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34:40

农民收入调查篇1

关键词:农民生活;收入状况;消费特点

中图分类号:F32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45-02

一、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操作,对山西省大同市1000名农民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农户,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同时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来考察和探讨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制度的构建。

1 农民收入现状。在对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中,76%的农户务农,有16%的农户外出打工挣取家用,可见农户的收入来源较为狭窄,大部分还是靠辛苦劳作维持家用。有80%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是中学文凭,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凭借多年娴熟的种植技术稍获薄利。在调查中,我发现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是呈正相关的,充足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可以引导农民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品种,能找到良好的销售信息和渠道获得更多收入。

2 农民支出现状。农民在消费方面主要还是侧重于基本的生活消费,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家中有子女的农户负担会很重。因为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农户眼中也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目。但是很多辛勤劳作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无法满足家庭支出,部分农民背上债务负担,而这其中以子女教育支出比重稍大,“看病贵”的问题也依然困扰着农民们。

3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是农民对政府的惠农政策十分拥护,其中减免农业税占了76%,可见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农民缺乏创新意识,不易接受新兴事物。在调查中,56%的农民认为缺乏资金,20%的农民选择缺乏劳动力,由此可见,中国农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推广较为拥护,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82%的农民表示较为满意,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得以逐步推广。

在多天的调查走访中,我为农民算了这样一笔账,农作物以玉米为例,家庭平均种植面积15亩,以去年为例,在种植初期,玉米种子21元/亩,播种价格是18元,亩,地膜800元,在作物生长期,玉米至少要灌溉两次才能成熟,每度电费用为0.68元,化肥(主要是二氨)一袋100斤价值200元,耕地每亩18元,合计270元,玉米平均收获1300斤/亩,去年玉米收购价格为0.78元,斤,这样算下来,在去除运输费等等,农民收入年仅万元。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 农资价格的上涨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农资需求,使得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这其中化肥价格上涨最为引人注目。在走访中,一位农民告诉我,化肥二氨的价格连年上涨,今年更有可能达到250元,袋,国家重视三农千方百计为农民谋利益,但是农资价格一涨再涨,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实惠被农资涨价所抵消。此外,通过全国种子市场观察点信息分析,2008年全国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价格比2007年涨6%―8%,平均每公斤涨0.6~0.8元。

2 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3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在调查中,反映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收入状况是有密切关系的。农民具有高素质,观念开放有远见,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及观点,开拓创新,引进新品种,掌握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而思想保守传统的农民仅仅是凭借多年种植经验挣钱养家糊口。

4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负担过重。“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民家庭负担过重的原因,其中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最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计划生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上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平均至少两个孩子,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负担,根据曾经的调查数据中,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再者,农村老人不像城市退休工人一样可以在老年按月领取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农村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年轻时劳动积攒下来的钱和儿女的赡养,而且老年人体弱多病,更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是令人振奋的是,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负担重的问题,让农民的孩子也上得起学,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三、农民消费状况

1 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200多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这种消费比例特征预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费用有一半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离小康水平基础性消费还有一定的距离。

2 医疗消费负担中。虽然现今农村中正在普及农村医疗合作社,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对于本身经济基础底子薄的农民来说,一旦家里有人生大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 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教育花费一直被广大农民视为头号家庭开支,尤其是家中子女众多或是子女就读于高中、大学花费更是高昂,这无疑成为了农民头顶的一座大山。

4 人情消费重。农村人情风历来是比较严重的,名目繁多,无论是喜事、丧事,大大小小都要宴请众人,收红包,而且礼金的数额也是有增无减。而很多家庭并不富裕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不堪重负。

5 消费也占到一定比例。部分农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并且农村缺乏一定的娱乐基础,所以总是在闲暇时聚在一起,加之人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不惜血本投身。

我所走访的几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人均收入仅仅

3000元左右,消费仅仅集中于生活必需品,简单来说,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促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

四、对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

1 增加财政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要加大对中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让农村也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实惠,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重要作用,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在减轻负担后,便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进一步增加收入。

2 发展乡镇企业,提供致富信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乡镇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只要充分的结合当地实际,总结成功经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政府帮助提品信息和有关销售情况,帮农民早日找到致富道路。

3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实行的农村医疗合作社与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切实的解决了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国家对农村的支出只有少数用于农村扶贫和救济,而且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中,国家几乎没有承担什么责任,在去年发生的上海市社保基金一案曾轰动一时,不仅仅因为其挪用数额巨大,主要是案件的背后给我们以启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这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可以安享晚年。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农民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问题造成负担沉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缓慢。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以免变成一纸空文。使农民收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农民收入调查篇2

二、调查经过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五、合理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农民收入调查篇3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演讲

中央和地方不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只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不由要问: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外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协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农民素质方面,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平安等,协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农民收入调查篇4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8202

1引言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对怎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不少人只从农业着手,认为只有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生产、流通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笔者通过对广东省高州市农村的调查分析发现,要增加农民收入,应在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同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增加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才能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高州市是粤西人口大市(县级),2010年户籍总人口超过170万人,也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达140多万人,曾被誉为“全国水果第一县(市)”。

2高州市增加农民收入途径分析

来自非农收入的增长已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最重要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非农收入。据对高州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分析,农民来自非农收入(以下所称收入均为当年价纯收入)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较快,所占比重增大,已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见表1。

2.1高州市农民收入比重分析

“七五”期间,随着开发性农业的发展,高州市农民农业收入大幅增加,年均增长19.7%,农业收入的比重大于非农收入的比重,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农业收入拉动,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1.9%,而同期非农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只有8.1%,比农业收入贡献率低83.8%。这一时期,在农业收入的拉动下,农民收入有了比较快的增长,年均增长达12.2%。到了“八五”期间,农业收入增长还比较快,年均增长仍达到17.2%,但来自非农的收入增长更快,年均增长高达34.9%,致使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42.6%;而非农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7.4%,比农业收入贡献率高14.8%。“八五”期间,在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轮驱动下,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年均增长达到23.9%,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而到了“九五”期间,由于农业生产从“短缺”变为“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加不大,年均只增长4.5%,比“八五”期间下降了14.5%。而非农收入增长较快,已超过农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这一时期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21%,而来自非农收入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大大超过了农业,达到79%,比农业收入的贡献率高58%。非农收入的增加确保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仍有较快的增长,年均增长仍有9.9%。“十五”、“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靠非农收入拉动,非农收入的贡献率保持在78%以上,但由于非农收入增长不快,年均只增长6%,以至这一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4.8%。

2.2高州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在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在逐年下降,而来自非农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这也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预料,按经济发展规律,这种趋势仍将持续下去。对此,我们应进一步分析,寻找非农收入增长的亮点,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

通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在非农收入中,农民从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运输业收入、商业收入增长最大,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也很大。“九五”期间,高州市农民从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的增长额占了整个农民收入增长额的85.5%,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发展工、商、运输业,发展劳务经济,同样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体现了广东省现正在推行“双转移”(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正确性。据调查,高州市大力发展劳保手套加工业,农村妇女入厂不离乡,从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增加,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从调查分析可见,转移农村劳动力到第二、第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各级要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适应新的工作。同时要注意作好引导工作,多举办招聘会,用工推介会等,增加双向选择的机会,既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问题。

3结语

农业收入增长放缓,拖慢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要增加农民收入,也不能放松农业生产,要力促农业增产增收。“九五”期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减少,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八五”期间,高州市农民农业收入年均增长17.2%,农民收入年均增长23.9%;“九五”期间,农民农业收入年均增长只有4.5%,比“八五”期间下降了12.7%,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也相应下降到9.9%,下降了14%;“十一五”期间,农民农业收入年均增长4.8%,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9%。由于农民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近4成,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减仍对农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也不能放松农业生产。只有农业增产增收或不减收,农民收入的增加才有基础,否则,此长彼消也难以增收。要确保农业增收,现阶段应重点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调整种养结构,向优、特、珍、稀方向发展。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支农力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好耕地,管理好农资市场,通过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高州市统计局.1985年《高州统计年鉴》[R].高州:高州市统计局,1985.

[2]高州市统计局.1990年《高州统计年鉴》[R].高州:高州市统计局,1990.

[3]高州市统计局.1995年《高州统计年鉴》[R].高州:高州市统计局,1995.

[4]高州市统计局.2000年《高州统计年鉴》[R].高州:高州市统计局,2000.

农民收入调查篇5

关键词:农民收入倍增江苏南通市调查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国内消费不足、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各地纷纷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而在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农业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民收入倍增成为整个收入倍增计划的重点和难点。2011年11月至12月,“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课题组,在江苏省南通市展开调研,了解农民对收入倍增问题的所思、所想和所盼,并对收入倍增的难点和出路进行研究。

一、农民对收入倍增的态度

此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回收367份,其中有效问卷344份。问卷发放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职业为农民的326人,占95%;个体、经商人员和其他类型人员有18人,占5%。而且每年实际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144人,占42%;2万至4万元之间的179人,占52%;4万至6万之间的有17人,占5%。

(一)农民对收入倍增的愿望较为强烈,但自信心不足

对于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必要性,我们设计了两个选项,统计结果是:应该实施,收入问题和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85%);无所谓,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解决好了,收入低点无所谓(15%)。这表明,虽然教育、医疗、养老同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在社会保障体制依然不健全的条件下,农民希望通过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凭借智慧和劳动增加收入,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对于“十二五”时期收入倍增计划能否实现的问题,结果显示:能实现的只占29%,不能的占10%,不好说的占61%。后两者总共高达71%的比例说明,农民对于收入倍增计划能否实现,大部分存在自信心不足问题。这也对我们政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制定出符合老百姓利益的收入倍增政策,从而提高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可信度。

(二)影响农民收入倍增的制约因素众多,增收渠道有限首当其冲

对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民收入倍增问题,我们设计了6个选项,限选3项。回答的结果分别是:增收渠道有限(64%);政府财政投入不够(51%);没有相应的创业机会(38%);知识水平有限(35%);政府服务不健全(32%);法制不完善(28%)。虽然这些问题都是挡在农民增收面前的几道坎,但是农民的关注度各不相同。增收渠道有限是影响农民收入倍增的最大障碍,这表明农民虽然有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信息提供、城市化、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人仍固守于一亩三分地,对于增收致富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包括南通市在内的诸多城市提出“要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方位扩大富民增收覆盖面”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三)名义上的倍增和群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农民对收入倍增的主要忧虑

对于收入倍增计划比较担忧的方面,我们设计了5个选项,限选3项。统计的结果从高至低分别是:收入增幅达不到物价涨幅,可能只是名义上的倍增(86%);收入倍增后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64%);低收入群体即使收入倍增了也没有多少收入(36%);收入倍增达不到既定的目标(31%);收入倍增计划将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15%)。该统计结果表明,当物价涨幅仍处高位的同时,大多数老百姓对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效果心存疑虑。收入增幅跑不赢物价是当前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名义上的收入倍增可以达到,为了倍增而倍增,绝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时,有64%农民担忧的是收入倍增后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这表明我们必须将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收入倍增摆在更加优先的战略地位,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辟致富新途径等方面,解除农民增收之忧。

二、农民收入倍增的难点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民对政府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心存疑虑,但普遍持赞成的态度。然而,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难点众多,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以解决:

(一)土地流转问题

首先,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不是十分强烈。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情况下,农民对于土地流转仍存后顾之忧。还有一些农户习惯于传统劳作型生活方式,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其次,流转价格偏低。土地流转遵循“依法、有偿和自愿”的原则,但在土地经营流转市场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流转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使得农户与公司和大户之间处于不利地位,获得的流转收益相对较少。

(二)政府引导问题

在市场变化较快,市场信号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农户种植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但在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引导农户种什么的问题。虽说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非常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产品,但在市场变幻莫测的条件下,政府为农户提供的信息往往也存在失灵,吃力不讨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引导积极性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发现村干部年工资基本在1.8―2万元之间,其中有1万元是村里自己出,有集体收入的从集体支,没有集体收入的从村里一事一议的出,他们的收入甚至还达不到打工者的收入,使得村干部压力很大,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村经纪人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一是有名无实,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实质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因实而立,遇难而退;组织成员有利则来,无利则退;组织松散,合而不连。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组织的正常运作并限制了进一步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意识不强,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受限于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各个专业合作组织普遍缺乏市场风险意识,结果不是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就是产品销路不畅,使得农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农村经纪人素质有待提高。调查中了解到具有一定信息优势的农村经纪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大部分农产品利润流入自己腰包,而留给农户的寥寥无几,引起农户的普遍不满。

(四)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问题

首先,农业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富差距分化。过去几年虽然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重点是以项目扶持的形式进行,以激励先进为主的,宝贵的资金更多地流向企业主、大户和能手手中,这就客观地导致富者越富现象。而一些普惠政策,像取消农业税费、粮食直补、取消农村学杂费等惠及所有农民的力度还太小,低收入困难户低保标准和社会救助标准的提高困难重重,对贫困户脱贫致富有限。其次,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钓鱼工程”。由于村级建设资金的限制,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虽然上级拨款,再加上村级筹集的“一事一议”资金,但是资金总额不足以弥补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这样导致很多村不敢拿上面的拨款,这也导致了越富裕的村越有钱,越贫困的村越没钱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流转原则,不盲目跟风推进,以行政手段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减弱,对土地增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种情况,要切实制定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其次,要积极培育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的问题。

(二)完善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合理的政府引导机制

一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鼓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获取和掌握市场信息。二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要建立多种市场信息收集、反馈机构,从事信息整理、分析、综合和传递工作。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帮助农民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将原料转换为产品,将初级产品转换为中高级产品,既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又避开了农产品季节性上市高峰导致价格下跌的问题。四是探索并完善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财力的状况,逐年提高村干部的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以每年不低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村干部工资报酬增长机制,以进一步刺激基层干部带领农民实现收入倍增目标。

(三)完善专业合作内部运行机制,扩大专业合作组织的范围

一是完善专业合作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维护专业合作成员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二是政府要扶持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不仅可以稳定自己的原料来源,降低交易成本,农户也可以有效避免市场风险。三是监督和管理好经纪人。对于经纪人队伍要发挥工商、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监督,对欺诈农户的行为予以打击、曝光,严惩违法乱纪行为。

(四)建立农业投入稳定较快增长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完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进行农资价格补贴和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二是发挥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对于非经营性和关系百姓民生的项目,应以政府投资资金为主体,并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按照“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五)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不能仅仅将农民局限在农业内部,而要通过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将部分农民转为城市市民,并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②。为此,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城乡生产力布局和城乡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应充分借鉴重庆的发展经验,在城市工作满3年的农民工,愿意转为城市户口的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养老、医疗等一步到位,父母小孩也可随迁,这使得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得以解决,并且有利于实现农村的规模化经营,进而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①阳新国.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湘三农论坛.2009,(10):473

②孟圣山.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要重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作用[J].江苏农村经济.2011,(5):15

农民收入调查篇6

关键词:三农;农民增收调研;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35-02

一、调查背景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基础薄弱、经营体制转型等多种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数量庞大的低收入农民阶层。农民低收入问题的出现,已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9亿,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农民收入不能持续提高,必然造成农民不愿也无力投资农业,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足的局面就会改变,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基于这一点,笔者深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的岩桥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岩桥乡农民收入现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2009年7月16日至8月6日

调研方式:深入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岩桥乡进行实地走访,与当地政府接洽,同时采取入户式访谈深入农民家中了解情况。

三、调研地农业生产及农村基本情况

岩桥乡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南部,乡政府距县城11公里,距怀化26公里,320国道、沪-昆高速、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舞水河流经腹地,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乡辖17个行政村,1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万余人。区域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万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水稻,柑橘,蔬菜。

四、农民增收状况

1.农民总收入较快增长。2006、2007、2008年,岩桥乡农民总收入分别为4781,4994,5219,连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2.收入结构逐步调整,收入形式多样化,各项收入全面增加。村组集体经营收入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村办企业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而种植业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各项收入全面增加。

岩桥乡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单位:万元

岩桥乡农民人均收入以村为单位分组统计表单位:个、人

近年来,岩桥乡政府在农民增收问题上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岩桥乡实际状况,出台了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

1.贯彻中央有关惠农政策,按标准发放农业补贴;

2.进行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

3.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如柑橘、烤烟、水蜜桃等)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5.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办乡镇企业;

6.扶植养殖大户、种植大户,通过大户来带动附近农民达到共同增收;

7.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实现农民增收。

五、存在问题

1.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由于历史、自身素质、资金问题等原因,广大农民都不支持改革。再加上农村普遍缺少文化气氛,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第一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四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很少去农业知识普及的图书馆和播放室。据调查了解,该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即便有高中毕业的,也是“”中普及高中的毕业生。这无疑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差甚远。

2.政府引导、支持不够

农民表达自己的意愿,呼唤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芷江县政府提出了“一乡一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但该思路缺少基层实践,迫切需要领导干部、专家真正的下基层考察,为乡亲们指出一条路。去年四川广元的柑橘事件让岩桥乡的农民们损失惨重,他们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新经济、新形势下,农民走怎样的增收之路,农民在思考,广大的基层干部也应该思考。

3.资金不足,投资能力较差

芷江县是湖南省重点贫困县,农民们钱少,投资能力较差,资本积累的过程较长,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即使选准了项目,也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农民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合伙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共同经营;二是贷款,据农民反映这种筹款方式困难越来越大,这需要乡政府的保证;三是逐步扩大再生产。更多的农民选择了由小到大逐年扩大生产规模的道路,这种传统的扩大再生产模式往往贻误市场机会,有些农户再生产规模扩大后由于市场原因出现亏本,甚至将前几年的经营所得也折了进去。

4.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较慢,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

近年来,岩桥乡劳动力出现回流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如下:农民外出就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受到自身综合素质低的影响;受到社会保障、政府扶持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和从事家庭经营是收入的两个主渠道,如果不能很好的从事外出务工,农民只从事种养业,致富将是难上加难。

六、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

1.努力提高干部、农民整体素质。

农村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乡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为此国家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供了岗位与机会,如“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项目。我们要建立农村干部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基层,带领农民们发家致富。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帮助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好头,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在农村营造鼓励人才成长、支持人才干事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搞好农民的培训工作。

2.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

各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上切实对农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向种养大户发展,形成互助合作组织,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引进龙头企业进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各村特色产业,对基层干部进行农业专业技术的培训,让其先掌握技术后服务于农民,用典型带动发展,让农民看到利益得到实惠自发起来跟着干,实现农民的增收。实施“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解决农民“致富关键靠什么”的问题。

3.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引导农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同时国家投资兴建基础设施也应多用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掌握技术,又增加现金收入。

综合各项调研结果可知,岩桥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多方面、多渠道,想尽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提供便利,积极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方针、政策,繁荣农村市场,带动农村消费,促进岩桥乡经济向前发展,从而全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

七、文献出处及数据来源

作者简介:袁伟,男,(1989―),苗族,湖南怀化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物流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农民收入调查篇7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的家乡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我在家里的亲人和乡镇府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做了一份报告总结。

一、村民的就业现状

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村主任带领村干部帮助村民联系到鞍轮集团以及大连等地企业去打工,现在全村600户农民中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赚钱,每人年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而村里的地则由少数人承包起来,形成了规模效益。村里刚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蔬菜加工厂,每年可以对6000吨蔬菜进行加工。经过3年发展起来的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排灌,生产出来的蔬菜绝大部分经蔬菜加工厂加工后卖到大连、鞍山等各大城市的超市,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仅蔬菜一项全村人均收入提高近1000元。找到致富良方的农民,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一举升到4660元。村里还多方筹资,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修建便民桥6座,村组道路20余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桥涵,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话,近300户富裕农民先后住进了楼房。2000余农户经营以温室山野菜为主的“苦味产业”,年户均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正如该县经营“四味产业”的农民所说:“政协主意好,政府抓得实,农民的好日子没个跑。

二、新农村建设新视点

用新的视野把握大局,用新的视点思考现实,切实定位工作的出发点,找准结合点、挖掘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是当前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年,将抓住机遇,用足用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农业产业化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社会风气要有新变化、党的建设要有新举措。农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0万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

(一)一转多变

“一转”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按照“工业化”的思维方式经营“三农”。要用工业化的视点思考农业产业化,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要切实克服规模就是产业化的落后观念,把科技和效益放在第一位,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单位面积最大效益吸引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

“多变”,就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上,方法要多,变数要多。一是“粮变肉(蛋)”。大力发展畜禽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年底,全镇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猪、牛、羊、鸡饲养量要增加40%。二是“小变大”。以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代表,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逐步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充分发挥各家各户优势,通过依靠科技发展多种经营,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和精深加工业,全力加大出口麻栎、出口蔬菜的种植面积,新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对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年农业劳动力工人化要达到60%,外来打工人员要增加到4500人。

(二)一策多略

“一策”,就是坚决贯彻“打造三力,强镇富民”的指导思想。“打造三力”就是打造新甸建设气势上的活力,经济上的实力,环境上的魅力。狠抓集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实力--强镇;狠抓个体经济和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富民。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为新甸发展服务。

“多略”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多角度、多渠道地谋划工作新方略。一是传统创新的方略,在科技成果运用上下功夫。就是要提升、加快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推广应用,重点在粮、畜、果、菜、食用菌产业上实现新突破,通过科技联姻、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市场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切实把传统产业资源转化为效益。二是产业延伸的方略,在农副产品加工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粮、菜和食用菌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牵动产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统筹协调的方略,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广泛宣传,广交朋友,广用人才,在鞍轮附属企业、龙头企业、农民致富产业、服务行业等领域,加快同工业和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彩色飞碟”等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项目,要放开手脚招商引资,全面推进农业企业化、工业集团化的实现。四是政策保护的方略,在政策运用上下功夫。要切实运用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敢于设想,敢于争取,敢于碰硬,敢于拼抢。通过对政策的积极争取和灵活运用,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后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年将围绕这一发展策略,紧紧抓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的有利时机,更多地把项目和资金的“协调”、“争取”作为主攻方向。既要把计划中的项目找准落实,又要把自身优势开发成新的项目,做到项目开发下有底线,上不封顶。尤其是要重点围绕鞍轮集团、小城镇建设、区位环境、人文环境等投资优势寻求更新更多的开发项目。年计划中的底线建设开发项目是:利用惠农政策千方百计支持鞍轮集团的发展;投资500万新上保营机械设备配件厂;投资300万元新上大福修配维修中心;投资300万元扩建木工机械设备厂;投资300万元启动镇砖瓦厂;投资200万元扩建新鑫无公害蔬菜基地;投资200万元构建腰岭村养殖基地;投资300万元扩建面向冰峪风景区服务的“饮食服务小区”;投资100万元扩建卫生院;投资300万元完善中心校为标准寄宿式学校;投资50万元完成金矿村4公里柏油路工程。

(三)一局多式

“一局”就是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工作的一盘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部署;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多式”,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要科学整合社会资源,按照社会资源的范围、产业、功能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一是“三农”联动式资源整合。就是充分整合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大基本社会资源。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村现实的机遇地位,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揽新甸全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新甸改革。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业现实的项目和资金地位,围绕新甸区位、资源、环境等特殊优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发展外向型蔬菜加工厂、两个缫丝厂和粮食酒厂,带动农副产品和农户走向市场。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民现实的政策地位,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和转让工作,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继续扩大“新鑫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完善其余8个专业村的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基地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二是“三产”联衡式经营方略。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快富的观点科学处理好新甸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强镇、发商、富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把新上工业项目与新上龙头企业、农事企业、致富项目等同对待,用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确定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服务和促进地位,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平衡关系,重点解决好农副产品批发、饮食商贸提档、休闲场所齐全、环境秩序文明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把鞍轮集团定位在牵动新甸一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核心地位。三是“三轮”联转式功能驱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镇、村、户三个建设主体的功能,实现三个轮子一起转。要充分发挥镇级的主驱动功能、村级的传带功能和农户的“旋转”功能,切实把镇级的发展愿望化为村、户的发展热情,落实在具体的发展项目和成果上。要结合新甸实际,充分运用政策和典型的引导、科技和服务的指导、荣誉和利益的诱导,切实调动全镇上下的积极性,让镇、村、户三个主体以大功率、大作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奋勇前进。

三、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一)积极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近日,党委、政府召开全镇各村、各单位负责人及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惠民政策。要求全镇紧跟市、县工作思路,发展农村经济,落实好惠民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年全镇将新建标准化温室大棚500座,每座大棚将享受市、县补贴1万元,此项工作现已全面展开。预计这项工作完成后,会使农民收入增加200余万元,将会带动农业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

(二)庭院经济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县是山区大县,有着发展庭院经济的诸多优势,许多农民在自家庭院内,充分利用每一块空间发展种养项目增加收入。腰岭村村民石成明利用家住山坡间,山上有林,山下有水的有利地势,发展养鸡业,如今已建设鸡舍30余间,发展存栏蛋鸡5000多只,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杨家堡镇苏家堡村村民王银刚,在自家庭院内建起标准化猪舍育肥猪,年收入达2万多元。一个并不算大的院子,能创造出如此可观的经济收益,被越来越多农民看好。如今,县农民们在发展种养短、平、快致富项目的同时,又把目光盯在了发展绿色养殖、种植业上,收入倍增。随着种养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作用,广大农民在以住宅为中心发展庭院经济的基础上,又利用自留地扩大了庭院经济的种养规模。庭院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县未来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理清发展思路。鞍轮企业要发挥自身与市场结合紧密的优势,针对结对的特点,大力提供智力支持,帮助村支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发展经营项目。鞍轮企业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为结对新店镇发展一定的经营项目,帮助发展集体经济。搞好村企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企业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三)搞好农民培训。企业要着眼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必要时采取捐资助学、结对帮扶等方式,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解决教育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四)提供就业岗位。鞍轮等企业要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实际,安排一定的后勤、餐饮、保洁、保管、保安等就业岗位,吸纳本地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农民收入调查篇8

(一)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1、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

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城镇就业。根据省农劳办提供的资料,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3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2.6%。到2006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7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9.3%,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3.7%。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还有125.9万人,仅占剩余劳动力的6.3%。

四川籍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四川省农民工在建筑业务工的占32.3%,餐饮服务业占25.46%,生产制造业占9.91%,种养殖业占21.2%,家政行业占3.78%,电子冶金行业占6.5%,其他行业占0.85%。

四川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这些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有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厦门、浙江、江苏等,其中广州、深圳约400万人。省内转移主要集中在成都等地,约100万人。

截止到2007年5月,全省在境外的农民工人数达6.67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加入到国外打工的浩荡队伍之中。2007年1-4月新签对外劳务合同1293份,派出国别达40多个。外派劳务已经成为四川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个新的重要渠道。

2、专业技能培训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

政府培训唱主角。主要有劳动部门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失地农民培训,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其他有农办和工商行政部门办的阳光培训、企业经理人培训等。2006年全省共投入农民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4.3亿元。一般一个农民工技能培训费1000元左右,如20天学一个电工要1000元以上。

社会力量培训发展良好。四川省合川县有一所农民工自己办的培训学校,培训几万人。实行军事化管理,只有星期天才能出来。培训专业有烹饪、机床等,完全与市场挂钩,比政府办得好多了。仁寿县9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有5所民办学校,在校生达到4000多人。民办职业学校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政府对民办农民工培训学校有土地优惠政策。

3、自发外出务工发生转变

外地单位主动向本地培训机构联系招聘技术型农民工。如厦门市用人单位就与仁寿县培训机构联系,多次派工作组打电话招聘技术型农民工,如果工资少一点,培训机构就不派人去。

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带出去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多数外出打工农民是通过外面的老乡熟人联系出去的,老乡关系就是劳动关系,而通过广告联系外出的农民务工少。仁寿县农民工在我国东部、东北地区发展,已经有上千万、上亿的资产,他们从家乡带出去的农民工越来越多。

(二)四川农民收入的一般情况

1、劳务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支撑点

2006年全省实现劳务总收入913.5亿元,全省1874.1万农民工平均每人实现劳务收入4874元。农民家庭人均劳务收入138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93%。

2006年在境外的农民工汇回国内的纯劳务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劳务人员用境外挣的收入回乡创业所带动投入的资金达到171.33亿元人民币,拉动农村社会零售总额达11多亿元人民币。农民工境外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2、2006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呈现负增长

2006年受旱灾和畜牧业价格一度大幅下跌的影响,四川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1381.93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99元的45.87%。同时,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比上年减少67.18元,下降了4.6%,影响农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呈现负增长。

3、农民非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

2006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非经营性纯收入(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部分)达到191.3元,增长15.1%。农村居民对免除农业税和其他各项惠农政策比较满意,认为得到很大实惠,过去每亩地承包要交税费在100元以上,现在不交。2006年四川相继出台的种粮补贴、农机补贴、“两免一补”等政策可使农民人均增收9.98元。

(三)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1、支出结构和生活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2006年仁寿县农民人均支出4065元,比上年增加67元。其中,家庭经营人均支出1593元,比上年增加20元,税费、集资支出增加8元。家庭生活消费中居住支出增加133元,家庭设备支出下降20元,交通通讯支出增加23元,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114元。

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6年四川省农村零售额1770.3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51.74%。2000年至2006年,农村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下降了1.46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46%。

3、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

2006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共投入财政资金35.28亿元,2007年春季全省免收学杂费991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297万人,补助住校学生生活费77万人,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1.5%、27.4%、7.1%。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是农民家庭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得到转移之后,农民工怎样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上升为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矛盾。目前,掌握某种职业技能、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还比较少,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面很窄,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收入低。

2、农民工境外就业存在信息、素质、服务不足

农民工境外就业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造成对外劳务合作总体规模偏小,国外劳务市场面窄,分布过于集中,劳务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境外就业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单一,与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劳务人员由于家境贫困,无力交付出国前期费用和外派劳务保证金。

缺乏劳务纠纷处理机制。政府无法有效介入对业务的管理,境外突发事件往往只能由劳务公司付出高昂代价换取事态的平息,有时,甚至需要政府动用财政资金进行补贴才能解决。有一些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外聚众闹事,甚至于发生集体上访事件。

3、农民工工资待遇低,仍然有部分拖欠现象

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一般10到14小时,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有的地方还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反映有被拖欠工资的

情况。农民工工资拖欠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重点是商品房修建工程项目中。其工资支付方式以工程完工后统一结算方式为主,一般情况下,工程在建时,农民工只能领取部分生活费,工程未完,包工头没有领到相应的承包工程款,往往就会拖欠农民工工资。

4、农民纯收入偏低,第一产业增收困难

2006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3013元,全国为3587元,四川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的452元进一步拉大到574元。

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标准不足以弥补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

5、农村消费水平低

仁寿县某村有70%家庭仍然用黑白电视机,仅有30%的家庭用彩电。农村消费水平要比城镇消费水平落后十年以上。

6、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借读费高,困难较多。根据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德阳市200户农民工的调查,农民工子女一年的教育费用支出平均达到2276元,其中,借读费、赞助费就高达1216元,占教育费用支出的53.43%。甚至于有大量城市初中和小学宁肯校舍闲置、教师教学任务不饱满,也不愿意接收农民子女上学。

7、农村合作医疗条件差,覆盖不全面

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医疗条件跟不上,定点医院住满了人。只有一般性检查,没有B超。大病医疗救助自己先垫钱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民一般没有垫付的能力。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在外地就医报销不方便,在外地治疗费用比较高;用的药品结构不符合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要求。有的规定只有在家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不在家的农民工就不参加了。农业人口购买城镇户口的(仁寿县有11万人)以及失地农民都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但是,让他们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又交不起1000多元钱,成为死角。乡镇卫生院用药不合理,监督检查非常困难。

8、农民工不敢去城市正规医院就医

大多数农民工生病后,通常去个体诊所看病或自己去药店买药,有的甚至不看病、不吃药,采取“拖”的办法。

(二)原因分析

1、影响外出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原因

目前仁寿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基层乡政府已经组织不到外出打工的人了。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抽样调查显示,全省有200多万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基本不动了,只需户籍制度改变就不再是四川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南方发达地区为什么出现了“民工荒”。

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太多,财政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手段不足。仁寿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反映,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太短,培训费仅150元,学不了多少东西。

四川虽然是全国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省,但是国民教育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是较低的。对外劳务合作公司受到自身人力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对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强化劳务人员技能培训的力度不够。这就决定了境外就业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性强的劳务少,智能型劳务更少,与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国家目前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上实行的双轨制管理体制,使劳务中介经营企业在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主体法律地位界定、业务环节(劳务人员招收、选送、费用收取、境外管理、劳务纠纷善后处理)的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业务执行情况差异较大。部分劳务公司境外现场管理不完善,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不规范,恶性竞争。

2、制约务农家庭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压缩了农村居民增收的空间。200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农户人均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为340元,比上年增加14.2元,增长4.3%。农业生产费用因价格上涨导致农村居民人均多支出4元,占农业生产费用支出增加额的28.2%。

受农业基础设施差和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制约。由于四川特殊的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较大。全省大型水库仅5座,中型仅94座,病害水库占全部水库的43%;旱山村、严重缺水村1.5万个,占村总数的29.4%;“望天收”耕地达146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6675万亩的21.93%。

全省农民人均耕地仅0.67亩,是全国人均的48%,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的76.1%。农民小农经营,地块很多,细碎化。在科技含量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要继续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难度增大。农产品产量增长对农民纯收入的持续贡献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少数外出务工农户存在土地荒废现象,他们也不愿意把承包土地转给别人种,其他农民想种又不可能,越往后走这种现象就会越多。群众对此看法相当多。

全省农产品加工率仅为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已达到100:100,而四川仅为50:100。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带动能力弱,农民很难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据测算,四川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每增加10个百分点,可以带动10-20万人就业。

失地农民在补偿标准上缺少话语权。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失地补偿标准,没有依照土地市场讨价还价的权利。

3、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政府公共支出缺位增添了农民负担。农电改造问题,仁寿县钟祥镇芹湾村1982年以来农电一直没改,让老百姓负担不合理。芹湾村一个组几十户人交12000元。新农村建设缺少政府规划,包括:住房翻修、盖厨房、建沼气、修厕所等没有统一标准,有些公共垃圾无法回收,人居环境遭到破坏。路面硬化、渠道维修基本水利设施等没有政府财政投入。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投入远远不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发展还不完善,政府投入不到位。

三、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

(一)前景展望

1、劳动力转移分布将更广,培训前景广阔

专家测算,如果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按2000万人计算,还有125.9万人需要转移出来。若按农民人均5亩地计算,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最高可达到2200万人,这样还有300多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因此,从近期和中期情况看,外出农民工的规模还将有一定的增加。农民工分布不仅是东部地区,而且也向西北、东北、等地区分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拓展,四川省同全国一样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派出国别也会大为增加。对外劳务合作将成为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由于四川省9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因此,除非农村有大的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供求基本平衡状态。除了

第一代农民工要逐步回来以外,第二、三代农民工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他们绝大多数人不会种地了,回来的成本和风险无法估算。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与城市身份的公民没有什么区别,农村生活对他们缺少吸引力。预计四川全省长期在外务工生活定居(户籍不变)的劳动力将由现在的200多万人上升到500万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的1/4左右。这种状况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职业技能培训前景广阔。仁寿县每年初中毕业生2.5万余人中仅有8500人就读普高,高中毕业生1.1万余人中仅有4000人就读大学,仁寿职教生源丰富,百姓渴望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新生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以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

四川省境外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国际相关法律培训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2、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靠增加劳务收入

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靠劳务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民工供过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新的农民工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工也开始讨价还价,在成都已经比较常见。现在四川农民工在打工一般月收入3000元,东北1600元,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提高。

仁寿县外面打工回到县城买房的人越来越多了。30多万的外出打工者,多数要回到县城住。农民有了钱以后,购买住房、供应子女上学等大宗消费城镇化是必然趋势。

(二)对策建议

1、开发农民工职业技能,实现向技能型农民工顺利转变

鼓励市场化社会力量培训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探索引资办学、合作办学、国有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提倡多元竞争,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培训办学主要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农民子女寄宿学校、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政府对市场化社会力量培训办学进行资质认证,规范管理。同时,给予必要的用地、税收等政策优惠扶持。

建立技能型农民工转移信息主渠道。建立全国性农民培训机构信息网络,以当地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型农民工转移的信息主渠道。各培训机构对生源基本情况、掌握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农民工信息在网上,供用人单位方便查询和联系招聘。帮助技能型农民工节约求职时间和成本,减少盲目流动,顺利转移到最需要的城市和地区,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岗位,获取更适当的工资报酬。同时,使当地培训机构也更加容易掌握农民工市场动态,较好地做到按需培训,有效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2、深化境外劳务管理

创新工作思路,避免外派劳务招收环节中的经济诈骗和非法外派劳务经营活动,净化外派劳务招收环境,保障外派劳务经营公司和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建设规范化的外派劳务基地。在地方政府介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外派劳务基地,规范外派劳务经营秩序,扩大外派劳务规模,提高外派劳务工作质量,创立外派劳务优良品牌,做到分类储备,召之即来,来之能训,训后能走,走后能回,回国即安,实现外派劳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3、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决定机制。完善工资支付法规。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工资拖欠。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支持农产品商标品牌的申请注册。合理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村组集体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普及旱育秧、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秸杆还田、稻草覆盖、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深加工能力,拓展农业收入链条。建立并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强农业病虫害和畜牧业疫情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损失。粮食价格是农民增收的“晴雨表”,四川省粮食价格上升0.1元/斤,全省农民就可增收60多亿元。建立国家粮食生产补贴保护机制,抵消农资价格上涨支出。赋予失地农民依照土地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力。根据失地农民职业身份转换的需要,合理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4、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支出和涉农价格收费监管

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应增加对新农村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农村提灌工程、人饮安全工程、农村道路、农电改造工程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对农村免收学杂费实现全覆盖,扩大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校学生生活费等方面的覆盖面。帮助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城镇居住地就近入学,由所在城市财政统一补助或规定免交借读费、赞助费。充分利用城市初中和小学闲置校舍和师资力量,发挥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应有的作用。

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卫生院基本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更新的支持。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降低自己先垫钱的比例。探索定点医疗机构部分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的增长。全面落实合作医疗费用公示制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农民工劳动合同内容须有劳动安全卫生及工伤事故责任和义务方面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企业不能强迫劳动者签订“生死免责”条款,发生工伤事故时企业要按劳动合同及时对受伤职工支出医疗费用。扩大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单店面积补助金额。提高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贷款贴息标准。创造农资供给和日用工业消费品配送良好环境。加强农村涉农价格监管,控制农民生产消费成本。严格监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其是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市场的监督检查。建立村一级农业生产消费维权体系,农资打假紧抓不放,避免农民因使用假劣种子、假化肥返贫。

5、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务经济相关法规

农民收入调查篇9

——关于农民家庭经营方式及收入结构的调查

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兰西,重点难点在农村,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户营经济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摸清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收入构成,能够翔实地了解农民的收入渠道,从而进一步研究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有针对性地做好“三农”工作奠定基础。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乡、村、屯、户进行调研。此次调查数据主要以20__年度农民收入情况为基础数据,共涉及9个乡镇,18个村,36个自然屯,走访农户近300户。一、农户的经营方式及收入构成

调查看,农户经营方式大体分三类,即:单一种植户、兼业户、专业户。就全县8.4万农户而言,其收入构成呈梭形结构,单一种植户和专业户比例较小,分别为30%和10%,兼业户比例较大,为60%。

1、单一种植户。这些农户以种植承包田为生,除国家政策性补贴外,基本无其它收入来源。由于经营单一,其收入构成亦单一,主要来自种植业收入。单一种植户总体收入不高,特别是种植粮食的户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但如果能够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水稻或经济作物,则会有效增加收入。从单一种植户分布看,比较均衡,全县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别。

奋斗乡前锋村于家窝堡屯农民黄启飞,家有3口人,承包田21亩,除种植承包田外,未经营其他项目。20__年全部种植玉米,亩投入122元,亩产750斤,按0.36元/斤计算,收入270元,亩纯收入148元,21亩地共收入3108元。(见种植、产出、收益情况表)

种植投入情况

单位:元、斤

姓名

人口

承包田

种植作物

投入

亩投入

种子

肥料

农药

坐水

铲趟

拉粒

脱粒

合计

启飞

3

21

玉米

20

40

21

18

16

4

3

122

2562

产出

收益

单产

总产

单价

总收入

纯收入

亩纯收入

750

15750

0.36

5670

3108

148

产出、收益情况

单位:元、斤

同样种植玉米,地力较好的河东乡镇效益会稍高。长江乡长江村三组农民杨晨,全家5口人,承包田13.8亩,全部种植玉米,纯收入2190元,亩纯收入158.7元。

种植投入情况

单位:元、斤

姓名

人口

承包田

种植作物

投入

亩投入

总投入

种子

肥料

农药

坐水

铲趟

拉粒

脱粒

合计

杨晨

5

13.8

玉米

12

82

10

33.3

25.3

13.3

6.7

201

2773

产出、收益情况

单位:元、斤

产出

收益

单产

总产

单价

总收入

纯收入

亩纯收入

1000

13800

0.36

4968

2190

158

一样种植承包田,种植水稻或经济作物收入会更高。同样是长江乡长江村三组的农民孙武,全家5口人,承包田13.8亩,今年外买地16.2亩,共30亩地全部种植山芝麻,预计亩产233斤,按市场价3.3元/斤计算,亩毛收入768.9元,外买地亩成本200元,亩纯收益568.9元,自家承包田亩纯收益则达到702.2元(亩成本只有66.7元)。

2、兼业户。这些农户以种植业为基础,兼营养殖、劳务输出、经商贩运、农产品加工、中介服务等行业,经营内容多样化,实现了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的转变。由于经营的多样化,其收入构成亦多元化,较单一种植户收入大幅增加,种植业收入比重一般只占1/3左右,最高不超过1/2。从分布看,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种养兼业户西部乡镇较多,种植经商贩运、种植农产品加工兼业户在中部及东部较多,而种植劳务输出兼业户中、东部也比西部稍高。

远大乡西岗村赵胡岗屯农民冯军,是典型的种养兼业户,家有2口人,承包田15亩。20__年承包田全部种植玉米,作为饲料。卖鹅雏1000只(纯收益3元/只),出栏肉鹅100只(纯收益20元/只),收入5000元。存栏母猪>文秘站:<1头,出栏商品猪20头(纯收益300元/头),收入6000元。牛存栏3头,卖2头,收入3000元。20__年,冯军共收入14000元。如果计算承包田收入,不过20__元,种植业收入比重不到15%。

而该屯农户何士全则是典型的种植劳务输出兼业户,全家4口人,承包田20亩。20__年种植玉米16亩,收入20__元,种植西瓜6亩,收入1800元(纯收入300元/亩)。两个儿子全都在外打工,从事修车行业,人均至少收入5000元。

长江乡长江村新立屯农民孙长民是典型的种植+贩运兼业户,全家6口人,20__年种植玉米、大豆30亩,收入6000元。户主孙长民同该屯几个农户一起用摩托车搞贩运,小到废品收购,大到贩运鹅毛、皮子、药材等,近到本县各乡镇,远到青岗、呼兰、绥化等地,除春种、秋收外,一年不闲着,年纯收入达2万元。

调查看,成功的兼业经营模式比比皆是,上述事例不胜枚举。

3、专业户。这些农户从事的行业以出劳务、经商、养殖、贩运、种植为主,由于实现了经营内容、方式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总体看收入高于兼业户和单一种植户。从分布看,养殖专业户分布在西部乡镇,经商贩运以中部乡镇居多,种植专业户主要分布中部、东部乡镇。

兰河乡红堡村小窝铺屯农民任振生,在北京搞工程建筑,年纯收入20万元。

康荣乡荣发村许家窝棚屯农民郭树勋,县劳模,康荣乡瓜菜协会会长,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大户。全家6口人,有承包田25.8亩。20__年种了80亩地,一亩玉米没种,全部是瓜菜,主要有早香瓜、西瓜、青椒、西红柿、芥菜、窝瓜、白菜、土豆,同时采用套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亩纯收入高达1000元,1亩地瓜菜收益顶4亩地玉米,全家纯收入达到8万元。

平山镇吉兴村周家店屯农民齐振国,全家3口人,承包田13.5亩。20__年种植玉米45亩,全部作为饲料,养殖东北,存栏母猪3头,出栏商品猪120头,纯收入2.8万元。

二、户营经济的发展趋向及制约因素

从农民增收效果高低的层面看,在农户最普遍的三种经营方式中,单一种植模式最为传统落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虽然相对稳定,但收入偏低,增收潜力不大;而兼业和专业经营,适应了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收效果明显,而且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增收潜力巨大;兼业经营因其在市场意识、资金投入、技术要求等方面的要求较专业经营要低,接近农村发展现状,更易于发展。因此,户营经济的发展趋向应为:单一种植(单一经营)兼业经营(多元经营)专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就我县目前的经营条件而言,促农增收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加快单一种植向兼业经营转变的步伐,将单一种植户比例缩减至5以内乃至更低;做大兼业经营这块蛋糕,实现农户经营内容的多样化及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引导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户向专业经营转变,推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分工分业。

调研看,农户经营方式转变正朝着上述方向发展,即向兼业、专业经营转变,其趋势不可逆转,但加快转变仍有诸多制约因素。

1、资金制约。我县农民收入总体看水平不高,农村资金总量不足。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农户的当年收入在扣除基本的生产生活支出外,富余资金不多,只能满足简单再生产需要,没有能力扩大再生产。而现有的农贷规模,只能满足春耕生产需求。增加经营项目,实质是扩大再生产,投入很大。仅以养猪为例,一头商品猪饲养成本至少600元,饲养规模按10头计算,至少6000元,普通农户难以承受。因此,资金短缺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2、基础设施制约。近三年多来,破解水制约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建农道桥10座、塘坝12个、蓄水池158个,机电井由196眼增加到659眼,增加人畜饮水井297眼,30个屯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坐水种面积由48万亩增加到165万亩,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可以说,目前农村水制约问题已初步解决,但节水灌溉工程和设施不足,如喷、滴、灌设备缺乏,种植亚麻、瓜菜等经济作物需要解决灌溉问题。除此之外,目前最突出最显性的是路制约问题,尽管今年全县进行了乡、村(屯)道路整修会战,也只能解燃眉之急,长远看一部分村屯道路不畅,影响农村人流、物流,影响户营经济转型需要。长江乡通乡路因雨季道路不畅,该乡长江村生猪价格比其它地方每市斤低0.7元。同样,远大乡西岗村赵胡岗屯因道路不好(村级路太长,通过一事一议修路没有议成),雨季车辆进出困难,一些农户种了西瓜却卖不上好价钱,收入大打折扣。而平山镇吉兴村则是另一种情况,20__年通过以工贷赈项目和“一事一议”资金建成环村立砖路后,该村养猪户由原来的540户增加到700户,生猪价格比其它地方每市斤多出0.1元。

3、产业制约。户营经济是农村经济的最小单元,农户的经营内容、收入结构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关联度,农民增收与某些产业的发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带动农户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我县亚麻、、绿色无公害食品等产业发展较快,对户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客观讲,除亚麻外,其它产业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也只能定位在初级阶段,表现是: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型企业缺乏,开发层次浅,产业链条短。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农户无法参与进来。农户生产在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条上本应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是大多数农户游离于产业之外,产业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和保障,这就大大影响了农户经营内容的拓展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这也正是一些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4、农民素质制约。当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户营经济发展存在自我制约。表现在:一是文化水平低。在农村学历较高的多数都外出发展,没有几个人愿意留在农村,大多数农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榆林镇林荣村,有农户694户,人口3228人,有高中毕业生18人,其中15人在外地经商,初中毕业生73人,在家种地的只有10几人。不难想象,以这样的文化水平怎么能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又怎么能够应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二是思想保守落后。粮本位、小富即安、老守田园、重生产轻销售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很重,缺乏创新意识和敢闯敢干的精神。三是市场经济能力欠缺。农民普遍不具备把握市场脉搏的能力,对市场的判断缺乏准确性和预见性,他们也知道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挣钱干什么,但这个“什么”到底是“什么”,许多人不知晓,因而也不能主动出击,而是看到别人挣钱了才去做,跟着市场屁股转,别人挣钱自己赔钱,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这是户营经济发育不快的根本因素制约。四是传统品质渐失。老一代农民身上具有的互帮互助、吃苦耐劳、自力更生、集体意识强、责任心强的传统优良品质在当代农民身上已逐渐丧失,而这些品质对户营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不起眼的现象就能说明问题,20年前每到冬闲季节,屯间路旁挑挑捡粪的农民随处可见,而现在宁可借钱买化肥也没有几个人去捡粪。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躺在政府怀里要救济,而不去自谋出路。政府组织劳务输出,一些人钱少不干,活累不去,宁可呆在家里。领了直补资金去买酒喝,打麻将,而不去扩大再生产,这种现象虽是少数却不能不让人痛心。从积极的方面看,那些从事多元经营、收入较高的农户,除了头脑灵活外,无一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主致富的毅力和本领。

5、科技制约。农户传统的单一种植经营模式是粗放落后的,科技含量低,向兼业、专业经营模式转变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养殖业生产或外出打工都要求农户具备相应技术,一些特别的经营项目技术要求则更高。而目前农户经营的项目普遍科技含量不高,绝大数农民不掌握适用新技术,不懂、不会是调查中经常听到的回答。缺乏从业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导致经营风险加大,使得许多农户在新的经营项目面前望而怯步,不敢涉足新的经营领域。

6、市场制约。从有形市场看,主要是市场载体建设滞后。有形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偏少,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农产品交易需要,更不能反过来去牵动农户增加新的生产经营项目。从无形市场看,有三个制约因素。首先是品牌化步伐慢,“三有三缺”问题仍然存在,以品牌带产业、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其次是市场信息不畅,特别是在市场和农户间的信息传递上存在瓶颈。再次是市场中介发育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组织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中介作用不强。

三、加快户营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农户经营方式转变,优化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促进户营经济发展,乡村两级应充当主要角色,相关部门也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推进农业产业化。某些产业已初具产业规模,特别是亚麻产业化架构正在形成,而其它产业均未形成产业化形态。加快产业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标定位很大,但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从现实需要入手进行破题。一要抓龙头企业建设。这是产业化的核心。要在全面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重点在企业落户、税收、征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提供服务。东金集团落户康荣乡建立鲜食玉米基地是一个成功范例,东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1亿元,目前已投资近6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第一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作为产业龙头,这是一个富乡富民的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财政贡献相当可观。而该公司从农民手中租赁耕地5344亩,农民每亩地年均获租赁费170元,相当于种植玉米的收入,同时,这些农民又受雇于基地,从事生产作业,人均收入千元以上,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在企业引进过程中,县、乡两级为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跑省相关部门争取来了井、路、农机等基础设施扶持项目。此外,乡、村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辅工作,方使企业放心入驻并较短时间内投产达效。明年,公司还将扩大基地种植面积。这些经验是值得总结借鉴的。在龙头企业建设途径上,可以采取引建新龙头、挂靠域外龙头、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三种方式。引建新龙头,象平山的万寿菊加工、红星乡在建的糠醛厂、兰河乡在建的屠宰加工厂等效果都是不错的。挂靠龙头也是一种现实选择,我县玉米等产业资源具有相当规模,可以在挂靠上寻求出路。扶壮现有龙头企业显得比较紧迫,很多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声誉都很不错,但囿于规模、实力所限,难以对基地农户产生大的拉动作用,象北安的隆盛河小米、红光华实速冻糯玉米、雪豆、远大金福黄花大鹅等都属此类,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加强扶持、引导推动上做些文章,使其尽快做强做大。二要抓基地生产。基地生产比较重要,因其对户营经济转型起着直接的牵动作用。如果从见效快的角度讲,目前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培育大户和专业村、屯。大户具有带动示范作用,进而可以发展成专业村、屯,再进一步辐射即形成基地规模。红星乡新星村徐万昌屯,过去因地不打粮是新星村最穷的屯,人均收入不到600元,后来在常兆明、户文江等农户带动下开始养猪,发展成养猪专业屯,现在全村100户有70多户养猪,有存栏母猪200头,大户丁伟年出栏商品猪百头以上,最少的户也超过30头,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而兰河乡长红村是典型的养猪专业村,全村910户有343个养猪户,年出栏商品猪4800头。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培育大户要把握好几个主要环节,培育对象要选择那些思想解放、能吃苦耐劳、有发展意愿的农户;扶持项目要选择农户易于接受掌握的种、养、劳务等项目;培育方式重点在信贷、技术和信息上给予扶持。适宜的目标定位可以是,一年内专业户达到“百村万户”,五年内专业村、屯比例达到50%,如果发展顺利,十年内全部实现专业化。另一方面,调整种植业结构。单一种植户收入较低,但通过调整好结构仍可实现大幅增收。可以做一下比较,玉米亩纯收入150元左右,而水稻450元,瓜菜600元,烟叶530元,粮经收入比分别是1:3、1:4、1:3.5,差别很明显。长江乡长江村七家子屯,是一个只有30多户的小屯,以前由于盐碱地不打粮,农户十分贫困,如他们自己所说,住的是土坯房、有吃没烧。1982年后开始种植水稻,去年种植面积达到900亩,农户收入大幅增加,现在全屯农户都住上了砖瓦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屯。当然,调整种植结构不能是政府一厢情愿,历史经验看行政命令是无效的,要根据市场需求等方面去引导农民、扶持农民,乡、村两级和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投入、技术、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收购等方面提供必要帮助,进行引导性调整。过去我们对水稻种植的扶持,以及前面提到的平山的万寿菊种植等,其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三是理顺产加关系。产加关系不理顺使产业风险加大。从全县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产加关系是松散的,连结不密切,企业往往只顾一己之私,而损害农民利益,最终导致基地萎缩,企业无米下炊,长此以往必然毁掉产业。以亚麻为例,薄弱环节是种植基地问题,尽管政府给予了诸多扶持,20__年政府拿出补贴资金220万元,20__年为260万元,但如果不解决企业让利于民的问题,基地的稳定难以保障,其原因在于用计划的手段去抓市场难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合理的产加关系应该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起紧密连结的契约型关系,订立产销合同,并由法定的行政主管部门保障它的一贯性、严肃性,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惠双赢。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目前投入能力低的实际,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围绕当前农村发展需要、农民需求进行重点施力。一要突出解决路制约问题。这是农民反映的比较迫切的问题之一。税费改革以来,农村利益关系调整,随着农民投入的退出,乡、村道路建设出现投入真空,政府想管而无能力,农民抱怨却不出力,道路质量下降,许多原本畅通的砂石路又变成了烂泥路。目前看,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出路只有两条,一个是争取国家投资。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通乡路、通村路、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国投项目,捆绑使用,建设等级较高的公路。要做持之以恒的工作,每年都能争取到项目,逐步改善乡村道路状况。另一个是开展“一事一议”,由农民自己投资投劳。在现阶段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短时见效的途径。去年以来,通过农民筹资,加上省里以奖代补资金,修建维护村级道路660公里,效果很好。奋斗乡每村购买一台刮道机,用的就是“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资金。因此,这项制度要坚持并推广下去,只要乡村做好宣传引导和组织工作,很多项目完全能够议成并实施。二是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层次。在继续抓好库、塘、池建设,增加有效水源,保证抗旱需要的同时,应适时调整建设重心。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在节水灌溉工程设施上做文章。河东灌区工程老化落后,泡、冒、滴、漏,浪费很严重,应作为争取项目投资的改造重点。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备设施需求越来越大,比如瓜菜、亚麻要从根本上降低生产风险,将来必然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但实际上我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拥有量非常小,这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三是加快农机化进程。重点是增加大型拖拉机的保有量,保证深松整地的需要。要放大政策成果,实施好农机股份合作社项目,使其成为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骨干组织。同时,还要引进推广先进的农机作业技术,加强对农机作业价格和质量的监控,全面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但客观地讲,以目前的财政状况,增加投入也是很困难的。近来,国家、省的政策指向对农业科技投入给予了足够重视,我们应注意国家政策变化,及时争取项目,以项目带动投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争取的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已得到批复,“万亩玉米试验基地”、“现代化农村试点”等项目应积极主动争取。目前,在农业科技投入上要扎扎实实地做些基础性工作。一是突出抓好品牌农业。尤其抓好《品牌农业三年规划》的落实,以品牌农业的发展促进分工分业。要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20__年县、乡(镇)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在已经确定面积、确定地点,明年春天研究品种摆放,试验示范内容要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园观摩,真正发挥试验、示范引带作用。要把科技示范的触角延伸到农户,主要是抓好示范点、示范户,使其覆盖到所有村、屯,而且不仅限于种植业,要扩大到养殖、加工、劳务等项目。二是在科技培训上抓出实效。应坚持同省农科院、农大等院校联合培训的好做法,增加培训场次,同时在培训内容、方式上加以改进,以突出实效。培训内容要坚持“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这一原则,重点是瓜菜种植技术、养殖业技术、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农机作业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方式要突出实际效果,既要坚持轮训的办法,也可尝试把课堂转移到田间地头、养殖户家中现场实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将更受农户欢迎。三是在农业科技推广指导上抓出实效。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特别是发挥好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作用,研究探索新的资金投入渠道,解决服务成本来源问题。完善科技110这一新的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

4、健全完善市场体系。交易市场对产业的牵动及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亚麻大市场的产业效益是有目共睹的,而康荣乡瓜菜大市场、榆林大牲畜交易市场效果也不错。康荣乡瓜菜大市场建成后,逐渐取代了路边市场,交易量逐年增加,辐射到周边乡镇,远到奋斗,不仅仅是提供了交易场所,而且进一步带动了基地生产的发展。但我县这样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不多,难以满易需要。市场建设的方向应是数量上尽快增加,质量要有所保证。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依托基地争取项目。我们一些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如玉米、水稻、等都具备基地规模,可以依此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市场。黑龙江滨北葵花市场已经挂牌运营,加之绥化农垦分局投资的榆林葵花仁加工企业厂房建设已经完成,11月投产,计划年加工葵花仁2万吨,带动农民工300人,必将有效促进周边村屯农户经济的进一步分工分业。二是融集社会资金建市场。很多市场交易效益都很好,可以通过利益驱动来融集社会资金。榆林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投资方式建设的,由于经营得当,辐射全县,每集交易量达到500头(匹),年收益70万元,应进一步研究市场,扩大规模、优化交易形式。而滨北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正在做项目前期,已纳入20__年滨北经济带建设内容,总投资预计达20__万元,具备相当规模。三是规范引导路边市场。很多大市场实际上都是由路边市场发展起来的,在市场发育初期交易量不大时,这种方式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其健康发展。在具备相当规模的“市”之后,再筹备“场”的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农民收入调查篇10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十堰442002;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武汉430071)

摘要:以湖北省500户农村家庭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模型分析,探讨农村扶持性贷款对农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扶持性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都具有正相关的显著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村福利水平。

关键词:农村金融;扶持性贷款;福利效应;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76-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60

收稿日期:2014-12-1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1jyty080;2012Q018)

作者简介:李雪涛(1979-),男,回族,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电话)18942178818(电子信箱)449830602@qq.com。

1理论和模型

根据李锐等[1]对麦金农模型的拓展研究发现,麦金农模型可运用于分析中国农户借贷行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其基本理论可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来进行分析:假设农户没有储蓄,农户的收入为Y、消费C、生产投资i的关系可表示为:

Y=C+i

这样,在1期农户的收入Y1、消费C1与生产投资i1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1=C1+i1

假设农户的投资平均收益率为R,则2期的收入Y2、消费C2与生产投资i2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2=C2+i2=C2+i1(1+R)

为便于分析,假定在一般情况下,农户的各项日常家庭开支是稳定的,即第1期和第2期的消费相同,则可以得到:

Y2=C1+i2=C1+i1(1+R)

假设农户因为家庭生活需要,在第1期时必须支出一笔费用B(B>0),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得借贷资金,农户必须依靠家庭现有收入来支付费用B,这意味着,农户只有通过缩减现有生产投资规模,才能支付费用B,于是有:

Y′1=(C1+B)+(i1-B)

相应地,农户在第2期新的收入可以表示为:Y′2=C1+i2=C1+(i1-B)(1+R)=C1+i1-B+i1R-RB(1)

由于B>0和R>0,这意味着,第1期额外生活费用的发生降低了农户的当期投资水平,最终导致农户在第2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当农户产生一笔必须发生的生活性费用时,农户第2期的收入水平会下降至:

C1+i1-B+i1R-RB

但是,如果农户通过农村金融市场获得这笔生活性借贷资金B,则可以平抑该笔消费支出,从而维持了第1期原有的生产投资水平。假定借贷利率为r,且不存在其他借贷交易成本,则农户在第2期新的收入可以表示如下:

Y″2=C1+i1(1+R)-B(1+r)=C1+i1-B+Ri1-Br(2)

将式(1)与式(2)相减可以得到:

ΔY=B(R-r)

由于B>0和R>r>0,所以Y>0。即:当出现一笔农户必须承担的额外生活费用时,如果农户能够通过相关金融机构得到相同数量的扶持性借贷,则与没有这笔扶持性借贷相比,第2期的收入将会有所提高,同时扶持性贷款具有的利息补贴和低息等发行方式的特征,使得农户在获得扶持性贷款时的效益提高,具体数值为:Y=B(R-r)。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推论:当农户因为家庭生活需要,必须支付一笔临时性支出时,如果农户可以通过农村金融市场获得扶持性资金,从而确保当期家庭生产经营投资不受影响,避免农户收入下降,由此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这种分析的直接政策含义是,如果扶持性借贷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那么向农户提供扶持性借贷资金就有必要全面纳入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

此外,扶持性借贷的特性不仅起到维持当期生产投资水平的作用,在短期,扶持性借贷有助于激发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生产投入,促使其稳定和提高收入,以偿还借贷资金;在长期,农户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扶持性借贷,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技术边界,增强生产经营能力,实现收入水平质的提高。否则,富有理性的农户不可能选择扶持性借贷。

2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各方面研究中,学者认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大的。高勇标等[2]认为,农业存款规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度是非常突出的,同时认为农村贷款与农村经济长期均衡的关系是不存在的。这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直接支持力度较弱。另外,研究还表明,外界冲击和制度变迁等因素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较大的农业省,农业人口占比约70%,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3]。

2.1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董竹等[4]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有着显著相关性。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非正规金融机构(个人)为辅的金融体系,共同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图1)。

在中国,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所有金融机构中在农村分布最多的,是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与农民有着直接的业务关系[5]。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量方面,农村存款量和贷款量都远低于城市,其中农村存款贷款均占信用社的40%左右[6]。中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离普惠型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在两亿多的农户中,真正可以得到信贷服务的只有1/3。

2.2湖北省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概况

湖北省的贫困率已由1978年的28%下降到15%以内,并在有步骤地减少贫困农户的数量,这与湖北省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增加、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信贷结构的改善和金融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强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湖北省现阶段的金融结构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农村金融设施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下,金融排斥现象严重等[7]。

2.2.1湖北省金融机构网点情况湖北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增速较快,机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传统金融机构在新增银行服务网点、延伸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强。在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强化县域网点功能升级的同时,湖北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在加快县域及村镇机构及营业网点的增设。据统计,2011年湖北省农村新增金融机构网点115个,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25个,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90家。“十一五”规划末年,湖北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全省各项贷款比重在19%左右。进入“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比重上升了近4%,达到23%;2012年,湖北省新增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共有64个,其中有14个是建设银行新增的县域地区网点、34个城市商业银行网点、12家农村合作银行以及4家农村商业银行。从2011年到2013年全省平均每年增加67家银行类网点,但湖北省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仅为0.88个。

2.2.2湖北省金融机构贷款情况2013年,湖北省支农贷款中,农村信用社对县级及以下地区贷款余额占全部款项的50%以上,金融各部门在贷款的数量上都向“三农”做出了相应的倾斜,利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农再贷款力度加大,保证了支农信贷资金的充裕。2013年,湖北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农村贷款额为121468.9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比重的21%,同比增长25%。在接受贷款的主体中,农户贷款额为31023.2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比重5%,同比增长19%。在农村各类组织贷款额为5352.6亿元,同比下降5%。在农村贷款的各类用途中,农村农林牧渔业贷款为21220.2亿元,在各项贷款比重中最高,为4%,同比增长15%,农业科技贷款额最低,为210.2亿元[8]。

3农村扶持贷款的福利效应分析

3.1研究方法

为对农村扶持贷款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本研究对湖北5地市50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次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500份,由于调查要求必须深入家庭访谈并做填写指导,所以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住址信息、贷款经历和福利信息4个方面[9]。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扶持性贷款对农户所产生的福利效应。

3.2研究设计

3.2.1问卷设计在相关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诸如性别、学历、住址以及家庭劳动力数量、年人均净收入和年均生活、医疗、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等[10],重在通过对农户进行调查来了解农户对扶持性贷款的认知和态度,及扶持性贷款对农户在生产、生活及消费方面的作用,从而对扶持性贷款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

3.2.2数据收集通过实地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在十堰市、随州市、襄阳市、荆州市、咸宁等所属区域,进行了现场访谈并作填写指导。

3.3数据分析

3.3.1信度分析此次调查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500份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表1),其中在可靠性统计量(表2)中可以看出,Cronbach′salpha的信度系数为0.613,大于数值0.5,根据可信度高低与Cronbach′salpha值对照(表3)可知,问卷具有可信度,因此,该问卷调查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可靠的。

3.3.2问卷数据分析

1)被访农户基本信息:被访农户信息根据变量的可观察性和信贷配给的影响程度分为劳动力数量和户主文化程度两方面[11]。在金融机构决定因素中,农民生产和经营能力是排在最前面,教育和劳动力数量对农民的生产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调查中,劳动力限制为16周岁以上(包括16周岁)人群。调查样本中205人为女性,295人为男性。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初中及其以下文化、高中、大学及以上(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被访农户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最多,占样本人数的61%,高中文化水平的占32%,而大学及其文化水平以上的仅占4%。在劳动力数量方面,家中有3个劳动力的所占比例最大,为48%。说明农民平均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数量少,这是影响农户贷款的可用性的不利因素。

2)被访农户的住地信息:农户的住处是否处于交通便利或相对富裕之处直接关系到农户的贷款情况及其积极性。农户住地的经济状况对农户的抵押能力和担保能力有较大影响(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到银行或信用社便利者占91%,说明绝大部分农户对银行或信用社的覆盖度是满意的,并有78%的农户表示对当地的生活条件满意。

3)被访农户的贷款经历:农户的意愿贷款额表现出农户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度规模,农户的意愿贷款额越大表明农户实际需求的贷款额越大[12]。由表6可以看出,有贷款经历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57%,超过样本数一半的农户选择扶持性贷款来进行发展,可见贷款对农户的生活是有有利影响的。其中贷款用途所占比例最高的为个体私营,占42%;其次为种植养殖贷款,占37%;购买农机具占19%,最后为水利基建贷款占2%。

在表7中,有过扶持性贷款经历的赋值为“1”,没有过贷款经历的赋值为“0”;在贷款用途中,种植养殖、农机具购买、个体私营及水利基建分别赋值为1、2、3、4;当农户的实际贷款额低于申请的意愿贷款额时说明农户收到了信贷配给,赋值为“1”;没有申请过扶持性贷款的农户以及实际获得的贷款额不小于申请贷款额的农户说明没有受到信贷配给,赋值为“0”。通过统计可知,有52%的农户在贷款时没有得到满足,实际贷款额度小于申请贷款额度,存在信贷配给,故相关金融机构在此方面有待改进。

贷款额体现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户意愿申请贷款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50000元,方差为841776315.80,均值为44210.52,说明农户贷款需求不大;农户实际贷款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30000元,方差为29331453.63,均值为12245.61,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需求的满足有效度不高。在所调查的样本农户中,扶持贷款的覆盖率为57%,但样本农户的贷款满足度仅为38%,说明只有38%的农户贷款需求是被满足的,故在扶持贷款的满足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被访农户的福利状况:生活离不开食、宿、医疗和教育,故在对农户福利状况的调查中主要从农户的收支、医疗和教育3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指标包括衣着、食品、住宿、通讯及交通支出(表8)[13]。

由表8中可以看出,被访农户在年净收入方面差距是比较大的,其中均值为13370.53,方差为76164019.08,方差较大说明农村存在着略为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但根据农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总支出情况及十堰农村人均收入的统计,在被访农户中年净收入略高于之前的统计,说明在最近几年的农村发展中,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在年生活消费支出方面,均值为2932.36,方差为3935006.57,其中食品的消费所占比例最大,占年生活消费支出的50%以上,其次为家居住宿,约占年生活消费支出的30%;在年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少的为交通及通讯和衣着支出,这与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果差距不大,其中除在家居住宿方面消费低于统计,其他方面均高于全国水平。但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食品、交通及通讯所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会有所提升。因此,现阶段对于农业的发展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从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此外,被访农户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年人均支出是较少的,这与国家实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及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免收是密不可分的。

3.3.3变量选取扶持性贷款的含义为:国家为扶持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通过实行利息补贴、低息等方式发行的贷款;扶持贷款的福利效应是指农户在接受相关金融机构的扶持性贷款时,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表现在农户通过接受扶持性贷款最终对收入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选用扶持性贷款的实际金额作为因变量,用农户人均年净收入、农户人均年生活支出、农户人均年教育支出和农户人均年医疗支出作为自变量,并根据农户实地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借助统计软件spss22.0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解释。

3.3.4模型分析多元逐步回归过程输出结果见表9至表13。

表9自左到右各列含义为:回归模型拟合过程步骤编号;为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标签;从回归方程中被此处的自变量标签和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或从回归模型中剔除的判据。可以看出,2个被选择的自变量经过逐步回归过程进入了回归方程,没有被剔除的变量。

表10中给出了随着变量依次形成的2个模型的拟合情况。从左到右各列含义为:回归模型拟合过程步骤编号、R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系数、调整R2和估计的标准值。可以看出,随着模型中自变量个数的增加,R2系数的值不断变大,从表10中可以看出,在模型1到模型2中,R和R2的数值都是依次递增的:R由0.702增加到0.740;R2由0.492递增到0.547。而调整的R2值与变量的数目无关,能确切的反映拟合度。因此,除非模型需要,自变量个数不应太多,多余的自变量会给解释回归方程造成困难。包含多余的自变量模型不但不能改善预测值,反而有可能增加标准误差。由表10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比较好。

表11给出了随着变量依次进入形成的2个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结果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变量时,其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00,对模型2,F=32.593,显著概率小于0.000,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因此,回归方程应该包括这2个变量。也可以发现Sig都为0.000,所以,模型是非常显著的。

表12自左至右分别为:模型编号、非标准化回归系数、标准化回归系数、t为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假设检验的值、Sig为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B偏回归系数是在控制了其他统计量之后得到的。观察分析,常数项和两个自然变异系数小于0.05,显著。

4结论

通过SpSS22.0多元回归的模型分析得出,湖北省扶持性贷款对农户年人均的收入及生产、生活消费支出都具有正相关的显著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政策效果。

1)扶持贷款金额对农户年人均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扶持贷款对农户家庭的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农业生产生活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增加对农户的资金借贷,尤其是实行利息补贴、低息等方式的扶持性贷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水平。对于有借款需求的农户来讲,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技术及要素是需要外部资金支持,以进一步提高现有的资源配置效率。对于非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小型企业、个体私营等在农村也日益普遍,但这些要求农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向相关金融机构借款是这些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农户对市场、生产和预期收入进行权衡后做出的决定,因此,金融机构更应该积极开展扶持性贷款的普及工作,以便其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扶持性贷款的投入带动了农户的生产,同时生产决定消费,即扶持性贷款对农村在消费方面也有带动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加大扶持贷款的投放力度能够扩大生产,促进消费,提高劳动力质量与劳动生产率,促使当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农民生活富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锐,朱熹.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7(2):146-155.

[2]高勇标,楚凤楠,兰园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2008(12):17-18.

[3]谢淑英.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4]董竹,覃基广.我国农村信贷效率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2(9):141-144.

[5]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99-103.

[6]汪小亚.掌握需求特点改善农户金融服务——基于2万户样本“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9(20):45-47.

[7]韩俊.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9(22):11-12.

[8]陈雨露,杨栋.国家农贷有效率吗[J].财贸经济,2007(6):22-27.

[9]贾澎,张攀峰,陈池波.基于农业产业化视角的农户融资行为分析——河南省农民金融需求的调查[J].财经问题研究,2011(2):95-101.

[10]张军,杨林娟.甘肃省农户资金借贷现状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4):65-70.

[11]李沂喆.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5-49.

[12]金烨,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09(4):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