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1:32

教师知识要求篇1

一、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一些新要求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现代文盲。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还要开发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胜任。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灵活、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接受。如“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等这些自然地理单元,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特点及过程,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的运动过程直观呈现给学生,仅凭教师讲解、学生凭空讨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3S”技术在高中阶段的开设,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及指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

2.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视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加以阐述、引导,这样才真正担负起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地球环境质量的好坏,牵涉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地球系统科学从整体的角度,将地球的几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目标是描述和理解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只有系统、深刻地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才能很好地去解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1.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

当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使人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尤其是高中生,既肩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又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因此,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新课程的知识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开展的各种活动更多,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以高昂的斗志投入繁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的品德素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多元化,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是天底下最令人向往的行业,但可以说是最高尚的职业,它没有商界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政界的钩心斗角,它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带来光明和真谛。所以教师必须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这样才会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地传授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的园地里默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次,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也许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那里的学生不爱学习,比较调皮、难管,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展开,但“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3.教师的能力素质

①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和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面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如果没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

②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例如,在地理新课程中进行“问题研究”时,就应该让学生发表、接触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开展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种自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形式自主研究、讨论、总结,这样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杂乱无序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管理艺术,有放得开、收得回的课堂驾驭能力。虽然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但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时还超过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继续扮演“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角色,就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④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既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往。由于高中新一轮课改在我区刚刚起步,各地、各校都还在摸索中前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高中教师除了重视自身的人际交流、情感沟通以外,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这样,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才能占据主动。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它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要求教师都全身心投入这一场改革。教师不仅要有改革的意识,而且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一个改革的有心人,让这一场高中教学改革早日在广西开花结果,向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师知识要求篇2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特点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这是应试教育所不能给予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是呼之欲出的――素质教育。但推行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然后才可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又要从学科自身出发,提高适于自身的素养。作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高尚的人格素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言行品德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其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就不仅重视言教,而且尤重身教。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他认为,一个人应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下正已,才能正人。因此,教师要想示范学生,必须先拥有完善的人格。如何做到具有高尚的人格呢?首先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一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才会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智慧传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教育的园地里,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充满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其次是必须热爱与尊重学生。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最终都会归结到对学生的热爱上。因为“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热爱学生便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只有教师真正地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而这种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又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最后是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二、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语文能力

所有师范毕业的学生都听过这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整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眼中,也都觉得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既然要做榜样,当然要有值得学生信服的地方,而人与人之间相处,第一印象又是最为重要的,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当然体现在他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素养上。技术素养是教师的门面,虽然细小却很重要。如:普通话、书法、仪容仪态等。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而自己更要有这方面的能力。另外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在和学生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渊博的知识才能为你换得学生长期的信任票。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教师应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积极的认识事物,思想不宜偏激,以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本身,又是一份情感投资的职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要你能放下身段,真正地关心爱护他们,总会有所回报。作为教师,爱心、耐心、宽容心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能寓心理学理论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中、课堂的研讨中、写作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始终以积极、饱满的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四、教研与创新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能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同时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教师应有发现人才的能力。如今的市场竞争必须充分发挥人的特长,无特长之人就是庸才。而个人专长是要家长和教师去发现并加以培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更应是新时代的伯乐。

教师知识要求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据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207所,包括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民办高等学校,在这份数据统计中高职院校占61.05%。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章节提出,确立了其在国家教育体系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大大增加的同时,其教育办学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职教师资的水平及其培养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及要求

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和要求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章中都有阐述,集中起来主要有两种既“双师型”和“能力本位”,“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或标准有多种说法,一般学者标准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能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能引导师范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才构成了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无论是对职教师资“双师型”还是“能力本位”的要求,二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因此基于这样的要求,对于职业师范教师的基本知识结构要求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职业师范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中教师知识能力的规范和特点,针对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及对职业师范教师教育知识能力认识的要求,我国职教师资的知识结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教学法知识:这是师资教育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普通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普通教学法知识主要是教学的基本知识及教学的基本技能,具体为:学习和学习者的知识信念,教学的一般原则,课堂管理的知识及技能,教育目的、目标的知识和信念。学科教学法知识是职业师范教育的重点,包括专业学科教学层面内容,是使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技能的掌握方法的知识;特定内容的课程知识,包括专业方向中涉及的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策略。

2.学科专业知识:这是职教师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学科的本质结构及学科涵盖的范围,学科知识是该学科的基本事实与概念的关系,本质结构是指学科的不同范式,影响着学科的组织及探究的方法;涵盖的范围是学科的方向,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不同技能的基本要求。

3.专业技能知识:这是职教师资最重要的知识,也是区别与其它教师的主要方面,她包括在学科知识基础上的职业应用技能,既在学科范畴内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实践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其特点是与该学科在社会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技能发展同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4.反思性发展与教学知识:美国教育学家肖恩认为,反思既当人们对某种行动存在有疑惑、问题或感兴趣时,人们就会提出问题,然后在行动中或行动后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行动。职教师资反思性知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要具备对学科知识的反思,既对学科的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对职业的要求、职业技能的改进,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对教学策略、教学技能,以及不同学生的教学反映具备反思性解决问题的知识。

三、职业师范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2009年5月26日,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在河北秦皇岛举行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研讨会。会中对职教师资培养提出应探索“4+2”(4年本科+2年研究生教育)、“3+2”(3年高职+2年教师教育)、“4+1”(4年本科+1年教师教育)等模式。这些模式的探索更有利于职教师资的培养,但在当前情况下,职教师资的培养仍以普通大学师范教育模式为基础,因此本文对职业师范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也以4年制教学为基础,在理解掌握职教师资基本知识结构的特点要求下,针对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和专业需求特点,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调整,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职业师范教师教育体系,制定出符合培养要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其基本结构体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的教育教学模块。

1.教师教育模块:在该模块的设计中,遵循传统教师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为基础,既《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材教学法》为主,但针对职教师资的教育特点,对基础必修课程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设置为《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三门。同时结合教育技术及专业职业教育发展,设计部分选修性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专业课题教学讲座等)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必修和选修课程必须达到基本课程和学分要求。

2.学科专业知识模块:学科专业知识在必修课部分主要体现学科专业结构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该学科专业基本事实与概念的关系,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对学科课程体系和结构有基本的了解;另外在专业选修课部分,针对学科职业的发展和要求以及学校办学能力条件,设计体现不同职业技术特点的模块选修课,每个选修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组成,学生通过模块选择实现对专业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认识和学习,(如在旅游管理专业设计的模块为:①酒店服务;②导游;③会展策划;财务管理专业设计为:①公司财务;②税收策划。)该部分学生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必须达到基本课程和学分要求。

教师知识要求篇4

美国艺术教育家霍斯曼认为,艺术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教师”,是一个对于其所教课程一方面具备良好技能,一方面具有高深知识的艺术家。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霍斯曼归纳了作为一个称职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以下10方面的素质:(1)想为年轻人工作;(2)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3)具备所教课程的必备技能;(4)是一个教学计划地制定者与革新家;(5)对所有艺术及其在社会与人类文化中的作用较为敏感;(6)是地方博物馆或艺术中心的成员;(7)具备艺术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8)对流行的艺术书籍、画廊、国家与地方上的艺术家、电影等比较了解;(9)懂得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能从学生那里获得具有创造品质的作品;(10)有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住所,能使来访者意识到艺术是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艺术教师的跨域能力”是针对艺术课程改革进程中艺术教师素质结构相对单一、师资培养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的。这一提法不一定完善和精准,但体现了对新时期综合性艺术教师培养方向的美好期望。本文从基本素质要求和特殊素质要求这两方面来谈具备跨域能力的艺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一、基本素质要求

1.道德品质的要求。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一名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基础素质,即师德。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关注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情感的紧密结合,更要求艺术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知识的要求。一名普通的教师应该达到教育理论知识、所学专业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三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对于一名艺术教师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艺术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框架,普通文化知识则是使其艺术教育得到充实和提升的重要因素。

3.基本能力的要求。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基本能力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发掘资源的能力等。

二、特殊素质要求

特殊素质要求是针对综合艺术教师这一特指的群体而提出的,由于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对艺术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1.具备多门类的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需要艺术教师掌握多种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对综合艺术教师跨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跨域教师除了熟知自己的专业学科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基本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及丰厚的人文素养。综合艺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是艺术教师应该具备多学科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可以说,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及丰厚的人文素养是培养艺术教师跨域能力的重要内涵。艺术教师所面临的艺术课程本身就是综合型的、内容丰富的、知识领域广阔的,作为其课程的实施者,艺术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艺术知识,还应学习其他的文化学科知识或常识,只有在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完整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开拓视野,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在艺术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艺术教育只关注技能技巧的训练,只着重艺术知识的灌输,不重视文化修养的提升,那么,学生会逐渐成为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储存罐,艺术教师也会逐渐成为单一而机械的传道授业者。而这,与我们的艺术课程实施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教师知识要求篇5

关键词:专业化;素质;人才

加快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建设一流教育人才高地。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现代教育需要的是一支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专业型教师队伍。

从广义上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而狭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就是学科的专业性,即每位科任教师必须是专业型的人才。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修养的专业。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尤其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并且同时要求组织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不断地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培训,要做到“先学习,再上岗”,“边教学,边就学”。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只有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当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造就高素质的人才。专业化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专业的学科知识。

专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条件。作为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熟练掌握。例如在语文、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功能意念知识、话题知识、语言学习理论等等。而进行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数理、数量关系、条件分类等知识。

二、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获取教师资格时,必须通过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理论,以及专业的教育教学技能:用教材教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选择教学策略的技能等等。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组织,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反思、评价、总结,开发创造学生的思维等多种综合性的技能。

三、完整性的交叉学科知识。

专业化的教师还应涉猎多种交叉性学科的知识,实际上就是要将世界文化知识、地域文化知识相结合,具体的来讲就是专业化的教师并不是单一化的教师,他需要掌握除自己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对一些学科交叉性比较明显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较为全面的掌握。这样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掌握最新发展知识。

教师知识要求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知识要求篇7

论文关键词:知识共享 因素分析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成为研究的焦点,而教师知识共享对于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则是不竭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此提供r更为便捷的技术支持,但是,技术的引入并没有使教师的知识管理和共享有飞速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知识共享?教师在网络内知识共享的因素是什么?因此,探究影响教师知识共享有关的能力、技术、动机因素对于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了解教师知识分享状况,包括教师知识分享的现况、内容、动机、障碍等等。初步了解学校组织对教师知识分享影响情况,计划从组织文化、行政领导、信息科技、团队机制四方面进行分析。

本研究拟设讣问卷进行施测,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知识分享的现转和影响因素。问卷包括三部分:

(一)基本数据表:教师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教龄等资料;学校背景资料,包括:中学、小学等方面。

(二)教师知识分享量表:针对知识分享的访谈,整理出教师知识分享量表设计架构:“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意愿”三层面。其中“知识分享需求”从知识接受者的角度思考,以求知欲、兴趣、问题解决、个人成长为设计主轴;“知识分亭意愿”从知识拥有者的角度思考,以人际关系、成就感、利他为没计主轴;“知识分享行为”同时由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拥有者的的角度思考,以分享个人知识、分享学习知识、促进学习动机为设计主轴。项目评估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尚町”、“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项目,分别给予1分到5分,最后再将所有项目之得分作累加统计。

(三)教师知识分享影响因素问卷:根据文献调研,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成以下几个层面:(1)教师的信息素养、(2)个人专业知识、(3)共享的动机、(4)信息技术环境、(5)学校文化、(6)学校策略、(7)组织机构。各个项目的调查分成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给与1分到5分。

2研究实施与数据处理

根据文献探讨和访谈结果,编制问卷题项,形成问卷之初稿。由专家咨询以建构专家效度,增删题项,修改表述后,完成预试问卷。本文问卷编制的数据来源是青州市云门小学部分教师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删除小适切之题项,完成正试问卷。

正式问卷形成后,选取了青州市云门小学、云门双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40份,收回104份,剔除问题回答不清等无效问卷后,得有效问卷共98份。使用软件分析工具spss11.0进行分析。

2.1描述统计

对于回收的问卷首先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使用平均数、标准差、偏态与峰度进行分析,初步以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方面的现状。中小教师整体知识分享之平均数为3.25,标准差为0.37,其平均值落于3.02—3.75之间。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知识分享的程度一般。教师整体知识分享之分布呈现态分布,教师整体知识分享平均数的分布较为集中,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

在调查的三层面中,“知识分享需求”层面的调查得分最高,分数分布呈现负偏态及低阔峰,表示教师知识分享需求平均数的分布较为平均。在“知识分享意愿”层面的调查得分为3.5,分数分布呈现负偏态及高狭峰之情形,可知大部分教师知识分享意愿有比较高,并且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得分平均差异较大。在“知识分享行为”层面得分平均数为3.08,较低,分数之分布呈现负偏态及高狭峰之情形。显示大部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有趋向高分之趋势,且教师在此层面的得分平均差异较大。

研究中对教师知识共享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排序,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层面的得分较高,而“知识分享行为”层面的得分较低。这说明教师认为有知识分享的需求,但在知识分享的行动上却较少,尤其以“知识分享行为”层面一些题目“我常设计课件与同事共享”为整个晕表的最低分;“我常将我的一些教学心得放到网上跟同事交流”得分也比较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师普遍上都有知识共享的需求,共享的意愿也不低,但在行动实践上,却较少付诸实施。

2.2信度分析

在“教师知识分享量表”信度的检验上,本研究采用cronbachca系数值来对同一构而下的题项进行内部一致性的分析,衡量其是否符合一般的信度检验要求。调查问卷的各个层面的值在0.80上下,调查表的总d值为0.83,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调查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2.3t考验

本研究为了解教师个人因素在知识分享上的差异情形,以独立样本t考验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探讨教师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任教年资在知识分享上之差异情形。不同性别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以及整体表现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05),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因素对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行为显示无显着差异之状况不同。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检定不同年龄之国小教师在知识分享之差异情形。可知,不同年龄的中小教师在知识分享整体与各层面上并无显着差异存在。

2.4组织因素与知识分享的相关

以积差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的整体关系与关联模式。本研究中,教师知识分享包括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及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组织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学校政策、信息技术三个因素。本研究先就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之积差相关加以考验,结果如下所示:

由表可知,教师知识分享的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及整体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的学校文化、学校政策、信息技术之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

2.5网络环境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

教师知识分享影响因素问卷信度检定采用cronbacha系数来看问卷一致性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原始构面的信度均大于0.7,表示原始构面的信度相当高。

针对网络环境下影响教师知识共享问卷的原始七个层面的37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透过取样适合性量数(kaiser—meyer—olkin,kmo)与bartlett球型检定,根据学者kaiser(1974)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的kmo值为0.728,表示变项间的共同因素(conr—motrfactor)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透过最大变异数(varimax)做直交转轴(orthogonalrotation),使萃取的每个共同因素不受其它共同因素干扰且便于命名,且解释变异程度也不受影响,并依zahman&burger(1985)建议,取特征值大于1,且各变异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3以上,并能解释40%以上之变异量时,来决定因素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l的因素有6项,其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17%,并以共同因素与变量间相关系数大于0.5来决定共同因素所包含的变项与命名,并计算出共同因素的内部信度皆在80%以上,显示精简后六个关键成功因素之信度良好,整理如:

(1)学校知识共享文化因素:学校具有相互信任的、奖励教师学习分享,并鼓励建立知识社群,彼此讨论分享与促成员工成长学习。

(2)教师知识共享的动机因素:确认知识共享对学校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知识共享行为的认可。

(3)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因素: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校园网的建设应注重资源的有序,便于查找,为教师个人信息的提供良好的知识管理界面和平台。

(4)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冈素: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足通过不断总结反思获得的,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才便于共享。

(5)知识共享的学校策略因素:学校的政策因素是指学校通过引导,奖励等措施促使教师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

(6)信息素养因素:学校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

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的访谈情况反映出教师对于知识的共享都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知识共享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但同时表示,在网络环境下很少将知识分享付诸实践。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工作的压力大,时间长;另一个是认为自己不太善于知识分享,对于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不知道是否应该值得与人共享。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具有很高的知识分享需求,然知识分享行为则较低。

关于利用网络的“教师分享的知识内容”的调查结果而言,发现教师知识分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关教学知识分享内容,则包括试卷、教学课件、教学知识等方面,且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之分享频率最高。

本研究调查发现,“知识分享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兴趣”方面,部分教师对教学研究有兴趣因而有知识分享的需求,因而知识分享的参与度和吸收度比较高。同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是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享的意愿调查中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一个拓展“人际关系”的媒介,也是一个促进的手段。

3.2对学校的建议——推广知识共享的理念和互信合作的学校文化

研究发现知识分享的状况基本良好,但是在教师的知识共享的意愿、需求、行动方面存在的差异提示我们知识分享的在提升尚有努力的空间。学校要提倡知识分享观念是关键,虽然总体而言教师对知识分享持肯定的态度,然而,如何让意愿转变为具体的行为,需要教师更深刻理解知识分享的目的、方法与优点。学校必须了解知识分享的内容、方式和障碍,并需要制定措施使知识分享融人教师日常工作中。

学校教师之间的信任程度是教师知识分享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教师之间的瓦动过程中,促使其愿不愿意与对方分享的最主要因素乃源于双方的信任关系。因此,学校需要营造一种互信、协作的文化氛围,在这种互信合作的文化中,将更有助于教师的知识共享。

教师知识要求篇8

论文关键词:知识共享 因素分析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成为研究的焦点,而教师知识共享对于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则是不竭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此提供r更为便捷的技术支持,但是,技术的引入并没有使教师的知识管理和共享有飞速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知识共享?教师在网络内知识共享的因素是什么?因此,探究影响教师知识共享有关的能力、技术、动机因素对于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了解教师知识分享状况,包括教师知识分享的现况、内容、动机、障碍等等。初步了解学校组织对教师知识分享影响情况,计划从组织文化、行政领导、信息科技、团队机制四方面进行分析。

本研究拟设讣问卷进行施测,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知识分享的现转和影响因素。问卷包括三部分:

(一)基本数据表:教师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教龄等资料;学校背景资料,包括:中学、小学等方面。

(二)教师知识分享量表:针对知识分享的访谈,整理出教师知识分享量表设计架构:“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意愿”三层面。其中“知识分享需求”从知识接受者的角度思考,以求知欲、兴趣、问题解决、个人成长为设计主轴;“知识分亭意愿”从知识拥有者的角度思考,以人际关系、成就感、利他为没计主轴;“知识分享行为”同时由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拥有者的的角度思考,以分享个人知识、分享学习知识、促进学习动机为设计主轴。项目评估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尚町”、“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项目,分别给予1分到5分,最后再将所有项目之得分作累加统计。

(三)教师知识分享影响因素问卷:根据文献调研,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成以下几个层面:(1)教师的信息素养、(2)个人专业知识、(3)共享的动机、(4)信息技术环境、(5)学校文化、(6)学校策略、(7)组织机构。各个项目的调查分成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给与1分到5分。

2研究实施与数据处理

根据文献探讨和访谈结果,编制问卷题项,形成问卷之初稿。由专家咨询以建构专家效度,增删题项,修改表述后,完成预试问卷。本文问卷编制的数据来源是青州市云门小学部分教师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删除小适切之题项,完成正试问卷。

正式问卷形成后,选取了青州市云门小学、云门双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40份,收回104份,剔除问题回答不清等无效问卷后,得有效问卷共98份。使用软件分析工具SpSS11.0进行分析。

2.1描述统计

对于回收的问卷首先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使用平均数、标准差、偏态与峰度进行分析,初步以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方面的现状。中小教师整体知识分享之平均数为3.25,标准差为0.37,其平均值落于3.02—3.75之间。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知识分享的程度一般。教师整体知识分享之分布呈现态分布,教师整体知识分享平均数的分布较为集中,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

在调查的三层面中,“知识分享需求”层面的调查得分最高,分数分布呈现负偏态及低阔峰,表示教师知识分享需求平均数的分布较为平均。在“知识分享意愿”层面的调查得分为3.5,分数分布呈现负偏态及高狭峰之情形,可知大部分教师知识分享意愿有比较高,并且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得分平均差异较大。在“知识分享行为”层面得分平均数为3.08,较低,分数之分布呈现负偏态及高狭峰之情形。显示大部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有趋向高分之趋势,且教师在此层面的得分平均差异较大。

研究中对教师知识共享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排序,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层面的得分较高,而“知识分享行为”层面的得分较低。这说明教师认为有知识分享的需求,但在知识分享的行动上却较少,尤其以“知识分享行为”层面一些题目“我常设计课件与同事共享”为整个晕表的最低分;“我常将我的一些教学心得放到网上跟同事交流”得分也比较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师普遍上都有知识共享的需求,共享的意愿也不低,但在行动实践上,却较少付诸实施。

2.2信度分析

在“教师知识分享量表”信度的检验上,本研究采用Cronbachca系数值来对同一构而下的题项进行内部一致性的分析,衡量其是否符合一般的信度检验要求。调查问卷的各个层面的值在0.80上下,调查表的总d值为0.83,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调查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2.3t考验

本研究为了解教师个人因素在知识分享上的差异情形,以独立样本t考验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探讨教师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任教年资在知识分享上之差异情形。不同性别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以及整体表现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

2.4组织因素与知识分享的相关

以积差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的整体关系与关联模式。本研究中,教师知识分享包括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及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组织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学校政策、信息技术三个因素。本研究先就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之积差相关加以考验,结果如下所示:

由表可知,教师知识分享的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及整体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的学校文化、学校政策、信息技术之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

2.5网络环境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

教师知识分享影响因素问卷信度检定采用Cronbacha系数来看问卷一致性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原始构面的信度均大于0.7,表示原始构面的信度相当高。

针对网络环境下影响教师知识共享问卷的原始七个层面的37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透过取样适合性量数(Kaiser—meyer—olkin,Kmo)与Bartlett球型检定,根据学者Kaiser(1974)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的Kmo值为0.728,表示变项间的共同因素(Conr—motrfactor)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透过最大变异数(Varimax)做直交转轴(orthogonalrotation),使萃取的每个共同因素不受其它共同因素干扰且便于命名,且解释变异程度也不受影响,并依Zahman&Burger(1985)建议,取特征值大于1,且各变异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3以上,并能解释40%以上之变异量时,来决定因素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l的因素有6项,其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17%,并以共同因素与变量间相关系数大于0.5来决定共同因素所包含的变项与命名,并计算出共同因素的内部信度皆在80%以上,显示精简后六个关键成功因素之信度良好,整理如:

(1)学校知识共享文化因素:学校具有相互信任的、奖励教师学习分享,并鼓励建立知识社群,彼此讨论分享与促成员工成长学习。

(2)教师知识共享的动机因素:确认知识共享对学校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知识共享行为的认可。

(3)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因素: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校园网的建设应注重资源的有序,便于查找,为教师个人信息的提供良好的知识管理界面和平台。

(4)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冈素: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足通过不断总结反思获得的,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才便于共享。

(5)知识共享的学校策略因素:学校的政策因素是指学校通过引导,奖励等措施促使教师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

(6)信息素养因素:学校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

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的访谈情况反映出教师对于知识的共享都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知识共享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但同时表示,在网络环境下很少将知识分享付诸实践。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工作的压力大,时间长;另一个是认为自己不太善于知识分享,对于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不知道是否应该值得与人共享。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具有很高的知识分享需求,然知识分享行为则较低。

关于利用网络的“教师分享的知识内容”的调查结果而言,发现教师知识分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关教学知识分享内容,则包括试卷、教学课件、教学知识等方面,且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之分享频率最高。

本研究调查发现,“知识分享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兴趣”方面,部分教师对教学研究有兴趣因而有知识分享的需求,因而知识分享的参与度和吸收度比较高。同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是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享的意愿调查中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一个拓展“人际关系”的媒介,也是一个促进的手段。

3.2对学校的建议——推广知识共享的理念和互信合作的学校文化

研究发现知识分享的状况基本良好,但是在教师的知识共享的意愿、需求、行动方面存在的差异提示我们知识分享的在提升尚有努力的空间。学校要提倡知识分享观念是关键,虽然总体而言教师对知识分享持肯定的态度,然而,如何让意愿转变为具体的行为,需要教师更深刻理解知识分享的目的、方法与优点。学校必须了解知识分享的内容、方式和障碍,并需要制定措施使知识分享融人教师日常工作中。

学校教师之间的信任程度是教师知识分享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教师之间的瓦动过程中,促使其愿不愿意与对方分享的最主要因素乃源于双方的信任关系。因此,学校需要营造一种互信、协作的文化氛围,在这种互信合作的文化中,将更有助于教师的知识共享。

教师知识要求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师素养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探讨上,却忽视了教学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教师。事实上无论从世界范围内还是从我国新课改来看,都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更新自己,使自己具备更高层次的素养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新课改的要求。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就是要具有为教育而献身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是教师素质的高低。“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说的就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的途径。往大的方面说,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坚决拥护共产主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向学生传播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精神。往小的方面说,就是语文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要充满爱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对职业充满爱,他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爱他的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主动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在平时付出了爱,你才能博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在这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人格会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高。语文教师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都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肩负着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渊博的知识素养

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一般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我国著名学者申继亮和辛涛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程情境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知识素养是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石。“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只有具备丰富而扎实的本学科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才能以自己的知识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数学、美学、建筑、医学、伦理等一般性知识,可以说得成为一本“小百科全书”,为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虽然高中语文教师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也不能忽略这些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合理搭配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比例,在保证专业知识比例的同时,合理地提高非专业知识的比例,努力做到互补和促进,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素养。

三、较高的科研素养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解决了旧的教育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教育问题,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到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再到修订了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随着中学语文纲领性文件的变化,教学内容变了、教学理论变了、教学方法变了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变了,虽然这些变化不是天翻地覆的,但毕竟区别于以前的要求。在新旧事物交替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遇到了障碍。为了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养。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教法的研究,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凭借科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由典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师拥有了较高的科研素养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整体语文素养还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有效地展开。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科研能力普遍比较低,甚至不知道从何着手。必须加强对他们科研的指导和监督,督促语文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积极学习新知识来更新旧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为科研做准备。语文教师通过科研来积极寻求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探寻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良好的文学素养

教师知识要求篇10

关键词:综合化创新能力协调沟通专业情操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新课程。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面上,很少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实施新课程,首先要明确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一、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

1.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由广泛的自然人文通用性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深厚坚实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不仅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学生主体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

第一,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体系由分科走向综合。第二,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广博化。新课程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还要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知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第三,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深厚化。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课程的积极创造者、开发者。

二、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1.强化非智力因素教育功能的能力

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和谐、健康成长,突出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巧妙应用非智力因素的激励与渗透功能,促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健康成长。

2.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宽容、沟通与合作,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3.教育研究与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进一步扩大,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怎样设计会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对教学进行决断,进行反思。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4.创新和拓展第二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具有创新能力是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教育界认为,"学校必须在培养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方面,提供首尾一贯的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对学生智力锻炼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拓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新课程对教师信息素质的需求

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做知识和信息的"有心人",主动地去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第二,教师应该具有鉴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第三,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第四,教师应该具有分析、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新课程对教师专业情意的需求