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8:19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1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辅导员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3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究竟应该如何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学校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的角度,对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剖析。

一、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及其特点

(一)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概念

讨论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问题,首先很有必要对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概念予以界定。学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康涅狄格等地区中小学的“访问教师(visitingteacher)运动”。“在美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它已发展为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但在我国内地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2]由于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刚刚起步,本土化理论及实务经验十分匮乏,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并没有就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概念达成共识。

结合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笔者赞同朱眉华等人对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界定,即“学校社会工作方法是指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一种具体化和操作化,是实施社会工作的各种服务方式、程序与步骤。”[3]学校社会工作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形成了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本文所称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是指学校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方法,即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学校团体工作方法和学校社区工作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是指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专业服务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独特的地方。一般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性。作为一项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方法来源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青年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建立在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及学校社会工作者大量的助人实践基础上。大学生问题的发现、调查、诊断及活动的设计、组织、评估,无不折射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性光芒。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专业性。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矫正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个案工作,或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团体工作,还是整合社区公共资源的社区工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谈话、劝告、灌输等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方法,体现了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专业优势。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具有艺术性。针对“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多元化、行为个性化、纪律自由化、心理脆弱化等思想及行为特点,学校社会工作在专业服务过程中注重采用鼓励、支持、倡导等艺术化的方式,讲究模式、方法、技巧的综合、灵活运用,使大学生在充满被尊重、接纳、支持的气氛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个人成长。

二、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健康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即职业能力。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所必备的,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方面资源,培育和积淀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综合能力。”[4]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考评其综合素质的基本依据,是衡量其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高校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必须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应届生,多数人既没有学校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理论背景,也缺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务经验,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工作方法简单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自然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工作方法相比较,学校社会工作方法更加灵活多变,更容易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加强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的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从而为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前沿群体,引领着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潮流,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其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习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可以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断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方法。辅导员可以发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等育人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恋爱观、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合法、理性地表达政治观点、爱国热情、利益诉求,帮助大学生妥善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和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2

一、个案背景

1.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

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通常有三种:(1)医疗模式—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解决残疾人的困难。(2)个人模式—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3)社会模式—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注: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年版,第219-220页)。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有国内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康复社会工作方法的训练,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沟通技巧、带领艺术等的训练,中心大多数员工还去香港作了实地的参观、考察和学习。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几位,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弱智)、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年龄从1-2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心通过开办康复知识讲座、残疾儿童托儿所、家长小组工作、家长互助委员会等手段,提供各种深受残疾儿童家长欢迎的支持和服务。在中心一年多的帮助下,家长及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其工作效果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几家长被吸引到中心来,并在中心得到有益的帮助。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心的一个“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的方法及内容。

2.小组工作的背景

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是十分需要家长协助与配合的,否则,即使有最优秀的专业人员与最先进的康复设施,其康复的进程也有可能减慢。在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工作的过程中,中心工作人员发现残疾儿童家长从发现孩子是弱能,到接受孩子、珍爱孩子,学习护理孩子,为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其间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路程。他们面临着来自主观和客观的诸多压力:(1)如何接受孩子弱能的事实;(2)被弱能孩子康复占去了私人时间,没有精力从事其他工作;(3)康复弱儿需要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4)因弱儿问题引起的家长情绪不良以及家庭关系中出现的冲突;(5)社会对残疾儿童是否接受;(6)残疾儿童的前途问题等等。

残疾儿童家长面对这些压力,普遍感到通过自身的调适,很难缓解和消除这些压力。为了帮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中心举办了“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

二、“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的方法及内容

1.小组工作目标 鉴于上述问题,中心决定开办一个“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通过一个群体环境,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以及一些有助于处理各种困扰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满足小组组员的需要。“同路人”家长小组被定位于一个支持小组,其工作目标如下:

助家长正确全面地认识弱儿、接受弱儿;

介绍教育和训练弱儿的技巧;

加强家长的支持系统,使家长之间建立友谊,互相支持;

(4)帮助家长充分挖掘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

2.小组工作的筹备过程

(1)中心社工强化培训。由于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在国内刚刚起步,社工没有小组工作的实际经验,因此中心在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对社工进行了小组工作的专业培训。

(2)确定工作对象。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家长的意愿、动机及期望,并对中心会员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初步确定了小组的目标对象,邀请六位母亲参加小组,她们的家庭中都有一位十岁以下发育迟缓的弱儿,且都是独生子女。

(3)建立专业工作关系。由于小组成员经常来中心参加讲座、培训、康乐等活动,与中心社工接触密切。小组工作的组长是组员最喜爱的社工之一,为人热情开朗。为了对六位家长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组长特地拜访了六个家庭,走访了入学儿童的学校、幼儿园。组长与组员之间建立了信任、真诚与亲密的关系。

3.小组结构与内容

小组活动分为八节,每次活动基本上可分为热身运动、主题讨论、分享心情等,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附图

4.组员的反应

Rogers.C.R.对于小组工作有很大的贡献。借鉴他的理论(注: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香港),1993年版,第161页。),中心社工对家长在小组中的反应也作了一个大概的分析。他们的反应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附图

5.组长的角色分析

在整个小组中,组长对于每个家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组长应是一位专业社会工作者。“同路人”小组的组长是一位有二十几年弱儿康复经历的社会工作者,也担任过教师。在小组工作开始时,她便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塑造小组工作的氛围,同时也对家长的行为作出积极的正向回应。

其次,组长应是一位有爱心和修养的人。组长也是小组中的一员。她的第二个角色是做一个模范的参与者。“同路人”小组组长一直注意做个人化的分享,分享自己在弱儿康复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不但强化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给组员起了模范作用。组长在小组中不掩饰自己,不做自我防卫,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切都对组员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小组成功的要素,一方面是小组工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与组长的人格魅力有关。

三、“同路人”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1.家长的成长与改变

(1)家长在无压力状态下,敞开心扉,真正直接面对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心境,并与组员做深层次分享。这对家长而言是一个倾诉、释放的过程。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同质的支持系统,为生活增添了兴趣。

(2)家长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听讲座、讨论学到的教育、训练孩子的技巧,他们有机会分享经验和建议,从而找到正面模仿对象,更有助于提高他们“自助”的信心及能力。

(3)大家在一种坦诚、彼此支持的状况下了解到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人有共同的想法,并作彼此祝福,使家长积极面对生活,笑对每一天,摆脱许久以来自怨自艾的痛苦无助状况。小组结束后,组员之间加强了联系,他们的友谊在小组外得到了发展,如他们自己举行康乐活动等,这样有助于他们舒展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2.资源的不断扩展

中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家长则是有待发掘的资源。他们在知识、信息及心理情绪等方面有许多共享,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助于各自资源的共享。例如,一位家长在其他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有的家长没时间带孩子,其他家长主动提出帮忙等。

3.对中心的积极影响

在小组中受益的家长将信息传递给外界,从而扩大了中心的知名度,吸引了其他一些弱儿家长的参与,为他们带来了希望,也使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弱能儿童。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心社工不断探索工作方法,以便为弱儿及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福利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弱儿的变化

残疾儿童的活动空间通常是十分封闭的。因其残障而与社会相对隔绝,因其隔绝,又会造成其生理及心理的更大的问题,直接影响其治疗和康复。参加“同路人”小组的家长自身在精神上有了很大改变之后,不再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残疾的孩子,并能坦然面对现实。家长以一种比较正常的心态对待身患残疾的孩子,以正确的方法配合医生的治疗,这对弱儿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希望家庭资源中心给弱儿提供了一个温暖并充满希望的社会生活与交往的空间,弱儿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外界充分的肯定,这对弱儿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经过中心社工一年来的努力,有些弱儿的生理与心智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不能上学到可以进入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学校读书。

四、“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的启示

中国社会对残疾人提供的帮助,由于受政府社会福利体制与水平的影响,其服务内容和质量都十分有限,更多的必须依赖家庭。因此,一旦家庭内有残疾人,这个家庭在物质和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同路人”家长小组的有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必要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的传统经验,认清我国社会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探索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本土化的途径。

1.对中国传统社会工作方法与特点的反思

长期来,我国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以政府推动和单位提供为主,而民间的社会福利机构十分缺乏。这样,除了政府(通过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福利,只剩下家庭对其成员的关护了,这种助人体制与方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家庭系统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中国人对家庭伦理观念的注重,一方面来自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这种一旦个人有难首先必须向家庭求助的支持系统。传统社会中个人一旦缺乏家庭系统的援助和支持,社会对他的需要的满足是极其有限的。对残疾人的救助,则更是如此。

我国有残疾人517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其中,听力语言残疾177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智力残疾1020万人,占20%;肢体残疾760万人,占15%;视力残疾760万人,占15%;精神病残疾190万人,占4%;综合性残疾670万人占12%。这些残疾人牵涉到我国大约18%左右的家庭。其中,有1名残疾人的家庭占86.5%,有2名残疾人的家庭占11.7%,有3名残疾人的家庭占1.5%,有4名及4名以上残疾人的家庭占0.3%。

在我国6岁以上的残疾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有35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有1710万人,占34%。两者相加,共计2060万人。同时,在我国1.56亿(1990年人口普查数)儿童中,先天致残的占1.1%,约170万人;后天致残的占0.5%,约80万人。这些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在生活上或多或少都需要家人照料。另外,我国68%的残疾人在经济上要靠家庭或亲属供养。(注:唐均(1998):“中国社会福利服务改革研究报告”,载时正新、朱勇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8年版,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种助人模式对于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个人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将社会问题隐藏于家庭系统之内,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家丑不外扬”,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由家庭成员自己来解决,社会不易直接感受到因家庭问题而造成的动荡。

然而,对残疾人家庭来说,则必须在生理和心理,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就导致有些家庭因此而解体,有些家庭则遗弃残疾儿童。相对于如此数量的残疾人群体,一旦家庭供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将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政府以行政性手段和组织推行社会工作。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积极介入,目的在于社会控制。因此,一旦个人和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障碍,政府会充当“最后出场的角色”给个人以支持,这种社会福利思想延续到近代直至新中国建立。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孕育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社会工作在工会、妇联、青年团、民政等不同系统内展开,个人或家庭问题的解决与协助很多时候是通过组织或行政机构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解决。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就收养了450个孤儿、弃儿,其中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政府以行政性的手段来推动社会工作,在社会资源的调动和运用方面,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社会的力量在很大范围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家庭,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和制度化,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手段则显得比较简单化。如:①在社会福利目标的定位上,采取的是一种救急性的、救济性的救助方法,多以短期目标为主,以解决当前问题为原则,很少考虑如何确立提高残疾人参与与自身发展能力这样一些比较长期而根本的工作目标,其工作成效很难实现并持久保持。②在管理方法上,从福利资金的发放到使用乃至工作效果的评估,都缺乏科学而合理的手段。这使得我们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与效能相比,差距较大。③在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方面,很少有对残疾儿童家长所做的诸如心理支持、婚姻关系调适等辅导,而这对有残疾儿童的家庭来说是十分必要的。④在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面,则更是少之又少。⑤康复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我国康复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一直处于经验层次,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助人技术的培训。虽然目前这支队伍随着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完善,但因缺乏专业化的训练,仅仅凭着一种社会责任感,或一颗助人为乐的爱心,其工作效果也是很有限的。就康复社会工作来说,它需要工作者具备正确的专业价值观,系统的社会学、心理学、康复医疗等学科的知识、敏锐洞察和分析残疾人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残疾人改善自身问题的信心和潜能的技术。我国目前的康复社会工作者队伍尚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素质。

2.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实践的思考

就社会工作来说,西方社会在其不到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机构内从事社会工作,为案主提供的是一种区别于一般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工作的专业服务,其服务理念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内涵,服务体系的科层制管理以及服务方式的高度技巧性,充分保证了社会工作的工作效果,并因此为西方社会大众所接受。鉴于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政府一些机构如民政、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及教育界的一些学者以其对科学的高度敏感,意识到在中国存在着以专业伦理和技术为支持的社会工作施展的空间。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与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摆在中国社会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同路人”小组工作是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本土化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带给我们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56-03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近几年来,社会工作的概念逐渐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职业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共识。但仅有理念是不够的,唯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职业管理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成长环境对职业院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与同龄人一样面对着前路的迷茫和花花世界的诱惑。具体来说他们有如下特点:(1)心理特点。他们像所有刚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一样,面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更是一无所知。此外,他们又有一些本科生没有的特点。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强,却又十分渴望成功,渴望学有所成。他们希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自制能力却较差,相比一般的本科生,他们的心理冲突更强,心理压力更大。(2)行为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具有自主性与他律性、目的性与随意性、有序性与多变性、沉稳性与突发性等特点。而高职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更多的他律性、随意性、多变性与突发性,这与社会要求恰恰相反。(3)认知特点。职业院校学生总体上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知识面较窄,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专注力。特别是许多学生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面对具有上述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管理者既扮演班主任、教师、“家长”的角色,又充当调解员、办事员、服务者等角色。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管理水平,善于沟通交际,能够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或其他突发事故。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建设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被提上日程。

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有以下原则: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基础之上的。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识辨能力、自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当前社会变革的深刻冲突,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与传统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由单一教育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变,同时担负起教育者、实现者、赋权者、调停者、小组领导、协调人等多种角色,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职责,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在各个不同角色间切换,甚至需要随时做好扮演多重角色的准备。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何具体应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首先,尊重受助者的个别差异,不要以共性泯灭个性。在传统的学校工作中,集体利益至上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现在社会价值多元、社会观念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有义务维护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毋庸置疑,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智是不同的,后天的成长环境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信念、心理功能、兴趣、专长、行为模式等特质。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不以自身的经验为界定标准,而是宽容地包涵、相信、理解他人才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平等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相信受助者有成长、改变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传统的学校工作依然保留着与传统学校教育同样单一的、强制的、封闭的方式。这方式往往也是简单的、粗暴的,虽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解决现实问题,却无法真正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化起到有益的引导。因此,激发受助者改变的动机,才是主动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些观念的转变早已在我国教育界提出,并在高校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着,这使得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在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有了观念上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起源于美国。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工作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涉及学生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服务、学习辅导服务、职业咨询服务等等。美国高校社会工作形式不拘一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较之下,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就是较晚的事情了,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政府积极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多所高校内部成立了非盈利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香港杰出专上学生服务协会、扶青团、科大团契、香港科技大学社会服务团等。我国内地学校的社会工作还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制度化和普遍化。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和社会工作界人士的多年努力,有许多高校依靠本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起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分别对应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工作。根据实际情景的不同,分别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教育引起的负面影响,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原则。

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社会个案工作社会个案工作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个人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班级成员各色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各有独特的性格和习惯,管理者通过“一对一”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心理特点甚或是未来规划,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恰当地运用移情与反移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个案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案主自决”,管理者不但要充当实现者的角色,更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管理者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他们真正认识问题的原因、要素、结果,使他们在今后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妥善处理,甚至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可以独立地面对未来、面对挫折。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借助于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接着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其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新生适应小组、就业小组等。在小组工作中,通过组员之间的彼此角色、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的变化实现成员的互助与自助,达到积极引导的效果。小组工作方法中有一种模式为小组治疗,其“助人者治疗原则”使“助人者”感到自己已经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对“助人者”本身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对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而言,小组工作是构建良好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区组织工作社区组织的目标是促进和帮助社区评估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努力,满足社区成员在健康、福利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社区是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群体,一个学校、公寓、班级都可以是社区。职业院校管理者通过社区组织的方法以整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培养其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互助、自助精神,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发现社区问题、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稳定社区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扩大社区交流的范围,引导校园社区与校外社区接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为以后步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松辽学刊,2002(6).

[2]任争锋.浅析社会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3).

[3]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范志明,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易钢.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艾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职教论坛,2013(2).

[7]杨晓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8]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9).

[10]魏卓然.社会工作理念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介入初探[J].华章,2012(34).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4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一种助人的专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处理,社会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各国政府和社会认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也曰臻成熟。随着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以及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建设好企业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以小组工作、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引荐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两种工作方法来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

二、小组工作的运用

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或资源,这些资源是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的、难以买卖、难以在企业内各部门分割的资产或能力。很多优秀的企业中都会给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及福利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小组工作在企业文化的建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小组工作是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的各方面工作进行影响。优化抗衡物质资本的社会资本,构建运用社会资本的公民社会,推进公权力制定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公共政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企业最大限度地把职责和职权下放到小组中,从而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组织的活力。在企业中,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帮着员工建立兴趣,增进员工间相互了解,减轻工作压力,坚强员工的团结。在一个企业的成长中,员工也是在不断的成长,企业遇到挫折时也是考验企业员工的能力之时,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模拟员工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提高员工应对困难的能力。小组活动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在这个企业中自己存在的意义也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小组工作在企业中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在企业员工中存在任何问题的员工可以划分为几个问题,共同组成小组,通过小组活动让员工有最好的工作状态。优秀的企业不仅会以较高的资金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更会注意员工的精神生活层面。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靠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完善的管理机制,企业员工是也需要被服务,而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也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能够让人才长久的为企业奉献的好的措施。小组工作在这里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个案工作应用

个案工作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案主进行帮助,个案工作通过接案、收集资料与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实施服务计划、结案与评估五个阶段。企业中的社会工作者对企业的员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工作。企业中员工出现问题时及时做好接案前的准备。企业中的社工更多的是争取主动,主动了解企业员工的需求。个案工作需要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定期进行一对一的交谈,这种交谈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需要管理者去理解员工,接纳,不要评判员工的对与错,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在企业员工中存在以外受到伤害时也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帮助他寻求各方面的帮助。个案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人在情境中、接纳与非评判、当事人的自决,接纳与非评判。工作原则是经常运用到的,它可以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案主诉说自己的详细情况,帮助治疗。面对企业员工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抉择时社工要时刻记住当事人自觉,所有的问题最终的抉择者是案主本人。对邮政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强势企业,既不是单靠资产规模,也不是单靠员工数量,而是要靠企业内在文化的理念和感召力,这就是邮政企业站起来的头脑。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可以相互贯通相互借鉴。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人的地位,强调人权,很多企业为员工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更加注重员工的心理变动。很多企业在节假日为员工提供外出旅游的机会,平时为员工举办晚会以降低他们的压力等。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引入到企业的领导文化建设中,做好员工平时工作的业余活动计划,为员工降低工作压力,帮助有需求的员工,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巩固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5

【关键词】司法社会工作;法律;刚性;柔性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社会工作得以大力推进,在一批批优秀社工教师的带领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尊重并接纳服务对象、运用同感、澄清等的工作技巧,在对服务对象的关怀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逐步为人们所认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是柔性的,对造成服务对象的现实困境的责任主体只是出于道德、伦理层面的而非硬性的要求,一旦责任主体不履行其职责,服务对象的现实困境就只能延续下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的助人效果、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权被剥夺、虐待未成年人三个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为例,以司法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方法为指导,探究司法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如何将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司法社工充当“合适成年人”的角色,全程参与到整个司法程序里来,公、检、法、司四位一体,为触法未成年人提供主动、无偿、积极的服务。介入过程中司法社工要注意教育和感化,发扬社工人特有的人文关怀,以平等、尊重、接纳、不批判的专业价值观来帮助、引导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降低他们的排斥心理;注重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卸下犯罪产生的心理负担,鼓励其重拾信心和勇气。同时又要切实维护其利益,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帮助他们争取最大程度的量刑。更要帮助进行情绪疏导、认知调整,避免未成年人在服从管教的过程中,由于身处劳教所、拘留所、监狱等环境而造成“犯罪污染”。

在助人过程中,司法社工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也要监督司法机关的处理方式,做好监督和保护的工作,切实维护未成年的权利。

二、教育权被剥夺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其中第二、三两章分别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两方面做出相关规定,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学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居委会和村委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拒绝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开除学生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孩子的受教育权被剥夺。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剥夺主体有两个:家长和学校。家长方面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对教育不重视,部分地区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学校方面往往因为要考虑学校升学率、方便管理而拒绝接受或者开除贪玩、爱捣乱及身体有缺陷的青少年。而针对这种情况,司法社会工作开展工作时就要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之下,对相关责任人普及相关法律意识、灌输相关法律知识,充分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基金会、社区、妇联、共青团等社会资源,链接相关监督部门,定期进行回访,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三、虐待未成年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防治虐待儿童会议的定义,虐待是指在相关责任、义务和能力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躯体和精神的折磨、待、忽视、放任、商业的或其他的剥削,并导致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以及尊严受到实际或潜在的伤害。通常情况下又把虐待未成年人的行为分为两类:身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其中身体虐待是指蓄意对孩子使用暴力,用击打、踢、咬、掐、烧、烫等手段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也包括待。身体虐待的实施者可以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亲戚、教师,也可能是无关他人。长久以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家庭暴力通常被轻描淡写地说成“处罚”,是管束孩子的家庭内部行为,他人不应当干预。事实上,对孩子的身体虐待不仅造成对其身体的伤害,而且还会造成感情伤害,有时这种影响甚至会是终身的。精神虐待的范围很广,任何疏忽或蓄意导致孩子智力发展、情感或身体功能方面受到临时或长期伤害的行为及态度,如轻视、责骂、嘲笑等均属精神虐待,情感忽视也属此类。精神虐待的施虐主体不仅可以来自父母,也可来自其他人,如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因为孩子对情感比较敏感,遭受精神虐待的孩子比较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危害十分严重。它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衍生抑郁和自杀的倾向。

我国宪法规定“禁止虐待儿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禁止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虐待儿童,对于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经教育不改的,可以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按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由之,司法社会工作者在面对被虐待的未成年服务对象时,需要遵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要接纳、尊重服务对象,坚持案主自决、不批判、保密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而后通过情绪疏导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帮助减少心理压力,又要运用法律武器,追究虐待未成年人的侵害主体的责任,更要监督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链接相关资源,为未成年服务对象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还有有后续的跟进服务,以巩固服务效果、监督服务实施效果,保护未成年服务对象的安全。

社会工作助人的柔性与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刚性是司法社工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这种柔性与刚性的结合又能更好的促使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维护。在对青少年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我们可以尝试树立这种意识,自觉的将这种司法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内化,将社会工作的工作技巧与法律规定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助人效果。然而,法律的不健全、意识上的错误认知以及执行与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或者是监管主体的含糊性,都是制约社会工作助人效果实现的重要原因,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旧能够看到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社会工作与法制的结合,柔与刚的结合,最起码我们找到一条让社会工作助人更有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熊贵彬.内地和香港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状况评析——以海淀盘龙和香港司法社工为例[J].前沿,2012年第14期.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一、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

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有很多,文章采用孙立亚在《社会工作导论》中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社和制度为背景,以特定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为依托,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专业服务。它帮助个人、团体、社区增强和恢复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并为实现上述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研究梳理

学校社会工作,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作为社会工作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而逐步成熟的。国内在2000年以后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比较集中。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林胜义的《学校社会工作》,他概括了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并且阐明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方法、技巧和范畴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国内范明林、张洁所著《学校社会工作》,则是将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与内地相结合,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原则和方法都作出了详尽的阐述。)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逐渐向着更加个性的方向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能够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方法上的借鉴和创新。

最后,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学校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能够改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心理教育的情况,并且能够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

四、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性研究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介入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其目标不仅在于从抽象的价值观层面进行研究,更在于从实践层面来指导或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并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概括地说,在操作层面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包括了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等原则,以下仅介绍与讨论这四个原则的介入。

1.接纳原则。接纳指工作者真实的理解与看待案主,包括他的长处与弱点,适宜的与不适宜的品质,正面的与负面的感受,建设性的与非建设性的态度与行为,完全保持案主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个人价值。同时,接纳也意味着工作者要.忍受不同、模糊不清与不确定性,但它不等于赞同。那么,这一原则如何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呢?

如何将接纳的原则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尊重与接纳学生整体的个人,接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品质,包括他的长处与缺点,包容多元化的学生个性。例如,一名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位列班级末尾,但是他在美术绘画方面上的成绩却比较突出。在当前这种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对这种学生苦口婆心地劝阻,告诉他学习才是首要任务,成绩好才能考入好的大学,让他将心思放到正事上去,不要受到干扰。然而,接纳原则则是要求教育者能接纳这样个别化的学生,接纳并不一定等于赞同,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状况,认可他的绘画才能,要尊重这类学生的个人价值,不能因为成绩而一概否决了此类学生今后的发展。

2.尊重与平等原则。尊重与平等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情感和能力,深刻理解他们生命存在的价值、获得个人发展的公平的权利和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资源与优质的服务,满足其生产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每一个服务对象,不论他处于多么困难的状态,也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和问题,他都是人,拥有自然的和潜在的能力,也有着一个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因此,他的价值和尊严都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并且他与社会工作者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3.个别化原则。“个别化”价值理念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计划发展自己的个性,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差异,不应当运用统一的或相同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特殊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带来的个体差异性。标签化和分类化导致对个性差异的忽视。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差异,运用个别化的价值理念,可以充分挖掘服务对象的个人潜力,有利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集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方法就是采用统一式的方法,力求让学生们以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压抑学生的个性。“个别化”价值的介入,可以帮助改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的工作意识,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个别学生自尊感强烈,对于课堂上的公开批评不能接受,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对于此类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工作者要区别对待,避免以直面严厉的批评方式,选择课下交谈、平和式的方法与其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客观对待。

4.自决原则。自决在实践上被定义为,案主自由地做选择、做决定的权力与需要。这一原则后面的信念是,案主有能力成长与改变,并能负责地使用自由。同时,案主自由抉择时,他们会更加投入,更有动机去做改变。当然,社会工作者必须评估案主自决的能力,以此帮助他们采取建设性的行动。这一理念的价值前提是案主有解决自身所面对问题的能力,只要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服务和咨询意见,但最后做出最终决定的还是案主自己。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时一群未满18岁的青少年,对于青少年是否有能力自己做决定,这点往往是教育工作者所最为担心的事情。也因为担心,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单向度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决原则”的介入,可以缓解这一种单向式的教育状态,更多地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改变一味地灌输知识的课堂状况,能够采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而非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考虑到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决原则”的介入,要尤为注重度的把握。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决,但是不能够完全控制他们的抉择权,而应该认真评估学生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地资源帮助他们自决,并适时进行评估改善其教育方式。

(二)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1.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个案工作的定义: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的一种,它以生活适应不良的个人或家庭(又称案主)为服务对象,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透过与个别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给予支持与辅导,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改善与协调其行为;以协助学生抒发内心感受,认识面对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善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恢复或增强其适应能力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心与生活素质。

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助人知识,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或间接的多方面的干预为案主提供服务。个案工作是针对个人的助人活动,因此可以将其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用来对个别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找出其行为偏差的个人及社会因素。个案工作是透过一连串的过程,以一对一的方式,有计划地协助个人解决问题,其中包括六个基本程序,即接案、收集资料、分析诊断、订立计划、个案介入、接案评估。下面以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在面对一名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学生,运用个案的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下:

首先是接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这种沉迷于网络的个别行为偏差的学生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初步会谈,这种会谈是针对这个学生单独进行的,避免了课堂上的批评等方式激化问题。初步会谈,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话题,如询问他最近的情况,还有就是要适时地和学生约定,让学生按照约定的时间定期来做咨询。初步的会谈是为了与学生建立一种专业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接案后,教师会主动地收集有关这名学生的情况。教师首先会通过再一次的面谈,了解学生现在的状况,如为什么这么喜欢玩网游;自从玩了网游之后,自己有什么变化;学习成绩下滑这件事对学生有没有造成心理压力,通过这些问题的交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好记录。或者是教师要通过家访,了解该生的家庭是否在最近有重大的变故,与家人的关系有没有发生变化等,以此收集更多地资料。

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加以归纳、整理、据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诊断未来介入的策略。一般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是生理功能方面,从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去分析,该生是名高二的男生,年龄为17岁,健康状况良好;其次是心理功能方面,该生的抗打击能力较弱,遇到问题后不喜欢与人倾诉,借助于游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是社会功能方面,从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角色功能去分析与诊断,该生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不太与人交际,不喜欢参与班级活动,沉默寡言;最后就是环境方面,据了解,半年前父母离婚,该生的家庭关系紧张。这些都是导致该生沉迷于网络的重要因素。

教师对案主问题的情况、性质、原因和影响做了周详的分析,并掌握了问题的症结之后,教师便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步骤、可用资源和预期目标,然后共同设计一套介入计划。

到了个案介入阶段,教育工作者要以更系统与结构化的方式,协助学生处理自己的问题。该生因为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导致自己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首先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告诉他,老师能理解父母离婚所带来的伤害,希望学生能够敞开心怀多与老师沟通,老师会全力帮助他戒掉网瘾,并发动周围的优秀同学来帮助他补上拉下的功课。以这些具体的意见来增加学生的希望和自信。并且要告诉学生,沉迷于网络对于自己身心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当自己不愉快的时候可以多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者是多和周围同学交流,以此来排解自己的不快心理。

最后一步是结案评估。当学生的问题已获得了圆满的解决,或者是学生已经有所成长并具有能力应付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就可以结案。

2.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小组工作的定义: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将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小组工作方法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共同完成的目标、学生们的兴趣等因素将学生们划分为一个个小组,在小组当中,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互动,形成一个互动模式。小组成员在沟通中通过传达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在小组中说服别人的能力(领导能力),树立自己的信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小组工作方法的具体介入如下两个案例所示:

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如在讲解什么是我们的文化生活的这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学习任务将一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给定时间让各个小组收集自己认为什么是文化生活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形成讨论。讨论时间结束后,以形成智慧树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大树,由各个小组将自己的答案添加到这颗树上。各个小组的答案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之后,再请每个小组的一名成员,对文化生活的内容进行自主的梳理归纳,产生自己的看法。紧接着再让班上的学生集思广益,看看智慧树上还有没可以再添加的新内容。教师再预留一小部分的时间对各个小组完成的学习任务加以点评,并且在班级内形成小组互评,每个小组都要对其它小组所回答的内容进行一个评价,最终再由教师做一个最后的结课总结与归纳。小组工作方法,在课堂上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都形成了一种互动模式,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他们学习能力与互动能力,又能充实课堂内容,改善课堂“单向灌输”的状况,增加吸引力。

小组工作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课堂上,在定期举行的“如何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的主题班会上,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支持小组。具体划分是将具有

具有相同问题和经验的学生组成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享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彼此协助解决问题,形成互动。各个小组依次说明自己所遇到的畏难情绪是如何产生的,然后自己是否能够克服,如果能够克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克服的。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出大家经常形成畏难情绪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标记出自己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小组内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运用图表的形式,让小组的代表者在黑板上给定的图表内填充内容。全班同学根据黑板上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让同学们之间一起分享经验,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又能够增强同学们面对问题的自我调控能力。

3.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

鉴于社区工作方法的独特性,我认为社区工作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比较有限,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

五、小结

本文是以社会工作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所开展,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的两方面介入入手。探索性研究所缺乏的就是实证的论证,没有明确论述社会工作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这一点我将会在后期以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加以论证,在这里不作过多说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立亚.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9:18-19

[2]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3]范明林、张洁编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4]陆士祯、王h著.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m].江苏高教,2004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7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5-02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直是各大高校比较关心的焦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因为研究生群体个人因素差别,会导致思想状况的不同表现;其次,加上现在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方式方法存在不小的漏洞,大部分高校还是采取导师负责制。这种制度不仅仅需要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科研等活动的跟踪到位,还需要学生有更多的自觉性。因为有了很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学生采取的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和自己的导师总是处在“聚少离多”的状态。这让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规划地安排好课程。加上研究生这个时期更加注重实际效益,他们会忽视掉这些可能对工作无用的东西,而主攻科研方向。

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以上特点和难点无能为力的现状,笔者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失”:

首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理念的缺失。研究生在心理、思想以及认知程度上都有别于本科生。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多的人生阅历,这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管理主义为主,过分强调统一发展、平均平等对待,而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越来越凸显的个性化发展,明显缺乏人本、服务的核心思想理念,这些早就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走“服务路线”,充分挖掘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潜能,才能让自由度更大的研究生更好地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功能的缺失。高校研究生本身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以规范、条例为纲,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开展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理想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施展平台,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挖掘和发挥。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充分利用由兴趣而产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广阔的施展平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的缺失。研究生群体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研究领域也都基本确定。专一性更强,虽然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但是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个人独自研究和思考问题。像本科生那样的集中教育机会是非常少的,这不仅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麻烦,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增大了难度。再加上,研究生处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下,产生的心理问题更是多样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顺利开展,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而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缺少专业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技术,没有办法为学生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到位的帮助,没有合理的方案拿出来,实施就更没有办法谈起。这直接导致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却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社会工作的理念契合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述求。“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活动,区别于其他各类助人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解决一系列的个人问题,从而增强社会功能。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以上两个原则在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同样得到贯彻和坚持。在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生活及学习规划的过程中,学生从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开始,然后通过科学的职业倾向测定,在分析两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整个过程学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在其中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高校在其中只是为学生提供测定设备、开展职业咨询和教育、提供综合素质锻炼平台,最终学生的研究生生活及规划要由学生个人综合分析各因素而设计并加以实践的。自我教育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每一个人一生中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不断修养和完善的过程,是每个人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正确控制自己行为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他看来,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是研究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其次,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必由之路。实务即实践。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与受助对象一起帮助他改变自己的困境,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实务活动。研究生的思政工作包括很多的研究生事务工作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等,这些涉及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相匹配,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一切方案和行为的开展和实施,都是要依据理论来作为动力的,用理论方针来指导我们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统一化管理模式,支持走专业化学生工作管理道路,来为我们研究生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帮助。我们在保留我们自己已经取得的经验后,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理念为我们服务,比如欧美一些国家的社会工作理念形成的学生事务工作理论,为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借鉴之选。与此同时,我们还得总结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寻求完善的办法。比如,我们长期以来“重管理轻咨询”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如果心理问题长期积压,会影响到学生一生。就是因为学生管理工作长期的忽视学生咨询服务这一环节,所以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都做得不足,专业化道路的建设还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心理学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学习辅导专业化道路的建设必须被提上日程,就业指导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和制度化。如上所述,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将是我国在现有管理体制内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工作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有利地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静.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3]王齐,王芳,王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2).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中坚,是民族的希望。在当下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文化碰撞和各种社会思潮滋生、侵入、蔓延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方法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必须从社会系统观的多维视角,进行合理的路径选择,并把多种路径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深入探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这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更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职责。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目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使社会价值取向、发展方式上复杂变化并呈现矛盾状态。高职院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价值判断力。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传承与时展的高度统一性

党的十报告中用24字高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根脉,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提升。我国发展正经历激烈的变革,思想文化多元化,为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社会中凝练共识,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学生达成政治认同,并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形成文化自信和价值观信仰的共识。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变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处在青年时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固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更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大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时期,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明形态共存,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交融。坚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用集中反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理想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民众,成为统摄民心的主流意识形态。践行核心价值观重点是大学生群体,高校围绕核心价值进行德育活动,将其贯穿德育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成为核心价值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学校在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功能,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大学生群体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完成时代使命,是高职院校德育面临的一项政治任务和时代课题。

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g型人才,而仅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只是职业教育低层次目标。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还得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约束教育对象认准职业教育的价值、把握成长的正确方向、构筑起精神家园。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理论素养去提升自身修养,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育的三位一体,使得培养的我们人才不仅具有劳动技能,而且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作用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面,其意识形态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确立的今天,要让党牢牢掌握高校德育的主导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高职院校德育的主体地位来建设。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与特征;深入探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如何创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范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作用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把握方向和明确定位的理论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导向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明确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功能,规束大学生的理性价值追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驱动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功能,归整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兼容并蓄,把握主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应紧紧围绕如何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精髓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来实现社会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三部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本课题尝试构建教学路径、网络路径、社会实践路径、校园文化路径、日常生活等路径构成的新模式。

(1)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采用最易为大学生接受的语言体系、现实事例,以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入脑、入信、入行”,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教育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

(3)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是大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形成二者之间的合力。

(5)日常生活路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化来实现。感性化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走向具体的重要途径,也是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方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更符合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因此,要通过促进话语的多样化及形象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重视发挥示范的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化,使其个性化、差异化和日常生活化,不是从外部灌输,而是注重让大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和运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参考文献:

[1]王木林.多元化价值观视域下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探微[J].职教通讯,2010,(11).

[2]解竣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德育建设中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3]汪永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9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和“全国养老保险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中央财政安排了“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及解决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问题专项借款”(以下简称专项借款),用于解决当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不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现就专项借款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借款用于为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包括类似机构或代管科室,下同)的地方国有亏损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费和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以及用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二、专项借款使用管理的原则是:

(一)自愿申请,统借统还;

(二)摸清底数,严禁虚报;

(三)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

(四)专款专用,专项管理。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项借款规模由财政部会同劳动保障部根据有关经济参数测算,省级财政部门与劳动保障部门在确定的规模之内,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借款”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借款”的不同用途和数额提出申请,报送财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会同劳动保障部对借款申请进行审核,并批准借款额度。

四、专项借款额度确定后,由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与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签订《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及解决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问题专项借款协议》,其内容包括借款资金的使用范围,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用款计划、还款承诺、违约处罚等,然后由财政部根据借款协议办理专项借款资金的拨付。专项借款的使用期限为3年,由省级财政部门统借统还。

五、专项借款的使用管理,要严格按照《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及解决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问题专项借款协议》的规定,由省级财政部门与劳动保障部门就利用借款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的目标和责任签订借款使用协议,根据借款使用协议确定借款分配方案。借款使用协议和分配方案要抄报财政部、劳动保障部。

六、对到期应当归还的借款,财政部将根据地区类别和借款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借款清偿办法,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七、专项借款是中央财政为了缓解地方资金周转困难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措施,从1999年起,各地财政部门要通过增加收入,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不必要开支等方式,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足额资金,以切实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缴纳社会保险等费用的开支。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要通过加强征缴、专户管理、省级统筹等办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八、各地财政部门要与劳动保障部门通力合作,密切协商,切实加强对专项借款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专项借款的使用要尽可能公平、科学、透明;要严格掌握专项借款的发放范围和标准,既要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又要有利于鼓励再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借款资金的调度和拨付进度。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地拨付到位。同时,对专项借款要建立财政专帐(或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严禁用于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其它方面的开支。对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借款资金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情节严重、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督促和检查,确保各方面资金的落实到位。要积极配合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提高养老基金收缴率,推进省级养老保险统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收手段,认真清理和追回被挤占挪用的资金,提前做好专项借款归还资金的需求预测和准备,保证专项借款按时归还。

十、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地区专项借款的具体使用、管理办法,并抄报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备案。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篇10

 

一、司法社会工作的相关职能

 

司法社会工作是指司法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及边缘青少年等弱势群体提供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社会工作服务,以提升其自我机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稳定社会秩序的专业服务过程。

 

国内目前的社会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指导,而在实践中,司法社工一般由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根据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和预防犯罪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目前的司法社工可以划分为针对刑满释放、解除教养人员的安置帮教社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工、禁毒社工、负责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的社工等等。同时,随着安置帮教工作关口前移,出现了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司法社工。

 

二、司法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司法社工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社区矫正等实际操作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多:首先,司法体系属于政府部门,对于政府部门的办事模式,社会工作的有些价值观并不能完全融入进去,在政府部门很难找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这也是由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其次,司法社会工作开展的领域有其特殊性,司法社工也是依托于政府机构来开展相关活动,和其他领域的一些独立自主的机构有很大不同;最后,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参差不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习内容谈一下司法社会工作领域所遇到的问题

 

(一)司法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有着专门的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专业伦理守则》一书在前言中指出:“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植根于一套核心价值观中。”伦理原则虽然不会描述出专业实践的方法,但是却能帮助筛查和评估实际选择的对与错。

 

新航驿站的工作是负责协调整个未央区下属社区街道办的社区矫正工作,矫正社会工作有着比较特殊的地方,矫正对象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刑释解教人员。由于矫正社会工作长期以来是由政府部门负责和主导的,涉及司法、检察、社会工作、民政等诸多领域,本身的协调工作也是相对困难的,而矫正工作的真正执行者则是下属街道办。这种不成熟的体系设置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矫正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完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缺点是这为平时的矫正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其中就有社会工作者与机构同事之间的伦理困境。

 

由于矫正社会工作是由政府发起的,具体的矫正流程是由多个部门合作共同完成的,通过入矫宣告的仪式正式将矫正人员纳入监管范围,这对于矫正社会工作者来说,“案主”的身份是相对复杂的,他们是矫正对象、服刑人员、被监管对象的结合体,人身只有相对的自由,作为案主,他们并不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需求有过多的了解,因为他们的需求已经被限制在规定的领域之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运用与开展。

 

(二)政府部门中的社会工作者存在的问题。从矫正机构的人事编制来看,大多数的社会工作者受雇于科层制组织,作为政府公务人员的社会工作者。从矫正社会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社区矫正的最大目标是保证矫正人员在参与矫正的期限内不犯罪,剩下的目标则是对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这是一整套的行政流程,已经趋于制度化和体系化。

 

另外,未央区司法局的社区矫正工作走在了西安市矫正工作的前列,其下属的司法所负责的矫正对象较多,有的司法所负责矫正的社会工作者只有一个,一个人要负责这么多的矫正对象很多时候是非常忙碌的。有时候,一个社会工作者会因收集矫正对象的资料而忙得焦头烂额,并且同一个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的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可能刚熟悉了工作流程又被调往了另一个地方,这对矫正工作的连续性是有不好影响的。

 

(三)司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在开展社会工作方面,司法行政系统普遍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资源。新航驿站的众多工作人员当中,还没有社会工作(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的,也没有获得社工师职称的。社会工作介入的领域狭窄,基本上是行政性非专业化、非专职的社会工作,主要由部门内的公职人员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承担,面临着较大的人力资源缺口。

 

同时,司法系统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司法社工制度的建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人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比较模糊,很多司法部门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一专业。二是社会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协调机制还不完善,社会工作在司法行政职能中如何体现还不明确。三是社会工作考核认证机制有待建立,司法社工职业化培养与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仍未形成,从事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四是社会工作的政策、法律环境有待改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政策亟需出台,人、财、物等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三、结语

 

虽然社会工作在司法领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也不要对此感到失望,因为司法社会工作毕竟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给司法行政系统的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性、群众性、多功能性和柔性的特点决定了其许多职能都可以引入职业社工来承担。目前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工作自身的原因,也有司法体制管理的不足,还涉及到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等因素。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逐步形成,司法行政部门应当逐渐将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从工作职能中剥离出来,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专业社工在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致力于司法社工人才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从而建立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支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