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十篇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十篇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2:51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县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固定资产的安全、合理、有效、节约使用,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证正确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和履行工作职责,现根据《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税系统固定资产是指县国税局及各分局所有使用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含500元),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价虽低于500元,但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也视同固定资产管理。

第三条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固定资产核算;保管、使用、配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实施固定资产产权管理,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四条固定资产实行电算化核算,统一使用《国家税务局系统财务管理软件》和《国家税务局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所有固定资产均必须实行编码登记。

第五条国税系统固定资产属国家所有,由各级国税部门管理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转让、出租和变卖固定资产。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工作职责

第六条国税系统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下管一级、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财务室是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县国税局办公室负责资产和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等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国税部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办公室(或机关服务中心)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分工是:

财务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负责系统内固定资产的购建、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盘亏、盘盈等的审批。

(三)编制系统内主要项目固定资产购建预算。

(四)定期汇总上报固定资产报表。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

(二)对固定资产实行会计核算。

(三)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登记卡片和台帐。

(四)负责权限范围内固定资产增加需求的审核及编制本级固定资产购建预算。

(五)办理固定资产入库、领用、内部变动、处置手续。

(六)保管固定资产,维护固定资产的完好。

(七)年终前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盘点,发生盘盈、盘损、报废、盘亏等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办理报批手续。

(八)年终固定资产清理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核算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对帐。

(九)负责报送固定资产报表。

第八条办公室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部职责。

第九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对本部门在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

(二)维护本部门在用固定资产的完好。

(三)对闲置固定资产及时退回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四)年终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帐。

(五)提出本部门固定资产的增加、处置需求。

第八条县局办公室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部职责。

第九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对本部门在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

(二)维护本部门在用固定资产的完好。

(三)对闲置固定资产及时退回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四)年终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帐。

(五)提出本部门固定资产的增加、处置需求。

第十条固定资产管理一律实行会计核算管理与实物管理分开的方式进行,各级国税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

第十一条固定资产管理要制定并严格执行验收、登记、保管、领发、检查和维修等制度。

第三章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价

第十二条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下设子目和细目。

第十三条房屋及建筑物类资产

房屋及建筑物类资产是指各级国税部门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包括土地、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和其他建筑物4个子目。

(一)土地,指上无建筑物、有专门用途、并已办理土地证的空地,包括农场、果园和其他土地3个细目。

(二)办公用房,指用于办公的房屋、建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

(三)职工宿舍,指职工宿舍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四)其他建筑物,指培训中心、教学楼、招待所等建筑物,包括培训中心、教学楼、招待所和其他4个细目。

第十四条一般设备资产

一般设备资产,指用于税收业务工作的通用性设备,包括15个子目。

(一)小汽车,指小轿车、吉普车、旅行车以及属于小轿车型、吉普车型、旅行车型各种封闭式车辆,包括小轿车、吉普车、车内座位在20人以下的旅行车和其他小汽车4个细目。

(二)大轿车,指车内座位在20人以上或车长在6米以上的旅行车。

(三)货车,指大货车、小货车、厢式货车、轿车等,包括大货车、小货车、厢式货车、轿车、其他货车等5个细目。

四)摩托车,指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不包括后三轮货运摩托车)。

(五)其他机动车,指除小汽车、大轿车、货车、摩托车以外的机动车辆。

(六)各种机动船,指稽查、征管业务用机动船。

(七)计算机,指大型机、小型机、pc机、台式pc机及便携式pc机等各种计算机。

(八)复印机。

(九)传真机。

(十)移动电话。

(十一)寻呼机。

(十二)录像设备,指录像机、放像机、摄像机等设备。

(十三)照相机,指各种照相机及附属设备。

(十四)电视机。

(十五)其他一般设备,指以上各类项目中未包含的一般设备,包括以下5个细目:

1、空调机。

2、办公家具,包括保险柜、文件柜箱、沙发、茶几、床、办公桌椅等。

3、打印机。

4、音响设备。

5、其他

第十五条专用设备类资产

专用设备类资产,指各种具有专门性能和专门用途的设备。

第十六条文物和陈列品类资产

文物和陈列品类资产,指各级国税部门接管、接受捐赠或购置的历史文物和陈列品,包括古物、字画、纪念品和其他4个子目。

第十七条图书类资产

第十八条其他类资产

其他类资产,指以上各类未包含的固定资产,包括各类文体设备、医疗器械、厨房设备、洗衣机、电冰箱和其他6个子目。其中,各类文体设备包括大型乐器和大型体育器材2个细目。

子目录“其他”是指批量购置的被服、茶具、电水壶等办公和生活用具以及不属于上述各类的固定资产。

第十九条固定资产计价方法

(一)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

(二)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买价、调拨价加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税计价。购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三)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按原有固定资产帐面值和扩建发生的净增加值计价;改扩建中有变价收入的,按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计固定资产帐。

(四)接受捐赠,无偿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市场价格估价入账。

(五)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格计价。

(六)已投入使用但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估价入帐,等确定价格后再进行调整。

第二十条各级国税部门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不计提折旧。但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比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折旧。

第四章固定资产的增加

第二十一条增加固定资产,要编制购置计划,列入当年预算。对技术含量高及贵重的设备要进行论证。

第二十二条增加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县局新建房屋必须报市局审批,县局购置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必须报市局审批。对政府采购的设备、工程和服务,实行招标采购制度。

第二十三条增加固定资产按自制、购建、无偿调入、盘盈和其他5种方式填报审批、验收资料。

第二十四条增加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验收、入库等一系列手续,及时登记卡片、入实物和财务帐,同时定期进行清查,保证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

第二十五条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论是否有产权都要进行资产登记。无产权的固定资产在登记时注明无产权,在电算化管理中自动不归在核算范围内。如事后产权归属本系统,由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更改产权性质,并按正常程序通知财务核算人员记入固定资产帐目进行核算。

第五章固定资产的处置

第二十六条固定资产的处置分出售、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报损和其他5种方式。

第二十七条固定资产处置范围

(一)闲置的固定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经科学论证,确需淘汰的固定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固定资产。

(四)盘亏及非正常损失的固定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

(六)根据国家政策规定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

(七)无偿调出的固定资产。

(八)其他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

第二十八条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1、各级国税部门处置固定资产均需按规定上报市局审批。

2、固定资产原值在1000万元(含)以上的办公房屋建筑物,由市局按程序上报省局审批。

3、无偿调出国税系统以外价值在10万元以上(含)或国税系统以内处置单价在30万元(含)以上的固定资产,由市局按程序上报省局审批。

第二十九条出售固定资产前,应进行资产评估,出售价格不得低于资产评估价,并按实际转让价格登记入帐。

第三十条固定资产处置申报程序

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资产管理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进行鉴定,经财务部门审核同意,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报上级财务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固定资产处置资料

处置固定资产时,首先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填写《国家税务系统资产处置表》,并附下列有关文件及资料。

1、固定资产价值凭证,包括购货发票或其复印件、工程决算副本、审计报告等;

2、固定资产报废的技术鉴定;

3、固定资产评估文件等;

4、其他有关文件。

第三十二条调拨已入库的固定资产要履行固定资产处置申报程序和相应的报批手续。经审核批准后,具体手续如下:

(一)由财务部门根据《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处置表》开具《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调拨单》,并交付实物拨付部门。

(二)实物拨付部门凭财务管理部门开具的《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调拨单》方可进行实物调拨,调拨时拨入单位领取人要进行签收,调拨后实物拨付部门将已签收的《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调拨签收单》交付财务核算部门。

(三)拨出单位凭《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处置表》和《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调拨签收单》为调整实物帐和会计科目的原始凭证。

(四)拨入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凭《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调拨单》填写《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验收单》增加固定资产,同时《国家税务系统资产调拨单》是拨入单位财务核算部门调整会计科目的原始凭证。

调拨新购置的未入库的固定资产,可由财务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批准文件直接填列《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调拨单》交付实物部门进行调拨,同时拨入单位领取人进行签收,有关批准文件和《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调拨签收单》为拨出单位的有关会计科目的原始凭证。

第三十三条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作经营性固定资产时应当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严防固定资产的流失;同时,应当收取一定比例的资产占用费,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

第三十四条固定资产的使用要坚持面向征管、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对于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上级主管部门可予以调剂处置;拒绝调剂处置的,上级主管部门有权暂停拨付其经费。

第三十五条无产权固定资产调回原产权单位,要填列《国家税务系统固定资产处置表》,手续齐备后方可退回。

第六章固定资产的变更

第三十六条固定资产变更是指已入帐的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变化或出现需要进行调帐的情况。

第三十七条入帐固定资产分为结帐固定资产和未结帐固定资产。结帐是指在财务软件中完成结帐处理并且进入下一个会计期,而未结帐固定资产是指在财务软件中本会计期未结帐。对于未结帐固定资产,可将错误的资产撤销凭证,直接在固定资产增加中修改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对于结帐固定资产,需填列《固定资产变更通知书》后,方可进行相关处理。

第三十八条固定资产变更形式包括:改建、扩建、修理、修配、增加原值、减少原值等。改建、扩建基本建设项目要按省局苏国税发[]242号文件规定,由申请单位填写《国家税务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审批表》,按审批权限分级报批,完工后交付使用时,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填写《国家税务系统基本建设项目验收单》和《固定资产变更通知书》。

第三十九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变更,需由实物管理部门填列《固定资产部门变更通知书》,经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固定资产实物在使用部门间的变动。

第七章固定资产的清理

第四十条固定资产清理是指从实物管理的角度,对本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实物清点,并与固定资产帐务核对,确定盘盈、毁损、报废及盘亏资产。

第四十一条固定资产清理的程序

(一)对本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实物清点,并登记造册。

(二)将实物按品种、数量、型号等与固定资产帐进行核对。

(三)按照管理权限上报有关情况,并根据批复进行帐务处理。

(四)固定资产清理结果报上一级财务管理部门。

第四十二条固定资产清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第八章固定资产的报告制度

第四十三条国税系统资产报告制度是指各级国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单位的资产使用情况,通过资产报表形式,综合反映其存量、分布、结构和使用效益的变化情况,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四十四条按照市局要求,在年度终了后,在对单位进行资产清理、会计决算以及整理汇总资产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向上一级国家税务局报送报表,要求做到报送及时、内容完整、数字准确。

第四十五条固定资产的报告形式采取逐级汇总上报的形式。

第九章固定资产的档案管理

第四十六条固定资产档案是指涉及固定资产形成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有关资料,包括固定资产卡片、台帐、明细帐、入帐单、出库单、验收单以及各种申报表、评估文件、技术鉴定报告书、批复书、报表、数据磁盘、光盘等。

第四十七条固定资产纸制档案要按年装订成册保管,数据磁盘、光盘也按年度妥善保管,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固定资产数据要进行数据备份处理,有业务发生的单位,每月至少备份一次,且要双备份,即软盘备份一份,硬盘备份一份。

第四十八条固定资产档案应从记入固定资产当年起,保管到固定资产处置后2年(不含当年)。数据磁盘、光盘永久保管。

第十章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国税部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和监察部门是固定资产的监督检查部门。固定资产的监督除了日常监督、审批外,还有对固定资产的审计工作。固定资产的审计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五十条国税部门在进行财务审计时必须对被审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审计,检查固定资产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实行统一的电算化管理,资料是否完整,报表是否真实,是否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并在审计报告中反映检查情况。

第十一章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第五十一条国税系统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国税部门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都负有依法维护其安全完整的责任。

第五十二条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并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按规定履行职责,固定资产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不如实进行资产登记、填报资产报表,隐瞒真实情况或弄虚作假的。

(三)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未经批准办理合法手续,将固定资产用于经营投资的。

(四)以各种目的和手段侵占固定资产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五)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实行分级报批或手续不全的。

(六)未按市局要求实行统一电算化管理,资料保管不齐或未按要求保管资料档案,不按时按质报送报表资料的。

(七)不实行定期清理盘点和对帐制度,管理混乱的。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2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决定》,规范全省国税系统财务管理行为,强化监督制约,保证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实施,根据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国家税务局系统财务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国税系统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财务管理权,是指单位预算编制管理、资金分配、资金使用及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及固定资产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财务管理行为的决策权。财务管理权监督的对象是各级国税局具有财产物资管理权的责任人及其管理行为。第三条财务管理权监督制约工作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逐级监督的原则。其日常工作,在各级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第四条全省各级国税局及所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均适用本办法。第二章监督制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五条预算编制管理的监督(一)各级国税局的预算编制应严格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确保重点;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程序及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报表格式及要求编制年度预算;(二)年度预算经本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后,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预算;(三)各级国税局应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并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第六条资金分配的监督(一)凡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管理的各项资金,包括上级拨入预算资金和单位取得的其他收入资金均应纳入资金分配范围;(二)资金分配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资金分配制度,制定资金分配标准和办法,杜绝资金分配的随意性;(三)上级单位在分配预算资金时,应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即在保证人员经费支出和开展正常工作必不可少开支的前提下,再安排其他支;(四)上级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分配给下级单位的经费;(五)资金分配应由财务部门提出初步方案,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第七条资金使用及管理的监督(一)各级国税局不得乱发奖金和实物等,更不得向业务单位和下级单位乱拉资金为本单位职工搞福利;(二)各级国税局不得用各类资金炒股票、炒房地产、进行期货交易和投资入股,也不得为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的经营活动提供担保;(三)各级国税局应建立健全各项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支出预算和标准,防止多头审批和无计划开支。重大经费支出和超预算开支实行民主决策、集体审批;(四)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和额度。项目完成后,要向上级单位报送专项资金决算和使用情况报告;(五)各级国税局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预收、预付、代保管等待结算款项,应严格遵守以下原则:发生的往来款项应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长期挂帐;基建、大宗物品购置等暂付款项,要根据核定的预算和合同,按规定的审批手续,通过银行转帐方式办理支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各项暂付款不得用于个人借支,也不得借给无预算关系的单位;任何单位均不得向系统内同级单位借款,不得向没有预算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借款;(六)各级国税局应严格执行《国家税务局系统其他收入管理规定》,将取得的各项收入,统一归口财务部门,纳入预算管理;(七)各级国税局应严格按照《国家税务局系统银行帐户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政策规定在当地国有或国家控股银行开设银行帐户,并按照“下管一级”的财务管理体制履行报批手续,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确需开设银行帐户的,需经财务部门审核后,再按规定程序报批;(八)各级财务部门要以按照批准的预算或文件为依据,严格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资金,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推迟拨款的,应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后办理;资金的拨付应集中财务部门办理,其他部门不得向下级单位办理资金拨款。第八条基建项目管理的监督(一)严格基建立项审批手续。各级国税局的基建项目,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有关规定,先审批、后立项、再建设,不得先开工后审批、边报批边施工。建设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设计方案、预算的,应按基建管理有关规定报批,不准擅自决定实施;(二)加强对基建项目的领导。有基建项目的单位要成立由局领导、财务、监察及其他有关部门参加的基建项目领导小组,落实项目责任人;(三)加强对基建项目的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装璜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一律按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实行工程监理制,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按工程进度和工程预算拨付工程款;项目竣工后,委托中介机构对工程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对项目的财务审计,如本单位财务力量不足,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第九条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一)各级国税局要严格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系统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认真进行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严格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的购置、无偿调拨、出售、报废和报损手续;(二)各级国税局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完整登记入帐,资产管理与使用部门应定期进行核对,做到帐、物相符;(三)固定资产的报废和报损,要由财务、监察、资产管理及技术等部门进行鉴定,按财产处置权限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四)各级国税局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及单位原值在五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出售要经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逐步实行公开拍卖;(五)撤消或合并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造册,并将处置意见报上级单位审批。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属单位所有,按有关规定登记入帐。第十条大宗物品采购的监督(一)服装制作、票证印制、大宗物品采购一律实行政府采购。总局规定的采购目录内的物资,由各单位根据需求层层汇总上报总局统一实行政府采购;省局规定的采购目录内的物资,由各单位根据需求层层汇总上报省局统一实行政府采购,总局或省局规定采购目录以外的物资由市、县局组织实施;(二)有采购权的单位要成立由财务、监察、物资管理等部门和有关人员组成的招标评标工作组,负责办理本单位政府采购招标评标事宜;(三)招标采购过程应规范运作,任何人不得干预招标工作,更不得搞假招标,工作人员不得与投标人串通,影响投标价格和评标结果;(四)各单位政府采购应遵循公正性、效益性、竞争性原则,并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第十一条会计核算的监督(一)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报表;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不得伪造、变造、涂改或毁损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二)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以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帐簿之间相互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计报表有关内容相符;(三)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违反财经法规,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法违规的会计事项,应当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法违规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四)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部门法律、法规,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有权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各种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第三章监督制约的方法第十二条日常监督(一)实行权力分解。各级国税局的财、物管理,实行管事权与管财权分离。管财部门不得直接进行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实物管理;(二)明确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各级国税局严格按照国税系统经费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出纳分设。出纳不得兼管内部稽核、会计档案和收入、支出帐户的登记工作;(三)各级国税局的经费分配、基建等重大问题必须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分管领导要严格按照集体讨论的决定审批执行;(四)加强财务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各级国税局要加强对本单位和下级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单位必须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控制度、稽核制度、报销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第十三条审计监督(一)充实财务审计人员。省、市国家税务局要设置专职财务审计人员,县级国家税务局要设置兼职财务审计人员,增强审计力量,加大监督力度;系统内部财务审计由各级国税局计材部门牵头,监察室参与组织实施。(二)强化内部财务审计。各级国税局必须严格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系统内部财务审计实施办法》规定,对本级及所属下级单位的经费预算、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全面审计,每年审计面不得少于40%;基建工程、大宗物品采购等情况必须逐项审计,必要时可延伸审计;(三)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上级单位必须加强对下级单位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建立上下级工作联系制度和审计问题纠正落实情况反馈制度,各级国税局必须在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将当年的内部审计总结逐级上报。第十四条群众监督各级国税局对群众关心的重大财务、资产管理事项实行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一)经费分配情况公开。各级国税局应将上级单位分配的经费和分配给下级的经费及其分配标准和办法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二)财务收支情况公开。各级国税局对本系统和本级机关的经费收支情况应定期向局务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报告,重大财务支出、群众关心的热点,应向中层干部公开,必要时可向全体干部公开。基层分局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在全局公布一次;(三)审计结果公开。上级单位和审计部门对本单位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问题纠正落实情况、审计决定书等应向中层干部公开,必要时可向全体干部公开;(四)大宗物品采购情况公开。本单位大宗物品的购置、服装制作、工程服务和计算机硬件购置、软件开发及服务等采购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招标范围、标的、评标、定标情况等;(五)基建情况公开。基建项目开工前,将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概算、资金来源、工程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等情况在本单位公开。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工程进度、资金投入等情况每半年公布一次。遇有特殊原因,经批准调整投资规模或预算,也要在本单位公开。项目竣工审计后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六)固定资产情况公开。各级国税局必须对本单位的办公用房(包括在用、出租、闲置)、职工住房(按房改政策出售给职工的住房)、车辆、办公设备占有及变动情况每年公布一次。第四章责任追究及罚则第十五条各级国税局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按照本办法规定认真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除对单位给予一定的处罚外,还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单位通报批评:(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的;(二)不按规定设置会计账簿的;(三)不按规定开设银行帐户的;(四)不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的;(五)重大开支项目不按规定程序审批的;(六)报废、报损固定资产不进行鉴定或出售固定资产不经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的。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单位通报批评,扣减预算经费;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规定,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一)预算经费未按规定标准和程序分配的;(二)擅自改变专项经费用途的;(三)建项目不按规定标准和程序办理的;(四)资金收入不归口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的;(五)资产处置收入、利息收入或其他收入不按规定入帐的;(六)系统内同级单位之间或越级借款的;(七)截留、挪用分配给下级单位经费的。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规定,从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开除公职:(一)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违反财经法规的;(二)会计人员擅自作主或者主动策划违反财经法规的;(三)涂改、伪造、变造、毁损帐表凭证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四)阻挠检查或拒不纠正错误的。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单位违规资金,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用单位各类资金炒股票、炒房地产、进行期货交易以及投资入股的;(二)为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的经营活动提供担保的;(三)向没有预算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借款或把各类资金借给没有预算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四)隐瞒收入、转移资金、私设小金库及公款私存的;(五)不按规定划拨资金,出现违纪行为的;(六)不按规定履行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手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第二十条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规定行为的财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一条主管部门、监督部门及其人员应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正确行使监督权利。对于滥用权力,包庇、隐瞒事实,对重大事项不及时上报,对违纪行为不制止、不查处以及、收受贿赂的行为,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责任人,除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理、行政处分或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外,并可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三条各市国税局、省局所属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执行。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省国税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3

一、以强化税源管理为重点,努力实现税收收入跨越式增长

组织收入工作一直是国税系统的中心工作。在全局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过去五年我局共入库税款1489916万元,年均增长19.07%,五年翻了近一翻。特别是20*年,全市共入库407248万元,首次突破40亿元大关,完成计划的1*.08%,比上年实绩增收61103万元,增长17.65%,增收额为历年之最;GDp税收负担率为5.92%,比上年同期略增0.06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共入库187589万元,完成计划的106.99%,比上年实绩增收10090万元,增长20.14%,GDp税收负担率为5.68%,比上年同期略增0.17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一)扩展重点税源监控的范围和深度。20*年,我局积极尝试以税负率控管重点税源企业,根据总局公布的全国行业平均税负,对全市共45户税负偏低重点企业进行逐户分析或纳税评估。每月按时向市委、市府报送《*市重点工业骨干企业国税情况表》,新增销售收入、应征两税、退税数等项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今年纳入全市监控的企业达100户,同比增加17户;实际监控企业达346户,同比增加52户。根据总局尽快实现由重点税源监控向整体税源监控过渡的要求,今年全市总局监控企业达到85户,同比增加15户;全市50万元以上企业都纳入了省局监控范围。

(二)积极探索税收经济联动分析新路子。加强与市统计局、市人民银行、市经委、市财政局和地税局等横向部门的定期沟通与联系;每月召开一次收入分析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财政、国税、地税分析联席会议。积极探索符合本单位税源情况的收入预测模型,以数理分析代替仅凭经验的预测。加强对重要时点收入的掌控,多次会同收入起伏大或收入任务严峻的单位一起跑企业调研,从经济税收角度逐个行业、逐个企业地分析统计指标与税收指标的差异,查找增收的突破点。进一步完善每月税收分析建档工作,以当期经济税源为参照基础,查找影响经济指标与税收不同步的因素,并测算影响与经济不同步的税收额度。

(三)认真做好欠税清理工作。全市各单位继续严格落实欠税公告制度,每月对走逃、失踪及非正常户欠税企业进行公告,每季按公告范围对企业、单位欠税户进行公告;每半年对个体工商户、其他个人欠税进行公告。扩大重点欠税大户监控范围,将原来的300万元扩展到100万元,全市重点欠税大户自年初的14户增加到29户。及时核销死欠,全市共核销39户次,税额5842万元。全市全年欠税余额压缩至21600万元,压缩率为19.59%;其中市本级欠税余额压缩至8801万元,压缩率为13.59%。

二、以强化规范执法意识为目标,实现税收环境和谐公正

五年来,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始终把规范执法置于灵魂和基石地位,强化对执法行为的内部监督,大力规范整顿市场税收秩序,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2001年以来,全市共受理税务行政复议案件15起,已审结15起,结案率100%;对有关人员进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123人次,落实率100%。五年来,全市稽查部门充分发挥了稽查职能,共检查企业4951户次,其中有问题户3264户,结案3257户;查补税款、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和滞纳金共计19582.62万元。

20*年,我局继续从强化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入手,按照职责法定、程序适当的现代行政理念,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依法治税的社会合力。

(一)切实强化内部执法监督。认真组织开展税务稽查案件、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发票发售和税前列支审批等情况的税收执法检查。制定了《*市国税系统税务稽查案件复查办法(试行)》,认真组织实施税务稽查案件复查工作。全市共复查稽查案件96件,已查结75件,发现有问题的案件25件,并已交稽查局进行了纠正。同时,我局严格进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全市国税系统全年共追究执法过错责任19人次,经济惩戒19人次,共计6450元。

(二)积极开展各类清理检查工作。根据省局安排,我局对全市的企业库存商品和下脚料销售税收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核查,对150户企业进行重点核查,共计核增销售收入2693万元,查补增值税税额454.54万元。11月,编制《出口企业进项税额分析表》、《出口企业生产能力分析表》、《出口生产企业税负率分析表》、《生产企业出口视同自产产品办理免、抵、退税申请审批表》、《*市出口商出口货物情况调查分析表》,对全市20*年度出口额大、当年度出口增幅比例高、新办的、税负异常的等114户出口商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建立对出口商业务员的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防范和打击借权、挂靠、四自三不见、买单业务等违规退税和骗税行为。

(三)认真开展增值税纳税评估和所得税汇算清缴。将案头分析和必要的下户调查或核实相结合,重点开展了成品油零售单位专项评估、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及农副产品收购发票使用量较大企业专项评估,水泥及酒类生产企业专项评估,申报异常企业专项评估等。全市全年共评估企业2368户,其中正常户1516户,共查补增值税38*.79万元,滞纳金141.56万元。

开展内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重点检查特别对连续二年亏损企业和零负申报企业检查,共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7837万元,检查面达到50%;开展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共入库企业所得税137万元,汇缴面达100%。

(四)充分发挥稽查以查促管职能。今年全市共查处涉税案件543件,立案325件,已结案334件,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等各项收入合计3031.7万元,入库2913.9万元,移送公安28件,应处罚率为55.9%;其中市本级查处案件268件,立案195件,结案189件,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等各项收入合计1996.3万元,入库2002.3万元,移送公安9件;被列入20*年度全国十大税务案件第二位长兴1.09税案也已顺利结案,共有11人被判刑,为国家挽回损失及罚款共计1.954亿元。

20*年,全市开展了水泥生产企业税收专项检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及用废企业税收专项检查、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专项检查、20*年底有期末留抵税额企业税收专项检查、企业所得税100%汇总缴纳就地监管的金融和保险企业税收专项检查以及连续亏损两年以上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专项检查。其中水泥生产企业税收专项检查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合计493.9万元,20*年底有期末留抵税额企业税收专项检查共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合计586.4万元,企业所得税100%汇总缴纳就地监管的金融和保险企业税收专项检查共共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合计128.19万元,连续亏损两年以上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专项检查共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合计123.34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税收秩序的好转,净化了税收环境。

(五)认真开展纳税信用评定工作。20*年,国地税首次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共评出20*年度a级纳税信用企业162户、aa级纳税信用企业36户,初评20*年度aaa级纳税信用企业67家、D类等级企业28户。

三、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努力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

五年来,我局依托计算机网络实行多元化申报,实现了以市、县为单位集中征收的新征管格局,全市税收征管机构从43个减至3个县局和3个分局,设置了5个办税服务厅,如期顺利完成了省局下达的税收征管改革任务。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基本形成以增值税为重点的以票管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流转税工作格局,实现了一般纳税人防伪税控全覆盖,实行了网上申报、专用发票网上认证的一窗式服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2001年的6034户增加到了20*年的9555户;所得税征管户数不断增加,从2002到今,全市内资新设登记企业已达4679户,外资企业达1130户,其中企业所得税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其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1.4%增加到20*年的5.8%。五年来,我局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开发运用了个体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和普通发票税控管理系统,实现了阳光定税;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至20*年底,全市登记率、申报率、入库分别达到99.85%、99.7%、99.85%,欠税增减率下降了18%,滞纳金加收率按户次和按金额考核都达到了100%,处罚率平均达到了59.26%。20*年,根据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初步建立了税收管理员制度,使税收征管工作朝着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又迈近了一步。

20*年,我局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征管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征管制度。全市平均登记率达到100%,平均申报率达到99.9%,平均入库率达到99.94%,在省局的征管质量考核通报中,市本级每次都名列前茅。

(一)加强税务登记户籍管理。及时落实新征管法,进一步完善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传递制度,每月定时将全市的工商登记信息导入监控系统,与税务登记信息比对后自动生成监控任务,由管理员督促纳税人及时办证,税务登记户数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市现有开业登记户数为45502户,比年初增加5319户,增长12.9%。

(二)加强普通发票管理。进一步规范代开发票行为。从4月1日起,全市国税部门统一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为纳税人代开发票,并启用新版《税务机关代开统一发票》。开展全市范围的统一收购发票清理和调查。取消不具备使用收购发票单位的用票资格,对用票量较大或使用量异常的,由有关分局及时跟踪调查,防止利用收购发票偷逃税款行为的发生。继续抓好普通发票的换版工作。至20*年6月底,我市的旧版普通发票已缴销完毕。尤其在省局新版机动车发票印制失误后,我局利用最短的时间,与车管、印制以及省局等部门沟通,及时协调解决了机动车销售发票的代码问题。

(三)及时做好定额调整。以新兴行业、赢利较好、定额基数较低的行业为重点,开展典型调查;依托个体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定额调整工作,整体调高幅度不低于上年度GDp增长幅度。全年调整户数为13014户,调整面达到50%,全市平均定额调高幅度达16.9%,调整后预计月增加申报税款(含调整后仍不达起征点户)76万元。

(四)认真组织开展各类税收调研。一是开展酒类消费税调研,发现了诸如申报不足、错用消费税税率、偷逃税等纳税问题,在认识上为进一步加大酒类企业管理力度作了充足的准备。二是开展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调研。我局干部多次深入企业车间,走访兄弟单位,圆满完成了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未发生企业停产、停业现象。20*年11月至20*年3月省外投售大户669户,投售金额49674.22万元,省内市外投售大户568户,投售金额37661.84万元,市内投售大户1154户,投售金额23122.31万元。三是开展食品加工行业增值税调研。通过对行业生产经营规律、行业税收管理现状、行业税收管理难点、偷逃税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以及产品加工企业评估模型、方法及相关指标等的调研分析,结合生产企业的税收管理特点,得出了食品加工行业的纳税评估指标,即产成品单位耗量控制法、以进测销控制法、年度税负预控办法。四是组织增值税其他抵扣凭证稽核比对审核检查调研。通过对各单位开展审核检查、操作流程、审核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问题处理等有关内容的面对面交流、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要求管理员直接下企业、利用*国税网站进行重点宣传、利用网上申报系统进行提示、通过中介机构进行集中辅导等使企业减少发票录入的错误的措施,建立了每月审核工作进度质量的通报制度;同时对修改或升级数据采集软件、统一和规范其他抵扣凭证清单的填报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五)健全并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截至20*年6月底,全市税收管理员已全面配备到位,共配备税收管理员302名,占全市所有干部的39%,人均管理纳税户149户。从11月底开始,我局就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后出现的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求进一步健全税收管理员考核体系,探索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调研效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对税收管理员的后续管理,健全对税收管理环节及税收管理员税收执法的管理监督,市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市国税系统税收管理员执法责任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从7月份起建立了税收管理员每月自评、基层管理单位检查复核并按月上报《考核表》的管理制度。

(六)积极开展反避税和涉外税务审计工作。创新反避税工作模式,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关联业务往来和连续亏损企业进行调查,提高选户的准确率。全市全年共完成审计户数5户,完成结案户数5户,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27万元,调增应征税额119万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169万元;并继续与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与其关联公司业务往来交易行为签订了预约定价协议。尤其是对安吉一外资企业开展了历时十个月的境外关联交易转让定价调查,调整应纳税所得额4293397.42,补缴所得税708410.54元,得到了省局的好评。

稳步推进20*年涉外税务审计工作。全市共对78户企业实施了涉外税务审计,有问题的52户,共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970万元,补缴所得税328.65万元,补缴增值税60.98万元,滞纳金12.95万元,合计402.58万元。

(七)加强民政福利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制订《20*年度民政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管理考核办法》,分静态资料、动态管理及核实检查等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此《办法》的贯彻落实,我市的民政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工作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

(八)加强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管理。制订《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管理的办法》,通过加强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成因的剖析,进一步加强对零负申报企业的后续管理。该项制度布置实施后,市本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从7月份开始明显下降,到年末降至18.16%(剔除政策因素如出口免抵退和废旧物资免税企业等正常因素后的零负申报率为11.85%),共补缴增值税53万元,滞纳金0.66万元。

(九)认真落实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思路。对全市机动车生产、销售企业开展了情况摸底,增加车购税征收管理系统一条龙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每月对企业报送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清单》、统一发票领用存月报表》和开具的统一发票存根联进行比对审核。20*年,全市共征收应税车辆37282辆,其中汽车15012辆、摩托车22130辆、挂车49辆、农用运输车91辆,共入库车辆购置税1.94亿元,加收滞纳金9.67万元。

(十)提升信息化利用水平。一是综合征管软件&mdash&mdashCtaiS2.0成功上线。全市共对ctais1.*系统的40多类海量信息进行了全面整理,清除了大量垃圾数据并对残损信息进行了集中补录,实际共处理问题信息几十万条,有效提高了我市征管系统的数据质量,与省局并库也获得了一次性成功。同时及时完成了新接口的各项基础设置,实现了个体系统与综合软件的对接,认真做好个体系统内新旧机构的数据转换和缺失信息的补录,确保了个体税管理系统与综合征管软件信息的一致性。二是充分发挥征管信息分析监控系统的功能。全市积极利用该系统对税种鉴定、纳税评估、旧版发票清理、工商登记信息比对、纳税人异常申报等工作实施监控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市全年通过监控系统提示已补做税种登记户达451户,依托该系统筛选确定了172户企业作为重点评估企业,经评估后共查补税款170万元,加收滞纳金2万元。三是网上申报平台顺利实现到省局的迁移。9月征期,全市共有17*8户纳税人通过省局网上申报平成网上申报,占全省首批试点应用单位总申报户数的54.48%,总申报税额达26088万元。四是顺利完成防伪税控废旧物资开票子系统和一机多票试点工作。截止12月底,我市58户废旧物资企业已开具发票11376份,发票金额达到63*5万元;全市共有112户企业进入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开具普通发票2238份,发票税额1190万元。

四、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努力实现税收服务高质量

我局始终把自身工作置于*经济发展大局中来考量,立足于服务纳税人,不断提高自身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五年来,我局为全市出口企业共办理出口退税4*820万元,办理其他各类退税198498万元。根据《浙江省国税系统全程服务受理项目一览表》,我局对各类涉税项目进行了归并,把纳税服务项目归类整理为12大类102项,其中49项为即办项目,限时办理项目53项;20*又对税收征管业务进行了重组,各办税服务厅统一设置一台二窗,即全程服务台、申报纳税窗口和发票窗口,共减少审批环节62个,减少纳税人报送资料160种。

20*年,我局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宣传等为切入点,加大服务力度,进一步打造税收服务的精细品牌。

(一)认真开展强化企业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专项活动。一是完善全程服务制度,初步建立起一次处理、共享使用的涉税信息管理机制。去年全市各级全程服务台共办理涉税事项28556件,办结率达100%。二是实施国地税联合办证。纳税人只需走一个窗口、提供一套资料、缴纳一次费用,就能完成在税务登记。三是全面检查清理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及办事审批情况,检查是否存在乱收费、搭车收费问题,并在《*日报》公开我局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收费项目和服务承诺。经疏理,我局决定取消了新办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和年度汇算清缴税款退还审批表等两项纳税人所得税审批手续。

(二)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20*年,全市共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156757万元,其中市本级83323万元,按时完成了省局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市实现增值税免抵调库46657万元,其中市本级18323万元。共办理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56户次17*5万元,其中市本级63户次7339万元;办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退税21户次3211万元,其中市本级9户次1358万元。审批完成12家银行、信用社涉及182户企业的呆帐损失金额38220万元以及15户企业的财产损失6711万元。审批完成9户内资企业所得税减免事项,预计减免税318万元,其中6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企业预计减免税281万元。审批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企业53户次,同意抵免国产设备金额7630万元,其中市本级18户次,同意抵免国产设备金额3384万元;审批办理内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企业6户次,同意抵免国产设备金额12780万元。全市共认定未达起征点个体工商户16330户,月减免税款约185万元。

(三)积极拓展网络、短信平台服务内涵。我局在3月初组织了全市纳税服务质量网上调查,就全市国税系统各部门的服务设施、服务态度、服务内容、办事效率等12个方面,以不记名方式征求纳税人的意见。开通税务短信平台,提供答难释疑、自动提醒、办税通知、结果查询等功能,进一步强化即时服务的能力,丰富税收宣传形式。此外,我局还构建一户通网上扣款自助平台,并顺利实现与省局清算中心的对接。从12月1日起,市本级首批35户企业已正式进入该系统。这部分纳税人在网上就可以自由选择扣款银行、扣款帐户,无须再到国税大厅,即可完成申报、纳税的全过程。

(四)认真开展有特色的税收宣传活动。税收宣传月期间,市局围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的主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人文国税·和谐社会摄影大赛,共收到了来自系统内外的摄影作品153幅,进一步提高了国税部门的社会关注度。我局还与市地税局合作,组织了依法诚信纳税税企座谈会。全市工业、商业、房地产等行业的16家税源大户老总及市人大、政协、经委等部门的相关领导应邀参加了座谈。座谈会向全市纳税人发出三点倡议,一是不断强化诚信意识,及时足额申报纳税;二是积极推动会计诚信建设,如实提供会计资料;三是积极协税护税,做诚实守信的经营者和纳税人。

五、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税收队伍优质平安

万事以人为本,一支优质精干税收干部队伍是实现税收工作蒸蒸日上的基础。十五期间,我局共有8200余人次参加了各类培训,大专以上学历占干部总数的比例从2001年的36%上升到20*年底的90%,研究生学历干部由2001年的2人增至目前的30人;同时建立健全了《任职年龄界限管理制度》、《市本级股级干部聘任制实施办法》、《干部(职工)疗、休养暂行办法》、《*市国家税务局干部轮岗交流办法》、《市局机关网上考勤办法》、《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制度等,干部轮岗交流达3200余人次,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党风廉政建设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五年来,全市共开展了树形象、创业绩、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效能建设、学习型机关建设等各类主题活动;共聘请了特邀监察员230人次,市局领导班子成员与各单位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103份,全市国税系统各级共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497份。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共有4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在全体干部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廉;全市国税系统干部职工共上交礼金、礼卡折合人民币448113元,共有666人次报告了购房、购车、装修住房、婚丧嫁娶等重大事项。

20*年,我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干部队伍管理,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南浔分局曹玉龙同志被评为全国税务系统先进个人;赵雪方等10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国税系统优秀税务工作者;市局机关、稽查局、吴兴分局、南浔分局、德清县局计划征收科、长兴县局、安吉县局等6家单位被评为20*年度省国税系统文明单位;市局、南浔分局、德清县局、长兴县局办税服务厅等4家单位被评为20*年度省级青年文明号;吴兴分局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局机关和直属分局顺利通过市级文明单位届中复评。直属分局、吴兴分局和南浔分局党支部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稳步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局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历时近半年时间,被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定为在*的唯一联系点,受到了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半年里,我们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各项规定动作,建立了考勤签到制度、补课制度、笔记本检查制度,全体党员都参加集中学习40小时以上,都写了学习体会、党性分析材料和整改措施,学习对象覆盖面和参学率均达到100%。我们还精心设计并组织了富有国税特色的自选动作,先后开展了全市国税系统第八届十佳优秀公务员巡回演讲、百名党员干部下企业等活动,把十佳优秀公务员的先进事迹精编成册,在本级进出口税收管理处、计划征收处、直属分局、吴兴分局、南浔分局等五个单位的窗口部门设立了共产党员先锋岗,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热诚纳税服务,爱岗敬业奉献,精通税收业务,为税规范清廉,出色完成任务市国税系统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在最后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中,满意率为100%。

活动中,市局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亲自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调研、听取意见,归纳整理了政治学习、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组织建设、经费管理、行政管理等6个方面共16条意见和建议,并研究部署了整改措施,制定了相应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将学习内容由原来单一的政治理论学习调整为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工作经验交流相结合,每季度开展一次业务交流;二是制定《干部培训管理办法》,切实落实《全市国税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市全年共举办了4期全员培训班;三是制定《*市国家税务局车辆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市局车辆采购、更新、使用、修理、油料等方面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考核制度。改革和完善对分局的季度工作考核,增加对分局一线干部的考核奖金。五是修订《*市国家税务局谈心谈话制度》,进一步明确谈心谈话的对象、内容、时间等要求。

(二)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拟定了《异地交流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年初对三县局3名副局长进行了异地交流任职。目前,三县局有11名科级异地交流任职干部,其中领导班子成员7名,占总数的50%。市本级也有3名副科级干部、9名股级干部和3名一般干部进行了交流任职。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4

(一)认定标准的确立,违背了税制改革的初衷。

增值税将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是必要的,它切实贯彻落实了简化和成本的原则,是增值税日常管理的需要。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和监管措施,总体构架是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但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8年的“两个文件”全面肯定了金额标准,而否定了帐证标准,使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只有金额标准,帐证标准名存实亡。认定办法和监管措施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受到质疑。事实上,早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8年“两个文件”出台之前,税务机关对一般纳税人认定就实行了“一条腿走路”,经营销售额工业企业100万元(国税函[1998]156号文规定账证健全为30万元以上),商业企业180万元(国税函[1998]156号文规定帐证健全的商业企业50万元以上)以上,才给予认定一般纳税人,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取消或不予认定,致使一般纳税人数量逐年下降。税改初期一直强调增值税链条作用,一般纳税人是链条中的环,没有环环相扣怎么构成链条呢?如何体现增值税税不重征的原则呢?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国务院有关完善小规模商业企业增值税政策决定的补充通知》第二条规定:实行统一核算的机构如果总机构属于一般纳税人,下属的商业企业分支机构年应税销售额达不到180万元的,该分支机构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已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应划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本来分支机构征税问题已令税务机关头疼。这一规定,不但严重扭曲增值税中性原则,限制企业扩展发展空间,而且导致总分支机构之间移送货物不能相互抵扣,导致重复征税。那么对这些企业来讲,跟税改前征收产品税或营业税有何区别?

(二)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的企业提供的资料税务机关没有作真伪识别。

(三)每年年审时,按其实际经营月份销售收入核算确定是否达到标准或限额的规定不切实际。新开业的纳税人有可能在生产经营初期不稳定,势必影响销售。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某商业企业,于12月1日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该企业财务制度健全,12月生产经营销售额只有10万元,核算为一年销售额只有120万元,一个月怎么能体现企业一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呢?

(四)新办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规定所需提供资料过于随意。税务机关要求新办企业提供的资料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性。

(五)基层征收机关在收到新办企业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时,未深入企业调查,造成皮包公司也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虚开、代开专用发票案件相当一部分是皮包公司所为。

(六)从2000年1月1日起,新认定一般纳税人应纳人防伪税控“一刀切”的规定不合实际。因为有些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可以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七)当前对新认定的一般纳税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监督不力,管理不到位,造成新认定的一般纳税人财务制度、发票管理制度混乱,大肆偷逃税款。如某县摩托车商行,经营10个月,只销售货物120万元,估计年销售额无法达到规定标准得按其销售额的4%补足税款,该商行在第10个月的某日逃之天天,不仅未补税,而且连第10个月的正常税款也未交纳。

(八)企业被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后,二年内不得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时间过长,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完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和监管措施的几点思考

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和监管措施,要充分体现公平、中性原则,只要是增值税纳税义务人愿意,原则上均有权利获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同时,还要考虑简便,成本的原则。具体有如下意见:

(一)认定的范围

建议认定的范围包括所有增值税应税单位和个体工商业户。

下列纳税人不能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1、非企业性单位;

2、不经常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企业;

3、销售免税货物的企业;

4、没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企业,工业企业没有生产设备、商业企业虽有固定营业场所但没有仓储设备;

5、销项税额难以控管的企业;

6、个人。

(二)建议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作如下修改

年预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均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标准的小规模企业,会计核算健全,能准确核算并提供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可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三)修改后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的条件

1、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商业企业还必须有仓库存放商品2、有具有会计证的专职会计人员;3、会计核算健全,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要求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款,并按规定设置总帐、明细账和日记账的企业。

4、按规定使用发票,健全发票管理制度。

5、实行报账制的总分支机构可按规定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但必须提供总机构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

(四)新办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的程序1、企业应提出书面申请认定报告。

2、基层征收机关审核企业的报告后,发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企业应如实填写。

3、提供如下资料:

(1)营业执照复印件;

(2)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和税务登记证副本;

(3)全国统一代码复印件;

(4)银行开户证明;

(5)会计处理办法;

(6)生产经营地房产证明或租赁证明;

(7)会计人员会计证复印件;

(8)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9)专用发票管理员合格证复印件;

(10)发票管理制度;

(11)其他。

4、新办企业将认定表、书面报告及相关资料报基层征收机关审核,基层征收机关受理后,派员实地查看,核实企业基本情况,及财务核算情况等,填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调查核实情况表,弄签署初步意见报县(市)局审核。

5、县(市)局收到基层税务机关转报有关资料后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签署意见,并在税务登记证副本上加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印戳。将认定表传递给基层税务机关,通知企业。

(五)有选择的将新办企业一般纳税人列人防伪税控系统。

对暂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企业,建议不要强求其纳人防伪税控系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暂认定的一般纳税人,其专用发票普遍实行监开代管,列人防伪税控系统毫无意义。

2、部分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量极少,县(市)级从事批发、零售的一般纳税人甚至不用。

3、若将暂认定一般纳税人列人防伪税控系统,势必应将电脑版专用发票售其自行开具,不利安全,也易给利用空白电脑版专用发票进行违法活动提供方便。

4、当前电脑的普及程度还不很理想,企业缺乏电脑操作人员,且暂认定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规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是很大,倘若暂认定户一年后被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电脑、防伪税控设备、打印机及相关软件闲置,浪费企业资源。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暂认定一般纳税人的销售规模大,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频繁的企业,应令其加人防伪税控系统。不要将加人防伪税控系统作为认定一般纳税人的必备条件。

(六)一般纳税人在暂认定期内存在下列情形者,取消资格,改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不包括超过销售额定量标准的纳税人):

1、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正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不能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

2、无固定经营场所或设备等固定资产。

3、企业经营流动资金来源和流动不相称。

4、有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偷、骗、抗税行为的。

5、连续三个月未有纳税申报或连续6个月纳税申报异常的。

6、不按规定保管、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认定期满后的处理

1、建议暂认定期仍为一年。

2、暂认定期满后,暂认定的一般纳税人应主动写出要求转为正式一般纳税人的书面报告给基层税务机关。逾期未写书面报告的,视同放弃一般纳税人资格。

3、暂认定一般纳税人符合下列标准,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给予正式认定:

(1)会计核算健全,能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能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

(2)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偷、骗、抗税行为的。

(3)能按规定建立专用发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保管专用发票,存放专用发票符合要求。

(4)能按期如实申报缴纳应纳增值税的。

(5)没有其他税务违章行为的。

不符合以上标准的,税务机关应责令其在3个月内整改,并按增值税适用税率征税,逾期不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一年内不得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

(八)已开业的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处理

对已开业的小规模企业,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但不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应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30条规定,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达到规定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可由企业自由选择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身份。

(九)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为维护税法严肃性,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将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审批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时,税务机关无故不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追究审批人的责任。

(十)上级机关应监督下级机关审批认定一般纳税人

新税制实施以来,全国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的案件逐年上升,为加强之方面的管理,要求上级税务机关定期检查下级税务机关是否按规定审批认定一般纳税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

三、加强对暂认定一般纳税人的监控

由于新开办企业有可能对税收知识了解不够,而造成税务违章,或者想通过偷税谋取利益。因此,主管税务机关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监管。

(一)将新办企业列入日常监控对象,加强增值税日常稽核工作。

(二)管理员除认真进行案头稽核外,每月应下户审核,辅导新办企业学习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正确进行会计处理。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5

一、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依照自治区地税局关于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的有关规定以及“两年”活动的总体要求,今年。市地税局力所能及筹集资金对服务窗口进行了规范化建设,除了原有进驻窗口的全市范围内行政审批受理工作外,并于7月26日将市市区范围内的契税征管以及纳税评估、房产交易税款征收等,和市本级的税款征收、发票领购、临时性开票进驻政务中心。服务窗口现有工作人员28人,2010年征收收入8.1亿元,占全市28个亿收入的28.93%窗口工作人员人均日开票量达180多份。服务窗口是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行政审批、信息共享为一体的资源整合,以“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为目标,不时推动市地税系统纳税服务整体效能继续提升的新型纳税服务手段。

(一)管理制度标准化。服务大厅根据日常工作实际。依照“全面覆盖、不留真空,科学设岗、责任到人,量化考核、严格奖惩”思路,参照自治区地税局对政务服务中心地税窗口的管理规定以及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规定,对服务窗口实行规范化管理,把纳税服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统一编制印发了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办税指南》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流程》和《纳税人料理各类税务事项申请书模板》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过错追究制等“三项制度”积极推行领导值班制、全日上班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一窗式、一站式、提醒服务和预先告知等服务,建立和完善岗责目标管理体系和奖励机制,公开了服务许诺、服务规范、工作责职、限时办结审批事项,强化了工作考核,加强了办税环境管理,积极推广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文明用语和服务礼仪,完善办税服务厅与后台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窗口形成了完整、细化和可操作的办税服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服务窗口制度贯彻落实到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良性机制;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每项涉税事宜的料理流程、业务描述、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和份数以及料理时限等内容,进一步规范服务制度、服务设施、工作人员行为、窗口服务和宣传咨询等服务事项,办税事项流程统一、资料统一、时限统一、服务统一,提高了办税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树立了地税部门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办税形象。

(二)服务内容规范化。一是全面推行前台一窗式受理。1200户纳税人实行了网上申报。实现了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税款申报缴纳,也极大地减轻了服务窗口的工作量。四是开设自助服务区,进一步拓宽纳税人办税渠道,有效分流办税人群,缓解办税服务厅工作压力,使纳税人办税更加方便快捷、自主多样。如在服务窗口设置有2台并开展上网的电脑和一台上内网的电子触摸屏电脑,专供纳税人进行自行纳税申报。五是加强部门信息交流、对比和沟通。如与进驻政务中心的国税局进行税务登记证信息对比、委托国税地方“三税费”与工商部门进行户籍对比,与房管部门进行房产交易信息沟通;与国土部门对土地交易信息进行沟通等,通过强化部门工作协作和信息共享,有效地减少了税款流失,从源头上堵塞税款征管漏洞。窗口自开办业务以来,共进行信息沟通、共享对比6次,堵塞税款漏洞1560万元。六是创新征收模式,简化办税顺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借助《营业税上线系统》胜利把《广西地税征管信息系统》中的征收平台与房地产企业使用的营业税上线系统》进行系统链接,有效地实现了房地产交易信息的共享。

(三)服务环境规范化。办税大厅以规范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八统一:统一服务内容、统一窗口设置、统一办税流程、统一各类标识、统一办税指南、统一服务制度、统一自助服务、统一文明用语。一是按规范化、规范化的要求,统一窗口的内外标识,统一服务区域和窗口设置,对窗口按功能合理划分:主体办税、咨询辅导、自助办税、取表填单和休息等候等5大功能区域,其中,主体办税区设置了24个办税柜台,分别为综合申报、契税窗口、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咨询辅导区,配备了1张咨询台、电子触摸屏,供纳税人查询有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配备办税资料存放架、公告栏,提供税法公告、办税指南、业务宣传辅导等资料;自助办税区配备了适宜纳税人自助申报的设施,如2台网上申报电脑等;取表填报区,配备放置各税所需各种表证单书的表格发放柜、填单台、吧台式座椅,并配齐各项工作类涉税表单的填写样本,提供笔墨、纸张、印泥、复写纸等方便办税的用品;休息等候区,配备了数量适宜、坚固耐用的座椅,提供了饮用水、水杯,并从生活小细节服务,准备了针钱包、不同深度的老花眼镜,为前来办税的纳税人提供了方便等。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了行政公告栏、办税宣传册摆放栏、办税流程指南公示牌、办税服务厅人员工作职责、投诉意见箱以及牌号机等。二是拓展大厅服务功能,安排大面积滚动式宣传显示屏,全天候滚动播出各类涉税信息、政策、宣传口号及办税通知等,便于广大纳税人在办税闲暇之时了解税法知识和相关内容;配备电子触摸屏等自助查询系统,贮存税收法律法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方便纳税人查询和了解;合理配置可上网查询的计算机,方便纳税人排队等候纳税时上网查询或了解有关税法知识和其他方面的信息等;配备了服务质量评价系统和排队叫号系统。三是抓好服务厅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配置专用的电脑网络,实现广西地税征管系统网络与市政务服务网络信息的有效对接,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效率。四是进一步规范了办税服务人员的着装、语言等内容,要求办税服务人员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热情周到服务高效。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岗位知识和实务操作培训力度,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五是充分授权,使符合条件的涉税事项都可以在窗口受理,让行政管理相对人真正享受到跨职能部门之间的一站式服务,杜绝重复多次多部门跑手续的现象。六是加强宣传力度,将所有服务流程、料理时限、需提供的资料等全部在窗口的公告栏进行公开,积极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

(四)考核管理规范化。一是引用和借用政府部门和社会第三方的力量。同时,积极参与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工作机制。二是通过开展明察暗访、特邀监察员进行政风行风评议、开展廉政勤政评议调查和税务人员廉洁从税问卷调查,公开举报邮箱、信箱、电话,制作廉政许诺卡、党员许诺书等措施,由广大纳税人、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行科学评价。三是将服务考评结果列入年终绩效考评工作、个人先进、评定等级公务员的考核挂钩,实现奖优惩劣。四是由市地税局监察室牵头,征管科、办公室参与组成督查组,对服务窗口的纳税服务工作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同时,积极开展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对督查结果问题进行通报。对服务态度恶劣、服务质量低下、工作失职渎职、违反廉政纪律、损害纳税人权益等行为,从严追究窗口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五是严肃岗位责任纪律,要求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服务规范,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和履行岗位职责,严格考勤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二、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的初步效果

市地税局利用开展“规范管理年”和“工作落实年”活动的契机,今年。借助市市委、市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办工的有利因素,积极推进服务窗口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服务窗口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规范化、长效化,而且,有力地带动全市地税系统业务流程的简化优化和高效运行,全市地税系统的干部队伍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和地税团队精神得到进一步凝聚。同时,服务窗口的规范化建设,更是惠及广大纳税人、为纳税人提供便利、优质、高效服务的民心工程,也展现和传播了地税严谨、周到热情的纳税服务理念和专业的服务精神。

一是规范了征管服务。通过制定《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办税指南》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流程》和《纳税人料理各类税务事项申请书模板》使全市地税系统服务窗口在制度上有章可循。考核上有据可查。管理任务具体,目标明确,责任清晰,使各项工作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同时,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许诺制、限时办结制、轮岗制等制度,用制度和机制管人管事,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方式,防止人浮于事、扯皮推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发生。

二是提升了服务效率。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统筹了人员布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统筹了时间布置,区分了轻重缓急,优化了工作流程;统筹了任务布置,分清了任务主次,突出了工作重点,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加强服务态度的管理,规范推广礼貌用语,整理办事指南,推广政务公开,优化服务环境,突出了人性化服务,得到上级领导、广大纳税人、社会各界以及群众的普遍好评。通过资源整合,简化了办税流程,实现了一窗式、一站式服务,如料理税务登记时,同时进行发票领购资格认定业务;纳税人料理房地产交易、私人房屋建设等业务时,直接在政务服务中心就能料理全部事项,减少来回跑现象,提高了管理效率,极大方便了纳税人。

三是降低了征纳成本。通过推行一窗式、一站式通办、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缴税、网上申报、导税服务等多元化办税模式。减少了纳税人排队等候及多窗口往返的时间和资料报送的办税方法,降低了办税本钱。如对契税、一手房交易的征收中,只有手续齐全,纳税人只需5分钟,即可在服务窗口料理完所有涉税申报手续;以前领购发票,纳税人至少要在征收大厅、税收管理员之间来回跑三趟方可完成,而现在只需一次申请就可领购发票,充分体现了方便、快捷、高效。

四是促进了纳税遵从。征纳双方和谐度进一步提高。办税负担逐年降低,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今年,开展廉政勤政评议调查和税务人员廉洁从税调查问卷调查活动中,纳税人对市地税局的纳税服务满意度达90%而服务窗口的纳税服务满意率达95%窗口服务水平得到纳税人肯定。

五是部门形象进一步提升。服务窗口通过加强学习、精简办事环节、完善轮岗制、建立协作机制、推广礼貌用语等。并得到市人民政府政府充分肯定,部门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地税办税服务厅的进驻,让群众到政务中心办事更便捷、服务更优化、管理更规范,也让政务中心的形象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也得到全区各地市政务中心的好评:地税服务窗口的作法值得借鉴。

六是社会综合治税效力得到进一步推进。通过行政审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有利于实施“先税后证”房地产业管理一体化”信息对比、信息核对、信息沟通的协作机制,有效地、及时地对税源进行监控并组织征收入库,从源头上扼制税源流失。同时,通过推进国、地税合并办证、征税信息对比,与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共享,与房管部门的房地产交易、私人房屋建设的信息核对,与国土部门的土地交易信息沟通等业务,有效地提高服务窗口的办税效率,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方便了纳税人,也促进了地方税源的有效监控和税款减少,堵塞征管漏洞。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6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具体包括:

1、行政事业性收费。指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经国务院、省政府及其财政、物价部门共同批准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前省定项目403项,如各种管理性收费、证照性收费、学费、培训费等。

2、政府性基金。指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收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目前国家明确我省项目16项,如防洪保安资金、粮食风险基金、城区公用事业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

3、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主要指利用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等有偿出让取得的收入,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4、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主要指凭借国有资产取得的经营收益。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实行特许经营项目的有偿出让收入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区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利用城区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有形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5、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指凭借国有资本投入取得的收入。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和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益。

6、公益金。指经政府批准发行的销售收入中按规定取得的公益金和发行费收入。如体育、福利公益金和发行费等。

7、罚没收入。指法律、法规规定的罚款和罚没收入,包括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罚款、罚金、没收违法所得、追缴非法收入、没收财产和非法财物的变价收入等。如检察、法院罚没收入、卫生监督罚没收入等。

8、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指以各级政府、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名义接受的非定向捐赠货币收入,不包括定向捐赠货币收入、实物捐赠收入以及以不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或其他民间组织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9、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指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集中所属单位收入。

10、政府财政性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政府非税收入等。

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二、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执收执罚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好转,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有利于规范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金财工程”的要求,以计算机管理网络为依托,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方式,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2、有利于加强监督的原则。清理规范各项政府非税收入,改革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账户体系,加强财政票据使用的监管,增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活动的透明度,使整个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过程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

3、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清理规范银行账户,简化操作程序,减少财政资金流转环节,确保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4、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为确保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结合我区实际,采取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办法,在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

三、改革目标

1、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按照规定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整体监管,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2、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方式。通过建立规范的收费项目库,以票管收,票款分离,实现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时时监控。

3、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使用监管。在实现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同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加强政府非税收入使用的管理。

4、实现政府统筹安排。通过改革非税收入收缴方式,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资金管理,加强政府调控。

四、改革内容

从管理流程角度,政府非税收入收支管理包括收入的收缴、预算的编制、资金的使用三个基本环节。围绕这一管理流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的改革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政府非税收入部门预算编制制度、政府非税收入资金收付制度三个方面。

(一)改革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

1、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逐一审核登记,建库立档,统一编制政府非税收入项目代码。通过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的扎口和动态管理,实现对单位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收费行为的公开透明。逐步实现财政、物价与各执收单位间的联网和信息共享。

2、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体系,实现“以票管收”。归并票据种类,除保留少量专用票据外,统一启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改革传统的票据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使票据的发放、使用、对账、核销等各个环节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完成,实现票据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全过程的实时监督。

3、改进收缴方式,实行票款分离。改革“单位开票、单位收费”的办法,实行政府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方式。根据目前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采取直接解缴和集中汇缴两种不同的征收方式,以直接解缴方式为主。

4、严格减免审批,建立奖罚机制。严格遵循政府非税收入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减免审批权限,减免收入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缓收、减收和免收。

5、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在完善日常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政府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工作;结合收费许可年审,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监督、检查范围;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汇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情况,接受指导、监督和检查。

(二)改革完善政府非税收入部门预算编制制度

1、实行综合财政预算

将政府非税收入的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在部门预算编制中,统筹安排税收和政府非税收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编制综合财政预算,避免分配不公、贫富不均。

2、收入预算的编制

对有政府非税收入的执收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其收入按照不低于前3年平均水平数的原则,并考虑国家政策调整因素,予以核定。

3、支出预算的编制

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在安排支出时,将政府非税收入有专项用途的部分与基本支出分开,按照项目支出预算申报办法执行,并加强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的跟踪问效。

(三)改革完善政府非税收入资金收付制度

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要求,统一管理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的收付。在资金收缴方面,除了纳入预算并缴入国库的政府非税收入外,其余政府非税收入近期仍缴入财政专户,在条件成熟时,将所有政府非税收入从现行的分别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全部直接上缴国库的方式。在资金拨付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五、实施步骤

1、为加强对全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政府办(法制办)、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国资办、物价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负责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

2、区政府适时出台《*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按照改革的总体目标,在界定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的基础上,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征收管理、支出管理、票据管理、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

3、全面清理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收费票据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

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逐一审核,录入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并向社会公布。审核不合格,不录入项目库,单位不得再对外收费。

全面清理收费票据,归并票据种类,建立适应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票据管理制度。结合试点工作开展情况,除保留少量专用票据外,逐步启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实现收费票据与收费项目的对应统一。同时,换发新的《票据购领薄》,健全票据管理员网络,启用计算机票据管理系统。

4、制定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配套办法,健全各项制度。

结合省市有关规定,制定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实施细则、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考核办法、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办法、政府非税收入成本性支出管理办法、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单位会计核算办法以及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办法。

5、应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根据财政部“金财工程”建设及省财政厅的要求,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方式,以收费票据管理为龙头,在统一收费单位和收费项目代码的基础上,应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专用软件,构建财政部门内部和财政部门、征收单位、代收银行外部两大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从征收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到财政与征收单位网上对账、票据核销、自动转账的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出口退税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国内出口退税管理的现状

应该说,目前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已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一整套出口、核销、征税、退税管理制度,关键是贯彻落实不到位,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环节的衔接不够。

在现行出口退税管理中,侧重退税审核,忽视退税监控的问题较为突出。退税机关缺乏对出口企业经营活动及相关数据的监控,就单审单的现象较为普遍,无法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上级税务机关缺乏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难以适时发现和全面了解下级税务机关在退税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防范和制止某一地区大面积骗税问题的出现。

由于出口货物客观上存在着生产、出口、征税、退税空间、时间上的分离,出口退税各环节的衔接非常重要。虽然在退税管理实际工作中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资料交流,但由于网络不够健全,部门数据相互独立,数据可信度低,数据传输困难等,仍然难以避免虚假信息和数据的出现,从而导致骗税问题的发生。

二、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www.133229.Com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最后,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三、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1)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2)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通过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四、结束语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逐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孔祥平.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1).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8

为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现就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税收征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坚持依法治税,服从服务大局

(一)坚决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税法和中央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不得擅自变通,积极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决贯彻组织收入原则。各级税务机关要落实好“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既不能以完成税收任务为名收过头税,转引税款、虚收空转;也不得以各种名义越权减免税,缓缴税、擅自豁免欠税。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维护税收秩序,对超越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和不切实际追加收入计划的做法,要主动向政府汇报和说明情况,并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

(三)坚持强化征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各级税务机关要针对税收风险和征管漏洞,落实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规范税收秩序,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堵漏挖潜和增收工作。要努力优化纳税服务,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高办税效率,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夯实征管基础,创新管理方法

(一)加强户籍管理。充分利用工商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国家经济普查资料和国税、地税间交换的税务登记信息,认真进行比对,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加强注销户检查,防止少数纳税人利用注销登记逃避纳税义务。要加快与公安部门共享公民身份信息工作步伐,推进利用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核对税务登记法定代表人身份的试点;逐步建立全国非正常户法定代表人数据库,提供各级税务机关查询,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件办理税务登记、涉税资格认定和骗购发票等违法行为。

(二)强化普通发票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80号)精神。有条件的地区要利用互联网、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渠道,提供发票真伪查询服务。根据“简并票种、统一票样、网络开票、建立平台”的思路,在部分地区选择建筑安装、房地产、农产品收购、机动车销售等行业开展普通发票“网络在线开票”的试点。加大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积极推进大型商场、超市税控装置改造试点;凡已推广税控收款机的地区,要督促纳税人使用税控机具开票、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数据,并做好“票表比对”工作。

(三)严格欠税管理。严格控制新欠,大力清缴陈欠。要加强对纳税申报的审核和税款缴库的监控,对于不按期申报、申报资料异常、申报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纳税人,要及时核实情况,采取措施防范欠税。落实催缴制度,建立欠税档案;严格执行会计核算、报表上报和欠税人报告制度。加大欠税检查和清缴力度,坚持依法加收滞纳金。严格执行缓缴审批制度,坚持以欠抵退的办法。要及时掌握欠税企业资金动态情况,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积极行使代位权、撤销权,参与企业清偿债务。认真落实阻止欠税人出境和欠税公告制度,定期进行欠税公告。要定期检查、通报清欠情况,落实责任制。

(四)充分发挥信息化保障作用。继续做好现有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税收征管正常进行。重点做好综合征管、总分支机构、个人所得税、反避税、票证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和推广应用工作。着手建立自然人数据库(个人所得税部分),从20**年7月份开始,已经实现省级数据集中和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的地区,应按照总局的业务和技术标准,向总局集中个人所得税明细数据;各地区应加快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总局集中个人所得税明细数据。在统一标准、规范软件版本的基础上,扩大推行税库银联网电子缴税模式。

(五)完善和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增值税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模式,扎实做好“票表比对”工作;针对海关缴款书现行管理办法存在的问题,抓紧实施“先比对后抵扣”的管理办法,先选择部分地区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有关征税政策;加强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管理,加快研究改进农产品增值税抵扣办法。

加强白酒行业消费税管理,针对白酒企业存在的通过设立销售公司、降低产品出厂价格、侵蚀消费税税基等问题,研究制定白酒消费税计税价格核定办法。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管理,完善管理办法,单独考核成品油消费税收入;采取驻厂征收、延伸服务等方式,密切监控收入进度和免税油品流向,并对非正常销售成品油消费税开展专项评估。

认真做好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工作;落实好企业所得税行业征管操作指南;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管理,提高预缴税款比例,力争使预缴税款占全年应缴税款的70%以上;开展对跨省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情况的交叉检查;加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强化汇算清缴后的评估和检查工作。

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工作,扩大全员明细申报的履盖面;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非劳动所得征管,推进高收入行业纳税人建档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的自行申报工作;多方获取信息,切实加强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征管。

全面深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深化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行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办法,利用房地产交易环节信息和评税技术,核实房地产交易计税价格,加强交易环节各税种的管理。健全机动车车船税“以检控费(保)、以费(保)控税”的征管办法,规范代收代缴工作;通过采取委托等协税护税措施,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车船税的征收率。

(六)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在落实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按行业、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其工作职责、标准和程序,健全考核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七)继续加强国税和地税协作。推进国税和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对新办税务登记实行“一户一证”和“一证双章”,采取统一受理、办理、管理的措施,避免出现漏管户和纳税人重复、多头报送资料。推进国税和地税联合管理个体工商户工作,人机结合共同核定纳税定额;对国税局临时代开发票的纳税人应缴纳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地税局可委托国税局,国税局应主动配合。积极推进国税和地税联合纳税评估和稽查,建立健全联合评估、稽查机制和办法,及时解决工作合作中的问题,提高评估、稽查的效率和质量。

三、深化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

(一)加强涉税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和机制,提高数据质量。总局和省局要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涉税数据应用及分析监控平台;进一步集中各类涉税数据,并逐步向各级税务机关开放数据查询,为基层开展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提供数据支持。基层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涉税数据和分析结果,强化税源管理。

加强税务机关内部信息共享和利用。积极推进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上下级、不同地区和国地税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各类函调制度,并抓好落实。逐步建立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总局按期向各省地税局下发增值税、消费税征管信息,各级地方税务局要充分利用好“两税”信息和比对软件,做好当期及以前年度的信息比对,促进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国税和地税局要加强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税种申报信息中销售收入等数据的比对,要充分利用运费发票数据加强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管理。各级国税局要明确相关程序和责任,加强征退税信息的共享和比对工作。

广泛收集、利用第三方信息。继续抓好银税共享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试点,将银税企业财务报表差异作为纳税评估的重点线索。努力扩大与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范围;各地要积极开展与建设、国土、商务、电力、保险、海事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工作,促进相关税种的管理。

(二)切实加强税收分析与预测。全面开展税源、税收预测预警、税收管理风险和政策效应等分析,强化对重点税源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分析。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因素,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进一步做好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健全总局和省、市、县局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积极开展对跨地区、跨行业企业集团税源监控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收情况,建立包括税负、物耗、成本费用率等指标的重点税源预警体系,为纳税评估和稽查提供信息。

(四)深入推进纳税评估工作。逐步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建立健全行业综合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针对税源实际和纳税遵从风险,重点对建筑安装、房地产、金融、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国家垄断等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以及零负申报、低税负企业开展纳税评估。要加大纳税评估力度,扩大评估面,注重各税种的综合评估,准确核实税基,提高评估问题疑点落实率和税款入库率。发现纳税人有偷逃骗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稽查部门要加强案件的查处和跟踪管理,督促纳税人对查补税款进行正确规范的账务处理,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查处执行结果;管理部门要根据稽查部门反馈的信息加强日常管理,推进以查促管。建立纳税评估复核和评估质量考核制度,适时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质量抽核和互核。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相结合的互动机制。

(五)强化大企业税源管理。制定大企业纳税遵从风险管理指引,建立风险导向税收管理机制,控制重大税收风险,引导企业提高纳税遵从度。针对大企业特点提供个性化税收服务,指导和帮助大企业建立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认真落实总局定点联系大企业制度,按照总局统一安排,做好定点联系大企业的日常检查和反避税工作。

(六)加强中小企业税源管理。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查账和核定征收管理方式。强化信息采集,摸索行业规律,实施分类管理,推进“以票控税”,有重点地开展纳税评估。对个体工商户、临时经营等零散税源可根据征管条件,依法实施委托。

(七)加强国际税源监管。贯彻落实《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2号),全面加强反避税管理。强化关联申报管理;研究资本弱化、受控外国企业等反避税措施;深化转让定价调查,加大调整补税力度,重点调查企业对外大额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和劳务费,以及“走出去”企业从国外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等关联交易;加大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力度;稳步开展预约定价谈签和转让定价对应调整的国际磋商工作。收集和掌握非居民税源信息,以完善和落实非居民税收管理制度为抓手,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加强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管理,防范税收协定滥用。

四、加强税务稽查,规范税收秩序

(一)加大查处税收违法行为力度。继续查处利用虚假凭证、做假账、账外经营、两套账等手段偷逃税款行为;重点查处企业利用电子账簿虚假记账、隐匿或销毁电子账簿,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型支付手段逃避纳税的问题,以及关联企业利用区域税收优惠转移应税收入问题;重点关注零负申报、低税负和跨国经营企业涉税问题;对国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实施重点检查。重点查处假报出口、以次充好、低价高报、将低退税率产品按高退税率产品申报退税,以及利用小规模纳税人货物、未缴税或缴税不足货物骗取出口退税等行为。继续查处虚开发票违法行为,对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有关征税政策调整前存在的疑点,应加大检查力度;高度关注增值税转型后,部分企业将以前年度固定资产列入当期抵扣的新动向,重点查处利用真票套打、虚开专用发票和其它可抵扣票偷骗税的违法行为。

(二)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20**年重点检查大型连锁超市及电视购物、建筑安装、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业务的重点企业;按照总局确定的工作方案,组织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税收专项检查;各地有选择地检查营利性医疗及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服务业、品牌经销及分销商、拍卖企业、非居民企业、3年以上未实施稽查的重点税源企业。各地要重点关注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税收秩序相对混乱、发案率较高或案件线索指向较为集中的地区,将出口退税和增值税政策调整后有可能出现的骗取出口退税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活动作为区域专项整治重点。

(三)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要求,协同公安机关加大对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整治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传真、邮递等方式销售假发票、非法代开发票活动,摧毁犯罪窝点,深挖幕后操纵的犯罪集团;继续严厉打击团伙违法行为、公共场所兜售发票行为、利用虚假发票和非法取得的代开发票实施偷骗税等违法行为。开展对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零售等购买、使用虚假发票重点行业、企业的清理检查。严厉查处违法使用发票冲抵个人收入偷逃个人所得税行为。

五、坚持统筹兼顾,确保工作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加强对征管工作的领导。总局有关部门要提出加强各税种征管的具体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本通知的具体实施意见,充分保障征管一线的资源配置,明确分工,抓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征管中的问题,总结推广基层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二)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责任和执法风险意识,研究制定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控制执法风险。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征管质量监控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税务系统资产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