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5:24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1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变革的多维影响

依托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金融科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技术引领的创新运用于金融领域,也带动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投融资与支付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金融创新。然而,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数据为驱动、互联网为手段的金融科技具有资本集约、资源开放、创新集中的优势特征,通过技术的迭代与进步,发展出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提供的高壁垒服务。金融科技实现了金融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在运行效率、运营成本、传播介质、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对传统金融领域形成冲击,并渐进式地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撼动银行支付地位。据央行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16.07亿笔,金额4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4%和0.26%;而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40.28亿笔,金额26.34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6.83%和105.82%。与银行卡支付等传统方式相比,基于互联网与移动场景的新型支付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新型移动支付体验、快速聚合的支付渠道以及多样化便捷的验证方式(包括nFC支付、扫码支付和声波支付等)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有效弥补了银行支付的固有服务功能。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16年支付报告》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中国网络用户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超过70%。如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连通金融与网络科技的重要载体。例如,支付宝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资金支付与各类投融资服务,其账户、结算、信用等功能已与银行相差无几。

区块链颠覆商业银行结构体系和业务流程。区块链融合了数学、密码、机器语言以及经济原理等众多学科,其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及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储存与传输的方法,具有分布式、时间戳、免信任、加密以及智能合约的特征,能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中网络去中心化和交易去信任化等关键问题,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体系结构及行业规则造成颠覆性影响。在支付领域,区块链可以改变银行支付体系的底层建筑和清算方式,缩短发起、回馈、记账、交易、对账等一系列繁琐流程,实行点对点交易,提升支付效能。在信任构建中,区块链可以改变对传统信用中介的依赖,将交易数据直接放在区块链上,通过分布式逻辑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完成征信,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数据更新慢等缺点。在业务流程上,区块链可以通过多重签名和智能合约完成后交易、记账等工作的自动执行,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业务系统与后台连接中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大幅度提升银行中后台的运营效率,减低运维成本。

大数据重塑银行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麦肯锡关于《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2011)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了数据作为各行业领域内基础性资源的重要地位,将给未来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金融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在大数据驱动下逐渐货币化,银行的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必然将被重构。一是大数据将重构银行的信用与风控模式。金融科技创新下的大数据可以通过整合大量数据,有效甄别用户信用信息,降低商业银行获取信用的成本,促使传统模式下难以度量的银行风险显性化。二是大数据将改善银行客户的服务体验。大数据技术的一大亮点在于基于规模化数据的智能推介与精准营销,通过精确的预测促使用户投资流程与操作方式的智能化。三是大数据将导致银行面临信息脱媒的重大危机。金融科技与大数据企业的迅速扩张,导致银行信息的排他性逐渐减弱,信息传导的中断致使银行信息中介的智能被削弱。根据计世资讯的调研结果@示,国内大数据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3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23.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4.5%。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金融发展已成趋势,从2013年至2016年底,国家相继出台各类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126条、专项大数据政策11条,大数据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对银行服务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

人工智能引领智慧型银行的变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商业银行将从电子化进一步向智慧型变迁。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在于更简便、更高效、更快捷、更准确,从理财顾问、征信助手、人机交互等层面深入优化银行服务模式,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场景适应性,推动银行业务的智慧化转型。在银行理财领域,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量化投资模型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确保投资行为的理性与效率。例如,百度金融在智能投顾方面通过整合平台数据,生成用户画像,综合投资环境输出专业投资策略。在银行基础业务领域,金融科技运用智能电脑可以完善客户服务,帮助银行形成标准化、模型化服务流程。早在2015年,国内银行业首款实体智能机器人“交行小e”就已上线;近年工行推行“人智+机智”智能服务模式,通过网点配备的智能柜员机、产品领取机、智能打印机等多种智能设备方便快捷地自助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花旗集团的人工智能电脑沃森(watson),能以人类的认知方式推断和演绎问题的答案,可以全面辅助甚至替代人工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传统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2016年行业平均业务离柜率达84.51%。依托电子科技技术,传统银行正加速向智能化、轻型化转型。

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逻辑基础

第一,金融科技创新具有相互融合的历史性。国内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科技金融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及金融科技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加大对金融与科技的投入,以政策主导的科技金融不断引导资本流向高科技领域,催生出具有关键性技术的核心产业;到2007年,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颠覆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成为技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渡形态;从2016年起,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不断升级,金融与科技的要素边界进一步融合,协同发展的规模化效益显著提升,金融科技时代已到来。

第二,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相近的内生属性。科技创新符合技术变革的规律,其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超前性、动态性以及外部性特征,与金融发展的本质相契合。金融科技正是在这样属性协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升级。虽然是在金融行业的资产配置、交易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业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金融产品的交易渠道,但是仍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

第三,思维模式的转变为金融科技化注入新的基因。伴随着科技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渗透,金融科技化程度将越来越深。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构建了更加便捷坚实的平台基础,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传统金融机构也正转变发展思路,打破常规局限、超越定式依赖,不断向传统服务中注入“科技化”基因。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创建的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e行”,正式迈入金融科技化道路。未来的“金融科技”将超越金融与科技的范畴,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以满足日益更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科技战略驱动商业银行创新的实质性表现

第一,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紧抓国家战略推行机遇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初,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始,到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国家战略层面对金融科技的重视与扶持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积极的拓展基调。商业银行更应主动抓住政策红利,积极拓展金融科技化创新,创造新模式,完善服务渠道。

第二,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应对新金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经济时代,大量资本涌入金融科技产业,以数据、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冲击。传统的科技系统对银行服务营销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需求。面对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与挑战,商业银行亟须转变思维,重塑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外部合作,不断推动银行内部it架构的更新换代,构建多渠道服务体系,将金融科技作为战略核心,激发银行的创新活力。

第三,金融科技战略不仅是银行创新的核心目标,更是银行创新的重要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金融科技浪潮,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化金融科技为目标和手段,积极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渠道。一方面,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逐渐商用,为银行改进运行逻辑、提升服务效率和重构品牌格局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的长期经营实践为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14年成立的蚂蚁金服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开放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其服务生态相对完善,涵盖支付、理财、智能投顾等多种类型,致力于服务大量长尾用户。

实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更加强调技术的运用。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人心,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逐渐成为银行转型的关键所在。实现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化发展方向需要以构建“科技银行”为目标,从转变发展理念、培养创新能力和引入新兴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两个维度出发,在战略转型与战术调整的统一下,促进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由传统执行式向交互式转变。

战略转型:培养银行的金融科技化能力

自我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地学习与借鉴金融科技发展的秀经验,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是改变商业银行技术落后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一方面,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学习金融科技的运行逻辑,商业银行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在边干边学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力度,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开展模式创新,大幅提升银行的创新发展能力。

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对于大数据的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是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化创新的基石。目前银行的数据应用仍以数据库集中分析为主,对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分布式分析的应用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在数据收集和清洗上耗费极大的时间成本,难以适应区块链模式下的大数据管理方向。因此,银行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新型数据生态系统,建立大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加大对银行内外部数据的深层次、多维度挖掘分析,促使经营决策由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变,提升数据挖掘能力。

数字化建设与营销运营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商业银行应对信息时代金融科技冲击的关键法宝。正如互联网浪潮后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金融科技的强势挑战倒逼商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核心流程上,加大物联网、数据流等信息科技手段研究,优化运营体系和客户服务流程,通过前台、、后台的联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精简流程成本;在组织架构上,摒弃银行传统的“产品―渠道”矩阵机构,建立能够支撑数字化变革的可伸缩性组织架构和it基础设施;在营销服务方面,通过加强银行数据流的交换和处理应用,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各类数据的深度结合与数据共享,强化数字化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和营销能力。同时大力培养并招募银行的数字化人才,缩短与金融科技企业在数字研究方面的差距。

战术调整:创新银行金融科技化模式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不应是某种专业科技的研究,而应强调金融科技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更具效率的创新模式。以银行传统的体制机制为基础,结合金融科技领域内成熟的信息技术,以构建“虚拟化银行、数字化银行、信息化银行、智慧化银行”四位一体的科技银行为目标,实现金融资产科技化与科技创新资本化有C统一,改善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处理流程,从而形成金融与科技互动的良性循环。

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的虚拟化银行构建。区别于传统银行网点,“虚拟化银行”搭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客户办理业务的便捷性、改善客户体验,通过线上业务、移动金融的全覆盖打造一个“看不见的银行”。一方面,通过全面整合社交网络、移动场景的银行服务入口,在网银、手机、微信、短信、电视等渠道建立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服务平台,打造一条全年24小时的垂直化服务链条。同时,重点关注对各服务通道中客户信息与行为数据的收集,整合全渠道客户体验报告,为银行的大数据建设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不断创新银行支付方式,完善电子支付链。构建虚拟化银行支付模式,并非将银行支付业务简单地“搬”到线上,而是应加快设计用户在移动化场景模式下的支付产品与流程,关注场景化与移动化支付模式。同时,重视技术研发,将不断创新的加密算法、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运用到客户身份验证中,提高银行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银行构建。区块链低本高效的数字自动化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银行业务系统内前后台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引领银行业新业务格局的形成。首先,智能重塑银行业务流程,创建分布式管理的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构建银行的区块链网络架构,植入标准化的数字智能合约和自动化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程序,加强银行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与用户的数字化互动,为银行用户提供基于价格动态调整、产品按需分配、服务及时响应和资源精确匹配的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其次,加强对区块链的跟踪研究,探索更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应用场景。积极关注区块链技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建立自己的“银行―区块链”研究实验室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专业化、长期化的分工研究,通过推进小规模试验项目强化技术储备,挖掘对区块链技术的掌握深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最后,重视区块链技术的银行应用,应做到理性关注、积极应对。区块链技术虽具备各种优势,但发展至今,由于技术成熟度还不高,仍然处于技术的探索与论证期。银行界的“区块链热”需要逐渐转向理性与平稳。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银行构建。未来银行业竞争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及基于数据的客户服务将成为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金融科技理念的不断深入,银行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获得的数据正在稳步增加。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银行业务流程数据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全场景的服务,促使银行金融服务向数据信息化及个人定制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创造性地合并银行内外部数据,搭建银行大数据处理中心。以内部信息技术系统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各业务单位的客户关系信息,将各类渠道所有交易中的客户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打破传统数据边界,综合利用大量的社会化数据。随着芝麻信用分等外部信用评级的崛起,银行更应积极建立与网络媒体的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整合现代化客户交流渠道,增强与客户的互动联系,以全面的数据分析弥补银行传统数据库单一、程序化的缺点。另一方面,基于客户需求与客户体验,提高银行经营的大数据决策效率。银行在充分掌握客户全方位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客户的行为偏好,勾勒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曲线,洞悉客户在金融产品、信贷、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投资策略模型,为客户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产品推介。例如,根据微博中客户的情绪判断客户对银行产品的满意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升级;根据客户手机定位信息判断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实时推送促销信息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化银行构建。新形势下,以新增分支机构数量来衡量银行业绩的标准早已成为过去,银行网点服务重点逐渐由核算主导型向客户体验主导型转变。商业银行应集中行内资源,投入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从银行商业模式、基础设备、业务流程等多维度进行设计重构,构建适应客户需求实时变化的“智慧化银行”。第一,推动银行服务的弱网点化,实现实体网点的智能升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银行网点面对面交易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所取代。第二,推行智能设备,完善智慧银行建设的技术支撑。智慧银行的核心就是智能化技术与设备的全面应用,应用新型智能化自助设备改造服务流程以提高网点综合服务水平,构建更多的场景化服务形态。第三,多方合作,积极布局智能投顾领域。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是突破银行中介职能局限的重要领域。银行应通过采取自主开发、收购投顾公司以及相互合作三种模式积极进军智能投顾市场,通过对客户大量数据的分析,为其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改善人机交互模式,快速积累用户。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改变着金融业态的布局状况,而金融科技不仅仅是金融与科技的相加,更是一个带有强烈时代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金融新生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这种变化,结合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创新才能保持发展与风控等最优的生存与增长。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知识图谱;专利地图;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科技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20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105-06

〔abstract〕thispaperpresentedamethod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vesituationanalysisbasedonknowledgemappingandpatentmap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evanceofscienceandtechnology,whichusingacademicpapersandpatentsinformationtogether.thestatusandtrends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oncouldbedisclosedanddescribedfromthreeaspects,Sci.&petitiveenvironment,Sci.&tech.innovationenvironment,competitiveorganizationsandpersons,throughusingknowledgemappingandpatentmaptorevealtheanalysisresultsvisuallyfromdifferentviews.itcouldassistandguidetheSci.&tech.innovationactivityeffectively.atthesametime,themethodofSci.&petitivesituationanalysiswasdemonstratedtobepracticalbytheexampleofSci.&tech.domainoftensionLegplatform(tLp).

〔Keywords〕knowledgemapping;patentmap;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vesituationanalysi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党的十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十分有必要对当前的科技竞争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否则科技创新活动就可能遭遇失败或者走弯路。现今,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这就越发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的分析,正确把握科技竞争的客观现状,有效协助、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研究思路

科技竞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本文所指科技竞争主要是从竞争态势的角度来看待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这种理解既不同于技术竞争,也不同于科技竞争力:技术竞争仅指技术层面,并不包含科学研究方面;科技竞争力重在对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

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相关研究也较多。本文主要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研究。这主要是考虑到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发展演变日益加快,特别是在高新科技领域,产品的开发、产业的发展不再只依赖于相关技术的研发,同样取决于相关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进展。因此,结合利用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科技竞争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迎合了当下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科学知识一般包含在图书和学术论文当中,技术知识一般包含在专利文献当中。因此,了解某一领域的科技状况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该领域的图书、学术论文、专利等文献来实现。具体到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时,一般主要从学术论文和专利两方面,获取相关科技文献并进行分析,以达到掌握科技竞争状况的目的。

目前,结合利用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方面的研究尚较少。卞志昕(2009)提出在专利地图的基础上增加学术论文相关信息,制作出技术情报地图[1];该研究的目标仍限于技术情报层面。陈韫春(2010)提出基于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视角,分析我国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该研究仅进行理论层面探讨,并未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或实践。陶蕊等(2013)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进行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3];该研究仅针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比较的角度也仅限研发实力、研发机构两方面。余敏杰等(2014)将论文引文分析与专利分析相结合,分析微结构光纤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态势[4];该研究以专利信息分析为主,对于论文信息仅进行引文分析。王曼娜等(2014)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了解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5];该研究重在通过论文和专利信息来了解有关研究进展。

目前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没有充分挖掘学术论文或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结合分析的角度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并未针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专门的研究。针对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重点针对科技竞争态势,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实现较深入全面掌握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的目标。

12研究框架与方法

当前,最为有效的信息分析方式是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可视化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和展示。对学术论文所包含的科学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科学知识图谱[6],对专利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专利地图[7]。但无论是知识图谱还是专利地图,其本质均是采用可视化方法对科技信息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从静态理解是指形象化表示后的有关科技信息的各种图形表格、分布图等,从动态理解是一种分析并形象化揭示科技信息的综合性方法。

本文结合利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将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分析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全面分析的目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即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

由图1可见,对于科技竞争态势的把握,主要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进行分析揭露。

(1)科技竞争环境分析。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时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科技发展的趋势,需要结合科学研究趋势图和技术研发趋势图来进行,或将两者合二为一。空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分析科技研发的主要区域及其水平,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地域分布图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来进行。

(2)科技创新环境分析。当前科技竞争的核心体现在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环境已成为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学术论文和专利分别属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成果,因而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热点图和技术研发重点及趋势图,来进行知识创新热点和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从而实现对科技创新环境的掌握。

(3)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通常依靠机构(组织)的力量来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因此,掌握科技竞争水平较高的机构和人才队伍情况,也是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竞争机构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机构,需要结合科学研究机构实力图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来进行。竞争人才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团队,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团队实力图和技术研发团队实力图来进行。

2实证――以张力腿平台(tLp)为例

张力腿平台(tLp)是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从近海向深海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平台,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是一种垂直系泊,通过数条张力腿与海底的顺应式平台相接[8-9]。

在科技文献数据的采集和获取方面,学术论文数据采集自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这主要是考虑到Scopus的数据较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webofScience数据更为全面;专利数据则是采自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该数据库专利数据较全面、规范。在以上两个数据库中分别检索、获取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共计获得学术论文1673篇、专利399件;由于以上数据的检索时间为2015年初,而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的公开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仍有部分2014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开,所以2014年的数据量会比实际的偏少一点。

采用本文上节所述研究框架和方法,绘制相应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张力腿平台的(国际)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及制图的工具包括Bibexcel[10]、pajek[11]、VoSviewer[12]等。

21tLp科技竞争环境分析

211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历年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制作其科技研发趋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技发展趋势:理论研究(论文)比技术开发(专利)早五六年,且活跃程度要高不少,反映出张力腿平台尚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其应用不是很广泛、深入,但也说明其进一步研发的空间还很大;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趋势大体上一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出现过一次科技研发的高潮期,之后开始跌荡式下降,在2001年左右陷入相对低谷期;自2002年左右科技研发活动又开始缓慢地反弹,直到近三四年,才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至今;目前,张力腿平台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均处在新的快速发展期。

212科技研发地域分布分析

统计各国家/地区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3和图4可见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在张力腿平台方面的科技研发实力和水平:美国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技术开发方面,均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技术开发方面优势更加的显著;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中国和挪威的科技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挪威在理论研究方面稍强于中国,而中国则在技术开发方面稍强于挪威;其他具有一定科技研发实力的国家有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22tLp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221知识创新热点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制作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即科学研究热点图。

从图5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热点主要有4个方面:(1)基于平台的石油开采技术,主要集中在海底取油立管及结构设计等方面;(2)系索系统研究,主要进行计算模拟、动态分析等;(3)平台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主要考虑涡流和风力影响、疲劳性能和可靠性等;(4)平台的动力响应分析,主要运用水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方法。

222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专利技术分类(ipC)情况,专利量较多的ipC类别即张力腿平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重点;

从图6可见,在近十年间(2005-2014年),关于张力腿平台的技术创新活动(B63B35/44)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在近几年;在平台的海上停泊方法上,对于锚泊技术(B63B21/50)的研发较多,尤其近几年发展迅速,而对于系泊技术(B63B21/00)的研发则在近几年急剧下降;在平台设计和修建方法(e02B17/00)的研究上,近十年基本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波动不大;在海底取油立管的设计(e21B17/01)上,技术研发波动性较大,曾在2007年和2012年左右出现研发高峰,其它时间内基本呈下降趋势。

23tLp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

231科技研发机构分析

分别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发文机构和专利申请人情况,选择发文量或专利申请量较多的机构(组织),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如图7和图8所示,这些机构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机构。

从图7可见,在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面,国际上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是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aandmUniversity),其次是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DutchShell)、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及挪威科技大学(norgesteknisk-naturvitenskapeligeUniversitet)。其他科学研究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和马德拉斯校区(indianinstituteoftechnology,Delhi/madras)、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aSa)等。

从图8可见,在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方面,国际上研发实力最强的机构是壳牌石油公司(SHeLLoiLCo),其次是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oCoinC)和美国海马装备有限公司(SeaHoRSeeQUipCoRp),其他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埃克森美孚(eXXonpRoDnReSCo)、深水海洋科技有限公司(DeepwateRmaRineteCHnoLoGYLLC)、维特克灰色公司(VetCoGRaYinC)等。

232科技研发团队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作者或发明人进行共现分析,并分别制作共现图谱,如图9和图10所示,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团队。

从图9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团队是一个跨国组合,主要成员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aandmUniversity)的Kim,mH.、Kim,CH.、niedzwecki,Jm.、natvig,BJ.,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的naess,a.,挪威Statoil公司的teigen,pS等人。其次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oftexasataustin)的研究团队,主要包括Kim,SB.、powers,eJ.、Fischer,FJ.、Hong,JY等人。其他较大的研究团队包括以Chandrasekaran,S(论文发文量最多)为核心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instituteoftechnology)团队,以Kareem,a为核心的美国圣母玛利亚大学(Univ.ofnotreDame)团队等。

从图10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团队,是由独立发明人LeVeRetteSJ(专利发明最多)、RiJKenoR、KiBBeeSe,以及壳牌石油公司的HUeteDa和KippRm等人组成。其次是以aLLenDw、HenninGDL、mCmiLLanDw为核心的壳牌石油公司团队。其他较大的研发团队还包括韩国ReSinStinDSCi&teCHnoLoGY团队等。

3结语

本文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为导向,以全面深刻把握科技竞争态势为目标,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通过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设计研究出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多个不同角度和纬度的分析,采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分析结果的可视化揭示,最终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对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进行揭示和描述。同时,以张力腿平台(tLp)科技领域为例,实证了所设计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由于本文所做的研究是一种方法及应用的探讨,在短时间内总结出来难免有所疏忽,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仍值得商榷。同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如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与技术开发(专利)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问题等。这些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卞志昕.技术情报地图――专利地图与学术情报的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11-113,124.

[2]陈韫春.基于论文和专利的我国科研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0):14-15,19.

[3]陶蕊,武思宏,闫冬.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的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3,35(2):298-302.

[4]余敏杰,丁楠.基于论文和专利的光纤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20(4):66-70.

[5]王曼娜,陈晨,陈晓芬,等.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成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四川大学,2014:1167-1174.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7]王兴旺,孙济庆.国内外专利地图技术应用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26(8):113-115,119.

[8]马延德.海洋工程装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eB].http:∥/gzdt/att/att/site1/20110916/001e3741a2cc0fdd4fd101.pdf,2015-03-23.

[10]ollepersson.Bibexcel[Cp/oL].http:∥www8.umu.se/inforsk/Bibexcel,2015-03-23.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3

具体而言,“趋势维C片”有两大主要特色:第一,安全存储,提供了应用技术的创新,可在U盘写入计算机时自动扫描U盘中的内容,保证写入的文件信息安全清洁。第二,安全分享,提出了应用概念的创新。“趋势维C片”不仅为购买者提供了安全防护,还让购买者的同事与朋友可分享安全,并为过去枯燥乏味的it应用增添了时尚元素。

正因为采用这样全新的硬件方式,在新产品的销售中,趋势科技也采取了与传统的消费类软件分销完全不同的渠道,采取与硬件厂商合作,通过数码、时尚的渠道销售这款产品。目前,趋势科技与清华紫光签署协议,清华紫光成为“趋势维C片”在中国的总,通过紫光的消费类硬件渠道进行销售,这是趋势科技的产品首次通过硬件渠道销售,消费者可以在任何购买电脑、数码相机、存储产品、软件的卖场中方便地购买“趋势维C片”。这是趋势科技的另一项重要创新。

据趋势科技相关人员透露,目前,“维C片”是趋势科技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但趋势科技不排除在市场成熟后,将这一产品扩展到国外。(胡英)

市场参考价:199元(256m)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4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指依托独占性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在资源禀赋地区聚集,通过深度专业化分工,形成完整价值链条、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由于采掘性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那些以自然资源开采业为主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可供开采的资源不断减少,支柱产业萎缩,甚至资源枯竭的局面。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当前资源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仍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现代资源型产业发展却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主要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在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文献都强调了创新网络和公司的潜在于本地经营环境的特点,在塑造他们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英国、德国和爱尔兰的工厂投资在R&D、技术转移及创新网络的广度和创新上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不支持的论点,即在英国、爱尔兰和德国的公司或工厂更强烈的外部链接(协作网络或技术转让)开发更多的创新力度。然而,尽管企业间的联系也没有影响植物的创新活动在商业上的成功,集团内公司间的链接是很重要的。我们还发现R&D、技术转移和网络的投入是替代而不是补充。在创新过程中,有这样的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效率与系统的部门和区域的影响。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网络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东亚尤其是日本的成功和北意大利工业区的创新能力,以及硅谷相对于128公路地区的成功,都充分说明了创新网络的力量。事实上,随着竞争条件的变化,在全球市场上,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需要广泛的专业能力,甚至那些大型企业也无法单独行事,因而企业内外网络是成功创新的基础。资源型产业集群也应该意识到创新的位置已经从企业转向网络。

二、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重要意义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决定性因素由传统的资源、资本向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变,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System)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中国发展实际,适时作出了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本世纪以来,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富集省区,内蒙古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要产业结构的GDp增长率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各地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寻求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第一,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有利于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创新性要素。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性要素的培育。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经济社会逐渐步入发展瓶颈阶段,需要有创新性要素的支撑来突破发展瓶颈,所以要尽快建设完善内蒙古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二,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有利于促进各盟市分离要素的有机串接。长期以来,内蒙古各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各自独有的资源要素上,相对孤立地进行,各盟市之间的交汇、融合度极低,进而引致自治区整体创新程度极低。因此,急需通过建设完善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来促进各盟市将分离要素有机的连接起来,以推动内蒙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有利于支撑自治区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升级。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矿产资源型产业快速扩张的基础上。但是这种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环生态为代价,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使矿产资源型产业自身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比较严重的发展问题。所以以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为平台,通过培育创新要素和连接各盟市要素,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经济发展基础

(一)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宏观经济基础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宏观经济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的上升,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创造了经济基础条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增速从2002年至2009年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2008―2009年,内蒙古宏观经济竞争力指标组在全国的排位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从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变化比较看,2009年内蒙古处于全国第13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居中偏上;与2008年相比,排位上升了1位。从具体指标及变化趋势看,经济实力竞争力处于上游区,排名第7位,经济结构竞争力处于中下游区,排名第20位,经济外向度竞争力处于下游区,排名第24位。经济实力竞争力和经济外向度竞争力均处于上升趋势,经济结构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产业基础

内蒙古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服务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08――2009年,内蒙古产业经济竞争力指标组在全国的排位及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从产业经济竞争力综合排位的变化比较看,2009年内蒙古处于全国第6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与2008年相比,排位下降了2位。从具体指标所处区位及变化趋势看,农业竞争力处于中游区,工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处于上游区。农业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工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三)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围绕资源、环境和人力资源等,综合测评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处于全国强势地位,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营造了可持续发展基础环境。2008―2009年,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标组在全国的排位及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综合排位的变化比较看,2009年内蒙古处于全国第1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强势地位;与2008年相比,排位保持不变。从具体指标所处区位及变化趋势看,资源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环境竞争力处于中游区,人力资源竞争力处于中游区。环境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资源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排位没有发生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四)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知识创造基础

内蒙古在科技、教育、文化等知识经济竞争力方面尽管处于全国劣势地位,但这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提供了后发创新空间。2008―2009年,内蒙古知识经济竞争力指标组在全国的排位及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从知识经济竞争力综合排位的变化比较看,2009年内蒙古处于全国第23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劣势地位;与2008年相比,排位上升了4位。从具体指标所处区位及变化趋势看,文化竞争力处于中游区,科技竞争力和教育竞争力均处于下游区。科技竞争力和教育竞争力均呈上升趋势,文化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五)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发展环境基础

基于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内蒙古发展环境竞争力综合排名提升到全国前3甲,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基础。2008-2009年,内蒙古发展环境竞争力指标组在全国的排位及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从发展环境竞争力综合排位的变化看,2009年内蒙古处于全国第3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强势地位;与2008年相比,排位上升了3位。从具体指标所处区位及变化趋势看,基础设施竞争力和软环境竞争力均处于上游区。基础设施竞争力和软环境竞争力均处于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四、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实现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实施“三大战略”,夯实创新型内蒙古建设基础

一是知识产权创造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执法力度,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高技术手段,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二是科技名牌培育战略。加快名牌培育进程,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三是技术标准推进战略。把形成自主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内容,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突破技术壁垒,建立强大的技术标准联盟。

(二)发挥“三大高地”的创新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创新型人才聚集高地:集聚创新能力丰富的人才资源,将“人才流出区”转变为“人才流入区”。结合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留住、培养创新型管理、领军和拔尖人才,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成果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二是创新型企业带动高地: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调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创新型企业带动自治区各要素全面实现自主创新。三是资源型产业优势拉动高地:集聚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新技术领域产业优势,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如稀土、煤化工、乳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提升区域自创新能力,重点实现“四个突破”

一要以实施若干重大创新专项和攻克共性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努力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技术瓶颈;二要以高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民营企业为突破,增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三要以建设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为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四要以发展新兴的高端产业为突破,掌握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

(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四项推进行动”

一要强化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进行动,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应用和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二要民生科技推进行动,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大范围惠及百姓;三要实施创新型城市推进行动,以试点带动全区全面进行创新型行列;四要加强技术跨越推进行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在产业化规模、组织形式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

(五)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资源型产业创新网络支撑下区域创新体系

一要将产学研各类机构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互为有效补充并密切互动;二要把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三要建立一批部级的研发机构,引导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联盟;四要积极打造推动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对外合作平台、风险投资平台、孵化平台等,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载体;五是优化科技生产力区域布局,推动“136”工程向深度发展,打造国内外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形成贯穿全区的优势集中区;六是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能源与环保等重点技术领域,抓好863、973重大项目,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6.24.232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也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视,不断更新发展贸易手段及策略,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市场变化。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逐渐呈现出了规范化、多元化等趋势,各国还需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以推动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1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提升各国经济效益。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其国际地位稳固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国际经济的发展使其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对各国提出了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使其能够融入到全球多元经济发展体系中,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升各国经济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实现国际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促进各国企业发展。各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保证能够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便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使企业潜力得到充分激发,积极运用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基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有助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设备。[1]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各国必须不断促进加大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并利用国际贸易手段,引入国际上的优秀科学技术,以完善本国科学技术体系,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同时推动了本国和国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巨大,对各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良好掌控当前形势,以保证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2.1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国企业国际竞争意识不断提升,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积极提升自身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为了拓展经营发展空间,也开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这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愈发多元化。互联网本身具有全球性的特性,在其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和贸易变得更加便捷,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以提升。而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之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必然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

2.2自由化发展趋势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国际市场愈发复杂,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资源技术的流通愈发自由,贸易主体和贸易对象持续增加,且已经覆盖到了世界各个地区。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对象,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的货物贸易,而是扩展到了服务、技术、投资等多个方面,贸易主体也涉及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并还在继续增加。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自由化趋势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问题也越突显,各国开始运用贸易壁垒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因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尤为关注贸易摩擦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应对,避免阻碍自身经济发展。

2.3科技化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3]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入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发展规律,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关系及发展战略,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科学、健康。因而,科技化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2.4规范化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4]这些原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各国之间交易的行为的规范合理,符合人类道德水准和正常发展规律,注重相关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例如国际新能源领域,在最初发展阶段,相关企业遍布各国,最小的企业都能够达到年产100兆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张,未能建立相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准则,导致产能过剩,国际纠纷频频发生,甚至一些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采取反倾销策略,严重限制了国际新能源领域的进步,并阻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目前针对这一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些标准贸易规则,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也必然会朝着规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2.5高速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呈现了高速化趋势,增长势头迅速。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使各国提高了对本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并在相互交流合作的同时,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而在这种竞争的刺激下,各国将会更加积极地采取各种贸易手段,企业竞争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国之间比拼的势头日益强劲,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继续以高速化发展趋势继续发展。

2.6区域合作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区域合作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贸易大国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开始推行区域贸易,通过区域合作的战略方针,联合区域内各国共同发展经济。而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也给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局面。例如各区域成员国开始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区域贸易上、国际市场竞争从国家之间逐渐转向各区域之间、区域经济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等。随着各国对区域贸易的愈发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会进一步朝着区域合作化趋势发展。

2.7知识化发展趋势

在各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形势下,知识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结构也更加高级,并呈现出了知识化的发展趋势。且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各国服务业也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渐渐超过运输业、旅游业在市场中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

2.8中国成为新生力量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虽然依旧呈现以美、欧、日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但是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并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一股新生的力量。在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发达国家占据的市场贸易出口与服务份额较大,并获取了其中绝大部分的利益,还试图通过区域贸易合作等形式控制国际贸易秩序。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所占国际贸易总量份额持续增长,也使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逐渐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3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下的应对策略

3.1吸引高素质人才

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上也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依靠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因而,在新形势下,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加强对本国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强、风险防范意识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实现国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便更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

3.2加强知识技术的输入与输出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科技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加强对自身知识技术的输入和输出,积极获取国际上的前沿成熟技术,优化自身技术体系,并加强对自主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大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维护自身利益,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同时,通过知识技术的输出,获取经济利益,帮助一些联盟国家发展,加强双方合作,实现共赢,并最终达到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目的。

3.3积极主动应对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逃避的,国家和企业都应采取积极地态度予以应对。在其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家应主动出击,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主动参与贸易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争取国际发言权,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创新管理制度和模式,打造国际化品牌,建立与国际步伐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以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同时,加强跨领域合作,对各领域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谷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跨领域合作,最终从单纯的搜索引擎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

4结论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逐渐呈现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科技化,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应对,吸引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引入前沿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知识等,促进知识技术的输出和输入,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标准准则的建立,在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云.浅谈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2015(4):87-88.

[2]崔红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5(14):58-59.

[3]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20):33-34.

[4]袁士新.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时代金融,2013(6):274-275.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6

>>全球无人机产业:现状与趋势无人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无人机产业的喜与忧无人机现状初探军用无人机现状及发展趋势大疆统治全球消费无人机市场,难有公司与之匹敌“无人机巨龙”:外媒评述中国军用无人机现状与发展民用无人机产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浅析无人机载武器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小型无人机结构与控制“影子”无人机引领战术无人机多情报能力趋势反无人机技术与产品发展现状无人机该如何监管欧美及中国无人机监管规则变化与趋势无人机应用的广度与深度[4]警用无人机军用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无人机快递是趋势还是噱头?浅析军用无人机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引领无人机应用新趋势国外反无人机技术发展现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5-05-06

图520个入围企业的国家分布情况(单位:个数)

资料来源:白伦.全球无人机企业榜[J].互联网周刊,2015(7):52-54.

按技术特征,民用无人飞行器可分为固定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扑翼式微型无人机等六类。对于专业级民用无人机,其关键技术与军用无人机基本相同。而民用无人机的关键技术演进大体方向在于:(1)环境感知与防撞技术。由于民用无人机飞行高度一般较低(山区与城市),要避免撞山、撞高层建筑和其他飞行物,必须有灵敏的感知能力与感知激动能力。(2)新能源与续航技术。目前多旋翼无人机已经做到可空中悬停、垂直起降,价格仅几万元甚至最低时仅4000元左右,性价比较高。未来多旋翼民用消m级无人机需提高稳定性、续航能力和装载能力,在能源动力技术上考虑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使其边飞行边充电。

二、国外无人机产业的成功之道

国外无人机产业的成功主要在于起步早、实践推动、技术支撑和政府重视等。首先,产业起步早。作为军民两用前沿装备,欧美国家较早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另外,由于工业化起步早,其上游产业发展领先,推动了无人机的研发与制造。其次,社会实践的推动。近年来,随着军事变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无人机在打击恐怖主义、进行维和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战需求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国外许多知名企业(如Facebook、Google)纷纷收购无人机企业,从而拓展了民用无人机市场。再次,技术力量的支撑。全球人才聚集(美国的硅谷、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区、英国的伦敦东部等)、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强大创新能力,为无人机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政府重视。一方面,欧美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将无人机列入其重点发展产业,在无人机研发方面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无人机研发、生产和回收等标准以促进产业发展,如美国的《火箭和靶机降落伞回收系统设计通用设计要求》、《动力推进的空中靶机设计与制造通用规范》等。

三、我国无人机产业基地:深圳的成功经验

中国无人机产业,在军事领域仅是个后起之秀,但在民用领域,却是不折不扣的领军者。在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中,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更是独领,一举夺得近70%的市场份额;在美国市场也占据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达47%,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竞争对手。从国内民用无人机产业来看,深圳无疑是最为成功的。目前,作为全国无人机研发和生产最大基地,深圳市已经聚集了几十家研发和生产机构,诞生了大疆、一电等知名企业。

“大疆”于2006年成立于深圳高新科技园区(虚拟大学园),成立之初只有3个人。目前“大疆”在北京、香港、美国、德国、荷兰、日本均设有分公司,聘请大量国外优秀的研发人才,全球员工超过3000人。经过9年的发展,“大疆”目前已以30亿元的年营业额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无人机制造商,其市值估价达80亿美元。“大疆”始终专注于产品开与创新,带着对世界一流无人机产品的追求,于2012年推出的世界首款航拍一体机“大疆精灵phantom1”,将无人机由专业市场拓宽至大众消费市场。目前,大疆已开发“禅思”、“如影”、“筋斗云”、“悟”、“精灵”等系列产品。“大疆”将无人机复杂的使用程序简化为容易使用的消费级产品,创造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进军美国抢占高端市场、立足平民潜入日常生活、构建壁垒寻求技术突破将是“大疆”未来发展三大战略。

只有在深圳市才会有“大疆”。在没有国家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和专门资源的情况下,深圳市的无人机产业为何发展得这么快?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政策优势。政府有明确的产业政策。2013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其中302处提到无人机。该规划将无人机列为发展重点,提出“无人机腾飞工程”,重点支持建设无人机产业基地。其次,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珠三角”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深圳市特有的创新环境,使得无人机产业化链快速形成。最后,人才技术优势。深圳市人才聚集,引进国内外和香港地区的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虚拟大学园,构建产学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四、结论

目前,国内民用无人机产业已呈现以深圳市领头,各地(北京、广州、西安、武汉等市)你追我赶的景象。要发展好无人机产业,企业和政府双方必须有科学的定位。一方面,企业必须和科研机构合作,走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各大知名的无人机企业无不依托于高校与研究机构,无不坐落于知名的科技园区内。企业必须十分重视产品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政府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外,规划保障非常重要。对于我国而言,政府需要尽快出台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与法规。尽快建立行业及政府主导的适航技术标准、适航认证管理和飞行管制法规等。

参考文献:

[1]黄爱凤,邓克绪.民用无人C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C].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长三角经济转型发

展分论坛论文集,2013:24-30.

[2]郑波,杨文仙.全球无人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8):8-11.

[3]郑波,郭艳红,杨少鲜.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8):12-14.

[4]张兴军.拥抱智能纪元[J].中国经济信息,2015,(11):22-25.

[5]陈淑桦.无人机产业:千亿新蓝海[J].决策,2015,(6):66-67.

[6]唐士辉.虚拟大学园:深圳创新引擎[J].宁波经济(财经观点),2015,(4):16.

[7]郑波,马志伟,李其飞.我国无人机产业未来发展战略思考[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8):15-16.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发展趋势参考和借鉴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72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1.现代人才观导引的教育理念革新化趋势。

2.岗位定位对应的培养多层次化趋势。

3.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技能化趋势。

4.物流人才知识体系创新化趋势。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各个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不分层次,定位模糊,目标游移,课程随意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物流教育模式与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市场需要的适用性、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与高校现有物流人才培养供给模式之间的矛盾已严重影响了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瞻望物流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研习国外及港台物流教育经验,为我国的物流教育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市场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来看,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和认识这些趋势,对于改革我们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总括起来看,这些趋势包括:

(一)现代人才观导引的教育理念革新化趋势

传统的人才观将人才的能力局限于认知、操作等少数几项能力。根据现代人才观,人才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物流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物流人才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未来的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岗位定位对应的培养多层次化趋势

物流既是一个行业,同时作为一个职业岗位――物流又存在于众多不同的行业之中,而每一个行业中又客观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物流工作岗位。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就各有不同。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界要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技能化趋势

物流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如果只掌握物流理论,不熟悉物流工作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人才。在物流人才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物流教学内容的实用化、综合化。这就要求物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既重基础,又重实用,实现物流人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四)物流人才知识体系创新化趋势

物流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经济和现代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因为物流工作者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节约生产经营的成本,使同样成本的资源比过去带来更多的有效产出和利润。也就是说,物流知识的创新、扩散和运用带来的更高的生产力,是“第三利润”得以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物流知识创新化趋势要求物流教育界加强对科技型和知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其中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与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流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工业工程系开设的课程包括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

国外物流纵深研究领域包括:配送战略与规划、配送与运输管理、仓储与物资处理系统、信息技术与物流、物流系统设计、自动仓库设计、供应链管理、在线车辆调度的算法,智能交通系统与多式联运,港口的网络模型联系和市场分配,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除了在高等院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外,发达国家各种非正规的培训也非常普遍。物流行业协会和高校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既涉及整个物流流程,又各具专业针对性,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所需课程。同时,欧美日等国都建立了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德国的学生则是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接受培训,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高等教育的秘密武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物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我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物流教育与内地相比起步也属较早。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开设了物流相关课程。由于香港各大学开设与物流相关课程均与运输(航运)相关,香港理工大学设有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开设了运输物流管理。台湾地区的成功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专业,新竹交通设有交通运输研究所和运输科技与管理系。

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物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刘联辉,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柳和玲,物流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3]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8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其涉及面非常广,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等方面被囊括其中。在现代社会中,软件被应用于生活与工作中。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美团这一手机应用进行订餐、购票等;在需要用车的时候可以打开滴滴打车软件寻找快车。更普遍的例子莫过于淘宝和支付宝了。这两大手机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购物不再局限于实体店,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淘宝,挑选自己想要的的东西。支付宝的随时支付特点也方便了大众。当我们出门时忘记带现金也不用感到担心,支付宝也可以完成支付任务。可以说,软件被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在生产和工作中,软件的影子也随时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都引用了信息技术的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2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软件工程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其发展趋势和前景影响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结合国内外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程度及社会发展需求,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为全球化、外向化、分块化。

2.1全球化趋势

经济发展正在全球化,政治治理也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也无法逃离全球化的漩涡。就目前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而言,国外的技术更为成熟。因此,我国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加强与国外成功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输入输出。故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特点会更加突出。而全球化的趋势之于我国信息产业是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合作交流,我国企业能够学习到其中优秀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以及优秀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的企业文化和氛围。但同时,也会存在诸如核心技术的保护等问题。因此,我国企业面临机遇,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2.2外向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必然也会表现为外向化。此趋势在软件开发方面会更加凸显。在现下的中国,小米已经开放了其软件开发的平台,让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因此,外向化的趋势可以帮助软件工程公司开发出更多新鲜有趣、能够更好地便利人们生活的软件,提高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同时,在不断扩大外向趋势的同时,软件工程发开人员也能更容易地发现目前正在运行的软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而采用更为便捷的方式对其进行修复和修改。由此看来,外向化的趋势还能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

2.3分块化趋势

软件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其涉及面非常广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软件工程行业必然会进行分块专攻。伴随着全球化和外向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行业内竞争、国际竞争日趋紧张,软件工程开发公司的形势更为严峻。在竞争如此强烈的市场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公司的价值,这是未来每个公司的管理层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也为了能够在某一个方面能有自身独特的成就,软件工程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分块化。通过分块,各公司能够做到“术业有专攻”,进而更加能够集中力量突破本领域的难题。定位的准度和精度越高,越有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

3有效推动软件工程发展趋势的举措

3.1转变管理观念和模式

迎合软件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为公司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需要公司的管理层首先转变管理理念。管理层需要转变过去只为追求公司利益而忽略员工创新发展的管理理念。国内软件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应当向国外成功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那种鼓励员工创新发展、提出自己想法,让他们实现自己想法的公司文化氛围和企业环境。在这之后,管理层应当敢于对目前的管理模式作出改变,营造一种有利于员工创新发展的管理氛围,进而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条件。

3.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开发人员队伍

要有效地进行软件开发工作,必须有人才支撑。因此,软件工程技术开发类公司应当注重在平时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开发人员队伍。通过这批人才队伍,带动全公司进行创新工作,为软件工程技术开发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思想,从而为公司在市场上占领一定份额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会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环境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就像我国“先富带后富”一样,有一个影响作用,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每一个员工,让公司上下都洋溢着创新的气氛。同时,在这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带领下,我国相关企业在进行对外交流合作的时候也更能达到目的和效果。综上,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公司员工个人的素质提高。

作者:郑宇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胥鹏程.浅析软件工程技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发展[J].西部皮革,2017(06):1.

[2]曹金俐.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6):59.

[3]任洪君.高可信软件工程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4):53.

[4]李攀.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中的逻辑运用[J].科技传播,2017(04):35-36.

[5]吴宇.基于新时期下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的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7(04):114.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9

活动同期举行了“国家纺织新材料纱线产品开发基地”暨“纺织面料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纺织新材料产品创新中心”授牌仪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台儿庄区领导、联润领导以及企业参会代表共百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授牌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基于企业需求,对行业宏观经济形势、流行趋势与产品开发方向进行了分析;对纺织前沿技术进步与企业开发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并对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活动共吸引了近150位高层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及技术人员参加。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在致辞中表示,基地成员日活动致力于传导围绕“科技与时尚”的前沿信息,为广大基地企业的产品开发工作持续发力。

“真正的商业洞察力是源于创新对于市场和人性的判断。希望企业基于雄厚的科技积累和蓬勃的创新动力,有效地将技术和创新进行结合,抓住市场需求痛点,推进实现真正的纺织产品开发强国之梦。”李斌红表示。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启升对联润的经营理念、发展状况、主要产品及未来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表示未来将深入与行业平台和基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链共赢。

天竹联盟常务副会长、吉林化纤集团副总经理岳福升对联润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发展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并表示未来将与联润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将新产品开发工作扎实落地,通过携手合作,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将优质产品遍及到千家万户。

解读发展规划指引企业方向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产业发展部主任、《纺织导报》主编董奎勇对《中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展望》进行了深入解读。

他首先介绍了“十二五”以来纺织行业最主要的变化,之后对“十三五”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对于纺织工业的“十三五”规划工作来说,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的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重要原则,必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作为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主线和导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分析师陈小倩就《2016年一季度中国纺织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讲解。2016年以来,面对依旧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国纺织行业坚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态势基本保持平稳,产销、效益等主要指标实现增长,出口降幅呈现收窄趋势,总体实现平稳开局。

加强面料开发做好优质纱线

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纺化工程系主任蔡再生对功能性纺织品的产品开发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先对功能性纺织产品的开发要素和开发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仿真丝纤维、超细纤维、异形纤维等高感性纤维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作了详细解读,最后对功能性纺织产品的功能整理进行了解析。“未来纺织产品的流行趋势将是融合科技、回归自然、多性能的面料。”他说。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科技信息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宝建对2017S/SSpineXpo纱线产品流行趋势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根据2017S/SSpineXpotm五大主题――间隔白色系、糖果传奇、古巴&海洋、织锦、武士艺术,分别从色彩、灵感源、织物呈现效果、风格演变以及使用的关键纱线等方面,对2017S/S纱线产品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就2017S/SSpineXpotm四大专区――继续创新、活力生活、自然工房、红粉当道的应用进行了讲解。

活动期间,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瑞雪,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纺织高级技师(副高级工程师)钟军,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振峰分别对色纺纱产品的应用性开发、普适性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及其应用、差异化纱线的新趋势、新型纤维流行趋势及应用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分析。

同时,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开发事业部项目专员、《纺织导报》编辑陈佳进行了《推广卓越能效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题分享。

在成员日活动现场,联润设立了展示专区,对企业的优质纱线、面料和成衣产品进行了展示,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驻足观看,询问交流。本次展示不仅使参会者对联润的产品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众多企业对差异化纱线的浓厚兴趣。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10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林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林业需要有稳步、快速地发展。而林业科技水平在林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林业科技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相关措施来促进林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林业化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主要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为主要目标的人工林培育技术,引发人工林技术体系研究、组装、推广、应用等活动相当活跃。我国的造林树种良种选育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对很多树种进行种源研究,选出了150多个优良种源,改进了传统的育苗、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了容器育苗、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我国的林业生物技术在转基因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林木品种的研究、生物固氮和菌根技术的研究,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以及体细胞耐盐抗旱培育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均取得了有效成果。逐渐出现了一批采用基因工程和种间杂交技术培育的优良林木繁殖材料,比如毛白杨系列、南方杉木优良品系、马尾松优良品系等三倍体。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移,利用计算机将原有的静态管理发展到动态管理,使我国的林业信息技术紧随世界先进水平技术的脚步。我国通过10多年来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木材加工、人造板机械及技术装备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木材及人造板工业体系。在增加原木有效利用、提高制材加工出材率等技术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开发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我国在荒漠化防治技术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研究力度,最终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铁路—公路防沙治沙技术、黄土高原上大面积植树造林、西部沙荒、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改良与治理技术、全国沙地普查技术、绿洲防护林体系营造技术等都是我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2国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林业科技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技术性的突破。这场科技革命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森林培育、树木的遗传育种和资源的利用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全球而言,科技的进步令林业的面貌焕然一新,林业局属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优化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的效益也在大幅度提高。像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林业育种方面制定了多群体、多世代的遗传改良策略,将第二代种子园的良种普及到日常生产中,并且正在全力建立第三代或更高代种子园。北美的科学家就已经成功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成功地导入到白云杉中,并和白杨杂交,培育出了抗芽卷蛾、蝶蛾幼虫等新型品种。另外,无性繁殖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全世界已经有200多种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完整植株的木本植物,实现了优良无性系苗木生产的工厂化。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突破了林业的栽培技术,比如施肥技术、整地技术、造林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施肥,林木专用有效化肥广泛应用于人工林生产,人工林生产的水平要高出天然林生产水平的3倍多。总而言之,无性系林业是一个从育种、育苗、造林到收获、加工的一系列配套体系,从很久以前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3我国林业发展趋势

3.1林业科学的研究趋势

在林业科学领域,现阶段存在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林业对于环境建设的不可替代性,大幅度提高了林业地位,并逐渐将林业科学的研究内容向着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方向拓展。第二,林业科学逐渐向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第三,由于研究手段作为决定科研工作水平的关键,有利于科研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决定了研究手段走向精密及配套的方向。第四,将林业科学的研究目标瞄准高产、高效、稳定及可持续方向也是主要的研究趋势。

3.2林业科技推广开发趋势

在林业推广开发领域,当前主要存在五大方面的发展趋势。第一,为了使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林业逐渐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二,无论何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成为了一大发展趋势。第三,随着我国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贯彻,使得林业科技向着经济手段方向发展。第四,由于行业融合存在巨大的潜力作用,使得林业科技发展逐渐朝向多元化。

3.3国际林业科技交流合作发展趋势

在国际林业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当前的发展趋势是相当可观的。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在林业发展中展露出巨大的优势。因此,国际林业科技交流合作向着高技术领域方向发展。另外,由于林业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学科进行综合、渗透以及单一学科获得不断分化,从而使得国际间的林业科技交流显示出多学科联合方向的发展趋势。

3.4林业科技管理的未来发展

林业科技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了其在林业中的重要地位,而要想营造有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氛围,就必须与法制相结合,因此,将科技管理朝向法制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其次,对关键技术的正确选择决定了林业科技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使得林业科技管理在关键技术的选择上有了重点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最后,也是林业科技管理当今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即在科技政策上逐渐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4应对策略

4.1增加林业科技的资金支持

我国应该提起对林业科技的重视,并且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林业和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林业生产虽然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是社会效益强,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由于林业的经济效益低,企业对林业科技投资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不能引起政府机构的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市场失灵。所以,政府机构应该对林业科技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都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到林业科技的创新中来。

4.2加强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的督察

林业的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受财政资金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就长期发展来看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财政资金就长期来看对林业科技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对林业科技的扶持政策要长期坚持,而不能只是一时的资金投入,要保持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的长期督察。同时要随时检查林业科技资金投入使用状况,确保资金用到实处。长期保持对林业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跟进,考核林业科技的创新情况。要建立合理的科研指标体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技创新。

4.3为林户提供科技指导与支持

林业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国家政府机构的科研项目,要将林业科技用到实处。林业产权下放到个体户,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而无法得到科技的创新,导致林户的林业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林业科研机构要给予正确的科学技术指导,在政策上提供一定资金支持,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益和产值。

4.4扩大国有林业企业规模

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两种方式扩大规模林业企业规模。将处于林业产业较低端的企业纵向扩张,延伸其产业链,提高我国林业企业总体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增加林业生产的总体经济效益,提高国家总产值。林业行业发展欣欣向荣,为林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领域已经成熟的全产业链,可以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先例。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林业企业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扩大产业链。所谓全产业链,即是从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的类似链条的企业生产模式,企业将林业产品的所有附加值都归企业内部所有,在产品卖出时全部实现。林业应该将全产业链的概念引入,建立从森林资源初期的培育种植到最后的木材开发盈利,其中包括对原材料的加工。这个过程包括所有的林业产业链,这将对我国林业科技的创新以及企业生产效益起着重大作用。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