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8:16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1

关键词:优质课程建设;士官;教学;改革

在军队各类院校中,士官院校担负着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士官人才的任务,在士官院校诸多工作中,高水平的士官教学工作是保证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士官教学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士官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影响教学质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其中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深化士官教学改革、推进士官教育创新,提高士官教学质量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

1加强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也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最宝贵财富之一。拥有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部级精品课程已成为高校建成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于士官院校而言,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能够代表士官院校特色的优质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士官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映了士官院校的办学水平,是士官院校的“名片”。优质课程建设已成为士官院校目前教学基本建设的最基础、也是最迫切的任务。

2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优质课程的设立必须要有高起点和远大目标

从早期的院校级优秀课程建设准备,到正式的优质课程建设,再到创建军兵种、全军、全国优质课程是一项长期的奋斗任务,是创建一流士官院校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于这些考虑,士官院校在优质课程建设中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使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其课程体系要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士官教学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必须特色鲜明、符合士官教育规律。

士官院校优质课程的目标应是:推进士官院校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最终建成具有研究型士官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重点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最终实现士官学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二)在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中,应紧紧围绕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源,精品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流这一指导思想

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立体化先进教材,形成高水平的授课教员梯队,这是士官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士官院校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为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1、建设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双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优质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优质课程负责人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员队伍是保证优质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士官院校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吸引高水平的教员来参加优质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在优质课程建设中取得突出成果的课程,学校给予重大奖励;评定职称时,优质课程任课教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员的热情,对优质课程建设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员的授课质量才会明显提高,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也会越来越扎实。最终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授课教员梯队。

2、建设一批精品教材是优质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条件

好的、符合士官教育特点的教材是实现士官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优质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提高士官教学质量、实现士官教学现代化都起着基础作用。持续、深入的优质课程建设与改革带动了士官院校的教材建设,其显著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的精品教材,其出版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使教材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

3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给士官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优质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优质课程建设首先体现一种先进的教育改革思想,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士官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士官特色的教学成果。优质课程建设涉及士官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士官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士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而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了军队人才培养的水平,反映军队的教育思想。

(二)优质课程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员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优质课程建设和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员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士官院校启动的以优质课程建设为主体的教改工程中,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教员占教员总数的比例很大,其中优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往往由经验丰富的高职教员担任。他们从课程建设、专业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三)优质课程建设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士官院校在进行优质课程建设和评估中,除了强调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规划、措施,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承担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和优秀教材的选用等因素外,特别突出了教学效果,这是优质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将一贯坚持的教学质量认定结果作为主要观测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士官院校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中青年教员苦练教学基本功,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深受学员的欢迎。

优质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和评选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讲课、讨论、作业、辅导、实践、考试和教材等7个要素,以优质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程的针对性等方面,将优质课程建设与其它建设统筹考虑。要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将士官院校的一些优势课程的定位在全军一流的位置。通过优质课程建设,全面带动士官院校的教学工作,使士官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广生.抓精品课程建设,促教学质量提高.教学信息网.2009-05-21

[2]徐继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积极探索任职教育特点.报.2010-07-22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2

1我国民办高校慕课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慕课的现代教学方式为民办高校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开放而??质的慕课教学资源弥补了民办高校既定和已有课程教学资源的短板,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导致了慕课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急需关注的问题。

1.1民办高校处于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

民办高校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经费投入,在办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费作为主要经费来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运行经费占据了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随着学校领导层对高等教育趋势和潮流认识的不断变化,在线教学活动将会是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并且教学内容一旦在线,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成本就会变低,这也是校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慕课课程的出现和运用为民办高校节约办学资金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民办高校往往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从而减少开设传统模式课程和聘任教师,继而减少经费支出。引进的慕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一些,面对名校的课程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由于师资紧缺,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因此如果一味为了节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1.2一味扩大学习者人数规模

慕课的英文缩写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3]。其规模之大可能由几百人到几万人不等。师资紧缺是民办高校的突出问题,在慕课课程教学方式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课程多以行政班或选修课程组成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室由教师进行集中的统一授课,授课班级的人数规模从10人至200人不等,有的民办高校由于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较多,甚至合班上课。随着慕课课程的出现,部分民办高校从一些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引进了学校层面的公共必修课程,一味地扩大学生人数规模。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之缺乏教师指导,学习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更是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到实处。

1.3对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缺乏技术支持与指导

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课程的同时,部分学校也逐步尝试自主建设慕课课程,但是在慕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慕课课程制作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慕课课程不仅与任课教师相关,教师主要承担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分解等。课程的呈现还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及其制作软件的支持,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对于慕课的制作和呈现,在专业技术和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显得非常欠缺。目前在我国已经正式上线的慕课平台,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本土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好大学在线”中文慕课学习平台、吉林大学“慕课”平台―――“吉大在线学堂”等,都是以学校作为主体进行建设的。而这些学校大多都是国内的一流大学,经费充足,慕课制作团队庞大,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较为先进和成熟,所以在制作慕课时具有明显优势。相比较而言,民办高校往往因为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而忽略了对教师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导致了教师对于慕课课程建设无从下手的局面。

1.4对慕课课程教师教学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民办高校师资紧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开设慕课课程,但是教师却不能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而且学校对于开发、建设和承担慕课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工作考核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进行,这必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慕课课程的教学质量。

2民办高校慕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2.1学校层面应当循序渐进地引进和自主建设慕课课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当“立足自主建设。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4]。mooC在学校的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定位何在,按照什么样的策略向前推进,这些均是mooC开设之前工作的关键点[5]。在慕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是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如图所示,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中的一种具体形式体现,这些慕课课程来源于公共网络平台(例如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借助优势师资和技术支持而建设的一些慕课课程(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在第三个层级中,笔者将范围限定到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成了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只有以学校为主体,引进或自主建设的慕课才能够投放到学校网络平台上作为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当前大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慕课课程教学资源处于开放免费使用状态,但是民办高校在引进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大批量引进,同时应当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引进慕课。从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来看,民办高校多为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或者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以此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民办高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图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

2.2应当适度控制慕课课程的学习人数规模,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课程教学活动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单门课程学生人数规模的过度庞大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开设慕课课程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了师资紧缺而过度扩大学生数量,应当尽量提供丰富的慕课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以此避免由于课程门类稀少而导致选课人数集中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性质和学习要求的不同,应当在传统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学习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翻转课堂、SpoC(小规模限制性选修课程)以及o+o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从而保证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也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2.3对学校内部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只有在学习和借鉴引进慕课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慕课课程才可能更加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在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然要购买硬件设备,但是更主要的是慕课制作软件和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后者正是当前民办高校的硬伤。正如图所示,在“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中,民办高校自身是慕课课程建设的主体,软件和硬件投入必须由学校层面牵头、教学管理部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多部门合作,为慕课课程的任课教师和技术团队提供制作技术的指导和培训,提升任课教师和制作团队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水平。民办高校必须意识到,只有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和建设慕课课程,才能增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对于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应当给予积极地支持和指导,从而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和后续的教学活动质量。

2.4对慕课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应当进行科学评价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3

学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一】

根据裕安区教育局《关于开展201X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的通知》(裕教秘〔201X〕18号)精神,联系青山乡中小学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全员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至少上好一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一堂课都有一位引领本地本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名师,使每一位教师都有一节使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的精品课堂,以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组织

1、中心学校成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领导小组。(详见青校〔201X〕35号文件)

组长:王孝春

副组长:刘先进

成员:沈祥、聂永、俞景明、孙武、陶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俞景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中心学校成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学科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教学业务负责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分初中组和小学组,分学科开展针对性指导评审活动。(详见青校〔201X〕37号文件)

三、活动范围

中小学全体教师。

四、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网上晒课、评选优课、研制精品和名师评选四个阶段。分校、乡、区三个层级,在普遍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突出各层级代表性重点活动。

五、活动安排

1、10月16日前,学习领会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成立中心学校活动领导组、学科评审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向裕安区教育局上报中心学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负责人和具体联系人名单。

2、10月18日,召开青山乡201X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动员大会。下达各校晒课建议数(附件一)。

3、10月19日至10月20日,各中小学成立本单位活动领导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大力宣传发动,确定学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负责人和具体联系人名单(附件二),向中心学校上报相关材料。

4、10月21日至10月25日,全体老师完成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注册。注册后,加强日常应用,做好资源下载上传工作。

5、10月26日至10月31日,校级层面,开展活动。人人参与,认真选题,精心准备一节课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分年级分学科开展教研,初选出晒课人选(兼顾各年级、各学科均衡),将初选名单、年级、学科上报中心学校。校内初选面应不低于30%。

6、11月1日至11月20日,乡级层面,开展活动。根据各校上报的初选名单,乡内开展磨课、研课,组织评审小组成员观课、议课,逐一指导评审,评选出乡级优课。百字岗小学、希望小学、林场小学各上报一节教学设计(电子版),经中心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上传至中心学校网站。

7、11月21日至11月30日,拍摄乡级优课视频(优课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参照省教育厅文件附件3),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进行网上晒课,确保晒课不低于20%。与区教研室对接,确定精品课,上报区级参加优课评选。

8、12月1日至12月25日,乡内名师评选,进行活动总结,建立长效机制。试点学校及试点学校学生注册。区级层面评选优课。

六、相关要求

1、中心学校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做好活动规划、动员、指导和督查工作。中心学校活动领导小组,重点做好统筹规划,宣传发动,指导督查;办公室重点做好文件起草,资料整理,工作总结;教导处重点做好上下联络,开展教研,组织实施;总务处重点做好后勤服务,技术保障,资源支持;评审小组,重点做好观课议课,指导提高,优课评选。

2、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加强宣传,安排资金,组织人员,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及时上报各类材料。

3、各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视频、评测练习和优课点评。内容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4、中心学校将此项活动纳入201X年度中小学教育重点工作督导考核项目。

学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二】

为了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切实让信息化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教师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学科:语文、数学

二、参加人员

北坝小学的语文、数学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共计40名。

三、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赵祯

副组长:冯学林王建茹

成员:李涛何小红贺珏清林大双胡波

李前吴明文

2.成立学科评委小组

语文组组长:贺珏清

评委:何小红林大双何春梅赵春红尹红古学东谢红梅及同年级同学科教师

数学组组长:王建茹

评委:冯学林吴明文张清华杨晓燕王丽蓉及同年级同学科教师

四、活动规程及时间安排

(一)、一师一优课活动:

1、活动及日程安排:

201X年5月12--23日,由分管领导和年级组长负责,分学科开展,内容自选,具体安排详见北坝小学一师一优课活动安排表;201X年5月23--28日,考核总结。

2、评课依据和要求:

(1)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和评课,并安排一名教师按照三个优点+两个缺点+一条建议的方式主评,以促其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2)分管领导负责组织评委组公开、公平的对课进行评价及统计(参阅附表1)。

3、奖励方案

各学科各段按照得分情况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在14春学期岗位考核中的教学过程分别加0.3分、0.2分、0.1分。

(二)一课一名师活动:

1、活动及日程安排:

201X年6月2日,由年级组长选定课题,通过抽签决定时间和节次,具体详见北坝小学一课一名师活动安排表。6月16---20日总结。

2、评课依据和要求:

学科评委组根据教学效果、信息化与知识的融合度进行量化,分学科分课评出该科课的名师。

3、奖励方案:

评出的学科名师上报学区,参加高一级的名师展评;学校要对选出的课进行课堂实录,并作为资源向各级参赛。

五、其它要求

1、欢迎当堂没课的教师参加听课,鼓励跨学科听课。

2、各学科评委组组织完优质课比赛后,要集中进行评课,确定等级奖名单(见附表3),收齐评分相关资料。

3、所有参加教师上交教学设计一份。

4、赛场准备(后勤处):分别悬挂北坝小学一师一优课比赛活动和北坝小学一课一名师竞赛活动标语。设置评委席。

5、比赛时老师用小蜜蜂,学生最好也用小蜜蜂,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堂比赛课结束后,由当堂参赛教师负责安排学生打扫卫生。

6、冯学林、林大双兼职影像资料收集。

7、评委老师请自行调课,按时参加评课活动。

学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三】

根据《X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X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X教电传〔201X〕411号)、《XX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XX市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教研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全校普遍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纳入教研组、备课组计划范畴,与学校的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校本教研四个一技能评比等活动有效融合,严格落实好教学设计、说课、上课、晒课、评课、教学反思等环节活动,促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引导教学全校教师以此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

引导每位教师至少上好一节优课(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优秀课例),并积极参与市省级优课晒课活动,创造性地学习借鉴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课一名师系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阶段性目标:

1.至2015年5月,全校有30%的任课教师(含兼教学职员)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从中评选出201X学年市级优课16节,并推荐参加市优课评选;

2.至2016年5月,全校累计有60%的任课教师(含兼教学职员)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从中评选出2015学年市级优课42节,并推荐参加市优课评选;

3.至2017年5月,全校累计有80%的任课教师(含兼教学职员)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从中评选出2016学年市级优课52节,并推荐参加市优课评选。

二、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学的职员。

三、活动组织

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领导小组由周XX校长任组长,黄XX副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与协调由教务处丁XX、高XX、干XX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按学校活动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方式

整个活动分晒课和优课两个部分,晒课主要是教学设计、课件、教学相关资料的展示,优课需提供课堂实录视频资料,并推荐参加市评比。

活动应该有这么几个步骤:选题、备课、晒课、上课、优课、评课

等。这个过程都包括磨课。

(一)平台注册(3月20日前)

本周完成平台注册和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任务布置,学校全体教师都要到XX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成注册,使用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的账号和密码实现登陆。具体见附件。

(二)教学设计评比阶段(3月27日前)

1.布置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任务

市学科教研员给教研组会有任务,还没有接到任务的,教研组要联系教研员,确定好本组老师教学设计评比的课题。如果没有分配到任务,由教研组自己确定两个左右的课题。组内教师男55岁,女50岁以上,高三高考科目老师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其它教师均要参加。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自己教研组定的课题):以现行教材选择范围,从中选出一两个课题,最好能结合本学期教学进度和校级公开课。

设计包括一节完整课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有多课时,写多课时的设计),字数在XXXX字左右。

2.3月27日前,上交教学设计和课件电子稿,交王XX老师处(会统一设置Ftp文件夹)。上交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自己将相应资料上传。可以不断修改的。

(三)网上晒课(4月初)

3月底组织评审,每组推荐2到3名教师的教学设计,并由教研组组织(师徒结对)团队进行教学设计修改,优秀教学设计和相应材料,通过登陆后进入一师一课栏目,通过活动报名和我要晒课进行报名登记和晒课。

(四)录像、磨课,视频制作阶段(4月中旬)

磨课优秀的教师,结合校级公开课,利用微格教室,开出公开课,交由组里磨课、加工。

4月中旬,在信息老师协助下,完成视频制作。

(五)优课评选(4月中旬)

在晒课基础上,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每个版本的每节课提供1个优课推荐参与上一级评选。

内容应包括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指教学过程视频,可选,拟参加市级优课评选者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课堂实录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建议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

课堂实录拍摄及后期剪辑由信息中心负责(姜洋、金森林等)。

拟推荐参评市优课的教师须将晒课资料(拟参评市级优课的须有课堂实录)以光盘形式上交校级管理员(干方田),校级管理员将本校教师参评光盘汇总后报送市教研院备份,市教研院评出市直优课,并推荐参加市优课评比。

教师选课、晒课要查看与利用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相关资源,鼓励多晒课,但同一教师原则上只推荐1个优课参加省市级评选。

六、激励保障

(一)为了全面地呈现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和评测练习等,XX省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平台设立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专栏,并开辟专用传输线路和存储空间。

(二)教师注册账户时自动获得网络补助金10元,可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购买和使用付费资源,有效期为三个月。补助金采取先到先得原则,补助金率先使用完的教师可再次申领,每位教师最高领用额度为20元。

(三)入选校级优课的享受校级获奖待遇,市级优课的享受市级获奖待遇,授课者和拍摄者分别由市教研院、电教馆颁发荣誉证书。省级优课由省里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按照参与的比率来计算教研组组织的情况,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教研组将在教研组考核中予以鼓励。

七、应用推广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4

一、模块化的电子备课

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电子备课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利用word、博客、论坛等电子文档编辑功能建立电子备课平台,并通过资源库、Ftp等方式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有限的共享,尝试把教师从繁重的传统备课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以上这些尝试过程中,由于缺少一个专业有效的电子备课系统,教案的课时信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板书内容、习题布置等各个模块被简单地堆放到一起,教师备课与传统纸质备课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备课至少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处理好教师备课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提示信息与实际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分割,向学生展示的内容要直观、明了。二是实现图片、声音、视频、动画、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适时展示多媒体素材,不像在原来的多媒体课堂上,要依次打开资源管理器的各个文件夹,教师手忙脚乱,降低了课堂实际教学效率。

二、多校范围内的共享

电子备课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每一个教师不应该局限于个人的圈子而闭门造车。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教案共享概念,狭义上的教案共享是在学校范围内的共享,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是整个区域的。优秀的区域共享不仅能够让教师查看本学校的共享教案,还可以查看本区域内其他学校的共享教案,知道学校和区域内的优秀教师是怎样备课的。可以将共享教案收藏后进行修改使用,实现二次备课,通过相互借鉴和反思,取长补短,快速积累教学经验,实现学校及区域内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激励式的备课评价

为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对他人的备课进行打分和评论,在教学工作中实现跨时空、跨学校的互动交流,开阔视野,集思广益,互相促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研。学校可以对教师备课进行检查和评价,给出权威意见,作为教师绩效考评的依据,引导教师备课向高质量发展。在教案展示上,在重要位置显示星级教案排行和活跃用户排行,调动教师创建优质教案的积极性。激励式的评价模式便于实行备课质量监管,保证教师备课的质量,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防止出现教案抄袭现象。

四、双级联动的管理

多校联合电子备课的管理依靠学校与协作片主管单位双级联动。从学校角度看,通过便捷的网络电子备课,定期对指定的年级或学科教案进行检查,动态掌握学校教师备课情况,保证备课的质量,将学校优秀教案推荐到区域中心共享。另外,学校还可以对教师教案进行分类统计,及时掌握教师备课的总体情况,以便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协作片管理组织主要负责备课业务指导,组织筛选名师备课,推荐给区域内的其他教师共享,调动整个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区域教研工作的成效。在传统备课中,集体备课的程序十分繁琐,通过多校联合电子备课的共享功能,学校组织教师同备一节课,协作片组织学校同备一节课,协作片备课将成为现实。学校与协作片主管单位双级联动的管理是多校联合电子备课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5

[关键词]慕课;Swot;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1-0022-03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其雏形形成于2008年。近年来,慕课浪潮席卷全球并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目前涌现了“国际在线教育三驾马车”――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课程提供商。[1][2]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慕课无论在传播内容、渠道,还是在受众体验等方面均具有传统教育传播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师生的教与学都提供了新的契机,也给我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2]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情况,探究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中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及面临的挑战(threat),以期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资源建设与利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一、学生学习慕课基本现状

(一)通识教育共享课程选修情况

2014-2015学年,学校以慕课形式共计开设10门在线式通识教育共享课程供学生学习。经统计,全校共计有3388名学生参与了选课并进行了学习,其中选修现代社交与礼仪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60人,占总人数的13.6%。

(二)学生学习通识教育共享课程情况与常模的比较

为更好地了解在线式通识教育共享课程运行模式下学生学习慕课情况,本研究将其与184所合作高校学生学习现状数据常模进行了校际横向比较。常模高校的慕课学习人均登录次数为18.9次,人均在线教程完成率为81.1%,人均论坛参与数为0.61,平均成绩为60.4分,成绩合格率为62.6%。结果说明:1.学生在通识教育共享课程上的学习自主性有待加强,即使网络助理教师通过在线方式定期督促学生学习进程,但是仍有18.9%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在线教程;2.尽管在线课程论坛资源在解决问题时非常必要,但是进入论坛进行互动的学生偏少,人均论坛参与数仅为0.61;3.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率偏低,平均成绩仅在及格线上下浮动。虽然,本文中案例研究高校学生在人均登录次数、人均论坛参与数、人均在线教程完成率、平均成绩及成绩合格率方面均高出常模水平,在184所高校排名中依次排在19、53、85、99以及107名。但总体看来,以慕课形式开展在线式通识教育共享课程学习质量还有待加强。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Swot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优势

慕课作为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形式冲击着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慕课可以解决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师资不足问题。通识教育选修课能够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外其他知识领域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但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大多数高校受限于师资条件及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因素,多数高校往往只能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成科普课、讲座课等,课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2][3][4]同时,因为师资不足问题致使通选课只能采用大班授课,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受限。而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引入慕课中就可以实现校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多个高校联合组成教学共同体,学生到慕课平台上去学习,然后通过官方或本校组织的考试获得学分,这既有效发挥了重点高校对普通高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又相对减少了教师工作量,缓解了师资和知识资源不足的问题。2.拓展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慕课作为“可移动式”课堂,学生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多变,只要学生有学习意愿和时间,就能根据个人情况通过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在内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同时依据课程讲授内容掌握程度合理分配时间。3.慕课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慕课模式下一节课约20~30分钟左右,完全符合成人注意力高度集中规律,另外在保障各章节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又通过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来呈现教学资源,充分活跃了学生思维及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促使其以轻松愉悦的心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学生可在慕课课程论坛中进行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等活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劣势

慕课在发挥固有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特性上的缺陷,具体表现在:1.“人机互动”缺少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师生面对面互动中的肢体语言、情感交流等均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及情操,而“人机”互动使师生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难以实现以情育人的目标。2.慕课平台适时监控学生学习效果有待加强。Udacity创始人Sebastianthrun曾表示,慕课在线教育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硬伤”就是“很少有人能将课听完”,而致使学生在线通选课学习成绩合格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只是“鼠标滚动完整个教程”。[3][5]慕课模式下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式更便捷,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由化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约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慕课传授的知识“碎片化”及“表面化”。慕课为了追求“引人入胜”的“人性化”教学形式,将本应该一气呵成的深刻讲解切割为碎片化知识点。另外,慕课的“开放性”使其面对不同教育群体时不能“因材施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通常将艰深问题和深刻理论的解释变得表面化、庸俗化。[4]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机遇

慕课风暴不仅在教育技术层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同时也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机遇。1.慕课平台能集中全国优秀资源。即使慕课平台下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了最优化,但是一流大学提供的慕课未必契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展需求,因此集中全国优秀资源,借鉴其慕课建设经验,主力打造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能够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精品”课程势必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2.“明星教师”效应的聚集。慕课平台能集中某专业、领域内掌握专业前沿知识、教学能力强的“明星教师”,进而能调动学生学习慕课的积极性和高效性[5],其“明星效应”会激励大批教师借鉴其成功经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挑战

慕课的出现不仅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1.促进教育资源重新分化组合,优胜劣汰。鉴于一流大学拥有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其在慕课建设及学员选择方面占有相对优势,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等局限性的影响,如何避免自身沦为一流大学慕课教学的实验室及辅导室,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2.凸显教育成本和教育质量统一问题。慕课提供的有偿或免费课程打破了时空界限,注册学习者众多,使提供慕课及学习慕课课程的成本缩小,同时慕课还提供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课程,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资源建设与利用对策

(一)以精准化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慕课联盟发展的特色模式

慕课引人入胜及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深得人心,但是面向不同层次高校及不同教学背景的学生群体,其很难精准化地实现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联盟发展的特色模式正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的必然选择。联盟可以分为区域联盟、行业联盟、同类院校联盟多种形式,如上海30余所高校共同开发并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重庆大学联合19所同类院校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机制。[6]基于共同特征的群体进行慕课联盟,实行共享课程开发及学分互认,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组织性,更重要的是基于相似的办学特征,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共享课程,实现精准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慕课”建设

慕课平台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迫在眉睫。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下,开展慕课平台下传统基础课程的建设,其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及区域优势,打造富有地方传统文化底蕴及文化特色的“校本慕课”,同时加强合作发展,争取区域与高校间的联盟及合作,进一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这无疑是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

大学课堂教学怎样实现由教师主体到师生对话、知识灌输到能力提升、共性教学到因材施教、封闭课堂到开放教学的转变,是高校亟须改革的问题。而将慕课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处理好线上学习慕课,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的关系,是提高慕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慕课的发展不代表传统课堂教学的消亡,就慕课的价值取向而言,其深层含义是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通过调查,在案例研究高校中有87.60%的学生倾向于通识教育选修课采取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线上自主学习+讨论(作业)+线上或线下考试”。因此,将慕课融入传统教学,能使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线下“面对面交流”层面,引导教师认识到慕课发展带来的“能力危机”,不断钻研专业业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四)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育,打造一流核心课程

慕课打破了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脑在线注册方式,共享到最优质的课程资源。部分特色不够鲜明、核心优势不够突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将会被同类院校相对优秀的课程所替代。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培育一流的教学团队,着力打造特色核心课程,同时借助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学生海量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改变以往单纯靠经验和简单的分数进行评估的方式,从而使整个学校的教学运行、动态追踪、评估反馈、质量监控等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才能使学校在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90-194.

[2]张振红,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3]杨满福,焦建利.大教学、大数据、大变革――edx首门“慕课”研究报告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6):34-37,50.

[4]徐武生.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模式的教育传播学思考[J].当代传播,2014(2):74-76.

[5]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a03).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6

 

梦想课程作为推动我县高效课堂探索和推进学生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为实现梦想课程理念与课程改革的有机整合,传播“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的多元视角、宽容心态、创新思维的核心理念目标,帮助更多的孩子“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经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协商,现决定在**年10月11日至13日举办**“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地点安排

本届展评活动分校级赛、县级赛进行。校级赛由各校自行安排,于9月30日前完成,选拔出一节优质梦想好课推荐参与县级梦想好课展评活动。县级赛由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沙龙学校组织,于10月11日至13日三天时间完成,选拔出优质梦想好课推荐参与省级乃至全国梦想好课展评活动。县级赛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第一天活动

1.时间:10月11日上午8∶30-下午4∶00,共5节课。协办单位:**,负责人:**,联系人:**,电话**。

2.地点:伊家中心小学梦想中心

3.参赛学校:**、**、**、**、**。

4.参加人员(含赛课教师、指导教师、观摩教师):**5人,**5人,**5人,**5人,**5人、评委、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局和基金会领导10人,共计35人。

(二)第二天活动

1.时间:10月12日上午8∶30-下午4∶00,共5节课。协办单位:**,负责人:**,联系人:**,电话**。

2.地点:**小学梦想中心

3.参赛学校:**********。

4.参加人员(含赛课教师、指导教师、观摩教师):**5、**5、**5、**5、**5、评委及基金会领导10人,共计35人。

(三)第三天活动

1.时间:10月13日上午8∶30-下午4∶00,共4至5节课。协办单位:**(上午)、**(下午),负责人:**、江**,联系人:**(上午),电话**,**(下午),电话**。

2.地点:**梦想中心(上午)、**阅读教室(下午)

3.参赛学校:**、**、**、**。

4.参加人员(含赛课教师、指导教师、观摩教师):**5、**5、**5、**5、评委及基金会领导8人,共计28人。

二、奖项说明

本次县级展评活动共14所学校参与,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其余的为三等奖。今后梦想课程教学竞赛活动,参与县级赛获奖等同于县级优质课获奖,参与省级赛获奖等同于市级优质课获奖,参与全国赛获奖等同于省级优质课获奖。

三、赛课内容

 1.课程要求:梦想课程系统中的任意一节课;参赛教师自选上课内容,小学每节课40分钟,初中课程45分钟。参赛老师可对梦想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改编,不接受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

梦想课程矩阵清单

  模块

年级

我是谁

我要去哪里

我要如何去

7-9年级

《全人教育Ⅱ》

《共创成长路i》

《缤纷课本剧》

《共创成长路ii》

《理财Ⅱ》

4-6年级

《家乡特产》

《远方的城市》

《计算机里的魔法师》

《梦想剧场》

《多元实用才能Ⅱ》

《理财Ⅰ》(渣打银行冠名)

《爱绿小卫士》

《去远方》(国泰基金冠名)

1-3年级

《全人教育Ⅰ》

《我是谁》

《身边的大自然》

《野孩子》

《我和你》

《不一样的童话,

不一样的梦想》

《多元实用才能Ⅰ》

《思维导图》

《信息与秘密》

2.小学年级不限,初中限报7、8年级。

四、赛课学生

上课分别借用承办学校相应年级的学生,每班学生数请与协办学校了解。

五、赛课教师

参赛教师由各校赛后产生,赛课顺序按抽签排位。参赛教师报到时需提交:

1.教案40份(见附件1模板,a4纸);

2.选用教材内容复印一式五份。

六、评分细则

教案占15%(见附件2),课堂占85%(见附件3)。

七、报名

各校于9月30日上午下班前填报“**“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报名表”(见附件4),发送到jnxcjg@163.com,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本次活动。

八、其它

1.承办学校在赛课的梦想中心准备横幅,第一行大字为,**“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第二行小字为,主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县教育局,承办:**县教师进修学校、XXX学校。

2.10月11日**小学准备参会人员工作午餐,12日**小学准备参会人员工作午餐,13日**中学准备参会人员工作午餐。

3.各校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附件:1.**“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教案模板

2.**“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教案评分表

3.**“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课堂观察评分表

4.**“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报名表

 

 

 

 

**县教育局

**年9月10日

 

 

 

 

 

 

 

 

**县教育局办公室        **年9月10日印发

附件1:

**“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

教案模板

 

学校:        梦想课程名称:             执教:       年级:      

课题名称

 

模块/课程

 

课时/总课时

 

课时/模块课时

 

适用学生

 

设计者

 

背景分析

本课时与本模块、与本课程的关系,学情

教学目标

2-3条

评价设计

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

教学流程/活动设计

环节、活动、实施及如此设计的原因的提示或备注

课后作业/延伸拓展

根据需要填写,不是必须

课程资源

备课或教学中需要用到的资源;预设课堂中可能生成并运用到的资源

教学建议

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附件2:

**“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教案评分表

学校:           梦想课程名称:                 执教:         年级:      评分者签名:              

评议项目

评议要点

打分(0.5、1、1.5三档)

满分15分

 

 

 

 

评分参考

结构规范

1.教案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梦想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目标、背景、学习过程设计(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0.5

1

1.5

2.能呈现梦想课堂的4个主要环节及设计思路

0.5

1

1.5

内在一致

3.教学目标基于课程、单元目标和课时主题,符合学情,表述清晰、可评估

0.5

1

1.5

4.评价任务的设计与目标匹配

0.5

1

1.5

5.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是目标导向的

0.5

1

1.5

实施可行

6.从时间分配上看,该过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0.5

1

1.5

7.从活动设计上看,在课堂上实施是可行的

0.5

1

1.5

整体印象

8.提问、引导设计,有一定层次,能触发学生思考、探究

0.5

1

1.5

9.学习过程设计体现了体验、探究、合作的自主及共创的学习方式

0.5

1

1.5

10.整体设计有创意、创新且可操作

0.5

1

1.5

总分

 

总体评价

亮点:

需要在课堂上观察的疑点:

观课后建议:

附件3:

**“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课堂观察评分表

学校:          梦想课程名称:                 执教:          年级:          评分者签名:          

评议项目

评议要点

课堂记录

打分(左边栏为该项目满分分数)满分85分

流程评分

课堂导入

1.导入有吸引力或状态调控适当,全班至多3人没有进入专注状态;

2.能从导入中顺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目标;

4.时间控制恰当,不拖沓或占用主体课程时间。

 

5

 

学习活动

1.活动有设计、有趣味,结构完整;

2.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多元途径参与课堂活动;

3.教师引导活动时的指令清楚、适时、恰当;

4.活动生成围绕课堂目标,不生硬、不跑题。

 

25

 

展示分享

1.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课堂上生成的有关目标达成的信息;

3.有意识创设安全氛围,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有安全感,敢于表达观点和感受,机会均等。

 

 

20

 

课堂总结

1.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回应目标;

2.拓展与延伸本节课的要点,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意愿;

3.时间至少3分钟。

 

10

 

其他

整体评价

1.学生课堂参与度达到90%;(目测学生参与度高)

2.课堂、目标达成度至少90%;(有证据表明目标达成度高)

3.教师语言、行为举止、观点无明显不当;

4.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境灵活处理和安排,捕捉信息对学生进行回应、追问、引导。

 

25

 

总体评价

亮点:

 

建议:

 

总分

 

 

附件4:

 

**“梦想好课堂”**优质梦想课堂展评活动报名表

填报学校(盖章):

姓名

学校

手机号

邮箱

梦想课程名

课时名

年级

指导教师(限1-2位)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矛盾日益升级,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5年内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旨在通过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海南大学作为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动力,重点培养建设出几批教学队伍素质高、教学改革具有特色、影响力强的精品课程,对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

(一)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规划与管理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之初,按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好一批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的思路,不断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200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建设资助经做了详细的规划。2005年出台的《海南大学2006~2010年课程建设规划》,指明了一段时期内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2007年为落实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精品课程管理,重新修订了《海南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为顺利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建设能够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核心力量,教学队伍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建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学校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了多种尝试,加大投入,重点引进高紧缺专业高级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以改善现在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通过日元贷款项目、国内高校对口支援项目等合作项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责》等制度,引导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严抓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工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将测评成绩课时津贴等挂钩,对成绩不合格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解聘、转岗等不同形式的处理。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学教师比赛等活动,积极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平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特色教材、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完善教材结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和示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性的教材,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水平及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做好教材建设,学校根据精品课程对教材的特殊要求,于2004年启动第一批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资助出版《热带作物昆虫学》等5种特色教材;2005年为进一步完善特色教材体系,启动了第二批特色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热带作物生态学》等8种特色教材;2006年启动第三批特色教材即重点资助学科特色教材(专著)的立项和编写工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个重点资助学科的49项特色教材、专著获得资助;2008年我校又启动自编特色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目前教材资助计划共资助出版费用200多万元,共出版教材近100本。

(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3年起,以加强公共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精炼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探索实行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三大教学平台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实行前三年理论教学、后一年实践教学的相对分段的“3+1”课程设计体系,建立了秋、冬、春三学期制等新的教育模式。同时,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专业积极探索“文、理科实验班”“订单式”“个性化”“2+2”“3+0.5+0.5”等符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更,对我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国家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海南大学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我校首先对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将原先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职责及人员统一到一起,成立实验管理处,并组建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员等人员归口管理,明确发挥学校实验管理处及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有统一管理职权的作用。其次,加大投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农科实践实习基地进行整改,重新规划、设计,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受益面广、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省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是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教学资源上网的明确要求。为做好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打造先进精品课程的平台,近年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积极引入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并要求所有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形势下,暴露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精品课程荣誉,轻视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学校出台激励制度和政策,我校教师积极响应。然而,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的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一种象征、一种荣誉,盲目追求,只注重申报过程、申报结果,不注重课程本身内涵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些课程临时拼凑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队伍,赶制粗制滥造的课件、教案,盲目追求课件漂亮、美观、高科技,却忽略了对课程内涵建设。

(二)忽视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和持续性建设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在使精品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然而,有的课程在已获得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后,只是把本课程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炫耀,没有认真扎实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方面改革,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有效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学生受益成效不高

精品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学生,应运用于学生。经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对精品课程建设信息知之甚少,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师对精品课程宣传和引导不够。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享受到同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绩效。然而,应用者却知之甚少,精品课程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

(四)网络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校精品课程建立的课程网站采用静态网页模式,内容仅限于课程展示,网站建设薄弱,应用度不高,教师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实际上我校早已拥有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权,然而真正利用此平台并不多,虽然我校也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护这个网站,但是因为需要教师提供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准备需要大量精力,在此方面学校层面没有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

(五)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和评审过程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利于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部级精品课程评审采用网评方式,要求申报表、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讲课录像、网络课件、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通过网络呈现。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主要根据各课程申报表等书面材料通过审议做出的评审结果,在评审中由于未采取网评方式,各课程申报材料主要体现在课程组成员及课程组成员在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学生对课程评教、课程内涵建设情况等方面难以体现,似乎形成了课程组成员只要职称高、学术水平高就能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主导思想,于是出现一些课程生拉硬套、临时拼凑教学队伍,而不注重课程内涵建设的现象。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均优秀的课程轻视网络资源建设现象,使部级课程评审处于劣势。

三、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

鼓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精品课程,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比如网上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等,这样可适当降低主讲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热情,并且可使在有限课时中主讲教师教学内容得以更深度渗透和吸收,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因此,客观上要求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构建统一的网络建设教学平台,支持教师随时随地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库的不断积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不仅要求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授课录像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而且使用网络进行授课,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建立网上答疑、作业、辅导、讨论、实验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

(三)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教高[2005]1号、教高[2007]1号等文件中,一致强调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现了网络资源建设重要性,而我校现行的评审方式使教师往往轻视网络资源建设。如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也采用网评方式进行,并将一些网络教学环节纳入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会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就能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另外,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可以作为部级或省级推荐申报的依据,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效性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很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重视、不断努力和积极配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令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措施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101-104.

[3]徐文娟,赵存友,侯清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7(5):146-147.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8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远远没有被充分全面地利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教学方法和课件制作水平也有待提高。

在教育部2004年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被列为行动计划中的重大工程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第一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比例”和“教师开发研制和应用课件的情况”是评估重要指标之一,各高校由此也加大了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建设,鼓励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极大地延伸了学生的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多样化、综合性、趣味性、个性化等更高层次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育技术的内涵不仅仅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许多成果还没有被充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为教育技术应用与提高提供了条件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全面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创建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等硬件方面的成果为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就是把分布在校园不同地点的多台电脑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网络系统。校园网的建设为学校内部教学、科研、管理、通讯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校园网内的各电脑终端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通信,还可以享受web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及internet的巨大信息资源,可查阅到世界各地的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料,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进修与学生的自主、交互、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现成的教学软件,高速、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还可以实现网上直接点播课程。

2.数字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着大量的书籍、期刊、缩微胶片、声像资料及电子读物,是校园网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教育信息化给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个性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他们想要获取的知识并在这一领域进行系统而深人地钻研,掌握研究方法,形成创新意识。

数字化图书馆为高校的整体水平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国内外大量的科研信息逐步依靠网络传播,利用网络来捕捉最新学术信息,下载科研文献资料越来越便利,逐渐成为教师从事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

3.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课程建设、素材库建设以及教学支持环境建设。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运行的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集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经过科学的构思设计规划,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特点,满足网络运行要求,师生便于交流的一个交互式的课程知识网络化学习系统,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组织开发了300多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及相关平台。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又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通过建设,所有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都实现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教案、大纲、部分教学录像、参考资料、习题等教学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笔者认为,比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现代化教育理念仅靠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实现的。在信息化教学的实现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

将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必然的结果,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将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部分,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但传统的以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媒体的传统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对于以公式推导、逻辑推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讲解更符合学习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不考虑课程内容特点,过度强调课件制作形式和多媒体使用程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许多教师会对多媒体设备产生依赖,甚至会出现不用多媒体不会上课的情况。教育技术的滥用让很多教师将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由照本宣科转为照屏宣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要么忙着抄课件内容,要么上课不专心等着课后复制课件;要么跟不上教师ppt课件的转换速度失去兴趣而放弃听讲,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空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其后果令人担忧。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既要吸收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优势,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条件将知识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资源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不要把重点放在多媒体技术的呈现效果上。

2.教育技术与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成为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推广和应用,很多教师都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课件制作,课程上网等,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关于用ppt文件制作课件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但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将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以ppt文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再加些图表。据调查统计,在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中,音频文件的使用率只有13%,视频文件26%,而“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和“表格曲线”的倾向分别为79%,75%和67%,三者的集中程度均很高。许多教师还缺少利用内容更为丰富独立的视频、音频和表格曲线文件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学校应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合理设计技术使用方式,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

(2)对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各高校都投人了大量资金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但很多教师对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做科研的时候到网上图书馆查阅信息、上课的时候在多媒体教室使用课件,远远没有发挥信息化建设应该发挥的作用。高等教育信息化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二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这种新型教育形态的建立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随之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交互性更强的教学形态,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合理调动、组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教学过程由教师单项输出、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多向交流的模式;将学习变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灵活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环境和平台;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学校应引导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学校管理方式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9

摘要: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课程建设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并且对其他课程起辐射、带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考核评估等多方面的建设,其在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职教育要点意义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要点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同时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建设是核心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是相呼应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同时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要齐全,使之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并且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指标。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负责人应是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他应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资源的学术组织者,对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手段建设是切入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不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更方便了学生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五)考核评估是保障

课程质量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课程评估是做好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展对课程的硬件和软件的评估,可以了解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把好课程建设质量关。通过课程评估和对合格课程的检查验收,为制定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学校、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要亲自抓好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精品课程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必然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从而保证优质课程和资源的丰富。而且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团队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一个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整体提高。不但从根本上取代了传统的“传帮带”模式,而且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训练营。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广大师生想要从事精品课程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的一些评判标准也是对参评学校的网络建设、网络连通率等间接地起到了强制性改进作用,一旦有问题暴露,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三)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尽可能去拓展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扩大对外影响,让更多的人可利用这种资源来学习,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前者是开发利用资源,后者则是校际间的共享,这种共享只有在精品课程建设框架下方可实现。精品课程汇聚了最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各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将减小资源浪费。在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中,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精品课程建设中,从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有利于推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建设

面对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师资紧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矛盾突出的现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所提供的优质资源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它的建设还推动着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着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精品课程是相对基础的,同时又能使多数人从中受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搞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高职课程有示范性和推广辐射作用,通过宣传和推广精品课程,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重在过程和发展,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杨东铭.能力本位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5-58.

[2]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62-64.

校本课程优质课课件篇10

本年度为区教育文体局“教育质量年”,我校将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法令法规,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改实验,配合学校中心工作,“抓常规、重基础、讲规范、创特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全校的教学水平,使我校的教务工作和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奋斗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校成绩较上学期有明显进步。毕业班跟踪平均分、跟踪全科合格率,确保全区前6名;初一、初二期末跟踪平均分、合格率力争进入全区前7名,在现有基础上要做好尖子生的培养。对于目前面临的初一、初二基础差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末统考平均分力争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缩小与兄弟学校的差距。

三、具体工作

(一)继续落实好课程标准,正常教学秩序

1、按新课程标准规定,开设好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课,保证师资配备的质量。

2、加强学校体卫工作,抓好“两操一课”,初一、二、三年级开设好健康教育课程,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健康知识,增强防病、防近的意识,增长青春期卫生常识。完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保持女子排球队的优势,争创排球特色学校。

3、初二年级开设人防课,提高学生的防空观念、防灾意识,掌握必要的、基本的救生方法。

4、各年开设预防艾滋病教育、du品预防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

5、根据师资现状和学校的需要,根据课务的变化,调整优化任课情况。

6、组织好本学期各类考试考查,提前安排考前辅导,认真做好考务工作,严肃考风考纪。

7、利用现有劳技教育的基础优势,争创劳技特色学校。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发扬上学期的优良作风,本学期要鼓励全体教师多听课,多评课,多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多探讨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听课数量在8课时/人以上,教务处人员听课数量在20课时/人以上。3、开展好一年一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推出一批教学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向兄弟学校展示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接受兄弟学校(有条件的话,可邀请学生家长)的评判。

4、鼓励教师大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容量,ji发课堂教学趣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期末继续做好多媒体课件评比工作,推荐优秀课件参加区级以上竞赛。

5、在总结上学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有重点地做好教学专项调研工作,调研1个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做好总结及时反馈,本学期要在调研的深度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提高教师基本功,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在全校各级部门中起表率作用。把普通话使用放入教师的考核当中,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并举办相关的活动,进一步巩固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钢笔字比赛),进行备课、听课、评课及说课活动。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展周际性的活动如:读书剪报活动周、演讲话剧活动周、古诗文欣赏周等等。

(三)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形成我校骨干教师梯队

1、继续对现有的“结对子”教师做好管理工作和指导工作,使“结对子”工作成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成为促进指导教师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优化我校教师智能结构,发挥最大功用的有效方法。

2、本学期启动校级骨干教师评定。在上学期“优质课”评定的基础上,评审出我校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下学期确定校级名教师作好准备。以此来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壮大,促进骨干教师梯队的形成。

3、对青年教师做到“放心、放手、不放松”,鼓励争先,鼓励挑重担,从思想、业务、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帮助,要求青年教师“争先、争鸣、不争利”。继续做好每年一度的区级优秀见习教师的评比、推荐工作。

4、利用我校现有的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经验介绍、专题讲座等形式履行指导教师的义务。本学期将在“结对子”教师中评比优秀指导教师。

5、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参评“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骨干教师的知名度,创造机会推出一批代表我校较高教学水平的骨干教师。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备课组作用

1、根据本学期实际情况,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布置教学工作。

2、倡导青年教师“夜办公”,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