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十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十篇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1:30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1

关键词:疾控中心预防控制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54-01

疾病控制档案是指在从事疾病防治卫生监测及其他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计算机磁盘、光盘等不同载体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一、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主要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以及各种文体事物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一是有关综合管理方面档案。包括上级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各种传染病、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卫生监督、监测质量的要求,工作规划、总结,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会议通知纪要等资料。二是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方面的档案。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如: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管理材料,卫生监督材料,疫情、感染事故、食物中毒、个别违法案例分析材料,以及各种毒理检验材料、化验材料。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的防治规划方案,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个案调查、专题总结及传染病死因报告卡。常规“四苗”接种率的有关表、簿,以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处理报告。三是卫生监督监测的各种法律文件和各种规范的文书。如:各种发放证照的书面申请、现场监测数据、样品检验、实验结果报告。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

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体制及其职责

第一,档案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由一名中心主任负责领导档案管理工作,并列入分管主任岗位职责。本中心设立档案室,负责中心文书档案管理,对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由各科所进行管理。中心档案室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建立健全本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检查各科室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等

(2)负责中心文书档案资料的接收、整理、分类、鉴定、统计、保管。

(3)负责组织本中心各科所档案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开展档案信息交流。

第二,各部门的档案工作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设1-2名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本科室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工作。

第三,将档案工作列入各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范围,每个工作人员应做好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纳工作,将工作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工作完成顺序,及时整理齐全,交本科室档案员整理后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三、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主要有

凡是反映本中心工作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照片、录音带、光盘等不同载体的文件均应收集归档。

(1)上报、下发的文件及下级单位的有关资料,请示与上级的批复。

(2)本中心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例、规章、制度、组织沿革、大事记等。

(3)本中心召开的党政职工代表大会,业务会议通知、记录、纪要等会议材料。上级颁发的奖状、荣誉证书等。

(4)各种国产和国外进口的仪器设备的全套随机文件材料,主要包括购买申请、批复、大型设备的招标书、合同、图纸、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校准证书、使用、校查、保养、随机软件等。

(5)疾病预防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治规划、总结和监测点的记录。

(6)计免、疫情、计划免疫方案,免疫效果观察和接种事故调查,疫情报表和统计分析。

(7)消毒杀虫灭鼠计划,实验数据标本,监督审批材料。

(8)空气、水和公共场所监测记录、报告。预防性卫生评价材料。

(9)农村改水改厕等调查评价材料。

(10)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监测评价材料,防护措施研究材料。

(11)检测使用的各种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及相关资料,检测报告存根。

(12)质量体系文件及质量体系运行产生的相关记录。

(13)宣传教育规划,宣传手册、照片、录像等材料。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2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xq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xx年4月26日是第9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为做好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推进《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xx20xx年)》的实施,现将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近年来,我国疟疾疫情持续下降,疟疾报告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20xx年境外输入病例占疟疾报告病例总数的98%,防范境外疟疾输入,防止二代病例发生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重点。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紧密围绕宣传主题,制订宣传计划,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利用全国疟疾日的契机,向当地政府汇报消除疟疾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消除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尤其要加强对出国经商、旅游和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患者及时就诊、配合治疗的意识,谨防境外感染,减少境外输入病例。(宣传核心信息见附件,宣传短片可从我委网站下载。)

二、加强协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xx20xx年)》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认真做好病例发现、诊断、治疗、报告和疫情处置工作。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场所,杀灭蚊虫。

三、加强培训,提高消除疟疾工作能力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结合防治宣传活动,组织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人员开展消除疟疾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每一例病例的调查核实和资料整理,不断提高镜检技能、血片制作、病例复核及疫情处置能力,推动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

请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区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于20xx年5月底前将书面和电子版报告(含视频、照片、宣传画等材料)报送我委疾控局。

联系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处胡xx

电 话:xx

传 真:xx

邮 箱:xx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二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xx年全县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xx―20xx年)》(卫疾控发〔20xx〕47号)精神及《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粤卫〔20xx〕182号)的目标和要求,为明确我县消除疟疾的任务与措施,落实各部门职责,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疟疾流行区分类

博罗县属于疟疾流行区,为二类县。

二、实施范围及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县17个镇;实施时间为20xx年3月1日―20xx年6月30日。

三、任务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xx年,博罗县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阶段目标。

20xx年,博罗县疟疾发病率为1/万以下;

20xx-20xx年,博罗县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20xx年,博罗县通过消除疟疾考核验收。

四、策略和措施

全县范围内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防止发生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感染病例,重点提高病例监测的准确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每年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血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1(要求全县血检数每年1000份),5-10月血检数不得少于全年血检总数的80%(即800份),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及时发现病例。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要求做好三热病人的登记和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所需器材,要求均能够开展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实现对所有疟疾病例的实验室检测。

1.1血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即三热病人。特别注意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

1.2血检负责单位:由医疗单位负责就诊人群的诊断工作,对三热病人血检阳性,建议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检确诊。血检工作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每月6日前将上月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统计表(附件2)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情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疟疾网络直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1报告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xx)诊断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2.2负责单位及报告人: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

2.3报告方法及要求:发现疟疾病例要在24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3.病例核实。

3.1负责单位:博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2核实方法:在病例网报后3日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和血片复核。对不能用血检确诊的网报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采集滤纸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确认和基因分析。如为输入性病例者,若输入地为本省,通知输入地县(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联合流行病学调查;若输入地为境外,通知入境口岸所属检验检疫机构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4.规范病例治疗。

4.1治疗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xx)确认的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以及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

4.2负责单位:所有病例的服药由其所在镇临床医生负责。

4.3治疗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对试治有效者完成全程治疗。对所有疟疾病例应当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住院病人由护士督导用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5.休止期治疗。

包括休止期根治和休止期服药。

5.1治疗对象:上一年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及病例的全家及四邻。

5.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镇卫生院。

5.3治疗方法:对上一年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根治;对间日疟病例的家属及四邻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止期服药。治疗按照《疟疾防治手册(第三版)》及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实施。所有根治和服药对象应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6.疫点处置。

6.1疫点定义:发现疟疾病例并有传疟媒介生长的自然村或居民点。

6.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3疫点处置措施:

病例搜索:对疫点内所有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者快速诊断试条(rdt)筛查。

杀虫剂灭蚊:疫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等灭蚊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对疫点范围内的居民,应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预防服药。

追踪观察:对疫点内的居民,凡出现类似疟疾发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检。定期对疫点居民进行一次访视,观察有无继发病例,一般观察一年,对疫点内出现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再进行一次灭蚊和预防服药。

(二)加强媒介控制

1.1范围:全县范围,以农村为重点

1.2负责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卫生院防保科。

1.3内容和方法:

降低蚊虫密度:

(1)环境整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改造与清理,如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改厕、建公共垃圾池和间歇灌溉等,减少或清除蚊虫孳生繁殖场所;提高防蚊意识,大力鼓励全民使用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宣传、引导群众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变室外露宿习惯等。

(2)科学灭蚊:在所有疫点根据媒介蚊虫的生物学特点和疟原虫虫种,科学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灭蚊等,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1)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

(2)提倡居民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

(三)加强健康教育。

1.1受教育对象:公众、中小学生和大型工地建设者等。

1.2负责单位:县健康教育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卫生院、旅游、教育等部门。

1.3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1.4每年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5000份,提供给教育、公安、旅游、医疗等部门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其中重点于每年5―10月份进行疟防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宣传于每年5月与8月开展,以4次/天的频率进行播放宣传。

公众疟防宣传教育:结合每年4月26日全国疟疾日,重点于5-10月开展疟防宣传教育,采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国家消除疟疾政策,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控中心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所有中小学校应结合健康教育课或者主题班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规范性宣传教育制品等方式,向家庭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社区宣传教育:在县人民医院候诊大厅、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张贴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画,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同时向就诊病人及施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到20xx年,全县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

(四)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1.1对象:出、入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员。

1.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旅游、教育、公安等部门。

1.3内容和方法: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1)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卫生和计生、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流动人员疟疾防治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

(2)信息通报制度:县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的协调和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出入本地区流动人员的动态。

加强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防护。

加强入境人员疟疾筛查: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疟防知识宣传。

(2)旅游、公安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相关工作。

加强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

(1)在疟疾流行区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并配合县疾病预防机构做好疟疾防控工作。

(2)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公安、卫生和计生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沟通等工作。

(五)完善疟疾监测检测网络。

1.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进行复查。并抽查至少5%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

1.2各级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与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1.3监测点的选择与分布。

负责单位: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各镇卫生院。

监测内容和方法:

三热病人血检:各监测点要求常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工作,并以5-10月为血检重点时期。

(六)消除疟疾能力建设和技能培训。

1.1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疟原虫镜检专业人员,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相关检验人员;各镇卫生院检验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原虫镜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疟原虫镜检理论讲课、实验室示教、学员实践操作和考核。

1.2疟疾诊治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内科、传染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镇卫生院门诊医生;所有村卫生室村医。

培训内容: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疟疾诊断及治疗相关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授课。

1.3.疟疾防治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相关要求和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授课。

五、政策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领导。县政府要把消除疟疾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成立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卫生领导和县卫生和计生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卫生和计生局、教育局、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爱卫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

2.卫生和计生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3.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疟疾防治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

4.公安部门配合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和计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

5.文体旅游部门负责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6.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7.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和人员。

1.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设立县级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并设有负责消除疟疾工作的防疫科;要配置至少2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2.镇级:各镇卫生院要配备至少有1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当地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和任务需求,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球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单独的全球基金项目帐号;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计划要求,县疾控机构要合理利用各级财政安排的疟疾防治资金和全球基金项目经费,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四)督导检查和考核。

1.血检质量督导检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所辖区镇卫生院开展1次督导,对被督导单位近3个月的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5%,并将血片复核情况反馈给被检查单位。

2.疟疾防治工作督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次督导,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人群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镇卫生院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进行1次督导。

卫生和计生部门要定期组织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以确保消除疟疾目标顺利实现。

3.考核评估:博罗县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将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县消除疟疾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三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疾病防治政策,根据县卫生局关于《长武县医院xxxx年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切实抓好我镇xxxx年的疟疾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拟定此工作计划。

一、健全成立组织机构,加强技能培训

按照我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要求,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任务,首先我镇成立了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及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细化。其次我镇卫生院防保科组织院内医务人员及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认真学习了疟疾防治知识、会后对培训效果做出了测试。并对培训效果作出总结。

二、村医院配合镇卫生院开展血检工作。

疟疾的防治重点在于疟疾病人的发现及治疗和对疫点人员的预防以及群众对疟疾防治的掌握,根据疟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发现疟疾病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涂制三热病人血片,镜检查找疟原虫。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和要求,我院将在全镇全面开展疟疾血检工作。由村卫室负责将发热病人转诊至卫生院,卫生院门诊负责专册登记、化验室负责血检登记并将血检样品送医院防保科、由防保科负责每月25日以前将样品送县CDC。

1、血检工作任务80人份。分别在6个村卫生室(任务分配见附表)2、血检主要对象:三热病人(即:疟疾现症病人,疑似疟疾病人,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

3、时间要求:xxxx年3月1日至xxxx年10月31日前。

三、4.26全国疟疾宣传日宣传活动

疟疾防治,关键在于宣传疟疾防治的知识要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疟疾的防治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民皆兵的格局,争取在xxxx年在我县达到消除疟疾,于是我镇将在xxxx年4月26日举行全国疟疾日宣传,具体安排如下:

1、宣传时间:xxxx年4月26日

2、宣传地点:我镇医院、镇街道及6个村医院所在地开展日宣传活动。

3、宣传的内容:疟疾防治知识

4、宣传的方式:发宣传单或展板、宣传画、设立咨询台等。

5、整理宣传总结并上报总结和图片。

四、病例处置和疫点处置

加强对打工人口的监测,流行季节严密注视疟情,对疟疾病人及可能有疟疾病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对病家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服药(并按八日疗法服药)。对疫点进行消杀,所有居民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镜检或者快速诊断,对疟原虫阳性者,给予规范治疗;在出现本地感染/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自然村和居民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向居民发放疟疾宣传资料等方法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教。

五、切实做好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疟疾疫情及血检开展情况每月汇总并按时样品,其它资料要县CDC的要求及时上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xx年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

2.20xx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3.20xx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4.20xx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3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经济以风电产业为龙头,各项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是我市卫生事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源,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以防控重大传染病为主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手册》和市政府《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及考核评估标准》相关内容,结合我市疾控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市民健康素质为目的,以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等各项业务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注重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并重,努力建立起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水平。

二、总目标

从我市实际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为主线,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逐步建立一个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以政府为主导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到2015年,我市疾控各项业务工作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三、业务工作与主要指标

(一)基础指标

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科室设置进一步完善。按照卫生部《关于疾控机构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根据我市目前疾控工作实际情况,积极向政府部门申请扩编,至2015年,市、县两级能够在目前编制的基础上各增加编制15名,从而保证科室的设置能够按照卫生部疾控机构岗位设置要求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管理七大类专业岗位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工作职责进行合理的科室设置和布局。

2、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疾控体系网络。进一步延伸现有的县(市、区)疾控中心、乡(社区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站)三级疾控体系,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在疾控工作中的职能作用,逐步形成以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网顶,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中间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的三级疾病控制网络。建立起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信息网、计划免疫信息网。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为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提供不同层面、不同功能的网络化卫生信息服务。

3、建立一支以高素质业务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中心各业务科配有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各业务科培养1名本中心学科带头人和1-2名青年业务骨干,争取全中心有2名以上业务骨干成为市学科带头人,逐步形成一支公共卫生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现场实践经验丰富又熟悉临床医学知识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能够熟练应对未来多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业务指标

1、疾病预防与控制

(1)传染病预防控制

到2015年,传染病总发病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保持持平或下降,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2%,报告及时率≥95%,暴发疫情及散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0.8,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达到100%,暴发疫情调查率100%,疫情报告督导覆盖率≥60%,网络直报覆盖率保持100%。(2)免疫规划

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到201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90%,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90%,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覆盖率及规范处置率达100%,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95%,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95%,新生儿入网率≥98%,接种监测报告覆盖率100%,流动儿童接种率≥90%。

(3)鼠疫防治

“十二五”期间,鼠疫防治仍然是我市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全面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到2015年鼠疫疫源县及疫源县毗邻乡镇的群众、外来务工人员、进出检疫卡人员鼠疫预防“三报三不”制度知晓率≥90%;市县两级鼠防专业人员在省级实验室培训率达100%,建成一支业务技术全面,现场处置能力强的鼠疫疫情处置队伍;所有医务人员掌握疑似鼠疫的诊断及报告程序,鼠防知识测试及格率达100%;扩大鼠疫动物疫源地监测面积,对距离居住区、工人作业区、水源等较近的动物疫点进行保护性灭源;继续落实鼠疫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完善《鼠疫应急预案》,做好疫情物资储备;做好鼠疫菌株管理工作,确保不发生鼠疫生物安全事故。

(4)艾滋病防治

至2015年,我市疾控机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率达100%;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合格率达100%;艾滋病高危人群预防服务措施覆盖率≥30%;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被随访的比例达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获得关怀、支持和服务的比例达100%;艾滋病高危人群检测结果知晓率≥60%;艾滋病感染者/病人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抗体检测率达到40%。

(5)结核病防治

继续加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和治疗管理工作,确保新涂阳病人治愈率≥85%;逐步开展耐药肺结核病人监测、治疗和管理工作,降低结核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医疗机构肺结核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系统管理率超过95%,结防机构肺结核病人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超过85%;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保证体系覆盖率达100%。

(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在“十二五”期间,市县两级疾控部门要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并负责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报告工作,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十二五”期间,市级建成一支专门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队伍,从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比例≥20%,定期举行以鼠疫等重大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做到反应迅速、处置有效;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体系完整率达100%;对应急物品及时进行检查、补充,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达100%;按月对当地传染病谱进行排序,制作疫情简报,为政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现场调查处理率和及时率达100%。

3、职业病防治与农村饮水工程水质监测

在“十二五”期间,市疾控中心在原有取得2名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的基础上,计划至少培养1名以上人员取得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同时积极争取经费购置职业病诊断设备,取得“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开展尘肺、职业中毒等职业病的诊断工作;各县(市、区)设置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开展接触粉尘作业、化学物作业、物理因素作业以及机动车驾驶等劳动者健康检查工作。对我市“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水质卫生每年进行两次监测。

4、实验室检验

根据目前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情况,应尽快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工作人员的引进培养,至2015年,确保实验室检验人员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20%,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能力,保证常规检验工作有序开展,并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扩大检测项目范围。同时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上组织的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5、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每年对国际组织和国家确立的卫生宣传纪念日或重大、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期间开展的主要卫生宣传活动次数≥8次,至2015年,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75%。

6、技术培训与指导

至2015年,专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率达100%,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达100%,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90%,专业人员下基层指导人均天数每年≥15天,专业人员指导覆盖率≥85%。

四、重点项目建设

1、市级疾控中心鼠疫实验室建设项目

计划于—20xx年在肃州区郊区建成占地面积8000m2(征地8000m2,建筑面积m2)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生物安全三级鼠疫实验室,承担市鼠疫等重大传染病病原学、血清学检验与培训任务,预计所需项目经费925万元。

2、职业病诊断项目

“十二五”期间市疾控中心要开展尘肺等职业病诊断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必须有高仟伏光机及相关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进口1000ma拍片透视数字光机、激光洗片机、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仪等,预计所需项目经费298万元。

3、市疾控中心检验室改造项目

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完成艾滋病、麻疹、病原细菌实验室共460㎡的改建工作,建成符合国家生物安全二级标准的实验室;将微生物实验室150㎡改建成洁净实验室;将理化实验室590㎡改建成洁净、恒温、恒湿实验室。以上改建面积共计1200㎡,预计所需项目经费360万元。

五、保证措施

1、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承担的责任。重点要围绕疾控机构职能定位、人员配置标准、机构建设装备、绩效评估及考核标准等,加强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

2、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员配置。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新招聘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必须具有预防医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加大研究生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建立一个贮备高素质业务学科带头人的人才系统打下战略基础。强化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卫生应急人员培训,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培训学习方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业务技术骨干。

3、以制度加强业务管理,以考核督促指标完成。将规划指标按年度进行分解并列入市卫生局《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中与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签订,同时由疾控中心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抓科室,科室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到人。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中心科主任业务工作会议,由科长汇报工作进度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每半年对责任书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4

1是人员配备不足,人才匮乏与人满为患并存。天门疾控中心地处天门市钟惺大道,占地16000平方米,拥有办公场所54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的使用面积1800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111人,为全市总人口的0.69/万,其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5人,占疾控人员总数4.5%(5/111),中级以上技术人员59人,占疾控人员总数53.15%(59/111);其余为初级及以下人员。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8个,公共卫生人员总计167人,为全市人口总数的1.04/万,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此外,疾控系统人力资源还不适应科学发展需要,人才匮乏与人满为患并存,疾控系统在编制、学历、专业、人员流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优化。

2是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2009年天门疾控中心人员经费去年只有60万元,人平不到5500元,且没有核定工作经费。国家对各级疾控单位的收费政策正在大幅度削减,而财政补助迟迟不能到位。特别是2008年9月1日以来,国家免疫规划由6苗防7病扩大到14苗防15病,对绝大多数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基本断绝了疾控中心的收入来源,对疾控中心的生存和发展了产生重大影响。

3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严峻。疫苗针对性疾病还没有完全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一些已被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不明原因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现的传染病以及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人畜共患病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疾患、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

4是系统管理与疾控事业的发展要求不适应,市乡村三级疾控网出现破损。实行系统化的管理是疾控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上下联动一盘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目前的情况,疾控中心对下业务指导单位是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科,有些卫生院领导存在重医轻防的观念,对疾控工作毫不重视,有效益时管一下,无效益时不闻不问,既影响防保人员的思想情绪,更影响疾控工作的平衡开展。

5是社会大环境与全面履行疾控工作职能不相适应。疾控工作责任大、任务重,责、权、利不对等,环境不宽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至少有十多个部门向疾控中心收取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而疾控中心既无行政权又无执法权,开展工作非常被动。

关于建设现代化疾控网络的思考

1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遵循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人才培养、科研教育、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抓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机遇,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

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2是地方财政应切实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经费投入,使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费和人员工作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所占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到其应有的水平。同时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不折不扣的解决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配套经费和计划免疫一类疫苗接种补助经费。

3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首先应该优化疾控中心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根据湖北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标准,应按照1.2-1.5人/万人口配备公共卫生人员。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数,在定岗定责的基础上进行竞聘上岗,实行两级聘任制,即法人代表聘任科主任,科主任聘任科员。严格控制勤杂人员比例,对一些无法提高的缓聘、待聘人员,给予创造第二次就业机会,鼓励创业或给予内退。其次是调整内部结构,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按照疾控中心的基本职责和绩效考核的要求,从指导思想、理论观点、管理方法、各种政策等方面,积极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4是加强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乡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农村卫协等工作,以及完成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妇幼保健机构交给的其他任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卫生局拨付的人头经费和工作经费,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5

1.1基于风险评估原则设计实施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设计实施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在进行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设计时,采用了风险评估的思路和分级评分方法,在纳入任何一项监测项目时都需进行科学评估,从安全性、健康关注程度、政府管理需要、检测分析技术、实验室检测能力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2选择监测的食品和污染物应基于国家或地区的特点

监测的内容国与国之间应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国家的各地区之间也不应一样,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加工方式、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污染源得到控制又可能出现其他污染问题或有新的污染源被检测到。因此,选择监测的内容也在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优先监测的内容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污染物构成的潜在性健康风险。在评估这类风险问题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神经毒素、致畸、致诱变、致癌)的严重性。也要考虑关于目前人群接触污染物情况及危险人群的资料;

(2)含有污染物的食品引起人群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3)肉用动物中某些疾病的流行;

(4)在充足数量的样品中,用可靠的方式测量污染物水平的可行性;

(5)食品在全部饮食中的重要性,对主要的食品应加以特别注意;

(6)有关食品的经济重要性及进、出口国家对污染物检测的法规;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续性、普通性以及存在的量。其对降解的抵抗力以及转换成更具毒性的物质及其在食物链中蓄积的可能性;

(8)通过工业产生和来自居住区的空气、河水、近海水域等的污染物数量。以及除食物之外的,在其他环境成分中的污染物水平;

(9)在农业、园艺、林业中应用的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品的性质及用量,动物饲养所用药物;

(10)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贮存及制备中的卫生状况。

1.3采用多样性方式监控食源性疾病

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应当不断收集和分析食品生产链所有环节和人类疾病发病方面的有关数据,以便评价食源性疾病的趋势和来源。监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更可靠的信息资料,主要内容应当有:

(1)了解在人类、动物、食品和环境定病原体的存在及其危险性;

(2)对食源性疾病爆发和散发病例的调查;

(3)核对和解释所获得的资料,取得有效的证据;

(4)快速而有效的信息传递。wHo认为,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都应当建立专门的跨学科监测小组,由所有相关部门的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参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反馈。由于主动监测的信息范围不一定涵盖所有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内容,不同实验室数据监测的范围有所不同,因而实施带有管理性质的调查很有必要。要完成以上内容的监测活动,还应当包括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协作,如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食品进出口管理、卫生和医疗机构等的分工与合作。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控体系以“地方-州-联邦”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框架,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Foodnet)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常规的主动监测,通过国家抗生素耐菌性监测网系统(naRmS)进行食源性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专家网(outbreaknet)和脉冲场实验室网络(pulsenet)及时获得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信息并参与爆发的调查和控制。一旦确认有食源性疾病爆发,州或地方的卫生部门则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电子系统(eFoRS)上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电子网络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和处理效率提供了保障。美国通过Foodnet实行了主动监测和相关研究,包括基础实验室监测、临床实验室的调查、内科医生调查、人群调查和配对流行病学研究。

1.4多部门参与和协作

经济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需要采取跨学科协调的办法,由“从农场到餐桌”整个环节所有部门参加,还应当包括公共卫生部门的相关专家。为了促进沟通联络和协调,建立一个由相关方参与的协调机构是必要的。1976年,wHo、粮农组织(Fa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努力设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项目(GemS/Food),旨在掌握各成员国食品污染状况,了解食品污染物的摄入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贸易发展。有超过70个国家和组织参与该体系。GemS/Food体系要求每个成员依据本国国情进行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收集相关的污染水平数据,通过电子网页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给GemS/Food,并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验室能力水平制定了一套不同监测水平的参考目录(核心名单、中等名单和全面名单),供各成员国进行选择。在美国,全国性的监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完成的,数据信息可以达到相关部门的完全共享。丹麦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使一系列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计划能够得以成功实施。丹麦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由行业、政府机构和科学界的代表参加的委员会负责监测计划的技术协调,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遗传病学专家积极参加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1994年1月丹麦成立了人畜共患病中心,承担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该中心收集国内所有人畜共患病调查和控制计划的数据,对于“从农场到餐桌”的人畜共患病情况进行不间断分析,包括查明疾病的发生、评估人类食源性疾病来源,并进行基本流行病学研究,每年出版丹麦人畜共患病趋势和源头报告。近年来,其他一些国家或组织,如芬兰、德国、爱尔兰、挪威、瑞典、联合国等也建立了类似机构,以改进调查及促进交流和协调。然而,就当前世界各国监测状况的总体而言,国家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十分脆弱。

1.5有效共享和应用风险监测结果

国际食品安全网络(inFoSan)和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是将监测数据用于预警和应急管理的成功范例。inFoSan是wHo与Fao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及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食品安全当局之间的合作,inFoSan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多部门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协调统一配合。RaSFF是一个覆盖面广、运转良好、反应迅速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系统,它通过系统的信息的收集、提供、传递、评估、、跟踪和反馈等,实现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提供了信息保障和依据,增强了欧盟消费者的信任。数据共享是发挥监测数据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美国农业部(USDa)将每年的农药残留监测数据均公布于USDa的官方网站,可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各联邦州相关机构免费利用,所有的利益相关集团均可共享。epa将该结果用于农药残留在膳食摄入情况下的暴露评估,也依据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的需求用于农药重新登记等工作,还为该国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2我国风险监测的进展情况

2.1风险监测制度的总体要求

我国风险监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目标是主动收集、分析食品中已知和未知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和流行病学信息,对食源性疾病有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减少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危害。为了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综合利用不同专业和技术能力的检验机构,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和风险评估技术平台、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统,建立覆盖到各省、延伸到市县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对食品中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新发现物质的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在监测工作机制方面,应当建立起能够“先发制人”的监测机制,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对食品原料、配料、添加剂等开展主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

2.2风险监测仍然面临复杂和高风险形势

我国食品工业长期以来高速发展,近10年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虽然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尚不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掺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传统的食品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又不断产生。种种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方面,我们既要面对传统的常规风险,不断加强对传统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又要注重防控在食品中掺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应对非常规和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

2.3现行风险监测制度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根据现行《食品安全法》有关国家建立风险监测制度的规定,原卫生部于2010年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卫监督发〔2010〕17号),该规定是目前开展风险监测的具体制度规则。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年度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风险监测方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构建起相关工作机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具体的技术工作,初步形成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核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为主体,其他部门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全国风险监测评估体系。虽然上述体制和机制已在全国成功运行,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风险监测计划的系统性设计不足,监测的内容和信息收集尚不够全面,风险监测结果的作用发挥方面尚不够理想等问题。

3对完善我国风险监测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现行做法和国际经验,本课题组认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应加快实施。

3.1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工作总体规划,逐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

风险监测是一项需要较大经费和技术投入的活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利用合理的投入取得理想的风险监测结果,是牵头部门的一项重大课题。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需求来看,需要通过风险监测提供高质量的危害特征描述数据和高质量的暴露数据,前者如人群健康危害数据、剂量-反应数据,后者如食物消费数据、食物成分数据、食物分类、职业暴露数据等。从指导政府监管方面,需要了解与风险控制相关的不良行为及对危害程度的影响等数据。从指导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正确经营和消费方面,需要监测不同食品类别、不同食品链阶段的食品污染状况以及不良加工方法所导致的食品危害等。而从目前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看,还难以满足上述需要。与此同时,监测的一些内容又存在重复浪费的问题,如全国污染物监测计划中的农药残留监测与农业部门的农药残留监测的工作重复。因此有必要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同时,制定每一项监测活动的针对性目标和效率评价标准,合理分配和设计相关参与部门的监测任务,尽量减少部门间的重复劳动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为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加强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

(1)根据风险监测的目的和作用,进一步规划国家风险监测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及实现方式;

(2)细化监测项目的分类规则、技术要求、数据格式、汇总和沟通方式;

(3)明确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测设计;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验室网络,充分利用部门、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技术单位的现有资源;

(5)提高实验室数据、监督管理信息以及食品行业发展信息的收集效率和汇总分析能力。

3.2完善多部门参与和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丰富风险监测内容

现行监测计划只包括部分对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环境中化学性危害物、生物性危害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而对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人畜共患病危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物等尚没有在现行监测计划中体现,缺乏食品源头污染方面和产地环境的长期、系统的监测资料,势必影响风险监测制度的完整性,难以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科学系统的数据要求。扩大风险监测内容势必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为完善风险监测的部门协调和参与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风险监测的工作机制,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在国家层面成立风险监测专家委员会,负责建立国家数据标准化框架,并分别设立消费数据专家组、环境和化学污染物专家委员会、农业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负责指导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技术工作,为科学设计和利用风险监测数据提供技术平台;

(2)将风险监测扩展到食品链各个阶段,收集食品链各阶段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危害因素。根据现行部门分工,食品监管、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进出口食品监督检验等部门的相关监测内容都应当纳入到国家风险监测计划中来,相关监测内容可由专家委员会向主管部门提出技术建议;

(3)建立风险监测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监测工作纳入相关考核和经费审计范围,将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协调配合成效作为食品安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立国家风险监测统一数据库框架结构,建立一个有多部门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平台,为信息报告、交流和共享提供技术条件;

(5)最大限度公开风险监测信息。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都要求其工作内容的公正、公开和透明,这就要求其采用的数据也应当是科学、公开、可追溯的,同时也为风险交流提供数据支撑。风险监测信息公开,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高风险危害实施针对性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3.3加快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工作机制,增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食品安全性与食品链各个阶段是彼此密切关联的,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和更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与食品链各阶段相关的危害因素及其发生的风险,这也是国际上积极开展的危险性分析的原则。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应当由疾病报告系统、实验室主动监测系统和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3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分工,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分析等工作分布在传染病管理、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等内容中,并且分别由不同机构按照不同机制进行管理,尚未建立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所需要的工作机制,存在数据整合和分析利用困难,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数据库难以完整建立,一些重要食源性疾病尚缺乏基本发病数据等问题,难以掌握目前食源性疾病整体情况及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没有很好发挥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监管和交流的指导作用,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问题,应当开展或改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全国性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规划和管理,明确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信息管理和汇总机制。按照不同危害的性质,配套建设实验室网络,提高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监测和信息收集能力。会同农业、畜牧业等部门,收集与人类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动物和植物疾病或污染数据;

(2)改进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核实调查机制,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水平,尤其是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调查。建立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机制,实施更加快速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地调查、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

(3)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实验室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性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针对性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强检测手段的研究和更新;

(4)将食品消费数据、食品成分和分类、职业暴露数据、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食品污染物数据同步规划,提高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更好地发挥风险监测对食品安全系统风险的预测预警作用。

3.4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不断改进风险监测管理的方法,提高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

(1)改革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方式,实施固定项目与临时项目相结合的监测计划。将国家层面需要的持续性监测内容,结合国家规划的实施,每5年印发并修订一次。在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情况的变化,以年度为期限制定补充监测计划,同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临时应急监测计划。这样有利于监测技术机构做好技术准备,稳定工作安排,又减少国家层面的工作量,提高科学水平;

(2)进一步扩大不同部门和地方监测内容的灵活性。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大,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的方式和重点品种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别,以往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生鲜乳三聚氰胺掺假事件”以及诸如“大米镉污染”“皮革水解蛋白镉污染”“多宝鱼含硝基呋喃药物”等事件,反映出食品污染问题很难通过事先设计的计划来发现。应当树立只有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全国的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监测计划中为不同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的可利用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6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流动;绩效考核;绩效工资中图分类号:R197.2+1文献标志码:a

疾病预防控制(简称疾控)中心人力资源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大量证据表明,疾控人力资源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过关,结构及其分布是否合理,影响着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质量\[1\]。近年来,我国疾控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而疾控人力资源建设却相对滞后,疾控中心人员数量逐年减少,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乐亍n此,本文分析2010―2014年我国疾控中心人员流动情况进行,从而提出优化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疾控事业的健康发展。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2011―2015年《中国卫生年鉴》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以及卫生人才中长期规划监测评估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描述全国各级疾控机构人员数量的总体变化情况。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个省(浙江、辽宁和四川)进行定性访谈,分析人员流动的原因及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2结果

2.1疾控中心人员总量变化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比较

2010―2014年,疾控中心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40%,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的人员数量却迅速增长,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率为8.80%,医院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率为7.95%。每万常住人口疾控人员数也逐年下降,2014年每万常住人口疾控人员数仅为1.41人,见表1。单从数量来看,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发展远远落后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定性访谈也发现,由于疾控中心多定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限制严格,且人员经费大多依赖财政拨款,在用人、聘人的灵活性上,不如更为偏向临床且自身可以解决聘用人员工资待遇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

根据卫生人才中长期规划监测评估调查数据,2011―2014年疾控中心每年的人员流出率也均高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近几年约为2%,见表2。

2.2疾控中心内部各类人员数量变化

对疾控中心不同类别人员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2010―2014年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其他技术人员上涨比例最大,年均增长率为2.05%,工勤技能人员年均增长率也达到0.95%,而直接实施疾控业务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却呈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0.87%,见表3。由此可见,疾控人员总量呈现负增长是因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大量减少所致。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复杂,疾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疾控中心的工作任务也逐年增加。因此,直接开展疾控业务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减少将严重影响疾病防控任务的落实。

2.3疾控中心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变化

2010―2014年,疾控中心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减少7000余人,年均增长率为-2.36%,而注册护士却以每年3.77%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减少的主要是职业/助理医师人员。虽然各地都要求严把疾控中心进人关,然而更为偏重临床业务的注册护士5年间也增加了近2000人。现场定性访谈时各地也反映出诸如职工队伍素质下降、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3讨论

与10年前疾控人力资源逐步优化的趋势相反,近年来统计年鉴分析和文献显示,我国疾控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存在业务骨干人员流失的现象,影响了疾控事业的健康发展\[23\]。定性访谈了解到:一方面由于待遇过低、职业发展空间小等原因,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招聘非常难,尤其是优秀人才和疾控业务急需人才引进困难。为此,需要在进一步做好疾控中心流入、流出人员个案数据更加深入调查分析的同时,切实加强全国疾控人力资源建设,吸引、留住专业技术人才。

3.1建立精干、高效、专业化的疾控人力队伍

疾控队伍是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常备军,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责任更大,任务更重,编制配备也应随之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合理配置疾控人员总量。各地要抓紧落实2014年中央编办、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制定实施办法,加快疾控人员调整与配置。二是完善机构岗位设置。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推行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与重要基础。各单位要制定机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登记、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三是要明确人员准入标准,减少非卫生专业人员进入,改变目前人才队伍人员“缺乏”与“过剩”同时存在的现象。

3.2加大政府投入,保障疾控人员合理收入水平

疾控中心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种公益特性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来维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以全民资源服务于全民,实现卫生公平,既保障国家卫生安全,也保证了疾控队伍的优秀人员组成。为此,疾控中心实施绩效工资等工资待遇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安排,其收入待遇不应低于当地同级别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的平均水平。建议每年调整绩效工资核定标准,确定调整原则,保证绩效工资标准与GDp、物价、业务量的增长速率和业务质量的提高率相适应。落实对传染病防治人员的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以及适当的津贴发放,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

3.3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在、发展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

疾控机构薪酬制度应考虑其业务的多样性、突发应急多等工作特点,建立骨干人才和出色业务激励机制。一是调整绩效工资构成比例,基础性绩效工资比例降低为40%~50%,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提高至50%~60%。二是按照《劳动法》规定,对于非正常工作时间工作应给予工资报酬,为此,加班费、值班费应列为绩效工资总量之外,可合理发放,体现多劳多得。三是科研奖励或补助等也应列为绩效工资总量之外,可按实际工作承担情况发放,以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热情。四是应允许疾控机构从事业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职工福利基金或奖励性绩效工资增量,由单位自主分配。五是绩效考核制度要重点向一线岗位、技术岗位、风险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努力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切实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欢,刘晓云.以医学教育改革为基础推动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13,181(5):7881.

[2]汪华,于竞进,苏海军,等.2002―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流动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2):101105.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7

一、加强政治思想及业务学习,提高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

1、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力度。使档案工作人员知法、懂法,做到工作有据可循,行为有法可依。

2、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政治思想素质是加强档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重视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档案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档案归档工作是档案管理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基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不断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是当务之急。所以,必须强化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熟悉和掌握档案业务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加速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疾控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心业务,明确归档范围。

随着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的频繁化、多样化,中心主要业务也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要准确把握业务档案归档范围,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多加强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业务的学习,深入了解和掌握现前中心主要业务。对明确业务工作归档范围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材料确定为归档范围,以确保中心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工作水平。其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管理工作

1、疾控中心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收发文和内部会议文件、会议记录、纪要、简报、快讯、重要电话记录、各种统计报表、出版物原稿和样本等文件材料以及反映重要活动的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等材料。

2、相关业务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指导原则、方法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3、辖区内居民的年度人口资料和反映当地居民经济生活、文化卫生、健康教育水平的相关资料。

(二)、传染性流行病工作

1、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调查处理、分析、总结性报告;如:结核病项目、虫媒消杀、艾滋病防治等工作中形成的调查报告;

2、法定传染病、地方病的各项监测计划、方案、总结以及专题性调查分析与总结报告;

3、慢性非传染病的疫情分析、防治工作方案、计划与专项总结等报告。

4、开展鼠疫、炭疽、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疟疾等寄生虫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其流行因素的检测和报告。

5、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异常反应、接种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总结性报告;

(三)、计划免疫工作

1、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漏报率、接种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质量等专题调查资料;

2、疫情、接种率、疫苗滴度、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病原学、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冷链系统监测等资料。

3、aFp、疑似麻疹、乙肝、新生儿破伤风、白喉、百日咳、乙脑、流脑等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个案调查表。

4、人口构成情况统计、行政区域和卫生网点统计;免疫服务形式统计表;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统计、从事计划免疫人员培训情况统计;计划免疫冷链装备情况统计表;生物制品年度统计、下一年度生物制品需求计划表;疫苗质量监测;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统计表;免疫监测统计;接种率调查(含随机抽样、快速调查)统计表。

5、各种疫苗应种人数、实种人数、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扫荡免疫)、未接种原因分析;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及接种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

(四)、检验工作

1、各类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化妆品及相关卫生产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消毒器械、各类传染病等样品的检测检验工作,并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

2、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害有机物-食物中农药、兽药残留等的检测报告;

3、与职业病诊断及工作场所卫生有关的有害化学物的监测报告;

4、传染病疫情、碘缺乏病、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及相关的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报告;

5、疾病监测、消毒监测及卫生监测的微生物检验和抽样以及菌、毒株的收集、鉴定和保管报告;

三、归档立卷工作要求

1、各部门、各科室要加强对归档工作的领导,各兼职档案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本部门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与移交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完整、齐全,并按时移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应归档材料据为己有。

2、单位发文包括文件正本、底稿和发文标签,有附件的文件材料一定要附附件。底稿保存原始手改稿,重要材料要保存历次手改稿。

3、重要请示类文件材料如已答复,须提供相关批复材料。各部门有关报表、名册、图册等已装订并符合装订要求的,以册(本)为单位移交。

4、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是原件,复印件原则上不得归档。凡不符合档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必须按要求纠正后方可移交。

5、归档的声像、实物档案须标明事由(事件)及时间;归档的电子档案标明与纸质档案相符的标题及时间。

四、档案的移交

1、归档验收:档案移交时,交接双方要当面检查,按立卷归档要求进行验收,不符合要求的退回归档部门,合格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

2、移交手续:归档部门移交档案材料时必须填写“档案移交清单”,清单一式二份,交接双方签字并加盖所在部门印章后各留一份备查。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8

关键词:精神文化目标绩效人才培养信息建设质量安全诚信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25-01

目前严峻的卫生防病形势给疾控机构带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经过几年的改革发展,疾控机构已初步完成内部组织构建和资源重组,并经历了防治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考验,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在疾控机构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提高疾控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疾控机构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点问题。

1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精神文化是疾控机构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务,其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与行动的标杆。提炼一个适合疾控机构专业特点、服务特点、发展特点、职工特点的精神文化,既要结合卫生系统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规范的总要求,又要结合疾控机构的实际情况,比如:疾控机构传统服务文化的继承、政府对疾控机构的职能要求、事业发展对疾控机构的技术要求、社会群众对疾控机构的服务需求等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孕育发现、提炼加工、回归认同、完善创新和不断调整,提炼出一系列高度反映疾控预防为主特点、服务特点、发展特点、人员特点的精神文化,如疾控机构文化标语、发展规划、服务规范、宣传歌曲等,籍此来引领疾控机构的良性发展。只有有了明确的精神文化,疾控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以目标绩效为主线

目标和绩效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目标是方向,绩效是落实。规范有效的文化建设强调系统化作业,首先需要基于对过去发展历程的正确认识,结合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展望,科学决策,确立适合疾控机构发展的年度计划和目标等。计划成文后,应进一步通过科学管理途径,强化计划的落实,采取层层责任制的方式,促使总体目标在各个科室、岗位分步得到落实。只有加强对目标、计划等完成情况的考核,让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得到单位内部全体人员的认同,文化建设才能持续进行下去。

3以人才培养为支撑

建设疾控文化,形成文化对机构发展的良好渗透,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机构竞争优势,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建设原则,重视领导者素质的提升,重视职工基本素养的提高,重视高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机构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队伍建设是本源。所以疾控机构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推行持续有效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各类人才打造提升的空间与平台,促使他们积极向着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方面发展,继而在机构内部营造“重业务、肯钻研”的良好风气。

4以信息建设为载体

宣传推介工作既是疾控机构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又是疾病预防工作必要的务民渠道,文化建设要在这一方面重点做文章。实行信息化办公,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完善网站建设,可以及时向社会传递疾控的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做好品牌技术、品牌岗位、品牌服务等的推介宣传工作,可以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只有畅通各路信息渠道,才能使社会大众熟知疾控的统一标识,并认同机构标识所体现出来的技术高超、质量可信、服务优良的精神,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归属感和特殊情况下的需求感,机构内部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籍以大大激发。

5以质量安全为保障

安全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生命线,疾控机构一定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以质量为本,以群众为先,积极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疾病预防的安全意识,首先,体现为事前的预见性,要加强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监测,提供各类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职业中毒、公共卫生状况等的预警、预测、预报,及时报道处置进程,赋予群众以生命安全感。其次,在疾病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中,疾控机构要及时、准确、有效地做好防控与指导,让群众早离危险。为此,疾控机构平时除了加强技能训练外,也要通过文化建设加强服务质量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深化责任意识。

6以诚信服务为根本

评价一个单位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以诚信为本。疾控机构的服务宗旨应该是“一切以患者和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疾控机构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必须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同,这种认同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只有诚信服务,才得产生互信,服务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配合,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服务过程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机构文化建设中应把诚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总之,疾控机构文化建设作为单位建设与发展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着机构的生存形象、技术质量水准和事业发展的归宿。为不断适应并适度超前地为社会群体和个体提供有效服务,疾控机构文化建设必须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紧随变化多端的疾病预防问题和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使文化建设更好地为疾控机构改革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强.试论医院文化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8(3):461-462.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我自从年月任职以来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回想任职之初,承蒙组织上的信任和关爱,自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三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心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取得、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构指标双优秀的成绩,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蓦然回首,自己有成绩,也有不足,现述职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成绩

1、硬件建设不断完善。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以及我市扩大社会管理权限,市政府对疾控的投入也在加大,三年来不断增加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了疾控的办公和实验室条件,为做好疾控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中心内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硬件建设上水平后,中心加强了内部软件建设,三年来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在管理上,以制度为先,落实为重,总揽全局,实行岗位分工,分权管理。双向选择,放权中层,加强考核,以考代评,通过科学管理,明确了职任,每周召开一次办公会,商讨一周的工作。每月召开一次科主任会,员工大会,总结一个月的工作,表扬先进,纠正不足。开展了一系列创优活动,对中心十一五规划进行了总结评估,又制定了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奋斗的目标,使得中心的各项工作围绕目标开展。

3、措施有力,有效防治重大疫情。三年来,面对甲型h1n1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重大疫情,自己提出了许多针对有效防控的合理意见,并且始终身处第一线,带领中心员工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没有发生因为防控不力而造成疫情蔓延的现象。

4、抓队伍建设,培养人才。要使中心业务水平达到地市级前列,首先要使中心员工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因此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近三年来每年在人才培养方面花费10万余元。送出去请进来,邀请浙江大学、省疾控中心等专家教授到中心讲课30余次,提高了员工的理论专业知识水平。鼓励年青人中升专,专升本,送专业人员到上级单位短期进修。大胆提拔使用优秀员工为中心的中层干部,锻炼他们。积极引进人才,三年来共引进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生10人,进一步优化了卫技人员学历构成。鼓励员工自我提升,目前中心有高级职称9名,中级34名。创新平台,今年,全省唯一的一家省疾控工作基地--浙江省疾控中心工作基地正式在中心挂牌成立。中心与省疾控中心将在疾病监测与控制、免疫预防、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健康教育、实验室检测、人员培养与科研、疾控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5、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技术含量。科研工作三年来开展课题四个,其中有省级攻关项目课题,使中心科研工作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还选送中层干部到省里专门进行科研理论和如何申报课题等有关内容的培训,增强骨干人员的科研意识。通过课题研究,专业人员提高了理论和分析能力,也促进了团队建设,提升了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做课题的同时也鼓励员工撰写专业论文,每年有多篇并将专题总结汇编成册,供大家交流。

6、应急演练,锻炼队伍。每年中心有计划的安排演练项目,不断开展活动。通过演练掌握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技巧和方法,锻炼新人。近二年有防生物恐怖模拟演练、桌面演练、青年岗位技能比武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模拟病人暗访检查,既锻炼了队伍,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工作。

7、调整职能,合理布局。合理调整科室职能,做到尽量符合上级要求,尽量适应特色。三年来,先后设立了应急信息管理科、质管科、病媒科、城乡社区公卫办等,这些科室都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城乡社区公卫办开展基层指导工作的“责任指导团队”新型模式,受到了国家、省、市各个层面领导的好评。

8、加强调研,促进工作

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基层工作调研,制定调研计划,安排了8项调研课题,并落实了责任科室与责任人。中心四位领导分别完成了《人才建设》、《责任心教育》、《团队精神》、《能力建设》等4份调研报告。今年,完成了医改后徒河进一步加强基层疾控工作、建立“责任团队”指导工作的调研。

9、借助社会力量,做好公共卫生宣传工作

本人始终坚持“健康教育至上”理念,一直以来借助社会各部门单位的力量,做好公共卫生的宣传工作,主动上门与他们协商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疾病的防控。在电视台、报纸、电台等媒体开展专栏宣传,在电子屏幕、公众宣传栏等社会宣传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社会效果。

10、紧张有序,完成工作。疾控除日常性工作外,季节性工作也很强,学会了领导弹钢琴工作方法。每年工作有计划,每月有重点、有安排。三年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省级监测点任务,市创建任务,大量的防控任务,卫生局交办的有关任务。没有因不完成任务受到批评。每年在省卫生厅考核中进步明显,市卫生局单位年终综合考核也在前列。

11、关心员工,增强凝聚力。中心有一百余名员工,如何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用。作为一名领导应时时关心爱护员工。中心规定凡员工生病住院领导要前往看望。员工家中有事领导要了解,能解决尽力解决。每年有员工文化节举办,通过活动,增强了凝聚力,集体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2、执政为民,干净干事。做为一名领导干部

手中掌握一定的资源,但本人始终认为,为官一任,要为民服务,低调做官高调做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三年来,本人始终遵守劳动纪律,兢兢业业,多次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在廉政建设方面,始终掌握干净干事的准则,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时刻按领导干部、党员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团结班子其他成员,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谈心,多沟通,三年来班子其他成员也做了大量工作,配合较好。三年来,员工与社会满意度都达到了很好的水平。

二、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指出三年来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工作方法有时简单,有时粗暴,同事可能一时无法接受;

2、部分工作可能离上级的要求和组织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3、由于政策所限、经费所控无法满足员工对待遇和福利的期望;

4、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篇10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坚定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信心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有效控制了艾滋病、结核病和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战胜了沿淮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妥善处置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设备装备明显改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应急队伍从无到有,应急机制逐步完善。过去的五年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作更加紧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现场流行病学等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在疾控和应急工作中得到普遍运用。因此,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我们转变思想、开拓创新的五年。

——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省、市、县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体制改革,通过实施国债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12亿元,完成了7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个传染病医院、救援中心、传染病病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共投入近3000多万元为1800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设备,乡镇卫生院已完成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网络的连接,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

——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省连续5年完成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的省政府责任目标,霍乱、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控制在历史低位水平,麻风、丝虫病得到基本消除,特别是影响我省人民群众的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疟疾的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艾滋病通过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同时我省在艾滋病重点村还实施了“四个一、三条线”工程,艾滋病人得到有效关怀和救助;血吸虫病实行“两免一补助”以及“三防一控”的综合治理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急感病例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结核病实施DotS策略,新发涂阳病人发现达70%以上,治愈率达85%以上;疟疾通过实施“三大战役”,在疫情连续8年上升后,2007年报告病例首次下降。

——有效处置了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及时有效地控制了2003、2004年发生的非典疫情,2005年、2006年及2007年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夺取了2003年、2005年、2006年及2007年沿淮救灾防病和今年抗雪防冻的胜利,妥善处置了多起中毒事件和医疗急救事件。2007年,我省报告的6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3起未达到分级标准的突发事件,都得到了及时、科学、规范的处置,突发事件的起数、涉及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比上年大幅度下降。

——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近年来全省应急工作队伍和能力建设进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建立了四个应急工作体系、完善了三个机制、实施了两个储备、实现了一个目标,四个应急工作体系是指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体系、信息网络体系。三个机制是指监测预警机制、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机制、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两个储备是指队伍能力储备、应急物资储备,一个目标是指科学处置、规范应对、保护生命、减少损失的卫生应急工作总目标。

——免疫规划工作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全省儿童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全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连续12年无白喉病例报告,其他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

——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善。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各地积极开展了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和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农村开展改水、改厕活动,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目前我省有1个国家卫生城市、4个国家卫生镇(县城),还创建了一批省级卫生城镇和卫生先进单位,农村改水受益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达39.4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59%。

成绩令人鼓舞,经验更是弥足珍贵,总结5年来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是我们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核心内容之一。2003年以来,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更加重视,为公共卫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公共卫生投入不断加大,才使得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取得快速发展。

二是群防群控、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的有效机制。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的社会性很强,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这是我们战胜非典、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疟疾等重大传染病的一条重要经验。

三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贯彻的方针。不单是传染病要注重预防,对一些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血压、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病也要通过实施干预措施,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行早预防。在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防治结合更加紧密。

四是依法防治、科学防治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各级卫生部门大力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努力营造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群众基础。我们还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和工作预案,使得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我们努力发现和遵循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客观规律,坚持科学防治,把对社会的震荡和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的目标任务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充满挑战。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形势还十分严峻,任务极其艰巨。一是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疟疾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任务还十分繁重,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的传染病防控问题已经成为工作中需要突破的瓶颈。二是新发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的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临环境、资源、人口的压力以及效率与公平等诸多矛盾,是社会结构变动、群体矛盾增多、风险隐患易发的时期,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三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方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很多地方财政保障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给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运行和发展带来很大困难。四是卫生应急管理网络还不健全,大部分市没有专门卫生应急办公室,许多县卫生局还没有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负责同志,对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创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作为实现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基础工程,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不仅仅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是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社会和谐的重要事业,也是衡量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标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一定要把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积极争取政策和支持,依法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作为我们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

(二)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明确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新任务

卫生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将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今后卫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要求“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卫生部陈竺部长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概括为12项公共卫生服务和3项医疗服务,其中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服务,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机构直接承担的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机构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理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刻内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和卫生应急网络,确定新的工作目标,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迎接新的挑战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卫生发展中长期规划,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战略分三步走,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重大传染病和重大慢性疾病控制等与疾病预防控制密切相关的指标与措施。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尽快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健康需求和主要健康危害控制等因素,组织专家制定并实施一批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流感大流行防治行动计划,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肝病防治行动计划,对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大幅度降低感染人群。通过这些行动计划的实施,夯实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以防控重大疾病为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努力降低发病率。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既是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这些行动计划的实施,努力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到实处,有效减少各种疾病发生,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全力以赴地完成2008年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工作任务

(一)扎实推进疾控重点工作

1、不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要进一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定编、定岗,落实全额保障政策,建立和完善机构与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内部管理,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2007年,省卫生厅组织开展了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评审,各地要针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以此推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综合能力建设。近年来,通过中央和各级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特别是2006、2007年中央财政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说市、县疾控机构硬件设施已基本配备到位,今后两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和资源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实验室检验、现场流行病学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

2、利用农村和社区卫生的快速发展机遇,推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讲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为“六位一体”,其中五项功能涉及公共卫生工作,因此社区就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一个前哨阵地,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投入力度空前加大,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及防保站的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疾病预防控制保障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要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卫生机构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倡导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等行动计划,加强对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疾病预防控制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依靠社区和乡镇为平台开展疾病综合防控,使疾病预防控制基础工作,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落到实处。

3、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今年一类疫苗的免疫范围将从6苗防7病扩大到14苗防15病。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公益性工作,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是控制和消灭免疫针对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受到千家万户的广泛关注。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逐步实施,免疫规划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大幅度增加,各地要认真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加强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政策宣传,争取当地政府落实财政保障政策,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对冷链设备进行扩容和补充更新,以适应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需求,不断提高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的质量和效果。

4、继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艾滋病防治要落实农民工、青少年和大学生等重点人群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加强对性乱、吸毒等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力度,扩大干预工作覆盖的场所,加强性病与艾滋病防治的结合;不断提高美沙酮门诊的维持治疗率和降低脱失率;进一步完善监测检测网络,及时发现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结核病要继续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作,完善医疗机构的报病、转诊机制,提高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规范治疗,确保“全省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在7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在85%以上,初治涂阴病人完成治疗率达90%”目标的实现。血吸虫防治工作要按照2008年血防规划要求,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各个击破。对未达到疫情控制的地区,在加强人畜同步查、治病的同时,组织实施改水、改厕、“以机带牛”、“封洲禁牧”等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措施。各地还要认真组织实施好民生工程艾滋病、贫困结核病人、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高质量按时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5、巩固疟疾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2007年,在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省卫生厅组织重点市、县开展了休止期治疗、传染源清除、传播期扩大治疗等“三大战役”,有效遏制了疟疾疫情上升势头,全省疟疾报告病例实现8年来的首次下降。应当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全省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治标”。今年,各地要再接再厉,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综合防治的原则,扎扎实实做好的春季休根工作,这是“治本”措施。要深入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铲除蚊虫滋生场所;加强防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病能力;落实流行期病人扩大治疗工作,做到“四及时”。各重点市县要积极落实疟疾防治工作目标责任要求,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坚决防止疟疾疫情发生反弹,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率。

6、扎实开展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当前,慢性非传染病已经成为威胁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各地要依托社区卫生机构,积极开展慢病防治工作。合肥等九市要积极推进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的“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质。各地要按计划扎实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沿淮肿瘤、牙病等慢病防治工作。

7、认真做好爱国卫生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是公共卫生预防疾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全国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现场会精神和《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坚持社会大卫生观念,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在城乡广泛开展卫生创建、环境整治、除害灭病等群众国卫生运动,致力改水改厕,防止病从口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大力改善城乡卫生面貌,从而达到降低传染病发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全面加强卫生应急工作

1、夯实基础,加强卫生应急基础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以及“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对强化基层应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都应有卫生应急机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要设应急办,各级卫生监督和医疗机构要重视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要加强对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加大基层卫生应急投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高基层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县以下的基层卫生部门和单位要充分整合现有力量,建立完善基层综合卫生应急队伍,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关口前移,积极做好卫生应急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地要积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卫生应急准备工作,立足于事前,提升应急能力,实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一是健全灵敏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排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数据库。二是完善科学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目前,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初步健全,但存在着科学性、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结合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三是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的监测工作,确保监测网络“沉边盖底”,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监测预警的前哨阵地。四是要加快市级卫生应急决策系统建设,并逐步向县区延伸,全省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统一性、多层次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系统。五是建立和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储备和实物、资金、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省级、市级应急物资储备调动体系,保证储备物资的动态平衡。

3、以人为本,科学有序,规范开展卫生应急处置。

一是要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是政府履行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行为,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负有法律职责,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和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二是全力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损失。卫生应急的最终目标是减少伤病和死亡,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离开这一点卫生应急就没有成效。三是要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风险沟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疫情和突发事件等信息报告规范和制度,依法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内容和主体,规范信息。四是要重视应急处置事后案例分析总结,要建立和坚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后评估分析制度,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4、认真做好专家指导咨询委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