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8:23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1

【关键词】自由贸易实验区;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开放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以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世界人民谋求福利。

目前关于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颇多。克鲁格曼(Krugman,1991)在贸易集团数目与世界福利关系的研究指出,世界福利和贸易集团数目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一种U形状。而对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实证检验研究显示,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事前预测,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事后说明,Chirathivat(2002)运用CGe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福利收益。Krueger(1999)的引力模型结果表明,naFta对墨西哥来说,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研究自由贸易区在我国实践的问题。丁国杰(2011)指出,未来上海应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免税购物功能以及离岸贸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孙玉敏(2012)指出,上海综合保税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带有“自由贸易园区”基因的“试验田”;雷仲敏(2010)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把浦东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国外研究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但国内研究尚未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实验国家各类开放政策相联系。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了自贸区谈判的步伐,以期“抱团过冬”,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雾霾。笔者认为,建设并实践各类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潮流,中国政府十年来一直积极稳步地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11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在确保国家和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南北类型”自由贸易区,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内经济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我们根本没有可借鉴的范本。一招不慎,就可能付出长期的代价,特别是对于服务贸易的谈判,必须谨慎对待,全面考量。因此,在全国现有的保税港区中,选择一地搞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提供依据的扩大开放的措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及基础

考虑到对全国的带动示范作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首选地点是上海。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意义就是要立足于全国发展大局,充当新时期国家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不断增强服务全国、履行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功能试验,力争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示范经验,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以开放带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做贡献,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与基础较优越。首先,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突出: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区域处在北连日本、韩国及北美;南下东盟、经苏伊士运河直通西欧的交通枢纽位置,发展国际贸易区位优势明显。其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可通达全球各主要地区,发展国际运输、国际转运优势明显。再次,上海航空、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发达,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以海铁、海陆、海河和海空联运为纽带,把海港与内陆喂给点、集散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国际物流链,把内地经济腹地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连接起来,发展多式联运,外引内联优势突出。最后,上海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开放和保税业务经验丰富,它拥有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上海综合保税区,拥有浦东开放开发,外高桥、洋山、浦东机场等不同类型保税港区建设的成功运作的经验。因此,上海作为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基础条件最好。

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功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应该是国家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效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一项措施,从国家开放政策上考量,上海自贸区不是一般教科书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港),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验基地。即把国家各项扩大开放政策先放到上海自贸区试运行,取得经验后再复制推广,让全国享受制度“红利”,以增加国家开放经济的弹性,促进转型时期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服务贸易,把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国家各种开放政策试行挂钩,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在此前提下,结合考虑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全国创新提供经验,带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转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难点是国家进一步扩大的开放政策如何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有效地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说来,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3点:

1.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试验基地开展建设。《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近年来,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极力推动下,tpp范围有扩大之势,其发展必将对现有的北美自贸区、东盟、东盟+中国自贸区的亚太多边自贸关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外向型意味着要求自身加入更多的多边自贸协定,以破解美日借tpp制约中国的企图。目前的问题在于tpp的准入门槛有多高以及对我国适用与否。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开展tpp对我国适应性的试验探索,将上海自由贸易区视为一个小型tpp,进行功能模拟试验,为我国参加tpp谈判提供依据。

2.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开展中美Bit谈判的试验基地建设。Bit(双边投资协定)的核心是围绕对外国投资的待遇、外汇收益的汇出、争端的解决以及征收和国有化的补偿等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探讨。目前,中国已经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1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成为仅次于德国签署此类协定最多的国家,其中生效的协定已达到100个。此外,我国还正在与加拿大等国进行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目前,中美谈判的主要分歧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投资定义、劳工、业绩要求等。因此,将中美Bit谈判分歧要点纳入上海自由贸易区功能运行模拟解决,为今后中美Bit谈判提供服务贸易开放实践的支持。

3.把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使用“共同开发”手段解决南海问题的试验基地。首先,研究借鉴泽西金融岛运作模式,开展“隔离式”的离岸金融建设的可行性。离岸金融在学术上一般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离岸金融有着“金融特区”的属性。设想中的上海离岸金融模式——内外隔离型离岸金融模式,业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其次,利用上海的技术力量和南中国海有利区位条件相结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虚拟经营的现代经营理念,研究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与三沙市联手建设离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方案,联手打造一个亚洲石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国家实现持久支持宣示的维权行动,促进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带动沿岸国家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合作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做贡献。

笔者认为,通过开展以上三项自由贸易区主要功能的建设,可以实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机结合的目的。

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作方式

按照“二线管住,一线逐步彻底放开”思路运行的上海自贸区运作方式应该把握以下两点:

1.上海自贸区的运作要有按有别于保税港区的方向进行合理构建。笔者认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三是政策的开放度,最主要的是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自由贸易区要求外汇政策率先开放,税收政策要有国际竞争力。为此,以“敢于突破”为基点,研究借鉴开曼金融岛运作模式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包括:试行“中国美元”在洋山岛免税交割的可行性,试行开曼金融岛公司注册“豁免条款”的可行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基地,增强税收政策的国际竞争力。

2.上海自贸区应采取不同执行主体的运作方式。基本思路是依托现有的3个保税(港)区,即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及洋山保税港区,开展分工合作,分别执行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功能。笔者认为,外高桥保税区,其保税业务监管经验丰富,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相关条例试行运作的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毗邻内陆,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中美Bit(双边投资协议)相关内容试行运作的功能。洋山保税港区,具有特殊的海岛地理优势,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的离岸金融建设相关功能,开展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实验。

参考文献

[1]ChirathivatS.aSean|ChinaFreetradearea:background,implicationsandfuturedevelopment[J].Journalofasianeconomics,2002(13):671|686.

[2]Krugman,p.iSBilateralismBad[m],inHelpmanandRazin.(eds)internationaltradeandtradepolicy,Cambridgema,mitpress,1991.

[3]雷仲敏.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探讨[J].科学发展,2010(3).

[4]孙玉敏.上海综合保税区:挺进自由贸易区[J].上海国资,2012.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2

abstract:withthelistingofthethirdbatchofthepilotFreetradeZonerecently,theconstructionofChina’spilotFreetradeZonehasenteredanewstage.thecoreoftheconstructionofthepilotfreetradearea,throughthesysteminnovation,isboostingthecomprehensivedeepeningofreform,enhancingthegovernment’sgovernancecapacityanddockinginternationaleconomicandtradenewrules.asthefirstpilotofpilotFreetradeZone,Shanghai,Guangdong,tianjinandFujianhaveaccumulatedtheexperience,whichcanbereplicatedandbepromotedinpractice,butalsoexistproblemssuchasgovernmentregulationfailedtoloosen,andthereisnotherelevantregulationstothe“siphoneffect”ofthenon-pilotzone.therefore,thenextstepintheconstructionofpilotFreetradeZoneshouldpayattentio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governmentpromotionandthemarketdecision,thecooperationbetweenthepilotzoneandthenon-pilotzone,therelationshipbetween“reformandinnovation”and“legalevidence”,administrativesimplificationandsoon.

Keywords:pilotfreetradezone;comprehensivelydeepeningreform;institutionalinnovation;administrativesimplification

自由?Q易试验区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随着2017年4月1日,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增加到11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肩负着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1],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的探索性实践。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制度创新是我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内涵。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突破口,推进投资管理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和综合监管制度创新,进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形成以制度创新拓展开放层次,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

自由贸易试验区用制度创新取代政策优惠,体现出了“行政收缩”和“政策克制”的特点。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挖掘政策洼地,没有特殊政策,而是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制度创新,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出场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经济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如何突破各类政策性的“制度红利”,主动构建新的投资贸易经济秩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上海等外资比重大、国际化程度高的地区需求更为迫切。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2015年4月27日,天津、广东、福建3个自贸区成立。2016年8月31日,中央又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增设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至此,国内共3批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源于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上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已释放殆尽,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隐性壁垒逐渐显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可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与我国当前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存在一致性,有着深刻的深化国内改革需要的背景。另一方面是主动适应世界经济贸易投资领域新规则的需要。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投资领域的规则体系正在重拟,美国主导下的多边、区域、双边谈判,正在重塑全球高标准的经贸规则体系,对我国外部环境和区域合作战略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自由贸易试验区必须主动承担全面开放战略的先行先试任务,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的高规格新标准,形成一套适应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重构我国面对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我国其他经济性特区的关系

先试验再推广的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节奏。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始终是主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进程,以特区先行先试为主要的推进路径。从1979年起,所有重大事项的改革都从特区试点开始。从1980年成立的“经济特区”,还有后来开辟的“开发区”和“高新区”,之后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陆续出现的10多个“部级新区”,近些年又设立了“自贸区”等等,都是我国稳妥推进改革开放战略的产物。

1.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性特区中的一种,是在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设置,并在该地区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减免关税等优惠制度,以达到有效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最终实现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性堪比当年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经济特区,但在选择标准、主要任务、目标定位和着力点方面有所区别。在选择标准方面,经济特区对接港澳台,重在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自贸区的建设横贯东西南北、联动各大区域,重在自我转型和升级;在主要任务方面,经济特区肩负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先行先试任务,而自贸区是我国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主动开展的改革试验;在目标定位方面,经济特区对接港澳台的小经济体模式,其典型形式是“三来一补”的贸易形式,易出现企业依赖退税补贴、缺乏自主创新动力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而自贸区对标美日欧的大国经济体模式,目标定位于建立健全先进市场经济体制;在着力点方面,经济特区在于减免关税等政策优惠,而自贸区在于以准入放开和国民待遇来消除政策壁垒。[2]

2.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鼓励类项目进行税收减免(如企业所得税的“两免三减半”)、优惠提供工业用地和其他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金和实体投资办公司、办厂,从而带动当地经济起飞。经济开发区既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规律又着眼于区域发展规律。

与经济开发区往往主要承担引入优势或新兴产业,拉动地方经济的单一功能相比,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内容则丰富得多。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取消了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允许外国船只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同时还吸引外资办厂,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大型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等,以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发展。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是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体现,发展良好的经济开发区,也是对自贸区的补充和支持。

3.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在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设立,依托于智力密集、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开放环境,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通过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扶持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D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是我国探索向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相对于高新技术开发区侧重于产业发展规律的特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功能趋向综合。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的持续增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从最初的以进出口贸易为主,逐步扩展到贸易、加工、仓储、金融和商品展示等多种功能,功能愈加综合,且大幅提高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二是管理愈加规范化。与高新技术开发区更加偏重产业扶持政策相比,自贸区则在关税、审批和管理等政策方面更加具有灵活性。政府通过设立“负面清单”,有效地扩大了协定覆盖的领域,产生了更大的贸易创造,减少了贸易转移。

4.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保税区

保税区是继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另一种经济性特区。保税区由海关实行封闭管理,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享有“免证、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具有进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等功能。其最大的特点是区内货物在区内企业间可以自由地转让、转移,甚至出口他国,但进入国内市场则要征收关税和增值税。

自贸区和保税区基本管理手段相近,但拥有更大的开放度。第一,自贸区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察制度,区内货物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由存储、交易和加工,而保税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外”政策,在海关进出口和管理方面并没有完全放开。第二,保税区在金融和投资领域基本不涉及,在贸易领域也仅限于提升货物贸易量和物流加工。而自贸区实现了投资、金融领域的开放,并扩大了金融在贸易领域中的服务范围和制度创新。第三,保税区的设立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其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地方经济,而自贸区的设立是国家行为,目的在于促进国际贸易、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布局设立和建设,体现了以点带面,多点开花,拉动地方,辐射全国的总体思路。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无论行政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给予了最高级别的定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区”相互之间并不是排斥的,同一个地方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区”的身份。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定位:开放的市场环境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我国实施新一轮高水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动作为,是构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突破。

(一)突出制度创新,重塑政府与市场边界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曾是市场培育的主体,然而随着市场不断发育成熟并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政府继续承担主导角色不但渐渐失去效力,反而可能抑制市场活力。因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是一种审批型经济,只有得到了政府许可,企业才能进入市场,因而作为市场经济最核心功能的配置资源功能,在本质上是由政府承担的,而不是由市场承担的,这种关系已经很难适应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对外经济关系上,这种审批型经济的局限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家鼓励外商来中国投资,但复杂的行政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外商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从国际高标准的开放观来看,这种体制上的障碍事实上也使开放度降低了。[3]

重塑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防止用行政逻辑代替市场逻辑是十八大之后改革的主旋律,改革的宗旨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只履行监管和服务职能。“负面清单”已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标配,继“负面清单”后,李克强总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其中,“负面清单”是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权力清单”是明确政府能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这三张清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逐渐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自贸区试验正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从审批限制型体制向监管服务型职能转型,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二)释放改革红利,发挥示范、辐射、联动效应

自设立以来,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改革的系统集成,成?榱巳诳?放和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在先试先行、探索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中,逐步积累了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的经验,具有极强的示范、辐射和联动效应。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先行试点,要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借鉴的“制度试验池”和适合推广的新模式。二是作为大型的资源配置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拥有丰富高效的生产要素,并拥有与之关联的贸易、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和其他服务业等。这些产业既能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惠及上下游产业,吸引大量投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能带动“引致需求”的出现,促进航运业、教育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带动了所在城市的产业呈现螺旋式上升,为周边区域经济带来显著的福利增长。三是非试验区应尝试主动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溢出效应”,探索区域联动的新路径,让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红利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释放。

(三)对接国际规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就是要建立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先行先试国际经贸高标准新规则,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证样本,进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全球化经济治理格局正在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就是我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打造新时期面向世界、深耕亚太的战略载体。二是主动对标世界贸易投资新规则。在tpp、ttip和Bit三大自由贸易谈判的推动下,世界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构,其发展前景包括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等。因此,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通过对标国际贸易投资的高规格新标准,使之成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三是主动承接我国开放战略的先行引领使命,为推动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创造经验、积累经验,引领全国开放升级。

三、沪粤津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探索经验与可复制性

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进程中的“先头兵”,以扩大开放倒逼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建设经验。

(一)单点“试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3年9月,国务院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自贸区,拉开了我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帷幕。作为新一轮区域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推出了四项制度创新。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仅启动一年多就将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调整为139条,缩减幅度为26.8%,进一步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通过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贸易监管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的的金融制度创新,初步构建起金融服务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以转变政府职能核心的事中事后制度创新,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便利了企业的市场活动,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4]二是探索建立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新型开放格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破解改革难题,试验区所实行的政府管理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在金融、贸易、航运和文化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优质服务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区内集聚,形成了相当的集聚效应。四是通过更为开放的投资领域、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更加人性化的监管措施,大大强化了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五是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如“法无禁止即可为”、“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统一营业执照样式和海关海事监管制度创新等,有力推动了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二)局部“小试”:开放前沿阵地粤、津、闽

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一年后,我国继续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增设了三个自贸区。这既符合我国“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也体现了自贸区发展“前赴后继”的切实需求。这一举措在更大范围中推广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经验,同时发挥地缘合作优势进一步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1.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广东省既是我国早期改革的试验田,也是内地与港澳合作的先行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基本要求。一方面,通过六大制度创新打造了制度高地,进一步提升了广东的开放度,走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广东步伐”。在投资制度方面,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一口受理、综合窗口”模式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越走越深,不仅完善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重点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而且通过细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了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在贸易方面,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出了“快速验放”机制、“三互”通关模式、“互联网+易通关”模式和“智检口岸”等成果,初步建立了以贸易便利化为导向的智能化大通关体系;在金融领域,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了金融监管配套细则,在外汇管理改革、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集团内双向资金池试点、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等领域频频创新;在法治领域,探索出了前海法治示范区、前海法院、涉及多领域的仲裁院以及前海国际法律咨询中心等多项法治建设成果;在政务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领域,推行了“简政放权+事中事后监管”相互促进的制度改革,建立了企业信用体系等。另一方面,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结合自身地缘优势,积极探索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在广度上拓宽粤港澳合作领域,放宽或取消港澳投资者准入限制;在深度上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例如建立粤港澳金融合作创新体制、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且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粤港澳交易规则的对接,打造粤港澳联手参与国际竞争的合作新载体。目前,改革创新效应已经在粤港澳扩散,三地通关时间大大缩减,金融合作深度推进,法律合作在融合创新中步步推进[5]。

2.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位于我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向外贸易的重要通道,立足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天津港枢纽交通优势,辐射带动北方经济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一是着力促进北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改革“走出去”和“引进来”投资管理方式,减少和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同时支持企业及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此外,以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巩固天津市作为国内最大汽车口岸功能,以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和邮轮保税供给等创新试点带动快速消费品市场发展。二是着力促进北方地?^金融领域开放创新。重点依托融资租赁优势平台与政策,加快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环境,吸引各类租赁类企业进入自由贸易试验区,使其成为我国融资租赁聚集高地,进而带动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解决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统一内外资企业外债政策。[6]三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欧亚大陆桥,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创新电子口岸监管模式,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作用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增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服务功能,提升北方地区口岸辐射功能。

3.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福建自贸区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突出对台“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定位为闽台交流合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形成了符合福建实际、具有福建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模式。至2017年3月1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开展了9批225项试验任务,推进了一批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其中80项为全国首创。其中向全国推广复制最成功的做法是“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将企业注册时间从以往的29天缩短至1天。[7]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经验主要有:一是“内外一致”。对于“负面清单”之外的项目,法无禁止皆可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视同仁,逐步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经营范围限制和股比限制等措施。二是“台外有别”。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和资金、人员往来便利,实现“对台更开放”。包括降低了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准入门槛,并率先试点台车入闽、闽车入台等。三是“一办三管”。采取了“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一办三管”的省、片区、园区的职责体系。四是“区区对接”。建立环海峡跨境自由贸易区,从FtZ模式向Fta模式转变;建立环海峡跨境自贸区,取得台湾当局呼应,增进两岸经贸合作的互动性。[8]

(三)试验中面临的共性难题

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3年多的“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分布于我国4个省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在与国际规则、政府服务、运作模式等方面接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积累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探索仍在路上,并存在一些“硬骨头”。

1.政府管制未能有效实质松绑

当前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大多集中在功能性制度创新上,体现出政府管制未能松绑。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可以分为结构性制度创新和功能性制度创新两种,结构性制度创新涉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权调整,功能性制度创新对此并不涉及,只是在办事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因此,如何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突破现在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出制度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自由贸易试验区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此外,制度性限制依然明显,短期之内难以破局。例如,金融开放创新、相关法律法规调整等涉及中央事权,需要国家部委甚至国务院同意才可以落地实施,因此中央层面与地方层面的协调推进仍有待加强。

2.对非试验区的“虹吸效应”呈现

自由贸易试验区极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在短时间内对周边区域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减缓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境内关外”,拥有更高的开放度和管理自由度,对跨国公司和海外资本等拥有天然的吸引力,成为其设立运营中心、营销中心和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的首选之地。另一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等创新政策,为外贸企业在一线区域内进行转口贸易、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等带来了很大的税收优惠和政策便利,在企业的经济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都大大降低的预期下,势必会“虹吸”到更多的外贸企业。这使得非试验区原本有限的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从而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

3.相关法律层面的建设滞后于探索实践

法律是改革的制度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但相较于丰硕的投资管理等制度创新成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公平竞争、知识产权、劳动标准和环保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创新成果与之并不配套。从国家层面来说,当前能够查询的只有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尽管在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天津、广东和福建三大自贸区,以及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但是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等行为进行全面和明确的规范。截至目前,我国只有一部由民间法律服务业协会与律师事务所实务人员合作编撰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法规政策汇编(中英文)》正式出版。[9]从地方层面来说,虽然在国务院出台的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均提及由地方政府自行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制度,但其存在效力位阶低、经济主体认知度低、协同性差、执法难度大等问题。

四、“中试”推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上海探路、粤津闽三省市小试,探索出了制度创新的新领域,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积累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全国上下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对外开放的信心。在各省市的内生动力推动下,中央政府再次批准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7个省市开展自贸区试验。在未来的探索和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政府推动与市场决定的关系

国务院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三张清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其导向就是要划定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充分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或者?化审批;凡是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更高的活动,一律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有效分离和有机结合,使市场和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让中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一是要重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角色,缩小政府的职能范围,实现权力规则游戏到市场规则游戏的转变,政府从经济发展的引导者走向支撑者,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转变为环境塑造,从直接进到企业的围墙内干预到退回企业围墙外做好服务,并在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出台过程中,更加广泛地听取社会、市场和公众的诉求。二是要拿出魄力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推进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放松企业的外部融资制约;改革以规模为导向的产业政策转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建设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三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要进行自身的重构,要从过去靠吃政策偏饭的发展模式转向靠市场竞争吃饭、靠创新能力盈利,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非试验区的关系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非试验区应当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协同发展关系。一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做“苗圃”,而非“盆景”,做到建设经验可复制可推广。例如,通过前店后厂、前库后店等形式,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非试验区的互动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设置总部,而在非试验区创建生产基地,这样可经由企业产业链网络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延伸到整个区域,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非试验区政策、改革的双向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另一方面,非试验区要积极化解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虹吸效应”和“挤出效应”,并大胆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举措,主动承接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外溢、辐射带动,形成区内区外联动发展格局。但在借鉴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制度复制不是简单的制度移植,而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因而要根据适用性原则主动复制实施相关制度,并结合实际进行适度制度创新。

(三)“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的关系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改革开放下的新生事物,各种政策运用都自在探索时期,政府在统筹管理过程中既要注意既有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又不能压制了改革创新的新生力量,要善于运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一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当在立法进程上先行先试并取得突破,这不仅是全面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世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经验的有益启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凡属重大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在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10]。另一方面,在强调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同时,也不能因此而扼杀了改革创新的能动性。“于法有据”中的“据”,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为“据”外,确认法律没有规定也是一种“据”,即法律无禁止性规定。此时,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就可主动发挥改革的先试先行的功能,做出有利于开放、有利于改革的规定或解释。此外,可以尝试研究在不违背基本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机制,对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11]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3

一、全球自由贸易区得到蓬勃发展

一般来讲,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业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开放投资,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涵盖所有成员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区域。

早在1950年代初,美国就提出可在自由贸易区发展以出口加工为目标的制造业。1960年代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一形式,从特殊的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出口加工区。19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还积极向高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发展,形成“科技型自由贸易区”。如今,全球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非常迅猛,范围遍及各大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了775个,占65.6%。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典型意义,而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他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中欧自由贸易区、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等。

从总体上来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来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而自由贸易区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原因和独特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扩大设置地区和国家的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进一步提高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能级,并且进一步增加外汇收入;二是可以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作为国际投资中心的地位,利用区内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三是可以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一般来讲,通过在港口、交通枢纽和边境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可起到繁荣港口、刺激所在地区和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的作用。

如今,全球各类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趋向综合,管理不断加强,而且立即免税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削减关税的过渡期逐步缩短,并且推进单边降低关税和促进多边谈判。在服务贸易和投资措施方面,主要是实行“负向清单方式”,并且推动资本的充分流动。从自由贸易区的类型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一是转口集散型。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是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事货物转口及分拨、货物储存、商业性加工等。二是贸工结合、以贸易为主型。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同时还存在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这种类型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三是出口加工型。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从事产品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

二、上海改革开放发展获得重要机遇

对于上海来讲,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必将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的机遇,同时也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支点。按照建设方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面积为28平方公里,即为原来上海综合保税区的范围,其中包括2005年建设的洋山保税港区、1990年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及2010年9月启动运营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片土地不仅正被寄予厚望,而且还需要获得成功和得到推广。为此,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围绕国家战略,先行先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新的国家战略,是在上海进行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十分深远。此项重大举措,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同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还需要同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结合起来,在上海取得试验成功,在全国得到推广。

二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标准。

说到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就是要把这个特殊区域建设成为同国际上全面接轨的先行先试区。同时,这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是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各项改革开放工作的影响大、难度高。为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一定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率先探索高标准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路径,既要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又能够与国际上一系列的高标准制度进行规范接轨,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各项工作。

三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抓住重点领域,积极推进。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4

有分析认为,四川省与重庆市、陕西省三个西部省市同时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代表着自贸试验区建设在西部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阶段。四川有望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暨建设动员大会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举行,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为试验区揭牌,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分别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铜牌授予成都市和泸州市。

四川自贸试验区由此正式运行。

四川自贸试验区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三大片区。根据功能定位,四川自贸试验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四川改革开放进程中又一大事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揭牌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实践成果。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和重托,是四川改革开放进程中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王东明强调,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批复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高水平高端化推m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营商环境现代化,努力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一要紧扣制度创新核心任务,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与我国开放战略和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积极创新投资管理体制、贸易监管制度和金融开放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建立与试点举措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强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联动,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二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和川南临港片区“三大片区”功能作用,进一步整合临空、临铁、临江优势,共同走出具有四川特点的开放发展之路,着力打造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三要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精准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性航空枢纽、国际铁路运输重要枢纽和区域性水运口岸,大力推进铁公水空联动发展和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四要加快聚集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双七双五”和一批万亿级、五千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推动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服务“一体化”走出去,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五要深化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加强与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交流协作,加强与沿边重点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对接合作,加快建立与沿江重要枢纽城市的高效联运模式,着力打造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王东明强调,全省上下特别是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都市、泸州市、省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列出任务清单,明确具体责任,实行挂图作战,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创新的胆识、务实有力的举措,扎实抓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四川省省长尹力在致辞中表示,中央决定在四川设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中央对四川的信任和支持,是四川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我们将把落实试点总体方案作为首要责任,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环境打造作为重要保障,努力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对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热忱欢迎广大企业家把握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机遇,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扩大在川投资,共创美好未来。真诚期待各驻华使领馆机构和港澳台地区经贸机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四川汇聚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热切期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助力四川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衷心希望广大媒体宣传推介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让世界更加关注四川、支持四川的发展。

“三大效应”和“六大红利”

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紧扣“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西部开放等国家战略,现在又增加了自贸试验区的牌子,其意义和价值何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从诺贝尔奖得主伊利亚・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说起,对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了精辟的论述和大胆的预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李后强说,“耗散结构理论表明,只有开放的系统,能够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永葆生命力。自贸区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开放是主线。”

李后强认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四区一高地”,即建设西部门户城市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在李后强的论述中五次提到“开放”,他说,西部省份本就承担着“向西开放”的使命。尤其四川是承接华南华北、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自贸试验区势必带来灯塔效应、支点效应和联通效应“三大效应”,和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六大红利”。

“四川自贸试验区将是风向标,其经验将会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与升级。这就是灯塔效应。”李后强解释说,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实质上是给予地方更大鼓励、更多自由,让其能把手里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像一个支点,能撬动四川乃至整个西部的经济活力”。

所谓“联通效应”,是指四川自贸试验区依托双流航空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川南临港口岸、成都中欧班列,以及内陆开放必备的空、铁、公、水联运的立体综合开放通道体系所带来的效应。李后强补充说,“联通效应”除交通之外,还有信息、人文等的联通。

“三大效应会进一步带来六大红利。”李后强以学者独到的眼光详细分析了四川自贸试验区有可能带来的“红利”:四川作为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承担着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等重要使命。“四川自贸试验区给四川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作为一块政策试验田,自贸试验区能在政府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监管模式转变上,进行改革创新,形成可复制的、可推广的经验。”李后强说。

与此同时,通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搭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吸引国际技术、人才、资金要素等,四川自贸试验区将带来更多经济红利,“比如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增加就业等”。李后强认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社会红利、文化红利、教育红利和交通红利。例如文化红利,要实现“送出去卖钱,引进来分享”。

李后强举例说,“比如四川独有的熊猫,将来不仅能担当国家友好往来的形象大使,还应借开放的平台,成为文化传播出去。”说到熊猫,李后强很有感触,他说有一部电影,“有熊猫,有功夫,都是中国的东西,却被他人拍成电影挣钱。以后我们也该做这样的努力。”

四川自贸试验区有助于四川搭建辐射西部地区的开放平台。李后强指出,“要开放,就得有往来,有通道。通过开放通道多式联运、无缝对接、内外畅通,最后构建成中东西互济、水陆空统筹的对外经济走廊,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与‘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联通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李后强表示,他很看重四川自贸试验区将会带来的教育红利,他期待能借助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东风,打开大门,畅通路径,引进真正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能实现普及双语教育,甚至普及多语教育,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李后强建议,四川要积极探索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制度安排和可行路径。“尤其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表明国家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有效发挥西部地区巨大市场优势的意志和决心,应该积极把握机会,并以‘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心态’迎接挑战。”

三大片区变化初显

四川自贸试验区揭牌半个多月后,记者已在成都天府新区、青白江铁路港和川南临港三大片区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自贸区挂牌以后,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管理委员会“一口受理”大厅、综合办证服务区、税务服务区即开启了办证流程、多语种服务工作。其中,地方税务局设立了专门的服务区,企业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结所有业务。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到此咨询税收政策的外资、外向型企业明显增多,管委会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招聘了一批英语专业8级、“海归”专业人士,负责为外企、特别是外籍个人的专项服务。

而在拥有四川全省惟一一个整车进口口岸的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业务进展。围绕进口整车业务,有关从业者开展了多项商贸活动,签约入驻了4家平行进口汽车企业、开展整车进口口岸推介活动,为汽车贸易企业开具全国首张针对中欧班列针对多式联运提单。位于该片区的平行进口汽车展示交易中心也即将投运。据了解,以展示交易中心为基础,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正探索覆盖整车进口服务、进口汽车销售服务和售后市场服务的进口车产业链,预计2017年,整个片区将实现整车进口2000台、货值突破10亿元的“小目标”。

在川南临港片区,泸州市国税部门创新模式推出“税收优惠直通车”服务,与入驻自贸区的企业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定期上门问诊,提供办税辅导、风险告知、信息反馈等服务。片区的行政审批局将以往的“材料齐全才能办”变为“边补充材料边办”,一系列创新模式的推行让审批办件率提速80%。有数据表明,截至到4月24日,川南临港片区新成立企业是146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6%。

记者了解到,按照“半年出成果、一年可复制可推广、三至五年成体系”的要求,未来三年,川南临港片区将实现新增注册企业10000家以上,注册资本1000亿元以上,引进市外资金1000亿元以上,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00亿元,新增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100家,与100个国(境)外城市建立贸易合作伙伴关系;集装箱吞吐量达100万标箱。

据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90.32平方公里,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9.68平方公里,川南临港片区19.99平方公里。依功能划分,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性航空枢纽,打造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高地;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川南临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盛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四川在内的七个新增自贸试验区获批的消息是2016年8月底公布的,实际上四川省在2013年就提出了设立自贸区的申请,当时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首先向省上有关单位提出来的。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5

带动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扩张

服务领域进一步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是自贸试验区试点的主要任务,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带动了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5396亿美元增加至7130亿美元,年均增幅15%,而同期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趋势,从4.16万亿美元降为3.95万亿美元。

目前,外资准入限制是世界各国限制服务贸易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发展服务贸易,各国实行了服务业逐步开放政策。我国通过设立自贸试验区试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服务领域的开放。此次国家新增7个自贸试验区,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最为直观的是,自贸试验区数量攀升,服务业开放范围和领域扩大,将大幅减少我国服务市场的准入限制,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快速攀升,扩大我国服务进口规模。

同时,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将有利于换取服务贸易伙伴加大对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为我国服务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此外,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投资贸易自由化措施,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也将便利我国服务企业“走出去”,促进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

促进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发展

我国新增的自贸试验区将聚焦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带动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发展。

根据定位,新增的7个自贸试验区侧重于不同服务领域的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

辽宁自贸试验区主要集中于高附加值的国际航运服务、国际物流服务,以及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发服务等领域。

浙江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过程,将建设集大宗商品交易、国际结算、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易平台,推进海洋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国际物流等服务贸易的加快发展。

河南自贸试验区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重点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和信息等领域服务贸易发展。

湖北自贸试验区主要围绕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

重庆自贸试验区重点推动航空服务、国际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服务贸易量和质的突破。

四川自贸试验区重点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

陕西自贸试验区主要围绕航空物流、文化旅游和能源、金融等领域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以上7个新增自贸试验区通过在各自的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开放和自由化,积极对接高标准的国际服务贸易新规则,为我国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提供规则保障,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新增7个自贸试验区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二者的优惠政策,为保税展示交易、供应链管理、商业保理、保税中转和大宗商品延迟交付等新型贸易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拓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研发、国际结算、分销和仓储等服务出口功能,带动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拓展与主要伙伴的服务贸易

新增7个自贸试验区根据各自的定位,将面向特定的国家和地区,重点开展服务贸易自由化活动,从而提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发展。

辽宁自贸试验区将打造成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并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这将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东北亚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尤其是针对日韩;四川自贸试验区将探索中国与欧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开放先行区,加大对欧盟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这将带动我国与欧盟之间的服务贸易发展。其他新增自贸试验区主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特定领域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如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庆、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向西开放,湖北、河南自贸试验区突出扩大内陆开放,促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6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重点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这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制度创新,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对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先行先试,使试验区形成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来说,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有利于形成参与国家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通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的具体体现。

2.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决定在试验区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和事项。这是政府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性的体现。

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原则。这说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并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设立自由贸易区是一种改革,要通过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

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这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要遵循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规律来认识事物。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先行先试,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5.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重点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创新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①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②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③限制和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部分资源性外资项目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作。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

a.使我国经济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

B.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C.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D.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3.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对中国来说,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有利于

①形成参与国家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③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彻底解决“反倾销”问题④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为了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我国应该

①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③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④限制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这是我国政府在履行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6.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决定在试验区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和事项。上述做法意味着

a.要根本改变政府职能

B.要切实优化生态环境

C.要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

D.要以对外开放为中心

7.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应该

①发挥好政府作为我国权力机关的作用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④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通常情况下,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提高将大大增加机场、港口、仓储物流业的竞争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说明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客观性④部分制约着整体,整体的功能决定于部分的功能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9.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先行先试,使试验区形成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从哲学角度看,“先行先试”主要是强调

①矛盾普遍性即事物的个性②矛盾普遍性即事物的共性③矛盾特殊性即事物的共性④矛盾特殊性即事物的个性⑤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⑥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在状态、属性和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

a.①③B.③⑤C.④⑥D.②⑥

10.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这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②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主流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11.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坚持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之成为我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发挥示范带头、服务全国的作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方法启示我们

a.要坚持从普遍性到特殊性

B.要坚持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再由特殊性到普遍性

C.要坚持从特殊性到普遍性

D.要坚持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

12.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改革。它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辩证的否定的观要求我们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13.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重点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作,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将成为我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发挥示范带头、服务全国的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1)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什么经济意义?

(2)面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动,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训练】参考答案

1.B2.D3.C4.a5.D6.C7.a8.B9.C10.a11.D12.a

13.(1)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制度创新,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对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①通过先行先试,使试验区形成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②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③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④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2)①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国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③要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要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加快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7

关键词: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5日

一、引言

二、大连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北亚等国的贸易增长,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大连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口岸城市和贸易枢纽,长期以来与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贸易往来密切。以韩国为例,中国现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韩国最大进口来源地和最大出口目的地,近十年来中韩贸易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等亚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并有助于实现人民币与东北亚及周边国家货币的直接交易,巩固和增加中国在世界贸易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北亚地区的延伸,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域的建立将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战略布局,共同促进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新趋势。

(二)发挥大连对东北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典型代表,东北三省近年来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下行的压力不断增长。大连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进一步增强大连在连接东北腹地与东北亚国家贸易往来中的枢纽作用和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逐步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将为东北地区经济参与世界分工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平台,将有望使东北三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三)提升大连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大连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建立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及金融机构来连投资,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实现物流的集聚效应,推进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大连的培育和集中等等,全面提升大连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将大连打造成按照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运作、科技水平较高、对内对外辐射能力很强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大连建成面向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创造条件,也为大连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注入活力。以“金融、物流、休闲旅游、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创意设计”等在内的高端服务业将在大连得以快速发展,从而改变大连过去以重工业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大连边境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现状及问题分析

四、对策建议

大连是辽宁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向型经济特征十分显著,具备较好的对外开放先行优势,建议国家考虑在大连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提出如下建议: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8

为什么要有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好在哪里?它将如何创新运作?它未来如何走向?它有什么风险?其他地方如何借鉴和复制它的模式?企业要如何把握这种发展趋势?投资者有什么样的机遇?自贸区将如何与各地联动?中国自贸区将如何布局?各地区如何应对自贸区未来?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上海自贸区便是深水区中的冰山,现在已经浮上来冰山一角,这本书将带你潜入水中,精准而专业地抢先一步看到它惊人的体量!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机遇

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编者从书中摘录几项热点问题的政策突破与解读,使读者了解自贸区建设的机遇和本书的编写体例。

金融开放创造的机遇

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在试验区内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建议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含分行、支行)从事离岸业务。[摘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解读:在试验区内外汇管制基本放开的背景下,区内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同时也可以直接开展外币有关业务,这将对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带来明显促进作用。政策首次提出允许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成立合资银行,这必将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另外,政策首次提出允许设立有限牌照银行。

进展:目前进入自贸区的外资银行有星展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三井住友银行、澳新银行、德意志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瑞穗银行和花旗银行,都是以开设支行形式进驻自贸区。2014年1月,汇丰、东亚以及星展三家银行自贸区支行正式对外开业。

平台经济将有什么前景?

政策:探索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摘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解读:我们在此将“平台经济”定义为一种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一个城市或区域具有汇集国内外贸易、金融、物流、信息交易活动的服务功能和集散功能,从而具备强大的国内外资源配置能力。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立和运营,不仅能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流转的一个主要市场和节点,而且有可能对一些主要大宗商品的国际交易价格产生示范性影响。这不仅能提高上海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功能和效应,而且也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结算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配置能力。

进展:上海自贸区内的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有了实质性启动,2013年12月28日由海关总署牵头建设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跨境通”开始试运行,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购买到国外产品。继“跨境通”网站入驻自贸区之后,2013年11月12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在自贸区注册成功;12月7日,1号店也入驻自贸区。

金融创新带来自贸区最大机会

政策:允许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条件成熟时,放开区内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摘自《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解读:这是本轮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中,央行首次就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作出具体要求。尽管放开的是外币存款利率,但其对于人民币利率的放开亦有借鉴价值。利率在管制上的放开必然给市场带来金融创新的机会。比如现在监管部门重点讨论的大额存单、可转换存单、资产证券化等新产品,以及随之带来的一级、二级市场交易以及人民币利率挂钩的新产品等。

进展:在自贸区存美元利息要涨啦。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14年2月26日宣布,从3月1日开始,将放开上海自贸区小额外币(300万美元以下)存款利率上限,率先实现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未来这一政策将在全国推广。

《赢在自贸区》

推荐指数: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

研究院编著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

该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汇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成立的自贸区专业研究智库。研究院与国家商务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了多项自贸区决策咨询课题,为自贸区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自贸区知识“大串联”

《上海自贸区解读》

作者:周汉民王其明任新建主编

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上海自贸区各项政策的全方位准确解读;下篇是专家以随笔形式对上海自贸区内涵的阐发。本书附有国务院及上海市有关部门关于设立上海自贸区的各类文件汇编。本书是国内一本关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专业性、权威性的解读之作。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150问》(第二版)

作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出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目的是什么,上海自贸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如何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公司等一系列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第二版)根据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力求做到全面准确、简明扼要、针对性强、实用性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指引》

作者:《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指引》编委会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9

除了湖北、重庆等地的代表委员为所在地区申报自贸区站台,提案议案频现联名提交之外,作为自贸区主管部门的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也被媒体追问第三批自贸区的进展。

3月14日,针对媒体“今年是否还会新增自贸区”的提问,高虎城部长表示,“去年4月份,国家批准了上海自贸区扩区,同时新增了3个自贸区,这还不到一年时间,应当说效果已经显现出来,目前正在对其进行评估,择机根据评估情况再推出相关举措。”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同时提出“创新内陆和沿边开放模式”。

更早之前的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继续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

上述对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的表述,被外界解读为第三批自贸区已经渐行渐近。第二批自贸区挂牌即将年满一年,多地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可以跻身第三批自贸区的名单。专家:第三批自贸区应锁定中西部和沿边地区

地方申报自贸区的热情始终不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委员都提出了“设立自贸区”的提案和议案。

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对媒体记者表示,申请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已就重庆自贸区的方案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进行反复讨论,也完成了方案论证,目前处于等待批复阶段。据他透露,按照重庆自贸区申报方案,大约占地120平方公里,其中80平方公里在两江新区。

广西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也曾表示:“广西正积极申报中国(北部湾)自贸区,现在已进入最后审批阶段。”

其实在稍早前的地方两会期间,各个地方已先行形成了一个集中申建自贸区的高潮。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今年地方两会上,至少有12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申建自由贸易区。

例如,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申报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国家早日批准设立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襄阳、宜昌保税物流中心。”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积极申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还有部分申报自贸区的省份已经公布了自贸区规划。河南省政府网显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草案)》已起草完毕,涵盖郑州、开封、洛阳三个片区,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草案同时提出,力争2016年底前完成申报的全部工作。

《青岛日报》报道称,山东竞逐第三批自贸区的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方案已通过国家部委审批并进入国务院审批环节。山东自贸区约120平方公里,将以青岛保税港区为主体,济南、威海、烟台等地的部分区域将纳入自贸区范围。

我国此前两批自贸区,第一批自贸区在上海,第二批自贸区在福建、广东、天津,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外界认为,中西部和沿边地区成为政策洼地,因此,将第三批自贸区设定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的呼声甚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第三批自贸区应重点考虑设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在她看来,我国长期以来开放型经济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在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方面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比如外资、外贸、服务贸易等,东部地区都几乎占到了80%以上。“这种严重的开放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因此,‘十三五’时期要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别,促进协调发展,就必须要考虑继续加快中西部地区和沿边落后地区扩大开放的问题,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武汉、重庆、成都、西安最有希望?

今年2月底,有媒体报道称,经过一段时间筛选,第三批自贸区已初步浮出水面,数量可能是5至8家,将落子内陆沿边地区,并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由于第二批自贸区已经从1个扩围到3个,第三批自贸区将扩围到几个、究竟会花落谁家的问题已引来诸多猜测。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于设立第三批自贸区,中央正在积极考虑中,可以肯定的是,第三批自贸区在数量上会增加。

上海自贸区从2013年9月29日挂牌至今已近3年,按照官方总结,作为首个试点的上海自贸区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取得突破;以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的监管制度实行平稳运行;同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

尽管上海自贸区扩区以及同时新增的第二批3个自贸区的评估工作还在进行中,但高虎城部长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第二批自贸区“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相较已经设立的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四大自贸试验区,如果第三批自贸区落子内陆,其将肩负起新的探索使命。这在去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可以得到印证,这份文件中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坚持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对外战略紧密衔接;特别要加强西部地区和有关产业的参与,使自由贸易区建设更好地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那么究竟哪些地区有可能成为第三批自贸区?

霍建国认为,应该是那些有一定经济总量基础,对周边要有一定拉动和辐射作用,能够对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带来促进作用的地区。“一些偏僻的地区发挥不了这个作用,给了它自贸区的名分意义也不大。”

基于对周边要有一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成为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定位,王晓红认为,湖北的武汉、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入围的可能性很大。

“基于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首先要考虑中西部和沿边落后地区的开放问题,如果单纯依靠这些地区自主地扩大开放非常有难度,所以国家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这对当地经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王晓红说。

据记者了解,从申请进度来看,山东、湖北、重庆、广西的自贸区都处于等待国务院批复的最后阶段,目前有几个地方仍争夺激烈,由于名单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最后时刻仍存变数。学者建议:沿边经济弱势地区可打包联合申报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坚持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对外战略紧密衔接。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到沿边地区开放,在沿边地区设立自贸区也是应有之义。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沿边一些省份提出了自贸区诉求,力争入围第三批自贸区。

广西的诉求比较强烈,表现也比较积极。最新的消息是,广西积极申报中国(北部湾)自贸区现在已进入最后审批阶段。早在2014年11月,广西首次提出“加快申请设立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战略目标定位为:为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区域和“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新枢纽,提供强大支撑。

云南也不甘落后。早在2014年5月,云南就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同年,云南省发改委就召集省商务厅等相关部门,对建设云南(瑞丽)沿边自由贸易园区进行研究论证。云南省商务厅厅长和良辉两会期间表示,希望国务院尽快批准云南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贸易安排、建立更高水平的自贸区和推进与周边国家一体化发展做好试验。

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云南(瑞丽)沿边自由贸易园区在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获批,瑞丽试验区也将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先行区。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也有分析认为,由于沿边经济落后地区较多,即便是一些发展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如果单独在当地设立自贸区,基于当地的基础条件,恐难起到一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

对此,王晓红创新性地提出几个地方联合申报自贸区的想法,“比如云南,昆明、保山、瑞丽,可以打包联合申报自贸区。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也可以由乌鲁木齐、阿拉善、哈密几个节点城市打包联合申报,甚至东部地区的青岛和济南,也可以联合申请自贸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篇10

曾合著《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思想与实践》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几年,多次在北京世界工商协会论坛等高峰论坛上作重要演讲。

最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国务院8月17日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8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出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等三部法律规定行政审批的决定。上海市政府将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筹备工作列入今年的头等大事,由此带来了连动效应。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9月29日正式挂牌诞生,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国内外媒体的焦点。这几天股市、房市都出现了市场的追捧,相关的股票连续涨停板,前所未有。

这段时间里,我们全力以赴,十分忙碌地去做自贸试验区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保税区转型升级,发展为自由贸易区,这是我们在保税区工作人员多年的梦想。追溯到23年前的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时,设立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其英语翻译:FreetradeZone,就是自由贸易区,由于种种原因,中文使用外高桥保税区。当时设计保税区建设方案中,就有很多是自由贸易区的内容。随着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每年进出口贸易量达1000多亿美元,外高桥、洋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上海综合保税区成为上海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基地。许多有识之士曾多次提出上海有条件将保税区转型发展为自由贸易区,这些提案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

今年3月5日,高度重视上海改革开放工作,提出上海要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科学论证自贸区。3月28日总理到外高桥保税区视察调研时,正式提出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明确了筹备的时间表。随后商务部和有关部委与上海市政府组织力量,设计总体方案,凝聚了上上下下的集体智慧,经过几十稿的修改、研究、会签后,7月3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以“中国”冠名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中央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在保税区工作的人员,我们感到无比高兴,也责任重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还未公布,我仅就了解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要把握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国家战略。自贸试验区冠以“中国”是要体现国家战略的实施,是使中国经济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应对中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ttip)谈判等。就当前而言,tpp和ttip若形成,其涵盖世界经济总量达70%,自贸试验区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参与世界经济规则制定,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扩大对外开放。

关键词二:制度创新。立足国家战略,加快以开放来推动改革,也就是常说的“以开放倒逼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都会有重大突破,或者说是颠覆性的。促进自贸试验区在货物进出、投资开放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形成正真意义上的自由,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建设法治环境规范,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关键词三:风险可控。自贸试验区是要瞄准国际投资高标准来实施,在竞争环境、准入国民待遇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实践试验,要符合涉及双边、多边的投资规则。全国人大、国务院给出两到三年的试验时间,成功则继续,不成功则退回。我们理解,这是后墙不倒,必须成功,且必须风险防控,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

关键词四:是可复制可推广。这意味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变成为国家推进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不是优惠政策的辐射,单纯的税收优惠,开设免税商店等。这就肩负着使命,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和积累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关键词五:自贸试验区面积28.78km2,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发展趋势

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扩大投资开放,促进贸易向服务贸易与投资并重;促进金融开放,向离岸金融、离岸贸易展开,发展到多元离岸业务;向贸易、投资、金融三大自由联动,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的管理模式、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全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五方面任务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任务涉及的面很广,大约有19个行业,23大类,98项措施,集中概括为五方面任务: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对企业投资将前置审批改为备案,注重事中、事后的监管,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叫的“宽进严管”。

(二)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探索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降低门槛,选择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等6个方面的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支持和鼓励在试验区内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三)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以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为目标,扩大服务贸易,包括融资租赁、维修业务、独资医疗、文化贸易、管理咨询外包服务、第三方检测、船舶管理服务、期货交易等。适应建立国际高水平投资和贸易服务体系的需要,推行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实现区内货物便捷流转,促进贸易便利化。

(四)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开办离岸业务及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跨境电子商务,跨境融资自由化。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包括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允许建立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