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十篇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7:22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档案的综合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学校档案,是指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材料。

第三条学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校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应当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第二章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及其档案员要求

第四条学校档案工作业务上接受省、市档案局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第五条学校档案工作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院长分管。建立综合档案室,隶属院长办公室。

第六条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列入学校事业编制,根据上级规定配备。

第七条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热爱档案事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刻苦钻研业务。

第八条学校档案工作人员,享受该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按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第三章经费、库房及设备

第九条学校档案事业所需经费单独立项,列入学校预算,统筹安排。

第十条学校要为档案工作配备必要的、安全、适用的档案库房。库房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档案馆(室)库房建筑设计规范要求。

第十一条档案库房要配备必要的装具及防盗、防火、防自然光、防高温、防潮、防尘、防虫、防鼠等设施,确保档案安全。库房管理要求见附件一。

第四章文件材料的归档

第十二条归档制度:本校各单位和人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目前仍由形成单位负责收集、整理,按时移交综合档案室,由综合档案室立卷归档。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在综合档案室的指导下,由文件材料形成单位立卷归档,按时向综合档案室移交合格的案卷。会计档案由财务部门按《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见附件二)自行立好卷移交会计案卷。

第十三条归档文件材料要求:

(一)纸质要好;

(二)字迹端正、清楚。最好用打印件。手抄件必须使用碳素黑墨水书写。

(三)文件要有明确的标题、文号、主送、抄送单位。文稿要用方格稿纸写,首页要用发文稿纸。发文稿纸上各栏内容要填写清楚。领导签发文件要使用黑墨水书写,文稿与正文同时存档。

(四)材料齐全、准确。每项活动要从开始到结束所形成的全套完整材料,统计数字要准确。

第十四条档案类别及各类档案归档范围详见综合档案室印发的《mm学院各部门档案材料归档内容》。

第十五条案卷质量要求。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具体要求是:

(一)卷内文件材料必须准确反映本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的真实内容,手续完备,制作和书写材料有利于长期保存。

(二)管理内容的档案,按问题、时间或重要程度排列。要注意密不可分的材料排列顺序;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正件在前,定稿在后;定稿在前,历次重要讨论稿在后;结论性材料在前,依据性材料在后。

(三)专题性、成套性档案(包括教学、科研、产品与科技开发、基建、设备、出版档案),按阶段、结构、部件等分别组卷。

(四)同一类别的案卷,可按永久、长期、短期先后排例。

(五)确定文件材料的保存价值,要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和为国家积累历史文化财富的需要,准确进行判断。

凡反映学校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对本校、国家建设、历史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列为永久保管。

凡反映学校一般工作活动,在长期内对学校和社会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列为长期保管。凡在较短时间内对本校工作有查考价值的,列为短期保管。

(六)卷内文件要求文字材料在前,图样在后。图样按目录或图号排列;

(七)立卷视文件材料数量的多寡进行。当同一问题的文件多时,可采用硬卷皮成卷或单份装钉,一般不超过200页;问题单一,文件较少、又不便于一起归类的,可立薄卷。

(八)卷内文件材料按顺序排好后,装钉的案卷无论单面或双面,只要是书写的文件材料,均应依次在非装钉线一侧下角编页号;不装钉的案卷,应在卷内每份文件材料右上方加盖有单位名称、档号、件号的戳记,并逐项填写。

(九)每个案卷必须按规定格式逐件填写卷内目录。对文件材料原有题名不要随意更改和简化。若原有题名无实质内容或无标题的,要重新拟定,并在前后加“[]”。没有责任者、年、月、日的文件,要考正清楚,及时补上。会议记录应概括出主要内容。声像材料应按规定内容标出与纸质载体、不同声像载体之间的参见号。

(十)卷内文件材料情况说明,应填写在备考表内。若无说明,也应将立卷人,检查人姓名、时间写上。检查人应是立卷单位的负责人。

(十一)案卷题名应简明确切,体式一致。一般包括主要责任者、内容、名称(文种)等。部份案卷题名可以是项目的名称代字、代号及其组件、部份、阶段的代号和名称。一般写在卷面,不超过50字。

(十二)要去掉卷内文件上的金属物,托裱破损文件,字迹稍模糊的应复制与原件放在一起。装钉用三孔一线,不装钉的案卷,应按标准用细线逐件装钉;

(十三)档案的案卷格式、表格、卡片的内容、规格、用纸应按《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中的规定制作使用。

第十六条归档时间和手续:

(一)党政部门和能按年度归档的部门在次年6月底前归档,目前仍将本单位的档案文件材料移交综合档案室立卷归档,逐步过渡到由本部门立卷归档,向综合档案室移交合格的案卷;

(二)教学部门和能按教学年度归档的部门应在次年寒假前归档,目前仍将本单位的档案文件材料移交综合档案室立卷归档,逐步过渡到由本部门立卷归档,向档案室移交合格的案卷;

(三)科研部门在科研项目完成通过鉴定验收后两个月内归档,目前仍将科研档案文件材料移交综合档案室立卷归档,逐步过渡到由科研部门立卷归档,向综合档案室移交合格的案卷。

科研项目鉴定、评审必须有综合档案室人员参加,对科研档案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并在成果登记表上签字、盖章。凡归档文件材料不完整、不齐全,综合档案室有权拒绝签名盖章,科研管理部门不得申报科研成果;

(四)基建部门在基建项目完成通过鉴定验收后两个月内归档,目前仍将基建档案文件材料,图纸移交综合档案室立卷归档,逐步过渡到由基建部门立卷归档,向综合档案室移交合格的案卷。

基建档案如上级有规定由市基建主管部门保管时,本校基建部门除按上级要求向市基建主管部门移交基建文件材料、图纸,并办理好移交手续外,同时要整理一套(原件移交市基建主管部门则用复印件)文件、材料、图纸移交综合档案室立卷归档保管,并同时将移交给市基建主管部门的档案文件材料、图纸的移交单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

(五)有关部门购买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使用时,购回后两个月内归档,目前仍由使用单位将设备档案文字材料,技术文件及图纸交综合档案室立卷归档,逐步过渡由使用单位立卷归档。设备档案原则上由综合档案室保管,若使用单位经常需要查阅使用时,可向综合档案室借出由使用单位存放使用;

对5万元以上的重大仪器设备开箱使用时,必须有综合档案室人员参加清点,验收仪器设备文字材料、技术文件及图纸,并在验收记录上签字、盖章。对材料、文件、图纸不全的,综合档案室有权拒绝签字盖章,并通知财务部门暂缓结算,待设备订购部门办理补齐材料、文件、图纸后,方可办理相应手续;

(六)会计部门在会计年度终了后,由本部门立好卷自行保管3年,期满后的次年6月底前将案卷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

(七)接收档案文件材料必须履行手续,填写移交清册,一式两份,写明文件材料或案卷标题、卷内文件页数、案卷或文件材料数量、移交时间等。交接双方要签名盖章,各存一份。

第五章档案的管理

第十七条本校各类档案是学校重要的财富,由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不得将档案视为私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

第十八条档案管理工作要有计划配置复印、录音、录像、照相、电脑及缩微等设备,使计算机检索与全文缩微存储利用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管理现代化。

第十九条案卷入库时应检查帐、卡、物是否相符。案卷应按类别依档号顺序排放。库房柜架应编顺序号。各柜和全室均应有档案存放示意图。

第二十条综合档案室应对档案的安全定期组织检查,并记录在案。发现问,及时解决。对破损、褪变的档案及时修补复制。

第二十一条在主管档案工作院长领导下,由综合档案室与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鉴定小组,对保管期满的档案进行鉴定,提出销毁或延长保管期的意见,登记在册,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销毁或续存。销毁档案必须有两人监销,并在销毁册上签字。档案材料的鉴定和销毁有关规定见附件三、四。

第二十二条综合档案室每年年终对各类档案的收入、移出、销毁、库存量、档案的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登记在册,并按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本校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报表。

第六章档案的开放利用

第二十三条本校综合档案室要设立供查阅档案资料的阅览室,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做好利用的指导,主动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十四条借阅档案材料,必须按本校制定的《档案材料借阅规定》(见附件五),办理有关审批手续,遵守《档案材料安全保密规定》(见附件六)规定,填写《档案借阅登记表》。对校外单位和有关人员利用的还应按规定收费。

第二十五条利用结束后,利用者应如实填写《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留室存查。

第二十六条对借出档案,综合档案室要定期催还,发现损坏或丢失,应写出书面报告,学校按规定严肃处理。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本校档案工作应建立检查、考核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在档案工作中有如下突出成果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做出显着成绩的;

(二)对档案的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做出显着成绩的;

(三)对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档案工作,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成绩显着的;

(四)对档案工作有突出研究成果的;

(五)对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采纳后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六)向学校捐赠对学校有重大历史价值档案材料的;

(七)同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表现突出的。

第二十八条在档案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学校应根据错误情节轻重,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毁、丢失属于学校所有的档案的;

(二)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学校所有的档案的;

(三)涂改、伪造档案的;

(四)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的;

(五)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

(六)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按期向综合档案室移交档案或档案材料的;

(七)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八)档案工作人员(包括专、兼职)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2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市、县级档案馆综合发展水平的测评。

城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依行政级别测评。

第三条 市、县级档案馆测评依据《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见附件1,以下简称《测评细则》)进行。

测评采用百分制,结果分三个等级,测评结果为90分以上者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测评结果为80~90分(不含)者为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结果为70~80分(不含)者为国家三级档案馆。

第四条 测评组织:测评工作由3~5名测评员组成的测评小组负责进行。

国家一级档案馆由国家档案局组织测评。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由国家档案局委托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测评,国家档案局进行不定期抽查。

第五条 国家档案局负责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档案馆测评结果的最终审定。日常工作由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负责。

第六条 测评原则:测评采取逐级晋升的原则。

经测评为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的,一般应在取得相应级别档案馆资格一年以上才能申请上一级别档案馆的测评。具备国家一级档案馆条件的,可直接申请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

第七条 测评员: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推荐2名,国家档案局聘任。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的测评员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选定,报国家档案局备案。

因工作变动等原因不宜继续担任测评员的,由推荐单位提出,经批准后予以替换。

测评员不参加本地区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

第八条 测评申报:参加测评的档案馆应根据《测评细则》进行自评,并准备相关证明材料。自评符合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条件的,向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测评申请;自评符合国家一级档案馆条件的,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后统一向国家档案局提出测评申请。

申报材料包括申请报告、自查报告(档案馆历史沿革、隶属关系、馆藏简介、条件保障、基础业务、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测评申请表(见附件2)、测评打分表(见附件3)等。

近三年档案馆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如火灾、失泄密、因保管不当档案实体严重损坏或被盗等),不得申请测评。

第九条 测评方式:包括听取汇报、审查申请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实地查看、逐项审核自评分数、填写测评得分与测评说明等。在完成各项测评程序后,形成测评结论和等级意见,填写《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审批表》(见附件4)。

第十条 测评审批:测评结束后,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材料由测评小组报送国家档案局;达到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的测评材料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国家档案局。经国家档案局审查批准后,颁发测评等级标牌和证书。

国家档案局每年定期公布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档案馆名单。

第十一条 市、县级档案馆测评等级证书有效期为五年,到期后国家档案局组织复查。对复查不符合标准者,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者,取消其相应等级资格并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 经测评审定的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将给予通报表扬,同时建议地方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予以一定的奖励。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3

提出如下意见,农业部、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12号)以下简称《意见》现转发给你并结合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以下简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管理工作实际。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规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整理工作,统一标准。

主要集中在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行政村(社区)各地要按照不同档案门类进行准确区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对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业务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应当纳入专门档案管理;对各种会议材料、计划总结、统计汇总等档案材料,应当纳入文书档案管理;对电子声像类档案材料,应当纳入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管理。

一)文书档案类文件材料

包括机构成立、意见、方案、指导性通知、计划、总结、简报、会议记录、规划、报告、检查记录、统计汇总等文件材料。1.归档范围。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分为永久和定期,2.保管期限。按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要求。定期一般分为30年和10年。

以“件”为单位,3.整理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整理这部分文件材料时应纳入机关文书档案统一整理归档。按照《市机关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渝档发〔〕34号)进行整理。

按《市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各行政村(社区)整理这部分文件材料时。统一纳入村级文书档案的经济发展类”按照《市文书立卷与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或《市机关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要求,以“卷”或“件”为单位进行整理。

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专门档案类文件材料

1.归档范围。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材料包括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入户核实(汇总)表、国土“二调”面积核实表、田(土)面积丈量记录表、现场勘界确认材料、承包土地空间位置图、农户委托书、承包土地确认面积公示表、农户签字确认的承包地块及面积分摊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登记表、新证领取表、原证注销登记表、公告材料;土地承包情况汇总清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台账;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人员花名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讨论形成的承包面积确认落实方案、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会议记录;补充完善的土地承包(流转)合同、依法调整承包土地方案、注销(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申请、登记材料;其他方式承包申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申请、登记等材料;其他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专门档案材料。

2.保管期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永久保管。

此次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结束后,3.整理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作为自身全宗内一种专门档案保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一式二份。必须移交区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一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用作日常登记管理留存一份。

应以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独立全宗单位,乡镇(街道)级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集中统一整理,参照《市机关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渝档发〔〕34号)要求,以“件”为单位进行整理。一般以每户形成的且能按户分开的所有文件材料作一件,用线或不锈钢钉装订,同一全宗内以行政村(社区)顺序依次排列,同一行政村(社区)中按村民小组顺序依次排列并从1开始编制顺序号,加盖归档章、编制归档文件目录,装入文书档案盒保管。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形成及整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时,可根据需要一式数套。

村(社区)级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专门档案参照上述方法整理。

三)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类文件材料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电子、声像档案的归档整理按照国家和市相关要求执行。其中电子档案按照《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执行;照片档案按照《市照片档案收集整理实施细则》渝档发〔〕36号)执行;声像档案按照《市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声像档案管理的通知》渝档发〔〕43号)执行。

请按《意见》要求,原缺失二轮承包方案、合同、申请书、台账等补充完善材料。分类归档。

二、做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移交和利用工作,强化服务。

要按照农业部、国家档案局《意见》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农业、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充分抓住本次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有利时机,认真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全面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4

abstract:Combinedwiththepracticeofconstructingenvironment-protectionengineeringofChongqingShizhupowerplant,thispaperputsforwardtheideaofplanningenvironment-protectionengineering,andsummarizestheplanandimplementationbasedontheexperienceofpowerengineering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providingreferenceforotherthermalpowerprojectconstruction.

关键词:火电项目;环保精品示范工程;管理策划

Keywords:thermalpowerproject;environment-protectiondemonstrationproject;managementandplan

中图分类号:tm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79-02

1创精品策划的必要性

电力工程在投产后能否持续稳定地运行与工程建设质量直接相关,工程建设质量又与其建设过程中的策划、实施状态有关。为强化基建全过程质量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参建单位创精品意识,重庆石柱发电厂新建工程项目(以下简称石柱项目)将管理关口提前,于项目开工前对工程建设各项内容进行策划,提出管理思路、确定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措施。

2创精品策划的模式

创精品目标通常以质量指标、进度指标、安健环指标、经济指标、环保指标、档案管理指标、考核指标、综合管理指标等进行描述,石柱项目按照上述目标进行分解,制定不同的创精品管理措施。通过整合工程建设资源和管理力量对各分解目标、措施进行统筹融合,以达到局部创精品向整体创精品过渡的目的。

创精品策划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工程特点,确定创精品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创精品领导小组;成立创精品考核小组;建立和完善工程创精品管理机制;实施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坚持全过程创精品。

3创精品实施的主要内容

3.1创精品实施总则工程概况:项目所处地,机组型式与容量,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厂区总平面图等。

工程建设目标:对工程的基本定位,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程,明确争创国内或者行业奖项;细化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安全目标、环保目标、形象目标。

工程建设总思路:确定工程管理总体思路,细化设计管理思路、质量管理思路、工期管理思路、工程造价管理思路、安健环管理思路等。

创精品机构组织机构及职责:成立以项目公司基建领导为组长,以项目公司总工、监理总监、设计院设总及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为副组长,以项目公司各部门主任为成员的创精品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负责创精品工作。成立以安全管理、建安质量、调整试验、技术指标、档案管理、综合管理为内容的六项考核小组,通过量化、细化各项管理内容指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管理考核。成立以外聘专家为主要成员的创精品顾问小组,发挥专家人才库的优势。

3.2安健环管理安全管理总体目标:根据国家、行业、集团的安健环方针,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安健环管理总体目标,分解为安全管理目标与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文明施工监督管理体系。明确总经理、总工、总监、各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成立由项目公司总经理为主任、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为副主任、其余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施工安全委员会。监督完善项目工程安全教育工作流程、安全会议工作流程、安全监察工作流程,并保证其正常运转。

制定危险源辨识及控制体系,做好重大危险源评估和登记,制定应急预案,成立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规则制度及实施细则,严格管理安全培训、现场消防、紧急联络、安全防护、高处作业、放射源作业、有毒害作业、三废处理、粉尘作业、密闭容器作业等要点,制定安全文明施工奖惩、考核体系。

3.3设计管理完善设计管理体系,由总工负责总体设计管理,明确各参建单位设计管理职责:监理单位组织图纸会审,提出设计优化意见;施工单位参加会审,完成二次设计;设计单位做好设计配合、出图及设计交底;工程部做好提资、设计配合、图纸催交、参加会审等工作。

3.4工期管理建立进度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重大问题;制定工期管理保障措施及管理流程图,规范管理工期进计划的审批;严格过程控制,制定图纸、设备、资金、人力、机具的保证措施,完善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应对措施。

3.5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以集团公司精品示范工程及集团公司基建工程质量标准及工艺要求为样板,打造集团公司同类型机组的标杆。制定各类工艺质量标准,并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实施细则,充分开展二次设计,以达到工艺质量创精品的要求。明确工程总体质量目标,明确争创国内、行业奖项。对比国内同类型机组先进生产指标,制定重点指标控制措施。

3.6物资管理根据工程建设实际,项目公司各部门、各参建单位、监造单位明确责任,制定设备招标管理、乙控甲供物资招投标管理、甲供乙委物资招投标管理、设备监造催交管理、设备物资现场管理相关控制措施。

3.7档案管理依据《档案法》和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规定、标准,结合本工程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责任,落实档案管理职责,重视档案的过程管理,制定档案流转流程。制定档案的形成、归档,竣工文件的验收和移交的保障措施。

3.8综合管理对工程管理所涉及的合同管理、技经管理、财务管理、监察审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党群管理也进行相应的策划,全方位保障工程建设。

4创精品策划与实施编制路线

通过对石柱项目创精品策划与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出创精品策划与实施编制路线,为火电项目创精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创精品策划与实施编制路线:分析工程特点,确定创优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创精品领导小组立足工程实际,突出工程亮点,编制创精品策划初稿与参建单位共同审查,宣贯创精品理念,完善策划报上级单位审核批复(n立足工程实际,突出工程亮点,编制创精品策划初稿)Y印刷出版,下发执行由施工单位根据创精品策划,制定工艺质量保证措施,开展二次设计,坚持样板引路,编制创精品实施细则坚持全过程创精品,实施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检验细则是否适应工程实际(n由施工单位根据创精品策划,制定工艺质量保证措施,开展二次设计,坚持样板引路,编制创精品实施细则)Y通过全过程持续改进,达到全过程控制的效果,达到创精品策划对工程建设的指导、推进作用。

5结束语

创精品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缩小与国际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石柱项目通过创精品的策划与实施,策划于前期、贯穿于过程、着眼于细节,不断优化提升,打造出12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工程亮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文锋.创建火电厂精品工程档案探析[J].中国档案,2010,(11).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5

2010年以来,江苏档案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精神,自觉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确立“全国领先、全面领先”的工作目标,夯实档案工作基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全省档案工作面上指导和省档案馆内部业务建设“两翼齐飞”,推动档案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DB32/t1892-2011)、《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DB32/t1893--2011)和《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DB32/t1894--2011)等三个标准通过不懈努力应运而生!这三项标准是江苏省为推动“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等―系列标准规范,切实解决江苏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疑难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标准编制目的

2010年5月江苏省档案局联合江苏省标准化技术研究院,按照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标准编制计划,在标准化处指导下,抓住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量档案数字化和增量归档电子文件管理两个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结合实际,组织全省相关力量,研制完成围绕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三个系列地方标准。主要目的是:

1 规范和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是国家和地区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和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重要实现形式。江苏《电子文件管理细则》(试行),明确省级数字档案馆为全省电子文件集中异地备份中心。属于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的电子文件,各单位应当按照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明确的时限进行移交。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三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加快发展手机报、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标准的制定是为切实保障江苏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与区域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相衔接,着眼于党政机关、社会公众远程在线利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把握方向不偏离。

2 总结江苏实践经验,细化国家标准。为规范电子档案的采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维护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和安全,江苏省档案馆和苏南一些市县档案馆进行了电子档案实时采集、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的探索,2007年和2010年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宣贯会分别在江苏召开。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市级县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实践,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的《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型》等课题研究,为更高层次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直接经验。在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基础上,按照馆室一体化原则,细化数字档案馆软硬件技术指标和评估细则,细化电子档案元数据与封装模型和房产、公证等30个实用型电子档案目录数据结构,细化纸质、照片底片、录音录像、缩微胶片和实物档案等多载体档案数字化标准,提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 突出标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等档案信息化项目投资大、涉及面广、见效慢,标准先行是保证投入能够获得有效回报的重要前提。作为归档电子文件源头的各立档单位、电子档案管理的各级各类档案馆以及负责电子政务和档案管理系统开发的it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急需应用档案信息化技术标准。在国家法规标准的框架内进一步制定地方标准相配套,有利于全省在“十二五”时期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中,进一步统一软硬件基础、元数据、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为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永久保存和高效服务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依据。

标准编制过程

1 《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DB32/t1892-2011)的编制。《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结合江苏实际,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明确了基本技术框架,规范了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软硬件平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评估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评估细则及评分标准,成为市县切实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依据。标准由十四章、两个资料性附录和四个规范性附录构成。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原则和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步骤、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要求、数字档案服务平台建设要求、软硬件配置要求、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要求、安全管理与制度建设和验收与绩效评估。

该标准遵循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编制时结合江苏实际,按照“客观科学、总体把握、便于操作”的原则,对什么是数字档案馆、怎样建设数字档案馆、如何评估数字档案馆做出详细规定,并且通过结构图、表格等形式,对数字档案馆总体架构、网络架构、硬件配置、软件功能等建设中必然遇到的技术问题,做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定,便于本省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在建设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时遵照执行。

编制中充分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以及国际标准;融合了《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型》研究成果、省信息化重点工程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的建设成果,以及本省苏州、太仓等多个市县数字档案馆和云南、江西、青岛、绍兴等省、市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成果;参考了美国数字档案馆eRa项目的有关建设经验。通过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专题研究、会议讨论、征求意见等形式,形成了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具有适度前瞻性和领先性的标准内容。

2 《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DB32/t1893-2011)的编制。《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基于国家相关标准,以共建共享的思想,规定了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模型以及涉及公共馆藏和民生的30个基础电子档案专题数据库结构和目录数据格式。标准由六章和一个资料性附录构成,为便于执行和在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系统中应用,关于电子档案的元数据具体描述均提供了技术模型。主要内容包括元数据的表示方法、基础结构元数据、基础结构元数据摘要表示、基础结构元数据的字典表示、电子档案封装格式、电子档案封装结构模型、封装新增的元数据、封装元数据元素的描述、电子文件的封装及江苏省基础电子档案专题数据库结构表等规范性附录。

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实现电子档案数据共建共享和长期永久保存的核心基础。起草中重点调研了电子文件连续体理论、永久保护真实的电子文件国际项目(interpaReS)、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oaiS)、《iSo15489-1-2001信息和情报一记录管理一第一部分:总则》、

《iSo/tR2308i-2-2001信息和情报一记录管理―第二部分:导则》、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电子文件策略(VeRS)》等国外理论、标准和项目实践。研究了我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GB/t18391.1-6-2009)、《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制装规范》(Da/t48-2009)等标准规范,并与国家推荐标准参与制定单位安徽省档案局标准起草组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同时紧密结合江苏省信息化基础性、标志性、公益性重点工程――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的实践,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传输和提供利用的技术环节和要素进行了全面考察,通过建立综合档案基础数据库的过程开展实质性应用。

3 《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DB32/t1894-2011)的编制。《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规定对现有的纸质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照片档案、缩微胶片档案、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的操作要求。标准对原始档案准备、交接、转换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设定、存储格式、数据校验等做出详细规定,并且对操作规程、数字化文件存储、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数字化成果管理、安全保密要求等做出了相应规定,通过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提供档案数字化转换流程等,可操作陛和实用性较强。

标准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国家对档案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及国家与行业标准相关要求。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档案交接文据格式》(GB/t13968―199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电子档案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档案著录规则》(Da/t18-1999)、《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43-2009)等。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6

一、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档案痕迹化管理是仓储管理工作的基础。仓储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程控制工作,要保证在仓库当中发生的一切行为都受到科学掌控,已达到预期目标。过程控制的方法和依据就要从痕迹化管理的档案中来,因此,档案痕迹化管理是仓储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档案痕迹化管理对于仓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信息时代信息的综合数据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在仓储行业当中,数据是仓储管理工作的主要输出结果,数据的来源以及走势都对整个仓储事业有着重要价值,甚至有的带有密级,有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三)档案痕迹化管理决定着仓储管理水平。仓储管理工作繁琐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其规律并制定相应的痕迹化记录,构成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不仅与仓储管理的动态性相契合,并且有利于提高效率,因此档案痕迹化管理决定着仓储管理水平。

二、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的原则

(一)标准化。结合仓储工作实际,按照标准化工作流程建立和管理仓储档案。统一定制或采购不同类型的机关痕迹文档所需要的记录载体如标注卡、统计表、流转袋的格式、材料。通过规章制度、暂行管理办法等形式划定痕迹化记录的时间、范围、具体条目等内容,制度化地制定各?记录的名目,是保证痕迹化管理科学和效率的前提。

(二)时效化。痕迹化管理的重要价值就在于时效性强。只有在各个时间环节做好仓储动态情况的控制,才能保证仓储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取综合信息,对仓储物资做出综合分析,从而对仓储工作作出正确抉择。

(三)精准化。仓储工作繁琐复杂,器具物资的维护、物资装卸过程以及仓库的消防安全系统都离不开检查检录,且必须精确化。唯有精确化,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才有意义,否则检查记录只是流于形式,则失去了实质。完善管理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形成职责分工,将个人岗位职责内容细化;考察工作是否多了、重了;工作是否到位等,使工作思路更加明确,也更加方便平时工作痕迹的完善和保存。

三、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方法

关于痕迹化管理的概念,陈舜平先生在《痕迹化管理刍议》一文中指出:“痕迹化管理就是让所有的管理都留下印记,即使是小小的一个环节、步骤都要留有痕迹,以便以后有证可查,还可理解为对管理痕迹的管理,即对于实施管理时所做的记录、图片、电子档案等都需要收集、整理、分类、保存等,以备今后考察。”

(一)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除了纸质文档,加强电子文档、照片、光盘等多种方式,注重新科技的提升来加强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其一,运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置、捕获新科技提升文档痕迹化管理技术。其二,运用数字档案室系统的审计跟踪新科技提升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电子档案和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副本等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存储、管理。

(二)建立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常态化机制。要切实履行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仓储档案痕迹化管理常态化。通过制度管理实现岗位全痕迹信息管理对岗位行为实施全方位的监测、追踪、记录、收集、挖掘、处理全部管理行为痕迹信息,从而减少无形信息的流失,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实现信息对称或接近对称,提高仓储档案痕迹管理效率。

(三)提高档案痕迹化管理人员专业技能。首先,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最后,通过平时工作中的点滴痕迹、“以小见大”地观察和衡量成员工作的方法、结果和个人的能力,同时加入绩效考评的标准当中,通过各种材料、数据和奖励等平时的痕迹的支持,巩固工作人员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7

《中国档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开展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的背景。

李明华:第一,开展市、县级档案馆测评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馆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占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绝大多数,做好市、县级档案馆工作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出台法规、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加强市、县级档案馆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普遍开展的档案馆目标管理考评工作由综合到单项,一些地区已经搞过了几个轮次,纷纷呼吁国家档案局在适当时机出台部级标准,以期在更高层面来推动市、县级档案馆事业的发展。第二,开展市、县级档案馆测评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需要。国家档案局对市、县级档案馆的发展高度重视,2004年,在了解到中央文明委拟决定在适当时机评选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区),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已被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以下简称《测评体系》)的信息后,立即着手与中央文明办协商,阐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建议将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一道列入《测评体系》,以此为契机,推动和促进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发展。经过多次沟通,得到中央文明办的首肯,将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纳入《测评体系》。由于当时来不及出台全国统一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所以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列入《测评体系》的指标要求为达到“省级”标准。2007年上半年,中央文明办提出将于2008年组织开展第二批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区)工作,并对2005年实施的《测评体系》中的测评指标进行调整。考虑该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均采用了“部级”标准的实际,经国家档案局认真研究,建议中央文明办在拟修订的《测评体系》中将所有档案馆的“省级”等级修改为“部级”等级,并得到中央文明办的认可。随后,国家档案局着手制定《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2008年2月实施。

《中国档案》:市、县级档案馆测评主要依据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以下简称《测评办法》)及其《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以下简称《测评细则》)进行,其有何特点?

李明华:《测评办法》规定了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测评范围、测评组织、测评原则、测评申报、测评方式、测评审批等内容,是指导测评工作的依据性文件。具体衡量档案馆等级的标准是《测评细则》,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较为全面。《测评细则》分为4大项,17条,测评指标为条件保障、基础业务、开发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测评内容涵盖了现阶段市、县级档案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对档案馆整体工作水平的一次检验。二是重点较为突出。市、县级档案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各项基础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馆舍建设、经费投入、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严重制约了档案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测评细则》时,条件保障一项占了29分,将近占全部分值的30%,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解决档案馆发展中的条件性问题,为档案馆事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国档案馆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档案馆功能也从“两个基地,一个中心”,拓展到“四位一体”,一些新的要求和创新的举措,如:档案馆馆舍面积标准、档案资源整合、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等热点问题均列入测评指标,体现了新形势对档案馆工作的新要求,引导档案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四是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幅员辽阔,就档案馆工作而言,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一些地方曾建议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标准,我们认为如按此方法将失去可比性,因此,我们在经过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全国市、县级档案馆工作实际,制定了这个统一的标准。对《测评细则》中所有能量化的指标,都提出了量化要求,按比例得分,即只要我们做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即得到相对应的分值,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中国档案》: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进展情况如何?效果怎样?

李明华:《测评办法》下发后,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积极准备,迎接测评。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6个档案馆通过了部级档案馆的测评,其中国家一级档案馆28个,国家二级档案馆182个,国家三级档案馆6个,应该说运行状况良好,进展顺利。从整体效果看,这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改善了档案馆的外部条件。绝大多数档案馆事业被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档案馆事业经费或专项经费都有所增加,很多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加强本地区档案馆的各项工作,相关领导或到档案馆视察或召开专题会议解决档案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郑州市档案馆在此次测评活动中理顺了档案馆的管理体制,全馆人员全部参照公务员管理;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新档案馆已经开工建设等等,档案馆事业健康发展有了较好的条件保障。另一方面档案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业务建设是档案馆工作的根本,《测评细则》中对档案馆业务工作的指标要求达到了全部比例的70%,这也是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主旨之一。我们看到,通过测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馆藏不断丰富,门类较为齐全,档案资料的保管保护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检索工具体系日趋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依托馆藏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能力大大提高,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不断拓展。

《中国档案》:国家档案局对今后市、县级国家档案馆的测评工作有哪些要求?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8

从理论指导的层面上来看,《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以下简称“新版《规定》”)与《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范围的规定》(以下简称“旧版《规定》”)相比,前者更贴合档案馆的性质、定位和服务要求;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看,前者更强调了档案馆在进行档案收集过程中的主导、主动地位,档案行政干预的弱化和具体操作权的回归。笔者认为前者对于后者的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新版《规定》比旧版《规定》对主体内涵的定位更准确

同样作为档案馆档案收集工作开展的依据,新、旧版《规定》在对于条文所针对的主体――档案馆的性质、定位、功能的表述上存在差异。旧版《规定》开篇在提到制定规定的目的时,使用了“为了完好地保存和有效地利用党和国家的档案财富,把档案馆建设成……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利用和研究档案资料的中心”的表述。―方面,旧版的表述从档案馆作为保存党和国家历史文化财富,为党和国家机构提供利用服务的角度,强调档案馆作为永久保存档案史料的基地、科学研究和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的性质。另―方面,却阐明了档案馆党政机关的内设服务机构的定位,并没有提到档案馆丰富的馆藏和人民群众广泛的信息需求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效用的发挥。结合制定旧版《规定》的社会环境和行业实际可知,当时的档案馆普遍处于封闭管理的状态,业界对档案馆之于社会公众的价值理解相对有限。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规定》也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档案意识相吻合的。

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各级档案馆整体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的不断健全以及管理体制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社会对档案馆公共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业界对新时期档案馆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2006年,全国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座谈会召开,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提出,要“不断拓展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努力把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到新的水平”的要求。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指定国家各级档案馆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2009年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提出:档案馆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公众日益迫切的信息诉求,促使档案馆积极向深化、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成为开放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方向转化。新版《规定》开篇谈到制定本规定的目的时,使用了“为了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表述,正是基于档案馆功能定位转型的表现。

新版《规定》比旧版《规定》对客体外延涵盖更广泛

纵观两版本《规定》不难发现,旧版《规定》所涉及的收集档案范围主要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机关的文书档案,专门档案馆的专门档案,军队系统的革命军事档案,第一历史、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地方档案部门的历史档案。而新版《规定》不仅兼容以上多数类型档案,且在结合今后档案事业发展需要上对档案收集范围进行拓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年,国家档案局根据十七大报告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自觉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范畴,积极探索民生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新版《规定》是自“民生档案工作”列入档案部门工作范畴之后首次修改档案馆档案收集范围,因此在第三条中提及“本行政区域内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列入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体现了新版《规定》与我国当前档案工作任务、要求的衔接。

进入21世纪,电脑的普及和网络获取的便利使得电子文件成为现行文件的一种重要形式,2002年国家出台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2003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实施《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纷纷提出了对档案馆电子文件归档、档案信息化建设新要求。新版《规定》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为当前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下,也将电子文件归档、备份以专门条款的形式进行说明。

新版《规定》总体呈现加强指导。减少干预,权限回归的趋势

两版本《规定》中,旧版《规定》全文1669字,共9条;新版《规定》全文1087字,共12条,后者比前者在篇幅上减少了35%。经统计,笔者发现旧版《规定》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三条、第四条和第六条,其中第三条是关于各级综合国家档案馆收集新中国成立后档案的范围,共573字,占总篇幅的34%;第四条是关于各级综合国家档案馆收集新中国成立前档案的范围,共257字,占总篇幅的16%,第六条是关于档案馆减少档案重复进馆的措施,共284字,占总篇幅的17%。

新版《规定》条款中,表述最长的第二条是关于各级档案馆依法接收档案范围,188字,占总篇幅的17%;其次是第三条关于进馆范围补充,179字,占总篇幅的16%。最后是第一条档案馆档案收集工作的指导方针、原则,94字,占总篇幅的8%。

结合新、旧版《规定》可知,旧版《规定》主要从微观角度阐述明确、优化档案馆档案收集范围的措施、说明(占67%篇幅);新版《规定》则从宏观层面强调对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各种载体档案的收集工作的监督、指导,涵盖内容包括综合档案馆传统类型档案收集范围、原则、期限、补充材料等规定(占51%篇幅),专门、部门档案馆档案收集范围(占9%篇幅),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收集范围(占7%篇幅),档案馆对新载体、新类型档案的收集范围(占7%篇幅)等。新版《规定》用词简明扼要,在精简条款内容的基础上留下更多篇幅结合实际制定详细规定,为操作者留下灵活、变通操作的空间。

2011年年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推进政事分开,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的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等问题。这无疑对我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积极地从“指令性的业务指导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依法行政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众所周知,档案法制建设是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国家档案局从法制化建设上开始减少对档案馆工作的直接干预。而加强对档案馆工作的指导,也是与档案行政机关管理职能转变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方向相一致的。

新版《规定》反映我国档案行政机构更加注重依法治档

从新版《规定》和旧版《规定》制定的依据来看:旧版《规定》在开篇指出,“根据《档案馆工作通则》的精神,制定本规定。”鉴于当时档案法制化建设处于刚起步状态,旧版《规定》以档案行政部门规章作为制定的依据是可以理解的。新版《规定》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定。”

从旧版《规定》的《档案馆工作通则》到新版《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这不仅是《规定》制定依据从行政规章到法律法规的一次简单升级,更蕴涵着两方面意义:一方面,新版《规定》的制定必须考虑到档案行政机构和档案馆双方的权责均衡,即在强调档案行政机构对于档案馆收集工作指导、监督的基础上,也需要保障档案馆自身档案收集工作的自;另一方面,新版《规定》的制定要求档案行政机构对于档案馆档案收集工作的管理方式从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过渡。

这无疑是符合依法治档本质要求的:以法律手段约束档案行政机关权力,保障公民、法人、组织合法档案权益。因此,新《规定》的制定不仅凸显了我国档案法制体系日渐完善,更突出我国档案事业管理越来越贴合依法治档的理念。

从新版《规定》第十一条增加对条款的解释权来看:新版《规定》在兼容旧版《规定》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其中就包括第十一条“本规定由国家档案局负责解释”的条款。

国家档案局此次出台的新版《规定》实质上属于部门规章。按照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规章解释权属于规章制定机关。规章有下列情况之-的,由制定机关解释:1.规章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2.规章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规章依据的。规章解释由规章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参照规章送审稿审查程序提出意见,报请制定机关批准后公布。”新版《规定》在篇幅减少35%,档案行政机构将具体制定收集工作细则的权利交给各级档案馆的前提下,增加了对条文的解释权也符合《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

新版《规定》刚出台,由于未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有待考察。因此,国家档案局在制定新版《规定》的同时,明确保有了对于新版《规定》的解释权。即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需要,出台相关解释、补充,依法享有规章解释权。对照旧版《规定》,却没有国家档案局保有规章解释权的相关条文。新版《规定》出台程序、形式更符合规范,不能不说也是我国档案法制化的重要进步。

从新版《规定》第十条增加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和工作方案的行政审批上看:旧版《规定》第九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参照本规定制定本馆的实施细则”。虽然档案行政机构允许档案馆参照旧版《规定》自主制定符合本馆实际的实施细则,但是反映在条文中却缺乏对制定出台细则进行备案、审定、批准的相关文字。笔者认为这是行政备案、监管、审批许可制度缺失的表现。此举与依法治档“坚决执行新的行政审批制度”的要求不相一致。

新版《规定》在第十条则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要根据本规定制定本馆的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和工作方案,经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施行。”该条所赋予档案行政机关行政许可、审批的权利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新版《规定》所拥有的行政许可、审批权限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条:“《档案法》第二条所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具体范围,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这是属于经国务院同意暂予保留的档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因此,新版《规定》在行政许可、审批上,遵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对上位法的尊重。实现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档案收集工作细则、方案的许可、审批。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9

创建档案信息化“三位一体”建设新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数字档案馆建设“三位一体”交互发展的建设格局。在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进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盘棋,电子档案中心建设进入了本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盘棋,数字档案馆建设进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一盘棋。

常州市档案局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开展了一场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拉开了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序幕。2007年4月,国家档案局在常州召开“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常州市作为首家现行电子文件中心作了经验交流并现场演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便在各地相继展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江苏率先开展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目前已建成电子(现行)文件中心60个。全省各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已成为本地区政务信息公开场所,为推进档案馆“五位一体”现代档案馆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建设项目,是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标志性信息化工程”目标努力构建的。项目较为完整地应用国际标准oaiS的先进理念,按照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原则,已基本完成“一库三平台四中心”的建设目标,并在电子档案采集、移交、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如研制完成与ca认证及数字签名相结合的电子文件采集封装技术;率先应用国家新标准,实施电子档案长期保管格式转换并实现版权机制,保证电子档案的长期有效性;结合国家最新元数据标准研制出台30多种目录数据库结构700多个数据项,研制100多项元数据并应用于软件开发;率先采用微软先进的servlet技术构建“信息平台”,档案信息服务特色鲜明,功能较为强大,页面展示达到国际水准;率先攻克对于省级机关大量非结构化数据采集的难关,基本开发完成可视化采集工具并投入应用,实现了对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产生的电子公文的可视化采集和电子档案移交。全省综合性档案基础数据库规模已达到12tB左右。

2010年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宣贯会在江苏召开。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会议精神,紧紧依靠当地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加强“三网一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政务网平台、公众网平台以及各类网络资源,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集成建设适应数字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应用平台,开发应用符合功能要求的管理系统,推动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增量电子文件归档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逐步实现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2011年9月,地方标准《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DB32/t1892—2011)。2012年2月,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数字档案馆等级评估办法》,对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做出规范和要求。同年4月,首家aaaaa级数字档案馆一太仓市数字档案馆诞生。目前苏南地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形势良好,苏中地区加快推进。

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成绩显著。从1988年开始,全省档案部门就致力于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2002年《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和交换格式》(DB32—2002)地方标准,2009年30个专题数据库结构标准。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积极开展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省形成各类电子目录1亿条,已划控档案1.1千万条,已对社会开放档案600万条,原文数字化约1.1亿页、照片52万幅、影片音像39万分钟,涉及经济建设和民生专题数据库已达74种。全省包括目录、全文、多媒体等数字档案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2006年,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保密管理办法》,对档案数字化单位和档案数字化进行备案制度,此项工作作为省档案局24项行政权力之一,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安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馆藏档案数字化方案,本着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做好鉴定、整理、分类的基础上有序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舍得投入,不少单位和档案馆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并通过数字档案室系统或电子文件中心等,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全文。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为深入贯彻《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积极开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地方标准研制。2011年9月组织制定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和《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结合江苏实际,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oaiS架构模型,明确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技术框架,规范了软硬件平台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创造性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评估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评估细则及评分标准,成为全省切实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依据。

《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是在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等标准规范基础上,细化研究明确了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模型以及涉及公共馆藏和民生的30个基础电子档案专题数据库结构和目录数据格式。该标准通过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的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传输和提供利用的技术环节和要素进行了全面验证,效果显著。

《档案数字化转换操作规程》充分考虑了国家对档案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及国家与行业标准相关要求,明确了纸质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照片档案、缩微胶片档案、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的操作要求,对原始档案准备、交接、转换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设定、存储格式、数据校验等做出详细规定,并且对操作规程、数字化文件存储、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数字化成果管理、安全保密要求等做出了相应规定,通过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提供档案数字化转换流程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对全省社会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全面应用国家和地方系列标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中电子档案元数据,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系统等将得到有效规范,电子档案信息统一、规范,更加便于交换、传输、管理和存储,较好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向档案馆的移交工作,并以此作为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进行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基本要求、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考核评估的技术标准依据。

进一步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2005年,根据国家档案局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江苏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办法》,2010年参与制定了江苏省《电子文件管理细则》,始终坚持电子文件管理覆盖所有门类、所有领域和全程管理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本地区进馆单位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指导、审核和进馆接收工作。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根据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进行全面采集、积累、鉴定、著录、归档,保证本单位产生的电子文件及时、真实、完整、有效地得到收集。

积极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努力推动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衔接,加强数字档案室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按照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江苏能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一定成就,我们认为有一些基本经验。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准确把握定位,引领档案信息化建设长期、稳步发展。2004年10月,根据《江苏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和《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意见》等精神,江苏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引领和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建设目标,以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较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多年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全省坚持纳入规划,有序推进;统一标准,统筹建设;突出重点,分级建设;安全保密,注重实效;引导示范,逐步展开的基本原则,坚持融入社会信息化、依托党委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服务党政机关、服务人民群众为工作导向,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等,推动全省档案信息化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苏州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及信息办的支持下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数字档案馆,建设完成了档案馆管理系统、机关档案室电子文件整理归档系统、现行文件查阅系统和档案局馆内外网站。无锡、常州、扬州、泰州、连云港等市也提出了与电子政务同步建设电子档案中心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方案,得到了各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纲要》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全省继续加强档案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提出到2015年,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管理有效、服务便利、覆盖全社会的现代档案管理和服务体系,满足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与信息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持科研项目引领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作用巨大。档案科技创新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驱动作用。2004年,江苏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档案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至今,全省共有84个项目列入省档案科技项目计划,48个成果评为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近lo年在国家档案局立项25个,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三等奖9项,在全国档案科技工作中成绩显著,名列前茅。全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在“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江苏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原创性,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创立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二是超前思维,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档案学理论建设和发展规律,创立新的档案安全监管体系;三是集成创新,有机融合各种先进技术,着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实现档案事业服务大局、服务民生;四是突出需求,围绕热点和难点,持续攻关,积聚引领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科技能量。科技项目提升了江苏的档案科技水平,推动了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以项目带动工作、以科技促进发展的目标。

档案综合管理实施细则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档案管理工程监理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等级越来越高,对工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竣工验收、检验工程质量的重要凭证——高速公路工程档案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能为高速公路的项目使用、养护、改建、扩建提供准确、可靠、真实的依据,从而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一、档案管理在高速公路建设养护中的作用

档案管理在高速公路建设养护中起重要的基础保证作用。大家知道,高速公路是一个技术复杂、涉及学科多的部门,反映在档案管理方面,表现为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工程管理类、设计类、施工类、监督类、决算类等技术文件,按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和规范,一方面为日后的养护和扩建、改建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性资料;另一方面,综合各方面对高速公路运营后的评价,经研究整理后太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帮助他们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节约投资,促进高速公路的发展。

二、高速公路工程监理档案管理现状

高速公路工程监理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完全不同于工程勘察、设计和建筑施工。即不以实物形式体现,它是与业主签订监理委托合同、接受业主委托的前提下,在履约过程中,为保证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服务,是一种软服务。它的工作效果不能单独割裂出来,工作效益隐含在建设产品之中。因此,如何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监理工作、评价工作,是业主和监理单位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监理档案能够如实反映监理工程师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监理工作是否到位、监理工程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公平合理等,从而作为衡量监理服务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并在确定监理活动效果的同时,体现监理工作的价值。在高速公路工程监理项目管理评估中工程监理档案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料。

监理单位加强档案资料工作的管理是工程监理的客观最直接的需求,要求监理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充分重视,尤其是在监理业务档案的管理方面,要明确管理原则和各监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树立档案意识,真正实现档案收集、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

显然,监理档案管理意义重大,但是在公路工程实际监理中,档案管理往往存在以下相关问题:1)没有将公路工程资料的收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归档要求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及贯穿始终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工程档案资料难以及时完整归档;2)档案的真实可靠性问题;3)档案的及时有效性问题等。

三、高速公路监理档案管理特点

公路工程档案是指在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包含从提出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地点选择、材料准备、工程施工、工程竣工等各阶段形成的文件,记录着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由于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参建单位多、材料的形成涉及到政府审批、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建设、监理、质检部门评定以及原材料供应,决定档案材料的收集面广、量大、种类多,造成公路工程档案资料收集难。

四、档案管理优化措施

(1)设置专案资料监理员。按照《建设工程档案工作常用文件》的规定,总监理工程师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项目监理部全部档案资料的管理,其具体工作是:1)是负责收集工程准备阶段建设单位形成的应向监理单位提供的相关文件、资料,如工程建设审批文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等;2)收集、整理本项目监理部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监理文件,如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以及监理工作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文件和指令等;按月汇总、整理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在工程的进度、质量、造价控制中形成的各种签证见证记录、报验审批资料等;3)对各专业监理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组卷和归档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负责本项目监理部档案资料的保管、借阅工作;4)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工程档案的形成、收集、积累、整理和移交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工程档案;5)在项目总监指导下,按照按照《档案法》、《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暂行管理规定》、《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GB/t11822-2000《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编制监理档案,并负责向建设单位和本单位档案部门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