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的治疗与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4:17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1

【关键词】糖尿病足;治疗;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97-02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1]。糖尿病足是一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负担。现就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3±97岁;观察组男17例,女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42±101岁。临床表现:脚部轻微疼痛、皮肤表面溃疡、穿透性溃疡合并软组织炎、骨组织病变、局限性坏疽、全脚坏疽;患者病程在6个月-5年,平均32±11年;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23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2例,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24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1例。两组患者在病程、性别、病情、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分析,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患者定期进行血糖以及胆固醇的监测,检查腿脚的皮肤状况、循环情况和神经状况,检查眼睛,观察视网膜是否有病变痕迹。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221心理护理糖尿病足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饮食控制非常苦恼,加上缺乏糖尿病足防治知识,思想包袱很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对此,护士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足的科普知识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用高尚的情操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帮助他们丢掉包袱,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1222饮食控制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重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多吃膳食纤维可有助糖尿病病人降低血脂、血糖,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块根类、粗谷物、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不但提供饮食中纤维素含量,并有利于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取。

1223应用胰岛素[2]治疗的护理糖尿病足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时,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剂量一定要准确,注射后30min进餐。注射胰岛素后,要按时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何反应,特别是首次用药的患者,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等。出院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操作方法、时间、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

1224足部护理[3]老年患者皮肤抵抗力减低,一旦破损易发生感染,伤口愈合困难。因而要注意足部卫生,帮助患者提高防护能力,每天检查双足有无裂口,选择适当的鞋袜,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

1225加强基础护理老年患者体质弱,抵抗力差,除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外,更要保持皮肤清洁,讲究口腔卫生,预防各种感染。对卧床老人每晚用温水擦浴,并观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护理治疗后,观察组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优质护理在治疗糖尿病足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也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提升满意度。护理时帮助患者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采用优质护理不仅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本文优质护理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治疗、足部护理、基础护理这5个方面来护理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疗效有显著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范丽凤,李峥,郑亚光护理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效果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7):1377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2

【关键词】糖尿病;营养治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88—02

糖尿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营养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另外从护理干预的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让患者更大程度的地认知糖尿病,避免压力和恐惧,建立坚持长期治疗与自我调控的信念,从而大大地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

1临床资料结合我院2012年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25例,进行营养治疗和护理干预,并做比较。结果用SpSS16.5软件进行分析。

2方法

2.1营养治疗

2.1.1总热量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少一些。

2.1.2碳水化合物目前主张不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在合理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供给量,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耐量,对控制病情有利[2]。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谷物和豆类食品中也含有大量的合成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高吸水纤维可以帮助控制食欲,有助于控制体重。碳水化合物所供热量可占总能量的50%~60%。

2.1.3蛋白质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2.1.4脂肪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主。

2.1.5矿物质及维生素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部分,可激活胰岛素。锌与胰岛素分泌和活性有关,并帮助人体利用维生素a[2]。有酮症酸中毒时要补充钠、钾、镁,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病情严重的患者机体内糖异生作用旺盛,使B族维生素消耗增多,应多补充。

2.1.6其他合理安排餐次,一日应至少保证三餐,定时、定量,分配合理的三餐热能比。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以三餐之间加餐。睡前加餐也很重要,可用牛奶、鸡蛋、豆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以防止夜间出现低血糖症状。

2.2护理干预

2.2.1心理干预初期患者因对此病的错误认知,会产生精神压力。长期患病和经济压力会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研究显示[3],有26%~28%的糖尿病人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另有研究显示[4],抑郁症状与糖尿病之间是双向关系,抑郁可促进糖尿病的发生。护理人员要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知,多听取病人的倾诉,给予解释和安慰,鼓励多做户外运动。增加患者之间交流,介绍经验,增强信心,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2.2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诉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发病机理、治疗及预防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发症的症状及如何控制并发症。让患者认识到这是终生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患者自身的配合。

3结果

3.1营养治疗前后血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营养治疗,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都有明显变化,经SpSS16.5软件计算分析后,均有显著性差异。

3.2护理干预前后认知变化情况[5],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有明显的变化。以上问题均有显著性差异。

4小结

糖尿病为终身疾病,营养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较好的保护胰岛功能,保持较好的代谢控制,使血糖、尿糖和血脂水平达到或接近正常,减少合并症的发生,维持理想体重。经过必要的护理干预后,让患者有健康乐观的心态,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运动、适当的药物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昌群.糖尿病前期病人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3;11(3):654-655.

[2]汤雪琴.糖尿病人的营养治疗与健康教育[J].甘肃中医,2009,22(10):56-57.

[3]Katicw,LeeBa.apsychosocialandpsychiatricchallengesofdiabetesmellitus[J].nursingClinusofnorthamerica,2006,41(4):667-680.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3

关键词:胰岛素泵皮下注射糖尿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59-03

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药物,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最普遍采用的给药方式是分次皮下注射,但因其往往需要每天多次注射,给病人带来疼痛、不便,使很大部分病人产生惧怕心理而容易导致其遵医行为不良,甚至因此拒绝使用胰岛素,而且由于分次给药难以使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能根据身体需要维持一个理想状态,血糖波动大,从而使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受到一定的局限。胰岛素泵治疗又称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它的主要作用原理是根据病人血糖变化规律,个体地设定持续基础输入量和餐前计量以模拟人体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达到控制血糖、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的目的。因其疗效好、携带方便、副作用少,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急性期、甚至终生选择的治疗方式。我科自2005年9月――2007年9月共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103例,绝大部分病人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103例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男62例,女41例;年龄8~85岁。其中1型糖尿病36例,2型糖尿病62例,妊娠糖尿病3例,特殊类型糖尿病2例。住院后全部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其中3例因死亡或其它原因使用时间不到1周,28例使用时间在1~2周,72例使用时间在2周以上,其中2例在病情稳定出院后采用终生胰岛素泵治疗。

1.2方法

在使用胰岛素泵和使用分次皮下注射方法的同期病人中,分别随机抽取FBG0.05,具有可比性。入院后同样给予详尽的健康教育、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适宜的运动疗法。设定血糖控制好的标准为:FBG≤6.1mmol/L,pBG≤7.8mmol/L,低血糖标准为≤2.8mmol/L。设计问卷调查表,根据患者回答确定病人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统计。

1.3讨论

胰岛素泵既能避免多次注射给病人带来的疼痛、不便,经过得当的治疗和护理,又能避免反复发作性低血糖,还能更快地将患者血糖控制到理想水平,提高病人满意度,从而缩短住院日,从长远来讲节省了医疗费用,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的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比较先进的方法。

2护理体会

2.1应用胰岛素泵前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说明书

各班护士应熟练掌握泵的置入、程序设定方法、报警识别及解除方法,能遵照医嘱准确熟练设定基础量、餐前量及其它参数,正确连接注射器、泵管,保证泵入通畅。

2.2患者初次接受泵治疗时,对其缺乏了解

护士应在使用前对泵的工作原理、方法、使用目的、使用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其家属作详细的介绍,解除其紧张、忧虑情绪,且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费用较高,且胰岛素泵是贵重医疗器械,应避免人为损坏、遗失。应让患者在对这些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己作出选择,以免引起医疗纠纷。对出院后带胰岛素泵继续治疗的患者,应对泵的使用方法、警报识别、排除方法、各种不良反应的预防、识别、处理方法作详细的告知,可将其制作成书面材料交病人随时参阅,并加强回访,进行指导。

2.3糖尿病治疗中任何一种方法都离不开饮食运动的配合

患者住院后,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全面细致的健康宣教,包括病室环境、住院制度、医务人员姓名、职责介绍,病情、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及须进行的检查、医疗护理措施的告知,更主要的是关于饮食、运动疗法的宣教、指导,应根据患者病情、身高、体重,制定出科学的具体的食谱,具体的运动处方,并说服病人使之接受,自行执行。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亦是难点,护理人员在随时指导、督促的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坚定、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为防止低血糖发生,带泵的患者在使用初期更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一般在置泵初期监测血糖每小时1次,待血糖平稳后再逐渐适当减少血糖测定次数。可采用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加零点、凌晨三点的测定方法,还应随时耐心询问听取患者主诉,如病人有头晕、心慌、手脚发抖,出冷汗等情况立即停止胰岛素泵入,急测血糖,低血糖者立即摄入含糖食物。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应重点交班,尤其对危重、老年、瘦弱、年幼患者。还应警惕临床表现不典型的低血糖的发生。

2.5长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在置针的局部刺激易致感染、脂肪萎缩、皮下脂肪结节等并发症

所以在置针时应严格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应在8cm以上,置针后覆盖无菌透明敷贴。置针部位一般选择腹部旁开肚脐5cm,肥胖者为避免皮下脂肪过多影响胰岛素吸收可选择胸部置针。腹部置针尽量取与腹横肌平行的方向,且避开腰处,以免病人活动时不适,告知病人随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3~5天更换针头、注射部位。经常观察透明敷贴覆盖是否紧密,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如果透明敷贴有卷曲松动,应重新消毒置针部位并更换新敷贴。如局部有炎症应拔针后重新选择置针部位,并对炎症部位进行抗炎处理。

2.6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发现、解除报警故障以保证胰岛素顺利泵入

常见警报有:导管堵塞、针头堵塞、药物用尽、电池用完等。置针时应交代病人如有报警声应及时报告给医务人员进行处理。对病情重、意识不清、老年、年幼患者应重点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4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治疗;护理

treatmentandnursingof32patientswith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

KonGHong-juan,ZHoUYu-jing,GonGHong-ying,etal.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theFifth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ZhuhaiCity,Guangdongprovince519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treatmentandnursingof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methods32patientsof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whohadbeendiagnosedbyclinicalmanifestationweretreatedwithmedcine,mentalnursingandfunctionaltrainingofbladder,thenweobservedtheimprovementoftheirclinicalmanifestation.Results2patientsoftheallpatientsgaveupthetreatmentaftertheimprovementofsymptoms,1patientdiedformultipleorganfailurecoursedbyinfection,andtheotherpatientsallgotbetter.Conclusionsthesignificanceofmentalnursingandfunctionaltrainingofbladderforthepatientwith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areimportant.

【Keywords】Diabetesmellitus;neurogenicbladde;treatment;nursing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是指膀胱感觉麻痹,排尿功能障碍,又称张力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报道指出,88%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泌尿系症状,其中约有52%的患者膀胱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开始症状为排尿次数减少,尿流无力,膀胱排空不全,充溢性尿失禁等。长期尿潴留可引起肾脏感染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如能及时治疗和恰当护理,80%的患者能恢复自主排尿。现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院内分泌科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了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2~73岁,平均61岁,均为2型糖尿病,病程10~24年。入院时均不能自行排尿,32例均合并泌尿系感染。

1.2诊断标准让患者自感尿液已排尽后立即仰卧位,用B超检查膀胱底的位置和膀胱的最大横断面积。根据排尿后膀胱底的位置,判断尿潴留的程度。轻度:膀胱底的位置等于或低于耻骨联合,有13例;中度:膀胱底的位置在耻骨联合以上,但等于或低于脐耻连线中点;有16例;重度:膀胱底的位置在脐耻连线中点以上,但等于或低于脐平面,有3例。

1.3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对32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等方法,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3.1全部病例按糖尿病常规治疗,予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口服格华止、瑞易宁、拜糖平等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尽快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1.3.2弥可保500μg,1次/d,肌肉注射。弥可保是一种活性维生素B12,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神经损伤的修复。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药物如丹参、舒血宁、杏丁静脉滴注。

1.3.3西利5mg口服,3次/d。它作用于膀胱逼尿肌,增加其收缩强度,减少残余尿量。

1.3.4抗感染治疗做尿常规及尿细菌培养检查。结果19例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13例为霉菌感染,予氟康唑静脉滴注。

1.3.5①针灸治疗:[1]针灸肾俞、膀胱俞、中极、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1次/d,15d为一疗程。②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肾俞、三阴交、气海、膀胱俞。1次/d,15d为一疗程。

1.3.6加强膀胱功能的训练

2结果

32例患者中2例症状改善后放弃治疗,有1例由于合并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好转。

3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因为此类患者病程长,并发症较多,思想负担重,对治疗顾虑重重,入院时非常担心不能恢复自行排尿功能,患者常出现情绪低沉、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关心体贴患者,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3.2对轻度排空障碍的无力型膀胱,先不要急于给患者导尿,先采取以下措施诱导排尿。

3.2.1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下腹部。

3.2.2让患者听流水声。

3.2.3轻轻按摩患者的下腹部,刺激膀胱收缩而排尿。教其用手掌按摩腹部顺时针及逆时针各20圈,2次/d,32例患者中有3例经以上措施可自行排尿。

3.3保留尿管的护理

3.3.1在导尿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插管后应保持密闭系统。密闭系统使菌尿发生的时间从开放性导尿系统4d推迟到30d。

3.3.2保持外阴及尿道口清洁,用0.2%碘伏消毒液擦洗,2次/d。每周更换尿袋2~3次,每7~14天更换1次尿管。留置尿管后,应妥善固定,保持尿液引流通畅,不能扭曲受压。定时倾到尿液,倒尿液时夹住尿管,防止尿液逆留。

3.3.3密切观察引流出尿液的量、颜色、有无混浊等,并详细记录。

3.3.4尽量不使用膀胱冲洗,有研究表明,膀胱冲洗前后尿细菌培养结果,说明膀胱冲洗不但对治疗菌尿无明显作用,且冲洗液可使膀胱黏膜受损,而增加感染危险[2]。因此,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形成生理性膀胱冲洗。9例导尿患者均没有使用膀胱冲洗。

3.4膀胱功能的训练尤为重要作者的体会是首先向患者说明膀胱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方法。指导患者不论有无尿意,白天隔2~3h或有尿意时排尿1次,排尿时要耐心等待,并用双手按摩下腹部,协助将尿液排出。每次排尿可重复上述动作2~3次,直到排尽残余尿量,告诉患者不要误认为1次排尿即可排尽尿液。通过2~3次重复排尿,可补偿感觉障碍及逼尿肌收缩无力。

4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糖尿病相关知识,包括:①饮食疗法:饮食控制的重要性、方法、热量的计算等;②运动疗法:运动的意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的注意事项等;③药物治疗:口服药的种类、作用机制、服药时间及方法、不良反应、胰岛素的种类、保存方法、胰岛素笔的使用等;④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如低血糖的防治,糖尿病足的预防,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等;⑤定期监测体质量、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及眼底检查等;⑥养成多饮水,按时排尿的习,注意保持会皮肤的清洁,勤换内衣裤,避免泌尿系感染;⑦教会患者及家属诱导排尿的方法,在家发生尿潴留时,不要惊慌,可先诱导排尿。

参考文献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5

胰岛素泵又叫人工体外胰岛,它能模拟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保持体内胰岛素水平,提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是治疗糖尿病一大突破,也是目前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理想方式,我科于2004年12月引进福尼亚胰岛素泵为多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时也给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置泵前后护理及饮食指导,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72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女32例,男40例,年龄11~69岁,平均40岁,病程4~10年,1型糖尿病40例,2型糖尿病32例。空腹血糖平均26.1mmol/L。将患者分为两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法36例,男16例,女20例,均龄39岁,1型糖尿病20例,2型糖尿病16例。空腹血糖平均24.7mmol/L。胰岛素泵治疗法36例,男16例,女20例,平均42岁,1型糖尿病20例,2型糖尿病16例。空腹血糖平均26.6mmol/L。均观察治疗7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法:将胰岛素笔调至相应计量,充分混匀,嘱患者取平卧或坐位,取腹部(距离脐部至少5cm)为穿刺点,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将胰岛素笔针头完全刺入皮下组织。

1.2方法福尼亚胰岛素泵是由胰岛素泵容器、驱动泵、计算机芯片及输注导管组成。胰岛素泵安装前先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其次嘱患者洗澡更衣,取平卧或坐位,取腹部为穿刺点,75%酒精消毒,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头刺入皮下,透明无菌敷贴固定,安泵过程中认真检查胰岛素储液管和充注导管有无气体。所有患者均为短期带泵,观察7d。

2结果

见表1。

3护理

3.1心理护理18例患者在置泵前均有不同程度心理负担,表现为:①6例担心血糖控制不理想,病情加重。②5例担心使用会上瘾。③5例担心长期使用经济负担重。④2例担心针头留置体内造成感染及给生活带来不便。针对以上心理问题,耐心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恐惧焦虑。

3.2疾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讲解糖尿病饮食知识、血糖监测方法、发生低血糖时的症状及应对措施,每次快速追加胰岛素后必须进食,并由营养师根据理想体重给予合理配餐,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3.3观察血糖变化接受治疗时每天密切监测血糖。置泵后7d监测血糖7次/d,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置泵后3~7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容易发生低血糖,应密切监测睡前和凌晨血糖,减少低血糖危险,根据血糖的情况指导患者睡前适当加餐。

3.4局部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置管皮肤有无红肿、压痛、过敏反应,注射部位有无疼痛、痒等不适,如出现上述情况或导管内有回血,立即更换注射部位。透明无菌敷贴应每日更换,7~10d更换穿刺部位,两部位相隔2~3cm以上,注意轻轻将原穿刺点里面组液挤出,75%酒精消毒。本组无皮肤感染病例。

3.5输注装置故障处理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其运行情况,认真执行交接班,及时排除各种常见故障,以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3.6携泵指导指导患者将泵放在口袋里或挂在身上或系在腰带上,保持通畅,避免受压或摔地,洗澡时使用分离器将泵与导管分离脱开不超1h,完毕立即连接上,室温宜22℃~25℃,不宜将泵置于>45℃或

3.7防止针头脱出加强巡视,尤其夏天患者出汗多,胶布易松动,应及时更换。

3.8输注装置故障处理:输注装置故障可导致胰岛素输注中断,短时间内可出现高血糖,处理不当可导致DKa。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其运行情况,认真执行床边交接班,熟悉各种常见故障的警报,报警显示10,提示胰岛素乘畲不足20U,须及时更换新的储药器。报警显示04,提示针头或输注管阻塞,应仔细检查导管是否扭曲或气泡阻塞,应将空气排出或及时更换输注导管。报警显示06,提示12H没有关怀胰岛素泵。如出现高血糖应及时经其它途径注入胰岛素。本组患者使用泵期间均有出现导管阻塞等故障,由于护理得当,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6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观察42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22例患者行双C治疗,另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结果:双C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C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源于胰岛细β细胞的损害,迄今为止,仍是一种难于治愈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患者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6-2008年为4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双C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泵配合指血检测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诊断,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1~32岁,平均21岁,病史2~10年,该次入院均非首次入院治疗糖尿病,本次均无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出现。42例患者均出现过频次不等的低血糖症状。42例患者此次入院前均应用胰岛素治疗,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即佩戴胰岛素泵。42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CSii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行双C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

1.2材料与方法

1.2.1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CGmS、712和508胰岛素泵。

1.2.2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即行CSii治疗,并由营养师根据身高、体重统一配制糖尿病营养餐,每天进行至少4次SmBG。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3~7天,行双C治疗,每日下载前一日的血糖图谱并根据血糖图谱调整各阶段胰岛素的剂量,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进行CSii+SmBG治疗。

1.2.3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3讨论

3.1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限速因子,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如此。反复低血糖发作给机体带来应急性损害,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阻碍心脏功能,造成肌肉损伤和脏器损伤[1、2],也会降低病人和家属控制血糖的信心。胰岛素泵调节血糖更精细更灵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最好的强化治疗手段[3]。CSii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明确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CGmS每10秒钟能向记录器发送一次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值,能准确跟踪无知觉性低血糖。护士可以根据血糖图谱进行预见性护理,预测并观察相应时间段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防止低血糖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双C治疗可明显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在观察中发现,双C治疗对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传统的SmBG所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2双C治疗可缩短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间。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青春期各种激素及情绪的影响,容易发生血糖波动,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多挑战。CGmS一天能纪录288个血糖值,并能将记录的数值下载到计算机上生成血糖图谱。医师可以根据血糖图谱及时调整相应时段的胰岛素剂量,使胰岛素的调整更加精确,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血糖达标的时间[5、6]。

3.3双C治疗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根据血糖图谱,与病人一起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病人明确哪些行为有益于降低血糖,哪些行为必须杜绝,使教育变得更直观,病人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控制血糖的信心,为出院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双C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了对病人的干扰。由于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控制难度大,在带泵治疗过程中,常需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睡前、夜间血糖。用血糖仪反复穿刺采集血样检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其休息与睡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CGmS采用皮下连续血糖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7

【关键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护理;研究;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目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加强治疗可以选择使用胰岛素泵。胰岛素泵是一种智能的胰岛素灌入机器,使用胰岛素泵注入胰岛素,能够形成一副模拟的生理图景,从而达到阻碍患者血糖升高的目的[5]。目前胰岛素泵在中国的各大医院已经十分普及,在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也得到了有效地利用。

因为胰岛素泵能够更加真实的再现人体对胰岛素的分泌,所以抑制血糖升高的效果要更加优于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并且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更低,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既安全又便捷的胰岛素输入方式。但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医院为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出现各种意外发生,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为了避免使用胰岛素泵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对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护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胰岛素泵的定义与分类

1.1胰岛素泵的定义

胰岛素泵也被成为“人工胰岛”,主要由电脑进行控制,将外源性的普通胰岛素按时且定量的使用胰岛素泵精确的输入到患者体内,能够尽可能真实的模拟人体生理上正常释放胰岛素的过程以及人体正常生理上昼夜分泌的胰岛素水平,使糖尿病患者能够对自身的血糖进行24小时的控制。

1.2胰岛素泵的分类

胰岛素泵是一种能够对胰岛素进行连续输注的装置,从结构方面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闭环式”,一种是“开环式”。其中闭环式胰岛素泵由微机程序来进行控制,胰岛素泵中的微小马达能够推动泵内药室中的胰岛素,使其通过导管及前端皮下所埋置的针头将胰岛素注入患者体内;开环式的胰岛素泵则需要事先为其设定程序,之后胰岛素泵就可以根据程序定时、定量的向患者体内输入胰岛素。开环式的胰岛素泵目前仅用于临床,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能够直接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分析,完全取代了昂贵的葡萄糖感受器,节约了患者治疗的成本。并且,根据胰岛素泵所在的位置,可以分为植入泵与体外泵两种,植入泵可用的通路有静脉内和腹腔内两条通路。

2.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

2.1预防低血糖

2.1.1血糖z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能够有效的对自身血糖进行控制,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使用胰岛素泵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对于感知度较弱的老年患者来说。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的血糖过低,同样会使患者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老年患者血糖的变化不可忽视[6]。一般来说,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为其每天做4~9次血糖检测,直至患者的血糖完全稳定,才可以将检测血糖的次数减少到每天3~4次。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则应该对该患者进行动态即时的检查,以便能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及时调整对该患者的治疗计划。

2.1.2胰岛素输注量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根据自身的饮食情况及运动状况对胰岛素泵进行控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胰岛素泵为自身注入胰岛素的量和频率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患者在用餐前注入胰岛素的量应该适量增加以防止餐后血糖升高引起不适,在夜晚入睡之前则应适当的将胰岛素的用量降低以避免血糖的变化加大。比如,患者可以对一顿饭的能量进行计算,每6~12g能量对应1个单位的胰岛素,以此来对血糖进行良好的控制。

2.2穿刺部位皮肤护理

2.2.1穿刺过程中皮肤的护理进行穿刺应该首先使用安尔碘对患者皮肤进行充分的消毒,之后将软管置式插头放在持针器的上头,用左手紧按住患者皮肤,右手持针头,迅速将针头插入,再将针芯拔出,最后使用胶带将针头固定好,同时叮嘱患者切勿擅自将针头拔出[7],并对患者家属做好适当的健康宣教。

2.2.2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护理使用胰岛素泵为患者进行治疗,一般治疗5~7日之后,应该为患者更换进行注入的部位,同时将使用过的陈旧器械和导管全部以处理医疗垃圾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为患者更换上新的注入管,注意应首先将管内的空气排出干净,再将针头插入,且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更换导管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操作结束后,可用皮肤消毒液为患者进行消毒。

2.2.3穿刺后皮肤的观察护理为了避免患者的注射部位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应该每日两次以上对患者胰岛素泵输注的部位进行检查,仔细查看该部位是否发生红肿、过敏、脱出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人员应该立刻为患者更换进行输注的部位。一般来说,每7~10日为患者更换1次输注部位为宜,同时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胰岛素泵的运行是否正常。

2.3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健康护理

2.3.1使用胰岛素泵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虽然胰岛素泵已经进入我国十余年,并且在各大医院的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但它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胰岛素泵依然是一件陌生的设备,最初进行接触必然会存在紧张的情绪并且持怀疑的态度。所以,在为患者使用胰岛素泵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胰岛素泵的特殊性和安全性,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建立患者对胰岛素泵的信任[8]。因为面对的患者为老年人,普遍接受能力较差,护理人员必须叮嘱其家属做好陪护工作。

2.3.2使用胰岛素泵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在患者接受使用胰岛素泵之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胰岛素泵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尤其是患者将胰岛素泵脱下时,经护理人员指导后患者家属应该能够自行将胰岛素泵重新接上;老年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可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使用胰岛素泵之前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以便在老年糖尿病发生意外时,家属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处理[9];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患者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等现象,应该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不安的情绪,使患者及家属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2.4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即是处于终身带病的状态,在患病的状态下,如果患者没能将自己的血糖控制好,心理上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的情绪,在这样的负面情绪的作用下,患者可能对治疗失去希望而放弃治疗;尤其老年患者,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较常人都较差,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应该更加的细心并且更加的有耐心,加强与老年患者的交流,及时了解老年患者的想法,详细为老年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适当的为患者介绍胰岛素泵的先进之处和使用规范,使患者在能够完全掌握用法后感到心安。

2.5患者的自我护理

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对饮食进行控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定期对血糖进行检测,并且,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宣教,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

2.6患者的饮食护理

因为患者处于老年阶段,每日必须能够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元素,所以老年患者应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食用高维生素的食物,适当的摄入膳食纤维,保持二便的通畅;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为了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应该对老年人摄入的脂肪进行控制,老年人每餐摄入的脂肪占全部食品热量的20%――25%为宜,禁止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含糖饮料、冰淇淋、巧克力等含糖量很高的食物。

2.7患者的运动护理

为患者制定运动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进行,以患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患者的年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避免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所以,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安排的运动项目,应该以散步、打太极之类为主,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年纪不是很高的老年患者来说,可以适当的进行慢跑、广场舞等运动[10]。一般来说,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时间,应该以30分钟以内为宜,运动时间安排在每日上午、早餐后90分钟后左右为宜。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运动之前,应该首先为自己准备好糖果的随身携带,以防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并且注意防止胰岛素泵的针头脱落。

3.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护理的研究进展

根据研究显示,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能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且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必须理性对待,以防止疏忽导致患者病情发生恶化,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生活舒适度,甚至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使用胰岛素泵无疑是为糖尿表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最好的方式,并且此观点还不要得了多数专业学者的赞同,同时也使我们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得到了更全面的认识。

总体来说,使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相对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能够大量减少患者接受皮下注射的次数,缩短了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不仅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更是降低了患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几率,使患者受到的生命威胁有效减少。

结束语:根据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能够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了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严重的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必须能够保证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否则很容易导致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所以,对于老年人的糖尿病,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对老年人进行各方面的护理,尽量避免老年人患上糖尿病。但是如果患上糖尿病,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以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使用胰岛素泵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不仅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够有效减少治疗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便捷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覃保瑜,夏,刘红,等.短期用胰岛素泵输注诺和锐与诺和灵R对老年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0):1331-1334.

[2]张洁红,张彤,段敏虹,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胰岛素泵治疗老年糖尿病鼻饲患者的优越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4):441-443.

[3]马爱莉,韦文合.老年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3):2166-2167.

[4]吴然,程丽杰.老年糖尿病常规注射胰岛素和胰岛素泵治疗生活质量调查与比较[J].武警医学,2012,23(8):700-701.

[5]梁娜红,黄秀,袁莉莉,等.护理干预联合动态血糖仪对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患者中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5):79-80,81.

[6]李敬华,王志宏,王素莉,等.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注射与胰岛素泵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7):517-518.

[7]王琴,梁敏.初发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6):25-28.

[8]刘佩献,王雪玲.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57-58.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8

【关键词】pBL式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ntreatmentadherenceandpregnancyoutcomesofpBLhealtheducationandearlynursinginterventionforpatientswithgestationaldiabetes.method:118patientswithgestationaldiabetesfromJanuary2014toJanuary2015wereselectedduringourproductioninspectionanddelivery,allpatientswere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by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58casesof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heconventionalnursing,60cases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pBLhealtheducationandearlynursinginterventiononthebasis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oftreatmentcompliance,blood-glucoseandpregnancyoutcomesbetwee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thetreatmentadherencescoresinpsychologicalregulation,prescribedmedication,regularexercise,blood-glucosemonitoring,reasonabledietandregularprenatal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nursing,theFBGand2hpBGlevelsofallpatients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pre-nursing,thecomparativedifferencesbetweenpre-nursingandpost-nursing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pBLhealtheducation;nursingintervention;Gestationaldiabetes;pregnancyoutcomes

First-author’saddress:maternalandChildHealthCareHospitalofShenzhenCity,Shenzhen51802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7.022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期间初次发生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GDm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状况,增加围产期疾病发生与死亡风险[1]。GDm对母婴的危害程度取决于疾病的病情程度与血糖控制程度[2]。本研究将常规护理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护理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产检与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18例,纳入标准: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确诊妊娠期糖尿病。排除标准: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胎盘前置、胎膜早破、肝肾功能障碍与精神性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中,年龄21~36岁,平均(27.14±3.01)岁,体质量61~75kg,平均(66.97±4.12)kg,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22.41~30.61kg/m2,平均(25.01±2.97)kg/m2,初产妇46例,经产妇14例,孕周24~27周,平均(24.98±2.01)周;对照组

58例患者中,年龄22~37岁,平均(27.09±3.14)岁,

体质量62~76kg,平均(66.99±4.08)kg,Bmi22.35~30.79kg/m2,平均(25.12±2.88)kg/m2,初产妇45例,经产妇13例,孕周24~28周,平均(24.89±2.14)周。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Bmi、产次与孕周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

1.2.1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遵医嘱用药护理、规律运动、血糖监测与饮食护理。(1)心理护理:全部患者确诊GDm后,大部分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与恐惧等不良情绪,在实施常规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用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为患者提供理论与技术、情感方面的支持,让患者充分了解医患密切配合对母婴健康的重要程度;(2)遵医嘱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嘱患者严格遵医嘱进行胰岛素治疗,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应用胰岛素,避免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并确保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内;(3)规律运动: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上肢运动与餐后散步运动,1~2次/d,餐后0.5h进行运动,持续时间约为20~40min,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水平,但应密切注意掌握运动的强度与时间;(4)血糖监测:护理人员应对住院患者遵医嘱给予血糖检查4次/d或7次/d,对于门诊治疗患者应指导患者准确实施自我血糖监测,保证每天电话随访,将血糖值记入档案并及时反馈至主治医师,确保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值

(5)饮食护理:合理饮食是控制GDm患者理想血糖的重要方法,合理饮食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维持于正常范围,且提供妊娠营养与热量。GDm患者的摄入热量应参照体质量与血糖水平而制定,严格控制总摄入热量,妊娠中晚期的GDm患者每周总摄入热量应适当增加3%~8%,其中碳水化合物约占总摄入热量50%~60%,脂肪约占总摄入热量25%~30%,蛋白质约占总摄入热量15%~20%,适当增加含糖量低的水果、新鲜蔬菜、豆类与粗杂粮等,严格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每天5~6餐,整个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以10~12kg为宜。

1.2.2pBL(problembasedlearning)式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制定pBL式健康教育方案与设立pBL教育模式课堂。(1)制定pBL式健康教育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成功建立“问题库”,并作为制定pBL式健康教育方案的基础。根据“问题库”涉及的相关方面,将问题进行归类总结;(2)设立pBL教育模式课堂:GDm患者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学习效果最佳,且学习效果与GDm患者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意愿具有紧密的关系。嘱GDm患者根据自己的“问题库”于每周五上午开展讲座培训,由产科GDm专家和营养医师讲解GDm的疾病相关知识及医学营养治疗,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讲座中,并根据患者对GDm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其中对于GDm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或执行能力较差的患者应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直至患者彻底掌握GDm相关知识为止。

1.2.3早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成立GDm管理小组、建立健康档案与目标护理。(1)成立GDm管理小组:由资深产科护理人员、护士长成立GDm管理小组,全部GDm管理小组成员经GDm护理专科培训,保证全部GDm管理小组成员均具有丰富的GDm护理经验,从GDm确诊开始为GDm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2)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内容包括GDm知识掌握程度、尿糖值、血糖值、体质量、孕次、孕周与年龄等;(3)目标护理:由GDm管理小组成员对GDm患者实施一对一的目标护理,根据目标管理原则,制定目标护理方案,即GDm患者与GDm管理小组成员共同设立针对患者疾病的护理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目标护理,并每周四评定目标结果,对于目标评定结果所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再次制定下一轮目标,开始新循环。

1.3观察指标治疗依从性采用自制的《GDm治疗依从性量表》[4]。量表评估内容包括心理调控、遵医嘱用药、规律运动、血糖监测、合理饮食与定期产检,每个内容均采用4分级评分法,根据治疗依从程度评定0~3分,其中3分为总是,2分为经常,1分为偶尔,0分为从不。比较两组FBG,2hpBG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早产、巨大儿、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等妊娠不良结局现象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在心理调控、遵医嘱用药、规律运动、血糖监测、合理饮食与定期产检等方面的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FBG、2hpBG水平的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FBG、2hp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者FBG、2hpBG水平均明显低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早产、巨大儿、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产科GDm患者的传统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通过一味灌注GDm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而且越多越好,未考虑患者对GDm相关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与认知需求[5]。传统教育模式通过单纯性讲解GDm相关知识,并未改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时甚至正是因为讲授太多的GDm相关知识,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出现相反的教育宣传效果[6]。pBL式健康教育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模式,pBL式健康教育模式为GDm患者提供主动与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增加患者的自我管理与责任感,解除患者对治疗的抵抗心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7-8]。早期护理干预通过设立GDm护理管理小组,经专业化培训后,使护理小组成员具有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对GDm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早期护理干预[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患者比较,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患者心理调控、遵医嘱用药、规律运动、血糖监测、合理饮食与定期产检等方面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改善,FBG、2hpBG水平均明显降低,并更接近理想血糖水平。同时,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患者早产、巨大儿、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发生风险明显降低。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在改善治疗依从性与妊娠结局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患者对治疗成功的信心,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了GDm的治疗效果,避免医患纠纷,改善了医患关系[10-11]。另一方面是由于GDm属于高危妊娠,增加了妊娠不良结局现象的发生风险[12]。GDm对母婴健康的威胁程度主要取决于GDm患者血糖控制与病情程度。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实施一对一的护理,并通过制定目标护理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GDm,并实施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妊娠不良结局现象的发生风险[13-15]。

综上所述,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控制理想血糖水平,从而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柳华,王志群,戴毅敏.糖尿病家族史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5,41(15):1789-1791.

[2]武玉莲,李素萍.CDKaL1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6):501-504.

[3]魏文峰,于艳彬,李阳,等.体质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2):1988-1990.

[4]钱思兰,梅洵.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病情控制和医疗费用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60-62.

[5]牛林艳,黄金.同伴教育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79-82.

[6]王晓晨,张笑燕,肖爱华,等.糖尿病健康教育联络护士小组的组建及实践[J].护理学报,2015,42(15):69-71.

[7]杭丽英.pBL式健康教育对妊娠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6(6):148-150.

[8]曹祝萍,李新辉,姬春,等.案例式pBL教学法在社区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99-101.

[9]荣晓萍,刘溯.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802-803.

[10]王秀丽,姚宁璐,孙妮娜,等.pBL式孕期健康教育在降低初产妇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16-17.

[11]吴小红,凌洁.pBL教学模式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5,26(2):312-313.

[12]苏晓艳,龚健,方朝晖,等.pBL教育模式在社区老年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安徽医学,2013,34(11):1621-1623.

[13]骆珉,杜秋焕,张晓香,等.pBL教学模式在糖尿病教育课堂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8):2003-2005.

[14]银环.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早期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1,9(22):2013-2015.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9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011年11月14日公布的最新报告,到2030年,全球将有10%的成年人可能罹患糖尿病,全球可能有5.52亿人罹患糖尿病[1]。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伴有糖尿病足病[2]。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的脚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发展的共同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足溃疡,溃疡可以触及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造成的缺血可导致坏疽[3]。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愈后差,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以上[4]。

1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神经病变:感觉神经异常使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或丧失知觉,失去自我保护机制而导致受伤,而且在外伤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导致组织缺血,引起皮肤干燥、皲裂,而伤口感染,局部压力增大的区域发生胼胝及溃疡。运动神经病变使内收肌肉萎缩,趾骨畸形,导致爪型趾、高足压,使局部压力增高常,导致溃疡发生[5]。

1.2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严重影响了组织的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缺血和坏疽。

1.3感染因素:高血糖状态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极易受到感染。20%的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有骨髓炎,处理变得愈加复杂[6]。

1.4外因:轻度外伤(机械性)、冲击、溃疡、冻伤、热烫伤、热灼伤、化学物质伤、足部不正确处理、职业伤等。

1.5其它因素:足部结构异常、关节活动受限、肾病、高龄、糖尿病的病程、既往溃疡史、吸烟、糖尿病知识缺乏、心理因素、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差等[7]。

2糖尿病足病的护理现状

2.1糖尿病足病的预防:糖尿病足病是可以预防的,由于85%的截肢起源于足溃疡,因此主要目标是预防溃疡的发生[3]。预防为主的观念逐渐深入,但难以在医院内和门诊贯彻落实。正如英国安德鲁・博尔顿教授(Dr.andrewBolton)所说,只要做到让糖尿病足病患者脱下鞋袜,糖尿病专科医生或护士认真用眼看和手去触摸,就可以及时发现绝大多数的足病问题并得到解决,但真正能够这么做的临床医师和护士不多[8]。

2.2糖尿病足病的健康教育: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患者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差异较大。糖尿病足病的治疗与防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控程度。李明子[7]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达85.1%的糖尿病患者有足部压力感觉和(或)振动感觉减退或丧失,且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较差,足部的自我护理状况令人担忧。要加大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预防护理教育强度,让患者和家人也了解到相关的医学知识,学会辨别控制糖尿病足诱发的高危要素。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呈正相关,积极度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时应评估患者所处的积极水平,根据其所处的积极程度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控制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的目的[9]。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即坚持每日温水洗足-检查-涂搽润肤霜-足部按摩-下肢运动,使糖尿病足的预防具体形象化[10]。要求患者每日检查其足部有无溃疡、水泡、红肿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教会患者如何观察。

2.3糖尿病足病的饮食护理:在治疗糖尿病足病过程中饮食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感染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其消耗大,因此要确保三大营养物能在总热量比例中适当搭配。一方面限制摄入的总热量,另一方面确保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可适当增加11%~21%比例热量[11]。杨小平[12]等人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饮食的依从性与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对于糖尿病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尤其是以糖尿病足为首次发现,且创面多为湿性坏疽的患者来说,需严格控制饮食的摄入。但对于有些病程较长、身体瘦弱、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我们一方面鼓励其进食,如多肉、鱼汤等富含精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另一方面应加强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使血糖维持在5~8mmol/L之间,确保患者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13]。低蛋白并有浮肿明显者应按医嘱输注静脉白蛋白,以防外渗组织液,足部加重肿胀,难以愈合局部溃疡;少刺激、忌辛辣饮食,给予高维生素、丰富的含锌饮食,吸烟会引起血管局部收缩进一步加重发生足溃疡,劝服患者戒烟。

2.4糖尿病足病的用药护理: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和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非常重要。一定要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并严格掌握口服降糖药物、降压药物等的剂量和服药时间,定时监测血糖和血压,根据医嘱及时调整剂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适时加减或更改处方。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不能随意中断,以防血糖升高,影响治疗效果[13]。

2.5糖尿病足病的局部伤口护理: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部溃疡,首先应观察判断是否感染,如果发生感染,应合理使用抗生素。然后需要全面评估伤口,作为伤口治疗和评估病情进展的依据,并针对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选择合适的敷料。蒋琪霞[14]等人的研究显示,选择恰当的清创方法需根据患者的适应症、耐受性及其主管意愿、清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作用来综合考虑。对于湿性坏疽,要保持足部引流通畅,且不宜过分冲洗,以防细菌蔓延;对于干性坏疽,局部清创采用蚕蚀法,即分期分次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口和切口引流通畅。此时,清创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因为坏死组织清除不及时可使感染迁延不愈;一次清除过多,会造成正常组织受损,可使感染蔓延。必要时做单个足趾的截除[15]。胡晓红[16]等研究显示,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率达91.2%。局部伤口标准清创后连续透皮吸收纯氧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有效性可达86%[17]。

2.6心理护理:胡晓红[18]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16.4%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和)焦虑。而抑郁、焦虑情绪与疾病本身的问题又可能会影响到对自身的照料,使血糖控制不良,使情绪进一步恶化,造成病情的恶性循环,使得生活质量降低[19]。因饱受慢性病的长期折磨,大多数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治疗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另外,在心理上易产生无用及孤独感,导致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

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往往回避心理或精神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要引起其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和配合。要在专科医护人员的正确教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相互依靠的支柱群体,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医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地倾听患者的陈述,从患者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赢得其信任。医护人员不能取笑或无视患者的感受,这是决定实施心理治疗及护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和环节[18]。

3对糖尿病足病的护理展望

我国的糖尿病足病已经越来越受到了从医务人员到患者的重视,有关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在明显的增加。护患双方都要充分重视足部的问题,开展糖尿病足部护理的健康教育,可以避免足部溃疡以及49%~85%的截肢可能[20]。

临床工作的深入和临床研究质量的提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疗和护理上,中医药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军。但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病同样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之上[8]。

要拓展治疗途径和方法,例如已发表的文献: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16],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20],高锰酸钾溶液足浴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21],蛆虫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2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护理[23],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与预防的体会[24],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体会[25],糖尿病足溃疡内科治疗进展[26]等,我们都看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相信,新方法、新手段、新器材、新药材将会不断涌现,给患者带来福音。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要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高到一个医学管理的层面,这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控制的全面达标,对糖尿病足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足病的自我护理与保护、危险信号识别等等。希望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会有所降低,治疗费用有所降低,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心怡,方朝晖.糖尿病足中医临床治疗与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85-186

[2]DiabetespublicHealthResource.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website.http://cdc.gov/diabetes/Updatednovember3,2010.accessedSeptember12,2000.

[3]王玉珍,许樟荣.糖尿病足病的检查与诊断分级.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489-492.

[4]张辉.糖尿病足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中国全科医学,2006,9(4):267-268.

[5]andersonCa,RoukistS.theDiabeticFoot.SurgClinnortham.2007,87(5):1149-1177.

[6]BerendtaR,peterseJ,BakkerK,etal.DiabeticFootosteomyelitis:aprogressReportonDiagnosisandaSystematicReviewoftreatment.DiabetesmetabResRev.2008,24(Supplement1):S145-161.

[7]李明子,徐靖.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及其足部护理状况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79-881.

[8]许樟荣.我国糖尿病足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11):641-642.

[9]石桂莲,吴艳平,张丽芳.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10,25(5):10-12.

[10]张小群,范丽凤,等.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的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1(9):10-12.

[11]陈道蓉.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探讨.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99):307

[12]杨小平,李翔,许樟荣等.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与代谢控制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24-625.

[13]于素萍,马岚.糖尿病足护理研究现状.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51-52.

[14]蒋琪霞,李晓华.清创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5-1047.

[15]王威,杨玉萍,石长,等.12例三级糖尿病足病人的伤口护理体会.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1-352.

[16]胡晓红.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213-214

[17]DonaldG.Kemp,m.D.,michelH.e.Hermans,m.D.theJournalofDiabeticFootComplications,2011,Volume3,issue1;no.2:6-12.

[18]胡晓红,黄德芳,陈里茜等.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状况的调查.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3):91-92.

[19]DonaldG.Kemp,m.D.,michelH.e.Hermans,m.D.theJournalofDiabeticFootComplications,2011,Volume3,issue1;no.2:6-12.

[20]文静,刘敏.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12):3199-3202.

[21]胡艳红,袁高少芬.高锰酸钾溶液足浴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1:231.

[22]蒋克春,王爱萍,王伟,等.蛆虫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实用糖尿病杂志,2009,5(6):49-50.

[23]吕玉娣,黄远红,袁梅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0,8(10):9-10.

[24]钱素荣.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与预防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9):2339-2340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篇10

[关键词]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3(a)-0138-03

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血脂、血糖紊乱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乏、胰岛功能细胞损伤等。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发病时间比较短,其尚未出现由糖尿病引起的血管、肾、脑、心等并发症[1],此时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不仅可以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快速控制,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以及β细胞功能。

12型糖尿病定义

2型糖尿病又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35~40岁,约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并不是完全丧失,部分患者甚至胰岛素分泌过多,但是其胰岛素的作用效果比较差,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是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此类患者可经过药物刺激使得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2]。

22型糖尿病发病因素

导致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种族因素以及生活方式[3],其中生活方式是导致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患者摄入过量的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导致患者出现肥胖的情况,此时患者缺乏适当的体育运动,其胰岛素的抵抗性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胰岛素分泌缺陷,使得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诱因主要包括应激、体力活动过少、肥胖等[4],其中应激主要包括分娩、手术、外伤、精神刺激、劳累、紧张以及其他疾病。以上原因导致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其血糖水平逐渐升高,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伴有肥胖的状态,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仅仅为轻度的口渴、乏力等,多数患者在确诊前会出现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部分患者经口服降糖药以及饮食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数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治疗。

3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对胰岛素输入治疗人工控制的装置,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主要是对患者的胰岛素生理性分泌进行模拟,从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有研究认为[5],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相比,其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使得患者的血糖水平迅速达标,从而降低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毒性,对预防以及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有着积极的意义。

4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方法

将胰岛素从冰箱内取出,使其恢复至室温,这样可以减少气泡的产生,胰岛素放置在泵储药器中。为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时,可以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的臀部、腹部外上象限、上臂外侧、大腿外侧上部等部位[6],常规选择患者的腹部,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腹部实施皮下置管时,应避开患者脐周围的5cm区域,若患者的注射部位存在伤疤,应避开伤疤至少3cm,同时避开患者的妊娠纹以及腹白线,并且避开患者经常受到摩擦的部位、腰带周围皮下脂肪不够丰富的部位。2型糖尿病患者取仰卧位,使用酒精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之后采用助针器将注射的针头垂直刺入患者的皮下组织进行固定。在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前,应详细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具体细节、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若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则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为患者实施治疗。

5护理

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5.1心理护理

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对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同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费用较大,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以及心理负担。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向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具体目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的费用,以此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得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7]。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会出现过分担心病情的情况,护理人员应积极为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知识,并多向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5.2知识宣教

为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实施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护理人员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健康宣传计划,促进护理人员与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交流,可根据看图说话的方式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此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给予2型糖尿病更加正确、科学的指导[8]。

5.3科学饮食

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给予2型糖尿病科学的饮食指导,告知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并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为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学的饮食计划。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控制血脂、血糖的同时,还要保证营养的均衡,以此满足其自身机体的需求[9]。

5.4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行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可以让2型糖尿病患者减少脂肪的含量、保持健康的体重以及精力的充沛,同时适当的运动还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葡萄糖代谢功能、心肺功能,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的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减少胰岛素的抵抗,降低患者的血糖[10]。护理人员可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告知2型糖尿病患者最佳的运动时间是在用餐之后的1h,此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患者此时进行有氧运动,可以避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有氧运动的次数应保持在3~5次之间,平均进行有氧运动的时间为30min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适当运动的最佳状态应为微微出汗、周身发热等情况,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的最大心率应为200减去患者的年龄数[11]。

5.5血糖监测

2型糖尿病患每天接受血糖监测的数量应保持在7次,即用餐前三次血糖、餐后2h三次血糖以及睡前血糖,若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随时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则应随时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监测。若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以及高空腹血糖的情况,则应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血糖进行检测[12]。在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血糖监测之前,护理人员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温水进行洗手,之后轻轻将双手甩动,这样可以使得患者的末梢血压充盈。

5.6皮肤护理

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2型糖尿病患者置管部分皮肤的观察,若2型糖尿病患者置管部分皮肤出现管路脱出、硬结、疼痛、出血、红肿以及其他不良情况,则应及时更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部位。部分发达国家建议每隔2~3d则应更换一次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针头以及输注软管。我国常规更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针头以及输注软管为每隔3~5d更换一次,每次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输注部位应间隔2~3cm以上[13]。

5.7泵的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若带泵,则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泵的巡视,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泵强化治疗的剩余液体量,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管路是否存在打折、脱出以及软管堵塞的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告知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远离强磁场以及放射线,如X射线、Ct、磁共振成像等,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在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应避免极端的温度,即40摄氏度以上以及0摄氏度以下[14]。护理人员告知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患者不可将泵放置在水中浸泡,以此避免胰岛素出现失效的情况。若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则应给予其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5.8胰岛素泵报警处理

胰岛素泵处于低剩余液量、低电量、无输注时会出现报警的情况,发生低电量报警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换胰岛素泵的电池,若发生无输注情况,则治疗的管路可能出现折管或者堵管的情况,若为皮下软管堵管,则应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重新置管软管[15]。

6结语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先进的胰岛素给药方式为泵强化治疗,其可以对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进行最大程度的模拟,从而减轻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毒性,以此纠正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情况,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可以迅速的被扭转[16]。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其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可以有效的被延缓,如心血管系统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肾脏系统病变、视网膜病变等。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经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其寿命较常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延长在5年以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后,若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给予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十分有益,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可以增加患者对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积极的接受治疗。科学饮食以及适当运动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血糖监测、皮肤护理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且患者若出现不良情况,可及时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泵的管理以及胰岛素报警处理可以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顺利的接受治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症状,使得患者可以较好的接受治疗,从而提高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亚青,傅根莲,莫建娣,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8):685-686.

[2]颜秀娟,谢倩,孙艳,等.胰岛素泵治疗初诊糖尿病38例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J].中国药业,2014,23(23):113-114.

[3]徐玉芳,程国荣.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干预[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37-638.

[4]蔡红卫,陈兵,邹英,等.21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2):130-130.

[5]葛安英.胰岛素泵在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9-50.

[6]蒙连新,韦华,王民登,等.胰岛素泵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518-1519.

[7]张霞.胰岛素泵治疗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3):57-58.

[8]陈芸,方芳,周意,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前胰岛素泵短期强化综合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19(23):45-49.

[9]胡慧玲.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73.

[10]王保红,赵伟河,田希星,等.心理护理在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88-90.

[11]关宏.胰岛素泵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72-73.

[12]高峻.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的临床护理及其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12-313.

[13]周静雯,潘桂琼,谭丽君,等.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护理[J].黑龙江医学,2015,58(6):701-702.

[14]LaurentCrenier,Charlotteabou-elias,BernardCorvilainetal.Glucosevariabilityassessedbylowbloodglucoseindexispredictiveofhypoglycemiceventsinpatientswithtype1diabetesswitchedtopumptherapy.[J].Diabetescare,2013,36(8):2148-2153.

[15]Differentialeffectofglycemiaontheincidenceofhypertensionbysex:theepidemiologyofdiabetescomplicationsstudy[J].Diabetescare,2013,36(1):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