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数字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08:28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1

关键词: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83-02

一、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知识传播的途径和结构。传播知识迅捷、海量和易得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冲击了传统科学知识传播的格局。处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医学科学教材、书籍、杂志等也在多媒体教学中脱颖而出[1]。国际数字出版论坛(internationalDigitalpublishingForum,iDpF)2010年1月的统计显示,虽然仅占全部图书市场销售的3%,教材较上一年也有四倍的增长。2011年7月开始,随着ipad走进美国高中,随即引发了电子教材的开发。

世界正进入“无纸书籍”的学习新时代,电子课本以及教材包已经悄然迈入教育的殿堂。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近期开展的“三通二平台”建设之际,电子课本以及教材包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2]。医学研究生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的优势,从国内教育应用状况中探索医学电子课本的示范应用。

二、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资源也愈加丰富。医学教育逐渐成为由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模拟接诊室以及教学医院等组成的完整、丰富的教学单元。选择最新、最前沿的内容进行讲授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生先进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阶段,教学活动大型化、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状况仍然在很多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传统封闭型、记忆型和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被很多医学院校继续采用。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正逐渐进入现代医学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医学院医学教学中逐步推广和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利用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3]。同时,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在国内兴起,不出国门,也能接受世界顶尖名校的免费教育。一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运动正席卷中国。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一种产物。

三、医学研究生教育难点

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在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合格的医学人才,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技能,进而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4]。这些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医学实践并完成更高层面的专科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现代社会还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能够以患者为中心、实践为导向,具备向公众提供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所应有的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5]。

但是现阶段,一部分医学研究生教育仍然以讲授、实验、分组实习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实验课时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其创新精神。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提到有必要持续减少课堂讲授时间,而不断增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以问题为导向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病案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基于团队合作tBL(team-BasedLearning)的学习等,将模拟或模型教学应用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6]。与此同时,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作为新一轮的全球学习革命,正在用技术完成教育资源民主化。这场从硅谷和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旨在“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mooC终将满载着顶尖高等学校的精英课程,往免费精英大学教育的未来一路奔去。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势必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优势

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使得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一些难以口头表达、难以肉眼观察到的实物、过程实现最方便、生动和形象的动静态模拟,对于形象理解这些实物和运动过程有着极大的帮助,能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开放性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可以借助计算机惊人的运算速度和海量的存储,提高医学信息量;在计算机特有的查询功能协助下,可以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和内容;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集合了多媒体的技术优势,由声音、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元素构成[1]。基于宽带网络技术的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保留了类似传统书籍和杂志“翻页”阅读方式的同时,增添了纸质书籍和杂志所不具备的动画、音乐、声效、图文等精彩效果。

五、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部对改革教学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从多媒体元素聚合角度看,明显优于常用的演示文档(powerpoint),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发挥余地;此外,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可以在调动研究生的视听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7]。例如在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中建立和应用全数字化人体真实结构三维模型,即数字化可视人体(digitizedvisiblehuman),无疑将大大改革解剖学的教学,医学研究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手动跟踪每一个结构(如骨骼、肌肉、血管及神经等),将对现代研究生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有着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8]。

六、结语

及时准确地将世界新技术革命、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医学新学科发展信息反映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借助计算机技术新兴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将在多媒体教学中脱颖而出。从事医学研究生教学的导师应主动学习并且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新技术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势必会在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应用优势,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掀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步金梅.iebook医学科普教材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300.

[2]吴永和,马晓玲,杨飞.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阐释与研究――基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1):17-28.

[3]梁茜,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4]黄婉霞,张立威,王家骥.中澳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比较与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2,(3):472-474.

[5]nikendeiC,等.德国医学教育[J].汪青,编译.复旦教育论坛,2010,8(1):93-96.

[6]m.BrownellandersonStevenL.Kanter.北美医学教育,2010[J].刘瑞梓,译.复旦教育论坛,2011,9(4):91-96.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2

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高等院校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博物馆已超过110个,还有不少高校正在积极兴建或筹建自己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按学科特点可分为历史考古、音乐艺术、交通运输、纺织服装、中医中药、海洋生物、地质、航空、印刷、农业、昆虫及民族等门类。高校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博物馆类型比较单一的缺陷,涉及面宽,专业性强,与社会上的博物馆相互补充,但又因其任务和性质深藏在校园里。为此,国家教育部2001年5月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中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里设立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拟对近20个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从而使大学博物馆在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2002年6月,教育部在第一期建设中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三所高校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我校成为第一批建设的大学数字博物馆之一,主要得益于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将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校中医药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集中医、中药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自1990年开馆以来,先后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数十个国家的卫生部长及驻华使节、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外国的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及大量的国内观众、学者和学生来馆参观。因此,我校博物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基本架构及内容

如前所述,我校博物馆是集中医、中药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馆内收藏丰富,展出内容系统。我校实体博物馆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千余件,善本医籍200余种,展示大厅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医药文物、书画、图表、模型及文字真实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为后人构建了一条通达古今的长廊。光看斑驳的铜锈,拂掉残石上的封尘,游览简断编绝的残卷,也许您能依稀看到中医药学筚路蓝缕的艰辛草创,看到前辈名医薪火递传的伟大业绩,看到中医药学走过的光辉历程;中药部由中药综合展厅、药用植物标本室、中药材标本室等组成,共收藏各类中药标本约8000种,近40000份,并对常用药材的来源、饮片乃至功效都做了详尽介绍。长期以来,我馆受场地、时间等因素限制,馆藏文物、标本、医籍等珍贵资源并不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博物馆融入了科技、智能的色彩――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建成后,不仅提高了中医药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不仅实现了中药资源的共享,也成为宣传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根据我馆藏品及布展特点,我们与有关专家反复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我校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内容和目标,意在最大限度地表现中医药特点、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将中医药博物馆的特色通过网络技术展现出来。设计方案以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标本为主,兼收其他重要中医药文物图片、文字资料,从结构设计上打破传统实体博物馆的框架,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博物馆相结合,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数字手段。特色是以数据库为展示的基础,将其作为扩展博物馆教育深度与广度的灵魂元素,包括完整的图片与文字解说,展示时观众可经由点选版面的图片或文字直接连接数据库,以数据库的呈现格式为展示主体,让数据库支持所要展示的内容,简化展示设计并立即显示展品的深层资料。

下图表示了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具体建设内容:

其中:

1、中国医学史主要包括:

(1)医史虚拟展厅:以场景、橱窗与主要文物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向登陆网站的观众概括介绍祖国医学的发展及医药文物。

(2)医史长廊:在虚拟场景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医药文物、绘画、碑帖和图片等展示中国医学发展的历程。

(3)历代医家: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在二期完成。重点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出现的医药学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学术的最高成就。这部分将从人物角度介绍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力求突出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学术特点与贡献。

(4)馆藏展品:精选具有特点的馆藏文物,以二维或三维技术手段处理,详细介绍馆藏医药文物及细部特征。

(5)珍本医籍: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在二期完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该数据库将重点介绍重要的中医药典籍的年代、版本及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6)少数民族医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独特的医疗手段和用药经验。这部分重点介绍了藏医、蒙医和维医,其中还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介绍了蒙医和维医的医疗方法。

(7)中外医学交流:我国自秦、汉以来陆续同亚洲、欧洲、非洲多国开始了医药交流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中医药交流更加广泛。这部分介绍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防病治病、保健中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一些国外医药在我国的应用等。

2、中药主页包括:

(1)中药虚拟展厅:利用场景、橱窗与主要中药标本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向登陆网站的观众概括介绍若干种中药。

(2)中药基础知识:用图片、文字并配以动漫,简单明了地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及中药的产地、炮制、性能、配伍、用药禁忌、储藏、中药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3)馆藏标本:一期建设中共收录了近600种中药。为了使来访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到要了解的药物,我们提供了30多种不同途径的查询方法。

(4)常用中药材标本:按照中药的临床应用,将550种常用中药材依照功用、主治分为20类,并对每一类药物的性能、配伍、用量、禁忌及来源、植物、饮片等做了一定介绍。

(5)地道药材:中药的优劣与其产地、生长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特定产地的药材习惯称之为“地道药材”这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各省区的地道药材以及地道药材的历史沿革、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等特点。

(6)中药的故事: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中药的趣闻轶事,这里将以连环画、文字、图片等方式讲述中药的传说故事。

(7)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中药中不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这里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的来源、功效、药膳的做法及适应症等,使大家获得更多的保健知识。

3展示设计理念及应用

数字博物馆具有空间穿透性,在展示设计上还是一个新兴的艺术学科,其艺术效果取决于开发者的构图创意和艺术设计。我馆在设计构建上融合了知识与艺术的表现形式,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的有机结合,由多个传统文化形式要素构成,整体视觉造型优美、古雅大方,格调清新又富有时代感,寓意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具有博大的发展空间。页面色彩清新,主色来自中国青绿山水的色彩、青铜绿色及其邻近色,既有中国人的审美特色又有历史感,含有自然、生命力、环保、和谐等品质,同时也具有中国文化的某种特质,形色兼备,切合主题。旋转的阴阳鱼表示它卷进了天地自然的万千现象,代表生命力的生生不息,太极至阴阳五行的理论亦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此构成的主题寓意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术理念。博物馆收藏的广博与发展的恒远空间,体现了博物馆探究与收藏医药相关文物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中医药核心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思想。

数字化博物馆以数据库为基础,配以虚拟场景的应用、生动有趣的图片资料,同时穿插影视作品及flas、视频技术、虚拟三维的应用,充分体现本馆在设计上的科学性、生动性和艺术性。通过多媒体艺术表达形式,传递了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再现了医学家的文化修养,体现了他们重视实践,尊重经典,勤于思考,勇于革新,讲究医德,以“济世活人”为宗旨的优良传统;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国医学”得到了保护,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家中饱览博物馆文物将不再是梦想;想要一睹古代医学家的故里、遗迹以及地下出土的有关医药的文物器具、帛书、竹木简、善本医书,欣赏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您也不需要远赴中医药大学及社会,省去了舟车劳顿的人力及时间成本;您可以在网上下载中医药知识相关图片及信息,在数字中医药博物馆中依个人喜好跨越时空任意漫游,对有兴趣的主题深入检索、查询;而对数字博物馆无法提供的信息,您可以使用网络链接到达全世界的数字博物馆搜寻信息:如果某个展览参观到一半失去兴趣,可以随时可以跳出画面,直接寻找有兴趣的主题。

许多博物馆包括我馆的部分藏品因为年代久远,质地变得十分脆弱,展示中必须十分注意光线及温湿度的控制,有些古文物必须隔离保护而无缘与大众见面。数字博物馆可突破这种限制,将古文物外观进行数字化拍摄,在网络上360°呈现在大众面前;利用数字展示特性,甚至可以设计同一主题,使展览无限延伸,小小视频带给您无以伦比的视觉和知识双重享受。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人文哲学与科技智慧的结晶。“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北京人文奥运增光添彩,使中医药国粹的精华走向世界,同时也弘扬了东方文明,具有持久不衰的魅力。

4数字博物馆与当今教育的紧密联系

博物馆除了加强传统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等功能外,还强化了知识分享及教育传播功能,利用网络传播知识宝库及文化资产到世界各地,成为未来人们取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美国是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较快的国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他们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从中小学生做起。加拿大的学校网工程从1993年开始,而欧盟则了一个题为“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旨在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推出多项有关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开发计划。在亚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显示出赶超美欧的强劲势头。日本文部省于1990年提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支持先进技术的教育应用;1994年又建立了百校联网工程。

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各地政府都不遗余力加大了教育投入,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形式――网络教育应运而生,这种形式真正突破了学习空间的局限,所提供的是师生异地同步教学,学习者不受职业、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够连接到网络,就好像坐在教室里上课一样。同时打破了学习时间的局限,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点播适当的教育信息,获得自己所需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3

【关键词】数字影像技术发展应用

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精彩,同时在应用中也暴露出数字影像技术对于人们生活的一些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人类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必定会不断扩大,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同时也创造了难以估测的破坏力,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带来完全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现代化的信息社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道德社会。

1、数字影像技术的相关概念

数字影像技术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数字编辑机器和多功能的智能化计算机,来对影像或者照片进行储存、处理、加工、呈现、应用的一门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是多种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技术,其中包括数字相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它的应用系统主要有录像机、数字编辑系统,还有多种数字影像、音频的播放系统。

2、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1.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系统逐渐向着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数字影像技术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优秀的教学服务,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效地展示到数字化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随着社会对于教育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育系统对于数字化影像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技术,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ppt,播放老师自己制作的音频或者视频,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扩大数字影像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既有助于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2.2.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随着疾病的多样化和特殊化,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复杂,医院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来对各种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保障病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现代的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检测手段有:X光诊断、超声波诊断、Ct、核医学成像等等。医生在对于大量的疾病特征进行浏览时,需要对于大量的图片信息进行认知和记忆,将它们的特征进行对比。数字化的影像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快速重建医学影像功能与结构,对于医疗图像进行三维重组,达到可视化效果,对于需要分析的病灶结构进行细致的分割与识别。数字影像技术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实现了医疗诊断过程的高灵敏度、无创伤、操作简单、处理和控制人性化和智能化。数字影像技术在医疗检测上的应用为广大患者带来的福音,也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2.3.在艺术方面的应用

我们应该知道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如果没有好的数字影像技术作为支撑,摄影者拥有在好的天赋和想象力也是没用的。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的摄影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现代化的数字相机不需要胶片就可以进行照相,真正的实现了零污染,防止了在胶片的冲洗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品,不仅防止了化学药品对于人身体的危害,同时也避免了化学药品对于生活环境的危害。数字影像技术使得现代化的摄影更加的方便、快捷,摄影者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拍摄作品,同时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将其传播开来,让自己的拍摄作品被多数人欣赏,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每一个摄影者都梦想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彩色暗房,但是大部分的摄影爱好者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同时他们放大自己拍摄的彩色照片的频率相对较低,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资金。但是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来临,数字图像的处理技术使得这些变为可能,一台配置较好的计算机,外加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明室操作彩色暗房,一次性的投入,永久性的受益。

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中的责任

在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对于数字影像技术应用后的责任问题的承担,我们需要知道数字影像技术会对那些组织或者群体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数字影像技术使用者应当承担哪些方面的义务。通过分析总结我们知道了这些方面的责任:

(1)作为数字影像作品的创造者,必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的伦理范围内进行自己的创造。

(2)作为数字影像作品的欣赏者和传播者,必须保障自己内心的纯洁,做出最佳的选择。

(3)数字影像作品的欣赏者需要通过付费才能对于作品进行欣赏,因此,创作者就必须对他们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保障自己作品的优良效果和价值。

(4)对于整个社会负责,数字影像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必定会在社会上形成广大的接触面,对于广大群众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数字影像作品中包含消极的思想和内容,必定会对欣赏者的观念和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创作者必须保持以对于整个社会负责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创作。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动作用,现代的各种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影像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精彩,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了数字影像技术的诸多优势,数字影像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臧崴臣;张连军;浅析商业摄影中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年06年

[2]朱梁;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4

关键词:大数据;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188-005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关注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医患矛盾凸显、医患关系恶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高质量医学生的培育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专业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素质全面的医护人员是促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如何顺应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言的一种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素质和修养。[1]”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的内在体现,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

目前,医患冲突、医疗回扣、过度医疗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欠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培养和塑造医学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现实中,许多高校过于重视医学专业课的开展,大力投入医学教学与科研,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未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致使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医学知识的汲取,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是推进我国卫生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医学的内在人文属性决定必须进行高等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中华医学文化把医术看作为仁术,提倡医德至上。从古至今,医学本质所蕴含的人文属性一直受到重视。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名著《千金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注重对医德的强调。清朝著名学者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强调“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认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以上均强调“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突出了医学的人文本质,认为医者必须品德高尚,关爱和尊重生命,始终具有较强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具备一心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这种素养应贯穿整个医疗过程,是职业行医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人文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要求必须发展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G.L.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并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同。指出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使自身的疾病与健康状况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医学从纯自然科学回归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相交叉的应用性学科,技术与人文关怀变得同等重要,人们更加注重医患交流与沟通。[2]这种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医学的学科性质,即医学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相融合的学科。医学需要兼具科学精神、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理念与精神。[3]现代医学模式对当今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善于把医学原则与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为医学实践提供精神支撑,帮助人们真正走出身心困境。医学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三)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必须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对病患生命和健康权利的尊重和关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学识修养,是以患者为中心,体现为对患者生命的敬畏和终级关怀。[4]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要体现人文精神,关爱生命,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树立科学的医学观,学会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医学,正确认识医学的内涵,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关爱病患,珍爱生命,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病患沟通,和谐相处,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大众,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因此,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传授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塑造,使人文素养教育满足学生思想、态度和情感的多维度需求,帮助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医学精英。

(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要求必须加强高等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患纠纷不断涌现并呈现递增态势,这已成为当今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正之风正蔓延整个医疗界。有些医生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乱收费,过度诊疗,拿商业回扣,收受甚至索要病人红包,使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演变成了充满经济利益的商品,医患信任缺失,医疗机构公益性及福利性光环日渐消失。部分医者的行为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导致医患矛盾加剧,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医患冲突的社会现实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其掌握相关人文学科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能妥善应对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医疗机构形象,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大数据时代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全新变革。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5]”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大数据开启了时代的重大转型,给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限度地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教育理念的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教育的核心环节,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方式,革新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并影响学校教育的模式。[6]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也不例外。

(一)大数据的大量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针对性

大量化指的是海量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完整性。它绝非小数据时代随机抽样的某个片面数据而是全体数据的集合,具有与某个事物相关数据的完整性。信息网络的数据时刻都在不断地生成更新,数据的不断积累使数据规模不断扩大,可以提供所有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相关的完整数据。大数据体量的无限性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海量的数据中,应更具针对性。教师应把握学习素材和学习者的对象性,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人文素养产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体化教育。此外,教师应建构和运用更具感染力、引导力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以多元视角看待个人、社会和世界,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视野,使学生在人格修养、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精神层面上得以相应提升,切实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大数据的多样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直观性

大数据的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随着电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手机和网络等自媒体普及率越来越高。如今高等院校医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除了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者。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图片、声音、视频等数据猛增。大数据来源的多元化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直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来源的多元化和学生接受信息方式的多样化要求高等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加直观和具体,具有感受性。面对大数据的多样性,教育者应依靠数字信息技术,开展更为直观、接受性更强的人文素养培育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如社会人文问题热点视频,加强与学生在新媒体上的交流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思维,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学习氛围,加强人文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所搜集与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建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三)大数据的快速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时效性

快速化指的是数据的快速流转。大数据产生的速度十分迅捷,微博、微信等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实时性需求。医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介如微博、微信的热衷使用者,大数据的快速化特点能使他们运用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快速实时分享身边的人和事,即时传播交流思想和情感,信息资料产生与传播往往与事件同步,事件传播的周期大为缩短。教育者应及时因势利导,通过收集分析相关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发现数据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总结医学生思想状况,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及时跟踪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如医疗公益性活动要及时积极宣传和引导,使学生的品格和修养得到自然熏陶,传递社会正能量,而对不良虚假的网络信息及不良思想及时发现处理,果断加以制止,提高预测危机事件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分析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大数据的大价值要求人文素养培育者具备更高的数据素养

大价值指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巨大价值,要实现这种价值离不开数据素养。数据素养是“在数据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数据生产、管理和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7]。网络等媒介生产的数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而时常会产生大量冗余信息。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微博、微信、QQ群、学生网上论坛等社交平台以及学校办公网络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真实可靠信息和教育数据,这些数据潜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这要求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善于从大量分散的数据和信息中总结规律,通过精准的筛选和分析,对其充分发掘和利用,分析医学生具体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情感态度走向,剖析影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找出影响因素,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数据保障。

三、大数据时代英语教学中医学生

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数据意识,革新英语教学理念,树立人文教育取向

“人文学科论赞同者认为:外语不仅是工具,而且在语言的载体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性,应该是一门人文科学,一门社会科学。语言一旦用于交流或交际就必然承载信息、思想或情感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各方面体现了人文性、人文学科的特征”。[8]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课程,更应该是学生在认识世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从单一的工具型教学模式逐步向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人文型教育模式转变,在英语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突出人文素质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又富有人文素养,适应当今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现代人才。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强化数据意识,认识到大数据对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注重数据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研究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学生的思想、心态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为人文素养培育的开展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真正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二)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培育人文底蕴

随着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高效利用高新技术、充分整合教育信息资源,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把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主体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课本内容蕴含的人文意义,对人生和医学事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人文修养。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充分考虑到时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科学性强,主题多样,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富含人文教育价值。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融入人文素养培育,深刻剖析课文背后的深意,借助文本蕴含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讲解时可收集相关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受拜金主义等影响,正确看待成功,保持心态平衡,如何在自身利益和病人利益中取舍,发扬医学职业道德,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资源优势,搜集查询相关素材作为课外补充,对所学人文知识深入领悟,跟踪思考,利用QQ,微信等信息平台相互交流探讨,直至升华。

(三)运用数字信息媒介,建立多元化课堂体系,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与传统教学相比,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学习更具生动性和实时性,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高新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体系,在课堂上进行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实践,对比不同文化,大力拓宽学生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口头报告、短剧表演或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片、热点视频及电子阅览平台查询医学论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以课堂报告的形式讲解aiDS的症状、传播途径、社会危害,并在电子交流平台展示,同时发起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同性恋者的态度辩论,收集学生跟帖评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充分理解发掘文本中蕴含的医学人文内涵。

除了在课堂上融入人文素养培育外,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体系还应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比如开展以医学为主题的英文短剧比赛、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同时,鼓励把学生的人文思考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收集数据以寻找解决医疗回扣等现实问题的途径,经常与学生通过QQ群等新型传播媒介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自身修养的深刻反思,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人生,大数据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他们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应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进修及学习交流的平台。拓宽传统的培训渠道,利用网络开展人文素养远程教育课程并提供指导和咨询,让教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束缚,积累人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学校应对教师的师风师德修养高标准严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师人文素养考核机制,运用全面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手段,对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全面和个性化分析。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医学素养,同时适当储备医学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能结合医学文化的特点,把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因此,外语教师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活动讨论,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人文素养培育中遇到的困惑和成功经验,实现数字信息共享,共同成长。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生活和教学中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用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传递人文素养的正能量。

四、结语

人文素养培育是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人文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也是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大数据赋予当今教育机遇与挑战,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与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育,引导和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拓展认知视野,培养人文精神,使之对医生职业重新认识与解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医生职业道德与使命感,是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专业技能扎实、人文素养丰厚、综合素质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林艳芝,王碧艳.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意义的再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2):118-121.

[2]刘伶俐.不同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11):43-44.

[3]王一方.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6.

[4]喻长志.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可能转向[J].江淮论坛,2013,(04):188-192.

[5]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J].科学,2013,(04):29-32.

[6]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01):2-10.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5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现状与趋势 高等中医药院校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问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探索。例如,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本文仅从信息技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带给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变化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

1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

事实上,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ainframe}、个人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3个时代,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3个阶段。

(1)主机时代:从上个世纪so一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软件的开发先后列入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研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价格等给Cai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困难。

(2)从7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出现及其普及,为Cai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条件。80年代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等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当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早的学校之一,有一个较大的计算机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程。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3)90年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等中医药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1.1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也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从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不同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报道,1999年我国仅有4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在读学生最初只有7,000多名。目前已发展到67所大学,共有学生130多万名。

1.2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面貌。特别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面临的重要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我们是相对落后的。以数字图书馆为例,美国一个校级的图书馆一如加州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DigitalLibrary,CDL)就拥有3,200万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文网上资源还十分匾乏。这些现状同样会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1.3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传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推动它们的变革。推动这种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校务管理,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DigitalGampus)。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或者说,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许多专家已经认识到,信息革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而且中医药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中医药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例如,如何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

2.2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一学习(e-learning),e一学院(e-college),e一大学(e-;niVerSlty),e一学位(e-degree)等。那么,这些模式又该如何相互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6

【关键词】数字化医疗;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97-02

数字时代的来临,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也为临床教学带来了惊喜与震撼。尤其是数字化医疗的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空前的便利与支持,给教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定义:数字化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是公共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

1数字化医疗的基本特点及对临床教学的影响[1]

1.1医疗设备的数字化:医疗的数字化,首先是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这是数字化医疗的基础。所谓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即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等过程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计算机软件下工作的医疗设备,已逐渐取代常规设备成为临床设备的主流。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可以将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及传送。纸质病例将成为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依靠纸质教材和病例进行临床学习的方式受到挑战,合理应用数字化的设备成为临床医生的必修课。

1.2医疗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医疗可以实现医院内部设备资源的共享,实现影像及文档资料的传输,缩短病人挂号、交费、取药、看病的时间以及电子开单、电子处方,减少错误发生的概率。在远程医疗方面,数字化医疗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及电视会议、远程会诊及手术、网上查询及求助以及网上挂号、预约,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共享。单机版的传统数字化资源由于存储空间限制,更新不及时及信息覆盖面积等问题已不能满足日益进展的临床教学需求,因此设备的网络化,将用户终端互联互通才是解决需求的办法。

1.3医疗服务的个性化:人们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预约、挂号;人们不再需要在检查部门等候检查结果,各种诊疗影像和数据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主治医生的面前,医生可以及时、准确地对病人做出诊治。基于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私人医疗保健服务和公众医疗咨询服务,将随时提醒大众进行身体检查、预测某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向病人推荐新的治疗方法,使病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个人医生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也对临床教学提出了个性化教学和倡导服务为先的概念,培训早期就应认识到将来临床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

2数字化医疗条件下临床医学教学的发展趋势[2]

临床医学发展非常迅速,不断有新的观点和新问题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对新知识的学习和采用,新旧知识的证分析等成为临床教学中的一个突出课题,需要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反馈体系来实现。医学理论与日益复杂的临床现象联系庞杂,丰富而复杂的临床诊疗信息进入临床教学实践,而如何提高临床信息的利用率和资源共享成为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构建一个有效、可控性好的临床教学平台刻不容缓。

比较理想的临床医学教学平台具备丰富、有序的教学资料,有着互动的学习模式,而且与临床工作保持密切的联系,切合实际,并能够适应医学教学改革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科研相关,并能实现相互转化。

由于目前临床上逐步开始推广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和影像存取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势必改变以往的借阅影像资料,查询纸质病案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讨论、屏幕联网读片(软读片),诊疗信息集成化、强调归纳整合和发散型思维能力、要求长期、高效、规范的教学工作,以及海量的临床资料来源和共享等趋势。

3数字化医疗手段对临床医学教学的意义

在国外已经采用数字化医疗进行临床教学的机构,通过分析传统模式和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区别发现:paCS可节省75%的影像医学教学准备时间,提高学习效率40%左右[3];HiS可减轻实习医师25%的临床记录书写负担,实现记录标准化与传统型医疗机构相比,相同训练要求条件下,采用paCS的医疗机构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周期可缩短3-6个月,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分值高7-16%[4]

3.1有助于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很少有大学能够理清本校教学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态。通过学校立项建设的大量教学资源也都散落在各院校、教研室或个人手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为实现分散在各院系或个人手中的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提供技术基础,由此提高学校内已有资源的组织性、共享性和利用率。

3.2整合校外优质资源,提供一站式资源查询服务,实现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服务。在提高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需要根据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的特点,有效整合校外资源,拓展师生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空间。虽然互联网上的各类教学资源日益增多,但还是存在应用上的瓶颈,如:资源缺乏分类、不能准确检索、教师自行查找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等,因此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能够统一资源门户,围绕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整理各种来源的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各类资源的一站式查询,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应用。进一步还可分析用户教学资源使用的行为习惯,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与定制服务。

3.3可以对教学提供良好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支持。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支持,教师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取数字化教学材料的空间,为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提供资源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利用资源中心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扩大其知识的涉猎面,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4确保查询速度,解决收费难题。国内高校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网内的速度都非常快,但出校园网的速度则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不同网络之间(如教育科研网和电信网等)在调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时显得非常慢,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另外很多学校在出校园网时都作了收费的设置。因此建立基于校园网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可以确保教师和学生查询教学资源的速度,并解决收费难题。

4如何实现数字化医疗与临床医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4.1提高对数字医疗的认识是提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的基础

数字化医疗在医院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表现在医院管理者认识不够,没有把医疗数字化建设纳入到医院发展的思路上去。医院管理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深对数字化医疗的了解,数字化的早日实现才能成为可能。对教师的角色观念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制于条件,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是线性的,以教师的单向传播为主,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自主性难以体现。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取向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均对教学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力。应该说,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里,传统的单向传播式(也称广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称得上是最佳选择,并在人类的教育史和文明史上起过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以往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单一的,不仅有纸媒文化,还有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网络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条件,面对同样的信息资源,这无疑给教师提出新课题。学生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和视而不见,更应给予鼓励和激发,“弟子不必不如师”,教育的本质重在超越,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性目的和诉求。

4.2加大对数字医疗建设的投入和标准化工作力度对临床教学的培养方向提出新要求由于数字化建设是一项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知识密集性的高科技工程,因此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目前,在数字影像的采集、显示,远程医疗等方面我国尚没有相应的标准,因而数字化医疗在工作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应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数字化医疗应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电子病历、医学图像系统和远程医疗的发展更需要加强医院标准化的建设。标准化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威性,规范医用软件市场,加强医用软件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需要开发商、医院、医疗设备厂商之间的相互配合写作,并逐步以现有的国际标准化替代非规范性标准。

加强数字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医院工作人员的只是结构和水平不容忽视。因为软件的实现和维护,不断更新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和保养,专业性要求都较高,所以需要有一批技术精、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培训技能。这也对临床教学提出的新的课题和方向。

4.3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存储模式是提高资源量和利用率的主要方法

出于教学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需求和应用效率的考虑,资源分布式存储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资源共享方式。将高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描述信息进行集中存储为用户提供资源检索的统一门户,能够减少资源查找的时间,同时资源分布式存储能够有效维护资源版权者的权益并能有效解决资源的动态维护问题。

4.4资源评价可以保证临床教学的动态建设

一般说来,“只有系统中所有资源得到正常、合理、高效的利用才能真正体现资源的价值,资源库的建设才能体现出意义”。因此,必须对资源做好跟踪、统计分析、优化和评价,这是保证资源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是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资源中心系统中设计对整个系统中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自动记录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时间范围内、不同资源属性范围内的资源使用状况,结合用户对每一项资源个人评价的统计结果,得到最受关注的资源、受到用户评价最高的资源,从而提出最受欢迎的资源,向用户进行推荐。同时也可以得出每个用户浏览/下载的统计信息以及兴趣点,从而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推荐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对教师/学校上载资源的总体情况(包括上载个数和最近更新时间)以及该教师所有上载资源的被评价情况的统计,可以衡量教师/学校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贡献大小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促进资源中心的动态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5总结

数字化医疗对临床医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更高要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是建立一个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及合理应用,资源的有机整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葛丽萍.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辽宁师专学报,2006,(3)

[2]孙立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7,(7)

[3]DeBackerai,etal.JBR-BtR.2004,87(5):241-6

[4]Viauma.Radiolmanage.2004,26(3):36-40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7

【关键词】数字化考试服务中医药考试服务

中医药数字化考试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各学科教学素材、视频、案例、习题、试题等教学资源,并且对于具有密级和私有的资源提供保护机制,避免因网络应用而泄露信息,教师利用系统可以进行课堂教学、交流讨论、问题解答、作业布置评阅、考试阅卷、效果分析、题库管理等教学活动。其中自主学习、实时学习和提问、作业与测验等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利用起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系统是一套集考试和练习为一体的教学测试的系统。本系统的建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试能力。

1中医药数字化考试服务平台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与意义

1.1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测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内容。教学评价,其本质就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地过程,是针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进行评价时最常采用的衡量工具。它已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项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考试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检查与评定的主要手段,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1.2中医药数字化服务平台应用于网络教学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数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多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通过试题库建设,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实现对学生的个别化、个性化评价。

1.3基于中医药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数据分析租金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重评价数据分析,完善试卷成绩分析与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试卷分析对教学的总结、反馈、指导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对考试结束后的以下内容进行分析工作:从综合成绩分布情况、成绩情况分析、教学情况分析、改进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整理,通过试卷分析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中医药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2.1中医药数字化服务平台促进教考分离

该系统把理论教学和考试测验作为相铺相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来的同时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即由教学管理人员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设定学科考试方案并自动生成试卷组织考试。为我校考试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为考试开放体系建立以及课程学分制的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模型、管理模式等依据。

2.2中医药数字化服务平台促进课程管理的合理化与评价标准化

平台的应用要求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对自身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进而丰富和完善试题库。增加学科信息储备,促进教学方法,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引进了公平合理的评价和竞争机制,在考核学生的同时也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查教师的授课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结语

考试是课程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本平台通过打造个性化的考试服务评价体系,能促进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能推动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高校的考试制度是要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质量的导向作用。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变革,能使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根本变化,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的。逐步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并着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考核,并实行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王延博,孙宏志.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360-362.

[2]金涛伟.自动化考试系统在高等院校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4(12):54-56.

[3]曾任仁,林宇洪,吕义勇.通用试题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24-328.

[4]王雪媛.高校考试系统设计思考[J].电子制作,2014(6):93-93.

[5]施华平,黄桂成,金玉琴,吴华.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毕业考试改革及考试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医教育,2013(4):1-3.

[6]周鹤婷.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在教学管理效能提升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189.

[7]高艳.“儿科护理学”试题库的应用与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1(2):59-61.

[8]张建伟.形成性评价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40-40.

[9]张建伟.形成性评价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40-40.

[10]张海燕.浅析高职教育考试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21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医药数字化考试服务平台建设与研究”

作者简介: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管理;体检结果;后勤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服务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诸多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高校后勤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现代大学生体质下的高校后勤等方面。但是,大学制度改革下高校师生健康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的总称。数字化管理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集成性、系统性等[1]。目前,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较多,涉及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校园网络系统等。本文将以数字化管理为起点,分析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师生健康中的运用及作用,现综述如下。

一、后勤数字化管理基本概念

后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数字技术使后勤管理实现现代化,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后勤企业发展战略,大大拓宽了选择范围,实现选择的最优化。后勤数字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后勤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实现后勤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后勤数字化管理的独特性[2]。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则是运用现代技术动态的掌握或了解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服务于师生问题,它能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发挥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动态了解全新的师生健康情况,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运用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动态了解师生健康状况,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更加有利于高校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促进师生健康。

(一)高校医院

高校医院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对高校师生的健康体检、健康分层、健康评估以及健康干预和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支持。根据高校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内容将其分为教职工和学生健康数据管理两部分。教职工健康数据主要采集学校定期组织的健康体检结果,并与往年结果进行比较,实现不同教职工健康情况进行分层和跟踪管理。而大学生健康数据主要通过入学健康体检和学期体质测试获取,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不同大学生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健康信息咨询和教育[3]。

(二)高校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教师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能够改善师生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教师能根据学校师生健康管理情况加强学生健康干预,如:运动技能培训、运动方案的制定、健康咨询等。学校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对师生的运动状况进行测评,为制定相应的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形成高校数字化管理的数据库[4]。同时,高效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监督、制定运动方案的实施,使得采集的数据更加科学化。

(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均配备心理咨询中心,它对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中心能够针对高校师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心理调查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其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的方法对高校师生心理状况、情绪、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等进行测评,建立心理测量、心理调查等相关信息,保证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信息能全面、连续、动态并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定期、不定期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查。

三、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对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提高师生健康水平,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保证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对全校师生健康的动态了解,根据师生身体状况加强健康锻炼。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效果,学校应该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功效。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属于后勤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学校医院、学校体育院系以及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健康监测、评估等相关资源,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5]。

(二)提高对师生健康服务的功能

师生健康数字化平台在高校教职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数据的采集,建立相应的电子健康档案,根据师生实际需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同时,高校后勤部通过对师生进行动态监督,能为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要求,满足体育、医学预防保健、心理指导,对师生健康指导、健康信息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完善的保障,为社会健康管理方面输送专门人才[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能够满足后勤管理的基本需要,动态了解全校实施的健康体检状况,将高校内有关健康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教职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功能,对师生的健身进行科学的指导,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所.美国将发展大数据提升到战略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2-07-17(3):90-93.

[2]王武海.高校供暖能源浪费问题与管理节能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1,24(4):28-30.

[3]范,姜群瑛.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高教研究,2013,18(9):90-93.

[4]闫冰.深化后勤改革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可靠保障———郑州大学后勤改革纪实[J].高校后勤研究,2014,76(2):8-11.

[5]吴悦.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4,38(2):14-16.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9

【关键词】医学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管理

在医学漫长发展历程中,科技力量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为医学数字化奠定基础,医学数字化过程是指从对以往复杂生命系统的定性判断发展到精确化,运用现代科技方式寻找生命系统中本质的差异变化及变化规律。目前国内数字化医院的建设重点是以“医疗数字化”为主,即着重发展医院内与医疗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综合应用。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基地,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接受该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如何加速实验室建设与规范管理并充分发挥实验室内资源的效益,是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校立足状况,正建立护理实训大楼(完全模拟医院内的设施及内部装饰)并将投入使用。

1.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

数字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为基础,主要包括关键技术有: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储存与管理技术,超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可视化科学计算技术。在实训基地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模拟数字医院,就是要将整个实训基地建成一个网络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实验资源数据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与实验相关的信息、传递信息、学生协作实验、提交电子实验报告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批改学生提交的电子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成绩记录与分析、学生实验监控等。

2.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构思

2.1研究模拟数字化医院的背景

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模拟实验获得的数据处理是信息处理中的一部分,应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数字化处理。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实验数据处理系统,使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由于一样的信息系统,特别是大、中医院的系统稳定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学生在医院实习时,很难进行模拟实训。为此,在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的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学校有了建立一个“模拟数字化医院(实训基地)”的设想。

2.2模拟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现在,在各医院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系统有: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药品管理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我国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管理。我国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其主要模块功能有:

护士工作站:完成病房管理、核对并执行医师电子医嘱等,自动打印药单,并能录入查询业务甚至包括科室护理排班等;

医生工作站:能按医疗业务流程和规范实现临时医嘱和长期医嘱的开立和管理,了解患者费用情况,及时调阅医学影像结果或图像,包括检查、检验报告等;

门诊医生工作站:将医师医嘱产生的相关项目自动收集到医师的所在科室,开立医嘱给患者等;

住院收费:按不同的结算类型进行灵活结算,打印出院费用、实时打印业务报表等;

门诊挂号收费:一人一卡制,专家门诊排班表,刷卡后自动归属费用并产生费用记录、各种日结统计等。

2.3模拟数字化医院(实训基地)的建设

2.3.1模拟数字化医院(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构建医院信息化平台――提高实训基地技术档次

提高实训基地技术档次,是指突破常规的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引进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仪器设备来扩充实验室装备规模,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手段和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训基地教学技术、实验技术、管理技术档次;建立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使实训基地具备现代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科研职能。建立高档次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也可以促进专职教师的科研开发,以促进学院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提高。

(2)引进医院信息化主要应用系统

建立模拟数字化医院(实训基地),提前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医院信息化环境,模拟各种已有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了解和熟悉掌握各种应用系统,数据从源头采集,按统一格式,实现数据采集标准化:信息数字化的存储格式以实现信息存储数字化;通过网络传输数据,用户权限和应用程序保证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等的一系列模拟实践,模拟系统常见故障发生情况;引导学生查出故障;分析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故障方案。

2.3.2实现资源系统的共享

资源共享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装置、分布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多用户和多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各种医院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医院,尽快上手。我校已经将医学信息技术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考核项目。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要求,未来各级医院在招聘人员时都会将“掌握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作为进院考核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获得“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复合型医务人员将会得到优先录用。所以,我们建议不妨将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资格认证归入职业资格之中,真正让医学生获得从事现代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伴随医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必将能促进职业院校医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在今后它还将面临更大挑战,如何能进一步形成职业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体系,仍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数字化篇10

黄福开主编。该书为《藏医药研究丛书》之一。近二三十年来,藏医药学迅猛发展,各国藏医药学研究也蓬勃发展,成果累累。我国的藏医学研究起步虽晚,但也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藏医药学发展到这一阶段,必然会要求索引性工具书的出现。该书的问世,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书中收录1907-2001年间国内藏医药文献2000多篇,包括研究论文、图书专著、新闻报道、文献译文等多种形式的文献条目,并按著作者、作者名等编排了索引。该书为我国第一部藏医药专题目录索引,也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收录藏医药文献数量最多、索引最详细的藏医药学工具书,对于从事藏医药学、传统医学和藏学研究的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书号iSBn7-80057-660-4,16开,350千字,平装定价45.00元。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藏学概论》

王尧著。该书是藏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8章,分别论述了藏族的语言文字、考古、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天文和历法等学术领域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成果。该书内容全面系统,材料取舍合理,语言叙述清楚。着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藏学研究所取得的新的成果和学术研究水平,是其一大特色。该书既可为关心和藏族文化的读者提供一部高水平的知识读物,又可作为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的教材。书号iSBn7-5440-2661-2,大16开,298千字,定价17.0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96486号。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藏学史》

王尧王启龙邓小咏著。该书是关于中国藏学研究史的一部学术史专著。书中探讨了藏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对象、范围等基本问题,将1949年前的藏学研究划分为萌芽时期(1840-1911)、创立时期(1912-1937)、艰难时期(1938-1949)发展,并在大量文献爬梳、收集的基础上,对传统藏学的相关文献以及1949年前藏学研究各个阶段的成果做了系统地整理,分门别类加以概括、介绍和评介,全面总结了1949年前中国藏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该书有利于读者了解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分支――藏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是相关研究者了解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参考书。书号iSBn7-105-03521-8,大32开,331千字,定价28.0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12500号。已由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所发行。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马鹤天著。该书为《西北行记丛萃》丛书第二辑之一。该作品年代集中于民国初至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多为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官员和科技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该书作者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从事革命活动。官至新中国成立前(1936-1948)连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著名的边疆学者和教育家,著书甚多。作者于民国二十四年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大员,适逢九世班禅流亡多年后获准返藏,即以护送班禅回藏专使行署参赞名义前往。因抗战爆发局势不稳、九世班禅圆寂,作者一路由行署参赞而代专使、复为参赞而变为护棂专使,走走停停历时3年。正是这缓慢曲折的行程使作者得以深入接触广大藏区政教军民各色人等,多方考察了沿途各民族、各部落生产生活、民情习俗、历史文化,以至山川、物产、气候等各个方面,日记累计50多万字,图片300余。故内容丰富翔实具体,可信度高,可读性强。该书内容不仅是单纯记录,而且还有对民族地区工作的思考:民族团结、提升教育水平、开发民智、消除民族隔阂、建设边疆等许多方面。该书撰就于抗日战争时期,但迟至1947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书号iSBn7-226-02782-8,大32开,369千字,定价26.0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108884号。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的文化与宗教哲学》

乔根锁著。该书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对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宗教哲学予以宏观的审视,并通过对藏汉传统文化的比较,展现了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内在的意蕴,凸显了文化及其哲学的内在结构与主要特征。该书“文化卷”中宏观地对文化的发展流变、主要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做了整体把握;“哲学卷”中,以宗教文化的核心――宗教哲学为焦点,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各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从宏观上与以分析与论证。书号iSBn7-04-014169-8,大32开,230千字,定价14.70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08684号。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