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1:28

疾病预防法篇1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经济状况的不断繁荣,在这种新社会背景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也进行了有效的更新和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任何工作都缺少不了财务部门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中,将财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完善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按照相关问题的产生进行比较规范的规划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进行阶段性的提升,以便用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进行管理与建设。本文以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有效性的提高办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有效办法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运行过程中,由于这种机构属于国家直接进行监管的机构,所以,在该机构的运行状况中,肩负着国家全面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科研的一系列工作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的完善对于整个社会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财务管理是整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基础,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仅可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稳定健康发展,还可以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有效的适应于现实社会状况,顺应时代的整体发展需求,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能力,可以在今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服务过程中,更加完善地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服务。

一、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阶段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按照之前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要求状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了国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以及干预的责任,在面对现在疾病的多发状况下,为了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传染性判断以及疾病与安全之间的预防以及控制的要求,就应该按照现有的背景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操作,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更加全面的服务内容展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资金大多数都是由国家财务部门进行拨款完善,政府对于疾病控制中心的财务问题,一般是给予比较全面的支持和帮助的,但就是因为资金的流动比较随意,在国家的法规中,对于这种资金投入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导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财务管理阶段的内部控制制度空缺,导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财务问题的忽视情况的产生,所以,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阶段,存在着相关内部制度缺乏的状况,这种状况就导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实施。

(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阶段中心不明确

在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中,不难发展,相关管理阶段中心任务并不是十分明确,这种不明确的状况就展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中,正是由于制度上的缺失,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找不到工作轴心。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第一,应该就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制定,第二,进行财务管理的重点分析。这两点的结合,才能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阶段相应工作的完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阶段中,首先应该进行相关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这种目标的确定就是将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按照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进行财务管理重心的确定,就是将财务管理的重心划归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资产的管理活动中,将之前忽视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对以往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革新。正是因为如此,这两种问题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疾病控制中心整体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效果,在整体进度方面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财务管理缺乏相关的系统监测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系统的设定只有初步的规划,并没有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进行相对应的检测,这种未检测的状态,使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有效的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从而使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实施出现了相对应的局限性。该问题的出现,也是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有效性的提高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在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也应该进行相对应的提升,以方便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状态。

(一)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工作重心

想要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推进,首先应该进行工作重心的明确,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金收益最大化的展现。第一应该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在该基础上,有效的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本消耗的控制,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资金使用在规定的位置上;第二,应该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金情况进行优化的管理,对于收付款项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转资金的透明化状态,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推动。

(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完善之后,就应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这种制度的构建应该结合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内部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之前的制度为基础,进行相关细则的更新和完善,查漏补缺,杜绝制度上的缺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部分应该对下面的分支进行内部制度的完善,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应该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计监督职能的使用,在会计监督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完善,保证国家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资金投入有比较充分的使用;第二,应该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财产进行定期的盘点以及清查,这种制度的完善就可以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内部控制中,实现相互监督的机构,约束每一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内部工作人员。

(三)创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的要求之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理念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更新,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管理模式下的创造能力。在现有全新模式的要求下,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来说,应该不断地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超前性的意识。在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如果没有树立这种意识,就容易导致财务人员的技能使用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很难满足现实社会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的需求。面对该问题的出现,就应该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人员积极地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在现实的社会状况中,进行职业技能的自我发展,在创新模式的要求下,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在这种背景下,还应该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人员积极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将新型的思路以及新型的方法进行头脑的填充,以便更好的适应于现在社会发展背景对财务管理的新要求,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创新思维财务管理理念的实施,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核算的一体化展现,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

(四)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新形势下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完善,就应该将新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使用状况的不断延伸,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进行信息化的深入,将现在的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设置,这种方法的实现就可以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完善。这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工作开展程度,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系统建设的能力展现,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为财务管理模式的误差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相关地域传染病等疫情传播的应急能力。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面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来说,今后也会有更加全面的进步。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面对这种问题的产生,应该由相关的财务管理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再结合现在社会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只有时刻保持及时解决问题的心态,才能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任务进行充分的完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创新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准确性的提升,同时,还方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效使用全新的技术形式,为今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提升奠定比较稳定的基础。

作者:张胜利单位: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李亚林,王琳霞,桂习平,李智.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有效性的提高办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274.

[2]王向南.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李炜.天津市高校廉政风险成因及内控机制构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4]刘新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1.

[5]朱庆跃.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6]刘霄仑.基于CoSo与Basel体系并行实施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2.

疾病预防法篇2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疾病预防

1引言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妇产科学中,新生儿特指包括出生当天在内至生后28天的活产婴儿,新生儿期间是婴儿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过渡阶段[1]。一方面,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未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外界崭新环境;另一方面,多数产妇为初产妇[2],又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若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新生儿发病甚至死亡。作为妇产科工作者,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责任重大,肩负着幼小生命体的安康及新生儿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因而其技能水平及周到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结合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对新生儿的普通护理、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是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和深入临床实践。

2临床资料

2.1研究总体与样本研究总体为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出生的新生儿;研究样本为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生的90例新生儿。

2.2入选标准胎龄在37至42周之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无先天性畸形及疾病,其母亲没有妊娠并发症,且愿意母乳喂养新生儿。

2.3排除标准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新生儿均不作为研究样本:①新生儿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者;②新生儿的母亲在一周内有发热、感冒等身体不适情况发生;③新生儿的母亲有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现象发生。

3护理方法

笔者对研究样本的90例新生儿,采取人性化护理,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生儿患病,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使其平安度过新生儿期。

3.1普通护理

3.1.1脐带护理新生儿的脐部是细菌入侵其身体内部的主要途径[4],因而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脐部护理重点在于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前,需按时用消毒棉签蘸浓度为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擦拭,再选用已消毒的干纱布覆盖脐带表面,通过医用绷带将纱布固定其上。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脐部沾染新生儿尿液,需立即对脐部进行消毒并更换敷料。新生儿脐带在一周左右脱落后,仍需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至此无需再使用敷料进行覆盖。

3.1.2保温护理将新生儿放入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室温不宜过低,应保持在22-24度之间,早产儿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度之间。定期观察新生儿的体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的理想状态为保持36-37度之间。若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其体表温度超过37.5度,则表明室温稍高或过度保暖。在对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要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体表面积,尽量避免热量流失。最后需注意新生儿的居室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5%-65%之间。

3.1.3喂养护理新生儿脱离母体约半小时后即可让其吸吮乳汁,提早哺乳不仅有益新生儿的营养健康,更能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和子宫复旧。在新生儿喂养中,常发生溢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护理。方法一:在喂奶后30分钟内将新生儿轻轻直立抱起,让新生儿的头部依靠在产妇肩部,产妇一手托着新生儿的臀部,一手呈空心状态从新生儿腰部以从下向上的方向轻叩新生儿背部,排出其吸吮乳汁时吞入胃部的多余气体,时间在5至7分钟为宜,轻叩完毕需将新生儿以右侧卧位的方式置于干净的新生儿护理床上。方法二:发生溢奶时,应第一时间清除新生儿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液,如新生儿为仰睡,可将其翻侧过身,让溢出的奶液流出,避免呛入气管;如新生儿嘴角或鼻腔有奶液流出时,应立即用纯棉、吸湿力强的毛巾擦拭干净,而后按方法一轻叩其背部约4-6分钟。

3.1.4衣着护理新生儿的衣服应当尽量选择纯棉、柔软的面料,保证衣服的舒适和宽松,若是旧衣服,要洗净并消毒。新生儿穿衣时,要仔细检查其各部位的皮肤表面,看是否有擦伤的地方,若出现擦伤,要立即护理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由于新生儿尿量少、尿次频,需勤换尿片,每次为新生儿进行哺乳前后均需更换洁净的尿片,每次大便后需使用温水洗净并擦干臀部后再置换新的洁净尿片。对女婴在换洗时需注意由前往后洗,尽量避免外阴感染等。如有条件,尽量人工定期把尿,以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3.2疾病预防

3.2.1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首先是做好预防。产妇分娩前应避免呼吸道感染,产后新生儿及产妇的房间需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要尽量避免人员近距离探望产妇及孩子,尤其是患有或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分娩后,在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前应立即清理呼吸道,避免羊水等吸入。其次是对呼吸道感染轻症新生儿的护理。若表现为轻微的流涕等症状,其他状况良好,可正常哺乳,但在哺乳前需观察新生儿的鼻道,有异物应清理干净,同时哺乳不宜过量,每次需定量,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来弥补哺乳量。

3.2.2生理性黄疸的预防及处理处理时需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新生儿出现巩膜、皮肤或其粘膜出现黄染,但睡眠及精神状态稳定,大小便正常,可建议产妇适量增加液体摄入量,以辅助新生儿从母体得到足够的水分进而改善其体内代谢水平;二是若黄疸逐日加重,其手、脚心亦出现黄染,但精神状态良好,大小便等无异常,则需建议产妇停止母乳喂养,时间2-3天为宜,待黄疸症状减轻后再继续母乳喂养;三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可游泳和抚触,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黄疸排除。

3.2.3破伤风的防范与护理一是产妇生产过程中,医生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行无菌操作,从而将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医护人员需指导新生儿家属对居室严格清扫与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患此病的概率[3]。

4结束语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悉心照料下,90例样本中除1例新生儿出现肺炎并需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余新生儿均在正常时间出院。由此我们坚信,通过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及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2]孙少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87.

[3]张凤梅,王成贤,张静.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9,56(6):63-64.

疾病预防法篇3

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性感冒为主要且多发的传染性疾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小学是青少年主要的集中场所,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地方,由于农村环境的限制,在卫生方面很难保证符合标准,从而流行性感冒在农村中小学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十分容易出现传染,造成大部分师生患病[1]。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及资金支持不足,在卫生设施方面无法得到保障,且在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控制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且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欠缺,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2]。为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并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避免流行性感冒盛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研究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流行性感冒疾病现状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某市随机抽取的10所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010年至2017年预防控制流行感冒疾病的资料及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我院125名护士对流行性感冒预防控制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探究。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入选资料均符合相关标准,具有研究价值。在所有研究资料中,有21起为类似流感样病情,其中20起均发生在农村中小学,所占比例为95.24%。在入选10所农村中小学中,类似流感学生病例568例,其中,确诊为流行性感冒的患者为220例,重型流感患者65例。568例患者中,男320例,女248例,年龄分布在7岁至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9.63±0.53)岁。

1.2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随机抽取的10所农村中小学中患有类似流行性感冒的5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定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农村中小学流行性感冒疾病现状及预防控制方法,并根据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进行综合分析,采取一定预防控制方法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

2结果

通过对流行感冒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完善相关策略和管理体系,农村中小学学生患流行感冒的概率明显降低,取得较好的效果,本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患流感的人数明显降低,568例患者均治愈,且对防治效果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3讨论

由于农村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卫生方面的工作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流行性感冒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农村中小学普遍在卫生环境方面的投资较少,且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与方法缺乏科学性,在政策和制度方面不完善,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3]。为保证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做好对流行感冒的预防和处理,尽可能降低学生的患病率,避免疾病对学生的生命产生威胁[4]。首先应保证校内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病情进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隔离措施,避免出现大范围的传染。医生在对学生的病情进行诊断时,应结合自身的实力,如果学生的病情较为严重,应立即送往大型医院进行综合性治疗,避免延误学生的病情。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对学生的病情进行记录和上报,以预防疫情爆发影响其他学生的健康。多数流行性感冒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感冒易发生的季节,应做好预防措施,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自我保护避免着凉。学校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做好职责分工,加大健康知识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流行性感冒的威胁,从而降低流行感冒的发生率。农村中小学医生应积极对学生进行体检,通过检测预警工作,保证学生的病情能够及时发现,尽可能在早期发现疫情,并进行阻止,以免出现大面积的传染。

疾病预防法篇4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

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

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

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

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

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

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

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

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

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

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

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部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

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

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部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

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

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

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

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

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

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

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

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

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

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

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

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

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

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

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

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

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

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

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

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

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

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

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

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

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部级和省

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

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

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

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

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

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

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

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

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

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

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

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

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

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

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

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

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

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

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

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

疾病预防法篇5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疾病预防、卫生学评价、公共卫生监测、卫生检验检测、健康促进与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以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真实地记载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活动,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信息和重要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利用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收集归档齐全完整

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及党政工团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的原始记录,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直接来源。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实际的管理对象,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部门取得档案的重要手段。随着《档案法》的贯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因重视不够而导致文件材料收集不全,一些人把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当作“家底”据为己有,不愿归档;因归档制度不明确而导致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不及时;因整理不及时而导致文件材料移交归档不规范等。这些在日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因此,一要提高认识,加强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档案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业务素质,明确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责任。将档案意识根植于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头脑中,使领导和有关人员把对档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落实在行动上,要像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那样抓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二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及时归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文件材料归档制度,以保证归档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三要按时归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的规范整理。按照《档案法》,文件材料应当由文件材料形成部门归档,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移交目录。

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室藏量的丰富和优化与否起决定作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接收与征集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力争做到档案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质量优化,这就要求建立一个综合性质的档案室,以便对归档的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可以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信息资源,便于利用。

三、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补充机制

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补充机制,广泛开展档案的征集工作,想方设法收集散存于领导和个人手中的资料,以增大室藏档案的时间跨度,增大所藏档案的信息量,弥补所藏档案资料的不足。另外,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还要严防档案资源的流失。一要加强档案人员的自身权益意识,不能只注重开发而忽视档案资源的流失,还要加强档案人员的责任感,将严防档案资源的流失提到认识的高度上来。二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严格审查制度,利用机密档案要逐级审批。三要加强法律意识,档案工作人员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坚决遏止有意流失档案资源的不正当行为。

四、拓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的服务范围

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要有效地开发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就必须转变旧的观念,确立全新的观念。一要树立主动服务观念。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属性,只有确立服务的观念才能产生自觉的服务行动,要变被动为主动,将利用者的需要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为利用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档案服务。同时,在日常查档接待中,要注意了解档案利用者的需求,耐心听取利用者对利用工作的看法、建议,及时调整利用工作的内容和方向,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开发与利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要树立开放观念。档案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主动融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增强应变能力,有效地提供开发和传递信息的职能;三要树立竞争观念。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档案工作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间广泛开展竞争,要从竞争中产生开发提供档案信息的强大动力;四要树立协作观念。现代社会,档案工作者必须确立协作观念,走整体化协调发展之路。

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造就新型档案人才

疾病预防法篇6

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必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既有各种规章制度,也有统计数据、研究报告,还包括卫生监督相关资料,其管理的规范及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信息公开期望的增强,这种规范化管理将为信息的公开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1.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推动各种法规制度的执行

疾病预防控制法规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规范其管理,既可以便于政府决策者、相关监督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查阅,而且这种系统性的存档可以为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提供参考,从而便于制度法规得到执行。

1.2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中包含大量的调查报告、统计资料以及疾病材料,这些调查报告与材料既包含对以往数据的一种统计,可以发现各种疾病预防事件的发展规律,从而便于人们从规律中得到启示,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尽可能的推动疾病预防与控制,也包含当时针对疾病预防控制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可以为类似疾病出现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

1.3有利于强化卫生监督与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还包含对学校、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监督资料,截止2012年,全国被监督学校达到22.4万所,78.2%的学校已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这些档案的管理对于预防疾病控制,推动卫生监督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要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推动其应用开发,必须把握好其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规范化管理与利用水平。但从实践来看,目前这种开发应用还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档案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作用尚未得到全面的发挥,这为未来进一步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方向。

2.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包括档案的建立、档案的保存、档案的查阅以及外借管理、档案的销毁等内容,其规范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三条。首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即要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情况,制定细化的、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档案管理的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执行。其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在实践当中,涉及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要规范,如档案的存档要有责任人签字审核后依照一定的规则分类存档,在档案的借阅中要有负责人的签字才能查阅,如果要外借必须履行完善的手续。通过流程的规范化推动管理的规范化。再次,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即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电子档案等方式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做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以更好的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同时这种电子化管理还可以为档案查询等提供便利。

2.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利用的基本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利用包括供卫生、疾控部门利用,还包括供研究者、统计单位利用,其规范化的利用途径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档案数据的开发利用,通过统计软件或者统计手段,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找出疾病预防控制的内部规律、发展态势,从而为相关个体提供参考。其次,对疾病预防控制经验的对比总结,通过对同类疾病不同预防控制方案的比较,对不同疾病应对方案的比较,可以发现各方案的优劣,从而便于形成一套完善的应对方案,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再次,对疾病预防控制问题的查摆,通过对档案的查询,可以发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

3.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思考

疾病预防控制不仅事关政府部门各项工作,而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规范其档案管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实践当中,要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前提,以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档案利用的创新为导向,积极推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1完善基础设施为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奠定基础

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前提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做为保障,首先,要积极构建档案管理场所,特别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单位,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办公场地开设专门的档案室,并购买档案架、档案袋等配套设施,通过设施的完备推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为档案管理和利用提供便利。其次,要积极开发各种软件设施,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通过与档案管理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出符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实际的管理软件,通过软件实现档案数据的查询与管理。特别是,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通过将纸质档案进行编码,并与电子档案相对应,做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模式。

3.2创新渠道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首先,要创新性的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在贯彻执行《档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根据档案管理信息化等要求,制定出台适应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如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信息归档制度等,以此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其次,要创新性的完善档案管理模式,在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分级管理体系下,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明确归档信息的收集、整理、存档工作,避免由于工作衔接失误导致信息失真。再次,要创新性引入档案管理新理念,将服务等理念贯穿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疾病预防法篇7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工干部;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党的建设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工干部应该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加强干部工作创新,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工干部的战斗力。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防控发展过程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需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大限度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发挥其作用,有必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工干部工作的创新,提高政工干部的思想觉悟,才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观念、方法等等方面都将面临很多的挑战,这些都必须要认真思考与探究。

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工价值观现状。第一,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改革推进,传统的固定工作模式被彻底打破,面对针对性的机构管理体制,部分职工开始出现抱怨的情绪,甚至出现抵触的心理。例如:不服从安排,不满意当前的分配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对职工队伍建设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例如:不利于医院的改革实施,不利于医院的医疗服务开展,更会影响到疾病预防控制的内部管理。第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人员价值观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一些职工干部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在强大的利益的影响下,经不起诱惑,奉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对职工干部的工作漠不关心,甚至还产生了“敌对”的心理,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项服务工作现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导致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知识了解相对比较少,尤其是疾病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更是不得而知,从而形成疾病预防工作无法满足广大群众要求的尴尬局面。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疾病预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够明确,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而没有以正确的态度来服务于广大群众。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现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教育方法,并且教育的内容长期固定不变,广大职工对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感到非常枯燥乏味。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对职工思想政治考察的过程中也不科学合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也没有定期进行考核,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加强政工干部工作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看法,进行思想创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全面提高人员的综合思想政治素质。基于这样的背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改变传统的观点,在思想政治方面进行创新。为了适应时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做好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坚持,要对疾病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做好传染性疾病的整理工作,例如:要了解本地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因此,随着“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和“讲看齐,见行动”活动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工干部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职工的工作环节当中,向广大职工不断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让广大职工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效率与质量。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重难点的确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重视区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认真学习“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和“讲看齐,见行动”活动的内容,始终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其次,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主要是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性质入手,加强职业道德的灌输。另外,身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政工干部应该做好榜样作用,要坚持以身作则的态度,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不能盲目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三)落实工作制度,注重工作效果。要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制度逐步进行完善,这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工干部领导班子,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思想工作方面的制度,要发挥制度的作用,实施人性化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实现和谐机构、美好机构的目标。要了解职工的需求,要解决职工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配合政工干部积极开展整治思想工作,贴近实际,让广大职工积极接受,从而促进疾病预防机构政工干部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116.

疾病预防法篇8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概念分析存在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2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51-01

近年来,流行疾病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等疫情不断爆发,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疾病的不断深入,加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加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在学术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的基本概念。同时,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疾病预防控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到整个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涵盖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管理学、临床医学等重要领域,讲疾病、健康纳入重点研究对象并以疾病的群体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特殊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保护公众健康、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其在发展中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1具有公共卫生的基本属性,是卫生防疫的发展。作为美国医学研究里程碑式的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明确规定了公共卫生的评价、政策以及保障三个核心功能。此外,我国著名学者在研究中也指出:“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促进公众健康的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

卫生防疫主要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防止疾病传播。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记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但是,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在卫生领域将传统的防疫工作发展为了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也可以说,卫生防疫的工作是包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

1.2既是一门学科,也是新卫生革命的产物。在大众印象中,疾病预防控制主要是预防医学指导下而进行的社会实践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与各种疾病预防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有着自身学科体系的重要学科。

在医学领域,卫生事业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革命。1998年5月召开的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拉开了第三次卫生革命的序幕。这次变革将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纳入了变革的重要举措。所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现了新卫生革命的基本要求。[1]

2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不足。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原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求。全国真正的大规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不太多,而且许多地区在诊断方法和专业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迫在眉睫。

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卫生与保健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基地建设在科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与医院和综合性的医疗机构相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方面也相对不足。[2]

2.2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专业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规范机构的管理。但是,目前国内的这些机构中真正管理的人不多,很多机构甚至出现人员涣散,管理不善的局面。另外,很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缺乏和管理有限造成很多机构很难适应现代医疗对疾病预防工作的要求。

2.3健康教育不到位,疾控网络不健全。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健康教育可以说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健康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仅是在国家规定的宣传日做一些简单的健康知识宣传,这些只是皮毛的措施根本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全国大范围内的人对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缺乏常识性的了解。

3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3.1防治结合,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同治疗同等重要的工作,二者任何一项都不能偏废。在管理中,必须转变观念,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重视防治结合的措施。同时,要不断加强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机构建设。

3.2加强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性技术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必须坚持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工作的关键。疾病预防工作必须有技术作为保障和支撑,所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贯彻科技发展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开展的发展战略。同时,要为相关机构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疾控工作的规范化。疾病预防控制关于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和政府需要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地方疾控中心配备相关的设施,不断完善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为保障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建设,对疾控机构实行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

3.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行全民健康教育。疾病的传播在流动人口中非常严重,特别是流行性疾病更是难以控制。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要开展全民范围的健康宣传教育。教育人们在疾病爆发期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同时普及相关的卫生预防知识,培养大众健康合理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4结语

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开展中需要不断加大防治力度。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国家必须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相关体制建设,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留玉.疾病预防控制概念的探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年第29卷第7期

疾病预防法篇9

【关键词】疾控中心;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对策

【中国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2)02-0304-01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范围包括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种疾病,一是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和孕产期疾病,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三是伤害与职业病。实际工作中,人们所指的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是关于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即狭义上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8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指出要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对其它卫生预防资源进行整合,分别组建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中心,为政府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为专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笔者结合近几年疾控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以下问题。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

在2000年以后,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了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后,公共卫生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届也日益重视这一问题。经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我县疾病控制体系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逐步的建立和完善各级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法律法规体系,使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虽然经过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很多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些传染病在近几年来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过分析近几年各城市递交的疫情报告:出现麻疹疫情;每年新增肺结核患者高达200多例,肺结核发病居高不下;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首例以来,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累计发现二十多万例HiV感染者,发病率达到了1/3,发病的患者中有4/5都已死亡。同时,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处于高发态势,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长,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上述疾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已经从以往的防治传染病,过渡到了逐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

近几年来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反应推进,我国各级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渐加大了资金投入,拿出了专项经费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和业务工作开展等。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对于大部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显得很无力,对很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是通过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卫生监测等公共卫生服务等来自筹资金进行发展。实际政府投入的事业经费很难充分的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得日常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项调查以及购置和更新大型仪器设备等经费都无法得到满足。特别是在添置必备的仪器设备上,亟待解决。如国家在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很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经费,仪器设备不到位,一直不能全面的开展检测工作。此外,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上很大,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享有的医疗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卫生资源大部分配置在大中型城市以及大型医院。据统计,我国约80%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地区,而且大部分又分布在东部大城市,城市中的医疗资源有2/3都分布在大型医院。据统计,整个疾控机构所有设备的总值,还比不上一个区人民医院的设备价值,而我国人口大多数居住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资源缺乏,缺医少药现象非常突出。农村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很差,已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破解。

二、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

㈠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县体现各级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社会的职责。必须确保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权利,政府要发挥在制度建设、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以及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公益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就是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责任机制。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一是硬件方面的能力建设,如基础建设、设备建设等,二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业财政运行的监督机制,对经费的投入和使用都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使个性政策得到充分的执行和贯彻,再是落实政府的责任,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年终考核。要着力解决当前部分疾控机构存在的受利益驱动,公益性质弱化引发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疾控机构改革,工作的重点就是落实疾控工作的公益性。政府还应该建立长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投入与补偿机制,使疾病预防控制的经费投入,尤其是用于重点疾病防控的专项经费得到保证。还要逐渐的加大对监测与防治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经费投入,使疾控经费有了保障,扭转当前存在的疾控机构创收倾向,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同时加大疾控机构人员的工资待遇,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

㈡创新服务理念,加强服务能力:每个城乡居民的健康安全都与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息息相关,是疾控机构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必须创新和完善服务模式和流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新型的疾病预防控制、科研和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从技术性、学术性和服务性三方面入手,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以工作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水平,就必须要调整服务体系,科学、优质、准确地履行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基本疾控服务的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免费的疾控服务,确保人民群众共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应该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疾控工作,在政策上、资金上、待遇上倾斜,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免疫接种、疾病预防等基本疾控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疾控服务差距,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㈢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框架:根据机构整合,预防归口,综合管理,功能重组的原则,调整疾控中心的工作科室,对疾控中心实验室的传染病预防、检验,慢性病预防以及健康教育等科室的技术力量进行重点强化。从而,在疾控中心建立以传染病防治,预防医学检验,慢性病防治,预防性和法定健康体检,职业医学,环境医学,全民健康教育等工作为重点的疾病预防、研究、控制、服务的新型框架。同时,还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把防疫工作者培养成一支专业素质高,知识全面的复合型防病队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健全的各项业务工作的等级管理体系,把常规的、基本的以及具体落实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都下放乡镇,逐步在居民区建立"区域卫生服务网",充分的利用好乡村这块资源,把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带到千家万户。使基层防病的重要关口和前沿阵地作用得以实现,实现疾控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知,在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受到政府的重视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政府重视是关键,资金支持是保证。创新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引进各种专业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充分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各实效性。各级疾控部门还要增强自身竞争力,积极拓宽有偿服务渠道,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来不断完善与发展自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庆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04).

[2]葛永宏.山东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困境分析与解决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疾病预防法篇10

现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随之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提高,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在经历改革和挑战。笔者认为,面对基层现实,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本级实际,抓住工作机遇,更新观察视角,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关键。结合多年来工作实际,对市县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当前的形势

社会形势急速变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已经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和重大性转折,经济模式已经彻底地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转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对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公共卫生服务不仅在硬件上提高质量,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软件方面提高质量。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大部分卫生资源均来自国家、省及地方配套公共卫生经费的统一配置和调拨,对于县以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现实面对不断减少的有偿服务比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未完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有序建立与发展,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多地要求各种社会卫生资源通过市场经济和人类需求进行必要地合理的调整。因此,县以下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必须在有利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针对现代社会现状和市场体制在发展变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更要注重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各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面实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转变基本服务职能,挖掘服务内涵,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能,更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同需求。

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现阶段随着临床仪器设备经费、工作经费的大规模投入,政府财政体制的变革,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数量和比例相对不足,此状况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社会医疗活动和整体卫生工作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产生了相对的不适应性,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近年来出现传统传染病发病回升、新型传染病发病率升高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等现象,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进行管理,对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势必形成一对明显的供需矛盾。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应该积极当好领导参谋,必须根据客观情况和客观实际,迎难而上,据理力争,“变困难为责任,以挑战为动力”,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医疗机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落实项目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在原有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强化服务理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特有的服务效能,树立自身服务形象,丰富服务内涵,加大内部补偿投入。

工作难度的日益加大: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人口流动与商品流通日益增加,人们需求意识大增强的形势下,某些疾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也在逐渐增加,主要表现在某些食物中毒及部分肠道传染病的复燃,罕见不明原因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部分性传播疾病发病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难度相对逐渐加大,服务对象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各类知识结构与水平的不断更新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的需求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基本医疗向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逐步转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公众需求向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使得以往的“预防为主”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成为必然。基层现实情况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思维的层面上,而必须结合运用社会、经济等各种杠杆,以确保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项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工作的主导策略

转变工作思维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应对现代模式与传统观念的挑战,积极应对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勇于对传统工作模式、管理体制进行突破和改革。因此,进行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改革,即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只局限于预防治疗、教育培训、疾病监测等,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形势下人民需求和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内涵,引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增强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做好本单位和本部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等综合协调利用,积极开拓创新新的检测项目和监控项目,比如:设立规范的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精神病门诊,建立各种特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登记、统计制度,开展各种传染病快速确诊检测项目等,使自身的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不断地将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应用于重点部门、基层特色科室和各类疾病患者。当然,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不能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向市场。不能仅仅片面地强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走入市场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怪圈”,从而违背“公平医疗、全民健康、服务大众”等办医原则,而忽视社会道德、社会效益等,导致“大卫生观”的错位。因此,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立足预防为主、保障健康的主旋律,将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等应用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中。

增加相应资源配置:科学决策在任何时期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方法、步骤、措施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是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科学决策的一种具体反映。恰当地评价各单位和部门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分配人力,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积极协调共用公共卫生设备与设施,为广大公众和社会大卫生时代的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中,以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提高工作效能,搞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好地体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通过不同渠道加大了人才、设备、检测能力等各方面的配置,并且科学有序的深入开展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及相关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领先于临床方面;而处于第一线的县、乡及村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大多工资、经费难以保障,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中去,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考虑,及时尽快解决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任何市场都是竞争的战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欲在专业竞争、医疗机构竞争中取得效果,必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人才优势是基础,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是技术人员高度集中的单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的业务专长,把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科研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管理协调能力的各种层次人员设置在适当的工作岗位,努力为之创造科研教学、日常工作和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重用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能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②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是支撑,疾病控制机构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定单位,工作内容涉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预防、监测、考核项目的统一、分析和上报等。同时,统一分配、控制和监管着本级涉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并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准确、可靠而科学的各类客观数据,为开发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新项目新领域新技术提供一定的建议、经验等,从而为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的科研工作提供准确、可靠而直观的各类科学依据,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③信息优势是活力,现代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发展信息是重要媒介,而有效、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反馈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信息,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技术创新等均十分重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自下而上完整的机构设置,共同实施分级管理;同时,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各类公众、基层相关科室和部门都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与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存在必然的纵向联系。在长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践中,与之建立了稳固而特殊的工作管理和深厚感情,各类疾控信息的传递、反馈和应用等都形成了良性的沟通环境,这将更加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