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31:36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1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7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1-4题。

教材学情分析:

数的运算主要复习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系统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4题主要练习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四则运算的验算。“练习与实践”第1题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直接写得数的过程中自主回忆并总结相关的口算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练习与实践”第2题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相关的笔算,突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蕴含其中的基本数学方法;“练习与实践”第3题是估算练习,主要是加减法和乘法的估算;“练习与实践”第4题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和验算,自主回忆总结四则运算的基本验算方法,进一步加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口算技能的形成,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复习“数的运算”。板书:数的运算。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87页,思考:计算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完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1-4题。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理解算法,寻找联系点。

利用“练习与实践”第1-2题中的题目,举例说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⑵交流口算,促进技能的形成。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

整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般的方法分步加减,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得到结果的方法;小数加减法也是如此;小数乘除法重在让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并掌握转化的方法;分数加减法积累一些口算经验;分数乘法可以和笔算结合;分数除法同样体会转化的策略,掌握转化的方法。

⑶练习笔算,清晰算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2题的答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分成整数、小数加法、整数、小数乘除法和分数乘除法来体会。整数、小数加法体会数位对齐的道理;整数、小数乘除法先体会整数乘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在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分数乘除法先体会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⑷练习估算,增强估算意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交流选择答案的理由,体会估算的方法:整十、整百数,四舍五入法。

⑸练习验算,养成习惯。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指名学生板演,交流验算的数学根据:运算定律,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8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5-8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数的运算》复习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应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练习与实践”第5题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价值;“练习与实践”第6题是有关购物的简单实际问题,题中提供的信息较多,学生解答问题时,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而且需要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信息;“练习与实践”第7题是有关纳税的简单实际问题;“练习与实践”第8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解答这两道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形成,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数的运算》中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完成课本88页5-8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⑵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出其它问题,并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⑶交流“练习与实践”第7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方法。

⑷交流“练习与实践”第8题。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2

一、河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龄前人口总量逐渐增加,1-2岁组所占比重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

如表1所示,全省2010年“六普”时学龄前人口为570.36万人,同2000年“五普”相比,学龄前人口总量增加135.43万人,平均每年约增加13.54万人。但其中“六普”同“五普”比较,0岁与3-5岁组占学龄前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唯有1-2岁组占学龄前人口比重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

(二)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快速减少,各个年龄组变化显著

根据河北省的学制情况,6-11岁为小学学龄人口年龄;12-14岁为初中学龄人口年龄。从表2来看,2010年全省小学学龄人口为449.88万人,比2000年减少176.04万人。其中,6岁组人口增加8万人,比重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全省初中学龄人口减少了269.17万人,且每个年龄组学龄人口均呈现减少。

(三)适龄人口在校生数量减少

一个学校的承载力决定着其在校生数量,当在校生数量超过该校的承载力时,学校便无法承受,影响教育质量;若在校生数量远远低于该校的承载力时,又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予以关注。如表3所示,2014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在校生总人数为793.11万人,其中普通小学为564.29万人;普通初中为228.82万人。与2000年相比,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减少432.33万人,小学在校生人口减少249.44万人,初中在校生人口减少182.89?f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普通小学和初中在校生人数均呈现递减的趋势。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在2007年达到最低值465.44万人,而后出现小幅上升。普通初中在校生人数整体呈现一个减少的态势。

(四)学校数量大幅减少

由于学龄人口的逐渐减少以及学校布局的不断调整,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有所减少。从表4来看,2014年全省共有普通小学12529所,比2000年的36465所减少23936所,全省普通中学数量自2000年以来减少相对缓慢,与2000年相比较,2014年学校数量缩减了1803所。

图2更清楚地显示了普通小学学校数量缩减而初中学校也呈现减少的趋势。2000年后小学、初中学校数量的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校生数量达到顶峰,而后开始逐年下降。在校生数量的大幅减少,导致“空巢”学校逐年增加,为让中小学布局更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优化,河北省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五)专任教师队伍逐步稳定

从表5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从2000年的32.95万人上升至2014年的33.35万人;而初中专任教师数量从2000年的21万人下降至2014年的17.01万人。在图3中,小学专任教师需求数量逐步稳定并缓慢减少,到2014年呈现上升的态势。这主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小学适龄人口的大幅减少造成的;而后又呈现上升的态势,是“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所致。自2000年以来河北省初中专任教师数量逐步稳定并缓慢减少,是初中适龄人口规模减少所致。

二、未来4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教师和校舍趋势预测

(一)预测模型简介及数据的选取

1.预测模型简介。为了分析学龄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笔者选用最新的国际人口软件(paDiS-int)进行预测。paDiS-int是在联合国人口司的支持下,基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运用近30年中国人口发展实践经验的研发成果,按照调整后的生育政策建立队列要素预测模型,设定低中高三种控制方案,对河北省未来40年的出生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

根据人口学中分要素的预测方法和人口自身的变动要素,队列要素预测法不仅可以预测人口的规模,而且能预测人口结构,可堪称人口预测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人口变动的大量事实和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可以说明,当某个地区的人口规模较大时,其不同性别与年龄组人口会随时间变化具有较稳定的特性。根据队列要素法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利用稳定这一特性,设定预测区域的每一年龄组未来期间人口的变化率,据此算出未来期间其死亡和净迁移数,并与期初人口相加减,从而得到要预测期末的高一年龄组的人口数。

按5岁年龄的组距进行分组,以5年的时间间隔预测举例,建立下面的模型:

设mx,t和Fx,t为t年x~x+4岁年龄组男女性的人口,其中x=0,5,10,…,95,m100,t和F100,t分别表示100岁以上的男女高龄人口。

pmx,t表示t年x-5~x-1岁年龄组的男性人口到t+5年x~x+4岁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pfx,t为t年x-5~x-1岁年龄组的女性人口到t+5年x~x+4岁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其中pm0,t和pfx,t分别表示在t~t+5年龄出生的婴儿到t+5年成为0-4岁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pm100,t和pf100,t分别表示在t年95岁以上人口到t+5年成为100岁以上年龄组人口的生存概率。

Bt为t~t+5年间出生的婴儿数,Bt,m和Bt,f分别为t~t+5年间出生的男婴儿和女婴儿数;Bt,x为t~t+5年间x~x+4岁年龄组女性人口的生育率;r为出生性别比。

mmx,t和mfx,t为t年x-5~x-1岁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到t+5年x~x+4岁年龄组的人口在预测期间的净迁移率。

有了以上的定义,t+5年的年龄人口便可根据t年的人口用下列方程组进行计算:

通过以上方程组,便可得到t+5年的总人口、年龄别的人口、男女性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人口等。根据想要预测的年份,重复以上的步骤,便可得到人口的相关数据。

模型的假设:第一,社会环境稳定,人口无重大变动;第二,忽略迁移对人口总数的影响;第三,未来人口的死亡模式保持不变。

2.数据选取及预测参数设定。以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数据,参数设置中起始人口、死亡水平、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皆来自于“六普”数据。假设生育模式与2010年人口普查一致并保持不变,只是生育水平高低的变化。由于存在漏报人口现象,所以根据调整预测基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6,对未来设计了低中高三种方案。低方案:基年总和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接近的1.6生育水平保持不变;中方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符合生育政策的家庭数量增加,总和生育率由2010年的1.6缓慢上升至2020年的1.75,再缓慢上升至2030年的1.9,之后保持不变。高方案:假定河北省总和生育率从调整后的1.6变动到2020年的1.8到2030年的2.0,2040年回升到更替水平2.1,即最理想的更替水平。若长期保持这样的水平,父母和子女一代的数量正好相等,人口规模将处于不增不减、人口年龄结构长期保持不变的相对静止状态。与此同时假设死亡模式与联合国一般模式一致,平均预期寿命按照联合国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模型中速度每5年的增量增加。由于河北省人口净迁移量较小,人口总量产生的趋势性的影响也较小,所以笔者将人口迁移因素在预测中的影响忽略不计。

(二)未来总人口规模先增后减

从人口总量变动来看,三种方案初期人口上升速度同步,都以较快的速度先上升,在到达峰值后开始了不同的变动轨迹。低方案以较快的速度上升,较快的速度下降;高方案上升的速度也很快,但到达峰值后总人口数开始缓慢下降;中方案人口的变速介于两方案之间。

由图4可知,低方案的人口总量上升较快,2026年达到峰值7702.95万人,而后加速下降至2050年的7184.74万人。中方案的人口总量同样以上升态势开始,在2032年达到峰值7823.73万人后开始逐步下降,直至2050年的7639.01万人。高方案的人口增速快于中低方案,2042年将到达峰值7918.90万人,出现峰值的年份略迟于中、低方案,而后平稳下降,2050年为7859.84万人。低方案与高方案预测差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到2050年人口总量最大差距为669.78万人。

(三)出生人口呈现降升降的波动趋势

预测数据显示,初期出生人口保持高峰状态,之后开始逐步回落,到2020年末降至谷底后又逐步回升并出现新的生育高峰。但此次的峰值要低于初期峰值,随后回落,2050年出生人口处于下降时期。

从图5中可以看出,2016年放开二孩政策出生人口并未出现持续增加的状态,而是出现了波动趋势。对生育政策产生影响的更可靠的数据应该是生育计划,在《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中,张丽萍、王广州撰写的关于中国城乡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从育龄人群生育计划来看,40岁及以上育龄人群再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一育龄人群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接近88%,剩余的12%育龄人群生育的可能性不大。在打算生育二孩的人群中,5年内计划二孩生育的不超过70%,这样看来想生孩子的比例不是很大。因此,未来出生人口将不会出现持续增加的状态。

(四)学龄前人口出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变动趋势

从学龄前人口预测得出的数据看,三种方案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低方案时,在2015年达到峰值594.97万人,而后大幅下降至2032年376.78万人,年均减少12.12万人,之后缓慢上升至2042年404.47万人,又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中方案时,由2017年的613.63万人下降至2031年的443.16万人,减少了170.47万人,而后上升至2043年的497.01万人,之后出现小幅的回落;高方案时,在2017年达到峰值621.87万人后大幅下降至2030年的464.97万人,而后回升至2044年的556.44万人,再后出现小幅下降趋势。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三种方案出现的第一次峰值均高于第二次峰值,即便人口出?F二次回升也不会多于2015年后出现的高峰,这主要是生育人群基数小所致。放开二孩,学龄前人口将不会持续增加,这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使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人口持续减少,而这部分人到2015左右刚好是生育年龄,由于生育人群基数相对较小,导致出生人口少,因而学龄前人口数量出现了减少现象(见图6)。

(五)小学适龄人口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动走势

从图7预测结果看,河北省2010―2050年小学适龄人口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这可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上升期,小学适龄人口规模低中高方案从2010年445.53万人分别上升至2021年的592.99万人、2023年的611.68万人、2023年的619.89万人。下降期,三方案又纷纷降落低谷为2038年的375.84万人、2037年的442.04万人、2036年的463.79万人。上升期,三种方案从低谷又开始缓慢上升至2048的403.60万人、2049年的495.95万人和2050年的555.27万人。三种方案第一次上升期的峰值均高于第二次上升期的峰值,未来不论小学适龄人口如何波动,都不会超过出现的第一次峰值。因此,可以推断未来40年内我省小学校舍供给充足。结合学龄前人口预测结果分析得出,2014―2018年的学龄前人口呈现小幅的上升趋势,6年后他们进入小学阶段同样是呈现上升趋势。

(六)初中适龄人口呈升―降―升的波动走势

河北省初中适龄人口初期在波动中上升,低方案在2027年达到峰值人口297.11万人,中方案在2027年到达峰值为308.24万人,高方案在2028年达到峰值为312.78万人,而后低中高三方案分别下降至2042年的186.62万人、2041年的219.22万人、2041年的229.79万人。2050年处于上升趋势,低中高三个方案分别为200.53万人、242.48万人和265.76万人(见图8)。

(七)教职工需求量预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且促进教育的公平,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统一编制标准,促?m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神,在遵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6号)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和有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数的一定比例,对中小学教育未来教师需求进行预测。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的普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入学率均达到了100%。以表6为参考标准,结合学龄人口的预测结果,得出2016―2050年河北省中小学教职工的需求量变动。

如图9所示,未来小学教职工数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低方案在2021年教职工数出现第一个高峰为31.21万人,而后下降至谷底,在2048年出现第二个小高峰为21.24万人;中方案在2023年出现高峰为32.19万人,2050年出现第二个高峰为26.10万人;高方案在2023年出现第一高峰为32.63万人,而后下降至2037年的23.27万人,再上升至2050年的29.22万人。未来小学职工需求量波动明显,政府相关部门应作出合理调整,以适应教职工需求的变化。

由图10趋势图可以看出,河北省初中教职工数量低方案在2027年达到最高峰为22.01万人,中方案在2027年出现高峰为22.83万人,高方案在2028年达到高峰23.17万人,到2050年的低方案降至14.85万人、中方案的17.96万人和高方案的19.69万人。初中教职工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提前制定应对初中教职工需求量变化的措施。

(八)学校校舍需求量预测

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小学与初中各班级可分别容纳45人、50人,各校可容纳的班级数量存在多种规模,笔者选用可容纳班级的最小规模,即小学与初中每校班级数量分别为12个、18个。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因此确定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入学率为100%,结合河北省未来学龄人口的预测结果,得出2016―2050年河北省中小学教育学校需求量。

从预测出的趋势图11中可以看出,未来河北省小学学校数量整体呈现先上而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6―2050年,河北省小学需求数量将基本稳定在10000所左右。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的学校数最多为2021年的10981.22所、2023年的11327.40所、2023年11479.46所;而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学校数最少为2038年6960.08所、2037年8185.85、2036年8588.64所。2022年前后校舍的需求量较大,2037年前后校舍的需求量较少,这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决策是否要增加或减少校舍数量。若每所学校安排班级多于最少容量,则学校数量将会进一步减少。

预测结果图12显示,2016―2050年河北省初中学校数基本稳定在3000所左右,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的学校数量最少分别为2042年的2073.53所、2041年的2435.79所、2041年的2552.25所;预测最多的学校数分别为2027年的3301.20所、2027年的3424.89所和2028年的3475.32所,校舍的需求量较大,而当前校舍数量是否能满足未来校舍的变化,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义务教育阶段未来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标准计算得到学校的未来师资及校舍需求量,并对比2014年河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供给水平,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在未来仍面临着挑战。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河北省未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当前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加剧。

(一)初中教育师资需求空缺将进一步加大

若选取生育方案中的中方案作为参考依据,与2014年河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职工供给水平相比较(由于统计局公布的初中教职工人数数据缺失,所以与2014年中小学教职工供给水平相比较时,初中阶段是与2014年专任教师做比较。考虑到专任教师与教职工教师人数相差甚小,不会对笔者的研究成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选择比较对象为专任教师),小学教职工在2020年将富余2.26万人,2030年将富余7.03万人,2040年将富余10.20万人,2050年的将富余7.84万人;2020年,初中教职工将空缺3.44万人,2030年空缺5.25万人,2050年空缺0.95万人。可见,在未来河北省初中师资将一直处于短缺状态,2020年将有277万名初中学龄人口没有老师教学,2030年301万人不能享受老师的指导,而2050年将有243万人无教师培养。

(二)初中学校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若选取生育方案中的中方案作为参考依据,与2014年河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供给水平相比较,未来河北省小学学校将有富余,而2020年初中学校数将空缺近677所、2030年空缺949所、2040年空缺55所、2050年空缺303所。这相当于在2020年时将有270万左右人没有学上。可见,在2020年河北省的初中校舍将面临危机。

(三)义务教育资源分配需调整

调整学校设施、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需要时间,学生与家长观念的改变也需要时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农村流动儿童遭受各种歧视与不公平的待遇,如在教师安排座位、课堂发言机会、鼓励表扬学生、批改作业、态度等方面出现的不公现象。如何尽快保证城镇子女与外来人口子女受到同质量的教育与同规格的待遇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四、义务教育环境改善的对策建议

人口变动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变动将为河北省带来发展的机遇,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教学质量等。与此同时也为河北省带来了挑战。为解决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迎接未来人口变动的发展趋势,河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还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实初中教师队伍,有效降低师生比

根据前述预测,中小学教职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员或短缺,所以教育部门应根据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义务阶段学龄人口规模的变化,进行教师资源的合理调配。小学教职工未来存在超员,针对此问题,首先需对小学教师队伍进行“净化”。降低学校人员比例,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清退小学代课教师。其次,针对初中教职工短缺问题,笔者提出“三??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至2020年时,初中教师增至20.45万人;在第二个五年规划2025年时,增加教师1万人左右;而到第三个五年规划至2030年初中教师增至22万人左右。然后,对中小学教师区域内实行统一调配,教师区域内可实行流动管理以平衡教师的需求。

(二)适应在校生规模的变化,合理调整办学结构

根据前面河北省中小学教育学校需求量预测,与2014年校舍的供给水平相比较,预计未来河北省小学学校的需求量将有富余,中学校舍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虽然小学校舍存在富余,但不宜大幅缩减,否则将不能适应未来小学在校生规模的回升。因此,制定做好规划、布局调整、合理调配教育资源非常重要。针对中学校舍的需求变化,笔者仍提出“三个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至2020年时,初中校舍增至3000所左右;在第二个五年规划2025年时,增至3300所左右;而到第三个五年规划至2030年时,校舍数目与第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持平,可不作大的调整。政府可基于此进一步合理调整办学结构,以适应中小学在校生规模的变化。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3

【关键词】序列同数连减解决问题除法教学前置性教学

除法教学是小学计算教学的一块基石,在计算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四则运算中,由于生活经验相对缺失,除法含义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更为抽象,是计算教学的难点所在。同时除法教学又是一个庞大家族,包括了除法的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三大类,现将第一学段整数除法教学进行梳理,具体见下图所示:

这些内容在2001年实验版教材中分布比较零散,缺乏序列性。每个卧每个内容的编排没有形成一条主线,相关知识点逐个独立呈现,各树一帜,直接导致学生出现了多处的经验断层。针对这些问题,2011年课标版教材以“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为主线,进行了重新编排,加强了序列性,明晰了每块内容在整个序列中的任务承载。

新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同数连减解决问题”的内容,是通过“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的问题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用圈一圈的直观方法进行探索,进而得出用连减方法图示推算,加深减法含义理解,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感知去尾法。作为除法前置性教学的内容,本课教学重在承接从画一画、圈一圈到用连减算式表征的纽带,同时也是孕伏减法与除法的联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进一和去尾”,为后续的除法学习奠定基础。

一、依托课始孕伏,唤醒知识储备

“同数连减解决问题”在“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序列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课设计时,我们必须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沟通图示与算式表征。只有明确学生知识起点,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我们采用前测问卷的形式来探知学生的学习起点,出示前测题:

由于前面(一下第46页例7教学)知识的迁移,全班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通过画图圈一圈来解决问题。从前测说明,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图示表征的方式来解决“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的问题,但其他的知识储备(用减法解决问题)未曾唤醒,导致解题策略唯一,阻碍了图示表征与算式表征的顺利融合。

为了突破解题策略唯一,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笔者预设了两个复习铺垫题,口算接龙和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经过课始的有效孕伏,在例题(有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的探究学习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装橘子的过程。部分学生采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部分学生采用28-9-9-9=1的连减算式,有个别学生采用28-9=1919-9=1010-9=1,也有个别学生出现了28-9=19-9=10-9=1(错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承接了图示表征解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策略,同时也唤醒了学生运用减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好地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梳理核心策略,助力模型建构

要想更好地建构解题模型,教师就必须将学生呈现的多种策略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问题的关键点,梳理出核心策略,更好地建构解题模型,为后续除法含义的建构做好铺垫。

【教学片段】

出示例题:有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学生独立探索、反馈交流(先图示再算式)。

展示学生作品:

28-9=1919-9=1010-9=1

口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28-9-9-9=1

口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本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分三步走:说一说,学生自述思考过程;指一指,沟通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以教师引着指、学生互动提问指等多种形式展开);比一比,沟通不同算式间的联系。

这里关键在第二步“指一指”。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并要求在图示中指一指。教学中,教师边引导学生用手指,边适时补充“这个9原来就是圈走一袋的9个啊,那么19呢?这个9呢?”在学生边说边指的过程中,让他们完全理解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同时也将算式与图示进行无缝对接。同时通过对比三道算式,让学生明白原来都是减了3个9,就是说28里面最多有3个9,可以装满3袋。

在这个过程中,将半抽象的图示表征与抽象的算式表征进行无缝对接,沟通解决问题多种策略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解题模型。同时以相同个数为一份,通过不断地分、不断地减去相同数的一些操作学习活动,都为学法积累最有效的基本活动经验。

三、抓住关键问题,有机渗透要点

本课作为除法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站,在实施推进过程中需要将除法的要点知识进行有机渗透。

(一)关注“几个几”,渗透除法含义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时时强调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为学法做好铺垫。如在提问“可以装满几袋”时,需要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深刻理解连续减几个9,连续减几个7,就是28里面最多有几个9,28里面最多有几个7,就是可以装满几袋。现摘录部分课堂中的师生对话。

【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用了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你是怎么知道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呢?

生:我用圈一圈的方法,9个一圈9个一圈,这样圈了3圈,还多1个,就是可以装满3袋。

生:这道算式从28里面连续减了3个9,那就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师一边指图一边说:原来是这样,9个一圈,就是1个9,2个9,3个9,28里面最多有3个9,这里的算式从28里面连续减了3个9,还剩1个,都说明28里面最多有3个9。所以可以装满3袋。

……

在上述环节中,由于一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滞后性,引导学生借助图示与算式表征来描述“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降低思维与语言表达的难度,助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二年级下册系统学法含义做好前期的知识储备。在后续的除法初步认识中的含义建构时,学生就能顺利地提取知识储备,学得游刃有余。

(二)感知“最多”,体悟答案唯一性

“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这里的“最多”如何让学生有效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为后续学习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行有机渗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意为之。

【教学片段】

新授环节:“28个橘子,9个装一袋,最多装几袋?”装一袋后,提问:还能装吗?再装满一袋后,提问:现在还能装吗?让学生感知,装到不能够再装满一袋为止。

练习环节:

选一选,穿珠子,22颗珠子,5个一串,最多可以穿几串?

师:想好答案了吗?一起用手势表示出来。为什么大家都选2?

生:因为问题是最多,第一个答案最后还剩下7颗,还可以再穿一串,而第二个答案最后剩下2颗,不能再穿一串了,所以答案是2。

师:那么最多可以穿几串,还多几颗,你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一边圈“-5”,一边齐数“1个5,2个5,3个5,4个5”。

师:22里面最多有4个5,所以最多可以穿4串,还多2颗。

师:做了这一题,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呢?

生:我想提醒小朋友们,在做题时,我们要减到不能再减了为止。

师:什么叫不能再减了呢?

生:就是最后剩下的数要比减数小,就是不能再减啦。

……

不管是新授环节的不断追问,还是练习环节的选择,都是有意让学生感知“最多”,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剩余的数比减数要小,当余下的数比减数大时,说明还可以再穿一串,为以后学习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即答案的唯一性进行前期渗透。促使学生在学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中“余数与除数关系”时,他们能通过拼组、观察、比较,很自然地唤醒原有的知识储备。即“余下的狄比减数小,减到不能再减了为止(以现有的知识基础)”,也就能顺利地建构“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概念。

(三)体验“至少”,孕伏进一法原理

关于“至少”也是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形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拓展环节渗透对“至少”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进一法”。

如在课的延伸环节,出示以下习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反馈交流。

生:10-4-4=2(只),答:至少需要2个笼子。

生:10-4-4=2(只),答:至少需要3个笼子。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算式相同,答案不同呢?

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如果是2个笼子,那么还有2只兔子没有笼子住,所以还需增加1个笼子。同时学生也恍然大悟,碰到这类问题时,有时我们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师:那么再多些笼子可以吗?

生:可以是可以,但是太浪费啦。……

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一般要思考,在最节省的情况下,需要几个笼子。也就是最少需要几个笼子。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解决至少需要几个笼子的数学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应用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至少”,为二下学习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进一法”进行有效的铺垫。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4

初中的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和归纳,从而掌握数学原理和公式,然后应用于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往往只注重一个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导致“学而不精”.

数学活动离不开数学课堂教学,一个数学好的学生的课堂效率必定是高的,反之就是低的.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掌握好新学知识.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教师深深体会到初一上学期的“数学课”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数学解题活动中读、思、写.本文结合几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来谈谈它们的重要性及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同行们参考交流.

二、研究的过程

1.“读”题是关键

人们常说,看人首先看第一印象,尤其是眼睛,解题也是如此.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读题一遍就能清楚地将题目的主要部分分离出来,并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解题.题目的条件是分散而杂乱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整理,最终得到所要的结果,而漏看或者不会联想转化都会造成解题中断,从而无法展开.

例1大于-2.9且不大于4的整数的相反数有.

分析本题要考虑两点:一是大于-2.9且不大于4的整数有哪些?(画数轴)二是这些整数的相反数是什么?(求-a)

实际的练习中,这样一道题有大半的学生没有解对,这个结果是令人非常吃惊的.其中有约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找对“大于-2.9且不大于4”中的整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看都没看见“相反数”三个字而上当,出现这样的局面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学生读题不静心,没有抓住解题的中心句而不会分层考虑,不会将数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读题时能够把握住题目的精确处是相当重要的.

2.“思”题要全面

小学数学是数字运算,初中数学是字母运算,在这样一个小学升初一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个转变,在作业中频频出错.比如“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学生都是理解的,但实际解题时却想不到.

例2若|x|=x,则x的取值是.

分析这个等式所表达的意思等价于“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根据书上绝对值性质第一条可知正数满足条件,而0作为一个特殊的数时时刻刻要想着它,很多的性质它都满足,这样答案也就出来了.

学生的答案有“0”,“1、2、3”,“正数”等答案,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就是不答“正数和0”,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学生的意识还没转化过来,对于数学的认识停留在数字阶段,觉得代进去正确就是答案,对于书上所讲的绝对值性质理解的不透,导致思考题目不周全.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数之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B.减去一个负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

C.减去一个正数,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

D.零减去任何数,差都是负数

分析本题要考的其实是一个分类的思想,在讲到数时往往要考虑两种情况:①正数、0和负数;②有理数和无理数.纵观上述四个选项,很明显a、D选项要考虑到减数有正、负、0之分,所以要分类讨论,B、C选项可以从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就是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出发,利用减“-”即为“+”正,减“+”即为“+”负就可排除.学生的选项多倾向于a、C,其实就是对减法不会灵活转化,对减法法则的本质没有理解从而不会应用.

3.“写”题要规范

数学这门功课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广泛的应用性,几何证明题过程推理会重点训练各种书写规范,而在代数题中其实也存在一些规范要求.教师在上新课时务必要强调这些要求,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小小一道计算题,错了两处:负号没有跟到底以及在有理数乘法计算中没有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而直接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乘作为最后的结果,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记住解题的一些规范导致出现错误.

一道计算题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考虑问题的完整性.有理数运算是我们以后代数运算的“骨架”,只有将这一关过了,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施展开来,反之是处处碰壁.

例5若|a|=5,|b|=3,(1)求a+b的值.(2)又|a+b|=a+b,求a-b的值.

分析绝对值是一类多解题,往往要求学生考虑全面才有可能答题完整,尤其在书写上要注意.

解(1)因为|a|=5,|b|=3,

所以a=±5,b=±3,

所以当a=5,b=3时,a+b=8;

当a=5,b=-3时,a+b=2;

当a=-5,b=3时,a+b=-2;

当a=-5,b=-3时,a+b=-8.

(2)因为|a+b|=a+b,所以a+b≥0,

由(1)可知,当a=5,b=±3时方成立,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5

【关键词】经验;积累;激活;落实;改造

随着课改的深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两种怪现象: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向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积累基本经验,夯实基础

经验是经历和体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①,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教师的职责是积极创设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开展数学意义学习。

案例1:

在学习+=?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即+=和+=,针对这两种情况,请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方式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过程:

生1:+可以看成2个加上3个等于5个。

生2:+,分子2+3=5,分母7+7=14,+=。

师:大家认为呢?

师:画图很好的表示2个加上3个,就是5个,所以+=,而通过画图,再与比较,发现比小,+不可能是。

再通过尝试计算一些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题,可以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时,理解加法的意义是一样是:即把几个数合并为一个数。这样对于分数的加减来说,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的加减,所以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先要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即分数单位要统一。这样,将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与分数加减法相联系,借助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学生能很快地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激活学习经验,有效构建

数学学习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它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这一过程中,活动是经验的源泉,经验是活动的提升。因此,合理的设计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智慧地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有所领悟,促进学习的有效深入。

案例2:笔者执教的“交换律”教学片段

师: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4=4+32+5=5+25+8=8+5

生1:它们的得数一样的。

生2: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在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是同学们从这组等式中发现的,也仅仅是我们的一个猜想,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还要我们进行验证。师生举例验证。

师:这样的等式写的完吗?

生:写不完。

师: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个反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了?如果找到这样一个反例,就说明这个猜想是错的。

小结:“在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加法有交换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中有这样的交换律吗?你们能用刚才这样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吗?

数学的规律和结论等要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等,才能抽象归纳出本质来,笔者安排这一环节从众多的加法等式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改造原有经验,科学发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要在学生个体理解的基础上“悟”得的。教师要在学生促进理解时对原有的经验加以改造,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层次、更高意义的学习。

案例3:

这是六年级的一道作业题:商店运来一些草莓,上午卖出全部的30%,下午又卖出18千克,这时卖出的和剩下的比是3:4,还有多少千克没有卖?

这道题按理说不难,可是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49人只做对10个,其中有37人列式为18÷(-30%)。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会这样列式?

我请这些同学说说想法,学生认为3:4,化成分数就是。

这是缺少对经验的加工改造。比化成分数学生比较熟练,但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还要考虑单位“1”具体是指谁。本题中“上午卖出全部的30%”,这是把全部的草莓看作单位“1”,与它相对应的应该是卖出的和剩下的份数总和7份,也就是f上午和下午卖出的占全部的,所以算式是18÷(-30%)。

案例4: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计算100-8.3

在作业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如右边这样的竖式,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往的整数加减法竖式中一直强调的数位对齐(整数的末位与末位对齐),学生将这一条经验迁移至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中,认为要把0和3对齐再计算,导致错误。

发现这一问题后,我首先指出数位对齐是正确的,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借助元、角、分的情境,把100-8.3看成100元减去8.3元,也就是100元减去8元3角,元与元相加减,角与角相加减,这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把100元写成100.0元与80.3元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相减了。

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更多的时候要将经验加以改造,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积累、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需要将经验不断地积累、改造,才能不断地促进数学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注释:

①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407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6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潜水医师 教学系统 数字化 在职培训

【论文摘要】:针对部队潜水医师在职培训工作实际,探讨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潜水医师岗位培训的可行性和优势,并设计了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方案,同时针对应用效果提出了改进措施。

潜水医师主要担负潜水作业或训练的医学保障工作,此项工作具有人员数量少、专业性强、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工作单位分散等特点。近年来,部队潜水医师的教育培养模式由专业教育培养转变为临床医学教育加潜水医学专业培训。但是,由于潜水医师工作的实践性较强,专业知识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是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通过岗位培训加强其实际保障能力。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承训机构和进修单位,培训内容不系统,培训周期和时间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基于上述情况,迫切需要探索创新潜水医师岗位培训的途径和组织方式。为此,课题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完善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为提高潜水医师岗位培训的效能提供了有效途径。www.133229.Com

1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在潜水医师岗位培训中应用的优势和可行性

1.1优势

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建立潜水医师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其最大优势在于可实现潜水医师的在岗培训。学生可随时获得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结合岗位工作实践,反复学习,持续时间长,教学培训内容易于更新。同时,可减少集中培训占用时间甚至影响单位执行任务,节约了人力、财力等。

1.2可行性

运用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进行潜水医师在岗培训,不同于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套培训系统,实现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潜水医师应具备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其可行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2.1潜水医学保障的专业性和医学基础知识的有界性潜水医师的主要职责是为潜水员进行潜水活动提供医学保障,其工作内容与潜水活动非常密切,专业性较强。潜水医学基础知识虽然与普通临床医学有交叉,但支撑潜水医师工作的潜水医学基础知识具有明确的边界,大小适中的文件能够涵盖其全部信息,确保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能够满足学习培训的要求。

1.2.2潜水疾病种类的确定性和致病原因的单一性预防和治疗潜水疾病是潜水医师的核心工作,也是培训的核心内容。潜水疾病种类比较确定,主要包括减压病、肺气压伤、潜水挤压伤、氧中毒、二氧化碳中毒、氮麻醉等。而且,每种潜水疾病的致病原因非常确定且单一,病例的代表性较强。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全面地分析、整理潜水疾病的治疗规律和建立程式化的医学保障方案得以实现。

1.2.3潜水减压方案选择的规律性和数量的确定性事关潜水活动安全最重要的潜水减压方案是由潜水医师选择和确定的,并负责在潜水现场根据水下停留时间变化调整减压方案。依据高压惰性气体在机体内的溶解和逸出规律,根据潜水深度、水下停留时间这两个变量,可以生成不同深度下的潜水减压方案。这些方案具有选择的规律性和数量的确定性,这样就能够建立潜水减压方案数据库。潜水医师通过查阅数据库资料进行岗位学习,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方便地选择所需的减压方案。

2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为适应潜水医师岗位培训要求,应该设计制作便于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的普通个人计算机,综合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以较小的容量及简便的操作即可进行自学。考虑到以上特点,结合部队保密的要求,该系统采用microsoftvb.net和access数据库进行开发,设计成单机版的应用系统,关键的教学资料在个人电脑中不予加载。因此,可以dvd光盘为载体进行应用分发,达到按需发放,即时回收的目的。

2.1系统层次模块图

该系统设计了6个模块:潜水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模块、授课课件模块、实操演示模块、模拟病例处置模块、减压方案数据库模块和考试模块。系统层次模块如图1所示。

2.2模块功能设计

该系统涵盖潜水医学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遵循有利于自学、理解和便于操作的原则,满足内容全面、信息丰富的要求。

2.2.1潜水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模块建立相关文档,内容涵盖高气压生理学、潜水医学、潜水装具设备等基础理论知识;常规潜水医学保障规程、饱和潜水医学保障规程、快速上浮脱险医学保障规程等法规性标准以及潜水疾病治疗、潜水事故分析处理案例等,供学生学习和查阅。

2.2.2授课课件模块对潜水医师必须掌握的潜水医学保障规程、各种潜水疾病的诊治与处理,以及潜水医师在潜水作业现场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等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教授讲解,便于学生重点理解掌握。这一模块的内容通过与实操演示模块的内容相结合,方便学生学习。

2.2.3实操演示模块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录制潜水疾病治疗过程、加压舱操作、潜水现场医学保障等方面的视频资料,采用adobepremiere或quiketime等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编辑,制作成avi、mov、mpeg等格式的视频文件,供潜水医师观摩学习,提高潜水医师现场处置能力。

2.2.4模拟病例处置模块为解决无法通过人体实验设计或实际潜水活动中取得真实影像资料的问题,我们运用flash矢量动画技术,模拟潜水事故过程中潜水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潜水员放漂时发生减压病、潜水员下潜速度过快或在水底停留过程中突然下沉发生潜水挤压伤、潜水员上升速度过快发生肺气压伤等动态过程j。同时,可用画面对肺气压伤、肺型氧中毒以及呼吸道灼伤等机体内部组织病变状况进行描述。

2.2.5减压方案数据库模块选择减压方案是潜水医师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应遵循全面、准确的原则,建立减压方案数据库,供潜水医师在实际工作中方便、准确地选择减压方案和提出气体保障要求。表1是教学培训系统中根据潜水活动的特点,按照三种潜水方式、潜水深度(m)、水下停留时间(min)编制减压方案的数量情况。

这一模块对编制完成的减压方案按照潜水深度和水下停留时间分别排序,便于检索和学习。同时,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方便地选择减压方案。后续需要设计潜水深度变化和水下停留时间间隔等参数更加详细的减压方案,或增加大深度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等,减压方案数量将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选用access作为该教学培训系统的数据库,以适应各种方案的灵活调用。

2.2.6考试模块该模块精选了潜水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考核点和实习操作关键环节的规范标准,并包含了部分考试题库。学生可利用该模块检验个人学习效果。利用该教学培训系统进行集中教学时,可为教师选择考试内容提供方便,进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2.3系统实现的若干关键技术

2.3.1vb.net开发环境下的数据库应用vb.net采用ado.net(activexdataobjects)数据访问技术。ado.net是.netframework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构建数据库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接口,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都使用统一的方式管理和访问数据源中的数据,它是一个类的集合,包括了连接对象(conncetion)、命令对象(command)、数据适配器(dataadpter)和数据集对象(dataset)等j。ado.net数据访问依赖于两个组成部分:dataset和数据提供程序,如图2所示。

为了便于用户使用ado.net数据访问技术,vb.net内置了4套访问数据库的控件对象,该系统采用access数据库,故使用oledb为前导名的数据对

象,通过oledb接口访问数据库。vb.net的应用程序数据访问过程为:先使用连接对象创建与数据库的连接,然后使用命令对象配置sql命令,最后由数据适配器对象将获取的数据填充到数据集供程序使用。

2.3.2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处理教学培训系统授课课件、实操演示和模拟病例处置三个模块中应用视频资料较多,为适应教学对画面运动状态或色彩校正的需求,在视频资料制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技术处理。运用premiereprocs3进行原始视频素材运动效果处理,包括创建运动关键帧、画中画运动效果等,实现视频资料顺序调整或镜头叠放以及病例整体与局部的切换显示;在原始视频资料弥补性修复方面,针对sd.1v水下电视系统采集的原始画面色彩差异影响病例表征问题,根据病例水面病理反应实际,采取rgb色彩校正滤镜制作视频特效,运用gamma校正滤镜制作视频特效,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解决视频失真和根据需要调整视频的目的。

在实际的系统设计过程中,使用vb.ne3"的picturebox和image控件可以显示jpeg、gif、bmp、ico等文件的图形,其picture属性决定控件中所显示的图形文件。在vb.net中显示视频则首先要确定播放的视频格式,若是windowsmediaplayer支持的格式,则直接使用ole对象链接与嵌入控件,在对象类型中选择“视频剪辑”即可,若不是,则需先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做一定的转换。

3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的应用情况

潜水医师数字化教学培训系统设计完成后,共进行了两次集中应用。2009年l0月,结合潜水医师集中培训进行了试用。在为期20天的集中培训中,除专家讲座外,采用该教学培训系统的数据,进行了24学时的理论授课,8学时的教学操作观摩。实习阶段,减压方案的选择实现了减压方案数据库自动选择。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单机版教学培训系统设计简单,易于操作,只需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中满足cpup4,内存512mb,硬盘空间40gb即可运行,无需单独安装其他软件,即可通过光盘分发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课题组针对系统使用情况对潜水医师培训班的18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改进意见。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15人)认为该教学培训系统能够较好地满足专业知识学习需求,说明系统在专业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较好。在系统各模块学习效果方面,学生(10人)反映授课课件更有利于学习,而减压方案数据库(12人)则对工作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表明系统模块设置的总体思路适合学生理论学习和实习操作的需求。同时提出改进建议,认为系统视频图像清晰度需提高,在减压方案制定影响因素中应增加水文、气象方面的变量。所提出的建议客观地反映出了系统存在的不足。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7

【关键词】问题系统;高中数学;实验

1.实验介绍

中学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是一项关于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及课堂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实验,其基本理论是全面落实数学问题系统、目标与检测、自学、情感等四个因素,以扩展数学习题的功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内在功能,其指导思想是把统编教材转化为一个科学的、生动的、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系统组成的、符合该年龄段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直接为教与学服务的实验教材,并由此去转变规范教与学的方法,优化数学教学的基本因素,把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果(知识)的教学,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速度快,容量大,效果好”的教学目标。

2.教案本与问题系统引导教学

现行高考的知识点取于教材,但题型及解题方法在教材中是难见的,就是说对教材全部熟练,高考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就是针对这个脱节而进行的。实验所编教案本的使用离不开教材,因为教材的解题方法和定义是绝对权威的,以学生为主体,个个问题让学生动笔动脑,教师只对学生作引导,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且对学生的负担和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和减少。如:,这课前问题是以填空题出现最好;大题和难题要加一些解答过程;选题量可多而易;在教材编写中,第五章――不等式就当今数学热点问题加入了不等式证明的放缩法和换元法,还加入了柯西不等式的应用,并列举了一些应用题。在数列这章教材中,相应侧重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混合求和运算,增加了简单的递推数列。在极限这一教学单元中,强调了极限的四则运算,对形如:

limn∞

apnp+ap-1np-1+…+a1n+a0bqnq+bq-1nq-1+…+b1n+b0

(ap、bq不为零,p、q为整数)

Liman-bnn∞an+bn(a、b为正数,且不为1)

这两种极限的运算和讨论作了详细的介绍并补充了习题训练。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以填空形式为主,训练当n=k+1(k∈n)的题型,并又增加了归纳猜想和证明。在第八章中对复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作重点详编,复数的模的运算公式。

3.实验操作情况:

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主要是如何用好教案本,它不同于复习资料,也不同于教材(课本),我们是这样使用它的:

3.1课前把它当预习本,要求每个学生阅读教材后,能正确填写教案本中的复习和概念的填空,并适当抽查学生的进度,如遇难题可暂停等到上课时再做。有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就非常顺利且效果良好,并使课堂气氛活跃。

3.2课堂中把它当作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师课前熟悉这节课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并要有节制地穿插一些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味无穷;但又不超过教案本的内容,否则会造成误为数学深奥无比。以问题系统引导为主,围绕教育实验目的,使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3课后把它当作练习本,因为课堂中不一定把每节课处理完,有些题型在进行系统训练时,插入的各种题型可能较多,也可能是本节课内容多,总之,教案本后有一些习题是留给学生课后去作的;所以,它是课后的练习本。

4.实验总结

实验进行过程中,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这当然也取夺于我校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效果在以下两方面:

4.1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主要引导了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因为每节课都要学生预习,学生只有预先阅读教材后,才能正确填写教案本,填写完教案本后,等于做完课本中的容易练习,这样,一节课后,有许多练习可以不必作了,对教材中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已经会了,就可以不必去做了,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必须多加强教材习题训练,否则,他的考试成绩就差。这样,有了教案本,我的备课工作量减少了,作业批改量也减少了许多。

4.2成绩提高幅度大。

在单元测验中,竞有许多人次能得高分,这是我这几年教学中,少有遇见。

5.实验的发展

有人说,高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弄不好会搞砸的,别前功尽弃了;现在已进入高三年级,高三年级虽不同高一、高二年级有那么多新课程,但我们已作好了继续实验的准备,相应编好了高三教学用的数学专题讲座。只要实验对我们有利,对教学有利,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就把它坚持下去,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我校领导和教师大力支持,只要我们有恒心,有信心,我们的实验就会成功的。

收稿日期:2011-07-1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8

正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结合教育学博士韩立福教授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我校作为黑龙江省省级示范高级中学开展了“一课三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一课三案”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以问题为任务,贯穿学习过程,驱动学生自学,教师组织、指导、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有所得。概括说来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课三案”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每节新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准备了课前《自主预习案》,课中《合作探究案》,课后《复习巩固案》三个学习方案。“一课三案”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提倡协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主动构建。具体方案如下:

课题:1.3.1函数单调性 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本节课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函数在某区间上的的单调性.

(4)通过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内容初步体会新课学习模式,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知识梳理】

1、观察27页图1.3-1回答下列问题:

①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

②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③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

2、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变化规律:

1.f(x)=x

①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______?②在区间____________上,随着x的增大,f(x)的值随着________.

2.f(x)=x2①在区间______上,f(x)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_.②在区间____________上,f(x)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__.

函数单调性定义

1.增函数:

2.减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定义:

3.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学生总结)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预习检测】

1、函数             的单调减区间是(  )

a、        B、       C、         D、

【我的疑惑】

课题:1.3.1函数单调性 合作探究案 编号:9

【预习反馈】

请同学们根据教科书中例题要求进行展示29页例1。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实际能力选择你能完成的题来做。

a层:完成教科书中第32页1、2、3、4题

B层:

1、下列函数在区间(0,+∞)上不是增函数的是(  )

a y=2x+1 B y=3x2+1  C y=     D y=2x2+x+1

2、若x1,x2∈(-∞,0),且x1

af(x1)f(x2)  Cf(x1)=f(x2)   Df(x1)f(x2)<0

【拓展训练】

C层:

1、写出下列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

(1)         (2)              (3)

2、判断函数             在      上的单调性。

3、已知函数          ,求     的单调区间。

【总结提升】

课题:1.3.1函数单调性 复习巩固案

1、如果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对于任意的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设     是函数         的单调区间,                    且,

则有(  )

a、             B、             C、            D、以上都有可能

3、函数            的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

4、函数                    则     的递减区间是_________。

5、证明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9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增效减负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的一大顽疾。"减负",是每个人盼望的,"增效",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能在教育中实现"增效减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从它倡导的四个重要方面来破解"增效减负",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反映良好,希望能给同仁们带来一些借鉴。

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们编制的物理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知识准备、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典型例题、方法归纳、当堂训练、反思小结、推荐作业等部分组成。而"学案导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1、"师为主导、生为主体"是实现增效减负的必要条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增效减负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到极至。

例如,"摩擦力"这节课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案上将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成若干有坡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总结出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教师巡视指导,启发点拨。部分学案示例如下:

【情景引入】在班上选出力气小的女生和班里力气较大的男生利用一根一端涂了肥皂水的笔举行一次夺笔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问题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假设与猜想: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可能与面积、重力、压力、粗糙程度有关。(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走进物理)

设计实验:根据假设,小组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做才能控制变量,让学生分工协作)

进行实验:怎样拉动木块才能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呢?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积极动手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结论: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了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则体现在了沿着学案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足时间和空间,可以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探究,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第一主人,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愿学、乐学,减轻了学习负担。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增效减负的最大着力点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

我们倡导的"学案导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中"知识准备"是指导学生按提纲做好课前自读、自解、自悟,自找重点、难点、疑点,自带问题上课,这是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来,减少了学习的被动与盲目。"交流讨论"中不断产生智慧的碰撞,促使学生在不断反思,调整学习策略,优化整合知识,实现意义重构,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问题探究"是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设置坡度和台阶,降低学习的难度,根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寻求对问题的解答,从而深入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之中,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激励,形成了自主探究能力。学案导学的这些过程都是不断促进学生由先学到会学,再到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3、当堂训练是实现增效减负的有效途径。

学案导学的模式中强调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教学中我每节课都紧扣目标,设计一些基础性的、有针对性的、有适当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的习题,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学生通过限时练习,检查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目标达成,同时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这样对学生的薄弱部分及时进行补救,做到"堂堂清",不留疑难题目到课后,大大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

4、分层作业是实现增效减负的有力保障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10

[关键词]高校;盗窃;类型及特点;防范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11.059

1高校盗窃案件的现状、研究意义与价值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盗窃案件占据了高校案件的大部分。尤其是国内,高校人口密集,人员复杂,校园小社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治安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盗窃案件更为突出。据相关统计,盗窃案件占据高校所发案件的80%左右,是所有校园案件中发案率最高的类型。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将极大地减少高校案件的发案数量,提高师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完善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

2高校盗窃案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以作案主体进行分类,盗窃大致可分为内盗、内外勾结盗窃和外盗三种类型。

2.1内盗

少数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盲目攀比,不考虑自身家庭等环境因素,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没有钱花就想办法去偷,逐步走上了犯罪通路,这是内盗发生的主要原因。内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串门盗窃

这种类型盗窃案的发案地大多在学生宿舍,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强,一般无论有人没人,自己宿舍的门都习惯性敞开,作案分子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疏忽进行盗窃。遇到室内有人时,作案分子如果是陌生人,就会以找人走错房间或推销商品等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作案分子如果是熟人,则会装作是来正常的聊天玩耍,和室内人员闲聊后离开。

(2)顺手牵羊盗窃

这一类型的盗窃案件多发生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院所。多数大学生有在学校的公共场所“占位子”的行为,经常是用一些随身物品放在某处以示意这地方有人。作案分子利用这一特点实施盗窃,作案分子除了一些惯偷之外,大多数是见财意一时冲动而实施盗窃,所以这类案件带有很高的随机性。

(3)信用卡(存折)盗窃

这类盗窃案件的作案分子大多数都是受害者的同班同学或同寝室的等关系密切的人。利用同学、朋友的特殊关系而得到受害者的信用卡(存折)及其密码,伺机进行盗窃。

2.2内外勾结盗窃

少数学生在校期间与校外闲散人员交往过密,受到校外人员的唆使,加上自身素质不过硬,贪图享乐。这是内外勾结盗窃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类案件主要是利用学生在学校期间物色好下手的目标和对象,再通知校外人员进入学校实施盗窃。

2.3外盗

现在国内高校大多数都是开放性校园,而且高校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学习氛围浓厚,所以很多社会上的人员都喜欢到高校进行参观、游玩和休闲,这也给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实施盗窃创造了可乘之机。外盗案件主要分以下几种。

(1)自行车盗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购买的自行车越来越高档,一辆车的价值大多数都是1000~5000元不等,这就让不法分子看到有利可图。校园车辆多,停车点位多,学生对车辆的保管意识不强,盗窃手段简单粗暴,作案时间短,这些都是自行车盗窃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2)手机和财物盗窃

这类案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对比较集中。在每天的三餐时间段,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和食堂是学生和校外人员最集中,情况最复杂的时段。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的手机和财物实施盗窃。这类案件作案时间极短、作案目标多、作案成功率最高。

(3)入室盗窃

这类案件虽然数量少,但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性最大。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夜间1点至3点左右,学生进入睡眠最深的时间段,运用攀爬、溜门等方式进入学生宿舍内部实施盗窃。

3高校盗窃案件的防范对策与分析

3.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校园盗窃的主体还是学生自身,随着大学的扩招,生源越来越广。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素质不高,光靠一味的打击和防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在学生的教育上下功夫。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要抓好日常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自从高校扩招后,学生来源更加广泛,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也越来越大。因而,必须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不能搞一锅端。对不同素质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对症下药。

(2)认真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使所有学生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学生盗窃行为的发生。

(3)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要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触犯到法律的。杜绝和减少学生中“法盲”的存在,让学生意识到一些事情做了之后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增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学生做任何事都能有法可依。

3.2提高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校园和个人的财产安全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师生员工防范意识的一些薄弱的环节,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对师生员工进行防范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师生员工自觉做好防范工作。针对每年新生入学加强宣传教育,将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发放到录取通知书中。

3.3增强治安防范和管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校内人员数量急剧增多,招生面越来越广,使得校内人员的素质高低差异明显,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盗窃案件逐年增多。在这种大环境下,进一步加强校园治安的防范管理,才能减少校园盗窃案件发生。

3.3.1加强重点部位防范,增强技防力度,人防技防相结合

高校盗窃案发生的地点比较集中,大多是食堂、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的地方。犯罪分子胆大妄为,单一的靠人防是不够的,加强人防与技防的结合,才是高校治安防范工作的正确选择。

3.3.2加强门岗管理

配合学校门岗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的使用,实行车辆凭证出入门岗制度,减少犯罪分子窜入校园作案。同时对外来机动车辆实行换证进校,减少机动车辆进出校门。对出入校门的高档自行车等贵重物品实施登记制度。杜绝被盗财物流出校园。

3.3.3加强校内人员管理

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涌进学校的民工和临时工越来越多,他们来源复杂,管理难度大。我们必须对此类人员加强管理:一是对来校民工实施办证出入,凭证上岗;二是对所有来校民工摸清底细,按照规定登记入册,严格管理;三是要和校内各施工单位的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督促对方加强对所属员工的管理。

3.4全校动员,发挥广大师生的群防作用

高校的面积广,人员多。要想防止盗窃案件的发生,仅仅依靠保卫工作者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全校进行动员,让所有的师生都参与到其中,实行群防群治。所有的师生每人贡献出一点力量,不仅仅是做一名旁观者,这会使犯罪分子实施盗窃的难度增加,盗窃后无处可逃。群防群治能够大幅度地降低高校盗窃案的发生。

3.5进一步加大破案力度,打击校园犯罪行为

高校盗窃案件的特点是发案率高破案率低,这是因为此类案件大多数是校内人员作案,破案难度大。但破案的办法还是有的:一是掌握犯罪分子的作案规律,潜伏守候捉拿案犯。在发案率高的地点或时间里,组织精干力量,隐蔽起来对犯罪分子抓现行,这是当前破获校园盗窃活动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二是通过赃物抽丝剥茧捉案犯。发现赃物后,追查其来源,也是破案的有效方法。三是通过监控系统捕捉到犯罪分子的相貌特征,打印出来后放在各个门岗等部位,当犯罪分子再次进校时实施抓捕。四是熟悉校园内部环境,在案发现场的周边仔细寻找破案线索。

高校治安保卫工作责任重大,有效地防止高校盗窃案件发生,保护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我们所有高校保卫人员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只有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和规章制度,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才能有效防止盗窃案件的发生,确保高校良好的治安和生活秩序,促进高校的平安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刘立东.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特点及防范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

[2]朱才亮.论高校盗窃案件的发案特点、原因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11).

[3]周家明.当前高校盗窃现象及防范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