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通用5篇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通用5篇

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通用5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8:28:29

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第一篇

在宋朝以后,《孟子》获得了“经”的地位,当然,它的主人孟子也由“子”跃为“邹国亚圣公”再到“亚圣”,成为了一位稍次于孔子的圣人。现在,人们喜欢将孔子比作东方的苏格拉底,诚如是,那么孟子就是东方的柏拉图,一个在他的理想国里面没有斯巴达、而充满仁、义、礼、知的东方哲学家。

孟子这个人,东汉的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是“邹国人,名轲,字责未闻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只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也没有说他的字,至于自魏晋后有人说孟子字“子车”“子輿”等不同的说法,大概是杜撰,我认为不可信。

孟子的一生,大概活跃于齐宣王、梁惠王时期。孟子与他的先辈圣人孔子有很多类似:他们都是自幼丧父、都是短入仕途、都聚徒讲学、都游历诸国、都到老了的时候回到故国整理经典著述传世,并且他们的特殊地位都是后人加封的。

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先王大道,陵迟堕废,异端并起”的时代,孟子有感于“正途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但他又“耻没世而无闻”,所以“退而论集……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但在伪书盛行的两汉《孟子》被增加到十一篇,但这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

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头一段说“人之初,性本善”讲的就是孟子的基本哲学“性善论”——孟子认为“性善”是人的天性本质而人的“不善”只是因为外界世俗的影响“已陷溺其心者然也”和自身的“暴弃”,加之以不“贵以专”的教育所以导致人的本性发生了变化。所以,孟子认为我们必须要教育得当,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就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善性”,只要“养”的得当,就可以拥有“浩然之气”!毕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

孟子作为孔子的间接传人也谈“仁”,只不过孟子的“仁”只是“人也”。孟子的“仁”也不像墨子的无差别的去“兼相爱,交相利”。孟子的“仁”是有差别的去“推己及人”,即“老吾老,幼吾幼”,然后去推而“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

我想,如果《孟子》不是伪书,那么孟子这个人是很有民本思想的。孟子认为“王道”就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君王“与百姓同之”,就是统治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道”不是“攻城野战”,不是依靠“嗜杀”而一。

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第二篇

心中的孟子是一位王者,他“仁者为王”、“仁者无敌”的治国理论如惊涛拍岸,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汹涌澎湃而来,让我们振聋发聩;心中的孟子是一位智者,“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的经典比喻,几经岁月的磨砺,其哲理沉淀更见丰厚;心中的孟子是一位勇者,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然也”的观点更是掷地有声、气吞山河。他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高峰,矗立在交错的时空里,虽经历史的风尘弥漫,却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我是在遭受竞聘失败的打击,处于人生的低峰时,才千百遍熟读《孟子》的。看他在波谲云诡、征战鞑伐的战国辗转奔忙的背影,细心倾听他与梁惠王、公孙丑、万章等的对话,玩味他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感染他“仁义忠信”的道德精神。他声如洪钟、语调铿锵的辩论,常令我热血沸腾;面对君王他锋芒逼人的慷慨陈词,又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每次捧起《孟子》,都能看见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轩昂气宇。

读得越多,他的面孔愈鲜活,他的外形愈清晰。好多时候,他全身素衣飘飘,翩然而至,定格在我的面前:满头乌黑发亮的长发,用皂巾不经意包裹起来,齐聚满脑的智慧。两眼犀利如刀,能剖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善、美、丑。大而挺的鼻梁,高耸起一座睿智的思想山峰。一张很有魅力的嘴,薄薄的唇如利剑,直刺一些虚伪君王的内心。此时,他手捋美髯,笑容可掬,亲切可掬,漫步走近我。

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第三篇

孟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的习作也是他精心栽培出来的,老师因为知识渊博,又姓孟,所以,很多人都称他“孟子”。

开学时,孟子向女生保证,如果没犯很大的错误,他绝对不管我们,他说我们上了五年级自控力强,所以相信我们。

孟子的每节语文课都会给我们讲习作,他是作家,为了自己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计划,每天帮我们批改作文,发表作文,教我们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一个人,怎样……

在学习方面的严格,我们已经领教过了,但他总能给犯错的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记得那一次,我在宿舍和陈心谊讲话,被邹级长抓到了,而且全校通报。就在第二天早晨,孟子慢慢地走进教室,轻轻地说:“陈心谊和廖思雅,你们跟我来一趟办公室。”我们俩个当时吓得瑟瑟发抖,慢吞吞地跟着孟子走进静得吓人的办公室,我的眼泪已经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那一颗颗眼泪,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不敢靠近孟子!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们来办公室吗?”孟子说话时的眼神很温和,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像杀人的眼神。

“知……知道……道……”我边抽泣边说道,“我们……中……午睡觉时讲话……被……邹级批……了!”

“廖思雅,你一第次哭时,我就知道你的班级集体感很强,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你会改掉以前所有的坏习惯,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自我……”孟子的语气很平和。

孟子继续说:“陈心谊,我一直觉得你是个文静优秀的孩子,这次,我就不在班级说这件事情了,希望你们两个能知道我的用意!”

我们慢慢回到了教室,从那以后,我不仅知道了在宿舍怎样安静睡觉,不打扰他人睡觉,还懂得了怎样学会宽容别人……

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第四篇

《孟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摘要】孟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0余年,他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提出的乐于教育、开启民智、重视提高教师素质、重视道德伦理教育、重视环境教育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仍有重要启迪作用。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回答“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一根本问题大有裨益。

【关键词】孟子乐于教育开启民智道德伦理教育环境教育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哲学的引领。对于当下中国教育而言,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牢笼,回归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源于实践的朴素教育观念至今仍闪耀着非凡的智慧光辉。

以教育天下英才为人生一大快乐

教育者必须首先树立乐于教育的思想,以教育为人生之乐趣,才能切实搞好教育。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提出乐于教育的思想。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王天下者不与存焉。”①孟子的“君子三乐”的第一乐说的是“为人子”之乐。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友爱兄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教育的要义。我国古人在创造文字时,“教”字是由“孝”与“文”组成的。“教”为什么要“孝”与“文”相连?其用意在于:一是说明学习首先是从孝道开始的;二是说明“孝”是文明之举。“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说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之乐。这就是中国传统中可贵的“正气”、“骨气”。“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的是“为人师”之乐。教育者首先要乐于教育,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这是为人师的快乐。

贤者应自觉负起教民的责任

孟子主张开启民智,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认为贤者应自觉担负起教民的责任。他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②孟子认为上天生育人类,就是要让先知启发后知,让先觉带动后觉,启发民众,这是先觉者的责任。人必须要接受教育,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升人,把人从动物中真正区分出来。“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③如果人生在世上,仅知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而缺乏教养,那就跟禽兽差不多。所以,贤者必须重视对民的启发和教育,使他们明人伦、知礼义,自觉克服动物本能,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古人往往把教育和国事兴衰连在一起,“国之政事,未有不成于学者也。”xxx在《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一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古往今来的许多事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

当前,科技和人才也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强大的教育作为支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无疑将成为空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在科学技术发达、专业分工极精细的现代社会,教师毫无疑问地肩负着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师的素质是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孟子主张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④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如果要让别人明白,首先是教育者自己要明白,如果自己还是糊里糊涂,就不可能让别人明白。孟子讲的这个道理浅近而深刻。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有素质高而又能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者。孟子反对“好为人师”,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⑤那些“好为人师”者既无道德又无知识,还犯有自以为是等毛病,这样的人是不够资格从事教育这一崇高职业的。

孟子重视提高教师素质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今天,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其关键仍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在当前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各大院校都在扩张,校园越建越大,大师越来越少。办好教育当然需要规模,离不开“钱”,但是从长远看,“钱”主要应花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使教育者首先受到教育,以此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

孟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始终以培养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的人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是孟子教育思想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人的独具的特征。

孟子继承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想,主张对人民先富后教,在解决人民的温饱之后,再施以教化,这样人民便于接受。孟子用以教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也,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⑦庠、序、校是夏、商、周三代学校的名称,而学是三代共同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明人伦”,“申孝悌”,也就是说,古代开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都了解和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⑧如果人人都能遵守这些道德准则,人人能“相亲相爱”,就不再有“犯上作乱”的行为,如此,天下就得以太平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⑨孟子重视教育,首先是从道德伦理的教育切入的。他把道德教化与国之兴亡联系在一起看待,足见深刻的洞察力。

如何提高人的道德精神境界呢?孟子认为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与人的文化素质、精神修养、理想追求都有密切的关联,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的,他提出“申之以孝悌之义”,这就不仅是单单注意培养有道德的人,而其最高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境界的人。孟子主张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境界的人,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养就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刚正之气;二是锻造提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尚公的精神境界;三是养成和谐万物“乐莫大焉”的最高的理想精神境界。要想提高全民的个人道德素质,就要像孟子提出的那样重道德教化,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人的本源是善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⑩孟子认为,人生而固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善端,这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但是,如果平时不注意扩充和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就会逐渐的丧失。他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1}“仁”是人的心灵,“义”是人的途径,舍其途径而不走,失去善心而不懂得去寻求,多么可悲!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只是一种开端或萌芽,很容易丧失。因此,教育的功用,首先在“求放心”,去掉外来的邪念,保持固有的善性。所以,必须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影响。

生存环境不仅可以移人性情,对人才智的增长影响也很大。“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之而求之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城街道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12}这一段引文是孟子和宋臣戴不胜的对话。孟子问戴:楚国有一个大夫,想要他儿子学好齐语,是请齐国人当老师好?还是请楚国人当老师好?戴回答:还是请齐国人当老师的好,由齐国人教齐语为好。孟子又说:一个齐国老师在课堂上教齐语,而课下与周围的楚国人一起说楚国话,虽然你每天鞭挞他,要求他学好齐语,也不可能学好;如果你把他安置在齐国城市里住它数年,虽然你每天鞭挞他,要求他不学齐语只讲楚国话,这也不可能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楚人学齐语,不仅是选择教师的问题,而且还要有一个学齐语的环境。只有置身于齐语环境之中,才有可能很快学会齐语。

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的作文500字第五篇

“孔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称呼,它分别代表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孔子被成为“孔圣人”,而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他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成就是人尽皆知的,他的成就离不开他母亲的谆谆教导。“孟母断织”是为了孟子能够好好读书,“孟母三迁”是为了孟子能够专心学习,他的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必就是出自这里。

孟子的父亲在孟子三岁时,便去世了,在家境窘迫的条件下,在母亲的激励之下,孟子任然选择了学习,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却没有放弃。他发扬传承了孔子提出的“任”和“德政”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平均赋税,薄赋敛,回复井田制度,还提出了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相反的“行善论”,认为人先天具有良知良能。强调人的主观精神,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形成了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他的努力,他的坚持,正印证了他所写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思维缜密、才思敏捷、机智、善辩,巧譬善喻。只是用短短的几句话,便使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他用巧妙的话语与例子,让人能使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齐宣王懂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道理。也让人在听弈秋诲二人弈的故事中,明白了学习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虽然仅次于孔子,但他的努力与付出却绝不输给孔子,尽管他是“亚圣”,但我相信,他的思想与美德却会永世不变,他的故事会成为千古不变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