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革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7:03

医疗技术革新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医疗技术革新篇2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进一步发展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医疗美容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提高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材是教学灵魂,是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各门课程,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系列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选用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专业的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临床医生和技术为目标,注重中医学各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知识内容的构架上缺乏中医美容知识的介绍和中医美容技能的培养,更缺乏现代美容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中医美容的新项目、新技能和新的诊疗手段,不适合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的培养。随着医疗美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美容事业对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很多中医药类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有很多学者和专家投入到医疗美容的教育事业上来,也着手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编写和改革创新,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中医学教材讲授的是中医理论知识,而医疗美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应单独成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教、学、做”为一体,达到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融合。

(三)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以各个学校内部教师参加编写为主,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学派、各种系列的中医美容教材。这些教材的撰写者是为了评职称编写,东拼西凑,缺少实际运用。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中医美容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中医美容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中医美容系列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医疗技术革新篇3

关键词: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21-03

经浙江省统一部署,作为国家第三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的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于2014年4月1日零时正式启动,迄今已满两年。以下对改革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轮杭州市级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行药品(不含中药饮片)零差率销售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改革探索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引导市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机制;健全医务人员薪酬体系和晋升体制;最终实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综合改革目标。

二、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一)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转变了市级公立医院成本补偿机制

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零差率销售是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公立医院成本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改革后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由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基本变成医疗服务收费、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为确保医改的顺利实施,降低对市级公立医院日常经营的影响,价格改革前,卫生、物价、财政等各部门都做了大量的测算和宣传工作,医院和医保系统均顺利完成升级。

价格改革后,财政部门对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一方面,提高参保人员的财政补助标准(见表1),同步调整医保政策,基本医疗保险按调整后的医药服务价格执行,尽量降低价格调整产生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直接投入(见表2)来补偿市级公立医院减少的药品收入,使之综合补偿率达到92%,其余8%由医院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自行消化。

(二)适当上调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了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在“以药补医”机制下,公立医院的医药服务价格、价值长期背离,药品价格虚高、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格偏低,价值扭曲现象严重。因此,杭州市市级公立医院在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对体现本地医疗技术特色的服务价格予以适当上调,主要涉及四个类别:诊查、护理、治疗及手术项目(见表3)。以上服务价格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初步扭转了价值扭曲现象,提高了医护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医改后市级公立医院日常业务保持平稳,收支结构有所变化

本轮医改后,市级公立医院的日常业务保持稳定,但医疗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医疗收入的增长幅度,收支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从收入结构看,医改后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而非药品医疗服务收入的比重上升。以杭州市四家业务量最大的市级公立医院为例,医改后一年医疗收入(含药品)46.99亿元,较改革前一年增长了9.69%;其中,药品收入下降了14.62%,而不含药品的医疗服务收入增长了38.56%,两项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次序发生显著变化,药品收入不再是医院的最大收入来源(见表4)。

从支出结构看,药品支出比重下降,人员经费支出、卫生材料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同样以上述四家医院为例,医改后一年医疗支出47.83亿元,较改革前一年增长了14.23%;其中药品支出下降了3.67%,卫生材料支出增长了27.61%,人员经费支出增长了37.76%。虽然2015年的医疗支出中,药品支出的占比依然居首,但已明显下降,预计未来人员经费支出将成为市级公立医院最大的支出项目(见表5)。

(四)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取消的西、成药品差价占原药价的15%左右,病人配药的花费大幅下降,加上医保等部门加强了对医药费用的审核监管,虽然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有所上调,但病人的就医成本没有大幅增加,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初杭州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市级公立医院的门急诊人均费用和住院人均费用都持续下降,确实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减轻了就医费用负担。其中,2014年作为医改第一年(当年4月实施),门诊人均费用和住院人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0.24%和1.55%,而2015年同比分别继续下降了2.31%、1.83%(见表6)。

(五)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的“双下沉”工作以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可以让病人在基层卫生机构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减轻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压力;同时也为市级公立医院带来新的优质病源,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用于解决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从上述4家医院改革后的门诊、住院工作量看,医改当年和医改后一年门急诊人次同比分别下降了2.48%、0.14%,出院人次则同比分别增长了11.93%、4.53%(见表7)。与此同时,主城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却明显上升,仅2015年门急诊量就增长了6.94%,社区签约病人的就诊率达到61.09%。由此可见,随着优质资源下沉、分级诊疗的逐步推进,对病源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市级公立医院的门诊压力有所减轻,而住院工作量有所增加。

(六)依托智慧医疗优化诊疗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病人就诊体验

作为一项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的便民服务,智慧医疗的推进大大减少了病人的候诊时间。截至2016年初,全市已有超过500万人开通了智慧医疗服务,市级医院诊间平均结算率超过了70%,24小时自助挂号机平均使用率超过了82%,每个病人在医院内就医的时间至少缩短了1小时,大大改善了就诊体验。

综上所述,随着综合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原先扭曲的成本补偿机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医护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得到重视。同时,新的医疗技术、医疗项目获得鼓励和保护,传统特色医疗服务项目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市级公立医院应适应医改带来的新变化,紧紧围绕国家医改的目标,努力调整结构,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医改后释放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医疗技术革新篇4

关键词:影像医学;临床作用;价值

影像医学是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进行检查的一门科学,如放射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神经系统学科等,。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医学技术包括线片、造影技术、电脑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将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做如下阐述。

一、影像医学常用的检查方法

常规线成像常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非数字化线摄影、计算机线摄影技术、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等阶段。影像接收器使用屏胶结构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的出现,板、平板接收器取代了传统的屏胶结构,数字化线成像技术成为线成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这是将常规线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目前常用于关节、肝肾胰脾及诸多软组织的检查,其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对微小病变敏感等优势。年世界上第一台扫描仪设计成功,年螺旋扫描仪出现,随着技术的革新,多层螺旋不断更新。造影技术造影影像技术包括血管性造影技术及非血管性造影技术。非血管造影技术自从线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不久就被应用于疾病诊断,钡剂的发明与应用,促使影像医学实现了功能与结构的结合,如消化道钡剂检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碘剂被发明并应用于影像医学,实现了血管性造影技术,再随着技术的革新,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出现,具有很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甚至可以将血管结构动态地显示出来。磁共振成像技术技术能够将人体各解剖组织及相关的关系清晰显示出来,对病灶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效果,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检测图像清晰,对人体无辐射,安全可靠,目前在临床医学多种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融合成像技术世纪,诸多影像医学新理念、新思维模式形成,如将或技术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田技术同机融合。

脑磁图属于一种无创的脑功能影像检测成像技术,其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叠加整合后,能够对大脑的解剖及功能学进行准确定位,还可以实时反映大脑功能的瞬时变化,且具有灵敏度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促进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可对微小病变、功能及代谢异常疾病进行准确诊断,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其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如相比于常规胸部线筛查而言,螺旋筛查能够准确、敏感地发现早期肺癌,使得重度吸烟患者因肺癌而造成的死亡率降低近两成。又如随着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多层技术的应用,血管栓塞性疾病可在早期被准确诊断,且诊断简单、快速、可行性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肿瘤分期及评价疗效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可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变化。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使得恶性肿瘤的分期取得了更为准确的判断依据,如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在早期发现病灶内由于胞膜完整性改变或组织细胞数量增加所致的水分子弥散受限,为肿瘤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早期准确的判断依据如葡萄糖代谢成像对肿瘤的入分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功能与分子影像学能够在肿瘤形态变化之前测量病灶内部的水分子弥散情况,反映肿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及细胞膜完整性是否发生变化,还可对肿瘤的灌注参数进行测量,间接反映微血管的密度及通透性是否发生改变,甚至还可以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代谢物的变化,为肿瘤的疗效评价提供参考。获得诊疗证据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完整、详实的诊断依据,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如血管造影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斑块、钙化及心肌桥的诊断具有巨大的优势。冠状动脉软斑块属于不稳定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无法将其直接显示出来,而血管造影可对的极小软斑块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可以实现心脏功能及心肌灌注显像分析,获得心功能参数及心肌毛细血管水平的灌注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证据。促进诊疗模式变革随着影像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影像诊断及治疗技术发生了不断革新,诊疗模式也因此发生率较大改变,如复合手术室、多学科协助相继出现。目前,影像诊断室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密切,临床诊疗已离不开影像检查资料,影像诊断资料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影像设备的实时成像特点促使临床治疗的视野延伸到普通外科器械,甚至药物所不能触及的领域,从而使微创医学不断发展。诊疗技术微创化是临床医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外周血管介人、心脏介人等微创治疗技术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影像医学促进临床医学诊疗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所以说,影像医学对诊疗模式的变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医学影像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诊断技术、造影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发展,为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影像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影像医学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振中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王胜先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3]袁立华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医疗

医疗技术革新篇5

一、医改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医改14年,其改革之路可以用“方向正确、探索实践、历史局限”加以概括。其一,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管理模式。顺利完成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等福利型医疗保障制度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超越国情的免费医疗到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从政府或企业单方负责下个人权利义务脱节到多方分担责任下的个人权利义务相结合,从医疗服务供给的版块结构到社会化医疗服务,这无疑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其二,医改的核心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多年来四师积极探索有效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改革初期的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付费方式总额控制,逐渐将费用风险由经办机构向定点医疗机构转移,从而使医疗机构控制医疗费用的自觉性得以提高,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促进医疗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对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的变革,而今天的“新医改”则涵盖了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孤军向纵深推进的局面无疑具有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有限、统筹层次低,难以发挥社会保险“大数法则”的优势,加上近几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负担系数已上升至0.75,造成个人账户划转总量增幅较快,统筹基金划转总量相应减少,长期影响着职工医保制度健康、平稳运行。

二、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成就与缺陷

(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就与缺陷

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14年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5年的总体情况看,基本医疗保险在体现公平、公正,有效遏制医疗资源的浪费、推动医疗机构改革、保障基本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参保人群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一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师医保覆盖的人群更广,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筹资机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测算分析,确定筹资基数、筹资比率、缴费年限及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的关系,以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稳健运行;三是通过多次政策调整,使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职工、居民住院医疗政策范围内报销水平分别达到75%和70%,基本实现兵团“新医改”目标任务;四是扩大了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将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异地居住人员门诊统筹费用和居民普通门诊、慢性病门诊、生育、外伤等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五是在本地“两定”机构联网即时结算的基础上,还实现与乌鲁木齐13家医疗机构联网即时结算,有效减轻了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缩短了报销周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取得阶段性成就,但现行制度仍存在着缺陷。1.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四师医疗保险实行师级统筹,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仅为10.86万人和8.6万人,由于师常住人口少,筹资水平低,基金规模小,不利于发挥医疗保险制度大数法则和基金的互助共济作用。2.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缺陷。2014年上半年四师医用材料支出占当年基金支付额的18%,其中万元以上的进口(合资)材料支出同比增长一倍多,材料消费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兵团未制定统一的一次性医用材料、人工器官、体内置入材料目录,目前执行的《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项目》(2004版)中“除外内容”记载的材料属大类、不明细,操作难度大,部分材料是否属于报销范畴难以界定;二是植入人体的各种替代材料,因其具有永久性特征,院方建议及患者普遍选择价高的进口或合资材料,费用过高;三是术中医用耗材普及化,如术后缝合普遍使用多个闭合器、吻合器等,由此极大地增加了手术成本,同时加重了患者及社保的负担。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缺陷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起步较晚、相对滞后,但近几年在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四师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兵团基本药物制度各项规定,在全师18家团场医疗机构和173家连队卫生室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执行零差率,督促师医药药材公司在保证供货价格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跟进国家基本药物的供应,2011年3月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师基层单位全覆盖,通过普及基本药物制度,使占全师总人口84.8%的18.7万名基层职工群众受益。2.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以来,新建16座医疗机构门诊楼、住院楼、卫生监督业务用房和31个连队甲级卫生室,建立了涵盖师、团两级的卫生救援、应急指挥、综合调度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二是加大医疗设备投入,为师、团医疗卫生机构配备64排Ct机、远程会诊系统、影像、检验等医疗设备及急救车辆,并完成了各种设备投入使用前的培训工作,使职工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三是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素质,选派基层医疗骨干参加兵、师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进修学习,深入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工程”,兵、师医疗机构选派专家对口支援七十四团、六十七团、七十七团医疗机构,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促进了我师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医改工作的稳步推进;四是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量明显增加。3.全面推进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师全力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同时积极拓展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范围,在兵团率先开展了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育龄妇女免费服叶酸等工作,让更多的职工群众享受到了医改的实惠,并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积极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经6年,使师医疗机构在硬件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新医改的核心“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却未得到有效解决。第一,团场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职能萎缩。受职能定位、考核引导等因素的影响,团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把大部分工作精力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从事医疗服务的时间减少、精力分散、工作量及工作效率逐步降低。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技水平的提高,使团场医疗机构在医疗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四师为降低医疗风险,不建议一级医疗机构开展手术,致使部分有能力开展普外手术的医疗机构,也不再开展手术,将需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都转往上级医疗机构,造成医疗质量可信度严重缺失。多数团场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实际功能已经沦为乡镇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水平,根本无法应对突发急诊的抢救,这势必延误最佳抢救时机,造成患者医疗忧患意识加剧,七十一团、七十九团部分参保职工甚至在当地参加了新农合,昔日地方患者向团场转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对此我们不得不质疑将团场医疗机构定性为乡镇卫生院管理模式的合理性。第二,团场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团场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医疗技术水平有限,现有水平难以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二是留存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治疗条件和手段受限,没有施展才华和个人发展的空间,造成专业技术队伍人心不稳;三是缺乏激励机制,医务人员干多干少收入一个样,干多了或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不但加大了医疗风险,卫生行政部门也不予支持,由此医务人员收治患者、特别是病重患者的积极性不高。现已形成如下的局面:越不收治病人,诊疗水平越低,而参保患者对一级医疗机构越不信任,极力要求转院治疗,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二级医疗机构因经费不足,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现象依然严重。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目标,即将财政补助、药品加成、医疗服务三条补偿渠道改为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二条补偿渠道,但就目前而言,此项改革仍停留在乡镇卫生院、团场等医疗服务机构,药品加成、滥用药、滥检查、滥治疗、滥用高值医疗材料的存在,使得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一是“以药、以材料养医”导致滥用药、滥用高值医疗材料。一方面,“以药、以材料养医”导致大处方、滥用抗生素和新特药、以及诱导使用高值医疗材料,从表面上看是医德缺失,实为体制机制之弊;另一方面,“以药、以材料养医”也使得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其实因为医务人员内心更倾向于“以技养医“”以技兴医”,使其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二是二级医疗机构因经费不足、院方逐利,存在与团场医疗机构争抢病源、提高大型检查使用率、诱导患者使用高档药品、高值医疗材料、甚至提供超范围过度医疗服务的行为,2014年人次均住院费同比增长689元,住院人次、次均住院费的增长导致基金支出大幅上升。第四,双向转诊无法落实。由于受团场医疗机构目前的功能定位、医疗水平现状和药品供应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转院率大幅上升,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巨大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双向转诊的落实。目前普遍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二级医疗机构转回的基本都是各种病症末期需临终关怀治疗的患者。目前,一级医疗机构强烈要求二级医疗机构履行正常的双向转诊手续,将病人连同医嘱一起转回下级医疗机构,由下级医生协助上级医生执行医嘱并反馈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得到上级医生的指导;但转回的患者均病情危重,且下转时只转病人、未转医嘱,一级医疗机构面对患者难以及时对症治疗。当然,下转难还包括二级医疗机构不愿将康复期患者下转,担心后期的治疗效果;若实现下转,一级医疗机构也无药治疗等其他因素。

(三)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缺陷

四师加快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在市场整治、现代营销、招标采购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药品市场通过强化监管,医药市场环境得到净化,保障了群众用药安全,初步遏制了药品价格虚高现象;药品现代营销方式发展较快,医药批发企业实行统一货源、统一配送、严格管理、优质服务的经营模式,既保证了药品质量,又使群众买到价格低廉的药品,目前师利生药业公司的连锁大药房已覆盖全师18个农牧团场,且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通过对药品、材料实行集中招标采购,规范了医疗机构药品购销活动,提高了药品采购透明度,遏制了药品流通领域的不正之风,减轻了社会医药费用负担。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虽成绩斐然,但在集中招标采购环节也暴露出新的问题,阻碍了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团场医疗机构国家基药使用率达100%,但目前基药供应不足,团场医疗机构难以发挥基础医疗的作用,不能保证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一是基药品种少、且供药不足,主要原因:(1)目前基药品种虽从307种增加到520种,但自治区未对新增品种实行招标采购,现仍沿用2012年自治区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目录,原目录缺少常用药品(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等)、儿科用药及妇科药品,且中标基药品种有限、剂型相对较少,且进货渠道单一、临床供药不足,连最基本的价低、有效药品,如速尿、西地兰及抗痨、肝炎用药都不能保证供应;(2)个别厂商恶意竞标,中标后因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高、Gmp认证设备改造、药品效期短、销量低等因素而停产,此类药品约占目录药品的10%;(3)部分基药大幅涨价,现采购价远远高于中标价,而按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按中标价购药,由此涨价药品只得停止购进,此类药品约占目录药品的16%。二是非基药仅限已鉴定上门诊慢性病的患者使用,而基药又难以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门诊慢性病患者需求。部分已在二级医疗机构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因其病性未达到慢性病鉴定标准,但用药具有延续性,其后续治疗也因团场医疗机构无药,只能选择去药店购药或再次转院;病情稍重的患者因无对症治疗的非基药只能选择转诊转院。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4年,四师推实施新一轮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实行医保付费方式总额控制,其核心是控制医保成本,既要执行好基金预算以维护制度运行,又要购买到适宜的医疗服务以保障患者权益,医保成本失控将直接影响基金平衡,间接增加社会负担,最终影响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医改”前进的步伐,就目前形势而言,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大医改”的全局意识,推进“三改并举”

明确树立“大医改”的全局意识,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有机联动,从制度设计、政策衔接、实施步骤等方面整体推进“三改并举”,避免因“三项改革”各自独立推进而造成制度不统一、口径不一致、政策不衔接、考核指标不相同等制度缺陷,以实现“三项改革”的共同目标,即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最终实现医疗、社保、药品流通体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新医改”带来的实惠。

(二)合理规划卫生资源,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做实团场医疗机构,建立中心医疗机构

合理确定卫生机构的规模和布局,调整结构和功能,切实增强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是按照“做精团医疗机构,做实连卫生室”的发展思路,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团场医疗机构,逐步实现团场医疗机构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二是依据各团场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做实团场医疗机构,同时分片区确定几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团场医疗机构为中心医疗机构,引导其逐步向二级医疗机构发展,关键是做“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应对突发急诊的抢救治疗能力,一方面提高团场医疗机构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技术服务,满足本团及周边团场医疗需求;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政策层面上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水平,改善基层用人、留人物质条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使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安心团场工作;四是建立顺畅的转诊通道,做实双向转诊,从制度上规范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时、必须将病人连同医嘱一起转回,并提供技术指导,以强化大医疗机构对团场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逐步提高团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医技水平。

(三)发挥行业龙头作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目前四师医疗资源配置失灵、结构失衡,没有形成“小病在团场医疗机构(社区)、大病进二级医疗机构、康复回团场医疗机构(社区)”的就医格局,四师医疗机构作为行业龙头,应严格把握住院标准,积极落实“双向转诊制”,发挥大医疗机构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团场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到团场医疗机构,团场医疗机构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医疗机构,以促进团场医疗机构医技水平的提高,二级医疗机构主治危重病、疑难病的效能,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四)建立基药招标采购机制,放宽非基药使用范围,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建立四师国家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对自治区未招标的新增基药品种、恶意竞标后未供药品种、中标后因涨价等因素未供药品种等患者急需的、国家基药目录中的药品,均应纳入招标采购范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以保证此类药品能及时进入临床,满足患者的基本用药需求;对基药难以满足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门诊慢性病的,按病种应适当放宽非基药的使用范围;同时,二级医疗机构应加大基药使用率,特别是在制定慢性病治疗方案时,尽量使用国家基药,确保患者返回团场医疗机构后用药的延续性,减轻患者负担;为加强对非基药的管理,团场医疗机构在备药时,应履行非基药申报审批程序。

(五)完善内控制度,严控医疗成本

一是定点医疗机构应依据《四师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付费总额控制管理暂行办法》《兵团四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内容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院内管理考核办法,做到量化指标、细化管理,并对相关政策的实施进行独立的、专业的、全过程的监管,将管理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降低医疗成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即提高国家基本药品使用率、降低人次均床日费、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杜绝分解住院,逐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二是按月分析医保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基金运行趋势,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意外后果”做出及时和合理的反馈,确保政策的“落地”和可持续性,真正把好事办实,防止基金出险。三是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政策,自觉形成履行医保政策,提高医疗服务效能,控制医疗成本的风尚。

(六)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

医疗技术革新篇6

一、以强化制度建设为契机,改革管理体制

公立医院改革重在制度建设。为此,我院积极落实制度化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探索以人事分配为重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一是改革决策执行机制。重新制定了人事、财务、招待、车辆等多项管理制度,分别成立医疗设备、后勤基建、药品采购领导组织,对医院重大事项实施集体管理和民主决策,建立行政、业务、党务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二是改革人事分配机制。根据我院编制床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医院的功能定位和人员编制,按照床人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满足临床需要。根据人员身份不同分别实施全员聘用制和院内合同制管理,在经济分配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成本核算,逐步建立以质量、工作量、工作效率为主体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使职工的收入与技术水平、工作强度、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因素挂钩,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激发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以控制医药费用为核心,改革补偿机制

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解决看病贵问题,医保是基础,医药是关键,医疗是根本。一是加强医保和农合规范运行和监督管理,按照上级规定政策对城镇职工、居民和参合农民实施出院即报,同时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和指引,采取和奖金挂钩的方式控制医药费用的合理增长。二是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实施“零、降、调、补”机制。我院对近年来的药品收入、服务价格调查摸底和全面分析,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下一步将积极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降”低部分医技检查费用,在物价部门允许的前提下,“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长效“补”偿机制,包括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投入和人员工资福利支出。三是推行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积极建立和完善单病种规范化诊疗和临床路径,在原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单病种种类和临床路径管理的疾病种类,同时借助信息化建设平台对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监测,规范药品使用和收费行为的监督管理,同时推行“一日清单制、费用查询制、价格公示制”和满意度测评工作,努力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

三、以提升医院实力为重点,改革服务模式

医疗技术革新篇7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管理创新

1.创建服务新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卫生医疗行业中,医院必须重视服务理念的创新,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核心,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努力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令病人及家属满意的服务态度是医院服务质量的直接表现,因此,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门卫人员都要求带着真诚、和蔼的态度为病人和家属服务,让病人从内心接受治疗,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服务模式上,要在原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拓展,包括治疗前、治疗时以及治疗后三个不同时期的服务拓展。在病人治疗前,要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让病人了解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措施。在治疗病人时,改变以往看病抓药的传统模式,根据现代生物科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知识的角度入手,在给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尽量让病人科学的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减轻思想负担。在治疗病人后,要指导病人进行科学有效的后期恢复治疗,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时时的跟踪监控,随时满足病人的需求。医院应制定相关措施,在医院每个员工的服务过程中努力做到个性化服务,让每一位病人都能够感受到最贴心、最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2.增加医疗技术管理方面的创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安全高效的医疗技术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医院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与高等医学院校进行联合,对医疗技术进行大力的研究和创新,从而达到花费最小的资源就能够治疗好病人的疾病,让更多的病人能够接受安全高效的医疗手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第一手掌握重要医疗信息的医院,对医院的发展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医疗技术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我国的众多医院中,有部分医院通过追求先进的医疗仪器来提高医院的医疗手段,不顾自身的财务能力而盲目的引进仪器,往往却因为医院的其他基础设施不达标而使得这些仪器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而造成适得其反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先进仪器的购买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做出详细的购买计划,进行严格的审批。在购进仪器之后,要组织人员进行仪器使用的培训,充分了解仪器的操作规程以及方法原理,使得每一台购买的医疗仪器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增强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

新时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留住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新时期,医院应充分利用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人才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创新。在医院的人事考核中,对有能力的员工要进行大力的奖励,相应的对能力欠缺的员工要进行适当的激烈机制。在选择出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同事间的合作,增强凝聚力。为医院持续长久的发展,还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以老带新,并组织骨干人员进修学习,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增强医疗的整体实力。对传统的统一分配工作的模式进行突破和创新,利用新的人才筛选模式积极引进人才,打破地域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有能力者可跨地域的实现人才的引进。科学构建合理的人才机制,对人才的识别、培养、使用建设出一套最符合新时期医院发展的要求的人才管理制度。

4.加强职业道德的构建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家属打伤医疗工作人员的事情时有发生,医生收受红包治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在新时期的医疗制度改革中,职业道德引发的问题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难点。医院作为半公益性的服务业,致使医院职工的思想建设以及道德建设的良好情况对医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强职业道德的构建可以为医院的提供发展的基石。首先,要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以及职业道德素养。针对于病人直接沟通交流的工作人员要对其再医患交流的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实行病人举报监督的机制,督促医疗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医院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同时增强医院的隐形竞争力。对职业道德有良好表现的职工进行一定形式的奖励,建立职业道德素养奖罚机制,让整个医院都充满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做好表率作用。在要求和监督其他工作人员的时,首先要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充分发挥出带头作用,使得所有的医院工作人员都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最后,宣传正确的权利观。摆正医院职工的思想觉悟,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业务的提高上,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工作效率。

5.结语

随着我国的改革不断的深入,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攻坚阶段。新时期,我国的医院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医院要重视创新变革,要敢于打破陈规,对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医院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医院的管理理念创新中,要对国内外卫生医疗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时时的关注,结合医院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突破和创新,以符合新时期的卫生医疗工作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医疗技术革新篇8

2013年,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5)》(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了河北省卫生信息化2013-2015年阶段性工作重点与发展目标。在《规划》推广执行的过程中,得到了河北省广大医疗机构的积极配合,在各级医疗机构的不断努力下,整体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标杆医疗机构不断涌出,优秀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层出不穷。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新医疗改革政策,不断加快推进河北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进程,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推动河北省信息惠民工程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开展,推动《规划》进一步实施,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应用、经验的交流与合作,近日,由河北省卫生计生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卫生信息中心与河北省卫生信息协会共同主办的河北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交流会暨河北省健康信息网络第二届第四次会议在石家庄市河北世纪大饭店召开。

专家云集规格高端

河北省健康信息网络会议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两届,本次会议围绕河北省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技术支撑、新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等议题展开。本次大会受到来自国家卫计委相关领导与专家、河北省卫计委相关领导以及来自河北省医疗卫生行业及卫生信息化建设业内人士、行业内技术专家学者、相关媒体等400余人共同关注与参与。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朱会宾首先为大会致开场辞,对医疗卫生系统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做了深入解读。他指出:“医疗卫生系统要紧密围绕深化医改和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大局,适应卫生计生资源整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标准规范、能力储备及科学化管理。主要包括:持续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推行居民健康卡工程进展,解决远程医疗存在的问题。”

随后,国家卫计委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傅证发言,他对河北省卫生信息化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未来的建设发展同时寄予了希望。

他指出:“河北省的卫生系统、深化医改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设、信息化建设都有显著的进展和成绩,也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指导考察,业界也很注意河北省的卫生信息化发展。”作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资深专家,他也对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各级医疗机构在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时,要紧跟政策步伐,制定完备的相关标准与细致的规划,并严格遵循,逐步稳进地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信息化带头人也就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主管,要有很高的管理与技术方面的素养,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持续的推进医疗改革,更好的进行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新技术支撑医疗it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全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动力,作为传统行业,医疗卫生也在新技术浪潮下积极谋求自身转型发展。本次大会演讲嘉宾也大多围绕医疗健康云、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作为议题展开讨论。其中对于区域医疗平台的建设与移动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在本次会议中被多次提及,已经成为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建设的重点。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讨论的技术专家,大多具有很深的医疗it从业背景,对技术与行业都有很深的理解,其中来自芯联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杨宏桥总裁即为具备多年三甲医院信息主管经验的资深Hit专家,他为大会带来的主题为《下一代移动通信――i呼》的演讲,从行业背景与技术前沿等多方面介绍了当下移动技术为医疗卫生行业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心医国际、医惠科技、H3C、飞塔、华为等多家服务商的技术专家也相继介绍了自身在医疗行业领域里的特色产品,这些前沿技术为与会嘉宾带来了思路启迪,同时也将为医疗机构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下午的论坛环节,总医院原医务部主任陈运奇、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科教授高级工程师陈金雄、河北省工业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树强、河北省儿童医院主任周连茹等专家都分别就医院信息化反思与机遇、区域医疗信息化验收与评价标准、京津冀医疗健康一体化发展机会与医院等级评审与信息化等方面主题作了分享。

领导们的政策解读,专家们的技术分享与案例剖析,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关注,本次大会的召开为推动信息惠民工程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的开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供了更多方案和思考。

相关链接

河北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详解

医疗技术革新篇9

关键词:中医医疗服务;服务价格;价格管理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普遍偏低,加之长期的政策性亏损,严重挫伤了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国家《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1]提出“逐步提高中医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等项目价格”,“保护和扶持中医药发展”。本文的分析和探索可能对建立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有所裨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现状分析

(1)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少。《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规定的9360项服务项目中,中因病机等为理论基础,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医服务项目只有327项,占3.5%左右,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拔罐收费标准仅7项,而且包括了现代的罐和磁罐等。[2]这说明,还有相当多的中医服务项目没有纳入规范,也给地方价格标准的制定带来较大困难。

(2)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低。价格普遍偏低已成为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最突出的问题。在治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当前中医服务价格远远低于同类西医收费项目,且差距很大。以2011年湖南某三甲中医医院骨科为例,西医骨科200多个项目平均收费为1000元左右,而中医骨伤15个收费项目平均收费只有164元。[3]李林贵[4]对浙江8家县级中西医疗机构门诊对比研究发现,西医直肠手术34个项目平均价格为857元,中医肛肠科项目平均为253元,仅为西医肛肠科价格的29.52%。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现行的部分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准也相差不大,且普遍偏低。

(3)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亏损率高,收入占比少。已有研究表明,由于中医服务可开展项目少,价格较低,造成医疗机构中医类服务收入较少,不能弥补成本,各等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存在普遍亏损现象。窦蕾等[5]2012年对山东省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研究发现,都有不同程度亏损。村卫生室的亏损率为46.88%,乡镇卫生院为36.20%,县级中医院为39.09%,市级中医院为45.56%,五类医疗机构开展的针灸项目、中医综合项目的平均成本回收率都不到100%,即平均收费标准不能弥补平均成本。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医疗机构以创收为导向的情况下,许多医疗机构因为利益动机不愿开展中医诊疗服务,导致中医医疗机构西化严重。吉等[6]对江苏某三甲中医医院八种适合用中医治疗的病种进行次均住院分析发现,次均中成药、中草药费用额占比最高的仅为21.03%,最低的只有4.55%。医院和医生甚至对中医诊疗效果更好、能用中医诊治的病种,都不采用中医诊治方法。这更阻碍了中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问题探讨

(1)新增申报项目困难,价格调整机制僵化。目前我国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中西医执行同一标准。相对于西医服务过程可以标准化的特点,中医服务个性化强、文化特征明显,通常不能通过大样本调查对某一中医服务进行临床验证。此外,由于西医的主流话语权地位,许多西医专家不懂中医,不认可中医医疗的原理和技术价值。诸多因素致使许多新的具有较佳临床效果的中医服务项目申报时困难较大,只能埋没于民间,不能进行正规的诊治收费。政府主管部门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间隔过长,一般7~10年才调整一次,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僵化,使得规范的价格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2)目前,定价未能充分反映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和成本构成。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特色。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基础,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并以中药方剂为主要治疗手段。故中医服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现代大型设备少,诊疗服务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其个体化诊疗时间长,通过辩证论治,推敲理法方药,形成治疗方案,人力成本比例占整个医疗服务过程成本的绝大部分。二是中医隐性知识多,需要个人长期的实践、应用、感悟才能转识成智。三是因中医的实践性、经验性、和隐性知识多,中医成才时间长、成本高。

如上所述,中医医疗服务是体现个人知识和智慧的具有高技术成本、人力成本和风险成本的医疗服务。而目前中医医疗服务定价与西医服务定价执行同一标准,存在严重的重设备轻人力的现象,且人力成本多用人员工资、各种奖金、津贴和社会保障等体现,与服务量联系密切。西医医疗可以通过多种设备检查服务项目和住院手术项目甚至药品加成来补偿收入的不足,但在中医服务上难以实现,尤其对于非药物疗法。不考虑时间、知识、技术、人力和风险成本的定价导向,必然不能反映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和成本构成,无法体现中医的价值,与实际成本有较大差距。

(3)中医医疗服务定价区分性不强。中医讲求辨证论治,甚至“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同病种,西医治疗可以根据复杂程度或部位不同分层收费,而各级政府在制定中医服务项目价格规范或标准时,内涵不够详细,基本采取“一刀切”的收费方式,以至于中医服务收费项目少,不仅不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价值,甚至影响各医疗机构价格的分层。例如,针灸对脸、眼、腹、胸、背等不同部位的不同针法所需的技术水平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当前各地针灸几乎以人次计算收费,显然不能体现医生辨证论治、选穴取穴的技术水平和风险水平价值。

三、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的建议

(1)根据中医服务价值本身,改革价格计量方法。如上所述,与西医服务相比,中医医疗服务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知识技术成本和风险成本。为体现中医服务的价值,需改革目前的价格计量方法,应根据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类资源成本客观地测定费用。依据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特色,结合具体病种的诊疗手段,制定一套合理的适合于中医的定价机制,提高特色中医服务的价格。

(2)细化收费标准,实行分级定价。中医医疗服务的“大项目”收费方式过于笼统,且不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级别。应针对不同病种所需要的技术和成本制定价格标准,细化项目收费依据。首先可选择一批诊疗技术相对成熟、疗效显著且可控的病种试点,以体现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同时,建议根据医院等级、医生级别执行不同的收费标准,激励医院和医生不断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3)依据市场需求,实行灵活价格管理体制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的本质属性,政府应当进行价格规制管理,但医疗服务价格是医疗机构的主要补偿渠道之一。政府管理部门一是要增强中医医疗服务价格的系统联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财政投入等的变化及时调整。二是建立以行业指导价为主体的新型价格管理体系,由政府直接定价转变为政府指导价、浮动价和医疗机构自主定价等多种形式并存。中医医疗机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可在允许的范围内根据物价和服务水平确定本单位实际的医疗服务价格。[7]

(4)分别制定中西医疗服务申报标准,鼓励中医服务项目申报。建议中医项目申报规范符合中医整体性、经验性、个性化等特点,依据中医的理论基础制定新增服务项目的申报标准,逐渐消除申报过程中制度壁垒。鼓励医疗机构创新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并积极上报审批,鼓励医疗机构充分挖掘中医的民间传统项目,特别是民间的秘方秘技,并赋予其收取合理费用的权力。

四、结语

规范中医诊疗服务,研究中医诊疗项目与价格体系,是落实党的十关于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重要作用,解决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更好的发展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工作。目前我们对中医诊疗项目与价格进行了初步探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中医隐性知识成本难以测算等因素影响,如何使改革满足各方需求,需要长期大量的工作。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医药和西医西药应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Z].2009-11-0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Z].2012-05-04.

[3]刘玉,佘磊.加快中医药价格改革,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8):41.

[4]李林贵.浙江8家县级中西医疗机构门诊经济学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74.

[5]窦蕾,刘庆,尹爱田,等.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盈亏情况及亏损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0):82.

[6]吉,申俊龙.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价格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892.

医疗技术革新篇10

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建立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等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及为公共卫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各界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应认真做出的科学思考和决策行动。面对当前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多年深入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xx年)》(以下简称《方案》)。而地处西部地区贵州省南缘中部的××县,一个国家新阶段贫困开发重点县,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灾害频繁、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投入、新医改政策重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政策下,我们应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去积极准备和科学应对?使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够实现。在认真研读新政策的同时,本人结合所挂职的天津市大港区实际,对两地的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新医改下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对策建议。一、政策解读《意见》明确提出:从到20xx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共投入8500亿元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一)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在全国200个左右的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2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三)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我国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计划为1200万名左右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四)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利用3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计划完成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800元。(五)在贵州、云南等6个省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完成87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400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3年规划为710万农户进行无害化厕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计划完成411万户,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12万份。《方案》中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二、调研对比天津大港虽属区,建区历史仅有三十年,其人口与贵州××悬殊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等的设置及体制

几乎一致,服务面差不多,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现状上却与××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一)天津市大港区情况:大港区总入口41万,辖区内现有卫生机构27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4所,一级以下综合医院20所,中医院1所,预防保健机构(妇幼保健院和防病站)2所。共有病床201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3张,卫生人员共3298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6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人。区内拥有ct、mri(核磁)、dr(数字摄影)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193台件。年诊疗总人次达150余万,其中门诊人次140万、急诊人次7.9万、住院治疗3.6万人次。另外,还有乡村医生322人,个体医生210人。区属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大港医院651人,社区医院302人,卫生局直属单位防病站60人、卫生监督所62人、中医医院77人、妇幼保健院134人、涉农医疗卫生机构299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84人(研究生9人),大专653人,中专学历383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80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8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83名、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79名;其中医生661人、药剂92人、护理421人、技师106人。(二)贵州省××县现状:全县31.8万人口,现有19所乡镇卫生院、1所二级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卫生学校、1个合医管理机构。核定编制为498人,病床总床位数编制31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02床,不足大港区的20%。底,全县拥有x光机、cr、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1台。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478人(大港区41万人口拥有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卫生技术人员423人,其他非卫生技术人员47人,空余编制20人。每千人仅有1.3名卫生技术人员,比大港区少5.9人。县卫生局机关核定编制16人,其中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6人。现缺副局长2名、红十字会秘书长1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1名,爱卫办工作人员1名。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5人,其中医生173人,护士41人,其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人。底,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17人,中级技术人员均严重缺乏,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中危房面积占14.45%,且设备简陋、落后,均未配齐三大常规检验设备,且仅有5台x光机、10台b超正常运行。,全县医疗卫生支出384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77%。调研对比来看,天津大港卫生资源富足,机构设置齐全,卫生人员饱和甚至富余,医资学科结构合理,政府及社会力量投入到位,提供了更多的公共卫生保障方面的地方配套及资金。而贵州××公共卫生现状与天津大港相比整体差距至少10年。三、现状分析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以上,且绝大多数居住于地广人稀的山区丘陵地区,看病远、看病难,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发展差距大,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和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来看,西部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形势还很严峻。(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3.变革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卫生医疗体制改革。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开始探索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建立了初期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1998年开始推行“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就“三改并举”进行部署。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提出不仅系统总结了以前的研究,还为今后的改革构建了崭新的框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医药卫生改革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