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获了知识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34:06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1

记得有一次我随爷爷去郊游,我看见一种植物,结出密集像花一样的红色小果实,十分逗人喜爱。我随手摘了一枝,这时突然闻到一种淡淡的臭气。我捂着鼻子问爷爷,这是什么植物?怎么有臭气?会不会有毒?爷爷说:“你不用怕,这是‘臭牡丹’,没有毒,还可以入药。”

还有一次去郊游时,我在路边捉蝴蝶,看见一只“豹斑蝶”停在一匹边缘呈齿状,约手掌大小的绿色叶片上,我用双手一捧结果蝴蝶飞了,手掌却把叶片给捧住了。“哎哟!我的妈呀好痛哦!”爷爷听见我的惨叫声急忙走过来问怎么回事?我哭着说了经过。爷爷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知道这叶子是什么植物吗?”我摇了摇头。“这是‘荷麻’!它的叶片和叶柄上长有许多细毛刺,而且含有生物毒,你刚才就是被它刺扎伤的,要记住教训,这种植物是摸不得的。”我恨恨地盯了它几眼,心里想:我总算认识了你。

还有一次,在路过一条田间小路时,一阵清风吹来,我闻到一股熟悉而叫不出名的气味,我马上问爷爷:“这是啥子气味?还有点好闻呢!”爷爷说他也闻到了。“是薄荷味,这里一定长有薄荷。”我看着地面长有许多种草,问:“薄荷是啥样子唷?”爷爷很快就发现前面路边长着许多薄荷草。我摘了一枝,拿在鼻前嗅了嗅,这气味真好闻。它叶片是绿色,呈椭园形,边缘有齿。爷爷说:“有些糖果和饮料中,就是加的从薄荷草中提取的薄荷晶。薄荷是常用的中药材。”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2

我们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在父母,老师的哺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无忧无虑的成长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快乐......

在校运会上,每位同学都为了班级,为了学校拼命向前冲,但是不管多少的第一第二,我们都有一个信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世间没有比友谊更珍贵的东西".也在校运会里我认识了许多同学,有以前同班的,也有不认识的.友谊难道比比赛重要吗?我不仅找到了朋友,也找到一位好朋友--知识,在这次作文比赛时,虽然这次石沉大海,但这次写作的经历和等待期盼的过程,使我十分充实.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掌握了一定写作技巧.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呢!

交完朋友,学完知识,我还学到了两个道理:付出就有收获,积少成多.付出就必定有收获,而收获的好坏还是在于自己,不要去找客观原因,不要去推卸责任,勇敢地棉队显示,人偶尔也是会出错的,不用畏惧,以后再努力,但记住: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事;积少成多,这不只是用于成语,句子.也用于作文,就拿我来说吧,以前作文烂到家了,可现在经常上网看作文,作文成绩提高了,内容丰富了不再单调无趣了......我到现在才明白,玩玩游戏,游戏里也不全是"毒",里面也有知识,作文里也有故事,好词好句积少成多,把积累的运用在作文上(最重要的是真实体会),经历风雨有人说是坏事,但我觉得不一定,亲身去体会更能懂得它的含义......

收获,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朋友,只有你敢交才有朋友;知识,只有你肯学才能有.如果你什么都不去做,也就什么都没有.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3

关键词:联盟经验;知识获取;本土知识保护;冲突管理;联盟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7287(2012)03—0061—06

一、引言

由于企业成立的初始条件和演化路径的差异,使得企业技术能力禀赋呈现出非对称性。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内部化联盟伙伴技术能力的机会。尤其在当今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内部开发的缓慢和市场交易知识的困难更使得战略联盟成为企业学习的理想平台和通道。获取先进知识也是国内企业进入国际联盟的主要动因之一。同样,海外企业也在利用国际联盟进行知识的学习。已有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之间的学习是“非对称”的,即中国企业期望学习海外伙伴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海外企业非常重视学习“如何在中国成功经营”的知识。Hamel引用一位日本企业经理的话:“海外环境与我们国内环境非常不同,导致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样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从伙伴那里学习”。本文将这些“如何在中国成功经营”的知识称为本土知识。它包括中国企业拥有的商业秘密、经营诀窍、市场知识、法律法规、关系网络构建技能等。本土知识是中国企业与海外伙伴合作的重要资源,诚如一位中美合资联盟美方经理所言:“我们有技术和某种技能,中国伙伴知道如何在中国做事,如果将两者整合,效果一定很好”。

中国企业在利用国际联盟学习的同时也滋生了本土知识外泄的风险。因为适合学习的环境也易于知识的外泄,中国企业陷入了“努力去学习和努力去保护”的悖论中。例如,海虹控股公司与美国迪斯尼公司组建了国际联盟。然而,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国际联盟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最终海虹以“投入太多,保护太少,所获甚少”而终止了联盟,迪斯尼公司却因此获得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而在中国拓宽了业务范围。这种悖论使得中国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获取知识与保护本土知识的平衡。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到联盟稳定性。和联盟目标的实现。

已有文献对联盟中知识获取和知识保护的平衡进行了深入研究。oxley等认为,降低联盟范围可以达到最少的知识分享而不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同时达到有效地降低知识外泄的风险。Kale等认为,当企业建立了个人层次的关系资本并且采用一体化的方式处理联盟中的冲突时,能够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tiwana认为,通过增加企业间的模块可以降低外包企业与承包企业之间知识分享的需要。另外,选择合适的联盟治理结构也被认为是有效地平衡知识分享和避免核心知识外溢的措施。

总之,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联盟中知识获取和知识保护的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都承认这个“两难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

也有研究表明,联盟经验在联盟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联盟环境及联盟活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很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联盟经验是指企业在以前联盟和现有联盟中对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失败教训的总结,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资源。陈效林等研究认为联盟经验能够有效地解决学习先进知识和本土知识保护之间的矛盾。拥有丰富联盟经验的企业善于处理联盟伙伴之间的冲突、构建伙伴之间的信任,不但能够创造学习机会和获取联盟伙伴的关键资源,而且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关键知识和资源。

二、联盟经验的作用机制研究

虽然联盟经验对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的影响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但是有关联盟经验对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的内在作用机制,即联盟经验如何影响企业学习和保护本土知识的研究还不充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很多研究者将联盟经验视为企业的一项资源或能力,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不需要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联盟经验只有转化为企业的能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联盟经验发挥作用的机理和途径。本文综合冲突观(一体化的冲突管理)、关系观(信任)、能力观(联盟能力)来探讨这一问题。

1联盟经验发挥作用的机理和途径之一:联盟冲突的管理

联盟中常遇到的问题是联盟伙伴间的冲突,如果管理不善,将会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甚至导致联盟解体。如何有效解决联盟中的冲突将决定联盟的成败。已有研究表明,越是采用一体化的冲突管理方式越有可能形成“双赢”局面。这种冲突解决方式能够通过交流和紧密往来的过程对冲突进行管理。就国际联盟中的“非对称”学习而言,很容易因“学习竞赛”而产生的冲突阻碍双方的进一步学习,同时也会引起机会主义学习行为,最终导致双方重要知识的外泄。一体化的冲突管理方式能够促进双向的交流、增加双方接触的频率,有利于双方换位思考、坦诚相待,增加冲突解决的可接受性。Kale等研究表明,采用一体化的冲突管理方式既能有利于学习又能保护核心知识资产。由此,本文有理由推断,联盟冲突中越是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越有利于中国企业的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

另外,联盟经验能够促进联盟冲突的有效处理,形成“共赢”结果。诚如Harbison等所言:“企业建立或参与的联盟越多(联盟经验),其收益也越多”。拥有联盟经验,企业能够制定出恰当的联盟契约,为双方在合作中共同遵守契约、冲突的解决、联盟事务的决策等提供依据。就联盟冲突的处理来说,多次的联盟冲突处理经历使企业能够在其中选择较为有效的处理方式。随着经验的增加,采用一体化冲突管理方式的程度就会越高。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

命题1:联盟经验通过联盟冲突管理方式影响其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

2联盟经验发挥作用的机理和途径之二:信任的建立

联盟是一种复杂的合作场所和活动,由于存在着合作伙伴的私有利益和联盟的集体利益之争,联盟也是容易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场所。由于很难鉴别联盟伙伴是否采取了机会主义行为,信任就成为双方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信任是指一方相信即使有机可乘时,另一方也不会采取乘人之危的机会主义行为。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信任是一种成员之间的强联结,具有相互性,单方的信任很难延续。在战略联盟层次,很多研究者认为信任是企业之间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相互信任增加了双方接触和交往的频率,有利于知识转移;同时,相互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了“非对称”学习中的“学习竞赛”,有利于本土知识的保护。

联盟经验是在多次联盟经历中逐渐积累的。一方面,与相同的伙伴多次结盟的过程是联盟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相互信任逐渐形成的过程。多次结盟使得成员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增加,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成超出一般合作关系的友谊。另一方面,已有的建立信任的经验,能够应用到企业与其他伙伴的联盟中去,从而能够迅速、有效地与新伙伴建立信任关系。因此,丰富的联盟经验有利于联盟伙伴之间相互信任的形成和增加。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

命题2:联盟经验通过联盟伙伴间的相互信任影响其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

3联盟经验发挥作用的机理和途径之三:联盟能力的形成

联盟能力是一种企业更高层次的资源,它难以获取和模仿,能够增加联盟绩效。联盟能力很难通过市场来获得,必须通过经验来构建,它是企业整合知识能力的结果。Heimeriks等在研究联盟经验与联盟绩效关系时认为,联盟经验只有转化为联盟能力,才能有利于联盟绩效的提高。由此,他们的结论是联盟能力在联盟经验与联盟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本文对联盟能力构成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吸收能力和合作技能,并进一步探讨其中介作用。吸收能力是指评价、消化、使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吸收能力利于企业获取和利用重要外部知识。合作技能是指在联盟中形成的识别合适的伙伴、选择有利的联盟形式、有效管理和监督联盟以及及时终止联盟的能力。已有研究分别研究了联盟经验与吸收能力、合作技能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吸收能力具有历史依赖或路径依赖性,必然受到企业联盟经验的影响;而合作技能来源于企业的联盟经验,联盟经验越丰富,合作技能越强。

①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的影响。吸收能力与知识获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指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也指在企业内部知识扩散和共享的能力、通过获取的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获取的知识或新创造的知识商业化的能力等。吸收能力决定了企业在联盟期间获取知识的多少,有利于企业获取和利用重要的外部知识,同时有利于预测将来的新知识以及新知识的商业化,因此,吸收能力影响企业获取联盟伙伴的知识。另一方面,企业过强的吸收能力使得知识输出方担心出现“学习竞赛”,导致核心知识外泄,而对投入到联盟中的知识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和降低核心知识的投入。同时,拥有过强吸收能力的企业容易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图,这也容易引起知识输出方的警惕,从而会加强知识的保护力度。由此,我们认为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吸收能力对本土知识保护也有一定的影响。easterby-smith等认为,不仅知识获取需要一定的吸收能力,而且吸收能力能够使企业更好地输出知识。在联盟伙伴间知识共享和转移中,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本土企业能够辨别投入到国际联盟中的知识的种类、知识的价值,从而确定可以分享和输出的知识以及选择有利的知识传播途径。因此,吸收能力能够在需要输出的知识和需要保护的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从而达到本文所称本土知识保护的目的。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

命题3a:本土企业的联盟经验通过吸收能力影响其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

②合作技能对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的影响。合作技能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组织差异,国际联盟过程中的冲突会不断发生,这些冲突的有效解决不能单靠事前的契约和单方面的热情和信任,更需要有解决冲突问题的技能。因此,从动态的联盟过程看,合作技能对知识获取的作用就越发明显:在选择联盟伙伴时,能够识别出潜在的、拥有自己需要的知识的伙伴,并能够预测出可以和哪些潜在的伙伴建立联盟以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选择到合适的联盟伙伴;在建立联盟时,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联盟形式,更有效地学习;在联盟合作过程中,合作技能有利于联盟冲突的有效解决,易于培养成员间的信任和产生公平感,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获得。

合作技能对本土知识保护有显著的影响。合作技能不单单只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目标,而且还强调联盟伙伴的利益。从双方博弈的视角看,合作技能是联盟企业具有的、能够带来“双赢”结果的一种能力。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联盟企业的合作技能是比联盟经验更重要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在联盟中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合作技能对本土知识保护的影响更是明显:第一,合作技能具有监管功能。拥有合作技能的中国企业在与海外伙伴交往中易于觉察到对方是否采取机会主义的学习行为,从而根据海外伙伴的行为调整对本土知识的保护方式。第二,合作技能具有管理联盟功能。合作技能有利于联盟冲突的处理,增加信任感,从而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自我控制行为,会有意识地避免获取合作伙伴暴露的但又需要保护的知识。第三,拥有合作技能可以在有价值的本土知识中增加冗余知识,增加海外伙伴的学习难度,从而降低其学习速度,对本土知识起到保护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

命题3b:本土企业的联盟经验通过合作技能影响其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

三、联盟冲突管理、信任、

联盟能力三者互动机制研究

上文分别从联盟冲突管理、伙伴关系和企业能力三个方面探究了联盟经验对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影响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根据结构理论,作为中介和桥梁的三个方面也有互动关系,它们的互动也会影响到桥梁作用的效果。三者互动模式可以分为“耗散型互动模式”和“增强型互动模式”,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联盟目标的不一致和联盟过程中合作伙伴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冲突在联盟活动中不可避免。但是采用明确的正式治理机制处理冲突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很多情况下联盟冲突产生的原因不明确,而且正式的治理机制很难应对各种不同的冲突。有学者提出,需要一定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处理联盟冲突,而信任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非正式治理机制。相互信任的联盟双方更会采取一体化的冲突管理方式。另外,在联盟冲突解决过程中,采取“双赢”的一体化冲突管理方式,能够赢得联盟伙伴的信任。Kale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越是采用一体化的冲突解决方式,越能与联盟伙伴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个人关系资本。因此,联盟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有效的冲突管理方式是相互促进的。以下分别说明加入吸收能力和合作技能情况。

一方面,拥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在合作中容易引起知识输出方(伙伴)的警惕,知识输出方在合作中就会处处提防知识接收方的学习行为,以防止核心知识泄露。联盟双方在合作中的相互提防,必然不利于相互信任的建立。这种国际联盟中的“非对称”学习的目标不一致,也容易引起双方的冲突。由于信任与有效的冲突管理方式是相互促进的,因此,联盟一方过强的吸收能力会降低双方的信任和产生新的冲突,本文将加入吸收能力的三者互动关系称为“耗散型互动模式”。另一方面,拥有合作技能的企业能够有效地处理联盟冲突,增加成员问的信任。这种加入合作技能的三者互动关系称为“增强型互动模式”。

四、结论与意义

1研究结论

国际战略联盟是中国企业获取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中国企业面临着学习先进知识和本土知识保护的矛盾。沿袭已有文献的研究思路,本文探讨联盟经验对缓解这对矛盾的内在机理和路径。

本文分别从联盟冲突管理、双方关系和联盟能力对联盟经验的作用机制和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联盟经验通过积极影响一体化的冲突管理方式、相互信任关系、吸收能力和合作技能来缓解中国本土企业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的矛盾。在研究中还发现,中等程度的吸收能力比过低和过高的吸收能力所起的中介作用更强。

在三个作用机制因素之间互动研究上,本文分析了相互信任和冲突管理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然后将吸收能力加入,得到了“耗散型”互动模型,将合作技能加入,得到了“增强型”互动模型。

2管理意义

本文揭示了联盟经验对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的内在影响机制和路径。已有研究虽然发现联盟经验可以缓解本土企业在国际联盟中知识获取和本土知识保护的矛盾,但没有深入研究联盟经验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更没有探索这些机制因素(中介)之间的互动对“获取与保护”矛盾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结论可能会对利用国际联盟学习的中国本土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或建议。

①积极参与国际联盟,通过“干中学”积累联盟经验。跨联盟边界人员是组织学习的承担者,是积累联盟经验的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派有技术基础和管理能力的人员进盟工作。同时,企业要积极投入到联盟的管理中去,只有参与到联盟经营活动中去,与伙伴成员广泛接触、交流,跨边界人员才能更多地获取联盟知识或伙伴知识。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4

六4张娜

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一天天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我觉得很快乐。

渐渐地,我长大了也懂得了什么是无私的爱,也可以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天吃完晚饭,我就主动洗碗。因为爸爸妈妈白天工作辛苦,让爸爸妈妈休息。我对妈妈说:“妈妈让我洗碗吧,你工作很辛苦。”妈妈说:“好的,我儿子长大了、懂事了。”我收拾好碗筷拿到厨房去洗,我不管水有多冷,油污有多少我都细心的把它们洗干净。因为能帮父母分担家务,我很快乐!

时光如流水,我从爱看《多啦a梦》幼稚的小男孩到迷上观看英语小故事。英语小故事的卡通人物说英语说得很有趣。可以提高我英语的听说的能力。从喜欢玩捉迷藏的小男孩到会上网看新闻;到博客去写作文。可以认识很多网上的朋友。可以到别人博客去欣赏博文,这样可以提高我的作文水平。在学习中我收获很多,我觉得很快乐。

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之所以才考得七八名,是因为小时候很贪玩不知道知识的重要。一眨眼,我上了四年级。四年级我才知道知识的重要。我上课专心听课、课后多做练习、平常多看课外书籍、上网找一些资料来练习。我的学习在不断进步,我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知识,我很快乐!

成长多好啊,可以帮父母分担更多事,让自己在成长中收获知识、朋友、快乐!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5

关键词:网络位置吸收能力创新绩效集群企业

一、引言

网络理论认为,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张宽大的网络,每个企业在这张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占据优势网络位置的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将更具优势(Zaheer和Bell,2005)。相对于网络理论,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知识创造能力是比外部关系更为重要的创新性知识来源(Sternbergandarndt,2001)。由于之前的研究各具片面性,本文将结合两者的观点,综合地来看两者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二、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

卓越的网络位置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网络内的资源、探索有价值的信息(Kokaandprescott,2008)。不同的网络位置会影响企业从网络中识别、获取和利用环境中知识的机会(oulatiandsingh,1995;burt,2000;Kokaandprescott,2008)。然而,从网络位置为企业带来收益的不同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有关联的网络位置模式(podolny,2001)。一种模式强调中心位置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这种网络位置所带来的收益更多地来自于对外部资源的获取;另外一种模式借鉴Burt的结构洞理论,强调中介位置优势,这种网络位置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更多来自于对外部信息的获取。

(一)中心度与创新

“中心度”这一概念与企业创新高度相关,在企业间网络中占据中心性位置将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由于中心度高的参与者在网络中更容易获取并控制与创新相关的信息和资源(powell等,1996),也会获得必要的战略性资源(tsai,2001),这些战略性资源能够提生创新性想法所必要的外部信息。此外,从战略意义上来说,现实中作为信息源的企业可能出于战略原因限制信息的外流或发出误导的信息,而处在网络中心的位置使得它们更容易获取准确的信息以及信息源(Burt,1992),也可以对不同信息源间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对其准确性进行评估。综上所述,企业在集群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对企业创新有积极影响。

(二)结构洞与创新

结构洞是著名网络社会学家Burt(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结构洞是两个接触者间的非重复性关系,这个洞就像一个缓冲器或绝缘体,是行动者(actor)可以玩弄以获利的空间,是一个网络间的“好位置”。Burt(1992)认为,富含结构洞的行动者可以接近彼此之间不相连的合作伙伴,由此,可以接近许多不同的信息流。并且,富含结构洞的企业能够从网络中较远的主体那里获得新颖的信息并挖掘这一信息为己所用;行动者的社会结构连带关系最好是“非重复关系”,而结构洞能够最小化合作伙伴之间的冗余联系,因此,富含结构洞对于企业构建有效且信息富足的网络来说非常重要。

三、吸收能力与创新

Zahra和George(2002)认为,吸收能力应该被分为四个维度:知识获取和知识同化这两个维度形成潜在吸收能力阶段;而知识转化和应用构成现实的吸收能力。VandenBoshetal.(2005)通过不同层次的分析来扩大该理论;他建议吸收能力分为公司之间,公司和公司内部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吸收能力的研究几乎不可避免地都采用网络视角。主流文献如(ahuja,2000;Laneetal.,2001)指出,在潜在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联盟对知识获取和学习来说是一种有用的机制。企业开拓关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稀缺价值资源,同时也为了建立企业间学习的纽带。这种现象正如Doz’s(1996)在其深度案例研究中例证了企业网络间的知识流,如果拥有紧密的关系,在供应链中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学习,这并非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所能达到。这些紧密的关系也积极影响着供应网络中中小企业的绩效(arend,2006)。

四、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

(一)中心度、结构洞与吸收能力的交互作用

正如大型企业与中心企业在知识处理上的差异性揭示了其中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tsai(2001)认为,吸收能力调节网络位置对创新的影响,企业越能够获取其他企业的知识,就越能利用强大的吸收能力从网络中心位置中获取知识而受益。不同时考虑网络的中心位置和吸收能力,组织就可能陷入“搜寻――转换困境”,这意味着企业从网络搜寻中获得的知识不能在内部进行转换(Hansen,1999)。

拥有丰富结构洞的企业能够从网络中较远的主体那获得新奇的信息并挖掘这一信息为己所用(Burt,1992),也能够接近不同的信息流(HargadonandSutton,1997)。由于企业所获知识的“新奇性”和“差异性”,需要企业发展出更高的吸收能力以便从所获知识中受益(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2009)。连接结构洞的企业可以更快地打听到机遇或威胁(powellandSmith2Doerr,1994),也必须发展出高水平的吸收能力以便理解可能出现的威胁和机遇。所以,高水平的吸收能力能够调节结构洞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与结构洞丰富程度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有积极影响。

五、结论

本文揭示了只有拥有有利网络位置同时具有强大吸收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并加以利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者结合的角度来服务企业的创新绩效,具体来说,则是构建和改善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企业间的学习机制;同时要加强企业自身对知识获取、转换和应用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的绩效。

参考文献:

[1]ahuja,G.(2007),“thedualityofcollaboration:inducementsandopportunitiesintheformationofinter-firmlinkag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21no.3.

[2]arend,R.J.(2006),“Sme-supplierallianceactivityinmanufacturing:contingentbenefitsandperception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27no.8.

[4]Bogner,w.C.andBarr,p.S.(2003),“makingsenseinhypercompetitiveenvironments:acognitiveexplanationforthepersistenceofhighvelocitycompetition”,organisationScience,Vol.11no.2.

[5]Caputo,a.C.,Cucchiella,F.,Fratocchi,L.,pelagagge,p.m.

andScacchia,F.(2002),”amethodologicalframeworkforinnovationtransfertoSmes”,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Vol.102no.5.

[6]陈怡安,占孙福,李中斌.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与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9,(3)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博客的内涵与特征、博客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并阐述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优势,最后分析了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1.博客与知识管理

博客(blog)起源weblog,意思是网络日志。1997年由jornbarger提出。1999年,petermerholz(http:///pc/">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博客中国”发起人方兴东认为。博客的核心特征有六点:一是个人性,博客纯粹是一个自由状态的人的自发行为;二是即时性,博客是一种习惯,经常甚至每天更新,不断积累,是博客文体有别于其他个人文章、著作的关键;三是开放性,博客是要把自己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收获都奉献出来,心胸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的人,很难成为合格的博客;四是拿来主义,博客的优势就是,不断搜索提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博客文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链接,链接是博客最有力的武器,没有链接就没有活力;五是交互性,“读者比我知道得更多,比我能够表达的更多”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交互博客就没有生命;六是可信度,要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博客,必须以自己超一流的水平建立长期的权威性。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个人或企业本来已经拥有,但可能不被察觉甚至彻底遗忘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如漂浮的冰山,大部分都隐没在水面下。只有少部分显露出水面,而人们经常忽视这些“隐没在水面下”的隐性知识。有效的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地利用,防止知识遗漏,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利用博客进行知识管理,它的作用体现在知识收集、知识提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博客过程实际上也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并特别注重于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内容,提倡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

2.博客的优势

2.1博客体现了知识管理两大策略的融合

知识管理的实现有两大策略:法典化策略与人格化策略。法典化策略是知识与人剥离,使知识独立于人而存在,并将知识储存在知识库中反复使用;人格化策略是通过人与人互相接触、沟通、学习,实现知识管理。一般来说,企业若实现知识管理,这两种策略都需采用。法典化策略更适合显性知识的采集与运用;人格化策略更适合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总体来说,企业运用更多的还是人格化策略。这相对隐性知识来说对企业更相匹配。在知识管理概念尚未提出之前,人们就通过相互学习、沟通提高技能,历史悠久的师傅带徒弟其实就是如今所说的实现知识管理的人格化策略。

2.2博客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

目前,知识管理界对知识较权威的分类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那些可以通过某些载体(文字、图表、声音等)表现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指那些难以言传与表达的知识,例如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隐性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捕捉到它,用知识管理的术语来说我们很难将隐性知识进行编码。目前企业界与理论界都在努力进行相关探索。ibm发明了“讲故事”的方法,他们这样描述到:“故事中充满了信息,因为它们携带了比表面看到的更丰富的含义。一个故事能够‘吸引’人们的思想参与,让听众或阅读者能够把自己的很多知识和信息同样融入到其中,因此有亲身体验的故事往往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参与者的知识反馈。”这种方法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实践。但是在哪里讲故事?什么时候讲故事?讲给哪些人听?是否要配备专门的人采集故事?是否要组织人员在固定的时间集中汇合听故事等等这些问题都增加了该建议实施的难度。blog就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让人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故事”,而别人可以在方便的时间阅读这些故事。

2.3博客促进知识共享

arthurandersen公司将知识管理表达成:km=(p+k)s,其中。k是指组织中的知识,p是组织的成员,“+”是指技术,而s是共享。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是“知识管理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共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的效果”。可见知识积累、信息技术和组织人员是知识管理的基础,而只有知识共享才可以使知识管理达到乘数效果,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由此可见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博客的定义中,知识共享是博客的功能之一。可见,知识共享是博客与知识管理的共同特征。

2.4博客可以作为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博客作为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主要有四大功能:纪录功能、连接功能、订阅功能和回访功能。

3.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知识源白于这些个体。博客的个人主体和开放性特征,恰好满足了企业的知识管理要求。个体的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财富,是企业获得竞争能力的来源,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在于如何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利益。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采用博客技术进行知识管理。企业通过建立内部的博客社区,为每个员工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企业提倡员工在工作中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并通过博客与其他员工所共享,这样促成了企业知识的形成,催化了企业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提高了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博客通过以下4个过程,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3.1知识收集。博客的知识收集主要通过搜索引擎、超文本链接和rss(rich site summary,站点摘要的缩写)信息聚合器实现。rss正成为博客网站的基本特征,这种技术提供了分布式的信息聚合方式。对于大量零散的隐性知识,能通过这种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收集,使之显性化,从而变得更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3.2知识提取。博客对知识收集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和过滤。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由此形成的知识更加系统和全面,知识的可操作性更强;另一方面,也是由知识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化过程,博客者头脑中对所提取的知识进行过滤消化,去伪存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深度。

3.3知识共享。经过知识收集和知识提取后,博客者获得知识上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得体会,又可以通过博客文章,传递到博客网站上,完成从隐性到显性的知识转化。网站是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博客文章中一般包括关键字和摘要,这为人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知识共享提供了方便,其他人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评论和引用,好像开网上会议,所有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形成广泛的知识共享。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7

一、有声无声恰到好处

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它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读,读又分为大声朗读、低声阅读、无声默读,在课堂中有效处理好有声朗读和无声默读两者的关系,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关键的地方,带着学生一起齐声朗读,让学生全面调动自己的各个神经系统,先是通过眼睛获取英语文本或图片信息,然后传播到大脑,再传递给舌齿,发出声音,再传播给耳朵,反馈给大脑,构成一个循环立体的记忆识别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大声朗读不仅可以训练英文单词的发音、语调、嘴型,还能感触朗读过程中的语感,感受其中所要表达的语意和情感,而低声阅读和无声默读则是为了在自己原有的英语知识层面上,去运用原有的英语基础,去获取英语文本信息中所表达的语意、情感等,这时学生更多是在低声和无声中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让知识在运用中提升其价值。比如,在每一节新授课中,对于生词的记忆和理解,我们先可以去让学生大声朗读单词、拼读单词、多遍朗读和拼读以后,再去朗读短语,再让学生低声朗读或无声默读短文,让学生去品味这些生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性质,甚至还能通过默读逐渐形成对生词用法的初步认知。这时的大声朗读就是动,而低声朗读或无声默读就是静,动静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语言神经中枢的作用,学生在兴奋和安静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独立交流全面激发

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更多地要调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获取。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每周要开展4~5次的英语集体教学活动,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在课堂中,我们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的空间,又要给学生交流对话的机会,从独立思考中让学生去理解学习的知识,识记相关的词句的用法。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5B第一单元第一教时(partBandpartC)中,我们给学生独立地正确地听、说、读、写单词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Chinese,Science,ComputerStudies,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进行应用句型whatdayisittoday?it’s…whatlessonsdoyouhaveinthe…wehave…首先在学生独立完成单词的读、写过程中,已经基本达成第一个目标,而在学生交流应用句型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句型,还练习了发音和语调,在聆听同组同学的训练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听力和判断能力,对自己应用和同伴的应用中提升了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此独立思考是静,交流合作是动,动静合一,相辅相成,静中巩固,动中反馈,效率就大大提升。

三、总结反馈全面巩固

每节英语课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收获,小学英语教学完全不在于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在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我们课堂中,学生的总结是必须的,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回顾的时间,让学生在脑海中再次呈现单词的拼读、意思,让每一个学生思索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感受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然后再请部分学生总结一下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自己的收获,并请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对于学生无法进行完善的过程,老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以达到全面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仔细分析这些细节,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是静,在静中,学生逐渐提升了自我总结分析的能力。学生表达自己的课堂收获,这是动,在动的过程中,语言表述提升了汉语和英语的表达能力。而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分层隐性提问的方式,对不同层面上的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不同层面学生的收获,这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静的过程,而接下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巩固补充,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补充中进行查漏补缺,这对教师而言,是要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备课,并随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全面的补充和完善。通过总结、反馈、补充、完善等一系列动静结合的过程,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8

在外语教育界,把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已成共识。外语教学的改革也正围绕着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这一目标进行。elainetarone&GeorgeYule在1989年提出交际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1.文法能力;2.社会语言学能力;3.策略能力。其内涵是指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能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有效地传递信息的能力。但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普遍认为以现行的教材、教法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不会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学习投入大,产出小。此种观点批评者认为,不是我们的英语教学比以前落后,也不是英语教师的水平在下降,而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没有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没有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是二语习得的过程,掌握二语习得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二、二语习得与输出

二语习得指“人们学习和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接触目的语材料,获得输入。然后将所得信息与记忆中的语言模块和已有的知识相匹配、重组、理解,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第二语言的输出。

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者有两种获取语言能力、内化目的语的方式:一种是通过“习得”,即无意识地构建目的语语言体系。学习者由此所获得的有关目的语的知识被称作“隐性”知识;另一种是“学习”,这是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学习者由此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叫做“显性”知识。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被投放在目的语的语言形态上,如:拼写、发音等。学习的结果就是学到了关于语言的知识;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被放在使用目的语交际的有效性上,即:意义的有效传递上,对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不予专门考虑。通过大量、反复的语言交流活动,语言的形态知识自然内化而形成规则。第二语言的语言知识能力主要通过学习获得,而交际能力则主要经由习得而获得。依照Krashen的监控假说,语言学习仅限于监察和修正语言,并不能发展为实际交际能力。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而对于语言有意识的了解的“学习”,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课堂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大部分是“显性”知识,用来应付考试还可以,用于交际,就显示出功力不足。

二语习得的计算机模式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就像是一台电脑。学习者获得的“输入”需经过两个阶段的加工才能转化为“输出”。首先,被内化成“短时记忆”这便是“吸收”;然后,一部分的吸收被作为L2语言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里。负责产生吸收和L2知识的过程发生在学习者大脑的“黑匣子里”并在那里形成中介语。最后,L2语言知识才会产生说和写的输出。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吸收、处理不是简单的1+1=2的累积过程,而是分析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被学习者吸收、内化的知识才能进入大脑的长期记忆。

三、输出的意义

语言学习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概念,懂得原理;而语言是一个需要通过操练而获得熟练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光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语言学习者和学习机会――尤其是交流中的语言的交互作用,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成功获得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也有利于其成功的获得其它非语言能力。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调动其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对语言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并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这些假设,单纯的语言输入显然不够。学习者必须在使用语言的过成中,将“可理解”的输入与“交际”相结合,才能获的习得。

依据二语习得集成模型理论,输出在习得过程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在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趋向于对目标语做更多的、更细化的语言处理。因此说,语言输出是使学习者从理解输入阶段向摄入或吸收阶段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语

英语学习的循环系统就是输入、吸收和输出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反复不断的接受――内化――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语言知识得到丰富,还享受到用目的语与人沟通交流的快乐,二语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学习才得以坚持下去。读和听作为领会式技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语言知识的输入渠道,是二语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必不可少的途径。说和写体现输出的能力。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的复用式技能。语言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是语言知识内化和巩固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对吸收的检验和修正。如果没有输出或者输出较差就很难提高判断理解的程度。通过对已有语言知识的检验和使用,不断促使语言知识不断丰富,输入(读和听)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效用:《应用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1999.4。

[2]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9

初一二班杜xx

经过了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我感觉我自己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殿堂,不管从学习或生活上来说,都跨越了一大步。在这学期我经历了许多活动,增长了许多经验,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能力。

在这半个学期,我完成了从一名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适应了中学--这个新的环境。在本学期我参加了定向越野、知识竞赛、艺术比赛等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许多综合能力。学习提供了很多新奇的活动。如:科技节知识问答,这类有趣的活动让我收获了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学习上的收获,在这方面我觉得当初选择北师大朝阳附中是个极其正确的选择!

在学习方面上,我是一步一步在进步,从第一次考试到最后一次进步了20多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收获了一条条数学公式,听懂了一种种英语语法,写出了一片片语文作文,读懂了一本本深奥的书,这都是我在这学期以来的收获。当然知识是无止境的,我希望下学期期末坐在这里写个人总结的我能收获、体会的更多。

下一个让我吃惊的收获是体育。还记得刚开学那时的我最多只能跑5圈,因为在小学的我根本没有好好上过体育课,更别说跑5圈了,最多的一次还是3圈。所以当开学的我跑步是最让我头疼的了。没想到的是学期末的我对于跑圈是感觉最轻松的了,随便的10圈已经对我们来说是很轻松的了,这在以前我都没想过!现在我的意志竟然增强了这么多,真是太神奇了!我觉得这么三年下来后我的体质一定比别的学校的同龄人好很多。

这学期收获的东西令我吃惊,我希望下学期的我继续进步,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在体育上更加棒!

期末总结袁xx

初中上学期就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过去了。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切深深地烙在我这颗心上了。刚来到望中报到的那一天还历历在目,怪不得人们常说日月如梳!初一上学期生活,虽然短暂,但我过得并不充实,成绩一落千丈。在此总结我这次的考试情况以及这学期的学习态度初中上学期就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过去了。

刚进入初一,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像数学、语文、英语这样的基础课也大幅的提高了难度。我们会感到有些手忙脚乱,即使是上课认真听讲,但因为没有及时的进行巩固练习,也觉得在学习上有些吃力。有些课的基础没有打好,就会导致在初二、初三的学习中出现大漏洞,弥补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初一的时候一定要打好根基,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都要做到明白无误的掌握。有了好良好的基础,才能在未来两年的学习中取得更进步。

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我将继续努力!!!

初一二班汪xx

一月二十一日,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的初一年级,迎来了竞争激烈的期末考试。同时也预示我初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的学习与生活,感慨颇多。

在学习方面,我感觉比小学时的学习步奏紧张,学习的知识深奥,经过各位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改正不足之处。使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攀升,从最初的月考全年级排名第74名,到本次期末考试的全年级排名第25名。本次考试我牢记老师的叮嘱,在考试过程中,没有丝毫紧张,认真审题,做题,不马虎,答完卷子后,认真检查,不浮躁。在考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考试前教室里充满学习的氛围,我也不例外。考试前虽然挺累的,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我要做到最棒,发挥我的最佳水平,为我及我们初一二班争光。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成果都在这次考试中体现,初一二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我及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在生活方面,我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料理日常的生活琐事,并在宿舍表现评价中未扣分数,而且我的宿舍还被评为了优秀宿舍。

综合这次考试,我的下学期的目标是:第一,本次期末考试语文成绩不太理想,我要继续扎实基础知识,增加阅读量,提升作文水平,下学期要更进一层楼;第二,在考试过程中,应多发扬不畏困难的精神,在数学考试中,我因一个小小的错误而失掉分数,这也一直是我的遗憾。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试卷上有一道题,我用很多方法去做,可是还是没有做出来,离考试结束还剩5分钟,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好把第一种方法抄上去了,考试结束后,我与同学对答案,才发现那道“难题”我忘加了个零,真是马虎害人呀;第三,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完成XX年未完成的心愿,比如在运动会上获得奖项,每天参加“51020”训练,增强体质,800米考试获得满分等等。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10

语文知识要靠点滴积累才可以膨大我们的知识库,正所谓是积少成多,变小成大。先秦时荀子在《劝学》篇里就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诗人李贺,也经常带着书童,骑着一匹小毛驴,身背一个破锦囊,早出晚归,四处转悠,搜集资料,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之中,“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李贺能成为一个传世诗人,离不开他用于积累的锦囊。

善于积累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达尔文、果戈里、鲁迅、竺可桢、李四光等一批中外名家都有坚持不懈,认真做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对他们在学术上取得光辉成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的不少笔记还成了著名的论文和著作。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依靠课内的学结,更需要从课外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素材,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合理积累从而使得大量有用材料同我们擦肩而过。语文知识材料并不是浩如烟海无从下手,其实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积累的东西很多,只不过我们不善于总结罢了。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制胜法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以说,平时语文知识积累的厚度就相当于语文成绩的高度。郭沫若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谈到,“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并且“对资料毫不留情地,毫不可惜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毫不放松”。

可以说,一切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库都可以拿来积累。那么,从哪些地方来积累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材料中去摄取有用的知识点,下面简单谈谈摄取的渠道:

1.书籍。

这里所说的书籍包括语文教材、中外文学名著及有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性读物,这些书籍均是中学生阅读中的首选。博览群书可使我们从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字、词、句,而且对如何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

2.报刊。

与书籍相比,它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特点。正因为它能及时反映出时代的最新信息,因而是写作中可积累的素材。经常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从中亦可收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还可让你把握时代的脉搏。

3.网络。

随着校园网的全面铺开,我们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检索途径以及快节奏的传输系统,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如利用网络可随时随地查找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作者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知识点等等,其方便、快捷是其它任何检索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多接触它的积极一面。

4.工具书。

语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学会查阅工具书是学好语文必备的基础。查到了不一定能记住,但我们可以通过摘抄把这些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当然,积累资料要避免只着眼于书本与网络。但大部分人在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我们应该拥有一颗随时准备积累的心,这样就可以放眼去看,放耳去听,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下来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知识积累的常用方法

笔者执教以来每逢开学初就建议我的学生每人准备好一个摘抄本,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是大相径庭。有的同学满满一本,五颜六色,有写的,有画的,有剪下来贴上去的,很是丰富,自然也就兴趣盎然。但是也有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还是开学初一时心动而抄的那几篇,兴致过了,小本子也就被冷落了。问其不坚持的原因,说是不知道怎么摘,摘什么?其实,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纳入你的“锦囊”。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1.做摘录。

摘录就是直接从文本中摘取字句片段,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这话是有道理的。练好札记之功,可做摘录笔记,专门备一笔记本,卡片等。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记笔记,外号“笔记迷”,凡读过的警句和妙语,听到的奇闻和趣事,看到的人情和乡俗,他都毫无例外地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做摘录也是我们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制作文摘卡片。

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有用的资料摘录在卡片上。在制作卡片的时候,可将平时阅读中所看到的好的词语、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这样,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这对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有帮助。鲁迅先生在辑校《古小说钩沉》一书时,就从各种不同的类书中抄录了六千多张大小不同的纸条。利用卡片积累资料的好处是灵活,便于整理分类,又便于贮存和携带,是资料积累的活页本。

3.写读书心得。

即“一边读,一边批注或作札记、摘要、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既读也要动笔”。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增加知识,收集资料,又可锻炼笔力,同时还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写读书心得是阅读、写作、审美、思维等诸能力的综合体现。

4.写随笔杂感

写作与生活紧密相关,“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会观察和思考。所以日常生活中,在欣赏电影电视、参观、与人交谈、读报等等活动时,都会使人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有意义的感想、启发甚至新的见解,这些都不应该忽略,而应当随时把它记录下来。这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必要。

5.剪辑报刊杂志。

阅读时,有的同学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翻得再多,也会如过眼烟云,一闪而过,到用时方恨少。因此,用剪报的方法去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积累材料非常有用。比如我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粘贴在摘抄本上,并对自己所选的文章予以点评。这样,我们就能将积累的材料通过思考化为自己的东西,丰富了思想,提高了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