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十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十篇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8:18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常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之.国学常识全知道[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9).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途径

众所周知,中西方在文化、风俗等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尤其是语言方面,这给当前的高中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做到真正将知识学以致用,强化英语的交流运用能力。

1.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基础知识上,教师要有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与英语之间的表达差异,尽可能在学习与转化过程中将差异消除,才不至于因为文化差异而在实际的交流运用中出现各种错误或笑话。具体到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细节差异,比如中国人如果在问候过程中采用“whereareyougoing?”那么很容易引起外国人反感,中国文化中关于谢谢等谦让词如果多次在外国人面前当作谦让而频繁使用“thankyou”,也会使得别人的赞扬产生歧义与误会。在英语的学习上,将英语这门语言掌握好,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更需要学生像对待语文表达一样在特定的场景下正确运用。比如在听到对方称赞穿着美丽等恭维言语时,以国人的谦逊态度往往会回答“no,it’sjustaverycommonone.”但真正的英语情境运用则只需回答“thanks.”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谦逊与谨慎应用在英语中则表现过于推辞,而这些潜在意识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交际行为,必须从提高跨文化意识着手。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境意识

学生英语语境意识的提高,还需要从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出发,进入更多的情景交际场景内,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境意识。再与上述相似的例子展开以下的对话:a:Youspeakbeautifulenglish.B:thankyou,ihadaverygoodteacherintheclass.这是一段正常交际中的英语对话,而将谦虚作为美德的中国文化中,很有可能会表述为“no,myenglishisverypoor.”这就使得对方难以理解,在英语的交流情境中,面对表扬要尽可能表示接受,以示友好,过于谦逊则有拒绝的意思。因此,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会使得语言转化与交流形成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境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课堂的交流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英美国家在比较常见的语言表达上与中国文化差异很大,比如最简单的名字,中国表述为姓与名,而外国人的姓名顺序却相反,用文化来解释,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因此将姓看作先辈,放置前列,而在英美国家推行的是个人主义,就与之相反了。教师要善于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英语的应用实践机会,只有深入交流与探讨,才能在交谈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引起重视。

4.全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英语与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共性,正如语文中包含的谚语、成语、典故等,都是社会语言与国家文化形成的重要部分,尽管也有一部分英语成语能与中国语言相对应,但大多的文化差异存在较为明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进行归纳,在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构造。比如,英语中的“ittakestwotomakeaquarrel.”与中文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一定的联系,尽管两个句子表示的是双方都有缺点,但在中文里还有“做事不要靠个人力量”的意思。中国深远的文化及文明发展丰富了各种成语谚语的蕴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要善于区分中英文表述意思的不同,才能在掌握英语单词、时态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各种与汉语对应的成语、典故准确地运用在自己的表达上,全面提高交流过程中的英语表达能力。

5.积极创设第二学习课堂

任何语种的学习都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而英语更需要创设相应的文化交流氛围,教师必须拓展除英语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料,创设各种模拟生活、模拟沟通的实际情景,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活动加深自身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强化实践训练,并在教师创设的第二学习课堂特有的英语环境下,加强自身的英语语言跨文化意识,全方位提高英语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所谓跨文化意识,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在掌握了目的语国家基本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在学习该国目的语过程之中能在不一样的语境之中运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来实施好各类社交活动。就英语语言学习者而言,一定要在掌握相应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切实理解在某些场合中英语语言的实际含义,才能够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娴熟地应用英语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对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工作者而言,在英语课堂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但能够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拓展大学生们的英语知识,从而在日常使用英语交流中能够更加自信。

一、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迫切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和英语教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旦不懂文化模式及其准则,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语言知识。如今,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还停留于传授基本语言知识以及培养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上,尚未将跨文化意识之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如此一来,大学生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往往只了解到部分英语语法知识以及英语语言现象,却未能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足够的敏感性以及认识能力。同时,还会造成大学生们对于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英语语言现象不够理解以至于造成误解。所以,在教授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前提下,英语教师还应当为学生们讲授相关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青年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具有的认识,真正把跨文化交际性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并且提升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如此才能切实让英语语言知识成为帮助其进行交流之工具,让其能够切实得到学英语的无穷乐趣。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切实转变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之中,英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开展的,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性作用。一旦教师将侧重点全面放置于语法以及词汇教学之中,学生们也就难以学到英语语言的实用知识,自然也就难以得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相关能力。所以,英语授课者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转变自身观念,全面认识到文化冲突所具有的巨大危害以及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方面能力的重要价值。当然,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还需要强化学习,通过持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不断改进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提升方法

一是结合法,就是把语言材料和文化内容进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手段。例如,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就结合进了相当多的文化因素,很容易引发学生者的探究热情。同时,英语教材课文中的信息量相当大,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当然,英语教师还可提升学习者在教育、文学、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各层面的跨文化意识,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是比较法,这是跨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唯有通过进行详细对比,才能体会到不同国家和文化间存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一来就能够得到一种文化上的敏感性。比如,可以把西方文化之中的形象和本国文化的相对应内容加以比较,从而提升学生们对于文化之理解。例如,我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可以进行对比。再如,我国和西方国家对老人、小孩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觉得"老"意味着成熟与资深,而西方人觉得"老"代表了无用与孤独;中国人爱包办小孩的所有事务,而西方人却支持孩子独立成长。

三是讨论法。高等院校英语教师应当定期对英语教材中所涉内容以及最近出现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们加以讨论,让青年学生们能够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形成最为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实施更加真实的交际活动,让其真正学会使用英语语言去深入思考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在教授新课以前,通常都会设置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且立足于讨论来切实强化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提升学习者们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识。

(三)加大大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

非语言交际作为非常重要的交际形式之一,主要是指在特定情景或者语境之下运用非语言行为交流与理解信息之过程,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单位,但是在生活以及交际中有时却能体现出比语言更为重要的价值。某些特定化非语言行为通常表示特殊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非语言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差别。比如,中国人历来就信奉沉默是金这句话,觉得沉默中含有极为丰富之信息,但西方英语国家人士对此往往十分不解。这是因为西方人士在相互交谈过程中,听者通常会长时间地注视对方,从而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是对说话人的一种尊重。然而,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长时间地盯着某个人是一种不够礼貌的行为。

(四)强化相关文化信息的输入

在平时的交际过程中,文化涵盖了风俗、礼仪以及行为规范等各类隐性文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点和交际文化进行相互结合。在讲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当让大学生们能够了解到英语国家人士怎样看待世事,怎样用其语言反映其思想文化。比如,汉语中的狗是具有贬义色彩的,可以组成诸如狗仗人势之类的成语,然而在英语国家中狗的形象非常正面,被视为人类的好朋友,和狗相关的词自然是褒词,比如,aluckydog意为幸运儿。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英语国家之禁忌,并由此而剖析西方人士所具有的思维习惯,让其在对外交流时能够时时刻刻地注意到这些,从而产生更加富有价值的交际活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在不一样的文化情境下都能有效地和对方进行互动、沟通,从而提升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这就需要让学生们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一定要贯穿于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如此才能在根本上形成提升学生英语技能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田新,张铌.跨文化意识与培养:依托文化内容进行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4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散发着浓厚的功利气息,教师过于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看重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始终将教学重点放于英语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虽然学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并拥有一定词汇量,但由于缺乏对背景知识的深入理解,导致无法自如得体地进行英语交际。由此不难看出,初中英语教学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学生文化意识淡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有着很大“市场”,师生文化意识都不强。再加上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熏染,教师依然重视学习成绩。目前初中英语义化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为:

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传统和现代语言学理论都强调语言本身是语言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都以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核心,将词汇背诵、句型分析、语法讲解、结构分析等作为教学目标的固定内容。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教学内容太过囿于教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完全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实际教学中,语言知识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文化渗透基本上为零。此外,目前还未出现以文化渗透为核心的英语教材,参考资料也非常少,虽然教师在思想上意识到文化教育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却出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有效落实。

第三,在教学方式方面,许多一线英语教师缺乏完善的文化教育知识体系,英语文化的敏感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语法翻译教学法无法促使学生将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文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得体的英语交际能力。

第四,在课堂环境方面,现代初中生英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习渠道较窄。学生通常将词汇记忆和语法理解作为学习重点。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师生都只强调纯语言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五,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教学评价一般以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以及教学思路等作为核心要素,但是对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极不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考试评价现状来讲,师生都过于看重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考察。

二、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策略

1.全面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文化感知力。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特征基础上,适时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的影片,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性认识。比如,《走遍美国》就是一套彰显美国文化、呈现美式英语交际的多媒体教材。其中许多交际场景,涉及生活、工作、宴会、节庆以及恋爱等诸多话题。此外,该套教材还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英语文化生活氛围,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感知力,掌握一定的文化交际策略,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为学生介绍一些英文名著,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呼啸山庄》等,拓展英语文化知识视野。

2.结合英语教学内容,适当加强文化渗透。目前,新版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性强、生活性强以及信息量大,充分彰显了英语文化的魅力与特色。当教学内容涉及英语文化背景时,教师要适时进行知识拓展,加强背景知识的渗透,全面介绍英语文化意义,借以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5

[论文摘要]将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对听、说、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没有适合公共外语的翻译教材,平时也没有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需要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试图讨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以飨同行。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笔者的工作单位在每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都设置了翻译试题。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客观条件难以保证将翻译能力培养融入总体教学过程中。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往往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没有试着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三、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习惯用法)、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在做翻译练习时,要求对原文的理解达到90%乃至1oo%,而在一般阅读中,正确理解的要求只要达到70%就可以了。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提高翻译能力也是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课后附有大量的句子汉英互译练习,更加重视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的关系。此外,各种各样的四级、六级模拟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翻译习题。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生词、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反和反正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如直译、意译、可译度等概念导入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掌握翻译原则和技巧是非常有益的。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适当介入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文化知识总是代表某一民族的基本特点,是该民族语言得以传延的沃土。这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当今世界,虽然各种文化日渐趋同,但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就难以避免文化冲撞和心理不适,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难怪,有人说翻译活动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这些差异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3.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他们对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而整个貌似简单的翻译过程,却是在知识记忆网络图的作用下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呵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一教师课堂讲解一学生课后做习题一教师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由于增设翻译课受到课时、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是进行翻译训练的绝好材料。因为翻译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英语语言点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课文辅导材料自学,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跨文化意识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英语成为了全球通用语言,因此学好英语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很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我国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哑巴英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很多教育界人员不断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我国高职学校学生的英语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于与自己国家和民族不相同的文化能够正确地理解、包容和接受,这里所说的文化,简单来说主要包含民族的道德、习惯、风俗等,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意识符合是社会需求。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是指英语的学习者能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与该国家的人民具有相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顺利地进行社交活动,在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的文化后,可以让学生兼收并蓄地掌握英语文化基础,提高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很多高职英语教育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目前,英语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英语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重视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涵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跨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会导致英语的传统文化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分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只能肤浅地停留在学习英语的词汇和表达上,没有真正把握英语的精髓,因此在于英、美国家的人民交流的时候也不会得心应手,更不能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法吸取国外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所以教师在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跨国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变现形式之一,是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同样,文化影响着语言,是语言的根基和灵魂,因此不同的语言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不同,英语也不例外,在全球多元化的今天,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所学的语言才能够具有灵动性,也能够真正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的职场发展

高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节,与初中、高中教育大不相同,更加侧重对学生英语的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因此为了学好英语,提高自身能力,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英语的文化背景,尊重英语文化中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培养高职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未来的职场中发展更加顺利。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在高职英语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高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先进的技术优势,结合学生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识别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英语的书籍、影像资料不断传入我国,因此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可以方便地接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因此在进行高职英语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在课堂教育中增加影像资料,通过直观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于异国文化、习俗的了解,同时还要增加本民族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对比,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课后要鼓励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融入英语环境,通过观看Friends,iLoveLucy等影像资料,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深入了解英、美日常生活模式

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日常生活模式的差别,这样由于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素质,了解英语文化国家的寒暄习惯、约会方式、运动能力、饮食习惯、称呼等等,并将这些与我国的相关方面进行对比,加深对英语国家的生活模式的了解。例如,上世纪30年代,英美国家常常在姓氏前面加上mr.,这种称呼的方式主要是称呼邻居和同事,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今天很多英语国家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通过对这些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语言意识。

(三)通过词语意义的解释

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不进行同,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直白地翻译成汉语,否则会失去语言的美感,影响读者的理解,因此在进行词语翻译的过程中要了解英、美文化背景,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进行Busybody的学习时,由于我们所处的是汉语环境,因此会影响该词汇的理解,该单词的意思是爱管闲事的人,而汉语常常会理解为大忙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中、英词语含义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介绍背景知识

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包含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了解西方的经济、企业文化,并分析其中与我国思想文化的不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高职英语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状况,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人员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英语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冶.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322-323.

[2]苏冬蕾.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J].科技信息,2012(35):758,831.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21世纪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现代化的语言教学之路。没有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一、要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

语文观即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看法。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现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观是不全面的,进而也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思维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一种,它具有工具的共同特点: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掌握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然而语文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却常常被忽视。把讲知识当目的,阅读课上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

 

要想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痼疾,就必须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认识,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强化语文训练,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这是语文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是以为学生的全部语文知识和能力,都是由教科书提供的,都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于是编教科书就要面面俱到,讲起课来,也就滔滔不绝。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切从头讲起,在课堂上大量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或是越俎代庖,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攻克新知,使得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枯竭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重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要求语文老师摆正课内学习语文与课外学习语文的关系:课内学习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向导和示范,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酵母,课外学习则应成为课内学习的应用与发挥。

 

知识经济社会在对人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语文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二、要着力于提高人才的语言素质

关于教育思想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人才观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人才观方面也应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工具型向现代化的能力型、通才型、智能型、创造型和国际型转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语言素质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言素质,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基于以上论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观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语文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近及远的转变现在在校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意识,不能有近视行为。不能只顾眼前,甚至急功近利地瞄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

 

2.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上,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要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彻底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现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强化效率观念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高质、高效的社会,不讲速度、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要切实使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型、创新教法、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认知因素和情意发展的最佳结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

 

2.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抓好双基训练,增强训练实效

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切实加强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目的、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要讲求实在,符合实际,注重实效。

 

3.摆正知与能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不仅反映在对知识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切实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8

【p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51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已悄然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现在的课堂教学了。在这个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环境中,教师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并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努力跟上语文教学发展的步伐。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解读,认真的对标准的每一部分进行仔细的分析,力求搞懂标准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从而使其能够为日后的语文教学作出有效的指引。教师还需要对日常的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寻求到新课程标准的合理运用方法,借此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毫无巨细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其学懂、学好、学会、学透。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师应作出何种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表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需要积极地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是其顺利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保障。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也算是一种服务,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会在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服务;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和学生保持起较为良好的互动交流,使整个语文教学的任务计划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制定;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会懂得尊重学生的学习真实需求,静下心来倾听学生对于学习的真实看法,从而使学生的诉求得到积极的响应。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正确的人才观是其顺利进行语文教学的有力保障。我们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起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这里的人才是指什么?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论“英雄”,考得好的是“人才”,考不好的是“庸才”。这样的评判标准简单粗暴,且标准结构单一,无法对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诗仙李白在诗句中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是的,人才的评判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有用”足以。但是“有用”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因为每个学生之间有不同的差异,可谓是千人千面,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否有亮点,只要有一处闪光点,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学生是有用的。

当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改正自己的不良教学偏好。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性,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例外,就是大都会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显得格外用心;而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却是“横眉冷对”,在教学中也不是很关注这类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不管是学习好坏,教师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施以同样的关心,只是在进行教学时保持一定的针对性即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

二、新课程改革中,需重新定位教学角色

就目前而言,语文学科的进步速度相对较快,语文学科的知识容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在加上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互联网在日常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语文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求知欲的驱使下,教师要开始为学生寻求新的知识获取点,使学生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语文学科的相关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为40多分钟,教师要将这40多分钟进行有效的利用,将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其中,把每堂课的知识承载量按最大的承载能力进行配比,并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范围值之内,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相关的知识。另外,由于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趋于多元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能让学生轻松的获取到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互联网获取信息最为便捷,且其信息承载量极大,这就造成了学生有时候还可能比教师知道得多,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新鲜感,让学生开始逃避语文教学。

因此,对于当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除了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谨慎知识的传输,其还要全面的投入到学生的语文中来,和学生保持及时的知识交流和思想交流之中,和学生进行较为良好的语文学习互动,从而借此来了解到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并想办法来把学生的真相想法弄清楚,然后针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来进行有力的语文教学引导,使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理解、把握。教师要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为顺畅的从非课堂渠道获取知识,并能够主动排除其中的无用、有害信息。同时,教师要学会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角色的回归,找准应原本的角色位置,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使得教师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做好“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即可,如果学生真的在某一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教师反过来向学生进行学习也并无不可。

三、在新课程改革中,需力求教学创新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9

关键词:英语思维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51-01

英语思维不同于中文思维,中文是意象思维,随意性很强,语言不一定很规范。但英语不同,英语是文法思维,语句严谨、规范,不允许随意,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语句都必须严格地合于英语语法。因此学好英语语法是学好英语语言的必要前提。当我们运用英语的时候,不能受中文思维的影响,必须从中文的意象思维转向英语的文法思维。

1用英语思维来完成完型填空练习和阅读理解

首先,利用心译的方式浏览全文,抓准主旨――搞清事件发生的背景。我们要学会整体浏览全文,切记边读边选,就句论句,无法形成连贯的思路,偏离文章的中心。尤其要注意文章的首句,它是文章的题眼,是透视文章全貌的窗口。然后细读全文,透析文意。

1.1克服思维定式,有些我们看到选项似乎和文意相符,并不加思索去选题,如果对特定的语境或句子结构深入理解的话,很容易导致思维定式错误。要注意句中过渡关联词语的作用,是并列(类同)还是转折(相反)。

1.2重逻辑,挖文章。有时我们做题时感觉不错,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我们仅仅理解表层意义,而忽略了深层的意义。

1.3注意英汉差异。命题者了解我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弱点,往往从母语的角度设置干扰项来增加试题的难度,我们要迎合善对此类试题。

1.4注意内在联系,断章取义,就题论题,忽略上下文的信息指示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在解题时应学会在第一遍浏览全文时快速储存上下文信息,在做题时充分用此类信息,找准目标。同时要注意上下文及段落和语句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用语境来推敲与选择。同时要考虑填空中旬子主谓语的搭配,动、宾及名词和形容词的搭配。

总之,要出色的完成完形填空练习离不开平常英语知识的大量积累:丰富的词汇习惯用语和严谨的语法体系,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一些常识。所有这些都是英语思维形成的前提,所以要多加练习。完形填空题是“慢活、细活”的话,那阅读理解的活就是“快活、粗活了”。做这类题型的共同方式:用英语思维方式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样要出色的完成几篇阅读理解也离不开平常英语知识的大量积累:丰富的词汇习惯用语和严谨的语法体系,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一些常识。

一是不断扩大词汇量。语言的学习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能为今后的再学习奠定基础。扩大词汇量的具体方法有:口利用构词法猜测生词意义。常见的词缀有com-,im-,un-,dis-等前缀及-or,-ist,-tion等后缀;同时,也可利用转化法及合成法。这是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口利用语境,分析句子结构的关系,结合常识来推测词的意义,如同位语关系、反义关系、因果关系等,对文章句子理解的基础上猜测词义,加强阅读理解的能力。运用归纳法,即把同一类词归纳在一起,如把有关货币与金融的词汇、文艺与体育的词汇、归纳在一起记忆。

二是巩固掌握所学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关于词形变化和组词成句的规则。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语气,从句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是拓宽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我们要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准确把事因、动机、细节、写作意图和态度等运用常识及背景知识去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信息,运用读者,头脑里的知识去消化、吸收文章内容。如果对文章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背景知识的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环境、人物传略等;这些知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英语过程中,要善于积累,不断地了解各国的情况,拓宽语言学习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背景知识。

四是熟练掌握阅读技巧。摒弃那种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看文章的作法,采用先读问题后看文章。两者比较,后者不仅少看一遍文章,节约了时间,而且后者带有目的性,阅读效率更高。

采用浏览阅读方式,即读者很快浏览标题、副标题,从而对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并且找出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信息。而e仔细地阅读,眼睛通常从文章的一头迅速地移到另一头,了解文章的大意中心,并且决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这种阅读方式使读者无需浪费太多的时间,从而查找出有用的内容,尽快地了解到文章的大意。

采用扫描型阅读方式。即快速地阅读文章、查找自己所需信息,如在电话簿中查一号码,在字典中查找某一单词的意思等,采用此方法的关键是读者必需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而不需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读者在复习文章、研究文章、写论文、列表格、查地图时。

采用细读方式(readindetail)。这种方式要求读者仔细地、深入地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求读者了解字面意思,而且要求读者把握文章细节,了解到文章所隐含的意思。

2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

文化不同、习惯不同,语言的内涵就不同、语言的表述也就不同。中文与英文相比,中文则大大地不同于英文。中文是意象思维、语言变化多样,随意性比较强,语言不十分规范。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