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39:24

技术创新总结篇1

2018年选矿技术组在公司领导正确领导及各车间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十几项技术改造,为实现双系列达产达标做出努力,现将主要的创新改造总结如下:

1、动态加球使用

二厂所供矿石性质复杂,入磨物料粒级组成不均,现场加球方式由原来的定时、定点、定量方式更改为动态加球方式,即每日加球根据供矿状态、供矿量、磨机功率负荷等因素决定加球量及加球时间,通过此方式有效的减少了磨机衬板损耗及钢球用量,半自磨机钢球单耗由0.75kg/t降至0.55kg/t,半自磨机筒体衬板的使用周期由3个月提高至4个月。

2、泵池液位控制对旋流器分级的影响

磨矿渣浆泵池内矿浆易产生沉降现象,导致旋流器入料浓度不稳定,影响分级效率,通过控制磨矿渣浆泵池液位高度在2.0米-2.5米,能有效减小矿浆在泵池内部沉降现象,保证了旋流器入料浓度的稳定。

3、半自磨机格子板改造

二厂投产初期处理矿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技术组人员展开全面流程考察,经大量数据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得出两磨机负荷匹配不合理造成。提出改变半自磨机排砾格子板与排料格子板孔径、开孔率、构造形式等结构参数,以及调节排砾格子板与排料格子板数量比例。经改造磨矿双系列处理能力由31000t/d提高至40000t/d。

4、660旋流器改造

对660旋流器中心溢流直管及沉砂嘴尺寸进行优化改造,经改造旋流器分级质效率由55%提高至65%,降低了球磨机循环负荷,减少矿石在球磨机内部过磨现象,产品-200目由65%调高至70%,提高选矿回收率。

5、针对半自磨机进料端衬板存在重量大增加磨机负荷,且提升条磨损较衬板板面快,因提升条磨损而更换整体衬板浪费大,因此作出如下改造:

①衬板由锰钢衬板改为钢胶衬板,有效的减轻磨机功率负荷,降低了磨矿电量成本。

②钢胶衬板提升条与衬板采用组装设计,提升条磨损后只需更换提升条,无需整体更换,从而大大降低了磨机衬板的单耗成本。

6、浮选工艺流程改造

技术组通过对浮选各作业的考察,现场入选物料所需矿化时间较长,粗选时间相对不足,粗选产率偏低,将扫选一两台浮选机更改为粗选使用,通过改造粗选产率增加,回收率得到提高。

7、石灰制乳添加点改造

石灰乳添加点由粗选搅拌桶更改为磨矿渣浆泵池,促使矿石在球磨机内部解离时与石灰充分作用,增加石灰的作用效果,石灰利用率提高20%。

8、浮选搅拌桶改造

技术创新总结篇2

力求体制创新发挥技术优势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我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确保全县粮油优质高产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层层办好示范、以典型示范引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业适用配套增产技术,提高科技含量,着力推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在保障我县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取得的成绩

1.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

我县粮油生产在2003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种子为龙头的配套组装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56.4万吨,比上年增长7.25%。其中水稻面积45.5万亩、总产24.4万吨、单产536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比上年增加0.29万吨和12公斤,增长率分别为1.18%和2.29%;玉米种植面积38.3万亩,总产15.04万吨,比上年增2.4万吨,增幅18.94%,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长6.79%;马铃薯面积24.4万亩(其中秋马铃薯21.2万亩、春马铃薯3.2万亩),总产5.7万吨(5∶1折粮)、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幅为8.6%,平均单产234.9公斤(5∶1折粮);红苕面积23.58万亩,总产6.1万吨,较上年增长13%、平均单产257公斤(5∶1折粮);小麦播种面积23.95万亩,比上年减少6.08%、总产3.6吨、比上年减少6.16%、单产149公斤;油菜种植47.37万亩,总产6.45万吨,比上年增加0.12万吨,平均单产135公斤。

2.良种普及率进一步增大、单产稳步提高

200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5.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4万亩,除糯谷外基本实现了杂交良种化,全县水稻平均单产536公斤,较去年增长2.29%,其中杂交水稻单产541公斤、比上年增长2.27%;玉米种植面积38.26万亩,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长6.79%,杂交玉米面积36.5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5.6%,杂交玉米的推广率较去年高2.4个百分点,平均单产400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377公斤增长6.1%;油菜种植面积47.67万亩,单产135公斤,其中双低优质杂交油菜面积47万亩,占油菜面积的98.6%、平均单产136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24.36万亩,平均单产(折粮)234.9公斤,其中脱毒洋芋8.9万亩,占马铃薯面积的36.5%,平均单产247.4公斤。

3.示范点效果明显,带动效应较强。

今年,我站举办水稻、玉米、油菜、洋芋高产栽培及配套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示范带动交应较强。

(1)南白镇青山村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准两优527"百亩连片示范点效果显著。该点示范面积132亩,平均亩产741.9kg,比全县2004年水稻平均亩产531kg增210.9kg,亩增值379.62元。9月27,省委副书记率省农业厅、科技厅、贵州大学、省农科院、遵义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专家亲临现场验收,当天验收两块稻田平均单产达812kg,参加验收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同时,著名世界水稻专家袁隆平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团溪水稻新技术综合示范点取得成效:示范区实际完成面积3017亩,其中核心示范带面积512.3亩。经县农业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核心区及一般示范区分上中下三类田块进行测产验收,示范区3017.0亩,平均亩产609.2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512.3亩平均亩产655.6公斤。示范面积和单产指标均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609.2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655.6公斤,分别较当地常年水稻单产550公斤增产59.2公斤和105.6公斤,增幅达10.8%和19.2%;项目区共增产稻谷178606公斤,以当地稻谷市价1.80元/公斤计,项目区1685户共增加收入32.15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龙坪玉米新技术示范点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经验收:项目区平均单产510.9公斤,比计划单产指标450公斤超110.9公斤,比当地农民常年玉米平均单产380公斤增长31.8%,当地农民纷纷要求继续在该村搞示范。示范区实施的超高产栽培示范经全田验收:2亩遵玉8号单产758.3公斤,0.8亩"奥玉3102"单产785公斤,平均亩产765.9公斤。示范区实施的10亩玉米宽厢宽带套作辣椒试验示范研究:玉米平均单产459.5公斤、超计划单产(400公斤/亩)59.5公斤、超14.9%;辣椒平均单产56.3公斤、超计划单产50公斤的12.6%,按当年当地市场价计算、平均亩产值达1131.6元,获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4)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分别在三合、石板、新舟、团溪、乐山等五镇举办了杂交油?quot;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经验收,新舟点平均单产达172.4公斤,其余点单产均在145公斤左右。

(5)马铃薯高产示范:完成5.7万亩,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8.6个百分点。

4.试验示范研究课题的实施,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新品种(组合),探索出了粮油优质高产栽培的配套新技术措施。

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全年共完成10个水稻新品种三次重复区试1组,11个水稻新品种展示一组,3个水稻新品种示范,水稻生态旱育秧(沼渣沼液在水稻上应用)区试2组,水稻抛秧简比试验1组,水稻抛秧1个;玉米品种区试二组共17个品种(组合),宽厢宽带示范点2个;引进花生品种一个进行试种;10个主推杂交油菜品种示范及简比试验,杂交油菜渝黄一号示范点4个。通过新品种试验初步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水稻、玉米新品种(组合),如玉米新品种渝单8号、东单60等;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准两优527、k优2020、冈优2009、q优1号等。

5.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任务。

(1)粮食增产工程。我县实施的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项目-"20万亩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和"26万亩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水稻旱育稀植增产技术项目,实际完成面积22.64万亩,超计划任务13.2%,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612.5公斤,全面完成了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际完成面积28.9万亩,超计划任务11.2%,项目区玉米平均单产达416公斤、比计划单产增长23.3%。

(2)完成了贵州省优质稻示范项目1.1468万亩,平均亩产517.6公斤,亩产值1023.64元,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值955.8元亩增67.84元,增长7.1%,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完成了玉米宽厢宽带示范1.6851万亩,平均亩产值1436.78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结构调整项目-10万亩"遵玉系列"杂交玉米技术应用,实际完成面积11.8万亩,平均单产达510.8公斤;13个镇共办示范点3000亩,平均单产657.7公斤,比计划单产亩增107.7公斤增长19.58%。

(5)完成水稻抛秧及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任务2.2354万亩,平均单产552.3公斤,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增长3.04%,每亩节省劳动力3.5个、折款60元、节省畜力折价50元、增加除草剂投入15元,每亩增收节支达134.34元,项目累计增收节支300.3万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6)推广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5.2万亩,平均亩产421公斤,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93公斤增产7.1%。

(7)完成了"贵州省2003-2004年度100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示范"项目5.7万亩,超计划任务14%,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8.6个百分点,比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1174.5公斤亩增产263.5公斤,增长22.4%。

二、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当好参谋、争取领导重视。

全站人员通过不断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领会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党委政府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提高了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了热爱农技工作的思想,积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及时反馈信息,为领导对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指导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搞好整个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保证。

2.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农业局组织对技术人员技术职称实行评聘分离,竞聘上岗,定岗定位,打破了技术职称的评聘论资排辈和职称终身制的传统,极大地调动了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职工都尽责尽职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同时,通过竞聘上岗,改变了农推站的人员结构,使业务素质高工作负责的技术干部充实到农推站工作,技术力量明显增强。为了建立健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镇(乡)、村农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县府发〔2004〕34号),在稳定和加强镇(乡)农牧技术队伍的基础上,建立村级农牧技术服务网络,每个配备1-2名农业技术员,负责本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县、镇(乡)、村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全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以项目为载体,认真开展新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

积极争取实施好省、市下达的技术推广项目,,紧紧依靠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结合项目实施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确保各项试验课题数据完整、真实、准确,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促进全县农技推广工作。

4.积极培训、办好示范点、促进大面积生产平衡发展。

全年共开展农技培训1879期,培训农技人员234人次,层层培训农民15.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同时为镇(乡)农技站订《中国农技推广》、《耕作与栽培》40份,以不断提高县、镇(乡)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县县镇(乡)两级共办各类作物示范点141个,面积4.97万亩,其中县农推站在团溪办水稻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3017亩、在龙坪办玉米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063.2亩、在南白镇办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示范132亩,获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产生了轰动效应,受到各级的好评。

5.做好"四个结合",办好示范样板,推动面上推广。

今年在办新技术示范点工作中,尽力做好"四个结合",即①行政与技术结合,在办示范点时得到县镇村各级党政领导和行政干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县委书记和县长办指挥田,有力地推动了示范工作;②县、镇、村各级技术推广组织紧密结合;③县级县级各专业技术队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④技术与配套物资结合。通过这一措施,举办新技术示范点得以顺利进行。

6.建立健全农推站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全站技术干部团结奋进。

技术创新总结篇3

一、旋挖钻机与冲击钻机组合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针对**主墩桩基长,表面覆盖层厚,嵌岩深度大的特点,选择旋挖钻机与冲击钻机组合进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上层覆盖层采用旋挖钻机施工,充分发挥了旋挖钻在覆盖层里进尺快的优势,提高了钻孔桩施工成孔功效,也能弥补冲击钻机难以满足隔孔施工的缺点,并且环保节能。下层岩层采用冲击钻机施工,能够很好的适应各种岩层的钻进,并且很好的保证桩基的垂直度,从而弥补了旋挖钻机深孔岩层成孔不确定因数与竖直度难以保证的难题。二者相结合,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之处,既保证了钻孔桩成孔质量,也提高了钻孔桩施工功效,在其他类似工程中值得推广。

二、不对称地形条件锁口钢管桩围堰基坑支挡技术

x墩主墩临近江面,半边临江,半边靠岸,基坑开挖支护在施工期间随江水位变化,其受力状态动态变化。基坑开挖处于低水位时,临江侧支护承受岸侧三方传递而来的土压力,向江心侧位移;而到高水位时,临江侧支护受极大的向坑内倾覆力矩。此外,基坑开挖支护还要有良好的止水效果。针对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施工过程中多方论证,最终采取钢管桩锁扣围堰,并且在靠将侧增加一排钢管桩,顶面与原钢管桩之间采用型钢连接,保留填心土体,构成双排钢管桩+土芯墙支挡结构,加大支护刚度,既保证了支挡结构的阻水效果,施工方便快捷,材料也能周转使用,节约资源,也解决了整个施工期间水位动态变化的水平动态荷载作用难题,从而有效解决了临江不对称地形基坑开挖难题。

三、低矮下塔柱条件下的下横梁分段施工技术

主桥x索塔下塔柱低矮,其抗弯刚度极大,下塔柱、承台与强大的下横梁共同构成一个倒梯形框架,相互约束作用大,容易出现收缩开裂病害。针对此种情况,打破常规施工工艺工法,采用索塔——下横梁异步、下横梁分段施工,先完成下横梁中间部分,再完成两侧与塔柱连接部分,并且严格控制湿接缝浇筑与横梁浇筑之间的龄期差,从而使横梁大部分混凝土收缩变形在支架上自由完成,有效减小横梁收缩效应产生的塔根拉应力,控制了横梁、塔柱收缩开裂的弊病。

四、大刚度整体钢管支架施工技术

北边跨混凝土箱梁采用跳仓法施工,梁体自重大,对基础承载力要求高,且对地基不均沉降及支架变形敏感,然而北边跨现场覆盖层厚度达60余米,覆盖层以可塑粉质黏土、松散—中密砂层为主,部分夹有流塑松土,承载力极低。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方案比选,多方科学论证,为有效解决地基承载及地基沉降问题,采用灌注桩基础,基本达到了基础零沉降的要求,从而克服了支架不均沉降对跳仓法施工的影响。采用大刚度整体钢管支架进行支撑,在施工工艺上,先进行支架跨中节段施工,然后进行节段两侧对称施工,通过后浇段逐步消除支架弹性变形,并且通过监控设计计算每一节段施工的预抬梁,用以确保施工线形,解决支架刚度变形的影响。从而有效解决了施工支架强度及不均沉降对跳仓法施工的影响。

五、宽幅闭口混凝土箱梁收缩裂缝控制技术

宽幅闭口混凝土箱梁收缩裂缝控制为世界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从结构设计、使用材料及施工工艺上,均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结构设计上,采用纵、横、竖三向预应力体系,混凝土浇筑完成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即张拉50%的横向预应力和所有竖向、纵向预应力,使混凝土早期处于三向预应力状态,防止裂缝的产生;主梁标准节段每4.25m设置一道横向隔板,桥面板单向受力,同时有利于浇筑阶段纵隔板受力,从而避免了横隔板间距过大而导致的纵腹板开裂。混凝土配比上,采取混凝土强度不要来得太快,设计强度按28~54天进行控制,并且严格控制胶凝材料用量,优化混凝土工作性能,减慢混凝土收缩过程,从而解决混凝土收缩过快而产生的收缩裂缝。混凝土浇筑工艺上,先浇筑纵隔板与两侧混凝土,然后浇筑横隔板及中间顶底板混凝土,从而消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支架弹性变形产生的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待混凝土初凝之后,立即对顶面进行覆盖温水养护,风嘴及梁段进行包裹防风、保温、保湿控制,箱室内采用雾炮机进行雾化养护。通过多方技术研究创新及有效控制,目前已完成三个节段梁体浇筑,均未发现肉眼可见裂缝产生,宽幅闭口混凝土箱梁收缩裂缝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六、短线法节段梁无应力拼装技术

技术创新总结篇4

论文摘要:文章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8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创新决策主体的层面,分别检验了总经理持股与董事会特征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总经理持股有利于其降低管理者短视行为,提高技术创新投入;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董事会规模,外部独立董事比例以及机构大股东对技术创新投入作用不显著。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企业效益的核心途径。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会对技术创新的成败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开始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公司治理结构整体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二是从公司治理内部研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虽然已有的研究有一定深度,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多数分析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然而,在揭示公司治理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时,已有研究很少关注公司决策主体对创新的影响。由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和总经理的利益不一致导致两者对技术创新的偏好不同,而两者恰恰又是技术创新的最关键的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因此,本文基于委托理论,从创新决策主体的层面,选择总经理和董事会两个方面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一)总经理持股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以从创造性技术构想出发到新产品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尽管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在这一意义上,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相并存的特征。此外技术创新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并且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由于经营者的企业任期、报酬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当前经营绩效,而且经营者无法像股东那样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职业风险因此,作为人的经营者(在拥有很少股份时)有可能利用所得到的经营管理权力,进行一些偏离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投资。理论认为风险收入能够激励经营者做出有利于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决策,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jensen和murph产的研究表明,大量持股能够将经理人利益与股东财富统一起来。〔假设1总经理持股与技术创新投入成正比)。

(二)釜事会规模与技术创新

作为企业的信息处理和决策中心,盖事会的规模和权力分配决定了其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影响到创新决策。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不同职业、教育背景和经验的羞事会成员,有利于接受新思想,吸收和利用新的信息。因此在创新这样的风险性活动中大的团队更有优燮网。但是随着董事会规模的过度扩大,成员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受阻,从而降低了其协调能力,反而削弱了聋事们决策和监督的能力。因此董事会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技术创新投入成倒u型)。

(三)外部独立黄事与技术创新

独立盖事制度的引入为董事会提供了一种均衡机制以保证其宗旨的实现。kroll}勺研究表明积极的外部盖事则能够通过有力的监管和鼓励创新来更有效的促进企业长期价值创造活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外部独立董事的消极效应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这与hill和snell究发现相符,内部童事而不是外部董事更有利于企业的研发投入。

外部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复杂。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大多由股东推荐,使得独立黄事无法完全“独立”,而且大多数的独立黄事只领取固定报酬,并不持有公司股票,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周杰等以2005年年报中披露研究开发投入相关信息的中国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独立羞事对技术创新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由此也证明于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萤事功能的弱化。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独立盖事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假设3外部独立黄事比例与技术创新投入不相关)。

(四)机构大股东与技术创新

在研究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时,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委托理论,当总经理和董事会对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争议时,较大的持股比例使得机构投资者在股东会上拥有较多的表决权,通过各种手段支持和推动技术创新,减少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降低成本。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的tobinq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使市场改变对于公司未来利润的预期,而且是向好的方向预期,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介入以后,往往会改变公司的治理结构与机制,从而影响到管理层的运作,使上市公司获得更高的收益冈。(假设4机构大股东与技术创新投入成正比)。

(五)黄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断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决策与实施加大了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盖事会所提供的信息和用于解释、分析及判断的知识结构将会降低公司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决策者具有必要的机会识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而这与董事会成员所接受的教育和学习密切关。tihanyi等发现,高管团队受教育水平均值越大,团队获得的有效信息也会越多,因而越有可能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

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决策者丫门尤其是薰事会成员的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重要。文芳弓以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研发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样本公司高管团队特征对公司r&d投资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公司研发投资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假设蓝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投入成正比)。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国内有关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大公司展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基于大公司的研究结果对于中小型企业也具有同样解释力。中小企业不仅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与大企业截然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因此本文以2008年年报中披露研究开发投入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研发投入的信息,主要从年报中的黄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中“支付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盆”一栏中获取,剔除了一些数据缺失的情况,最终获得样本81家。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以及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二)变全说明(见表1)

1.被解释变盆

企业技术创新的测量方法很多。一种是用人均研发费用或者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还有是用企业相应时期的创新数盆或者专利数量。本文以研发投入费用测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由于企业的规模差异导致研发投入的差异,于是对研发投入费用取自然对数作为该变量的度量指标。

2.解释变童

根翻设,本文设计了5个公司治理的变量,包括总经理持股比例,盖事会规模,外部独立盖事比例,是否存在机构大股东的虚拟变盆和蓝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其中能对控股股东和公司进行制衡和监督的机构大股东主要是第二至第五大股东,董亭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由盖事会成员学历的平均数表示‘博士研究生为4,硕士研究生为3,本科为2,专科及以下为1。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可以评价回归模型的正确性和拒绝实证结果的其他解释。本文选取了四个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fishman和bom0fi过实证检验发现,公司规模是公司r&d投入的影响因素。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用对数化总资产来衡量企业规模。(2)公司前期业绩:前期业绩会对企业随后的战略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把测度公司创新战略前一年的资产回报率作为控制变$o(3)负债水平: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资源。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会约束经营者对资金的处置权。实证研究也证明公司负债水平与技术创新投入成反比(4)行业:不同行业研发支出的强度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将中小型企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

4.检验方法

本文围绕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投入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并据此构建了一个可以有效检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r&d=f(ms,size,idr,inst,edu,c)其中c表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迷性统计

利用spss16.0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1)总经理持股比例平均水平为9.12%,远远超过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小企业更为重视高管层激励。但是均值大于中位数,说明总经理持股比例在样本公司中分布不均衡,且最小值与最大值差距过大,这是由于部分公司存在两职合一的情况。(2)外部独立薰事比例的平均水平为36.19%,独立盖事人数达到了蓝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说明样本企业的独立盖事制度较为规范,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3)事会成员学历平均数达到2.45,根据变量设定,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奄事会成员的平均教育水平达到了大学学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历可以传递一种受教育者素质的信号。我们可以谨慎的认为,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们的素质还较为乐观。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晌,我们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每个回归模型总体回归效果都是显著的,并且从rz来看,拟合优度基本满意。模型1仅将控制变量作为回归元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和行业因素对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在以后的模型检验中这一结论始终不变,这说明公司规模与行业因素是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模型2加入总经理持股比例,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016并且通过了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假设1成立,并且这一结论在模型3.4.5.6中同样得到了证实,印证了总经理持股这一激励机制能够减少成本,促进了总经理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但是总经理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程度不高,仅为1.6%,并且在以后的模型中始终维持着这一水平。这也说明在中小企业中激励机制的作用效果有待加强。

将黄事会规模加入模型2(模型3),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董事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根招段设2,我们还应将董事会规模的平方项加入模型3检验,但是无论是从经济意义还是统计意义,这一检验已经没有必要进行,所以我们得出假设2不成立,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董事会规模的变动并没有带来促进技术创新的专业知识、经验以及有利的外部环境。模型4将外部独立董事比例纳入模型3,数据表明独立董事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假设3成立。再次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实现其作为制衡机制的功效。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小企业独立董事在监管和决策方面的失效使其无法促进技术创新。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了是否存在机构大股东这一虚拟变量,结果表明机构大股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并且相关系数符号为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机构大股东对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弱化。虽然样本企业中存在机构大股东的比例高达80%,但研究结果表明机构大股东只追求股权投资的短期收益,缺乏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关心,因此表现出对企业创新的负面作用。此外对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担忧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

加入了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相关系数为0.421,通过了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证明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假设5成立。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黄事会成员可能掌握较先进的该行业技术知识,更容易从变化迅速的行业环境中识别和把握机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模型6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回归结果解释了技术创新投入的55.1%,足以说明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总结篇5

[关键词]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8-0005-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振兴装备制造业问题研究”(批准号:05BJY052)

[作者简介]张保胜,商丘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河南商丘476000)

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和途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路甬祥在2006年举行的“纪念沈鸿百年诞辰暨2006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也表示:装备制造业要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一、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与产业技术特征

1.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现状。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总数为6476个,其中装备制造业为3318个,占制造业总数的51.24%。此外,在装备制造业以外的行业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企业个数也比较多,占总数的21.5%。其中,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平均占企业总数的34.98%,大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比例23.93%。这说明装备制造业平均自主创新能力要强于其他行业,其自主创新在整个制造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2004年装备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分析:(1)创新投入。装备制造业中R&D人员总数占制造业中R&D人员总数的60.59%,R&D经费占制造业总量的61.16%。其中,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人员及经费投入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R&D人员和R&D经费分别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25.28%和39.21%,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人员和R&D经费分别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30.23%和38.19%。另外,装备制造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为161.35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55.93%。技术消化吸收支出为42.77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5.45%。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仍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最大。(2)创新产出。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为1.67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6.53%。新产品销售收入1.57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5.81%。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较大。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总量为3.78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70.19%,专利拥有量为1.27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58.04%。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最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的评价指标,共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木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是从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存量方面说明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包括企业R&D人员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二级指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日常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情况,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二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主要说明技术创新的效果,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二级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是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反映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指标,主要二级指标有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等。

我们根据2004年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发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上最强,但在创新活动上表现很弱,也就是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小。专用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上表现最好,但在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上却很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环境上表现最弱,也就是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中的比重较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环境上都表现较好,但在技术创新资源和产出上表现较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也就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之间的创新协调能力较差,缺乏整个行业的集成创新能力。

2.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特征

(1)技术的集成性和复杂性。装备工业的产品特点是每一单台套产品都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件组成的,每个零件要求的材质、加工工艺、质量标准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各零部件质量的一致性、各零部件加工技术水平的同步性要求很高,这就决定了产品质量、性能的改善,以及装备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多个环节共同改进、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的组装性、集成性非常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工艺是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和模块的,在统一的系统下具有相对独立的角色。再如,汽轮机制造业、燃气轮机的生产,除了设计单位和总装制造单位外,还包括电机、锅炉、仪器仪表、阀门、汽轮机等配套燃气轮机的相关部门,产品最终要由总装厂将各个部分组装和集成到一起,形成最终产品。所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零部件之间的技术关联性和可分解性都很强。装备制造业的这种组装性和集成性决定了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关联性。

(2)装备制造业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装备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资产专用都较强。特别是像专用设备制造业(如冶金、矿山、机电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如,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如,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他们的资产专用性都比较强。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本身对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导致分工协作厂商之间的专用性投资,特别是互惠性投资的比重要远高于其他的产业。装备制造业资产的专用性特点与上面提到的技术复杂性和集成性决定了其保护创新的可能性较大,技术模仿比较困难。

(3)装备制造业技术上的高度连续性。例如,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和复杂性的工业。自从汽车产品的主导设计(内燃机、金属结构和外壳、四轮、橡胶轮胎,等等)在20世纪初确定以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汽车产品上集成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25年到20世纪初)以来的大量技术,涉及冶金、石油、机械、金属加工、化工、橡胶、塑料、仪器仪表、电器、电子(芯片、软件、视听、全球定位系统,等等)各个领域。汽车工业是世界工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工业。所以,彼得・德鲁克曾经把汽车工业称为“工业中的工业”。

二、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与模型构建

1.组织模式。从上述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可以发现,装备制造业缺乏系统的集成创新能力,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复杂性、集成性和主导技术的高度连续性特点却进一步验证了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的必要。所以,要实现集成创新,我们要首先对装备制造业市场中的不同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特征相似的企业,总结出他们的基本技术特点。然后,根据资源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地区再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各地区的资源特征。最后,把企业聚类和地区聚类进行对接,确定不同地区应该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在集群内部确立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部门寡头”,从而在全国形成不同部门的“寡头型”分布。这种部门寡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性的;另一种是研究型的,二者要求相互促进。这种“寡头”模式凸现了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专用性”特点。而且,要保证寡头之间的相互连接,也就是通过“标准化协会”,保证技术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装备制造业促进会”,给各部门R&D与生产提供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技术的连续性也决定了共性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共性技术知识涵盖了一个学科领域中范围较广的基础科学,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同门类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补充,所以,它也是装备制造业技术消化吸收组织模式的基础。

具体图形见下图1。

2.模型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图2)的主要阶段是:首先进行新技术装备引进价值的可行性分析,如果可行就可以引进。其次是对技术进行行业特征分析,也就是分析该技术适用于上述技术消化吸收组织模式中的哪个研究型寡头。分析后就要进入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过程,该过程主要在上述图1的模式下进行组织,如果技术消化吸收良好,就可以借助于寡头间的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在行业内进行技术扩散,从而达到提高整个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政策建议

1.强化政府作用,创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edqusit(1997)和Bartholomew(1997)在探讨制度环境对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都认为,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模式具有重要影响。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中在创新环境上表现较好的只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他行业表现不尽人意,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最低。所以,政府应该在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自主创新是典型的开放创新系统,要求创新的物质基础输入与创新成果的输出必须良性运行,而输入的源头与输出的归宿均是外界环境。同时,自主创新要在空间上强调整体布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区域发展服从整体发展。

2.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高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行为以及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一个行业振兴的关键。所以,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也就是把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和“支持性政策框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系统的整体。

3.制定相关的技术竞争和技术合作政策以及行业协会与标准协会的规范性政策。构建了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以后,生产型寡头和研发型寡头之间的有效合作、生产型寡头之间以及研发型寡头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寡头和中小单位之间的竞争合作等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使其研发行为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效率。

另外,通过政策制定,要明确装备制造业各类协会的作用,使他们搭建起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制定一些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各个生产性单位和研究性单位积极参加各类协会,积极进行各类标注的认证。

4.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政策约束以及技术吸收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装备制造业国内技术水平和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了解国内在该行业技术上无法达到而必须引进的领域,使得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中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国内能够解决的技术装备的盲目引进进行政策约束。

在技术消化吸收后,吸收效果的评价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中的关键一环。当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行业部门技术特点和绩效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目标进行。

5.行业内技术扩散的相关政策规定。根据市场中技术扩散(外溢)的经济学分析可知,正是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导致了企业研发积极性的不足。从国家层面上,应该制定合理的行业内技术扩散的激励机制,从研发源头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文博,郑文哲.基于混沌理论的企业集成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技术创新总结篇6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辖6个镇5个街道,35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为79.44%。从07年起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09年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目前我市共有农技、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林特等5个市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1个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综合站)、320个村级(包括有影响的农业主体)服务站点、17家民办农业科研所,基本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点)多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逐步提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队伍分工职责明确,我市已基本建立了“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示范户”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在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建立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全市计划围绕6个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50户,培训科技指导员80名,力争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和总结农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真正发挥补助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思路,完善市、镇(街道)、村(点)和社会化民营机构各级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相关农业主体和民营科研机构在满足自我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从而真正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今年在第一批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二批溪口、莼湖和裘村3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松岙、大堰、江口、西坞、锦屏5个一般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多功能、一体化”要求,改善服务条件,不断强化服务中心的延伸作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第二批8个镇(街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示范带动能力。继续完善农技人员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和“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结合前几年我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的实际,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2013年确定优质稻米、蔬菜瓜果、生猪养殖、水蜜桃(水果)、名优茶、雷笋六个产业为项目重点实施的主导产业,将建立相应的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组成的实施团队,组织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由专家组制定示范和推广方案,通过培育示范户和基地示范观摩提高推广效率。

2、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按照一业一示范的原则,在6个产业中认定和建设10个左右示范基地,并为每个示范基地配备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良种、农艺与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观摩与培训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3、培育科技示范户。在六大产业中遴选650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水稻300名,蔬菜瓜果90名,生猪养殖80名、水蜜桃(水果)100名、名优茶30名、雷笋50名。选派78名技术人员进行结对技术帮扶指导,每名农技指导员结对联系科技示范户5-8个。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同时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根据省、市统一编制的分类别、分产业培训计划,2013年将继续选送全市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重点班和普通班集中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相关大专院校进行学历提升自学,逐步提高业务能力。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专家讲座和外出参观研修等形式,重点对我市责任农技人员和农业主体和民办科研机构社会化农技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间:2013年7月-2014年5月

第一阶段(7-8月):动员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项目实施产业专家组;筛选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确定好各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按一定申报程序遴选好科技示范户、配备相应农技指导员;并按要求将所有数据录入到规定网站;

第二阶段(8-12月):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环节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创新;

第三阶段(2014年1月-5月):各产业做好项目实施总结,按照绩效考评办法,查漏补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迎接上级验收。

五、项目实施产业责任单位、人员及任务分工

优质稻米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市农机管理站和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机总站科长,高级工程师)、(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稻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不能与高产创建基地重复),落实和培育水稻产业3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蔬菜瓜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和市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农艺师)领衔配备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蔬菜瓜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蔬菜瓜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蔬菜瓜果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9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生猪养殖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总站。由(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兽医师)领衔配备生猪养殖产业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生猪养殖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的生猪养殖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畜禽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8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水蜜桃(水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市林特总站,农艺师)领衔配备1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蜜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水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名优茶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名技术指导员组成名优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名优茶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3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雷笋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工程师)领衔配备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雷笋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全市雷笋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六、经费使用安排和配套资金落实

2013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计划列支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经费85万元.具体列支计划如下:

(1)农技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费用的交通、通讯、误餐等费用补助安排15万元;开展科技创新、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费用安排5万元;用于技术资料印刷以及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考评管理安排5万元。

(3)农业科技示范补助:结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部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等物资及组织展示活动补贴进行补助安排22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技术补助,计划每户补贴200元共安排13万元;

(3)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集中开展技术服务,参加异地研修、现场实训所需的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安排15万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观摩等安排10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领导组织。成立以方国波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府办、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在市农林局下设农业办公室,由王荣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周叶君为副主任,局属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技教育科、市林特总站、市农机总站、市畜牧兽医总站、市农技服务总站、市种子管理站等科站负责人为实施成员。具体负责做好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资料收集和汇总,任务分解与协调组织,上下联络,指导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绩效考核等项目实施工作。

(2)强化资金保障监管。会同市财政局加强对中央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监管,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和规范使用,特别是建立补贴经费与工作考评挂钩的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障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将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3)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技术创新总结篇7

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

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符合自身发展。

上期栏目中本刊从企业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线路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我们将继续围绕线路板企业的管理问题,对其科技创新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三、科技创新管理面临的问题

伴随电子产品向着轻、薄、小、多功能、大功率、高频化、高可靠性要求方向发展,要求其配套的pCB产品正向着高密度,高频化,高集成,高可靠性的方向研发。要求pCB企业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有:高多层pCB、刚/挠pCB、HFpCB、HDipCB、高导热金属基板等不同产品类别、不同产品结构设计、不同电性能参数指标、特殊材料和工艺等要求的产品。

同时,尚待不断创新和应用的pCB新技术有:激光钻/铣加工技术、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脉冲电镀技术、HDi填孔技术、光致成孔技术、光致图形成像技术、高温压合技术、高精度图形对位技术、高多层厚铜导体加工技术、aoi检测技术、工程优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等,极大的推动了印制板的技术创新。为企业的产品优化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体制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给企业指明了:走科技创新、产品优化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等鼓励政策。适者生机无限,逆者处境困难。先行企业不但从市场上赢得生机,同时从资金上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技术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与“死”。

同时,只有创新才能激活人的“潜能”,企业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久,必须抓住政策调整机遇,依靠政府、行业、院校、下定决心,调动员工创新潜能,调整现有资源,坚定信心,加快走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企业要开展自主创新,高层管理必须从认识和制度上下手。坚定自主创新的认识、决心、信心,落实项目人才和资金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加快企业研发创新体制建设

1.企业自主创新体制建设内容包括:建立技术研发中心(tRC),任命tRC主任,配置研发人员、场地、资金、设备,建立研发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料库。选聘专家和培育研发人员,组建项目攻关组,建立研发成果激励制度,落实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项目调研,组织项目可行性分析,制订项目研发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总结工作,组织成果鉴定和评审、落实成果转化、组织成果申报和专利申请等。

2.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制度内容包括:《项目立项管理》,《新技术推广及应用管理》,《新产品研发管理》,《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人员培育和考核办法》,《研发绩效奖励制度》,《产学研合作协议》,《研发经费核算管理》,《技术保密管理制度》,《项目评审和申报管理》等。技术研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要纳入企业管理评审,要通过实施和考评,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技术研发管理的推动力。

3.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对大中型研发项目,要编制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要通过对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价,确认项目投入的可行性和风险性。通过市场需求调研、国内、国外、行业科技信息查新、技术创新点、研发课题的目标和指标、项目实施方案和途径、人员和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和技术实施方案分析等,编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做到预则立,不预则废,降低风险,获取成功。

4.项目研发实施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内容、实施要点、成果表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项目负责人、研发措施等。项目研发实施计划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研发团队。优先保证项目的实施需求(设备、人力等),确保项目的优先实施。将项目实施计划优先纳入部门考核指标内容,优先保证项目的实施,按时完成项目实施计划。

5.项目或课题总结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内容、实施要点、技术创新点、检测数据、工艺参数、结构设计图、分析结论等。项目或课题总结报告是项目文字成果,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基础资料。总结报告力求文语表述简洁,图表齐全,数椐真实,分析结论正确。

6.科技成果评审内容包括:内部总结和评审、组织内外部专家评审。要想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取得大家的共识。通过总结和评审、扩成果大成果的影响力。通过成果评审,听取不同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成果,将物质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

3.2高层领导应高度关注研发工作开展

1.高层领导要高度关注研发工作开展,定期听取tRC主任的工作汇报,关注和支持自主创新工作的重点,难点。鼓励、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研发工作计划。贯彻执行研发管理制度,优先保证研发所需的资源(人员、资金、场地、设备等)。

技术创新总结篇8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aHp

一、引言

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加以扶持与发展。集群化发展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集群形式有利于高科技的创新和扩散,而高科技产业的扩散也能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科技创新和扩散的效果,因而扩散绩效的研究能够使产业集群中各主体更好地认识到扩散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扩散的因素,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思路。

国内外学者从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影响要素,扩散特征及机制,扩散效应,扩散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本文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扩散及其绩效的研究主要有:Radosevic(2002)提出国家、行业、区域和微观4个层面之间的互动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扩散系统,并分析4个层面的要素对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张铁山等人(2008)对高技术扩散的特征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种扩散受扩散主体、通道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机制包括能力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接收机制,这些机制综合在一起形成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的综合模型。张熹(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变化趋势,还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对影响我国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产品贸易和研发投入是影响产业间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设备支持是影响产业吸收效应的关键因素。上述的研究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及其绩效评价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角度,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影响要素,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具体指标确定提供了依据。

上述研究表明学者已经认识到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丰富了高科技集群技术扩散研究理论。但是,对于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绩效及其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技术扩散绩效的实证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因此,本文试图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和分析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绩效进行评价,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理论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对区域经济促进扩散绩效政策提供指导。

二、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扩散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特点有:技术扩散知识的传播特性,技术扩散独特的网络特性,技术扩散中政府干预性,技术扩散与研发形式的关联性,技术扩散对其形态和载体的依赖性。根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扩散特点的分析,结合吴添祖(2004)以及2007年~2010年浦东新区的统计数据并在广泛的资料查询的基础上,拟定了以下五个评价指标。

1.工业总产值。

以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的高科技园区工业总产值不仅能够反映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及产业技术扩散情况,还能够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

2.知识产权授权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的授权的作用在于对知识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法律保护,以及促使其他企业或者个人能够合法的利用已有的技术知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知识产权保护能激发技术创新积极性,同时也为创新扩散提供了法律保护,是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扩散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对专利授权数的统计,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知识产权授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某段时间内的技术创新成果数量。

3.技术交易数量。

在高科技产业集群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买入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发,从而降低研发成本,节约研发时间,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和竞争力。集群成员之间通过买卖技术,获取技术和收入的基础上促进了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因此,技术交易是技术创新、扩散和转化的主要基石,促进技术和经济的结合,提高技术扩散绩效。

4.经认定研发机构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链分为横向扩散链和纵向扩散链,横向扩散链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实现的模仿创新,纵向扩散链是通过产学研结合,从技术创新的源头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扩散的,横纵向扩散链围绕着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形成扩散网。纵向扩散链的源头一般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等这些研发机构构成,它们承担高新技术研究的重任,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力军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扩散主体。因此经认定研发机构数的多少决定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和效率。

5.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之一便是利于吸引人才和人员跳槽频繁,因此科技从业人员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依托科技从业人员进行的。科技人员增加则优化了集群人力资本结构,这将对集群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并加速集群技术扩散。

三、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绩效评价

1.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现状。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的硅谷和药谷”。张江园区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其发展核心,积极鼓励园区内技术扩散链上相关环节之间的技术协作和创新,在提高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还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科技园区特有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除依靠园区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创新的加速和园区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33家,经认定研发机构数为128个,在孵企业数为702个,吸引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吸引合同外资9.5亿美元,吸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87.43亿元。

2.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aHp方法确定上述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同时通过对各个指标权数的规范化处理,计算出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综合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设B1,B2,B3,B4,B5分别为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中工业总产值,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构造如表1的判断矩阵。

(2)确定指标权重。

命题1: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几个影响指标中,工业总产值的权重最高为0.5129,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和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这也表明提高张江集群技术扩散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集群经济的总体发展可以促进集群技术扩散。

3.张江高科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

假设C,D,e,F,G分别为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中2007年到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期末从业人员数,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表3、表4、表5、表6所示,由matlab计算出各自的最大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中2007年~2010年对技术扩散总目标的权值来表示的综合指数:

2007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9×0.1112+0.1802×0.0449+0.1614×0.0997+0.0935×0.0769+0.0520×0.1171=0.0945

2008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9×0.1390+0.1802×0.1228+0.1614×0.1851+0.0935×0.3077+0.0520×0.1494=0.1559

2009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9×0.1665+0.1802×0.1228+0.1614×0.3700+0.0935×0.3077+0.0520×0.2104=0.2069

2010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9×0.5833+0.1802×0.6975+0.1614×0.3452+0.0935×0.3077+0.0520×0.5230=0.5366。

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命题2: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综合指数不断增加,尤其是2010年涨幅最高,说明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绩效不断增加。其中工业总产值和知识产权授予数权重的贡献最大,同时技术交易数量和经认定研发机构数变化不大。这也表明在高技术机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形下,知识产权的授予和集群总产值的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张江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主要驱动因素。

四、总结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扩散效果是逐年递增的,并可以通过增加工业总产值和知识产权授予数来提高高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效率。具体来说:首先,财税政策进行激励和减轻负担。例如对于技术创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所产生的地方税收部分,在创业和孵化阶段实行列收列支,全额返还;园区内高等教育机构、研发机构和实验室自用的进口仪器、试剂等科研设施及用品可免征关税。其次,人才引进政策。针对上海的房市,可以对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提供廉价房吸引他们来高科技园区从事高技术产业的智力劳动和各项配套服务工作,提高人力资本,对人才进行激励。最后,深化中介机构服务。在园区内提高专业技术咨询、专利申请、报税、仓储以及金融等中介服务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并更好地服务于园区内企业。

参考文献:

1.Radosevic.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inCentralandeasterneurope:Determinants,organizersandalignments.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02,(27):87-96.

2.张铁山,雷雨,齐园,杨进国.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9):202-203.

3.张熹.我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及其决定因素.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吴添祖,姚杭永.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绩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4):52-54.

5.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第十七篇功能区域和重点开发小区.表17-13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2009:303.

6.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第十八篇重点开发区和街镇.表18-4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2010:301.

7.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第十八篇重点开发区和街镇.表18-4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2011:313.

8.詹正华.拉美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3).

9.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003070);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号:10YS106);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J50504);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

技术创新总结篇9

今天,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在这里召开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刚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进展;四家创新型企业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交流了建设创新型企业,依靠创新实现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听后很受启发,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并受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的委托,代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对开展试点的各个企业取得的成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各部门、各地方和各方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xx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最近,xx在青岛考察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推进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xx总理在广东调研时强调,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为我们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回顾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实施了服务于“三农”和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星火计划;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实施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建设了一批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

在此,我受三部门委托,就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谈两点意见。

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我们首批选择了103家企业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发展,扩大了试点范围,又选择184家企业开展试点。在目前开展试点的287家企业中,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占有重要地位,民营科技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也占有一定比例。试点企业中既包括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环保企业。287家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上缴税额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资产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3%。科技部还与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协调指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

两年多来,各企业认真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试点企业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试点企业明确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努力攻克关键技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大胆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吸纳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发挥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三部门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试点企业分类指导,分别对中央企业、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等的试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首批试点企业的评价。围绕创新政策和知识产权等关系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面向试点企业的专题培训。中组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也从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被命名的91家创新型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一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增长,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XX年的9300件增加到XX年的17180件,增长了84.7%,软件企业的软件著作权授权量由638个增加到4371个,增加了近7倍;二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平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74%,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从XX年的545亿元增加到XX年的829亿元,增长了52.1%,约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24.6%;三是研发队伍不断扩大,企业的研发人员总量从XX年的17.46万人增加到XX年的22.01万人,增长了26.4%;四是研发机构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所有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一半以上的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五是新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由XX年的7402亿元增加到XX年的11772亿元,增长了59%;六是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从XX年的27926亿元增加到XX年的40713亿元,增长了45.7%,工业增加值相应地从7212亿元增加到9203亿元,增长了27.6%;七是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多数企业承担有国家重大项目或地方重点项目,企业处于行业或区域发展的前列,建有5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试点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组织员工捐款捐物,不少企业组织专门队伍赶往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同时,各试点企业在抗击南方雨雪灾害、落实节能减排和支持奥运等任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表现出企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XX年以来,各地方也相继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选择了近XX家企业进行试点。其主要特点,一是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纳入规划,重点推进。二是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推进的良好机制。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资委、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本地区的试点工作。三是政策措施实,支持力度大。不少地方从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地方试点工作成效明显。试点开展以来,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不断推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回顾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历程,总结试点企业和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体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观念和认识,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战略的思维、全球化的眼光、市场化的意识来实现以创新驱动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对企业而言,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要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切实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三是坚持企业为主体,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上,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上,形成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长效合作机制。四是坚持大力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部门间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重视和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有效支持、共同推进的局面。五是坚持政府引导,集聚创新要素。重在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分类指导。

二、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两年多来,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今天,在第一批开展试点的企业中有91家企业进入了创新型企业行列。这是在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实践永无止境。被命名的创新型企业,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创新型企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来维持和扩大其竞争优势,使我国众多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强,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xx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初,xx在安徽视察奇瑞等创新型企业时指出,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总体要求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工作目标上,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一大批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努力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

在工作任务上,要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规划,按照示范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扩大试点范围,通过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研究制定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营造良好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创新的评价监测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加强政策导向及动态调整。

在保障措施上,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积极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管理要素和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具体将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重点促进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激励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政策的落实。制定和完善国有骨干企业创新友好型出资人政策。

二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建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共建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开展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加强职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素质和能力。

三是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完善有关规划和管理办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四是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和标准工作。促进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注重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和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努力形成更多的自主品牌。

五是加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在具有明确或潜在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支持优势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与重点科技项目。

六是促进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促进运用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促进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信贷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作的开展,为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七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八是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和服务。

九是建立企业创新的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建立企业创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开展企业的经验交流、学习研讨等活动,为企业创新提供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

十是加强对企业创新的评价和奖励。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创新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从整体上进行考核。完善奖励办法,在科技进步奖中对优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和平台给予奖励。

在工作要求上,已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的企业要从新的起点出发实现持续创新。要巩固试点成果,把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保障机制、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划。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制定,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把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机制保障,有条件的要牵头组建或参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持续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各试点企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试点工作力度。要按照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和落实试点方案,要重视学习创新型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实施企业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在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完善研发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效率,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争取早日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

技术创新总结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协整检验;江苏省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于追求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已不仅仅局限于两经济主体之间的货物贸易,其内涵已扩展到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双向流动,尤其是技术的外溢性使贸易国经济福利得以改善,而且低成本导致技术外溢往往比技术原创在发展中国家更受欢迎。江苏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发展外贸和利用外资的能力都较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全省进出口总额都有大幅增加。在创新能力方面,2001年至2011年,江苏一直位列区域创新能力的前茅,自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3年排名第一。一般来说,技术创新主要体现为研究和发展(R&D)经费的投入水平。1990-2010年江苏省出口总额和R&D经费的支出变化情况如图1。图11990-2010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和R&D经费的投入变化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出,进出口总额和R&D经费的支出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进出口总量的增加是否能带来持续性的技术进步呢,更进一步,在对外贸易进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中,哪个对技术进步影响更为显著,单从总量是无法反映的,需要结合区域发展历史数据进行评价和研究。

2.相关文献研究

一是关于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影响路径和机制的研究。Findlay(1978)基于“传递理论”解释了国际技术的扩散,结果表明越是开放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从其他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就越大;Sachs和warner(1995)的研究结论也说明发展中地区通过贸易自由化能够发挥其后发优势,缩小同发达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Keller(2001b)对oeCD国家技术进步的研究表明,oeCD国家的技术进步并非依赖国内的研发投入,相反,国际技术扩散对oeCD国家的技术进步起着关键作用;Keller(2002)采用工业面板数据研究贸易和国际研发溢出的关系,认为在工业层面,对生产率的影响不仅来自区域内不同行业的研发投入,区域外不同行业的研发投入通过贸易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谢廷宇等(2011)运用1998-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检验发现,在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和国内R&D投入以及吸收能力中,进出口贸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明显。二是关于出口贸易对技术创新路径的影响。Krugman(1979)指出,出口贸易能帮助企业扩张规模,从而增加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报酬,进一步地将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Feder(1982)认为,一个经济体可以分为出口部分与非出口部分,由于出口部分受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将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高素质人才,因此,出口部分的技术创新机会和效率就会比非出口部分高,而出口部分的创新还带动非出口部分的创新;aghion等(2005)在熊彼特框架内指出出口贸易带来的激烈竞争压力将会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保持利润和维持生存,因此企业出动与外部发生资源交换,会间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Helpman(2006)认为,对于多数发展中地区,出口对于企业生产率所具有的“出口中学习”效应是广泛存在的,这主要表现为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和成本降低型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并非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王华等(2010)利用企业层面数据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都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关于进口贸易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影响。Grossman和Helpman(1991)分析了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通过对区域内部资源在物质生产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之间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Coe与Helpman(1995)采用了21个oeCD国家以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合作地区R&D投入有助于提升本区域内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其影响程度随着本国贸易开放度成正比;方希桦等(2004)沿用Coe与Helpman的模型方法考察我国进口贸易与技术外溢的关系。通过使用1978-200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由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创新(包括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推动作用。协整结果表明,我国进口贸易在技术外溢过程中的确起着传递渠道作用。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容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效应上,研究结论是:无论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带来了贸易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进步,贸易在国际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技术引进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是本文建立模型及变量之间关系假定的基础。但对外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程度却是因不同地区本身发展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必要结合区域发展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在政策涵义上才更具针对性。

3.模型构建、数据选取及实证检验

3.1模型构建。结合以上理论分析,为验证江苏省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本文选取进出口、进口、出口及净出口同时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它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变量之间的函数形式如下:RDt=f(total-trade,βimt,eXt,nett)(1)其中,RD表示衡量经济体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即研发经费支出,total-trade表示对外贸易总额,im表示进口贸易额、eX表示出口贸易额、net表示净出口额,包含除进出口外其他对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因素,t表示时间刻度。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在分析过程中将采纳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在(1)式中,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在第二部分已做充分论述,而净出口变量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到那些既有进口业务又出口业务的企业所获得的净出口收益。由于把对外贸易、净出口和进口、出口同时作为解释变量置于方程右侧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将(1)式分拆为三个方程分别测度。RDt=c1+αtotal-trade++μt(2)RDt=c2+βimt+φeXt+μt(3)RDt=c3+δnett+μt(4)(2)~(4)中,c1、c2、c3、α、β、φ、δ表示各变量的参数,μt为随机误差项。3.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摘自历年《江苏统计年鉴(1991-2011)》,其中净出口数据是根据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计算所得,江苏省对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的统计始于1996年,1990年到1995年由于缺乏该类数据,本文采取了近似计算的方式,用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总额减去其中的基本建设支出部分,以此结果近似替代1990-1995年的研发活动费用支出情况。3.3aDF单位根检验。由于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产生伪回归的问题,需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看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研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5个相关变量的二阶差分平稳,即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3.4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分三个步骤展开:首先是RD与total-trade两个变量做检验,以检验进出口总额对RD的影响,最优滞后期的选择由a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发现两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在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0.68,大于1%的临界值19.94,故原假设被拒绝,RD和total-trad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04,小于5%的临界值6.63,从而认为R&D和total-trade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式为:RD=-190.93-0.74total-trade(5)从对外贸易整体来看,对外贸易总量并未显著促进地区研发支出的增加,相反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负向关系,即对外贸易总量越大,地区研发支出反而降低,这个结论与通常的理论不符,要结合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段分析。其次对RD、im和eX三个变量进行检验,以检验进口和出口与RD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变量之间同样存在协整关系。在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7.03,大于1%的临界值25.86,原假设被拒绝,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11.77,小于1%的临界值18.52,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说明了RD、im和eX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表示如下:RD=-292.55-1.84im+0.34eX(6)从(6)式可以看出,江苏省进、出口贸易与地区研发支出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进口贸易与研发支出表现出负的相关关系。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地区研发支出的增长,出口贸易量的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明显。最后对RD和net两个变量进行检验,以检验净出口额对RD的影响,结果发现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8.66,大于1%的临界值19.94,原假设被拒绝,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6.54,小于1%的临界值6.63,从而确定RD和net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表示如下:RD=-203.94+3.28net(7)(7)式表明,净出口的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研发支出的增长,净出口额的增长表明地区发展能够从出口贸易中获得较大的创新动力,因此,净出口积累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驱动效应。3.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检验结果我们知道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显著的因果性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进行验证,检验结果表明:当滞后阶数为2时,im、eX、net、total-trade的变动都是R&D变动的原因,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eX、total-trade都与R&D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出口和进出口总额一方面是影响研发支出的原因,另一方面研发支出也可以反向影响出口和进出口总额。

4.结论及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