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应试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9:15

中学应试教育篇1

关键词:应试教育

为了应付各科试,不少语文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中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别,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中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中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中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责任”。那么,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分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背那么几个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我们的要求了。

通过多年来中考语文的总结,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做不好试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然而,现在的考生要做好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

随着中考考试的改革,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帖,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中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

中学应试教育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试教学;素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35

高考数学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其运算技巧的掌握,需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数学的主线,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这些不单单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靠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去获取的。我国的教育体制收到多方面的限制,首先传统就是其中之一,从历史看,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重人文轻物理,虽然自古我国就在数学方面有所发展,但是文科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仍然残留在现如今的课堂上,致使我国高中数学大部分都是教师讲题和学生做题的不断循环。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就是积极主动,参考教学过程,对数学活动持一定的主动权,并能经常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B。如何在高考中拿下数学、突破高分,是所有数学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关心的话题。为此,教师在精通数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应试教学与素养教育,准确把握高考考点,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高考前迅速提分。

一、高中数学教学、应试教学与素养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教学是在应试教学的体制下来完成的,需要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并针对那些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更多地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高中阶段,数学是不少学生头疼的科目,其实数学也有其独有的魅力,它是思维的舞蹈、智慧的火花,学习数学可以提高应试能力和数学文化素养。教师虽肩负着应试教学的重压,但也要在可行的范围内引领学生对数学进行探根求源,因为数学史对数学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数学史的了解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数学素养。可见高中数学教学、应试教学与素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应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充分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以提高数学素养、发展其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为核心,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也能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二、高中教学结合应试教学与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即同一课程,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谓别开生面,生动有趣,不同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寓教于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教学合作与整合的范本。同课异构是高中课堂顶层设计与学科整合实施的有效途径,通过课与课的“对话”引发教学思考,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让学生从被动学数学转变为创意玩数学。中国传统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代名词,同课异构形式的出现,可以让高中数学教学可以与应试教学及素养教育相结合,通过生动有效的“无痕教育”,实现了教育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何才能让数学学习更加快乐,笔者认为其答案是提高审美能力。这是因为数学的高分学生不一定就是快乐的,也许他们还会更加焦虑,但是学生如果对数学有审美能力,放下对其的成见和抵触情绪,把注意力从结果转到过程里,就会随时产生幸福感。所以说对数学教学而言审美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会错过数学魅力的能力。热爱学习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是有着多种形态的:作为文化的数学、教育的数学、模式的数学、哲学的数学、考试的数学、素养的数学。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体现数学的单个形态,而是应展现出其多种形态的有机整合,如此,数学教学才会更加丰盈和饱满,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也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

(三)巧妙运用数学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

中学应试教育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前言

当前社会一些人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下,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非常不好,而成年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很难纠正过来,因此道德素养应当从小抓起。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基地,应当把道德教育贯穿在每一个科目的教学中,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充分的融入,因此下文主要是分析如何才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德育教育。

二、建立涵盖思想品德的评价机制

以往在评估学生地理成绩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以此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程度与应用能力,但是这样并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长期采用这样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只是注重最终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评估学生地理成绩的时候,应当还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估,比如对学生的生活态度进行评估,或者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估,从而建立一个涵盖思想品德的综合评价机制,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在地理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德育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的时候,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大量的名胜古迹,从而做成ppt,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及讲解,

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讲解与名声古迹相关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德育的内容,每一个人应当保护好名声古迹,在去旅游的时候,不能随意的刻画破坏。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道德理性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际的应用中,地理教师需要建立涵盖思想品德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同时还需要在地理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注重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化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贺花.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学应试教育篇4

 

1英语家教对象分析

 

英语家教的对象中不乏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语言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一般学生,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对成绩的满意程度较低,学习的积极性差,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智力因素相差不大,只是由于贪玩、厌学等因素导致成绩不理想,成绩的不理想导致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大,导致心理情绪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长期望太高或者家长漠不关心,当英语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十分失望,学生产生极大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家教老师教学方式不正确,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教授,只关注自己讲解的内容,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容易导致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2英语家教中心理学的作用及意义

 

2.1英语家教中的行为心理学

 

对于家教中的学生而言,通过行为心理分析采取应对措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时的表现采取不同的策略,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过多多余小动作,表情不耐烦等时说明学生对讲述内容不感兴趣或不理解,若发现学生注意力集中、眼神专注、表情认真则说明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感兴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讲课方式。老师可以通过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好奇心,结合学生感兴趣话题展开知识点的讲解,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话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2英语家教中的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掌握应该循序渐进,新旧概念不断反复出现,这样知识的学习者才能尽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知识体系差异、理解记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接受所讲述的知识。在知识的讲解中不能脱离实际,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度更高,比如在讲述有关Family的内容时,将知识的内容与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间发生的趣事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

 

认知方式为场独立性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学习效率高,这类学生以自我认知作为认知依据,独立思考能力强,而认知方式为场依存性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度低,往往以外部事物为认知依据,不会进行有效的能动改进,出现负强化时情绪易紧张,导致学习效果变差。因此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1]。

 

2.3英语家教中的人本心理学

 

人本主义认为认识是由内而外的过程,学习是价值、潜能、个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要求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色彩,情理结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饱含激情的讲解增加课堂的魅力,增加讲师的个人魅力,通过讲师的情感感染学生,学生往往因为老师的魅力而爱上学习。家教老师要善于跟学生交朋友,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机会,让学生敢于说、敢于做,将学生被动消极的态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家教老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对等的身份去体会学生的情感表达,将教融入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2]。在教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多用欣赏肯定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多给与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有热情、有勇气继续投入到英语学习中,通过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

 

3英语家教中心理学的应用

 

3.1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类通过某种情境形成的期待或者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强烈期待的事情就会发生。针对英语家教的学习来说,赞美和期待具有神奇的能量,当学生受到赞美和期待时,他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社会支持和认可而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提高,为了维持这种社会支持和认可,学生会自觉地付出努力取得进步,避免让赞美者失望,如果老师非常热烈的期望学生可以取得学习的进步,经常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学会”、“你很聪明,学的很好”、“很好,剩下的这些单词你一定可以记住”,这样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学习动力。经常跟学生沟通学习方法来帮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也期待自己可以取得学习进步,这样又可以形成促进学生取得进步的良性循环[3]。

 

3.2毕仑定律

 

毕仑定律是说如果你在一年的时间之内没有出现过失败的记录就说明你没有勇敢的去尝试和把握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毕仑定律很好的解释了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关系,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英语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应该让学生明白犯错误是必然的,错误并不是差生的代表,有些知识点暂时记不熟或者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一定不要因此对英语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倦心理。例如学生对定语、状语、名词性从句不理解或者混淆,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在这几个从句上连续出现错误,有些学生会产生“这个太难了”、“我不会做的”、“碰到这种题目就放弃吧”等等畏难心理,老师一定要耐心的给学生讲解,用实例给学生讲解几个从句的用法和区别,引导学生直面困难,尝试解决自己认为不会的难题,让学生正视错误和难题,让学生认识到不断失误才能不断进步。

 

3.3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的建立基础是大量社会互动现象,在互动理论中指出通过社会互动可以理解人的内外活动。在英语家教中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来衡量教学效果。环境、任务、老师、学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四种关键因素,他们处于一种动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这种关系的中心位置,老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主角,任务的布置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环境的建立应该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学习。比如英语家教过程中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按照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安排学习任务,经常通过提问或者阶段测试把握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的放矢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3.4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多元智能包括: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4]。他的理论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应该把“求同”的思路变为“求异”,在英语家教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和进度。例如发现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非常突出,可以重点加强学生写作方面的培养,如果学生口语能力突出,则应该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自身的优势来加以培养,不但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更有利于学生突出能力和特色的发挥。

 

4结论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认识到学生英语学习虽然与学生的先天条件存在很大关系,但是真正决定英语学习是否能学好的是非智力因素,家教老师应该重视因材施教,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学生特点安排教学方式和讲课方法,让学生能过主动的学习英语,快乐的学习英语。

中学应试教育篇5

一、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和方法太过单一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体育老师大多按照教学大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都是被动、机械化的程序教学,没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无聊。

2.学生的运动机制薄弱

学生背负太多的升学压力和学习压力,将学习重心都放在主要的文化科目上,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都不太好,而且学校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关措施,使得学生对体育更加不感兴趣。

3.师资力量不足,体育课时间不够

大多数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导致在体育老师的配置上会选择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的身体素质不符合体育课程的要求,不能合理科学地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作出计划和安排,导致课堂比较散漫。此外,其他课程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使得体育课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1.要重视体育课的作用,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改变对体育课的原有观念,重视它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找到锻炼的方法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减轻学习压力。

2.根据学生实际规划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留原来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体育课,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使学生在业余时间学到体育技巧。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中学应试教育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教育尝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talkingabouttheapplicationoftryteachinginChineseQualityeducation

Caowenguang

(thethirdmiddleschoolininnermongoliaZhalantun,Zhalantun,innermongolia162650)

abstractLanguagesubjectstakesthepurposeofimprovingthequalityoflanguageeducationfortheera.thearticlethinksthattheattempttoqualityeducationisthemosteffectiveteachingmethods:tryteachingemphasizesactiveparticipation,emphasizingthebestmotivation,emphasizinglearningandtimelyfeedback,emphasisonthecomprehensivelearning,emphasisoncombiningthecognitiveactivitiesofstudentsandtheirnon-intellectualfactors.

Keywordsqualityeducation;Chineselanguagequalityeducation;tryteaching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是以提高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宗旨的。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主要途径是学科教育。语文学科教育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教育,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寓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课堂实践中,激励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判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能熟练运用母语、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人。

具体地就是要培养五项语文基本能力素质:“基础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其主要任务有:使学生初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由此看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对于能否准确、有效地达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完成语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尝试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在运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思考和相互讨论,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初步解答问题。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地进行开导、指点,最终解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尝试教学法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最佳结合,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

1尝试教学法强调主动地参与教学

尝试教学法通过教师耐心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进行尝试训练,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又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2尝试教学法强调最佳学习动机

尝试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老师还没有教,我会做吗?”由此产生“试一试”的迫切心理,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尝试题,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

3尝试教学法强调学习的及时反馈

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应首先了解学习的结果,了解学习结果之后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而且对学习结果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也就越高。尝试教学法要求“当堂订正”。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尝试教学法的综合性强调学习的全面发展

尝试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既注意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又注意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它把教学中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教师、学生、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问题导引、尝试训练、互相讨论与教师讲解)结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可以克服单纯知识教育、封闭式教育和片面教育等做法,还可以避免教师一言堂。由此可见尝试教学法可操作性强,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给学生创造了多方面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尝试教学法强调将学生的认识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尝试教学法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要将学生的认识活动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情感等)的影响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例如,在讲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读语文《小抄写员》一课时,我提出过个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试着解答。小抄写员叙利奥强忍委屈被父亲第三次责骂后,说出这样一段话:“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我全说出来吧,不再瞒您了,只要您仍旧爱我,无论怎样,我一定像从前一样地用功。”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你有怎样的体会?这时,有的同学采用口头回答的方式,有的采用书面语表达的方式,有的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回答,尽管方式不同,说法不一,但是都赞扬小抄写员叙利奥的做法,也都领会其中的含义。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讲解,师生共同评价,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而采取什么样的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又是至关重要的。尝试教学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思维情景中,直接取得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提倡、发展素质教育何不把他们带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多动口说说讲讲,动手练练写写,动脑思思做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生活的环境中欣赏品味。

教学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它能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它能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它的程序符合语文教学的实践规律。尝试教学法的程序是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再尝试思考―教师讲解解决问题。实践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可见,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对实践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学应试教育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资源;体育教学;体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关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与推广。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被提高到一定程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体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问题等能力。

一、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体育教学现代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趣味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二、改变考核机制,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更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了解体育发展史,理解学习体育的用途,掌握操作技巧,自觉理解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优化学习环境

在常规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事先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之后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这样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电子白板软件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技巧性、过程性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图片或者视频,利用电子白板演示每一个动作要领,优化学习环境,突破教学难点;为了减轻教师的语言工作,方便节拍的播报,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广播操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节拍,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

(三)、改革测评机制,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

体育教学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也是职专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按新课标的要求,开全课程,把每一个知识点科学准确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对每个理论知识点或者动作要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利用excel表格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测评成绩全部输入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学生的不足之处,再“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如女生的800米、仰卧起坐,男生的1000米、立定跳远等项目,对每次训练或者测评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取得好的测试成绩,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彰显体育教学特色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实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优化了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体育教学,彰显体育教学的特色。

(一)、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作用,科学突出教学难点

很多体育课程是过程性知识,对这些过程中的动作技巧教学难度很大。由于教师在演示动作时时间短、连贯性强,学生表象思维很难形成,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那些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演示这些动作过程时,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利用动画课件进行细节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通过控制播放速度,或者进行暂停回放等操作,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突出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在各种球类教学时,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一气呵成的,学生看不清每个动作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在教学时,我制作Flash课件进行展示,在每个细节处进行暂停,对于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可以回放,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各种球类的动作要领和技巧,通过这样教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现代教育资源,辅助体育竞技比赛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竞技比赛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了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竞技比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比赛更具有活力,更科学规范,突出了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传统的体育比赛,赛场上只是学生努力地跳着、跑着、投着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现在体育竞技比赛现场活灵活现,鼓舞声、助威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竞技场上一片沸腾,场面壮观热烈。自动计时器等的运用,更增加了体育比赛的精度和准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素养。

(三)、发挥体育自制教具优势作用,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进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自制教具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取材广泛,应用方便,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有利于培养学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例如,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时,可以叫学生用细沙和高密度苫布制作实心球,学生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进行投掷练习,有利于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到学校后找到老师或者同学探讨,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如,立定跳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刻度尺,用直木板或者细绳制作即可,量程是2m,分度值是1cm的。这样学生在家里或者是课间都可以自行测试,时刻了解自己的成绩,便于巩固提高。体育自制教具的运用,综合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四、每节课设置世界体育关注节目,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和终身体育思想

中学应试教育篇8

摘要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来探索体育游戏教学的效应作用,提出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各部分中的效应作用,推广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游戏体育教学健身娱乐活动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回顾与改革方向

体育,是从身体方面培育人的教育,完善人体和增强体质是体育的本质,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工作。目前,许多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应试的教学模式,以运动技能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采用僵化、呆板的机械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考虑学生在体育课中活泼开朗的天性、好动的天性以及主动性和个性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使整堂体育课处于一个枯燥无味的情境当中,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逃避的心理,学生喜欢体育,但又不喜欢固定模式的体育课。一个大纲,一套教材,一个模式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无法发展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片面地重视学生体质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的教学所带来的后果。单一、乏味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再是他们的需要。

新时代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我们的体育课也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创新、需要改革,在新的时代体育老师的观念要更新,上课的一些旧模式要破除。但是现在的体育课到底要怎样上、以什么样的模式上呢?我认为健康、娱乐应该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方向,特别是对中小学生,以快乐体育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体育课,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合、合作的气氛中快乐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中让他们的体质、个性、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所以在体育课中充分开展体育游戏是我们实现健康教育、快乐体育的关键。

二、体育游戏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什么是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地将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将体育游戏充分的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以展示体育的魅力,将会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一个亮点。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对游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以各自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结论,但大多数认为:“游戏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说游戏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话题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教育青年一代的特殊教育形式,它的趣味性、竞争性对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体育课的的游戏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增强身体健康,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的明确目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竞争因素,因此,体育课游戏教学成为开发中、小学生智力、体力和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手段。

游戏教学的创建,是关系到体育课的质量,不是单纯规范化、传统化教学所能比拟的。对中小学阶段进行有的放矢的游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生体育课游戏教学的目的任务是: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游戏,培养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并通过游戏了解自我能力;第二,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增进健康,开发智力和创造力;第三,培养自立、自信、自律、自强的个性、乐观向上和进取心;第四,发挥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在活动中都是以争夺最后的胜利而告终的,这种胜负的较量实质上是体力和智力的竞争,因而在游戏教学中,每个学生往往都最大限度地把身心投入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以确保竞争的连续和发展,最终取得胜利。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往为完成教学任务,按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乏味,因此适当的安排游戏课程,我们的工作将事半功倍。

游戏让体育课不再单调、枯燥。通过体育游戏、比赛,在体育课堂上可以把枯燥的练习,如加速跑,蛙跳和一些腿部的练习等等,改成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授之以趣”,这样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快乐中完成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每一个游戏,都是以某个技术动作为素材,或以几个技术动作合并为一体,巧妙地揉合到一个游戏中进行,要进行游戏教学,首先应懂得游戏的目的任务,游戏的规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在进行前有必要讲解和示范,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气氛下,就不知不觉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并容易掌握牢固。

中学体育课不是单一的游戏课,都是利用基本教材进行穿插游戏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教案的编写,教具准备,场地布置和助手等。《中学体育教材》中仅有游戏对中学教学是不够的。中学阶段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运动习惯的形成,此外教师应在游戏教学中起调控作用,除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外,在游戏进行中,教师还必须注意课的密度、负荷、训练情况、学习气氛,及时给予肯定或指正,即使调整运动负荷及变换方法和手段。

如游戏“两传一抢”,教师注意两位学生传球情况,又要注意抢球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暗示或指出学生的一些隐蔽动作,以便使传球传得准,接球接稳,抢断积极,位置合理。还有教师应该面带笑容上课,一方面能体现对学生的情和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融合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精神和生理负荷,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掌握技术,取得育人的最佳效果,更能给课堂注入催化剂,既给学生勇气、自信和力量,能消除学生上游戏教学的心理紧张和胆怯现象。除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练习,掌握适宜的运动量外,游戏结束时,还应给予准确的评议:评出胜负,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及改正意见措施,这些工作也可由学生整体评议,但不管如何,应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这些工作做得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情绪和游戏教学的效果。

三、体育游戏在课堂的各部分中的效应作用

(一)开始部分的效应作用

开始部分是一堂课的开端。一堂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开始部分是关键,组织得好,学生就容易进入兴趣状态,课堂气氛活跃;组织得不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教学活动就难以开展。所以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在做好常规教学外,还要渗入一些愉悦性和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准备部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人手一球”、“快快集合”等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兴奋愉快中进入下一个阶段。

(二)准备部分的效应作用

准备部分主要是学生热身活动的阶段,它能使学生处于抑制状态的中枢神经系统得以充分的舒展,以减少运动创伤。

准备活动的方法很多。比如:慢跑、徒手操、行进间操、器械操等都能达到热身的作用,但是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实践、利用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来进行教学,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蛇行跑、螺旋跑、跳动中的“听号抱团”、“拉网捕鱼”,或者用跳绳、跳橡皮筋、“猴子抱球”、“传球触人”等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又能起到热身运动的作用。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全面渗透以游戏为主的多种游戏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三)基本部分的效应作用

基本部分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是体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有时,可以尝试将主教材编成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充分体验到上体育课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1):上跳山羊(或跳箱)课时,就可以先安排“跳人马”的游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跳山羊“或跳箱”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熟悉跳山羊(或跳箱)的基本动作要领,课堂气氛又热闹又活跃。例如(2):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但是又非常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得准、传得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也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的。例如(3):在上投掷课时,学生可能对投掷的动作要领理解的比较慢,但是如果你让学生改变一下方式,把手中的沙包或垒球,想象成是炮弹,瞄准标志物,进行轰炸,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使他们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更大成功的愿望。

(四)结束部分的效应作用

结束部分主要是课的放松和小结部分,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肌群及各系统得以放松和恢复。除此之外,还可以一些轻松欢快的小游戏来放松,比如:意念放松、音乐徒手操或者舞蹈动作放松等,以消除学生的疲惫,使学生的各个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结论: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

(一)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深受学生们欢迎,作为体育教师应从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育人为目标,有所创新,促进游戏教学的提高并把创编游戏和利用游戏教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只要不违背教育目标,都应合理、全面地运用我们手中的教材,变成新的游戏教材,使游戏教学在课堂上能够生动活泼,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作为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条件,游戏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环境变化和设备,场地器材等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进行游戏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二)开展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体育游戏的创建在于教师的水平,在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探索中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也同时希望学校体育管理人员、各界有识之士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转变观念、共同努力,把体育教育改革深入到教学当中,让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中学应试教育篇9

一、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于以前,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投入上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程度并不能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对学校体育的深层次目的、意义缺乏认识。农村学校更由于体育实施、师资力量的欠缺,形成了制约体育教学良性发展的瓶颈。

1.家长对体育工作的轻视

广大乡镇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很多家长因受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影响,渴望通过考试跳出“农门”,赢取高分升入高一级学校,认为体育学科无非就是带领学生锻炼锻炼身体,可有可无,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从心理上不予重视,甚至横加干涉,认为学生是在玩耍,耽误了学习时间。这些落后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全新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2.学校受传统升学指标的弹压,片面追求文化高分

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现象已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更由于升学考试中将体育考试纳入考试科目,体育学科教学正逐步走向正轨,全民体育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由于长期的陈旧的体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有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体育就是带领学生蹦蹦跳跳,活动活动,而没有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体育教学,更没有挖掘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美育等因素,去全面协调的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这种落后的观念,也同样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从管理层面上看,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系

虽然,全民体育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国家也正不断地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强化学校体育建设。但在广大农村,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并没有真正得到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敷衍了事,这一现象在乡镇中小学尤为明显,有的体育老师仍然将体育课上成“放羊式”式,没有明确的体育课堂目标,缺乏长远的计划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不能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4.农村的经济条件限制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中小学校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乡镇,发展乡镇和农村,中小学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而当前形成的客观事实恰恰相反,大部分乡镇中小学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体育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完成体育教学计划都力不从心,何谈改革创新?

二、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策略

1.强化体育学科功能的宣传,借助国家全民体育、阳光体育工程的东风,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的理念,从而让全社会树立体育意识,使所有国民真正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营造一种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光荣,我锻炼、我快乐的氛围。培养学生崇高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2.强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教育者自身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全面正确的理解教育方针,准确无误的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这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

3.加大对体育工作成绩的考核力度。对那些观念陈旧,视学校体育工作可有可无或消极推诿的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将学校体育工作列入专项督导检查范围,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视情况给予恰当的赏罚。

4.加大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的投入与建设,各级部门不断增加体育经费的输入。各个乡镇学校也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通过自筹资金,统筹协调,因陋就简,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逐渐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和场馆的建设,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5.不断强化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不断激励优秀毕业生走进农村,献身农村体育教育事业,通过弘扬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风气,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荣誉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工作安心。

中学应试教育篇10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难怪,去年一位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高考,语文考了300多分(标准分),结果名落孙山;1996年全力学语文,做了几大本习题,结果高考语文还是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