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32:02

沙尘暴的危害篇1

1沙尘暴的形成

沙尘暴天气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可以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其产生的原因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空气特别混浊,是一种严重的风沙天气现象[4-5]。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以下3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二是要有沙源;三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无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退化的林草地或沙漠均可成为沙源,沙尘经低压和气旋产生的垂直上升运动而飞扬,从而形成沙尘暴天气[6-7]。

2沙尘暴的危害

2.1影响居民生产与生活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能见度低、天气阴沉,影响人们心情,从而降低学习工作效率。沙尘暴还会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影响生物生长活动。沙尘暴的发生会导致牲畜患染肠胃及呼吸道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对农田作物的影响较大,轻者可将农田的幼苗、种子、沃土刮走,重则导致沙尘大量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沙尘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8],其可引起多方面的健康损害,受害最重的部位是最先接触沙尘的肺、鼻、眼、皮肤,损害症状以肺部表现最为严重和广泛,其余器官主要是过敏反应和刺激症状。

2.2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因为沙尘暴发生时会产生大量悬浮颗粒,进而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大气温度降低,太阳辐射大幅度削弱(约10%),又会影响地球水循环的速度,使其变慢,降水量减少;此外,沙尘可能会使干旱加剧,悬浮颗粒还可抑制云的形成,使云的降水率降低,导致地球的水资源减少。沙尘暴天气出现时会出现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四处弥漫等现象,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污染空气国家环保总局的监测网显示,2002年3月20日强沙尘暴当天,北京总悬浮颗粒物达到11mg/m3,落尘量达到了20g/m2,超过正常值的100倍,超过了国家标准的10倍以上。沙尘暴的影响范围较大,2001年4月起源于蒙古的强沙尘暴掠过了美国大陆和太平洋,最终消散在大西洋上空。1998年9月起源于哈萨克斯坦的一次沙尘暴,经过我国北部广大地区,并将大量沙尘通过高空输送到北美洲;如此大范围的沙尘,在高空形成悬浮颗粒,足以影响天气和气候。

3沙尘暴的治理对策

3.1加强对沙尘暴天气的预警能力

随着西部经济实力的增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将会大大增加,通过气象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和各种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避免较大的损失。由于西北地区春季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是在大尺度背景下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激发所形成,具有较大的广域性和持续性,因此建立和健全西北地区反应迅速、紧密协作的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和联防指挥系统是当前可以实施的重大措施。

3.2杜绝破坏植被行为

滥挖中草药对土壤的破坏极大,因此应实施人工种植中草药,严禁个人滥挖中草药,在解决中草药资源不足的同时又可保护植被。

3.3恢复草原植被,减少草场载畜量

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圈养舍饲”,进行科学管理,加强防疫指导,保证产量、质量。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对草场引进全方位规划,划分轮牧区,给牧草留下恢复生长的时机,在解决牧草供不应求的草畜矛盾的同时,尽快实现草原植被的恢复。

3.4保护植被,封沙育林,封山育林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沙尘暴源地禁止滥垦荒山荒地,做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防风固沙,以努力控制沙漠化。以有名的沙荒地区的陕西榆林为例,经过“一封”(封山)、“二禁”(禁止滥垦荒地,禁止滥伐森林)、“三承包”,实现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1.0%上升到59.2%。

4结语

可采取积极绿化荒山、种树种草等方式减少土地的和浮尘,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尽量减少沙尘暴的危害。同时,要树立长期治理的思想,将治沙工作持续进行。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生态建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扩大植被覆盖率,做好开源节流,植树造林,逐渐恢复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实现西北大地人富、水清、山

绿的美好景观。

5参考文献

[1]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5):343-348.

[2]李一功.经过全面防治和综合治理,沙尘暴是可以基本消除的[n].中国绿色时报,2001-12-10.

[3]李栋梁,王涛,钟海玲.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成因及未来趋势预测[J].中国沙漠,2004,24(3):376-379.

[4]魏文寿,高卫东,史玉光,等.新疆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2):137-141.

[5]王涛.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2.沙漠化的研究内容[J].中国沙漠,2003,23(5):477-482.

[6]陈洪武,王旭,马禹.塔里木盆地局地和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研究[J].中国沙漠,2003,23(5):533-538.

沙尘暴的危害篇2

关键词

沙尘暴 形成机理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14-02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天气,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给我国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的风沙灾害,并不是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危害,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一、沙尘暴的形成机理

沙尘暴的形成是由于特定的区域地表沙尘被大风剧烈运动带起造成的。从自然因素角度考虑,其起源是地表干旱,土壤质地稳定性差,抗蚀力小和风力吹扬;从人为角度看,人类不合理的运动促使了沙尘暴的形成。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一) 自然因素

一是沙源的存在。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日益加剧,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造成了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加剧了土地沙化。沙尘暴途经地带沙质土壤比例相当高,大面积的沙化土地当春季回暖解冻,狂风骤起时,的干燥的疏松沙土极易被强风卷起,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二是干旱、降水少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干燥少雨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土壤颗粒间失去了相互作用力,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无法得到供应,并且无法建造防风固沙的植被体系。因此,可以说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三是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因子。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的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展开和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不同地表的沙尘颗粒具有不同的起动风速,土壤颗粒愈粗,起动风速愈大。流动沙丘在风速达到5m/s时起沙,沙砾壁为11-17m/s才能起沙扬尘,其输沙量随风速增加。

(二) 人类活动

我国北方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往往规模较小,速度较慢,程度较低,并且容易得到自然恢复,人为因素才是沙漠化过程中最为活跃和主要的因素。因此,沙尘暴天气与其说是天灾,倒不如说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行为惹出的祸害。

一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一旦植被破坏,必然造成沙丘活化,古沙翻新,地表风蚀沙化,从而使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在冬春两季,退化草地、沙化土地地表,沙化物质丰富,成为沙尘暴重要的物源区。

二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再加上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地区严重缺水。为解决用水困难,打井汲取地下水的情况愈来愈严重,有些地段的地下水埋深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结果造成了植被枯死,原来被这些植被固定的沙质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一遇到大风极易起沙扬尘。

综上所述,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导致沙尘暴多发性主要原因。如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区,曾在汉、唐、元初建立的约3.07万hm2农耕面积现仅存0.3~0.6万hm2左右,其余全演化为沙漠。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暴提供了足够的沙源,这就是导致沙尘暴多发性的原因。

沙尘暴特别是强沙尘暴给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我国每年因沙漠化、沙尘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00多亿元。沙尘暴的主要危害如下: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着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混沌,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2.交通安全受到威胁。沙尘暴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能见度降低影响行车和飞机起降;二是沙尘掩埋路基,阻碍交通。

3.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沙尘暴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二、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目前中央已经提出了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把根本不适合耕种的土地还原成林地,把已被破坏的环境恢复成原有的平衡状态,把部分农业人口转化成护林、护草、植树造林、放牧及第三产业工人,这些措施为防治沙尘暴提供了基本前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防治沙尘暴的产生及产生的危害。

1.科研先行

目前人类还无法控制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冷暖变化,也不可能改变地表的物质组成和根除沙尘源地(特别是沙漠)。因此,沙尘暴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存在。现在国家已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要搞清沙尘暴的源地、沙尘粒度、沙尘与风速的关系、出现的频率、波及的范围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就可以使沙尘暴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掌握沙尘暴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减轻沙尘暴带来的损失。

2.加强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沙尘暴灾害,正象我国沿海的台风一样,虽然不能消灭它,但可以设法减轻其危害。自从2000年来沙尘暴爆发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气象局已建立了沙尘暴天气预防系统,国家林业局也在其管辖范围内――中国林业科学院建立荒漠化的监测系统,这些检测系统不仅提高沙尘暴的天气预报水平,而且能够提高沙尘暴灾害的预报水平。

3.加强林地建设

修建防护林带,可以降低风速,根系还可以固沙、保水,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措施。育草防沙,尽可能的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消减直接的沙源,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工程防沙,如黏土固沙、化学方法固沙,减轻沙尘暴的危害,防止土地沙化的进一步扩展,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改良传统的耕作方法,实施免耕法即在秋过冬,春天采用联合作业法,一次性完成破茬、旋耕、入生态保护系统。除此,还应提高冬春季农田的覆盖率,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高科技农业。

4.合理调控利用水资源

合理调控水资源,利用经济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重视并合理利用生态用水,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及设施,改漫灌为渗灌、微灌、滴灌、喷灌等,普及科学用水及灌溉方式,加强环境治理,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实行依法保护与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的进一步扩展,尽可能减少沙源地。

5.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沙尘暴的危害篇3

风力大风力大是沙尘暴的主要特征,在气象因子中,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相关性最好,平均相关系数可达0.9,大风日数多,沙尘暴日数也多。例:锡林浩特市2011年4月29日8:00时后的风速都大于6.0m/s,也是造成这次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动力因子,日极大风速可达22.0m/s,本月月平均风速3.8m/s。降水少锡林浩特市春季的降水较少,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冬春雨雪少,春旱较严重,降水少的地区本文由收集整理沙尘暴出现频率高;降水对沙尘暴的发生起着抑制作用,从年际变化看,一般降水少的干旱年,尤其是春季干旱时,大风也多,下垫面干燥,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降水和大风的产生都是由于大气环流特征决定的,降水既反映了大气环流背景,也起到沙尘抑制作用。因此,降水是沙尘暴发生的环境因子。2011年春季降水少,容易发生沙尘暴。4月份降水量4.9mm,比历年同期平均偏少59%,2011年1-3月总降水量9.3mm。气温高气温相对高,气温对沙尘暴的发生也有影响,当气温升高时,地表蒸发大,土壤将进一步变干。春季气温高的年份,促使下垫面更加干燥,同时由于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增加了近地面层的热力湍流作用,配合有大风天气时,容易夹杂起地表沙尘,产生沙尘暴,气温是沙尘暴产生的热力因子。冷锋过境,扰动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风速大增,冷锋携带和大风卷起的沙尘铺天盖地而来,形成我县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风速相对减小,相对湿度仍然维持较小但略有增大。

1.扬沙形成的原因

一般认为,扬沙通常由气候特征、天气形势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引起,成因比较复杂。同时,源地特征以及其他自然客观原因、经济落后、投资不足的社会客观因素也是造成扬沙天气的形成原因。

1.1锡林浩特市的气候影响

锡林浩特市是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日较差大,风沙大,风力大,年平均降水量336.7mm。2010年全年降水224.0mm,入春以来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无水汽补给,给扬沙的形成造成一个良好的机会。

1.2天气形势及大气环流特征的影响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的不稳定的热力条件,使风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将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锡林浩特市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另外,较强的空气入侵、具备产生强风的环流条件是导致沙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锡林浩特市2010年春季气温较常年偏低,温度上升快,蒸发量大,地表沙土无法固定,地面状况较差。同时,冷暖空气较活跃,大风天气较多,风吹沙土,沙尘自然出现。

大气环流影响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影响内蒙古沙尘有贝加尔湖地区蒙古气旋和乌拉尔高压,冬季锡林浩特市气温低,2010年气温最低为-22.9℃,春季回暖快。

1.3人类活动的干预

扬沙的形成与地球的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滥用土地、森林锐减、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物种灭绝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锡林浩特市人口的增长,人们的活动干预,陆地表面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土地开发和不合理耕作,围湖造田,超载放牧,不节约用水,破坏了大量草场,增加了裸地面积,大量开垦土地造成土地大面积贫瘠,破坏植被,形成大量的裸露土地,为沙尘发生提供大量沙尘源。

2.扬沙的危害分析

2.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着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也造成大气污染,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

污染加剧。

2.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持续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畜牧业是锡林浩特市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扬沙中至少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造成长期潜在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地,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造成了恶性循环。

2.3影响交通安全

(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目前,沙尘暴是影响航空安全重要因素,也使汽车车厢玻璃破损。由于呼武公路是国家一级公路,沙尘暴的发生使得通过的车辆不得不停运,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很大不便。

3.沙尘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澳洲的赤色沙暴中所夹带的大量铁质已证明是南极海浮游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沙尘暴的影响层级并非全为负面,或许从另一层面来说,沙尘暴也许是地球为了应对环境变迁的一种症候,就像我们感冒了会发生咳嗽是为了排除气管中的废物一样。此外,由于沙尘暴多诞生在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所挟带的一些土粒当中也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减缓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

4.扬沙的治理

4.1加大绿化面积

人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沙尘天气,但可通过对土地的根治,有效降低其频度与强度,锡林浩特市仅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4000hm2,全民义务植树88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进一步提高。禁牧工作和林木管理、封山育林移民工作扎实有效,把防沙工作作为重点,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科学讲座,提高人民意识,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造成恶性循环。

4.2加强防止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建设

沙尘暴的危害篇4

信息报告时限要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沙尘暴红色预警(Ⅰ级)、橙色预警(Ⅱ级)、黄色预警(Ⅲ级)后,立即上报相关信息。沙尘暴灾害发生后,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2小时内上报信息。对重、特大沙尘暴灾害损失详细信息要在沙尘暴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报送。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沙尘暴红色预警(Ⅰ级)、橙色预警(Ⅱ级)、黄色预警后(Ⅲ级)以及特大沙尘暴灾害(Ⅰ级)、重大沙尘暴灾害(Ⅱ级)信息报告后,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并上报上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基础电子地图和支持应急指挥决策的地理信息系统,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更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沙尘暴应急指挥的可视化定位与分析决策支持。

对于的重要信息,负责收集数据的部门、单位和人员要遵守相关规定,做好信息的保密工作。

通信联络

在沙尘暴红色预警(Ⅰ级)、橙色预警(Ⅱ级)以及特大沙尘暴灾害(Ⅰ级)、重大沙尘暴灾害(Ⅱ级)预防和处置过程中,要形成、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三级网络传输体系,建立跨部门、多路径、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稳定可靠应急通信系统。要明确主要联系人、专用和备用电话。应急指挥部、赴现场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之间建立信息联络渠道,保持通信畅通。现场工作组内部之间采用卫星移动电话,其他无线通信方式为备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与成员单位之间采用保密电话联系,政务有线和无线专网备用。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之间采用有线电话联系,无线通信方式备用。

灾情调查分析与评估

在特大沙尘暴灾害(Ⅰ级)、重大沙尘暴灾害(Ⅱ级)结束后,沙尘暴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对灾害及其损失进行全面调查,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灾后重建对策措施。

新闻报道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照相关规定,对灾害信息和新闻报道工作进行管理与协调。

沙尘暴红色预警(Ⅰ级)、橙色预警(Ⅱ级)以及特大沙尘暴灾害(Ⅰ级)、重大沙尘暴灾害(Ⅱ级)发生后,应急指挥部派专人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及时、准确报道沙尘暴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应急结束程序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由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保障措施

通信与信息保障

充分利用社会基础通信设施,建立、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三级应急信息通信保障体系,配备必要通信器材,保障信息渠道通畅。同时,建立和落实备用通信系统。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基础信息保障

做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信息管理系统,掌握主要沙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入分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变化情况,为沙尘暴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资金保障

预防和处置沙尘暴所需经费,按照国家制定的《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有关规定执行。鼓励社会各界为预防和处置沙尘暴灾害提供资金援助。

技术保障

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配备沙尘暴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装备,确保沙尘暴发生前、中、后期都能做出迅速反应。应用已经建立的沙尘暴监测与灾情评估系统,加强相关部门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为灾害预防和救助工作做好服务。

应急队伍保障

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动员机制,组建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专业队伍,在当地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开展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

各级应急指挥部要精心组织,抓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救援队伍的组建工作。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人员组成上要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公安及消防队伍为核心,根据常发应急事件,适当吸纳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志愿者。规模上要以具备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的有机结合。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尽快落实综合救援队伍的组成工作,实现基层应急处置与常态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应急处置方面要以工作为主,在常态化管理上以信息传递、隐患排查、危险源治理等工作为主。

沙尘暴的危害篇5

地球表面是由不同尺度的自然带控制的。一个地区是否成为干旱区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大的气候条件不变,沙尘暴或者沙漠,是不具有侵略性的,因为自然已经为其划定了界限。

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至今。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而易居并繁荣,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孙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另外沙尘暴在一定程度上也均衡了全球土壤的营养肥力。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还能大量反射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从而使地球降温,抑制温室效应,大约抵消人为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升温值的20%。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盛。假如我们人类有一天强大到能根除沙尘暴,那生猛海鲜恐怕又会成为历史的记忆。

事实上,按照地理学的自然带和地域分异规律,处在什么自然带上,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又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怜的降水也许够小草生长之需,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树木生长了,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向地下深处争夺水分,很快周边的小草枯死了,再也没有能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了,结果大树小草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干。

其实科学界早就认为沙尘暴在逐年减弱。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一大现象,就是“姑娘的头巾戴两片”,是说冬天头上同时戴保暖的厚头巾和挡沙尘的纱巾。现如今,纱巾早就离我们而去,我们丢掉纱巾是因为沙尘暴少了、弱了,而非我们自身抗风沙的能力增强了。

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它的危害性。

(选自《中国周刊》2010年4月20日,有删改)

阅读练习

1.题目中的“妖魔化”的意思是什么?沙尘暴被人们妖魔化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在陈述沙尘暴的“利”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文章是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在作者看来,加剧沙尘暴危害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这个句子中的“一定程度上”和“一些”可否删去?说说理由。

沙尘暴的危害篇6

这天,我穿着飞鞋,悠悠地要去购物广场买东西,感到无比惬意。突然,天空中一片灰蒙蒙的东西正以极快的速度逼来,蔚蓝的天空顿时变了颜色,随之而来的是狂风四起,沙子乱飞,尘土飞扬。我意识到那迷漫天际,惊心动魄的沙尘暴就要来了。

“呼——呼——呼,”沙尘暴真的来了,我感到眼前一片浑黄,脸上一阵疼痛。一会儿,我镇定一下自己,想起自己能和沙尘暴对话,便用沙尘暴语向沙尘暴打了个招呼。沙尘暴狂笑着,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说:“厉害吧!那只是轻轻露一手,待会儿我更厉害,可以卷走你们的牲口,毁坏你们的房屋,危及你们的生命。”我说:“我很清楚你的厉害,请你告诉我,你的形成。”沙尘暴说:“你们破坏环境,环境恶化了,我就出生了!”我刚想说什么,沙尘暴又无不得意地说:“你们虽种了一些树,绿化了一些土地,但你们毫无节制地开采矿山,砍伐树木,过度用水,乱砍、乱伐、乱采,你们自毁家园,怪不得我们!”说完又大笑起来。

我忍不住说:“你别高兴太早,不会让你存在太久,我们会呼吁人类,保护环境,守护好人类共有的家园。”

沙尘暴一听,显明没了底气,灰溜溜地跑了。我日夜呼吁、宣传环保的重大意义,得到地球村民的一致拥护和爱戴。

沙尘暴的危害篇7

abstract:Sandstormismainlyaresultofclimate,whichoriginiswind.topography,precipitation,temperatureandsandresourcesalso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sandstormhazards.Zoningcontrolondistributionofdifferentdesertifiedlandarea,scientificanalysisandcorrectassessmentofsandspreadatthesandstormseasonandoveralldesignofgovernanceprogram,buildingofsecuritypatternsofsandpreventionandcontrolcaneffectivelypreventthespreadofsand,cutoffthediffusionpath,andreduceharmfullevelsofsandstormdisasters.

关键词:风沙灾害;防沙治沙;安全格局

Keywords:sandstorm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ofdesertification;securitypatterns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326-01

1风沙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1.1风沙成因及扩散要素分析

1.1.1气候、风速、风向、空间距离季节性差异和年际、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及降水量不足,会使地表因水蒸发量较大而土壤干燥。尤其是降水量较低且大风频发的冬春两季,的农田因严重风蚀,致使干燥的土壤在大风的作用下发生起沙、扬沙甚至沙尘暴,形成风沙灾害;风速大时沙尘扩散的距离较远,范围较大;风沙随大风吹蚀的方向扩散;大风携带沙尘物质的风沙运动因受到空间阻力,风沙在逐渐扩散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大,所造成的危害影响会越来越小。

1.1.2环境、下垫面状况以细沙及粉沙为主的沙地、荒草地、耕地、林地,其土壤表层干燥、土质疏松、粘力差,抗风蚀能力低,容易形成风沙;根据不同土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及地表景观格局对风沙扩散的不同阻力影响,其下垫面可分为衰减型、累加型和波动型。属衰减型的粗糙度较高的乔灌草复合防护林对风沙抑制作用最强,而属累加型的农田则对风沙阻力很小,受风沙危害程度较大。

1.1.3人为因素滥砍滥伐等刨草毁林现象,严重破坏了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大面积撂荒的土地被沙化;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风蚀加剧;滥用和浪费水资源,致使生态用水困难,大面积天然林死亡、植枯、草地退化、土壤沙化。

1.2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界定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及进行等级划分,有利于确定风沙危害源及沙尘漫延范围,正确评估风沙扩散对环境、动植物与人类造成影响和危害的程度,根据不同级别的区域设计治理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

1.2.1风沙源区风沙源是风沙灾害形成的起源地,是风速达到引发地表起沙的主要区域。多见含有丰富沙物质的沙垄、沙带及干涸河滩,基本呈条带状分布。这些区域植被覆盖很低,地表物质多为沙质土壤或土壤沙化严重,极易受风蚀影响,是风沙危害的重灾区。

1.2.2高度危险区处于风沙源的区域,在风沙灾害发生、扬沙天气出现时,沙尘浓度最大,是风沙危害危险程度最高的区域。

1.2.3中度危险区在高度危险区的区域,是风沙灾害发生时受影响较大的区域。

1.2.4低度、轻度危险区风沙进入距风沙源有一定距离,但仍然能受到风沙扩散影响的区域,速度逐渐减缓,浓度减小,是风沙危害开始减轻并逐渐减小的过渡区域;离风沙源距离较远地区是风沙危害的轻度危险区。

1.3风沙灾害种类及损害程度①大风吹蚀使土壤有机物质减少、土壤颗粒粗化、肥力贫瘠、生物生产力下降。②沙尘物质会使建筑物、农作物、水体、道路及人畜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③强度的沙尘天气甚至会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恶化,掩埋道路、农田、村庄、牧场,破坏交通、通讯设施及各种运输机械和精密仪器。

2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2.1加强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根据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的级别,针对各级别区域所需的相应风沙扩散阻力值划分出治理区,统筹设计治理方案。

2.1.1核心区将风沙源区及其临近区域设定为核心治理区,实施乔灌草相结合,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制约,选择抗旱、根系发达的树种及草种进行治理,争取迅速增加地表覆盖,固定土壤,恢复天然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原有保障功能。

2.1.2治理区将高度危险区设定为治理区,做好生态规划,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滥伐、乱垦、滥牧;恢复并扩大自然林植被种植;实行农田保护,进行保育种植,减少沙化土地的面积;对沙化程度较高的土地开展综合治理,发展经济林木与半人工草地,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以减缓和治理沙尘。

2.1.3控制区将中度危险区设定为控制区,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加以科学布局,优化设计土地利用及不同土地覆被结构,合理配置草、田、林的种植比例及品种组合,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使之构成高效生态防护、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第二层防护体系,以控制风沙漫延,并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1.4保护区将低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划为保护区,以现有林地、果园、苗圃、庭院绿化、城市公园作为风沙控制屏障,构建城乡连通的护林路、护堤林、农田林网等生态网络,实现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整体控制。

2.2构建防灾减灾预警及科研体系

2.2.1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雷达和探空等高科技手段,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实时跟踪观测,及时预警。

2.2.2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沙尘源区形成及环境与沙尘运移规律的分析,研究气候条件对沙化、沙尘天气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历史上气候变迁与沙化及沙尘天气的对应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沙化和沙尘暴的影响,有效防止风沙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冯露.风沙灾害危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魏国良.铁奎沙区沙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2010(10).

[3]李海龙.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沙尘暴的危害篇8

关键词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气候特征;中国北方

中图分类号p4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76-02

abstractinrecentyears,duetotheabnormalclimatechange,thefrequentappearanceofsandduststormweather,whichleadstothedeterioration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hasarousedwidespreadconcerninthesociety.anoverviewofthecausesofsandstormweatherinnorthernChina,sourceareasandmovingpath,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evolutionwereintroduced,and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damagemechanismandatmosphericcirculationcharacteristicsofsandstormwereanalyzed,soastoprovidethebasisforfuturebetterforecasting,forecastingofsandstormweatherandwayofthinking.

Keywordssandstormweather;causeanalysis;climaticcharacteristics;northernChina

沙尘暴在大沙漠及其边缘的干旱地区经常发生,是干旱气候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西南部大平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沙尘暴,干旱和沙尘暴的现象持续了近10年,大范围的干旱毁坏了大面积农田和生态系统,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越来越频繁,2000年以后每年平均发生10次以上,除了发生频率上升,其范围也更加广泛。由于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损失,应当加强对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的研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发生了特强沙尘暴后引起了政府和科研人员的重视。针对我国的气候情况,开展了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监测,对干旱气候和沙尘暴的发生等进行观测与研究。

1我国沙尘暴天气的形成

1.1沙尘暴天气成因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沙尘暴天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可分为一般沙尘暴、强沙尘暴、特殊沙尘暴3个等级。沙尘暴是大风和下垫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形成机制十分复杂。分析近几年沙尘暴天气的成因,有研究表明可能是北方大范围冷空气的影响所致,或者是因为“暖冬”干旱少雨导致土地水分散失,大风过境引起沙尘移动。而对强冷空气南下这个外因,目前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而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却可以由人类来决定,也应由人类来负责。总之,沙尘暴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和环境因素是产生沙尘暴的主要要素。除上述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也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原因。许多人类活动如大规模施工、工矿交通建设、植被砍伐等,对地表环境造成了破坏,细沙和尘土不稳固,加剧沙尘暴的发生。

2001年3月5日的一场沙尘暴席卷了中国的东北地区。肉眼可见浮尘浓度最高的地区在奇伊利海湾与蒙古边界之间。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种植造成的沙漠化已为沙尘暴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针对这种情况,刘毅等[1]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的形成包括3个层次:一是地面至1.0m左右高度的沙粒跃移层是空气与地表面能量、质量交换最强烈的层次,是风沙流活动的主要层次;二是对流层中下部沙尘暴的发生发展以及大粒径沙尘的卷起与运移主要由这一层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如锋面)决定;三是对流层上部至平流层沙尘气溶胶的运移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在这一层。此外,沙尘暴形成还包括4个界面:一是土壤-植被(如草原等);二是植被-沙粒跃移层;三是沙粒跃移层与对流层下部交界面;四是对流层中部与对流层上部交界面。

沙尘暴的热力条件前期增温明显。实际上,我国沙尘暴一般在午后或午后至傍晚时刻最强,就是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用西北典型站自建站以来的逐日沙尘暴起止时间资料(起止时间精确到分钟)[2],以0.5h为单位进行统计,分别得到起沙时间、结束时间、有无沙尘时间频率分布。起沙时间,即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开始出现的时间。结束时间各时段频率为该站自建站以来该时段沙尘暴实际发生数(以沙尘暴的结束时间为准)与该站总沙尘暴数的比值。有无时间各时段频率为该站自建站以来该时段沙尘暴实际发生数与总数的比值。

1.2沙尘暴天气的源地及移动路径

沙尘暴源地是指第1天发生沙尘暴的所有地区中,处于最上风方向的地区。有研究表明[3]我国沙漠的主要来源地为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等地带,沙漠边缘地区以草原为主要景观的生态隔离带的破坏相当严重,这就是我国北方地区粉尘含量极高的沙尘来源释放地,西北地区的山脉和沙漠也是沙尘暴发生的源头,即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昆仑山、敦煌、祁连山、阿拉善沙漠、贺兰山、黄河等。

有研究表明[3],沙尘暴的起源可分为2类,即内源型和外源型,影响范围较大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其源地均在我国境外。内源型沙尘暴的移动路径有1条,起源于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南沿、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内蒙古干燥的沙漠及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外源型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2条:一是西路,即西北欧―西西伯利亚―中国新疆西部地区―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河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二是北路,即泰米尔半岛―西伯利亚中西部―蒙古地区―中国新疆东部及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统计表明,北路沙尘暴天气过程次数是西路的2倍,但是西部沙尘暴影响范围较大。

2沙尘暴的特点、发生发展及危害机理

2.1沙尘暴的特点

沙尘暴是草原退化、荒漠化的指示器、加速器和催化器。沙尘暴的形成背景是长期干旱的气候和广大的地表。它的特点是荒漠化加剧的突变过程、环境恶化的聚焦并影响气候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其边缘多于其他地区。特殊的沙尘暴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即突发性和持续性。

2.2我国沙尘暴与北大西洋涛动异常变化的关系

大自然本身变化是导致干旱的直接原因,即太阳活动、大气环境的演变,但也有外界人为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森林植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失去了平衡,影响和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加剧了干旱的发生,引起了沙尘暴天气的多现,导致气候异常―连年大旱的发生、连年暖冬,更甚引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表1)。

3沙尘暴的时间变化特征

3.1沙尘暴在不同区域年际变化的差异

按照沙尘暴在我国北方的分布可分为七大区域[4]:北疆区、南疆区、河西区、柴达木区、河套区、东北区、青藏区。自20世纪50―90年代(截止于1999),我国北方的沙尘暴频数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60―70年代沙尘暴呈波动上升,80―90年代呈波动减少,且90年代减少更加明显。

3.2沙尘暴的年变化日变化以及持续时间的区域特征

3.2.1沙尘暴年变化日变化的区域特征。利用西北典型站自建站以来的逐日沙尘暴资料,将1年分为72个候(即每月有6候,每月第1候至第5候各有5d,第6候为26日至当月最后一天)统计候沙尘暴出现日数,分析沙尘暴的年变化特征。沙尘暴的分布基本上是春多秋少,大致可划分为3种类型:春季型、夏半年型和双峰型。

北疆精河候沙尘暴日数的年变化特征属于春季型,格尔木也属此类型。这种类型春季发生的沙尘暴占全年的1/2以上,其他季节发生较少。这种分布与当地春季大风频繁有关。

南疆民丰、柯坪沙尘暴日数的候变化属于夏半年型,候沙尘暴次数峰值在初夏,夏半年(4―9月)发生沙尘暴的次数远多于冬半年,沙尘暴活跃期较长。

河西双峰型以民勤、金塔、刚察为代表,沙尘暴春多秋少,冬季出现一个小高峰。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蒙古高压势力强大,多大风天气,因而沙尘暴发生次数出现一个小高峰。

3.2.2沙尘暴持续时间的频率分布。利用起止时间资料以0.5h为单位统计持续时间的频率分布。结果发现多数沙尘暴持续时间在0.5h之内,大部分持续时间不超过2h。大多数沙尘暴持续时间较短,是造成起沙时间、结束时间、有无时间频率分布相似或起沙时间较结束时间高发时段稍有提前的原因。

气候变化对北方沙尘暴的时空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降水特别是冬春季的降水影响较大。一般而言,第1年或第1年冬季和春季降水偏少时,沙尘暴发生频率较高,否则相反。气温同样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4沙尘暴天气环流分型及其形成的天气学概念模型

4.1沙尘暴天气环流分型

利用1970―1997年共28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陆北方147例典型强沙尘暴事件进行分类型和物理量诊断分析。沙尘暴前48h天气形势可分为3类,影响系统分别位于中亚、西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

沙尘暴前48h天气形势可分为3类,而沙尘暴前24h天气形势可分为4类,影响系统分别位于贝加尔湖、新西伯利亚、塔什干和新疆以北。

4.2强沙尘暴形成的天气学概念模型

沙尘暴发生在特定的大环流背景下,冷空气活动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蒙古气旋是我国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王成功[5]利用1970―1997年计28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北方147例典型强沙尘暴事件,对我国强和特强沙尘暴事件进行了分型,即锋面气旋型沙尘暴、强干冷锋型沙尘暴、干飑线+冷锋的强对流性混合型沙尘暴、强冷锋+蒙古高压+柴达木低涡发展型沙尘暴。这些沙尘暴天气往往伴随着500hpa环流形势的一次调整也就是发生在欧亚范围内由纬向向经向环流的调整过程,使中纬度的冷空气沿西北气流迅速南下,造成一次系统性的强冷锋后的大风引发沙尘暴[6-9]。

5参考文献

[1]刘毅,任丽新,周乐义,等.一次黄沙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2(6):905-912.

[2]中国沙尘暴天气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2(3):52-53.

[3]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地理学报,2001,56(3):317-319.

[4]范一大.中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J].中国减灾,2004(5):38-40.

[5]王成功.中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研究[C]//北京:草原与沙尘暴高层论坛会议,2006.

[6]王存忠,牛生杰,王兰宁.中国50a来沙尘暴变化特征[J].中国沙漠,2010(4):933-939.

[7]刘洪兰,张强,张俊国,等.1960―2012年河西走廊中部沙尘暴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J].中国沙漠,2014(4):1102-1108.

沙尘暴的危害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颗粒物已成为环境空气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颗粒物是造成我国多数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严重的首要因素。北方城市由于受外来沙尘暴的影响,颗粒物污染较南方城市严重。由于颗粒物污染,华北地区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日数也为数不少。此外,颗粒物能够散射太阳光,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造成影响,给交通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那么由此,我们研究颗粒物的组成,并如何更好的控制它们对我们人类的危害是很有必要的。

一、空气中颗粒物的成分及成因

我国做为世界上的内陆大国,每年春季的大风、强风天气和干旱少雨致使空气中的悬浮物质极为众多,沙尘暴是空气中颗粒物诞生的主要途径。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又称尘。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一次颗粒物及其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曾在世界上造成多次污染事件。

目前对颗粒物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大致可分为三类:有机成分、水溶性成分和水不溶性成分,后两类主要是无机成分。

1.有机成分含量可高达50%(重量),其中大部分是不溶于苯、结构复杂的有机碳化合物。可溶于苯的有机物通常只占10%以下,其中包括脂肪烃、芳烃、多环芳烃和醇、酮、酸、脂等。有一些多环芳烃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如苯并(a)芘等。

2.可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其中硫酸盐含量可高达10%左右。

3.颗粒物中不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它能反映土壤中成土母质的特征,主要由硅、铝、铁、钙、镁、钠、钾等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占10~40%,此外还有多种微量和痕量的金属元素,有些对人体有害,如汞、铅、镉等。

颗粒物中1微米以下的微粒沉降速度慢,在大气中存留时间久,在大气动力作用下能够吹送到很远的地方。所以颗粒物的污染往往波及很大区域,甚至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二、抑制空气中颗粒物的有效措施

华北作为沙尘暴的主要区域,每年春季的3—5月是其席卷华北的准时间段,而此时空气中的颗粒物也是疯狂之多的时节。如何有效地预防颗粒物的消极影响,保护我们的财产利益是我们社会有关部门、个人应该深思的:

首先,环保部门、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气象干旱和沙尘暴天气进行监测、预报,发现气象干旱或者沙尘暴天气征兆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收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必要时公布灾情预报,并组织林业、农(牧)业等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者减轻风沙危害。

其次,对于空气中的大量颗粒物,个人防护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大量沙尘颗粒物如何防护呢?

1.关紧门窗:沙尘暴时要及时关闭门窗,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沙尘严重时,可用胶条对窗户进行封闭,以减少在家中受沙尘影响的程度。也可在室内使用空气加湿器,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宜。

2.戴口罩:如果因职业需要必须在室外活动,最好使用防尘、滤尘口罩,以有效减少吸入体内的沙尘。

3.及时清洗:沙尘暴多发季节,天气多较干燥,加上扬尘,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丢失,造成皮肤粗糙,尘埃进入毛孔后易发生堵塞,若去除不及时,可能会引起痤疮,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发生各种过敏性皮炎。因此,回到房间后应及时清洗面部,以保证毛孔通畅。另外,房间内落满灰尘要及时用湿抹布擦拭清理干净,以免把房内尘土吸入呼吸道。

4.多喝水:由于沙尘暴时气候会比平日更为干燥,此时颗粒物很容易通过鼻腔黏膜进入人体内部,多饮水能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加快体内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因此要注意多喝水,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疾病发作及时就医: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咯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均需尽快就诊,求助于专业的医护人员,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6.灰尘眯眼时,不要揉,立即把眼睛闭起来,稍低头,眼睛受到沙尘的刺激会流出大量眼泪,这时再眨动眼皮,沙尘就会随着泪水冲到眼角而流出来。如果眼泪无法将异物冲出,可请人翻转上眼睑,用消毒棉签或干净手绢叠出一个棱角轻轻拭出异物,并及时点几次抗生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

以上是只是具体的防护知识,要想达到长期的防护标准。必须做到

a.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b.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c.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工程技术措施,即房屋、建筑物的结构

d.加强农业技术措施。

e.加强对颗粒物形成的因素,运动的规律,时空分布的研究。

f.加强预报、预警以及通讯系统的现代化。

g.加强宣传,对经常发生大面积悬浮颗粒物的地区,尽快宣传普及,并写成科普文章。

另外,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得到自然清除

①雨除(作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而降落)和降水冲刷。这是最有效的清除途径。

②在大气动力作用下由于撞击而被捕获在地面、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上。

③由于本身重量而自然沉降。

三、未来颗粒物的存活预测

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首次联合组织的“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活动日前结束。队员们考察了沙尘暴发生源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探究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参与考察的有关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由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未来几年我国北方沙尘暴仍呈增加趋势。由此可得,未来几年颗粒物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还是潜在存在的。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只重视植树、种草和水利工程建设。实际上,在维护生态环境中,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比以上措施更为重要,更为有效,也更加容易实施,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沙尘暴的危害篇10

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沙源,

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

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