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十篇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6:42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作用管理制度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而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成为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作用与功能的认识,并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作用

首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同于常规审计。

常规审计的主要作用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高校的日常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来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包括学校党政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财务、基本建设、后勤、教务、学生、人事部门)机关处室行政负责人、二级部门或单位(分院、系、所、馆、部)负责人、校办企业领导人等经济责任人和这些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反映的经济责任。

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为高校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实绩,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作为领导干部调任、选拔、调整、聘任、免职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也便于上级领导随时掌握高校领导干部的执政信息,分析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和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其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是解决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移的有效方式,有利于缓解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因换届造成的审计时段长、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是提高高校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在领导干部换届换岗的时候进行的,往往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干部时,难以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造成用人与审计脱节。即使以后该干部被查出了问题,也往往因为人已经离任而不了了之。这种审计评价结果使用的滞后现象,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职能。

此外,由于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一般比较长,如果进行全面审计,涉及的审计范围时间跨度很长,审计工作量很大,且其任职期间的国家经济政策、财务管理制度、上级考核要求及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对财务状况进行可比性调整分析,这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高校在进行常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时,应将涉及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个人廉洁自律的资料存入其个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备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从而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也可较好地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最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是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原始记录,是研究高校审计工作的真实史料。

总结高校审计工作的历史经验,探索高校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都离不开真实的档案史料。因此,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既可为现实工作提供信息,又可为后人提供借鉴,从而推动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国家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的《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审经责发〔2004〕65号)精神,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工作的通知》(教财〔2007〕2号),对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高校审计部门和档案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统一立卷归档的范围标准和要求,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存的主要内容有: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业务范围、职责分工等相关资料;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任职时间、离任时间及原因;被审计领导干部主持或参与进行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的相关材料及会议记录;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被审计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被审计单位领导办公会议及党组会议的记录;审计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民主测评与调查情况;审计组作出的对被审计单位或单位领导干部的处理、处罚决定,等等。

各高校还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数据资料库。关于数据的搜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充分利用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结果;通过审计调查来搜集;开展任期内的定期审计;借用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等等。

其次,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移交保管和借阅的相关制度,严格规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管和借阅的程序和方法,防止档案的毁坏、遗失和泄密。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仅反映了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活动,而且记录了被审计人员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有的涉及被审计对象的部分保密材料,有的还记录了被审计人员违反财经政策与犯罪的事实和证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密性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分门别类确定密级、排序、装订成册,做好档案的分类、编目、登记和保管工作,并编制移交目录,经保管人、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后,送有关领导审批移交学校档案部门保管。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由于保管期限已到需销毁的,应由审计处编制销毁清册,经校长审批后,由审计处、纪委、档案管理部门按销毁清册共同清点核实,进行销毁。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在审计部门或档案部门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严禁在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高校内部人员查阅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档案,需经分管领导同意,档案管理人员详细登记查阅档案时间、名称及归还时间,并由查阅人员签字。外部人员前来查阅、复印或借阅的审计档案需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审批后,方可办理有关查阅手续。

最后,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负责人和审计档案员的责任制度,保证有领导直接分管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校没有设专职的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重要的审计工作资料没有统一归档保存,只是审计部门留存。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势必会造成许多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资料的散失。有的高校虽有专门的审计档案人员,但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业务不熟悉,对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分类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工作随意性较大,很多应该归档的资料没有及时收集起来。因此,高校应制定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员责任制度,明确档案员的职责和权限,促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总而言之,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进一步理清思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探索和把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通过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不断促进和加强高校管理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闻莲英,宁秋娅.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黄也放,沈国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陈同广.浅析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实现机理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078-04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是政府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具有推动完善政府治理的功能。国家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惩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治理作用。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危机”的概念以后,治理相关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政府治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秘书长moser在2008年举行的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会议上就指出,国家审计是良好国家治理的关键要素;2013年举办的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的两个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我国亦有诸多学者曾在其文献中提出过“政府审计是政府治理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机制,政府审计能够促进政府治理完善”的观点,如张立民、赵彩霞(2009),尹平、戚振东(2010)等。

政府审计的治理功能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世界银行学者D.Kaufmann等(2008)认为治理功能体现在六个方面:话语权和问责制、政局不稳定和暴力、政府的效率、管制负担、法治、防治腐败。当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审计治理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政府审计推进问责制的研究、政府审计提升行政效率的研究、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以及政府审计防治腐败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政府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在监控权力运行、防治腐败、提升行政效率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治理功能寄予了厚望,急需学界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拟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对政府审计的治理功能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论证经济责任审计为何具有治理功能,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揭示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一、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理论与经验依据

(一)理论依据

根据契约理论,国家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产物;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契约,政府对公民负有责任并且必须达到契约的约定。政府治理过程是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过程。政府的契约关系包括公众与立法机构之间的契约、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契约、政府部门与消费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契约、政府部门与支出部门的契约以及政府部门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契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确认和解除过程,就是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从契约论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政府官员履行一系列契约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的有效制度安排和监控手段,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地履行经济责任,从而使得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契约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也可以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针对政府效率低下、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公共服务质量低劣的情况,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改变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管理应摒弃官僚制,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提倡改善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能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财政收支责任等情况的监控,可以促使领导干部有效地经管其受托的公共资源,有效率地提供公务服务,从而改善政府治理。

(二)经验证据

国内一些学者曾对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董延安(2006,2007)从预算执行权、税收征管权两方面实证检验了经济权力的审计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审计执行力度、审计任务强度、审计经济处罚力度、审计信息披露力度、经济发达程度对公共经济权力审计控制效果有显著影响;李江涛(2009)对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两个层级的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计人员数量、被审单位数量、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对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效果有显著影响;刘更新(2010)实证检验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数量、审计提交的信息报告数量、审计机构移交司法检察机关案件数量与政府治理效率显著正相关;韦德洪、覃智勇(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效能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存在显著影响。上述实证研究都从一程度上验证了政府审计具有改善政府治理的功能。

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涵义及具体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完善组织治理的功能。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可以体现在党的治理、政府治理、非盈利组织治理以及公司治理之中①。

世界银行D.Kaufmann&aartKraay(2005)认为治理包含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由两个综合指标来表示,综合指标下涵盖多个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表1中的综合指标反映了治理体现的六个方面:表达权和问责、政治稳定性、政府效能、监管质量、法治水平和腐败控制。以治理指标体系为参照,根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通过对领导干部财政收支责任、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政府债务责任以及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的审计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提升政府效率。通过对领导干部财政收支责任、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责任、政府投资重要项目管理责任、对直接分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责任、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的审计,可以提升政府效率。(3)加强法治。通过对领导干部法律法规政策执行责任的审计可以加强法治。(4)防治腐败。通过对领导干部廉政责任的审计可以防治腐败。(5)强化问责。通过对领导应负经济责任的审计可以强化问责。

三、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要素

借鉴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等理论研究的要素框架,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要素框架可以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载体以及治理环境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

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的内涵,要与经济责任审计主体进行区别。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是指审计机构或审计工作人员,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是指拥有特定的审计委托权、实施权或监督权的机构、法人和自然人。具体包括:(1)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为公共财产或资源的所有者;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选举或任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首长。审计关系人理论认为,审计委托人一般为财产或资源的所有者。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在理论上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的审计委托人是全体人民,第二层级的审计委托人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层级的审计委托人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因此,审计委托人包括党委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工作中,审计的具体委托权一般由党委部门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机构来行使,包括组织部门、纪委、审计部门、人事部门、国资委、监察部门等。(2)经济责任审计人。经济责任审计人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机构或人员,具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国资委以及企业内审部门等。(3)其他拥有监督权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一般都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需要通过审计报告,了解被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从而作出与之相关的决策。其他拥有监督权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具体包括除审计委托人以外的上级部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客体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从具象的角度来分析,是对领导干部履责行为的治理,因此客体是领导干部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委托人特定的要求和原则(一般指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营、管理受托的公共资金或资源,二是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管理公共资金或资源的情况和结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治理载体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载体是联系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使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得以发挥并实现的各类信息、作用实现路径和机制等的总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信息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的履责报告和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作用实现路径和机制等本文将在后述部分进行详细探讨。

(四)经济责任审计治理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环境主要指政府治理状况。全面地看,政府审计既是内嵌于政府治理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结构和状况是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发挥所依赖的重要环境。政府治理状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在良好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就会比较完善,审计的独立性就会比较强,审计风险将更容易把控。反之,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就会更多地受到机制体制方面的限制,独立性可能受到损害,审计风险也会更大。

四、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参与政府治理的方式(见图1)

政府治理的实现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治理制度,这些治理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参与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沟通机制(秦荣生,2007)。经济责任审计通过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强化领导干部问责以及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等方式,可以有效参与政府治理,并推动政府治理的完善。

1.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是现代政府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良好的政府治理需要各类不同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通过文章前述分析可知,经济责任审计的终极委托权在人民代表大会,同时,政府审计部门的行政长官由人大选举产生,政府审计工作置于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围的宽广性,对权力监督的普遍性,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支持,甚至是监督,本身就是间接对政府治理的参与。另外,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所反映的违法、违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政府部门权力运行的情况行使监督权和建议权,从而代表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

2.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公共委托理论认为,政府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而且委托方和方在利益目标函数上是不一致的,在拥有的信息量上是不对称的,因此,需要建立内部、外部的监督机制,以对政府的权力形成制衡,保护委托人的利益。目前,我国设立有纪检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机构,对政府部门的权力使用进行监督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侧重于从监督领导干部个人权力使用的角度,对财政收支责任、重大经济决策责任、法律法规执行责任和廉政责任等进行审计,通过发挥威慑预防作用、纠偏整改作用和揭露公开作用,加强对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监控。

3.强化领导干部问责。事前的制度体系规范、事中的监督检查和事后的责任追究,是规范权力运行、改善政府治理的一个全过程框架。如果仅有科学的治理制度安排,而不注重执行和问责,治理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国际经验也表明,审计是加强行政问责、完善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与一般类型的审计不同,是领导者个人,极具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结果可以直接为行政问责提供依据。

4.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这为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通过事前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予以公告,可以让社会公众知晓审计工作的安排,同时可以为审计提供线索。另一方面,通过事后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予以公告,可以让社会公众知晓领导干部的权力使用情况和责任履行情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路径(见图2)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包括4个环节:即审计监督、审计报告、审计问责、审计改善。审计机构接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向审计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审计委托人通过审计报告,了解领导干部的履责能力、履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设计上的漏洞,据此选拔任用干部、实施审计问责,并采取措施改进政府治理制度安排,最终完善政府治理。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作用的深化,通过4个环节周而复始的循环,持续改善政府治理。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契约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理论依据,总结了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的结论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经验证据;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探讨了经济责任治理功能的涵义。并以此为基础,从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载体、治理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要素,从经济责任审计参与政府治理的方式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环节两个方面研究了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2]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2(1).

[3]刘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及其治理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刘更新,许富荣.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基本理论的四大创新[J].会计之友,2012(10).

[5]李功耀,朱荣,李明,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创新研讨会综述[J].中国审计,2011(23).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CoSo内部控制平衡计分卡

医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需要,充分体现内部审计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能力,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好医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一、明确医院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义

医院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医院审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有关制度规定,对医院内部管理的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

在经济责任确立上应结合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风险为导向”原则,对风险识别、评估,将经济事项进行分级归类,医院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覆盖在风险大的经济活动如采购活动、资金活动、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等。

二、建立医院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国内现行的很多做法是成立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医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应借鉴成功经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负责人。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可根据需要列席。明确医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组织架构及职责。

医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最高管理机构为联席会议,职责为审议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规定,报院务会批准后实施;根据风险性原则研究制订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控制审计全过程和审计质量。

其成员中人事部门职责向新任内管干部告知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和审计的有关要求;根据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按照“审计范围”和“优先安排”原则,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名单,提交联席会议审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增加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应及时提交联席会议审议;向审计部门出具审计委托书,通报被审计对象有关情况,并督促审计处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实施;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根据干部管理的相关要求运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果,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将审计报告存入干部个人档案。

其成员中纪检监察部门职责向审计部门通报所掌握的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的有关情况;根据监督工作需要,提出审计项目或审计重点内容的建议;负责查处阻挠、拒绝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或出具伪证、毁灭、转移证据,隐瞒事实真相等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保障审计工作正常进行;对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作出处理决定;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和利用审计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其成员中财务部门职责向审计部门提供审计所需的财务会计等相关资料;通报财务管理的有关信息以及被审对象所在部门的有关情况;协助审计部门落实审计整改工作。

其成员中审计部门职责根据联席会议确定的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名单,编制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独立的审计;加强同其他成员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通报审计进展情况或请示有关问题;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初稿、征求意见稿进行两级复核,复核后经院长批准,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向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报告审计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向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意见书,必要情况下采用审计公告制。

三、开展医院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

医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内管干部医院科学发展为目标,关注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医院经济效益、医院社会效益和医院环境效益等。医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工作结合平衡计分卡四大维度展开设计工作内容如下。

财务要求维度:任期内预算执行和其他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内部流程资金使用效益情况。

医院要求维度:内管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发展和目标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情况;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

部门要求维度:对所属部门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牵涉到物资、医用耗材、设备、药品、工程和服务等事项的采购情况以及合同管理情况。

个人要求维度:内管干部个人遵守有关廉洁规定情况等。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一直都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的重要补充。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当下防范和治理腐败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补充。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希望能给内部审计工作创新以及增值服务带来良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饶理宾.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块化”初探[J].审计广角,2012(7)

[2]刘有寅.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时间选择和风险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3(11)

[3]昂慧.医院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方法和一般程序[J].中国卫生经济,2011(8)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随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wto等,日前还在许多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亚洲投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事件中,存在一些国企发展缓慢,管理层年薪过高等不透明现象,直接影响到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安全,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提醒着我们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国企发展过程的的公开透明,提高国企的竞争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我国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契约导向阶段和体制、产权导向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厂长负责制决定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绝对权力,所以厂长(经理)的工作状况和责任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然而这却造成了一些领导虚报成绩,欺骗管理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契约导向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87―1992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企业保证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税利指标,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从当时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经营不公,承包者负赢不负亏等,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阶段:体制、产权导向阶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3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的抑制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

目前,我国约有9万家国有企业,数量之庞大,更足以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然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尚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如国企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工资薪金过高不透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机构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国企的经济安全和办学质量。因此,要着重探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出现控制不力现象。财务人员出现交叉现象,违背了独立性的要求,缺乏规范的控制制度;二是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国企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却仍然沿用以前落后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失效

内部审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企内部审计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随着国有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关系,使得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加重了审计工作的压力;二是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工作要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国企的审计范围指数局限于对资金筹集、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合法性,未能做到全面监督;三是审计方法落后。会计电算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部分国企的财务会计方法仍停留在手工做账方面,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

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很多国企的财务审计岗位是由会计出纳等人员借调或兼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目前国企财务审计人员的年龄多为40-50岁,财务审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管理制度下的人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和素质跟不上业务的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影响力财务审计的专业性。4.有关部门部门缺乏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监管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是有效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太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隐患。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任中[:请记住我站域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对各部门的领导至少2-3年进行一次审计,在离任时再进行一次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组织审计的部门要根据相关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重点选择掌管资金量大、经济活动频繁、群众反映多的部门或单位首先作为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

2.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国企财务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国有企业要认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财务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核,在证据数据、法规政策、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审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程序的节约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国企的投资、业务活动、资金活动要按照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任务重,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和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一要加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社会上的专业培训专家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改进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各国有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交流活动,学习企业过于企业的审计经验,提高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水平。

4.明确职责,客观、合理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谨慎”的原则,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一是紧扣被审计对象,切忌做出超出审计权限的事情;二是客观明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后果,不要随意定性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寻找证据,据实出具审计结论。

5.强化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

设计工作的监督,能有有效的方式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国企内部人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企经济责任工作开展的监督,确保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渠道的通畅。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6

2010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专注。按照新的规定,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全部纳入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畴,同时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复杂,如何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成效、推进成果运用,是内审部门普遍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采取创新过程控制方法、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强化审计基础管理等措施,通过自查与初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工作相结合、过程控制与档案管理相结合等方式,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界定经济责任、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管控,确保审计程序合法、审计资料翔实、审计标准规范、审计质量可靠,全面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

一、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和范围

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其任职单位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企业产权关系,依据“统一要求、分级负责”和“谁任命、谁审计”的原则分级组织实施。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正确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促进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为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建立起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体系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资产量大小、领导人员任期长短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的标准、衡量的尺度也应有所差异。《规定》第六章审计结果与评价运用建立了经济责任定性和定量的责任评价标准体系,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减少了审计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规定》明确: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另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相关的定量责任指标进行分析,如一系列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从财务指标角度来说,主要包括:现存资产经营状况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等。这些指标的建立,要考虑被审计单位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考虑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转贴

三、建立多向审计承诺制度,区分各方的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建立多向承诺制度,正确区分会计责任、经济责任和审计责任。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数据、财产盘点记录等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被审计领导人员要对任期经济事项所应承担的责任负责,不论审计是否涉及或者审计是否查出问题;审计部门要保证按照《审计法》和相关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并对所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推行多项承诺制度,一方面可以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警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提供真实的资料,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获得审计线索,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四、过程控制与档案管理相结合,推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以强化审计基础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创造精品审计项目为目标,以审计档案管理推进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以审计过程控制促进审计档案的完善,实现了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控。

一是提升了审计制度的执行力。结合审计质量管理活动的有关要求,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全面掌握内部审计准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制度规定,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考试,使审计人员能够适应岗位需要,加快知识更新,改善知识结构。另外,注重学习上级单位、兄弟单位等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审计项目资料,汲取先进经验,查找自身差距,制定改进措施,为审计过程的控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审计档案的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强化了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督导。经济责任审计组成员较多、工作现场分散,对审计制度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难度较大,为实现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达到统一业务标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处理原则、统一整改要求,我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审计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督导。

审前准备阶段,重点是确认审计方案中是否包含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组成员职责分工是否衔接到位,是否根据自查和初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及时调整修订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过程中,组织审计组成员定期报送审计工作记录等基础资料,随时了解审计项目进展情况,重点复核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及时发现审计风险,掌握重大审计事项。同时,对审计项目执行的业务标准是否规范、采用的工作流程是否恰当进行全程跟踪,加强了审计项目的现场指导。

审计终结阶段,由审计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统一审核把关,重点审查定性与处理规范是否统一、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项目能否达到审计实施方案要求、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等,并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及时进行核实、复查,审计报告修改后再次进行审核。

审计项目完成后,重点是复核确认审计结果执行情况是否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是否符合审计处理意见的要求,审计组成员是否对整改情况实施了动态跟踪或后续审计,从而确保了审计成果的全面落实。

三是规范完善审计档案管理。我公司依据审计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了本单位审计档案管理办法,设专人负责管理业务档案,编制审计档案目录、审计档案移交清册,严格规定档案的移交时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完成后,由项目主审负责收集整理审计资料,按归档的规范要求办理移交手续,并同时保存纸质和电子文档两套资料,在实现审计基础工作全面提升的同时,也推进了审计业务的全过程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7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初步测算为2.2万亿元,首次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教育部将2013年定为“经费管理年”,教育经费监管的任务十分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规范经济行为、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估体系和高校经济活动风险预警机制,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党和国家执政兴国的一项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尚无先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同步,大体经历了尝试探索、逐步推广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尝试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1999年)。这一时期高校审计经历了创业打基础、发展上水平、曲折再发展的过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校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审计为核心,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初步探索,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逐步推广时期(1999年至2006年)。2000年,教育部按照两个《暂行规定》的有关精神,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4年,为贯彻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第17号令颁布了修订后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此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20个具体准则以及两个实务指南。一系列制度的完善,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一时期高校处级干部、下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广泛开展,有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还把审计对象扩大到局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高校审计新的重点和亮点。第三阶段是深化发展时期(2006年至今)。2006年2月,经济责任审计正式写入审计法。200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印发《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11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规定》,印发《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这一时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机制、技术方法、效果效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成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高校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领导已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审阅审计报告,并作出重要批示。在高校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济责任审计环境不断改善,审计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审计经费得到保障,这为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2.组织协调到位,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监督检查、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事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各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3.制度健全,程序规范高校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等相关制度。实施审计时严格按照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现场实施审计、起草审计报告并征求审计意见、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等文书、推进审计整改以及审计回访等程序,并组织召开审计进点会、审计意见反馈会等,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影响力。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以及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还很不平衡从全国层面讲,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很不平衡。与开展较好的高校相比,有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因为各种原因还未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的因审计力量有限等原因,审计覆盖面不够;有的相关职能部门未介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或介入力度不够;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仍然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层面,审计质量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发展。2.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还不到位落实审计整改的各项措施是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功能、体现审计效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存在就事论事多、账面调整多、承诺整改多、相互警示少的“三多一少”现象。有的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视不够,审计整改责任、时限、措施不明确,未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跟踪回访机制等,造成审计建议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有的对审计发现问题分析不够深入,仅对表面现象进行整改,未能举一反三从体制、机制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屡审屡犯情况严重;有的存在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故意拖延的现象,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对自身有利的,就积极整改,而对影响自身利益的,则消极对待。审计整改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还不理想经济责任审计以客观事实为准绳,通过审计查证对领导干部是否履行或是否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作出评价和判断,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后续管理等提供了依据,理应成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成果转化滞后的现象,很多高校都是“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学校选人、用人机制相脱节,前任领导和现任领导责任界定不清,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难以落实,造成审计流于形式。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还处于探索阶段,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还未能有效结合,广大党员、干部的知情权还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审计结果运用还局限在较小范围。4.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教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有些高校还未独立设置内审机构,有的虽然有内审机构,但人员专业结构较单一,未能建立一支拥有财务、审计、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背景以及年龄结构梯次合理的审计队伍,造成审计力量无法满足大批领导干部因调任、转任、转岗、免职、退休、辞职等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审计覆盖面、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都受到制约。

四、深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规定》的颁布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拓展范围,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按照《规定》的要求,当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所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这要求高校进一步扩展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力争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规定》第五条是关于审计依据以及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两种审计方式的规定,高校应进一步扩大任中审计的覆盖面,前移监督关口,增强审计的实效性。

(二)明确管理权限,加强协调沟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原则是依照干部管理权限,而不是按照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固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遵循“谁任命,谁审计”的原则,组织部门等相关部门要更多地支持并参与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特别是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高校,要尽快建立并使之运转起来;已经建立的,要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沟通协调。

(三)落实审计整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审计不整改,就等于没有审计”,高校应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切实增强审计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现任主要负责人为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定审计整改时间表、积极落实整改具体措施,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将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列入干部年度考核测评范围,加大问责力度,切实提高整改的质量和效果。

(四)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结合学校干部管理和监督需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干部选拔任用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重要内容,避免家底不清、责任不明以及“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审计公开力度,丰富公开内容,逐步探索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五)铸牢基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高校不仅要配备传统审计需要的会计、财经、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还要引进具备公共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促进审计人才队伍专业构成多元化。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扩展审计人员知识范围,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计算机审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宏观思维能力,改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要优化审计人员配置,有效利用第三方审计以及外聘专家的力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j];审计研究;2005年02期.

[2]张伟,张孝友,陈云菲.管理咨询业务对我国审计业务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1] [2]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就当前来说,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逐渐涉及社会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而言,积极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能够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为人事部门管理好相关的工作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领导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从而有利于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企业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及内涵

在说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之前,要先弄清什么是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理解了经济责任,我们就可以把经济责任审计理解为,企业及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其在任期内应该负责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形进行的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目的是要分辨清楚相关的经济责任人在其上任的期限内,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所开展的经济活动中应该履行的责任,并且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在对相关干部进行考核的时候提供一个依据和参考。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意见》指出,要强化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履职尽责。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审计署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在于立足权力运行与责任的落实,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纪律情况,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重大决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效果,本人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情况等。上述规定为企业如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指明了方向。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经营者与干部在任期内的监督管理,能够正确地评价与考核经营者及干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在为我国企业的经营者及干部提供一个宽广舞台的同时,也向相关的考察工作提出了挑战。针对于我国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的考察,企业实行的是经济责任审计。其倡导的考察方式是定性与定量二者相结合,并依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间提出的目标,通过对企业发展相关的经济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地考核其经济业绩,从而能够加强对法定代表人工作职责的监督,促进其更好地履行职责,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干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就当前而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下而进行的,有诸多的企业并没有真正将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贯穿到其任职的整个期间。在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有许多是在调动干部已经成为定势后才开始进行审计工作,在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这两方面上不够重视,对于干部的评价与任用甚至于委托审计部门帮忙,走个形式而已,并没有贯彻到实际工作。并且,有许多的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干部已经调离、任用、离任或者是提升等之后,才委托相关的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这就无法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

(二)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经济责任审计依据中央下达的要求是需要做到“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但是,在企业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为了保障组织工作间的相互衔接,往往采取先离任后审计或者是先上任后审计的方式,就会引发许多问题。采用先离任后审计,一旦发现干部在经营期间有存在任何的不足之处,到事后才发现,对当事人的责任难以追究。离任者在其任职的期限内发生的问题,往往会遗留到后来的接任者身上,让其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由于不熟悉或者是对自身任期内工作绩效的考虑,会对历史遗留的问题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使得企业有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任流转到下一任,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企业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影响审计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从实际工作来看,企业的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许多的审计人员是从财务管理专业上转移而来的,对审计知识的结构掌握不够透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自身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就当前而言,在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员,法律、it专业等方面的审计人员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所以说,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强

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大多数的审计部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只是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因为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再加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审计部门的人员往往要积极地与其他部门打交道,相互协调开展工作,或者是遇到一些麻烦,需要其他部门的帮助。这时候,开展审计工作,常常会存在偏私的现象,没有发现任何的审计问题还好,一旦发现问题,出于情面也就不好意思继续深究下去,这样就会影响审计的客观性,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

三、企业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

企业要完善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需要提高企业的领导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要深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企业发展经营的目标为核心展开工作的,通过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保障体系。对企业的审计人员来说,要加强对其的职能建设,并且企业开展的内部审计的目标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一致,需要打破传统双向领导的约束,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只能够单一的服从于企业的决策层,只能够有一个单一的工作目标,即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努力。此外,对于提拔或者是任职的领导干部需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规定,采用任职前审计的方式,要做到先审计后进行任命工作,对于调任或者是转任的领导来说,其任职期间的审计需要在同级的审计机关的监督下进行。对于轮岗或者是免职的领导人的任期审计来说,有主管部门的,需要在主管部门审计机构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而如果主管部门为同一级别的政府,需要由同级的审计机关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

企业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就需要完善其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一项围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评价工作,需要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下开展工作。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还是保障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条件。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审计监督体系,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保障其审计程序的开展是规范有效的。另一方面,在借助于推进企业的管理政策以及健全配套制度的时候,要按照相关的管理原则开展工作,规范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程序,从而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强化审计发现问题整改

审计发现问题,这只是审计工作的开始。企业要建立整改审计制度。审计部门对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将审计整改意见及时送达被审计部门及人员,责成被审计责任人制定明确的措施,责任到人限时进行整改,上报整改报告;审计部门则加强审计整改问题的检查,对重大的违法违纪问题,典型问题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单位,要进行重点跟踪,督促整改。对审计整改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与纪委、监察、组织部门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开展联合督办督查。

审计不要把自己定位于监督的角色。我们很多企业监督部门在年终绩效考评中排名往往靠后,审计工作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这一方面是由于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而另一方面则是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为才有位,审计的价值要得到认可,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审计是一种服务,寓服务于监督,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强化服务职能。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企业的规范,促进企业的发展。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体制上的,机制上的,有执行层面的。审计人员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法依规提出有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指导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规范运行。

(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人员应当保证独立性,并且提高人员的素质

企业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还需要加强独立性,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队伍需要由可靠、廉洁、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为其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如活动经费等。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还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候,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开展审计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较为模糊的事项及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而提高审计的正确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基础的审计知识,还需要扩大其知识的层面,例如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转变传统的审计思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面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不足,需要积极地寻找各种有效的解决措施,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与手段,来加强对企业领导的监督,从而真正地发挥出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峰.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6):97-98.

[2]谢晓兰.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1,(7):11-12.

[3]曹秀梅,王宗秦.浅谈如何做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0,(1):162-164.

[4]曹秀梅,王宗秦.如何做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财政监督,201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