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2:53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1

   (一)滨海县的扶贫工作创新

   滨海县扶贫工作创新由于结合自身实际而取得长足效果,首先在开发式扶贫的推进方面,逐渐把握了扶贫工作的要义,从重视扶贫瞄准机制开始着手,对于扶贫项目管理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一套体系,对于开发式扶贫的项目选择方面下了功夫,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开始,建立全县项目库,追踪项目动态实施,进行年度月报表,督查检验项目进度。同时,对于开发式扶贫的完善方面,滨海县政府对于开发式扶贫的无法惠及的特困户的重视,通过救济式和开发式扶贫相补充。在理论层面这个设想并不新鲜,国家也在新的扶贫纲要中提出了开发式扶贫和低保相结合的思路,但是在实践层面滨海县政府还是敢于尝试的。因为有了建档立卡的扎实的基层工作,一开始就特困户和一般贫困户进行了界定,使得开发式和救济式扶贫可以实现相互补充。

   同时创新的另一个层面在于政府对于扶贫工作的落实方面,无论是自创的牵手结对扶贫,还是一票否决制,都对扶贫工作的真正落实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滨海县政府提出的五大体系:领导责任体系、业务指导体系、监督检查体系、绩效评估体系、考核奖惩体系,通过挂钩结对脱贫、设置体系保障扶贫、多元设置督查扶贫等方式的创新,基本涵盖了扶贫工作的每个环节和阶段,可以说,如果真正的按照这样的体系的落实,那么脱贫攻坚的成果指日可待。

   (二)滨海县的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滨海县的扶贫工作虽然创新点多,推进力度大,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开发式扶贫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滨海县自身情况导致的个别特殊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式扶贫项目问题

   (1)扶贫项目数量虽多但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滨海县在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屡有创新,滨海县扶贫项目也数目众多,仅2009、2010两年,滨海县就有159个省财政资金奖补项目,资金总投入达1.63个亿,其中已有95个项目通过验收,占实施项目总数的60.5%。新时期我国扶贫机制创新研究——以苏北滨海县扶贫为例张旸旸(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地区的实际发展,通过政府努力实现而非自发性经济增长带来的扶贫效果已然而数目虽然较多,质量却有待提高,这里的扶贫项目质量主要指的是扶贫项目的收益。项目的质量很难把握,主要原因在于扶贫项目好坏不是由政府说了算,而是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从这角度看,滨海县政府在扶贫的开始之时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光重视项目的可行性还不够,还要思考项目如何能够符合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在扶贫项目的稳定性和动态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2)开发式扶贫项目仍存在一定的目标转换问题

   开发式扶贫的瞄准机制问题一直都是很多学者认为的诟病之一,虽然我国的开发式扶贫瞄准机制从最初的扶贫县到2000年初开始的贫困村,甚至在江苏省已经做得了到贫困户,但是开发式扶贫本身的扶贫的出发点就是针对的是有发展潜力的穷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穷人。

   理论上讲,这种现象被称为项目扶贫中存在的目标转换,即扶贫项目帮助穷人的原定目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被其他目标所置换,是扶贫项目运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典型的问题,许多研究就是从这一问题的角度对扶贫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以滨海县的白鹅项目为例,全县遴选出得五个养鹅大户,都不是原本意义的贫困户,而是有一定的养殖经验的农户加上贫困户一起参与。这无疑与实行开发式扶贫项目的初衷存在差距,虽然这样更容易形成产业化项目,但是依然是一种明显的目标转换,虽然实现开发的目的,却本末倒置,忽略了扶贫开发的根本目标。如何防止扶贫目标转换的现象,这也是今后的开发式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政府主导扶贫效率问题

   (1)政府内部存在博弈导致扶贫资源浪费

   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式扶贫,一直主要以划拨为主要的分配扶贫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各级政府针对扶贫资源进行博弈,不仅有上级和地方政府,也包括地方政府与当地贫困户。在这种博弈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扶贫资源,地方政府和贫困户都有可能产生依赖,固守贫苦的状态,对于扶贫项目的扶贫效果也不是特别重视。滨海县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省里直接将扶贫资源分发到贫困户,要求每个贫困户根据得到的贫困资源进行核对调表,并且不通过县镇级别政府,这一做法有效的避免了下级政府“跑扶贫”现象的发生,但是也没有解决贫苦户对于扶贫资源依赖性的问题。而且救济式扶贫和低保的展开,使得贫苦户不愿意积极参与开发式扶贫的项目,毕竟项目存在风险,拿低保可不会,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贫苦户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2)地区财政压力导致乡镇级对于扶贫积极性不高

   之前开始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方式,使得乡镇、村级政府的扶贫压力增大,对于基层政府额经济实力提出挑战,整村推进工作时间短、任务重与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矛盾。以前贫困县和乡镇的财政困境,也使得当地政府重视省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地方政府有着强大的压力和动机,来转移这些扶贫资金。然而现在实行的直接到户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了这个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但是也让基层政府在扶贫资金方面的问题凸显出来。而且近年来扶贫资金的配套要求逐渐与国际接轨,基层政府无力承担扶贫项目中的配套资金也是情有可原,特别是像滨海县这样的乡镇企业不发达的苏北地区的县份,它的基层经济活力远远没有苏南地区,村级经济刚刚起步甚至还未起步,由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即使某些乡镇有村级企业也对扶贫工作兴趣不大。

   二、扶贫贫困机制创新

   (一)政府扶贫角色转变:发展与扶贫结合者

   对于我国开发式扶贫的完善和拓展,首要的就是转变政府对于扶贫的工作思路,要将从前的扶贫框架中跳出,重新审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贫困情况,特别是对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贫困治理,要拓宽开发式扶贫思路,今后的扶贫需要大战略,要意识到扶贫与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重新思考政府的责任。

   1、更新政府扶贫定位机制:全局发展规划的引导设置者

   在扶贫过程中,贫困者、政府、社会应该合力发挥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发展情况和贫困者情况,导致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扶贫工作。开发式扶贫也完全是政府主导下开发,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贫困者自身难以摆脱贫困,需要外部力量的扶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的特殊优势,它可以从大局宏观出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扶贫。这是政府主导下的扶贫的优势,也是开发式扶贫的优势,但是在我国接下来扶贫过程中,随着大多数农村逐渐摆脱绝对贫困,扶贫任务有所减轻;开发式扶贫的措施呈效用递减趋势,政府的扶贫效用在逐渐降低,政府扶贫的成本却在加大。

   政府应该考虑自身角色应该主导扶贫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这种解脱不是意味着对扶贫工作的不重视,恰恰相反,对于今后的扶贫工作依然要摆在第一位,但并不再是主要对扶贫资金投入、工作推进力度方面的重视,扶贫不是作为政府给与而是政府在快速经济发展中责任,而是要重视扶贫在今后发展中的地位,将扶贫工作逐渐纳入发展规划中来,即在一个地区谋求自身发展之初就将思考如何使贫困者在其中受益,将自身定位从扶贫的主导者转变为在发展中扶贫的规划者和设计者。

   2、构建政府扶贫动力机制:扶贫工作的发力者

   对于扶贫工作,政府需要从全局思考扶贫与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基层政府对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乡镇扶贫工作。乡镇政府是落实扶贫工作的直接基层政府,开展主要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是扶贫工作不可缺少的主力军,是政府扶贫工作真正的发力者。因此,应该从基层政府扶贫着手,考虑乡镇政府与扶贫工作组的合作机制,调动基层政府对于扶贫的积极性,把扶贫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改变基层政府一直定位为被扶贫工作组督查的对象的被动局面。

   首先,明确贫困村所在的乡政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主体,要签订责任状,设定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要把村里贫困户运作的扶贫项目收益直接与镇政府领导者工作成果挂钩,而且保证至少五年的关联性,以减少镇政府领导人员变动对扶贫工作的影响。积极发展村级经济,通过盘活水面、林地、集体土地等资源,引进二、三产业项目等方法,拓宽脱贫攻坚项目带动等途径,着力推动经济薄弱村增加村级积累,不断加快后进村转化步伐。

   其次,在现有的重点乡镇设立的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公室基础上,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明确专人负责,有意识的培养贫困村的村级领导班子,选准领头人,发挥带头人作用;对重点工作的贫困村设置专门的村级扶贫领导小组,与外派的扶贫工作队、帮扶单位、扶贫督查组一起,完成扶贫任务。

   3、完善政府扶贫工作的防腐机制:减少内耗与违规

   对于扶贫的腐败问题,首先需要重新定位扶贫工作中的腐败内容,不仅包括私分、挪用、贪污扶贫资金,也包括扶贫项目中存在的扶贫目标转换问题。我国现有的扶贫防腐工作重点都是针对前者进行的设置,当然也要重视对于扶贫资金使用转移的监督,但是对于开发式扶贫,光重视扶贫资金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提高开发式扶贫项目的效率,要保证扶贫资金投入的项目是切实有益于贫困户而不是其他群体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

   因此完善政府扶贫工作的防腐机制,要从扶贫数据的监测和收集开始,在保证扶贫相关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界定扶贫资金发放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对于扶贫资金用于扶贫项目的,要针对项目进行核算分析。扶贫项目相关的数据最好是由政府和贫困户之外的第三方来进行核算和监督,我国目前是将资金和权力下放到省,但是具体的扶贫任务和落实情况并没有明确的考核和监督办法,所以光靠政府自身的监测可能效率不够,最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尝试引进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对扶贫项目实施监测和评价,从而减少政府由于分配扶贫资源而产生的内耗和违规。针对开发式扶贫可能存在的目标转换问题,进行专门专项的监督,调查开展的扶贫项目的贫困瞄准度,并将其列为扶贫项目评价指标之一。

   (二)创新发展和扶贫结合机制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内涵;公平;效率;途径与走向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30日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减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为应对贫困问题,我国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在各个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脱贫政策,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效果十分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5,505万人,我国贫困人口大规模的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30.7%降至7.2%,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在各个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脱贫政策作用下,效果比较好。但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贫困问题的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扶贫开发总体上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由绝对贫困转向为相对贫困,致贫原因复杂化、扶贫难度加大等。因此,如何应对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成为国家和政府扶贫工作的重心。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当前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问题的战略重点,有其必要性。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政策内涵,对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扶贫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型扶贫,重点强调了扶贫工作要转向“精准”,从“大水漫灌”转为“精确滴灌”。2014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把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立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六大机制之一。因此,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政策也成为我国现阶段应对贫困问题而采取扶贫、脱贫、开发的核心。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并提升“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

三、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我国根据过去扶贫开发实践和贫困问题的总体特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逐步形成的精准扶贫政策框架。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怎么扶、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粗放式扶贫方式,将扶贫政策和措施“到村到户”,通过“精准”对贫困户和贫困者进行帮扶,而拔出“穷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发展。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户状况、不同贫困区域,运用差别化和有效的方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的治贫方式。因此,目标是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的治贫方式进行了阐述。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做到如下:精准识别是首要工作,精准识别是指通过贫困户申请、群众评议、公告公示、抽查核验、录入信息等一系列步骤,将贫困户、贫困村进行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清晰致贫成因和帮扶需求;精准帮扶是核心,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致贫成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精准帮扶,重点通过“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精准管理是重要保障,精准管理的重点在于“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考核是重要手段,既对贫困户考核,又对扶贫干部考核,是指针对脱贫成效,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进入”动态机制,在扶贫工作上加强对贫困县情况的量化考核,强化政策实施效果。精准扶贫政策适应我国贫困治理形势的变化,实现了扶贫对象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GDp化等目标,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型。

四、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公平与效率作为社会政策的最基本的价值,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政策时所要考虑的。“公平”概念,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释义。如:伦理学认为,公平指机会均等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协调。社会学解释,公平指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同等的地位并享有同等的嗬。此外,在政治学、法学等也提出了不同的释义。虽然有不同的“释义”,公平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公平是反映人们从心理上、道义上追求价值关系,特别是合理性的分配关系、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因而,在此分析精准扶贫的“公平”是一种“机会的均等”,要体现合理性,是贫困者获得精准扶贫政策受益的机会均等,要求能够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分配公平和效率公平。

“效率”一词,萨缪尔森指出“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效率主要表现为投入产出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的配置效率。“效率”是属于经济学的研究问题,但如今延伸到其他学术领域。因而,在此分析精准政策“效率”,是指要保证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对象者实现最佳的效果,即扶贫要有效果,要能够“一针见血”。

因此,分析精准扶贫政策既要涉及公平正义,还需要提高效率。在公平方面,精准扶贫的“公平”是一种“机会的均等”,要体现合理性,是贫困者获得精准扶贫政策受益的机会均等,要求能够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分配公平和效率公平。在效率方面,精准政策“效率”,要保证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对象者实现最佳的效果,即扶贫要有效果,要能够“一针见血”。因此,政策的制度与实施既要保证公平又要反映效率,两者有机协调。

五、精准扶贫政策的公平性分析

(一)国家角度的公平性分析。自2014年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首次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六大机制之一,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精准扶贫的条例政策: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2016年4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等政策,都反映了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部门一直没有放松制定扶贫、脱贫相对应的政策,以坚决的力度来扶贫开发。因为扶贫、脱贫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必要环节。

加快贫困者脱贫、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上升,对于进入攻坚期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面对现阶段贫困问题出现的“难啃”的国情,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部门一直没有放松制定扶贫、脱贫相对应的政策。如今把扶贫工作确立为“精准”角度,使得扶贫政策合理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从国家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贫困者角度的公平性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了权利贫困理论。森把致贫的原因归因为不平等的享受权利现睢H利与分配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出现贫困这样的现实。提出关于“机会均等”和“公平共享”为核心要义的反贫困理论。“如果一群人无法拥有确立支配充足食物的权利,将不得不面临饥饿”。也就是说扶贫政策在解决贫困问题时,要让他们平等的享受权利(在此特指获得扶贫、脱贫政策优惠的权利)。精准识别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具体包含建档立卡信息卡、识别贫困村与贫困户、贫困标准与规范等工作。是要贫困户申请、群众评议、公告公示、抽查核验、录入信息等步骤,将贫困户、贫困村进行有效识别出来,并重点强调要从相对贫困的群体中把贫困户识别出来,在识别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从精准扶贫政策的设计角度来讲,精准扶贫政策以精准识别的方式确定贫困户,比以前的“撒胡椒面”的形式更加科学,并且更好地体现了对贫困户的公平性。尤其是建档立卡过程中,通过民主评议和公示公告程序的引入,让评选在阳光下运行,让贫困户能够以“机会均等”的方式参与到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

但与此同时,如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贫困者来说,公平性无疑是无从谈起。根据审计署2015年10月8日审计公告显示,其中提到广西马山县存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不力的相关情况,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2014年度将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的608户、2,272人认定为脱贫等。除了在扶贫对象上造假,该县还将人均纯收入达不到国家脱贫标准的2,272人认定为脱贫,虚报的这一部分占到扶贫任务的9%。广西马山县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不力的情况是对贫困者公平性的亵渎。

在精准扶贫的整个过程中,扶贫对象识别是所有扶贫项目的第一步,对于精准扶贫的实现至关重要,如果说在措施、资金、项目等过程存在偏差是对精准扶贫的打折,那么在对象识别这一步的偏差则直接动摇了扶贫开发的基础。执行过程的偏差导致公平性的丧失,精准识别的偏差将导致精准扶贫政策无法良好的执行,效果将不尽如人意。此外,如果农村地区出现贫困者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不了解,对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不充分将直接导致精准识别这一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不能良好的开展。政策设计对于贫困者来讲是体现出公平性的,但如果贫困者自身主体不充分参与,公平性也将丧失。

(三)贫困区域角度的公平性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破除以往区域扶贫政策中的一些弊端。精准扶贫政策也提到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实行相对差别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设计和执行并不能与国家精准扶贫标准和规范相悖。根据贫困标准和规范化制定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区域角度下是能够体现公平性的。由于上级层层下达的贫困户指标有限,贫困面广、程度高的地方在评选时有一定难度,难以反映不同区域贫困人口的客观差异状态,同时因贫困户指标分解造成了区域不公平问题。如果地方在应用“差别化”这一机动功能发生偏差时,其公平性将无法保障。但如果由于标准不统一,就可能会出现相对富裕村庄中较富裕的人获得指标,而相对贫穷村庄的较穷的人没有获得资格。这样也是不能体现公平性的。这就需要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完善,要妥善协调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四)脱贫可持续发展角度的公平性分析。精准扶贫从根本上说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贫困者脱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政策也强调了“扶”这个字,曾多次强调,要有效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要进行转换,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角色应该是起辅助作用的,主体是贫困者本身。如果“扶贫”仅仅停留在“输血”这一层面,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负担,而一旦政府停止对贫困者“输血”,贫困者脱贫后将会立即返贫,这也就失去了扶贫的根本目的和意图。精准扶贫政策也注重在扶贫中杜绝“靠、拿、要”等思想风气。积极引导贫困者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为自身“造血”,只有自身“造血”,才能够在脱贫后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精准扶贫很好地体现了公平性这一根本原则,具有公平性的基础价值。

六、精准扶贫政策效率分析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成效。按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指标,2014年初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是8,962万,2015年底有5,575万人,两年时间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下降了3,387万人,效果显著。根据中国扶贫办公告显示,2014年底全国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数据录入电脑,联网运行,并实现动态管理,实现每年更新。全国各省(区、市)普遍制定了本地区扶贫开发条例,各省(区、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工作制度,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实处。“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为农村扶贫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财政支持。中央决定,“十三五”期间政府扶贫投入要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要保证脱贫攻坚的需要。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创立“六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扶贫方式,有针对性扶贫,提高效率。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部分失效不容忽视

1、贫困户识别低效。当前,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依然主要根据收入水平制定贫困线进行识别。以贫困线进行识别贫困人口具有直观、可比等优势,但其局限性也会存在,如难选、漏选问题。此外,群众投票评选方式在实际识别贫困户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群众的主观性,容易受人操控,产生一定的争执或盲目后果,影响识别效率。最后,由于贫困户指标是上级层层下达的,数量有限,在贫困面广、贫困差距不大、程度高的地方进行识别时有一定难度。

2、扶贫资源配置存在低效。近年来,虽然我国“三位一体”扶贫方式(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初步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扶贫资源配置低效、扶贫资金不足、部门协调不佳的问题。一方面扶贫办负责专项扶贫工作,但是在实际上掌握相对较少的扶贫资源,扶贫资金不足,统筹协调各方的措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行业扶贫形成一种独立的状态,却是整个行业的有机整合,造成区域间行业的不协调,并且由于单一行业的不全面,造成扶贫资源低效利用;另外,社会扶贫资源甚少,难以整合各方资源,效率较低。

此外,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区对于扶贫资金的需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按精准扶贫的“均等”资金来支持各地区的扶贫开发,可能会造成有的地区扶贫资金“有余”,无处可发。也可能会造成有些地区扶贫资金“短缺”,僧多粥少,导致扶贫资金的扶贫效率降低。

3、扶贫政策死板缺乏动态效用。贫困人口的“进入―退出”机制缺乏动态。由于退出机制也采用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但由于地方h境的复杂性,这种指标的划分法难免僵化。而“脱贫”人口由于自身的条件较为脆弱,受外界风险的刺激较大,如果遇到大灾大难或者其他不确定的风险,很有可能会出现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而由于我国“脱贫”目标的刚性化,脱贫后基本上再没有获得脱贫名额的机会了,“脱贫”后想再进入就难了。同时,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管理要求,扶贫的退出机制是需要贫困户签字的,但由于利益(或许实际已经达到了脱贫的要求),贫困户一般不愿签字。因此,这种“只出不进”的模式,缺乏对脱贫人口的动态监控。扶贫政策死板,使得缺乏动态效用。

七、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精准扶贫政策的路径、走向

(一)加快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精准管理。在现有的精准识别工作基础上,深化大数据在精准扶贫上的运用,健全识别参考信息的多维度化,推动贫困者建档立卡信息与低保、公安系统、其他财产信息相衔接。推动部门间协作,完善贫困者基本信息。在面对有群众参与精准识别效果不佳情况时,驻村扶贫干部应积极宣传和解读扶贫政策,发挥能动作用。搞活“进入―退出机制”,监测体系要“有进有出”,不要因为硬性的脱贫指标而虚假脱贫、“被脱贫”。此外,应对各地区环境的差异,激发驻村扶贫干部的能动作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加强基层精准扶贫管理,提升精准扶贫效果。

(二)强化整合精准扶贫资源。应对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扶贫资源配置低效、扶贫资金不足、部门协调不佳的问题。首先,需要以专项扶贫工作为牵头,加大各部门的统筹力度,国家给予更多的资源、措施在专项扶贫工作上,专款专用,靶向配置;其次,加强行业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扶贫措施,加紧整个行业的有机整合、区域间的协调,努力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最后,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对有致力于扶贫的企业减税甚至免税,提高社会扶贫资源的占比,惠及更广大贫困者。此外,逐步扩大基层扶贫部门使用资金、人事管理权限,统筹省、市部门的精准监管与精准考核。灵活扶贫资金,使得扶贫资源得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此外,上级部门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资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违纪违法的惩罚力度。

(三)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由于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资源比较单一,精准扶贫的制定也需要考虑到这一背景,因此不能仅仅就精准扶贫这一单一政策,还需要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可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优先在贫困地区典型县域开展政策试验和制度改革试点,激发贫困地区要素资源市场,释放发展活力,让多种政策“合力”,共同应对扶贫工作。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贫困地区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重视盘活贫困地区农村低效闲置土地,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减少扶贫项目土地使用限制。城市地区,发挥经济市场的功能,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造血”。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异地搬迁、光伏扶贫、危旧房改造等需要占用土地、占补平衡的建设项目,应在用地指标供给、规划调整、行政审批等方面予以特殊倾斜,以较为灵活的制度给予扶贫开发项目、扶贫人员支持。

八、结语

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当前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问题的战略重点。我国贫困问题由绝对贫困转向为相对贫困,致贫原因复杂化、扶贫难度加大等。因此,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当前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问题的战略重点,有其必要性。以公平与精准扶贫开创我国扶贫工作新模式,在我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上起重大作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公平与效率价值关系、不断调整政策路径和完善措施,努力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为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社会科学版),2016.2.

[2]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5.

[3]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4]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

[6]付少平,赵晓峰.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7]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社会科学版),2016.3.

[8]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2.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3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农村工作会后,专题召开全市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上午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今年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下面,讲四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责任感

过去的,是我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年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5.9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65.3万人,减幅达74%,超全省减幅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1248元增长到3976元,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十年扶贫成效显著,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灾害频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按照人均纯收入1600元以下的扶贫新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3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还有88万人迫切需要移民搬迁,扶贫部门的工作将更加艰巨而繁重。目前,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各项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年中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资金投入方向,支农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中央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上,确定了对包括“秦巴山区---六盘水地区”在内的全国六大特殊类型困难地区实行集中连片扶贫新政策,我市扶贫开发将获得新的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非常注重陕南循环发展,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我市扶贫开发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我市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快速提升我市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统筹城乡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历史使命感,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奋战十年,基本消除我市的绝对贫困现象;再战三年,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新推进,使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保持我市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翻番”“六个跃升”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对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75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个重大目标和88万人移民搬迁这个重大任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切实按照扶贫力度只能加强,不能松懈;投入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扶持政策只能强化,不能动摇;扶贫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农民收入增长只能加快,不能停滞的基本要求,努力把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扶贫投入。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支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本级财政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开发配套资金,这个要求既是中省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也是方市长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明确提出的要求,希望各县区会后抓好落实。二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学会策划、包装扶贫项目,积极与中省各项政策对接,尽可能的多渠道争取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快扶贫资金的投入。

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办法,通过整合专项扶贫资源,实现“内合”;通过整合行业扶贫资源,实现“外捆”;通过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实现“社联”。市上扶贫资金捆绑方案经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有关各部门要主动衔接,根据各自职能编入行业规划,做好项目支撑。四要壮大社会扶贫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各类媒体,宣传扶贫现状、宣传扶贫政策、宣传扶贫典型,营造浓厚的社会大扶贫氛围。通过宣传鼓励、表彰奖励、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调动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及个体法人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特别是进一步做好中省部门联县扶贫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大力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组织动员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一包三年,真帮实联,形成全社会共同扶贫的强大合力。二是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扶贫开发的核心目标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要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连片扶贫开发作用,实施产业规模发展,使扶贫地区的农业生产向发展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转变,不断增加农民产业性收入。二要转移好劳动力,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要充分利用信贷扶贫、互助资金及其它资源,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四要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农村发展,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创建者、受益者。三是突出重点,千方百计让群众安居乐业。当前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88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工作。

当务之急要做好移民规划,规划要切实做到科学合理,有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在移民搬迁方向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可以跨县区搬迁,相关县区、部门要搞好配合服务工作;在工作推进上,扶贫、发改、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一张蓝图、“一盘棋”,形成搬迁合力。同时要做好搬迁后原住地的生态恢复,注重搬迁下来后的发展问题,加大对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让搬迁户实现“安居乐业”。四是科学规划,千方百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说到底就是缩小贫富差距,这与扶贫开发的宗旨是一致的。当前重点是结合中省扶贫开发规划和我市整体发展规划,修订和完善“十二五”扶贫规划和新十年扶贫规划,将连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主要手段,将移民搬迁与农村城镇化、社区化、工业化紧密结合,实现以扶贫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紧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市跨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新一轮全市共启动108个市级重点示范村,由123个市直部门包抓,启动304个县级示范村,由县区负责包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指导原则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奋斗目标。

一是统筹做好发展规划。新农村示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示范村建设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涉及各各方面,需要全盘考虑。各帮扶部门要切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指导好帮扶村编制科学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考虑,对接配套,减少盲目性,努力使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体现统筹城乡要求,体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要求。

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我市以平利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吸引了诸多外地人参观学习,白河、石泉、宁陕、岚皋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这些先进典型的基本经验要继续总结,发扬广大。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克服浮躁、厌战情绪,关键是要落实好市县包抓这个良好的机制。各包抓单位主要领导要将新农村帮扶工作列入最重要议事日程,亲自过问、亲自调研、带头到村开展工作;分管领导及驻村干部要饱含真情,立足村上实际和农民迫切要求,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真帮扶、求实效。

三是保障好资金落实。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上下资金的扶持,在帮扶的基础上,要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分步实施,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得到改善和提升。当前主要是加强项目跟踪,确保帮扶和整合的资金兑付到位,避免“空头支票”现象发生。

四是做好主导产业培育。有了主导产业就有了发展增收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点,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连片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围绕本县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育一批能人大户,夯实主导产业规模,成立组织能力较强的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经纪人,有条件的可以发展加工企业。以此推动示范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快速致富。

四、强化责任,奋力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全市实现突破发展向跨越迈进起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强化举措,奋力推进。一是强化领导力量。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已决定将各县区长纳入市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职能。各县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也要照此精神加强领导力量。县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要每年召开一到两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和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问题。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扶贫责任,加大扶贫支持力度。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扶贫工作部门要在“大扶贫”格局下发挥好扶贫开发的“操盘手”和“协调员”,大胆牵头,大胆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力量推进扶贫开发。二是强化包抓机制。

“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干部驻村”的工作机制是我市多年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部门帮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区领导包抓、单位帮扶的责任机制,特别是要落实好市县区领导包抓特困村、整村移民搬迁示范村的具体任务,明确具体责任和目标;每个特困村、整村移民示范村都要落实一名市县领导挂联。新农村建设要强化帮扶包抓,配强包抓部门和人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三是强化扶贫队伍建设。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不断加强市县级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搞好培训,提高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要配齐配硬市县扶贫队伍,扶贫任务较重的乡镇,要明确专职扶贫干部,专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扶贫系统干部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做到有位有为,深入研究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趋势、新变化,了解贫困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使扶贫开发工作在新的时期取得更大成效。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4

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刚刚结束,紧接着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委届次全会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谋划“”扶贫开发工作,安排部署年的扶贫开发工作。

昨天,同志做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结,有情况,有数据,有经验;对目前扶贫开发形势的分析,全面客观,符合实际;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设想,思路明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这个报告,很好地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很好地把握了我省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推进“四个发展”这个路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个主战场、连片开发和产业带动这个突破口等等,我完全赞同。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瞄准对象,突出重点,在增强扶贫开发针对性上取得新成效

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要有针对性,必须在“直接”上下功夫,坚持扶贫开发“到村到户”,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只有瞄准扶贫开发对象,才能使目标更明确,力量更集中,措施更具体,成效更突出。今年,中央将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颁布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专项规划。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扶贫开发范围、对象和重点,增强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里,我强调三点:第一,要瞄准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今后十年,我省扶贫开发的主战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东部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其中在藏区的33个县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待。必须集中各方面力量打攻坚战,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第二,要瞄准重点贫困村。要把纳入扶贫开发规划中的贫困村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单元。这是由扶贫开发的攻坚目标和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而决定的,决不能浮在面上,更不能把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撒胡椒面。第三,要瞄准扶贫开发对象。按照目前我省的扶贫标准,我省的扶贫开发对象是4164个行政村中的138.3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要在抓好扶贫开发政策与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对接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前提下,从中识别出最贫穷、最需扶持的贫困人口,给予重点扶持,集中力量扶贫攻坚,使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上取得新成效

“”特别是年以来,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出并实践了扶贫开发“六个转变、六个结合”新理念;二是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找准了扶贫开发新模式;三是易地搬迁扶贫开辟了新路子;四是产业化扶贫建立了互利共赢新机制;五是实施“雨露计划”探索了培训就业新途径;六是社会扶贫营造了大扶贫新格局。这些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来之不易,我们应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发展。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思路和举措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整合资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实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色优势产业还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贫困群众基本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等等。加快我省新时期脱贫致富进程,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思想先行,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理念的大更新、方式的大转变、工作的大进步。第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的观念。既要坚持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又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扶贫优先;既要注重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更要着力培植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第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大扶贫开发观念。针对我省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性贫困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大扶贫开发理念,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战略,着力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第三,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我省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推进“四个发展”作为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贫困地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坚持把创新多种发展模式、完善多元化经营机制作为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而努力实现贫困地区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落后农村牧区向现代新农村新牧区的三大跨越目标。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提高扶贫开发综合效益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我省正在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时期,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向“三农”倾斜,除了扶贫开发的专项投入继续增加之外,不同渠道进入贫困地区的项目资金明显增加,更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缓解贫困这个目标。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大好机遇,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优先扶持贫困群众、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3个部委《关于共同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意见》,切实把扶贫开发“特惠制”和各项涉农政策“普惠制”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内整合各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重点解决好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外整合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对口帮扶、社会捐助项目资金,重点解决好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扶贫开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做到在政策上相互对接,规划上统筹协调,项目资金上配套使用,同心协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并举的大扶贫新格局。

四、加强管理,完善监督,在提高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效益上取得新成效

选好实施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管好用好各类扶贫开发资金,提高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事关重大,极为重要。各地区有关部门要继续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和报账制、审计制、责任追究制。要继续严格实行扶贫开发资金分配使用和项目实施公示公告制,扩大公示的范围和层次,规范公示的内容和形式,设立扶贫开发项目永久性标示牌,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对各类扶贫开发项目科学选择、论证、实施、验收、考评、移交、后续服务全过程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人大、政协、派、有关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派驻扶贫开发系统的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有效监督,为实现扶贫开发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的全方位监督管理,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用于最贫困的地区,扶持最贫困的群众;确保广大扶贫开发对象明白和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的各级干部清白;确保扶贫开发项目成为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和廉政工程。

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在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上取得新成效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5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农村工作会后,专题召开全市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上午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今年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责任感

过去的10年,是我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年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5.9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65.3万人,减幅达74%,超全省减幅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1248元增长到3976元,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十年扶贫成效显著,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灾害频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按照人均纯收入1600元以下的扶贫新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3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还有88万人迫切需要移民搬迁,扶贫部门的工作将更加艰巨而繁重。目前,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各项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年中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资金投入方向,支农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中央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上,确定了对包括“秦巴山区---六盘水地区”在内的全国六大特殊类型困难地区实行集中连片扶贫新政策,我市扶贫开发将获得新的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非常注重陕南循环发展,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我市扶贫开发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我市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快速提升我市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统筹城乡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历史使命感,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奋战十年,基本消除我市的绝对贫困现象;再战三年,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新推进,使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保持我市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翻番”“六个跃升”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对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75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个重大目标和88万人移民搬迁这个重大任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切实按照扶贫力度只能加强,不能松懈;投入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扶持政策只能强化,不能动摇;扶贫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农民收入增长只能加快,不能停滞的基本要求,努力把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扶贫投入。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支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本级财政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开发配套资金,这个要求既是中省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也是方市长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明确提出的要求,希望各县区会后抓好落实。二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学会策划、包装扶贫项目,积极与中省各项政策对接,尽可能的多渠道争取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快扶贫资金的投入。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办法,通过整合专项扶贫资源,实现“内合”;通过整合行业扶贫资源,实现“外捆”;通过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实现“社联”。市上扶贫资金捆绑方案经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有关各部门要主动衔接,根据各自职能编入行业规划,做好项目支撑。四要壮大社会扶贫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各类媒体,宣传扶贫现状、宣传扶贫政策、宣传扶贫典型,营造浓厚的社会大扶贫氛围。通过宣传鼓励、表彰奖励、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调动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及个体法人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特别是进一步做好中省部门联县扶贫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大力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组织动员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一包三年,真帮实联,形成全社会共同扶贫的强大合力。二是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的核心目标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要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连片扶贫开发作用,实施产业规模发展,使扶贫地区的农业生产向发展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转变,不断增加农民产业性收入。二要转移好劳动力,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要充分利用信贷扶贫、互助资金及其它资源,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四要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农村发展,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创建者、受益者。三是突出重点,千方百计让群众安居乐业。当前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88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工作。当务之急要做好移民规划,规划要切实做到科学合理,有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在移民搬迁方向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可以跨县区搬迁,相关县区、部门要搞好配合服务工作;在工作推进上,扶贫、发改、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一张蓝图、“一盘棋”,形成搬迁合力。同时要做好搬迁后原住地的生态恢复,注重搬迁下来后的发展问题,加大对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让搬迁户实现“安居乐业”。四是科学规划,千方百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说到底就是缩小贫富差距,这与扶贫开发的宗旨是一致的。当前重点是结合中省扶贫开发规划和我市整体发展规划,修订和完善“十二五”扶贫规划和新十年扶贫规划,将连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主要手段,将移民搬迁与农村城镇化、社区化、工业化紧密结合,实现以扶贫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紧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市跨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新一轮全市共启动108个市级重点示范村,由123个市直部门包抓,启动304个县级示范村,由县区负责包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指导原则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奋斗目标。

一是统筹做好发展规划。新农村示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示范村建设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涉及各各方面,需要全盘考虑。各帮扶部门要切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指导好帮扶村编制科学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考虑,对接配套,减少盲目性,努力使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体现统筹城乡要求,体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要求。

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我市以平利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吸引了诸多外地人参观学习,白河、石泉、宁陕、岚皋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这些先进典型的基本经验要继续总结,发扬广大。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克服浮躁、厌战情绪,关键是要落实好市县包抓这个良好的机制。各包抓单位主要领导要将新农村帮扶工作列入最重要议事日程,亲自过问、亲自调研、带头到村开展工作;分管领导及驻村干部要饱含真情,立足村上实际和农民迫切要求,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真帮扶、求实效。

三是保障好资金落实。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上下资金的扶持,在帮扶的基础上,要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分步实施,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得到改善和提升。当前主要是加强项目跟踪,确保帮扶和整合的资金兑付到位,避免“空头支票”现象发生。

四是做好主导产业培育。有了主导产业就有了发展增收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点,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连片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围绕本县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育一批能人大户,夯实主导产业规模,成立组织能力较强的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经纪人,有条件的可以发展加工企业。以此推动示范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快速致富。

四、强化责任,奋力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6

2008年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外资项目管理中心集中力量开展了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研究和东西部产业对接活动,积极探索,发现、总结、形成了100个优秀案例。国务院扶贫办高度重视社会扶贫创新案例工作,此项工作被列为国务院扶贫办2012年工作要点。办领导范小建主任、郑文凯副主任给予关心和指导,提出明确指示要求。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共同有计划、按步骤开展了案例征集、调研和评审工作。

这些案例覆盖了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军队和企业参与扶贫及社会组织扶贫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代表性,体现了社会扶贫的诸多最新理念和创新性成果,不少已被社会所公认,在动员各类社会资源扶贫和专项、行业扶贫方面,有很好的思路和应用价值,可以为其他类似条件的区域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有助于把握我国新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规律,进一步推动社会扶贫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

科学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必须认识到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的变化。就扶贫工作本身而言,随着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出现了新的变化,扶贫标准有了新的提高,扶贫工作重点有了新的定位,扶贫格局有了新的拓展;就扶贫宏观环境而言,从过去封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抓扶贫转为现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抓扶贫,从过去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抓扶贫转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下抓扶贫。

社会扶贫是大扶贫格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潜力与活力,应该顺应整体扶贫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这期专刊选编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创新是一条主线,突出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扶贫工作的新特点和新亮点。

首先,社会扶贫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传统意义上中央国家机关、派等开展的定点扶贫和东西部省区间的东西扶贫协作,以及大量企业以帮扶形式所开展的企业扶贫,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化,众多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开始参与社会扶贫事业。

其次,社会扶贫工作机制的多重创新。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不再简单扮演扶贫项目被动接收者的角色,而是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参与到项目资金使用的决策和项目资金管理中来,显著激发和增强了贫困农民的发展意识以及贫困地区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体行动能力。

第三,注重社会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多的社会扶贫者不满足于“送温暖”“救济式”的扶贫行动,而是更加注重实效,在扶贫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更加立足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自立能力,更加关注社会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7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前面,扶贫办负责同志传达了全省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占元同志宣读了《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协调领导小组》,子明同志对规划编制工作做了具体安排。下面,围绕做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新变化

扶贫开发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国情、国力的发展变化,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体和主题,以及条件、标准、方式、内容、对象、目标、任务等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1、扶贫工作的基本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转变,干部得到了实践锻炼,为我们搞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总体上,贫困人口将由原来“点线面并存”转变为“点线面并存、连线成片贫困凸现”的分布,扶贫形势从“绝对贫困”变为“转型性贫困”,扶贫开发进入了“生存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的关键时刻。

2、扶贫工作的指导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国家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确立了解决生存靠低保、解决发展靠扶贫的理念,有助于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使扶贫理念由关注贫困人口基本温饱生活转向重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长远发展,由分散式扶贫转向更加重视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以及贫困地区中的革命老区,由一般性政策转向更加特殊的扶贫政策。

3、扶贫工作的贫困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到2007年调整为785元。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调整为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2009年和2010年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和1274元。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将全县干旱山区的所有人口,水川区40个村人均水地不足1.5亩的人口,以及人均水地达到1.5亩但每年灌水达不到3次以上的人口,全部纳入贫困人口统计范围,我县的贫困人口达到50万人。

4、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采取政策惠普扶贫;1986—2001年为第二阶段,有重点的专项扶贫;2002年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开始为第三阶段,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扶贫开发进入第三阶段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都在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机关和东部发达地区都积极参加定点扶贫,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和协作扶贫任务;呈现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新局面。

5、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和扶贫标准,坚持开发式扶贫,突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政策,在扶贫攻坚中着力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区域发展中重点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6、扶贫工作的关注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把区、秦巴山区等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并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扶贫攻坚规划,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7、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从解决温饱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也就是有粮吃、有钱花,不但吃得好,而且穿得好,并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扶贫工作从过去相对狭义的开发性扶贫进入到相对广泛的大扶贫领域。

8、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当前,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林业和生态等方面。

9、扶贫工作的政策保障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推行了农村政策、区域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三大政策。新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提出了贫困影响评估的理念。特别是在投资倾斜方面,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大村级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流域与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等支持力度。在贫困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

10、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纲要从扶贫开发责任、基层组织建设、扶贫机构队伍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扶贫研究和宣传、扶贫统计与贫困监测、法制化建设七个方面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组织保障体系。重点突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应有的思维方式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我县被列入连片特困地区,这对我县是极具含金量的一项重要政策,使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上升到了新的战略层面,为全县深入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只有先人一步才能争得先手,只有快人一拍才能赢定大局,只有抢占先机才能缔造持久优势。

1、主动解放思想,积极融入跨越发展的时代大潮。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是新十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的创新,是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时代和发展要求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不再用扶贫眼光看发展,而要用发展眼光看扶贫,否则,我们将因思想障碍、观念束缚丧失发展良机。因此,要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紧密联系起来,加快片区整体脱贫致富步伐,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2、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虽然我县已整体上稳定解决温饱,但水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梯田化程度偏低,农村交通不畅,生态环境脆弱,电力供应不足,缺乏矿产资源,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新的机遇面前,要有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好大环境对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坚持把解决水的问题放在第一位,争取过境铁路、国省道干线改造升级、村组道路硬化、林业生态建设、750千伏电网建设等工程。坚持靠发展缓解贫困、靠发展消除贫困,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3、主动对接政策,积极投身学习解读的前沿行列。要把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集中两天时间,研读政策文件,全面理解片区扶贫规划的特征、片区规划编制的关键问题,重点领会和把握当前我国扶贫开发进入的新阶段,领会和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领会和把握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新举措,领会和把握中央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新部署,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纲要》的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纲要》的任务上来,为我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参与规划编制的发展实践。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专业规划,又是综合规划;既是部门规划,又是全县的总体规划;既是扶贫规划,同时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把握关系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反映本地的优势特点、功能区化、整体发展目标、产业空间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切实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前瞻性。

5、主动谋划项目,积极发挥推动发展的聪明才智。结合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规划编制工作,紧紧围绕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精心谋划一批经济效益、扶贫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的跨区域、标志性、支撑性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注重谋划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依托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三、用全新的理念编制好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是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的总动员,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片区扶贫规划是打好该区域扶贫攻坚战的基础。编制和实施好片区扶贫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好新扶贫纲要,推进新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我县被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市对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作指导,大手笔、高起点谋划未来十年我县扶贫攻坚的重点工作,认真做好片区规划编制工作。

1、明确规划的定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去研究、去定位,紧紧围绕红色旅游、绿色产业、金色教育“三大基地建设”,强化基础、振兴产业、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四项根本任务”,研究制定《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到2020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奋斗目标确定行动纲领。总体要求是:既要紧扣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又要在深度上高于“十二五”规划,不要受以往任何政策、任何规划的束缚,以前规划中有的,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对接的,都要在这次规划中体现;以前规划中没有的,而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的,都要纳入这次规划。

2、把握规划的原则。注重贫困状况分析,正确处理扶贫连片开发主战场与到村到户的关系,提高扶贫开发的整体成效。坚持以区域发展为统领,以扶贫攻坚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带动,以贫困乡为单位,以自然村为主战场,以贫困农户为工作对象,以增加群众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群众发动、连片开发为主要方式,实行全域全覆盖统筹规划。

3、拓展规划的空间。按照产业发展带和“大通道”划分片区,既要注重城镇,又要重视乡镇;既要有核心区,又要有辐射区;既要标注出骨干的支柱产业,又要标注出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规划地点,做到每年主抓一个片,每片覆盖若干村,十年全覆盖。特别要加大偏远山区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力度,对居民达不到30户的组,全部纳入易地搬迁的范围;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范围。要突出西城产业开发区、郭城工业集中区、南城草业综合开发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服装加工产业园、电器制造产业园、玉米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区四园”建设。同时,各乡镇要根据产业特点,建设特色园区。

4、丰富规划的内涵。规划是发展的牵引,规划是发展的机遇。中央和省、市对这次贯彻落实新纲要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区域发展扶贫的格局下,坚持第一产业提质增效、第二产业提速增量、第三产业提力增容,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的结合,强化重大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结合,实现区域发展扶贫。培育全膜种植增收、草畜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四大产业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产粮大县”、“草畜强县”、“梯田化县”、“西北教育名县”和“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红色旅游名城”这“四县两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不但要在规划中充分体现,而且要有细化的内容支撑。

5、抓住规划的关键。区域发展是这次规划的关键,能否达到这次规划的要求,关键在于如何规划区域发展,如何落实区域发展。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把握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关键,把握统筹协作推进扶贫开发的关键,把握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进扶贫开发的关键,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目标任务,突出项目支持,确保工作进度。

6、突出规划的重点。发展抓项目,规划抓根本,离开了项目的规划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以立足扶贫攻坚、推动经济发展、争取国家支持为着力点,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精心规划和重点包装一批项目。对靖会二期工程、甘沟干渠延长段改造、引洮二期工程、平凉——兰州中川机场铁路、省道207线段改造升级、国道312线县城区过境段改造升级、煤炭石油资源勘察、郭城火电项目、会师旧址保护区保护范围拓展、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状元文化主题公园、以及西城产业开发区、郭城工业集中区和南城草业综合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力争进入国家和省上的盘子,为我县今后5至10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7、提高规划的质量。把握规划的依据和基础性,注重规划的整体性,盯住扶贫看机遇,跳出扶贫看发展,跳出扶贫抓扶贫,跳出扶贫编项目,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约束性、实效性。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投资概算等重要数据进行详细科学的测算,所提指标要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坚持高起点,对发展的标准不降低;要体现前瞻性,对有可能实现的事都可以编制;要突出实效性,前五年详尽,后五年简略。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8

今天这次会议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调整后召开的一次会议,是在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执行结束,下一个十年规划即将开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认真总结今年,特别是整个十年规划,查找问题,确保完成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制定下一个十年规划应该说也是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分析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下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刚才,市扶贫办通报了全市年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情况,海亮同志宣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的通知》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试点意见》,大家就“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进行了讨论,一会儿,吉平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

消除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截至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新阶段初期的64万减少到28万,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工作与东部振兴计划结合起来,加大对黑龙港流域县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度,确保了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上半年,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4172万元,比上年同期(2012万元)增长107%。扶贫政策争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5个黑龙港流域县列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扶持范围,已争取省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县列入省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县列入部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还很艰巨。一是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尽管经济总量大,但处在深山区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不能满足需要,东部是欠发达地区,基本生产条件不发达,财力有限,发展力不从心。二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较多。随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剩余贫困人口所处地域更加偏僻,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水平低,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三是扶贫开发试点工作任务繁重,县“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部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等工作刚刚起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四是今年是实施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收官之年,在对十年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要认真对照十年规划,查漏补缺,确保十年规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五是新一轮十年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开始,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市实际、切实可行的规划,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扶贫开发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实现今年各项工作目标,必须在全面推进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快速脱贫的有效途径,要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一是调查研究,摸清底数。产业扶贫谋划不好,不但促进不了农民增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贫困县、乡、村发展什么产业,群众有没有意愿,产品有没有市场,市场有多大潜力,对这些问题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扩大规模,提高覆盖面。每个县特别是贫困县都要形成1到2个扶贫主导产业,努力把贫困家庭的增收项目纳入到产业链之中,发挥规模效益,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三是强化服务,促进工作开展。要切实做好龙头企业引进、贫困群众科技培训、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工作,探索完善产业扶贫中的资金捆绑使用机制,协调好各口专项资金,切实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定点帮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市开展定点帮扶的中直单位有2个、省直定点帮扶单位31个,市委、市政府安排了131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几年来,各帮扶单位始终坚持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四到位”,有力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但在工作上也存在个别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工作开展不平衡、帮扶措施不对路的问题。目前,第三批定点帮扶即将结束,要对对口帮扶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对还没有完成的工作任务,要抓紧盯办,在资金、物资、信息、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确保定点帮扶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三)行业扶贫。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重点村支持力度的意见》,要求各有关行业部门,按职能范围分别承担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几年来,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行业扶贫的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把市委20号文件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突出问题。

三、着眼长远,狠抓当前,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是我市扶贫开发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制定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必须及早谋划,以动为先,力求下一阶段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抓紧谋划启动明年扶贫开发项目。十年扶贫开发规划中我市共有707个贫困村,其中第一批318个,占45%,第二批195个,第三批194个,各占27.5%。前期安排的村多、后期安排的村少,而扶贫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省级以上扶贫资金对前期扶持贫困村将在明年给予弥补。因此,各级扶贫部门要严格按照省扶贫办的要求,做好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对欠帐多、困难大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纳入到扶持政策中来,提前谋划扶持项目,与省规划搞好对接,全力争取省里的支持,确保明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二)认真做好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扶贫战略的两个重要支点,将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相衔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需要,是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最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扶贫办、民政厅等5部门的意见,对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作出部署,市扶贫办、民政局等部门根据我市实际提出了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的意见,市政府办公厅将于近期转发实施。《意见》确定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黑龙港流域重点困难县、每个县选择3个贫困村先行试点,9月底前完成,然后逐步在全市推开,并将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两项制度中来,切实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精心做好“两规划”的编制工作。《市“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市—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纲,事关贫困地区群众切身利益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两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有积极科学的目标。“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紧密结合这个总体目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规划。二要有更加有效的措施。在总结推广过去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扶贫开发的新方法、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有更加完善的机制。不断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机制,坚持做到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相结合、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外部支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集聚各方面力量,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四要有人员经费保障。“两规划”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群策群力,协调联动,解决好人员、经费等问题,为“两规划”编制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四)全力争取上级扶贫开发工作支持。目前,国家和省都在编制新一轮规划,我们要积极跑部进京,加强与国家和省的沟通联系,汇报情况,反映问题,争取在新十年扶贫开发阶段中,我市应扶持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扶持范围。明年,国家和省将继续扩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要提前做好国家和省级备选县工作,争取更多的县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扶持范围。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一)明确工作责任。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各级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各级扶贫办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做好规划制定、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既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地推进,更要根据新情况、新任务,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机制。一是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扶贫目标上,由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向解决生存问题与提高发展能力转变;在扶贫投入上,注重区域和片区建设,发挥带动和辐射效应;在资金使用上,要研究探索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办法,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使他们能够早日脱贫致富。三是研究探索社会帮扶新机制。在开展定点扶贫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路子,引导企业实践扶贫挤困的社会责任,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9

同志们: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新疆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新疆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维稳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新疆繁荣新疆”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新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维稳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新疆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八是自治区确定为“扶贫成效展现年”,将集中宣传我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和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今年的宣传工作要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搭建载体和平台,组织新闻采编,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地州要提前做好活动方案。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篇10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帮扶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精准帮扶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扶持谁”的问题,二是“谁来扶”的问题,三是“怎么扶”的问题。自5月份全省启动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工作以来,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已经全面完成精准识别和信息采集建档立卡任务,落实了工作队、定点帮扶单位和责任人。这也就是说,“扶持谁”和“谁来扶”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今天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对精准帮扶工作再研究部署,以更加明确的思路、更加管用的举措、更加精准的方法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下面,就帮扶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服从大局,充分认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展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是中央、省、市的统一要求,同时也是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对深化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党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以来,党中央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4年多来,30多次到国内各地考察,几乎每次都强调扶贫,并且身先士卒,挂帅出征,驰而不息指导扶贫、部署扶贫、督战扶贫,把脱贫攻坚工作一直挂在心上、抓在手上,充分展现了党的核心的扶贫情结、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去年对我省两次发表重要讲话,都强调了脱贫攻坚工作。中央、省市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程度说明,这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不能讨价还价,也不允许讨价还价。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压力。我们要如期实现整体脱贫,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为此,我们党员干部务必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落实部门帮保责任和党员干部帮扶责任,竭尽所能助推贫困村发展和贫困户脱贫。

第二,这是工作职责所在。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通过这次“回头看”,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落实部门和党员干部的帮扶责任,这是最大的政治责任,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服务县委工作大局。要积极落实好结对帮扶工作,杜绝应付思想,克服畏难情绪,积极争取,主动作为,以责任担当和实干实绩增进群众福祉,促进全县整体脱贫。

第三,这是群众脱贫所需。对于林甸来讲,历经省级贫困县、部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实行结对帮扶是攻坚措施之一,党员干部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心骨”,要把贫困群众的期盼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家中,把帮扶政策措施送到他们手中,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同步进入小康。

二、统一任务,把握重点,确保精准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都与帮扶村和帮扶贫困户进行了对接和联系,我们要明确工作任务,把握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把帮扶措施落实落靠。

一是摸清帮扶对象底数,当好“宣传员”。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主动深入所帮扶贫困村及贫困户家中,摸透摸准摸实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认真了解家庭人口、家庭经济状况、住房、医疗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晰为准确判断致贫原因打下基础。同时,要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向贫困群众宣传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脱贫的决心及出台的相关扶农惠农政策,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通过走访慰问、谈心交流等方式,增强贫困群众立足现状、借力脱贫的信心,激发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等靠要”思想,抢抓历史机遇,力争早日脱贫致富。

扶贫开发工作搞了几十年,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就是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双手来实现,党和政府不可能大帮大揽。没有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再多帮扶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扶贫必先扶志,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出来的,要坚持救穷不救懒的原则,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信念,激发他们脱贫致富、干事创业的信心决心,把“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群众干、干部帮”。当然,对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我们该救助的还得救助,该兜底的还得兜底。

二是倾听群众心声,当好“联络员”。千方法万方法,群众肯接受、能掌握、会运用、得实惠才是好方法。必须带着诚心、带着感情去做工作,真正跟贫困群众交上朋友、打成一片,让他们发自内心信任我们、欢迎我们,了解、认同和接受我们倡导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我们其中有一部分帮扶干部对农村情况不熟,基层经验不够,更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与群众多沟通、多商量,下功夫听懂群众语言,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想当然地“替民致富”,甚至“逼民致富”,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更多解决扶贫难题的“锦囊妙计”,才能把好事办好办实,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精准因户施策,当好“参谋员”。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扶贫关键在脱贫,帮扶干部要动真情、用真心,把贫困户当成亲人、朋友。要真帮实扶,决不能为了填档案、完善软件到贫困户家中多次打扰,而什么问题也没帮助解决,导致群众满意度不高。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明确主攻方向,为贫困户脱贫出谋划策,切实提高扶贫工作实效。

四是全面落实帮扶措施,当好“领路员”。开展帮扶工作,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坚持“输血、造血、活血”并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不要囿于单位及自身实力限制,帮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帮扶项目和资金是帮扶,帮思路、帮技能、帮劳转、帮产业、帮协调、帮教育也都是帮扶。帮思路: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研究脱贫思路,致贫原因是什么,贫困群众自身能够干什么,需要外界帮助什么,最终确定一个内外相结合的脱贫工作思路;帮技能:就是要结合贫困群众家庭状况、身体健康程度、种养殖情况及自身意愿,帮助其通过技能培训获得某行业或某岗位的从业资格,从而增收脱贫;帮劳转:就是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通过转移劳动力增收脱贫;帮产业:就是结合贫困群众特点,对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贫困群众进行进一步扶持,对有发展相关产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帮助研究确定一个符合其实际的脱贫产业,并组织实施;帮协调:就是贫困群众有什么脱贫意愿和想法,尽量帮助其进行沟通协调,解决脱贫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帮教育: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无力上学或可能辍学的贫困孩子能够继续上学。帮项目和帮资金是传统的帮扶措施,大家也不要存在帮扶就是给钱给物这样的思想误区,我们要结合单位和自身实际,将各项帮扶措施综合运用,打好组合拳,全方位、多形式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充分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点,做到让群众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三、统一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繁重、困难多、压力大,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敢于担当重任、善于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善做善成。我们党员干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切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一要严格落实责任。把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单位“一把手”作为结对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单位所帮扶村、干部所帮扶对象的脱贫责任,常态化研究部署和检查督促帮扶工作,带头入户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纵深开展。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全力支持党员干部帮帮扶贫困户工作,要及时督促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帮扶工作,切实保证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二要严明工作纪律。结对帮扶直接面对基层一线、面对贫困群众,必须深入细致、真抓实干。帮扶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主动深入帮扶对象家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帮扶干部要积极作为,察民情、体民忧、解民困,找准致贫原因,下对治贫药方,让群众彻底脱贫,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决不能“走过场、做样子”,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三要提升联动合力。单位与单位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要强化协作意识,要拧成一股绳,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真正发挥好单位职能和干部帮扶作用,形成自身努力和外界助力的整体合力,拿出真招,确保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