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0:24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1

1.1中医药“治未病”理念

“未病”,《素问》解释为“已疾之后、未病之先”。“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其预防学思想可概括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1]。“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既病防变”注重于阻截传变,遏制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瘥后防复”着力于固本扶正,防止疾病复发。究其核心,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就是一个“防”字[2]。

1.2后医疗管理的概念

后医疗管理的概念源自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时至2003年,国内学者才就维系医院与出院病患间的医疗关系提出了这一概念。后医疗管理就是指患者出院后至再次就诊前之间整个时段的医疗服务管理,它包含了医患间各种医疗与服务关系,如随访呵护、咨询预约、医疗监管等。

2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在后医疗管理中的应用途径与作用

2.1中医“治未病”应用于疾后调养

防其复发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痊愈后如调养不当,极易造成食复、劳复等不同的疾病反复,这种疾病愈后的未复发状态即属于“愈后未病态”。对于出院患者的疾后调养,“治未病”强调的是个性化的顺势调理,体现在尊重机体自身内在规律性,分析离院在家患者病史、不适症状等临床资料。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判定健康状态,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康复调养方案进行临床干预,使患者机体自行提高与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达到无病自调的养生目的[3]。以祖国医学理论中“冬病夏治”的思想为例,就是利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肌肤腠理开泄的“天时”,采取针灸、擦浴、按摩、理疗等中医药疗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抑阴祛寒、补充阳气,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与其他养生保健品相比较,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中医药疗法具有简、便、廉、安全、副作用小等优势,对于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控制疾病复发及防范并发症发生具有更加明显而持久的疗效。此外,开展好疾病调养的“治未病”医疗管理,不仅有助于医院业务范围的拓展,对于加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治疗特色,树立文化品牌也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医食疗调理应用于慢性病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威胁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糖尿病2000多万人,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早期干预各种慢性疾病的病情进展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针对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迫切需求,积极推广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中医药膳疗法,辨证配剂、辨病配剂,做到以食防病、以食治病,可以有效配合医疗机构的慢性病早期干预管理。比如:双耳汤(白木耳、黑木耳各10g),泡发洗净后加适量冰糖隔水炖食,可缓解冠心病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玉米须冬瓜皮赤豆饮,取适量玉米须、冬瓜皮煎汤取汁,同时食用赤小豆,长期使用可利水消肿、降低血糖。此外,羊骨胡桃粥可温肺平喘,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慢性咳喘。诸如此类,在医嘱下科学食用,对慢性疾病的长期防治均具有一定疗效。

2.3中医药“治未病”应用于体检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疾病已不再是医学革命的主要对象,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病的早期预防上。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关注程度,早期干预和调理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是践行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任务,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变卫生保健工作的被动状况。医院应尽可能的在较大范围人群中开展定期健康检查,针对亚健康人群建立中医个人体质健康档案,辨识评定中医基本体质类型,如平和、阴虚、阳虚等。有针对性地从饮食、运动、情志管理等方面组织健康教育,传播中医药“治未病”文化,为亚健康人群开具拟定辨体施养的个性化养生方案,早期干预和逆转处于未病态体检者的亚健康状态,调理体质,扶正祛邪,以达未病先防。

3结语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2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3

公卫执业医师网权威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更多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相关信息请访问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网。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1.研究对象与任务(1)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概念(2)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3)工作条件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2)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伤害3.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和特点(1)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条件(2)个体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3)职业病的特点(4)职业病诊断及处理原则(5)法定职业病范围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践(1)三级预防原则(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防治工作二、职业生理与职业心理1.职业生理概念2.体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体力工作时的能量代谢(2)体力工作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3.脑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1)脑力工作的生理特点(2)脑力工作的卫生要求4.工作负荷评价(1)工作和作业的类型(2)工作负荷评价的方法5.职业心理(1)工作时的心理变化(2)工作场所中的紧张因素(3)紧张反应的表现6.作业能力(1)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动(2)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三、职业工效学原理与应用1.概述(1)概念(2)研究内容2.作业过程的生物力学(1)肌肉骨骼的力学特性(2)姿势和合理用力3.人体测量与应用(1)人体测量类型(2)人体尺寸的应用(3)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4.机器和工作环境(1)显示器的类型及特点(2)控制器的类型及特点(3)工具设计的基本要求(4)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5.工作过程有关疾病及其预防(1)强迫体位及负荷过重有关疾病(2)个别器官紧张所致疾病(3)压迫及摩擦所致疾病(4)预防措施四、毒物与职业中毒1.概述(1)毒物与职业中毒的概念(2)毒物存在的形态(3)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机会(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5)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6)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7)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及诊断(8)急救与治疗原则(9)预防措施2.金属(1)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2)汞: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3.刺激性气体(1)概念与种类(2)气体理化特性及毒作用表现(3)化学性肺水肿及其临床分期与防治(4)氯气:毒作用(5)氮氧化物:毒作用4.窒息性气体(1)概念与分类(2)毒作用特点(3)一氧化碳: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4)氰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硫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有机溶剂(1)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对健康的影响(2)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3)甲苯和二甲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4)正己烷: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1)毒作用特点(2)三硝基甲苯的毒作用表现(3)苯胺:毒作用表现、解毒剂的应用7.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1)概述(2)氯乙烯、二异氰酸甲苯酯、含氟塑料的毒作用表现、防护原则8.农药(1)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迟发性神经毒作用、临床表现、治疗与处理原则、预防措施(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六、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概述(1)物理因素分类(2)物理因素的特点2.高温及低温(1)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2)高温作业的概念及类型(3)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4)中暑的概念(5)中暑的类型、机制及临床表现(6)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及处理原则(7)防暑降温措施(8)低温对生理功能和作业的影响(9)低温损伤(10)低温预防措施3.异常气压(1)概念(2)高气压作业类别(3)减压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4)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5)高原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4.噪声(1)生产性噪声的概念及分类(2)噪声评价的物理参量(3)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4)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5)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6)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5.振动(1)概念(2)生产性振动的分类(3)振动对机体的影响(4)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5)手臂振动病(6)预防振动危害措施6.非电离辐射(1)概念(2)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3)红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4)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5)激光对机体的影响7.电离辐射(1)概念(2)接触机会(3)对机体的影响(4)放射病(5)防护措施七、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1.概述(1)概念(2)职业性致癌因素及作用特点2.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1)临床观察(2)实验研究(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4)职业性致癌物分类3.常见的职业性肿瘤(1)职业性呼吸道肿瘤(2)职业性皮肤癌(3)职业性膀胱癌(4)其他职业性肿瘤(5)预防原则八、妇女职业卫生妇女职业卫生(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妇女的特殊影响(2)妇女职业保护的主要措施九、农村职业卫生农村职业卫生(1)农业生产的职业卫生(2)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特点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1)生产环境监测(2)生物监测(3)健康监护(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1)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及危险度评定(3)有害作业分级评价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1)职业卫生标准(2)工业通风与效果评价(3)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4)个人防护用品(5)职业人群的健康促进(6)职业有害因素分级管理4.职业安全与伤害(1)概念(2)事故分类与危险因素(3)事故的调查与评估(4)事故预防对策与安全管理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4

“应激是‘生命伴侣’和健康、疾病之‘双刃剑’,如何正确认识、科学遵循、主动应对,一直是医学科学与健康科技始终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之一。应激医学应该揭去神秘的面纱,从深奥的生物“微观世界”中走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健康医学和大众医学,才能赢得发展与进步。未来,随着健康管理与职业应激研究进一步深入及技术进步,职业健康管理将在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公众健康素养与健康水平提高以及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自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武留信在全军爱卫会办公室在成都组织全军创建“健康营院”工作研讨会上作了题为《职业应激与职业健康管理》的发言。

这次活动,围绕增强官兵健康素质、提高部队健康水平的总体目标,总结交流全军创建“健康营院”经验成果,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和对策措施,掀起军队爱国卫生工作新热潮。

武留信在会议上指出:当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明显提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飙升,环境污染暴露机会的增多,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以脑力负荷或身心综合负荷为主的现代职业劳动强度与紧张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劳动者(包括军人职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烈的职业应激负荷,进而引起的多种相关疾病和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职业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明显降低了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作业能力,甚至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和某些恶性肿瘤)提前或突然发生。因此,通过引入和运用零级预防的理念及前沿技术,深入研究应激及职业应激负荷对职业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应激性疾病发生机制与有效防护措施,探索如何通过职业健康管理来提高劳动者应激自我防护能力与群体职业应激防护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职业与环境健康的研究现状

职业与环境健康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职业有害暴露生物标志物与易感性应用研究,职业与环境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职业与环境健康政策、法规及职业群体健康管理研究等。比如,新近欧洲15个国家组织的“职业应激可觉察风险调查”结果表明,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职业应激风险调查结果与职业健康政策的制定及成功实施。建议各个国家应该紧密结合本国的实际,充分考虑到职业设置与职业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研究制定自己国家的职业健康管理规划。

职业与环境健康的研究重点职业与环境相关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职业应激与环境健康检测,职业与环境风险因素的生物监测,人类职业与环境相关疾病的诊断,人类职业与环境相关疾病的预防。

职业应激与职业健康

职业应激相关概念

职业应激的概念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职业环境中客观或认知上的要求与个体适应能力之间失衡时,所产生的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

职业应激的主要应激源职业应激的主要应激源包括工作负荷与职业压力、人际关系与心理状态、职业前途与人生追求、不良工作环境暴露与生物节律改变、社会与家庭因素影响、个体因素与健康素养水平等。

现代职业应激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应激源的社会性与复杂性,应激负荷的持续性与累积叠加性,应激涉及的群体性与广泛性,应激反应机制的相同性与个体表现的差异性。

职业应激类别及表现

生理应激主要表现为失眠、流泪、疲乏、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容易感染,高血压,心脏病。

情感应激主要表现为愤怒、焦虑、挫折、抑郁、绝望、情绪波动、易怒、冷漠。

精神应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差、犹豫不决、缺乏创造力、不能精确判断。

行为应激主要表现为行为水准缺乏、不能够遵循时间、产出低、意外事件概率增加、滥用电子邮件、破坏。

社会应激主要表现为很难处理好工作或家庭关系、社会笨拙、有时出现离奇或爆发行为。

职业应激导致的主要健康危害

职业应激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和异常,主要包括慢性疲劳与慢性炎症、生物钟紊乱与睡眠障碍、不良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病、精神心理问题或精神心理疾患、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视听功能下降、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疾病、免疫功能障碍与某些恶性肿瘤。持续和长期的职业应激可以给个人及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是导致职业相关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

健康管理与职业应激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与职业应激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概念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健康管理学概念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主要研究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健康信息技术与标准等。

职业健康管理概念职业健康管理是现代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不同职业或作业环境长期露对群体或个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职业应激负荷的检测、监测、评估、干预以及职业应激相关疾病的综合防护与康复管理问题。

职业应激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及关键环节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5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亚健康;防治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37-02

Chinesemedicine“treatingpre-disease”and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Sub-health

HUiQiusha

(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an,Shandong250355)

[abstract]inthispaper,theconceptofChinesemedicine“treatingpre-disease”andsub-healthwasdescribed,s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wasclarified.thepaperalsoexpoundedhowtopreventandtreatsub-healthfollowingthetheoryofChinesemedicine“treatingpre-disease”.Chinesemedicine“treatingpre-disease”hasitsuniquefeatureinthefieldofpreventionandtreatmentofsub-health.

[Keywords]Chinesemedicine"treatingpre-disease";Sub-health;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将会发展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性调查结果:目前全世界约有75%的人处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状态[1],也有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6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亚健康的防治中具有特色与优势。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使人们远离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医“治未病”

1.1中医“治未病”观点的提出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到了“治未病”一词,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意在于健康时要防止患病;又如《灵柩?逆顺篇》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表达的“上工治未病”观点强调在疾病未发或病后未恶化时要及时治疗。历代医家对“治未病”也不断完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脏之病……”,而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则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的观点。

1.2中医“治未病”的范畴[2]

可将“治未病”范畴概括为:(1)未病先防:当身体健康时采取各种保健或者养生的手段增强体质,防止患病;(2)防微杜渐:当身体出现偏离健康的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3)既病防变:当人体患有疾病后,要及时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和累及更多的脏腑;(4)防病复发:疾病初愈后,要调养自己的身体,促进机体完全康复及维持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复发。

2亚健康

2.1亚健康的概念

wHo将健康定义为[3]: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都完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人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健康者既不属于wHo定义的健康范围,也不满足健康对立面――疾病的诊断标准,而是处于两者之间,为了描述这样一种状态,产生了诸如“第三状态”、“过渡状态”及“灰色状态”这样的概念,我国学者则将之称为“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中给出了亚健康的确切定义: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2.2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5]:(1)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环境封闭和恶化;(2)人体自然衰老;(3)饮食不规律与作息不规律;(4)内分泌失调;(5)滥用药物。中医理论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有[5][6]:(1)七情内伤,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2)饮食不节;(3)起居无常;(4)劳逸无度;(5)年老体衰;(6)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分为健康体质与病理体质,如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等[7]。具有病理体质的人,其体内阴阳平衡已失调,但尚未发展为疾病,即处于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2][8]:(1)心理症状:精神萎靡,抑郁寡欢,焦躁易怒,易猜忌、失眠,记忆力下降,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存在过分自私的倾向等。(2)生理症状:头昏头痛,四肢乏力,眼干目赤,胸闷气短,心悸心慌,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冷淡,皮肤粗糙,毛枯发落等。(3)社会表现:学习吃力,工作困难,朋友寥寥,不善于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繁多,难以适应社会等。(4)理化检查:检查常无阳性结果或检查结果超出限定但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如某些免疫指标下降,血压为正常高值等。

3亚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未病”与“亚健康”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中医的“未病说”不等同于“亚健康”。由中医“未病”理论知“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显然亚健康状态则应属于中医“未病”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亚健康防治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让机体恢复健康,而中医的“治未病”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还要防止亚健康的产生,而且在已病的情况下,还要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累及未病的脏腑[9]。虽然亚健康是基于西医学而产生的概念,但由于其机理尚不明确,无法用理化方法等确认其病理性质和严重程度,所以对于亚健康西医学的防治措施无法实施。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着重从宏观整体表现来辨识机体状态的理论和注重研究人体功能反应的诊断治疗,为亚健康的防治指明了方向。

4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10]-[14]

4.1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础。机体和精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精神活动是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直接影响着机体的盛衰。精神不佳将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对应的内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正如《内经》中说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避免异常的精神刺激,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保持精神安定乐观,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重要前提。

4.2起居有常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顺应气候变化规律和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就会自然而然保持健康,《内经》说:“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如果长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人体抗邪能力和免疫力必然降低,容易感患各种疾病。

4.3合理饮食

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起到防治疾病、保健、延缓衰老的作用,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清代刘承干所著《嘉业堂丛书》中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食物中的营养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还可防治疾病。《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道出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4.4适量运动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与保健的观点。运动在生理上可以活动全身肌肉、筋骨与关节,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错综变化的判断力,从而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在心理上可以调节人体紧张的情绪,消除机体的疲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总之,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内以养生,外驱邪气,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4.5食疗药膳

中医服食方药历史悠久,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及:“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视保健与亚健康的防治,而食疗取材自日常生活中食物与中药,具有无毒副作用、经济、制作服用方便及无创伤痛苦等优点,必将受到广泛关注。历代以来中医“治未病”积累了大量的有效食疗方和药膳的方法,如辨体施膳、平衡饮食等等。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季节,采用中医食疗药膳,将对防治亚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4.6针灸与推拿

针灸与推拿无疑是中医治疗方法当中最具特色的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和辨证的原则开发相应的针灸技术和产品作用于相应的穴位,能达通经脉,调其气血,沟通内外上下,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达到“治未病”与防治亚健康的目的。而应用推拿防病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就受到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

5总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同时也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的标准。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如用“药膳食疗”的方法,其发挥了中医学理念及治疗方法多样、操作方便、效果理想、中药价格低廉的优势,利用非药物保健方式来调治亚健康,弥补了西医的不足。继承并运用中医“治未病”来指导亚健康防治的同时,也完善了中医预防医学,促进了医学发展,为保障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可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2]王天芳,孙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0):929-933.

[3]preambletotheConstitution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asadoptedbytheinternationalHealthConference,newYork,19-22June,1946;signedon22July1946bytherepresentativesof61Statesandenteredintoforceon7april1948.

[4]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5]于春泉,张伯礼,马寰.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J].天津中医药,2005,22(5):439.

[6]刘少举.645例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状与成因分析评述[J].医学信息,2009,1(10):143-144.

[7]许红.中医体质“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2008:109-111.

[8]刘豫,薛晓琳,王天芳.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及评定[J].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2008:309-313.

[9]鲁缘青.亚健康与中医未病说[J].光明中医,2010,25(8):1354-1356.

[10]思金华,谢慰,李应昆.“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防治亚健康的常见措施[J].光明中医,2008,23(7):926-927.

[11]谢卫平.浅谈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防治亚健康[J].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2008:127-129.

[12]崔丽娟,罗仁,赵晓山.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46.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6

1.1公共卫生管理的概念

公共卫生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药品安全的管理,公共环境卫生的控制等,从而在公共卫生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等部门的职能,维护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创新。

1.2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对其管理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公共卫生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但是,纵观全国各地疾病防控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管理体制松散,且各地管理水平不均,城乡差距显著。在地方乡镇,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公共卫生观念薄弱,而且由于地方疾控中心缺乏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从而造成整体管理体系发展较为缓慢,机制不健全。这也为传染病的预防与干预带来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公共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失当问题层出不穷。

2传染病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

2.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自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之后,人们对传染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染病的类型也日新月异,影响范围日益广泛,如甲型H1n1、H7n9等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出现,造成了人们的极大恐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传染病的预防和干预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大的特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2传染病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充分体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加强传染病的预防与干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决定性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行政管理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传染病预防与干预中主要通过其宏观调控能力,减轻传染病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在精神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树立安全卫生的生活观,提高人们对疾病预防的自觉性,同时也可增强人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在经济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为传染病的预防筹措充足的资金资源,使得传染病防御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大力扶持地方疾控组织的发展,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提高传染病预防水平的政策法令,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而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以便于在疾病发生时能够以最为高效的方式隔离出患者,最大限度的维护人们的健康与利益。

3.2法律法规

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应用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传染病预防工作高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一些具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为传染病的防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可靠的制度保障。在这些法律法规中,使得在传染病预防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目标统一,从而避免出现政府官员相互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等消极懈怠的现象。与此同时,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一些疾病防控中心快速建立起疾病预警体系,提高疾病预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仅如此,对公共卫生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也有所增强,从而保证了疾病防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充足供应。

4结语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7

[关键词]治未病;干预;亚健康态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069-02

intervenesub-healthstatebythetheory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

QiYing

(Centralarea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Leshan,Sichuanprovince,Leshan614000,China)

[abstract]thetheory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istheancientChinesephilosophyandthoughtinthetraditionalmedicaltheories,andisanimportantcontentoftraditionalprophylacticmedicine.peopleputforwardthestrategyofkeepingingoodhealthandpreventingdiseases,exploringsub-health,andintervencesubhealthcrowdbythetheory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osemeettherequirementofthetheorythatthecenterinpreventiveofimportantdiseaseanteriorshift.

[Keywords]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intervene;Sub-healthstate

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1],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以情绪低落、疲劳健忘、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头昏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为其主症。笔者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现报道如下:

1理论基础

1999年wHo提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1],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随着社会高科技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和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2]。中医学中虽无亚健康这一名词,但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未病”的概念。强调了“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思想正是针对亚健康人群而言的。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提前,由当前疾病医学转向预防医学、健康医学。

2用“整体观念”认识亚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人的健康要求机体自身的形神合一,包括形体、脏腑、功能之间的协调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气候饮食、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平衡。这种模式同现代医学目前所提倡的环境-社会-心理-生物等多元的医学模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其概念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范畴,而疾病的概念目前仍属于生物医学模式范畴。如果仅仅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而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人的心理体验,则只能判断“病”与“非病”,不能深刻地理解亚健康。恒动观认为,人体就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恢复、自我建设的动态系统,维持着阴阳气血的相对平衡。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阴阳气血逐渐从相对平衡发展为失衡。而亚建康状态即是平衡与失衡之间的过程,它既可以因为平衡的进一步打破而导致疾病,也可以因为平衡得到纠正而恢复建康。对恒动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清亚健康状态。

3用“治未病”理论干预亚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所致[4]。患者自觉头昏、头重、胸闷、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佳,或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喜眠、心悸、虚汗、小便清长、腰酸等,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亚健康态往往是人体自我感觉上的异常,无明显的体征,无实验室检查的依据,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困难,即便明确诊断了,也很少有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传统医学中的“未病”,指的是疾病前状态,属于人体阴阳气血相对失衡。其时尚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发展的趋势是疾病,它与亚健康状态有较多的相似之处。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特点是详于症状的分析、治疗,常以症状名来代替诊断,而中医学诊断,很少借助实验室检查,其诊断依据主要来源于“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综合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最终将得出一个“证”的结论,而中医的“证”则是治疗的依据,有“证”就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治疗原则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重视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以期达得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是治疗亚健康态总的治疗原则[5]。所以,对待亚健康状态,在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情况下,中医药对“治未病”就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具有在多层次、多靶点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这足以显示中医药在亚健康状态调节上的优势[6]。

总之,近年来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运用中医“治未病”中养生防病的理论来干预亚健康,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相关的理念与实践,从而更进一步地展示中医药促进身心健康和干预亚健康人群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董玉整.“亚健康”初探[J].广州医学院报,1988,26(3):77-78.

[2]尤耀东,曲晓伟,廖婷婷.亚健康态从肝论治探析[J].四川中医,2009,27(1):30-31.

[3]胡玲,罗晓韵,李贺元.浅谈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J].新中医,2007,36(12):92.

[4]龚海洋.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6.

[5]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中医学术拓展的新空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8.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8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2-2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21-22]。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及人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这一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23],亚健康的症状表现,几乎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现为疲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24]。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25]。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贺氏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2268例观察对象进行调研,归纳不同职业、嗜好、年龄群体的体质差异[26]。王氏通过调查,观察到男女体质有不同特点[27]。何氏等对2267例观察对象的调研表明,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关系,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阐发了中医因时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29-30]。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31]。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病理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32]。其思想理论的建立与普及,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治已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象战争的上策是“不战而胜”那样,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最终实现“不医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论及体质学说是对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porthCm.pathophysiologyConceptsofalteredHeath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ed,2002:3-16.

[2]王德坤.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2,18(5):47-49.

[3]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4]郑秋浦,段留法.亚健康研究现状[J].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5]BuchwaldD,HerrellR,ashtonS,eta1.atwinstudyofchronicfatigue[J].psychosommed,2001,63(3):936―943.

[6]Hashimoton,KuraishiY,Yokoset,eta1.Chronicfatiguesydrome――51casesintheJikei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J].nipponRinsho,1992,5o(11):2653―2664.

[7]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

2003,34(2):43.

[8]何以蓓,寿芳,张秀峰.亚健康的中医认识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13-14.

[9]孙宪民,任平.关于亚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2(8):1255-1256.

[10]靳丽.亚健康目前研究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16.

[11]workingGroupoftheRoyalaustralasianCollegeofphysicians.Chronicfatiguesyndrome.Clinicalpractiveguidelines-2002[J].medJaust,2002,176(1):23―561.

[12]布明德,刘秀芬.谈亚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养生,2001,(10):9-10.

[13]杨振中,张军丽.浅谈“亚健康”及其辨证施膳[J].中国社会医学,2003,

9(1):1.

[14]赵瑞芹,宋振峰,王硕.中国居民亚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2001,(1):48-49.

[15]袁嘉丽,李庆生,王焕校.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3,21(1);60,76.

[16]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8.

[17]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8]张丽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6):530-531.

[19]许军,王庆等.亚健康的评价[J].中华临床医药,2003,4(8):1-2.

[20]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21]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2]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8.

[23]姚亚南.中医学与“亚健康”状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4(1):56.

[24]武维屏,边永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

56.

[2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26]贺明,严清,吴亦樵.体质差异的社会学调查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6,(9):48-50.

[27]王莉,何裕民.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调资料的模糊识别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7-9.

[28]何裕民,高钦颖.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治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

[29]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30]靳琦.王琦“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41―45.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9

欧美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因为重视一级预防(没病防得病)和二级预防(有病防加重),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率已经下降了50%左右,其中一级预防可相对减少25%,而二级预防可相对减少29%。

对那些还没有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三高”人群,我们更要努力控制好,使他们将来不患或缓得心脑血管疾病,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我们还要进一步将他们长期保护好,使他们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展以及心衰或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这就是二级预防。

我们还需要推动一些大健康概念,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大健康促进,应该分层推进,抓中间带两头。首先,第一层面应关注疾病人群的康复;然后,第二层面最重要的是要重视虽已受到威胁,但临床上还没有患心脑血管病的人群,即“三高”人群的健康;将来,第三层面逐步促进和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

如何高效、经济、全面防控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

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中叶开始,政府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譬如欧盟将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作为其政治纲领之一,开展了许多以社区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研究。

因此,建议在目前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把防治以心脑血管病为主的慢性病和国民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把国民健康水平作为评价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进行防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性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脑血管病防治工程。譬如,围绕慢病进行综合防治的“322工程”:“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二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二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防治重点要尽早前移,在三高危险因素阶段和冠心病/冠脉病早发现、早控制方面加大力度,尽早有效防控。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国家公益性与民间资金的投入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社会各界联合,协调发展健康事业和产业,探讨成功的适合国情的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道路。建立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公立医院体系。以人为本,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减少行政包办,解放医务人员,鼓励医务人员多点职业,业余时间多帮扶基层医疗。让专家多下基层医院,少让病人无序涌向大医院。这样才能利国、利民、利发展,少花钱多办事。

疾病预防的概念篇10

一、明确精神残疾概念的意义

精神残疾的概念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具体工作中只有慢性和“衰退”等概念在使用。我国许多文献和政策法规中,没有精神疾病与精神残疾的区分,由此责权不分地把一些社会部门的工作任务与政府部门等同起来。

对精神残疾概念的认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现。不确定精神残疾的概念,就不能在防止精神病致残和对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上形成全社会的服务。

精神疾病有很高的发病率。精神疾病与精神残疾的根本区别,在于患者社会功能和心智功能的丧失,这个区别不仅具有医学意义,更具有社会学意义。明确划分这个区别,将启动精神病医学之外的社会责任与分工,调动更多部门关爱精神残疾人,把他们纳入国家对残疾人法律和政策的照管范围。

精神病人由病致残,由精神病人到残疾人,与医院的治疗方式、医院的管理体制和医护人员的管理制度有关。明确精神残疾的概念,对转变医院体制,改革治疗方式,把住“就医期间的致残关”很有必要。

二、“残疾”与“疾病”的区别

第一,精神疾病与精神残疾的区别。精神疾病种类繁多,而大部分可以治愈或经过恰当治疗避免致残。而精神残疾是指患者因患某种易于致残的精神疾病,如器质性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等,或因治疗不当,社会服务不够,使其在认知能力、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受到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伤。

第二,精神障碍与精神残疾的区别。对精神病人来说,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是普遍的临床表现,而精神残疾和精神病人在精神障碍方面的根本区别是阶段性。精神病人在疾病治愈后,精神障碍症状就会消失,而精神残疾人的障碍性症状是无法根本消除的。况且,一些精神障碍如失眠等,因不能致残而与精神残疾毫无关系。所以精神障碍的概念不能代替精神残疾。

人患了精神疾病,治好了的就不是残疾人。只有没能治好,出现不可逆转的衰退症状并造成功能缺失的才是残疾人。这如同一个人患了眼疾一样,只有没有治好,眼睛失明而且不可逆转的,才能被称为残疾人。精神病有最复杂的医学分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仅把精神病分为癫、狂、痫、痴4类。目前,权威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划分了9个大类和近350种病症,这些分类还在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而进一步细化。尽管如此,这些分类仅具有医学意义,无助于社会服务的分工。在没有充分的社会服务的情况下,很多病人因而致残。明确精神残疾的概念,对开展精神残疾人的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精神残疾人的社会服务需求

第一,精神残疾人所丧失的都是作为健全人的基本心智功能,他们将更多地依赖社会福利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

第二,其他残疾人在恢复和补偿功能上的投入一般是一次性的,经济压力往往是可以量力而行并能够承担的,而精神残疾人的治疗与康复是长期的,他们与其亲属要永久背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第三,精神残疾人心智的缺失和行为能力的缺失,使他们成为肇事肇祸高危分子。据有关材料报告,我国有160万精神残疾人参与肇事肇祸,即有十分之一的精神病人出事。

第四,精神残疾人被边缘化。失业、失学和离婚非常普遍,因此精神残疾人面临贫困、就业、恋爱、婚姻和生育等问题。

第五,人身权利易遭受侵害。家庭暴力与关锁,抛弃与被杀屡见不鲜。黑龙江农垦当年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青还有数百名因精神病致残而滞留在北大荒,其中不少人在许多年以前就被家中宣布死亡。他们经常被不当治疗或因医院追逐效益而被长年封闭在医院,加重残疾程度。

四、精神残疾人社会服务存在问题

关于精神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讨论定位在患病致残及致残后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防止精神病致残和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回归问题。残疾人工作者应该把如何防止致残或致残后的社会服务作为关注的目标。

1.缺乏社会支持导致精神病致残率偏高。我国目前精神疾病医疗水平不会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致残率偏高。我国精神病致残主要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责任与分工不明确,观念的滞后和服务设施及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所致。

目前,医院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多半个世纪前发达国家精神病院与社会隔绝的状态基本相同。发达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美国等都以强制减少精神病床的方式(去机构化),推进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力量的增强。我国病人入院治疗并不难,但患者经治疗后不能很快融入社会,这就是“旋转门”现象。患者在旋转中逐渐丧失了心智,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丧失了与社会的联系,从而衰退致残。这样的环境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市场机制追逐利润逐步成为医院目标,二是金钱侵蚀了医生道德之心,有钱治病的会被长期滞留而致残;没钱的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残。

2.精神疾病经济总负担过高,患者家庭普遍交不起钱,精神病院也成为医院中的“贫困村”,精神病医生也是医生中的“贫困户”。目前,这样的现状仍在继续,精神病院仍在艰难中跋涉,精神科医生还在流失。

3.社会保障不足产生贫困。得了精神病绝大多数家庭难以承担并很快处于贫困状态。有资料说,广东省8000万人口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93.3%的人未得到有效和系统治疗。黑龙江垦区调查得出:一是企业负担相当沉重。垦区共登记精神残疾人4582人,未登记的估计还有6000多人。目前垦区医院治疗的只有300人,在外地住院的有600多人。为此,仅单位负担就有1000多万元。二是家庭负担重。精神病人几乎都沦为最贫困阶层,精神病人的医疗保障水平有的受到限制,很多精神病人因此得不到积极治疗。

4.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空白。目前,我国建立的部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和国外境外支持的大规模实施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中,都鲜有与精神残疾相关的内容。地方在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中也极少涉及这个方面。

5.法律空白。我国《精神卫生法》千呼万唤出不来。第一,对社会责任与分工没有明确的认同。第二,我国精神卫生的总体发展状况令人尴尬,地区间严重不平衡。第三,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第四,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支持不足。

五、防止精神病致残和加强社会服务的建议

1.明确规定精神病人住院时间,改消极治疗为积极治疗。在药物控制病情相当有效的今天,病人住院时间应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保证病人不会因为长期与社会隔绝造成心理和社会功能的丧失。

2.转变精神病院的服务观念,加大对精神病院的投入,提高医院为精神病人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应重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增加人力。不能把精神病院推向市场。

3.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和投入责任,社区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医生,明确由谁派出,钱由谁出,人由谁管,事由谁办。社区服务现在已十分紧迫,中国残联福彩免费送药任务和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都在进行之中,而社区精神卫生医务人员的空缺问题相当突出。

4.医疗保障政策应特别照顾精神残疾人。

六、黑龙江垦区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