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4:37

创新意识概念篇1

数学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小学数学概念是社会实践中有关数学现象本质的反映,小学生只有很好的理解掌握了有关数学概念,才能很好地、深入理解有关数学法则、公式,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概念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完整的数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见,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明智的选择、必然的趋势。创新意识就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创新意识是指他们有意识搞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做闻所未闻得事情,学生只要有点新意识,新思想,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之为创新意识。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1 在概念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立志创新

首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概念中,被5整除的特征能类推被3整除的特征,在学生反复探索的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受阻时鼓励他们,观察发现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例如:三根小棒能摆几位数?一位、两位、三位,怎么摆都能被3整除,而5根小棒怎么摆也不能被3整除,即不是3的倍数,促使学生在发散过程中寻求规律,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来。

其次,设置悬念,重点抓住思维从问题开始。例如:24÷3=8,24和3的末尾同时添上相同的无数个0,商怎样?这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

首先,创设愉悦的人际关系,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畅通无阻,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人的心理水平只有高涨时水平的一半。这要求必须改变教师的观念。

其次,创设环境。比如:学习“倍”的认识,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摆几个,要让学生自己决定,而第二行摆圆片必须是三角的二倍,这也是开放性练习,这样开放性的练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摆出以后,如果第一行分别摆3、4、5、6、7、8、9等,就会促使学生在发散过程中寻求规律,这是营造氛围。又如:教学“分数意义”时,先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去看书,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达的能力。这里关键是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相互交流与影响。

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并组织思维碰撞,通过自己的操作以及判断、交流,理解并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在实践中去感悟分母、分子的意义。三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时,从不出现具体数量开始到出现具体数量,再从数量小发散到数量大等,沟通具体数量和相对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刻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含义。四是: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均是在问题中产生,都是因为需要而产生,分数意义的抽象、总结水到渠成。

3 在概念教学中促使学生掌握创新方法,逐步学会创新

创新教学是由教师创新性教,学生创新性学两部分构成的,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性教,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首先,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这两个图形以后,教师准备两种不同规格的小棒各8根,让学生分别摆长方形、正方形。其次,在概念熟练运用中,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也就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推陈出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待分析理解问题,不墨守成规。由于小学生年幼,缺乏实践经验,其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出现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不断取得教训的过程,对此,教师应以鼓励引导为主。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问难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内容转化成问题,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问出来,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兴趣。例: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看书质疑,划出重点内容:约数和倍数一般指自然数,不包括零,生问:为什么?师答:你们学最小公倍数时就会学到,约数倍数为什么要在整除的前提下,因为他们是相互依存的。0÷1=0叫不叫整除,0能被任何自然数整除,只是0不能作除数。例: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应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四个项,两个内向之积等于两个外向之积,凡是探究的教师要点拨的不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概念。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的后项为什么不是零了?又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分组量线的长度(40厘米),让学生讨论:怎样量?有3种量法:①两个格尺加一起量40厘米,②把线折起来量20厘米,打开就是40厘米,③用格尺一段一段地量,这样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有助于对“厘米”的深化理解,有助于把课内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5 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出示图。

创新意识概念篇2

内容摘要:新服务开发流程前端阶段是新服务开发的起始,决定着新服务开发的方向和效率。本文对新服务开发前端阶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企业服务开发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服务开发前端阶段

服务概念的定义

在服务设计和新服务开发文献中经常会提到服务概念这一术语。各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服务概念进行了定义。Heskett(1986)将服务概念定义为企业希望顾客、员工、股东和债权人能够感知到的服务。edvardsson和olsson(1996)提出服务概念是服务的原型和服务活动的写照,并将服务概念定义为企业对顾客欲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如何被满足,企业为顾客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具体描述。Lovelock(1999)等将服务概念分解为服务营销概念和服务操作概念。服务营销概念描述了顾客可以从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服务操作概念描述了服务如何传递给顾客。Johnston和Clark(2001)认为服务概念包括服务操作概念、服务体验概念、服务结果概念和服务价值概念。服务操作概念描述服务如何被传递,服务体验概念描述顾客对于服务的直接体验,服务结果概念描述顾客得到了什么利益,服务价值概念描述了顾客感受到的利益与享受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国内学者蔺雷和吴贵生(2007)提出服务概念是指服务的原型,即能够为顾客创造和传递效用和利益的服务及各种子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对顾客需求的描述;通过相应形式的服务内容或服务包的设计满足顾客需求的方式。总之,服务概念是服务设计和开发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服务概念由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而产生,并需要与企业的战略和竞争意图相一致。

服务概念开发的流程

(一)创意产生

服务创意产生的重要目的就是在识别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具有很大潜力的新服务创意。从内部上看,新服务创意的来源可以是营销部门、高级管理层、其他管理者和员工。特别地,第一线员工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第一线员工在服务过程中需要与顾客直接交流,这样就使得员工在与顾客的日常接触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企业能够深入了解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市场动态,同时也是新服务概念产生的重要源泉。一些服务企业也认识到了员工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它们越来越注重开发员工的知识和创造力,如柯达和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促进员工交流和沟通的创新系统;同时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也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从外部上看,新服务创意的来源可以是顾客、竞争者、管制放松和外部专家。特别地,顾客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外部来源。matting,Sanden和edvardsson(2004)提出:从开创性和顾客价值来说,顾客的创意比专业服务开发人员的创意更具有创新性。martin和Horne(1995)指出在创意产生阶段,顾客信息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此外由于服务的易模仿性,竞争者也被认为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例如,teixeira和Ziskin(1993)提出接近80%的银行认为同业竞争者是新产品创意的重要来源。

在理论与实践中也形成了许多概念或创意开发方法(杨德林,2006),有思维法,包括主体促进法、思路扩展法、水平思考法等;协作法,包括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等;分析法,包括问题分析法、需求分析法、属性分析法等;系统法,包括tRiZ方法、创造力模板法、QFD方法等。

(二)创意筛选

服务创意筛选是新服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众多服务创意进行筛选,以评选出符合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和自身能力的服务概念的过程。服务创意筛选,需要构造适当的指标体系并选择合适的筛选技术。概念筛选可以使用定性或定量标准。大多数服务企业都使用正式的筛选程序,其中利润、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估计也常用作筛选的标准。一些企业还将新服务对企业形象的潜在影响作为特定的筛选标准。Kelly和Storey(1999)通过案例研究,将概念筛选标准概括为:财务表现、市场表现、特定管理输入、战略计划和可得资源等五项指标。财务表现主要是指成本、回收期、利润、收入等方面,市场表现包括市场利益、顾客需求和同业竞争等,特定管理输入包括用户评价、产品经理输入等,战略计划包括与企业计划的适合性、与整体战略的适合性等,可得资源包括系统能力、传递能力等。

此外,企业总体战略、服务创新战略目标和更具体化的新服务开发管理目标,都可能成为创意筛选的标准。关于创意筛选标准的选择,主要考虑:新服务开发目标兼容性、可能构造的服务产品的独特优势、成本、可能的系统协同效应、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约束以及具体服务行业的特征因素等几个方面。

关于创意筛选方法,Rochford(1991)提出常用的筛选方法有分级法、清单法和分值法。ambler和Styles(1996)发现服务企业最常用的筛选方法有顾客筛选、运营筛选、战略筛选、技术筛选和市场筛选。总之,在创意筛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多必须考虑取舍的因素,这使得筛选标准的制定成为一个难点。因而现在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创意筛选标准。因此,普遍的服务创意筛选标准的设立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概念开发

服务概念是在服务创意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服务创意的概念化,将创意变得更加具体化、结构化。根据edvardsson和olsson观点,服务概念是服务的原型和服务活动的写照,并将服务概念定义为企业对顾客欲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如何被满足,企业为顾客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具体描述。同时,一个典型的服务概念应包括对新服务的描述,采用新服务的原因,新服务特性利益的概述和继续开发的合理性。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服务的特性,在进行服务描述时不仅要关注核心服务,还要关注附加服务。核心服务是服务企业向顾客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附加服务包括便利和支持。便利是为让顾客使用核心服务而附加的服务,具有方便核心服务使用的作用。支持的作用是增加服务的价值或者使企业的服务同其他竞争者的服务区分开来,它经常被企业作为一种差别化战略而使用。

(四)概念测试

概念测试具体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顾客对新服务创意的理解程度;顾客对新的服务概念的接受程度及喜好点;新服务能让顾客感受到哪些特别好处,符合他们尚没被满足的需求。通过概念测试可以看出顾客的认可程度,征求顾客意见,不断对新服务概念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概念测试阶段中可以采用定性测试与定量测试两种方法,但与定量测试相比,企业可能更偏向于定性测试。同时,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加入到概念测试中。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概念测试,如客户调查、目标组调查或测试目标市场对新服务概念的反应等。

综上所述,服务概念的开发是新服务开发获得成功的基础,同时又是难点。服务本身的无形特性决定了服务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难以明确表达,也不具有新产品开发中可以触知的产品原型。因此,服务企业要对顾客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尽量准确地表达服务概念的内涵,减少抽象性,使新服务开发具备坚实的基础。

企业新服务概念开发的建议

明确新服务概念开发的原则。企业进行新服务概念开发须明确和坚持以下原则:概念开发需面向市场,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坚持战略导向,树立基于资源、能力和技术积累的新服务开发理念;尽可能采用集成化新服务概念开发方法。

新服务概念开发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结构。新服务开发组织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系统,较高的管理权利,充分的决策自等。总的原则是使新服务开发能快速、高效地进行。新服务创意或概念构思来源于多个方面,这表明有效的新服务开发应该是多部门集成式的、跨职能的团队开发。基于此新服务概念开发的组织架构应充分体现组织的支持与承诺、高层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企业内部合作和相互支持、快速的概念筛选决策和有效的信息沟通等要求。随着新服务开发项目复杂性越来越高,其沟通和协调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建立专门的项目小组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倾向的项目管理方式。此外,多功能团队是将企业服务战略规划转化为商业收益的枢纽,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和服务开发的顺利实施,因此如何加强对其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注重顾客需求和顾客参与。顾客需求的识别决定着服务概念开发能否成功,因此,在概念开发阶段能否有效识别顾客需求决定着整个开发项目能够成功,同时满足顾客需求的理念也应贯穿在整个服务开发过程中。只有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服务开发战略,才能生产出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服务。同时,顾客参与新服务概念开发减少了该阶段的模糊性,使该阶段活动更准确、更清晰。

注重员工培训、培养创新文化。企业新服务概念开发是企业业务层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感悟、预测、分析进而产生新服务概念的活动,这个活动流程的效率与企业的制度和创新文化导向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要关注员工的知识学习,积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形成知识共享,培养良好的创新氛围。综上所述,新服务概念开发是新服务开发的重要起点,对新服务开发的最终成功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新服务概念开发的研究文献很少,这也凸显出未来该方面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LovelockC,VandermerweS,LewisB.Servicesmarketing:aeuropeanperspective[m].London:prenticeHalleurope,1999

2.JohnstonR,ClarkG.Serviceoperationsmanagement[m].Harlow,UK:prenticeHall,2001

3.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创新意识概念篇3

1核心概念的特性核心概念(bigidea)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这里的概念(idea)是表示对观察到的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它和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概念含义是不同的。日常概念可以是不需要基于实证的某种想法[1]。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2];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3]。核心概念具有以下特性。

1.1核心概念具有广泛解释空间由于核心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关系,它能对很多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既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闻到花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金属可以拉成丝,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核心概念不仅能对很多所观察到的现象提供解释,而且能对原来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作出预测,如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认识,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m.Gell-mann)和茨威格(G.Zweig)预测了夸克的存在。再如,依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概念,当我们观察到某植物茎叶表层有一层保护蜡膜,叶为刺状,会推测它是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而且还可以预测它的根系会很发达。

1.2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具有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是核心概念,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核心概念,如“科学认为每一种现象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原因”[1]。而有的关键性概念本身就蕴含思想方法,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学生学习所有化学物质的思想方法。1.3核心概念具有统摄性由于核心概念是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事物与现象的大概念,它必然可以统摄其他的下位概念及相关事实,使它们成为有结构的整体。例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可以统摄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有关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概念,也与物质的特性、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概念形成联结。

2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

2.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重要的不是知道了多少事实和规则,而是能够把所学迁移到真实情境中,面对问题能够作出有依据的判断和决策,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由于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解释空间,所以它是可迁移知识。运用核心概念可以解释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能对新情境、新问题作出预测,因此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它们可能成为学生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如要获取性能更佳的材料,其分析思路是改变现有材料的结构以获得所需要的性质,仿生合成新药等亦是运用以上的思想方法。从认知发展角度,如果学习重心是“事实”或“现象”的了解与记忆,那么这种认知是低水平的;相反,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则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特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发现一般性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理解、解释其他现象。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能够认识“为什么———原因、条件、目的、理由”、及“会怎么样———结果、影响、作用、意义”,还能够知道“如何做”,从而将学习引人深层思考和赋予意义与价值的方向。

2.2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把握学科的结构就是指对本学科实现了理解,也就是说,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相关的事物有意义地联系起来[4]。由于核心概念是某学科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它们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关注核心概念理解的教学就是关注学科本质与学科结构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2.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业负担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不能承担之重,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要覆盖课程与教材中的所有知识内容,让学生记忆尽可能多的事实。为了面面俱到,教师不得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在不理解的状态下机械地练题,不会就模仿,忘记了再训练,反反复复,曾经有一位老师把一张中考试卷让学生练了4遍,这样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课业负担可想而知!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知,核心概念可以统摄事实与概念,使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被组织成块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因此通过核心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学生是容易记忆的,而且这些知识因核心概念而凸显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那么这些知识更加不容易忘记。又因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教师只要选取可以支持概念理解的典型事实,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在这些关键内容的理解上,就可以达到“少即是多”的教学境界。

3如何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

3.1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不同、理解层次也不同。各学科应该联动以从整体角度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与结构,因为某些核心概念是跨学科的,如“当事物发生变化或被改变时,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个核心概念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学习中都会涉及。温•哈伦提出了核心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是[1]:(1)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他们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2)提供一个基础以帮助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3)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回答或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4)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反映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温•哈伦据此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上的14个核心概念,但并没有提出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层次与内涵。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构建出学科核心概念发展体系是摆在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3.2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组织教学单元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组织教学单元有2种方式,一种是先选定核心概念,然后依据核心概念选取教学素材以组成教学单元;另一种是分析教材内容,区别事实与概念,再把这些事实和概念与某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下面举例谈后一种。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有以下内容:课题1介绍了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课题2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的反应,给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课题3介绍常见金属矿物、铁的冶炼、铁的腐蚀和金属资源的保护。通过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关系图,即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合金的成分、性质等是事实性知识,其上位的是金属和合金这2个概念,这些事实与概念可以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个核心概念相联系。当确定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个核心概念后,我们会发现学生先前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的相关知识也纳入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自然地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创新意识概念篇4

关键字:概念书籍;创新思维;审美教育

一提到书,都会想到书店里一排排整齐的印刷品,它是记录知识、传递信息的印刷品或出版物。而书籍装帧的形式,也是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演变过来的,期间经历了结绳记事--刻画(甲骨文)--手抄--印刷等,在当代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记录。

然而现阶段人们感兴趣的所谓“概念书籍设计”,则是一门培养我们将书籍艺术形态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启迪教育的课程。强调视觉艺术的概念书籍设计,目的是启发积极的创新性思想、思维意识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概念书籍:

一、概念设计的含义

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

以某种“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可谓是有紫红名副其实的概念设计,如同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概念车”、“时装表演”那样。概念性的设计是向人们展示设计人员新颖、独特的构思,更多地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尽情甚至夸张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什么是概念书籍

概念书秉承了概念设计的含义,运用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书籍与众不同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是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更要体现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也要在创意中表现一定的哲理,对文化或设计的切身感受。形态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演绎为视觉化形态或阅读方式,也可以在视觉语法中延展意义,运用图片表达而不是文字,将书籍真正变为“图书”。图像可以为卡通、漫画、时装、汽车、家居以及旅游等,在视觉的盛宴和享受中让读者忘却文字的必需。但这些插图却不同于传统的连环画,连环画是根据文本的内容对文字的注解和描述,而概念书籍的主角是“插图”,文字大多是去的配角。

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书籍的封面设计,而是一个多侧面、多因素、多层次、动态的系统工程。卡夫卡曾说过:“艺术家试图给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过这种办法改变现实。”所以现代概念书籍设计师要将思维打开,吸收传统的良性因素,大胆地学习和采纳现代设计理念,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方式来不断提升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位。

三、教育学院的概念书籍课题研究

现代学院教育及课题研究讲述的概念演绎为要概念的书,将书的理念各异化,利用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和手法,不再以具体的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而是让人们从书中得到与一般传统书籍现象相反的阅读体验,得到更多的是视觉信息,从而达到视觉的享受和翻阅的。当形式有了姿态,它就立刻鲜活起来,一本普普通通的书,会因之活泼生动,使人爱不释手。当形式有了姿态,它也就有了生命。它会和读者交融,也能发出情感的信息,同时也就使书籍产生了主动的态势,伸出了它灵敏的触角。书籍设计中同样蕴涵着艺术的各种概念。

概念书籍设计课程的进行建立在探索性、未来性、实验性基础上,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书籍设计的概念性表现,针对书籍设计专业的同学,注重前瞻性与观念性的思考与创造,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之上,探索设计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设计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也不例外。针对学生尽力引导全方位释放自我能力,于是探索、思考和进步,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创意点和崭新的视觉表现。去用心体会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传达?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设计要指向未来?于是同学们试着把自己放进书籍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让灵感释放,创想,成长。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设计必须创新。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线程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例如德国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一种创新精神,他们注重艺术本质-即个性化和“创新”研究,学生们相当注重表现,而忌讳被人说成类同。因此对于现代教育学院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具有时代感,在自己的作品中尽量体现时代文化的视觉质感。

创新意识概念篇5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生物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5-01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等人就提出了概念图理论。他认为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信息的处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改善学生学习效率。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可以理解为不断学习新知识复习学过知识的过程,通过概念图不仅可以实现快速的掌握新知识,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加深对高中生物的概念的理解。而且高中生物概念繁多,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获得好的复习效果,关键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使教和学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同步发展。

一、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概念图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概念图合理的运用可以作为教师有力的教学工具,促使教师准确的把握生物教学中各类知识的相互联系,定位各类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分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整体的生物教学体系和知识框架,并不断在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思路,使得生物课堂更加便于理解,贴近学生们的思维。

2.概念图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高中学生无论在学习过程中和复习过程中都可以运用概念图,将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和概念链接起来,通过贯通各类知识的联系不断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使得原来不清晰或模糊的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化,将零散的知识连成一片。

3.概念图作为促进交流合作的工具

运用概念图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学生们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协作,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还可以请教老师,共同来解决难题。这样就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养成,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

二、概念图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授课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帮助理解新知识

在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很多难懂的知识或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构架或体系,让学生们了解某个概念或哪部分知识在这个章节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并且通过概念图的展示让学生们更为深刻的理解新知识,从而避免传统罗列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们通过文字与知识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们对知识更加快速的理解,从而了解知识中的发声原理。对学生们新知识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2.在课后复习中唤醒学生对知识整体内容的记忆

高中生物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如果运用合理的方法去复习知识,就成为能否吸收和消化知识的重中之重。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知识的大体内容以及原理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时候就需要合理的运用概念图唤醒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再升华,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更加灵活和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运用。例如,光学作用的发生过程这一概念图,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们可以快速的唤起对图中各个知识点的记忆,这种复习方式更加快速更加方便。而且进行合理化的图形绘制,可以消除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乏味心理,更好的提高学习热情。

3.合理运用概念图帮助师生准确自我定位和评价

概念图的另外一大功能就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估,还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定位。概念图的这种作用可以有效的帮助改善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对于课堂整体效果的把握是十分有益的。此外,概念图还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自我定位,知识在学习后,很容易被遗忘,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主线来将知识链接起来,在脑中认真的回忆或在纸上多写几次,这些办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知识内容的分析和知识结构的概括来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中对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了更新的体会。

概念图的自我定位和评价功能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概念图反思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这样可以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克服教师授课中的不利因素,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生物整体学科的理解。

4.通过概念图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理的运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例如,学生们在学习蛋白质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概念图给学生设置a、B、C、D四个目标,通过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来引导学生们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再通过提问,来指引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概念图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技能或策略,可以通过让学生们了解高中生物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来达到高中生物教学举一反三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们将零散的知识“组装”为系统、有层次、有结构的学习框架。本文通过分析概念图在课程教育过程、复习过程中如何使用,概念图如何实现自我评价以及如何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创新能力阐述了概念图如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进而实现高中生物教学中每一层次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总之,概念图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由浅入深、个别化学习的需求。它改变了死记硬背学习生物知识的观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敏.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结中应用的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2]曹玉民.概念图――化学学习的有效工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

[3]吴君民.高中生物学概念图的初步研究与应用[J].网络科技时代.2008(19)

[4]蒋霞,徐慧,杨锦天.概念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4)

[5]李欧.例谈概念图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0(08)

创新意识概念篇6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或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因此,隐喻研究的焦点不再停留在语言层面,而转向了认知,关注人们“用一个认知域(mentaldomain)对另一个认知域进行概念化”的过程[3]。“隐喻”一词的意义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意味着“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常常会成第11期黄华新邱辉: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为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假设,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指出:“西方哲学关于知识的独特方法,对组织理论学者的知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尔学派将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被知物截然分离,由此形成了一种组织即‘信息处理’机制的观念。按照这一观念,组织只是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适应新的环境”[4]。这意味着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源于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观,主客体分离的笛卡尔传统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管理理论假设: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与西方哲学的传统不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在日本人的思维中,人们几乎看不到笛卡尔式唯理主义的东西。可是,在那里确实存在结合了佛教、儒学和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日本’式认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及自他统一’等特征的知识传统”[4]。基于这种传统,“组织”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由内而外地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以便重新明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对所处的环境进行了重新塑造”[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识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隐喻。而组织隐喻上的这种差异,往往会使我们过多地关注各种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不同侧重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意识到,“我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两种观念相互补充的思想基础之上。我们主张,任何适当的知识创造理论都必须包含两种观念中的各种要素”[4]。这暗示着西方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东方知识管理理论是有共通和互补之处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建构始于对“知识”的概念化。正如安德森(所说,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我们如何给“知识”下一个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5]。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回到不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的源头,重新考察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思考和探讨“知识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进而深入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互补性。

1.1知识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6]。但是,概念系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进行分析呢?认知语言学家于是就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通过对语言表达的全面观察来窥探概念系统的秘密。因为人类交际活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与影响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就可以成为研究概念系统的重要依据[6]。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隐喻的认知研究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例如,关于“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些表达:“你在浪费我时间、“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你需要安排好你的时间、“生病耗费了我大把的时间等等[6]。在这些表达的背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概念隐喻:“时间是金钱6]。这意味着,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将“时间”概念化为“金钱”,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认知上的映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概念隐喻的存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的隐喻表达。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中,隐喻性的表达随处可见,如“知识库存”、“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分配知识”、“传递知识”、“知识演变”、“知识流动”等等。这些与“知识”搭配的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

1.2同中有异的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较早对“知识”进行概念隐喻分析的是乔纳森•赫伊(JonathanHey)。他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常被隐喻性地概念化为“固体”和“液体”[7]。但真正从隐喻认知角度对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文献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安德森[5][8-10]。安德森[8]运用概念隐喻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了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的《工作中的知识》(2000年,第1章)与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日本知识管理专家)的《创造知识的企业》(1995年,第3章)中涉及的概念隐喻。在有关“知识”的定义性表述中,95%以上是隐喻性的,而且涉及到22种不同的隐喻,例如,"Knowledgeaswater"(知识如同水),"Knowledgeasseed"(知识如同种子),"Knowledgeassoil"(知识如同土壤),"Knowledgeasaship"(知识如同船),"Knowledgeasaperson"(知识如同人),"Knowledgeasacontainer"(知识如同容器)等等。•1699•科学学研究第32卷这22种隐喻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Knowledgeassomethingphysical(知识如同客观事物)”、“Knowledgeasawave(知识如同一种波)”、“Knowledgeasalivingorganism(知识如同有机体)”、“Knowledgeasthoughtsandfeelings(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Knowledgeasaprocess(知识如同过程)”以及“Knowledgeasastructure(知识如同结构)”[8](见图1)。图1美日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概念隐喻的分布对比①①该图根据安德森(2006)中的数据重新制作。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使用最多的概念隐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知识如同客观事物”(59%)、“知识如同有机体”(25%)及“知识如同结构”(6%);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有:“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31%)、“知识如同客观事物”(29%)及“知识如同过程”(23%)。两者都高度认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这一概念隐喻。在西方知识管理文献中,“知识如同客观事物”实际上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子概念隐喻,分别是:"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Knowledgeasassets"(知识如同资产),"Knowledgeasproperty"(知识如同财产)[5]。第一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物流话语”中,让人们更关注信息交流技术、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因此知识的储存、分享和分布也就成了知识管理的重点。第二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会计话语”中,认为知识是可以控制的,知识是可以带来收益的,生产知识的成本是可以测量的等属性均被凸显了出来。第三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法律话语”中,强调了知识的所有权、知识的价值及知识的排他性等特征。这三个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知识看作一种东西或物质,即物质化的过程(thingification)。通过这种物质化的过程,“知识”就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可以进行操控的对象[9]。

这种物质化的过程实际上与英美分析哲学以及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科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西方的哲学和管理传统也会对东方的管理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数据所反映的相同概念隐喻“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交流在某些方面所形成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两种基于不同认识论传统的知识管理理论对于知识的理解仍有共识,另一方面也将为不同知识管理理论在未来发展中的互补与整合提供了基础。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上图中看出东西方管理理论在知识概念隐喻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进一步验证了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对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不同之处的判断。从泰勒到西蒙,在西方的管理传统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那就是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换言之,知识在他们眼里就是形式的、正式的和成体系的东西[4]。因此,欧美的知识管理理论更多的是关注显性知识的研究。相反,在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两个概念隐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两者不相上下。这就是说,在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那里,知识不仅被隐喻化为客观事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被隐喻化为主观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不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曾指出,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的某些方面,同时它也必然隐藏了那个概念的其他方面;它允许我们聚焦于某个概念的某一个部分内容,同时也会使我们忽略这个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内容[6]。这就是说,当我们使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知识”时,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我们可能采取的行动也是有区别的。再加上,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使用这些隐喻。因此,知识管理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需要知道那些潜藏在各种知识管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进而比较不同的概念隐喻到底凸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以概念隐喻"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为例,“资源”所具有的很多属性可以被用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然而,这个概念隐喻却无法涵盖知识所具有的非竞争性、非叠加性、默会性等属性;如果我们要凸显知识的这些特征,我们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概念隐喻[5]。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要形成对“知识”这样一个复杂对象的全面认识,我们需要借助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个单独的知识概念隐喻,而是一个概念隐喻簇。在这个概念隐喻簇中,某些概念隐喻属于支配地位,而另外一些则属于辅助地位。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

2、隐喻认知: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将暗默知识表述为形式概念的表出化过程是知识创造的精髓[4]。表出化往往是由比喻和类比所驱动的,利用充满魅力的比喻和类比,对培育创造性过程的直接投入非常有效[4]。这就是说隐喻认知在整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笔墨描述隐喻,但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即“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概念的创新”以及“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下文将结合隐喻认知的最新理论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2.1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隐喻的本质

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个事物[6]。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认知就是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原来有关类比、模型、比喻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纳入到这个统一的框架之中。不少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隐喻是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它不仅是科学活动的产物,而且有助于新的科学理论的创生[11]。野中郁次郎在《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一文中,直接引入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有关概念隐喻的观点,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概念网络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运用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出面向未来的知识[12]。在日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借助隐喻认知进行知识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本田、佳能、松下等公司是如何借助比喻和类比进行产品研发的[4](见表1)。正如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所感叹的那样,“对西方管理者来说,我们所使用的事例和比喻语言或许有些奇怪,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例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例子:‘汽车进化论’这个口号怎么会是一个新款轿车有针对性的设计概念呢?或者‘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怎么能够成为有意义的理想呢?虽然在西方管理者看来,这些含义晦涩的口号听起来愚蠢至极,但实际上对于日本企业创造新知识却是十分有效的”[4]。隐喻认知不仅可以被用来解决产品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解决组织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从网络游戏玩家的激励模式中得到灵感,将其用在改造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中,以解决公司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他们构建了一套类似于游戏积分管理的经验值管理系统,采用实时记录的方式,让所有员工犹如游戏中的打怪、做副本一样,完成自己的工作②。在游戏中,玩家靠经验值决定自己的游戏角色是否可以升级,在盛大的游戏式管理系统中,系统记录下来的经验值决定了员工能否加薪、升职。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盛大集团整个人力资源制度创新的背后就由一个强有力的概念隐喻“工作就是游戏”所启动和支撑。

表1产品研发中用于概念创造的比喻和类比产品(公司)比喻/类比对概念创造的影响“本田城市”(本田)“汽车进化论”(比喻)暗示乘客空间最大化乃是汽车终极发展的方向,创造了“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的概念球形(类比)暗示在最低表面积下达到最大乘客空间,创造出“高而短型轿车(高个小子)”概念微型复印机(佳能)铝制啤酒罐(类比)暗示制造便宜铝制啤酒罐与感光滚筒之间的类似性,创造了“低成本制造过程”的概念家用烤面包机(松下)饭店面包(比喻)大阪国际饭店面包师(类比)暗示比较可口的面包,创造出“麻花面团”的概念隐喻认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通过将两个在语义上相距很远的概念放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对事物和问题的新的洞见。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隐喻认知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新的概念。其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有价值的隐喻性表达,经过深思熟虑后,常常会建构起一个如莱考夫所说的概念映射结构。这个映射结构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即始源域S和目标域t。该映射结构是类比推理的基础,其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3].”分别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和目标域集合t上的任意论元列表;R表示n元属性,它可以表示一种属性,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a是迁移算子,用于产生新的结论。整个公式的意思是说,认知主体基于两个概念域在,Rk-1等属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导出目标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目标域t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属性Rk,…,Rn的,但通过基于结构映射的类比迁移,获得了这些新的属性。概念的创新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由于长期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科学语言严格局限于字面意义和逻辑的、精确的以及可以证实的特征层面,传统上认为科学话语必须是一种完全透明的零度修辞的话语,并期望将科学理性重新建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11]。因此,隐喻被严格地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受到这种科学传统的影响,隐喻认知的价值在传统管理学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但是,随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的兴起,我们相信,隐喻认知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价值将被重新发掘。

2.2隐喻认知与知识传播

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安达信公司曾经提出一个导入知识管理实际执行的公式:Km=(p+K)s[14]。其中,Km指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K指知识(Knowledge),“+”指it科技,S指分享(Share)。梁林海和孙俊华[15]对该公式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p包括了扮演着知识的生产者、共享者、传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人员;K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在组织的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主要指知识管理中所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它们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和催化剂,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技术与人的有效结合,促进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至于S,他们认为共享的组织文化是有效知识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安达信的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系统模型,反映出了知识传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内容、渠道和语境。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将知识分为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16],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且被知识管理理论与研究领域所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暗默知识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它难以进行形式化,也难以进行交流;相反,形式知识,就是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或系统性的符号做出表征的且能进行传递的知识[4]。对于一个传播系统而言,如果知识是形式化的(explicit),那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传播渠道的建设。然而,如果知识是暗默性的(tacit),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让难以表达的暗默知识转变为可以表达的形式知识。野中郁次郎指出,将暗默知识转变为形式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隐喻[12]。但是,他并没有解释,隐喻是如何使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成为可能的。借助符号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见图2)。17]一个符号由符形、对象和概念域(符释)三个部分构成。符形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另一事物的东西;符释是符号形体在接受者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东西;对象就是符形所代表的那个事物。当某一认知主体在与对象1的互动中,获得了暗默知识,但没有现成的符形与之对应。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以直接表达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同样具有属性的概念域(即概念域2),然后确定与概念域2相对应的符形2,最后就可以生成隐喻性的表达“符形1是符形2”。这个相似联想的过程可能会激活多个具有某一特定属性的概念域。这时就需要考虑语用交际中的最佳个体关联原则和信息的协调性原则,以提高隐喻的可接受性[19]。

隐喻认知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都是普遍存在的,它通常以形式多变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20]。显然,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暗默知识包含技术与认知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涉及秘诀、手艺以及技能等内容;后者集中关注“心智模式”,指的是人类在内心通过构造和运用类比来创造世界的运作模式[4]。心智模式是指个体认知系统所建构的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内在表征[21]。这种内在表征,如认知图式、范式、视角、信念和观点,是个体过去所体验的现实世界在自己头脑中沉淀下来的假设与印象,它对个体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界定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层面的暗默知识传播就会涉及到组织的文化传播。我们发现,很多组织的文化理念通常会直接以隐喻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海尔集团);“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新东方);“我们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管理是树,品牌是挂在树上的果子,细节是大树的枝叶,放弃细节就等于打完大树的枝叶,大树再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品牌”(JVC),等等。隐喻性的组织文化理念的表达不仅有意识地体现在高度凝练的企业宣传语中,而且还不时地体现在企业家的日常话语中。例如,“我们的B2C、C2C的市场很大,要抢占制高点”;“我认为互联网是跟美国同一起跑线的,相差就是两三年的时间”;“我们有很多的错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阿里巴巴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希望在工作中,在平时我们是朋友”;“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了,我们的这套东西,就会被很多企业学习,这个Dna传到别的机体里面,我们的灵魂才能延续下去,这可能要我们看得更遥远一点”。这些隐喻性的话语来源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内部演讲,涉及“做企业如同打仗”、“做企业如同体育比赛”、“做企业如同旅行”、“企业是家庭”、“企业是有机体”等概念隐喻。通过使用这些隐喻性的话语,企业家可以把自己心智模式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有效地传递给自己的员工。

3、结语

创新意识概念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创新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来数学中考试题的分析,以及本校学生在中考试卷中相关概念题中的得分情况的统计,越来越深刻地发现学生在考试中的一些与概念相关题的失分,这与我们数学教师对概念教学理解上的偏差和教学方式的不当有直接原因。笔者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在当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不以学生为本,只为教学需要讲解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动机;2.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只是“记忆式的学习”;3.对概念的内涵缺乏重要的感性支撑,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单一;4.学生缺乏对概念的准确表述的机会,缺少辨别和比较,教师直接给定义或逐步引导、添加词语来进行定义的现象普遍;5.数学教学中存在“重计算和证明,轻概念”、“重形式,轻实质”的观念,不重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以上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应引起我们全体初中数学教师的关注。因此,研究和探索“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数学概念创新教学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开展教学创新的主阵地。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应突出在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概念教学观念的创新――以学生为本,创设适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需要”作用。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以学生为本,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当学生有兴趣,并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抱着希望时,就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做好了心理奠基工作。因此,传统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那些机械性地为学生堆积知识,简单地强记硬背与学生思维创新毫无意义的教学观念,应彻底改变。

1.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时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形式”即概念、法则、定理及其纯文字叙述,“实质”即以上对象的本质与应用。根据新教材特点与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应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概念的定义形式不必花力气去钻,对一些纯文字叙述较繁的法则、定义不必要求学生背诵,对一些较深的理论不必去深究,但对其实质性理解,如问题的发生方式、过程应用等则需多用时间与精力,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多思考。下面举4例加以说明:

(1)代数式教学。教材采用了列举方式定义代数式,教学时教师不必去下繁琐的代数式定义,而应该从不同形式的式子中,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代数式。

(2)方程教学。新教材从两个方面实行了淡化处理:一是定义,二是方程同解原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从解方程中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而不必在解方程时强调解的理论依据及解方程的实际操作程序。

(3)乘法公式教学。只要加强对字母a、b的理解,而不必花大力气去记纯文字叙述。如平方差公式(a+b)(a-b)=a2-b2,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左边两个括号内项的特征:两个相同项,一对相反项;而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相反项的平方。抓住了这个实质,就透彻地理解了这个公式。学生对形如(a+b-c)(a-b+c)等形式的题,也会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答。

(4)平行线判定的教学。新教材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作为公理,删去原教材中的同一法证明,代之为“实验几何”的操作。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较多的填空、说理题进行实质性训练,强化学生对这一较深理论知识的认识。

2.抓住初中数学概念特点,创设适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宜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导入很重要,导入恰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创新出了以下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方法。

(1)利用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闻,创设愉快的乐学情境。许多数学概念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诸如祖冲之求圆周率,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现二项式系数的规律得出“杨辉三角形”比外国数学家巴斯卡发现这规律要早得多,古印度国王社拉姆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塞萨的故事,菲波那契数列(兔子数列)、费尔玛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数域的扩大、非欧几何……这些实例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懂得数学的海洋是浩瀚无垠的,激励他们为科学而献身。这些实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趣闻,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看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某位教师是这样开场的。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句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的开场话,把学生深深吸引着)伟大的数学家笛卡儿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板书:笛卡儿)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板书: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是这一梦境的作用,又一门新型数学――解析几何诞生了。(学生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着,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达到创设适学情境这一目的。)

(2)利用实际问题,启发概念原型,创设教学情境。数学概念大多从实际问题抽象而来,因而多可寻到实际背景。现行教材中大多也从实际事例引入概念,所选的素材以数学对象为主,在教学中若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熟知的现象入手,挖掘出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反映概念本质的内容,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概括,甚至去创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更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下列这些例子:

例1:平行线的概念,可先列举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日常生活中诸多不相交线的实例,找出它们的共性,使学生形成初步印象后,再抽象成两条直线,由相交时逐渐移动一直线变成不相交,从而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

例2: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某位教师是这样引入的:一辆汽车从东方大厦出发,沿公路向南行驶3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3千米,问现在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学生当然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这个实例像小辣椒,诱发学生的胃口。教师趁学生已构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切入新课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3.正确地处理好“做与说的关系”,在做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

“做”就是结合数学概念的特征,通过做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做一些演示实验,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分析实验中暴露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在“做”中自然形成数学概念。“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说”,二是学生的“说”。教师“说”在知识的发生点、疑难处;学生“说”则在解题思路,概念、法则的理解。“做”是为了“说”,“说”是对“做”的升华。教学中,应强调“做”了再“说”,先“做”后“说”。但实际上教师往往轻视“做”,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了之后,学生才有机会“做”;而在“说”上,教师又最容易忽视学生的“说”。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克服的两种现象。

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节,通过让学生分析三角形、圆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后适时提出问题:“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的概念”。

(二)概念教学内容的创新――依托教材,取舍有度,落实双基。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只能是教学和学习的依托,而并非教与学的全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整齐划一,过于系统严谨的教学内容体系,制约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创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对教材的完全依赖及照本宣科的做法。

1.重视教材,提倡“咬文嚼字”,避免“概念不清”,反对强记硬背。

初中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后文知识的陈述多以前文知识为基础,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特别是数学概念每一字一句都十分严谨。提倡“咬文嚼字”,并不等于提倡死钻牛角尖。学生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应当以宏观把握为主,即掌握落实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及方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数学概念是建立法则、定理的基础,自然也是计算和证明的基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许多毛病和错误常常与“概念不清”有缘。为了把概念讲清、讲活,使学生能理解、能表达、能应用,可采取“欲进则退”的策略,先把概念讲授的起点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上去,然后,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掌握住活生生的概念。再在这个基础上强化本质属性,注意概念间的区分,加强概念的直接应用,使其坚固。相反,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肯后退一步,就只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得到的概念也只能是枯木朽枝。在这个基础上,过早地过渡到法则和运算,数学学习就将失去生机,概念不清的情况必将随时出现。

2.依托教材,取舍有度,边学边用,应用到位。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规律,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尽快地运用,不是完全学好了再用,而是边学边用,在学的基础上用,在用的过程中学,不断循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起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熟练的技巧。

有的教师讲课时,喜欢面面俱到。比如说,才讲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还没做练习,就对学生讲:因式分解要分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比如……;因式分解要分成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不能再有和差形式,比如……;因式分解要看在什么数系的范围内进行,比如……。期望在一开始就想把因式分解各方面问题都交代清楚,毕其功于一役,这是违反学生认识规律的。就像学生学游泳,事先讲点注意事项是需要的,但讲多了没用。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早点下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许会喝两口水,这时再叫上岸来,强调一下要注意什么,再让他们去实践。总之,学生没有实践,你讲得太多,他根本没有体会。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逐步引导,才能把他们的认识真正引向深化。

3.钻研教材,总揽全局,把握概念的层次性,层层推进。

由于人们的认识总是逐步深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初中数学教材对这些概念的阐述不是一次展开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有些概念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总揽全局,才能把握这种层次性。

例如:绝对值的概念,在初中由于学习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需要,引入了有理数绝对值的概念: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零的绝对值是零,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是一种规定性的定义,初中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很难理解它的意义。所以课本接着指出:“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学生通过数轴检验后,确信了这个断言的正确性,从而也就明白了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对于绝对值的概念获得初步的理解。

到二次根式这一章,课文又指出,把绝对值与开平方运算联系起来:“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这个数二次幂的算术平方根”;在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学生又看到,这不过是两点距离公式的特例。这样学生便由浅入深地认识到绝对值概念的层次性和多侧面性,从而领会了它的实质。

相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缺乏层次结构原则的指导,一个一个孤立地介绍概念,结果学生会在头脑里不分层次地罗列一大堆概念,把从属关系的概念看成并列关系。这样的认知结构不便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从而阻碍解题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按照概念的层次性组织教学,使学生逐步认清概念的等级性和多侧面性,既掌握概念的内涵又掌握概念的外延,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体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网络化。

(三)概念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课堂结构,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而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重点定位于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呆板、一成不变、过于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了。只有通过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创设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环境,改善课堂结构,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从而展现教学上的高效率、高质量。

概念教学要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就要在概念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应突出体现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即: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概念,而是结合概念自身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其思维能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挖掘原型,提出问题,自然导入。

数学概念大多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因而多可寻到实际背景。在概念教学中若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熟知的现象入手,挖掘出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反映概念本质的内容原形,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概括,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而且是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下面就初中数学第四册“函数”这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进一步说明。

对“函数”这节课,某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除课本中两个对应的例子外,增加一个身边的实例:你坐过摩天轮吗?想一想,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如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1)据图填表

(2)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针对实例问:在运动过程中:①对于给定的时间t是否一定有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②任何一个时间都有几个高度与之对应?学生对于这种身边的现象,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回答,且显得轻松愉快。然后指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明万有引力定理一样,我们也可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得出一个十分有用的重要数学概念――“函数”。(至此“函数”有了一个生活中的原形,何为函数?又如何从实例中得出这一概念呢?学生们带着问题,在期盼中进入下一阶段。)

2.揭示本质,自然联系,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对素材的选择或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简单的堆积,使联系也显得勉强,自然会影响到效果。对何为函数,不妨先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认识:(1)从字面看是设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2)用直观教具演示,如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刚才的实例。用直观教具可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并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接近了一大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得以培养。但需明确,直观仅是过渡的工具。(3)从摩天轮运动的特点看,它是一种具有①②特征的特殊对应,特殊在哪里?怎样把实例的特征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而形成数学概念呢?促使学生去分析,去寻找适当的数学语言表述,使学生去分析,去寻找适当的数学语言表述,使学生从直觉印象逐渐向抽象化、数学化过渡,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

3.聚焦信息,自然形成,培养概括能力。

概念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舍去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中与一般性无关紧要的具体内容特征,再加以概括,便成为概念。让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学习如何抓住本质特征,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实际生活现象数学概念化的过程,品尝数学家发明创新般地喜悦,有利于切实发展概括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及抓关键意识。

在教师适当引导下,让学生对实例数学语言化:记t=(时间),h=(高度),“在摩天轮旋转过程中”,记作“一种对应方式”。再由问①②概括本质特征:在摩天轮旋转过程中,(时间)中“任何一个”,(高度)中“都有唯一”。让学生表述,教师引导整理出正确完整的函数概念(培养概括的准确性),并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结构,找出关键字眼:在摩天轮旋转过程作用下,a中“任何一个”,B中“都有唯一”(有利于培养概括的敏捷性)。由此分析函数的特点并使学生看到数学概念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它离我们的生活并非太遥远,使概念的到来不会觉得大突然,也使概念成为可以感受到的,具有“真实”意义的、可自然接受的概念。

(四)概念教学手段创新――“投”“机”取巧,常见常新,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有效辅助实现教学创新。投影仪、多媒体微机等在辅助教学中也已经不再新奇,这些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主体化展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着独特作用。

1.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演示和过程模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牢固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结构,必须重视形象直观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具不能灵活变化,缺乏形象直观,可感性差,而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运算速度和高分辨率以及完善的彩色绘图功能,并可发音。利用计算机绘图,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向机器输入各种图形参数,使图形千变万化,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直观教具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学中,利用微机的绘图的功能的过程宏观化,直观可感,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概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分课堂演示和学生实践两种教学模式。课堂演示以教师操作为主,教师将已编好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网络传送到各终端屏幕,边演示边讲解,边提问边验证学生回答的结果正确与否。学生的实践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学习数学教材内容―建立数学模型―上机操作―归纳小结”的模式进行。教师通过教学网监测各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做得好的通过教学网络将其结果传送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让大家学习,对做得差的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下面是巩固初三平面几何“圆”的概念的一次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先通过校园教学网让学生复习画定圆(已知圆心、半径)的过程,在屏幕上画出一个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然后,通过提问,请学生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指出画法,并通过由教师操作验证的方式在圆上作下列图形:(1)过圆上一点a作圆的一条切线am。教师按学生的回答(让图标到达a点并转向与过a点的半径垂直,然后前进,再后退)操作即得到所求的切线。(2)过点a作圆的一条弦,使之与所作的切线成60°角。这个问题开始使学生感到为难,“成角”这个问题好解决,只须让图标再前进到达a点,然后转60°角就行了,关键是要图标再走多远才刚好到达圆周上,即弦长应如何计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草图,在假设已画出来的图中,若过圆心o作oe垂直弦aB于e,则根据圆的性质可知弦长aB=2ae,而∠aoe等于弦aB所对圆心角的一半刚好等于弦切角,则在直角三角形aoe中,ae=ao,当教师按这一结果操作在屏幕上果然画出了所求的弦时,学生们显得格外兴奋。(3)连结Bo。此时学生们积极思考,各提“连法”。有的提议用定位命令让图标到达图形中的相应位置;有的主张用转角再前进的方法。教师按其中一种方法操作,令图标顺时针转角后,再前进R,图标刚好到达圆心位置,连结成功!其余办法留给学生们自己去实践。(4)作出以aB为一边的半圆上的圆周角。学生又开始思考,一种办法是让图标前进R回到B点,反时针转角,即指向与aB垂直,然后按假设已画好的图中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长的算法,令图标前进R即达到C点,再令其顺时针转角,图标即指向圆心,只须令其再前进R,即可大功告成。另一种办法是让图标先从圆心到达C点,再连结CB,当然算法与前一种又有所不同,留给学生自己去作。教师演示完毕后让学生自己实践,要求画出同样的图形,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校园教学网监视各人的操作情况,对完成得好的及时将其结果传送到大屏幕上让大家观赏。

三、实施的效果分析

1.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途径与策略,培养了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概念、数学计算和几何证明学习的和谐发展。我们通过开设概念教学专题课程渗透,进行概念教学课外辅导、学生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概念教学活动形式,有效地开展学生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促进了学生数学概念、数学计算和几何证明学习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2.培养了学生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概念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能力和学业成绩。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在考试中同数学概念题相关的题得分得到增强,下面是对初三(3)、(4)班学生2004学年数学中考中同概念相关题的得分情况的一个调查统计:

从表中可看出,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与概念相关题的得分率明显比年级平均水平高。在2008年的中考中,笔者所任教初三(3)班、(4)班在升学考中取得可喜成绩:上线的5人中,最高分达118分,最低分也有109分,并且100分以上者达20多人。中考数学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3.教师的概念教学观念得到了初步转变。经过近一年实践,教师的概念教学观念得到了初步转变。实践教师自觉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相关知识,领会课改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打破传统的“重计算和证明,轻概念”的教学模式,着力改变学生的概念学习方式,让学生爱学、会学。同时,由于心理学与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师能不断地汲取相关的成功经验,不断地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少走了许多弯路,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劳动。在实践中,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客观上也为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做好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顾冷沅.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创新意识概念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75-01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总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和中心工作。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1增强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学生的概念形成是概念教学中的基本目标,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发现。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等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1.2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强,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2.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2.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想象、动手;特别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2.2探索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创新意识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意义高职英语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海霞(1977-),女,河南周口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21-02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其理论根据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作为奥苏贝尔重要合作者之一的诺瓦克教授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概念图的概念。

一、概念图的核心要素与关键步骤

1.概念图的核心要素。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核心要素。其中,概念又称节点,是广义概念,泛指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可用专有名词、思想、情感、教学或符号进行标记,并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箭头和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箭头可以单向,也可以双向。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性、概括性强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上层,特殊的、从属的概念置于下层,某一领域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来展示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等。

2.概念图制作的关键步骤。确定关键概念、概念排序、各级连接、反思完善等是概念图制作的关键步骤。确定关键概念,在概念图制作过程中,要选择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最先出现的概念作为“主题概念”,并用方框框起放在图的顶端。关键概念在整个概念图中是核心。概念排序,在确定关键概念或主题概念后,要在其下面依据任务需要及逻辑关系增加更多的具体概念,并依据概念的概括性进行概念排序。把概括性最强的概念置于顶层,依次向下。各级连接,给各级概念排好序后,建立概念间的深层次交叉联系。交叉连接需要发散思维,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此外,还要进一步拓展概念的数量,研究当前概念和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思完善,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会加深和改变,要随时调整与充实概念图,不断完善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概念图成为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力工具。

二、概念图的教学意义

1.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学习心理学把知识按照陈述性方式和程序性方式分类。陈述性知识用来表征知晓的事物、事情和观点,能使学习者了解并形成观点,构成思考和运用观点的基础。程序性知识是运用陈述性知识的知识,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和策略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依赖的。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需要通过激活才能成为程序性知识,因此,掌握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并不一定会应用或使用这类知识。概念图可以成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迁移的桥梁。概念图通过核心要素的确定及关键步骤的实施,促成一种中间知识类型――结构化知识。结构化知识是指在一个领域中如何把概念一体化并使其相互联系的知识,能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研究表明,拥有高水平结构化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很好的问题解决者。拥有概念图设计经验的学生在动手处理问题时,首先会把问题的相关要素绘制成草图,然后从中找出最具决定性的一点作为突破口,并以此为切入点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入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激活并迁移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动态化。

2.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工具。教学本身既是生态的,又是系统的。在这一生态式系统中,既有主体、客体关系协调的问题,又有主客体关系协调的工具、手段与方法的问题,还有一些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实现教育目的的相关环境因素。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一体化的过程。从教学环节上看,谁教谁学、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教的如何学的如何、如何评价与改进等都是教学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相互牵连的要素。概念图能够促进教学主体的能动性,能够通过绘制保证知识之间的迁移关系,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考察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和反馈教学。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概念图可以作为学习工具、教学工具、反思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

3.学习态度改善的有效载体。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情景和方法中,应用概念图策略会使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学习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获得知识策略,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体现出自我的意义。

三、概念图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和应用

1.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当前,我国高职的发展要求教师既要具有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又要具有了解学生、把握教材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开发课程与科研、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还要具有职业分析、服务社会、创新性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了一大课题。高职教师要想成长,就必须改变自我成长的方式和途径。概念图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把握自我成长的核心任务,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对高职英语教师而言,高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制定自我专业成长规划。“主题概念”是“现代高职教师标准”,在此基础上,反思“我有了什么”“我还需要什么”,设计一些途径来达到现代高职教师标准的要求,最后,在概念图中设计补救措施完善概念图。

2.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需要兼顾教学目标、学生状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并且要使这些方面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情况下,概念图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结合高职课程、教学及教材特点,高职英语具有课程综合性强、教学活动性强、教材主题性强等特点。课程综合性强是指高职英语课程大多需要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包括教学要求、企业行业岗位要求、公民教育要求等多方面元素。教学的活动性强,是基于高职教学的整体要求而说的,高职教学不同于体系化的学科本位教学,是一种通过学习者主动和全面的学习,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是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引导、检查和评价的过程,通过学习者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并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教材的主题性强是指高职英语教材一般是以一个个完整的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环节,可以结合高职英语的特点,利用概念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教师角色、教学评价等进行整体设计与安排,为有效教学、优化教学提供保障。

3.概念图可以帮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佳等问题广泛存在。这种缺乏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虽广受批判,但改革一直步履维艰。事实上,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就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改革抓手。概念图可以成为这一有效抓手。在教学过程中,概念图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可以参与概念图的绘制与修改,达到师生互动合作的目的。研究表明,概念图是实现课堂互动、合作学习的有利工具。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个体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同,因此,从个性化概念图到班级概念图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探究合作的过程;从个体对潜在概念图的质疑、反思、批判到科学概念图的形成、发展、应用,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学习情境,而且需要努力挖掘和共享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同化,实现有意义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概念图绘制、整合的过程,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和民主的气氛中有效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平台上,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具体化、明确化。学生通过与教师共创概念图,使思维得以延伸、扩展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呈互动状态,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自主性;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习,解答概念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概念图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水平。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效果评价一般还是以考试、测验、毕业论文等终结性评价为主,很难从细节上显示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把握高职生面向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的应职应岗能力状况。概念图以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概念图的绘制,把握学习任务、安排学习计划、设置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水平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概念图的设计、补充与完善,也可以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概念图。学生设计概念图的过程是有意义学习与建构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概念图设计与制作、概念图讲解、基于概念图的问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情况给予评判。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图交流互评,达到思维共享和创新,并建立学生个体概念图档案袋和课程教学概念图资源库。

5.概念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与技能教育。是否具有胜任未来就业岗位的相关经验和素质是高职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现代职场的蓝领人才,要对自己的岗位工作过程、岗位任务、岗位任务完成途径、岗位任务完成绩效等方面有设计和把握能力。概念图能够帮助职业人完成上述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乃至整个高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图,旨在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连接与层次构筑,促使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达到认知目的,对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2).

[3]张丽萍.概念图及其功能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4).

[4]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2)――用inspiration制作概念图[J].软件导刊,2005(6).

[5]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顾小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刘赣洪,张静.概念图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

[7]王立君,顾海根.概念图对学生成绩和态度影响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8(6).

创新意识概念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对初中的物理教学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推理、演绎、归纳等方法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让学生动手动脑,特别是学生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诠释具体的反复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它在物理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1.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2.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例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注:动量是现行教材高中教学内容),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如果只讲述定义,即使详细罗列两者的区别,学生也不能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究竟是动量还是动能才真正是机械运动的量度呢?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地引用一些物理学史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动量和能量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学法。

(1)类比法。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

(2)对比法。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教师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教师应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3)归错法。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错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4.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应用。

物理概念从建立到巩固,需要通过“应用”学习环节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次反复思维,一堂概念教学课,前半部分是引入、分析,得出概念,后半部分是消化、反馈、巩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编制每一概念教学后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掌握物理概念。比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学生很难掌握,可以利用一道合适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如:“某段金属丝两端加12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1.2a,若将它两端的电压变为24V,则它的电阻值是?摇?摇?摇,通过它的电流是?摇?摇?摇。”通过类似习题的练习,学生才会真正深入理解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而不是取决于所加电压的大小。

二、物理实验教学

在物理学中,几乎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教学的主旋律,物理教学要紧扣实验这一学科基石,开展新课标要求下的素质教育教学。

1.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不少演示实验学生不能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亲历性的动手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总是不久就忘记,或者对规律的探究方法掌握很欠缺,因此我们把它改为让学生随教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的“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2.准备一些有趣的简单实验。

在做演示实验同时,我们可以因陋就简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比如,在《惯性》教学中,除了惯性球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抽出橡皮擦下的纸条进行体验,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有的课原先既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又没有分组实验的情况,比如在《杠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铅笔和直尺撬书本代替实验室里很难施展的撬石头。从动手中,学生的好奇心、真实的感受、成功的喜悦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3.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价。

制定切实可行的多元评价方式,我们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评价“我学会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今后的探究实验中我准备如何改进自己的探究和学习方法”,“通过体验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我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等等,并让学生进行组内组员间的相互评价,不同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然后教师对各组作出客观评价,对出错率最高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指导,不能作过多的批评;并把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因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物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对于其今后从事科研和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1.以兴趣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力培养是学生主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创造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认知特点,我们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使他们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重视做游戏、看幻灯、图片、图画、录像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些系列的有趣活动,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关注和研究,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启发联想,培养发散思维。

当学生学习了一些新知识后,教师要及时以新的知识点创设诸多适于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思考,这时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地作出正确的回答。此时教师不应忙于总结,而应留出时间,再多问问学生是否有更多的答案和表达方式。当然,答案应不拘泥于一个模式,只要能解决问题,任何方法、途径都是可以接受,通过训练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3.运用创新实验,培养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物理实验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最后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实验多数是验证性的,教师要把实验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多提出一些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和生活的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想法,欣赏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想象力和创建的观点和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海阔天空,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在当今时代,每个人所具有的能力是有限的,都要在创新中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从辨析中吸取别人的经验和长处。这样不但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相互借鉴的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4.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创新意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是物理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外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特长与爱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以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

参考文献:

[1]赵志.浅议物理概念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2]王莹莹,代富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探讨.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