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物资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9:27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1

一、存在问题

曲靖市的动物诊疗机构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设备简陋、内部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是大部分动物诊疗机构经营规模偏小,诊断、手术、冷藏、常规化验、污水处理等器械设备不完善,服务项目单一。二是动物诊疗机构名称使用混乱,条件较差的也在使用“动物医院”名称。三是动物诊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混乱,宠物诊疗机构存在人药兽用现象。四是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的人员少(截至2013年,全市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65人,助理执业兽医师102人),且多为畜牧兽医系统内人员,无法满足诊疗市场需要。五是部分县对无证诊疗的清理取缔不到位,无证经营现象还有少量存在。

二、工作建议

1.广泛宣传培训。要加大对《动物防疫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动物诊疗机构审批条件、办理程序,兽医从业人员注册、备案和登记等规定,并印发到每个动物诊疗机构,切实履行好告知义务。要组织做好动物诊疗机构和动物诊疗人员政策法规、业务技术的培训。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动物诊疗机构及人员依法行医的自觉性和技术水平,使动物诊疗机构熟知申办动物诊疗许可证的条件、程序等内容,规范申办,合法经营。

2.严格行政审批。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行政审批程序和标准。对于新开办动物诊疗机构的,要严格按照《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条件,统一标准,坚持程序,恪守纪律,做到符合条件一家发证一家,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对已经开办但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动物诊疗机构,要责令其关门整改,限期办理,逾期未办理或达不到动物诊疗许可证核发条件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3.加大宠物用兽药的生产供应。由于宠物个体较小,对药品的安全性要求高,动物诊疗机构选用一定数量的人用药开展诊疗实属市场上缺乏适合宠物使用的相应兽药。因此,要引导兽药生产企业加大宠物专用兽药的研发、生产力度,生产适销对路、性价比高、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宠物专用兽药。

4.严格诊疗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兽医诊疗人员是动物疫病诊治的具体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动物疫病诊疗的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兽医从业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和《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无证行医、无处方权出具处方等违法行为。动物诊疗机构要按规定聘用持有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诊疗活动。要鼓励诊疗辅助人员参加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营造尊重兽医、依法行医的良好氛围。

5.加强服务指导,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挂钩指导制度,指派专业人员,帮助指导动物诊疗机构建立和完善诊疗规程、病历登记、免疫登记、处方管理、化验、兽药使用、卫生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等制度,不断提高诊疗服务水平,规范内部管理,逐步做大做强,创造条件申报分级评审。要倡导组建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兽医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行业服务标准制定、技术评比、交流、培训、从业规范等活动,提高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能力,树立行业诚信经营、健康有序的良好形象。

6.强化日常监管。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把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与动物卫生综合执法和规范审批行为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动物诊疗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加检查频次,规范动物诊疗机构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无证经营、超出动物诊疗许可范围从事诊疗活动和不规范使用兽药等违法行为。督促动物诊疗机构做到管理制度完善、收费标准公开、监督电话公示、执业兽医信息上墙、医疗废弃物处理达标、疫情报告及时。

7.实施分类管理。动物诊疗机构的规模和规范化程度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宠物饲养量有直接关系,应实施分类管理。由于该市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乡村设立的兽医店,主要为本乡(村)畜禽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提供上门诊疗服务,根据《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第三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笔者认为在乡村开办的兽医店,暂应按照乡村兽医登记管理。市、县城区设立的动物诊疗机构,要按照《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建设标准,严格管理,规范提高,确保达标持证,示范带动全市动物诊疗机构规范发展。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2

【摘要】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民营医院逐步进入医疗市场,医疗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与医院可持续发展两者兼得,挖掘自身潜力,降耗增效凸显重要。本文就医院物资管理与物资成本控制的意义,目前医院物资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进行积极思考与探讨,探索医院以最少的物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医院发展物资管理成本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59

1背景

医院,特别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立医院,追求的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公立医院在体现公益性的同时,作为自负盈亏的差额预算单位,依然存在着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医院作为一种特殊服务行业,既具有企业性又具有社会性。[1]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控制医疗费用是医疗机构追求的目标。现代医院一方面要兼顾服务于人民的宗旨,另一方面又需要保证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2]如何平衡控制医疗费用与保持医院发展二者关系,从管理要效益,降低医疗业务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强化物资管理成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医院物资成本控制的意义

2.1医院医疗业务成本

医院医疗业务成本由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运营费用组成。纵观医疗业务成本构成,剔除人力成本,作为可控成本的卫生材料、药品费等物资消耗成本是医疗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在医疗服务总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因此,控制物资消耗成本可有效的控制医院医疗业务成本,为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带来明显效果。[3]

2.2医院物资成本

医院物资成本包括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从医院物资成本构成来看,医院物资成本是保证医院正常有序运转所必要的消耗支出,同时也是可以通过管理措施与手段降耗增效的支出。透视医院物资消耗支出能够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物资消耗成本控制的好,可将医院经济运行带入良性运转,反之,将会使得医院运转面临发展困难。

2.3医院物资成本控制

医院物资成本控制的基本任务就是按质、按量、按时供应医院所需的各种物资,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与监督,促进医院经营过程中合理、节约地使用物资。

从促进医院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增加医院效益,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考虑,控制医院物资成本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医院物资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物资监控缺乏系统性

作为公立医院,目前大多数部门与员工工作关注点在于可直观感受的创收上,认为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不用追求利润,结余可有可无,不能意识到长期亏损会为医院发展带来困难的严重性,因此很少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忽视了专用卫生材料、防护用品、消毒用品、低值易耗品的节约使用,物资使用更是缺乏监控体系。

3.2采购质量不稳定,间接地导致采购成本上升

物资采购注重性价比的同时,产品质量应是重点考虑指标之一,目前物资采购存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只采用比价格的方式选择,供应商为了中标压低价格,提供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虽然价格偏低,但更新、更换频率加快,虽然从单价看价格成本低,但间接上看实际消耗成本在增大。

3.3采购市场不规范,采购成本上升

目前大部分物资,特别是卫生材料没有统一的政府采购平台,高值耗材供应更是被某些医疗器械公司所垄断,甚至同一性能高值耗材,由于品牌、规格型号的不同,被不同的医疗器械公司所垄断。价格的高与低,作为消耗使用的医院没有选择的权利,高值耗材采购成本的上升,直接导致医疗业务成本的增长。

3.4物资管理重使用、轻管理

目前大部分医院物资管理处于注重物资发放,轻视物资发放后的使用监督管理,特别是高值耗材没有做到采购入库出库消耗记账结算全程跟踪监控,物资流失现象严重。

3.5办公耗材管理使用随意性大

办公耗材价格低但使用量大,从使用上核定消耗数量无统一标准,导致医院核定部门办公费用时容易出现偏差,有的科室不够用,有的科室用不完现象依然存在,办公耗材消耗监管难度大。

4医院物资成本控制对策

4.1完善制度、规范流程

完善的采购制度,规范的采购流程,规避风险的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

医院除了要严格落实物资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出库、使用、维修、报废、盘点等制度外,物资采购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凡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物资必须履行政府采购,不在政府采购范围的物资采购要实行院内招标采购,招标供应商数量尽可能缩小,物资采购中标的供应商越集中越可能降低采购成本。例如:后勤消耗物资招标由一家供应商提供,供应商则可以不追求高价格,而是通过薄利多销,利用数量提升利润,医院则通过低价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规范物资采购工作流程,使用科室提出物资使用申请业务管理部门组织论证采购委员会审批通过使用科室提出采购计划业务管理部门审批纳入采购预算并执行,严格的采购流程可以规避目前使用科室使用耗材的随意性,先申请后使用克服了目前大部分医院先使用后申请,价格无法监管的弊病。

4.2合理确定物资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

医院所需物资是分批进货连续使用,因此需要一定的库存物资储备,目前大部分医院库存物资采用的是定量库存和定期库存,合理的库存可降低库存成本。

物资管理部门要按库位、效期、用量制定各类物资的储备定额,储备定额伴随着医院发展要定期进行调整,以做到即不影响经营使用,又不造成积压或过期浪费为原则。对于一些进口专用物资,使用量相对固定,备货时间较长的可以采用利用供应商的社会库存的方法,减少医院库存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4.3加强对重点物资,重要环节的控制

4.3.1高值耗材的管理

高值耗材是医院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控制好高值耗材的价格,减少高值耗材的浪费,确保高值耗材的有效使用,可为医院控制医疗业务成本做出突出贡献,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认为要想对高值耗材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必须运用信息化的方式。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融合管理与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质量和管理效能。[4]具体方法是,通过物资管理系统的建设对高值耗材的采购、入库、出库、使用、记录、计价收费、财务结算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

高值耗材物资管理系统是将采购、入库出库(器械科)、使用科室(各直接为病人治疗消耗高值材料科室)、管理科室(财务、审计、物价、住院、收费等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高值耗材的采购、入库、出库、使用、记录、计价收费、财务结算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高值耗材有效使用与现金回收。具体管理流程:

①采购流程

首先参考北京市高值耗材招标采购目录,对高值耗材品牌、配送商、价格给予确定,再由使用科室提出首次入院申请,经器械科组织召开医用耗材入院论证会,器械科、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物价科、审计、纪检对高值耗材的必要性进行林正。对于科室临时采购高值耗材,由使用科室提出书面申请,报相关部门审批后,形成文字材料,交到器械科采购办,方可采购,临时采购高值耗材只限使用一次,如科室想长期使用,需填写首次入院申请,履行入院论证流程。所有批准入院耗材,供应商需提供公司及产品的所有资质、报价,到器械科采购办,填写报价单,申报物价后,方可采购。

②使用流程

根据患者手术中可能使用材料的型号及规格实行二级库房管理,即由供应商将高值耗材产品送到器械科库房粘贴条形码,器械科办理虚拟库房入库,耗材储备至使用科室视同二级库房管理,材料使用时,使用科室扫描条形码,产生的材料品牌、名称、型号、规格系统自动与医嘱项进行核对,确认后进行医嘱计费,同时器械科办理正式入库、出库手续,财务科核对计费成功且对办理正式入库手续的耗材,进行发票与物资系统核对,核对无误后办理财务结算。

4.3.2化验试剂的管理

化验材料处于经常性的不断耗用和重置之中,[5]其单位价值虽然不高,但消耗量非常大,医院应对化验材料入库、出库、消耗、库存进行重点监控,首先应定期对化验材料收入工作量人份与化验消耗量人份进行核对,确保收支配比,其次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于化验材料实行整入整出的管理,不但导致检验科收支不匹配,且不利于医院成本控制,可采取假退库形式进行核算管理,即月末器械科与检验科对当月结存化验材料进行实地盘点,对于实际结存材料物资不动,账务上办理退库,下月初办理入库,由此可真实的反应医院的医疗业务成本。

4.3.3维修材料的管理

维修材料看似必须消耗,但实际工作中维修材料消耗控制大有空间。首先业务管理部门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保养,对反复使用耗材进行使用指导与监督,可延长设备及反复使用耗材使用寿命,达到降耗增效作用。其次,使用科室严格执行设备、材料使用操作流程,目前由于科室使用不当造成设备维修、耗材寿命缩短现象仍然存在,规范使用可进一步控制维修成本。必要时对反复使用的零配件、易损件的消耗按照它的工作量、设备使用时间纳入科室绩效考核,通过管理手段控制维修成本。

4.4加强财务、审计、纪检监管医院财务、审计、纪检是物资管理的重点监管部门,财务部们应定期和不定期对库存物资盘点进行监盘,每月对库存实物与总账、明细账进行核对,确保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参与库存物资招标与论证,对库存物资采购合同进行审定,审计、纪检对物资采购、使用进行全程监管。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医院物资成本控制工作,不仅使得医院适应了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使得医院自身得到了建设与发展。[6]做好医院物资成本控制工作,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增加医院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院正常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对医院物资成本的分析中,我们体会到在降低医院内部管理成本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医院管理者在关注如何提高医院业务收入的同时更应该对如何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予以更多关注。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整和内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业务流程,将有助于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姣,李丽敏,赖春玲.浅论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J].现代医院,2010,10(3).

[2]李晓霞.基于现代医院的战略财务管理[J].现代医院,2009,9(12):131-132.

[3]杨红.医院物资成本控制[J].长三角,2009,3:127-128.

[4]杨玉霞.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J].现代医院,2010,10(12):142-143.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3

花坤章,男,汉族,1964年12月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入党,大学文化,现任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处处长,一级主任科员,委机关纪委委员,委机关第四党支部纪检委员。疫情防控期间,主要承担医疗物资保障组调度、联络具体工作。

他是一名任劳任怨的老党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作为一名25年党龄的老党员,接到疫情防控任务之后,他没有一丝犹豫,立即放弃到厦门同儿子儿媳一家团聚的春节假期,全身心投入到繁杂艰巨的防控工作之中。毫不退缩、冲锋在前,从大年三十开始,就投身到艰巨的疫情防控任务中来。疫情防控期间,医疗物资保障组人手紧缺,他24小时连轴转,每天起早带晚工作10个多小时,忙着出主意、拿方案、搞调研、摸情况、抓调度,每周只回家取一次换洗衣服,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严谨细致地完成各项任务,确保了医疗物资保障工作高效运行。

他是一名认真负责的联络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医疗物资是决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作为医疗物资保障组的联络员,面对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重要防疫物资严重短缺的困境,多方面、多层次、多频率加强与卫健、药监、外办、台办、工商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广泛收集医疗物资采购渠道,多方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多一个信息,就多一份增加医疗物资保障的希望”,他通过发动“朋友圈”,千方百计搜集医疗物资供应渠道,每得到任何一个医疗物资供应信息,他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核验,第一时间邀请专家参与鉴定,第一时间报告物资采购和接收捐赠情况,第一时间提出医疗物资调拨建议方案,确保应急防疫物资优先保障医疗救治和防控一线。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4

年以来,我市按照“保需方、促供方”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开展全民健康体检等重点工作,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刚才,省上还表扬了新津县卫生信息化工作。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全省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我市医改工作成果,并进一步做好下一阶段全市医改工作,再讲五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保障。要全面实施以基层公益性医疗机构为服务主体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选择的门诊统筹制度,进一步扩大报销范围和提高报销比例,实现群众自主选择就医和及时结算医疗费用。要积极创新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模式,鼓励有资质、有实力的商业机构经办大病医疗互助保险业务,加快转变单纯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的服务方式,增强医疗保险经办和监管能力。要严格医保基金管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监管,从严查处套取医保基金的不法行为,并完善和形成医保定点退出机制。

二要进一步确保基本药物使用。要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规定,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安全、必需、有效、价廉的药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保使用比例达到国家相关要求。要严格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加强基本药物全覆盖抽验,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三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全民健康体检,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要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要着力完善公益性医疗机构考核制度,制定以居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的公共卫生考核体系,推动基层公益性医疗机构工作重心由看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四要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现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充分调动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制办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打造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逐步形成服务有竞争力的特色医院,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5

一、总体思路

(一)工作目标。规范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对基本药物(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和市补充药物,下同)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监管,规范购销行为。利用基本药物电子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和供应集约化,逐步构建比较完善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体系,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方便可及。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统一规范、依法监管、保障供应的原则。

(三)实施范围。全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统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和使用的基本药物,全部通过市药品交易所(以下简称药交所)交易平台集中采购,村卫生室所需基本药物由镇卫生院代购。全区其他各级各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基本药物,必须全部通过市药交所交易平台采购。

(四)适用对象。参加区基本药物采购联合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适用本实施办法。

二、组织机构

(一)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负责出台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并切实加强对基本药物采购全过程的监督。区发改委负责开展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调查、监测和监管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落实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补助经费,并组织实施相应的财政监督;区人力社保局、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区居民医保中心)负责制定并督促落实基本药物报销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预拨1个核算周期的医保报销资金,定期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拨医保资金等;区食药监分局负责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监管和覆盖抽检,保证基本药物质量;区监察局负责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对违规违纪单位及个人进行处理。

(二)区卫生局是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成立区基本药物采购会员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由区卫生局主管,办公地点设在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人员由会员单位代表组成,区卫生局安排2-4名专(兼)职人员负责基本药物采购日常事务工作。

三、药品采购

(一)采购方式。基本药物中的品、、免费治疗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用药、免疫规划用疫苗、计划生育药品及中药饮片,按国家现行规定进行采购;其他基本药物均在市药交所网上公开采购。

(二)药物选择。由联合体组织成员单位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基本保障”的用药原则,在市药交所电子交易平台《基本药物常用品规库》、《基本药物低廉价品规库》和《基本药物备选品规库》中的挂牌品规和厂家中选定采购产品。对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备选品规库》中挂牌品规和厂家的,区卫生局对其采购价格、采购数量进行监督和控制。联合体可结合我区实际,组织成员单位统一通过药交所非基本药物交易平台,从医保目录中选择不超过30个品规的医保甲、乙类慢性病、儿科、妇科、皮肤科、手术用以及急救药品进行采购。每月采购金额不得超过总采购金额的10%,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执行基本药物的相关政策。原则上每种药物采购的剂型不超过3种、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不超过2种。

(三)推荐配送单位。联合体组织成员单位,在药交所公布的具有基本药物配送资格的会员名单中投票选择10家配送企业,建立药品委托配送关系。

(四)采购价格。联合体以市药交所制定的采购参考价为基本药物采购的重要依据,并在其采购参考价内组织成员单位与卖方会员进行价格谈判,采购成交价格不得高于采购参考价。区卫生局、区发改委、区监察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药物采购价格谈判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五)签订购销合同。联合体统一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基本药物供应和配送企业签订药品购销三方合同。购销合同中需明确品种、剂型、规格、价格、数量、供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合同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合同文本。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以进价购进基本药物后,按照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价格政策销售。

(六)规范采购订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和使用的基本药物通过药交所电子交易平台下达采购订单。除急救药品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采购订单一般每月不超过3次。

四、药品配送

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必须提供合法生产的药品,并按照基本药物购销合同规定的通用名、剂型、规格、包装、品牌、价格和效期及时供货。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未按合同生产、供应药品的,纳入不良记录。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为配送第一责任人,可直接配送,也可委托符合法定资质条件的药品经营企业配送。无论采取何种配送方式,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购销合同保证药品供应,确保将药品保质、保量、及时配送到医疗卫生机构,并提供伴随服务。

五、货款结算

(一)严格付款制度。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并在购销合同中明确付款程序和时间。供货企业按照合同要求将药品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后,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交货验收并出具签收单,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时间不得超过60个工作日。

(二)设立采购专户。设立区基本药物采购资金专户,由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代管。区人社局、区居民医保中心从医保基金中向基层医疗机构预付1个采购结算周期的资金,用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付基本药物货款,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将医保部门预付的采购资金及时注合体采购资金专户,具体预付办法由区人社局、区居民医保中心、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共同研究制定。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月要将基本药物货款及时存合体采购资金专户,医保经办机构按月及时审核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垫付的参保人员报销资金。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资金应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基本药物采购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转。

六、配备使用

(一)合理配备和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加强合理用药的培训和考核监管,促进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正确理解并支持基本药物制度。

(二)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格即为各医疗机构统一的基本药物进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按进价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区其他各级各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以进价购进基本药物后,按照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价格政策销售。

七、监督管理

(一)加强采购工作监管。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基本药物采购情况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区卫生局要将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严格管理,并与资金补助挂钩,确保采购过程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二)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根据《市基本药物采购实施办法(试行)》由区食药监分局统一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同时对基本药物质量进行全品种覆盖抽检,对出现质量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查处,并及时公布。对列入《药品质量公告》中不合格药品和监管部门明令禁止销售的药品,一律不得纳入集中采购范围。

(三)加强基本药物价格监管。区发改委要开展基本药物价格调查和监测,要加强对基本药物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四)加强药品生产和配送企业监管。建立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对采购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蓄意抬高价格或恶意压低价格,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未按合同规定及时配送供货以及向采购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贿赂或变相贿赂的,一律记录在案。一次违规严厉警告,并限期纠正或整改;逾期不改或两次违规的,取消该企业交易资格,自取消之日起两年内不允许参与我区药品集中采购。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惩处。

(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监管。对采取其他方式规避集中采购,不按规定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不按购销合同采购药品,不执行集中采购价格,不按时结算货款或者不履行合同其他义务,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钱财或其他利益等行为,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视其情节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医疗物资高值耗材管理采购成本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

医疗物资是医院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医院开展一切医疗活动的重要前提,而对医疗物资采购的管理则是我国医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疗物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多,主要有医疗专用设备、卫生材料等等。另外,在医疗物资中较为特殊的用品是一些植入人体的、具有消耗性的卫生材料。为此,医院必须加强对医疗物资采购供应的管理,规范对医疗物资的使用,建立健全的医疗物资管理制度,以提高医疗物资采购供应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1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1采购程序的规范化

为加强我国医院医疗物资采购管理,必须制定统一的采购标准,规范医疗物资的采购程序。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贯彻落实医疗物资采购规定,以使其程序符合要求。要制定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以降低医院的采购成本,保障医疗物资采购各个环节的有效开展。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确保提交、订货、到货验收和出入仓库每一个过程的规范性。

1.2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的成立

医院要成立专门的采购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的组成,医院各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设置采购办公室,以保障医疗物资采购工作的质量。

1.3管理和制定医院物资材料的采购制度

医院要建立健全的医院物资材料采购制度,提高医院物资材料采购管理水平。在选购中要遵循物美价廉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要合理地进行医院物资的采购,不仅要满足医院对物资材料的需求,还要尽可能地为医院节约成本。要慎重选择供应商,建立完善的档案加以记录。在实施采购之前,要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医院各部门各科室的负责人要共同参与,将其所需要的医疗物资各相关信息提供给采购办公室。采购办公室在采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采购计划来购买,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1.4保证购入材料的价格合理性

在医疗物资采购工作中,要在保障医疗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价格,以节约医院的采购成本,减少患者的物质负担。在采购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每个环节的透明化,要将采购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以规范其采购行为。另外,采购人员要确保所购买的医疗物资质量符合标准,具有安全性。

2管理高值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

2.1准入关的监督

医院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监督高值卫生材料的准入关,尤其是植入人体的医用材料。在这些医疗物资入关之前,一定要确保供应商的各项证明都是真实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并且所有的资料都必须由其公司盖章证明,使其具有合法性。在采购高值卫生材料时,一定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在这些物资进入仓库时,一定要详细记录其资料,并进行妥善的管理。

2.2手术室、心胸外科等科室特殊材料的管理

医院要采取备用管理的方式来管理手术室、心胸外科等科室的特殊材料。在制定备货清单时,需要供应商。仓库管理员和相关科室以及采购办公室一同商议,并且要在备货清单上签字。

2.3介入性和植入性器械的管理和使用

在对介入性和植入性器械进行管理和使用的时候,要做好使用登记,要记录所使用的科室名称,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由医生签字。除此之外,要将所记录的内容与病人的病历放在一起。

2.4耗材管理

在对消耗性医疗物资材料进行管理时,要严格规范采购程序,核实收费情况。在进行结算的时候,必须对病人的住院费用、购买发票等相关内容,需要出示仓库管理员和手术室器械管理员签字的凭据。在核实之后,才可以办理出库。

2.5规范管理制度,提高高值卫生材料备货的收效

医院要建立健全的高值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以规范高值卫生材料的购买程序。要根据高值卫生材料使用的状况进行合适的备货。做好备货工作,有利于避免供应商出现压货现象,可满足医院对高值卫生材料的需求,能实现医院和供应商的双赢局面。在对高值卫生材料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值卫生材料使用之后,必须将其发票与患者进行核实。这种方式不仅能维护医院的利益,还能确保患者和供应商的利益不受损害,在高职卫生材料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提高高值卫生材料备货的有效性。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7

摘要本文介绍舟山市普陀区作为浙江省医改试点县区结合海岛实际,在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管理、着重抓好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切实加强资金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财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舟山市普陀区作为浙江省医改试点县区,从2010年2月起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我们结合海岛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坚持规划引领、完善财政保障、强化监督管理,全力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紧紧围绕标准化、规范化目标,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针对我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及人口集聚的现状,我们坚持规划先领,按照15—20分钟医疗服务圈要求,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全区共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6家、村卫生室53家。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投入4.5亿元新建了区人民医院东港院区。按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投入5500万元实施了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工程。投资4500万元建成了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8家、村卫生室4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用房面积从原来不足1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50平方米左右,村卫生室平均用房面积达到60平方米,城乡15-20分钟医疗圈全面建成。

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化配备。从2010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设备经费150万元,乡镇(街道)按同比例配套,专项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标准化配置。截止2012年底,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完成基本装备的标准化配置,其中服务人口万人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CR(计算机X光成像系统)、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诊疗设备。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按标准要求配备了常用的医疗诊治设备。

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健全制度、提升内涵等措施,全面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截止目前累计建成农村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5家,省级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10家,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46家。

二、紧紧围绕公益性、一体化目标,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性质核定人员编制。2010年区编制办出台了《关于核定普陀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编制的通知》文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核定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编制703人,并按照“一次核定、分步到位”原则逐步落实人员。

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财政补助标准和区乡两级财政分担机制,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编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参照公务员标准核定,编外人员(含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工资报酬实行财政全额补助,并建立与在编人员收入同比例增长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采取紧密型、基本型二种模式,实施以人员统一聘用、机构统一建设、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药械统一采购、绩效统一考核等“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全区已有10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管理率达92.66%。

妥善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2010年,通过财政补助一部分、卫生局统筹一部分、单位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妥善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近200万元的历史债务,确保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行。

创新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责任统筹基金。2011年起,采取财政补助为主、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办法,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责任统筹基金,有效化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生医疗纠纷后赔偿经费承担风险。

三、紧紧围绕共享性、实用性目标,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医改信息化建设试点和“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项目。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建成了区级卫生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和全区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完成了区域心电诊断、区域影像诊断、远程医学会诊、远程医学教育、预约转诊服务等五大平台,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推广应用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健康体检系统、移动输液室管理系统、责任医生移动随访、健康面对面ip可视电话,电子报告卡系统、药物监控系统等实用性软件,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的成效得到初步显现。

四、紧紧围绕正规化、优质化目标,不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程。从2009年开始,委托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从舟山户籍的应届高考毕业生中定向培养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层次学生80名。财政按每生三年共2.6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2009年起,每年安排近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科医生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在职岗位培训等,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得到显著增强。

建立优秀基层医务人员奖励基金。2008年起,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用于优秀专业人才的奖励,每年每人奖励0.5-2万元,激励医务人员创先争优。

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机制。医改实施后,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实行聘用制管理,安排专项经费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解决了后顾之忧,有效地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

五、紧紧围绕积极性、创新性目标,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管理

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10月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参照公务员标准核定绩效工资总额,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6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40%。区卫生局提取奖励性绩效工资的30%,作为区级奖励性绩效工资统筹部分,实行全区统筹调剂,主要包括机构考核奖、领导班子考核奖、海岛地区津贴和工作创新与特殊贡献奖等。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统筹部分占奖励性绩效工资的70%,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后发放。非在编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参照在编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单位统筹部分考核分配方案执行。

建立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建立了“坚持两项目标、实行三级考核、突出四块内容、实现五个衔接”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两项目标即坚持体现机构的公益性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实行三级考核即区卫生局联合区财政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领导班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机构对职工的三级考核模式;突出四块内容即突出机构管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四块内容;实现五个衔接即与机构综合目标、领导班子实绩、职工的年终绩效奖金分配、职工职称评聘争先评优、人事制度改革等挂钩。

实施新型工分制绩效考核办法。近年来,普陀区积极探索“新型工分制”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模式,通过定、记、评、奖、兑工分等方式,达到了“出工出力、出效争优”的目标,具有较强示范意义,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六、紧紧围绕公平性、均等化目标,着重抓好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全部实行市级统筹,人群覆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全覆盖。新农合2012年筹资标准为460元,各级政府补助325元,参保率为98.9%,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达到70%以上。

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起,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时积极探索了以“花钱购买服务”的形式在民办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全区共有1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基本药物制度覆盖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社区(村)。实施三年来,累计减少群众医药费用6000多万元。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落实国家、省定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础上我区增加了社区健康报告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三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出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开展流动人口八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综合达标率为95.5%。

建立悬水小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机制。针对我区区域分散、岛屿众多、人户分离等区情,为确保悬水小岛及偏远村庄群众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区实施了以落实一名保健员、开通一条健康咨询热线、设置一只安全药箱、聘用一名责任医生、开展一次巡回医疗等“五个一”为内容的悬水小岛及偏远村庄分层医疗卫生保障工作。2009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160余万元专项资金,较好地解决了悬水小岛和偏远村庄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七、紧紧围绕安全性、精细化目标,切实加强资金资产监管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制度。为适应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先后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用经费管理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产管理办法》,重点加强了对药品采购、招待费使用、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奖金发放等资金管理,强化了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医师;管理制度;启示;执业兽医;法律法规

1我国医师管理制度介绍

1.1医师管理法律体系构成

目前医师行业管理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为核心,包含一系列与其相配套的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准入、执业规则、考核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是医师队伍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障,是医师人员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在资格考试、注册方面,有《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具有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认定医师资格及执业注册办法》《中国人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办法》《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规定》等;在从业管理方面,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中医师、士管理办法》等;在考核培训方面,有《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在医疗事故处里方面,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等;在病历、处方管理方面,有《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

1.2医师管理基本制度

1.2.1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在我国医师资格须依照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取得。取得医师资格的主要途径:一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即获得医师资格;二是在《执业医师法》颁布之前取得一定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

1.2.1.1医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国务院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管理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的办法,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则具体组织实施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医师资格考试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两级,每级又包括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其中中医类包括中医、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中西医结合医师8类,下面还有更细的分类。目前,我国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类别共有36种。医师资格考试形式。医师资格考试包括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后方能参加医学综合笔试。已经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如再报考执业医师资格,可免于实践技能考试。医师资格报名条件。执业助理兽医师和执业医师报名条件在学历要求和工作年限上要求不同。执业助理医师报名的学历条件为具有医学专业大专或中专学历的人员,实习时间是需要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试用期满一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条件的学历条件为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时间同执业助理医师一致。对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的,具有专科学历的,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分别满二年方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专学历需满五年)。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人员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并推荐后,可以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首先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然后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方式也分为临床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方案另行规定,不同于普通医师考试。这样的规定,降低对该部分人员的学历要求,更侧重于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医术专长。

1.2.1.2取得医师资格的特殊情况。一是境外人员,需要取得中国医学专业学历,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实习满一年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可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二是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人员,要有在华医疗机构作为邀请或聘用单位,与聘用单位签订协议,并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方可获得资格;三是乡村医生,符合相关规定的,也可以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1.2.2医师注册制度。取得医师资格的,可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否则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3考核、培训制度

1.2.3.1考核制度。考核组织:医师考核是由专门的考核机构按照医师执业标准组织实施。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医师的定期考核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工作。为保证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临床工作,现对住院医师开展了规范化培训工作,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筹管理。考核内容:医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等。首先由医师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负责工作成绩、职业道德的评定,考核机构对评定意见进行复核。然后由考核机构对参加考核的医师进行业务水平测评,测评方式可以采取个人述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的考试或考核,书写医学文书的检查,患者评价和同行评议等一种或多种形式。最后综合各项评议测评结果对医师做出考核结论。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的医师,暂停其执业活动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则允许继续执业,不合格的收回其医师执业证书。

1.2.3.2培训制度。培训的组织:医师的培训计划及农村、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组织开展。医疗、预防、保健机构需要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和管理:医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通过培训来提高医师的临床诊疗能力。接受培训的医师要经过考核认证合格后方可通过培训

。1.2.4医师的权利、义务。《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医师的8项权利和5项义务,权利包括: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诊查、调查、处置,选择合理方案,出具医学证明,获得相应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参加学术交流、学术团体,参加培训与继续教育,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的权利及批评建议权等。医师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关爱患者,钻研业务,宣传保健知识。

2我国医师管理制度特点

2.1法律体系完善采取平行立法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针对《执业医师法》中的各项制度,在医师资格考试、注册、考核培训、行为规范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办法作为配套补充。通过细化各项制度,建立相应的配套规章,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医师行业各项工作都能进入依法依规的良性运作轨道。

2.2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强医师管理法律体系规定的各项制度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各项制度有序衔接,操作性强。如在医师资格考试方面,实行了分级、分类的考试模式,确保考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考虑到学历与专长兼顾,既考虑和重视学历,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传统医学师承、确有专长人员进入医师队伍另辟蹊径;在资格获取方面,对外国人、乡村医师等不同人群取得医师资格的途径都有明确的办法规定。通过对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形分别制定相应办法,明确不同主体职责权限、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更便于医师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2.3充分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是立法最重要目的之一。《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提出保障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基本工作条件、待遇、人格尊严、自我提高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维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同时,规定义务,将其具体的工作职责规范化、法律化。

3我国执业兽医管理现状

在我国,执业兽医制度已基本建立。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正式提出推行执业兽医制度建设。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进一步明确了执业兽医制度的法律地位。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稳步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提供保障。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国家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对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内容、证书发放等都做了相应规定。针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具体组织实施,农业部还制定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保密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二是执业兽医注册、备案制度。按照《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取得执业兽医资格,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应向注册机关申请兽医执业注册、备案,并规范了执业兽医注册、备案的程序和条件。三是执业兽医从业管理。《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在执业兽医的配备范围、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助理兽医师的从业范围、处方笺和病历的使用、执业兽医的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有效加强兽医从业人员管理。四是继续教育培训考核。《执业兽医管理办法》中规定“执业兽医应当定期参加兽医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实际工作中,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社会机构也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组织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但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且目前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更多是市场行为,参与积极性不高。

4对我国执业兽医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

4.1构建执业兽医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兽医人员的法律法规,在兽医人员管理方面仅有《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主要集中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方面,包括《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保密管理规定》等。在操作层面的规定和规程尚未配套,有些制度的推行缺乏立法支持。应借鉴医师管理法律制度体系,针对兽医管理的具体制度制定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形成健全、完善的兽医人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4.2借鉴完善执业兽医管理制度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有些长期从事兽医工作人员,其学历、职称不符合考试办法规定,从而不能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二是考生中有些专长宠物诊疗,有些专长畜禽诊疗,在参加现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全科考试或水生动物类考试时,仅对其擅长部分内容答得好,从而影响整体成绩。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借鉴医师资格制度中专业与专长兼顾的方式,给确有专长的兽医一定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借鉴医师资格考试分级分类的方式,按照动物种类将考试进行分类,通过细化考试类别,提高考试的针对性与考试效果,体现择优的目的。另外,我国执业兽医在继续教育、行业自律、医疗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也未建立起来,可以借鉴医师相关制度,来完善执业兽医管理制度体系。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9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以下简称定点零售药店),是指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取得定点资格,经市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确定,并签订协议,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提供处方外配服务的零售药店。

    处方外配是指参保人员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开具的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行为。

    第三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市定点零售药店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本辖区内定点零售药店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具体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市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在取得定点资格的零售药店范围内确定定点零售药店,与定点零售药店签定协议;市和区、县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对定点零售药店的医疗保险工作进行指导,处方外配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和费用审核、结算。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费用支付。

    第四条  确定定点零售药店,应符合区域规划,布局合理;保证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的品种和质量;引入竞争机制,合理控制药品服务成本;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后购药和便于管理。

    第五条  定点零售药店应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

    (一)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符合药品监督和物价管理要求,经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检查合格。

    (二)有与定点服务相适应的资金、场所和设备。注册资金应在5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流动资金应在8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营业面积应在120平方米(含)以上,仓储面积在80平方米(含)以上;并具有良好的储藏设备和条件。连锁经营的零售药店,资金和仓储面积等条件视不同情况可适当放宽。

    (三)有及时、准确供应医疗保险用药,确保24小时提供服务的能力。营业时间内至少有一名药师值班,营业人员应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合格。

    (四)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能从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或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药品经营企业购药,不得经营假劣药品。

    (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规、规定,有健全规范的药品质量保证措施和规章制度,确保供药安全、有效和服务质量。

    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药品价格的规定,实行明码标价。

    (六)有根据医疗保险工作需要配备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计算机设备,使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要求的管理软件;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规定和有关的统计、信息、报告制度;作好基本医疗保险宣传工作。

    (七)其他条件和管理要求。

    第六条  愿意承担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的零售药店(含连锁经营的零售药店),向所在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申请书》,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副本及复印件,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检查合格的证明材料。

    (二)营业和仓储场所、资金证明。自有场所,应当提供房产证明;租赁场所,应当提交至少2年期的租赁协议和出租方房产证明;有关部门出具的验资证明材料。

    (三)专(兼)职管理人员及具有药师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相关材料和证明。

    (四)经营药品品种清单及上一年度业务往来收支情况统计表。

    (五)与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内部管理和工作制度。

    (六)其他有关的材料。

    第七条  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收到零售药店的申请后,对材料齐全的,在3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第八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收到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送的审核意见和零售药店申请材料后,3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如有特殊情况,可顺延30个工作日。

    第九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核发《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资格证书》实行年检制度,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重新办理资格认定手续。

    第十条  定点零售药店合并,以及名称、地址、所有制性质、法定代表人、服务能力等发生变化,应当自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所在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市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与定点零售药店签订的协议包括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药费结算办法以及药费审核等内容。协议有效期为一年。任何一方违反协议,另一方均有权解除协议,但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对方和参保人员,并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第十二条  定点零售药店应加强对外配处方的管理。外配处方应由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师开具,有医师签名并加盖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印章。参保人员持外配处方购药时,定点零售药店药师应对处方进行审核、签字,加盖定点零售药店审核专用章,并核对参保人员的其他有关证件,对手续不全者,定点零售药店不予给药。

    外配处方应单独管理、存放、建账,并定期向所在区、县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报告处方外配及费用的发生情况。外配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应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和与定点零售药店签订的协议,按时足额与定点零售药店结算药品费用。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药品监督管理、物价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处方外配服务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取消其定点资格。

医疗物资管理办法篇10

一、我县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作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办事机构。县、乡政府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监事委员会,并设立了合管办。根据县编委确立的29人编制,经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配备了县乡合管办工作人员,并实行异地委派。县、乡合管办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被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制订下发了合管办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规范,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县合管办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提升了管理机构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印发了《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组织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运行程序。开展了基线调查,摸清了本地医疗资源及参合农民医疗需求现状。根据本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组织制订了一系列与“实施办法”相配套的管理规则,建立了病人转外埠就诊审批制度。印发了《村(所)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管理规定》,同时按照严格的准入制度,通过考核验收,确立了17家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这些制度和措施为我县新农合试点工作建立了良性运行规则。

(三)严格执行医药审核与监督制度。加强了合作医疗监管人员技术培训,组织学习医疗审核、监督制度及运行程序。通过培训,让相关人员基本掌握了医药审核原则、医疗监督环节和相关技术标准及物价收费标准、结算补偿程序及管理办法。印制下发了《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汇编》,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合同,从医疗管理、费用结算、审核与监督等方面规定了双方的责任。同时实行逐级审核,层层把关,做到审核标准化,执行制度化,操作程序化,管理规范化,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参合农民的利益。

(四)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按照市统一部署,各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四公开、一公示”,即参合农民权利和义务公开,补偿程序和补偿办法公开,服务项目结算标准公开,基本药物公开。每月住院病人费用补偿情况公示。县合管办为全县各乡镇统一制作了公示牌,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情况分别在县合管办、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室按月张榜公布,并分期在县电视台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管理运行的信任度。

(五)加强基金运行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全县统一在县信用社开设新农合专用帐户,农民所缴资金储存到新农合专用帐户。县财政部门按照要求将县级财政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划拨至县信用社新农合专用基金帐户。参合病人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于出院时给予补偿,在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回县合管办报销,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的参合病人补偿资金每月汇总上报县合管办,经复核后报县财政局,由县财政局社保股核对无误后,从县信用社合作医疗基金帐户直接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帐户上。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节余转用,利息滚存。县合管办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编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年度预算。新农合基金分为住院基金、门诊基金、健康体检基金和风险基金。我县新农合实施五个月以来,总体运行正常,管理有序,成效明显,元至5月份,全县参合病人门诊总数4.76万人,实际补偿119.45万元,住院病人3504人次,补偿269.42万元,孕产妇住院分娩定额补助1.46万元,共计补偿390.33万元。获得补偿最高的是上新集镇北岗村的一例患者,报销18025元。新农合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过去群众有病无钱看,大病无钱治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的筹资体制有待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个人负担部分的资金筹集是这项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我县目前筹资仍然靠层层宣传发动搞集中突击,不仅给县、乡、村基层组织和乡镇医疗机构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而且也增加了运行成本,影响了工作的持续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达54.3万人,要提高参合率,必须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加大进村入户登记缴费工作力度,如何建立一个规范的筹资机制,尽量降低新农合运营成本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二)运作机制需要完善。如何建立一个各级、各部门相互协调互动、积极参与的基金管理方面的运作机制非常重要。现在的局面是卫生部门比较积极,其他部门参与的比较少,因为合作医疗是关系政府的事情,所以,单靠卫生部门很难把这项工作开展得全面,扎实有效而且全部压给卫生部门也不太合适。

(三)新型合作医疗的作用与目的存有差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低保障、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这样一种制度,对于农村中那些贫困人口来说,没有特别的安排或者照顾。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贫富差距扩大,仅靠目前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同一保障标准难以满足整体需求,尤其很难满足农村中特困人口的医疗需求。农村贫困居民难以享受到高额医药费用的补偿。所以新型合作医疗只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这就需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发挥作用。

(四)定点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管理有待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在诊疗行为上是否坚持因病施治,因需检查,合理用药,是否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是否坚持病人至上,热忱服务,都是关系到合作医疗能否持久有序运转的关键。此外,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设备更新也是关系到病人能否就近就医,医疗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关键。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必须引入契约共济的保险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医疗保障制度。调查研究表明,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特别是解决好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由于传统合作医疗目标定位低,举办形式以村、乡办为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不具备抗御大病重病的能力,因此必须引入保险机制,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问题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民办公助,互助共济,建立起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并逐步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实行合作医疗,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明确发展目标,不断规范合作医疗的操作,使合作医疗的发展步入有序的运转轨道。我们认为,改革、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制度模式,使得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都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合作医疗制度。其具体思路和作法应该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先实行大病医疗保险,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逐步向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过渡;经济较发达和有条件的地区要全面推行农民合作医疗保险(保健风险型合作医疗),并积极探索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二)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前提。为使合作医疗基金筹集科学化、规范化,应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量,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集体经济的承受能力,通过确定适宜的补偿比例,测算人均基金筹集标准;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要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支持、集体扶持、个人投入为主”的筹资机制,以体现政府的责任意识,集体的参与意识和个人的费用意识。在政府引导支持方面,我们目前建立了人均4元的合作医疗政府引导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年度下拨。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比例,把以往重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扶持逐步转变到加大对农民群众医疗服务利用需方的支持上,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逐步使各级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把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制度化。在集体扶持方面,要在村提留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合作医疗;在乡镇集体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鼓励增加对合作医疗经费的支持水平,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将乡村医生的报酬纳入集体经济分配范围,使乡村医生的收入与业务工作脱钩,以避免不规范医疗行为的发生。个人对健康投入的经费,在动员群众自愿参加的基础上,纯农户采取上门收费的办法,以户为单位统一由乡经管站代办;乡村企业职工由地税部门在职工工资福利费中扣除;个体工商业者由工商部门协助收缴,各部门收缴的经费汇总交县合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