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及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8:31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1

关键词:epS教学理论;医学护理教育;医学护理英语教学

引言

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国际化,医学英语在医学护理学科当中逐步受到重视,高校培养的不单是专业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也为医疗事业适应国际化而做出了努力。医学护理英语教学致力于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今后职场中涉及英语方面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eSp教学以突出能力为主导,将专业学科知识以学生为中心,与英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让知识得以运用,为医学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搭建及完善奠定殷实的基础。

一、eSp教学理论分析

(一)eSp教学概述

eSp是“专门用途英语”的英文缩写,是英语教学当中的一部分,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学习相关职业专用英语,例如法律、汽车、商务、旅游、建筑、医疗以及医学护理等领域都有专业英语,eSp是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英语教学,学习内容上以具有专业领域性的,与特定职业紧密相连为主,依据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将eSp分为职业和学术两部分,进行语言环境、词语用法、情景分析、专业角度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我国eSp教学的推广相对较晚,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认为eSp教学对医疗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逐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二)英语教学引入eSp教学的意义

高校英语课程的开展都是以通用性为目的,意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未来可能选择的职业欠缺考虑,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额外地补习相关专业英语知识,而高校本具有面向特定职业培训专业性人员的功能,本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面对学生为了满足社会招聘要求的情况,更具专业性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eSp的教学理论更多地考虑到这现象,依托现有的传统英语教学,进行更具专业性的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使学生面对专业性英语单词及交流语句的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对于今后他们所要面对的职场更有自信。

二、医学护理英语学科教育的现状

(一)医学护理英语的意义

医w护理英语这门专业性教强的学科,它的存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有效地拉近国内医疗与世界的距离,将医疗事业提升到更专业的领域。其次,自我国加入了wto,医疗体系也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上得以开展,医学护理人员在用英语交流及应用上的使用日趋频繁。再次,由于很多国家的战乱不断,对医学护理型人才的需求较大,那么在人才输入上医学护理人员具备专业英语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从本国教育发展角度考虑,推广这门学科对医学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接触国际上医学护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这对于我国医学护理领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编排不足是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之一,在学生的课时当中,医学护理英语仅占较小的部分,课时决定着学生接受专业性英语培训程度的欠缺,而且高校教师对eSp的教学水平有限,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不够理想。教材选择不当也是制约着教学的弊病,教师通常是广撒网捞大鱼的形式,选择很多教材供学生学习,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量束手无策,医学护理科目本身具有着繁杂的特点,相对应的英语知识量更是数不胜数,学生学习负担及压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师资专业程度欠缺是直接影响教学的主导因素,各个高校医学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基本是英语专业毕业,专业是医学护理英语毕业的教师较少,致使在传授医学护理专业英语知识时,无法对可能涉及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阐释。

三、基于eSp医学护理英语的教学构建

(一)引入eSp教学的构想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国内英语教学的改革成果分析,各个高校基本英语水平处于逐渐高升的状态,对于医学护理学科开展专业性英语教学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需求力,决定着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力,医学护理英语学科成为医学护理知识有效发挥的有力工具,学生对课堂兴趣越高工具实用性发挥的就越大,将eSp引入到教学之中是符合新课改章程要求的,对满足高校学生专业发展,将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完美结合,面向社会培养更全面专业的人才。

(二)基于eSp教学的改革措施

改善课程编排,改变原有教学中以选修形式的课程模式,适当安排必修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加课时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在教学大纲中将英语教学与医学护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严谨科学的课程编排有助于提高课程质量;在教材选取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医学护理科目的学生提供相应教材,避免学生时间受限的情况下学习用途较低的专业英语知识;eSp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更多的课堂实践,使应用与学习切实结合起来;为医学护理英语科目设计专属试卷,有效地了解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质量,跟据测试结果解决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语

经过笔者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引入eSp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展的趋势,对于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掌控eSp教学模式在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实现高校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人才、面向医学护理专业领域输送优质人员的功能。完善的教学构建,将对医学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2

关键词:Blackboard平台;pBL教学模式;妇产科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51-02

作者简介:周晨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妇产科护理及护理教育;刘琼玲,女,副教授,妇儿护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妇产科护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资助课题“pBL教学模式在妇儿护理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2011JY1135)的科研成果。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妇产科病区从事大量的临床实践活动方能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然而,随着各大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相继扩招,护理专业学制调整及见习妇产科护理学时间的缩短等因素,[1-2]造成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降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受限,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3]因此,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基于评判性思维进行循证护理,是当前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进行了以Blackboard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完善Blackboard网络平台pBL教学条件

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支持百万级用户。该平台以课程为核心,提供各种功能的模块。毕博网络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网络课程的要求,推动教学信息化快速发展、拓展教育教学深度及广度。

依托毕博网络平台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对有限的教学资源和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有效补充,也能够为开展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提供师生交流互动的有效平台。妇产科护理学毕博网络平台主要模块:妇产科护理学毕博网络平台一共包含9个导航目录,每个目录下又包括若干模块,这里选取与pBL教学过程中相关程度较高的模块进行介绍。

1.课程通知模块。通知模块能够及时课程动态,如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课、实验课、医院见习,考试的时间安排和要求,pBL案例的公告及pBL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课程的信息与动态,实现课程热点信息的传递。

2.课程文档模块。课程文档模块不仅包括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按照教学大纲精心设计的授课教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妇产科教学图片、视频资料。此外,学生还可以及时获得已的pBL案例。

3.交流互动模块。交流互动模块包括讨论版、协作、小组页面等模块,在讨论版中,学生可以对pBL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并讨论结果。在毕博网络平台上,学生讨论案例时可以不受教学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这一优点恰好弥补了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目前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而采取的理论课大班授课的问题。

二、妇产科护理学pBL教学模式改革

1.理论授课与网络平台相结合。传统的pBL教学模式一般需要采取小班教学,并保证有充足的讨论时间。然而,随着当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扩招,小班授课受到师资队伍、教学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院护理学专业理论授课中难以实施。

pBL教学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充足的教学时间和场地是实施pBL教学的必备条件。因此,妇产科护理学的pBL教学采用了大班授课与网络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已构建的《妇产科护理学》毕博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延伸虚拟教学场地,学生的讨论时间也有了充足的保障。

2.师资队伍与学生自主性并重。建设pBL教学模式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为引导”。[4-5]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应具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及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在pBL教案的编写、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缺陷案例的提出及学生讨论时间的掌控等各个环节均需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学生在pBL教学前的培训不仅可以加深认识,还能够掌握相关章节的知识点。

3.pBL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我院妇产科护理学的理论授课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单一的tBL教学模式,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比较熟悉。由于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教学内容的讲授更适合采用tBL教学模式。因此,应注重tBL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经过教研室教师的反复讨论,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为保证教学质量,确定哪些章节可以采取pBL教学模式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由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充分讨论后决定;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pBL教学改革,教学难点一般不宜采用该教学模式,如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概述中的“月经周期的调节”是《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内容,并且非常抽象,因而不适合采用pBL教学模式;③合适案例的选择,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非常注重临床实践和整体化护理工作的学科。因此,在案例的选择方面侧重妇女妊娠、分娩、产后的护理,以及异常过程、患病妇女的整体化护理,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改革。

(2)毕博网络布置教学内容。进行pBL教学前,需要先将pBL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并留给学生充足思考与小组讨论的时间。充分利用妇产科护理学网络毕博平台,将需要讨论的pBL案例提前至交流互动模块中。学生可以在线查看pBL案例、相关教学内容及课程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经过充分讨论后,将讨论结果汇总,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讲解pBL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及小组最终的讨论结果。也会将pBL教学的相关信息在课程通知模块上,以利于学生合理组织安排自学、小组讨论、ppt制作等各项学习任务。

(3)分组讨论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扩招和教师人数所限,目前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大班学生提前分为若干小组,以利于学生相互间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毕博网络获取pBL案例及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课前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制作ppt。在课堂讨论时,先由小组成员汇报,汇报后各小组往往会有不同意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补充。讨论是pBL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为保证讨论环节的顺利进行,我们将pBL教学讨论分为课前讨论和课堂讨论两部分,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份课前ppt讨论报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及课堂讨论临时敷衍,课堂讨论中教师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提问,各组轮流优先发言,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机会均等。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对教学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对小组ppt讨论报告进行点评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三、妇产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变

1.理论考试试卷。为了更好地评估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需要对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考试试卷进行必要的改动。考试题型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试卷中主观题的分值由改革前的15%提高到28%。论述题为两道pBL案例,分别设置三四个提问环节,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2.oSCe毕业考试。提前通知学生考试流程和注意事项,阐述客观化结构考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备考。我院oSCe毕业考试改革不仅顺应了当前现代全球医学教育对临床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趋势,也是对教学资源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和丰富,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基于评判性思维进行循证护理。oSCe毕业考试的改革为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开展pBL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实践和评估的平台。

总之,经过两年的妇产科护理学pBL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我们体会到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以下一些优点:①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及团队合作意识;②由于pBL案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因而该教学模式能加强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③小组成员在参与讨论和汇报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还需要妇产科护理学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及时更新和完善pBL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良珠,等.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与防范措施[J].南方护理学报,2005,(3).

[2]李柳珍,等.博弈思维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运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3,(5).

[3]王艳,等.北京市三级医院护士招聘及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3

1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框架

1.1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框架简介随着模拟教学的广泛应用,护理教育工作者和临床教学专家强调,需要创建一个具备连续性的、实证支持的理论框架指导模拟教学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教学效果。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框架由护理、医学和其他医学相关专业甚至非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发展而来,由美国护理联盟和挪度公司合作开发并经初步测试[12]。该理论框架由5个部分组成,即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实践活动、模拟教学设计特点和预期结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该理论框架强调应遵循7项方法原则,即主动学习、及时反馈,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多元化学习、建立高期望值和及时完成任务[13]。在教学设计中,有5项特点,即目标、仿真度、解决问题、辅助学生、反馈和总结。理论框架中的预期结果包括所学知识、技能、满意度及自信心、评判性思维。

1.2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框架的应用Jef-fries模拟教学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模拟教学中,用于指导模拟教学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maas等[14]以哮喘为案例开展的高级模拟人教学课程中,详细地阐述了以Jeffries模拟教学理论框架为依据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过程,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及评判性思维能力。Smith等[15]的研究中,以Jeffries模拟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分析了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模拟教学设计的5个特点均与学生的满意度和自信心相关,其中相关性最大的是清晰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建议在高级模拟人教学时,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5个特点考虑其中,尤其是制定清晰的目标与教学过程中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是涵盖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较常见的危重症疾病临床案例。weller[16]使用过敏反应、胸痛、不明原因的昏迷和外科创伤4个案例对护生开展模拟教学。Liaw等[17]使用肺炎、休克、低血糖血症和感染性休克4个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每个案例以简短的情景故事呈现给学生。Rhodes等[18]以失血性休克为案例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及评判性思维开展模拟教学。沈玲等[19]构建了符合危重症护理基本特点和要求的高级模拟人临床情景案例,内容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糖危象、低血糖危象、上消化道出血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肺部感染并发感染性休克、输注青霉素并发过敏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发心搏骤停和颅脑外伤并发脑疝等,应用于临床实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

高级模拟人在危重症护理教学中大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方式包括小讲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及反馈等。目前,尚未有不同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报道,这方面的调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支持。

3.1小讲课的方式在情景模拟之前,教师一般采用小讲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及案例的介绍。Rhodes等[18]介绍小讲课的内容包括了危重症所需的技能,但是为了让模拟更真实,学生没有事先被告知案例的相关细节。罗春梅[20]的研究中,情景模拟前,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小讲课,认为这样有利于基本知识的全面回顾和梳理,为后期技能的综合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3.2角色扮演的方式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其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21]。Rhodes等[18]介绍学生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包括记录员、小组组长以及给予治疗和护理的医护人员。Hoffmann等[22]介绍了学生7~8名为1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以培养其独立和相互依存的决策能力。Brooks等[23]将5名学生分为1个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情景模拟教学。Garrett等[24]建议3~4名1组。traynor等[25]将6名学生分为1个小组,2名在模拟病房中角色扮演,4名在操控室观看,结束后评价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的表现。Hennema等[26]报道,学生在角色扮演时不喜欢有多余的人观看。

3.3小组讨论的方式小组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并达到最终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Rhodes等[18]的研究中,小组讨论前进行一段录像回放,便于学生对信息的梳理,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学生对于自己行为表现的想法、操作的原理以及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traynor等[25]的研究中小组讨论的内容分为2种,参与角色扮演的组员讨论的内容为病情评估和干预措施,而观看的组员讨论的内容为情景中产生的关于情境意识、临床技能、交流和团队协作方面的问题。Hoffmann等[22]报道了小组讨论由核心原则指导,包括知识(药物治疗和护理)、沟通、计划、决策和资源管理等原则,小组讨论由2名教师指导,1名指导参与角色扮演的组员,1名指导观看的组员。

3.4录像回顾及反馈的方式issenberg等[27]指出反馈可能是影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估,操控获取和维持技能的进程。Rhodes等[18]介绍,反馈的目的是收集学生对自己表现的看法、行为的理由以及对整个活动的评价过程包括录像回顾、讨论及评价,而录像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整个模拟过程。Henneman等[26]阐述了3种反馈的形式,即教学结束后学生直接口头汇报感受和疑惑;通过录像回顾,学生完成问卷;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讨论。Hoffmann等[22]报道了反馈由核心原则指导,其内容包括知识(药物治疗和护理)、沟通、计划决策和资源管理。parr等[28]的研究中,没有进行录像及反馈,但也未说明其影响。

4小结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4

【摘要】目的:探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研究组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社区教学中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

课堂教学是一般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质量。护理专业社区护理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教育的课程。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分强调接受性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个性,学生创造空间及自主意识被限制[1]。而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容量,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可全面发展[2]。由此可见,在护理专业社区护理课程采用多媒体结合应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对于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均有显著提升。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校女生64名为研究对象,均实习四周。以8名学生为一小组,分为8组。其中对照组4组共有32名学生,年龄(23.4±2.4)岁,入科前成绩(80.4±4.2)分;研究组4组共有32名学生,年龄(24.1±2.2)岁,入科前成绩(79.4±4.1)分。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主要以灌注知识点为主,教师讲课学生听,不过分强调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不涉及案例剖析,教师讲完知识点即可。研究组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案如下所示。

1.病案讨论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制定合理完整的病案,设计可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提前备好,通过微信、QQ、邮箱等方式发送给学生,每8人组成学习小组,积极查找资料和自学。每组均应积极讨论,发表各自看法,选出学生代表发表观点,其他学生可另行补充观点。每个小组根据不同意见进行辩论,说明自己观点,质疑他组观点,并提出相应问题。教师注意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整理和记录,点拨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还应倾听他人观点,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氛围,学习吸收和借鉴他人观点,巩固及完善自我想法,最后由教师综合,归纳及点评。

2.课堂即时讨论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课堂交流-归纳总结”。教师首先介绍案例情景,简单介绍病患临床特点,随即提问学生,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讨论。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提问,总结讨论焦点,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及评价,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于不同观点,归纳总结,抓住讨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归纳,点评和总结。教师注意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3.模拟教学模式

教师、学生模拟病患和医务人员,设计虚拟教学情景,将学生带至虚拟的情景中,制造复杂难题,让学生主动面对冲突、矛盾、困难,独立或者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此类教学模式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性、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

(三)评价指标

1.教学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后评价教学效果,分为理论考试及操作考试,主要从分析及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评分。理论考试满分100分,大于等于80分为合格;护理技术操作考试满分100分,大于等于85分为合格。

2.教学满意度评价

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教学满意度,从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讲课模式、教师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

二、结果

(一)教学效果评价

研究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为(88.9±0.8)分、(94.3±0.6)分,对照组为(83.4±1.0)分、(90.3±0.8)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二)教学满意度评价

研究组教学满意度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65.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从细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使用问题本,培养学生及时记录问题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教师和学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学生可自选课题进行总结,培养自己归纳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优先点评教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评价问题,点评效率显著提升。

互动式教学就是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将理论和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反复思考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4]。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组织小组进行讨论,适时进行评价,正确地给予肯定并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应鼓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展学生知识面。

互动教学模式可巩固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互动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考核评价环节,学生是被考者,同时也是考核者,互换角色会督促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核对,促使学生改进操作细节[5]。操作重点是学习态度和实践,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评估他人,整体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会主动总结操作技巧,提高操作效率及准确率,进而提高技术操作水平。除此之外,操作积极性增强,也会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学习,形成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良性循环[6]。

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补充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控制教学局面,拓展课堂知识,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新知识。此外,互动教学模式也实现了传统角色转换,摆正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变成知识探究者,而不再是知识权威或者拥有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非专职管理者,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探讨问题。由此可见,互动教学模式不仅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为(88.9±0.8)分、(94.3±0.6)分,φ兆槲(83.4±1.0)分、(90.3±0.8)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洪永锋,刘奕,吴建贤,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康复护理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04):383-385.

[2]张玮,刘宇,陈岩,等.pBL教学法在护理本专科临床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06):733-735.

[3]杨旭红,邓俊芬.互动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02):196-197.

[4]张兆琴.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03):172-173.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5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见习;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

本科护生往往重视理论学习,实践能力不强,加上临床见习时,学生多,患者少,患者不配合,学生很少有实践机会,见习成了理论课内容的重复,学生积极性不高,实践技能得不到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致使本科护生临床实习及工作后不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工作,国内外各大护理院校相继将高仿真模拟系统[1]用于教学,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见习课学时数,采用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结合的方式见习,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护理本科生8个班共240人设为实验组,其中男12人,女228人,平均年龄(20.23±2.40)岁,将2009级护理本科生8个班240人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5人,女225人,平均年龄(20.10±2.32)岁,两组入学时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方法

1.2.1模拟病房及技能训练室的建设我院为教学医院,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建立了临床技能中心,中心设有护理技能训练室及模拟病房,模拟病房设施布局完全模拟真实病房,护生在模拟病房中见习如同在真实病房中,体验更真实。护理技能训练室备有高仿真Laerdal325-05050Simpad模拟人4具,JC-H3001护理技能操作仿真标准化患者4具,及静脉穿刺仿真手臂等各种单项护理模型二百余件,操作用物亦与病房使用的物品保持一致。完全满足《护理学基础》课程各层次教学的要求。

1.2.2志愿者招募与培训通过网络、医院官方微信平台招募热爱医学教育事业,愿意付出,工作认真,具有初级表演才能的人员为志愿者,招募对象面向医学生、患者家属、出院患者、康复期患者、退休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参与上课可按学时数给予一定的报酬。最终确定20名志愿者,由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负责志愿者的培训,设置情景病例,要求志愿者能表现出紧张、焦虑、痛苦的表情,能描述接受各种护理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培养了护生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素质。

1.2.3实施过程增加见习课学时数,将见习课课时数由原来占总课时数的2/5提高至3/5,首先让护生在技能训练室进行模拟练习,要求熟练掌握每项操作的评估要点、操作时注意事项、沟通宣教的方法和内容等,要求掌握操作流程。然后进入模拟病房,面对志愿者,进一步巩固熟练操作流程、沟通技巧,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最后将学生带到病房,让学生接触同意临床教学的患者。可以让学生从生活护理操作项目开始做起。熟练后在教师及临床责任护士指导下可完成较复杂护理操作。

2结果

2.1学生对见习的反应见习结束发放调查问卷240份,了解学生对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见习方式的感受,100%的学生对该见习方式表示欢迎和接受,认为不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增加了见习的兴趣,消除初涉病房,面对患者操作的紧张心理,值得推广。

2.1教学效果评价采用两样本间计量资料的t检验。设定α=0.05。比较两组结业考核成绩,对于护士注册考试通过率采用两样本间计数资料的检验。设定α=0.05。通过结业考试及护士执业注册考核通过率比较两组差异,见表1,远期效果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获得。

3讨论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间见习是护生从理论学习向临床护理实践过渡的重要桥梁[2],目的是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临床护理实践的联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长期以来由于护生招生人数扩大,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当前医疗环境下,患者主观保护意识增强,使护生较难有实践机会,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严重制约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临床工作。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的见习方式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俄国现代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没有稳定的兴趣,没有对知识内在的迫切需要,就不可能学得富有成效。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的见习方式提高了护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仿真模拟练习阶段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初步练习阶段,由于仿真模拟人的高度仿真效果,使护生产生乐于实践的兴趣,此阶段也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巩固了理论知识。志愿者阶段,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志愿者经过培训后能模拟紧张、恐惧、疼痛等表情,还能设置问题,护生面对不同于仿真模拟人的志愿者,更容易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当面对真实患者的时候解决复杂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比较两组考核成绩,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观察组,调查带教老师评价,实验组实践能力高于观察组。

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的见习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护生实践机会少的困扰,同时也解决了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缺陷[4]。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操作的熟练掌握,结果是只见操作不见患者,该方式不仅使护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方法,同时培养了其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当志愿者表现出紧张、恐惧的表情时,护生会给予安慰,当表现为愤怒、不合作等状态时,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患者,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构建和谐型护患关系[5],该见习方式使护生较早接触临床,也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模拟病房的建设是解决当今医学实践教学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模拟病房,护生消除紧张恐惧感,避免了护生直接面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保障了医疗安全,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结合的见习方式可使护生提高对见习课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生的整体素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艳华陈沁.护理本科生高仿真模拟教学行为表现测试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079-1080

[2]舒婷,万丽红.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课间临床见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

[3]丁玲,张晓燕.浅谈临床见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8168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6

医学模式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自古至今,医学模式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要求医学进一步社会化,医学模式经过代代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符合医学发展和人类进步需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而我们努力开展的整体护理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需要,是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与国际护理模式接轨的需要,因此,整体护理的开展首先应是更新知识和转变观念。而我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认识的转变,然后是个人行为的转变和组织行为的改变。我们中医科借鉴西医病房管理的经验,渗透中医护理知识,带领护士认真学习整体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观”、“辨证观”和养身康复等特色,提高中医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建立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使医理结合、中医结合、医护结合,反映出中医护理专业水平。通过对新的基础知识、基础素质、基本观念、基本技能的学习,护士的观念在学习中逐步转变,开阔了视野和思路,为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为建立独特的新的护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2护士分层次使用与按职上岗

结合我科护理队伍的现状及分析,使整体护理有效健康发展的关键,其中之一就是在护理人员的使用上有所突破,充分挖掘蕴涵在护士群体中的潜能智慧,达到护理质量的提高、病人受益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医病房按职上岗的管理模式及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护士的综合能力、在护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对护士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知识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岗位明确、职责清楚,使护士工作的目的性更强。一方面岗位工作目标与职责成为护士工作的外在力量,另一方面,护士因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十分明确而形成内在动力。这两种能量相互转化的结果,导致护理队伍内在的良性机制被催化,使更多的护士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而护士的道德、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提高,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水平及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管理[2]是将具有掌握国内外医学和护理学基础理论的新知识,具有解决专科护理工作疑难问题的能力,具有护理管理和科研能力,具有带教大专以上护士能力,能够承担临床护理组长工作的主管护师任护理组长;能够承担责任护士工作,具有较强的带教能力,能够组织督导护理工作,并能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师任护理组的主要助手;能运用护理程序给病人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整体护理,并熟练掌握专科护理各种技术操作的护士任护理组的主要成员。这样整个护理组在主管护师的指导下,护师和护士的配合下,病人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和精心治疗。另外选一名具有管理水平,技术操作熟练的护师作为整个病房的治疗护士,负责整个病房的治疗配备;一名具有教高管理经验高年资的主管护师做好病房的物品管理及主班工作。这样整个病房在护士长的领导下,从管理、治疗到护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护理体系,护理工作井然有序,给病人提供了系统化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及精心治疗。实践证明,护士分层次使用与按职上岗深化了整体护理工作模式,调动了护士学习及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了基础护理合格到位,是我国现阶段适应医疗改革及护理学科发展的一条良策,是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健康稳步发展提高的可靠保证。

3建设具有中医特色整体护理模式病房

3.1中医模式病房的建设实现了三个根本转变:护理知识的更新及护理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是目标,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保障。护士是模式病房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护士的参与态度和积极行为密切相关。通过模式病房的开展,我们深深体会到护士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思想,把满足病人需要作为己任,提高病人满意度作为护理行为的准则和衡量护理成效的标准。

3.2中医护理特色:其特色是在实施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充分体现“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其主要内容是认为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模式病房的护士在给病人制定护理措施、健康教育计划及出院病人教育指导时,不但要应用西医的望、触、叩、听,而且必须应用中医的特色望、闻、问、切。以病人体表及脏腑经络的某些特异性变化来推断病人整体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而应用辨证施护的原则给予病人在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服药护理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使病人得到全面系统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总之,中医护理主要体现在专科护理、饮食起居、生活环境、精神情志等方面,其核心是辨证施护,即强调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病和病程、症情、治法、用药等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3.3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建设与管理体会:在中医模式病房的建设中,应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表格,完善与中医整体护理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医护理科研,深入探索在实施整体护理中的问题与难点。中医的健康教育是拓宽护理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必须深入持久地研究并注入新的内涵。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7

【关键词】分管床位;带教模式;护生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时期,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使护生获得临床护士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1]。现阶段院校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的岗位需求。山东邹平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每年承担着多所护理院校护生的实习教学任务,为了保证实习质量,使护生成为适应新护理模式的新一代护理专业人才,本院护理部转变带教模式,于2012年~2013年在“一对一”带教的基础上,将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方式应用于护生的临床实习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实习的护生60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56人;年龄19~23岁;大专40人,中专5人,本科15人。教学护士为通过授课能力、民主评议、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等项目选拔,均为n3护士。将6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人,两组护生年龄、实习时间、轮转科室安排、考核以及带教老师的职称、学历及教学资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带教方法两组护生均由科室教学护士带教,前四个月实习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护生入科前先由护士长或科室教学组长介绍工作环境、常见病种、物品药品的放置及实习注意事项等,然后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法,一名学生跟随一名教学护士,护生所有的教学任务均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后四个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在“一对一”带教基础上分管患者,每人分管1~2名轻症或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每位护生从患者入院迎接患者、自我介绍,到收集资料、疾病宣教、出院指导,都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实施。首先护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找出其健康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护生充分履行责任护士的职责,参与所管床位的医疗查房,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护理效果。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充分放权,严格监督及检查,让护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护生操作时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护生护理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对护生的沟通能力、病情观察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培养;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发现问题,让护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护生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病历书写由带教老师每日检查,所管患者的医嘱由带教老师协助处理;每日下班前半小时由带教老师进行问题解答,护生就当日护理患者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向老师进行咨询,无问题时由老师对护生管理患者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巩固护生当天在实践中所学的内容。

1.2.2评估内容及方法实习结束时,由护理部教学负责人和各科室教学组长组成教学考核小组,统一进行理论、操作及综合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应用自行设计的测评表,包括病情观察、护患沟通能力、护理评估及整体护理能力等分项,每分项占20分,总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一般。护生填写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填写对护生满意度问卷调查。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经4个月带教,观察组护生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1两组护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2两组护生对带教满意情况见表2。

2.3患者对两组护生满意情况见表3。

3讨论

3.1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可提高护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习护生初到临床,一切很新鲜,学习积极性较高,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护生实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实习后期,护生因对各项工作较熟悉而产生懈怠情绪,表现为工作不积极,被动应付,这样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自主分管患者的模式,让护生找到了自身价值,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临床护理工作(特别是自己所管床的患者)出现问题时,会大大激发护生的主动性,及时主动询问带教老师或查阅课本或相关资料,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患者解决需求,使护生的职业成就感得到体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2]。充分调动了护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与良好的工作习惯。

3.2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有利于护生感知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体验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据对本院2012年38名新护士调查发现,有50%新毕业护士对优质护理的内涵有所了解,58%的新护士知晓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其中13.4%来自学校教育,实习医院培训占50%,其他途径占36.6%。以往,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大部分是功能制护理,把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分为若干部分,未能把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整合在一起[3]。由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工作量大,带教老师有时会忽略临床教学,只会安排学生干这干那,传授知识和讲解较少。或把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给护生(如测量生命体征、领药等),而技术性操作和护理文书书写相对较少,护生不能体验到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优质护理的开展,关键是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并对护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护士不再是“打发护士”,而是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协调沟通、健康指导、治疗护理于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生自主分管患者后,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所有护理、治疗、健康教育均由护生来做,使护生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工作流程更加清晰,有利于护生在第一时间感受护理工作模式,对优质护理内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3.3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护生分管护理患者,对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护生明确学习目标,不再具有盲目性,找到自身差距所在,从而努力学习,有助于“整体护理理念”的培养。护生接触患者的时间增加,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了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专科理论、护理查体及护理评估及健康教育是护士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自主护理患者得到提高,为护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顺利适应护理工作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3.4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对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从83.3%提高到96.7%,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从83.3%提高到90.0%,虽经χ2检验所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从数值上来看,存在明显的变化。分析其统计结果无意义的原因可能与调查的样本量较小有关。

3.4.1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由于护理工作量大,带教护士常忙于日常工作,容易忽视理论讲解与操作示范,护生看得多、实际操作少,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掌握状况。对护生缺乏人本管理,把护生看做“劳动力”,缺少心理关爱[4]。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让护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有归属感,能及时向带教老师请教,同时带教老师检查护生的工作或师生每日下午问题答疑时增进了护生与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护生的需求,并给予帮助与支持,提高了带教满意度。

3.4.2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有助于患者和带教老师满意度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只是机械性执行带教老师的命令,甚至在老师指派任务时,流露出抵触或怠慢情绪,有的护生重治疗轻护理,怕脏、怕累、责任心不强[5],导致带教老师对护生不满意。护生自主分管患者后,工作积极性高,主动服务意识好,主动深入病房关心患者,主动观察病情变化,主动完成所管患者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管床医生和带教老师汇报,保障了患者住院安全;护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增多,有利于患者与护生之间相互了解,提高了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曾有多名患者在最满意护士选项中填写护生的姓名,护理部还收到专门表扬护生的感谢信5封。

“一对一”带教师徒式跟班模式在实习后期会导致护生的依赖心理大幅度的增长,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服务意识大大下降,而采用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能促使护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新时期护生带教模式的改革,使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帮助护生树立上进心、责任感,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有利于护生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模式,促进护理人力资源的健康成长[6]。

参考文献

[1]朱云杰,郑光峰.分层次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实用医药杂志,2008,25(3):330.

[2]石兵,李华英,张利平.“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大专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四川医学,2013,34(4):569-571.

[3]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5-7.

[4]温玉晶.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40-141.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8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急诊科;护理教学;教学质量;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对医护人员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作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护生临床护理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态度、临床综合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1]。常规的临床实习教学侧重于学员基本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护理本科生基础知识扎实临床能力薄弱的特点,缺少整合急救知识技能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其面对疑难疾患时,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判性思维等临床能力,不能在临床实习环境中迅速做出决断并及时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因此存在着教学时数与教学容量相矛盾的情况。新的临床教学需求催生新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帮助本科实习护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2-3]。本研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对急诊科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模式进行改进,探讨在特殊的环境及有限的时间内,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带教模式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7月—2019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实习的78名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8年7月—12月实习的护理本科生为常规组,共38名护生;2019年1月—5月实习的护理本科生为改进组,共40名护生。两组学生实习时间、轮转区域相同。两组学生临床实习均由具有急诊临床带教资质的老师完成。

1.2方法

1.2.1常规组。按照常规的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模式:1)由急诊科护理本科生总带教老师进行整体带教管理;根据实习教学大纲,统一安排理论培训及操作示范;根据临床带教老师班次情况,进行临床带教老师分配和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习排班。2)临床带教老师负责对本科实习护生进行临床实习指导,包括急诊工作流程介绍、临床技术练习与讲解、急诊常见病护理知识讲解、急诊常见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培训;3)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总结、出科考核。

1.2.2改进组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质量改进带教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临床教学问题分析:根据学生对临床教学的反馈意见,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根据现有的问题,针对性进行教学模式改进。2)计划阶段:①设立急诊带教专职岗位,负责护理本科生急诊科临床实习期间教学管理工作。②改进急诊科带教计划,结合急诊工作特点及护理本科生实习时间、临床学习需求,把临床带教计划渗透到带教任务中,以确保本科实习护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③实行区域护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确定临床实习导师准入资质,选拔护理人员担任区域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导师,负责护生在各区域临床实习的全程临床教学。④临床实习导师/带教老师培训:由急诊护理教学组人员对临床实习导师进行临床带教方法与技巧培训,不定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予以指导。3)执行阶段:①入科教育,让护生全面熟悉急诊科室文化,使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心中有数,有条不紊。②由区域临床实习导师根据教学计划完成临床实习带教任务,结合护生学习需求,实施个体化施教,积极解答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帮助护生解决临床实习问题。③采用多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护生急诊基础理论与专科操作的同时,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帮助护生建立起临床护理思维,扩展知识面、巩固基础;培养护生应急应变能力;发挥护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分析能力4)检查与处理阶段:①实行周总结、出科总结,及时了解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②实行教学双向评估制,临床实习导师/带教老师对护生、护生对老师的双向评价,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模式持续改进。

1.3观察指标

以出科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综合能力评分以及学员教学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出科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为护生出科考核实际得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26.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共纳入78名本科实习护生,其中常规组38名,包括33名女护生和5名男护生;改进组40名,女护生36名,男护生4名。常规组年龄在21~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92±0.53)岁,改进组年龄在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20±0.72)岁,学历均是本科。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学历均没有差异(p>0.05)。

2.2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常规组和观察组出科理论考核得分无差异;两组技能考的得分和综合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3讨论

3.1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改进组出科技能得分(96.00±1.50)分,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采用持续教学模式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能够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4-5]。持续教学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方法,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研究显示[6-7],采用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临床带教老师能把“带”与“教”切实落实到实处,能够弥补急诊护生临床教学管理体中的缺点与不足,提高急诊护生临床教学效果。在急诊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护生实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强,知识、技能的掌握度更好,急诊临床能力更高。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9

关键词:老年护理;硕士教育;专业学位;实践模式

我国于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社会对高层次、高质量的老年专科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有影响力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多实行统一轮转,缺乏专业特点,难以满足老年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依据国家要求,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采用Delphi法对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进行了2轮函询,构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3]。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年护理专业性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国完善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业安排

研究生均为统招全日制,学制3年。学业安排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则。前期趋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学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如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等,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应护理专科实践和护理科研训练。目前共有4名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进行实践。

2实践模式管理

最终通过完成64个三级指标进行临床实践模式管理。

2.1实践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下,结合老年护理方向特点,制定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复、老年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如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康复技能、镇痛技能等;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能发现并分析解决老年问题;具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护理文书书写等;在老年领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设计及实施、成果推广、循证护理等;具备进行教育的能力,具备如临床带教、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备医院及老年机构管理的能力;与其他老年护理相关人员合作的能力;能为自身制定专业发展的能力,如职业规划、自主学习等。

2.2实践基地与时间

为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点,重点在老年病多发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总时间为22~28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2.3实践内容及形式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护理工作,如老年护理基本操作与技能、老年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膳食管理、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行政工作,如病区管理、运行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此外还有护理门诊、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讲座、病例讨论、循证读书报告会、临床带教等内容。

2.4导师

学生培养过程中,成立指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双导师及实践指导老师。双导师为学院导师和临床导师,均为在老年护理方面有影响力,副高及以上职称。2.4.1实践指导老师选取依据各实践基地不同情况,实践指导老师选取方式亦不同。医院实践导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社区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护士以及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医生;老年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护士。2.4.2指导小组职责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及管理、科研各环节的质量。实践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指导。

2.5实践过程

2.5.1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导师小组及研究生通过座谈会,根据实践要求、研究生特点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集中完成在机动时间6个月。2.5.2指导方法整个实践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法。临床指导形式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个轮转科室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整个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方法主要为讨论法、讲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组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参加科室学术活动、医疗查房等。在社区医疗机构实践时,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实践。

2.6考核

2.6.1临床实践考核实行“出科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即每结束一个科室,均要根据培养标准和实践考核标准对其综合素质和轮转科室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结业考核于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类型为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或结合临床实践的调研报告。

3对该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将评价表发放给实践机构、临床实践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三类人群,主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收集对该模式的评价,包括该模式特点,能否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临床实践结束后学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认为该模式最大特点,增加了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特别针对社区、老年养老公寓、老年临终关怀安康医院,服务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护理、慢性病老人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体现老年护理特色,实践时间安排合理,对提高其临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实践时,由于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护理的专业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真正开展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建议这两个地方的实践时间可相应缩减。

3.2实践机构评价

实践机构认为该模式总体能体现老年专业特点,满足老年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感觉研究生对各种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手段不够,特别是社区护理场所应增加老年养生、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手段,如按摩、食疗、艾灸等。这些手段对老年病人的居家护理更容易开展。希望在临床实践强化之前把老年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增加老年人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强化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

3.3导师评价

指导老师认为在增加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科研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还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实践场所,总体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实践的保证。但学生普遍缺乏总体职业规划,所以对机动实践安排还没有合理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科研的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后,学生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考核明显得到提高,老年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病历答辩的方式对导师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学相长。

4讨论

4.1转变观念,把老年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满足其实习需求,实践收获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相关[4]。为避免学生过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实践前与学生讲明情况: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老师,学历不是很高,不一定达到其理想的指导状态。因此在实践时,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安排中可以针对中医养生、中医护理实践增加一对一跟师学习。4.2加强监管实践过程中,实行两周向校内导师汇报,一个月向实践科室指导老师汇报,一学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的形式,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该方法对科研题目的选择及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强师资培养

虽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质量,但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普遍存在: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师资方面,应组织专门机构定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其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还需加强国内外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4.4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较少,如缺乏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老年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保健与中医等,尚不能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因此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反映的实践时间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把医院临终关怀1个月调整为艾灸科室临终关怀和艾灸科室各0.5个月,二是把社区门诊和家庭护理各缩短1个月,增加营养食疗搭配、制作2个月。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课题组针对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模式进行了尝试,由于实践模式应用范围较小,还需要增加实践范围,调整和完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张璐,孙建萍,宋丹,等.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4(11):269-272.

护理理论及模式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护理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给予式”教育模式,逐渐过渡到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吸取式”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应运而生,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将翻转课堂引入护理专业教学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的发展的基础上,就其在护理教育用应用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翻转教学(Flippedteaching)或翻转学习(Flippedlearning),指教师在课前提供不同形式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对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师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面对面的答疑及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1]。学生们在课前利用各种资源去了解、认知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在上课前,对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节省了课堂上重复灌输知识的时间,老师在课堂则中扮演激励、解惑、澄明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也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2]。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2000年,maureenLage,Glennplattandmichaeltreglia在论文中介绍了“翻转教学”的模式及取得的成绩,当时他们并没有正是提出“翻转课堂式”的名词[3]。同年,Jwes-ley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将互联网作为翻转课堂的工具,进一步明确是翻转课堂的基本形式[4]。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中学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5]。2013年,来自乔治梅森大学nooraHamdan博士及来自皮尔森大学的?Karim.arfstrom博士联合翻转教学网共同了《翻转课堂白皮书》,里面提出了翻转课堂的四大支柱:灵活的学习环境(Flexibleenvironment)、学习文化氛围的转变(LearningCulture)、精心准备的学习内容(intention-alContent)、专业的教育者(professionaleducators)。他们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拘一格,但这四大因素是影响翻转课堂成败的关键[6]。就此,翻转课堂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翻转课堂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翻转课堂在理论教学中的的应用

张玉红等在《妇产科护理》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学习的主导者,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宗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7]。黄绍金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知识理解和记忆、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等优于传统教学模式[8]。李佳将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应用于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的部分章节,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缓解了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9]。赵红等人将微课方式“三位一体”翻转教学法应用在《基础护理学》的理论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效果[10]。杨慧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在护理管理学课程中利用微信和微课建立该课程的交流学习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主观评价上都有积极肯定。但有部分学生表示有压力,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学习任务的加重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11]。

2.2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颖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对《护理学基本技术》进行翻转教学,并通过考核、问卷调查护生理论、操作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态度,统计分析教学评价效果,得出此教学模式在提高护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态度,培养护生的各种执业能力方面有促进作用[12]。刘继红采用小组捆绑式对学生进行护理学基础实验考核,通过“团队协作、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理论知识”7个方面进行评价,认为此法优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13]。庄淑梅对56名护理本科生采用微课进行护理实验教学,从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三个方面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得出目前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护理实验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14]。杨志刚、刘佳等将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应用在外科学基础静脉切开术教学,并利用改良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opS)评分表及调查问卷客观评估学员学习效果,初步结果显示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操作性强、关键细节的内容上较之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优势。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反映课堂讨论的部分内容与讲课视频内容有重复,有可能会影响预习的主动性[15]。

2.3翻转课堂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缩小护生理论与实践差距的重要过程,在繁忙的临床实习、工作中带教人员采取有效的带教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16-17]。胡莹莹将在急诊病区实习的63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施以传统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结果显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实习护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满意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18]。文芳等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习护生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微视频及查阅文献,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通过汇报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及补充发言,使所学的知识点进一步强化,最后,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之处予以补充纠正,该研究认为此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19]。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律性及临床老师的带教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3新形式下护理教育开展翻转课堂的机遇与挑战

3.1我国护理教育开展翻转课堂面临的机遇

当前,互联网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新焦点问题[20]。翻转课堂是以微视频为导入载体的直接指导和建议式学习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多元化信息资源的教学中心转移[2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和推广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2011年萨尔曼•可汗以数千个涵盖不同领域的教学视频为基础,成功创办了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可汗学院,使翻转课堂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22]。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发展,翻转课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背景、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5]。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高校也逐渐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23]。普渡大学VickiSimpson等人将翻转课堂引入护理教学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在学生参与、学习的灵活性及和学习的自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24]慕课的发展也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在线资源教育平台如Udacity、Coursera、edx及我国的爱课程和网易云课堂联手推出“中国大学mooC”、上海交通大学创立“好大学在线”等的发展也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在线视频资源[25-26]。

3.2我国护理教育开展翻转课堂面临的挑战

3.2.1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传统教学模式的流程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课后复习,是一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则打破了这一流程,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以学定教”的模式[27]。首先,教师要具有熟练的视频制作技术或者充裕的资金支持与专业的制作公司合作共同完成课前视频制作这一过程,另外还需具备可供视频播放、便于学生检索的网络平台;其次,从传统课堂上单向“传授者”到翻转课堂上双向的“引导者”、“协助者”、“探索者”,要求教师除了对授课内容熟练掌握以外,还需把握课堂的氛围、与学生的互动、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等多方面的节奏,否则翻转课堂可能会流于形式。

3.2.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

从翻转课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中进行讨论、汇报和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针对翻转课堂是否适应所有的学生这一问题,很多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叶艳胜等人认为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个人反思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28]。尹华东在研究中得出翻转课堂能够增加学习兴趣,但对增强学习动机效果不佳[29],杨慧等也得出对于学习自主性欠缺的学生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尚待观察[11]。因此,适合不同学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061•2017年04月牡丹江医学院学报apr.2017第38卷第2期JournalofmuDanJiangmedicalUniversityVol.38no.22017

3.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学评价是验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方法顺利实施和推广的必要依据[30]。目前,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使用比较多的评价方式是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自主学习能力测评的方式[14,18,31-32],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自制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或者采用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9,21]。翻转课堂学习过程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因此,李成严等人认为评价体系也许包括前期评价、相互评价、主观评价和期末评价4个过程[30]。田国双等人也提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评价方法,此种方法将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分析结合起来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33]。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评价模式。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