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01:22

安全素养教育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w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3)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安全素养教育篇2

关键词:交通土建;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76-02

一、高校工科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高校工科学生的社会职业定位是工程师,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管理,其工程行为对工程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而目前工科学生的在校教育太过偏重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很少涉及安全教育方面,除了有关专业(如安全工程等)会进行这方面教育外,其他工科专业的教学课程极少涉及这个领域[2]。随着现代工程向综合化、集成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工科学生专业安全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工程新的安全隐患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赵文武等指出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工程教育,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安全素质培养,并指出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服务需求面而独具特色,以适应社会对工程安全人才多样性要求[1]。蒋军成等阐述了当前工科类大学开展安全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怎样开展安全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3]。汪良珠等指出加强工科大学生安全教育符合生产建设单位的需求,也有利于促使工科大学生更加完备地运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服务生产建设实践[4]。谢振华等指出工科非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安全基本原理、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必要性[5]。在国外,美国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对250所美国工程院校开展的一项旨在确定工程课程中安全和健康内容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工程项目和大多数工程领域的教师对自然科学很重视,而对安全科学认识不够,这将导致学生对工作场所的健康(即工业卫生)关注不够[3]。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证和阐明工科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而较少涉及如何开展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素质教育具体培养思路等问题,而对面向交通土建类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的研究更为缺乏。

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意义

我国交通土建领域处于大建设与养护管理并存的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安全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对于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相对滞后。为适应交通及土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安全生产需要,构建面向交通领域的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设施,集合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与预控、安全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适应国家和交通土建行业安全生产的新形势。安全生产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安全问题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发生在交通土建行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提高,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要求,有利于通过人才培养助推交通土建行业的安全建设。

2.交通土建专业人才的安全使命和责任。交通土建专业学生将成为未来行业内各个工程项目技术主导力量,肩负着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营运和管理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土建生产建设,对安全的要求也已上升到新的高度,为此,交通土建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保障现代交通土建行业顺利运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的提高,是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安全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3.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交通土建项目庞大、复杂,事故多发。将安全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交通土建专业的教学中,提高交通土建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有助于将来他们把“安全第一”的观念融入所参与的工程建设中,把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统一起来,把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对安全施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做到本质安全,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4.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国家、行业及企业层面都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随着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用人单位除了在安全工程专业方面有特殊需求外,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专业技术扎实,而且要具有相关安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能力。

三、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安全科学基本知识与交通土建专业知识的联系点,将安全技能和安全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交通土建具体专业知识点讲授中,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研究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以具体、典型的交通土建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为载体,研究在具体学习情景中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教学方法。

3.建立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安全科学基本知识点进行权重分析,建立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具体培养思路,如图1所示:

四、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创新点

1.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面向“大工科”背景的,而不同专业有其自身差异和服务需求,安全素质培养需要区分化、特色化,需要构建以交通土建工程学科为背景,服务于交通土建安全生产需求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系统融合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往的工科安全素质教育,仅仅是通过开设一、两门安全技术方面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融合、渗透到交通土建专业学习之中,使安全素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3.“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双驱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培养只注重安全技能的培养,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素质,需要通过安全文化、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地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构建基于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的双驱动安全素质培养模式。

四、结语

本文针对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不能满足我国交通土建领域对安全素质需求这一问题,从交通土建行业安全生产新形势、安全使命、安全理念、就业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并基于安全科学与交通土建专业的联系性,提出了包涵构建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培养评估体系等的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研究内容,最后指出了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具体培养思路与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赵文武,谢东海,罗一新.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

[2]铁怀江.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蒋军成,潘旭海.工科类大学安全素质教育的探讨[C].2003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2003.

安全素养教育篇3

具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公安院校侧重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确定的或者收敛的,相较于此,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多元的或者发散的。据此,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碰撞,使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对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凝聚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揭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真谛,彰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健康的情感和意志,使其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并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公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良莠不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当前的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人才强警、创新发展之路。”因为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公安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警务技能训练和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掌握公安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素质培养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全面的人格塑造来实现培养目的,因而许多公安院校受到人文素质培养无用论的不良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侧重于对其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对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相关的课程投入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则甚少关注。尽管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中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从考核的方式来看,其考核的严格程度却低于其他选修课。因此,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向与业务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倾斜,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部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按照公共必修课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而被视为选修课,进而遭受到压缩课时的待遇。有些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到质疑,其在公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方面至今仍受质疑。其次,现有的教学方法单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范本技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但是,这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显然不能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公安院校中,许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方面,对人文素质的提升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成为公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外部问题。此外,就语言学习来看,基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压力,公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投入远远超过了语文。大学语文不是考研的科目,加之大学语文的考核相对宽松,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实用性”,因而公安院校许多学生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前述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一)注重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公安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公安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能预防腐败,改善警民关系,而且能促进警察队伍内部的和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培养公安人才的教育教学阶段,与业务素质的培养相比,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学语文对公安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汉语这一媒介,向学生传达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最终形化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在公安院校中注重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事实上,应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树立大语文的培养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使大学语文教育从过去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阶段走向开放、多元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大语文教育阶段”,最终实现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平衡。

安全素养教育篇4

学生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特点的素养教育,创新构建以“敬畏、感恩、笃学、卓越”为主题的“四三五五一”学生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

贯通培养项目;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项目)是北京市在2015年为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适应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推出的重大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由北京市级层面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模式中,前2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示范高中协作培养),我们称之为基础教育阶段。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入学年龄基本在15岁左右,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未成年人。贯通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和活泼好学等优势和特点。但同时相比进入重点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综合素质、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自控能力则较弱一些。贯通培养项目是一种新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因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固有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构建一个不同于普通高职和高中学生的学生素养教育体系,这一模式与体系必须兼顾高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要求,突出贯通培养项目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特色。作为五所财经类国家高职示范校之一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15成为首批进入贯通培养项目试点的院校,结合学院原有的高职学生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对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分析,找到其素养教育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学院立足实际,高度重视学生素养的养成和锤炼,积极探索和实施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养是指人的修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素养是同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人在从事社会劳动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核心素养和一般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和技能,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训练,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获得,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生内在的素养却无法速成。素养教育是对学生素养的教育培养。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教育是更具有深远意义也更为困难的工作,本文要探讨的学生素养教育也主要针对核心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技能为显性素养,道德、品格等职业核心素养为隐性素养,二者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素养。正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核心素养也是隐性的,但正是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隐性素养—核心素养对未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坚信学生人人是胜者、人人可成才、人人皆出彩的理念,信任学生,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学习为中心,强调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知识、养成素养、训练技能,是育人工作永恒的追求和动力。全面实施确保安全、严格管理、倾心关爱、精准服务、多彩发展的“卓越计划”

(一)确保安全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打牢学生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安全无小事,在日常管理中,对电梯等重点安全部位由学校专人管理;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和《生活技能》两门素养课程,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安全、生存、生活;建立了严格请假制度,学生在校期间禁止随意外出。各类请假必须有明确的证明并由家长认可后经班主任和辅导员同意才可生效。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设立牢固的防火墙。引进两名经验丰富的纪律老师,负责宿舍、早操、早晚自习等主抓学生纪律,确保学生教育全覆盖;

(二)严格管理严格各种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严谨规范全面的制度约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边界和保障。培育“工匠精神”探索实施6s管理体系。健全各项制度,出台入学教育标准、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早晚自习标准、手机管理办法等学生教育系列标准。制定了学生作息时间表,明确各个学习生活环节的时间节点要求。严格执行贯通项目学生手册中和基础教育学院制定的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在贯通项目学生会中成立专门的校风校纪督查部,由一名专职的辅导专门负责主抓,强化学生的纪律和规矩意识,每月公布一次全体学生的校风校纪遵守情况。

(三)倾心关爱发现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世界,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保护和全心关爱每个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健全了育人队伍,整个学生工作团队几乎全天候地投入工作。实现从了宿舍到课堂,从课堂到操场的全方位管理;从早晚自习到日常学习,从文体活动到宿舍生活的全过程覆盖;从思想引导到学业辅导,从心理疏导到安全教导全方面教育。获得了全院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四)精准服务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等深层次问题的精准教育服务力度。和教学系统协同配合,加大学生学风建设新学期,学生系统和教学系统一起,每月举行一个学习主题活动月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大学习力度。早晚自习、早操安排学院领导带班,各类教师和学长进班,检查和督促学生,保证学习和锻炼效果。成立贯通项目学生会,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开通微信公众号“北财七年贯通项目”,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编制贯通项目学生动态期,制作贯通项目新生一本通和寒假一本通。12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班级提升,学科教师专门安排学业辅导时间。高职阶段的优秀专业学长也为同学们的职业发展做专门指导。

三、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

在学校的指导下,基础教育学院创新探索实践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四三五五一”素养教育体系,把素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系统规划学生的素养教育内容,以学生自我养成与实践启发为主,有主题、有过程、有载体、有队伍、有考核的“知行合一”的素养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素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教育实效性。

(一)“敬畏、感恩、笃学、卓越”———四大主题教育以“敬畏、感恩、笃学、卓越”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目标和教育主题,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心存敬畏、懂得感恩、勤奋笃学、追求卓越。倾心培养具备“高、厚、宽、新”四大特点的具备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多技专长、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成为现代优秀公民、高技能技术人才和国际化英才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贯通培养项目人才培养的周期特点,四大主题教育贯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两年。用主题教育统摄学生德育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四个主题层层递进,协同统一,构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学习成长到人格品质养成的连续教育过程,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全面要求。

(二)“理性认知—自我养成—班级展示”———三阶段教育过程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主题教育过程都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理性认知”阶段,主要通过主题班会、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化对素养教育核心理念的认知理解并建立初步认同。二是“自我养成”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宿舍生活、活动实践中切实践行素养教育理念,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素养教育理念的内化。三是“班级展示”阶段,通过期末的班级素养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等方式,对学习和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评估和展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由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我养成教育的实施者,成为素养教育的主体,教师由训教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边学习、边践行、边提升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便于学生对日常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自我评价,反思养成过程中的不足,做好下一步规划。不断线的自我养成教育,让学生参与创新创造、发挥个人所长,进而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增加成就感,实现素养提升。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三)充分利用“班级建设、宿舍文化、社团活动、节庆仪式、家校互动”———五平台教育载体贯通学生素养教育载体包括五个平台:一是“班级建设”平台,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班风学风,为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团队支持系统。二是“宿舍文化”平台,通过加强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互助心。三是“社团活动”平台,通过组建公益类、文体类、学习类社团开展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学习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社团建成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特长、提高素养的舞台。四是节庆仪式”平台,通过组织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活动,寓教于节庆活动;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等文化仪式,明礼于仪式教育。五是家校互动平台:学院开辟了家校网上交流园地,开通微信公共平台,及时各类学生学习和活动信息。开通手机短信平台,第一时间将学院的各类信息通知到每一位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五个平台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时时可学习、处处是课堂、事事能育人的素养教育特点。

四、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特点

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将学生品行修养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在创新实践中,逐渐探索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育人规律、特色鲜明的素养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也会自觉将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彰显素养教育成果。

(一)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凝练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题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生接受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指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二)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体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生素养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挖掘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潜能,依据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素养教育每个环节,探索出一条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素养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树立“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促使他们发挥各自特点,是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成为彰显个性,素养和技能同步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出台学生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健全各种制度助力学生发展学院根据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学生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学生素养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制定贯通培养试验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工作标准。包括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制定了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作息时间表,在起床、早操、早自习、上课、晚自习、自修、就寝等各个学习生活环节都明确了时间节点要求。印制并发放了贯通培养项目新生一本通、寒假一本通,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基本信息。认真编写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手册、新生手册、奖学金制度等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涵盖了学生管理、行为规范、综合测评、奖惩资助等方面内容。并积极制定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生活技能标准、安全与健康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飞.财经类五年制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2-76.

[2]李宇红等.财贸素养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李宇红胡丽霞等.财贸高职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安全素养教育篇5

关键词:“大工程”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13-02

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国际经济竞争将主要是技术竞争。

与我国其他工程领域类似,安全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小,但普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不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缺乏。因此,为适应我国安全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需要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安全工程科技人才队伍,需要有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教育的体系作支撑。这需要对现有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的体系,以及成长发展的环境和制度等方面做出变革与创新。

1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存在学历结构矛盾较突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高素质及复合型专业人才少、国际化水准较低、以及人才培养的体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在分析我国安全发展所面临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

(1)全球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要求加快加大创新型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和速度。

(2)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要求不断壮大安全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

(3)安全管理思路的改变、以及安全管理难度的不断提高,要求全面提高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4)安全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对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2安全工程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某工程的调查,发现一线工程缺乏能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熟悉安全管理各环节各方面的综合性人才,缺乏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善于经营的管理型人才,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具有高瞻远瞩领导才能的人才,缺乏善于总结积累经验、上升到学术研究层面的科技人才等。

同时,围绕安全工程的建设,可以锻炼造就一大批实用型的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出一批能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3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创新型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前面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及现实工程建设的需要,且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于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来培养新型的安全工程科技人才。

有文献认为,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具有以下技能:(1)工程技能和能力方面,要具有较强的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对生产过程及设备的实验研究、技术改造、设计计算、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应用外语和文字表达的能力;(2)信息技能和能力方面,包括具有获取、储存和交流信息的技能,具有较强的信息转化能力、扩展深化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阅读理解及社会调查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包括合作协调、交涉联络、技术洽谈、组织指挥能力,能承担企业的安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有较强的专业管理意识;(4)开拓创新能力方面,包括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有鉴于此,针对我国安全工程科技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需要在教育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继续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作新的探索。

3.1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3.1.1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全面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创新的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把三者紧密地、有机地综合起来考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逐步改革高考制度,通过各种方式考察学生各方面素质,尽量减少高考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激情。高校在选拔大学本科生时,也应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增加入学面试等,促使中学生锻炼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1.2宽基础、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比较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使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缺乏适应性。为了改变这种单一型培养人才模式的弊端,很多高校和教育部门都提出了培养宽基础、复台型人才的问题。

具体地说,针对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宽基础,包括适应环境能力强,善于学习,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复合型,包括安全―高新技术结合,安全―经济管理结合,安全社会法律结合等。为此,要在制度和措施上给予保证,如允许学生跨校、系、跨专业听课;实行文、理科互相渗透、交叉;采用主辅修、双学位制;允许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兴趣及特长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等。要大力加强在本科、双学位、研究生、高层次继续教育等阶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发挥学科交叉效应,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文科学的渗透、融合和创新。

3.1.3重实践、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产学研的结合。高校应扩大和工程企业的合作,一方面使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工程,得到实际的锻炼,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师生注重科学研究以满足我国安全工程建设的需求。

3.2面向21世纪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根据创新型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要求,确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安全工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3.2.1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考虑:

(1)加快更新教学内容,大刀阔斧地删除过时的、陈旧的内容,精选经典的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编写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

(2)知识结构模块化,组织和优化好系列课程,如计算机系列课程、外语系列课程、力学系列课程等。这样可以减少课程间的重复,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增加实践学分和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在教学方法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能动性,如某些课程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课上轮流主持,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旁听,加以提示、指正。

(5)增加创新教育课程,增多课程设计环节,学院可以举行类似于“挑战杯”的科技创新(意)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2.2推进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应成为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中应重点发展与提高的部分。建立和完善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制度,有条件的高校要建设成为安全工程高等继续教育的基地,以适应人才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要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高校-企业互为补充的联动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新框架。鼓励和推动安全工程企事业单位的科技骨干、后备力量接受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必将有助于激发工程科技人员的创造灵感。

4结语

本文针对创新型安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成长与发展开展研究,涉及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本科生)和工作阶段的继续教育等。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安全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评价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针对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比较分析国内外工程科技人才教育培养的模式差异,探寻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全发展趋势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成长环境、制度保障等;在分析现有高等教育培养规模的基础上,对我国安全工程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规模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可为创新型安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长与发展环境的营造及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浩,常思亮.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4):44-47.

[2]廖碧波.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5-57.

[3]王丽敏.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8.

[4]郝晓华,贾进章,刘剑.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112.

[5]郑丹,刘剑,贾进章.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41-443.

安全素养教育篇6

关键词:公安院校专业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策略

公安院校专业教师是区别于普通高职院校教师、具备“人民警察”政治角色和“教师”专业角色、直接从事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人员。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公安院校专业教师传授学生从警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技能。公安院校专业教师队伍构成异质性、多元化的现状,决定每一名教师应着力于教师职业素养、警察职业素养、科研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提升,从而承担自己角色的责任。

一、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公安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专任教师少、相当比例教师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等问题。他们在公安教育教学工作中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如知识面广、整合创新能力强,相反,教学过程缺乏目的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重教书轻育人的缺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引导教师专业化嬗变,客观建构起教师素养结构,实现公安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师范意识,提升师德修养。“身正为范”是根深蒂固的教育之“道”。强化教师的“自我要求”,积极学习和正确吸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90”后学生主流能够尊重学生社会性品质,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志趣发展、逐步培养学生文化思想价值取向。第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反思。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向牵引与方法论指导,将教育从技术提升为艺术。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文本学习,使得公安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教学风格,并保持批判接受态度,自觉着力于教育教学理论建设。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理论思考,领悟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与价值,探索与创造教育教学未来。第三,教育教学技能的全方位培养与提升。扎实的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在传统培训方式中强化,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背景下进行教师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不断推进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驾驭能力,注重培养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示范、指导能力,并从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编制实践教学方案的创造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得以提升。

二、警察业素养的提升

警察职业素养核心要素包括警察本质属性和职业特性。目前,全国公安院校对教师警察职业培训主要从入警培训、警衔晋升培训、公安实践锻炼等方面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教师的警察职业文化浸润提升只有通过不断警务实践活动淬炼才能逐渐显现。因此,对于公安院校教师的政治品格、职业精神、心理素质等隐性警察职业素养的提升要摒弃一蹴而就的想法。第一,提升警察职业认同感。公安院校教师警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及非“公安一线”的工作环境,敦促其要主动参与思想教育活动、理清职责所在和力量源泉。通过到公安工作最繁忙的岗位真切地感受警察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找到自己工作的突破点和兴奋点,不断激发工作的热情,为做好本职工作凝神聚力。第二,培养过“硬”的政治品质。作为“特殊性”园丁,公安院校教师的政治意识和全局观念蕴涵着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公安院校教师面对多元化社会文化理念和外来文化观念的挑战与冲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用坚强的党性武装自己,自觉投身到公安教育中心工作中。以党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导,淬炼教师人民警察职业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和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第三,成为公安实战中的“能手”。公安院校专业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熟练掌握办案的业务技能,通过实战经验的积累,具有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公安实战的能力。教师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指导操作办案,才能适应公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符合公安实战部门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服务。

三、科研素养的提升

科研素质是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公安院校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公安教育教学规律,指导公安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公安院校科研基础较之其他高等院校而言相对薄弱,加之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安经验,造成教师科研意识模糊、主动性不强。从长远来说,不具有科研创新的教师团队是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公安人才培养要求的。公安院校坚持科研以提高自身整体水平和实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做到育人才、出成果、上台阶、上水平。公安院校专业教师也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一,理论知识个性化的学习。公安院校教师已有的能力基础、性格特征和内在需求决定个体思维模式的多元化,所能达到的质量标准有所差异。总结自身优势,积极掌握精深专业知识、固定科研方向、形成系统的科研思想和理论,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成为有持续科研成果的科技人才。第二,公安实践教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公安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安工作实践在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从理论到实践对于公安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敏锐洞察,摸索相应的新措施、新对策,实现教学研究和公安实践同步,以学校为中心开展公安业务的创新研究。第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科研人员处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对于打通科技与警力结合的通道、实施创新驱动公安工作发展战略、提高公安工作服务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创新要有“活力”、技术深厚积淀、团队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公安学校学术影响,提高教师素质甚至成就一代名师。

总之,公安院校专业教师是培养公安人才的主体和公安院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建设一支适应公安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着力针对高校、高职、教师三大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即教师、警察、科研素养综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荆长岭.基于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公安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3).

安全素养教育篇7

1、安全教育。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也成为全镇师生的共识,因此从*镇政府到各中小学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并逐级签订了责任书,把安全教育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结合起来,请公安、消防、食品防疫、交警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增强学生防火、防盗、防毒、防交通事故的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学校财产安定和自身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国家财产。学校每月至少一次安全检查,并严管火源、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和食物防毒,确保师生安全,组织学生看《人命关天》、《安全重于泰山》录相,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2、加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育人环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对陶冶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镇中小学为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教育,使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培养学生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宣传教育工作,用县关工委发给学校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给学生上法制课,组织师生学习,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我镇在全镇中小学举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书面竞赛,以竞赛促学习,并通过学校师生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两未法”和意义、内容,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为青少年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利国、利民、利家的大事,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重视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各校把有知识、有能力、有社会经验、有活动能力并且能真正了解受教育者和为受教育者所欢迎的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补充到德育工作队伍中来。

2、加强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培训。采取组织学习培训和自学的方式,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再学习、再培训,使其深入理解《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内容及指导思想,掌握内涵要求,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及教育水平,使他们在教学中,积极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对不同年龄学生分层次教育和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优良品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和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灵魂,组织德育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他们具有能为学生信服的道德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德育工作

1、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长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好人好事和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勤奋学习。

2、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的影片。学校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统一观看或者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如《张思德》、《》、《平原游击队》、《雷锋》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认真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各学校首先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习岳飞、文天祥、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的掘起而读,弘扬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艺活动,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切实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安全素养教育篇8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纲要》要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原则,进一步丰富幸福德育的内涵,启动“有效德育”工程,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德育工作整体目标

1、抓活动,继续开展“五园”创建工作,围绕“幸福德育”,启动“有效德育工程”。

2、抓管理,继续深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德育工作队伍。

3抓常规,继续夯实德育的常规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抓途径,继续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渠道。

5抓提升,继续加强德育科研,注重对德育课题的研究,逐步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理论化的轨道。

三、德育工作内容和措施

1关注生命安全,创建平安校园。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包括防溺水、防踩踏、道路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黄赌毒安全等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幸福地成长。

2、注重养成教育,创建文明校园。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等习惯的养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为建设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多作贡献。重点解决乱吐乱、语言粗俗和不友善对待外来人员问路等问题。让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陪伴学生幸福的一生。

3、发展个性特长,创建艺术校园。通过选修课、课外文体活动以及组织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汇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学生才艺;广泛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调查与研究,来接触社会,感知社会,进而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关注心理健康,创建和谐校园。广泛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爱心家访助成长”活动。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开好间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搞好心理健康教师的岗前培训和职后提高工作。真正让所以的学生享受平等的、没有歧视的教育,享受成长的幸福。

5、深入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继续开展全区优秀班主任评选和市“功勋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百优班主任”的推荐工作。每年开展一次班主任育人艺术论坛,展示优秀班主任的育人经验和成果;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培训,落实班主任队伍的校本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激励更多的教师当好班主任。

6、进一步夯实德育的常规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加强对晨(夕)会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对班级管理的作用;二是利用开(散)学典礼、升(降)旗仪式、课间操、重大纪念日等大型集会时间,设计形式多样的教育情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三是要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橱窗、校刊校报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四是要发挥团队的阵地作用和学生的主人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五是进行优秀学生、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等。

7、利用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

8、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育人意识,把学科德育目标落到实处将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

9、发挥“班级博客”、“教师博客”等网络资源优势,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促进家校联系和教师的自主发展。学期末,教育局将进行各校“博客”展评活动。

10、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和假期的教育活动;有效规范学生春、秋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有收获。

11、深入推进“诗文素养”和“写字育人”两项人文教育,推进“光谷少年读书工程”,倾心打造光谷“书香校园”和“墨香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教育局要求:新近托管的学校全面开展以“诗文素养教育”和“写字育人教育”为主题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抓好抓实这项影响学生一生的工作。适时举办“诗文素养”、“写字育人”工作现场会、展示会。

12、加强学校德育教科研工作。围绕“幸福德育”,以课题的形式开展“有效德育”研究,组织德育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参加市、区德育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撰写德育教研论文,促进德育队伍理论素养的提高。

四、德育工作活动安排

九月份

1、筹备开学典礼工作,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2、开展第七届“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

3、组织参加校田径运动会

十月份

1、国庆六十一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2、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

十一月份

1、启动区“有效德育工程”。

2、三跳比赛。

十二月份

1、“诗文素养”、“写字育人”现场会。

元、二月份

安全素养教育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策略

一、高校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仍然普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与水平的提升,而轻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培养;部分学生家长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意识,或是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时也只是“闪烁其辞”,致使学生无法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谛。学生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命安全的看法,如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使学生在自身进入社会受到一定打击时,学生内心极易脆弱敏感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生命产生一定伤害行为。[1]

2、学校因素

大学时期是学生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家庭压力的影响,使学生对未来人生产生“前途渺茫”的消极想法。其次,由于部分高校课程安排不当,大多数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欠缺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机会。此外,教师自身生命安全教育意识的不足间接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3、学生因素

由于部分学生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意识,使自身在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时并未认真听取教师的谆谆教导,进而轻视了对自身安全保护能力的提升。此外,基于部分学生个性成长发展中的缺陷,使得自身对生命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错误的看法,这样的学生极易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引发对残害自身与他人生命的过激举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生命价值与责任意识

生命安全教育关系到个人安全、家庭幸福、以及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生命安全教育有效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生命价值对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已经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及思想观念各方面的正确发展,同时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生命安全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生命安全教育,一方面不仅有效加强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提升对自我生命保护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根本。[2]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对未来适应社会建立稳固根基

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从半成熟逐步转向为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尽管对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对的水平,但容易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使其在心理与思想行为上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困扰。近年来,我国各所高校频频出现的“自杀”以及“他杀”事件,如“四川师范大学自杀事件”、“复旦饮水机投毒事件”等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较差。而将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以及生命安全知识;在进行实际体育运动教学时,有效磨练自身意志,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教师充分合理应用体育教学时间,将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动自身携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深度透彻的生命安全知识解析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自身各方面良好的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建立稳固的根基。

三、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

1、将体育课堂内容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

若想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下取得有效成果,首先应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仅仅只是将体育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或是在体育课堂进行时对学生说一句“注意安全”便草草了事,这样不仅难以使学生无法学习更多生命安全知识,也不能使学生体育课堂安全具备有效保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对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如教师在开展足球运动这一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提前做好热身训练,避免在运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另外,足球是一项团队竞赛科目,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若没有严格遵守比赛制度,极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将足球运动的利弊向学生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运动安全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我安全的保护能力。[3]

2、优化学校教育,提升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安全素养教育篇10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高职教育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从外延发展、侧重规模逐渐转变为质量和内涵发展。作为向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人才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适应国家对于技术性创新人才的需求。本文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入手,针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特点;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是一种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提高人全面素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随着全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要迎接挑战,顺应形势,深化教育改革。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职业性

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出职业性,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养成[1]。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谈举止等作出明确的行为规范,甚至将其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范围之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所有人都应当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也是职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针对安全技术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并且定期开展一些有关于安全方面的实践活动,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促使学生掌握一些安全技巧和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能力。第三,规范意识。规范意识也是职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职院校要将各种操作规范教育、工作质量标准教育、现代企业制度教育等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

(二)应用性

应用性也是高职素质教育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高职素质教育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教会学生适应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对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贴近生产。让学生接受真枪实弹的训练,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掌握的能力、经验和知识等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2]。2.突出实践教学的主导性。传统的课程建设模式是以学科为导向,但由于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打破这种建设模式,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导向。让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不宜过多,以够用为度。

(三)实践性和创新性

实践性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无论是课外教育还是课堂教育,无论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还是思想品德、技能和知识教育,都要经过实践才能内化成学生的素质。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包含技术实践能力,也包含社会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也逐渐受到重视。除此之外,高职素质教育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性,创新性是衡量一个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性人才,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德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加强德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德育对学校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保证、动力和导向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社会上很多不良的思潮以及腐朽的思想观念都会给高职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也因此容易发生变化,一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态度消极而且心态也十分低沉,对人生感到很困惑和茫然[3]。高职院校要对此加以重视,加强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学生对竞争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教育,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并且不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下的人们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谋得发展和生存,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具备不断更新技能和知识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个性发展、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三大要素。以职业为导向,对专业课、通用基础课和文化课等各类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安排,打破学科壁垒,对专业性进行淡化,而不断加强综合性,尽可能设置一些复合性的课程,以达到满足社会高度整合发展的需求[4]。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课程目标始终要坚持个性化和社会化相统一,让课程的设计既能适应教育者自身的需要,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除此之外,在设计课程活动方式的时候,要让实践课程和学科课程相互融合,而且必修课程要和选修课程有效结合起来。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还要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效凸显出来。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如何去界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核心,而创新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的内核。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和终点。当前我国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一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等。实行主辅修制、选课制和学分制,强调人文和科学并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国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中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5]。因此,高职院校要想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实行教学改革:第一,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拓宽和加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就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专业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时也需要注意,理论教学不宜过多,以够用为度。第二,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增设一些能够反映本专业国际化前沿信息的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到与本专业有关的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第三,使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和国际化,优化学生知识技能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适应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素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德育、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除了笔者在文中提到的一些实施策略,还有一些其他的策略,比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现代化等,高职院校领导以及相关的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要与时俱进,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从而顺利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光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2):13-15.

[2]黄玉洁.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素养提升研究——以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08-12.

[3]刘义秋,刘宝勇.学生德育要讲艺术性[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9-23.

[4]程俊红.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