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十篇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十篇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4:29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1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医疗质量管理; 启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52

澳大利亚政府对医疗质量的改善和安全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并将质量和安全问题纳入日常的工作计划和战略管理规划中予以实施。我国自80年代开始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

1 中澳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历史回顾

1.1 我国的医疗质量管理发展过程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建立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同样是在80年代,基于计划体制下所确定的医疗质量指标及评价之上,建立了系列综合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不够系统,不够科学,评估所得数据可信度和效度有所下降;全国性立法中有部分涉及医疗质量,但没有专门针对医疗质量的立法,尚缺乏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的质量管理标准及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卫生部推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同时,于2008年12月成立医疗服务监管司,专门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医疗质量评价、纠纷处理、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逐渐得以完善,医疗纠纷得以防范和处理;医疗服务方面于2011年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医疗评审暂行办法》,详细制定了医院评价标准,对完善和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1-3]。

1.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澳洲联邦政府设卫生部,州设卫生厅,当地设卫生局;卫生部专门成立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如于1974年成立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服务标准临时会,通过制定一系列临床质量指标,对医疗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估,来警惕某些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1999年成立了为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专门负责卫生系统内的开发,制定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框架,以提供和改善卫生绩效;2000年成立澳大利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评估,及时调查不良事件的情况;2004年成立优质医疗服务委员会,主要开展偱证理论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到医疗机构,以提供技术支持;州一层次的医疗质量管理主要由卫生行政主管机构负责;各地区的医疗质量管理由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委员会首脑组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同时,澳大利亚还制定全国统一的通科医疗服务认证制度、可衡量的医疗服务指标、质量评估认证、危机处理和临床路径等系列制度和体系[4-6]。

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的成功做法

2.1 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 澳洲政府对公立医院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对私立医疗机构也有注册和批准的权利,因此,可以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同时政府、州、地方州级、地区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分工明确,确保卫生发展方向的准确性。

一是专门成立质量监控机构,如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国家卫生重点行动委员会、优质医疗服务委员等专业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二是医疗服务管理除了政府组织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标准外,还由社会各方面的非官方组织共同参与,尤其负责对医疗机构的认证和监督,共同督促医疗质量的提高。

三是澳大利亚对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医疗风险的评估和隐患的解除;注重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健全质量管理信息体系和公众报告体制,使公众有计划获得及时信息和医疗服务,也通过群众监督不断提高医疗质量[7-8]。

2.2 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医疗风险管理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通过定期收集医疗风险信息,每月讨论负面性事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不良事件上报机制,通过构建医疗安全预警网络系统和电子意外事件管理系统,有效识别微机并及时诊断危机原因,并尽快解决;建立患者投诉机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流程,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危机预警及解决能力。各州政府印制《医疗服务安全的核心标准》、《医疗风险管理框架》、《麻醉过程危险因素管理》等教材[9]。

2.3 科学统一的医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卫生服务标准理事会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标准,并独立地开展绩效服务评估、医疗质量评价等活动,来改善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评估和质量改进项目于2003年制定医疗机构“认证评估指标手册”,更侧重质量的管理[10],如医疗服务质量、服务连续性、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环境设施等管理;其他标准还包括临床检测指标,含病种指标和通用性指标,对医疗过程和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另外,还有iSo9100标准和操作指南、全科医学服务评审标准、考试和认证标准等。

2.4 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质量信息体系 澳大利亚自1987年开始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完善的卫生服务利用数据信息,为医疗机构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医院His管理系统、完整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电子病历系统,为医生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11];完善的公众报告体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使公众有机会获得完整及时的信息的同时,加强对卫生服务的监督,有效促进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3 澳大利亚成功经验对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启示

3.1 建立一系列的医疗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澳大利亚具有一套相对全面、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和评价方法,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疗质量,防范医疗安全隐患;标准具有相对性和时限性,应该追求标准的不断改进,注重各项指标的细化和改善;澳大利亚还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作为日常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及时反馈质量评价结果,对医疗质量改进有重要作用;同时将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纳入组织绩效范畴,强化管理者的质量和安全责任,引导管理者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识别和管理运营风险,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12]。而我国仅有一些临床诊断标准、医务人员管理标准等零散评价标准,虽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深入开展,医疗质量和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可操作的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和评价体系。

3.2 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 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是由政府官方组织和社会各方面非官方组织共同完成,各司其责,相互监督,共同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改进,促进医疗质量提高。澳大利亚的卫生部、卫生管理行政机构、医疗质量评估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沟通和合作比较密切,院内院外医疗质量管理相配合,患者和社区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很高[13]。而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机构仅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性的,而政府机构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而非政府性的功能仅是服务,患者和社区参与度也很低,因此,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监督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3.3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具有能够达到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患者满意、患者能够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且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能够有机会持续提高等特征,注重加强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度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希望通过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制定计划、提出服务建议、监督医疗服务过程,加强卫生服务系统各层面患者的参与;另外,政府还通过开展初级保健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让患者充分参与到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增强其防病和健康控制意识,提高健康水平;此外,医疗质量评价要关注患者需要、尊重患者权利、满足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质量,澳洲的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14]。

3.4 加强医院内部质量管理 澳大利亚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主要有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负责。此委员会由高层管理者、医生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医院发展规划和内部协调与管理;院长或Ceo负责医院的日常运作;委员会下设分支委员会和药事、伦理等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15]。大多数公立医院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区需要开展有特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文化建设。而我国现在医院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即是宏观管理层又是院内事务决策层,各医院内部管理相对较强,但与医疗质量评价和管理机构沟通较少,合作相对较差,因此,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院内管理与院外管理的合作。

澳大利亚还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信息化建设、注重质量效益、健全的社会保障等经验,应结合国情和医院实际情况,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吴筱.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政府职能演变:回顾与展望[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3):27-31.

[2]刘岩,李士雪.我国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历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2):3-8.

[3]李凌.我国潜在医疗服务需求转化模型构建与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

[4]曾广基.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现代医院,2005,5(10):1-4.

[5]王立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

[6]储振华,李国鸿.澳大利亚政府对医院的管理职能[J].卫生经济研究,2001,18(2):43.

[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8]张鸣明,李静,张小利,等.中国医生对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理解的问卷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11):783-785.

[9]杨辉.公众参与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国际经验和中国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08-112.

[10]高东英,王晨,屠志涛,等.澳大利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86-287.

[11]石光,李明柱.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卫生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01,4(2):95-96.

[12]李安民.澳大利亚的卫生服务[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11(4):156-159.

[13]郑必先,李少冬.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机构评审评介[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5):63.

[14]陈栋,张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7):19-20.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中心,以健全医院管理机制、落实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为重点,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使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我市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进一步优化,医患关系进一步融洽,群众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工作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直管民营医疗机构进行执法监督检查。

(二)分级管理原则。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实施分级管理。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对区级卫生监督机构做好督导检查工作。

(三)全面监督原则。根据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民营医疗机构诊疗科目、技术准入、人员资质、医院管理、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广告、医院污水处理等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四)量化评价原则。根据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市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标准》,明确考核评价的主要项目、内容、评价方法与标准、分值,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五)公开透明原则。卫生行政部门将适时公开考核评价标准、方法以及民营医疗机构量化考核评价结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使广大患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同时接受医疗机构、群众和社会监督。

四、考核评价标准及内容

制定《市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对各医疗机构资质、人员资质、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医德规范学习、药品使用、知情同意制度的落实、医疗广告管理、母婴保健、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疫情报告、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管理、污水处理、毒麻精药品管理、放射诊疗工作、医院二次供水、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详见附件1)。

制定《市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对各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管理、院感与药事质量管理、医技管理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详见附件2)。

五、考核评价实施

(一)考核评价时间

从年4月开始,市区两级检查每季度各不少于一次。

(二)考核评价方式

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由市卫生局法监处、医政处、中医处组织,市卫生监督所作为具体责任单位,并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每轮检查市卫生监督所五个监督科室各派出两名监督员参加,涉及医疗质量相关检查由医政处、中医处指导并各指派3—5名专家进行。

检查按管理、临床、医技和护理等专项进行。在考核评价检查的同时,对民营医疗机构“五项制度”(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依法执业承诺制度、信息变更实时报告制度、法定代表人约谈制度、监督检查信息通报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上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复查。

每次检查均应做好记录,年终对全年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评价结果采取计分制,年度质量考核综合评价得分率在90%以上(含90%)者,评定为优;得分率在85%以上(含85%)者,评定为良;得分在70%以下者,评定为不合格。

(三)考核评价结果的使用

每半年通报一次考核评价结果,年终在网络或平面媒体上公示各民营医疗机构年度质量考核综合评价结果,并纳入医疗机构校验。每年对质量考核综合得分率在90%以上的单位,按综合得分率顺序前3—5名授予医疗质量优秀单位称号;对得分率低于70%以下者,按排分顺序后3—5名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质量差单位通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为确保考核评价工作取得实效,市卫生局成立市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注重工作方法,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将全面梳理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医疗机构要对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药房、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全面梳理排查,查找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漏洞、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依法执业、制度建设、病历书写、规范诊疗、服务环境、收费管理、院感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医护队伍建设、重点科室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是将自查整改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医疗机构按照《市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市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的要求,全面进行自查,并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机构开展自查、整改的基础上,组织卫生监督员和相关专家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适时公布检查结果,抓好整改落实,促进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将宣传教育与行政处罚相结合。每年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负责人开展培训,不得少于2次,培训后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守法意识。对轻微或未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违法行为的医疗机构,进行宣传教育,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对限期内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医疗机构或者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的医疗机构,依法严肃查处,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责任追究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本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加强监管,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对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不认真检查或未能及时发现问题,且由群众举报、上级部门督查发现或发现问题不及时查处上报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排序靠后且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机构,必要时由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四)做好宣传工作,促进医疗服务

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要大力宣传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服务优质、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五)加强信息反馈,及时上报结果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3

(辽宁省朝阳市医学会辽宁朝阳122000)【摘要】程序化视保障内在实质充分、减少漏洞的必要形势,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医疗服务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引进程序化管理是必要和必须的。医院管理者研究医疗服务技术操作、法律法规、医德规范于一体的医疗服务程序,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捷径。【关键词】医疗服务;程序;管理【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06-01医疗服务的管理,从社会的角度已纳入法制管理。我国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制经济。市场是开放的,只是因为有法制的规范而有序。因此我国近20年来出台了的大量的法律、法规,而保障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医疗服务也进入了市场,国家关于医疗服务的主体、运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也都纳入了法制,全方位对医疗服务进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职业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资格、行为进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采供血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等等法律法规对医疗服务行为全面进行规范。医疗服务管理已经纳入法制管理,社会依法要求医疗服务,而主张各种权利,一时医疗纠纷大量出现,社会舆论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监督,医疗服务及医疗服务管理人员困惑。医疗纠纷的依法处理,使医疗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处境很难。痛定思痛,勿怨天尤人,从自我分析,是医疗服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法律法规从不同方面规范医疗服务,多是一些宏观的规范,医疗服务者还不能接受,理解具体规定的内涵,所以在医疗服务中出现一些漏洞是不可避免的。这要求医疗服务管理者要将这些客观的规范进行具体化,变成一些医疗服务程序和具体可操作的详细规范,才能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从依法行为中保障医方、患方及社会各方面的权利,而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使医疗行为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的医疗过程,要保证其有效性必须使其按一定的规范程序进行。计算机能将纷繁复杂的事务进行快速无误的处理,是因为其尤可靠的程序做保障;司法机关的行为备受社会的关注,国家不仅设定了许多程序而且各种文书都有规范的内容模式,并规定程序违法无效。程序是形式,是内涵实质的保障。医疗服务管理者要对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必须全面地对法律、法规、医德规范、技术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细化,制定已俄国可操作的、系统的医疗服务程序并保障其有效实施,从而使复杂的医疗服务活动按程序有序规范进行。这样就能保障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如在急重症病人诊疗上设定必须的诊疗程序为:一声对病人生命指标检查后,进行急救处理,进行必要医技科室检查,综合分析病情后决定病人或留急救室或收入住院治疗;收病人住院治疗的,医生要与病房联系,使病人要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急诊医生将病人的病情处置记如门诊病历,重病人要由急诊科医生送入病房并进行交接。这样,使急诊工作有序进行,并保证了急诊与病房医生对病人的全面交接,对病人全程负责,保证了医疗质量,提高了医疗安全保障能力,保证以了环节的有效衔接。在住院病人的管理中,要求主管医生在病人住院三天内必须就病人的诊断、治疗等情况与病人或(及)家属沟通一次,全面了解病人及家属情况,并记录病人及家属意见,将众多医疗方案由病人及家属选择并签字认可。从而制定出病人、家属、医生认可并共同执行的医疗方案。这是一项具体程序的要求,实质使法律法规中病人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人身处置权和医生权利的共同体现,使实现权利要求的程序化规范。医疗服务管理者将医生、社会多方面的法定权利和传统道德意识在医疗服务中通过程序化规范得以体现,通过程序化管理而实现实体权利的保障目标,是现代医院医疗管理的中心工作。要制定要制定医疗服务完善有效的程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并且是一项动态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医疗服务管理是专业化很强的一项科学,但不同的时期,特别是不同经济体制下,都有不同的管理内涵,也决定了有不同繁荣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是作者在具体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想法,但认为是现实医疗服务管理目标的一个有效捷径,因此撰写此文,供同道参考。(接上页)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推行"亲情服务"、"限时服务"、"临在服务"等特色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规范、温馨的护理服务。集团目前已有48个病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三级医院平均84%病区开展优质护理,二级医院平均73%病区开展优质护理。2010年,集团市一院荣获"江苏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被评为"江苏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一名护士被评为"部级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4.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的要求,下发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方案,召开临床路径工作推进会,并将临床路径的实施纳入到科主任年度目标责任状和科主任任期目标管理中,同时将电子病历的开发应用与临床路径管理紧密结合,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集团各医院共选取330个病种组织实施,2011年已有25个专业330个病种共14281例病例进入路径,其中变异退出1917例,平均入径完成数为86.6%,部分疾病病种平均住院日、诊疗费用及药品比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集团市一院、新区医院全面实施电子病历,市四院选取病区试点电子病历。作为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集团市一院2011年实施病种数234个,列全省第一位,并在全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中期总结大会上介绍经验并得到充分肯定。5.切实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行动。集团各医院召开治理行动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并与科主任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的目标责任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临床使用范围和药品用量。2011年集团各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在60%以下,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在19%以下。6.扎实做好JCi认证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患者安全,今年在集团市一院正式启动了JCi认证工作,根据前期完成的基线调查结果,结合"三好一满意"竞赛活动,我们计划在未来的两年内通过全面梳理医院各个环节的服务流程,查找安全隐患,实现系统改进。三、改革成效体现1.医疗服务成本明显下降。医疗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集团的技术力量、检查设备、后勤服务等资源在集团内部医院之间、集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共享,既促进了医院集约发展,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去年集团各医院医疗成本费用率同比平均下降3.52个百分点,百元医疗收入消耗一次性卫生材料同比下降1.72个百分点,百元化验收入消耗化验材料同比下降2.32个百分点。2.群众就医负担有效降低。通过扎实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抗菌药物治理行动及各项惠民措施等,促使群众就医负担有效降低。2011年集团各医院平均每门诊均次费用138.57元,平均每出院均次费用8780.67元,均为江苏省最低,参保职工个人自付比例同比增长1%,远远低于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的增幅及消费性支出5.9%的增幅。3.社区服务能力快速增强。集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人员、管理、硬件等帮扶,将集团的优质资源适度转移到社区,切实增强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目前有6家社区通过镇江市社区标准化建设验收,其中2家被评为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团已有1家社区被确认为部级示范社区,5家社区被确认为省级示范社区。二年来,集团各医院已安排70名医生到各社区进行全日制坐诊,免费接受社区医生、护士进修30人,组织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外出学习、技能竞赛等社区医护人员培训教育近50次,参加人员900余人次,促进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快速增强。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同比增长14.15%,集团各医院慢性病门诊量均明显下降。4.医务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组建医疗集团,一方面实现医院之间专科建设、学术科研、人才成长的统筹协调发展,为医务人员创造了更好的事业环境、更广的事业平台,促使医务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专业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强化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向高质量高技术倾斜、向多劳优得倾斜,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积极性,2011年集团各医院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5%。5.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集团一体化的推进,推动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医疗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社区服务能力的快速增强,群众就诊更安全、更方便、医疗费用更低,促使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2011年,在全省60家医院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中集团市一院排名位于前列,在全省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润州区名列前茅。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集团改革工作只是作了些探索,取得的成绩也是初步的。集团将在继续围绕"三提高一降低"的目标,把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一体化管理和完善服务体系三大领域作为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施便民惠民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集团实体化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抓紧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为镇江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的灵魂,对医院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医院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医疗质量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医院管理数据库;医疗质量;方法

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扩大医院的影响力,有效地预防医疗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安全并减少经济损失,使医院的医疗资源能够得到优化,而运用医院管理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的评价方法,但在这一方法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缺点。

一、医疗质量与这一医疗质量方法的概述

狭义的医疗质量是指诊断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及正确,有没有差错事故,医疗的工作效率高低等。广义的医疗质量是指能否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使伤害最小,能否在各医疗环节上对收益及平衡两方面来解释。以医院管理数据库为基础评价医疗质量所指的是比较和测量不同医院之间、同个医院中的不同时间、同一疾病而不同的医疗措施时,病人在某一特定且不期望医疗结果标化的发生率,从而分析医疗安全及医疗服务质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医院管理数据库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所需要的经费及时间较少,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病例样本,这对选择的偏移能够进行很好地控制,现在很多国外医院就在使用管理数据库对医院的病人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设备的使用情况及重复住院率进行着监控,我国也正在逐渐地应用管理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进行医疗服务评估及医疗质量的管理,当然它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

二、以医院管理数据库为基础评价医疗质量存在的不足

现在还有很多医院管理的研究者不赞成根据医院管理数据库里的数据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比较,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仅运用医院管理数据库里的数据并不能对各医院间的病人情况差异进行很好的控制,在临床中存在着很多的变量,像实验室的数据、生命体征及功能能状况估计值并不包含在医院的管理数据库中,这些没有被测量的关键变量对医院住院病人患病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些不良医疗结果就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的,并不是医疗服务水平下降了。二是医院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并不能得到保证,由于研究目的及意图的不同,一些群体是要被排除在外的,像医疗救济机构,医疗救济机构的高死亡率是不能成为医疗质量不高的标志的,它需要有一个概念框架,以确定医疗机构的类型、指标的原则及方法的效度等。

三、以医院管理数据库为基础评价医疗质量的方法

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效度,应该选出疾病和不良医疗结果配对,并依据管理数据库里的信息对医疗服务质量及安全进行监控,这种方法可以对卫生服务评价本质假设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也就是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服务水平了解患者治疗结果变化,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卫生服务问题进行反应,在运用医院管理数据库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时,涉及到选择的疾病状态、选择的医疗结果、医院管理数据库的局限性及质量评价法的局限性四个方面的因素。运用医院管理数据库对疾病的状态进行评价时要遵循三个标准,一是选择的疾病类型的定义必须明确,同时还要容易诊断,诊断的参数必须要一致并客观;二是当分析是运用的分组系统进行的,这些选择的疾病分组在临床上是要相对同质的;三是疾病的状态应该是常见的。对医疗结果进行选择时也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要符合过程与结果的合理关系;二是在进行某些医疗服务时,虽符合操作标准但还还会导致关注的医疗结果,它们应该在分析之外;三是临床的结果应该是常见的。在运用医院管的理数据库进行分析时,要对那些局限性较大的指标进行排除,不列在研究之内,同时还要对数据库中这个临床结果是否一直存在并被精确记录着进行关注,数据库的结构对再次住院率产生影响,从而对医疗质量评价产生影响。质量评价法的局限表现为,对卫生服务过程进行数据分析时,不仅要使其在卫生服务质量及医学上存在关联,还要对服务过程导致的结果要存在一致的疾病与结果的对子,现场观察与病例分析是对医院管理数据库为基础评价医疗质量服务的金标准,在判断一个不良医疗结果发生率较高的医院时,其服务质量是否真得比发生率较低的医院要低,这需要对其卫生服务指量直接进行评价。pSis是病人安全指标,能够根据它对医院管理数据库的资料进行筛查,从而设计出符合标准的指标体系,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只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规范。

总结:

运用医院的管理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时,必须要对疾病的状态、管理数据库的局限性、质量评价法的局限及医疗结果这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对医院的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5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卫Xi项目课题组的工作计划,我们在河南省的5个项目县选取了其中之一作为实地调查样本,同时将该县所辖乡镇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类,每类各随机抽取1个作为样本乡镇,在每个乡镇所辖行政村随机抽取6个作为样本村。根据课题组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样本县人民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及18个村卫生室进行现场调研。

1.2方法在选定的县医院就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岗位工作制度、医疗核心工作制度、临床科室工作制度、医技科室工作制度、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iCU工作制度设计出7份调查问卷,请业务院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各科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医生和护士各5名进行问卷调查。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岗位工作制度、医疗核心工作制度、临床科室工作制度、医技科室工作制度、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设计出6份调查问卷,请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院长、总护士长、各临床科室主任、医技科室负责人、医生和护士各5名进行问卷调查。在村卫生室就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值班制度、诊断室工作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处方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对各村的卫生室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在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就各单位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课题组设计了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括:①单位如何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管理的;②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相关标准和规范,医院是否制定了一些标准和规范的实施细则;③医院的院文化建设情况如何;④参加了乡村一体化管理了吗;⑤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⑥对所在单位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现状是否满意,若不满意,理由是什么。访谈对象与问卷调查对象相同。

2结果

2.1县人民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医疗工作核心制度的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临床科室工作制度如内、外、妇、儿科工作制度等,医技科室工作制度如检验科、病理科、内窥镜室工作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都有;岗位职责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院长职责、各级临床医师及护士职责等也都有;医院实行院科二级质量控制管理,院级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行使控制管理职权,科级以各临床医技科室为单元负责各自的质量控制;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状况总体上比较满意,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还是不容忽视,医疗隐患、医疗纠纷时常存在,医院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有时不能落实如每月的医疗质量考核处罚,而有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如医师会诊制度,有些制度如抗菌素的使用管理还没有制订。在医护人员培训方面医院重视不够,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缺少良好的成长环境。

2.2乡镇卫生院3所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医疗工作核心制度的首诊负责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基本上都有,临床医技科室工作制度及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不全;岗位职责如院长职责、各级临床医师及护士职责等有,而院级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不全如院级没有设立质量管理小组、也没有设医务科;医院实行院科二级质量控制管理,院级由业务院长、总护士长来行使控制管理职权,由于业务院长、总护士长管理的事情比较多,很难有更多的时间来抓医疗质量,因此效果不太理想。在3所乡镇卫生院中一些医疗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执行不到位,医技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操作规范,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措施时有不能落实的现象,医护人员的“三基”培训医院重视程度不够,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的医生、护士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病案记录简单、不规范,对病人的知情告知不重视,医患沟通欠主动。

2.3村卫生室在调研的18个村卫生室中,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值班制度、诊断室工作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等有,但处方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没有;岗位职责不全。大部分村卫生室负责人认为村医继续教育的机会太少,村卫生室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比较差。在乡村卫生一体化实施方面,乡镇卫生院与各村卫生室联系较紧密,在诊疗业务上,乡村逐级转诊制度实施亦较好,村卫生室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疗以及一些慢性病的后期康复工作。

3讨论与建议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命线,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医疗服务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目的。农村卫生工作担负着我国农村人口的卫生保健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要求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要不断地提高,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的需要,而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强有力的措施。笔者通过这次对河南农村卫生工作的现场调查,深深地感受到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在此,笔者对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3.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职能,要树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威信”,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在设计组织机构时不仅要考虑到医院层级、科室部门层级,还要考虑到个人层级,建立层层有组织、有管理、有责任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3.2建立并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是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人员应该所遵循的管理规定。它可以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及其管理工作秩序,保证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约束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在质量管理及其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是开展质量管理和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准则,各有关单位、部门或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或遵照执行。二是权威性,质量管理制度应该由权威机构或领导颁布,是权威机构或领导权力意志的反映,一旦颁布就应该严格执行。三是相对稳定性。质量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的行为准则,不宜经常变动和修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所调研的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中,其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各单位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并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要具体、可行,真正使医疗质量管理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

3.3合理划分质量管理职责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职责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中各管理主体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具体管理责任。通过对各质量管理主体的职责划分,使得整个管理体系的职责得到统一规划,各管理主体在质量管理中的任务进一步明晰,可以有效解决质量管理职责不明确,做事推诿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目的。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对本单位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主体的具体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并将各管理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岗位以及具体人。最好把本院具体的职责分工印刷成册,并分发到每一个责任主体,同时把各管理职责制成标牌,悬挂在相关责任主体工作场所的显著位置,以便于遵照执行和接受监督。单位质量管理职责考核方案,把各管理主体质量管理职责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纳入到月、季、年度的考核工作中去并与奖金的发放、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6

[关键词]医疗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测评研究综述

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减少医疗纠纷,而且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服务质量取决于患者接受服务的感知与期望之间差距,正确认识患者期望,并运用恰当测评方法评估患者感知质量,能给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的考核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全面实施新医改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由供应视角向需方视角转变

早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定义主要是站在供方视角,随着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引入与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疗服务测评开始由“提供者导向”(providerorientation)向“病人导向”(patientorientation)转变,反映了医疗服务中顾客市场势力的增强,因此,许多医疗机构及时从患者视角对医疗服务满足患者期望的程度或能力进行测评。

2.由生命数量向生命质量转变

传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着重于生命数量指标,现如今越来越多患者关注生命健康指标外的经济和精神质量。因此,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对生命质量足够重视,将有关精神层面上的隐性指标逐渐纳入测评体系。

3.由客观指标向主观感知转变

Donabetian等人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模型,更多是从客观指标维度来度量医疗服务质量。自20世纪80年后,以Gronoos、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服务感知学派为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引入新视角,使患者感知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4.由末端质量向过程质量转变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由终点质量测评转向基础质量与过程质量测评。传统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测评局限于医疗结果指标,如治疗效率、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时间、事故率等[3],而患者满意导向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要求对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测评。

二、医疗服务质量测评量表与方法

1.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与指标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有多种,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将之分为两个学派:一派是以Donabetian等人为代表的医方视角测评,另一派是以Cooddington和moore等人为代表的患者视角测评。

医方视角侧重于评估医疗机构现有的技术、环境和人际要素(Donabedian,1966),在此基础上Stafield提出了评价各种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结构、过程与结果的工作模型。VictorSower等人在JCaHo提出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医院关键质量评价法(KQCaH),他们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可以从关心与尊重、效果与连续性、适宜性、信息、效率、饮食、第一印象、配送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芬兰学者Hiidenhovi等人提出,可以通过12个问题(疗程信息、守约、专业技能、礼貌、服务意识、检验信息、药物信息、治疗方案信息、病情发展信息、隐私保护、检验效率、总体治疗成功率)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患者感知测评视角将侧重从需方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特别需要关注缩减患者期望质量与患者感知质量之间的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来,服务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以Gronoos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和以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为研究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研究者以pZB的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为基础,结合医疗服务质量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如Duffy,Joannd等,斯洛文尼亚学者BorisSnoj等人。Cooddington&moore认为医疗服务质量可以从顾客视角进行评价:热情、照顾、关心;医护人员;技术、设备;专业化及服务的或获得性;结果。

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价和机构工作绩效评价组成的综合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问卷测评与构建衡量指标体系。相对供方视角而言,目前需方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指标研究比较少,主要有parasuraman等提出的SeRVQUaL问卷、nelson等提出的pJHQ问卷、wilde等提出的Qpp问卷及欧洲picker研究机构提出的评估指标。不同量表之间的测量指标上存在差异,并且嵌入在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与道德伦理情境下的医疗服务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差异。

2.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方法

医疗服务质量定量评价是基于两个要件:评价方法的采用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具体统计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秩和比较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二元语义信息处理方法。汤少开等(2005)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由门诊工作质量、疫情报告质量、化验室工作质量、组织管理及人员设施要求5个方面的一级指标体系及17个二级指标体系,对广州市性病防治工作质量进行了定性评价。陈广泰和游本荣(2009)使用秩和比法,对南京市六合区14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计划免疫管理与信息管理工作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孙葵等(2009)选择12个城市不同级别医院中5677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萃取因素,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了医生对组织管理的满意度。刘正龙和杨艳梅(2009)发现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存在交互模糊影响,提出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外科病区4个科室为例进行实证,得出的结论比传统问卷评价法更精确。泥瑾(2008)引入二元语义概念来描述语言评价信息,并进行集结运算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这些测评方法扩展了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但是这些方法在面临较大测评样本时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实践

国外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已有近40年历史,且大多数与卫生服务机构的评审密切相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卫生服务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指标评估系统(indicatormeasurementsystem)。JCaHo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立一种由非政府组织的同行对医院服务质量评议的新制度,此类评审实践在70年代后扩展到澳大利亚、欧洲、亚洲(韩国、中国、日本)。此后,又出现美国马里兰医院协会质量指标计划(qualityindicatorproject,Qip)、美国波多里奇奖(BnQp)、英国国家保健制度(nHS)质量与产出框架(qualityandoutcomesframework,QoF)、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卫生服务评价计划(careevaluationprogram,Cep)以及iSo9000质量标准等[8]。这些测评机构或测评指标体系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改进医疗服务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评述

现有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侧重于静态视角的事后结果评价,对医疗服务结构与过程的质量评价与反馈不够,并且测评中难以量化服务改进措施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都阻碍医疗服务流程的改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涉及测评模型、测评指标、测评实践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服务提供方与服务质量测评方的视角不同,将会引发医疗服务绩效测评的差异,医疗服务提供方需要从患者感知满意视角梳理医疗服务质量的前因与后果变量,重新构建完整的测评模型;二是对西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照搬套用会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与国情,在详细调查医疗服务需求与质量之间关系后,构建本土化的测评问卷与指标;三是现有研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基于静态的服务提供方视角居多,因而需要对影响最终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的传递机制进行识别,并且在过程质量保证中实现服务质量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RobertChalice.46stepsforimprovement:improvinghealthcareusingtoyotaLeanproductionmethods[m].milwaukee,wis:aSQQualitypress,2007.

[2]Donabedian,a.evaluatingthequalityofmedicalcare[J].millbankmemorialFundQuarterly1966,64:166-206.

[3]李曙光尹爱田曹艳民: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解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1):661-663

[4]VictorSower,JoannDuffy,williamKilbourne,etc.theDimensionsonServiceQualityforHospitals:DevelopmentandUseoftheKQCaHScale[J].HealthCaremanagementReview,2001,26(2):47-59

[5]Hiidenhovi,Laippalap.,nojonenK.Developmentofapatient-orientatedinstrumenttomeasureServiceQualityinoutpatientDepartments[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01,34(4):696-705

[6]沈蕾: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消费经济,2006,22(3):55-59

[7]Coddington,D.,mooreK.QualityofCareasaBusinessStrategy:HowCustomersDefineQualityandHowtomarketit[J].HealthcareForum,1987,30(2):29-32.

[8]梁渊刘军安卢祖洵:基于病人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趋势与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1):52-54

[9]陈广泰,游本荣:运用秩和比法评价计划免疫管理工作质量[J].中国医院统计,2005,12(2):104-105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7

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改革,努力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一)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深化医改的必然趋势,也是2014年十大卫生惠民项目之一,必须主动攻坚,积极谋划,全力推进。以取消“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医保支付、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合理确定改革范围、合理确定调价规模、合理落实补偿政策。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落实合理的补偿政策。在积极稳妥推进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改革经验,梳理提炼工作亮点与创新举措,注意培植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继续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二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行医疗资源联合体模式试点。二级医院要与乡镇卫生院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对口支援体系,拓展对口支援内涵,畅通双向转诊渠道。

(三)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以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为核心,探索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建立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加大人事分配自,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探索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对改革进度与成效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监督与综合评价,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二、着力改进医院服务

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重点以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促进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四)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针对门急诊服务、住院服务、围手术期关怀、出院服务等,通过预约挂号、简化门急诊和入院、出院服务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和结算服务、导医服务等,促进服务流程的顺畅便捷。创新服务模式评价机制,促进流程优化再造,对候诊时间、服务态度、诊疗环境和操作规范等开展全程式体验,重视“患者体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切实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预约诊疗开展情况的监测与管理,提高预约诊疗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014年,二级医院与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直连上线,专家门诊就诊率、患者预约率进一步提高。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2014年,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9天左右。

(五)广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实行弹性排班制,延长门诊时间。继续开展医务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开展“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农村、社区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打造科普志愿者服务品牌。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下级机构认可上级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分级分流和引导病人优先至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加强全市各二级医院、中心卫生院组织高年资医师每月二次的送医下乡活动,做好送医上门活动,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血糖、B超、心电图等检查。丰富“健康大讲堂”内容。进一步做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周活动。继续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

(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继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丰富护理服务内涵。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着力搭建护理管理平台,动态反映护理人员工作指标轨迹,逐步提高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护士岗位管理试点,人民医院、中医院要进一步细化岗位管理实施方案,促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开展护理管理人员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改革专科护士市级培训资格选拔方式,完善各类培训方案,持续改进培训质量;改革年轻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方式,促进临床护理专科建设发展。开展专项检查和年轻护士能力考核。加强医疗机构护理队伍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岗位培训,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切实改善服务质量。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模式试点,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2014年,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保持在85%以上,其中a类病房数不低于上一年度。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七)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实行各类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常态管理,建立健全重症病例病情评估、紧急会诊抢救、重点病例巡诊、远程会诊、特殊病例高级专家坐镇指导等各项制度,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规范院前急救医疗行为,开展院前急救技能比武和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推进院前急救提档升级。完善院前急救网点,做好为民实事工程。创新院前移动急救系统,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急救半径,提升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加快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尽快实现全市范围内的统一受理、统一调度、就近抢救和快速反应能力。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规范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儿科等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方案和制度。密切关注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患有上述两种疾病且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救治的患者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薄弱专科、专科(病)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加强医院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和水平。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八)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修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布局区域医疗机构,促进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延伸。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公立医院不得新举债建设。2014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医疗机构总床位数比例力争达18%左右。推进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检查检验中心、临床会诊中心等医疗资源集约化试点,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群众就医的可及性。

(九)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开展对周期内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病)诊疗中心动态考核。建立完善动态考核机制,努力提高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鼓励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医院积极创建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病)诊疗中心。大力发展儿科、急救医疗、康复、传染、精神等薄弱临床专科,制定并落实专科医疗事业发展规划,促进护理、老年医学、康复等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十)加快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加快卫生信息化二期建设,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强势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区域业务协同,加快推动应用居民健康卡,尽早实现居民健康一卡通。不断完善卫生信息网络,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协同化、便利化,构建智能、惠民、便民、高效的卫生信息体系,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十一)支持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按照政府规划引导、行业提供支持、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护理延伸服务体系建设,适度放宽规划限制,加快扶持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使之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布局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鼓励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转型等形式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重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对养老服务的支撑,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融合的协作机制,加强业务协作,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推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继续转型建设老年护理院。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加快促进医院转型发展,在天汾西宁、东元、向阳、聚南、寅阳建设老年护理院(因病托老病区)基础上,拓展服务,增加床位。

(十二)全面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健全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对接机制,实施对口支援目标管理。重点加强以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人员、技术、管理为重点的城乡对口支援工作。二级医院要落实定期下派任务,结合受援单位特点,重点加强“科室对科室”帮扶,带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鼓励二级医院建立整合型医疗团队,探索建立以疾病或系统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覆盖、无缝隙”对接。按照既定的对接关系,选择2个以上特色专科,派出相应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义诊活动,使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二级医院要强化对基层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建立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派院长、骨干医师制度,实行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四、着力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严格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落实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规范实施医院等级评审,促进持续改进。

(十三)强化医疗机构准入与日常监管。严格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管理。组织开展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校验工作督导检查。强化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日常监管,修订完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记分管理制度,依法查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加强医疗机构信息数据报送管理,完善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提高数据查询利用效率,推进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十四)强化执业医师和护士准入与管理。依法加强执业医师和护士管理。严肃查处医师、护士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加强医师资格考试、注册、执业、定期考核全程管理,逐步实现全程管理信息化。完善医师注册管理,加强动态监管。落实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启动医师执业行为记录记分管理。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严格护士执业注册和执业行为管理,落实各种身份性质执业护士同岗同酬制度。

(十五)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医疗技术的准入、退出和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与管理专项检查。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准入管理。严格实施手术分级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手术安全核查工作。加强质控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市质控各专业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质控和监管力度。完善质控指标体系,加强质控信息的反馈,完善质控信息系统,逐步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

(十六)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为切入点,落实“三合理规范”,扩大管理覆盖面、专业及病种。二级公立医院要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药占比,努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临床路径信息上报制度,开展临床路径应用情况评价,提高临床路径管理质量和水平。

(十七)持续加大基础管理力度。以落实核心制度、基本规范、“三基”训练为重点,狠抓医疗机构基础管理。继续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每季度不少于1次,并及时通报。继续开展门诊和住院病历、处方质量检查,组织医政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情况抽查活动,强化基本制度、规范落实。开展医嘱处方、病历、影像等诊疗行为的公开点评,每季度不少于1次。继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考试,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检查,加强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努力消除监管盲区。

(十八)加强医疗机构药事和临床检验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辅助药、抗肿瘤药、免疫调节药的临床应用管理。大力推进临床药师制建设,加强临床药师培训,提高临床药师能力和水平。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建设管理。切实加强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管理。加强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突出重点科室,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使高值医用耗材的管理使用更加规范。强化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室间质评,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与督查;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进一步细化互认要求,扩大互认项目;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减少和杜绝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十九)规范实施医院评审评价。健全医院评审员库,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化、规范化、同质化市级医院评审员队伍。全面、规范开展医院评审和复核工作。建立等级医院评审跟踪点评机制,对评审周期内医院运营与管理情况开展实时评价,加大日常考核成绩在医院评审得分中的比重,努力杜绝评审前突击、评审后松懈的情况出现,确保医院规范管理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将pDCa循环管理理念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每个环节,做到长效管理,持续改进。

(二十)实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管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标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完善目标性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开展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的明查暗访,严格医疗废弃物分类、暂贮、收集、运输等全程管理规范,落实集中处置规定,严防流入非法渠道,规范未经污染的塑料输液瓶等耗材管理。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配备,组织开展岗位培训、中青年骨干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落实《省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机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模式。

(二十一)加大医疗广告管理力度。加强医疗广告的监督检查。完善医疗广告监测制度,强化广告审批回访跟踪制度,建立医疗机构不诚信“黑名单”。加强与工商、宣传、公安等部门信息沟通,及时通报并公示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查处信息,形成监管合力。继续组织开展打击违法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违法医疗广告,及时公开查处信息,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十二)严格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加强采供血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无偿献血,完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机制,动员全社会支持并参与无偿献血工作。拓展无偿献血招募模式。组织开展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相关人员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闻舆论引导和临床合理用血培训。开展无偿献血宣传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强化血液安全管理,落实血液质量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稳步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采供血机构核酸检测目标管理。进一步规范互助献血工作,严厉打击利用互助献血组织非法献血的行为。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输血科能力建设,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开展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血专项治理活动,力争全市医院临床用血总量与上年持平。

(二十三)开展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大力弘扬“崇德敬业,守信笃行”无红包精神。完善长效机制,加大“红包”行为惩戒力度。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禁医务人员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严禁接受企业捐赠资助外出旅游,严禁开单提成,严禁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坚决查处乱收费、大处方、开单提成、因不负责任导致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事故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案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广泛开展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强化结果运用,调查结果与医院管理评价相融合。规范院务公开内容,加强科学管理,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患者的监督。

五、着力深化平安医院建设

平安的医疗环境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的期待,要通过平安医院创建,在全社会传播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护人员的正能量,促进医患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推动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

(二十四)开展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联合多部门严厉打击伤害医护人员的行为,加强医疗机构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完善警医联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制度防“四位一体”建设,提高医院安全应急防范能力。加强坚决打击“医闹”行为。与公安机关联合开展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医院内部安全管理调研督查,提高医疗机构安保技能,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避免伤害医务人员事件发生。

(二十五)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严格执行告知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严格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继续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专题培训,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运行机制,提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调解成功率。依法、及时、规范处置医患纠纷,涉及赔偿或补偿金额超万元的,必须引导至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或人民法院进行处理。创新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患沟通谈话室建设,组织开展沟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制作沟通技能视频指南读本,提高医务人员沟通处置能力。

(二十六)进一步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建立医疗风险基金制度,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在参与医疗责任保险的同时,投保医疗场所公众责任险、医务人员意外伤害险等其它险种,提高医疗责任保险的抗风险能力。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指导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工作。充分发挥医疗纠纷处置专家讨论分析机制,对经医疗鉴定、专家分析确实存在管理及质量问题的医院和相关人员,落实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及告诫谈话制度,充分吸取教训,确保质量安全。

六、着力推进其他医政工作

(二十七)加强干部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工作的动态管理。健全完善干部保健规章制度,建立跟踪服务、电话回访、信息提醒等便捷服务举措,不断促进各类健康体检机构设备、人员、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提高定点干部保健机构科学保健、健康管理水平。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征兵体检、招生体检等工作,规范开展医务人员技能培训,确保体检工作质量。加大对医疗机构体检工作的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医疗机构体检质量抽查评估,健全完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8

一、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工作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

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逐步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推进同级医院部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加强简易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建立主管护士负责的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开展整体化护理,合理调配护士人力,根据科室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护理服务的质量、数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相结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

以医务人员能力素质建设为出发点,夯实医疗基本功,加强医疗法规、传染病、合理用药等基本理论的培训,继续开展教学查房、急救技能、体格检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严肃学习考核纪律,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3.健全“医疗纠纷投诉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接待流程”,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建立医疗质量三级质控小组工作制度,加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医疗安全隐患的主动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主任目标责任制度,对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方案进行细化、优化,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加强药品安全使用管理

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完善药事管理领导组织,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力度,建立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开展抗生素药物培训,严格掌握适应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有明确的临床药师岗位职责和相应的临床药师工作与管理制度,明确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和任务并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毒、麻药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建立不良药品反应及时上报制度。

4、推进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

开展急诊常见病病种的临床路径,逐步使医疗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5.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

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医疗卫生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爱民、便民、利民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自觉为群众健康服务。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

制定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签订医德医风责任书,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认真做好医德考评落实工作,加大对医疗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建立领导问责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

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不良事件,充分发挥查处的警示作用。按照全市部署,开展收受医药回扣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制度建设,堵塞漏洞,注意杜绝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净化医疗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使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

2.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不定期召开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了解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不满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促进社会对急诊科评价的好转。

三、活动步骤和安排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年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环节。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环节。通过动员会、中层干部会等途径开展宣传工作让全科广大干部职工了解“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全员参与的浓厚宣传氛围。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9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等其他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方案,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三、2011年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国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行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预约的优先诊疗。到2011年底,城市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患者复诊预约率达到5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60%。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2号),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全国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鼓励、支持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4.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50%的三级甲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完善并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政策。

5.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6.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医疗机构为社会搭建向患者奉献爱心的平台,将志愿服务引入医疗机构;同时,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生活工作的场所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效。

7.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重点临床专业部级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要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启动医院质量评价工作。要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配置大型设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制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准则,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意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医疗卫生管理违纪违法行为处分规定》,研究制定《执业医师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中有关罚则条款的实施办法,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严肃行业纪律。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典型案件,充分发挥办案的警示作用。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推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净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2.继续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作为推进卫生纠风工作、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主动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继续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让社会满意。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卫生行风状况。

3.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四、活动步骤和安排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2011年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环节,一方面要有所侧重,集中时间解决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另一方面,三个环节要有机结合,边学边查边改边建,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学习宣传环节。卫生部召开“三好一满意”活动视频会议,对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迅速组织行动,明确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查找问题环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医疗机构要摸清行风建设现状,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征询群众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对医疗服务中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篇10

我们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在七月底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1755名,完成50岁以上人口健康体检6000名,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动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段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优化医院门诊环境和流程。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2号)和《2011年全区医疗管理工作要点》,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实行窗口工作人员提前十分钟挂牌上岗、取药等情况一般不超过5分钟。加强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排班;实行窗口、出院、电话、入户等多种预约方式,方便患者检查,力争做到随到随查;全面推行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发放制度,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节假日门急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完善医院标识和就诊流程引导系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2、优化急救服务。完善院前急救,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的协调配合,确保急救医疗服务无缝衔接。加强医院急诊科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急诊绿色通道。对急危重症病人应先抢救、后结算,确保及时施治;根据急诊流量,合理调配急诊力量,适时配备急诊加强班。院内要组建24小时生命救援队,配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及时救治危重患者。

3、改进住院服务。全面实施以合理配置护士人力、实行责任护士制度、规范提供分级护理和整体护理服务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以“技能好、会沟通”为重点,尽快提升年轻护士技术操作能力和人性化服务水平。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为住院患者创造整洁、安宁的住院环境。推行住院服务中心化,为住院患者提供陪检等服务,方便住院患者。认真落实出院患者电话随访制度,出院患者一周内电话随访率应达到95%以上。

4、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5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要尽快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教育并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升医疗质量。依法加强执业准入和监管,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强化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和手术分级管理,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手术能力和权限审核,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越级手术现象。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制度和机制,及时、完整、如实、准确上报质控信息。加强重点科室、部门建设与管理,做到人员配备到位、设施设备配套、技术水平过硬、管理科学规范。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2、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进一步落实“三合理”规范,坚持因病施治,重点落实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导原则和规范,加强对抗生素尤其是三线抗生素临床使用的检测。一类手术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三线抗生素使用率等指标保持在全区较低水平。继续开展医务人员“三基”抽考。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治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3、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贯彻落实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全区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要点》(宁卫党发[2011]10号),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大力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建立医患沟通责任人制度,住院患者主要由责任医生、责任护士负责沟通,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由主刀医师沟通,门诊患者有接诊医师负责沟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医师定期考核和不良行为记录等制度,加大医院巡查和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严肃执业纪律。

3、坚决杜绝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强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健全内控机制,严格统方权限和审批程序。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