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6:51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1

纳税人除提供所得税申报及其附表外,并应当附送以下相关资料:

(1)财务、会计年度决算报表及其说明材料。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有关财务资料;

(2)与纳税有关的合同、协议书及凭证;

(3)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和异地完税凭证;

(4)境内或者境外公证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文件;

(5)纳税人发生的应由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事项的相关资料;

(6)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2、税务机关受理申请,并审核所报送材料

3、主动纠正申报错误

4、结清税款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2

一、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安装分包工程转开建筑安装专用发票的规定存在着扰乱财政税收经济秩序的隐患

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单位凭分包单位该项工程已完税票复印件和已开具给其的建筑业专用发票、分包合同,抵扣分包单位已纳税款后按差额缴纳税款,按总额开具建筑安装发票,即称转开建筑安装发票。这个规定可以使总承包人和分包人各自按要求开具建筑安装发票,维护了发票管理的秩序,又保证了税款的正收管理。但现实中,有少数纳税人明明是自己做的工程,收入支出也全部在自己账面上反映,税款也由自己实际承担,却偏偏搞一份假的分包合同,以其他建筑安装企业名义缴税。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财政体制属于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各级财政预算自行收支平衡,相互之间不得挤占挪用。

(二)建安企业利用“甲供材”滞纳税款或偷税问题突出

现在不少建设单位(甲方)经常自己购买建筑材料,然后供应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甲供材”现象。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建筑安装工程不论合同如何签订,必须以工程所用的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其他费用的合计总金额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有的甚至要好几年,建安企业一般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完毕,才办理“甲供材”价款结算手续,申报缴纳营业税金。而这些建筑材料早就已经实际使用,按照税法规定应在使用时缴纳税款,由此造成税款延迟缴纳。还有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后长期不办理结算手续,使施工企业长期占有国家税款。更有甚者,少数单位在工程结算支付价款时,由建设单位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安发票纳税,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是建筑安装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除个人所得税外,其他涉税事项较少,对税收管理不熟悉。而税务机关由于上述单位不是纳税人,也很难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少数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利用上述原因造成的税收盲点,用收据、白条以及竣工结算单等种种不合法票据收取工程款,偷逃国家税款。

(四)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纳税地点与营业税纳税地点不一致,给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建筑安装企业的纳税地点在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规定,纳税人提供的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而其所得税的纳税地点,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企业离开工商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到本县以外地区施工的,应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其经营所得,由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一并征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地点与营业税纳税地点可能不在同一个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外出经营,往往是跨省经营的情况较多,纳税人使用的发票是经营地税务机关提供的,开具情况经营管理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如果纳税人故意偷税,这种管理模式就给偷税提供了方便。

(五)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的管理机关分离,易导致税收难以控管

企业使用的发票是按照流转税的管理范围分别进行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在国、地税分别管理的纳税人,在现在国、地税征管信息没有达到共享的情况下,纳税人少记、漏记应税收入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发现。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是以企业成立的时间为划分标准,在2002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地税管理,2002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管理。而流转税则以应税项目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国税机关负责管理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使用的销售发票是通过地税机关进行发售、核销的,纳税人申报的营业收入地税机关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控管,到国税管理机关申报企业所得税,其申报的收入要进行有效的控管就不是很容易,必须从地税机关获得有关信息,这就需要国、地税进行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控管。

(六)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划分不当,造成税务管理机关执行政策的不统一

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的划分按照企业成立的时间进行划分,造成国、地税管理机关在所得税管理范围上的混乱,在纳税人中间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原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重新进行了工商登记,改变经济性质,由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变成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或者在2002年以前就存在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因破产通过拍卖方式被2002年以后成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所购买,新成立一个独立核算的非法人企业。这些情形在不同的地区因对政策的执行不同,就出现有的地方一个纳税人国、地都要管,有的地方都不管的现象,影响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七)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造成建筑安装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流失严重

现在建筑安装企业的工程基本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人财物全部由项目经理支配,成本、利润全部归项目经理所有。而建筑安装企业的财务核算大多数不规范,以收到的工程款作为营业收入,以支付给项目经理的账款为工程营业支出,按公司收取的工程管理费用扣除公司管理机构的正常开支后余额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领取工程款基本上凭白条或内部工程结算单作为支付凭证,而项目经理领款后使用情况没有合法凭证记载反映,税务机关无法实施检查,最终导致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大部分流入了项目经理的个人口袋。

二、对策

(一)尽快修改相关的能够导致市场违规操作的条文和规定。例如:“对企业(单位)附属建筑安装企业承担本企业(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如果建筑安装企业属于独立核算单位,应征收营业税。如果属于非独立核算单位;凡不同本单位结算工程价款的,不征收营业税”这样能够人为鼓励市场违规操作的规定应尽快修改完善。

(二)改变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的划分规定,不再实行按企业成立的时间作为划分国、地税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的规定,而实行按照流转税管理的范围确定企业所得税管

理的税务机关,国税管理的增值税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机关管理,营业税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由地税管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申报的应税收入不实的问题。

(三)合适时机国家应将建筑安装企业取得的营业收入纳入增值税的管理范围,企业开具的发票纳入“金税工程”系统管理,通过抄报税和发票认证等工作程序,就可以有效的控管建筑安装企业收入申报难以控管的问题。建筑安装企业实行增值税管理后,可以解决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的纳税地点不一致的问题。但是,建筑安装企业实施增值税管理后,企业要取得进项税额抵扣,就要取得抵扣凭证,可以有效的督促建材行业取得的销售收入必须开发票,提高了建材行业申报缴纳税款的真实度,减少了这部分纳税人偷逃的税款。

(四)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安装行业税收管理的力度,规定建设单位提供“甲供材”的,建筑安装企业必须按季、半年、年与建设单位进行材料价款结算,并按规定申报纳税。对建筑安装企业不进行结算的,应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除开具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经营单的外建单位和少数账证核算规范经审查批准的建筑企业外,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单位和个人普遍实行企业所得税按一定比例进行预缴,年末汇算清缴。对收取工程款长期挂往来款,不按规定按期结转收入计算成本、利润或者用白条和内部结算凭证领取工程款作为经营成本支出,不能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凭证的建筑安装企业,一律视为会计核算不规范,按《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3

增值税是以指商品或劳务在流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的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在企业的生产和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我们很难算出商品的新增加的价值和附加值,所以,我国的增值税也是根据国际上多数采用税款抵扣的模式,也就是说是我们根据了企业在生产商品(劳务)的过程中,以商品的销售额按一定的税率来计算出的税额减去进项税额,所得的部分就是增值税所要缴纳的部分。

我国是在7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增值税的试征,在1994年,我国实行增值税的第一次改革,逐步的改革原先实行的增值税的税制,使新的税制更好的适应经济的蓬勃发展。到2004年国家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逐渐的在东北实行允许购进资产的进项抵扣,在之后的几年,该政策扩大推广到中部6省,在2009年,我国有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2012年1月我国又在上海实行增值税改革试点,使增值税改革不断的深入。

二、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2.1我国的增值税经过了多次的改革和转型,其目的就是降低税负,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生产型的增值税税制下,进项税额不再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扣除,企业的增值税的税负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固定资产在消费型的增值税中是可以扣除的,使得企业的增值税的税负降低。这样的改革使得企业开始对生产的转型,开始重视生产的技术投资和应用,注重对经营模式和条件的改革,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是企业的生产朝着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2.2增值税的改革和转型,对企业的所得税影响重大,在生产型的增值税税制下和消费型的增值税税制下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的税额存在在差异。较比较而言,生产型增值税转消费型增值税会使企业的所得税增加。

三、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3.1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企业投资的当年,新增加的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会全部进行抵扣,并且是一次性的。这样使得投资当年的利润增加。与此同时,固定资产的增加会使折旧费增加还有可能使得财务费用也相对增加,这样,一部分增值税抵扣带来的费用会被抵消掉。之后各年的利润也是取决于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得的回报和折旧费用、财务等之间的关系。

3.2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在投资的那年,增值税的支付会减少,在经营过程中现金的流量会有所增加,当年的投资的资金通常会高于生产型的增值税,使得融资现金流支付的利息有所增加。

四、对企业的投资影响

4.1在企业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计划会发生偏移,企业对设备的投资会增大。企业为了能够投资带来进项税额折扣,往往会选择对企业的设备投资加大。

4.2缩短了企业的投资周期。企业增值税的改革,使得企业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加快了企业对企业设备的更新和换代,企业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越快,企业投资的周期也就越短。

五、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

5.1企业增值税的改革会加快企业的投资计划,也更容易消化企业的自身积累。最重要的是有可能造成利润的增长。目前企业可以实际用于分配的利润是依托于现金流的。在投资的开始阶段,增值税的折扣会减少企业的纳税额,减少了资金的流出,增值税的转型,企业就会增加了投资,资金的流出也会增加,这样有可能使企业总体的现金的流量减少,不会增加企业的分配利润。

5.2增值税的改革对企业利润的表现有很多的方面,最主要的表现为1增值税转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的金额会降低,也相应的使得折旧资产的折旧额减少,是企业总利润有所增加。其次企业的增值税改革使得企业营业额的减少,也可以带来利润的的提高。

六、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企业增值税的改革使得企业当期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了很大差异,第一增值税的改革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量,第二,因为增值税的减少会造成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相对减少,这样企业资金的流出会减少,第三,增值税的的改革后,会导致每年的折旧资产的相对减少,销售不变,也会增加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增多。

七、企业如何应对增值税的改革

增值税的改革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对固定资产有很大需求的行业来说影响会更大。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增加对固资产投资计划,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时,要不断的论证,以免投资的盲目。根据税务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在购买设备的进项税额只有小于销项税额的时候才可以全部抵扣掉。不然,只能在以后的月份进行抵转。

7.1企业采购固定资产。企业在对固定资产采购时,通常选择从一般纳税人那购买。一般的纳税人因为可以增值税的发票,当然如果小规模的纳税人可以提供更好的优惠,我们也可以考虑其他的购买渠道。

7.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降低财务带来的风险。企业增值税的改革,使企业更倾向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企业对现金的流出会增大,如过在管理中出现漏洞,会造成资金链的衔接不上甚至出现断裂,这样会是财务产生风险。所以在投资的过程中要慎重,同时也要加强企业的管理。

八、总结

我国的企业增值税的改革是根据我国的企业经济的特点不断完善的一种转型,然而在我国的增值税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行业收购的发票管理困难,设置企业增值税起征点难度很大,增值税的起征的范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我国的税负不问题,等等。我国增值税还应该结合国外优秀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在改革中不断总结,促使增值税改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4

关键词:物流企业;税收筹划;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26-02

物流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后,国际大型跨国物流公司的涌入,给我国的物流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而我国物流业目前又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此,近些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先后多次召开部级和省市级的高层次专题会议。

本文立足点是,在不违反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其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及其他涉税财务活动事先做出合理筹划与安排,采用税收筹划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的尽可能地取得节税利益的活动。目的是研讨如何尽快地发展我国的物流业,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物流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力。

一、现代物流及其主要特点

什么是现代物流?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这样理解,即现代物流是采取了集采购、运输、仓储、分拨、包装、配送、与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管理形式;应用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从而成为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是种对物流的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现代物流发展到今天,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很成熟的新兴行业,服务范围、服务体系、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主要手段及作业标准等方面都比传统物流要先进得的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物流服务范围全程化:传统物流服务只限于产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的服务,而现代物流服务是在传统物流服务从基础上向两端延伸,即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的生产、物流咨询以及退货和废弃物回收等服务活动。

物流服务体系社会化: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深化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复杂,生产经营者和供销商希望把大量复杂而且对其本企业又不具有优势的物流业务交给专门从事物流专业工作的企业来承担。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

二、税收筹划的含义及其意义

(一)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所谓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减轻税负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不违反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其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及其他涉税财务活动事先做出合理筹划与安排,采用税收筹划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的尽可能地取得节税利益的活动。

(二)税收筹划的意义

1.直接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收益最大化

在企业的收益中,除正常经营支出,最大的非经营性支出就是税款。在企业的现金流量中,支付税款是现金净流出,没有与之配比的收入而形成现金流入。由此可见,税收筹划的收益与企业的收益是直接挂钩的。

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

资金、成本(费用)、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的最佳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离不开会计。会计既要熟悉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要熟知现行税法和其他经济法规。企业设账、记账要考虑税法的要求,在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要求不一致时允许企业进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在此情况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可以分离,并允许企业正确进行账务处理、计税、编报财务报告,同时进行纳税申报,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发挥会计的多重功能。

3.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改制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表面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但在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向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方向发展,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物流企业纳税筹划的建议和对策

1.提高企业有关人员的素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纳税筹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最基本的途径是提高企业人员特别是管理者、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外出学习、自己培训等形式提高这些人员的素质,使企业的有关人员消除对纳税筹划认识上的误区,不要把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混为一谈,要使他们充分掌握税收方面的相关知识,以便进行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

2.物流企业应该熟悉纳税筹划的方法及如何运用

充分利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进行纳税筹划。主要发达国家对企业的税收都采取了一定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我国也不例外,物流企业应该熟悉纳税筹划的方法。

3.物流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风险的防范

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立足于事先防范。进行税收筹划的物流企业首先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运用,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所筹划的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充分论证,随时随地注意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

4.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筹资的渠道主要有财政资金、内部积累、银行借款、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企业间相互拆借等等。这些筹资渠道的税收负担是不一样的,不同筹资渠道产生的纳税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即是利用一定的筹资技巧使企业达到税负最小而获利水平最大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筹资渠道其税前和税后的资金成本不一样,如果仅从节税的角度考虑,以上各种筹资方式中,企业自我积累筹资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要重于向金融机构贷款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企业之间互相拆借筹资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要重于企业内部集资所承担的税收负担。总体上讲,企业内部集资与企业之间拆借方式税收筹划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

5.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5

关键词:房地产业;需求方;营改增;会计核算

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给房地产业带来了重大的税制变革。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6]36号)规定,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将按11%计征增值税,并自行开具增值税发票。房地产业实行“营改增”后,不仅能减轻开发企业自身税负水平,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同时也能惠及到那些从开发企业取得其开发项目的企业。本文站在需求方企业的立场,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对房地产业实行“营改增”后的相关影响进行研究。为使研究内容清晰,本文所针对的企业均为一般纳税人,同时也只是比较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两个税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将业务可能涉及的其他税种,如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一并加以研究。

一、“营改增”对购入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影响

(一)“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的变化

从开发企业购入其开发完工的土地项目是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确认为无形资产,并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实行“营改增”前,开发企业发生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时,需按照实际转让收入的5%缴纳营业税,这部分营业税作为价内税被计入购买方企业外购土地使用权成本,进入其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在实行“营改增”后,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为增值税纳税行为,企业需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11%缴纳增值税,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这部分税额并不进入购买方无形资产的价值,而是计入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中。[例1]某企业从开发企业购入一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新建厂房,该土地使用权的预期转让价格为114万元,预计摊销年限10年,按平均年限法摊销。2年后,企业放弃了厂房建设计划,并将该土地使用权转让,转让价格为134万元。在不考虑其他税费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购买方企业会计核算变化情况如下:在实行“营改增”前,由于开发企业需按照转让收入的5%缴纳营业税,为保证能实际获得114万的转让收入,该土地使用权所计算确定的定价=114÷(1-5%)=120万元,即购买方企业需支付转让价款120万元,因此,该土地使用权的初始入账价值为120万元。按平均年限法,每年末需摊销12万元的土地使用权费。2年后转让时,企业需按转让价134万元的5%缴纳营业税,再扣除此时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余值,最终转让利得=134-134×5%-(120-2×12)=31.3万元。在实行“营改增”后,开发企业是按照转让价款的11%缴纳增值税,增值税是价外征税,开发企业无需进行税负转嫁考虑,该土地使用权的定价直接确定为114万元,但企业在支付转让价款114万元的同时,还需支付增值税12.54万元。此后,按平均年限法,每年末需摊销11.4万元的土地使用权费。2年后转让时,企业取得转让收入134万元,同时按转让价的11%收取14.74万增值税的销项税,价税合计为148.74万元,由于增值税为价外征税,由购买方承担,因此,转让价扣除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余值后即为转让利得=134-(114-2×11.4)=42.8万元。“营改增”前后,相关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结果见表1。

(二)“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1)取得土地使用权时的变化影响。购买日取得土地使用权时,企业“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的入账价值在“营改增”后减少了。如例1中所示,土地使用权的预期转让价为114万元,由于另需支付5%的营业税,为此开发企业将转让价提高至120万元,扣除其承担的营业税6万元,即可获得114万元的转让收入。实行“营改增”后,增值税为价外征税,由购买方企业承担,开发企业无需进行税负转嫁,转让价格即为其预期转让价。但是企业需另外支付11%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无需计入资产的价值,然而其会导致企业结算资金增加。(2)持有土地使用权期间的变化影响。“营改增”后,企业在持有土地使用权期间的每个会计期间负担的摊销费用减少了。这是由于“营改增”后土地使用权初始计量成本减少,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时,摊销费用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每期负担的期间费用。如例1中所示,“营改增”后每年摊销费用为11.4万元,减少了0.6万元。(3)处置土地使用权时的变化影响。在处置土地使用权时,“营改增”前后企业获得的转让利得相差较大。在实行“营改增”前,转让方需承担转让收入5%的营业税,这部分营业税直接从转让利得中扣减。实行“营改增”后,企业不再承担营业税的缴纳,而增值税是价外税,由购买方承担,在企业向购买方收取转让收入的同时也收取了销项税,因此,企业获得的转让收入扣除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后即为转让利得。如例1中所示,“营改增”前后企业转让利得相差11.5万元,其形成原因为初始计量成本之间6万元差额的摊余价值4.8万元及无需缴纳的营业税6.7万元之和。总体而言,对购买土地使用权的企业而言,房地产业“营改增”后会减少其在购买期间无形资产入账价值,购买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会增加其结算资金,但进项税额的可抵扣性会减少该期间应交税费负债,而摊销期间每期费用会减少,转让期间企业利得会增加。

(三)“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从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项目中非流动资产的金额有所减少,这是因为消除了开发企业会转嫁到土地使用权转让价中的营业税,使得企业无形资产的购置成本降低;负债项目中流动负债的金额会由于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作用而减少,相对于存货类流动资产进项税额产生的抵减效果而言,由于无形资产增值税抵扣链的时间要长得多,销项税额是到无形资产处置时才会出现,因此,无形资产购进时产生的进项税额抵减效果对企业更加有利。从利润表分析,费用项目中每期分摊的土地使用权费用减少,企业税前利润得以提高,同时也会导致企业负担的所得税费用提高,但增加的所得税费用只是所增加税前利润的25%部分,也就是增加出来的税前利润中有75%的部分留归企业拥有,总体影响的结果仍然是企业整体利润的提升。从现金流量表分析,在购置业务发生期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中购建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增加了。“营改增”前企业购入土地使用权时支付的价款中含有转嫁来的营业税部分,这部分税负增加率约为预期转让价格的5.26%,即5%÷(1-5%),而“营改增”后企业购入土地使用权时支付的增值税税率为11%,超过营业税税负率的5.74%。如例1中所示,“营改增”后企业在购置日支付的银行存款比“营改增”前多6.54万元,形成的差额为114万元的5.74%部分。同时,由于企业只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才能进行税额抵扣,为及时取得开发企业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在购置时需要采用货币资金方式进行结算,从而增加了企业现金流的支出。虽然这部分进项税会通过抵减当期应缴纳增值税方式转回,但如果当期销项税不够抵减而转入到后期抵减,则会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负担。从三张报表总体影响结果分析,对购买土地使用权的企业而言,房地产业“营改增”后会降低企业在非流动资产上的购置成本,减少企业当期的应交税费,从而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购置成本的降低也减轻了企业以后各期的负担,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果;支付的进项税会增加购置期间企业现金流负担,但这个负担只是暂时性的,随着销项税额的形成,这些支出的现金会得到回收。

二、“营改增”对购入不动产的会计影响

(一)“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的变化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实行“营改增”前,开发企业销售不动产需按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等构成的营业额为计税依据,缴纳5%的营业税,这部分营业税作为价内税被计入购买方企业外购不动产成本,进入其固定资产的价值中。在实行“营改增”后,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当期销售房地产项目对应土地价款后的余额计算销售额,并以当期销售额和11%的适用税率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销项税。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这部分税额并不进入购买方固定资产成本,而是作为可抵扣项计入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中。与一般增值税抵扣要求不同的是,按相关规定,不动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不是在取得的当期一次抵扣,而是在两年内分期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待抵扣进项税额,于取得扣税凭证的当月起第13个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例2]某企业从开发企业购入一栋商品房用做职工宿舍,该商品房的预期房价总额为228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20年,按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假设净残值率为5%。3年后,企业将该商品房转让,转让价格为2800万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会计核算变化情况如下:在实行“营改增”前,由于开发企业需按照房价收入的5%缴纳营业税,为保证能实际获得2280万的转让收入,该商品房的定价=2280÷(1-5%)=2400万元,即购买方企业需支付转让价款2400万元。若不考虑其他税费因素影响,该商品房的初始成本为2400万元。按平均年限法,每年需计提120万元的折旧费。3年后转让时,企业需按转让价2800万元的5%缴纳营业税,再扣除此时房屋的账面余值,最终转让利得=2800-2800×5%-(2400-3×120)=620万元。在实行“营改增”后,开发企业是按照房价收入扣除该房产项目对应土地价款后余额的11%缴纳增值税。增值税是价外征税,开发企业无需进行税负转嫁考虑,该厂房的定价直接确定为2280万元。若按房地产业平均土地成本占比30%来算,企业在支付房款2280万元的同时,还需支付增值税=2280(1-30%)×11%=175.56万元,这项进项税额需分2年进行抵扣,第一年抵扣60%,剩下40%的部分作为待抵扣进项税额在第二年进行抵扣。此后,每年需计提折旧费用为114万元。3年后转让房屋时,企业取得转让收入2800万元,同时按转让价的11%收取308万增值税的销项税,为转让利得=2800-(2280-3×114)=862万元。“营改增”前后,相关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结果见表2。

(二)“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1)购置不动产时的变化影响。企业在购买不动产时,“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在“营改增”后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实行“营改增”后,取消了原来需由销售方承担的营业税,其商品房售价即其预期售价,购买方可直接按预期房价购入不动产。因此,相比之下“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少了120万元营业税的部分。但是购房企业需另外支付11%的进项税额,这部分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无需计入资产的价值,不会增加“固定资产”成本,只会影响“应交税费”负债项目,由于本期只能抵扣60%的进项税,还有40%的部分需要垫付1年以后才能得以抵扣收回,因此,会导致企业结算资金压力的增加。(2)持有期间的变化影响。“营改增”后,企业在持有不动产期间的每个会计期间负担的折旧费用减少了,这是由于“营改增”后不动产初始计量成本减少所导致的结果。折旧费用的减少降低了每期费用负担,由此提升企业利润。如上例所示,“营改增”后企业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减少120万元,相比“营改增”前折旧额,“营改增”后每年折旧费用减少了6万元。(3)处置不动产时的变化影响。在处置不动产时,“营改增”前后企业获得的转让利得差距较大。同样的转让售价,“营改增”前,转让方需承担售价5%的营业税,此部分税费直接被从转让利得中扣除。“营改增”后,企业不再缴纳营业税,企业向购买方收取转让收入的同时也收取了销项税,因此,企业获得的转让收入扣除不动产账面价值后即其转让利得。如例2中所示,“营改增”前后企业转让利得相差242万元,其形成原因为初始计量成本之间120万元差额的摊余价值102万元及无需再缴纳的营业税140万元之和。总体而言,对购买不动产的企业而言,房地产业“营改增”后会减少其在购买期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购买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会增加其结算资金,但进项税额的可抵扣性会减少该期间应交税费负债,而计提折旧期间企业费用减少,转让期间企业利得增加。

(三)“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从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项目中非流动资产的金额有所减少,这是因为消除了转嫁到固定资产售价中的营业税,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降低;负债项目中流动负债的金额有所减少,这是因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进项税额可以用于销项税的抵扣。从利润表来看,费用项目中每期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减少,企业税前利润得以提高,从而也提高了企业净利。从现金流量表分析,在购置业务发生期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中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有所增加,如例2中所示,“营改增”后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支付的银行存款多了55.56万,这是因为“营改增”后企业支付的增值税超过了“营改增”前所需支付的营业税部分。此外,由于有40%进项税需要在1年以后才能得以抵扣收回,这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负担,但是随着进项税额的抵扣,此项压力最终将会消除。从三张报表总体影响结果分析,对购买不动产的企业而言,房地产业“营改增”后会降低企业在非流动资产上的购置成本,减少企业当期的应交税费,促进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由于购置成本减少了,企业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也相应减少,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而言,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大,相应的增值税金额也较大,在没有足够的销项税予以抵扣以及存在待抵扣进项税期间会导致企业现金流负担增大。

三、“营改增”对租入资产的会计影响

(一)“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的变化

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租赁需区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在实行“营改增”前,开发企业提供出租不动产业务时,无论是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都需要缴纳营业税,只是计税依据有所不同,融资租赁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经营租赁按照“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税率都是5%。在实行“营改增”后,开发企业不动产的租赁业务变成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笔者仅就经营租赁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例3]某企业从开发企业租入门面房一幢,租期3年,用于企业门市经营。租赁合同规定,3年租金共计300万元,租赁开始日预付租金60万元,每年年末支付80万元。在不考虑其他税费因素情况下,会计核算变化情况如下:在实行“营改增”前,由于开发企业租赁资产行为需按“服务业”税目缴纳营业税。为保证能实际获得租金收入300万元,开发企业在确定租赁价格时,会将加计营业税,该门面房最终确定的3年租金为300÷(1-5%)=315.79万元,其中所含营业税为315.79×5%=15.79万元。根据营业税细则的规定,开发企业提供租赁业应税劳务应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后缴纳营业税,即预收的房屋租金应该立即申报缴纳营业税。开发企业具体租金收取额分别为预收租金63.16万元,每年年末收租金84.21万元。在实行“营改增”后,该开发企业需依据租赁不动产税目按照销售额的11%缴纳增值税,即增值税为300×11%=33万元。增值税是价外税,因此直接按预期价格确认租金收入。按增值税法规定纳税人提供租赁服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因此,企业在支付租金的同时,就要支付增值税的进项税。“营改增”前后,相关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结果见表3。

(二)“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1)预付租金时的变化影响。实行“营改增”后,出租方不再承担租赁不动产的营业税,开发企业无需进行税负转嫁,相比之下“长期待摊费用”的入账价值少了3.16万元营业税的部分。但是企业需另外支付11%的增值税,6.6万元的进项税额被记入“应交税费”负债账户,可用于抵扣当期应交增值税。(2)租金费用确认期间的变化影响。“营改增”后,企业在租赁期的每个会计期间负担的租赁费用减少了。这是由于“营改增”后租金总额的降低,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直线法分摊租赁费用时,摊销费用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每期负担的期间费用。如例3中所示,“营改增”后企业租金总额为300万元,按直线法每个会计年度负担100万元,相比“营改增”前每年105.26万元的分摊额,减少了5.26万元,为开发企业收取租金应缴纳的营业税,即105.26×5%=5.26万元。总体而言,对租赁不动产企业而言,“营改增”后会减少其所负担的租金总额,从而每次支付的租金金额也相应减少,包括预付租金部分形成的待摊资产项目也会减少;每个租赁期间分摊的租赁费用减少,企业利润增加;随同租金支付的增值税额会增加企业对结算资金的要求,但进项税的可抵扣性也减少了该期间应交税费负债金额。

(三)“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从资产负债表分析,由于开发企业不需再将营业税转嫁到租金总额中,使得承租企业租金总额降低,其中预付租金的降低会导致资产项目中非流动资产项目“长期待摊费用”的金额有所减少;负债项目中流动负债的金额会由于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作用而减少。从利润表分析,由于租金费用降低,企业租赁期间负担的期间费用会因而减少,企业税前利润增加,净利随之增加。从现金流量表分析,由于经营租赁活动属于企业经营活动事项,企业租金总额的减少会引起企业经营活动支付的现金流量减少,但在支付租金的同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又会引起引起企业经营活动支付的现金流量增加。“营改增”前,租金中会包含有营业税的税负部分,但税负增加率只是5.26%,明显低于“营改增”后11%的增值税税率。相比之下,虽然企业支付的租金总额减少,但多支付的税额部分还是会导致企业现金支付压力增加。如例3中所示,“营改增”前企业租金总额为315.79万元,其中包含有15.79万元营业税,“营改增”后共需支付33万元增值税,形成的差额有17.21万元,增加了企业租金支付时的现金流负担。从三张报表总体影响结果分析,对承租企业而言,房地产业“营改增”后会降低企业租金的支付成本,减少企业当期的应交税费,从而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租金成本的降低也减轻了企业以后各期负担的期间费用,为改善后期企业经营成果提供了条件;结算租金时支付的进项税会增加企业租金支付日的现金流负担,但随着进项税的抵扣,这项负担会最终消除。

四、“营改增”对委托代建工程的会计影响

(一)“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的变化

在实行“营改增”前,开发企业代建工程行为可以被视为劳务活动,按“服务业———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即按代建费收入的5%缴纳营业税。但如果代建房屋,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并办理施工手续后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进行施工,并按施工进度向委托方预收房款,工程完工后,开发企业替委托方办理产权转移等手续,这种行为属于销售不动产,应按“销售不动产”税目征收营业税,即按建造成本及向委托方收取的其他各项收入之和的5%缴纳营业税;如果开发企业自备施工力量修建该房屋,还应对其自建行为,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即除了要按“销售不动产”缴纳营业税之外,再按建造收入的3%缴纳营业税。只有土地使用权归委托方,委托方能提供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批准书以及基建计划,且开发企业不垫付资金,开发企业只向委托方收取手续费,才可以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以上几种情况仅仅是营业税税目不同,但是由于每种税目下的计税依据也会各不相同,其中按“服务业”税目征收时是按代建手续费收入部分为计税依据,其他情况均按全部结算收入为计税依据,进而导致税负有明显差异,对开发企业最为有利的方式为按“服务业———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营改增”后,开发企业代建行为征税较为简单,一般按照建筑业税目征收11%的增值税;若自备施工力量修建房屋的同时替委托方办理产权转移手续的,应按照销售不动产税目征收11%的增值税。按《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例4]企业委托开发企业建造厂房,该厂房预期造价为3800万元。该厂房由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并办理施工手续,厂房的建筑安装成本为3000万元,当地税务机构确定的建筑业成本利润率为15%。在不考虑其他税费因素情况下,会计核算变化情况如下:在实行“营改增”前,由于开发企业的代建行为属于销售不动产,应按“销售不动产”税目缴纳营业税,同时对其自建行为,还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为保证能实际获得预期工程收入3800万元,开发企业在确定厂房造价时,会加计营业税。按“建筑业”计算的营业税为3000(1+15%)÷(1-3%)×3%=106.70万元,该厂房最终价款确定为(3800+106.70)÷(1-5%)=4112.316万元,其中含按“销售不动产”计算的营业税为4112.316×5%=205.616万元,按“建筑业”计算的营业税106.70万元。在实行“营改增”后,开发企业依据销售不动产税目按照代建价款的11%缴纳增值税,即增值税为3800×11%=418万元。增值税是价外税,开发企业无需将其记为成本负担,直接按预期工程造价确认收入。但委托方企业在给开发企业支付造价3800万元的同时,还需支付增值税418万元,这部分进项税在当月可以抵扣250.80万元,在1年后可以再抵扣剩余的167.20万元。“营改增”前后,相关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结果见表4。

(二)“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对比“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结果的变化发现,在结算工程款项业务环节中,房地产业“营改增”会对委托方企业的资产、负债类会计要素产生相应的影响。在结算工程款时,企业“在建工程”的入账价值减少了。这是因为,在实行“营改增”前,无论开发企业代建工程行为被确定为劳务还是销售不动产,都需要缴纳营业税,营业税最终会被加计转嫁到委托方。实行“营改增”后,开发企业无需进行税负转嫁,建造工程合同价款即为其预期造价3800万元,相比之下“在建工程”的入账价值少了312.316万元。此外,“营改增”后,开发企业需对其代建工程项目开具增值税发票,由此形成了委托方企业“应交税费”账户中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同时,“营改增”后,委托方企业需为代建工程项目支付的货币资金发生了增加,这是由于现在需要支付的增值税超出了原先负担的营业税。虽然增值税可以分两次从企业应交的销项税中抵扣,但会增加结算期间企业货币资金的压力。总体而言,对委托代建工程项目的企业而言,房地产业“营改增”后会降低其委托建造形成的在建工程入账价值,结算工程价款时支付的增值税额会增加其结算资金压力,但进项税额的可抵扣性会减少相应期间应交税费负债金额。由于在建工程最终会结转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因而企业后期计提折旧期间每期折旧费用会减少,企业营业利润会相应有所增加。

(三)“营改增”前后会计核算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从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项目中“在建工程”的金额有所减少,这是因为消除了开发企业会转嫁到代建工程造价中的营业税,使得企业在建工程的建造成本降低;负债项目中流动负债的金额由于进项税额的抵扣作用而减少,并且这种抵扣效果有40%的部分要延续到1年之后,因而对连续2年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金额均有影响。由于在建工程属于固定资产在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资产项目,不需计提折旧,也就不会影响利润表。但从长远影响分析,在建工程迟早都会转入固定资产,进而在之后计提折旧的过程中,对利润表的费用及税前利润、净利项目带来影响。从现金流量表分析,在工程建造期间,随着工程价款的结算,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中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发生了增加。虽然“营改增”前企业在建工程支付的工程款中含有转嫁的营业税部分,但这部分税负增加率还是明显低于“营改增”后11%的增值税税率。如例4中所示,“营改增”前企业在建工程款中包含有312.316万元营业税,“营改增”后需支付418万元增值税,形成的差额有105.684万元,而这还是在营业税税负最高的情况下。如果开发企业只是利用其自身有利条件帮助企业建造工程,则按“服务业”税目来承担营业税,这项差额还会增加更多,这样会大大增加企业现金流的支出。由于企业只能在当期抵扣60%的进项税,还有40%的部分需要在1年后才能抵扣,推迟了进项税的回收时间,也增加了企业当期现金流负担。从三张报表总体影响结果分析,对委托代建工程项目的企业而言,房地产业“营改增”后会降低企业在非流动资产上的建造成本,减少企业当期的应交税费,从而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建造成本的降低也减轻了企业以后各期负担的折旧费用,为改善后期企业经营成果提供了条件;结算工程款时支付的进项税会增加企业现金流负担,分2年抵扣的规定又使得回收时间延迟,考虑到一般在建工程的工程款金额较大,对企业现金流会带来不少压力。总之,房地产业“营改增”不仅仅是影响该行业企业自身税负水平和核算内容的变化,对与其产生业务往来的需求方企业的税负水平和业务核算也带来了变化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实行“营改增”后,降低了需求方企业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项目上投入成本,消除了营业税负担,增加了增值税抵扣范围,从而有效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从长远发展而言,将有利于提升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信心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8号。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6

关键词:营改增内控制度税务筹划物流服务减负增效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和部署,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的“1+6”行业率先试点,2012年8月1日起试点范围分批扩大至北京等10省市,2013年8月1日起,又进一步扩至全国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内,至此“营改增”的“三步走”战略已经成功迈出第二步,进入全速推进阶段,这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是以结构性减税促进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点”,有利助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物流业是我国新时期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9年3月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文,2011年8月《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文,简称“国九条”),均明确要求“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但在营改增试点进行近两年的进程中,物流企业出现税负不同程度的增加、显然与国家重点扶植物流业的战略取向不符,也会滞缓营改增的进程,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提出减负增效的对策。

一、营改增对物流业的影响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额的18%,预计到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①。但在历次国家颁布的国名经济行业名录中,没有单独物流业的名称。在2011年以来历次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营改增的文件中,也没有单独对物流行业范围的界定,而是分列在交通运输业和物流辅助服务内。作者认为有必要对物流业产业范围做一个界定。有助于讨论其发展政策的制定。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要,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源头与消费点之间的高效、正向及反向的流动与储存所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业是在物流内涵的基础上产业组织与物流活动实施的结合。据此,本文认为物流业应包括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业中关于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以及尚未纳入试点的铁路运输等凡是货物转移的活动,加上包括航空服务、港口码头服务、货运场站服务、货物运输服务、报关服务、仓储、装卸、搬运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物流辅助服务等有关内容合并称为物流业。

近两年的“营改增”促进了试点地区小微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物流业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升级。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物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不同程度的增加、成本增高等问题,从而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1、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及其主要原因。物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税率上升。表1表明,营改增过程中一般纳税人的名义税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物流业的一般纳税人所适用的名义税率由营业税税率的3%上升到了增值税税率的11%,根据表2可知,在不考虑进项税额抵税作用且假设应纳税所得额不变的情况下,可计算出其实际税率为1/(1+11%)*11%=9.91%,虽然与试点后11%的税率相比降低了1.09%,但是与原来的3%相比仍然增加了6.91%,即使加入进项税额抵税的因素,在其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大部分物流企业出现税负增加的现象。另外我们也可从表2上海物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变化的情况得到例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上海市“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物流企业调研显示:截至2012年6月15日,上海5547户物流业一般纳税人共申报缴纳增值税23亿元,与按原营业税方法计算的营业税相比净增加税收1.2亿元。通过对上海65家大型物流企业的调查,2008-2010年三年年均营业税实际负担率为1.3%,其中货物运输业务负担率平均为1.88%。实行增值税后,即使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也会增加到4.2%,上升幅度为123%,税负升幅较大。上海物流业一般纳税人主要业务“营改增”后税负变化情况见表2。

第二个原因是可抵扣进项税额少。在计算企业税负增值额时,进项税额抵扣是其核心原则。按照试点方案,一是路桥费不能抵扣。路桥费是运输成本构成的重要部分,占到总成本的30%-40%。但试点方案中,路桥费等未纳入试点范围不能进行抵扣。二是燃油、修理费取得票据困难。燃油、修理费所含的进项税虽可抵扣,而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系统没有纳入营改增的体系,只有很少的收费站或修理站能够开出符合抵扣要求的增值税发票,很多小型加油站或修理厂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企业取得发票较为困难。三是试点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抵扣。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多在试点方案之前购买,按照规定只能提折旧不能直接抵扣。由于货物运输工具购置成本高、使用年限长,尤其是船舶使用年限一般在20年以上,多数相对成熟的大中型企业,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很少有大额资产购置,因此实际可抵扣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很少。其它房屋租金、保险费、水电费等主要成本也不在抵扣范围。四是劳动力成本不能抵扣。物流业的很多环节包括仓储、装卸、、航运、理货等业务大部分仍属于劳动资金密集型企业,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企业这方面投入不断加大,试点方案中规定不能进项抵扣,如果部通过提高运价及租金转移税负,必然加大劳动密集型物流企业的成本压力。

2、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不统一问题仍未解决。在非试点地区和行业中,现行营业税制度将物流业务划分为物流业与服务业两类税目,运输、装卸、搬运税率为3%,仓储、配送、等税率为5%,经营综合物流业务的企业各环节税目不统一、税率不相同、发票不一致是多年来困扰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国九条”明确指出:“要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尽快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但试点方案中却依旧对物流业设置了“交通运输服务”(11%的税率)和“物流辅助服务”(6%税率)两类应税服务项目,快递企业适用税率仍不明确。这不仅不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也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实行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运作,开展一票到底业务、一站式服务是现代物流企业基本的运作模式,也是客户普遍的服务需求。在实际经营中,各项物流业务形式众多,上下关联性密切而复杂,不易区分货物运输服务与物流辅助服务,在2013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物流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对于混业经营的增值税纳税人规定:“兼有不同税率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税率”。那些综合型物流企业从事3%或6%税率的物流业务要开具11%税率增值税发票,就增加了企业的额外成本,使本已微薄的物流企业利润进一步受到挤压。

上述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不利于物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也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是从供给方看,物流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初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力储备风险大,所以供给价格弹性相对较小。从需求方看,运输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和运费所占比重的提高都将增加需求价格弹性。如果物流企业通过提价来弥补税负增加造成的损失,会使社会创造的很大部分财富消耗在流通环节上,从而推高物价水平,遏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未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吸纳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从事快递、配送、搬运装卸、仓储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业务,物流企业人力成本不能抵扣,会遏制其对外吸纳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二、物流企业减负增效的经营对策

“营改增”对企业的高效管理和规范运营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要以“营改增”为契机,对内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经营,降低成本;对外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经营效益。

1、加强营改增企业内部控制

中央对企业内控工作非常重视,在2008年5月2日中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有颁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形成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物流企业中,加强营改增工作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帮助降低经营成本,保证营改增工作的顺利平稳过渡及实施。物流企业加强营改增工作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有:

(1)完善符合增值税要求的内控制度。在制度设计上,物流企业要健全财务核算,规范会计处理,统一科目设置及核算原则。同时企业应根据增值税核算的要求,制定增值税税务工作管理流程和相应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完善发票的开立、领用,传递交接和核销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流程和制度进行具体操作,设立税务风险防火墙,杜绝增值税发票虚开案件的发生。应尽量提前取得供应商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提高抵扣凭证传递的效率。除增值税专用发票外,对于可以抵额的合规票据要及时收集和保存。(2)全面厘清和梳理适应增值税要求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属性,避免混业经营带来的税务风险。由于物流行业的特点,营改增后导致企业税费核算精度提高,设备投入及税务管理成本加大。因此,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调整,可以借助系统升级和业务整合,加快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的管理,以适应增值税监管的要求。营改增中将物流业与物流辅助业分别适用不同税目并分列税率11%和6%,一些综合型物流企业经营涵盖仓储、运输、货物运输等一体化服务,如果在合同中不能明确界定不同税率的业务,则会被从高适用税率,因此应准确界定业务种类,设计业务合同,恰当选择含税价与不含税价的结算方式,强调对价款、税款、发票种类及送达时限的约定等事项。避免不应有的税务负担。对于由本企业和关联企业共同发生的成本,应要求供应商分别开具发票。(3)做好营改增后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定期的风险评估可有效防止和排除许多不必要的税务风险,物流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定期评估税务风险。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中介机构来协助实施,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税负和税务风险。由于营改增后物流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随之改变,涉及会计科目增多,会计核算要求也相应提高,应尽快通过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积极开展税务筹划,合理节税

在税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纳税筹划实现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实力。

(1)争取各类进项税抵扣,有效减低税负。一是物流企业在开展门到门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物流服务业务时,应集中力量做好其中的比较优势业务,把非专长的其它相关业务外包给相关企业操作,这样既可保障核心竞争力,又可以取得外包公司的增值税进项发票进行抵扣。如果采购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服务,可要求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以抵扣进项税。如将服务外包给试点以外的其它企业完成,取得的是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发票,但由于原先的营业税差额征税的优惠在此次试点中全部保留,物流企业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可以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原属于《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扣除范围中的价款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二是物流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燃料等方面,应尽量选择能提供增值税发票的供方企业,能获得更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三是对使用劳务派遣等劳动力密集型的支出项目,要尽可能交由作为增值税纳税人的专业中介服服公司经办,由此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可以享受税收抵扣政策。四是对于物流业企业不易取得燃油费增值税发票、抵扣南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集中采购、分散使用的办法来化解,即先由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统一集中购买油卡,然后再发放给驾驶员分散使用。(2)积极争取差额纳税。根据财税〔2011〕111号文,增值税差额征税是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差额征税的政策规定,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规定范围纳税人的规定项目价款后的不含税余额为销售额的征税方法。国税发〔2005〕208号文对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确认纳入营业税差额征税的试点物流企业,目前经认定共有8批、1331家。为保证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在营改增后的继续有效沿用,最大程度的享受到差额纳税的优惠政策,对于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征税、在“营改增”后继续执行的物流企业,应按照当地税务机关的规定及时办理相关的备案手续。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应尽快申请纳入差额征税试点;暂不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应对照政策尽快查找原因,创造条件争取早日纳入试点。(3)恰当掌握抵扣增值税的时机。税法规定,企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未在规定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或者申报抵扣的,不得作为合法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得计算进项税额抵扣。因此企业要遵守防伪税控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限,在业务发生后尽快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及时到税务机关认证,以便计入当期的进项税额。对于国际运输实行的“零税率”及“免、抵、退”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对国内运输给予的“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企业应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收优惠的资格认定。

3、对存量固定资产金融创新

物流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最大的资本性支出,由于其单项价值较高,其经营方式分为三种类别:自购、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营改增”后融资租赁的交易双方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税收抵扣或税收返还优惠,预计会促使物流企业提高融资租赁的比重。但对于存量固定资产,由于无法取得进项税额发票,无法抵扣。为减轻企业负担可进行金融创新,解决存量固定资产的税额抵扣问题。如按照目前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但承租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及出租方融资租赁业务可适用改革后的税收抵扣及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如果物流企业通过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售后回租业务,不仅可以达到融资目的,也可以解决存量固定资产的税额抵扣,将大幅降低经营支出。

4、对外加强企业物流服务的柔性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主要由以下几方面:一是物流的柔性化。基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第四方物流的整合运作,使物流的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并行运作而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改变传统运作中资源配置与功能配置的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有效地组建集成任务模块而使相应物流流程的功能配置最优化,实现敏捷物流,快速反应。二是提升物流的智能化。强力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实施可视化物流过程管理网络、智能化配送中心、数据分析应用中心、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以及传感、RFiD、声、光、移动计算等先进技术,设计大规模VRpFD的局部车辆协作策略,实施多式联运、多方联运,共同配送、智能配送,优化仓储管理、实现零库存。提高物流设备使用效率,减少空载率和不满载、减少运输驾次。三是在设计、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推进绿色管理,构建逆向物流管理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结论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重点发展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减低税负是营改增的核心宗旨之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逐步扩围和深入进行有助于物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物流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不同程度的增加、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不统一,导致物流业负担加重、经营困难,不仅不利于物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也推高物价,遏制消费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就业,减缓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给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营改增中物流企业的减负增效除了在政府对物流业的营改增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外,在企业层面要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基础和关键。物流企业要以“营改增”为契机,一方面对内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经营,完善符合增值税要求的内控制度,全面厘清和梳理适应增值税要求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属性,避免混业经营带来的税务风险。积极开展税务筹划,合理节税,降低成本,对存量固定资产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对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基于客户的复杂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物流运作的柔性化、智能性、绿色化管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释:

①http:///zjgx/t20130204_526203.htm2013.2.4

参考文献:

[1]诸葛丹.“营改增”对上海物流业的影响及对策财会研究,2013(2):29-31

[2]潘文轩.“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释疑.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1):43-49

[3]叶红.内控视角下对物流企业营改增工作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3(4):32-3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情况的调研报告及政策建议.http://.cn/lhhkx/201203

/07/179344.shtml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7

[关键词]物流业;税收政策;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物流业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为加大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力,现在首要任务就是全力支持物流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物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仍显不足,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步伐。

一、物流业发展及其相关税收政策的现状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当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各行各业都有物流存在的痕迹,不知不觉中物流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物流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准。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7.6万亿元,全国货运量450.2亿吨,快递业务量206亿件。物流业在吸纳就业、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物流成本从占GDp20%降低到16%,取得了不小进步,但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然相对较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显著差距。虽然我国当代物流业已经取得了跨越性进步,但发展速度依然落后于发达的欧美地区,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对当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与物流相关的税收政策

我国物流业被划分运输和服务两种类型,并按照这两个类别所对应的不同税目、不同等级税率上缴增值税。物流业各环节涉及到的税种较多,各个环节的增值税税率等级各不相同。现行物流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主要有:2016年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2015年出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针对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一项,即2015年8月出台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随着物流业的逐步发展,物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导致的物流业税负过重的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政府对于物流业的发展缺少相关政策的引导和鼓励,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步伐。

二、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问题

(一)物流企业的税负重

当前,对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营改增之后,装卸搬运和货物运输服务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比征收的营业税税率高出8%;现行物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过高,已经达到25%,而且内资物流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与外资物流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相比要高出9%,并且“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内资物流企业也不具备享受资格,对于合并交纳企业所得税内资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也不能享受;而对于物流企业税负较重的房产税问题,缺少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显示了我国现代物流业不能很好的享受到税收政策的支持,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减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更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我国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帮扶与鼓励。

(二)没有形成关于现代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分布散乱,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物流业的相关纳税人并不能有针对性的了解各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将能够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用到确实有用的地方,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而导致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削减的作用,不能切实地实现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实施的目的,没有用尽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影响了相关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不能得到更全面的实施,并且无法真正充分地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单调的税收优惠方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对税收优惠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形式是我国税收优惠的状态。我国目前主要采用降低税率征收和“免征”这种既简单又直接的方式。对投资抵免、亏损弥补等减少税基从而产生税前优惠的优惠方式采用较少。因此,物流企业不能享受到全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且当局偏重于税后环节优惠,针对税前环节的优惠政策较少,尤其是注重创新物流技术,改造物流设备的物流企业在税前的研发投资没有任何的税收政策支持,不利于调动物流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更不能带动物流行业往绿色物流方向发展。

三、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关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性建议

(一)加大支持物流业的力度,采取税收优惠措施

与其他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相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就显得滞后许多,他们不仅把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而且也是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之一。早在2008年德国就将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为15%,成为较低税率的佼佼者之一,进而促进了德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文明海外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捆绑了整个荷兰的经济命脉,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是由其所创造的;为了吸引大批的国外投资者涌入荷兰,他们不惜一切,甚至采取了利益竞争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在所有权转让、股权和股息的资本收益方面,只要达到要求的一律免征企业所得税;法国为吸引各国优秀的物流人才,针对非本国职工,提出减免部分或全部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韩国的物流业税收优惠政策更是诱人,只要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税达到标准规模的,就可以享受三年免税和两年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加坡针对物流业的征收方式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因为货物劳务税具有增值税的性质,征税的过程当中有效地规避了全额征税中的营业税存在的问题;美国华州政府从1997年开始就对于仓储物流业以及物流业建设的谷仓或仓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只要容量达到标准的(容量高于100万蒲式耳、谷仓容量或建筑面积不低于20万平方英尺),就可以依照法律程序享受免征使用税和销售税的优惠政策。同时提出,对于后期仓储物流企业的扩张以及物流企业改扩建的问题,只要容量或面积满足上述标准的,同样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待遇。

结合以上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应该在出台或制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的物流税收优惠政策;物流企业也应该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不仅要相应地降低物流业所得税税率,还要合理规划物流业的税收抵扣政策,同时要继续完善物流业的营改增方案,解决营改增后出现的个别税负过高的问题。对于物流用地涉及到的房产税需要继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相关税收减免政策。

(二)建立完善的物流业税收优惠体系,减轻企业负担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关于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在不断地进行实时更新,为了使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享受到相应地税收优惠政策,也为了纳税人能及时详细的了解到有关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我国政府应该进行归纳,整理有关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像仓储业和交通运输业一样明确界定物流业的相关概念。明确规定物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首要地位,并给予高度重视。新加坡的物流业之所以能够伫立于世界榜首,原因之一就是新加坡有针对性地为鼓励物流业的发展量身定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实行“核准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计划”,欢迎各个国家的国际知名物流公司把新加坡作为物流中心,只要满足新加坡政府核准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标准,就能享受货物劳务出口零税率,物流公司以自己的名义或从保税仓库进取货物就免征货物劳务税。我国可以将新加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计划应用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去,建立一套完备的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通过整顿、合并和改善我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对物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查缺补漏,尽快的完善我国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使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特性,避免出现税收优惠政策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三)改良税收优惠方式,扩大税收优惠范围

西方发达国家为鼓励物流业的优先发展,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荷兰物流业的科研费用不仅可以税前列支而且物流技术转让费也可以得到减免,物流企业实行的相关税收协定,有利于减免各项扣缴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马来西亚对物流企业有明确的规定,只要符合进口其他国家先进物流设备标准的,就可以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申请免征销售税和进口关税。对于新建立的综合性物流公司,可以享受收入的70%免征所得税,但不是无止境的,限期5年。泰国对物流企业进口设备也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享受8年的免征关税和公司所得税优厚待遇。

我国应结合荷兰、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经验,政府对于现代物流企业在进口先进物流设备和研发物流技术等方面增加更多的税前优惠政策,采取“两条腿”并举的税收优惠政策,即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同时进行,在直接减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间接减免的作用,大力改良物流业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方式。在降低税率、加成折旧和延期纳税等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投资抵免、亏损弥补和加成摊销等方式的税收优惠。在物流企业经营成果上,把年度减免转变成针对进口先进设备、研发物流技术的减免,注重现代物流企业在成立初期和经营过程中的税收优惠,降低物流企业起步阶段的投资和经营风险。我国可以告别单一的税收优惠方式,全面实行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并举的方式,通过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和减轻税负等方面来增加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促进物流业发展,就要加大用地等政策支持,结合营改增创新税收扶持,使税收政策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适当的调整,提高物流业的发展速度,让其逐步转变为主导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助推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小红.“营改增”试点背景下煤炭贸易及物流业的税收政策问题分析[J].财经界,2014(9):252,259

[2]王瑜敏,徐宣建,周晓斌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财税政策研究――以乐清市为例[J].科技与企业,2015(24):76-77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8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税收优惠政策。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发货、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物流活动模式。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很大,然而建立在传统行业基础上的现行税收政策与现代物流业发展不适应,亟须进一步优化。

一、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河南省政府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机遇和困难并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良好。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腹地,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处,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河南省已建成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2011年,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位居全国第1位,实现94%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此外,河南省拥有3个一类口岸、9个二类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b型保税物流园区。可以说,中原经济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是我国多方向跨区域的交通要冲和多种交通网络交会的枢纽地区,也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战略枢纽。这些都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速度快。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步伐加快,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河南省社会物流总额超过500000亿元,增长31.1%,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6个百分点;全省物流业完成增加值743.5亿元,增长13.6%,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33.8%,进出口货物物流总额增长18%;全省货运量增长19.3%,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中部第二位;货物周转量增长16.1%,总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

目前,河南把物流业定位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逐步增强。

3.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规模小。

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数量多,但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益难以显现。据悉,河南省现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200户,其中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企业的道路货运企业914户,占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28.6%;年缴纳营业税50万元以上的道路货运业纳税企业76户,占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2.4%。截至2012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确认了8批近2000家企业为试点物流企业,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而在这8批试点物流企业名单中河南只有58家。与中西部省会城市比较,郑州有竞争实力的物流企业不多,规模普遍低于重庆、西安和武汉的物流企业。

4.中原经济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

中原经济区现有物流企业在物流库存管理、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的业务开展不足,大多数物流业企业只从事传统的、简单的物流服务业务,如运输和仓储服务等,使物流企业的进入门槛偏低,效益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一是物流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专用物流通道和多式联运、仓储配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物流资源缺乏有效配置;二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低,如有些中小企业还没有进入电子商务网络,erp等物流管理软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是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直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对现代物流业适当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可减轻现代物流业的税收负担,也能够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进入,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的发展。

1.调整物流市场产品结构。

目前,中原经济区市场上物流产品供给失衡,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征,即传统物流产品供给较多,现代化的物流产品供给少;商贸物流产品供给多,生产性物流服务供给少;低端产品供给多,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少,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有效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将有助于物流市场产品供应结构的改变,促进市场均衡发展。

2.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成本高企,严重影响了其自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物流成本高企的原因,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劳动力、燃料、土地使用成本的刚性上涨,这些要素的价格都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又都是无法主观去降低的。物流成本高企的另一原因是物流行业税费偏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现代物流业的税收法律制度,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利润空间。

三、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1.流转税税收优惠政策。

(1)列入国家试点物流企业名单的物流企业享受差额缴纳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2)对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快递企业,其从事快递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统一使用快递业务专用发票。

(3)自2012年1月1日起,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

(4)保税物流中心(b型)外的企业报关进入物流中心的货物,企业可凭出口报关单及其他规定凭证,向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免)税;物流中心外的企业从物流中心运出货物,海关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5)对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的企业在物流中心内加工的货物,凡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物流中心内其他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物流中心企业之间或物流中心与出口加工区之间的货物交易、流转,免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6)物流企业在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投资用于自营物流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购置的进口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1)对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新设立的基地航空公司,自开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金的河南省留成部分,实行前三年补助100%、后两年补助50%政策。企业所得税从有税源入库年度起计算。

(2)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3)对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指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可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对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中的税收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物流业税收政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税收问题,阻碍了现代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物流业存在重复纳税。

物流业重复纳税主要体现在营业税方面,在租赁业务、网络分包业务以及业务等领域体现的更为突出。其中,在租赁业务方面,试点物流企业已不存在营业税重复纳税问题,但河南省纳入试点范围的物流企业所占比重极小,而非试点企业不能享受该政策,造成新的不公平。在网络分包业务方面,按照我国营业税法的规定,企业按照整单的金额缴纳营业税,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协议上的价款也要全额缴纳营业税。在业务方面,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时,会包括一部分本应由客户自己负担的报关费、检疫检验费、运输费用等,在缴纳营业税计算营业额时,各级税务部门又不予以扣除,出现重复纳税情况。

2.物流企业税负过重。

(1)营业税。我国物流业的营业税税率是3%~5%,税率并不高,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国物流业技术含量低,是劳动密集型微利行业,毛利只有4%~5%,缴纳25%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利润仅剩下1%~2%,并不高的营业税税率对物流业来说却显得税负过重。

(2)增值税。我国已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物流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钢板、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费用仍不得抵扣,加重了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

(3)房产税。按照我国现行法规,缴纳房产税时要区分两种不同情况,一是房产自用时,以房产余值计算缴纳,适用1.2%的税率;二是房产出租时,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适用税率12%。然而,物流企业出租仓库的租金收入,除了按以上规定依法纳税外,还要缴纳5%的营业税,税负达17%,并有重复纳税问题。

五、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要求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减轻物流行业的税收负担。笔者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对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

(1)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自给自足的物流模式成本高、效率低,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功能,力争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外部化中有所作为,鼓励企业剥离自有物流资源,克服中原经济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需求不足的制约。

(2)鼓励发展农村物流。中原经济区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加工集聚区,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农村物流分散、物流技术落后、农资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成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物流体系发展的瓶颈,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农村物流业务。

(3)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大型物流企业优势明显,如在服务的优质化和远距离运输设计等方面表现突出。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不大,应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4)鼓励物流企业购进先进设备。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设备上投入不足,不注重技术改造和物流设备升级,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缓慢。税收优惠政策应鼓励物流企业更新设备,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2.流转税优惠政策建议。

(1)在中原经济区物流业所有企业、所有业务中,全部实行营业税差额征收,取消税收试点,使所有的物流企业享受公平税负。

(2)将中原经济区物流业、仓储、租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营业税税率由5%降低到3%。

(3)中原经济区传统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仓库及其附属设施免征营业税;中原经济区传统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固定资产免征营业税。

(4)对所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物流企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而不是仅限于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

(5)对中原经济区所有农产品物流免征增值税。

3.所得税优惠政策建议。

(1)将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作为小型微利企业,不受小型微利企业的人员、收入的限制,直接按20%的税率纳税。

(2)对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的研发费在税前列支;中原经济区物流行业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办法。

(3)对中原经济区新开办的物流企业享受为期1~2年的免征所得税优惠;对经营货运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

(4)对参加中原经济区重点物流园区建设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二免二减半”的优惠政策;对物流相关的兼并重组企业给予“一免一减半”

的所得税优惠。

(5)对中原经济区农村现代物流企业实行三年或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税款。

4.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1)对中原经济区新引进的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集团总部,经有关部门批准,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2)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所属仓库,不论是否出租,均以房产余值计算缴纳。

参考文献:

[1]薛钢,郭扬虎。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财政,2007,(1):51-52.

[2]王冬梅,鞠颂东。中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5-27.

[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河南省政府网,2010.

[4]马海涛,肖鹏。中国鼓励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现状剖析与优化思路[j]。财政监督,2011,(8):12-15.

[5]孟宵冰。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j]。江苏商论,2010,(6):80-84.

[6]任常军。论我国物流业税收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4):72-75.

[7]吴静。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探析[j]。物流经济,2010,(3):34-39.

[8]李利晓。河南省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0,(6):91-93.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9

一、企业税务管理活动中的风险分类

1.企业纳税流程与国家税法之规定相冲突

如果企业的纳税流程与国家的税法之规定相冲突,其直接结果就是该企业的税务活动违反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其具体表现为不按照规定时间缴纳税金或者不按照规定数额缴纳税金等情形,由此使得企业不得不面临一定程度的税务风险,遭逢一定的惩罚,严重情况会败坏企业的社会声誉,影响到企业的长远性发展。

2.企业在纳税流程援引法律法规不确切,不深入

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引入一些优惠性政策。然而,存在部分企业没有对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解读,导致缴款过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3.企业不重视缴税工作

伴随我国企业规模及形式的迅捷发展,很多企业已经深刻感知到税金是企业运营基本成本的一项内容。意外的是,许多企业未能充分重视缴税工作,甚至未将缴税工作列入企业预算。有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缴税按时即可,无需特别管理。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1.明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理

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需要首先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然后将风险管理的原理合理而有序地运用在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进程中,以期实现之后的目的:管理企业需要缴纳的税金,保证缴税的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贯彻企业的成本节省目标等。与此同时,我们要考量企业自身规划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的缴税实务会触及会计处理问题,这里又要严格执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及相关法规。

2.确保纳税流程符合国家法律制度

在企业的缴税实务中,为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实行纳税程序和申报工作要符合我国的法律,并且确保风险管理满足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例如在管理企业账簿时,需要对进行实名登记。在管理企业税务档案时,需要进行相应的细致的管理工作。

3.进行充分预测并推断可能出现的问题

企业的业务风险管理之前提:要先将税务风险类型进行充分地预测与推断,然后对其进行有具体针对性的分析。在科学地分析的基点上,把税务风险缩减到最小值,从而保确企业涉税业务够获取到最优的经济利益。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成本决策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成本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企业所遭遇的风险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所以,作为企业所有风险中一部分,企业的税务风险也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企业税务风险的严重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负担的成本及支出。在分析和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时,涉及到的成本包括有:解决税务风险时的成本;税务管理工作的成本以及因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等。

2.科学预测企业税务管理的成本

为降低企业所面对的税务风险,我们要在企业税务风险出现之前,对可能导致风险的所有因素进行充分管理以及预测,与此同时,在企业运行进程的内部,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具体化的税务缴纳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分析、分解,并尝试性地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解决措施。

3.明确在解决企业税务风险时采取措施的成本

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预期企业需要承担的管理税务风险成本,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在应对企业税务所有风险时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分项成本,从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增加企业的管理环节,降低企业的损失,确保企业的获取充分合理的经济利益,维护企业的在约定的目标期限内的整体利润。

4.采取措施控制税务管理工作的成本

许多企业为了达到最高最优的经济收益,往往会采取一些较为合理、科学的操作将各自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成本最低规划,比如一些企业把他们自身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时间节点前移,将之前已经发生的税务风险凝结成可供于日后工作流程借鉴的实际经验,进而,依照该经验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预防工作。

企业所得税流程篇10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当前现状;解决对策

1基层企业所得税征管的当前现状

1.1户籍难以理清,税源难以掌控。主要表现为:与工商、地税等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等原因,纳税人开业、变更、注销等信息难以及时掌握,户籍管理往往不能及时到位;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和管辖权界定存在理解上的分歧,国、地税两家争抢税源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重征重管或漏征漏管;两元化管理的存在往往造成税负不公,特别是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很容易出现同地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税负不一,有的同类型或同规模企业的税负差异较大。有时还出现纳税人随税负波动而不断改变管辖归属的“跳槽”现象,影响了税收秩序。

1.2所得税政策较为繁杂,政策执行不够到位。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配套政策多为陆续到位,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规定存在着税法依附于会计制度现象,有些税法规定的税前列支项目、标准不够具体、全面、明确,且多变,可操作性差。具体为:现行企业所得税税制决定了企业所得税核算存在较大的弹性,税前扣除规定缺乏刚性,操作起来弹性较大,因此,对政策理解程度不同,计算方法不同,都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不同的应纳税所得额。税前列支费用规定不具体,扣除标准不够明确,正确审核税前扣除十分困难。对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税前审批项目,如纳税人财产损失、总机构管理费、弥补亏损、企业技术开发费以及预缴期限、工效挂钩等缺乏跟踪管理。

目前,税收政策规定与企业会计制度及财务准则差异过大,存在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有差异时不能按照税收规定处理,导致申报质量不高,从而增加了税务机关执行政策的难度。

1.3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失真。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新办企业大多为中小民营企业,种种原因,不少企业法人及财务人员纳税意识较为薄弱,且受利益驱使,企业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备、财务制度不健全、账面信息真实度低、现金交易账外经营等问题,不能依法据实申报纳税,往往利用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千方百计地不缴或少缴国家税收。同时,在我国现阶段法制体系和货币金融监管水平下,缺乏有效的手段监控企业的资金流和货物流,使所得税的税源监控变得异常艰难。

1.4管理人员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目前,基层国税机关对企业所得税征管仍存在认识不足问题,有的仍处在“收入摆不上计划、管理摆不上日程、工作摆不上位置”这一被动局面,未能像流转税征管一样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日常管理工作散乱、粗放,缺乏制度化。此外,由于多年较少接触所得税业务,部分一线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有所下降,畏难情绪较大。

2解决现状的对策

2.1合理设置机构,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目前,县(区)级国税机关未设所得税管理专职机构和一线专职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且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深入企业调研不够,对纳税人的很多纳税调整项目平时无暇顾及,只能在汇算清缴时集中处理,造成一部分企业不能及时进行纳税调整,容易造成税收流失。随企业所得税管理业务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需要培养出一大批懂得会计核算、了解企业管理、熟练微机操作、精通税收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结合现状,笔者认为提升税务人员的所得税管理技能和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习培训的重点放在财务管理规定、会计核算知识、税收政策规定、税务稽查技巧等方面。学习培训的方法可以自学为主、集中辅导、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或实行传统“传帮带”模式,注重征管实战经验,以有丰富经验、熟悉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人员采取“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深入企业就会计核算、新的税收政策落实、评估稽查技能进行现场实践锻炼。利用汇算清缴时机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采取激励机制,对不能胜任企业所得税管理员岗位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或待岗学习等。

2.2实征管基础,积极探索改进征管的方法: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现状,从实际出发,夯实征管基础:

一是运用各类台账促进基础工作提高。建好户籍台账、税源台账、所得税重点税源监控台账、纳税申报台账、减免税台账、税前审批事项台账,强化日常管理,及时掌握税源情况。

二是加强已取消、下放管理权限和备案管理项目的审核和跟踪管理工作,做好后续管理项目的审核和备案管理跟踪监管,保证税基不受侵蚀。

三是深化分类管理,根据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状况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税收管理方式。

四是强化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整合资源,充实人员,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投入产出比、存货等涉税资料,建立行业评估模型,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五是加大企业所得税的稽查打击力度,同时督促企业进行账务调整。

2.3加强部门协作,解决征管范围划分不清的问题。加强与工商、地税等部门写作和配合,提高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信息共享程度,核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信息资料,准确掌握户籍、税源动态数据信息,开展日常巡查工作,清理漏征漏管户。协调解决征管范围划分不清的问题,实行随流转税种确定管辖归属的原则,即企业所得税以流转税税种的归属来确定归国税部门或地税部门管理。

2.4利用社会中介服务,帮助提高企业所得税申报质量。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专业性较强,发挥中介机构建账、申报、鉴证等作用,对于规范企业财务核算、提高企业所得税申报准确性以及缓解目前税务机关管理力量不足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协作的意见》(国税发[2004]4号)、《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的通知》(财税[2006]1号)、《关于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执行口径等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6]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