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初中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36:11

国际初中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国际理解教育;内涵;体现;问题;对策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题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指引》中明确界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的目标,即“培养和平处事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国际具有国名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际、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世界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

《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强调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把国际理解作为其基本内涵之一。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国际理解教育很有必要。

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体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除了是一门工具外,还应该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在新课标的九级目标体现中,五级是9年级或者初中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第五级的分级描述中,就提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分级标准中的五个方面里,其中文化意识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文化意识的第五级分级标准就要求学生要能够“了解英国国家中的人际交往习俗,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关注中外异同,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三、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现

初中英语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选题广泛,题材包括体育、文学、自然、饮食文化、他国文化和习俗等。笔者所在的省份统一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Goforit》教材。初中英语教学内容除了对语言技能的强调,还特别要突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以初中七年级下册为例,我们来粗略看看初中英语教材是如何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册书的国际理解教育一般主要体现在SectionB的阅读文章中。如第五单元阅读文章是以泰国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关于拯救泰国大象的问题,这篇文章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异文化,关注环境问题。第六单元的阅读文章是关于一名在美国学习的深圳学生在美国如何度过端午节。文中有对中国家庭过节的描述和美普通家庭的生活描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他国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第10单元的阅读文章则描述了世界人民的生日食物,进行了各国生日食物的比较和对比,体现了国际教育中的关注多元文化,理解他国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深刻意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英语的听说读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授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生和外国人交往时,教师会告知学生在西方文化里,在刚认识他人时尽量不要询问其婚姻状况、收入等,对政治和宗教等话题尽量避免谈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不愉快。在讲授中国节日的时候,同时向学生讲解西方的一些节日,进行对比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风俗文化习惯等。初中英语教师基本形成了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队伍,能够共同研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形成学生国际理解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英语考试试题中,适当考察学生对其他文化和国际重大时事的了解,真正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

2、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理解较为狭隘。比如谈到国际理解教育,很多老师会认为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习惯等,他们忽略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联,或者存在偏差,从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有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国际视野。英语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对世界文化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理解。但是,现实是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疲于帮助学生应试,缺乏对自身国际视野的提升。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视野宽阔与否影响到学生的视野。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情况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和设计缺乏国际理解教育元素。由于现今的英语教学还是以应试为主,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和应试紧密相关,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语法的讲解,忽略了阅读文章的内容,更不用说内容后面所体现的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五、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探究

1、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不同文化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异文化”,通过角色间的交流与沟通,冲突与合作,让学生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从而获得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和情感。

2、自主调查学习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英语作业中和国际理解教育相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理解“国际”方面的知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堂无法传授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对“国际”知识的兴趣。

3、体验法

体验式的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能够达到学习效果的一个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实地实景的亲身体验,学生会对国际理解有更深刻的体验。比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去有外国人服务的正宗的西餐厅,一是可以在真实场景中学会用英文点菜,同时可以真实品尝正宗的西餐。或是带学生参观国际博览会或者国际化的企业,感受世界各国文化多元融汇,传递给学生国际化的理念和价值观。

4、交际法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大的缩短。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国外的学生结成一对一的笔友,通过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进行交流。由于初中生英语水平有限,教师可以设定学生交流的主题,并且给出相应的语言指导,让学生可以通过在和国外学生的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异文化”。

六、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更加紧密,教育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远大目标,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值得重和关注的内容。现今,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不足。同时,国际理解教育的实现不是仅仅通过英语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梦颖.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吴晶晶.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问题[J].中华少年,2016.11.

[3]王瑞杰.论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D].河南大学,2006.

[4]姚治松.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皎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周金雅.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国际初中教育篇2

这项课题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与教学环境的较全面的比较研究,是当今规模最大、测试技术最新的一项国际教育研究项目。参加的有我国、美、前苏联、英、法等19个国家的21个总体(我国台湾作为一个测试总体参加此课题研究)。我国大陆仅参加对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实际情况,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习和掌握国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组织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处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写的课题研究报告很快就会出版。

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大陆13岁学生(主要是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数学答题正确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比我国台湾也高出7%。但是我国科学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7%,在20个总体中居第15位,成绩偏低。这同当前世界各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注重联系社会和生活,特别是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的发展方向不甚一致。

从数学和科学两科教学内容平衡的角度考虑,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测试结果值得注意。韩国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分别是73%和78%,我国台湾是73%和76%,两科总平均正确率比我国大陆高。我们还注意到,除我国科学成绩远远低于数学成绩以外,其他所有总体的科学成绩都高于数学成绩。这说明我们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很不平衡,有必要调整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及其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以适应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此外,本课题对于影响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的社会、家庭和教学环境因素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比较符合实际的、可供我们参考的重要结论。例如,学生看电视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成正相关;学生的兄弟姐妹人数与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成负相关(我国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数学和科学测试正确率分别高出5.6%和7%);家庭藏书数量与数学和科学成绩成正相关;等等。

这项研究历时三年有余,我国课题抽样和测试工作涉及20个省市,居住的8.7亿人口的地区。测试地区广,任务紧,经费和设备短缺,但课题组克服了各种困难,跋山涉水,深入农村山区进行测试,日以继夜地工作,保证了各阶段科研任务准时完成。在课题取样和测试过程中,各地教育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各县市协助本课题工作的同志以及测试学校的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和科学教育同社会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数学和科学教育不仅给学生以实际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由于各国数学和科学教育有许多共同点,教学改革的成果往往会超越国界影响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出于这些原因,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组织了多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在各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87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同英国、加拿大、韩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研究课题,对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习成绩进行国际比较研究。1988年发表了研究报告《不同的世界--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评价》。

报告发表以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因为在12个总体中美国的数学成绩最低,科学成绩名列第九。

1989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组织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研究(简称iaep)。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成绩,以及获得优秀成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测试的学生分为两个年龄组:9岁和13岁。岁学生测试数学和科学,13岁学生测试4个项目:数学,科学,操作,地理。先后有19个国家(包括我国和美、加、英、法、前苏联等)的21个总体参加这项研究。考虑到我国地大人多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只参加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教育的研究。

这项课题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环境的较全面的比较研究,是当今规模最大、测试技术最新的一项国际教育研究项目。对于我们了解国外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实际情况,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习和掌握国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组织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处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测试结果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各总体于1991年3月完成正式测试和问卷调查。

经数据处理和统计后,测试结果见表1。

国际初中教育篇3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引言

德育教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我国的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关键时期,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我国一直都比较注重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更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培养出很多具有“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特性的初中生。很多学校的学生只是凭借着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来得到高分。

对于我国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很多的思想道德品质都是从平时的行为习惯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这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初中生德育问题的现状

目前,德育教育已经逐渐被各校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已经将德育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各校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但是,实际中的德育工作仍缺乏实效性。

2.1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目前的初中生对于社会、集体的事情不积极参与,缺乏主动型。有统计数据显示,对于班级或者是学校的事物,71.9%的学生只是在私下里讨论过,并没有正式向老师提出过;在面对好友犯错误时,也仅为23.8%的学生会劝好友向学校或老师承认错误;60.9%的中学生在面对歹徒作案正在逃跑时,只会在一旁围观,想去救援却并不敢救。这些都说明目前的初中生缺乏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民意识。

2.2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成长意识。目前,很多初中生的思想存在着务实性。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据调查有60.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丰富自己的人生,但是仍有21.2%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为了今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找一份好工作。虽然追求务实尤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一个想要继续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理想,那么社会的建设就不能成功。所以必须对初中生加强生活教育、职业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社会理想的教育。

2.3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生命意识。在初中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信心和恒心的教育,并且要具有针对性。有一部分初中生在面对吸毒的危害这个问题时,认为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与社会、父母、家庭无关。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初中生缺乏生命意识,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社会、民族、家庭的命运石紧密联系的。

2.4目前的初中生缺乏环境意识。这里谈到的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还指社会环境。初中生普遍比较关注自然环境,但是对于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不关注。例如:对于很多初中生并不喜欢观看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影视节目,而是追求场面、节奏、画面明快、色彩丰富等视觉感官效应上的愉悦。还有一部分初中生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不愿意为学习而吃苦;还有的学生认为我的家庭条件很好,比较富裕,不用在为将来而担忧了。这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绝不容忽视。

2.5目前的初中生缺乏人际意识。目前很多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并不让人满意,很多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少数认为应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对于初中生眼中的人际关系,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予以矫正。

2.6目前的初中生缺乏审美意识。目前的初中生在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上,仍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很多中学生仍对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游、漫画、笑话等书很感兴趣。而对于那些能引导初中生积极向上、高压的图书并不感兴趣。这些都有待于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三、增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要想在初中生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使德育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将那些外在的品的规范转化为初中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3.1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树立德育教育新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对初中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更要引每一位教育者高度重视。所以,面对这种新形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质。

3.2在学校树立全员德育的教育思想。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科的课堂教育中。由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相同。例如:语文、音乐、美术都以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积极健康得审美感和艺术熏陶;历史、地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数学、物理、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为将来更好地改造世界奠定思想基础。

3.3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要紧密联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在初中生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实际发展,以及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遭遇、人生体验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利用并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不仅要接受德育教育信息,还要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真正感悟德育教育的精髓,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对于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反应和道德体验进行观察,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存进初中生健康到的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国际初中教育篇4

国民教育就是“在国家权力机构的统一管理下,通过普及教育的形式,实现民众教育”。而民众教育“起源于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它主要是通过母语教学为民众提供初等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社会福利,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因此也常常被称为大众教育”。从这可以看出在近代,初等教育可以被称为“国民教育”,所以近代法国的初等教育即法国当时的国民教育。笔者选择近代法国初等教育作为思考的对象,是因为法国的初等教育建立的过程是特立独行的,而且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建立与之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对近代法国初等教育的分析

这一时期每个阶段的国家政府,均颁布了多个国民教育政策,对初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与改革,每一个改革方案也是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钟文芳的《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史》和其他书籍、文献中涉及的近代法国初等教育改革方案的梳理与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部分:

1.法国重视教育,各执政党在频繁的政权变更中亦不忘对教育进行改革。在他们提出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时,绝大部分都会重视初等教育,重视国家对初等教育的控制权。

2.法国有重视教育立法的传统。从1791年—1881年,共有11个著名的法案提出,其他的数不胜数。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就体现在这些法令的条文中。即使许多法令并没有实施,但是这仍然无妨于他们制定法令的热情。

3.法国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呈现反复性这样曲折前行的特点,这是新势力与旧势力不断角逐的过程。

(1)在破仑建立第一帝国之前,初等教育政策具有激进性。法国在大革命后就明确提出废除宗教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国家抓住教育的领导权。但是,却矫枉过正,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到最后,这些法令只能是一纸空文。

(2)在拿破仑时期,初等教育更多地显示出怀柔甚至倒退。虽然,国家与教会为争夺教育管理权而展开长期争斗,但焦点在中等和高等教育,实际上初等教育还更多地从属于教会。

(3)第一帝国之后的时期,初等教育显得更为动荡反复,光看社会形态就足以表明多样性。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也是处于“倒退—前进—倒退—再前进”的循环中。

4.直至《费里法案》,初等教育的内容与课程设置才发生巨大变化。在大革命后,初等教育的教育内容仍以读写算为主,只是加入了道德与公民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在国家初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5.尽管反复,初等教育世俗化却也是在前进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学校由国家管理、为国家育人,教育与宗教分离,这是不断前进的发展,逐渐在进入较高水平的现代化,而且这样的进程要比英美快得多。这一时期,法国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与教育是分不开的。

6.逐渐重视教师的问题。在此期间,法国不断探索师范教育,制定教师标准,选拔教师,不断保障教师的地位与生活,将教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好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三、对中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纵观近代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有诸多启示:

1.建立与完善初等教育的法律法规,重点在逐步落实

法国的每次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通过教育法案的形式作为先导,总结已有教育发展,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法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落实非常重要。在相应的立法出台之前,必须要严格印证可行性,以免出现过于激进,导致成为一纸空文。

2.提高师范教育质量,重视教师的选拔与评定

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虽然在不断地重视教师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师范生的选拔、教师资格证的颁发上仍然不够严格,大众对于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看法也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如何才能选拔出优秀的教师苗子,仍然是困扰着我们的难题之一。

3.迸发思想的火花,用教育思想指导实际行动

法国的启蒙运动,诞生了多位思想家,他们的国民教育思想指导了法国乃至全欧洲的国民教育进程。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即使在曲折复杂中,也没有太偏离大方向的原因。就我国而言,我国缺少这种思想的碰撞。

4.顺应经济发展,寻找自己的路

法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初等教育与国外肯定有不同之处。但也只有在经济稳定、国家财政可以担负初等教育发展的时候,初等教育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

5.机遇始于困境,发展赖于稳定

有压迫就有反抗,转机往往就藏于危难之中。我国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是发端于危难战乱之中。但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教育是无法稳定发展的。为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应对现在的困境,我们必须要保证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克服畏难情绪,积极转变改革,寻求突破。

6.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保障生活水平

我国初等教育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教师幸福感也很低,很多老师不愿意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法国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教师相应的问题,可谓是与发展同步的,我国对教师的关注则是落后很多。所以,为了保证初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关注教师本身的地位与生存问题。

7.注意培养国家公民,发展公民教育

法国是公民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创国。其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其悠久的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虽然我国也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公民教育实践仍然很缺乏,公民意识仍然很淡薄。我国在发展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去其糟粕,取其精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公民教育。

参考文献:

[1]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2]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腾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朱旭东.欧美国民教育理论探源:国民意识形态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张越.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法国公民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周怡.法国公民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朱东旭.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5.

[9]刘钦腾.启蒙理性抑或民族主义:18世纪法国国民教育思想起源探寻[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2):38.

[10]高峰.法国学校公民教育浅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国际初中教育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

收稿日期:2007―09―15

作者简介:张力奎(1954―),男,吉林省长春市人。黄淮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李庆豪(1978―),男,河南省鲁山县人,上海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政策。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所谓机遇,是指举国上下都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极具重要性,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定指导和规范农村教育发展。所谓挑战,是指农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还需要各方的努力工作。那么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本文将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来分析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口都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其次则是小学文化程度占据多数。而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仅占非常小的比例,如表1所示。因此,我国当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还以初中和小学程度为主,其中的中西部地区情况尤其突出。①

从局部的数据来看,从对江苏北部某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②该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容乐观,受教育水平同样也是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基本上和全国的情况相一致。

从全国以及个别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二、发展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据测算,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③

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的调查也显示,广西省某中学按2003~2004年度初中在校生2067人计,‘普九’辍学率不能超过3%,即辍学学生最多不能超过62人。但是现在辍学了的学生有140人,辍学率已达6.67%。就全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阶段,农村地区还需要大力发展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农村地区应该选择发展中等教育,在发展中等教育的同时巩固初等教育,考虑到存在的地区差异,可适当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这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

三、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现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失学人口,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失学人口?现有的众多研究都表明,经济困难是导致农村孩子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也认同此观点。但他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⑤比如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地区职业高中在校生数由67万人下降到5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一方面农村学生无学可上,另一方面学校招不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落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⑥

如果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则他们所受的前期教育毫无用处,非但产生不出明显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成为“呆子”,在农业生产方面还不如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人。所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该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家庭副业生产技术以及小城镇私营企业等行业领域的需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成为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手。

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针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认为,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问题,要彻底解决“出口”问题,就要让受教育的农村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归宿”。⑦所谓“出口”和“归宿”,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吉林省九台市第八中学,初二学生李德勋因厌学而辍学最后又回校的原因是“学校办的农机维修班我感兴趣”。他所在的班就有5名学生是辍学后重返校园的。而在九台全市农村辍学后返校的目前已有203人。⑧

为什么吉林省九台市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如此之好?原因就在于其农村教育结合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农民的经济生产,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到招生计划、培养规格的制定,都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经济水平紧密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2004年九台市共有农村初中毕业生12388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有4400人,参加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有3931人,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转移就业;经过“绿证”教育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后回乡务农的学生有4057人;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初中毕业生通过三条途径得以合理安排。⑨

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主要在于中等教育发展,这是前文已经论述的。就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符合实际,也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农村学生的“出口”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由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应该着力解决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使教学内容、专业设置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求。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18.

②张玉林.通向城市的阶梯〔J〕.南京大学学报,2004,(4)34~41.

③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J〕.中国改革,2004,(12)22~24.

④李健中央党校调查探寻农村教育困境与出路〔n〕.中国青年报,2005~01~14.

⑤⑦张景勇.专家把脉农村学生辍学顽症:他们缘何离开校园?〔eB/oL〕.http://省略.cn/chinese/eDU-c/407335.htm.

国际初中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利用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国际化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国力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两条路线,发展中都需要教育作为根本动力,我国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我国教育事业随着发展不断改革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美国2008年爆发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面临新的形势,由于我国发展滞后的教育观念和软实力较差的原因,我们的教育相对国际化较差,在制度和观念方面需要改革和更新,要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引导全面发展方向,初中英语教学作为青少年转型时期的重要课程,需要重视,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我们需要培养外语人才,初中又是青少年学习的“黄金期”,所以,开展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变得非常重要。文中作者以初中英语教学的分层教学作为立足点,展开论证。

二、初中开展英语分层教学的概述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1.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

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新课程规划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要坚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

三、开展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障碍性分析

1.实用性与教育性较差,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实用性、教育性的根本引导,开展分层英语教学首先需要明确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意义,我国英语分层教学的瓶颈是实用性和教育性引导较差,从而影响了学生本体的理解能力和对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对于自我学习英语的目标根本不明确,模糊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低下。

2.学习氛围差,学生自主参与性不强

初中英语要展开分层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国目前初中课堂教学氛围较差,上课都是以老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个体在课堂上根本无法与老师进行沟通与教学交流,没有机会进行当堂的教学交流,学生学习的知识根本无法理解和记忆,都是硬性的学习,长期以此方法,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导致教学的困难加重。

3.教学方式“过硬”,失去趣味性

教学方式要向国际化靠拢,其中美国的教学方式最为灵活,可以相对应地借鉴和学习,我国初中英语在制度上不健全,教学方式过于“硬化”,对同学的理解能力和自我发散能力开发的不够,对课堂教学方式考虑的不够健全,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趣味性较差,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很多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学习过程中没有方式和方法,缺乏自信。

四、解决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有关问题的对策

1.增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让学生明确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和任务目标,要以课堂任务、月度学习任务、学期学习任务为规划,进行分类调控,开展分层教学的模式,以时间分层为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视、听、说、读、写、练这些英语技巧,注重平时生活中的英语常识运用,以明确的目标增强初中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分层目标性,对待分层教育性的培养要以英语教学本身的意义为主,让英语教学以实际运用为主、教育为辅的发展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际初中教育篇7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日本教育教育改革

国际理解教育

作者简介:臧佩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副

教授。

中图分类号:i31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2)01-0090-12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aS0811)。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原义是指“某种活动或过程扩展为国际规模”。所谓教育国际化,既是指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萌生的一种面向世界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优化各国教育资源和要素在国际的配置以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化高度发达、知识经济日益勃兴的21世纪,教育国际化业已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日本走在了这一潮流的前头。

一 教育国际化的历程及其背景

战后,日本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大致经历了“雏形化”、“国策化”、“战略化”三个阶段。其出台是日本应对国际社会“人力资本”论与“教育开发”的需要,也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寻求对外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国际化的“雏形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制定了教育改革政策报告《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将“国际交流”列为“发展人的能力”的四大内容之一:“伴随着今后国际交流的活跃,有必要从国际视野培养、利用人的能力。”1970年,日本内阁批准《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将“国际化教育”列为“教育与提高人的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1972年,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的教育改革建议书《新产业社会中人的发展――从长期观点看教育的状态》指出,“在教育领域,国际化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建议应“打破整齐划一教育,应对国际化”。1974年,中央教育审议会专门就“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问题向文部大臣提交报告,制定了“国际化时代的根本政策”。

该时期,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国际化,有应对经济急速对外发展的内在动因,但更重要的背景是国际社会“人力资本论”、“教育开发”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等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教育可以创造知识、技能方面的人力资本,“在过去30年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被视为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

在该理论指导下,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是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1961年9月,世界银行决定通过国际开发协会向国际教育开发提供贷款,亚洲地区成为国际教育开发的主要对象之一。日本政府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的“教育开发”热潮,如争取到了教科文组织1962年、1963年教育会议的承办权,1974年参加“亚洲地区教育开发计划”等。该时期,国际化在国内教育政策中地位的凸显,正是日本政府适应国际教育开发之举。

(二)教育国际化的“国策化”(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1987年,日本直属内阁的教育审议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的最终报告,确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基本理念:“个性原则”、“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适应变化(国际化、信息化)”。该报告指出:“今后,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有活力的社会……当前教育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便是国际化与信息化。”进而关于国际化,“不仅在制度层面,重要的是包括相关人员的意识在内的日本教育应全面开放。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的所有机会,不断培养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兴趣与宽容态度,灵活应对今后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教育体制”。

上述报告成为日本内阁的《教育改革推进大纲》(1987年)的蓝本,文部省则“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答询报告及《教育改革推进大纲》,具体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可见,1987年“临教审”的最终报告,确立了日本的教育发展国策,国际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国际化被列为基本国策,是由于日本政府预见到“新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上述“临教审”报告中指出:“现在日本经济的繁荣,有赖于与世界各国密切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人员交流的日益活跃。随着人员交流的扩大,便会产生所谓的文化摩擦,当这种摩擦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时,便要求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将其转变为使日本社会产生活力的能量”,“今天的日本,要求继‘物’、‘钱’、‘信息’之后,实现‘人’的国际化”。日本政府如此预见,是因为看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已悄然兴起。1982年,美国坦普尔大学在日本建立第一所分校,1986年以后,日美贸易扩大发展委员会开始积极推动美国大学在日本建立分校。基于这一趋势,日本政府提出:“这一新的国际化,在认识、对策上均不同于以往赶超时代的国际化,必须在教育、研究、文化、体育及科技等领域推进相互交往,实现均衡的国际交流。此外,重要的是在上述领域做出国际贡献。”甚至强调:“迎接国际化时代,以国际化的视点推行教育改革,是关乎我国存立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化”(21世纪以来)

2000年12月,直属内阁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向首相提交了新世纪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其中,四项内容之一是:“从教育应对全球化的视点……将在教育的所有领域推进国际交流。”2005年9月,文部科学省下设的“国际战略研究会”提交《文部科学省的国际战略》报告,其中指出“将各部局分别管辖、个别决定的国际业务政策措施,统一为国际战略……作为今后开展国际业务的方针”,国际化被提升到“国际战略”的高度。

2006年12月,新修改的《教育基本法》中增加的五项“教育目标”之一为:“培养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态度。”国际化首次正式写入“教育宪法”,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法律地位。2010年6月,日本制定了新国家发展战略《新增长战略――“活力日本”复兴方案》,其中第三项“亚洲经济战略”专列“人”的交流倍增,包括“完善国内体制,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便于研究者及专业性海外人才就业。……促进与亚洲及世界的大学、科技、文化、体育、青少年等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培养活跃的国际型人才”,教育国际化进一步被纳入日本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

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战略,主要根源于知识社会的到来。日本政府认为:“21世纪被称为知识社会,必须将教育投资作为国家战略加以认

真考虑。”根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的定义,“知识成为财富的直接源泉的经济是知识经济,支撑知识经济、并由知识经济所支撑的社会,便是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教育成为知识生产与普及的最主要领域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继而,面对国际教育服务业的新一轮竞争,日本政府提出21世纪是“世界性知识大竞争的时代”,要求“在国际社会中,在发展与充实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同时,关键是要考虑增强科技、学术研究、艺术文化、文化财产、生活文化及生活方式等日本文化魅力的软实力。……教育及科技、学术、文化、体育应称为我国软实力的源泉”,“‘知识的国际化’,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源泉”。教育国际化,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化由20世纪60年代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到80年代成为基本国策,再到21世纪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历程并非偶然,而是在知识经济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之下,日本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必由之路。

二 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体系

日本的教育国际化内容丰富,是“通过教育的所有机会”予以推行的。笔者根据日本政府历年《教育白皮书》中的相关内容,将教育国际化归纳为三个方面: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

(一)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海外日本人子女教育、国内的国际理解教育、鼓励出国留学等途径,以培养日本人的“国际素养”。

随着赴海外就职的日本人不断增多,随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人数倍增,1984年为36223人,2009年增至61488人。为此,日本开设了日本人学校、补习学校、私立海外教育设施三类教育机构。1984年有日本人学校76所、补习学校102所;2009年增至日本人学校88所、补习学校204所、私立海外教育设施9所。

日本国内广泛推行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初等、中等教育领域,1989年、1998年两次课程改革,都将“推进国际理解”、“培养日本人立足国际社会的素质”确定为四大基本方针之一。具体而言,1989年改革提出中小学社会课要加深理解“世界与日本的关系”,国语课要“加深国际理解、培养国际协调精神”;初中与高中要重视外语课,道德课及特别活动要“培养日本人的世界意识”,世界史成为高中必修课。1998年,外语课成为初中及高中必修课,小学则利用“综合学习时间”讲授英语会话等。2008年的课程改革,规定小学外语课增加70学时,初中外语课增加105学时。在高等教育领域,新设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等专业或院系,大学中冠以“国际”之名的学科1988年有38个,1998年达到112个。1988年全国大学开设外语课程约50种,1997年增至70余种。

日本政府还鼓励大、中学生出国留学、研修及研究。高中主要包括“高中生留学”(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旅行”(三个月以下)、“修学旅行”三类。在政府支持下,高中生留学人数逐年增加,1988年上述三类留学生人数分别为1229人、692人、51127人,2008年增至3190人、27025人、179573人。日本政府还鼓励大学生出国留学。1998年,留学海外的大学生约6.4万人(为十年前的两倍),2004年增至8.3万人。2009年度起,日本政府实施了“留学生交流支援制度(长期派遣)”,支持学生赴国外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

针对外国人的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对外日语教育与考试、接收留学生教育两大方面。

随着日本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学习日语的外国人逐年增加。日本国内的日语学习者,由1987年的4.3万人,增至2009年末的219万人。日本以外的日语学习者,由1984年的58万人,增至2009年的365万人。日本从1984年开始实施“日语能力考试”,考生由最初的15个国家和地区约7000人,增至2009年的58个国家和地区约77万人。此外,日本从2002年起实施“日本留学考试”,2010年“日本留学考试”在日本国内15个城市、日本以外17个城市举办,考生共计46691人。

日本政府重点实施了扩大接收留学生的政策。1984年,日本政府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留学生政策》,计划在21世纪初招收十万留学生(该计划2003年完成)。近年来,日本政府将留学生政策视为实现“知识的国际贡献”、

“加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于2007年“作为国家战略,制定并推进了包括教育、外交及产业政策在内的留学生政策”。2008年,文部科学省与其他省厅(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联合制定了“留学生30”,计划到2020年接收留学生30万。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80年6572人,2003年109508人,2010年达141774人。

日本还重视接收小留学生。文部科学省从2003年起实施了《外国青少年接收倍增计划》,计划到2010年接收外国中小学生的人数由每年四万增至八万。2010年5月,就读于日本公立小学、初中、高中的外国学生达74214人。

(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

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主要包括参与国际组织的教育事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开发两大内容。

日本从1988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地区教育开发计划”、“亚太地区全面普及教育事业计划”,90年代参与“艾滋病教育事业”、“妇女识字教育”、“环境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合作项目。日本还积极参加经合组织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的“提高教育质量”、“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等研究课题,实施“学生学习程度调查”(piSa)等事业,也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人才培养领域的相关活动。

日本的国际教育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则愈益加强。2000年,首相咨询机构“对外经济合作审议会”提交报告《推进“重视人的经济合作”》,将教育、人才培养等“以人为中心的开发”,确立为21世纪的经济合作方式。2002年,日本政府在八国首脑会议上宣布要“加强对低收入国家教育领域的开发”,计划五年内提供政府开发援助2500亿日元。

21世纪初,日本的对外教育开发呈现两大新特点:一是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初等、中等教育的开发。日本政府指出:“国际社会的开发援助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正日益重视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合作。”2002年,日本政府将“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发”列为对外教育开发的政策内容之一。二是加强国内的教育开发体制。2001年,文部科学省设立“国际教育合作恳谈会”,“反复研究了将日本的知识资源全面有效地用于国际开发合作的方法”,“呼吁为了实现日本国际教育合作的质的转变,有必要从根本上完善国内体制”。据此,文部科学省建立了教育开发的两大国内体制:(1)从2002年开始建立国际教育合

作“据点体制”。以广岛大学与筑波大学为中心,联络大学、非政府组织、企业,有组织、系统地全面利用日本的资源,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初中等教育。(2)从2003年开始设立“国际开发合作支援中心”,旨在促进大学、大学与技术顾问、国外大学、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使各界有组织地参与国际教育开发。

上述三方面内容中,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可谓“内部国际化”,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则可谓“外部国际化”,教育合作与开发的国际化可谓“开发国际化”。三者既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全貌。

三 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及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及时把握并引领了全球教育国际化浪潮,其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然而,日本的教育国际化亦存在一些问题。

(一)针对日本人的教育国际化具有两面性

日本政府通过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各种形式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日本人,为日本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也为应对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做好了准备。

然而,针对日本人的教育国际化内容本身,却具有两面性。日本政府咨询机构曾明确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国际人就是一个好的日本人,必须确立培养爱国心的教育、使学生切实具备日本文化个性的教育以及加深理解外国文化与传统的教育。”修改后的《教育基本法》亦规定教育目标之一为:“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养育我们的国家与乡土,培养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态度。”也就是说,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一方面强调“国际视野”、“理解外国”,具有外向性、开放性的一面;同时又强调“爱国心”、“传统”,具有内向性、保守性的一面。这两个侧面,统一于日本的教育国际化政策之中。弘扬本民族传统与特性,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日本所谓的“爱国心”存在很大问题。众所周知的“历史教科书事件”即是一个典型例证。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初,日本政府多次公然批准美化对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此举表面上看是通过教育来加强国民所谓的“爱国心”,但实则“误国愚民”,不利于培养国民真正的历史认识和国际意识,阻碍了日本与周边受害国的“历史和解”,直接影响了日本与周边国家正常的国际交流。事实证明,过分强调“爱国”与“传统”,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真理与正义,必将阻碍日本人、日本教育真正的国际化。

(二)针对外国人的教育国际化有待加强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日本政府大力推行针对外国人的语言教育、留学教育等,促进了本国教育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知识经济的振兴。

但是,日本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教育,与欧美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对外语言教育方面,2009年,托福考试(toeFL)在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500个考场,报考总人数累计达2500万人,而日语能力考试仅在53个国家和地区的173个城市设有考场,报考总人数累计674万人;2009年,留学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0个考场,考生63.3万人,而日本留学考试仅在日本国内15个城市、日本以外16个城市举办,考生共计44396人。日本对外语言教育及考试的规模,与欧美国家不可同日而语。在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及水平方面,2008年度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及比例,日本132720人、占3.8%,美国671616人、占6.1%,英国415585人、占27.0%。②无论在留学生人数上,还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所占比例,日本均落后于英美。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缩小这一差距。然而,一个国家的对外吸引力是全方位的,日本只有继续提高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不断扩大国家的整体开放程度,才能切实提高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教育水平。

(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面临新课题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力资本论”的指导下,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日本积极参与了国际教育合作与开发。这既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欠发达国家的国民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然而,日本对外教育开发的重点是初中等教育,属于培养国民基本素质的义务教育范畴,开发过度则将有损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自,甚至削弱被开发国家人民的民族性及其传统文化,有文化侵害之嫌。因此,在教育的国际合作中,如何平衡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是日本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新课题。

日本教育的国际化虽面临上述问题,但总体而言,在纵向的发展历程方面,其地位经历了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横向的内容方面,则建立起了日臻完备的国内体系。日本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与维度,体现着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与水平。

(四)日本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教育正在加速适应国际化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国内体制、对外教育开发等方面尚落后于日本。日本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如下启示:

1.从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历程中,去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因而,应将教育国际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通过政策指导、经费支持、扩大宣传等方式,切实加以推行。

2.从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体系中,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的广泛性。一方面,在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鼓励大、中学生出国留学等,以提高我国的“内部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着力实现对外教育服务的升级,在继续推广对外汉语教育的同时,通过扩大开设英语授课的留学生课程等,提升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对外教育服务能力。此外,也要积极拓展各种途径,将我国的教育资源用于世界教育的发展。

国际初中教育篇8

关键词: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启示

目前,世界各国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都把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中等教育结构是指中等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教育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其中主要是指中等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两者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

一、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指的是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分别“流向”不同的“渠道”,分别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在美国,高级中学分设学术科、职业科和普通科,分别设置为准备升学的学术课程以及为就业或受中等及专门训练的职业课程。有些发展中国家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分流”。在印度尼西亚,与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相并列,设置有职业技术初中和职业技术高中。职业技术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包括技术初中、商业初中、家政初中。职业技术高中招收普通初中和职业技术初中毕业生。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

有些国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的基础上,普通教育学校进行一些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在侧重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同时要求完成普通教育,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叉”,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韩国,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除普通初中外,也有商业初中等),普通高中设有职业培训(男生)和家政(女生),均为必修课。职业高中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包括普通高中的全部课程,自1986年起至今,进一步提高了职业高中的职业技术教学水平。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

有些国家把普通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直至使两者一体化,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瑞典,60年代中期以前就在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各自独立的普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和各种职业学校。1966年,决定调整为设置五种课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的高中和三种课制(社会科学、经济学、工业学)的两年制专科学校,保留职业训练学校。1968年,又决定将高中专科学校和职业训练学校加以合并,从1971年起设立综合制的高中(gymnasiaskola)。综合高中设置了两年、三年、四年等不同修业年限的理论性和职业技术课程,既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生涯做准备,又为学生提供普通理论和实践教育,还为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做准备。从1988~1989学年开始,综合高中的两年制课程延长到三年,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得到扩大,但不会使两者之间产生任何矛盾。

有个别国家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坦桑尼亚,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水平中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和“高水平中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普通水平中学课程实行多样化和职业化,分设农业、工业、工艺和家政共四种“技能侧重班”,每个学生入学时必须选定至少一种专业课程,通过毕业考试取得毕业证书,成绩优良者,可进入高级中学或技术中学和专业学校。

(四)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实行职业定向教育,在于使学生为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选择职业做好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准备,并紧密结合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定向培养,解决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矛盾。

在南斯拉夫,中等定向教育为期四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两年。实施定向教育初期,第一个阶段以讲授统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开设技术生产原理和实际训练课程;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具体的专业课的实际训练为主。从1986年起,采取从第一学年开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进的做法。课程比例按两者成反比的方式安排。例如,第一学年普通教育占70%,职业教育占30%;以后普通教育时间逐年减少,逐步让位于职业技术教育。第四学年,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为70%,普通教育则减少到只占30%。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对于今后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来说,在他们完成初等学校课程后,可以立即选择具体的职业。

二、国内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特点

当前世界各

国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总的方面来看,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1)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彼此渗透、互相结合,向统一方向发展(亦即人们所说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成为目前各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呈现出的一种明显的动向和趋势。(2)中等教育结构的层次和类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采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使得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更趋于多样化。

笔者认为,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迥异,所确定的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也不宜整齐划一,不可能也不应该来个“一刀切”。当然,具体到各个国家来说,总得有个“章程”。如何使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是我们乃至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需要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因为我国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所以对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也不宜强求一律,更不应不问具体条件盲目地追求“向外看,齐步走”。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使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组合得当,保持一定的、恰当的比例关系,使各类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多年来的中等教育重教强于重学,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单一和枯燥。久而久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储备知识的仓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思维活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其他中等教育一样,也必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学生对未来知识、高新技能探索发展的误区,以人为本,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的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向创新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规范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及培养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在管理体制上要扩大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性,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发展多样性的需要。同中等教育一样,职业技术教育同样也需要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与交流,进行双向沟通,及时获得国际方面新信息。同时还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树立竞争、优化意识,把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使之形成具有内涵的宽广性、内容的全程性、对象的全民性、层次和形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开放性和融通性、机制的灵活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新意识。

 (二)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材内容的陈旧与单一及在较长时期的相对不变,对在这些专业出现的国际新动向、教学针对性思路转变较慢,诸多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要推动新世纪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形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形成强调基础、精练专业技能、重视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其次,要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科集一科的综合性或现代化的新型课程,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再次,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先进设备引入到各学科中去,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接轨国际经济将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改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规格、类型等需要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是多层次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与调整专业结构,密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大传授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力度,彻底改变单一类型、单一规格、单一层次人才培养的局面,切实根据社会各界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优秀实用型人才。

(三)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需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

第一,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办学设施匮乏、师资水平不高、实训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和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条件,如果完全靠学校是很难实现的,特别对那些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新开发的专业来说。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在短时间内投资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即便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能存在与学生未来工作

的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差距的现象。而依托企业与之合作办学,即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又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问题;既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接触到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的设备、采用的工艺,又改善和充实了学校的办学条件,降低了办学成本。

第二,通过产学合作、校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设置,可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可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实习基地,可保证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保证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聘用工作,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稳定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国际化、全球化,主要标志是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对正在走向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来讲,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频繁的国际交往、广泛的国际合作。同时,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通过与企业、工厂、公司等单位合作,有效地把学校科研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将学校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还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吸取其他中等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等,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这不仅对活跃青年教师的学术思想很有益处,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教师的创造意识与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普通中等教育的不足。不论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还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其目的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靠近、接轨,就是使我国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和标准接轨,规范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标准,加快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也可参考“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的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扩大职后培训的规模、层次、数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实现互补、互接、以我为主,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民族化与地方性相结合,立足民族之根,凭借地方之水,汲取国际之养分,把我国中等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结合道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7).

[2]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国外教育情况专题[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国际初中教育篇9

关键词:情感教育英语教学教学运用

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各个环节和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育教学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自国家教育部门实行新课标以来,我们的中学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感教学正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大脑。初中英语有其特殊性,由于语言环境和人文背景的不同,中学生对于初中英语的学多缺乏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情感教育的到来,给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明确的方向,受到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本质属性就是我们的社会性。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社会性的基础是情感,这是人类高于其他生物最为本质的一个特征。由此可见,情感对我们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教育教学中,情感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针对初中英语学习而言,情感教育的作用就更加不容忽视了。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的主要作用就是与人沟通,没有情感因素的沟通是被动无效的沟通,这样的英语学习效果我们可想而知。此外,英语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这种相对枯燥的学科对于处于贪玩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学习起来肯定有很大的困难。如果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情感教育,那么他们的学习肯定是枯燥无味的,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重视情感教育,有效地利用情感教育,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英语情感教学现状

英语教学活动在我国的教学系统中很早就有,有着多年的历史。针对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相关的老师和学者已经研究了很多,但是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学理念渗透得还是不深,一些老师进行授课时仍然沿用比较古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1.重视知识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情感信息的交流。

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近年来各行各业功利性的不断增强,一些初中英语老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知识信息的单方面传递,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很少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种现象在我国初中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

2.学生容易出现羞涩、害怕、缺乏自信心等心理障碍。

英语源于英国,很多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与汉语存在很大的不同,初中生又处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一个比较生疏的课程,很多学生选择逃避,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因此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更多地表现出羞涩、害怕、缺乏自信心等。

3.沉闷单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缺乏心理安全感。

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英语产生一种抵触,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老师因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很多情况之下,初中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和学生互动,这就造成课堂氛围十分的沉闷,使学生缺乏心理安全感,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

三、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英语教师在进行知识点传授的过程中要充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初中生由于年龄的特殊性,正处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英语老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要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应该更多地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点,有针对性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不良情绪。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积极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经常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不良情绪。

3.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营造健康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新课标提倡“向课堂要成绩”。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环境,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注重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与意见交流,加强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课堂情绪,努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和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才是我们进行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结语

初中英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老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好这门功课。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学习初中英语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效地利用情感教育,切实推进中学英语教学,促进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国际初中教育篇10

关键词:初中教育政治教学道德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还不够健全、不够成熟,这个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给予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既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正确的价值引导,也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以及亲身实践。初中政治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去体验、亲身实践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实现学习文化知识与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初中政治的教育中要坚持以德为先,利用政治教学的优势,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不断努力。[1]

一、初中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现状分析

初中政治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就目前我国的初中政治教育来看,政治教学与一般的文化课程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教学工作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初中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与现阶段的学生需求已经不能相匹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际中的政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效果。[2]

二、加强初中思想道德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总的来说,作为德育工作主要阵地的政治教学要想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以时代的发展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初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现代初中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价值取向、思想素质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将教材中的德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1、提高学生对于政治课程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就需要教师组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旧思想政治课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课堂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很自然的被带动,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其德育的功能。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将课堂学习的主动给学生,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创造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的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3]

2、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知识落到实处

除了进行有效的课堂教育之外,学校还要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要与社会、家庭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向课外延伸。安排与教学实际内容相结合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及时的给与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而且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落到了实处,发挥出了其应有的效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用性以及其现实意义,即巩固了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成果,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收获了经验,又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帮助学生处理现实问题,学生会深刻的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并非只是空谈,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更加的注重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也就会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3、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也就成了初中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可以用国教育的题材有很多,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充分的利用教材并且适当的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具有鲜明代表性和广泛吸引力的时政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爱国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强化教学的效果,进而实现德育的功能。[4]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把德育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从教学中有所收获,并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仍然是重点,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科技相联系,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樊西洋.《谈促进学生道德践行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2]样荣坤.《谈初中政治中的德育》.学周刊.B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