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3:33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1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边境地区;预防控制

为了解边境地区那坡县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2年那坡县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那坡县统计局。

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2012年那坡县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1.1流行情况2012年全县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3769例,发病率为1805.08/10万,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189.70%。死亡1例,死亡率为0.48/10万,病死率为0.026%。甲类无病例报告;乙类报告发病13种905例,发病率为433.43/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11%;丙类报告6种2864例,发病率为1371.6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与去年同期相比,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上升50.33%,其中,报告发病数上升的病种上升幅度较大的有:乙肝(131.75%)、肺结核(25.41%)、风疹(740%);报告发病数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梅毒(-62.02%)、淋病(-32.14%)。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上升309.73%,其中,报告发病数上升的幅度较大的有:手足口病(630.91%)、流行性腮腺炎(220.59%)、流行性感冒(300%),报告发病数下降的病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流行性结膜炎(-29.92%)。

2.1.2疾病顺位2012年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乙肝(489)、肺结核(306)、梅毒(30)、淋病(19)、痢疾(16),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5.03%。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1人为肺结核。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手足口病(1915)、流行性腮腺炎(686)、其它感染性腹泻(9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82)、风疹(42)。丙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报告。

2.1.3疾病构成乙类传染病报告中,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56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62.10%,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306例,占33.81%,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32例,占3.54%。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全县9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乡镇为:城厢(933)、德隆(468)、百都(409)、龙合(404)、平孟镇(402)。报告前五位的乡镇共报告2616例,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41%。与越南毗邻的平孟、百南、百省、百都等四个边境乡镇共报告传染病1537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78%。

2.2.2时间分布全县各类传染病1-12月均有分布,在1、2及12月病例数较少,其它各月份乙丙类传染病均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

2.2.3人群分布报告乙丙类传染病3769例中,发病年龄最小8天,最大92岁。报告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年龄段(1933例),占51.29%,7-19岁年龄段(788例),占20.91%,20-49岁年龄段(676例),占17.94%,50岁及以上占12.31%。男女性别比为1.48:1。职业分布:乙丙类传染病发病主要为散居儿童(1619例),占42.96%,其次为农民(969例),占25.71%,再次为幼托儿童(345例),占9.15%。

3讨论

从报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看出,我县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是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主要有乙肝、梅毒、淋病、艾滋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62.10%,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33.81%,再次为肠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3.54%。

提示: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依然是我县传染病防治的重点,而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应提示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同时还应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的消毒管理,切断乙肝经血传播的途径;而性病主要是人类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应进一步推进艾滋病攻坚工程工作,加大相关的行为干预项目,严厉打击、吸毒行为,降低人群行为风险。②肺结核一直都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病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量经济欠发达农村的流行人口涌入,而农村经济欠发达一直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因此,防治结核病应加强政府行为,以农村为主,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及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的发生。③鉴于肠道传染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应加强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防止病从口入。综合上述,我县当前及以后的传染病防治重点仍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的监控力度,同时,做好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

针对那坡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边境地区疫情严峻的流行特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中越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跨境合作,全面抓好“三个联合”工作机制的建立,落实“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3+4”边境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新模式,将加强边境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变为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加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培训,加强门诊日志的管理,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报告时限网络直报各类传染病,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不迟报、不漏报,及早采取措施,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三是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当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上报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监测,重点做好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及肠道传染病疫情监测,把监测重点前移到卫生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同时,医疗机构要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提高传染病诊断能力,一旦发生疫情要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及时做好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处置。

参考文献

[1]邓寿平.博罗县2000―200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344.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2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疫情分析

2004年1月1日全国实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截止目前已经运行了11年,随着网络直报系统的不断完善,彻底改变了我县长期以来疫情的收集,处理数据统计上报不及时分析处理有限的不良状况。为了了解和掌握我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及变化趋势,根据2010~2014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数据,现对我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大荔县2010~2014年监测的法定传染病;人口资料来源于大荔县统计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数。

1.2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0~2014年上报的各类法定传染病监测的原始资料以发病率、发病增减率、构成比及三间(地区时间人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法定传染病发病概况2010~2014年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甲、乙、丙)24种14413例,年均发病率为400.52/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5671例,占发病总数的39.35%。丙类传染病6种8742例占发病总数的60.65%。累计死亡病例16例,年均死亡率0.44/10万。见表1

2.2重点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血液及性传播疾病5年共报告2494例,占甲乙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98%,年均发病率为69.31/10万,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1位。发病主要以乙肝为主,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总数的83.92%,年均发病率为58.16/10万,其次为丙肝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总数的7.82%,年均发病率为5.42/10万。

2.2.2呼吸道传染病5年共报2045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6.06%,年均发病率为56.83/10万,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2位。发病主要以肺tB为主,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95.73%,年均发病率为54.77/10万,其次为麻疹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2.15%,年均发病率为15.83/10万。

2.2.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5年共报告724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2.77%,年均发病率为20.12/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3位。发病主要以布鲁氏菌病为主,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传染病总数的79.28%,年均发病率为15.95/10万,其次为出血热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数的19.06%,年均发病率为3.83/10万。

2.2.4肠道传染病5年共报告408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7.19%,年均发病率为11.34/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4位。发病主要以细菌性痢疾为主,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70.59%,年均发病率为8.00/10万,其次为肝炎(未分型)占肠道传染病总数14.71%,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见表2图1

2.3流行特征

2.3.1时间分布: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但报告发病时间不均衡,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手足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份,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报告发病无明显季节性。2010~2014年月份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2010年报告的发病情况有明显‘单峰’特征,5月份达峰高,主要是手足口病占本月发病的85.86%。见图2

2.3.2地区分布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传染病以乡镇在校学生为主,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以农村为主,布鲁氏菌病地区差异很大,主要分布在我县羌白镇、官池镇,百日咳、猩红热无明显的地区差异。

2.3.3人群分布各职业均有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依次是:散居儿童6538例,占45.36%,农民5276例,占36.61%,幼托儿童1423例,占9.8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0~3岁发病4320例,占29.97%,是主要发病人群。肺tB、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其次是学生,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的主要为托幼机构儿童和散居儿童,其次是学生,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传染病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其次是学生。其中布鲁氏菌病主要要集中在农村25~50岁这个人群。

3讨论

根据2010~2014年5年间的传染病监测资料显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2010年506.47/10万,2014年的385.73/10万。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2004年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后,和各级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的领导对传染病的报告比较重视,极大提高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有关。

报告前3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乙肝、肺tB,占全报告病例71.05%。我县各地报告的传染病主要是丙类传染病,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0.65%,以手足口病为主的密切接触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与全国的疫情报告一致[1]。另外从2010~2014年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显示我县出血热的发病率逐年在下降,原因是①我们在高发乡镇免费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②开展灭鼠活动;③2007年由于我县渭河涨水,引起鼠类减少。但危害我县人民群众最大的地方病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逐年也在呈上升趋势。见图3

在疾病分类构成中以手足口病为首的传染病,占全部报告病例的42.85%,其次是乙肝占全部报告病例的14.52%,布鲁氏菌病占全部报告病例的3.98%。上述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下列诸多因素有关:①由于人群流动交往比较频繁,增加了人群易感性;②乙肝检测列入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③农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的隔离消毒工作不到位;④地理环境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西寨乡地处渭河、洛河地带,因地域广阔,土地面积较大易养牛羊,苏村乡地处沙苑地带,牧草资源丰富,属畜牧业养殖聚居区。

从职业分布来看,散居儿童发病最高,其次是农民。提示今后应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因此,为降低我县传染病的发病率,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坚强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工作和农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隔离消毒工作,减少医源性感染。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农村的群众做好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村民养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以肺tB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乙肝为主的血液传染病、布鲁氏菌病、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是危害我县人民群众的重点传染病,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图3:2010~2014年大荔县出血热及布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3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性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已被确认的病毒性肝炎有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乙两型最为常见。目前病毒性肝炎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控制其危害仍以预防为主。本文重点讨论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

1甲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

卫生条件差是引起甲肝流行的主要原因。甲肝传染性强,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传染源不易控制,现阶段我国预防甲肝的策略应采取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免疫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辅的综合性措施。

1.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隔离期从发病之日起为三周,对疑似、确诊病例要及时报告,对疫源地要及早进行终末消毒;对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45天,尤其是在托幼机构,对接触者医学观察更为重要,观察范围根据调查情况而定,一般以患者所在班级为主。对饮食行业就业人员和保育员应加强管理,患甲肝后必须痊愈,才能恢复工作。

1.2切断传播途径。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个人卫生水平,形成食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加强饮食、饮水、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饮食行业及集体食堂应做好食具消毒、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加强水产品的卫生监制,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

1.3接种甲肝疫苗。甲肝疫苗为甲肝预防提供了有效手段。但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甲肝并不是优先考虑的公共卫生问题,大多数人在儿童期间通过亚临床感染,获得了持久性的免疫力。甲肝疫苗费用较高,考虑到成本-效益,在我国现阶段并不适宜开展广泛的人群接种。

2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

乙型病毒性肝炎易发生慢性化,危害最为严重,已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发病、控制其危害最有效的手段和根本途径。乙肝的预防还应结合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传染源等措施开展综合性预防。

2.1特异性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常规接种三针后,即可产生保护效果,保护期限可达15年,虽然抗HBs可能阴转,但免疫记忆可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此期间内无需复种。由于缺乏长期追踪观察的研究结果,乙肝疫苗是否需复种,目前还不清楚。

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提供迅速的、被动的特异性免疫预防,但其保护作用只能维持3-6个月,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意外暴露后的应急预防。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6小时内注射;对于其他人员的意外暴露,应在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应结合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以获得迅速的和持久的免疫保护。

2.2管理传染源。

2.2.1乙肝病人的管理。经确诊的乙肝病人,应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可出院,恢复原工作,对其污染的物品要做好消毒工作。对饮食行业和保育人员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慢性肝炎患者应调离接触食品行业的岗位和保育工作。

2.2.2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此类人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行业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要求携带者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防止自身的血液、分泌物和所用物品污染他人。

2.2.3献血员的管理。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

3切断传播途径

3.1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加强消毒防护措施。各类医疗及预防注射器具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应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尤其严格执行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对血液透析房加强卫生管理,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

3.2阻断母婴传播。将HBsag作为产前的常规检查项目,为阳性孕妇设专床,产妇所用器械应严格消毒,在分娩过程中应慎防胎儿的损伤,以防母血传染。对HBsag阳性所生的新生儿,应采取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

4健康教育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4

国家卫生计生委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调整后,对于甲型H1n1流感,将同季节性流感防控一样,重点是监测疾病流行趋势和流感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对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时,病例报告时限从原来的两小时调整为24小时,不再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而是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国家法定传染病管理,主要是出于对疾病监测报告和防控工作进行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需要。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发现两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截至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绝大多数呈散发状,尚未发现有效人传人的证据。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由于我国城乡活禽市场交易普遍存在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专家分析认为,不排除我国内地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散发病例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共有39种法定传染病,其中甲类两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对不同等级的法定传染病,卫生计生部门均依法进行规范化管理和预防控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报告时限。医务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后,要在两小时内进行报告,对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要求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报告。二是防控措施。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摘自《人民日报》)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5

【摘要】乙型肝炎的预防一直被列为我国防病工作的重点,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导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使乙肝疫苗成为第一个可用于预防人类癌症的疫苗。

【关键词】乙型肝炎;传染源管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约95%可出现HBsag阳性,而此类婴儿常为慢性及终生携带HBV患者,虽然国家近年来已加大乙肝免疫疫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1]。

1加强传染源管理

所谓传染源是指感染HBV后的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HBV携带者。传染源是散布HBV引起周围环境污染,造成传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1.1早发现,早隔离对HBV感染者或携带者,都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各类行业人员的卫生监督,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HBV携带者,并进行隔离,必要时应调离本职工作[2]。对小儿HBV携带者按有关规定不能入托,但如有条件,可设立专班,集中管理;对小学、中学、大学生应设立固定桌位,对住校者集中住宿,设立专用食堂和洗漱间、卫生间,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家庭中和集体就餐时,提倡分餐制。

1.2做好疫情报告疫情报告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掌握某种传染病流行情况,采取防疫措施,做好目前对乙型肝炎的疫情统计资料非常不准确,很难提供可靠的数字。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制定确实可行的疫情报告制度,杜绝漏报或重报现象。防疫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和防疫部门都应切实认真做好疫情报告。

1.3加强有关行业的管理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例如餐饮,食品、饮料、美容美发、医疗护理,常是引起HBV感染或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卫生防疫部门应对其加强卫生监督,对其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乙肝系列检测,及时发现HBV携带者,并调离工作岗位。

1.4进行乙型肝炎的普查感染HBV后,大多数病人没有症状,成为HBV携带者。如果不进行检查自己也不知道感染了HBV。因此,要及时发现传染源,就必须对各行各业的人员定期进行普查,对发现HBV感染者进行隔离,并进行相应治疗。由于种种原因,普查工作也很少进行,使大量HBV携带者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行业里,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是造成乙型肝炎大量扩散的重要原因。因此,卫生防疫部门,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乙型肝炎的普查工作。

2乙肝疫苗接种

加强对易感者的保护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注射乙肝疫苗,使机体产生抗-HBs,起到保护作用,可抵抗HBV感染,为人工自动免疫,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预防措施。目前使用的是基因重组疫苗,制剂纯,抗原性好,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也无任何副作用。

2.1注射对象新生儿,易感者。

2.2使用方法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免疫程序按0、1、6个月各接种一针,0指第一次接种,间隔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3针,全程注射3次。一般易感者使用10μg/支疫苗,每次注射1支(1ml)。高危人群、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使用20μg/支,第1针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其余两针与一般易感者相同。注射乙肝疫苗后如产生抗-HBs(HBsab),可维持3~5年的有效期,但其滴度逐渐下降,为保持有效的预防效果,一般可在上小学前,高中毕业上大学时即每6年加强注射一次,每次10微克。易感者可3~5年加强注射一次,或根据抗HBs定量检测,如果含量明显下降或消失(抗-HBs

2.3储存条件疫苗应于2~8℃条件下储存和运输。疫苗自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2年。

2.4接种反应本疫苗很少有不良反应。极个别人可能有中、低度发热,或注射部位微痛,一般在24小时内消失。

3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HBs后的血液中提取的一种球蛋白,称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iG注射到人体后,使机体获得抗HBV抗体,称为被动免疫反应,可与HB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激活补体系统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和吞噬能力,使进入体内的HBV得以清除,起到保护作用。注射HBiG为人工被动免疫。

3.1注射对象母亲HBsag或HBeag阳性,或HBV-Dna含量很高的新生儿;与乙型肝炎病人或HBV携带者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可能意外受染者;产前阻断。

3.2注射方法新生儿产后立即肌肉注射HBiG1ml(含100iU)(国际单位),以后可每月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6个月,直至注射乙肝疫苗出现抗-HBs阳性为止。成人注射5ml,或按0.07~0.1ml/kg体重计算,并于25~30天后再以相同剂量注射一次。

4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

对母亲HBsag或HBeag阳性的新生儿和高危人群,在注射HBiG时,可同时在另一肢体注射乙肝疫苗,即同时进行被动和自动免疫[4]。对密切接触者如新婚夫妇,或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高危者,注射剂量应加大:HBiG200~400iU,疫苗20或30ug,第2针和第3针各10或20ug。不要同时注射,拉开两者注射时间,即在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HBiG,而疫苗可于HBiG注射后的20~30天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干扰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也可避免HBiG被HBsag中和,减低了HBiG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2]夏国良.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2,23(3):225.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6

关键词:大学生;乙肝;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83-02

乙型肝炎(HB,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是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发病率高,其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工作和学习。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60%的人群被HBV感染过,10%的人群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硬化或肝癌。尤其严重的是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孕妇,其中约40%可直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也就是说,每年约有80万~100万新生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大学生是特殊的人群,以寝室为单元,生活接触比较密切,容易发生传播。因此,2011年5月通过对甘肃某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的认识水平,该结果有助于正确评估乙肝发生现状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对预防和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2011年5月下旬,在兰州某高校相关教师的配合下,大学生乙肝项目组专门调查人员在该校进行了“学生肝炎防治知识水平调查”,共获得155份有效问卷。被调查人员共有155名,其中男性68人,女性87人,女性占56%;该学生全为医学专业学生。

2.调查方法。为保障该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组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个人简况、肝炎的传染、变化、防疫、宣传等22项选择内容。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频数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关于病种的认识。在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中,知道甲型和乙型的有15人,占9.7%;选择甲、乙、丙三型的有25.8%,选择甲、乙、丙、丁、戊型的人占64.5%。说明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对肝炎病毒种类的认识不全面。对于乙肝病情变化的认识,91.6%的人认为乙肝是一种严重的疾病,95.5%的被调查者认为乙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当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71.0%的人认为发展成慢性乙肝的可能性越大。

2.关于传染性的认识。对于乙肝主要传染途径的认识上,73.5%的人认识清楚,即饮食不是其传染源,有97.4%的人认为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同桌吃饭)不能传播乙肝,有72.3%的人认为蚊虫叮咬不会传染乙肝,当多人使用同一注射器时,89.0%人认为能传播乙肝。关于乙肝病毒高危人群的认识上,49.0%的人认为与HBV携带者共餐不会变成乙肝病毒高危人群,30.3%的人认为医务人员不是高危人群。

3.关于乙肝预防的认识。有98.7%的人认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时的最有效途径;有83.8%的人认为乙肝乙肝携带者可以结婚,而对预防乙肝病毒母婴的最好方法,有61.3%认为是对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34.8%的人认为是对母体要孕期注射免疫球蛋白。我国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中3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分别为0、1和6月,虽然选择该项的人数达到73.5%,但是实际注射过3针的人数达到91.4%,后者比前者高出17.9%,其原因是部分调查人员因时隔太久而记忆不清所致。

4.关于乙肝宣传的认识。关于乙肝知识的获取多途径分析中,有81.3%的人认为该类信息来源于教师,72.9%的来源于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72.3%的来源于广播电视,有69.7%的人认为该类信息来源于医生,61.9%的为家人、朋友和同事等,68.4%的来源于书本,48.4%的来源于网络。群众欢迎的乙肝宣传方式有多种形式,其中广播电视占74.8%,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63.2%,医生49.7%,教师45.2%,网络33.5%,书本41.9%,家人、朋友和同事等37.4%。在今后乙肝宣传中要以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为重点渠道。

三、讨论

1.乙肝在学生中很常见,经调查该校91.6%的学生对乙肝病情严重性认识清楚,这种明确的认识水平有助于个人预防,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多数学生由于医疗专业知识欠缺,仅限于宣传资料的认识水平,对该类病情认识不够全面,尚须进一步学习。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障碍、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和部分病例出现黄疽为特征。本病通常呈散发,在卫生状况不良及防疫措施不力时,易引起流行。据报导人群对甲肝病毒的感染率平均为71.11%,乙肝为59.8%;但前者多表现为急性症状,容易治愈,而后者为慢性症状,治疗时间长。

2.有97.4%的学生认为乙肝不是饮食传播疾病,日常生活性接触不会传播乙肝,这种认识有助于树立关心、同情乙肝病人的社会氛围,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和责任感。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宣传中应指导病人避免与人共享针管、剃刀、牙刷及其他可能受血液污染的物品,养成不熬夜、注意饮食、适量运动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遏制病情的恶化和扩大。乙肝的传播途径较多,有:(1)体液(唾液、汗液、尿液、血液、等)传播;(2)医源性传播。如消毒不严的注射器、医疗器械、输血制品等;(3)母婴传播;(4)昆虫叮咬传播;(5)生活中密切接触乙肝病人污染的器具、物品等传播。乙肝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因此,中国开展了计划免疫,为了防止乙肝的传播,每年对高校新入校的大学生集中进行乙肝疫苗的强化,经费由国家支付。这项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关于乙肝知识的获取多途径分析中,由于当代社会广播电视的普及性,占74.8%,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的快捷和方便性,这两种途径已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方式。它们可以在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多处出现,发挥更大作用。因为,这次调查对象是医学专业学生,其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如果面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其认识水平可能会降低,因此高校乙肝防治、宣传工作还需不断努力。在宣传中,还应对当前治疗方法及现状进行客观介绍,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给予正确引导。现在介绍各种药物的宣传品很多,总之肝炎的治疗,不管哪一种治疗方案都存在治愈率的问题,每一方案不是对所有人都100%有效。对于乙肝病毒的治疗,目前还不能说已完全掌握,要完全战胜还需要攻克这方面的难题。

乙肝病人还应注意保养,合理饮食,禁酒戒烟。正规就医,注意自身感觉,保持乐观,定期检查,以便使病情尽早得到控制,解除身心痛苦。

参考文献: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7

【关键词】  综合医院 传染病 预防 控制

        由于sars与甲型h1n1流感防控机制的存在,我国医院基本上都制定了医院感染应急系统。就目前而言,我院的防控形势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各医院要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扬先进的工作方式,发现防控工作漏洞并逐步完善。为进一步认识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具体探讨了我省125所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现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省125所综合医院传染病报告的数据资料。传染病报告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统一制式表。传染病甲、乙、丙分类依据2004年8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2 调查方法

        报告传染病报告卡由科室首诊医师负责填写。专职人员接到科室上报的传染病卡进行审核后填写在“传染病登记簿”中,在规定的时限进行网络直报。内容为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控措施,医疗废物处理等相关内容。

        2 结果

        2.1 报告结果

        2008年1月-2010年6月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共25种2500例,以乙类传染病2000例居首位,占发病总数的80.0%。其中乙类传染病10种,丙类传染病9种,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6种。

        2.2 病种分布

        2年半间报告病种人数较多的前5位疾病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梅毒、麻疹,占报告总数的92.0%(2300/2500)。 

2500例中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源及性传播1600例,呼吸道传播450例,消化道传播300例,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150例。

        3 讨论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诊断主要根据病历纪录理学检查以及摄影图像(例如x光)但感染 症最主要的诊断工具还是微生物培养,在培养基中提供适当物质,并置入患者检体样本培养,常用来诊断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的细菌性感染。部分病媒无法被人工培养,尤其是多数病毒和钩端螺旋体。过去已发展出利用血清学标记物检查患者,甚至包括运用抗体作为检查方式之一。更新的技术可直接使用血液或分泌物中所含病毒或病原相关蛋白质等,作聚合酶连锁反应,不仅检验速度快,准确率亦大幅提升。《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8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同时我们知道,医院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是个人孤军奋战可以取得胜利的,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协调协助。

参 考 文 献

[1] 胡素芬.传染病流行的新态势[j].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73.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8

[关键词]传染病;控制方法;预防措施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就在与各种传染性疾病作斗争。早在3000年前[1-3],就有了天花的记载;1340年,在欧洲,黑死病的流行,造成了欧洲人口的大减员,每4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死于黑死病,这场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传染病流行。到近代,霍乱的流行使许多村落变为无人村,种种传染病的流行史触目惊心。进入21世纪,交通越来越发达,人员流动性则更大,许多新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4-5],如前几年的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还有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性病等发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人类从未放弃与传染病的抗争,至今已有了多种疫苗可有效避免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如天花、乙肝等[6],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旧的传染病得到控制,不断地有新的传染性疾病出现,如艾滋病等的流行至今尚无法根治与有效控制。因此,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与预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全球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1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及传播方式

目前我国的流行传染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H1n1流感、小儿手足口病、结核病等,流行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染、唾液传染以及血液传染等,根据传播速度及危害性,为便于预防与控制,世界卫生组织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级。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性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霍乱、鼠疫等;乙类传染病仅次于甲类传染病,包括SaRS、炭疽、狂犬病等;丙类传染病主要是进行监测管理或地区、季节性流行疾病,包括流感、伤寒等。笔者对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70%以上的传染性疾病是或人禽共患病,如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尼帕病毒脑炎等;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如禽流感可以通过鸟禽的迁移来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且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潜伏期长,如疯牛病毒,从感染到发病平均时间为28年,一旦出现症状,半年到一年内死亡。随着大气环境的改善,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有了新的特点,首先患者与病毒携带者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不仅可以引起人与动物直接死亡,另外还迫使动物迁移形成利于疾病爆发流行的传染源;其次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导致某些传染病进入未受感染过的地区,而当地人群普遍缺乏对疾病的免疫力,因此,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影响往往比较严重。

2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2.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又叫人工免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法是将某疾病的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该疾病特异性的免疫力,以提高整体的免疫水平,如乙肝疫苗、天花疫苗等。预防接种从婴幼儿做起,可有效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

2.2健康教育

开展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教育,一定要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宣传。为了提高讲座效果,在宣传重要性的同时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讲座中突出预防传染病的实用性,具体而言是突出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有实用性的本地化的宣传,如讲解日常生活、工作、中必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让人们从心理上感觉到传染病预防的知识非常实用,让居民感受到所学的预防知识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提醒居民,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流行。要对居民进行定时的健康教育,如加强体育锻炼,勤洗手,不吸烟,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劳累,生活中注意食品卫生,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增强体质,提高疾病的防御能力等。

2.3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要流行需要借助合适的媒介,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消除细菌耐以生存的因素,对控制与预防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改善居民及农村的饮用水条件,保持饮水卫生,对饮用水要进行消毒;其次做好城乡垃圾、污水及粪便的排放与无害化处理工作;还要严格管理医院与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严防院内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3传染性疾病出现后的控制

3.1传染病的报告及报告种类

发生传染性疾病后,应首先将疫情的种类、性质逐级上报。疫情报告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疫情管理法定制度,通过疫情报告,各级卫生部门才能根据报告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全面、迅速做好各项工作。《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三种类型的传染病[7],共38种,甲类传染病属强制性管理性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等;乙类传染病仅次于甲类传染病,属于严格管理的传染性疾病,包括SaRS、炭疽、狂犬病等;丙类传染病属监测管理或地区流行、季节流行疾病,包括流感、伤寒等。

3.2传染病出现后的控制措施

当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发生后首先应在2h内通过疫情报告及时上报,立即成立疫情应急小组;其次对传染病感染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疫区实行封闭管理,同时加强宣传,避免出现恐慌及混乱;第三,凡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应安排进入隔离观察区进行观察;第四,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双氧水等早晚进行消毒;第五,确定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第六,做好疫情检测的记录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的药物不断问世,许多传染性疾病有了预防疫苗,大多数传染性疾病如天花现已被消灭,大部分传染性疾病也可以通过治疗痊愈。但值得一提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与细菌及病毒的战争永远不会停止。人类科技在进步的同时,传染病的细菌和病毒也在进步,因此,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阻断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传染病之所以能快速传播,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即易感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三者缺一不可。要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归根结底就是要破坏传播的条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切断疾病的传播环节,就能做到有效控制与预防疾病的传播。在进行控制与预防时,要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找出致病菌的弱点,并加以充分利用,才能有效地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

[参考文献]

[1]汪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指南/全国在职卫生人员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应信忠.慈溪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圆形分布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6):35-36.

[3]王子军.我国1990~2000年传染病流行态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4):312-313.

[4]刘华雷,王永坤.中国部分地区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1):35-40.

[5]胡素芬.传染病流行的新态势[J].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73.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9

关键词:浅谈乙肝传染防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3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83-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1]。

1乙肝传染性

如果出现以下几情况,均可以为HBV处于高传染期。①乙肝“三对”(HBV五项指标)检查时出现大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HBcaB)同时阳性,这是HBV经典组合模式。其中e抗原阳性是HBV复制的直接证据,这种情况出现,表示体内有HBV复制,传染性强。(分为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乙肝前S1抗原)。②乙肝“三对”检查,出现小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同时阳性。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呈阳性,说明HBV有变异情况发生,虽然e抗原为阴性,但及HBV-Dna却为阳性,足以说明HBVaB处于复制状态传染强。③乙肝“三对”检查,出现表面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甚至于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时,HBV-Dna检测仍为阳性,这依然反映HBV仍处于复制状态,传染性强。④乙肝“三对”检查,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但核心抗体的免疫球旦白m(抗HBCiGm)为阳性,也说明具有传染性。⑤乙肝“三对”检查,全部为阴性,但是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检查HBV-Dna或抗HBCiGm为阳性,也可说明HBV仍具传染性。⑥如果血液HBV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证,但及肝功持续异常,经肝组织活检,发现HBVe抗原或核心抗体为阳性,仍可说明乙肝有传染性,衡量乙肝是否传染的最重要指标是HBR-Dna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呈阳性,就可认为,具有传染性。

2乙肝传播途径[2]

血液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乙肝比较常见,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也是重要的源头。只能尽量不接触血液,才能降低传染乙肝几率。母婴传播乙肝占相当大的比例。乙肝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阻止乙肝母婴传播,有效率达90%以上。性生活不当易惹乙肝。、阴道分泌物能传播乙肝病毒,保险方法是打乙肝疫苗或使用安全套。

3乙肝的预防

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3.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3]。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症: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

3.2切断传播途径[4]。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2]夏国良,龚健,王继杰,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的保护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362-365

乙类传染病管理篇10

行政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涵盖医疗管理之外的全部内容。抓好行政管理是凸现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安全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立足安全抓行政,是为医疗工作顺利展开提供保障的前题。没有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医疗中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2004年1月1日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已由过去每月按行政单位逐级上报改为全部由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经过2004年1月1日至4月1日3个月的试运行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全国所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已采用这套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传染病的网络直报。目前直报病种为法定37种传染病(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及“不明原因肺炎”。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中的脊髓灰质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确诊后2小时报出,乙类传染病确诊后6小时报出,丙类传染病确诊后24小时报出。为确保传染病能及时报出,我们制定了有关制度。

1建立传染病领导小组。

2各科室配备传染病登记卡与登记本。初诊预检或门诊发现的传染病人接诊医护人员应按规定项目进行。

3网报人员应及时收集传报卡,按甲、乙、丙类传染病规定时间进行电脑网报与电话报告。

4定期开展传染病诊断依据及填报要求的专业培训,加强督促检查,严防漏登、漏报、错登、错报,确保网报的完整率与及时率。

5网络直报操作规定:①专用微机,确定2人负责网报。②现甲类传染病与乙类中的脊髓灰质炎、肺炭疽、非典时,医疗机构必须先电话报区CDC,再进行网报。

但在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时需注意:⑴医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卡要完整,准确;⑵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清楚可认,合乎逻辑;⑶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与网上录入报告卡内容一致;⑷时刻注意网络直报系统中传染病报告卡重卡情况,及时删除;⑸传染病报告卡要电子备份,按月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⑹要建立网络直报密码制度,密码要按月更换;⑺要防止传染病报告卡的漏报发生;⑻要有传染病登记薄,内容应比门诊日志增加报告人,收卡时间,订正时间三项。儿科应填写家长姓名;⑼节假日应有人值班;⑽传染病报告卡至少保存三年;⑾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登记,加强辖区网络直报系统的网络监视,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核实和判断,做到积极主动,心中有数;⑿报告病例如果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人应及时进行订正,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但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有医生执行,收卡工作由保健科工作人员实施,因保健科人员收卡工作需与全院各个科室医生协调。因此事涉及多个部门,并且是多个部门同级协调,因协调难度较大,部分协调部门的冷落挫伤收卡人员的积极性,并且传染病漏报,迟报后奖罚制度难以落实,因此在管理中应:⑴通过严格落实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领导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建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⑵完善内部协调机制,不断增进部门沟通协作即建立职责分明、流程明晰、资源共享、协调一致的管理模式。组织内部,部门之间、成员之间既独立分工又无间协作,共同为医院发展目标而努力,使组织能够凭借畅通的工作流程实现高效运转。⑶尊重医护人员,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用柔性手段解决钢性矛盾,从而更好地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⑷遵照当地卫生局关于加强传染病管理的文件,提高疫情的报告率,减少漏报,保健科工作人员定期对疫情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认真进行奖励,漏报一例罚50元。

我医院与2004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传染病网络直报,至今报告8千多例,经过上述医院行政管理,无一例漏报,迟报50余例。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