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专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7:22

技术创新专项篇1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2006年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共有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6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经过严格评审,获得了国家补助资金支持。此次专项重点围绕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特别是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战略性资源开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领域,支持相关重点骨干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是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对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关键试验和研发设施建设予以支持,以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从2004年设立创新能力专项开始,已经连续批准建设了三批专项项目,截止目前,共有168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建设获得了国家补助资金支持,专项的实施对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学科发展呈六大特点和趋势

在3月20日举行的“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会”上,中国科协向与会媒体了我国学科发展进展报告。报告勾勒出我国学科领域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不断涌现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应用研究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日趋缩小;工程技术更加注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仍需大幅提升。报告同时认为,虽然近两年来我国学科发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的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

据了解,中国科协从2002年连续4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去年启动并建立学科发展研究及学科进展制度;在80多个所属全国学会申报项目中,首次组织和资助其中的中国力学学会等30个一级学科的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课题研究工作,编撰出版《力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等30部一级学科发展报告、1部《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6-2007)》。

我国第一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低成本电脑走向市场

“中国芯”电脑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龙芯2e”产品会上亮相。这标志着应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龙芯CpU研制开发的第一代梦兰龙芯低成本电脑和系列笔记本电脑,已经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被誉为“中国芯”的龙芯CpU研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件技术主题重点课题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04年5月,中科院计算所与江苏梦兰集团签订在梦兰设立国内唯一龙芯产业化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龙芯产业化迈开坚实的第一步。2005年,龙芯CpU产业化应用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近三年来,龙芯产业化基地的科研人员主攻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结合,成功开发出龙芯低成本电脑和系列笔记本电脑,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并申报了国家10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专利。龙芯电脑采用中国自主设计的CpU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国产办公软件,具有低能耗、高性能的显著特点,笔记本电脑的处理能力相当于英特尔奔腾iV处理器,能够充分满足日常工作要求。龙芯处理器内置安全功能可以对绝大多数流行病毒免疫,可编程加密和加密存储、加密传输,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安全。龙芯电脑还有低价位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政府公务和农村、学校、部队信息化领域,面向八亿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

我国加速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步伐

――由长风联盟主持的oaSiS中国办公室正式成立

oaSiS(organiz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tructuredinformationStandards全称为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已经选择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以下简称“长风联盟”)作为oaSiS(中国)办事处的运营单位。oaSiS成立于1993年,主要使命是推动webService、安全、商业事务、供应链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领域相关标准的开发、集成和推广应用。

oaSiS中国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吸引新成员的加入以及提高对现有会员的服务能力,无论是政府、企业、协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该组织的会员,作为服务内容的一部分,oaSiS中国网站已经正式开通(省略/cn),对该组织感兴趣的个人或组织可以通过该网站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oaSiS中国办公室成立的同时,oaSiSUomLtC也宣布成立。中国将作为oaSiSUomL技术委员会的发起单位,与来自全球多个机构共同开展工作。

我国月球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取得重大进展

2007年3月8日,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在沈阳自动化所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月球车系统关键技术预先研究”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我国绕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院士担任组长。专家组在对本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认真审查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004年2月13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了我国探月计划,中国探月工程将分绕、落、返三期。2006年2月探月工程被列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十六个重大专项。在二、三期探月工程中,月球车是实现科学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月球车关键技术预先研究”项目于2005年3月启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空间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电子所等单位,发挥中科院综合优势,合作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我国未来的月球车将集全国有技术优势的单位共同研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牌”月球车。验收专家组认为本项目研制的月球车在系统方案整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体现了中科院的整体研究实力,并建议结合国家探月二期工程的需求,深化研究工作,为我国探月工程做出中科院应有的贡献。

中药技术首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项中药提取先进技术科研成果―――“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发明技术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记者从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解到,这是中药技术成果首次获得高级别国家技术发明奖励,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目前获得的最高发明奖项,它使中药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开辟了巨大的产业化前景。

超临界萃取是世界范围内近3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尤其在“能源危机”紧迫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此项技术在化工、能源、燃料、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更引起持续关注。

近年来我国实施中药现代化进程,超临界萃取技术被列为中药高效提取分离现代化的关键新技术,其开发与产业化形成了“热点中的热点”。特别以非极性的二氧化碳为萃取剂,由于不燃、无毒等,非常适用于中药脂溶性有效成分的萃取分离。

超临界萃取技术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技术发明专利,专家们一致认定这项技术“在国内、国际的中药工业化应用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示范作用”。2005年,这项成果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由广西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承担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微轿柴油发动机研发能力”项目日前通过验收。该项目的建设填补了我国小型高速柴油机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小型高速柴油机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将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新贡献。

小型高速柴油机比汽油机节油15~30%,二氧化碳等各种废气的排放也比汽油机明显减少。受环保和节能的双重压力,柴油轿车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在法国、奥地利等国销量早已超过汽油车。而我国柴油微型客货车和柴油轿车的应用基本上还是空白。车用柴油机的开发研制能力对我国柴油汽车工业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通过改造或从国外购进小型发动机试验台架、电控燃油系统测试台架、UGnX三维设计软件、Solidedge模具设计软件等关键设备和软件,建立起适合汽车发动机产品开发的CaD/Capp/pDm集成系统的工作平台,并建成了国内唯一的深度冷热冲击试验台(-25℃~120℃)、倾斜试验台(前后左右45°)(见图1)、双动力输出试验台等试验设备。从而建成小型高速柴油机产品研发平台,提升了系统的产品设计、燃烧系统开发、电控标定等能力,同时,可进行欧Ⅳ及以上排放法规要求的试验。试验手段达到国内领先,与欧洲水平同步。玉柴机器股份公司在此平台上开发的微轿柴油发动机突破了采用全铝结构、贯穿螺栓、可变截面增压器(Vnt)、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行业共同关心的技术难题。

我国首部《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问世

近日,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现状的专业蓝皮书《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出版。《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全面总结了2005至2006上半年我国知识产权基本情况,包括国内立法、执法、产业化情况、授权、学术活动、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保护等。

《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其间介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重大事纪要、典型案例、纵览国际要闻、知识产权公约成员发展、各国立法新进展以及问题与展望等。《蓝皮书》还就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主要焦点问题,由35位国内知名学者分别撰写文章,发表个人观点,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透视。该部分共包括七个焦点话题,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传统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与反垄断、互联网传播与版权保护以及专利法第三次修改。

《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共40余万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庞大、资料翔实,是一部了解我国知识产权状况的百科全书式的出版物;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研究机构的数十名学者参与了蓝皮书的编纂,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多方面成果,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庞大阵容。

世界最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台

在江苏省诞生

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推力的35吨级电动振动试验台在江苏苏州东菱公司诞生。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制成功,彻底打破了数十年来国外在电动振动技术方面对我国的封锁,改变了国际振动界的格局,标志着江苏省设计制造的超大型电动振动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电动振动试验台是力学环境试验设备的一个主要手段,对于导弹、卫星、飞机、船舶、汽车和电子等尖端产业的科研、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属于当前世界管制产品目录,长期被西方国家所龚断。

我国平板显示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位于苏州国家高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研制出5吨、6吨、7吨、10吨、12吨、16吨、18吨等几十款振动试验台,现已形成电动振动试验系统、机械振动试验系统、电液振动试验系统、综合环境试验系统、激振器等十大系列产品,有30多款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三大技术难关,一是一阶共振频率关;二是冷却技术关;三是攻放与台体的阻抗匹配关。

ieCe国际节博会

成交金额突破5000万

由天津市经委、发改委、统计局以及市科委、市建委、市商务委、市环保局联合举办的首届天津国际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展览会于2007年3月29日胜利闭幕,本次展会得到了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本市和国内的160多个企事业单位参展,展位数共计320个,展出面积1万多平方米,并吸引了英、美、日、德、瑞典等国产品和技术参展,展会效果显著,得到了参会人士的肯定和认可。

技术创新专项篇2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新活动

一、研究背景

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是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发达并具有的高成长性是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突出特点。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的总体目标,“全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2015年末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争取达到1.2%以上,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超过30000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的创新改进具体目标。显然,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必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是科技主管部门实施政策引导、创新研发资助、科技资源分配等工作的前提。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程度高、微观企业数据较难获取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调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样本企业概况

(一)调查企业的选取

鉴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数据较难获取的特点,课题组从浙江省范围内获得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中选取了部分企业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开展分析,我们选取了项目验收时间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之间527家企业进行观测,样本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七大领域。采用这种方式选取样本企业的优点在于:一是保证了数据质量,二是便于开展项目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对比。有关数据均来自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验收申请书内。

(二)调查企业的分布

从调查企业的经营领域分布来看,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类企业为主,两类企业共计322家,约占总数的61%;高技术服务类企业较少,仅有6家,约占比1%左右。

而从地域分布来看,受资助的科技中小型企业以杭州、绍兴、湖州三地为主,所占比重将近四分之三。杭州市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中心,本次调查中共计244家企业(包括所属的高新区、浙大科技园),所占比重为46.3%。这种地域分布集中性的特点,表明了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分布极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虽然这只是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的统计分布而得的结果,但已经反映了浙江省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布的基本概貌。

结合地域与企业经营领域两方面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布的“地域集聚”特点十分突出。电子信息类、高技术服务类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杭州,光机电一体化类、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类企业主要分布于杭州、绍兴;新材料类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湖州、绍兴;生物医药则主要分布在杭州与湖州。各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情况可见表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域集聚”特征,与我省传统的区域块状经济及地区工业基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杭州市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比较发达,拥有一批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高新区(包括滨江)的电子信息发展基础很强;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

二、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与资产积累能力

(一)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实际投资规模进行了分组,结果见表2。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项目的投资规模集中在300万至1000万之间。其中,项目投资规模在300万至500万的企业有195家,占总数的37%;投资规模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企业则有161家,占总数的30.6%。

从项目所属领域来看,投资规模在500万以上的企业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领域依次是,新材料(比重达58.75%)、生物医药(比重达50%)、光机电一体化(比重达47%)。投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这两个领域。这表明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

从平均水平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590.90万元。但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在投资规模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特征。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见表3。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中小型企业平均每个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明显较低,仅为377万;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700万元额,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达到了5600多万);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平均投资规模居中。这一特征表明了,与传统高技术领域相比,代表了新兴领域和科技发展新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项目研发或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资,可能会存在着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

(二)技术资产积累能力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展,若企业在规模上表现为“有效”扩张,则说明技术创新项目对于企业的资产积累是成功的。而“有效”扩张的判断,则应该从项目开展时的预期企业规模与项目完成时的实际规模的比较中得出。我们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计划企业规模作为预期企业规模目标。企业实际规模超过预期规模的幅度越大,也表明项目的资产积累能力越强。

1.资产积累的成功率分析

通过对实际企业规模与计划企业规模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发现在526家企业中(剔除一家数据缺失的企业),共有342家企业的规模超过了预期目标,约占总调查企业数的65%。而这些企业规模超预期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与新材料领域,企业数分别为140家、59家和57家,占比分别为40.94%、17.26%、16.67%。从经营领域来看,与其领域内企业总数相比,企业规模超预期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而比重最小的是电子信息领域,详细数据见表4。

表4的有关结果也表明,在积累成功率上,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积累成功率,均在70%以上。而电子信息领域项目的积累成功率相对较低。

2.企业资产积累幅度分析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不同领域的项目在企业资产积累方面的差异性,我们将企业的实际规模与预期规模相减,称之为企业资产积累差。若该值大于0,为正差,表明研究项目带来了超预期的资产积累作用;该值小于0,则为负差,表明研究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资产累计水平。比较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差异性,我们分别从正差、负差两个方向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的结果来看,平均每个项目资产积累正差前三位的领域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以及新材料,分别是4485.97万元、3615.02万元、3130.95万元;而从逆差方向来看,每个项目平均资产积累逆差靠前的也是这三个领域,逆差分别为987.41万、541.83万、680.98万。

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些领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产积累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倾向。实现规模超预期的企业,其超出的幅度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强;而规模未达到预期的企业,低于预期目标的幅度也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弱。

三、科技创新项目的产出特点

(一)专利产出分析

从专利产出的数量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项目共获得557项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在发明专利中,在国外获取的专利为0项。从获得专利的项目来看,有111个项目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个项目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个项目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总数的21.07%、3.61%和12.91%。

而从各项专利数量的创新项目领域分布来看,呈现出一种较为集中的特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这两个领域,项数分别为238项、67项,分别占所有实用新型专利项数的58.48%、16.47%;外观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共计12项,占所有外观专利项数的44.45%;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领域,项数分别为53项、28项和21项,分别占所有发明专利项数的43.09%、22.77%、17.08%。

这些数据表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专利产出的数量较少,平均每家企业仅获得1.06项专利;二是,所获专利仍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形状和构造方面(即实用新型专利),而对于更具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专利更为稀少;三是,从企业角度来看,各项专利的企业覆盖面相对较低,具备获得专利的能力、特别能产出发明专利的企业很少;四是,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专利产出能力差异大。

(二)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由于调查中有4个项目未填写经济指标,故在进行项目有关经济效益分析时,利用的是数据完整的52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经统计,平均每个项目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利润实现方面,部分企业产生了亏损,亏损最大的企业达到了1912万元。

根据表7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从项目的所属领域来看,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销售额中,数额最高的是高技术服务领域,达到了5368.53万元,远远超过其它领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新材料领域分列第二、第三位。而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交税总额来看,前三位的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数额依次为225.47万、205.16万、200.32万。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净利润来看,高技术服务领域最为突出,达到了902.85万,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从平均实际累计创汇来看,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以及新材料领域表现较好。

科技创新项目在创汇指标上偏低的原因是,在本次调查的项目中,只有8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有出口,仅占比15.84%。这种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些技术创新大部分还是针对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不足。而若按83家企业为统计口径,则平均每家企业的实际创汇额为148.65万美元;从企业的领域来看,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70.73万美元、164.94万美元、158.98万美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创汇能力略低于平均水平,为147.24万美元;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资源与环境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则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30.54万美元、103万美元、54.33万美元。这表明,在科技创新项目各领域中,相对而言,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

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特点

一是,创新资源地区集聚现象突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初步显现。根据省科技厅每年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丽水、衢州)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从本次所调查的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制造业基础较强、科技人员素质较好的杭州、绍兴等,其余地区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本次调查企业中,杭州市的比重占到了46.3%,绍兴市占15.9%,这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的集聚进一步加强,形成了若干个技术创新“中心”。

而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领域来看,企业“群”的特征也初步显现。例如,电子信息领域、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杭州市的高新区(包括滨江);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共122家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有102家属于杭州市;高技术服务领域的6家企业全部属于杭州市。光机电一体化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等地;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这种企业集聚的特征有助于知识外溢与技术传播,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逐渐增强。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等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指导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以及高技术服务这些新兴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企业数不断增加,约占总数的37%;企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技术领域内,平均每项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了700万元,分别为776.31万、735.95万和729.2万。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从技术创新项目的销售情况来看,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表现,平均每个项目实现销售额依次为5368.53万元,3176.25万元,2781.10万元。代表高技术发展新方向的“新材料、新能源、资源节能”等技术领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大。

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成长能力有所增强,但不同技术领域间的差异较大。从企业规模成长能力来看,调查中65%的企业实际规模超过了项目实施时的预期规模,部分技术领域,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都有70%以上的项目实现了超预期发展,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规模成长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48.36%和50%。

从经济效益指标来看,由于项目的成功研发,平均每家企业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销售额实现能力方面,约占比重47%的企业完成了预期销售目标,资源与环境、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技术领域的完成情况较好,但高技术服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销售额实现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16.67%、30.77%;在利润实现能力方面,尽管约85.88%的企业实现了盈利,但仅有170家企业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在创汇能力方面,实现出口创汇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的15%左右;创汇目标的完成率也较低,仅有40%左右的企业完成了创汇预期值;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两个领域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创汇目标,而资源与环境领域没有1家企业实现超预期的创汇目标。

这些情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技术领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必要考虑不同领域的特殊情况,采用差异化、多样化的扶持政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继续培育,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最能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利产出来看,本次调查的527家企业也仅仅只获得557项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产出专利1.057项,专利产出量偏低。从专利类型来看,主要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少,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总数的12.91%。从获得专利的企业数来看,覆盖面还较低;在获得专利的企业中,有111家企业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家企业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家企业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企业数的21.07%、3.61%和12.91%;从专利获取的地域来看,在国外获取的专利数为0。这这些情况表明,我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在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较少,更没有被国际认可的创新成果。

五、推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文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构筑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增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推动关键技术的解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二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科技风险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平。三是,促进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结合的创新链,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从渐进式创新向突破式创新的转变。四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研发分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健全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通过支持和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技术创新需求。二是,构建创新研发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和科技设施,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降低其研发成本。

第三,实施差异化扶持策略,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在资助方式、资助金额方面优先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二是,利用各类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先配置。三是,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继续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支持体系。一是,在继续推进科技金融、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的基础上,引入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包括风险投资机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优化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体系。二是,积极支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中小板,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三是,进一步落实已有的税收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

作者简介:

技术创新专项篇3

闫志刚创新工作室

包头供电局调度处闫志刚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7月,由1个专家小组和5个创新小组组成,共26名成员。其中:劳模4人、专家1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技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师和高级工5人。主要围绕调度处中心工作对安全生产、电网管理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闫志刚,1974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调度处二级工程师兼技术员。1997年内蒙古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学及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到包头供电局参加工作,长期从事电力自动化专业的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熟悉电力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理论,了解电力自动化设备、系统的技术性能、运行状态和原理。

2010年荣获“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参加内蒙古电力公司第十届员工专业技能大赛自动化专业个人第一名;被评为内蒙古电力公司2009-2010年度“十佳”爱岗敬业职工;并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项课题成果获部级荣誉,11项课题成果获内蒙级荣誉。

工作室目标

创新工作室以“集聚团队智慧,激发职工活力,实践出真知,创新促发展”为理念,围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调度处和包头供电局的技术发展瓶颈,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调度处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调度处所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下设5个创新小组:调度专业创新小组、方式专业创新小组、保护专业创新小组、综自专业创新小组、自动化专业创新小组。

项目及成果

在创建过程中,重点针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完成了《在线电量采集及线损管理系统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多系统仿真平台的搭建》、《地区故障信息系统的建立试验》和《配网自动化演示模型的构建》4项科技课题,开展了《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压合格率统计分析功能的研发》、《模拟遥控试验开关的研究与应用》2项五小活动和《加强风电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研究,提升地区电网风电管理水平》、《完善调控一体化支撑功能,提高调控一体化运行水平》2项QC活动。

闫志刚创新工作室组建之后,结合调度处工作实际,确定了攻关课题和任务目标,并制定了从学习培训、名师带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施方案,帮助工作室顺利运转及快速成长,带领各科室职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提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岗位能手。

张彦斌创新工作室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修试管理处成立于1994年,承担着内蒙电网500kV主网架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校验工作。修试管理处于2011年6月成立了由劳动模范、华北及内蒙电力技术院专家、专业技术带头人及生产骨干组成的张彦斌创新工作室,为广大员工搭建平台,提供展示机会。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张彦斌,1972年出生,现任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修试管理处处长,继电保护专业技师,主要从事500kV变电站变电设备检修校验、日常维护、大小修及技术改造等管理工作。曾获得2007年华北电力公司青年优秀工程师;2007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劳动模范;2011年超高压供电局首届劳动模范;2009年被华北电力技术院评为生产技能一级专家;2012年被内蒙古电力技术院评为电力工程技术专家。

2004年QC成果《永圣域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分析》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创新工程活动重大成果奖;2010年《提高500kV主变风冷全停保护正确发信率》取得了内蒙古电力公司QC成果一等奖及中国水电质协优秀QC;2009年参与《远程视频检修指导系统开发及应用》科学项目获得内蒙古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主持的《电力系统故障远传及专家诊断分析系统》科学项目申报内蒙古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工作室目标

主要工作定位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和工作方法,围绕超高压供电局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五小活动等开展工作,从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入手,结合变电专业实际,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为超高压供电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

项目及成果

重点研究项目有“智能化标准作业管理系统”在工业手持机、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办公网络,实现生产现场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现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科学化;“继电保护装置信息智能管理系统”提高了继电保护基础信息统计的准确率,避免因为统计错误造成的版本错误或定检超期;“远程视频防误操作检修支持专家指挥系统”通过视频诊断故障或缺陷原因的功能,确定解决方案后指导运维或检修人员开展现场检修工作。促进了“运检一体化”工作推进速度,通过科技手段缩短了维护半径,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共计开展“UpS不间断电源可靠运行方式分析”、“顶针式末屏结构改造”、“220kVGw16-252D型隔离开关改造”等40余项创新项目,其中获得公司级局级各项奖励20余项。全面提高了检修管理处设备综合治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工作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

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创新工作室开花结果,成为了激发职工创新创优的“发动机”、弘扬劳模精神的“宣传台”、促进职工成长进步的“加油站”。

卫志刚创新工作室

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金属所长期承担着蒙西电网内电网和电厂金属技术的科研、监督和检验等工作。2012年初,金属所依托自身重点试验室建设,挑选所内技术骨干人员,按照创建活动文件的各项要求,全面创建“卫志刚创新工作室”,设置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4个创新小组。成员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4人,高级职称12人。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卫志刚,1965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内蒙古电力技术院电力工程专家,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电力行业电站金属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行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委员,电力工业焊接学组华北分组理事,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综合试验中心主任。

1994年至2004年期间,卫志刚先后获内蒙古电力公司“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青年工程师”、“青年技术革新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获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2011年获内蒙古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特殊贡献个人”称号。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十余篇,参与编写电力行业标准两部。近年来,工作室共完成科技项目20余项,获各类奖项近20次,50余篇。近年来,创新工作室所在的金属所为发供电企业发现并处理重要设备缺陷近两万余处。

工作室目标

创新工作室主要任务是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围绕内蒙古电力发展,着力解决电网运行及电源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紧跟电力发展前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内蒙古电力公司可持续发展、电网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项目及成果

创新工作室重点研究项目《高压输电架空线路微风振动分析》,研究内容包括输电线路导地线所处地形、气象环境分析,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现场测量分析研究,防振装置选择,设计与安装位置分析研究,防振效果评估试验方法研究,防振效果评估现场测量评价体系研究等。

参与国家能源局“风力发电场金属技术监督规程”编制。很多风电场在设备方面的检修维护力量薄弱,造成叶片脱离、螺栓断裂、塔筒倒塌等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制定此规程对规范风电设备的检修维护极为重要。

开展“铁塔用角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及断裂机理研究”。该项目为蒙西电网基建和运行单位提供铁塔用角钢的验收和在役检查技术规范,以具体、全面、有效地指导铁塔角钢的质量验收和长期运行铁塔的质量监测,减少倒塔事故的发生。

开展“火电厂带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系统研究”。通过使用该系统对内蒙古国电能源准大发电厂#1机除氧器焊缝长260mm夹渣缺陷进行安全评定,避免了返修处理。

创新工作室全面带动了金属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金属所全体员工的责任与创新意识。

链接

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实现“建设一流省级电网,建设大型送端电网,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现代企业战略目标,更好地发挥职工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广大职工投身经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职工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在所属各单位开展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该公司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旨在以这一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创新争优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目前,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以在技术技能、发明创造、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物为负责人,围绕本单位、本专业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专家团队组成,一般由7—20名技术技能人才组成。

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工作方法,带动行业或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的技术发展瓶颈,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结合各专业实际,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为此,该公司专门制定出台了多项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名师带徒”制度,具有精湛技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与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人签订了师带徒合同,建立了培训目标。通过师带徒,提高现有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实际技能,为打造专业技术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各创新工作室按照工作室制定的管理制度、活动研究计划、科研创新项目、工作目标等,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建设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管理创新、专题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QC活动等,每年按照工作计划至少完成1-2项创新成果,同时带动职工参与创新活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技术创新专项篇4

近两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团队(简称:团队)在承担“挖泥船大口径电磁流量计”、“压力变送器自动化标定设备的研制”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天津市科技支撑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带领团队成员参加“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团队成员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将实现团队成员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取得了突出成效。

2013年,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参与下,团队通过“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完成新产品研发15项,形成新产品销售收入11918万元,实施工艺改进改善10项;申请专利27项,其中发明9项,获得专利授权19项,其中发明4项;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1项、优秀产品奖1项、天津市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天津市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共计5篇。

引进创新要素

院士工作站创新团队通过积极引进创新要素,为中环天仪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引进院士专家高端人才智力。2012年,中环天仪在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先后柔性引进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叶声华院士及各自团队。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又引进西门子前高管、国家“”(第三批“外专”)人选、德籍技术专家卡尔海因茨・施密特博士。院士专家带着丰富的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和独到的发展思路,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指导,这也是公司在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引进上进行的一次新尝试,从而开辟了顶尖、高端(外籍)人才柔性引进和落户企业的“绿色通道”。

二是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伴随院士专家而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成果。中环天仪先后引进了德国thies公司超声波测风传感器技术,通过企业消化吸收已实现国产化,并被广泛应用于气象产品;引进辐射传感器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引进该产品基础上,研发了太阳能资源观测站,2014年已用于内蒙光伏电站项目中;引进0.075mm级西门子压力变送器,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0.075mm压力变送器,促进了我国压力变送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实现了替代进口产品的目标。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中环天仪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企业产业化条件优势,加强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先后与天津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团队为天津理工大学搭建实时工业网路设计实验室平台,实现工业以太网、HRat、wirelessHaRt三种总线的仪表通信,以满足教学要求。与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多通道超声波流量计,对标西门子同类产品,拓展了流量计产品门类。目前公司正在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同承担天津市市级“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项目―高端智能压力变送器自动化标定设备的研制,以实现压力变送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生产。

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2013年,团队依托院士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7项,在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tRD两线制超声波液位计项目研发中,设计的超声波信号包络跟随技术实现了自动化调整比较器阈值,降低了产品整机功耗。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1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产品奖,当年产品累计销售1687台,销售收入924万元。

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大口径挖泥船电磁流量计项目,通过建立磁场分布权重函数数学模型,研究磁场分布对信号的影响,具有磨损报警和励磁断线报警功能,填补了国内空白;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ZpD智能阀门定位器项目,通过建立阀门定位器的数学模型,采用模糊控制和pi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实现了精确的气路控制与快速无超调的控制效果,现已实现自主规模化生产,申请专利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三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2013年产品累计销售1160台,销售收入781万元。同时,团队还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改进改善类型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项目。据统计,活动成果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137万元;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提高电磁流量计打压检验合格率项目,荣获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年度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团队在院士专家指导下完成了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中环天仪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项目总投入3324万元,实施完成了基于epa总线技术的智能仪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发平台、智能仪表可靠性测试平台、高精度流量仪表开发测试平台和调节阀动态性能回路检测平台四大试验平台的建设。其中高精度流量仪表检测平台测试口径齐全、精度达到0.1%~0.2%级,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流量仪表检测平台。动态回路检测平台填补了目前国内控制阀部分参数指标检测的空白,对行业和企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院士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2013年中环天仪获批“部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天津市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工业设计中心”。这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还成为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创新平台。

技术创新专项篇5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我市创建省科技强市工作,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29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的决定》(*市委〔20*〕16号)精神,结合兰溪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强化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目标: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升,力争2009年通过省科技强市考核验收。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3、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达到省科技强市的创建要求。

4、建立科技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科技创新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科技创新的奖励和补助。

5、设立创强工作经费。根据建设科技强市的工作需要,市财政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用于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6、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分别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的,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三、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7、加快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或依托高校院所组建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和兰溪市级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

8、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关系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每年从合作项目中,评选若干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建立“产学研合作兰溪工作站”,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搭建服务平台,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工作站的运行。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兰溪分市场”、“工科会”等科技合作途径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支持。

9、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市科技部门确认的科技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加强兰溪市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申报、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兰溪科技信息网、天然药物网、科技信箱的运行和发展。

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0、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的,给予10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兰溪市科技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科技经费给予优先安排。

11、鼓励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来兰投资创业。凡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来兰创办企业并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经市科技部门审核,视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12、鼓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并经评审确认的,部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每年安排20万元,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够在行业中起引导推动作用的兰溪市级新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

13、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列入部级火炬计划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对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无上级资金支持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的补助。对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按上级科技部门要求给予支持。

14、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和组织一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水平。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装备制造、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对列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每年择优评选若干项,给予适当的补助。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5、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的,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发明专利可以作为科技立项的依据。专利产业化成果效益显著的,可视同科技成果申报科技成果奖。对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名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项目经费优先安排。

16、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和兰溪市专利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的奖励。

17、鼓励专利成果产业化、技术标准化。设立企业专利实施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根据专利类型、经济效益、行业引导作用等,每年择优选择若干项,给予适当奖励。对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的,给予适当补助。

1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把获得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评奖及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受到侵权,被侵权企业依法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应对并胜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

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9、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和*市级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的补助。继续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项目的支持,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给予适当补助。

七、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

20、鼓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电力通信等公共服务系统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被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和本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支持企业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在充分用好本地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广开招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国外留学回国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开展科技攻关活动。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引进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企业聘请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或技术入股。开展评选市“十佳科技人员”活动,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重视科技资金管理

22、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兰溪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经市科技局、财政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十、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技术创新专项篇6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市一些创新能力弱、技术含量低的民营企业毫无抵御之力,而与此同时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反而能够获得发展,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必须依靠多元科技创新。下面笔者就“科技创新引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研发水平提升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集约化,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部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如引进北京理工大学与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建设机器人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与远红消防集团建设森林灭火导弹研发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伟锋机床有限公司建设先进磨床研究中心、中国残疾人辅助器械中心与明明辅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建设辅助医疗器械研发基地,目前对引进的高端研发机构入驻我市的工作正在进一步的推进中。

二、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我们可摘录国家、省、泉州市已经出台的激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吸引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主要优惠政策,编印成宣传材料,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政策措施的宣讲解读,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扩大政策知情面和惠及面;组织政策培训辅导班,如举办了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申报辅导班、“企业研发活动管理”专题研讨班、科技与金融讲座等,为我市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新渠道方面给予政策解读和辅导。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机构及人员配备、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开展、专利授权申请、享受科技政策等活动,进一步引导企业规范技术创新工作,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点培育,在研发机构建设、项目实施带动、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工作、信息化运用、创新工作示范等六方面,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项目带动战略,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产业发展,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项目,涉及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和光电信息等五大产业,对征集的项目进行整理、提炼、评估、分类,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质量。如福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智能机器人抛光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围国家“863”科技计划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类备选项目,实现我市在“863”科技计划项目上零的突破;2012年,我市有1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支持,泉州市共有25个项目获立项,我市获得资金920万;2012年泉州市列入省区域科技重大专项有4个,我市阳光大地(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自对准电极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福建明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医用、家用辅助护理床(免脱穿粪便自动清理器)”等2个项目获立项,获得资金200万元。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与国内外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中科院王启明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在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广泛组织开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企业之间科技交流合作。如东南筑路机械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已进入样品制造阶段,产品的研制对矿下作业有重大意义,有效地保护矿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五、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专项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战略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面保增长、全面达小康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确保185亿元,力争200亿元,同比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

2.培植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报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0家,累计达到190家,实现年技工贸总收入250亿,同比增长23%;培植认定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

3.培植专利大户5家,申请专利超1000件,授权专利400件,开展专利培训500人次。

4.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0项,获准立项不少于40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不少于600万元,科技专项贷款9000万元。

5.开展“百家企业高校行”和县级产学研合作活动不少于8次,引进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吸引柔性科技人才300名。

6.力争新建20家市级、5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评定县级科技进步奖25项。

8.培植认定市以上农业科技企业3家,开展星火技术培训1500人。

9.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力争达10万平方米。

10.全县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2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1.推进创新企业建设。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主动抢占产业链的高端增值环节,走高效集约发展道路。围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在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位于行业领先水平的科技成长型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科技投入等问题,努力使企业尽快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精心培育,确保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不低于25%,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以上。争取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5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

2.推进研发机构建设。按照“有科技人员、有研发经费和设备、有研发课题、有技术依托单位、有激励措施”的“五有”要求,引导全县所有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使研发机构成为科技要素聚集与科技成果开发的平台、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瓶颈,摆脱束缚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增强产品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确保全县年销售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部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努力使科技创业园成为区域创新的技术源、辐射源和动力源,使科技孵化器成为高科技企业成长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摇篮。年内新建成一个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整合集成科技资源,培育扶持机械电子、风电装备、精细化工三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增强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强各类农业(海洋)科技计划的集成,积极组织星火培训,示范实施农业信息化项目。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技术交易等工作,加快做大科技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超市和便利店建设,年内建成3家。

(二)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4.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要按照“传统产业品牌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着力推进高新技术改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加快石油机械等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强核心部件、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推动其不断向规模和高端攀升;着力推动汽车电子、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不断提高贡献份额。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大力发展现代农(渔)业,加强现代农(渔)业示范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5.提升项目实施水平。重点围绕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全县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发展领域,积极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政府科学技术资金的引导投入,进一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重点产品群、产业链的形成和壮大,促进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发展步伐。积极做好拟申报项目的标准制订、产品检测、专利申请、科技查新、成果鉴定等前期基础性工作,认真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确保项目申报材料质量。围绕省科技厅“工程”组织项目申报,全年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不少于100项、立项不少于40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不少于600万元、科技专项贷款9000万元。要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龙头,提升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层次,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实施一批民生科技项目,建立科技引导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示范体系,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使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6.提升科技招商实效。县“四大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其发挥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将科技工作与招商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人才、项目和企业,努力建设创新型园区,成为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集聚区。全县力争新引进科技项目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29%以上。

(三)培育科技创新源头

7.加强产学研合作。有针对性地征集、一批层次高、有前瞻性的技术需求项目和科技成果信息。要围绕全县优势产业,继续组织企业开展“科技取经万里行”活动,组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高校院所、部队院校寻找重大科技成果,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国内著名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专家来*举办科技论坛、科技成果信息会,开展科技服务。要开拓新的产学研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建立更多高层面的产学研合作联合体。力争全年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吸引柔性科技人才300名,并建成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组织力度,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以创建省知识产权区域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认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力争专利申请量超1000件、授权量超4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比达25%。继续抓好专利示范企业、专利规模企业和专利大户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培植专利大户5家、专利示范企业10家。实施专利申请资助政策,不断提升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促进专利成果项目的转化、实施和产业化。

9.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面向产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使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采取企业、学校、委托培养、外出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重点培养全县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紧缺型人才,在全县建设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全年培训创新管理人才5批、500名。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引进有科技成果、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大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力度,力争有2人(或团队)以上获省资助。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更多的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的方式,参与全县重要项目的开发。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力争重点引进1名院士,5名海内外博士及创新团队。

(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10.强化科技工作组织。要以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为抓手,继续开展科技兴县功臣评选以及镇、区“创新杯”竞赛活动,坚持实行正常的科教兴县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科技工作会议、季度工作例会、重点工作推进会、科技统计月报等制度,及时通报情况,交流工作,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科技网站、刊物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政策、信息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技术创新专项篇8

建院以来,我院遵循“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组织实施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转让”的建院宗旨。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充分发育的创业条件下,紧紧抓住技术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等环节,努力探索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路子。经历十多年艰苦奋斗,已初步摸索出一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以体制创新促进机制创新

(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体系建立

创建中国科技开发院初衷是:通过中国科技开发院联合各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各类技术研发转移平台,以国家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科技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作为主要项目源,运用市场机制将高新技术成果与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研发、转移和产业化的步伐,为我国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探索一条新路子,改变我国技术成果转化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难题。

为适应这种超前探索需要,在国家科技部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院因时、因地制宜地从三个方面迅速建立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体系:

一是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与资源整合网络体系。依托各级地方政府,我院在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的沿海、沿江地区设立了十多家分支机构,迅速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与资源整合网络体系(见图1)。这一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中国科技开发院系统的影响力,提高了我院整合经济、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能力,有力地保障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二是建立了以各类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开发支撑体系。我院根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尤其是技术项目二次开发、孵化、项目转移后续服务的实际需要,联合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合作、合资、入股、冠名等灵活多样地方式,先后组建了地效飞行器开发中心、医药科技开发所、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等十多个技术研发平台(见图2)。

以各类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体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我院进行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的能力,为我院进一步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核心能力与业务专长提供了一系列的互动平台。

三是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我院通过投资、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有关上市公司、企业和投资机构,兴办了中国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新鹏投资发展公司、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有限公司、浙江宁波中意太阳能有限公司、佛山市华联兴电子有限公司、南通天通高速船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中科正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40多家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公司(见图3)。

上述三个层次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我院支撑高新技术成果开发、孵化、转移、产业化全过程的创新体制架构和运营系统,有力地保障、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各项业务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模式的探索与形成

我院依托上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体系,通过十多年来对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转移、扩散基本规律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发育阶段实际情况有效结合的具体工作实践,逐步摸索并总结形成了“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模式”(见图4):

该模式的特点是:借助民办官助的新型科技创新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了技术项目研发、转移、产业化和技术平台建设与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创业投资、项目资本运营的有效结合。

这个模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刚开始发育,在技术项目的研发、孵化、转移及产业化工作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不太明显,基本上全由开发院系统“一竿子插到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了项目转让和股份转让难度较大、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第二阶段(1999年开始):随着我国、尤其是深圳市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外部环境的逐渐发育与日趋成熟,我院技术项目的研发、孵化、转移及产业化工作,由“一竿子插到底”逐渐转变成了“多条腿走路”,既可量力而行挑选项目进行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亦可通过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外部的资金、人才、管理及市场网络等资源加速项目的产业化步伐,更可借助成果转让、项目公司整体出售和股份转让等途径收回项目投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运作模式日趋成熟。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式、途径的多样化,既降低了创新和转化的难度、又提高了项目产业化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式、途径多样化运作模式的构建,使创新要素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逐渐变成了可操作的现实,项目投资退出渠道的逐步形成,改变了我院系统从科技成果开发、孵化到转移和产业化“一竿子插到底”的被动局面,逐步从投入大、周期长的成果产业化领域抽出身来,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科技成果研发、孵化、转移等科技中介工作。

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十多年来,我院系统先后对1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了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0余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项、部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在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优势领域和业务专长。成功孵化了深圳科兴生物制品公司、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桑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中意太阳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在香港成功上市。

(一)运用创新机制开发、转移了一大批高技术成果

1.国家“863”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我院系统自建院以来,先后承担研究和进行成果转化的国家“863”项目共计10项,主要的项目有:

(1)基因工程药物

原我院全资企业中国联合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中联公司),以国家“863”计划为依托,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投资机构,先后在深圳组建了“深圳科兴生物制品公司”、“深圳新生命药业有限公司”、“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及生物制药厂”、“深圳雷克药业有限公司”、“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新鹏公司和雷克药业有限公司仍由中联公司进行控股经营和发展,其余三家企业孵化成功后,已通过资产重组或股权转让等资本运作方式变现退出。

中联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先后成功地开发、孵化了基因重组干扰素α1b、干扰素α2b、基因重组人白介素-2、白介素-3、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6项国家“863”成果,以及长效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大部分项目经成功“孵化”后,均实现了产品批量生产和销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

我院从1994年开始对该项目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扶持,现已由成立初期生产单一笔译通产品发展至近10个“863”项目的商业化经营,被列为国家“863”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桑夏公司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桑夏2000,应用于掌上电脑、移动通信、信息家电、人工智能等领域。

2.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业化

我院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地效飞行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其产业化工作。

(1)地效飞行器

实用型地效飞行器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部级火炬计划项目。1995年我院联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701所、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605所,共同组建了中国科技开发院地效飞行器开发中心,采取整合资金、技术、设计和制造资源方式,联合开展地效飞行器的研发。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任务,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代实用型地效飞行器――天翼一号(tY1)。该型地效飞行器于1999年6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基地投入旅游运营,为全球地效飞行器的商业运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地效飞行器研发过程中,已获得7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2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1项),现正在申报且已获受理的还有9项国家专利(其中的两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程序)。

(2)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产业化开发

“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产业化开发”项目是由我院所属的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大胆采取技术引进与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方式,籍此缩小我国在多晶硅太阳电池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加速项目产业化进程。在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下属子公司欧州太阳能有限公司的配合下,历经4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的攻关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产2mw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生产线,生产的光电组件太阳能转换率达12%以上,硅片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于2001年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验收,被科技部领导誉为中国光伏产业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

3.创新新药研发模式

医药科技开发所充分利用该所由国内著名医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优势,通过专家委员会构筑了一个全国性的新药研发“网络技术平台”,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合同研发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方式,充分运用和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组合式功能,加快了新药研发的步伐。几年来,已成功开发和正在开发的部级新药17个,申报了10项国家专利,完成了“中国医药项目评估系统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医药产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研究》专著。

4.软件开发与应用

软件开发所与中科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为我国铁路部门开发了DKJ-2000铁路站场调车机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和FZJ-2000铁路站场非正常行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两个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大大促进了我国铁路站场调车作业由人工作业向自动化作业转换,既减轻了调车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又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使应用单位实现了降事故、减损失、增效益的目标。

DKJ-2000系统和FZJ-2000系统分别于2002年3月和2002年7月通过了铁道部部级鉴定,并分别荣获深圳市、江西省、铁道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同时铁道部已将上述两个系统产品的企业标准初步定为部试行标准,并计划在全路推广,其中DKJ-2000系统已被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列为铁路信号安全装备编制。

(二)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项目资本运作

1999年以来,我院以优势技术资源为资本,采用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吸引了38,310万元资金参与地效飞行器等六个项目开发;通过转让股份变现回收投资2,310多万元;采取债转股方式冲抵债务本息2,900余万元。初步积累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项目资本运营和创业投资变现撤出的经验。

1.地效飞行器项目技术作价入股与广州天象公司

1999年10月,我院将地效飞行器项目在首届高交会上进行展示,这一新兴交通运输工具引起了众多投资商的广泛关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联合广州市君华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投资方,与我院就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产业化事宜达成了合作协议。我院以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知识产权及两架DXF-100型号样机作价4,800万元,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等五家单位注资5,200万元现金,组建了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的“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的产业化,使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实现了由研发阶段向产业化阶段的跃进。

2.新鹏公司增资扩股

2000年,中联公司的控股企业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为扩大基因工程新药“瑞血新”(国家二类新药)的生产经营规模,以原注册资金900万元和“瑞血新”项目评估作价5,200万元人民币为基础,将注册资本增资扩股至1亿元,成功引入了香港上市公司“云南实业控股”4,800万元人民币现金,参与“瑞血新”项目的产业化。利用这笔产业投资,新鹏公司迅速建立Gmp生产基地,加快了“瑞血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目前“瑞血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

3.中联公司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与债转股运作

2001年,中联公司为改变产权单一,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以中联公司知识产权和资产评估作价6,220万元为基础,增资扩股至13,200万元,成功吸引了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三家机构出资6,980万元参与增资扩股。

为盘活存量资产、变现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我院还与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向其转让中联公司13.5%股份的协议,变现回收了2,310万元现金。此外,还成功地将院所持中联公司的部分股权以债转股方式转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冲抵历史债务本息2,900余万元。

4.引进民营战略投资伙伴工作取得了突破

2003年,我院与正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兴建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大厦、合作创建公共技术平台、合作开展高新技术项目筛选孵化及产业化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并正式合资注册成立了深圳市中科正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具体业务运作的载体。正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按协议投入的2亿元资金已到位。

(三)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与经营初见成效

1999年,根据深圳市技术创新环境发育日趋成熟的形势,我院集成在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孵化与转移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公共关系等资源,在深圳高新区创办了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简称孵化基地)。目前孵化基地面积已扩展到26,000平方米,截至2007年2月底,入驻企业累计达195家,在孵企业70家。专业范围涉及通讯、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涌现了朗科科技、惠科电子、顶联网络、新辉达激光、爱斯宽带、科皓信息技术、龙澄高科技环保、力合薄膜、名油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2006年70家在孵企业实现经营总收入11,880万元、利税3,225万元、出口250万美元,企业员工864人,累计申请专利44件(发明专利7件)、已获批准专利43件(发明专利9件)、购买国外专利4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17人。

我院采取与其他孵化器、创司、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协作等方式,为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开展了物业管理、进出口业务、管理咨询、法律顾问、财务税务顾问、专利顾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究课题和研发基金申报、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孵化场所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目前,我院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三期工程――科技大厦建设项目已顺利封顶(地面25层,4.51万m2),预计2008年5月投入使用。

我院计划以科技大厦的建设与经营为契机,争取深圳市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根据孵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相关的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信息服务中心等技术平台,并将各类技术平台建设与专业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优势技术领域和业务专长,把我院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开发、孵化、转移基地。

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十多年来,我院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与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体制创新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一项主要前提条件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核心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高新技术成果是有一定时效性的称谓,因此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促进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五大要素的有机整合,成为了决定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管理体制对决策程序和速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必须创新管理体制,使管理体制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实际相互适应、互动协调。

2.机制创新是寻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新突破的关键

经历十多年的不断实践,我院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路子:借助民办官助的新型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了技术项目研发、转移、产业化和技术平台建设与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创业投资、项目资本运营有效结合。如“项目提前介入模式”的创新,促进并实现了一系列基因工程药物的成果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新药项目研发、转移“网络技术平台”模式的创新,在成功孵化、转移一批新药项目的同时,还摸索出了一套新药项目筛选、评估、投资、孵化、转移的理论与方法。

3.服务创新是提升技术项目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率的手段

我院借助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立和运营,有效促进了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五大技术创新要素的聚集与整合,进而提升了技术服务的内涵和层次。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与项目公司的业务链接、项目孵化与创业投资的互动、项目产业化与项目资本运营有效结合等技术服务形式的引进与应用,大大密切了我院三个组织层次体系的联系与运作的协同性,促进了核心能力和业务专长的形成,提升了技术项目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率。

4.构建良好的退出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

风险投资与技术项目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对整合人才、管理和市场等创新要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促使风险投资快速增值的同时,只有使现金与股权借助良好的退出机制进行相互转化,确保风险投资变现、获利和再投入,才能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在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过程的中,真正形成五大创新要素在市场机制的催动下良性互动。

5.摆正“技术先进性与市场适宜性”的关系,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技术创新与转移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决定技术项目转移与产业化环节成败的关键

由于绝大多数技术项目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故技术创新与转移过程中技术项目的市场适宜性比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更显得重要。

6.市场环境的发育程度对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技术创新与转移工作影响极大

我院之所以在1998年以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曾一度出现步履艰难的状况,就是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外部环境尚未相应发育,而我院以市场化推进技术创新与转移的运作机制过于超前,脱离了当时的市场环境,融资无渠道、项目转让无人接、资金投入需求不断而退出无路、产业化后续投入不足等问题给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1999年首届高交会后,随着深圳市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外部环境的逐渐发育,我院充分利用深圳市良好的市场环境,借助项目转让、增值扩股、股权转让变现、债转股等项目资本运营方式,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局面。

技术创新专项篇9

为推进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产品开发,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设立*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创新资金,专项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等方面的奖励和补助。

二、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金华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企业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的,奖励企业5万元。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1、鼓励、支持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首次被认定为部级、省级、*市级的,分别补助2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市级研发中心与技术中心由市科技局与市经贸局联合认定,省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认定为准。

2、要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的5%及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计提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包括高技术产业化及专项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及各类科研计划、技术性贸易壁垒攻关项目、重点产品质量赶超计划项目等)。对列入上述项目无上级资金补助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补助,部级项目补助5-20万元,省级项目补助2-5万元。

2、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经鉴定或评审确认的,部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

3、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新型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延伸、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等。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组织5-10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每项给予5-10万元的资助。

五、支持企业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及金华工科会签约项目。每年从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协作项目中,评选5-10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每项按合同实际付款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产学研合作开发并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视项目性质和具体情况给予补助。以上单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

六、积极支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鼓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除外观设计)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的给予2-5万元的奖励。

七、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对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鼓励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行业检测中心和以行业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九、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市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市科技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十、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技术创新专项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科技管理

1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工作坚持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发挥科技对施工生产和管理的护航作用。几年来,共承担集团公司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认可社会力量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工法13项。编制地方标准和规范2项。应用《津秦客专特殊桥梁结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施工的津秦客运专线跨京哈铁路特大桥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铁路斜拉桥双向非对称拆除》施工技术通过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搭建3组平台,激发创新内升动力

2.1健全创新体系,搭建体制机制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管理的组织保障,而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是科技管理的政策保障。建立了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科技进步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创新的总指挥和领导;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引领,科技部、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等业务部门为首,各项目部总工程师为成员的组织实施体系(技术中心)。坚持以工程项目、业务管理、企业发展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立足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完善,构建起了以公司为核心、以项目部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的上下三层次、纵向多条线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几年来,在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及技术中心的带领下,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科研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形成了体系规范化、覆盖全面化、流程清晰化、职责明确化的动态科研机制。2.2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搭建奖励促进平台。为调动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科技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以及科技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科技奖励121万元,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和投身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热情,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2.3强化内外科研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平台。对内,为进一步发挥技能人才示范作用,为技能人才开展管理手段创新、业务营销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搭建平台,工会、工程技术部、科技部、安全质量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组织引导了广大员工岗位成才,促进了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工作室针对钻孔桩桩头控制、循环吊筋、桩头凿除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立项研究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施工现场创新创效的实施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升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对外,通过多渠道筹集课题经费等方式深入推动科技研发。坚持加大对外联络力度,积极与天津市科委、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之间构建交流互通渠道,为科研课题的申报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先后立项研究各类课题23项,争取外部资金支持232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发的进展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先后与市科委、市建委、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区科委、区知识产权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培训联系,积累了一大批客座专家资源。围绕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科技进步奖申报、科技创新点提炼、工法编写及修改、专利写作与申报、论文撰写及发表等方面,邀请多领域、多专业的客座专家为广大技术人员进行了数十次培训讲座。也通过考核选拔等方式,积极选派精干技术人员参加由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建委等部门组织的课题、专利、工法专题学习,有效保证了随时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施工技术。

3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提炼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铁路既有线施工及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修建技术。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既有线施工、大型铁路枢纽建造等传统优势施工技术领域实现再创新和再突破,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二是重载铁路、既有铁路运维综合技术实现新提升。开展重载铁路研究及营业线养护维修技术研究。参与研究探索30t以上轴重重载铁路建造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研究。三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实现新跨越,同时进行高速铁路维修改造技术研究。开展350km/h有砟轨道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开展4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成套建造综合技术及400km/h高速铁路道岔施工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复杂环境及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3.2特殊桥梁结构修建技术。一是开展3.0m超大直径钻孔桩施工技术、潮汐河流下水中墩基础施工技术以及柔性拱钢桁梁成套制造安装施工技术研究,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钢桁梁厚板整体节点制造、钢桁梁大悬臂拼装、台风环境下拼装安全、钢桁梁线性与应力监控、梁上柔性拱竖转合龙安装技术。二是开展临近铁路既有线大吨位转体斜拉桥大型铰座安装技术、多点转体施工技术、斜拉桥既有线旁基础施工技术、超薄主梁施工技术、主梁线型和精度控制技术等研究。3.3隧道、地下工程修建技术。以在建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新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一是围绕复杂环境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山岭隧道、城市地铁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所承建工程情况,针对天津地铁软弱地层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开展滨海软土地区地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加快提升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依托在建重点隧道工程,大力推广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以提高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障项目工期和效益安全。三是超前探索城市地下管廊施工技术。通过参与建设地下管廊,掌握修建技术,提升在地下管廊建设方面的竞争力。3.4工程测量技术。一是确保测量人员持证上岗数量满足现场需求,严格落实“三级管理,三级测设、三级复核”的测量管理制度。二是以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为目标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集训或轮训,确保培训率达到100%。同时针对股份公司技能大赛考试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力争在该项大赛中进入前五名。三是加快推进测量工作信息化,实现内业外业数据超限开启报预警功能,避免测量事故发生。四是开展工程测量数据库课题研发,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监控量测、工程测绘、变形监测、GiS技术进行统一整合,保证内外业技术安全。五是逐步开展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等业务板块的研究,推动工程测量资质升级。3.5绿色低碳技术。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推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节能减排与企业管理的充分融合。二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坚持以科技促进节能减排理念,推动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项目通过优化施组和施工方案促进降耗增效,实现“四节一环保”。三是持续深化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和绿色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四是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月活动及日常宣传工作,以加强业务培训为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3.6Bim技术以地铁Z4线为依托,将Bim技术进行推广应用,Bim技术所需的2台工作站、4台移动客户端配置齐全,相关配套软件已调试完毕,配备的3名专职Bim人员均已到位。Bim模型将与设计图纸同步发送到项目技术人员,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经业主批准后,根据施组编制的施工进度,按照进度要求逐项分拆模型,匹配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报验采用移动端上传报验过程,与Bim模型匹配。检验批、试验报告也需与Bim模型进行关联。在进行方案汇报时,将施工方案过程进行建模模拟,验证施工方案可行性,寻求最优的方案。同时在汇报时,将模拟的施工动画作为汇报素材,形成一个施工方案的全过程的动画演示,真正意义做到结构物的三维空间展示。

4构筑两条通道,点燃科技引擎

4.1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厚植核心优势。几年来,以承建的既有线改造工程、客运专线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及桥梁工程等为依托,围绕完善专利布局的核心出发点,结合科研课题立项,深入挖掘了施工技术,在现有施工工艺上进行了再创新,并及时提炼总结,撰写申报了一大批科研专利,为各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归集转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科研课题的实施周期,提前规划和拟定了专利的研究方向,实现了关键技术专利组合的加速构建、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质量的“双升双提”。在日常的专利管理实施中,紧密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建立了专利信息数据库,在框架桥顶进施工领域形成了专利集群。这些成果的取得也为日后各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总结提炼的《一种非爆破拆除桥墩使梁落地的施工方法》、《公铁两用车》、《箱体顶进过程中止水带设置方法》、《斜交顶进过程中在偏转端利用顶镐进行纠偏的箱体顶进法》、《一种先顶进后加固线路的框架桥顶进施工方法》、《一种普速铁路下地道改造及新建高速铁路联合施工方法》等专利成果保护了核心施工技术,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4.2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为辅,发挥创新作用。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强了对外研发交流,与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传统专业院校建立了交流渠道,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津秦客专戴河大桥工程、大里营斜拉桥非对称拆除工程,津保高铁引入天津西站三线矮塔斜拉桥工程、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滦县福州路框架桥顶进等工程中,积极加强与各高校的沟通、技术交流,充分引入了各大高校的技术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5拓实三种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1狠抓科技先导促进,助推经营增量。几年来,先后获得市专利试点企业、区创新团队、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顺利成为集团公司范围内首个省部级专利试点企业;获得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为下一步冲击市政工程特级资质申报奠定了基础;丰硕的科技成果在市诚信企业评比、投标活动中为企业做出了加分的贡献;此外,以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为有力支撑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部级高新企业的申报工作。5.2狠抓科研成果落地,助推生产增质。针对承担的重难点工程,如津秦客运专线大里营斜拉桥拆除工程、津保铁路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积极成立科研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专家论证,方案研讨,确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现场监测点布置,通过理论计算、受力分析、线性、应力控制及施工工况模拟等方法总结出相关参考数据,进一步指导了现场施工,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完工。5.3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上下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绝不仅仅是为了成果数量的增长、资质维护及扩展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加快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健全机制,加快实施。相关管理系统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办法,加强引导,重点扶持,尽快形成良性推进局面。要对近年来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转换指标、责任主体和应用流程,抓好新技术、新工法、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真正把科技创新成果落实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精于借鉴,善于吸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部科研成果为生产服务,实现内部共享;另一方面要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内成熟的技术成果,使其为我所用,避免盲目立项和重复研发。

6注重培养,强化使用,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交流、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梯队,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后继有人。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健全内部评价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各级专家选拔培养力度,大力加快专家梯队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激励和条件创造,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取证,以满足企业产品实现和发展的需要;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从适应发展向努力赶超转变,大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再创新培训和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的专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的技术专家人才队伍。二是做好人才使用工作。引导各级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广,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培训教材编写和各类培训授课,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各类专家后备人才和技术骨干。把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主要科研项目挑重担、长才干,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拔尖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结语

本文从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三组平台、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构筑两条通道、拓实三种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对施工企业科技管理的意识形态以及方式方法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可以为同行业相关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张志伟单位:中铁六局集团天津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