准”、“专”、“特”、“新”:“准”是指建馆之初要找准定位,明确主题,突出特色,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使自身的藏品公信力有所损失,也会使其后期的运营产生很大的包袱;“专”是指小型专题性博物馆是民办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发展空间,可针对某一行业、某一社区、某位历史人物、某类人群或某种文化民俗事项等展开;“特”是指主题的选取不应仅限于文物,可将场馆主题选取的视野放宽,如日本散布于市井乡间的玩具博物馆、邮票博物馆等具有丰富主题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新”是指博物馆的主题选取还可和当地企业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鼓励当地知名企业投资建馆,如日本nHK广播博物馆、丰田博物馆、地铁博物馆等都由相关企业创建。

第二,加强馆际合作,整合共有资源。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国有博物馆对民办博物馆的帮扶,加大民办馆与民办馆之间的合作交流。除政府的积极引导外,民办博物馆自身也应重视与国有博物馆建立联盟,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民办博物馆之间可建立合作联盟,加强相互扶持,进行组团式发展。另一方面,可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整合民间收藏的力量。合作不应局限于同地区,还应扩大范围至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如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吸纳常务会员单位56家,涵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为馆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开辟了新的途径。民办博物馆也可借鉴此种模式,围绕着共同主题整合博物馆共有资源,甚至可同国外博物馆进行合作,联合举办展览,开展各类培训合作,进行艺术品联合修复,建立科研合作网等。此外,众多民办博物馆可联合民间收藏家的力量举办展览,挖掘私人藏品的研究利用价值。

第三,重视市场运作,进行合理布局。对于民办博物馆而言,应做到既保证博物馆的公益性同时还应努力实现其经济效益。民办博物馆需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需求为导向,实现展览创新。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博物馆服务”理念,不仅提供纪念品销售、餐饮服务,而且展览内容的选择、陈列形式的设计、讲解方式的使用乃至对公众的教育都以顾客为导向,注重博物馆中公众服务区的建设。同时,进行目标市场细分,进行专业性展览的组织,利用媒介加大宣传推广,尤需注重互联网手段和口碑营销的作用。在布局民办博物馆的空间发展时,要考虑到民办博物馆和合作区域之间在主题和文化上的契合,加大对非文物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名人类的专业性、专题性和专项性的博物馆的支持,要根据文化的积淀和文物藏品的情况来进行合理布局。要统筹现有馆与拟建馆、国有馆与民办馆的关系。如对于重建或扩建的博物馆,应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论证,进行项目规划与设计,以免重蹈覆辙。要注意将藏品有效统筹,对同一区域内主题选取应体现差异与特色,给予相应的博物馆行业区域情况说明以作指导,避免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矛盾甚至冲突。

第四,创新国助形式,加强人才支撑。首先,创新公建民营的场馆用地模式。可对老建筑进行商业化利用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在批地建馆上进行创新,如可在旅游景区或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也可充分利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其次,创新民办公助的建馆和经营模式,继续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兴办。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民办博物馆更需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首先,需从内部加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为博物馆人才提供培训、进修和深造的机会,以稳定业务骨干队伍;其次,要积极引进和招聘专业人才,有计划地选聘专业人才为博物馆服务;此外,还需大胆借助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以及国营博物馆管理者、研究人员的力量,促使他们关注民办博物馆工作,为博物馆发展献计献策。

第五,促进产业化发展,寻找更多结合点。民办博物馆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生产,开发以展览为核心而衍生的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有:建设博物馆商店,出售藏品的复制仿品、纪念品、书籍、音像制品等;开设餐厅、咖啡厅或酒店,出租场地等;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包括博物馆照片与图片、音视频、出版物、数据库等。除这些基本服务与传统增值服务外,民办博物馆还可与其他相关行业结合,具体形式如下:

其一,与教育培训业结合。可开办各种教育培训项目,内容根据博物馆主题而定,形成体验式、有主题、有周期、成体系的课程产品,如亲子体验班、研修班等,在学员结业时也由博物馆颁发相应的课程证书。还可提供如鉴定咨询、工艺体验等收费服务。

其二,与会展业结合。可联合举办主题文化展览,按市场需求组织藏品,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化运作;可联合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西安大唐西市通过博物馆建设与春节文化庙会、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聚集人气,从而刺激文化旅游、会展经济的发展,从而反哺博物馆;也可为小型商业会展和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和相关服务。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9

[关键词]史前遗址;博物馆;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65-02

时下,“博物馆”与“社区”都不再是人们陌生的词汇;博物馆应该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作为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史前遗址博物馆为社区文化建设略尽绵薄,亦是分内之事。

一、史前遗址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一)不可移动优势

和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不同,史前遗址博物馆别无选择地建筑在史前遗址所处的位置和原来的地域,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建在北京房山区远古先民生活的周口店,西安半坡博物馆建在陕西西安沪河东岸进行过考古发掘的半坡村,其他如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甘肃大地湾博物馆、桂林甑皮岩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莫不如此。历经风雨沧桑的史前遗址数千年乃至上万年未曾动迁,建成博物馆后成为当地社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地标。

(二)文化信息优势

史前遗址博物馆保存、展示的文化信息既有文物藏品的,又有遗址本体的既涵盖远古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史前先民艺术、信仰等思想精神的点点滴滴。更值得一提的是,史前遗址博物馆还包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人类活动关系的大量信息。如史前先民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聚居地的选择有何原因,先民为什么废弃曾经的家园,而这些文化信息和当下社区建设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联想、体验优势

原地保存的古老遗址、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独特鲜明的魅力所在和最为引人入胜的地方。当人们零距离面对坑洼不平的文化地层和“土里土气”的出土文物时,总会引发思古之幽情,产生深入探寻和体验的欲望。通过联想、对比古今之异同,通过史前文化的参与和体验,观众能够从中认识先民的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观众思想和精神的升华,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认同、和谐优势

史前遗址博物馆对遗址状态真实而准确的呈现,以及对遗物、遗存科学而通俗的解读,不仅帮助观众丰富了远古历史文化知识,更增进了观众对史前遗址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其中既包括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对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影响,也表现在对积极、和谐、健康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史前遗址博物馆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

(一)办展览

史前遗址博物馆是所在社区的重要成员,办好陈列展览,吸引社区民众参观是博物馆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近年,国内各史前遗址博物馆陆续进行基本展览的调整改造工作,将保守、刻板,老学究式的专业化陈列,变成通俗易懂、注重参与互动的亲民化陈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008~2009年闭馆改陈,重新开放后展览大获成功,其放下身段,强化与普通观众沟通的陈列设计理念赢得观众广泛好评。举办临时展览也是史前遗址博物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据《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1年度)统计报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2011年举办原创性临时展览四个,引进临时展览三个。这些与史前遗址博物馆内容相关的展览,不仅让社区民众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民众对于社区内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关注度。

(二)送讲解

史前遗址博物馆在馆舍之外的社区文化活动既有较传统的形式,如博物馆在社区举办一些小型流动展览并安排同步讲解或讲解员走进社区学校开办“史前历史文化课堂”、博物馆专家在社区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地有一些创新、时尚的教育项目,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原始部落快乐行”。这项活动2012年开始实施,旨在通过交流、展演、参与、体验等新颖活泼、灵活生动的形式解读原始文化。目前,根据传播对象和主题的不同,分为不同版本,其中包括“时光倒影”、“远古之旅”、“情景舞台”、“半坡古韵”、“争分夺秒”、“古今穿越”等板块。“原始部落快乐行”丰富的活动内容,热烈的现场气氛,令人感受强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台湾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社区文化建设借鉴

十三行博物馆地处台湾省新北市八里乡淡水河海界处的南岸,是一座保存大量陶器、铁器和史前炼铁遗迹的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立,缘起于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当时台湾省住都局已得到批示决定在十三行遗址上兴建污水处理厂,此举势将彻底破坏遗址,后经考古学者大力呼吁,遗址抢救发掘工作得以开展。在此过程中,考古学者们一方面从事严谨、细致地发掘,一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地遗址保护宣传,赢得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八里社区民众热情的支持和回应,最终十三行遗址被“内政部”指定为台湾重要文化资产二级古迹,并决定保留遗址区域,由台北市政府筹设十三行遗址文物陈列馆,后更名为十三行博物馆。

2000年之后,十三行博物馆开始了新馆建设和陈列改造,这项工作历经三年时间,从博物馆馆区环境、建筑的规划设计到陈列方案的拟定和布展,十三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设计师与八里社区的民众深入沟通和交流,采用邻长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仔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2002、2003年,十三行博物馆新馆建筑因内涵深刻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两度获得“台湾建筑奖”首奖和“远东建筑奖――国内杰出建筑设计”首奖。

十三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凝聚了社区民众的智慧。在社区座谈中,民众提出希望于博物馆之外就有回到十三行人生活年代的感觉,希望展览视角从普通参访者切入,展览内容让普通观众易于理解。这两点建议在十三行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中得到了体现。2003年重新开放后,观众来到十三行博物馆新馆之外,从观赏博物馆建筑时就已进入“重返十三行”的情境之中了――不同形态的建筑群,象征山与海,表达出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意象;特意设计成倾斜不正的八角塔,隐喻考古现场无法重现。十三行博物馆常设展以“重返十三行”命名,各个单元的内容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观众从“发现十三行”、“抢救十三行”、“探索十三行”开始,慢慢“走进十三行”、“遇见十三行”、“认识十三行”,逐渐强化了对十三行遗址的理解。

十三行博物馆还制定了“水岸・社区・博物馆”的总体规划,旨在结合社区力量,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八里地区的自然和文化建设,以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十三行博物馆的社区文化活动可谓多姿多彩,充满奇思妙想,且影响广泛。仅以2012年年度年庆活动为例。元旦期间,十三行博物馆举办“蛋生好运・幸福希望十三行”活动,合作者既有社区八里国小大鼓队同学,又有社区推选的爱心妈妈们;春节期间活动异彩纷呈,有配合赛德克文化特展的“八里彩茶趣――赛德克彩虹幸福茶”,有以龙年为主题的“龙腾马跃卡幸福一十三行马卡龙”,还有观众动手参与的“勇往掷前――掷出幸运十三”2~4月,又成功举办了“新北市考古生活节”,活动不仅包括“八里左岸艺术节暨社区营造”、“考古博览会、考古工作坊”,还有“十三行博物馆九周年馆庆”和“十三行遗址踏查”,据《2012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年报》中的统计数字,这次不到两个月时间的活动一共服务社区民众28911人。

四、国内史前遗址博物馆如何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建设要从让民众理解保护史前遗址的意义和建立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要性入手

文学家陈之凡先生在著作《剑桥倒影》中感慨:“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形成一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形成一点文化。”悠久的历史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好深蕴内涵的史前遗址,不仅能够促进社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够从中提炼出社区文化的精神。建立史前遗址博物馆,不仅是重构起社区民众的记忆,也体现了社区民众对于历史遗产的自觉的认识,而这也正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点。

(二)理解的方式是吸引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史前遗址博物馆活动

载入西安半坡博物馆馆史的一次展览给了我们最好的例证。据《叩访远古的村落――石兴邦口述考古》一书所记:上世纪50年代,半坡遗址发掘过程中曾举办过一个展览会,“展览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在发掘现场由学生(北大实习生)现场讲解,再一个是在墓葬区的断崖下划出三十多米长的一段地方,挂了些图片和绘图,由群众自由观看(也有学生义务讲解)”。就是这次不讲究形式设计的“路边展览”,吸引了“数十万人,有附近的农民、工人、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有些当地群众看到古人的坛坛罐罐居然这么重要,就把他们以前在附近其他地方挖土挖到的出土东西交了上来”。“令人惊讶的是,一些交来的东西比我们挖出来的还完整。”时隔60年,现在史前遗址博物馆不仅可以策划实施更多更新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给社区民众,还有事关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如土遗址的加固保护、投资决策会、发展论证会等都应该邀请社区民众参与。

(三)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要和社区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诚如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先生所言“博物馆正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史前遗址博物馆应该立基于所在社区,为社区民众广泛使用。这种使用不仅包括让老人在这里聚会,恋人在这里完婚,友人在这里小酌,孩童在这里嬉戏;还应该包括让文化在社区土地上生生不息,无论社区生活怎样继续和变迁,古老文化的因子能够得以传承和延伸。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篇10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工作;博物馆事业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103—02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恶化与文化冲突,如何协调各种文化之间及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紧迫的任务。而博物馆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开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不同族裔各代人之间的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博物馆保存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色彩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可以告诉人类应当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为了人类更加幸福的未来共同积累历史经验,克服更多不可预测的未来苦难。所以,博物馆是沟通文化的桥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力量。当今的博物馆可以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博物馆可以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人类生活在更加和睦与和平的环境中,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生存条件。

一、博物馆文化概述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保护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与自然物证,并进行整理、研究、推出有特色的陈列、读物和宣传品,向观众提供教育和欣赏,展现博物馆的自身价值,体现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博物馆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标志性的文化现象,历来就被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文化历史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代表,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新世纪的博物馆文化应当是代表先进性的、开放性的,具有浓郁特色、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先进的博物馆文化可以使人们扩大知识领域,提升科学素质,享受美学的高雅,培养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将博物馆的建设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博物馆文化。

二、我国博物馆事业概况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博物馆2970座,其中包括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2161个,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国有博物馆490个,民办博物馆319个,是1978年的8倍、1949年的138倍。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发展,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建设了一大批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新馆、大馆,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利用和管理不断加强,博物馆加速融入社会,革命文物保护和革命纪念馆工作稳步推进,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日益彰显,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

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2008年1月,以、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的通知》为发令枪,全国各地的相关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截至2009年底,文化文物系统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目前,博物馆正以优良的环境、优美的展览、优质的服务面向社会。惠及百姓,努力实践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博物馆行业的形态也发生了大的改观,在数量、种类、办馆模式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诸方面有较大变化,博物馆事业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稳步上升时期,新建扩建了一批大型现代化历史和艺术博物馆和具有行业特点的专题博物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科技馆、钱币博物馆等等,各行各业的博物馆约有2000多座。

三、当代博物馆事业面临的新任务

在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的21世纪,人们在互联网、多媒体等新的信息传播、收集、使用中得到比博物馆展厅中还要多的东西,电影、电视、音像、书籍也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博物馆的神秘和魅力在日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最大限度地争取观众,体现博物馆文化,是博物馆事业面临的新任务。

博物馆的参观者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游览娱乐者,第二类是配合教学者,第三类是考察研究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观众,始终要让他们感觉到博物馆是以观众为中心,尤其是陈列展览,必须要以观众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和观众参观的目的不尽相同的事实为出发点,以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为准则,兼顾各种不同的观众需求。展览的形式应该雅俗共赏、引人如胜;展览的内容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量能表达各种观点,从而让大众认识到博物馆的展品不仅仅是“宝贝”,也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见证物”,让文物在模拟的历史文化氛围里说话。同时,还要注意提倡和普及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使自己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得以释放和发挥,使博物馆不但具有艺术性而且更有人情味。这样的博物馆会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博物馆仍有其发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