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十篇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十篇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5:41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1

1、精细化管理既要精细化更要效率化

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教学常规的几个基本环节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使教学过程常规化,标准化、精细化。

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评价和教研培训等八个方面的教学常规从内容到形式、从操作到评价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对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是,如果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本校的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时,如果不对《指导意见》进认真分析和把握,势必会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巨细无遗”地把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一步步细化,直到操作层面不能细化为止,甚至随意制造工作环节。这样细化的制度可能会对教师的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迫使教师忙于基本层面环节的重复、机械操作,而没有更多再创造的空间和自我管理发展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教师创新个性的发挥,不可能真正获得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效。

精细化管理强调效率,注重精细化和效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有意义,才能实施长久。我认为,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我们要科学、冷静地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一个“细”字,关注教学常规的细节规范与要求,使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做到具有操作性;同时又要突出一个“精”字,即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关注基本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做到简繁得当,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2、精细化管理既要规范化更要科学化

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精致、精深、细密,但又要力戒反对模式化、程序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有的学校不考虑学校师生和教学实际,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甚至照搬他校的管理制度。这种不切合学校实际的模式化教学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弊端。

也有的学校容易将教学精细化管理程序化,把各个教学常规环节分解为如流水线般精细的统一程序,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对象——教师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这种不关注教学规律的教学精细化管理,即使学校对教学管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感到身心疲惫,结果却可能是“事倍功半”。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规律又不缺乏教学个性风格的基本教学规范。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形成符合学校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切合学校实际,根据学校师生及教学基础特点,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探讨确定本校教学常规基本环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尊重教学本质,重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形成既务实又符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根据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抓关键,促发展,鼓励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精细化管理评价既要制度化更要人性化

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师生在有效的教学时空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县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细则》从三个部分十四个方面对教学常规的评估作了具体规定,这对各校的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但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学校把教学管理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评估而管理,根据《评估细则》逐条机械应对,这样就会导致本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评价的格式化。

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反馈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学校的教学常规评价需要制度化,只有评价制度化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性与规范性。但制度化不等于苛求教师过多的细节要求和过多的量化考核。检查评价时要就重避轻,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倾向。如果片面强调教学常规评价的过细、过实,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将会导致教师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不利于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落实。

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要在教学常规评价制度化的同时,体现人性化。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可承受度。学校教学常规评价要尽可能简单化。我县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就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管理和教学都需要兼顾,需要他们付出超过常人的时间和精力,评价简单化可减轻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学常规的一些评价指标的达标线要适当降低,尽可能做到量化与体谅相结合,精细与模糊相统一,避免造成教师对精细化管理的畏难情绪和抵触行为。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还要在强调规范、制度的同时,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绝不是仅靠制度评价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获得的,而需要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推行教学精细化管理中,教学管理者要善于通过人性化的评价,努力取得教师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

当然,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不是说没有原则的放任或回归粗放式管理。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规范与引导,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变成教师的一种行为习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2

【关键词】学校精细化管理策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55-01

一、概述

目前,有很多“基本合格”学校就是管理不精细所致。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原则及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因管理不细致而带来的多方面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同时学校精细化管理还始终是处于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在新时期,时代赋予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家长们对学校的期望。通过学校精细化管理,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涵义

“精细”就是精密细致。我国古代就有“精益求精”这个词,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从现代意义上说,“精细化管理”之说来自于大企业,其中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它对企业的最大贡献。

学校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否适用于学校呢?分析表明:精细化与人性化是辨证统一的,不存在矛盾。精细化在实施之初,多是一种规范与引导,因为“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久而久之,在约束之下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此时就会降低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彰显出了精细管理的人性化。

从近几年学校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来看,其特点就是关注细节、追求精致、重视过程,其目的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的学校“琐事”,严谨、细心、精致地做好。所谓的“精”就是要求学校在制订计划、确定目标、分解工作等多个方面突出重点,把握好方向。“细”要求学校管理要从每一个小环节着眼,覆盖每一个细节,坚持“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的教育理念。

三、农村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1.明确管理细节,树立起细节决定成效的理念

精细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精细化管理不是喊喊口号、唱唱高调、开几次会;而是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消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理;不可以搞形式主义,要从小处入手,坚持将小事做细。一是具体要求,便于操作;二是健全计划,狠抓落实;三是规范程序有据可依;四是环环相扣,一环不让;五是重点突出,抓住中心;六是奖惩分明,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副校级干部各自管理一条主线的工作。学校的每一位领导都要团结协作,积极配合,明确责任,在此基础上共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精细化管理

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对教师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每周都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重点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在教师队伍中倡导“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多开展以“无私爱心培养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2)结对子,压担子,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校的青年教师应该为自己制定出一个“三年成长计划”,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以教研组为单位,落实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充分发挥出中高级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结对子的方法,积极开展教师间的业务学习与交流,让年轻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考核。学校每年要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另外,还应该组织青年教师经验交流会,多举办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业务学习与进修,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努力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3.加强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提高教学质量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提高办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章立制。首先,创新就应该把常规做到极致,但是又不能只满足于把常规做到极致。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做到狠抓落实,由此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方面,要研究、制定出学校各项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条例,以及学生学习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开展学法研究。对于学法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指导学生科学学习,以科研促教学。通过开展学法的指导,可以深入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保持管理的条块清楚,层次分明,展现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1)在教学工作方面,要抓好教材的再学习、再研究,引领教师疏通教材,把握教材,做到深度与宽度的有机统一。以规范备课为切入点,提高集体备课水平,打造高效课堂。具体策略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突出学生特长,让学生会学习,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2)在德育工作方面,要以德育处、各班主任为工作主体,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形成德育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的机制。抓好学生的常规要求,进行分层督导、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及时排查学校、班级或年级在某时某地、某个人群中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彻底解决。班主任每个月都要开月例会,既可以强化班主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能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现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已由原来的规模扩张逐渐向质量提升方面转变,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管理。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纷纷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指将管理责任细化、具体化和明确化,旨在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精。精细化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是对现有工作精益求精的一种表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重视管理过程及质量。

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指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照教学管理的客观依据,结合相应教学目标、管理原则及方法程序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在于要求教师具备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明确工作目标及具体岗位职责,以及优化工作流程;“细”在于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并将规则系统化和细致化,以将工作、管理及流程做细;“化”在于要求整个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重在强调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数据化和信息化。

2.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转变管理观念

意识决定行动,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首先必须转变现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这样精细化管理才能顺利开展。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学校所有人员都肩负着精细化管理的责任;第二,将精细化管理与学生培养相互结合,实现学生每个阶段的精细化管理,细化并落实教学管理的各个目标,同时有意识提升整个学校的执行能力,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管理。

2.2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和标准,若执行力度不够,就算制度制定得再好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制度不复存在。因此,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首先不断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成果,以不断改善现有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其次,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管理制度措施,以优化现有管理制度,使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符。再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对教学管理创新起推动作用。最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微博、微信等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加强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学精细化管理取得新突破,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3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

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的建立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能有效、顺序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首先依据学院及二级职能部门的教学工作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各类人员的教学工作岗位职责,明确教学日常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教学培养方案、考务及认证、教学档案、教学监督、教研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目标;其次依据目标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质量标准,使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更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4构建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

为避免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盲目性,任何教学管理行为都需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各类数据找到适当的管理思路,而不是依靠经验或主观臆断。再者,精细化管理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内容较多,且需处理的事项较多,数据及信息的真实和有效直接关系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实际工作当中,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教学管理需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保证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推动教学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

2.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改善并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所以,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效率提高。首先在教学评价中引入先进的科技,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次汲取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改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学校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2]。

3.结语

精细化管理重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当中不仅可加强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度及管理精度,还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因此,平时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应重视精细化管理作用,并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以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顺利开展,并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路径研究

G647.3

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而言,精细化管理模式是理念与文化要素的p向融合,力求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人本理念是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首要内容,在精、准、细、严的基本原则导向下促进教学管理效益的最优化。作为对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有效实践,对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分析除了涉及到教学管理责任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之外,还需要从教学计划制定以及教学管理环节人手,力求在细致化与系统化管理过程中明确高校教学管理的流程和实施程序。除此之外,规则意识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做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优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

一、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一,与因材施教理念背道而驰。以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是以班级作为基本单位,教师对于课堂组织和管理仅仅是出于自身的岗位责任,教师是课堂组织的核心人物,教师的课堂组织设计完全以学校安排为导向。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特征被忽视,与此同时创造能力培养也遭遇阻碍。

第二,传统高校教学管理弊端还表现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教学内容设置显得较不合理,在高校教育统一管理的框架下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显得较为狭窄,这显然不利于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尽管素质理念的渗透在教学管理中有所体现,然而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仍旧没有脱离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束缚,文化素质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第三,从高校教学管理者方面分析,认识方面的误区显然也阻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排的过程中过分重视自身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显得极为被动,教学过程局限在课堂和教材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学生个性塑造与人格品质的培养。除此之外,管理与育人理念的分离也使得课外活动并未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学管理的育人价值被严重削弱。

二、精细化教学管理在高校的应用优势

第一,精细化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落实是推动高校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的重要动力。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容除了涉及到流程与细节的优化之外,还关系到教学管理人员自身责任的落实与目标的明确,切实做到奖惩分明。这就需要摒弃粗放性管理模式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不利影响,在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下构建积极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管理的责任与义务,突出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特征。

第二,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显著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这同时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精细化意识是高校教学管理者首要具备的素质,并以此为前提促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有效融合,这既是对管理者专业化素质的考量过程,同时也是借助数据化和信息化手段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精细化意识导向的形成是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管理手段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后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势必将产生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第三,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落实还能够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是由于教学管理本身具备一定的系统性特征,在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管理目标相互协调的过程中突出精细化管理的行动导向作用,并在教学制度的辅助下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秩序性,于双向教学管理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意识,这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都是重要的保障。

第四,岗位工作设计也是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落实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工作计划的规范性依赖于教学管理者对自身管理责任与权力义务的明确,在自身的岗位工作中加深对精细化教学管理内容的理解,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责任制度,将教学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这一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一些不能够履行自身职责的需要对其追究责任,这对于教学管理的秩序性和程序化是不可缺少的保证,同时也使得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从行动中得到体现。

三、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路径探索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落实并非强调的是对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细化处理,而是强调各管理环节和管理程序之间的有效对接,在柔性管理和制度化约束的双重作用下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明确教育工作者的岗位责任。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管理内容都应当以精细化管理作为基本原则导向,在积极规范教学管理流程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教学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此外,精细化模式在教学管理中的体现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借助过多的考核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过多压制,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可见,以人为本理念才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所在,这对于精细化教学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1.常规教学的精细化。在教学活动当中,常规教学的精细化路径形成需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作用,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常规教学中各流程之间的配合也至关重要,这既依赖于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流程的指导,同时也应借助学籍管理制度和停调课制度等内容使得教学管理过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成绩查询或是学习管理等方面工作还应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常规教学中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课程设置的精细化。关于课程设置的精细化是指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从实际的市场需求出发,在课程设置方面与社会人才培养趋向相吻合。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方面,应当从新课程的本质核心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发展情况及其专业特点,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划分,切实处理好学生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灌输之间的关系。此外,针对当前高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弊端,积极优化师资保障以及公选课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得课程需求与人才培养实际相契合,并依据实际课程设置内容构建精细化选课模式,这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意义重大。

3.|量监控的精细化。质量监控的精细化可从视觉管理方面得以体现,通过对预期目标的公示来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它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需要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图表数据分析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能够针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提出客观的衡量指标,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完整教学信息的督导,并针对教学管理状况及时作出反馈。

4.管理创新的精细化。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模式,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事后补救并非是教学管理的目标,这就需要处理好重点教学项目的管理工作。管理创新的精细化可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构建和重点项目过程化管理两个方面得以体现。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方面,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就涉及到学生网上选课、实践教学以及课表编排等方面的精细化安排。至于重点项目过程化管理则是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借助必要的可视化网络管理平善教师课程资料的搜集过程,促进教学互动在教学管理中的体现。

5.人才发展的精细化。人的发展对于学校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对于人才发展的精细化来说需要将学生视为教学管理的核心,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高校柔性管理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和谐民主的高校教学管理环境中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6.考评机制的精细化。精细化的高校教学管理考评机制需要遵照一定的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方面需要突出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弥补传统教学管理考评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关于考评标准的细化则应当尽可能细致和全面,完善考评机制体系建设,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应当与考核评价对象相对应,借助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双重方式真正做到奖惩结合,突出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效果的鞭策与激励作用,推动考评机制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之下,教育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同时对于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也有积极的导向意义。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相互结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落实消除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这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创新而言至关重要。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出发,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还应处理好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婷.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1)

[2]何太碧,黄海波.强化教学管理促进学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8(04)

[3]蔡翠华.高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08)

[4]吴言荪,邓晓岚.谈谈抓好教学管理的几个重要因素[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01)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5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是从造就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培育和谐社会的现代公民的教育目的出发,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追求完美的教育效果的一种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所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质量和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学校精细化管理,是基础教育界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比较适合我国普通中小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管理方式。作为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得到转变,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

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学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还要让精细化管理思想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精细化管理要针对性实施

实施精细化管理贵在坚持落实,做到“关注细节、每做必优”,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处使”。营造团结务实、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实施过程中要从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入手,有针对性实施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首先是校园环境管理,它涉及的内容繁杂琐碎,学校管理者往往因为看似细小的工作未做好而出大问题,最终影响学校全局。其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落脚点,为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所学校共同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再者,要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成效,必须建立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于各个管理层面,体现于符合本校现有实际状况,体现于可操作性,体现于奖惩分明等方面。同时,这些制度的建立必须是一个反复讨论、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考核制度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最后,学校精细化的管理是一个分层、分块的管理。校长必须放手让教职工管理好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在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学校整体工作的效率才能获得更大的提高。

精细化管理要以人为本

当精细化管理这一理念成为学校管理常规时,绝对不能忘记人的因素。因为,精细化管理主要依靠人去实施,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机制,以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使全体教职员工目标一致、步伐协调、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但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多年来,我院按照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日常教学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深入研讨,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院系“精细化”管理思路和操作方法,并逐步将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做到精在作风上、细在细微处、化在过程中,在管理作风上脚踏实地,追求精益求精;在管理环节上注重细小环节、职责分明;在管理理念上突出流程明细、服务育人。

一、营造精细化管理的氛围,培养广大师生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实行精细化管理前提,需要创设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氛围,首先必须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得到转变,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教师和学生既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又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推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师生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显然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其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不习惯,的确会给管理人员和师生增加很多工作量,“舒适度”下降,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1]。因此,高校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制度保障,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心悦诚服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此,我们多次召开教师会议,传达学校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精神,座谈、交流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及建议,并研讨院系精细化管理工作措施,提高了全体师生精细化管理意识,增强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制定周密的工作流程,精细管理教学全过程。

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保障。精细化教学管理不单纯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量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工一起完成,这就要求人们要努力克服一切凭经验办事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传统思维,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组织系统等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不断的优化。首先要注意创设能够体现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能够心情舒畅地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均能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并能将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其次,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这就要求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和流程,明细的业务工作流程能使教职工知道该项工作如何做。就日常教学而言,每学期初,院系首先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表,该计划表中注明每周院系主要工作、要求及责任人,教师能够按照院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减少了随机性;院系对每项具体工作均有明确的流程和要求,制定有详细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作品等十余项日常教学工作具体流程,增强了工作目的性,减小了盲目性。这样,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并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

三、建立考核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要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成效,必须建立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在各个管理层面,体现在可操作性,体现在奖惩分明等方面。在制度建设中,扩大激励性规章制度的比重。主张将线性评价、立体交互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让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体现评价的民主、平等,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旨在使全校师生员工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快乐和贡献的自豪[2]。这样考核制度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客观的监控、评判与调整,以有效的手段约束和激励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能够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教师业绩考核而言,我们在不断规范考核量化标准及考核方法,从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教到管理人员评教,从教学资料建设到专业建设等方面均制定了详细的管理、量化考核标准及方法。

总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从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流程等方面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它要求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活动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工作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要求要具体,流程要优化;“细”则是指教学管理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将管理规则和要求系统化和细化,做到工作细而精,管理细而实,流程细而畅;“化”则是指教学管理作为一种过程,要将“精”、“细”的要求贯穿始终[3]。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向琳.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性化[J].四川教育,2007(06):77-79.

[2]杨显贵,张昌民.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上海管理科学,2008(2):82-85.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精细化管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18-02

高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虽起源于企业,但却符合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诉求。基于学术事务和师生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而且能使学校集中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理论起源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理念。精益生产是一套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管理体系,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以精益求精为指导思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认真分析并消除无用工作、无用努力和无用材料,以及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与此同时持续不断地改进生产方式。随后,该思想在日本企业和西方国家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专业化为前提,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实现过程管理的细节化,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管理的文化、技术和智慧)、精髓(掌握管理的精髓)、精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精通(专家型的管理者和员工)和精密(各种管理和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规则、岗位责任和工作流程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强化过程管理和管理责任,使组织管理各单位精确、协同和高效地运行,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打造企业核心力。精细化管理强调全员参与,一方面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要接受管理,按照工作的要求和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者,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参与管理。

二、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虽源于企业,但对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管理及其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不仅企业界广泛认同和应用精细化管理,一些政府部门、高校、医院甚至人民空军等也开始关注并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日常管理工作水平。

首先,精细化管理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现代大学而言,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当前我国大学管控型的行政文化和管理,导致行政权力膨胀和功能异化――为行政而不是为学术服务,为行政目标而不是为学术目标服务。从管控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是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特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并落实一套精细完备且符合规律的规则,代替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从人治走向法治,进而实现“无为而治”。因此,建立在规范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精细化管理是符合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诉求的。基于学术事务和师生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潜移默化地将合理、完整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减少多余的、不必要的管理环节,而且能进一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集中精力潜心于学术创新、教学育人和自身发展。

其次,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经过前期的建设与发展,在规范和常规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内部管理仍显粗放和宽泛,如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常规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等,造成定位模糊、资源浪费、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的科学运行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废除不适宜的规章制度;分解和整合岗位设置与工作流程,删减不必要的岗位设置;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提高常规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是科学化管理的三个递进层次。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建设现代高水平大学不可逾越的阶段。

精细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别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要从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简单地移植。[1]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决定了高校在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时,不能完全照搬和移植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与方法,而应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和功能目标的特点,建立一套与自身特点和发展相适应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体系。

三、我国高校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我国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不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自动生成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人为”地去建设、改革、完善。[2]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主动出击,广泛调研,顶层设计,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地克服管理体制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

1.高校要采取措施积极转变师生员工的管理理念

企业要实现向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华丽转身,管理者观念的改变是重要前提。对于高校来说,只有进行深刻彻底的大学理念变革才能使管理体制改革避免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革。教职员工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又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主体,因此在从管控型向服务型、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过程中,高校要通过组织专门讲座和其他各种场合介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意义所在,积极转变全体师生员工的管理理念和观念,让师生员工从心理上认可和接纳精细化管理对学校转型发展的适切性与紧迫性,这是高校成功引入进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首要前提。

2.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精细化管理

高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尤其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他们是精细化管理的主客体和动力所在,缺乏教职工积极参与或教职工参与不到位的精细化管理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此外,与粗放式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对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技能、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有时候强调规则和工作流程会显得复杂与繁琐,尤其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还可能会给学校教职员工增加很多负担和不适感,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节省了时间和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益。因此,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洪流,自觉消除习惯化的抵抗心理,有序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开展与实施。

3.精细化地制订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

精细健全的制度设计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成熟的企业往往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充分的预测,通过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将之纳入日常的管理轨道,让企业渐进式地稳步推进。我国高校在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伊始,应以服务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为首要出发点,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方式,集思广益地分析高校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制定和完善与之相应的完整的规章制度,最后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形成一套既体现管理原理、又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科学全面、具体细致、易懂易操作的制度手册,并通过纸质版本和校园网站呈现给每一位师生员工,使其充分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转。

4.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每个岗位的职责

明确职责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的环节。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来强调和强化职责的细化、分解与落实,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奖惩规定,每个人都牢记职责,尽职尽责,将常规管理与服务性工作引向深入和专业化,稳步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应根据逻辑结构和岗位性质,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分解和整合,剔除不必要的岗位设计。与此同时,厘清整个工作中各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部门内各工作岗位之间的配合,使广大师生员工通过制度手册和校园网站上的指南,能迅速、高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5.持之以恒地落实执行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

“我们绝对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3]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落实执行。在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初期,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外在的“他查”手段检查各项精细化措施的执行情况,强化各部门和学校师生员工的规则与责任意识,经过若干次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使规则和责任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进而减少“他查”这一不必要的督查管理环节,最终实现依法治校、“无为而治”的愿景,使学校师生全身心地致力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齐心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2.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8

校园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事事皆大事,作为学校管理工作,我认为就是把学校的一些小事做实,做好,做出效果。学校管理就是由这些细节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育目标。在几年的的校长工作中,我积极尝试精细化管理,深切感受到,在正确统一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推动精细化管理,并使之在每个细节生成文化思想后,才能发挥更大的管理效能。

一、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提倡"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我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带领中层干部先后制定了学校部门工作职责、年度考核制度及方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德育工作考核方案、宿舍管理制度以及各处室制定了关于师生的各种评价奖励制度,细化了学校管理体系,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施"多劳多得、优者多得"的方针,规范了管理行为,健全了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实行四级管理:一级是校委会决策,各处室执行的校级指挥系统。二级是总务处、教导处、政教处负责的中层管理系统。三级是由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负责的基层系统。四级是由分管行政领导负责的监督、检查系统。真正做到了学校各项工作上下贯通,高效快捷,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过程管理,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

1、教学管理中的精细化

教学管理精细化主要是教学常规的精细化,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教科研等的精细管理。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提倡借鉴各地名校的课改经验,以创新管理为思路,以课堂改革为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尝试的具体做法有:

①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导航,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带头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学,根据领导干部的学科专长,将他们挂靠学科教研组,每周至少走进课堂听课两节次,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以便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了解和督促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②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和名师课例,要求教师作笔记、写心得,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准确把握教材、熟练驾驭课堂。

③观摩课堂教学实录,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各教研组在教导处的安排下,购置、下载课改光盘,在每周四的业务学习会上学习,为教师的课改积蓄力量。

④教案设计实行周前备课、集体面议研讨、课前修改增删、课后写教学反思的程序。加强优秀教案设计的研讨学习,每学期至少读两本以上的教育教学专著,作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并通过推门听课,课后交流的方式,强化教研效果,切实转变教师工作作风,真正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⑤强力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要求每节课教师必须先出示目标及自学内容,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兵教兵"、"一帮一"的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管理的精细化

(1)校魂工程--塑造教师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起"走进学校大门,就是学校一份子"的主人翁精神和"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标准,加强队伍建设。树立教师八种意识:一是质量效能意识;二是科研兴教和改革创新意识;三是责任意识;四是竞争忧患意识;五是校本、人本意识;六是树立民主法制和依法治校意识;七是树立学习意识;八是树立服务意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现在已逐渐培养起来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尤其是敬业精神,年轻教师干劲足,已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一股劲头,这种劲头就是"校魂",在推动着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和自己赢得了荣誉。

(2)爱心工程--关心教师

强化感情管理,在物质上、精神上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学校在教学用房紧张、教师住宿拥挤的情况下,尽力设置了教师活动室,能够尽量调节教师业余生活;请假方面,既规定出了每位教师每学期事假不超出5天的规定,又将特殊假如婚假、丧假、直系亲属看护假不列入一般事假。同时,在教师中组织活动,陶冶情操,为教师减压。文武之道,一张一翕。学校特别重视师生的体育活动,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全员参与。体育锻炼是健康的剂,增强了凝聚力,活跃了教学氛围,同时对教师生活、家庭给与关怀。教师心情舒畅了,就能想学校所想,急学校所急,做学校所做。

(3)考核管理--激励教师

健全、公平、公正、科学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考核方案,能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我们通过学习研究和集体讨论,制定了教师年度考核方案,讲求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就能自觉地,能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学生德育工作的精细化

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要强调"细",细致地从坐立行走、课堂纪律、学习常规、礼仪常规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校长工作中,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三全管理"(即全程、全员、全方位)机制。

全程:即实施"半封闭"管理不允许寄宿生平常出外,保证寄宿生每天24小时,每周5天都在校内。

全员:即"分组值班、全员参与",领导班子成员牵头,中层领导落实,教师全员参与,学生会成员辅助,班级值周的全员管理,做到不留空挡,不留死地。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9

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不能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移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而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1]。“精”是指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优。“准”是指准确、准时。“细”是指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严”是指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2]。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即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把定量的事情信息化。

二、教师授课质量测评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一)明确管理标准,细化工作流程。教师授课质量测评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对教师授课各a个环节的情况进行评价,为教学管理部门实施教学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标准作为授课质量测评精细化管理的标杆。要避免受“模糊文化”的影响,按照“细化、量化、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适时化”的要求,制定各个环节管理所要达到的要求。其中,量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能够量化的环节要尽量科学制定数据标准以供考量,便于检查监督过程中进行“对标”。同时还要细化各个工作流程,加大监督力度,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各个环节都能达到预定标准。

教学常规工作精细化管理篇10

学校管理精细化是规范化管理的延续和深化,是管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但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如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少先队管理……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方面,后勤管理精细化应包括管理内容精细化和管理程序精细化。

本文就结合自身的岗位实际,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

一、明确的职责分工

学校后勤工作千头万绪,明确的岗位职责是后勤管理精细化的基础条件。每个岗位的职能、每个岗位有什么要求、怎么做、按什么程序做,都要非常细致明确,才能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如我校对于保洁员,就要求:“每天早上和下午上课前要清扫校园校道、各公共场所各一次;每天傍晚要把垃圾筒内的垃圾及时倒掉,并擦洗垃圾筒表面,保持垃圾筒周围无垃圾;每天早上和下午上课前冲洗厕所各一次,每月用洁厕灵刷洗一次,保持厕所地面和便沟清洁无污垢……”这些职责要求都非常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而在我校,科学实验管理员、图书管理员、文印员、保安人员、财会人员等后勤人员均有成文的详细的岗位职责,为学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明确的职责分工,就是要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二、完善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教育管理靠的不是学校领导的权威,而是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后勤工作也是一样的,规章制度的建立,才能使学校后勤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所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后勤工作精细化的有效保障。

为使学校的规章制度贴近教师,易于操作,我校规章制度数易其稿,最后装订成册,教师人手一本。制度汇编从内容上分,有“道德规范篇”“岗位职责篇”“教育教学篇”“考核奖励篇”等等。从属性上分,有职责规范的,如“安全员职责”“校医职责”等。有程序规范的,如“学校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教师外出经费报销制度”等;有评价规范的,如“教职工奖励条例”“文明班级评比细则”等。从规范对象上分,有面向学校职能部门的,有面向教师的,有面向学生的等。

总之,为保障学校后勤工作的规范有序,规章制度应体现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三、广泛的教师参与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达到上下联动,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出成效。

作为职能部门――总务处,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部门,工作职责重在参谋和执行,要想得细、想得全、做到位。一是要健全计划。总务处要提前制定年度计划、学期计划、每月的计划,甚至是每周的计划,对每月、每周的工作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便于师生的操作。二是要明确工作程序。学校后勤事务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要使各个部门、各位教师面对不同状况都能心中有数、应对自如,做到有章可依。如“班级公共财物损坏了”“班级电器烧坏了”“小孩子上体育课意外受伤了”等,相关教师都要知道该如何处理。三是要突出重点。总务处要善于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抓住重心。有些事需第一时间完成,如厕所便沟堵塞了,就需及时疏通;有些事情可暂缓一缓,如教师办公桌抽屉锁坏了,可待学校有木工维修项目时,再统一维修。

计划的实施,制度的执行,需要依靠每一位教师;学校后勤事务和每一位教师都息息相关,所以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学校后勤精细化的有力保证。例如,为提升班级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对班级布置、物品摆放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求教室内每个学科的作业本全部归位;学生的雨伞统一卷好挂在教室外的栏杆上;拖把统一挂到同层楼的洗手间;扫把每班只能留两把,垃圾桶、畚斗每班只能各一只,并且必须摆放在指定区域。这些措施无疑会使班级更加美观,但要落实到位,显然是离不开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参与的。

广泛的教师参与是实现学校后勤工作精细化的有力保证。

四、常态的检查反馈

有计划、有布置、有执行、有检查、有反馈,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管理链条。

检查和反馈有两个功能,第一是通过检查发现原来的决策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便改进和完善。例如,为了使校园时时保持整洁,我校原来在教学楼每一层走廊的两端都摆放了一只垃圾筒,想让学生随时将垃圾归筒。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因为有学生将吃不完的早点扔在垃圾筒里,导致苍蝇蚊子到处乱飞,与原来的设想完全南辕北辙,所以就赶紧把这些垃圾筒撤下了。第二是通过检查促使每位教师将学校的决策落实到位,提高执行力。例如,每学期开学初,各年级组办公室的布置、各教室的布置、包干区的大扫除等,我们都要进行常规的检查和评比,并且将扣分的原因告知相应的负责教师。

检查和反馈可以是常规化的,也可以是专项化的。例如,本学期为了狠抓班级的规范管理,我们制定了以下检查表,内容包括教室内门窗是否关好、电器电源是否关掉、课桌凳摆放是否整齐、卫生洁具摆放是否整齐、讲台收拾是否整洁、学生抽屉是否收拾整齐、地面是否干净等。(附表)

通过一个月的强化,我校班级规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检查之后,必须要有反馈,要让教师知道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明确改进的方向,这样才会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