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技术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32:26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

关键词:35kV预制舱式变电站;云监护平台;专家诊断;人工智能;故障预判;在线式核对充放电;ieC61850;技术改进;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169-02

1概述

35kV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由35kV预制舱、变压器预制舱、10kV预制舱和综合控制预制舱构成,35kV线缆作为进线,10kV线缆作为出线。35kV预制舱内主要由35kV开关柜构成,柜内集35kV万能断路器、35kV万能隔离开关、pt、Ct、氧化锌避雷器以及综保装置等设备于一体;主变压舱体内由智能变压器和排热装置等装置组成;10kV预制舱内由无功补偿装置、10kV开关柜以及直流屏等系统构成;综合控制预制舱由远动、综自、通信等构成。

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是在不降低稳定运行可靠性的条件下利用先进技术将智能一、二次设备、配套设施与基建进行智能化、小型化、紧凑化及经济化的有机一体设计,预装于几个舱体内,它是传统箱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传统配网电站的改进方向。箱式变电站主要集中在10kV及以下的配电网,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主要是35kV及以上电网,与常规站比,具有投运时间快、占地少、免维护程度高、外观与环境协调、可深入负荷中心等特点,但是就目前个别地区已研制投运的预装站来看都存在诸多的不足与技术提升空间,如:占地面积20%左右缩减效果不够显著;舱体空间小、扩建时电气距离等问题导致增加设备时舱体需停电进行;舱体正下方半地下电缆层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增较大;舱体为全封闭无开窗采光设计无论白昼或夜晚均需单独照明;舱内环境温湿度控制耗能管理粗犷,辅助系配置不够完善,尤其在运维人员对电站的监护工作方面的技术支撑有待进一步提升。[1-2]

2创新与应用

2.1预制舱式变电站综合布线的改进

取消常规预制舱式变电站舱体正下方2m高半地下电缆层与舱体底板人孔,取而代之在舱体两边外侧设电缆沟,节省建筑投资同时避免运行人员在半地下电缆层内不易逃生的安全隐患;在舱体本体底座内设200mm高电缆夹层,舱内二次电缆在本体夹层内敷设,各柜体间联络电缆从柜底座电缆层进入电缆沟;使舱体内二次电缆可提前在工厂内敷设完成,大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进一步提升变电站建设效率。

2.2光导照明系统应用

预制舱体内为满足温湿度、消防等环境要求,加上预制舱墙体结构材料的特殊性及厚度较薄,在制造过程中制作工艺无法实现在舱体上开窗,因此即使是白天,舱体内也是一片漆黑,运行人员进入舱体时,只能启动交流照明系统来解决舱内照明问题。对此不足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采用新型光导照明技术,系统主要由采光器件、导光柱、导光片、漫射器件等几部分组成,系统直接利用太阳光照,不同于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等光电-电光转换再使用,只要是白天既可通过安置在预制舱舱顶的光导照明系统解决自然采光的问题,舱外自然光导入舱体内使舱体内外一样明亮。相较于常规照明系统o计更加节能环保,符合电网建设绿色发展方向,在预制舱式变电站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3恒温恒湿系统的应用

预制舱式变电站舱体内空间狭窄封闭,自然通风降温困难,常规的通风降温设计采用大功率风机及大功率制冷空调实现,无法智能精确控制运行环境且耗能大。因此在预制舱内设置智能新风节能装置及机房用精密空调进行通风降温,新风和空调构成联动联控系统:当舱体外温、湿度满足设定条件,同时舱内温、湿度达到新风开启阈值时,新风装置启动高效排热操作;当新风排热效率较低的时候即舱内温度持续上升并升至空调开启点,则投入外部空调运行,新风装置停止运行。机房精密空调系统在炎夏温度较高时连续工作,根据设定的阈值,可以将舱体内温湿度控制在1℃上下浮动以内,实现舱体内恒定温湿度,保证了所有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正常。本动力环境系统智能高效节能逻辑,一般可以节能25~80%。[3-4]

2.4无线传感网络

为进一步减少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的接线施工量、降低整体成本及其占用面积,适当引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节点采用采用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结合领先领先企业国电光宇自主研发的监护云平台系统,借助云平台超低功耗神经网络算法,使无线传感器平均工作电流降低到4.5ma超低功耗水平,根据变电站现场运行管理要求,经分析比较测算,可达到预期10年寿命的技术指标。无线传感网络的传输方式为无线,信号在传输方面存在不稳定性,传输质量比光纤传输要差很多,同时由于无线传感网络在时延方面包括空间数据传输的时延、编解码以及modem的时延,同等传输距离下要比网线或光纤传输时间长,因此用于保护方面的测量控制量目前不适于无线网络方式传输,但是在智能变电站辅助监控系统方面,绝大多数设备的状态检测数据都可以放在无线传感网络上完成传输。网络构建及应用数据可以直接建立在该协议之上,不增加网络传输层,这样可以减少控制的环节、增大数据吞吐量减少无线传输时延。35kV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舱体的长度一般不大于20m,对无线传感网络来说该通信距离很短,网络拓扑设计不需太复杂,一般两层即可,无需进行无线路由的中继,第一层只设网络节点,即中心节点,完成网络的建立、维护以及与远方通信管理机的通信,第二层设有多个终端单元,每个终端单元完成一个或多个传感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协议数据采用2.4GHz免许可频段作为无线通信信道。中心单元布置在综控舱内,终端单元紧靠需要采集数据信息的设备布置。[5-7]

2.5ieC61850标准体系在预制舱式变电站全面应用

预制式35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依照变电站无人值守要求设计,优化网络拓扑结构,通信标准统一采用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ieC61850国际标准,与站内综保系统和远动系统统一规划建模、统一组网、数据高度复用,实现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层两网设备互操作。变电站内数据具有共享和唯一性,保护动作信息、远动数据不重复采集。实现对变电站可靠、完善、合理的检测控制、四遥信号的远动和SntpGpS对时能力以及与远方调度中心信息交换的能力。[8]

2.6智能自动巡检系统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管理规定》、《无人值守电站管理规范(试行)》的意见和要求,各网省公司制定了运维站巡视管理规定,但无人值班站人工巡检及时性、可靠性差,巡视与记录效率低下,部分地区试投放机器人巡检,但运用在露天作业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出错概率大,技术不够成熟。针对预制舱式变电站,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就地自动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对多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广泛、深入融合,通过电子围栏、墙体震动传感器、视频监控信息的感知与融合,实现高可信的无虚警、无漏警安防报警;通过感知与融合视频监控信息、红外热成像信息和烟感信息,实现高可信的消防报警;通过感知与融合比对同一设备不同相位、同类设备之间的温度差异,以及环境温湿度信息,实现准确、快速的设备故障告警;通过感知与融合水浸、水位、环境温湿度和视频监控信息,实现高可信的变电站环境状态告警。

2.7基于专家诊断和神经网络预判算法的无线监护单元系统

该系统将常规变电站各自独立的辅助生产系统,通过ieC61850通信规约转变为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与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一起构成了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具有自由扩展性,可以自由覆盖任意厂家的任意类型智能设备,可免去人工或机器人的常规巡检任务,远方的监控中心可利用云监护平台实时掌控站内设备和辅助系统的运转状态,弥补了现有综自系统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功能覆盖的不足和对一线运维人员需求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同时该系统具备专家诊断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现场数据做深入学习与诊断,做到系统运行状况的预判,并会自动把定位的异常点以短信等方式发送给相关运维及管理人员移动终端上。这是在目前以状态检修为主的运维模式下的一次质的提升。

2.8蓄电池组在线核对充放电单元系统

目前无论是常规变电站还自动化变电站亦或是无人值守智能预制舱式变电站目前都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蓄电池组的日常自动维护,虽然蓄电池普遍采用的是免维护型,但这里的免维护并不是指的完全意义上的不维护,国网最新相关规定:新安装的阀控式蓄电池组在验收时应进行核对性放电,以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运行了四年以后的阀控式蓄电池组,应每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但是该政策的执行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如:(1)蓄电池组核对性充放电试验耗费大量人力资源,现在普遍采用人工操作,运维成本较大。(2)蓄电池内阻及运行工况不能实时监控撑握,日常巡检中缺乏有效检测手段,易造成直流电源故障。(3)根据DL/t724-2000及大部分地方政策均规定,对于只有一组蓄电池组的变电站,不能退出运行,也不能做全核对性放电,只能用i10恒流放出额定容量的50%,但规程并没有对50%容量测试的操作作出具体说明。导致大部分放电操作人员要么大量接线外加一组蓄电池放电,要么按0.1C10电流放5小时。对此一些电源企业研制了具备内阻测的全在线自动核对充放电系统,该系统摒弃了常规人工利用离线放电仪经放电电阻以热能的方式将能量泄放到周围环境中做法,而是采用有源逆技术,放电过程中电池组不脱离系统同时泄放的能量回馈给电网,实现节能环保的同时避免了散发热量影响到周围设备的正常运行。目前该技术较为成熟领先的企业国电光宇已将该系统投用到塔拉等750kV超高压级电站,同时该技术也获得了开普实验室认证、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书以及北京市科委高新成果转化上榜产品并且该技术已在除电站之外的通信基站、服务器机房等领域也进入快速推广应用阶段。[9-10]

3结语

以上综述了预制舱式变电站现有设计方案现状,以及提供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与新技术应用提升预制舱式变电站智能化水平的思路,除此之外,从互联网+智慧能源的角度出发,还有很多的创新点可以去思考,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我国电网建设向着更加智慧、高效、绿色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赵和平.智能变电站二次预制舱设备布置与应用分析[J].自动化应用,2015,(12):146.

[2]张万菊.尖扎滩35kV预制舱式变电站特点[J].青海电力,2012,(10):31.

[3]GB50053-94.35~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s].

[4]GB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s].

[5]JunZheng,abbasJamalipour,wirelessSensornetworks:anetworkingperspective[m].wiley-ieeepress,2009.

[6]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7]macLeod,H.,Loadman,C.,experimentalstudiesofthe2.4-GHziSmirelessindoorchannel[J].CommunicationnetworksandServicesResearchConference,005(3):63-68.

[8]DL/t860-2006.ieC61850-2003.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s].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2

电站建设从勘测、设计、施工、以及设备制造安

装都是靠自力更生完成的,在我国工业还刚刚起步的时候,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不仅是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晶,也堪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之最,铸就了我国治理黄河的一座历史丰碑,因而闻名遐迩,震惊中外!

电站自投运以后,由于受当时国内水电机组制造安装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加之黄河泥沙影响,机组过水设备磨蚀相当严重,各种缺陷和大小事故频发,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很不稳定,电站安全运行频受威胁。针对先天不足的设备状况和严峻的安全形势,刘家峡水电厂广大职工以对国家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和设备改造,攻克诸多技术难关,保证设备安全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老化和泥沙磨损又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电站的安全运行。

改革开放以后,富于创新和敢于挑战的刘电职工感到,不能让这座新中国为之骄傲的水电站毁在自己手里。继续管理好电站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于是他们果断做出决定:改造旧机组,刻不容缓;增加新容量,别无选择!从1986年开始,他们历经十几年,逐一对五台机组进行全面增容改造。1994年4月,2号机组完成全部增容改造工程。之后,一鼓作气,连续对另4台机组进行全面"手术"。尤其是1996年到2002年短短的6年间,刘电以平均一年半一台的速度,完成了所有机组的改造。特别是作为整个改造工程重头戏的5号机组,从水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主要部件到各类配套设备,全部采用当今世界先进设备和技术。他们先后和俄罗斯、加拿大、法国、瑞士、奥地利、挪威、美国等著名公司和国内一些专业厂家合作,用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工艺改造出了一流的工程,使5号机组单机容量由26万千瓦增容至32万千瓦。最终,5台机机组出力由当初的116万千瓦增长到135万千瓦,净增容量19万千瓦,相当于又建了一座中型水电站。技术改造不仅使发电机组的出力大幅度增加,而且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抗磨蚀能力大幅度提高。在2005年的大发电期间,改造后的设备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10月26日,全厂发电出力达135万千瓦,10月29日日发电2913万千瓦时,10月份月发电量7.9亿千瓦时,这三项均创发电以来最高纪录。大发电期间135万千瓦的满负荷运行,机组各部分运行工况良好,充分验证了刘电通过设备技术改造所取得的成果。改造前危机四伏的安全形势也得到根本改善。在最后一台机组改造后的2001年2月,刘电人翻开了崭新的安全生产记录。直至今天,轰鸣的机组转动了26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出现任何人员和设备事故。

机组增容改造完成后,随着甘肃电网的发展,出现了在机组满发电情况下电量不能完全送出的问题,使电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损失。2006年,他们又开始了一次系统改造,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建成了甘肃省首座330千伏GiS开关站,彻底解决了近年来电力送出受限问题,打通了电力外送的大通道,电站的综合控制水平和设备自动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此同时,刘家峡水电厂紧跟知识经济时代步伐和科技进步潮流,不仅在主设备改造上运用高科技,而且在各个方面大力推行和倡导科技创新。1993年,一号机引进美国modicom公司监控设备投入运行,电厂开始对机组实施微机监控,近年来又加大计算机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主变在线监测等科技新成果应用力度;厂(miS)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投入运行。2001年,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水库测量管理系统在该厂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2002年,全厂办公自动化系统(oa)正式投入运行,"无纸化"办公开始运转。"大型发电机定子槽电位降低技术"、"水轮发电机转子绝缘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为机组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家峡水电厂依靠科技进步武装自己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让人骄傲的成绩:史无前例地创造出异重流排沙新技术。1994年11月,我国首台"大型混流式水轮机转轮修行磨削机"在该厂研制成功。2000年11月底,首创国内大坝深水闸门封堵第一例。2003年,在国内水电站中首家引进修复转轮的"机器人"。2007年8月,"双回线过载判据稳控切机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整体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调试技术

引言

智能变电站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采用新型科学技术所建立的新型变电站,它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采用集环保性与集成性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在信息的采集、测量、控制、检测等各方面,均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因此成为当前变电站工程的建设方向和主流。自动化系统结构和工程调试技术是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智能变电站持续稳定地发展,变电站工程技术人员应当深入了解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其工程调试技术。

1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

1.1结构技术与结构作用

智能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结构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智能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结构技术更为成熟,数字连贯性更好,连接速度更快,其工程应用方式也具有更高程度的标准化要求[1]。完善成熟的结构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智能变电站及时进行系统的扩展、维护和更新工作,进一步推动变电站的智能化进程。由于其结构技术运用于变电站一次设备上,这就说明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基本作用是以优化结构的方式保障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安全,并在保障设备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实际电网的运行要求。

1.2结构功能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拥有诸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以变电站一次设备为对象的功能。智能变电站的结构功能从功能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系统功能与基础功能两方面。系统功能指的是工程人员通过自动化系统有效实施监控管理、远程操作、站域控制、综合决策等一系列变电站运作活动,基础功能则具体指工程人员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保护、监视、排查的基本工作[2]。系统功能是基础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与前提,这就要求工程操作人员在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时,要求将系统功能与基础功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讨论。

2智能化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

智能化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能够对变电站工厂运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实时进行有效的调试和监管,以切实提升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水平,增加变电站经济收益。智能化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在智能化变电站运行活动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包括调试基础、调试原则、现场调试活动等三方面。要深入理解智能化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应当从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2.1调试基础

在智能化变电站中采用工程调试的方式,是以自动化系统具体工程运作活动为工作对象的。一般来说,变电站为了优先实现工程建设与完善的目标,就会将工程调试技术运用于建设活动中。因此,智能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应当以自动化系统及其智能设备软、硬件的集成工程建设活动为前提和基础,以变电站一次设备为对象,为了实现变电站功能的有效应用发挥而实时进行调试。与此同时,系统设备集成、调试分系统技术等都属于工程调试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智能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及时有效地满足智能变电站从监控、操作到信息安全、检测排查等各个方面的技术要求。

2.2调试原则

工程调试原则能够有效指导智能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的实际应用活动,因此在工程调试活动中占有不可获取的重要地位。工程调试原则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特点分析与指导探究调试的内涵与目的两方面。在实际工程调试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如果发现变电站目标智能设备需要重新更新配置,这就说明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工作并未完全完成,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工程调试人员应当在对职能设备进行配置更新的基础上调校智能设备。系统工作调试过程中,工程调试人员对单体设备进行合格调试后,还应当对所有的系统设备从整体上再进行调试检测[3]。此外,原则上工程调试人员在调试工作中只能修改单体设备的定值和参数,在调试活动的最后,工程人员应当核实自动化系统各组成部分设备软配置的完好性和有效性,用以检验整个系统设备硬件配置的完整性。

2.3现场调试

现场调试工作是智能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应用的核心与重点。在现场调试过程中,工程调试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工程调试人员应在及时对现场环境条件做出判定,检查网络的有效通信情况与相关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在满足调试要求情况下才能正式开展调试工作,检查过程中,工程调试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系统设备的软、硬件配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标准化数据的系统设备才能投入使用;其次,工程调试人员应当注意工程现场设备的命名与调度文件的可靠性,应当注重站控层设备与数据库的有效效,对于失效的设备、文件与数据均应及时摒弃并进行更新。在此基础上,工程调试人员通过安装相关应用软件,重新配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界面,着力在现场调试试验中促进智能变电站工程调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3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推动了科学技术革新的进程,电力系统的发展革新同时也迎来其历史新阶段。在电力系统革新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及投入使用获得越来越多技术人员的支持与认可。自动化系统结构和工程调试技术是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只有对二者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优化自动化系统结构,才能不断发展革新工程调试技术,以促进我国智能变电站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12,11(23):67-69.

[2]刘成君,张恺凯.数字化变电站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J].电工电气,2011,2(4):4-7.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4

关键词自动化;变电所;应用技术;探索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08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网也开始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新建的变电所也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同时,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促进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技术人员也开始将大量传统的变电所进行改造,达到自动化的目的,减少人员的投入。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虽然为电力企业创造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与传统的变电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对其建设与改造过程中还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自动化变电所概述

所谓自动化变电所也就是在变电所中采用各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以此对整个变电所的电气设备、输配电线路进行监控与测量,从而达到功能的综合化、操作监视屏幕化、管理智能化等目的。

2自动化变电所的优点

自动化变电所的建设与改造是现代化电网调度自动化研究中的一门课题,自动化技术可以将变电站中所有的设备进行监控与管理,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工,并采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不同功能的电气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进行运作。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变电站的通信设备直接与总的监控中心的设备连接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近年来,由于自动化变电所技术含量高,具有安全可靠性、无人值班等优点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实践表明,自动化变电所可以促使电网调度实现自动化,现场运行管理实现现代化,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是现代化电网发展的重要条件。

3自动化变电站的结构与特点

在电力系统的变电站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了变电站信息数据的综合化管理。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动化系统不断改进,将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应用在信息的综合化管理当中,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对自动化变电站采用分层分布式进行设计,并制定相应的自动化系统体系,将其设计成为四层结构,其中主要包括:1)生产过程层。这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最低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采集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信息;2)二次设备控制层。该层主要是由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组合而成,它可以对变电所中所有的设备控制,并起到保护作用;3)通信管理层。这一层结构主要是将现场总线与通用网关中的管理系统相互连接起来,其主要工作是采集变电站运行中的数据信息;4)信息管理层。这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最高层,其结构主要包括战绩计算机等,在其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局域网技术,从而组成了一个综合性强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自动化变电站中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设备生产厂家过多,产品型号多种多样

在自动化变电站修建与改造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非常多,仅从变电站的生产厂家就达到4~5家,这种现象会导致以下问题:1)如果综合自动化涉笔的生产厂家过多,那么对于厂家的生产能力以及设备的生产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造成一些设备的质量不达标,生产厂家在引进零部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一旦设备的保修期已过,那么在对设备进行修理的费用就会很高,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2)同一个变电站内如果出现厂家不同、信号不同的各种设备,那么就会给变电站的管理加大难度;3)当一个变电站中设备型号过多,并且由于每一个厂家设备的操作原理不同,因此需要设备维护人员对所有变电站中利用的设备加以掌握,这就给技术人员造成了非常大的工作压力。由此看来,随着自动化变电站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新建或者改建过程中必须要对各种综合自动化设备进行分析,规范设备的选型,要求其具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价比高等优点,能够在自动化变电所中通用。还要求生产厂家具有一定的实力,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便于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4.2运行与维护人员的水平偏低

近年来,自动化变电所的改造进度越来越快,此时有些还没有经过培训的运行人员不得已参与到运行管理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在操作过程中粗线各种问题。另外,在变电所设备维护的过程中,由于运行单位缺乏高技术人才队伍,并且没有人才储备,很多设备出现故障之后还需要有生产厂家对其进行处理,这就影响到自动化变电所的正常运行,无法促进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水平。

4.3开放性问题

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要求各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出的设备具有兼容性与互换性等特点,要求自动化系统能够适应变电站发展的要求,并且还需要考虑到变电站运行的功能及特点。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自动化变电所的应用并不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各个生产厂家所生产的设备也无法做到互换性,甚至不能够相互连接使用,这就导致各个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充分开发软件,浪费财力,也不利于电网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的要求。

4.4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通讯、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专业衔接部分容易产生“真空”,使缺陷得不到及时处理。另外,在电度表数据远传方面我局管理存在空白,计量所更换电度表后影响表记与后台通讯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对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需不断完善解决。

5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也开始应用在电网中,以求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变电站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是使变电站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创新,总结相关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快建设自动化变电站,使电力企业向现代化发展,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5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现场总线;无线通讯技术;变频器

   1.引言

   现今,创新的自动化系统控制着复杂的工艺流程,并确保过程运行的可靠及安全,为先进的维护策略打造了相应的基础。

   电力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搜企网版权所有,为电力工业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及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的重要性与日剧增。传统的信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之间的障碍正在逐渐消失。最新的技术,包括无线网络、现场总线、变频器及人机界面、控制软件等,大大提升了过程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

   2.电力自动化的发展

   我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全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出现。

   3.电力自动化的实现技术

   现场总线(Fieldbus)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革,随着工业电网的日益复杂工业自动化网版权所有,人们对电网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过去的控制方式而应用在电力自动化中。

   4.无线技术

   无线通讯技术因其不必在厂区范围内进行繁杂、昂贵的布线,因而有着诱人的特质。位于现场的巡视和检修维护人员借此可保持和集中控制室等控制管理中心的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无线技术还具有高度灵活性、易于使用、通过远程链接可实现远方设备或系统的可视化、参数调整和诊断等独特功能。无线技术的出现及快速进步,正在赋予电力工业领域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并由此在电力流程工业领域及资产管理领域,开创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纪元。

   尽管目前存在多种无线技术汉阳科技,但仅有几种特别适用于电力流程工业。这是因为无线信号通过空间传播的过程、搭载的数据容量(带宽)、抗RFi(射频干扰)/emi(电磁干扰)干扰性、对物理屏障的易感性、可伸缩性、可靠性,还有成本,都因无线技术网络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很多用户都倾向于“依据具体的应用场合,来选定合适的无线技术”。控制用的无线技术主要有GSm/GpRS(蜂窝)、9oomHzRadios、wi-Fi(802.lla/b/g)、wimaX(802.16)、ZigBee(802.15.4)、自组织网络等,其中尤以wi-Fi和wimaX应用增长速度最快,这是因为其在带宽和安全性能方面较优、在数据集中和网络化方面具备卓越的安全框架、具有主机数据集成的高度灵活性、高的鲁棒性及低的成本。

   5.信息化技术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华北电力调度局自动化处处长郭子明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华北电力调度局就用晶体管计算机调度电力,从国产121机到176机,再到176双机,华北电力调度局全用过,到1978年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

   6.安全技术

   电力是社会的命脉之一,当今人类社会对电力系统的依赖已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电力系统最重要的是运行的安全性,但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均未得到很好解决,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的概率小但后果极其严重,我国电力系统也出现过稳定破坏的重大事故。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电力工业将会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随着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和全国联网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必将出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

   7.传动技术

   实现变频调速的装置称为变频器。变频器一般由整流器、滤波器、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控制器(mCU/DSp)等部分组成。变频器作为节能降耗减排的利器之一,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而成熟。对于变频器厂商而言,在未来三十年,变频器,尤其是高压变频器在电力节能降耗中的作用极为明显,变频器也成为越来越多电力行业改造技术的首选。

   在业内,以aBB为首的电力自动化技术领导厂商,aBB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变压器生产基地及绝缘体制造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公司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电力建设项目,凭借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产品性能而获得国内外用户的好评。其公司多种产品,包括:pLC、变流器、仪器仪表、机器人等产品都在电力行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8.人机界面

   发电站、变电站、直流电源屏是十分重要的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搜企网,单片机技术的日趋完善,电力行业中对发电站、变电站设备提出了更高精密、更高质量的要求,直流电源屏是发电站、变电站二次设备中非常重要的设备,直流电源屏承担着向发电站、变电站提供直流控制保护电源的作用,同时提供给高压开关及断路器的操作电源,因此直流电源屏的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发电站的安全运行,直流电源屏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从早期的直流发电机、磁饱和直流充电机到集成电路可控硅控制直流充电机、单片机控制可控硅充电机、高频开关电源充电机等,至目前直流电源屏已很成熟。直流电源屏整流充电部分仍然采用目前国际最流行的软开关技术,将工频交流经过多级变换,最后形成稳定的直流输出,直流电源屏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是V8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它将系统采集的输入输出模拟量以及开关量经过运算处理,最终控制高频开关电源模块使其按电池曲线及有人为设置的工作要求更可靠地工作。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6

abstract:Substationprojectisakeyprojectinthe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constructionofsubstationprojectnotonlyundertakesregionalpowersupplytask,butalsolaythefoundationforbuildingastrongpowergrid,andtheregionofrapideconomicdevelopmenthasthevitalsignificance.inordertoensuretherealizationofsubstationprojectthepredeterminedqualitytarget,needtosubstationprojectforexcellenceinengineering,toimprovethequalityleveloftheprojectthroughtheexcellencequalitymanagement,thispapermainlyrelatedtoexcellenceinqualitymanagementofsubstationprojectcarriesonthesummary,accumulatedrichexperiencefortheconstructionofsubstationprojectofelectricpowerenterpriselater.

Keywords:substation;quality;quality;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m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变电站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因而,这些年来,电力企业对变电站工程质量创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变电站工程质量创优问题也被电力企业管理者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但如何把变电站工程项目质量做的更精更好,如何确保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目标的实现,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却仍然是变电站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文章参阅大量的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质量管理研究文献,总结了诸多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结合变电站工程项目实际,在明确变电站优质工程项目要求的基础上,主要对如何做好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质量管理进行探究。

一、变电站优质工程项目的要求变电站优质工程是在达标投产考核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规范性、技术先进性、质量优良性、运行可靠性、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选。变电站工程项目开工前,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必须制定工程建设创优规划,各参建单位均应制定创优实施细则,按照“一次成优”的理念,全过程开展工程创优活动;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严格,过程质量控制相关数码照片管理符合要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达到国内同类工程的先进水平,且满足《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2011年版)的要求:土建部分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100%,观感得分率≥90%;电气安装部分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100%。其中,创部级优质工程的四步骤为:通过“电力工程达标投产”,高水平(基础);完成工程质量评价工作,高等级(资格);获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高排序(选拔赛);通过部级评审机构组织的评审,高差异(竞赛)。

二、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质量管理存在的风险在变电站工程创优中,质量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强化监督的原则、创新和创造性原则、责任明确的原则、简单实用的原则以及知行合一、术有专攻的原则。关于如何加强质量管理的方法、方式有很多,相关的讨论也屡见不鲜,在此笔者不作重复,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或被视而不见、或被避而不谈,笔者简要列举几个例子,不全面,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启发与重视:

1、承包商低价中标,导致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如2011年4月福建省厦门市某220KV变电站新建工程,土建施工承包商低价中标,却因为管理不善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返工严重,预算严重超概,不得不中途退场,重新对土建施工进行招投标,严重影响了工程整体施工进展。

2、监理合同价过低,“老弱病低(低素质)”齐上阵,监督责任不到位:福建省天气多变,加上设备供货、设计供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工期往往容易超出合同工期,监理单位为降低管理成本,就经常随便派遣几个人在现场,无法确实履行工程监理的职责。

3、有创优的冲动,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工程创优规划做了一版又一版,口号喊了一遍又一遍,却往往虎头蛇尾,开工2个月内还有点冲劲,一旦形成常态管理,却无法真正将书面上的措施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于是也就泯然众人矣。

4、过程质量控制不严,靠后期整改弥补:如福建省某220kV变电站新建工程,上报国家优质工程奖,但评比组到来前1个月,发现主控楼、保护小室等主体建筑外墙粉刷龟裂严重,涂层剥落严重,只好紧急对外墙进行二次粉刷。

5、验收把关不严,弱化质量监督:施工单位三级自检、监理初检等关口,未能真正按照验收规范进行把关,如对应该100%检验的内容只进行50%的抽检,对应该30%抽检的内容只进行个别抽检,对隐蔽项目的验收敷衍了事,回填土一盖了之等。

6、项目经理身兼数职,忙于会议及公关事项不能真正到位:近几年工程项目众多,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项目经理往往要各自负责数个甚至十数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协调范围涵盖施工、监理、设计、设备厂家、政府部门、当地村民等,真正在工程现场的时间很少,无法对工程质量有切实的掌握。

7、质量目标过高,不是鲁班奖就是国优,业主一厢情愿:目前的施工队伍良莠不齐,能力差异明显,频频出现短板,而一个变电站工程是由土建、电气安装、保护调试等各专业施工力量组成,任何一支力量出现短板,都将导致整个工程无法满足质量创优要求。

三、工程项目质量创优技术控制措施

1、一般技术保证全体技术、质量人员在主任工程师的领导下,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发现图纸问题并进行汇总,作好图纸会审,与设计院做好图纸会审记录和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将图纸和设计变更、洽商及时通知到有关施工人员,将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交底,并通过分次交底会,即口头又书面地向操作人员交底,让操作人员对自己要完成的项目事先心中有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找出工程难点,组织质量攻关,研究质量通病,采取预防措施。做好测量、试验、计量等技术保障和复核工作,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2、过程控制措施采取抓重点、抓关键的原则,对每个重点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要坚持高标准,出精品。测量工作是施工全过程的基础工作,每个部位每次测量放线完成后,必须坚持责任复核验线,根据规程由技术、质量、监理复验签认,确保放线的准确。每道工序工程施工前必须由技术,生产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后才可进行施工。坚持“样板间”、“样板工序”制度,新分项新工序,工程开始前必须先做“样板间”,“样板”鉴定达标后,才可以大面积铺开,铺开后的工程不得低于“样板”的标准。

3、过程“三严”,重点监控,落实管理策划、预控、落实为脉络,把好质量关:策划是创优的先导,避免盲目导致返工;质量预控是创优成功的基础,针对不同情况制定预控措施,清除质量通病;施工过程注重细节处理及方案措施的落实,加强工程细部处理的检查与验收;针对质量目标,把好总包协调、人员素质、质量构思、材设采购,样板先行,科技创优,质量验收关,安全文明施工、成品保护,资料收集整理等关键节点。严格的质量管理:我们采用了高的企业质量标准,它不仅满足国家标准、规范的质量要求,而且达到创优精品的质量要求,施行质量一票否决权,责任落实。严格的质量控制:关键过程控制,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推行样板制度,保证过程精品,才能保证创优目标的实现。严把材料送检关,严格自检和交接验收手续,保证质保资料的完善。严格的质量验收:施工工序过程必须严格执行质量“三检”制度、隐蔽验收制度,并坚持跟踪检查记录和监督,要求每个工序、分项工程要达到一次成优,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4、工程项目质量创优控制措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建管理人员班子施工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交底施工材料计划.施工机具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加强协调管理,合理安排工序:现代建筑越来越趋向“智能化”,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全面,对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专业对其位置空间、技术要求都有特定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的时、空配合。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在后期装修上产生问题。我们利用技术、组织和管理等手段,通过例会、交底、施工网络计划安排等形式,做好各工序间的沟通和合理穿插配合,保证项目建设过程的有条不紊,避免由于各专业的交叉部位配合不到位导致的返工和加大成品保护的麻烦。切实做好成品保护工作,避免交叉污染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7

核电,能以很少的核燃料,产生大量的电能,且运输压力小,几乎零排放。其巨大的经济效益、清洁性以及可持续性,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缓解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吸引了世界各国领导者、研究者、能源工业界和公众的目光。

反应堆堆芯是核电站的心脏。先进的反应堆堆芯设计、堆芯燃料管理及燃料技术的应用是核电站最核心的技术,也是核电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实现核电技术自主化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迄今为止,我国有15台核电机组在运行,其中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是主流。经过20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m310、CpR1000、CpR1000+、aCpR1000等)的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改进与创新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绩:低中子泄漏高富集度堆芯设计、延伸运行设计、18个月换料堆芯设计、高燃耗1/4换料堆芯设计、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堆芯设计、从aFa-2G(第2代先进燃料组件)到aFa-3G/mSmG(带半跨距中间搅混格架的第3代先进燃料组件)、从aFa-3G到全m5aFa-3G(m5合金包壳及骨架材料的第3代改进型先进燃料组件)等。这些创新项目均实现了从概念、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水平在国内遥遥领先,有的甚至世界第一,且已经在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集团”)的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宁德核电站等得到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深入再现和发掘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核心技术创新的宝贵经验,本刊特别采访了取得这些业绩的主要实践者和当事人—肖岷。

肖岷,中广核集团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反应堆工程设计与燃料管理研究中心首任主任),部级专家,长期从事反应堆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研究,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创造的效益得到了核电行业和国家的认可,是我国该研究领域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

30年核工业战线的工作经历,20年在中广核集团坚守燃料管理岗位,风雨不移。让我们通过肖岷的经历,回顾中国核电在核心技术领域不平凡的发展变迁,回望那条既艰难又卓有成效的创新之路,同时展望中国核电的未来。

宁德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开创世界首例

2012年,中广核集团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芯设计核心领域获得又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宁德核电站首炉18个月换料项目核燃料装料在即的时刻,“中国压水堆核电站百万千瓦机组首循环堆芯装载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的特点是首次将一体化含钆可燃毒物燃料组件用于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首循环18个月换料堆芯装载,其工程应用将大大增强核反应堆的反应性控制能力,提高机组安全性能,并减少放射性废物,有利于环境保护。该发明专利是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首炉堆芯设计的重大创新的一个突出标志,而且相关技术已经在宁德核电站首循环堆芯设计中获得工程应用,项目完成后,将建成世界上首例在首循环批量使用一体化含钆可燃料毒物燃料的百万千瓦级商用反应堆核电站。同时,相关信息刊登在了国资委2012年9月《央企要情》上。

记者经过专利查询了解到,以“中国压水堆核电站百万千瓦机组”冠名的国内外核电发明专利仅有两例,另一例是“中国压水堆核电站百万千瓦机组18个月换料方法”,主要发明人也是肖岷。

肖岷是宁德核电站首炉18个月换料项目的策划者、发起人和组织者。据他介绍,在宁德核电站之前,我国的商用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首炉堆芯设计几乎都是翻版设计,采用分离式硼玻璃可燃毒物组件,产生大量的高放废物,且是12个月换料。在大亚湾核电站于2001年成功实施18个月换料及岭澳核电站于2007年成功实施高燃耗先进燃料管理(1/4换料)以后,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改进开始转向新建的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目前几个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堆芯及燃料组件的重大设计改进项目及新建核电项目都在按照既定计划向前推进,宁德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堆芯设计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那是2006年,当时的中广核工程公司已经与国内承担新建核电站反应堆核岛与堆芯设计的某研究院设计院按翻版设计(12个月换料)签订了合同,首炉18个月换料自主创新本来已经失去了机会。这也就意味着中广核乃至中国,将失去在新建的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中实施先进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自主创新的良机(后续同类核电机组将按同一模式批量设计建造)。

想在这种情况下扭转局面,其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要么根本不可能扭转局面,要么即使扭转局面也存在很大困难和风险:若处理不好,有可能危及设计进度,影响项目的安全审评进度甚至造成工程进度延误。然而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基于大亚湾、岭澳等核电站实施先进燃料管理的成功实践经验和工程判断,宁德核电站是实施首炉18个月换料千载良机的信念在肖岷心中始终没有动摇。

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这一想法的实现异常艰难。原本按照12个月换料的设计已经向国家核安全局提交了安全审评和建造申请,若要实施首炉18个月换料,除了在法律手续上要进行复杂的执照申请变更外,已经完成的设计文件和分析论证,都要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更新甚至重新分析论证,由此涉及到的堆芯设计、燃料管理、热工水力分析、核岛系统分析、安全系统分析、设备容量分析等方面的系统超过百个,文件成千上万份。

除此以外,由于12个月换料的翻版设计合同已经存在,实施宁德首炉18个月换料还要另外花钱重新设计,宁德业主公司为此吃了只“大螃蟹”,在核岛堆芯设计上花了两倍的代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工程公司、设计公司、宁德业主公司及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共同协调配合,经过肖岷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成功实现了宁德核电站首炉堆芯设计合同的重大变更和替代。最终由中广核自主设计的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项目取代了原签约的12个月换料项目,并得到各方面认可。

2008年,宁德首炉18个月换料项目分析论证和核燃料采购正式启动,再没有退路。肖岷带领团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所有的分析论证和新文件体系的建立,并经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历时4年多、累计8次的正式审评对话会以及若干专题对话会。2011年12月,通过国家核安全中心核安全专家委员会严格地最终审查,宁德首炉18个月换料获得了国家核安全局正式批准。这标志着宁德首炉18个月换料完成了项目论证和执照审评工作,是宁德核电站装载核燃料的重要里程碑。

该项目实现了18个月换料的直接、快速过渡。经过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后,工程已于2012年10月2日完成了核燃料装料。该项目不仅是国内首个新建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项目,而且是世界上首个同类项目。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先进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已早于三代核电站投入应用。法国设计的三代欧洲先进压水堆核电站epR首炉也采用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预计2013年底,世界首台epR将在台山建成。

宁德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项目改写了宁德核电站初始堆芯设计的历史,也开创了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化先进堆芯设计和实际应用的新历史和新格局。此外,作为示范项目,宁德首炉18个月换料还为中广核在后续新建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如aCpR1000等)中推广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设计奠定了基础。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中广核领导层令人钦佩的高远见识和运筹帷幄的决策能力,离不开以提高核安全水平与运行业绩为导向的良好核安全文化传统。而作为反应堆设计与燃料管理团队代表的肖岷,能够在如此复杂、具有如此先进水平的技术和项目中游刃有余,也绝非偶然,而是来自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坚持,来自在中广核20多年不断的基础理论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项目实践经验的积累。

“黄金人”学成归国技术实力初显

早在30年前大学毕业之后,肖岷就投入核电事业,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从事核电站设计研究,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肖岷师从我国反应堆与传热领域著名前辈和专家陈学俊院士,攻读与反应堆堆芯密切相关的两相流不稳定性及传热领域博士学位,199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大亚湾核电站工作。

1992年,为系统学习和掌握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堆芯设计技术,中广核集团派出4人前往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西屋电器公司总部接受为期一年的在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压水堆堆芯设计、热工水力设计、燃料管理和安全分析。肖岷就是4人中的一位,而且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在中广核2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领域的“黄金人”。

之所以被称作“黄金人”,是因为当年集团派他们出去学习,成本非常高,堪比黄金价值(运行人员在法国培训,堆芯设计在美国培训)。也正是当年在美国对反应堆与燃料管理技术较为系统的学习,为他后来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肖岷学成回国。从那时起至今的20年间,肖岷一直致力于将美国西屋公司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m310、CpR1000、CpR1000+、epR和aCpR1000等的反应堆燃料管理、堆芯设计、安全分析与换料安全评价等核心技术工作,策划、组织并发起了一系列重大设计改进项目,并成功实施,使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的核燃料堆芯管理水平、核燃料运行业绩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大亚湾核电站安注系统设计改进和应用

1996年,经过独立分析,肖岷发现大亚湾核电站的重要安全系统之一—高压安注浓硼系统原始设计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21000ppm(百万分比浓度)的硼浓度极易造成硼结晶而堵塞管道,影响安注系统的可用性乃至核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作为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主要是照搬和学习法国技术,要想独立对法国m310核岛安全系统的设计提出改进,并得到核电站业主和国家核安全局的认可,是十分困难和难以想象的事情,重大改动甚至须征得法方的同意。因此,对大亚湾核电站安注系统的设计缺陷进行改造需要魄力,更需要实力。尽管如此,肖岷仍然坚持提出对高压安注浓硼系统进行重大自主改进设计。

在随后的两年间,经过可行性研究、独立分析计算和执照审评,终于得到核电站决策者和国家核安全局的认可,方案经过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后成功实施,最终将21000ppm浓硼系统降低为7000ppm。这一举措,不仅节约了几百万美元的改造资金,更重要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大亚湾核电站安注系统的可用率、核电站的可用率和安全性。这一重大设计改进超越了法国同类机组,同时,其wano可靠性指标由改进前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提升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保持至今。

此项设计改进还获得国防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成为我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安注系统新的标准设计。

大亚湾核电站18个月换料项目

1998年起,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肖岷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策划和组织了大亚湾核电站18个月换料工程的堆芯设计论证和新型核燃料组件的技术转让合同谈判,以及18个月换料工程的实施。该项目摒弃了之前的年度换料,采用了若干先进的堆芯设计先进技术和先进燃料组件,使大亚湾核电站的核燃料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国产核燃料组件从aFa-2G到aFa-3G的升级换代,提高了核燃料经济性和电厂可用率,使每年经济效益新增加约3000万美元。大亚湾核电站18个月换料已经成功运行12年,至今仍是国内唯一实施了18个月换料的核电站,年发电量从实施前的130亿千瓦时左右提高到了150亿千瓦时以上,累计经济效益已经超过数十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获得国防科技成果奖,“中国压水堆核电站百万千瓦级机组18个月换料方法”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岭澳核电站先进燃料管理项目(1/4换料)

1998年起,作为核电站燃料管理的基层干部,肖岷全面负责包括岭澳核电站在内的整个广东核电核燃料管理工作。他将大亚湾核电站燃料管理的成功经验快速应用于岭澳核电站,提出了混合堆芯、提高燃料浓缩度和延伸运行的一揽子改进方案,并分析论证、推动实施,使岭澳核电站燃料管理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节约了大量成本。

2000~2004年,开展了岭澳先进燃料管理改进的策划与可行性研究。根据岭澳核电站的技术特点和广东的特点,提出了不同于大亚湾核电站的先进燃料管理(aFm)策略,并首次采用了3D堆芯功率能力分析和3D弹棒事故分析等先进设计技术,经过近6年的努力(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和执照审评),于2007年成功实施,使岭澳先进燃料管理改进的实施步伐比大亚湾快了3~4年。岭澳核电站先进燃料管理项目每个燃料循环仅更换1/4的核燃料(普通燃料管理每次换料更换超过1/3的燃料),每批燃料在反应堆中要使用4个循环,采用全m5aFa-3G,批卸料燃耗达近50Gwd/tU(燃耗率。燃耗越高,单位燃料在反应堆里发出的总能量越大),最高组件燃耗为57Gwd/tU,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也是燃料组件燃耗最高的堆芯设计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岭澳先进燃料管理(1/4换料)在保证发电量的前提下,既减少了新燃料,又减少了乏燃料,做到了高效的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使岭澳核电站的燃料经济效益达到每年2000万美元以上,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均超过法国同类核电机组。该项目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型核电站唯一的高燃耗1/4先进燃料管理,被法国核电巨头aReVa公司誉为“国际参考设计”,成为国际样板。该项目获得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压水堆核电站百万千瓦机组四分之一换料”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经过一步步的创新,中广核具备了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多种先进燃料管理的能力和实践经验。中广核的后续新建核电站,如红沿河核电站、阳江核电站、防城港核电站等,都将实施先进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中广核在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的创新实践也辐射到国内其他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65万千瓦)和田湾核电站等的18个月换料项目,将分别在2013~2014年开始实施。

岭澳核电站的堆芯设计模式也在不断发展,目前18个月换料的分析论证与安全审评工作已圆满结束,预计2013年开始实施。

大亚湾核电站严重事故管理导则(SamG)开发与实施,CpR10000严重事故导则研究及严重事故iVR试验室建立。

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可控,是发展核电的首要前提。早在1998年,肖岷就首次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在严重事故管理方面的改进计划。随后的几年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大亚湾核电站严重事故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了严重事故管理导则(SamG)的研制和缓解严重事故工程改进的分析论证。该项目于2004年实施,填补了国内核电站在SamG研制和实施方面的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得到了国家核安全局和国际同行的好评,是国家核安全局在严重事故管理方面的首个示范项目。

2007年,在大亚湾核电站SamG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肖岷又策划组织了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CpR1000严重事故管理导则的研制和推广。结合CpR1000的设计改进,对严重事故管理导则进行了改进和优化,进一步增加了非能动的氢气复合器,并经过分析计算得到了安全壳的失效概率曲线,该失效压力大大高于安全壳的设计压力,为严重事故下安全壳的过滤排放奠定了理论基础。岭澳核电站的严重事故管理导则开发已经完成并于2011年成功实施。该项目获得中国电力科技成果奖,“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严重事故处理方法”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同时,肖岷还策划建立了国内首个严重事故研究所,并策划建立了国内首个压力壳严重事故下的堆芯内熔融物滞留热态试验装置(iVR),为严重事故的进一步预防和缓解研究打下基础,该iVR试验装置已经于2011年建成。

岭澳核电站延伸运行项目

延伸运行是在燃料循环末,通过降低一回路冷却剂温度等技术措施,使核电站继续满功率运行的技术,有利于加深燃料燃耗,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调节不同核电站的大修停机时间窗口。但在技术上比较复杂,涉及到系统参数变更、保护定值的调整、安全分析论证和设备能力验证等。经过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肖岷提出在岭澳核电站实施延伸运行的立项并得到批准,他组织和带领团队开展分析论证,使岭澳核电站的延伸运行项目得到国家核安全局的批准,在第二循环顺利实施,显著提高了核电站运行业绩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得国防科技成果奖。

除此之外,鉴于我国的核能政策是燃料闭式循环,肖岷还带领团队成员在可持续发展的燃料循环、后处理工艺、moX燃料、焚烧堆等燃料循环及后处理研究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他还积极开展、参与先进燃料循环领域的国际研讨会,加深国际交流,促进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2007年,第51届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肖岷曾作为中国代表团选定的唯一专家,向时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长巴拉迪系统地介绍中国核电的发展。

2009年10月,第一届“中法核燃料循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会人数达200人,会议就核燃料循环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引起国内业界广泛关注。该会议的策划者正是肖岷。

而肖岷也因贡献突出,得到业界和国家认可,先后被评为“深圳十大杰出科技工作者”、“深圳市杰出专家”、首届中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专家、深圳市认定的“部级人才”,成为中央组织部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促进研究开发应用一条龙发展

2007年,中广核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成立,同期,以参与大亚湾核电站18个月换料改造项目、岭澳核电站1/4换料项目的骨干技术人员为班底的反应堆工程设计与燃料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反应堆中心”)正式成立。肖岷任反应堆中心首任主任。

反应堆中心从成立初期就将紧密服务于新建核电项目和在运核电站作为技术研发、开拓创新和提高核心能力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无论是已成功实施的大亚湾18个月换料、岭澳高燃耗1/4换料项目,还是2012年10月完成装料的宁德首炉18个月换料项目、岭澳一期18个月换料,无一不是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研究开发应用(产学研)一条龙为共同特点。

肖岷介绍,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定位,是因为它符合党中央在新时期对科技创新的定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创新的根本目的和生存基础在于实际应用。这也是中广核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切身体会。反应堆中心承担的绝大部分研发工作,基本都是以具体的工程应用项目(市场)为依托的,这使科技研发工作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保证所有改进和创新都直接服务于和运用到核电机组的生产中。

岭澳核电站18个月换料项目,是中广核首次全面自主承担设计论证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18个月换料重大设计改进项目;宁德核电站首炉18个月换料项目更是集团首次独立承担初始堆芯的工程设计项目,是检验中广核在新建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中全面承担自主化堆芯工程设计的标志性工程。这些实际应用的创新项目都是对反应堆中心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磨练和考验。通过这些项目,也能够进一步推进技术能力的提升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样一条研发与应用理念和体系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反应堆中心堆芯设计核心能力和驾驭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在实践中为后续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核心技术与能力亦得到很好的验证。

中科华研究院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已具备了先进燃料管理和堆芯设计能力、热工水力设计和安全分析、燃料设计、严重事故管理等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与资质,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上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反应堆中心也由最初20余人的小团队,发展为目前超过100人的精干,有实力,掌握关键技术的堆芯设计、燃料设计和安全分析队伍,为承担的后续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做足了人才准备。

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高起点起步”,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不仅是中广核多年核电建设的经验所得,同时也是集团在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领域的良好实践结果。这条路就是中广核在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方面发展的路线图,也引领了我国先进燃料管理和燃料技术的创新方向。

过去的20多年间,中广核集团在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领域度过了一段在实践中成长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广核由最初的配合国内外设计单位开展换料堆芯设计和燃料组件设计,到逐步全面接手百万千瓦级的堆芯设计、燃料管理、燃料设计、换料安全评价和安全分析等研究设计工作,最终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的自主化、国产化,并通过创新和实践最终与国际接轨。

在提升自身燃料管理水平和加速实现先进堆芯设计与燃料管理应用的同时,通过系统性地实施改进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项目,推动了上游核燃料生产领域、工艺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升级和改造。在国家国防科工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与国内核燃料制造企业(中核建中核燃料公司)联合攻关,通过引消吸和再创新,实现了国内燃料制造水平跨越式发展,推动了国产燃料组件制造技术的迅速升级,完成了从aFa-2G到aFa-3G的国产化和产业升级,以及aFa-3G和全m5aFa-3G的国产化技术创新,及时满足了我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先进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的需要,该项目获得国家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及中国核工业科技成果一等奖。

有核心技术才能在先进反应堆堆芯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发明专利的取得是核心技术的主要载体。肖岷及其团队从1990年代开始就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又一个堆芯设计项目的实践,研究并开发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在堆芯设计、燃料管理和燃料组件设计方面的创新技术,并获得了若干重要(顶层)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仅在反应堆堆芯设计方面,就有“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首炉堆芯设计及燃料装载方法”、“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18个月换料设计方法”、“非对称轴向钆棒燃料组件设计”、“压水堆核电站百万千瓦机组四分之一换料”等,这些自主知识产权为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虽然中国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业绩,但这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中国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还要运行40~60年,要保证这些核电站长期、安全和经济运行绝非易事,其中必然充满挑战,但也正是技术创新的用武之地和市场机会之所在。技术进步永无止境,继续创新和改进的空间是巨大的。如何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实践经验和已经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去开发新的创新设计,应用到在运核电站和新建核电站中,从而满足新的核电安全标准要求,是未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燃料组件是核电站的心脏。美国西屋公司在RFa燃料组件之后又开发成功了nGF(下一代燃料组件),是又一次跨越式创新。该组件进一步创造性地改进了中间搅混格架,使得热工裕度在RFa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面对西屋推出nGF,中国有没有对策?中国是否永远跟着别人走?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8年,中国国家专利局接受了来自肖岷团队的“新型半夸距流动搅混格架燃料组件”的发明专利申请,并于2012年5月予以批准。该燃料组件发明专利与西屋公司最新推出的nGF理念一致,如出一辙,属于顶层设计专利(即整体结构特征专利),因此上述燃料组件发明专利就是中国的“下一代燃料组件”,这是燃料组件知识产权上的跨越。如果中国的下一代燃料组件开发成功并投入应用,中国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157堆芯或177堆芯,在运或新建的)可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安全裕度和运行性能。

中国能否实现燃料组件开发上的超越,使专利变成产品,研制出属于中国的下一代燃料组件?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紧抓核电发展黄金时期持续改进核电安全,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正在走向大国复兴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我国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核电作为可以大规模利用的高科技清洁能源,能够有效缓解化石能源枯竭带来的危机,其可持续性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成为我国经济高效平稳发展的巨大动力。

对于核电发展来说,安全问题是最大考验。去年福岛核事故再次敲响安全警钟,减缓了各国的核电发展速度。但肖岷认为,这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每一次事故后,人们都会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改进措施,全球的核电安全技术水平都会提高一大步”。这也充分证明:人类的智慧完全可以做到在核能应用中控制好风险。而各主要核电国家,也都表示将会继续发展核电,中国政府也已在2012年10月24日批准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重新开启核电站建设。

肖岷指出,从世界核电发电应用情况来看,法国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例超过70%,日本(福岛事故前)超过30%,韩国超过1/3,美、英约20%,俄罗斯约16%;而中国仅仅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发展核电的潜力和市场是巨大的。而先进核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美好蓝图实现的最有力支撑。

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发电能力占全国核电总发电能力的约50%,在建核电机组占全球的26%,在助力中国核电实现腾飞的路上,任重道远。

当前,世界核电技术创新速度快,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异常艰辛。如何更高效组织资源,在堆芯设计、燃料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保持国内的领先地位,是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和中广核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8

1调研背景及目的

国家电网公司自2010年起开展了46项智能变电站工程试点建设,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职能变电站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无锡地区建成了220千伏西泾智能变,第二座广汇变也顺利投运,其中220千伏西泾智能变是国网公司首批智能化变电站试点项目。本次调研通过对无锡地区已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运行分析,通过与常规变电站的比对,探讨了智能变电站的费效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下阶段的决策提供依据。

2智能变电站现状分析

智能变电站采用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可自动完成一键式顺序控制、一次设备在线监测、辅助系统智能联动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等先进功能,从主系统到辅助系统全面实现智能化,成为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新型城市户内站设计典范。目前智能变电站主要有以下特点:

(1)智能一次设备。采用“一次设备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方案实现一次设备就地测量、控制、保护、状态监测等智能化功能。传感器与一次设备本体一体化设计安装,运行可靠、外形美观。智能组件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结构紧凑、回路简化、控制直接。

(2)一次设备在线监测。根据运行需求,设计主变油中溶解气体/微水/油温/气压、GiS局部放电/六氟化硫气体/断路器工作特性、避雷器泄漏电流/放电次数的在线监测,国内首次实现大规模、多参量在线监测系统后台整合,利于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减少停电次数,提高使用效率和寿命。在线监测后台系统与主站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互动。

(3)电子式互感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全光纤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抗饱和能力强、线性度好,提供精确优质双a/D采样数据;体积小、重量轻、绝缘好,便于设计实现在GiS、开关柜的优化安装方式,此发明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电容分压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应用成熟,采用直流供电工作可靠。

(4)计量对比分析系统。国内首次建立数字式计量系统与常规计量系统对比验证系统,在实际工况中验证两者间长期运行中各种外部条件下的精度偏差,为电子式互感器的计量应用提供指导数据,此发明已申请国家专利。

(5)通信规约与二次接线。全站采用ieC61850标准实现二次装置信息交互数字化、标准化,利用光纤实现二次装置互联互通,极大简化二次接线,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和装置互操作性,大量节省了控制电缆。

(6)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全站各电压等级采用保护测控合一装置,大大节省测控装置数量;双重化测控采用逻辑机制保证信息上传、控制下行、防误闭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7)通信网络设计。站控层网络采用mmS、GooSe、Sntp三网合一、共网传输,110kV过程层网络采用采样值、GooSe、ieee1588三网合一、共网传输,实现数据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220kV过程层采样值采用直采方式,跳闸采用直跳+网跳方式,保证系统工作可靠性。

(8)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高级功能。根据运行需求定制自动化系统高级功能,实现一键式顺序控制、智能告警与故障诊断、状态估计、取代功能等高级应用,提高生产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生产运行辅助决策服务。

(9)物联网技术实现辅助设备智能化。国内首次在变电站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传感测控网络,实现图像监视、安全警卫、火灾报警、主变消防、采暖通风、给排水、SF6泄漏监测、运行温度监测等辅助系统的集成应用和联动控制。

以上技术目前在220千伏西泾智能变电站和220千伏广汇智能变电站都得到了应用。

3与常规变电站的对比

3.1综合技术性能对比

现以无锡220千伏西泾智能变电站为例,与传统变电站进行对比。

3.2全寿命周期综合经济效益对比

4智能变电站建设施工工艺创新

4.1创新实现智能变电站集中集成测试模式

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在变电站土建施工的同时,按照现场工程配置并行开展智能变电站集中集成测试,大大节约了现场调试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变电站的安全可靠。

4.2创新实现光缆施工技术攻关

成立光缆敷设质量管理小组,精心编制光缆敷设专项方案,对各敷设区域光缆最大牵引力进行测算;组织严密敷设工程,专人指挥;光缆经由走线架、拐弯点(前、后)采用分散绑扎固定方式以使应力分散;光缆室内布放在讲究整齐美观的同时,更注意保证光缆的松弛状态和足够的弯曲半径,这也是光缆与电缆敷设最重要的区别。成立光缆熔接质量管理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挂帅主抓光缆熔接质量,为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组成奠定坚实基础。

4.3创新实现GiS高效优质施工

对于户内全GiS设备,为保证安装进度和质量,投入大量精兵强将,成立GiS安装质量管理小组。针对智能GiS与常规GiS结构有所不同,技术、施工人员与厂家服务人员共同研究,改变原有施工工序,确保了110千伏GiS的安装进度;GiS智能终端采集装置原设计安装在间隔Ct下方,给安装及日后运行维护做成了较大困难,设计、施工及厂家服务人员协商解决方案,最终确定升高GiS智能终端采集装置的安装位置,留出了运行维护通道。

5目前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9

   1、汉中电网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现状

   1.1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继电保护专家系统是监控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有以下特点:(1)组网方便: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保护装置连接起来,通过远动通讯装置把保护信息上送控制中心。(2)投资小:常规变电站仅增加1~2套远动前置机。(3)SCaDa数据库小。(4)远程维护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远程调取保护定值和采样值并能在线修改保护定值和投退保护。(5)报文信息丰富,便于远程故障诊断。(6)管理方便。维护人员只需定时检查,不需实时监控。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0

基层变电站是集累、苦、险于一体的一线班组。__同志1973年参加工作,33年来,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坚守着这块阵地。多年的变电站工作,使他对每一台留下自己汗水和智慧的设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工作业绩突出,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职工标兵”、“劳动模范”、“高技能技术人才”。20__年3月,他成为__省组织部“__省二十五名突出贡献人才奖”拟表彰人选,在《__日报》上进行公示。大胆技术革新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工作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__是60年代末毕业的电校生,但他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1998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

__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小技改、小改造、小革新活动,先后总结出一套“利用短路法配合查找二次回路故障”的方法,比起常规的“电压法”、“电阻法”,可以更迅速、准确无误地配合查找二次回路故障。1995年,部分变电站陆续使用了GaF-300型,共108只无尾节干荷电防酸式新型蓄电池,__根据运行管理经验,向工区作了使用情况及分析,建议此型号蓄电池大充大放的充电过程中,宜采用“稳流充电的方法”的技术报告,得到工区的采纳使用。这些成果在全公司推广后,创造了良好的实用经济效益。

Dw1—35系列户外式多油断路器因位置指示器设计上的不足,容易造成误判断而引发误操作事故。而Dw1—35系列断路器在全公司35KV断路器总数使用率达45。经过思考、观察和分析,__改进位置指示器,使用不同颜色的磁漆进行标记,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革新后的位置指示器,清晰醒目,安全可靠,经公司技术鉴定后,在有关变电站推广应用。同时解决了冬季变压器上层油温过低的问题,每年冬季可节省电量约一万度。

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全站职工,工作才能做好。__十分重视充分调动裕丰站职工的积极性。变电站成立了QC小组,带动年轻人开展QC活动,解决变电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__年,变电站《提高接地刀闸送电前检查到位率》QC课题获得华中电网20__年度优秀QC小组一等奖、__省电力行业20__年度优秀成果奖。20__年,《提高备用电源监视到位率》课题又获得局优秀QC成果奖。这些技改项目,为值班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措施,保证了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严把安全大关

多年来,__同志在工作中发现和消除隐患数百次,其中重大设备隐患十多次,为变电运行工作顺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20__年5月27日在特殊运行方式下,110KV盘表电压指示正常,部分110KV出线电能表运转正常,__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发现亚东水泥厂ii回路在送电运行时电能表未运转,立即报告上级部门,为公司挽回70万度电量。20__年裕丰变电站二期工程扩建,增加一台12万mw容量主变压器等其他设备,自03月开工至11月,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在站里协调安排工作。

安全是重中之重,他时刻紧绷安全弦,每日数次巡视工作现场,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在许可范围内施工。同年6月24日,他发现施工人员为了工作方便私自解锁误打开带电的10KV分段开关柜,由于制止及时,避免了一场施工人员10KV触电伤亡的未遂事故。去年9月22日,他在夜巡中及时发现了i#主变110Kv中性点1010接地刀闸接地引下线处接头发热烧红等重大问题,从而保证了设备及系统安全运行。

__在几十年站长工作经历中,处理了几乎每一次出现的,而又疑难的设备异常和故障,从未发生差错。站里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为各变电站和公司安全生产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诲人孜孜不倦

公司变电运行工区一直把他所在的220KV裕丰站作为技术培训基地,三十余年来,__同志一直是主要授课教员。1994年裕丰站成为__省第一个试用敞开式六氟化硫断路器的变电站,并采用了新型晶体管保护。投产前,职工均未经过学习培训,结合新设备、新技术,__及时在站里传授六氟化硫断路器及二次电气原理和晶体管保护知识,使多数同志掌握了新技术,从技术上保证了安全运行。

在他的培训指导下,裕丰变电站职工个个成为优秀业务骨干,很多同志担任其它岗位站长、技术员和管理职务,还先后为系统内外培训运行人员百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