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的历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8:33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1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22-0062-05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地区的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场。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算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平均增加10000元的教育投资,就可帮助9个人脱贫,这种扶贫效果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然而,教育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因不够精准而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教育粗放扶贫,其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开发模式[2]。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因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扶贫包括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聚焦于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分析滇桂黔石漠化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研究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对策。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作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

非学历职业教育亦称非学历职业培训,是一种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短期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不涉及学历提升,只关注技能增长。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业的社会贫困群体,包括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下的绝对贫困者(如残疾人、下岗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因自身观念落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者。通常情况下,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和管理,行业、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贫困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参与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涉及“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模式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协议形式将全县的非学历培训任务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具体组织实施。见图1。另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将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分配到乡镇,由乡镇政府聘请教师并组织实施。见图2。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及其运作

资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障。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为例,为了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省政府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扶贫经费。具体措施包括:省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省政府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按一定比例投入职业教育;省政府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税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

“瞄准精度偏低”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硬伤,更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可回避的“殇”。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瞄准精度偏低以及扶贫经费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区域瞄准精度偏低

非学历教育扶贫主要是指农民培训项目,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限于乡(镇),其区域源瞄准度偏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由省农业厅统筹负责,农业厅将培训任务安排到各市州,各市州又将任务分配到县,县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具体实施。乡镇政府为了工作方便,往往考虑在交通方便、培训工作容易开展的村庄实施培训。这样一来,有的村庄经历多轮培训,而有的村庄则无人享有培训之惠,部分村庄在整个农民培训中被“遗弃”,教育扶贫“村庄漏出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在那些长期得到培训的村庄,由于培训实效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为鼓励人们参加培训,部分村庄直接用钱“雇佣”学员,教育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客观上导致扶贫资源溢出。访谈中,这种溢出现象也得到了佐证,在对滇桂黔石漠化地区Z县的一位村主任访谈时,这位村主任介绍说:我们村委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只是负责配合执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都是由镇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主要任务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由于很多村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我们只好用钱来请他们,一般是每人每次10块,培训15天后要考试,考完试以后发放150块钱。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地方的农民技能培训都是用钱“雇”学员。而这种现象根源于农民培训项目错位,培训区域瞄准偏低,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漏出培训之列,不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却重复培训。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目前,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精度普遍偏低。以“雨露计划”为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雨露计划”的相关精神,“雨露计划”是一项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扶贫机构实施的、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扶贫培训计划[3]。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4]。可见,“雨露计划”是以提升现存劳动力人力资本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然而,“雨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较少瞄准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经常发生错位。如表1所示,在“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57.36%,但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则只占25.73%,不到期望累计的一半;同样,在“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17.9%,而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只占2.21%,仅占期望累计的1/8。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某三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此外,通过实地访谈也佐证了农民培训期望与政府实际供给培训内容之间存在错位这一情况。访谈发现,具体实施“雨露计划”的基层政府人员(包括村干部)不愿花费精力甄别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其培训诉求,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经常临时性安排培训内容,甚至不惜以凑数字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下面是调查中与一位分管民政工作副镇长的对话(实录):

笔者:镇长,你听说过“雨露计划”吗?

副镇长:当然听说过,我就负责这个项目呢!

笔者:那你们镇是如何开展“雨露计划”的,“雨露计划”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吗,还是只有你们镇在弄?

副镇长:据我所知,其他乡镇也在弄,应该是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吧。

笔者:“雨露计划”项目主要是干什么的?

副镇长:主要是农民培训。

笔者:培训哪些内容呢?

副镇长:种植方面的、养殖方面的都有。像种梨树啊、养猪、养羊等等。

笔者:是哪些人参加培训呢?参加培训的人要申请吗?还是由谁确定?

副镇长:都是村委会确定的。

笔者:村委会直接确定培训人员吗?如果有人想培训但又没有被选上,怎么办?

副镇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笔者:为什么?

副镇长: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村委会请来的,还要给人家钱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要给20块钱,要不就没有人来培训!

笔者:那你们在哪里聘请培训老师呢?

副镇长:县里面的,比如职业中学的,或者县里相关科局的领导。

笔者: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培训?

副镇长:通常情况下,统一上几天课,然后再实地参观学习,如到果园去学如何种植,到养猪场去看看人家怎么养猪。

笔者:这样培训就结束了吗?

副镇长:这样就结束了。哦,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照相,拍几张照片,写写总结就完事了。

笔者:培训的人没有学到东西怎么办?

副镇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关键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请来的。

笔者:是不是只有你们镇这样应付哟?

副镇长:我敢说,绝对不只我们这样,反正我们这边的好多乡镇都这样。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佐证了这一情况。譬如,在G县调查发现,这个县的一个村庄出产“蜡染”工艺,很多村民都想学习,尤其是想学如何将传统工艺和当前的科技相结合。可惜,“雨露计划”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项目。总之,“雨露计划”等项目没有实实在在地瞄准村民需求,教育扶贫资源存在投放误差。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述,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向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个扶贫方式能在较短时期内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较低,不仅导致大量教育扶贫经费溢出,还直接造成扶贫效果不佳。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层次等,能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储量。然而,这个项目经费溢出严重,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偏低。以w县2013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2013年,w县政府将省政府下达的4600人培训指标委托给w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w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及C津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任务见表2。这三家培训机构接到培训任务后,千方百计地节约培训成本,诸多教育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培训上面。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w县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作为培训机构,其承担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谋利,加之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机构有制度空间去节约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上述三家培训机构想尽办法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将一个星期的培训内容压缩为三天。于是,稀缺的教育扶贫经费直接流向企业,配置效率较低。

调查过程中,有一位参训农民曾这样坦言:我们这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是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每天给我们的误工费为20元。报到的时候有60人,但培训两天后,大家都觉得没意思,而且离家又远,所以纷纷回家了。第三天,培训人数不到30人,所以第三天下午负责人就宣布培训结束了。

总之,受限于培训的短期性、培训机构的机会主义及其培训条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培训经费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经费溢出严重。当然,“雨露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不仅经费配置效率偏低,而且使用效率也偏低。

三、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度的对策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但却需要精准方能发挥实效。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精准扶贫构想,要求变“漫灌式”粗放型扶贫为“滴灌式”精准型扶贫。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要走向精准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

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其中,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更是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实施瞄准精度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及其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因此,要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由于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起步相对较晚,教育扶贫对象档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当前教育扶贫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扶贫部门原先建立的贫困人口建立档案。然而,已有的贫困人口档案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捏造事实、虚报数据、形式主义等层出不穷。加之,原来的贫困人口档案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以及教育发展诉求等缺乏相对全面的记载。因此,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有必要重新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当然,鉴于建档工作量巨大,没有必要单独建立贫困人口教育档案,而是将其与贫困人口常规贫困档案合并进行,只是在贫困档案建设过程中,增长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和教育诉求统计。

(二)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

培训项目是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不切实际、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农民培训”这一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效,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该地区农民培训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释放农民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通常情况下,农民培训项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涉农培训;另一类是农民转移培训。因此,在设计农民培训内容时,首先需要目标瞄准,根据农民培训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其中,涉农培训应该倾向于科学种植、养殖和卫生方面的培训;而农民转移培训需要关注物业管理、宾馆服务员培训、保安员培训、电动缝纫工培训、餐厅服务员培训、家政服务等等。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采取“参与式”培训模式。首先,培训者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培训诉求,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主题。其次,确立培训目标并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该环节要求培训目标具体清晰,培训内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第三,实施培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培训方法要求减少集中讲座式培训比重,增加田野实操。第四,对培训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培训实用有效。模型见图3。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2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从国家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组织形态看,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组织形式上看经历三个阶段:80年代主要是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90年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又离乡;20xx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分析这些,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工作也经历了三个转变:80年代救济式扶贫;90年展乡镇企业;20xx年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了调整,改由过去撒胡椒面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再到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项目转变为竞争式的开发,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三个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三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缩小发展差距、关爱弱势群众的重大任务;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因此,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

而且,尤其是今年更是扶贫开发工作上的重中之重年,今年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和机遇最好的一年,同时也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最为关键的一年。

所谓“机遇最好”的一年,就是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20xx〕1号文件和省、地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与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尤其是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富民问题,必将迎来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各项投入更加增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好局面和有利环境。

所谓“任务最重”的一年,从春福同志所安排的“八项工作”中不难看出,我们去年的整村推进村是32个,每个村资金25万元,而今年增加到63个村,且每个村资金50万元,而且这些都是列入我县20xx—20xx年农村扶贫开发《意见》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交不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帐,也交不了地委、行署的帐;不开展并且做不好这些工作,不仅影响今年上级对我县的投入,而且会影响今后11年对我县的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完成各项任务。

所谓“困难最多”的一年,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影响,不仅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困难,增收渠道受阻,而且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走低,对贫困群众增收造成很大困难,这也增加了脱贫群众重新返贫的压力。因此,要完成20xx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加倍努力。

所谓“最为关键”的一年,就是20xx年是全国各地也包括我县20xx—20xx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交帐的前一年,又是20xx—2020年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启动之年。前一个十年扶贫《意见》确定的硬任务,今年必须基本完成,明年才能顺利地通过各级的检查验收,否则,就会拉全省、全区的后腿;后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意见》能不能制定好,根据上一个十年《纲要》编制经验,前2-3年上报的数据很重要。因此,今明两年县乡两级扶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准确上报有关数据,切实搞好上下左右的交流和沟通,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围绕“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规划”这两个重点,来抓好20xx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扎实抓好扶贫开发攻坚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推进20xx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20xx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完成省、地下达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20xx年启动实施的3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新启动实施63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使我县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现象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要全面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选准贫困对象。一是要做好20xx-2020年新的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上一轮扶贫开发规划评估工作,启动新一轮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新的扶贫标准,组织力量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底数,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三是要区别类型确定扶贫对象,坚持做到扶贫“五到户”。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把农村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坚持做到扶贫项目安排到户,小额信贷资金借款到户,扶贫搬迁落实到户,科技信息服务到户,结对帮扶措施落实到户。

(二)着力抓好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一是确保20xx年实施整村推进的32个重点贫困村项目的全面完成和顺利通过省、地验收。二是全力抓好今年63个整村推进村项目的实施。三是根据实际,突出重点,科学规划20xx年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要切实做好扶贫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县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扶贫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工作,启动扶贫项目库建设,贮备一批扶贫项目,及时申报扶贫项目,争取更大支持。四是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今年将实行扶贫项目和资金到位按月通报制,对一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黄牌;对二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红牌;对三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取消安排项目和资金。在今年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中,要着重把握三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搞好整村推进对于全面完成扶贫开发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即“三要三不要”:一要讲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是搞城市建设,不能盲目搞攀比,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做起。二要因地制宜,不要脱离农村实际。要坚持农村的实际、农民的实际。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不是改掉农村的特点。三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各级政府投入的增多,部门扶持力量的加大给贫困村建设注入了很大的活力和推动力,但最重要的是要扶持引导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这些原则,需要我们在整村推进工作中灵活运用。突出五个重点。第一,突出一个“整”字。一方面是整合,即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各个单位凡是投入到农村的涉农资金,投入贫困村更应该,帮扶贫困村是县直帮扶单位的责任,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另一方面是整村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突出一个“推”字。一要按照计划和建设内容推进。二要按照时间推进,确保每年安排的项目要全部完成。三要按照质量推进,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村支两委和项目监管单位对工程质量监管、竣工验收等每个环节都要从严把关。第三,突出一个“新”字。要让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精神风貌要焕然一新。第四,突出一个“农”字。一是要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二是要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要突出农村的经济发展;四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上级政策投入,部门支持是必要的,最主要的是农民参与。第五,突出一个“干”字。从干部来讲,干部要带头,乡一级干部作用要发挥,村支“两委”作用要发挥;就实干而言,就是要有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

(三)着力抓好社会扶贫工作。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扶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地直单位定点扶贫我县的力度,加大项目对接,争取更大的支持。二是整合部门资金,将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整合到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必须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税收优惠、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更大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三是做好“村企共建”工作。动员企业到重点贫困村兴建基地,创新整村推进联动机制,各乡镇也要与不同的企业联办基地。要继续抓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形成强村富民、强基固本的互促互动良性发展机制。

(四)着力抓好扶贫责任制与绩效考核。一方面,要做好扶贫责任制考核。根据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分级负责”的要求,重点贫困乡镇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扶贫开发摆在中心位置,如期完成整村推进计划。会后,各乡镇要层层落实责任,量化任务。另一方面,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评,按照省、地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重点贫困村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扶贫成效等实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与扶贫资金计划分配挂钩,与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挂钩,对项目实施好、资金到位及时且群众公认的可以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县面临挑战、蕴含机遇的一年,能否抓好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取决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落实。我们必须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做到“五个到位”,确保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工作各项任务。

(一)认识要到位。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来开展好此项工作,要树立大局意识,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精心组织,举力抓实。各乡镇、县扶贫办主要领导要亲自联系重点贫困村,要建立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扶贫工作机构直接组织实施,贫困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人员要到位。各乡镇要实行涉农项目综合管理,要有专人抓扶贫开发工作,有专人申报、组织、实施和资金报帐。扶贫人员要重点从事扶贫工作,县扶贫办和各乡镇每年对扶贫人员要进行严格考核,如果扶贫人员不从事扶贫工作,请乡镇调整换岗。

(三)工作要到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结合实际,区别轻重缓急,研究措施,环环紧扣抓落实。县扶贫办和相关实施单位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落实责任人员,分期分批深入乡镇村组,督促完成扶贫任务。

(四)责任要到位。要依据县里规划,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细化分解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乡镇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和实施地点组织实施,不得随意改变投资方向。扶贫办、财政局等单位要加强配合协调,认真履行职责,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平稳快速推进。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3

从国家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组织形态看,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组织形式上看经历三个阶段:80年代主要是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90年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又离乡;200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分析这些,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工作也经历了三个转变:80年代救济式扶贫;90年展乡镇企业;2000年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了调整,改由过去撒胡椒面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再到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项目转变为竞争式的开发,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三个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三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缩小发展差距、关爱弱势群众的重大任务;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因此,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

而且,尤其是今年更是扶贫开发工作上的重中之重年,今年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和机遇最好的一年,同时也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最为关键的一年。

所谓“机遇最好”的一年,就是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2009〕1号文件和省、地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与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尤其是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富民问题,必将迎来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各项投入更加增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好局面和有利环境。

所谓“任务最重”的一年,从春福同志所安排的“八项工作”中不难看出,我们去年的整村推进村是32个,每个村资金25万元,而今年增加到63个村,且每个村资金50万元,而且这些都是列入我县2002—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意见》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交不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帐,也交不了地委、行署的帐;不开展并且做不好这些工作,不仅影响今年上级对我县的投入,而且会影响今后11年对我县的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完成各项任务。

所谓“困难最多”的一年,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影响,不仅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困难,增收渠道受阻,而且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走低,对贫困群众增收造成很大困难,这也增加了脱贫群众重新返贫的压力。因此,要完成2009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加倍努力。

所谓“最为关键”的一年,就是2009年是全国各地也包括我县2001—2010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交帐的前一年,又是2011—2020年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启动之年。前一个十年扶贫《意见》确定的硬任务,今年必须基本完成,明年才能顺利地通过各级的检查验收,否则,就会拉全省、全区的后腿;后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意见》能不能制定好,根据上一个十年《纲要》编制经验,前2-3年上报的数据很重要。因此,今明两年县乡两级扶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准确上报有关数据,切实搞好上下左右的交流和沟通,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围绕“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规划”这两个重点,来抓好2009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扎实抓好扶贫开发攻坚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推进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2009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完成省、地下达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2008年启动实施的3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新启动实施63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使我县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现象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要全面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选准贫困对象。一是要做好2011-2020年新的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上一轮扶贫开发规划评估工作,启动新一轮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新的扶贫标准,组织力量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底数,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三是要区别类型确定扶贫对象,坚持做到扶贫“五到户”。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把农村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坚持做到扶贫项目安排到户,小额信贷资金借款到户,扶贫搬迁落实到户,科技信息服务到户,结对帮扶措施落实到户。

(二)着力抓好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一是确保2008年实施整村推进的32个重点贫困村项目的全面完成和顺利通过省、地验收。二是全力抓好今年63个整村推进村项目的实施。三是根据实际,突出重点,科学规划2010年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要切实做好扶贫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县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扶贫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工作,启动扶贫项目库建设,贮备一批扶贫项目,及时申报扶贫项目,争取更大支持。四是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今年将实行扶贫项目和资金到位按月通报制,对一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黄牌;对二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亮红牌;对三次通报项目没有实施、资金没有拨付的取消安排项目和资金。在今年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中,要着重把握三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搞好整村推进对于全面完成扶贫开发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即“三要三不要”:一要讲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是搞城市建设,不能盲目搞攀比,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做起。二要因地制宜,不要脱离农村实际。要坚持农村的实际、农民的实际。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不是改掉农村的特点。三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各级政府投入的增多,部门扶持力量的加大给贫困村建设注入了很大的活力和推动力,但最重要的是要扶持引导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这些原则,需要我们在整村推进工作中灵活运用。突出五个重点。第一,突出一个“整”字。一方面是整合,即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各个单位凡是投入到农村的涉农资金,投入贫困村更应该,帮扶贫困村是县直帮扶单位的责任,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另一方面是整村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突出一个“推”字。一要按照计划和建设内容推进。二要按照时间推进,确保每年安排的项目要全部完成。三要按照质量推进,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村支两委和项目监管单位对工程质量监管、竣工验收等每个环节都要从严把关。第三,突出一个“新”字。要让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精神风貌要焕然一新。第四,突出一个“农”字。一是要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二是要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要突出农村的经济发展;四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上级政策投入,部门支持是必要的,最主要的是农民参与。第五,突出一个“干”字。从干部来讲,干部要带头,乡一级干部作用要发挥,村支“两委”作用要发挥;就实干而言,就是要有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

(三)着力抓好社会扶贫工作。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扶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地直单位定点扶贫我县的力度,加大项目对接,争取更大的支持。二是整合部门资金,将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整合到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必须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税收优惠、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更大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三是做好“村企共建”工作。动员企业到重点贫困村兴建基地,创新整村推进联动机制,各乡镇也要与不同的企业联办基地。要继续抓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形成强村富民、强基固本的互促互动良性发展机制。

(四)着力抓好扶贫责任制与绩效考核。一方面,要做好扶贫责任制考核。根据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分级负责”的要求,重点贫困乡镇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扶贫开发摆在中心位置,如期完成整村推进计划。会后,各乡镇要层层落实责任,量化任务。另一方面,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评,按照省、地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重点贫困村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扶贫成效等实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与扶贫资金计划分配挂钩,与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挂钩,对项目实施好、资金到位及时且群众公认的可以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县面临挑战、蕴含机遇的一年,能否抓好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取决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落实。我们必须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做到“五个到位”,确保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工作各项任务。

(一)认识要到位。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来开展好此项工作,要树立大局意识,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精心组织,举力抓实。各乡镇、县扶贫办主要领导要亲自联系重点贫困村,要建立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扶贫工作机构直接组织实施,贫困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人员要到位。各乡镇要实行涉农项目综合管理,要有专人抓扶贫开发工作,有专人申报、组织、实施和资金报帐。扶贫人员要重点从事扶贫工作,县扶贫办和各乡镇每年对扶贫人员要进行严格考核,如果扶贫人员不从事扶贫工作,请乡镇调整换岗。

(三)工作要到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结合实际,区别轻重缓急,研究措施,环环紧扣抓落实。县扶贫办和相关实施单位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落实责任人员,分期分批深入乡镇村组,督促完成扶贫任务。

(四)责任要到位。要依据县里规划,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细化分解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乡镇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和实施地点组织实施,不得随意改变投资方向。扶贫办、财政局等单位要加强配合协调,认真履行职责,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平稳快速推进。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4

关键词:扶贫模式市场化运作程度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扶贫开发30年来,我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了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并且贫困发生率也由30.7%降低到了2.8%。

但是,随着我国农村扶贫成果的呈现,农村扶贫开发也出现了问题:赵曦等人(2009)认为我国现有的扶贫模式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剩余贫困人口减贫速度减缓、脱贫成本增加、扶贫成效降低。张新伟(1990)认为扶贫资金投入的增加,扶贫效率反而有所放缓,既有扶贫政策低效率制度原因,也有贫困地区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短缺、人口素质低等客观原因,同时也包括了交易效率低下,分工不足,资本短缺,市场化意识不健全等经济原因。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市场化的反贫困道路。徐志明(2008)认为提高投资效率的关键是在反贫困中引入市场机制,包括在贫困地区培育贫困地区市场主体,培育市场经济发生与成长的条件,转变政府在反贫困过程中的职能,建立扶贫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资源配置的市场竞争机制,多方参与扶贫开发和监督评价机制。上述研究的不足是仅仅从扶贫资金管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扶贫制度上来分析中国扶贫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提出相应建议,忽略了扶贫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扶贫模式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扶贫的发展,本文从贵州扶贫实践出发,采用未确知-aHp综合评价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贵州主要模式的参入主体、市场化机制以及扶贫模式资金投入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贵州扶贫模式市场化运作程度和扶贫模式资金使用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更好为贵州,甚至为我国的扶贫工作改革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

扶贫模式市场化运行程度的测度

(一)扶贫模式市场化运行程度未确知-aHp综合评价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根据张新伟(1990)提出的建立以农村市场化为重点的市场化机制是用市场化解决贫苦问题的关键,以及龚晓宽(2005)从扶贫主体、扶贫运作方式、以及扶贫对象来分析怎么运用市场化规律推进扶贫开发,借鉴了陈宗胜从农户投入产出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指标评价方法,和王凤彬等(2005)对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测度指标设计的基本思想,将体现扶贫模式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因数按性质不同,划分为若干类,并按市场经济理论提取出相关的因素。

本文邀请了10位对扶贫工作有专业研究人员,其中包括4位专家学者、3位省级扶贫办人员、3位扶贫农户对指标进行评价,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二)指标权重的赋值方法

在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模型中,指标分类权重、指标重要性权重是模型的最关键性的一步。本文采用了专家赋值法,将指标的等分率作为指标的权重。笔者邀请了4位对贵州扶贫现实情况较为了解的学者、4位从事扶贫工作的政府人员以及2位扶贫农户,对表2中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评分按百分比来记录。本文以产业化扶贫模式为例来说明多层次未确知综合评价的计算过程。

1.二级指标测度。根据分级标准2构造单指标测度函数如下:

根据单指标测度函数,对照表1各指标的评估值,则可以求出单指标测度:

计算各二级指标的分类权重:

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测度向量:

2.一级指标的测度。

计算一级指标的分类权重:

ω1=(0.240.170.160.190.24)

计算一级指标的测度向量:

μ1=(0.140.740.120)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信贷扶贫的一级指标测度向量:

μ2=(0.10.690.210)

3.识别与排序。取置信度λ=0.7,由综合评价法得到评价等级:发展资金扶贫模式和信贷扶贫模式市场化运作程度都处于良。根据排序,发展资金扶贫模式市场化运作程度高于信贷扶贫模式。

4.用同样的方法,以工代赈的一级指标的测度向量为μ3=(00.320.660.02)。可以计算出以工代赈扶贫模式市场化作用程度位于中这个区域。

5.对这三个扶贫模式的市场化运作进行排序,得到的结果是:发展资金扶贫模式市场化运作程度最高,其次,是信贷扶贫模式,最后,是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扶贫模式资金运作效率定量分析—主成分分析

为了进一步定量分析扶贫模式资金的效率,本文选取贵州省历年的扶贫资金投入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证分析,从扶贫资金对贵州农村人均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扶贫模式资金的使用实际效率情况。

首先,本文从扶贫资金的投入主体的不同,将贵州扶贫资金主要分为财政扶贫、信贷扶贫、社会帮扶,以及利用外资四个方面。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为了方便接下来的分析,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18.0,对该数据进行降维。

表4给出了各成分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只有前2个的特征值根大于,且财政扶贫资金的方差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60.315%,信贷扶贫资金的方差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30.479%,这两个成分的方差的贡献率达到了90.25%,因此选择前2个变量,即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已足以描述贵州省扶贫资金的使用水平。

结合上述分析方法,按扶贫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从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中提出以下3个主要的资金投入扶贫模式:发展资金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扶贫模式、信贷扶贫模式。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贵州省历年农村居民历年人均纯收入如表6所示。

本文采用贵州省农民的人均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发展资金对数、以工代赈资金对数、信贷资金对数为解释变量。

模型:Y为贵州省农民的人均收入;Ser01为发展资金;Ser02为以工代赈资金;Ser03为信贷资金。

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的结果可以写出回归方程:

Y=-222265+1586.169ln(SeR01)+739.842ln(SeR02)-80.2654ln(SeR03)

R2=0.98,R2=0.97,F=120.845D.w=1.37

由表7中数据可知,R2=0.97,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对整个模型进行F检验,针对H0∶β1=β2=β3=0,给定显著水平α=0.05,查表的临界值Fa(k-1,n-k)=F0.05(3,7)=4.35,由于,F=120.845≥F0.05(3,7),则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β3=0,说明整个回归方程显著。又由于ln(SeR03)的t值的绝对值为1.39

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对贵州省扶贫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看,发展资金扶贫模式、信贷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扶贫模式这三种扶贫模式的市场化程度都相对较好,且对于贫困地区农户持续脱贫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市场化程度高的扶贫方式资金使用效率就是高的。如上分析,信贷扶贫模式的市场程度低于产业化扶贫模式,从资金投入使用效率效果来看,也比发展资金扶贫效果要差。但是,以工代赈扶贫模式市场化程度比信贷扶贫的市场化程度低,然而扶贫资金的实际效果却远远优于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此,虽然扶贫模式的市场化程度对于扶贫资金的投入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单从扶贫模式的市场化程度高低来作为衡量扶贫资金投入多少。随着贵州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不仅仅需要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也需要从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扶贫资金的投入角度等多方面考虑。

(一)突出扶贫重点并因地制宜实施扶贫模式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贫困市县的实地研究,寻找出该地最真实的贫困需求,区别对待,强化扶贫瞄准机制,因为统一的扶贫模式的资金投入忽视了地区和地区的差异性。有研究表明,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当地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当地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加大以工代赈投入资金的力度和扩大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的范围,应该是现阶段扶贫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并且,从贵州省的数据可以看出,以工代赈资金近几年没有多大的变动,且占所有扶贫资金的比例也比较低,但对于贵州省农民的收入提升作用却很明显。

(二)完善扶贫模式市场化构建并增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扶贫模式市场化运行程度的测度定性分析来看,扶贫主体、扶贫资金的市场化以及扶贫模式的经济性都有待加强。贵州省扶贫主体参与多元化程度欠缺,政府资金提供力度占了全部扶贫资金的90%,忽视了中小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扶贫中的作用。由于扶贫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等历史原因,扶贫模式的经济外溢性得不到体现,形成不了持续的扶贫效果。扶贫对象的意愿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进一步推进扶贫方式市场化的建立,扶贫主体市场化竞争的培育,贫困地区市场化机制的扶持,是贵州省走出贫困大省的不二选择。

(三)扶贫资金的投入和当地的产业发展项目相联系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一直在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完善扶贫模式中的种种不足。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实行专项专款,加大市场化运作程度高的扶贫模式的扶持力度,使扶贫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增强扶贫主体的盈利能力和扶贫对象自我造血能力。真正能提升扶贫地区造血能力的,就需要和具体的扶贫项目联系起来。从研究分析中可以发现,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具体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关系很大,贵州省扶贫资金更多的是要加大对农村产业链的发展投入。综上可知,信贷扶贫资金占了贵州省扶贫资金的40%,但对贵州省农村脱贫的作用却不是很明显。从贵州省石阡县的信贷扶贫效果来看,只有把信贷扶贫和当地产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使得贫困地区走出贫困,因此,只有将扶贫资金和项目相结合,提高扶贫主客体的市场化意思,更好地提高信贷扶贫资金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宗胜.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J].河北学刊,1998(2)

2.龚晓宽.运用市场规律推进扶贫开发[J].理论与当代,2005(5)

3.张文彬.SpSS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风彬.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测度指标设计[J].财贸经济,2005(8)

5.张凤霞.企业信用评价的未确知-aHp方法研究.经营管理,2006(7)

6.赵曦,熊理然,肖丹.中国农村扶贫资金管理问题研究.财政与金融,2009(1)

7.张新伟.市场化:反贫困制度创新讨论.生产力研究,1999(Z1)

8.徐志明.扶贫投资低效率与市场化反贫困机制的建立[J].乡镇经济,2008(9)

作者简介: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5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是

事关我省全局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五”期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1500多万人、2000年的313万人减少到266万人。2006年又净减少贫困人口11万、低收入贫困人口13万,完成易地搬迁扶贫6万人,对94.5万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特困群众建立了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的特困救助制度。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历史开发晚等原因,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目前,全省88个县市区中还有8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其中有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贫困乡镇和重点贫困村分别占全省乡镇总数和行政村总数的60.9%和54.3%;全省农村还有255万贫困人口、453万低收入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尤其是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越往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越大,需要投入的越多。刚刚越过温饱线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率也比较高。总体上看,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还需要我们持续艰苦奋斗。从这样的省情实际出发,我们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省扶贫开发的成效和进程、取决于能否早日让广大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切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尽快解决现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始终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务必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在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统筹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贫困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在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学习化“五化”进程中努力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我省的贫困问题。

第一,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对贫困地区农业的反哺能力。目前我省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比较弱。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工业,做大做强我省的第二产业,进一步增强我省的综合实力,增加政府的财力,使公共财政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拓宽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带动能力。我省农村人均耕地只有0.67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城镇化水平只有27.4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16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4.59:1,大大高于全国的比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周边的农村群众就近就便务工经商,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借此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二是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置换出可供生存发展的空间,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可以进一步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影响力,逐步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向农村延伸,从而带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加快市场化进程,发挥市场机制在扶贫开发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加快市场化进程,一是推动贫困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强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推动贫困地区群众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参与能力,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真正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三是推动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的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成本高的状况,促进贫困地区的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推动全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改进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投资效益。

第四,加快法治化进程,发挥法制在扶贫开发中的保障作用。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法治化进程,一是保障权益,充分尊重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对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贫困群众始终是扶贫开发的主体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二是规范秩序,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形成政府、群众、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合力,并注意对扶贫开发的资金实行多头投入、集中使用、分步推进,力求使扶贫资金的效益最大化;三是完善制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来巩固和扩大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果。

第五,加快学习化进程,努力把贫困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贫困地区的人口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一方面要全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通过努力,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下降一个千分点,全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2000年的20.59‰、13.06‰降至2005年的14.59‰、7.38‰,2006年又降为13.97‰、7.26‰,初步扭转了我省人口过快增长的严峻局面。但目前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去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09‰和5.28‰,我省同全国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开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建设,加快学习化进程,全力提高人口素质。2006年我省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但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的条件下突击完成的,低水平,而且不稳定。我们要坚持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力求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7年我们在扶贫开发方面,必须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把净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作为考核扶贫开发工作绩效的核心指标,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尤其是要把贫困人口的减少数量、进度和力度作为扶贫资金分配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今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从2006年的7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以后将逐年增加。在2006年财政结余里,安排1亿元用于绝对贫困人口农业产业化扶贫,安排1亿元用于“三小”工程建设。从结余的总预备费3亿元中,拿出1.5亿元设立“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财政专户”,专门用于帮助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提高特困群众的长期救助标准,今年省财政在往年1.89亿元的基础上,增加5600多万元,将每人每年的救助标准由200元提高到260元。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农村低保过渡。

第三,实施“三大工程”。一是“农村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用5年左右的时间解决目前100多万户农村贫困户的住房困难;二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增收工程”,做到“一村一品”、“一地一策”,力争户有增收项目、每个县有2个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三是“贫困农户能力培养工程”,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户有1~2名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每个贫困户有1名稳定外出务工人员。

第四,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切实提高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扩大省外输出规模;三是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努力将有条件的在省内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城镇居民。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6

1加强各村扶贫信息员的工作意识

2熟知扶贫档案材料的收集

3配合村委和驻村工作队开展档案收集工作

4完善扶贫工作开展,加强对档案的管理

最后由镇级扶贫信息员交代日常扶贫业务的注意事项。

此次培训增强了各村信息员的业务知识,促进了扶贫档案工作的开展,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留下历史的注脚。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新困难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向实践中学习,向群众中学习,向书本中学习,创新新的工作战略和工作方法,杜绝止步不前的局面出现。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7

扶贫开发不仅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要力争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实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工作力度,从根本上扭转我省减贫速度明显低于全国的现状,力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有机统一。

从去年开始,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制度上稳定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扶贫开发20多年来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的指导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正在进行深刻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通过不懈努力,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深化扶贫开发工作,开创“大扶贫”的新局面。一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开发与救助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投入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集中连片开发。三是在坚持三类扶贫措施(开发式、救助式、搬迁式)、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提高素质)、突出三项重点工作(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扶贫模式,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发展问题。要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注意总结脱毒马铃薯推广、茶叶产业发展、中草药基地建设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等方面的经验,加大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力度,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支撑和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促进千家万户的传统经济与千变万化的现代市场对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贫困地区要把扶贫开发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思路,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遇,形成一个“大扶贫”的新格局。

农民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激发他们的创造,保护他们的权益,着力于提高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工作思路上,要突出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以初步改善基础条件、总体解决温饱问题为契机,加大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乡土人才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保持和增添扶贫开发的生机与活力;在项目安排上,要努力实现“国家引导、农户参与”向“农户申请、国家补助”的转变。项目实行公示制,强化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择优选项,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工程的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机统一。只有把政府的意图变成农户的自觉行为,由“要他干”变为“他要干”,工程艰巨、补助偏低、物价上涨、劳力短缺的矛盾才能缓解,项目资金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省十次党代会上指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坚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省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探索资源节约、环境美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这为我省推进扶贫开发拓宽了视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入手,走出一条体现贵州特色的扶贫路子。

体现贵州特色的生态扶贫,关键要从几个环节去努力。首先是创新政绩理念。要明确提出,扬长避短,保护好和打造好青山绿水也是政绩,要在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强化这种意识;其次是总结和推广晴隆草畜产业的经验。在目前33个基地县和50个扶贫重点乡镇特色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一步选择和扶持一批生态与增收双赢的项目,并不断做大做强,形成我省生态扶贫的规模和导向;再次是改进和创新培训形式,普及科技知识。使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有关技术和信息,努力使农业发展转入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轨道。特别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业。最后是建立生态扶贫的保障机制。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8

>>精准扶贫,在路上92岁丛子文:在“精准扶贫”的路上精准扶贫路上的“娘子军”感动,在精准扶贫时代精准扶贫干在实处精准扶贫在“路”上金融力量在精准扶贫中释放精准扶贫――打通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精准脱贫,冲锋在路上产业扶贫需在精准上下功夫基层政府在精准扶贫中怎样发挥作用“现实的人”在精准扶贫的体现精准扶贫在区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航空报国情怀在精准扶贫上涌动浅析扶贫档案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关于在精准扶贫中积极发挥健康扶贫作用的建议精准扶贫何以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路上精准扶贫需要精准监督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经济法律>精准扶贫,在路上精准扶贫,在路上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曹煦")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9月27日―28日,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

当下的中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甘肃定西,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脱贫的故事,是这个国家扶贫成就的深度诠释。

9月27日至28日,陇中大地最美的金秋季节,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隆重召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中央国家有关部委,省市自治区,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扶贫企业的3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国家意志下的扶贫战略和破解之道。

座无虚席的中国扶贫论坛会场,大屏幕上“决胜2020”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

扶贫脱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从198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有力帮助,贫困人口得以大幅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用几个“前所未有”进行了概括:在世界移民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搬迁计划,5年内扶贫搬迁1000万贫困人口,前所未有;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将至少2000万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前所未有;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同时向中央签下“军令状”,前所未有。

30多年来,7亿多人成功脱贫,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过去和未来都是如此。“政治和制度优势能够使我们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调动和集聚各种资源,投入与战役规模、战役目标匹配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动员社会力量步调一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张建军说。

正如张建军所言,无论回溯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什么时候扶贫能调集各方资源,什么时候脱贫就成效卓著。首届中国扶贫论坛评选和颁发的三个奖项:“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中国扶贫・企业贡献奖”和“中国扶贫・社会责任奖”,也从一个侧面阐释了这一规律。

在宁夏西海固地区,闽宁两地树立起区域对口帮扶的典范。20年间,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无偿援助各类资金12.8亿元,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农业和医疗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超过2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元提高到近6500元。

在新疆克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投资21.35亿元兴建的新疆最大单体扶贫惠民工程别迭里水电站投产后,有效缓解了阿克苏电网乃至南疆电网供应紧张局面,每年还为阿合奇县新增财税收入4000多万元,增加了4.5万亩草料基地灌溉面积。

在云南省勐腊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人李小云创办小云助贫中心,在“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并实验精准扶贫的社会方案。以云南河边瑶族村庄作为实施贫困综合治理方案的实验基地,通过系统的参与式贫困评估,提出了解决我国处于贫困陷阱的贫困人口的综合治理方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左二)宣布论坛开幕,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左一)致开幕辞,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右一)致欢迎辞,甘肃省省长林铎(右二)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等发表主旨演讲。

本届中国扶贫论坛的主办地甘肃定西,则是中国脱贫史上注定留下坚实印记的一个坐标。

贫困,是百年定西的历史性特征。这里曾因生态极度恶化、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闻名全国。

这里也因几代人的艰辛拼搏、挑战贫困震撼了世界。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在艰辛求索摆脱贫困的征程上,定西人创造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定西精神;创造了“30年,将170万贫困人口减少到4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7%以下”的定西速度;创造了中国区域性扶贫开发样本的定西路径。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1982年,定西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170万、贫困面为7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5元;2015年,全市19.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定西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下。目前,总投资114亿元的水路电房等192个基础设施项目、60亿元的73个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112亿元的79个产业开发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全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定西市在扶贫领域取得的突出业绩,正是对我国扶贫成就的深度诠释。”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说。

窥一斑而见全豹,他们的故事,只是中国扶贫论坛上25位获奖机构及个人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宏大的中国特色扶贫图景的生动缩影。

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这些数字,每一个都沉重且艰巨,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

在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看来,决不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十以来,我国持续发挥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中央提出的脱贫目标是有非常规举措做支撑的。对照这些目标,如果扶贫工作只是让贫困人口达到了收入标准,那么可以说,只完成了一部分的脱贫攻坚任务。完整的脱贫目标,既包括了贫困人口的脱贫,也包括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表示。

甘肃省省长林铎介绍了甘肃省推行的853挂图作业的扶贫方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到了脱贫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这八个准;以及贫困人口进出的动态图、全村脱贫目标任务图、贫困户脱贫任务村级作战图等五张图;还有脱贫农户落实三本账:脱贫计划进入账,帮扶措施办法账,帮扶责任工作账。

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在论坛上介绍了“定西经验”:今年市一级用于扶贫支出占市财政支出的75%,明年要达到80%。定西还对全市33个贫困难度最大的村采取特殊的政策,每村每年拨付300万特殊资金。此外,定西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的程序,在960个非贫困村建成了集管理、统计、考核、分析、展示为一体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现在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消除贫困人口死角的活动。同时严把贫困人口的退出关,坚决防止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现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左)与甘肃省省长林铎(右)握手致意。

本次扶贫论坛共举行了三场高端对话。多位参与或关注扶贫开发的政商学界人士分别围绕“政策支撑――让扶贫政策更加精准”“理论创新――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探索――企业帮扶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这三个主题深入探讨。

此外,本次扶贫论坛还组织参会嘉宾到甘肃省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扶贫纪念馆等实地考察观摩扶贫工作。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右二)、甘肃省省长林铎(右一)、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左一)、《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左二)在亲切交谈。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9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坐标中深刻理解和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取得全面胜利,打赢扶贫攻坚的关键战役异常重要。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近日,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这一数字,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用数字说话,毫无疑问,中国的扶贫事业是一场伟大的壮举,可以说这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扶贫工作的历程篇10

3月1日上午,**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召开。会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精准脱贫攻坚作出全面部署。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委副书记、市长***强作具体安排,市委副书记***主持会议。

会上,曲沃县、尧都区围绕农村工作作了典型发言;隰县、乡宁县、大宁县、浮山县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作了典型发言。

***指出,要坚持以总书记关于“三农”和扶贫工作重要思想为统领,切实增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过去5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脱贫攻坚开创新的局面、取得决定性进展,根本在于总书记“三农”和扶贫工作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全市上下一定要深刻领会思想精髓,准确把握核心要义,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委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和扶贫工作的领导,坚决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进步,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市情、农情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充分说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格外必要和格外紧迫。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方位,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紧紧抓住这一新的历史契机,坚定信心,狠下决心,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不失时机向前推进,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临汾路径。***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临汾路径,实现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农村全面繁荣进步、农民全面富裕发展。一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特色化、精细化、标准化、功能化的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在提升质量上做文章、在科技强农上做文章、在融合发展上做文章,努力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二要扎实推进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推进公共服务“上山下乡”。三要扎实推进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要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应退尽退政策,认真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建设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百里汾河经济带湿地植被恢复区三大生态屏障。要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要扎实推进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代文明要素提升传统乡土文化。要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作为独特优势和靓丽名片,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要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五要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农村“三基”建设,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抓好党建促进自治,强化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广泛普法严格法治,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建设平安乡村。要树立新风倡导德治,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注重树立宣传典型,感召带动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要求,要准确把握扶贫格局新变化,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以总书记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为榜样,把脱贫攻坚放在全国大局、百年目标、全党使命的高度,准确把握扶贫格局新变化,确保脱贫攻坚战连战连胜,夺取精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努力走在全省前列。一要坚持聚焦深贫,集中攻坚发力。要坚持精准施策,鼓励永和、大宁两个深度贫困县先行先试,形成以改革促脱贫的工作格局。要做好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有效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工作。要瞄准全市2.2万深度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探索完善、跟进落实保障性扶贫措施,确保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二要坚持质量为先,确保脱贫成色。要加强分类指导,在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基础上,积极打造脱贫特色县,巩固提升摘帽县,统筹推进非贫困县,确保工作有的放矢,不留死角。要综合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保障式兜底。要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抓好具有普惠性、标志性的重点工作。三要坚持把好标准,保持正确导向。确保脱贫攻坚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准确把握好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三保障”标准。四要坚持自我发展,激发内生动力。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结合起来,加快补齐“精神短板”,坚持正向激励,加强思想教育,引进新思想、新业态、新模式,树立脱贫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鼓励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五要坚持责任到位,持续狠抓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带头落实“双签”责任,层层向下传导压力。要强化督导,改进考核,深化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专业人才挂职和学校医院对口“六个帮扶”,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县(市、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倒逼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落实。二要强化规划引领,推进精准施工。要在高质量制定规划上下功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体现乡村特色、展现乡村魅力。三要强化资金支持,确保投入到位。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切实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资金筹措新机制,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四要强化队伍建设,提供干部保障。要真正把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充实力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广纳贤才、广育英才。五要强化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要创新宣传形式,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作用,形成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