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十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十篇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8:27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7)04-0131-07

同志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105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明确要求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再次要求高校党组织书记、行政负责人要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认真落实意识形成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识形态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对高校各级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以下简称高校领导干部)是在高校中承担计划组织、指挥、管理和协调等领导职能的人,在高校组织结构中居于领导和核心位置。做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面临的重要任务,具备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当前新形势对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有关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涉及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两个方面的研究,对于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研究成果较少。为此,研究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日趋复杂,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任重道远。

(一)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基本要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数据爆发式增长,人们生活在大数据的环境中,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具有数据信息爆发式增长、数据信息多渠道流通、数据信息持续累积等特征,带来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新的变革,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工作,是指政党通过自己意识形态的构建、传播和在实践中的实现来贯彻自己的目标与宗旨的一切活动”[3]。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是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导干部在高校中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传播和在实践中的实现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宗旨的一切活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显然,这一工作能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即指高校领导干部针对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

(二)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对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方式更隐蔽。大数据环境为各种信息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跨越疆界的平台,“西化”“分化”势力加紧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例如,有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利用网络论坛宣扬人类“普世价值”,持双重标准对别国政治体制、价值信仰妄加批判。二是意识形态在高校争夺的场域更集中,网络已然成为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全部网址中78%为英文网址,70%的网址都出身于美国”[4]62。可见,各种敌对势力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势差加紧了意识形态的渗透。三是意识形态在高校争夺的对象更明确。大学生和高校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跃,网络化依赖程度高,实践经验不足,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敌对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正因为此,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5]104。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高校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领路人,肩负着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的双重职责,要从确保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认清高校的历史使命,始终把握住“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复杂形势,捍卫主流意识形态,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三)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存在的不足

同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相比,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意识形态甄别能力不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西方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得以涌入国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些思想文化对中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分化。西方敌对势力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其目的是争夺中国的青年和下一代,以实现他们所谓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目标。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高校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好莱坞文化等流行文化渗透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学术交流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等。如何甄别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丑恶嘴脸”,是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短板。尤其是由敌对萘χ鞯嫉母骼嗄娇纹教ǎ对中国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构成了极大挑战。大学生在慕课平台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西方价值观念,而高校领导干部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复杂形势缺乏足够的警惕,甄别能力不强,导致各种敌对意识形态内容通过大数据环境,悄无声息地渗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颠覆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意识形态导向能力不足

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导向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导向方法陈旧,不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过去在引导高校意识形态发展方向时,主要采取了课上课下两种方法,课上主要采取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课下主要采取的是通过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方式也逐步产生,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这些方式对引导高校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起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接触的信息面越来越广,接触信息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大,与之相应,他们面临的思想困惑越来越多。在这种时空境遇下,传统的意识形态导向方法明显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弱化了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的导向效果。二是意识形态导向主体分散,没有形成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导向合力。领导干部是高校意识形态导向的主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辅导员等是高校意识形态导向的主要力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工作,确保了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除了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辅导员等之外,全校教师都肩负高校意识形态导向的责任,都应该成为意识形态导向的主体。只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才能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导向的正确性。但是在实际的意识形态导向工作中,部分教师认为,意识形态导向工作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也有部分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政治敏感性不强,甚至在课堂上公开宣扬西方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弱化了高校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导向能力。

3.意识形态把控能力不够

从主观方面而言,“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6]。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对大数据的认知还比较欠缺,尤其缺乏数据收集、存储、利用的意识。同时,高校领导干部应用大数据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探索不足,难以把握大数据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局势。例如,2014年11月,《辽宁日报》致信全国高校教师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后,报社和文章作者遭到大量网络攻击甚至威胁,大量不当网络言论严重混淆了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价值判断。对此,高校领导干部仍只是在传统媒体上撰文回应,没能运用微博、微信等大数据载体以网来网去的方式进行及时反驳,造成正面发声效果不佳。从客观方面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和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成员之间思想观念、价值观点等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各种“失范”也随之而产生。大数据时代,、炫富炫权等现象通过网络、智能手机等充斥着大学生的视野,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淡化、价值取向的模糊、审美标准的扭曲、道德判断的迷茫,严重影响了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的把控能力。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新要求与主要内容

探索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新要求与主要内容有助于高校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养成新的知识素养,具备新的实践方式,掌握新的研究范式,才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1.养成新的知识素养

同志曾强调:“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7]403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要适应时展,其核心和前提就是要养成和具备新的知识素养。而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知识素养之一就是数据素养。数据素养(DataLiteracy),即数据信息素养(DatainformationLiteracy),指人们在获取、整理、分析、利用和共享数据方面的能力及其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代表着人类认识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有了大数据的帮助,我们不会再将世界看作是一连串我们认为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8]125。掌握数据并有效运用数据的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数据素养是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必然具备的素养。离开了这一知识素养,领导干部所从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2.具备新的实践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对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传统实践方式构成了挑战,又为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实践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优势的同时,要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高校领导干部要具备新的实践方式,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就是线上意识形态工作实践。过去,高校领导干部普遍占有意识形态工作信息优势,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通过开展好线下意识形态工作足以确保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但在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不再完全占有意识形态工作的信息优势,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相反,当前大学生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掌握及时海量多源头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很强,已经形成了与高校领导干部掌握信息情况的“对抗”。为此,高校领导干部要主动创新实践方式,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线上建设。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高校意识形态线上工作平台,加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融文字、图像、音l、视频于平台之上,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高校意识形态线上工作平台,整合负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地方党政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主体,共享高校意识形态数据资源,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在线工作的合力共振。

3.掌握新的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两大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这两种研究范式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定量研究是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揭示问题、反映现象,确定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量的规定性。定量研究起于假设,构建于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定量研究的不足之处是限于有限的技术条件,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的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使得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定性研究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把握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过去,受多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态势。但是受技术条件所限,大学生复杂的思想情况很难转化成可以分析和处理的数据信息而被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所掌握。因此,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采取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定性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为“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8]17,“我们的研究始于数据,也因为数据我们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联系”[8]92。大数据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重视,并逐渐应用于获取反映大学生思想状况数据的过程之中。可见,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领导干部掌握新的研究范式,从过去的以定性研究为主的研究范式转变为大数据时代的以定量研究为主的研究范式。

(二)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主要内容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依据高校领导干部面临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意识形态把控能力等。

1.意识形态甄别能力

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复杂的数据化环境中,判别数据信息隐含的意识形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甄别能力包括以下含义:一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观条件;二是能够面对复杂的大数据环境,判断识别数据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的主观条件;三是便于更有针对性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甄别能力的突出特征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判断识别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例如,通过高校师生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信息,洞察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趋向;通过慕课平台,分辨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价值观念;通过校园网络论坛热议的话题,明晰高校师生意识形态中存在的问题等。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有利于其更清楚地认识大数据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宏观影响,增强其在数据化环境中判别意识形态的敏锐性,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预见性,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必须要能够甄别大数据环境中的西方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西方新闻观、以及质疑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等错误社会思潮,认清其本质与危害。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甄别能力需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大数据环境的认识水平。

2.意识形态导向能力

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大数据资源、载体、技术等要素,引导教育对象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导向能力包括以下含义:一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观条件;二是能够通过大数据资源、载体、技术等要素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观条件;三是旨在引导教育对象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观条件。同志讲到,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6]。意识形态导向能力的突出特征是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引导教育对象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例如,通过开通高校领导干部的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大数据载体,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感想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师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高校领导干部主动开设慕课、微课,与大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的深入交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通过领导干部网络连线,精心策划校园“微话题”,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大数据资源,积极引导高校师生将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的成长进步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10。高校领导干部应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载体、技术,着眼高校师生的根本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意识形态引领。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有利于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发挥高校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导向能力,需要过硬的思想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大数据运用能力。

3.意识形态把控能力

意识形态把控能力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复杂的数据化环境中,运用大数据资源、载体、技术等要素,关注意识形态动向,积极消除不稳定因素,把握意识形态总体方向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把控能力包括以下含义:一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观条件;二是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载体、技术等要素,关注意识形态动向,消除不稳定因素的主观条件;三是旨在把握意识形态总体方向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把控能力的突出特征是运用大数据资源、载体、技术等要素,把握意识形态总体方向。例如,通过高校舆情监测系统等大数据载体,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意识形态的错误倾向,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发现意识形态存在突出问题的个别师生,主动开展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其端正思想认识;通过科研大数据收集,把握社会科学与思想理论前沿,更有预见性地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0]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把控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应对新形势下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从而保持高校的稳定。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把控能力,需要较强的大数据综合运用能力。

(三)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内在逻辑关联

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导干部在高校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意识形态把控能力。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意识形态把控能力都是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是高校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因为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方式更加隐蔽,有的通过网络课堂、有的通过网络论坛、有的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能够练就“火眼金睛”,从纷繁复杂的大数据环境中甄别潜藏其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危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是高校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因为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充分利用大数据载体和大数据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意识形态把控能力是高校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把控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局面,及时处理和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形势,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是大数据时代对高校领导干部最根本的要求。简言之,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才能发挥意识形态导向能力和意识形态把控能力;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才能在发挥意识形态甄别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高校领导干部具备意识形态甄别能力和导向能力是为了最终发挥意识形态把控能力,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育路径

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Q定性的因素。大数据时代,应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探索、科学研究等途径,着力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甄别能力、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意识形态把控能力。

(一)强化学习培训着力提升意识形态甄别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飞速发展、崇尚创新的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培育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应强化学习培训。加强学习培训能促进对大数据的认知,培养大数据意识,着力提升意识形态甄别能力;能够系统学数据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大数据的内涵、价值以及发展动态,加深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认识;能够逐步增强大数据收集意识、大数据保管与储存意识、大数据挖掘与使用意识,逐步树立全体数据思维、包融数据思维、关联数据思维等大数据思维,提升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高校意识形态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当前,应通过举办专题培训、依托基地培训等举措,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应通过专题培训,帮助高校领导干部认清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结合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启迪高校领导干部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展对策思考;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先进经验的单位建立培训基地,着力培育高校领导干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探索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导向能力

实践出真知,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培育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在加强学习培训的同时应注重实践锻炼。强化实践锻炼有利于高校领导干部提升意识形态导向能力。通过图片、音频、视频、文本等类型多样的大数据资源的实践运用,高校领导干部能够将意识形态工作由抽象的说教变为生动的感召,从而增强教育引导的实效。通过大数据载体的实践运用,高校领导干部能够将社交媒体、app软件、智慧课堂等大数据载体运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引导高校师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实践运用,能够帮助高校领导干部发现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目前,应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活动等措施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实践探索。要积极搭建高校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联系的数据化平台,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灵活应用多样化的大数据资源,采取贴近高校师生实际的话语方式,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要通过高校领导干部新媒体应用操作等实践活动,推广先进典型的实践经验,促进高校领导干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导向能力。此外,还要通过数据化平台整合学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密切相关的主体,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三)开展科学研究着力提升意识形态把控能力

高校是人才、知识、技术的汇聚地,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培育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科学研究能促进高校领导干部对大数据的运用,着力提升意识形态把控能力。高校领导干部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有利于整体把握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充分发挥组织统筹能力,整合校内外大数据资源,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当前,应通过联合攻关、搭建平台等措施开展科学研究。高校领导干部要牵头开展科学研究,把握大数据时代契机,整合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协同创新。例如,电子科技大学“以大数据教育中心为基地,根据不同需求建立不同项目组,如数据采集团队、数据分析团队、数据运用团队,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链”[11]。领导干部牵头开展研究,有利于破解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难题,探索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模式,提高意识形态把控能力。高校领导干部应调动高校的资源,积极搭建大数据研究平台,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方向,以尽高校领导干部的守土之责。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受到的影响还在不断加深,高校领导干部要迎难而上、敢于亮剑。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应成为高校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定向导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3]戴焰军.改进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J].学习论坛,2007,23(9):21-24.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11-14(1).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朱^东.努力抓好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八个方面[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1):90-95.

[11]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49-5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2

党委统一领导高校教师的党建工作。在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各级党委和行政机关要明晰各自党建责任,落实党建工作各项内容,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述职报告机制,层层落实意识形态管理责任。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责任,校党委领导班子要协同行政领导班子,统筹领导和管理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思想建设方面,要加大对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力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使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占领思想阵地,成为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和党员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积极探索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落实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和强化党员干部抓党建工作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要强化广大党员教师的党性意识,增加青年教师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培育一支具有优良党性和扎实专业技能的高校教师队伍。

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首先要突出培养、发展和引导责任。要以人为本,探索教师发展规律,研究教师发展特点,赋予教师政治权利,培养教师业务能力,保障教师物质生活水平,全方位营造教师成长环境;要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授业育人全过程,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要增加教师的社会实践,借助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化教师对基本国情民情和社会民生问题的理解,通过实践提升高校教师辨析价值取向正确性的能力。其次要强调预防、教育和惩戒责任。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师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定期跟踪调查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纠治倾向性问题;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提高教师拒腐防变能力,严格落实党委和纪委“两个主体”责任,强化对组织人事、评奖评优、招生考试、科研经费的监督力度,形成有效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体领导制度。高校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的党政主要领导也应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责任。分管学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要主动参与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提升发现和纠正高校教师倾向性问题的能力。构建和强化教师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制度,要形成高校教师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积极转达中央和地方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改革高校教师选拔和考核制度,要严格高校教师聘用和晋升的思想政治标准,增加教师考评中的师德考评比重,完善政治思想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加强课堂管理和教学督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推进专任教师“一岗双责”制度,发挥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职能。加强网络思政制度建设,要抓好网络思想阵地,有效开展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借助网络积极传播正能量。通过QQ、微博、微信、易班等多种网络平台跟踪高校教师政治思想动态,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制定意识形态的底线制度,明确底线标准,细化具体实施规则,决不给错误思潮和言论提供网络传播渠道。健全和完善基层奖惩制度,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结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为基层党组织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发挥意识形态工作中高校教师的主体功能,激活大学生的辅助功能

高校教师是教师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要主动参与到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中,自觉讲政治品格、道德品质、学术人格,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全过程中。在教学方面,高校教师要做好意识形态的自我管理工作,认知和批判自我意识形态,坚决抵制传播西方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和引领工作,向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传播符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诉求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言论;编写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材读物,消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思想政治课被边缘化的现象,重构高校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明确“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要负责”原则,坚守人民教师在意识形态领域应负的社会责任;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在科研方面,高校教师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用马克思主义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制定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消除盲目引进和选择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及学术评价标准的现象,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中去,端正政治立场和学术态度,正确把握科研方向和评价标准,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科研成果。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教师要学习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取证,多方位了解国情民情;要全面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既要认识到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负面效应,努力参与到缓解和消除社会凸显矛盾的实践活动中去,又要科学掌握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特征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夸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更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视为对抗性矛盾,将其上升为政治问题。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网站马克思主义

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依托新闻网站,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构建和谐健康育人网络环境,适应融媒体时代国际形势复杂性的挑战,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是当前各高校新闻事业的当务之急。

高校大学生接触网络人数多、运用网络能力强,越来越成为网络思想的先行者、塑造者。目前各高校积极探索新旧网络媒体的融合,在传统网站群的基础上_辟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闻传播渠道,力争全方位将高校最新发生的动态传播出去。然而,“标题党”“短平快”“随意性”等情况,在高校新闻网站屡见不鲜,致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校新闻网站的指导地位逐渐弱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逐渐弱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手,分析意识形态建设原则,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规律,探索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确保高校新闻网络媒体发挥意识形态建设堡垒作用。

1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2016年2月19日,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政策主张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涉及新闻的本源及传播规律,是高校新闻网站建设应遵循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工作性质、工作规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高校新闻网站建设,是高校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

1.1坚持高校新闻网站的“喉舌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做某个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的喉舌。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在“8.19讲话”中提到,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围绕中心,就是要求各高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高校新闻网站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是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新闻网站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对于社会和高校师生员工的自身利益,它是忠实的捍卫者;而对于工人群众的对立面,它又是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1.2坚持高校新闻网站的“制度观”

高校新闻网站的制度性建设是高校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条件。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加强制度建设,有效的将管理模式同马克思理论基础相结合,有效的整合科研教师与管理人员力量,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机制、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做实做强。各高校须组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管理机制建设,成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建设的管理队伍、管理规范。意识形态工作最有力的保障就是有理论的支撑,高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高校拥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针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1.3坚持高校新闻网站的“群众观”

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提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坚持高校新闻网站群众性原则,首先是需要把握好宣传方向,其次是挖掘群众的兴趣点。高校新闻网站的服务对象既有高校师生员工,也有校友及社会关心学校的人士。需要多层次的调研各受众的喜好、阅读习惯和认知能力,用不同受众所熟悉、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尤其是在微博、微信为主导的今天,尤其应该紧密关注自媒体发展的动态,挖掘新旧媒体的宣传切合点,找准群众的阅读习惯,有的放矢,增加宣传效果。

2认清新形势工作任务,把准意识形态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要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特点和理论基础出发,体现出当前高校新闻网站建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各高校要认清新形势下主要工作任务,把准意识形态引领、教育、发展的原则。

2.1把准意识形态主导原则

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新闻网站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须坚持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打开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

各高校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网建设的指导,坚持通过新闻形式为人民服务的职能,坚持新闻的宣传理念和党保持高度一致。高校新闻网站更应该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指派优秀的党内人士担任主要建设力量,积极开展新闻建设工作,发挥带头作用,积极贯彻党的最新新闻宣传思想,严格执行党的宣传纪律,严谨把握舆论方向。

2.2把准意识形态的教育原则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政治方向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终落脚点是育人,要具体落实到培养新时代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将意识教育落实、落细、落小。

高校新闻网站是高校对外信息的官方新闻窗口,必须发挥其教育职能。这就要求各高校要策划丰富全面的网上意识形态氛围营造内容,做实网站内容,做细专题网站的宣传点,定期走心的内容,真正做到贴近人心。

2.3把准意识形态的发展原则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也会切合高校四大职能进行发展与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它是否切合高校的自身发展规律,跟上发展步伐。

高校网络新闻网站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载体,要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创新。一是要注意传播内容的新颖性和可读性,将党的先进思想通过鲜活的内容进行陈述,贴合师生的兴趣点,潜移默化的进行熏陶和渲染。二是要创新不同的形式,借助当前大家乐于使用、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活动、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宣传策划,有的放矢的进行点对点舆论氛围营造。

3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意识形态路径

2016年2月19日,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高校新闻网站应保持新闻宣传主旋律,建设成为集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集手机app、微博、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为一体的“全媒体”“融媒体”新闻阵地。这就需要高校新闻网站适应新形势下网络的发展步伐,创新工作理念,明确网站定位,坚持“内容为王”的建站理念,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3.1创新理念,明确定位

高校新闻网站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效性,对新闻网的理解应从过去的传统新闻工具转变为“凝心聚力”“文化传承”“意识重塑”的正能量营造基地。在全球化网络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新闻网对于新兴的自媒体来讲,已经属于比较陈旧的新闻传播工具。但是,新闻网目前依然是高校凝聚师生共识、价值观和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在网络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各高校更应该紧跟网络发展步伐,创新新闻网的建设理念,明确新闻网的最新定位,积极发挥新闻网承担高校文化传统和建校理念的重大职能,打造成为体现高校发展进步的核心媒介。

3.2提炼内容,整合资源

目前高校新闻网站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内容的同质化、老套化特点,新闻内容的撰写模式和宣传内容较为陈旧,没有根据新闻受众的实际需求生产相对应的传播信息,往往是在宣传过程中套用固有的宣传模式撰写学校的新闻。在内容提炼方面,应该把新闻的写作方式倾向于受众的认知方面。例如在校学生、关注学校成长的校友、学生家长,以及校外准备报考学校的社会人员,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新闻网栏目架构和内容定位方面传播不同的信息,让关注学校的受众能真正从学校的宣传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新闻网要整合高校网络资源。(1)发挥二级单位的新闻资源,广纳新闻点,博取题材新颖、传播力强的新闻题材;(2)要发挥新媒体的宣传职能,积极构建学校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客户端,将新闻网同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新闻的立体式宣传模式。

3.3归口管理,提升队伍

高校宣布部门要实现归口管理,完善新闻网相关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1)要建立完善的新闻采编、新闻策划、新闻通讯员管理机制。(2)要建立完善的新闻审核机制,坚持“把关人”和“实名编辑人”两手抓。(3要建立完善的新闻培训机制,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新闻网的安全管理方面要采取分级权限管理,以保证新闻后台管理系统安全。在新闻网管理和采编队伍建设方面,要整合高校优秀资源,发挥新闻专业专职人员与新闻编辑的结合,发挥高校的新闻管理与采编联动机制。队伍包括高校新闻中心新闻网的技术管理人员、新闻记者、新闻编辑、学生记者团。要及时做好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多学习最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和新闻写作规律,定期组织专业的培训。同时,发挥高校学生队伍的优势作用,培养一批政治过硬、理论扎实、思维敏捷的新闻专业学生,加入到新闻网的建设中。其次,要组建网络评论、疏导的专业人员,及时关注网络的舆论动态,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预警上报,确保新闻网的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

我校注重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课堂、网络和宣传三大阵地重要作用,能够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我校成立了园长(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意识形态专项领导小组,明确小组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全园(校)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学校以学习、宣传、贯彻精神为主题,在全校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用精神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做到入脑、入心、见行动。广大教师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开展思想交流活动。

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开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创新;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意识形工作的主导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课堂教面,学校教师注重不断提高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营造学校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宣传工作,积极为学校营造奋发有为、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的各种实现形式实现载体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将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以文化墙、标语、班级宣传栏等为载体,把主流价值观以此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充满主流台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二是强化课堂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素质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人格魅力,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上,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师的根本要求和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的严格管理。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讲座,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引导。三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及管理,学校积极提升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离不开校园网络,对校园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校园网络已成为师生接受教育的另一主阵地。

四、存在问题

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四个意识”不够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还不到位。贯彻党支部领导下的园(校)长负责制还不够自觉。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5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一般而言是指高等学校党的组织对大学生进行的入党启蒙、发展、教育和管理等系列工作和完整流程。学生党建工作的本质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固然是由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的,但是,这一意识形态并不会自动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需要通过宣传、教化和灌输等形式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主流思想观念和理性认知。也就是说,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对青年学生自觉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学生的自觉过程。

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从意识形态教育的视角来理解学生党建,我们可以把学生党建工作描述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历史、宗旨、使命和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诸多内容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念、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品行先进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其中,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衡量一名党员合格与否的根本标准,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巩固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牢固树立和娴熟运用。因此,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

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原理告诉我们,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目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青年,通过改造青年的主观世界,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换而言之,高校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更要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从本质上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看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我们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和效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应该说,无论是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抑或是服务和管理,学生党建的各方面工作总体上都能够紧扣意识形态教育主线、围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核心任务设计和展开。同时,从党和国家的要求来看,联系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尚有改进余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矛盾。

1.意识形态教育的单向性与大学生丰富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从党课菜单上看,包括党的光辉历史、党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党员的标准和义务等等,这些课程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和解释力。但是,这些宣传大多数都是单向的,只是把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灌输给青年学生,或蜻蜓点水似的提到大学生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而对于他们诸如自我价值实现、理想追求、思想困惑以及情感慰藉等丰富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往往缺乏主动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亦鲜有让他们及时向党组织沟通、反映的渠道。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等等。对于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大量存在,由于师生双向交流通道的不畅,教师往往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2.意识形态教育的神圣化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矛盾。尽管这几年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有了很多创新的实践,譬如,伴随着跨校区办学,学生园区党建的做法蔚然成风;许多普通党员走上了党课和访谈的前沿,成为学生党员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内容仍然追求崇高、过于高深、较为空洞,教育方式仍然主客分离、缺乏平等、远离行动,严重脱离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态度和疏离。例如,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党课教学不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①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祛魅”,贴近学生的世俗生活,将现实的理想因素与理想的现实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盐”的话,党建工作者必须撷取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话题作为食材,将“盐”融入其中烹制出美味菜肴,才能为大学生选择、接受和喜爱。

3.意识形态教育的强制式与大学生的主体选择之间的矛盾。从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而言,从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之日起,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程式化的轨道,三级培训、二十余道发展程序、枯燥的党内生活(由于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绝大部分时间主要是讨论党员发展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顺应和接受,鲜有理性的价值辨别和判断,多的是功利的目标追求和争取。当前,有关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困惑和争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党建工作中对大学生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培养的忽视,由于缺乏这种能力,一些大学生党员难以在日益复杂的价值冲突面前把持正确的方向,难以在好坏、是非、善恶的分水岭处亮出鲜明的立场,难以在需要其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的话,强制式的灌输教育难辞其咎。简单灌输的方法往往引起青年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其结果是形式化的虚假统一,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实际上在不断下降。思想问题必须用思想的力量和方法解决。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②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改强制式的灌输为渗透性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学生党建工作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现状,为我们根据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进一步完善工作,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能够深入人心,必须经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乃至灌输。无论采取何种宣传教化形式,贯穿其中的不外乎是价值认同、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三个主要层次,取得实效的关键只能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

1.价值认同。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要使他们对其内核――马克思主义确立一种信仰,并将共产主义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这就表现为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目标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是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意识形态教育要解决认同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变革结合起来,勇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解读当今时代和世界形势发展中的新发展、新变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世俗生活和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勤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去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二是始终把“回答当今时代的种种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的立足点。我们的党课既要向学生讲授“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读懂马克思”,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来解释现实,帮助学生“信服马克思”,“懂”是“信”的基础,“信”是“懂”基础上的内化,大学生只有既“懂”且“信”,才能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三是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作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体,既是尊重价值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关怀品质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主要放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上,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所应具有的大众吸引力的建设;高校的党建工作者大都致力于把握党建工作的具体环节,忙于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疏于和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甚至对一些具有思想困惑和价值观念问题的学生存有畏避情绪。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力或者不敢把主体性原则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勇于拆除种种人为划定的“”,敢于触碰大学生思想中的“肿瘤”,乐于并善于和大学生交朋友、话理想、谈志向、辩困惑,在保证党组织权威的前提下,着力营造大学生以平等性的主体姿态来参与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环境和氛围。

2.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党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让他们增进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明晰自身价值追求的目的。一是“以情育情”。以情育情是指依靠师生的言谈举止和内在感染力,在与大学生直接的沟通、交往中引发学生的心理亲近和情感共鸣的方法。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首先影响受教育者的是教育者自身,而不是其所讲的理论和内容。如果我们的党建工作者自己没有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厚感情,在工作中缺乏爱心、热情和感染力,在讲台上不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学生党建工作如果要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着眼于党建工作队伍的培养,提高党建工作者的理想信念、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才能使大学生在接受党组织教育的过程中,在党员师生的影响下,产生积极的情绪变化、情感共鸣,受到正向的意志激励和精神感染,最终达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奉。二是“以境激情”。以境激情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染大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理解和接受抽象道理的一种沟通方法。例如,高校党建活动中组织的寻访谈话、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活动都是以境激情的常用方法。但是,以境激情的关键不是把学生带到某一个特定的地点,而是要善于发掘情境当中的“煽情点”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譬如,在党建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诸如入党宣誓、奏国歌和国际歌等特定的仪式,这些仪式既蕴含了党的理想、宗旨和精神等诸多代码,又表现为一定的场景和程序。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仪式的精神内核,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效果。三是“以文化情”。以文化情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融入人文教化之中,通过文艺给人以影响和感化的一种教育方法。党校的党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党的历史和理论,不应囿于形势和政策这一狭小的视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是以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剔除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意识形态教育就难以实现其目标和价值。党校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聘请具有丰厚学养的党员专家教授为学生开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党课;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的欣赏、评论活动和创造活动,通过文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敬佩、景仰等情感反应,不仅能够提高其人文素养,陶冶其道德情操,丰富其精神生活,更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行为实践。学生党建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应在巩固和完善讲座教育和书本学习这个主阵地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开辟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体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一是党支部作用的发挥。党支部是党员在党内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组织大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开展行为实践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需要着力加强支部建设,不仅使支部成为连接校内校外的重要通道,组织党员参加爱心学校、志愿者、助残扶贫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引导支部适时、深入地进行活动总结,开展党内交流和党员评议,使党支部真正成为铸造优秀大学生党员的熔炉和阵地。二是部门力量的整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走出校园,需要高校组织、人事、研究生处、学生处和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参与、人员交流,把学生党建工作和校际交流、志愿者活动、爱心学校、献血、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表现和本领与党员发展和党内评优结合起来,使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三是长效机制的建设。强化学生党建工作中的行为实践环节,只有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成文的制度规定,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关于学生党员发展、培训、评优等制度需要根据社会行为实践的要求进行修订和调整;另一方面,党建和学生工作部门之间合作、交流的方式、内容、要求和责任等等,也需要有一定的说明和规定。唯有如此,才能在高校真正形成党建工作融入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格局。

注释:

①胡玉芬:《重视党课教学,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第10期。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6

今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精神和要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总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思想引领重要作用,凝心聚力,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和行动,为争创省示范性高中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思想支持。

现将我校2019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度重视,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我校坚决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成立了以校长x为组长、党总支书记、副校长x为副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党总支的职责工作,落实相关制度,使党总支班子和领导干部明确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也增强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意识和使命担当。班子成员各自抓好分管工作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达到统一思想,齐抓共管的目的。

(二)强化学习,确保思想理论武装到位。抓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武装是关键。理论武装不到位、头脑不清醒,政治上就难坚定。我校党总支高度重视理论学习,认真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的系列重要讲话,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校党总书记x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抓好理论中心组学习,制订学习方案,确定学习专题。在党总支理论中心组的带动下,各支部理论学习也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组织自主学习、集中学习、集体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掀起了全校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潮。理论学习的强化,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的稳步提升,今年高考成绩突出,x市理科状元花落我校,上清华北大x人。

(三)强化管理,着力提高工作队伍素质。对于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一级达标校来说,队伍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我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建设一支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校领导班子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全校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按照上级要求,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全校党员教师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争做“四有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全校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过程,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打造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7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

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样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可见此命题对于现实之重要性。我们在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前提下,更要认真思考与分析当前高校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现实背景,许多专家学者只从一个或数个角度来认识影响高校意识形态的现实背景,显然有失偏颇,应该充分分析全球、全国及高校自身视野下的影响,多层面多视角全面审视现实背景,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

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16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实背景分析

国际视野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2010年5月29日,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放眼全球,在国际视野下审视分析其带来的挑战与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但由此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产生了强烈冲击,突破了其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界限,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群体。

网络背景下的挑战。青年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兴趣都很强。而网络交流的自由性和平等性使网上各种思潮泛滥,导致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识上的淡化与模糊,在指导思想、不同意识形态的界限、个人利益等问题上认识不清,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面“西化”“分化”图谋背景下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强大,对我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对我国在战略上围堵、安全上威胁、发展上牵制、上干涉、形象上丑化、思想文化上渗透、意识形态上遏制,他们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目标,竭力与我国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压力有增无减,日趋激烈。

国内视野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社会思想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这就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与时代同脉搏,与社会共命运,其对社会的引领、示范、服务作用,使得我们在分析高校意识形态背景时,要跳出高校围墙,把它置于大社会的视野下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高校办学性质与本质的客观要求,面对各种挑战,高校必须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作用。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是人才、知识密集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和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变化,深刻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采取措施,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参透力,才能培养出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人才。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影响。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来自全球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这些新形势、新特点、新矛盾、新问题,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

高校自身视野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外部环境的同时,更要把目光收回到高校自身的内部环境上,要联系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大局、着眼于学校党建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中来分析高校的意识形态现实背景。

高校改革与发展新形势下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成绩喜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一些现象与问题却不容忽视,如一些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功利化,偏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与价值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及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所谓“客观”、“超越”,直接或间接地疏远政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党建思政工作科学化背景下的影响。高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高党建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今天,这方面的工作对照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个别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没有充分体现,一些党员的先锋意识与宗旨意识较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整体上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薄弱环节。

高校如何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8

一.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蒋文利  陈宝学

副组长:李国胜李建军张峰 黄永新 田振东

副组长:户红英杨国旗杨志刚 林洪泽张鹏 田春荣刘冠超 于兵蔡晓红 田建龙 朱桂英 王晓文 赵会青 孟永涛翟春永 刘红贤 刘春来于海波 李君 梁朝 贾继发郑曙光臧红星 谭博 周雷

二、制订了保定市徐水区第一中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三清单四办法”,贯彻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党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做好学习传达、研究谋划、动员部署、责任分解、督促落实和责任追究等组织领导工作。

三.依据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相关规定,学校与党员干部签到意识形态责任书,进一步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四.主要活动

5月20日上午,徐水一中召开由全体领导参加的意识形态工作推进会。党支部书记陈宝学传达了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会议精神,明确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和部门责任分工。校长蒋文利对全体领导提出要求: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水平;二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三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后,全体领导签订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

5月24日下午,徐水一中在六楼报告厅召开了由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的意识形态工作推进会。教研副校长张峰进行专题授课,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之第十九讲“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利用课件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什么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怎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讲解,并结合学校实际,对全体教职工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蒋校长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重视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是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动摇,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要加强网络和微信平台的监管,坚决杜绝造谣传谣行为,切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理论武装,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领导一切”上来。

组织政治组刘长富老师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示范课。学校党支部和教研处组织召开贯彻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会议,深入学习了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方面”和上好思政课应做到“八个相统一”。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思政课教学及意识形态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9

2019年,****第一中学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上级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精神,全面加强学校思想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牢牢占领意识形态工作的制高点,突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理论武装,突出提升教育形象抓舆论引导,突出文明创建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抓学校文化发展,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主题鲜明、特色明显、全面推进。

一、履职情况

(一)统一思想,形成工作共识。

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通知》,我校在学期初,召开专题党委会议,部署识形态工作,明确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责任,领导班子及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内容,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领导干部个人明确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也增强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达到统一思想,齐抓共管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全校上下没有发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人和事。

(二)加强学习,增强意识。

学校党委除及时传达上级关于意识形态的有关精神外,今年2月份,党委书记XXX在全校上了《立德树人,始于足下》的党课,3到7月组织了五次党委中心组重要的学习,党委书记、校长和其它班子成员,每月以一个主题进行讲党课,分别学习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谈教育发展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论述,促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论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与我们的作为。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及党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意识和责任。

(三)加强管理,巩固阵地。

学校特别重视学校一切有关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和巩固。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的各种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强化校园环境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并用标语、校训、文化墙、宣传栏、校史展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校园、教室、饭堂、运动场、宿舍楼宇等场所张挂,使学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二是强化课堂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素质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人格魅力。学校要求讲授涉及思想及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内容的时,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决不允许散布与此相违背的错误理论,并以此作为教师的根本要求和课堂纪律。三是加强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校党委要求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等都要求主管领导和责任编辑落实责任,各担其责,确保不发生问题。四是采取措施提升校园网的教育功能。学校高度重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使校园网成为师生接受教育的阵地;不断采取措施提高校园新闻的点击率,使校园网成为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

(四)抓住根本,拓宽渠道。

意识形态工作如何落实在切切实实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让意识形态工作有抓手,有实效,学校党委认为根本在于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在生动的校园生活中。

一是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使全校师生深刻领会其内涵。

通过校园网、电子屏、QQ群、微信群、智慧校园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新生开学典礼、班会等方式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要涵。

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1.注重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把师德建设与“两学一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教育平台,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2.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节日慰问等活动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组织。今年学校分别在初高中开展了“学生家长同读一本书”活动、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等活动。让老师、学生、家长在活动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校对外宣传工作的联系和对接还不够;二是学习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偏弱;三是还要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请教、请示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四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一些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五是对新的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如微信群、朋友圈等新兴媒体的管理和运用还不够成熟。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篇10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研究

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作过精辟论述,为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导。据此,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特性,课题组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具有宣传教育、舆论导向、文化服务和民意反映四项主要功能。

1、宣传教育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它具有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承载海量的内容资源,并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快速高效地传递给网民,使他们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实践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才能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2、舆论导向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虽然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舆论引导格局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已异军突起,它们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需求,对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舆论导向功能,才能及时把握网络舆论的先机,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3、文化服务功能。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工作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消费来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愉悦身心,网络媒体的勃兴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网络新闻提供了新鲜、及时、快捷的资讯;网络学习提供了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升自我、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条件;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带来最时尚流行的视听节目;网络游戏丰富了闲暇时光,有效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只有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服务功能,才能够在工作中从网民的精神需求出发,真诚地以人为本,创造出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健康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1、改进传播方法,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感召力

2008年6月20日,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时,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和“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的创新要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和感召力,就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围绕着创新的要求进行不懈探索实践。一是要力求创新。观念创新,首先的是“信息公开”,“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内容创新,前提是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方式方法创新,就是要从网络的技术特征出发,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善于运用符号形象等丰富的表现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既根源于其所表达的观点的正确程度,也依赖于真实、生动和具体的符号形象。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话,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信息、传播思想;善于利用多样鲜活的网络表现手段搞好宣传教育;善于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广大网民:善于换位思考,尽力满足受众需求。

2、做大做强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实力

国家大力扶持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重点新闻网站,使其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发展的实力,按照2009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中央24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坚持意识形态职能与市场职能相统一,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为网站新兴业务的开展提供政策、行政审批等诸多便利;通过政府和高校投入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加大对主流网络媒体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壮大实力。二是借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转企改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控股的重点新闻网站实现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组建地方新兴媒体传媒集团等形式,加大联合发展力度,通过市场化手段做大做强网络媒体;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积极主导国家控股的大型国有资本参与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通过合资、合作、共同控股等办法,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上市目标,从而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迅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3、整合与培植互联网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当前,互联网整个行业呈主体多元态势,除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之外,还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站,以及大量具有人气与知名度的社区网站和高校校园网站。这些网站直接面向市场,更易受到社会大从和高校师生的亲近。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借助网络等媒体故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借揭露社会阴暗面之机散布错误政治观点、传播有害言论、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同时手机、网络的普遍使用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及所传播信息的信任度和不信任度,等等,都是高校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对此,一是在大力培植新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同时,需要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切实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主力军作用和知名商业网站和校园网站的独特功能,探索并形成组织高校师生、引导师生正确信息的有效办法,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造就网上正面舆论阵势。通过加强行业引导,使其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健康发展,坚决不为违法信息提供生存空间,不为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为蝇头小利失去公信力,不为不和谐的声音提供市场,把依法办网、文明办网;合法上网、道德上网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积极探索网络社会和高校多元主体力量整合联动的途径和办法。通过不同性质间网站的联合、互动等多种方式,以重大主题、重大庆典、重要节日等契机,积极开展吸引师生参与的网络活动,形成焦点合力;通过在产品、技术、宣传、推广、品牌等层面实现校地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广大受众中享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新媒体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广泛的受众,使其传播的信息具有海量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等优势。

作者简介

曹伟,男,张家口市交通局通泰房开集团副总经理,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